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谐校园范文

时间:2023-12-04 09:41:22

共建和谐校园

共建和谐校园篇1

关键词: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和谐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种关系融洽和谐。而高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充分应用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传播等功能,发挥其作用,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公共关系是指以学校为主题,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手段,使学校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创造最佳教育环境,达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种社会活动。[1]学校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总体协调,确保学校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并通过完成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显然,学校公共关系的这种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而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对于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疏远;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具体来看,高校内部还存在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设计,政策调整都需要内部公众的参与,需要内部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作为高等学校必须了解内部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师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学校的方针政策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公众心悦诚服,自觉配合遵守,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研究我国高校实情的基础上及时地对比较成熟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进行吸收、创新,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建设和谐校园。

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

    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学人员、后勤保障、教学辅助机构等。作为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如教育管理者监管不够,教学人员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学认识不到位,学校后勤保障跟不上,教学辅助机构服务意识差等。为此从学校领导者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和强化公关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学校领导者公关意识至关重要,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校领导者的工作着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决策,协调人际群体关系,以及选择使用和培养人才,从而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善于协调公共关系。身正能够为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前提。学校领导都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领导者应在言行、情绪、权利行使等方面始终作内外公众的楷模;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这是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领导者应当准确了解下级,把握其思想动态,实现上下级的心理融合,激发下级的潜能。由以学校为中心,转变到以师生为中心;由教育管理者单独管理,转向全校上下共同管理。学校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角色地位,增加与内部公众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协调平衡。

    其次,实行高校内部“全员公关”。公共关系工作不仅仅是学校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来做公共关系工作。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公关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要在学校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员公关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学校的意志和倾向, 自己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2]。工作人员不仅自觉地向内部公众宣传学校的政策,而且切实地以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管,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及时的解决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教学辅助机构应当提高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质量,从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质的内部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多办实事

    要像企业公关一样牢固树立“公众至上,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满腔热情,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永恒主题。和谐校园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和谐校园只是手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和尊重师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学校内部公共关系的宗旨。广大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是学校的唯一利益。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保证他们安居乐业,是校园和谐的基础,也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基本要求。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不断改善他们的条件,使师生员工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构建和谐校园就有了基本保障。

共建和谐校园篇2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建立和谐社会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一心一意搞建设的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应该有所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海交通大学共青团的角度来讲,怎样为建立和谐校园,更广泛、更深入地把团员的积极性投入到提高广大青年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来,把团的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2、研究方法

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阅、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

在问卷调查方面,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交通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各个年级同学均有,采用抽样调查法,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问卷回收率为84.6%,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87人。其样本分布基本与实际分布吻合。访问对象有一般学生、学生干部和老师。调研目的旨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依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和谐校园的看法,给和谐校园以明确定义,研究和谐校园的构成要素,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将交通大学共青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次调查共设有50个问题,其中,封闭题49个,开放题1题。问卷内容涉及校园环境、校园氛围、大学教育、大学生素质、学校管理、共青团工作、课外活动等。其中开座谈会3个,个别访谈28人次,均是对调查问卷有关问题的深入及补充。

二、当前大学校园不和谐的因素及表现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我们认为高校需要从校园环境、大学管理、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来加大工作的力度。通过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对师生的访谈,结果表明:目前大学校园还存在一些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符合的因素,如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管理还不够完善等等,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育人环境有待优化

环境的育人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和谐向上的环境,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由表一可以看出,认为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按重要性从左到右排序)有: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园存在不文明现象,师生关系疏远,个别同学有不道德现象,校园环境不够整洁、优美、宁静,个别教师师德较差,同学关系不和谐。

表一

由表一可看出有25.22%的同学认为理想中的校园应该具备绿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在理想中的校园中占到第三位。大学校园的育人环境,应有良好的硬件与软件,良好的硬件并不仅仅表现为校园的大小,标志性建筑的多少,绿化如何,更重要的是实验室设备如何,图书馆的图书数量,体育活动场所,生活设施怎样,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成才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身心状况、道德文明等整体素质如何,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人的才能和品质得到协调发展。我认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包括身心的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才与成人内容的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也是和谐的应有之意等。应在发展中求和谐。但现在大学生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

表二

其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由表二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大学生比较看重团队协作和诚信,但爱国、奉献精神,比例太低。这说明大学生比较注重自我,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还比较欠缺。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表现之一是校园存在不文明现象(表一,27.15%),在大学校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中,名列第二位。表现之二是道德问题突出,由表二可看出,在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中除了逃课、上网成瘾外其它均与道德有关,如偷盗、网络道德失范、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缺失、非法同居等。这个结论虽有些意外,但说明个别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确实令人担忧。表现之三是大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以考试作弊为例,现在,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较严重。据调查某学院有25%的学生承认自己曾经作弊,而从未作弊的学生只占51.97%,被调查班级无同学作弊的仅4.6%,这个结果令人深思。

其二,大学生对于学习重视不够。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的学习态度、行为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重大问题。但现在各高校普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厌学风”,交大也不例外,大学生逃课占到30.73%,在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一。由表二可以看出,认为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主要是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教师的讲授(枯燥无味、照本宣科)不生动,对未来很迷茫,还有对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对于大学生逃课,不能一味责怪学生,我们的个别上课老师也有问题,课程设置也有不尽合理之处,高校需要转变观念,有些管理制度也需要改革。

其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由表三看出,大部分同学心理状况自我评价正常:心情舒畅有信心占36.14%,虽然有压力,但是还能承受48.79%。但还有一部分同学感觉压力很重,心情烦躁占8.43%,信心不足,心情郁闷占6.62%。比例虽不高,但绝对数不少。据调查部分同学有焦虑倾向,个别同学甚至有心理障碍。

3、学校管理不够完善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学校的所有工作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全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碍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积极性,甚至束缚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比如现在有些学院在管理中主要是立足于不出问题,而不是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表三

由表三可看出,在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出现矛盾的原因分析中,学校管理工作有漏洞22.38%,名列第一,规章制度不完善19.40%,名列第二,两项合计41.78%。由此看来,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学生和学校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远高于教师师德差(15.67%),教师授课水平差(13.43%)等因素。管理工作有漏洞的表现有专业教学工作方面、有后勤服务工作、有教学管理工作、有学生管理工作。认为学校哪个部门的工作急需改进,依次排序为:专业教学工作,后勤服务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实验室等工作。以后勤管理为例,个别宿舍管理员和值班学生在工作中的疏漏,宿舍出入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可能给个别有偷窃邪念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图书馆内的寄包箱等很多场合都没有专人值班,这也是一个原因。

4、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不够

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即正式课程的学习,也要有“第二课堂”等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完成大学全面育人的目标。课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为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开辟了广阔的舞台,还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身的消化吸收以后释放出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很有好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整体性、非公开性、潜隐性、愉悦性和易接受性等特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现在交大的课外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四

由表四可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课余生活单调,班团组织生活太少,质量不高。对团委学生会工作的评价中:课余生活单调21.33%,班团组织生活太少,质量不高23.33%,而课外活动丰富多样,有吸引力仅占6.66%。班团组织生活定期开展,有质量也仅占12.66%,社会实践活动缺乏16%,活动参与度不够19.33%。经调查,参加过社团等课外活动的学生为72.12%,但还有27.88%的同学从没有参加课外活动,这与课外活动质量不高有一定关系。另外,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名列前三位的是渠道不畅通,团干部与普通团员交流太少;课外活动娱乐性强,社会性、研究性少;团干部服务意识淡漠。这说明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共青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共青团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不仅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而且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之相适应高等学校也应该构建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共青团组织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共青团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加强职能建设,参与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起新的工作格局,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共青团工作是以团员、青年为对象,以共青团组织为依托的一种社会工作。共青团教育由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显著的实践性、高度的主动性以及很大程度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在青年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实施“和谐发展”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共青团开展和谐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共青团应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发挥制度建设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共青团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创造性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比如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公示制度,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团支部推优制度,选拔团委学生会干部的选举制度、团支书定期换届和团员代表大会制度等等。比如在学生意见反映比较大的奖学金的评定、入党、干部的选拔等问题上,部分原因是因为奖学金的评定虽有条例,但实际评选时往往由班主任一手操办,有时不够公平、公正、公开,与没有实行公示制度有关。所以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比如可完善奖学金的公开评审制度等,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学的管理。

其次,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影响力为基础。班级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最重要的工作基础。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班团组织生活较少,质量不高;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的问题突现,其主要原因是活动经费缺乏,使得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共青团组织要开拓思路,可以开展创建和谐团支部、和谐班级等为抓手,借鉴“团改金”(团组织活动改革基金)制度,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使构建和谐校园落到实处并促进团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严抓支部正常运作和组织规范建设,重点强调团组织生活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和团员责任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创新团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在生活园区建团、在学生社团建团,以增强团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引导。

最后,以加强团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核心,改进团的工作作风。因为团干部是团组织的骨干与核心,是团组织实现各种职能的保证,又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主体力量。所以要加强团干部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团委书记与团支书的选拔、培养、教育工作。因为团组织对大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有凝聚力,是否有战斗力,是否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委书记与团支书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团的干部队伍建设,从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入手。要选拔那些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会做思想教育工作、能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学习、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的思政教师或青年教师担任团干部。还可通过团干部的定期交流、团校、党校培训、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来提高工作水平。

2、加强服务功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共青团的服务功能,是指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全面关心青年的成长为出发点。共青团要服务于青年,就应当在帮助青年解决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努力。为青年服务是广泛团结青年的前提。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新情况、新思潮、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等学校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青年方面,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上,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发展为主题”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核心,以“交大人节”、“名师讲坛”等品牌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实践的舞台和成才的渠道,真正在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留下团组织的工作痕迹。其次,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大学生排忧解难上,比如积极参与帮助“三困生”,要拓展奖学金和奖助学金资助渠道,开辟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力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还有要关心外地学生的精神生活。比如双休日可开放一些活动场所,供留校学生休息、娱乐,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的教育功能主要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比如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于潜移默化之中。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创建成熟的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已被中国高校成功的经验所证明。交大作为重点大学,要构建和谐校园,必然要建设融先进性、学术性、高雅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高校共青团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以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目标,以课外活动为依托,以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为载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知识上的长进,提高文化品位。共青团在开展活动时,除了设计和组织开展一般的竞赛、表演等娱乐性活动,还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讨论、专家评点、优秀论文的评选等形式提高活动的学术价值,要避免出现“贫瘠的文化,丰富的娱乐”的低品位现象。

4、拓展维权职能,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沟通的渠道

和谐校园不等于没有矛盾。有矛盾才需要有和谐,实现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矛盾,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成为破坏高校校园和谐发展的因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成为教育的消费主体,他们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在逐渐加强。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传统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权利重视不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有些矛盾是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造成的。而共青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有突出的组织优势,且共青团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这方面,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沟通。如可在学生会下面设立一个大学生投诉维权中心,接受校团委的指导,专门受理广大同学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监督,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使学校了解学生切实需求,改善工作和服务,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和服务的桥梁。还可利用网络媒体,设立学生提议信箱,鼓励学生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像“交大学子在线”,“党委书记”、“校长”、“团委书记”信箱等,就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还可开辟校内BBS,欢迎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可为广大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提供一个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马春雷,康年主编.探索与实践——上海高校共青团建设前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2、马春雷,楮敏编.挑战创新活力——上海青年工作课题调研集(2004——2005)[M],百家出版社,2005年1月

共建和谐校园篇3

关键词:医学 教育质量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02-01

十报告指出:要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曲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医学高等院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努力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十对医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强调,使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 医学教育质量的现状

医学教学质量有下滑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影响医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水平的高低;另一个则是效果优劣的程度,这两个方面都是通过教育对象所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教育质量上又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要求基础质量;二是找出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所谓要求基础质量,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国情以及基本的培养目标来制定的,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良好,拥有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后者则需要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衡量出人才的合格标准。

医学教育质量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中心环节,同时是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

在高等医学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所前进的步伐也较为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自从1999年各大高校实施扩招后,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在这种情况下,精心挑选生源就是一件不易实施的事情,与此同时,各个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这也成为生源质量下降的一个因素。

1.2 医学教育在教学资源的缺乏

一切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都可成为教学资源的来源。随着社会进步,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各大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以后,高等教育教育经费并未随之增加,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的总体贷款配置等一系列基础硬件资源不足。此外,学生数量的增加使高校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法教学,从而减少了学生和老师交流互动的机会,学生所能接受的指导也相应减少,教师的负荷加重,这些均不利于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发展。[1]

1.3 医学教学管理难度逐渐增大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教育对象的逐渐增多,使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来不及转变观念,在还没找到有效革新之路的情况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医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仍然沿用精英时代的管理观念和方式,加之教学资源的缺乏,使医学高等教育的管理难度加大,很难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1.4 高等医学教学质量不断下滑

由于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管理不严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学生培养质量逐渐下滑,具体表现在学生“三基”薄弱。“三基”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逐步锻炼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的灵活思维,进一步巩固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三基”的薄弱,必然会影响到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

2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方法

2.1 改变观念,建立多元化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观念

在医学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如果没有改变教育观念,医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很难健康稳妥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2]多元化形式的办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故而,普通医学高等院校应该依据国际医学教育质量标准,将医学本科专业认证立为准绳,又快又好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教育质量观。

2.2 高度重视医学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乃百年大计,以师为本,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老师。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工作人员的地方,因此,其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所以必须高度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尽最大可能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如岗前培训、集体备课、导师制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所长。

3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和谐美好校园的关系

和谐校园是和医学教学质量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首先,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和谐校园,就意味着要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潜在课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大家互敬互爱,师生如朋友,同学如兄弟姐妹,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之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的良好互动,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如同教育教学质量的催化剂,是教师教学质量如虎添翼。其次,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从而在学习生活和校园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总之,医学教育质量和和谐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和谐校园文化是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催化剂,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稳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共建和谐校园篇4

【关键词】人性化 管理 人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大变革中,它责无旁贷地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由于竞争剧烈而产生的人际关系,诸如干部和群众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由于功利主义作怪而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比例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等等,这些矛盾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要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要从制度和情感两个方面加以梳理,需要注意寻找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的契合点,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是需要管理者做有心人,并以极大的投入和大的智慧来妥善应对和处置。

一、努力创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

学校是教职工工作的场所。每当教职工步入环境幽雅的校园,进入宽敞明亮、配置现代化教学、办公设备的教室或办公室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优美的校园一切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职工的情绪。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无疑对教职工安心学校工作起到稳定的作用。“花园式学校”“绿色校园”,处处生机勃勃,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气息,让每位身处其中的教职工感到安全和舒适,有利于教职工身心健康,激发起愉悦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是教职工施展才干的舞台。绝大部分踏入教育行业的人,初始无不满怀信心,充满抱负,他们懵懵懂懂地闯进教育领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各领,学校要能为每位教职工成才提供最广阔的创作空间。

此外,学校还是教职工可信赖的精神家园。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向往的家。学校既提倡共同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合力,又包容个性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让置身其中的教职工耳濡目染,不断接受熏陶和感染,相互影响,迸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徜徉在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一切有形的设计成为无声的文化,被动的制度管理成为自觉的人文管理。

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在一所学校里,来自于不同背景的教职工,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素养等因素,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工作态度一定会有差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地履行职责,自我管理。

意大利经济学家柏瑞图在他的“宇宙大法则”中强调: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20%,而且从事着80%的重要岗位工作,只要控制了重要的20%,就能百分之百地控制全局。这就是所谓的“二八定律”。应该说,“二八定律”在激励教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确实起着积极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二八定律”的可操作性。但一个学校的发展靠的是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协力,不能因为80%教职工不甚胜任或不胜任工作,就把学校发展的重任完全压到那些甘于奉献的20%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身上,而放任其他教职工的少作为或不作为。从尊重人的角度,从尊重劳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不公平、非人性的。因此,仅仅依靠人的道德形成的自我管理是不够的,还是应该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机制。

三、树立“无情坚持,有情操作”的管理理念

面对严格的管理,从理智上来说,它是学校运作、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通过教代会表决后产生的管理制度,集中代表了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再完美的制度,一旦得不到严格执行,制度蕴涵的价值观就无法得到充分实现。这就要求在执行制度管理时,学校领导要做遵守制度的模范,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要要求教职工坚持制度标准,明确职责范围,认真履行职责。

在执行制度管理时,学校也要认识到管理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人的追求在接受管理时不断地变化。在制度管理下获得的各种满足,随着人的道德、修养、学识等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地转化成心灵上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管理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度上“无情坚持”的同时,辅以“有情操作”,以人为中心的情感管理和以工作为中心的组织管理有机整合,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在科学、有序、高效的运作中充满人文关怀,使管理高质量、高效率地服务于全体教职工。

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要有公仆意识,自觉接近和深入了解教职工的愿望、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难题。学校领导心中有群众,学校教职工才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唤起他们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和希望,为学校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也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有效执行,管理才能发挥效益,学校才能生存发展。

共建和谐校园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9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知识经验,好奇、好动、好探索,缺乏预见危险和行为后果的能力。更不会正确、及时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危险事件。我们应积极采取安全措施,制定安全规范,清除安全隐患,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为此,我园将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管理,注重落实,注重过程,提高管理的执行力,共建和谐安全校园。

一、全面撒网——健全“保护网”,责任意识精细化

1.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位教职工将工作做到位、尽到职,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我园根据园况,分别与教职员工签订《岗位责任书》,制定具有园本特色的安全奖励、食品管理、值班常规、安全处罚等条例,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

2.增强家长的安全防护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的安全意识也是我们抓安全精细管理的一个亮点。我园深入挖掘家长资源,邀请从事公安、消防等工作的家长,到园里讲授安全知识,参与我园安全管理的宣传和指导,整体提高了家长安全防护的水平。另外,针对节假日,我们开展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节假日安全通告”等活动,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杜绝隐患的发生。我园的“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小细节上,如要求幼儿一律不佩戴任何首饰,由家长签字同意并执行,以保证幼儿在运动中的安全。

二、全天候实施——凸显细节,规范操作精细化

坚持每天做好安全工作,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常规和安全保证。我们要求老师们从踏进幼儿园大门开始,始终用一种高度重视、细致入微的态度投入到安全工作中,从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出席情况、所处的环境等,做到事事必做细、做深、做透。保健医生、值班老师也肩负细致的检查工作,如把好晨检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检查携带的小玩具等物品。我们还坚持每天中午检查午餐、午睡,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

1.检查监督。为了规范保育员的工作操作,做好保育工作,我们除了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外,每周还给予检查评比,将食堂的安全、卫生、规范操作纳入重点,及时公布结果,与绩效奖励相挂钩,确保形成有序、规范的行为。

2.实时监控。为了确保食品的卫生与安全操作,我分别在各操作间安装高清摄像头,进行24小时监控;行政人员还可以实行手机、电脑远程监控,即使身在园外,也能随时掌握情况。另外,我园还安装了“全球眼”,对园大门、食堂等重要路口实时监控,以保证校园环境安全。

三、全面训练——提高自护,安全教育精细化

幼儿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看护人员除需竭尽全力小心呵护外,教授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其实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竞赛、教育评讲、逃生演练等活动。

第一,制定各种活动的规则。根据幼儿的思维和年龄特点,把规则绘制成有趣、易懂的标记图,布置在活动室四周,以经常提示幼儿。如在楼梯两侧分别用红、黄两种颜色的指示箭头表示上、下;开展“智慧YOU AND ME”安全知识竞答;升旗时进行小品、情景表演;进行正确拨打特殊电话等演练。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使幼儿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逐渐加强。

第二,定期开展逃生演练活动。把消防员请进课堂,现身说法,让保教人员与孩子学会预防火灾与自救方法。开展随机逃生演练,不断提升教职员工和园内幼儿迅速反应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另外,将逃生演练的方位图、灭火器使用等都以简单易懂的图案告知,让幼儿将这些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地内化,并转化成行动,由此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全员皆兵——多方支持,园本特色精细化。

除了在制度和管理上狠抓落实外,我们还积极发动家长共同探讨幼儿园安全工作事宜,并在家长们的热心倡议下,设置“家长协管员”。家长协管员参与园内的交通管理,在幼儿上、下午离园时维持校园门口的交通秩序,保证通道畅通和幼儿安全。为增强“家长协管员”的责任意识,学园专门制作了“协管员”红袖章,并通过国旗下讲话向家长们表示感谢。在实施过程中,学园强调、老师重视、家长积极,“协管员”准时到岗,认真执勤,老师也参与其中,形成了家园齐抓共管这么一个局面。

幼儿园安全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长远的工作,需要每个人来关注、理解与支持,将精细化管理有效运用到安全工作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每个学龄前的儿童,都能在安全、舒适、放心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共建和谐校园篇6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和谐;作用;高校学生

高校共青团是学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略的主要力量,团组织不仅要完成高校党组织所交予的各项重大任务,更为关键的是要经由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促使所有青年学子紧密地拥护和团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文化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结合当前高校范围内构建和谐文化的实际,论述共青团组织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主要内容。

一、共青团组织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1.依靠组织作用,培养高校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高校共青团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依托,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文娱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人生阅历、健全人格上发挥团组织的巨大作用。当然,团组织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要渗透必要的团队精神,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团结共事,“人类不能无群”、“人以群分”的道理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是非常了解的,即便是在如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工作上更讲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当然,团组织要鼓励学生在与同学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领域与感触。要让大家明确用双赢和良性合作规避恶性竞争;着力打造协作进取、以和为贵的校园文化理念;在养成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更加明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关联。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和谐精神的同时,也在为构筑和谐校园文化增光添彩。

2.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加强和改善提供强大动力

诚信是为人之本,不论从社会、群体,还是个人,诚实守信均被纳入重要的建设目标。在今天构筑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更少不了对诚信的培养。事实上,在当今校园文化建设中,总会不经意的发现很多不诚信的现象:考试打小抄、舞弊、假文凭交易、技能证件伪造等。这些恶性事件均凸显诚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缺失,也就为新形势下构筑校园诚信文化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有鉴于此,高校在打造和谐校园时,必须将诚信摆在突出的位置。团组织首先要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消极要素给大学诚信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力促青年学生懂得和理解诚信对个人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积极的意义,从鲜活的实例中汲取有利经验和负面教训,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其次,团组织通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定期请学生们谈一下诚信的心得体会,并结合个人日常学习、生活,及时地与大家分享诚信品格的塑造进度,进而发挥共青团在培养高校学生健全人格、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组织作用。

3.采用各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高校学生离不开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面对当前严峻的人才竞争趋势,高校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应及时地了解社会文化,并借由校园文化理念为个人的职业、人生规划提供参考。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最基本的一点便是加强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与理念的理解,团组织要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讲座”、“校园文化发展进程”以及“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趣味化活动的形式,号召全体青年学生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个人职业规划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除此之外,高校团组织还可通过“评选先进班集体”、“学生先进事迹宣讲”以及教授专家论坛等文化活动,借助于互联网的帮助,促使广大学生真切地理解日常行为规范对个人成长的积极约束作用,并使之养成勤于思考、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这些均是团组织发挥管理、引领作用的生动体现。

二、共青团组织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1、团组织履行各种职责,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保驾护航

高校共青团在履行各项职能时,通过各种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极大地改进和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含义,也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其顺利建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共青团通过开展各种“特色工作”,夯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毋庸置疑,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点滴进程中,共青团均在发挥组织“特色工作”的作用,开展行之有效地有针对性和侧重性的工作,在团组织开展“日常工作”之余,更好地发挥“特色工作”对于培养大学生各项技能、调动聪明智慧、养成崇高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作用,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如期建成奠定牢靠的基础。

结语: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时,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发挥自身巨大的推动作用,努力为建构和谐校园文化提供行政、组织和思想保障。(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菁菁. 论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 品牌(理论月刊). 2011(03)

[2]李佳,鞠磊.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 丝绸之路. 2011(04)

[3]朱朱,李群芳.共青团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J]. 南方论刊. 2010(05)

共建和谐校园篇7

   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安危、家庭的幸福、幼儿园的安定。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是我园的一项中心工作,要常抓不懈。因此,我园始终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了全园教职工的安全意识、群防意识、责任意识,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明确责任,抓好幼儿园安全工作。

    1.“安全”是幼儿园永恒的主题。抓安全是幼儿园领导的头等大事,安全工作重在落实,要落实在每个人的思想上,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为此,化工幼儿园实行了安全工作人人齐抓共管的局面,园长具体负责安全工作。要求各岗位教职工在上班下班前必须将自己所管辖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待每一环节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离岗。每天值班人员进行安全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上报,并认真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切实将安全工作做扎实。

    2.幼儿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主要在安全管理中突出重点,坚持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安全”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没有安全保障,就谈不上任何工作,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形成共识。通过每学期邀请政安消防的教官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邀请专职消防队人员对全体师生进行实际演练、操作,使全体师生增强了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每月举办的全园师生的应急逃生演练,强化了安全意识,真正做到了“临场不乱,报警不慌”,提高了全体教职工对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安全保证。

    3.不断建立健全、修改、完善幼儿园各项安全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化。搞好幼儿园安全工作主要是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范问题,建立健全检查和管理制度。为此,我园组织安全组成员针对工作中实际情况,将安全工作归纳出“四个第一”、“三个到位”、“三个落实”、“五不动摇”和“四不放过”,要求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积极领会,并贯穿于行动中。其中“四个第一”是指:(1)安全第一,第一安全(2)第一把手要以主要精力抓安全(3)负责安全的人员要全力以赴抓安全(4)每周园务会议第一项议事议程是研究安全。“三个到位”是指:全体教职员工在安全工作中要思想到位,精力到位和工作到位。“三个落实”是指:安全工作要落实到班级;坚持“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严格规章制度不动摇;抓好安全负责人工作“三到位”不动摇;对发生的问题坚持“四不放过”的处理原则不动摇;坚持落实有效的安全措施不动摇。“四不放过”包括:不查清原因不放过;不分清责任不放过;不采取措施不放过;不严肃处理不放过。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园长亲自担任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各成员分清职责,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强化安全责任心。每月按时开展例会,并对安全情况总结分析,每月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使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4.坚持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工作:每月,安全管理小组都会在园长的带领下,排查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安全小组人员每天排查园内各种设施、设备、活动场地、大型玩教具、器械、护栏、门窗、电源、开关、煤气灶等的安全状态,排查灭火设施(灭火器是否过期)及报警装置及安全情况和放置位置及完好使用状态情况,排查应急通道是否畅通等,以确保出现紧急情况时,可及时获得外来援助等,从而确保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二、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提高教职工和幼儿的安全意识。

    我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定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并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转发的各种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文件,通过学习,让大家明确到安全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使教职工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教职工学习报刊、杂志、媒体报道的各类事故、案例,分析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讨论评述,除了少数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外,幼儿园很多事故主要还是当事者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让大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要引以为戒,加强责任心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每月开展一次全园师生安全应急演练,每学期请太原市消安委的专业教官给教职工进行安全讲座大大的提高了教职工和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加强幼儿园食品卫生工作的规范管理。

    食品卫生工作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保证幼儿的食品安全,我园建立健全了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幼儿园卫生防疫、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保健医对食堂的食品卫生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食堂各项设施、设备、物品和食物的采购符合安全要求,严格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严防出现幼儿园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强化广大教职工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健康知识,自觉抵制不干净食品,增强防病能力和公共卫生责任感,从而,保证广大教师和幼儿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坚持定期不定期进行食品卫生检查,切实有效地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及时排查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要求库房严把出入库关,坚持发票索要制度,不进过期、腐烂、变质食物,做好消毒记录、物品采购和食品留样记录。

四、加强门卫管理制度。

    为加强安全管理,保证幼儿安全,幼儿园加强了门卫管理门制度。家长中途有事需要接孩子离园,先要给本班老师打电话,由老师将孩子安全送到家长手中。并规定凡不认识的人或未成年人来接孩子,一律不准放行,以确保孩子安全。严格门卫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禁止外人入内。

五、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为幼儿创设安全、健康的保教环境。

    1.严格晨检制度,做好防病措施。要求教师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时注重“一看、二问、三查、四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确保每天出入园的幼儿身体健康。及时掌握生病幼儿的情况,对生病的儿童进行特殊护理,班中老师及时反馈保健医生幼儿的当日情况,以便做好全日观察。

    2.平时注意预防烫伤幼儿。把开水、热汤和热饭等晾温后再提供给幼儿,并提醒幼儿安静吃饭不撒饭。

    3.坚持每天午检,防止幼儿带异物入寝室,防止异物进入耳、鼻、口的现象发生。中午值班,加倍照看好幼儿,不忽视午休的幼儿,尤其是服药幼儿和体弱幼儿。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否生病等等,有异常情况告知家长并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4.把好幼儿入园、离园关。每天,在孩子入园离园的时段,都有园务成员和老师在幼儿园大门口值班维持接送秩序,检查督促家长凭卡进园接孩子。

    5.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消毒制度。要求班级老师保证教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干净;保证桌椅的安全、卫生;定期消毒玩具,保证幼儿的水杯和毛巾每天清洗消毒,保证寝室干净、并按时消毒。每两周,提醒家长把被子拿回家,清洗晾晒,及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严格填写消毒记录、因病缺勤记录和一日观察记录,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6.幼儿园健全24小时监控制度,门卫加强并完善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并做好情况记录,确实把好校门安全关。

六、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

 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月的活动。活动中我们进一步落实了有关幼儿园的各项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使幼儿园安全工作社会化。同时还加强对幼儿开展安全预防教育,谈话中让幼儿了解简单的自救技能,让幼儿背出家里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并学习正确拨打特殊电话号码: 110、119、120等;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如禁止游泳、禁止触碰等,使幼儿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触电、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活动,使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目中。

共建和谐校园篇8

一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归属

既然要研究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关系,那么就需要对两者的生态支撑环境进行分析以明确两者的生态归属问题。生态学认为:“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及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包括外环境(Outer Environment)和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2]

1 外环境――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党的理论创新

首先,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体现。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次,要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建设和谐校园又推动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最后,还要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石,是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总之,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党的理论创新为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外部理论环境,这个外部理论环境统筹并指导着高校内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地检视高校内部环境的发展状况。在从发展层面上看,高校内部环境的建设外在表现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外部支撑环境的发展归根结底也在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因此,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外部支撑环境从这一角度来说还是要归属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2 内环境――高校基层党建与大学内部环境

高校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是党在高校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凝聚高校师生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营造和谐内部环境至关重要。首先,高校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但高校能否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队伍素质和领导水平等方面的建设质量。其次,大学内部环境是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基础,大学文化环境、大学精神环境、大学校园环境等都是大学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高校能否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外部支撑环境的指导与界定,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高校内部各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与适应。因此,高校党建作为高校内部组织的一部分,是要与大学内部各生态环境之间指导协作,和谐适应,共同致力于高校内部支撑环境的建设。从这一层面上看,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同样都要归属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关系分析

1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关联性

“任一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不断地处于相互交换之中。”[3]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显性化载体,可看作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生态因子,它与周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存在着物质与精神的交换。高校党建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体现,它既属于政治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属于高校发展的内部组织体系建设。因此,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因子必然存在着生态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具体表现在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都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践行和谐社会理论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建是指导和谐校园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研究两者关系要关注高校党建的系统构成与校园各种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考察高校党建制度如何发展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时,这种关联性也表明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统一体,其存在形式必然是相互依存的,正是两者的依存程度才体现了两者共同发挥潜力的可能性。

2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共生性

从生态共生性视角分析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就要“从事物间相互依存、积极合作的关系去认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和现象”。[4]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环境的互动产生两者的生态共生,高校党建所包含的主体与构建和谐校园所拥有的各种生态元素在共生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使系统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因此,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共生性更多表现的是双方的共生互利,通过这种共生互利关系去增加双方的适合度。当然,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在层次上是不可以等同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更多的表现为单向度的依存。高校党组织是党在高校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3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平衡性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生态平衡性是指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一直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高校党建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主导着高等教育生态平衡趋向于校园和谐的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输出部分反过来又促进高校党建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生态平衡要有生存与发展关系的牵引,而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运行机制需要高校党建的指导,需要有高校党建的推进与检视。因此,高校党建每一次理论的更新与推进都会影响着高等教育生态体统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因为高校不只是会被动地受制于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它也要根据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及时调节,完善自身的内部结构,主动积极地去适应高校党建理论的创新。于是,高校的主动适应使两者的生态平衡性升级,进而又进一步支持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三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生态关系的优化策略

1 主动适应策略

主动适应策略也叫适时协同策略,是指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及时协调生态关系,主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案,形成各因子共同发展的合力。作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其存在的结构与存在状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自足系统,必须靠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多重内容的交换才能维持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使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5]这种高等教育与环境之间的交换活动正是高校内部与外环境、高校内环境之间的不断同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对和谐校园建设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是践行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也是高校党建把党的先进理论用于实践,利用实践反思创新理论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党建来说,高校党建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其发展不但要根据党中央精神的更新而同步,而且要适时协同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即和谐校园建设来创新。因此,高校党建要适时协同党的理论的更新,和谐校园建设要适时协同高校党建的指导,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通过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与同化,形成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共同发展的合力。

2 适度超前策略

适度超前策略是指切实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体现。然而,高校党建是否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到党新的理论信息,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度超前策略就是要依赖于“反馈”作用,通过反馈及时更新党建理论,把实践反思从和谐校园环境带进高等教育系统,通过高等教育系统促使高校党组织采取某些必要的“应对措施”,以达到适应的目的的过程。因此,适度超前策略要求在高校管理方面要建立科学管理信息反馈系统。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党建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信息反馈系统以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时,适度超前策略也要求高校党建建立更新与创新机制。更新与创新机制就是要明确岗位职责,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对各自的岗位都有相应的更新权力、也要承担相应的创新义务,但权力的行使与义务的体现都要受到学校自我约束机制的监控。这样,更新创新机制与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就可以成为一个推动理论创新的有效生态循环体,保证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稳定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共同体策略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构建由共生性的生存“合力”而形成生态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因子之间关系不是独立平行,而是共生互利。如果实时协同策略目的是促进形成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共同发展的合力,那么生态共同体策略目的就是使两者的发展合力最大化。生态共同体因子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谐校园的建设直接推动的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党建作为高校组织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因此,生态共同体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作用的叠加。这种生态共同体产生的叠加主要体现在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相协调的生态“合力”的支持系统。这种支持系统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种生态因子的共生互利,高校党建方面的支持系统包括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党的作风建设等形成党内和谐整体。和谐校园建设方面包括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校园环境、高校教师的生态学识水平、高校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等组成校园和谐整体;因此,要加强高校党建与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必须把两者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形成共同体,使两者的支持系统相互作用与适应,通过不断实践与创新形成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四 结束语

加强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从生态视阈研究高校建设就必须将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党建成为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生长点,使和谐校园建设实践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支撑。但是两者之间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构建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2]于江涛.政治生态视角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析[D].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10,21.

[3]马歆静.对大教育的教育生态学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

学报,1996(4):53.

[4][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上一篇:奶奶安慰孙女范文 下一篇:诗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