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1-06 11:31:14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1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11-01

在高考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比重越来越大,即文学类作品阅一般读(15—25分)、论述类作品阅读或实用类作品阅读(一般18—20分),而考生的得分率却往往超不过8%。笔者认为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有必要寻索到一条更为有效的易于操作的解题思路。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总的原则

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学生在试卷中凸显了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现代文阅读是其中之一。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文章很难读懂;不知从何处着手;答题没有思路;随心所欲组织答案……所以,笔者给他们提出了一条备战的原则: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答题。

2 基本的解题流程

因为高考的时间是一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很非常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基本流程如下:

整体感知(内容、结构、主旨)审清题干(考察什么)坐标定位(文本涉及到考察的区域)落实区间(答案大致的节次范围)组织答案(规范、严密)

2.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最基础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在复习训练伊始,大多数学生是没有心情去感知文章的,他们老是当心会影响做题目的速度和时间。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文本没有搞清楚就去做题目,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了些。对于整体感知,笔者也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看标题,标序号,粗略梳理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勾画文章的结构,初步感知文本的主旨。

以2008年上海市春招试卷《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为例:

标题,告诉了我们文章写的内容,即文本围绕石板街来写的。对于整体感知的内容,我建议学生通过两个途径来呈现:一,用一句话概括;二,用箭头梳理基本的结构。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感觉到用第二个途径呈现更具直观性,效果更好。

学生所感知的的内容呈现如下:

进入石板街关于石板的情况石板街昔日的经济石板街昔日的文化石板街昔日的历史 石板街的现状走出石板街 (昔日的辉煌,今日的破败和落寞)

如果能做到这样,笔者认为学生对这个文本基本上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整体感知了。

2.2审清题干

这一步,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了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考察我们什么,弄不清楚这个问题,谈何做题?所以,笔者要求在做好整体感知以后,具体做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每个题目的考点是什么。

以2008年上海市春招试卷为例:9.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3分)

⑴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

从题目当中,学生可以判断出来,本题考察的是描写雨水的节次在文章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在确定好这个考点以后,学生的思维应该立刻转到他们的大脑中搜索这个考点的相关知识——文章的结构(段落)、内容作用有哪些。学生会想到:一般开头的作用在结构上是铺垫、引起下文;一般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铺垫;一般结尾的作用有画龙点睛,对应开头,总结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一般内容的作用:对论证强化上文的某个观点,充实文章的内容的作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作用,凸显某个主题的作用,对比突出某个内容的作用。在平时解题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对基本考点的认知和识记意识。

2.3坐标定位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题干所涉及到的文本的准确的位置,以便选好突破口。

以2008年上海市春招试卷为例:10.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 。(3分)

学生应该快速的找到这个题目在文中的所涉及到的位置(第11节),确定好坐标之后,我们才能很好的去组织答案。坐标找不到,下面要想组织答案就无从下手,只能胡说八道了。

2.4落实区间

借用数学上的一个名词,即答案区间,笔者要求学生确定答案大致圈定在哪些节次当中,这样为全面有效的去组织答案提供一个必要的依据。

以2008年上海市春招试卷为例:12.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3分)

(l)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根据整体感知文本的结果,学生最终把答案的范围锁定在5—10节,分别写了昔日的石板街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情况。当然,具体答题时,答案的内容还应更充实一点。

2.5组织答案

作答案时,笔者提示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严密性。规范性,笔者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比较专业的术语去答题。严密性,笔者要求学生尽量全面的去做答案。高考的参考答案都是及其精练,及其概括的。我们是不可能在那考试时间内作出那样的答案的。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按照常规思维,尽可能全面的答题。

教学中基本上是按照阅读方法的五个个步骤来制定教学目标的,笔者将之简化为“整”——“审”——“坐” ——“落” ——“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笔者示范操作,学生发现许多题目因而很容易解决,从而有了热情。第二阶段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整体感知,去分析研究。第三阶段,很多学生在组织答案时,答案过于冗长啰嗦,误解了笔者的意思,全面并不意味着冗余,笔者就给他们的答案“减肥”。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2

变化一:考查内容变化

1.考试内容以五本必修教材为基础的同时,还加上了选修教材五个模块的几个内容: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

2.10篇诗词新“入围”。在考查的知识点上,名句背诵部分减少了必修中的一部分篇目,如《陈情表》,增加了《师说》《望海潮》《醉花阴》《琵琶行》《秋兴八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周》《小雅・采薇》《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定风波》。试卷中就有首次入选的课文《春江花月夜》《望海潮》,共4分。

变化二:试卷结构变化

1.“试卷结构”的变化:2012年“试卷共22题,选择题10题,占30分;非选择题12题,占120分”;2013年“试卷共22题,选择题9题,占27分;非选择题13题,占123分。

2.2012年“语言文字运用,8题左右,约28分”;2013年“语言文字运用,7题左右,约24分”。2012年“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1分”;2013年“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2分”。2012年“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2013年“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

变化三:能力层级目标增加

从考试能力来看,原来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个能力层级,现在为六个能力层级,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第7、17、18题都是新增的探究性试题。探究评价题及个性阅读题首次出现。主要是大阅读的文学类或实用类最后一题。探究题便有第7、17、18题等。第7题“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和现实来谈:一是要阐明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二是要提出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变化四:字音字形变化

字音字形选择题减少。字音字形题部分,原来为两道选择题共6分,今年整合为一个题,分值为3分。试题中第一题便如此。

变化五:主客观题变化

1.原来的客观题(选择)有10个,现在为9个。在主观题部分,诗歌增加约1分,大阅读题增加1分,且大阅读题由原来的4个小题变为5个小题,小阅读(论述类)变化最大,由原来的3个选择题变为2个选择题加一个简答题。

2.主观试题没标准答案。某些主观性试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这也体现了语文试卷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比如,21题.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此题引入了“中国式过马路”社会热点话题,要求考生结合该话题,拟写“宣传语”,借以劝勉公众珍爱生命、提高文明素养。

又如第7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此题第二问就是联系现实生活(举例)。没有标准答案。

“17题,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第二问也是考查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再如18题“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中第二问也是没有标准答案。

变化六:语文更“生活化”,难度趋稳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行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重庆卷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文生活化”,题目也更加灵活。如19题中的漫画,考查理解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还可从“弄巧成影”“山寨”等角度去思考和答题。体现生活化,难度值不大。再如21题,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内容生活化、社会化,问题设置宣传语,还是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变化,笔者以为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对策如下:

1.基础知识与主观题两手抓。重视基础知识,理清主干知识。高考考的是主干知识,要多做典型试题,不必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对基础知识要反复巩固,保持良好的“题感”。要化整为零,与遗忘作斗争,保证记忆的质量。

2.注重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要多读多想多积累,增加自己的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这是增分要诀。

3.增加主观题训练,特别是论述类阅读这种新题型,要反复训练。面对新题型不要慌乱,多练习、多总结,找准答题的要求,规范答题。其次,文学类和实用类阅读的探究评价题,也要引导学生去做。训练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发挥想象,注重文本与作者、文本与社会、文本与文化等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阅读,加深学生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等的思考和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阐发、评价甚至是质疑。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3

一、炼字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福楼拜也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包括叠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请对首句中的“逐”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逐”是“追逐”的意思。柳枝曾经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和“挂”。“分”是“分开”的意思。野竹分隔开随山冈徐徐移动的青色云雾,“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泻的泉水悬挂在青碧的山峰中,“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空”是“空荡荡”“空寂”的意思。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摇?摇【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失”字更好。“失”是“消失”的意思。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阔”是“开阔”的意思。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呜咽”的意思。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冷”是“阴冷”的意思。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 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隐隐”是“隐约”的意思。“迢迢”是“遥远”的意思。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摇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来形容风吹草低的样子。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样子,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是“到处都有”的意思,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摇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心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还”是“又”“再”的意思,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有”更好。“应有”是“应该有”的意思,有猜测的意味,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是“还有”的意思,有客观存在的意味,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四)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摇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一枝”原为“数枝”。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摇 南 ?摇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中能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或诗句。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何之:往哪里去。②矰缴(zēng zhuó):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诗眼可以凝聚全诗的神韵,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孤”字。“孤”是“孤独”的意思。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漏子·本意

[清]王夫之[注]

?摇?摇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摇?摇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王夫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举兵抗清。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天下事,少年心”感怀家国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以上说明和分析告诉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诗眼,首先是确认炼字和诗眼的词、句,然后按照相应的答题格式即解题技巧作答即可。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4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5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要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从特定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较为科学、准确的认识史料的能力。如《必修二》中“中国古代商业”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其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察。

高中历史教学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实际经常出现课程任务紧张,课堂上不能过多给学生讨论和思考时间,最终回到老师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于不具备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变得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平时训练中。学生做题往往从材料中的时序、关键词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出判断,而忽视对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归纳,是培养学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设置问题,限定时间,把教材中的正文当成材料阅读,通过材料找到答案。如学习《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儒、道、法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学生阅读中进行一些方法指导,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提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可以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如今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以高中人民版教材为例,除了正文外,通常配一些插图如文物、地图体现历史真实感,同时设计了“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采用大量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图示和表格等多种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横纵向历史思维能力。另外配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思考”、“自我测评”及“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二、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将历史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到有趣实用的历史课堂,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方法。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历史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更多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增加历史学习乐趣。如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照片,然后在PPT上打出周恩来外交史上的幽默故事,设置问题:有人说,周恩来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为讲授新课创设一个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远比直接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灵活有效,符合如今考试问题设置多样化的特点。

三、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结合课外练习,引用一些典型高考题目,结合不同题型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考试,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试题常常以“大跨度、高概括”、“小切口、深分析”等材料题型出现,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点,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可分为叙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参考答案是对材料的高度概括,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把历史材料概括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对学生和老师而言,这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0题为例,根据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本题利用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而有些考生没有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找不到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停留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从而得不出答案。从实际教学和平时改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材料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浏览完材料后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或找不出重点句和关键句,答案变成照搬原文,抄原文不能抄到重点。所以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有必要的。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6

我不断地回想着跟那位网络老师的交流,不断憧憬着未来孩子们拼命阅读的情景,猛然下了决心,虽然我们班的孩子们已经到二年级了,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定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其顺利进入自由阅读状态。

第一阶段:把好晨读关

早上晨读,从原本读的语文书改为《语文同步阅读》,再到《日有所诵》读本。由于语文书是课堂上已经读过,课外又背诵了,所以没有必要再浪费晨读时间来“炒冷饭”了。果然,自从晨读选用孩子们陌生的阅读读本后,孩子们对于晨读更感兴趣了,每次晨读时间,即使没有老师在教室里,孩子们在小干部的带领下,也精神抖擞地读着。霎时,教室里一片书声,引得其他平行班老师异常惊讶和羡慕,很快大家在明白了我的做法后,全部都换成了其他读本。不光晨读时间,就是在其他时间,一些孩子也津津有味地读着晨读的读本,尤其是那本《日有所诵》,低段的读本基本都很短小,搜集的都是儿歌、童谣,朗朗上口,孩子们读着读着,不自觉地就能背下来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想跟别人竞争一下,于是一个孩子会背,另一个孩子也不示弱,很快就带动了大批的孩子在认真地背诵读本,比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带劲,看着孩子们这个读书的劲头,我不禁乐了,首战告捷!

第二阶段:家校互联很重要

既然重要的晨读很好进行下去了,那么要解决孩子们课余的阅读习惯,怎么办?首先,我开了一次家长会,详细给家长们讲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不光能让孩子们在现阶段认识更多的文字,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而且长期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将会一生受益,在中学乃至大学里,这些孩子的文学功底绝对比一般的孩子更深厚。一部分家长从我谈到阅读的重要性时,已经很赞同了,而另一部分家长则像听到了新鲜的理念一样,很惊讶,但很快也被吸引住了。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我要求家长们在家里给孩子保证好每天阅读半小时的时间。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阅读习惯,我提出,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由阅读,还不太愿意读书的孩子,由家长陪同,进行亲子阅读,可以从刚开始的阅读十分钟,慢慢加到三十分钟。只要家长能按照我的建议去做,那么孩子每天能接触新鲜的阅读,其阅读兴趣就能长久保持。

第三阶段:进行重要的集体阅读

我想到要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阅读,光是强制,那肯定不可以的。所以我请教了网络老师,在我的语文课,尽量安排一些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低段孩子的水平,我采用了绘本作为重点阅读读本。绘本上文字配图片,文字精辟,图片精美,特别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每读一页,我总会准备一些小问题,或卖个关子,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童言童语,经常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看着孩子们认真又渴望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在慢慢改变着。每一天,孩子们都很期待阅读绘本的时间,每当他们超额完成课内任务时,我总是用绘本阅读奖励他们,所以他们对于课内学习也比以往更加认真,对于课外阅读时间也格外珍惜。此外,我在班里成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把孩子们家里看完的绘本和其他读本搜集来,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自由借阅,进行资源共享。

经过了两个月的熏陶,孩子们形成了一个空闲时间阅读的习惯,甚至很多同学已经达到了一天读完一本没有图片的书,而且能把当中的故事讲给其他孩子听,让没有看到书的孩子大饱耳福,增长见识。每个单元的课内测试,成绩基本没有差异,不同的是,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不少,对于试卷中碰到的没学过的字,不再陌生,阅读题做得比以往更好,这或许也是阅读的功劳吧!海量阅读或许正是挽救孩子阅读兴趣的所在,孩子的阅读兴趣一旦被勾起,久而久之,更多的孩子正被带进阅读的殿堂。

第四阶段:阅读同时进行积极思考

要想让孩子更好地阅读,得有更多阅读时间,随着学校午读时间的规定,我们班孩子的阅读时间增加,我有更多给他们阅读的机会。在阅读的同时,让他们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阅读时的想法、阅读时产生的疑问,可以用便利贴写好贴在书本上,如果有谁能解答,可以把答案贴在问题的旁边。这一招就像网络上的“一问一答”,虽然每本课外书被贴得密密麻麻,但是都是孩子们思考的结果,在阅读的同时不断思考,这就是很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们知道后,也没有责怪孩子把书弄坏了,而是在家里也效仿起来,由学校到家庭,浓浓的书香味随即飘散开来。

尽管开展阅读的时间还只是短短几个月,质量或许也不是很理想,但是离海量阅读的梦想却越来越近,孩子的识字量开始增大,比以前更爱阅读,爱上阅读,那么就离阅读梦想不远了!抓住阅读兴趣,放飞孩子的阅读梦想,将是我们语文老师最终极的教学目标。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7

信息筛选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个常设考点,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形式上主要是以短新闻为素材,从语段压缩的角度命题,要求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高度压缩。统观2009年各地中考试题,信息筛选题可分3类:①给材料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③提取材料的关键词。

【技法展示】

针对这3类考题,信息筛选的方法主要有4种:搜索中心法、要素提取法、要素组合法、删减枝叶法。

搜索中心法:有的新闻有一个统领新闻的中心句,我们可以运用搜索中心的方法,通过提取新闻的中心句来筛选新闻的主要信息。

要素提取法:将材料中标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的关键词语提取出来,从而筛选出新闻的主要信息。

要素组合法:将新闻中出现的记叙要素提取出来,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形式组合成句,即为新闻的主要信息。

删减枝叶法:有时一则新闻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只是一条,其中有一条会揭示新闻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我们称之为主干信息,其他几条则为枝叶信息。如果题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我们就可以删去枝叶信息,将主干信息保留。

【真题解析】

[例1](2009襄樊卷)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限15字以内)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湖北日报》创刊60周年。在2月6日至3月15日湖北日报开展的形象人物评选活动中,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这次旨在以人物彰显媒体品质,以形象凝聚报纸特征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支持。经热心读者手机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推荐,襄樊籍航天英雄聂海胜以其责任、理性、坚毅等品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最终脱颖而出。

[解析]此题可用搜索中心法解答。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则新闻的中心句是:“在2月6日至3月15日湖北日报开展的形象人物评选活动中,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根据题目要求,答案不得超出15个字,所以须要对此句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中心意思是“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即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例2](2009泸州卷)根据下列消息内容,提取4个关键词语。

4月23日下午,中国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庆祝中国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这是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主席乘坐“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检阅中外舰艇。

[解析]此题可用要素提取法解答。这则消息中标示时间的关键词是“建军60周年”,标示地点的关键词是“中国青岛”,标示人物的关键词是“多国海军”和“”,标示事件的关键词是“海上阅兵”,因此从消息中提取的4个关键词分别是:中国青岛、海上阅兵、多国海军、。

[例3](2009绥化卷)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本报5月12日综合消息5月12日在复旦大学的毕业纪念墙上,出现了一副特殊的“爱・中国”的图案,很多学生都在上面写下了美好的祝愿和希望。下午14时28分,复旦大学燕园的钟声准时响起,25名四川籍学生手挽手敲响了世纪钟……连日来,各地高校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图片展览、募捐、送祝福等多种活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解析]此题可用要素组合法解答。这则新闻中出现的记叙要素有:人物――各地高校师生;事件――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把提取出来的要素重新组合,就是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即各地高校师生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例4](2009江西卷)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省略)2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巴黎正式启用。该图书馆旨在在互联网上以多种语言形式向全球读者免费提供源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始资料。

据介绍,世界数字图书馆馆藏包罗万象,从图书到各种档案都有,资料质量非常高。它按时间、地点、主题和捐助机构等内容提供搜索和浏览服务。使用者可以用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与西班牙文7种语言文字进行查询。

[解析]此题可用删减枝叶法解答。这则新闻提供的信息有:①世界数字图书馆正式启用;②世界数字图书馆向全球读者免费提供资料;③世界数字图书馆馆藏包罗万象;④世界数字图书馆提供搜索和浏览服务;⑤使用者可以用7种语言文字查询。很显然,第①条信息是主干信息,其他均为枝叶信息。将枝叶信息删减,保留下来的主干信息就是这则新闻的重要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将第①条信息作为标题来概述这条新闻。

【仿真演练】

⒈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20字以内)

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10月1日新中国60周年国庆之夜,9时21分许,在青春、活泼的《青年友谊圆舞曲》的乐曲中,、、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下天安门城楼,走过金水桥,来到广场各族民众中间。此时,广场上参加联欢的民众发出潮水般的欢呼声。

左手牵着一位维族少女,右手拉着一位藏族姑娘,踏着欢快的节拍,与其他领导人和身着缤纷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围成圆圈,跳起了喜庆的集体舞,将联欢晚会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参加首都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的近6万各族民众,这时也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绚丽的烟花照亮夜空,整个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2.根据下列消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语。

人民网平壤10月4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4日在平壤大剧场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一道观看了朝版歌剧《红楼梦》。朝鲜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获得全场阵阵掌声。演出结束时,两国领导人向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限20字以内)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国家体育场“鸟巢”10月4日免费接待了刚刚参加完国庆阅兵的8 000余名官兵,英姿飒爽的参阅官兵们也成为国家体育场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子弟兵的到来,受到国家体育场员工们的热烈欢迎。正在“鸟巢”参观的数千名游客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游客纷纷邀请子弟兵们合影。官兵们走进“鸟巢”,真切地感受到去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纷纷以“鸟巢”为背景留影。

这些子弟兵仅仅是国庆期间“鸟巢”接待的众多游客中的一个群体。经过全面整修,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精心美化后的“鸟巢”,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据国家体育场相关人士透露,截至10月4日记者发稿时,今年国庆期间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已累计达到12万人次。

4.根据下面消息内容,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国庆长假后上学的第一天,本市将组织尚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接种工作将尽量不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

目前,本市中小学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工作已经开始,国庆节前,将首先为数万参与国庆庆典活动的学生接种,未参与庆典活动的学生将在国庆节后接种。

根据市教委、市卫生局的计划,10月8日至30日,将为全市未接种疫苗的中小学生进行接种。

参考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篇8

关键词:高中 语文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现象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上一篇:飞扬的青春作文范文 下一篇:春天的词语和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