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谐社会范文

时间:2023-10-08 06:44:24

共建和谐社会

共建和谐社会篇1

??题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在大家赞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鲜红的车轮下,一个个美满的家庭转眼破碎。

交通事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它就像一颗威力十足的定时炸弹,一触即爆,这颗埋伏在我们生活的炸弹,只要你稍不小心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

一个11岁的男孩和他的朋友,骑着三轮车在公路上来来回回的玩耍,他们玩得非常高兴,幼小的声音传递着他们的喜悦。突然,一辆“终结者”(大卡车)飞奔而来,无情地结束了这几个小孩的生命,一瞬间鲜红的血染红了“终结者的手”(车轮),几个孩子当场死亡,一场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几个幼小的生命也随之逝去。

大卡车随意乱闯,只是为了交差,得一笔工钱,不顾违章的后果。可这位司机知道吗?只是为了工钱,只是为了这么一笔小小的工钱便违反交通规则,刹那间就葬送了几条无辜的生命,使悲剧上演,鲜血染红了车轮,受害者的亲人悲痛万分。

生命像音乐,像画面,暗自挟带着一种命定的声调或血色,只有当它遇到大潮的袭击,听到号角的催促,此时它才会顿时抖擞,露出本质的绚烂和激昂。

生命是美好的,不讲安全的生存是危险的。

繁忙的市内大街上,道路两旁的绿树正在发芽。树下,若隐若现着一道绿色的防护栏。栅栏内,行人步履匆匆,忽然停下脚步的人要干什么?别忙着疑问,看?他四下张望,最后将目光停在了远处的那一条人行斑马线上,一抬脚,便越过栅栏,向着人行的斑马线跑去。说时迟,那时快,一轿车急速驶来……他大字形倒在地上,腹中的肠子混着血大量流出体外。不多时,活泼的生命奄奄一息地躺在担架上。

时光飞逝,岁月轮回。从欢乐到悲伤,从成功到失败,生与死的距离何其遥远,却又何其相近。也许就是你一个偶然的疏忽,一个盲目的行为,一线侥幸的心理,让生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终生无法弥补!

我了解到每一分钟受伤于交通事故有1人,每六分钟死于交通事故1人。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上亿,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间接损失更远甚于此。

这样大的数目,这么多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的生命虽然宝贵,但很脆弱,一旦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挽回。每一个人的动作都系着安全,只有把安全记在心中,才能做到珍爱生命,才能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人是坚强的,但也是软弱的。在面对死亡时,人们可能会勇敢地接受一切,但也许会畏惧,会哭泣……可是当那些死者个个紧闭着眼睛,离我们远去……他们可曾想过比他们更伤心,更悲痛的是他们的亲人……

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使我们能自由的呼吸,不断成长,今天的我们不正是冉冉升起的初阳吗?充满着青春活力,散发蓬勃朝气,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当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独立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时,我们如此美妙的生命靠的是什么呢?我思来想去,归结为两个字,安全!是“安全”这把拐杖?I卫着我们的生命,维护我们生存的权利。

绿色的交通使我眼中浮现出一个唯美的画面:在山的那边,一位少女慢慢走来,她的手中捧着一只白色的小船,渐渐地,她来到了这里,蹲下身,把小船投入了浩瀚无边的大海中,此时少女跪着,在胸前画着十字架,神态庄严而肃穆的虔诚祈祷。风雨中,小船仍屹立不倒,渐渐地向远方漂去,最后小船离开了少女的视野。此刻少女慢慢起身,漫步在海滩上,微风吹动着她的秀发,阳光照在她那清纯的脸上,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此时少女的背影渐渐离我远去。阳光下,这位少女仿佛是天使的化身,她象征着生命的可贵,所有的一切在她的身上都表现得尽致淋漓。无言中,我似乎明白了一切。

共建和谐社会篇2

——观《形势教育大课堂》有感

小榄德星小学

六(1)班

夏宁馨

人们常说和谐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姐妹,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生活需要和谐,我们的生活需要幸福。只有和谐,才谈得上幸福。而和谐社会又该如何构建?自从我观看了《形势教育大课堂》第二课《社会新气象》后,我明白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就是走出自己小家,走向社会大家。

这次《形势教育大课堂》次讲座的内容包含了和谐社会,就业上学,保护环境,地球升温等几个话题。但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和谐社会。有的小区虽然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但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和谐吗?而讲座里汪老师自己生活的小区虽不够繁华,但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社区活动丰富多彩。一个贫富过分悬殊的社会能和谐吗?一个大量学龄孩子失学或优秀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国家能和谐吗?一个小区需要的是什么,是和谐;一个城市需要的是什么,还是和谐;一个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更是和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呢?只要我们,走出自己小家,走向社会大家,行动起来,学会包容,学会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幸福。说到和谐,我不禁想起了志愿者与“希望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当今社会,不正是因为有了志愿者与“希望工程”才变得更加和谐幸福吗?“希望工程”中的“希望”是我们失学兄弟姐妹们的希望。他们不是智商低下;不是不想上学;不是学习不努力,他们只是生在贫穷地区,当地经济不发达,他们父母无力供他们接受教育,他们只能种地,打工,割草喂牛,喂鸡养鸭。他们之所以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是因为学费的昂贵呀!即使是在校的大学生,许多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艰辛,经常是饿着肚子上课。下课后,为了学费,不顾劳累地干活挣钱。贫穷地区的兄弟姐妹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呀!就在他们筋疲力尽之际,众多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能力的善长人翁和“希望工程”向他们伸出援手,解救了众大失学者,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多少曾经接受过别人的资助的大学生,为了回报社会,他们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安逸,主动要求回到贫困地区工作,为祖国的脱贫致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有了这种主动资助与回报的良性循环,我们离和谐社会还会远吗?

比大学生更幸运的是今天的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迎来了免缴学杂费和课本费的正免费教育的春天。这不正是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吗?

共建和谐社会篇3

[关键词] 全体人民 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提法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所说:“‘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意思虽早有体现,但这一表述也属最新总结。”① 它充分体现了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体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的信心,体现了利为民所谋的诚心。

一、“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论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任务彰显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高价值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表明党中央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这也是作为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运用与发展,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高度概括和精彩发挥。“共建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充分证明了全体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因而“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②。

“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短短十二个字充分表现出了党中央要将构建和谐社会当成全民事业来完成的迫切心情。其中“全体”和“共同”两个词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任务,全体人民都要把它自觉地扛在自己的肩头,因为这不但是自己的事业,亦是为自己造福;两个“共同”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全体人民齐动手,而且还要有合作精神,要携同作战。只有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才能最终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又会以公平的方式分配给全体人民,正所谓“‘力’取之于民,‘利’用之于民”。

“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建设的不仅有物质世界,而且还有人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也是建设的内容之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物质和精神的极大丰富将无从谈起,我们也就无从共同享有全体人民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所以,全体人民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同建设”是一个改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共同享有”是一个检验的过程、分配的过程;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既是建设的对象,又是分享的成果,贯穿于建设与享有的过程始终,是全体人民不断运用并不懈追求的。正确认识“全体人民需要共同建设的”和“全体人民能够共同享有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共同管理共同监督”是“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独特实践外延

虽然在《决定》中表述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但笔者认为“共同管理共同监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理解“共建共享”这一表述时的外延。

全体人民在共同进行社会建设的同时,要对建设环节及成果进行必要的管理。从事不同职业的社会各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埋头苦干、爱岗敬业,而且有权力和义务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必要的管理,以便有效地配置资源,防止成果流失及不合理分配。这种管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成对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经营,即通过最优化管理将阶段性成果适当积累,以利于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奠定雄厚基础,保证共同享有成果的最大化。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在具备建设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管理能力,解决建设中可能遇到的矛盾,竭力将建设成本降到最低,使整个建设进程顺利进行。“共同管理”之意寓于“共建共享”之中,“共建共享”也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管理”。但要注意这种管理的合理性及有序性,反对无理、无利、无节的管理。

“全民共建共享”的外延不仅有“共同管理”,而且还有“共同监督”。共建共享的主体全体人民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不可避免地拥有不同的思想觉悟、道德状况和工作能力,这种差异在共同建设社会的过程中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积极有益的方面要给以鼓励,消极有害的方面则要通过有效的监督系统发现、处理,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和蔓延。同时,这种监督不是个别的,而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监督,是一张巨大而坚固的网。监督系统的启动,可防止各种能源的浪费,保障建设过程和谐有序。不仅如此,在全民共享建设成果之时,同样需要监督。要使建设成果在共同享有时得到公平的分配和合理的使用,就需要在共同监督之下来完成,这种对他人、他物的监督同时也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由此推动全民共建共享的真正实现。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体现一种主动性,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使全体人民置身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中;“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则体现出一种约束性,具有很大的规范力,帮助全体人民有效实践,捍卫劳动成果,使社会发展高速而可持续。“全民共建共享”的内涵与外延相得益彰,最终形成打造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同时,从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看,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领导作用是决定性的。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共同建设,更没有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所以,我们党要完成这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就要在各个方面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使党在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和谐了,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党的活力和团结的统一。因此要做到:第一,使全党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致。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第二,党员时时处处按章办事。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内各项章程,自觉遵守并维护,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第三,完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真正促进党内和谐。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全委会、常委会工作规则,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第四,在党员干部之间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要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得失,尊重领导,尊重下属,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促进党内工作和谐有序地开展。

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感召群众。“共产党员既要成为带领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贴心人,与此同时,共产党员又将在为人民服务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得到教育、提高,接受群众最直接的监督,从而更好营造党和群众鱼水相依的联系,这必将大大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更加辉煌,惠及十多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将会变为现实。”③

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求党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本领,加强先进性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新的重大考验。要想经受住这一考验,并取得实效性进展,就必须做到:第一,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明确能力提高的目标要求,形成正确的导向,改进领导方式,拓宽能力提高的实践途径,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第二,强化党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全体人民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踏实做好。第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民共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基层。要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力。第四,及时进行理论研究。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因素,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为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第五,纯洁党的队伍,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全党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维护党内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从思想根源抓起,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塑廉政党风,建和谐干群。

注 释:

①汤耀国:《六中全会前瞻》,《望》2006年第40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9日。

共建和谐社会篇4

这是自公寓建立以来,区领导连续第16个春节与老人们共度新春。当夜幕降临,鞭炮响起,区领导与老人们一起包除夕夜饺子,吃年夜饭。老人中最大的93岁高龄,最小的也年过七旬,却都像孩子那样高兴、欢畅。大家在欢乐、祥和、幸福的氛围中共同迎接鸡年新春的到来。老人们纷纷激动地说:“暮年逢盛世,是人生最大幸福,和平区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百姓心贴心!”

领导表率党的温暖到心坎儿

午日的阳光格外温暖,让人心里感到更温暖的是和平区开展的“万名党员送温暖”主题实践活动。近一段时间以来,和平区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区广大共产党员认真按照中央和市、区委的要求和部署,始终坚持“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儿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活动中,区领导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专题党日”、“党员责任岗”、“社区党建联系点”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进千家万户,为他们排忧解难,并把关心群众安危冷暖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同志身先士卒,带头捐资助贫、深入到困难群众家中嘘寒问暖,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群众的心中。区委书记刘琨得知南营门街昆明路社区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现状后,当即将自己几年来积攒的2000余元稿费全部拿出,以资助社区困难群众生活,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情系普通百姓的一份真情。

与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度过猴年最后一天的区领导们,又与和平区老党员代表共度了鸡年第一天。区领导为老同志们一一送上了象征着“平安、吉祥、幸福、如意”的中国结,火红的新年礼物将老同志们的笑脸映照得更加灿烂。联欢会上,市、区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演员们为老同志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区委书记刘琨说,在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今天,老党员更是我们事业的财富。您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昭示了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永恒主题。老党员们一辈子征战沙场,投身革命,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今天区委书记的一席话却让他们热泪盈眶。 老同志代表在联欢会上发了言,他们激动地说:“当年我们取得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党的先进性,如今保持党的先进性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和思想保证,我们老同志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永葆革命的青春。

在3月5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区四大机关全体领导同志又主动放弃休息日,兵分三路深入到南市街福厚西里社区、庆有西里社区和怀远里社区。区领导与南市街“五民奉献小分队”一起参加社区建设活动,并与楼栋内的党员群众一起做卫生、擦玻璃,美化特色楼门,建设文明小区,并当场为社区办实事解难题。听说庆有西里社区垃圾存放影响小区环境的问题后,立即责成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并且当场决定为金伦公寓配备宣传栏。区领导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

党员带头 构建温馨和谐社会

为进一步将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区委要求全区广大党员在开展“万名党员送温暖”主题实践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此,区四大机关、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身了解和感受群众生活,并向他们奉献爱心。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近400万元的善款分别送到了历届“十佳公仆”、劳动模范、老党员以及低保户、部分下岗职工、困难群众共计12000余名群众家中,将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3月12日,该区召开“保持党员先进性,甘当人民孺子牛,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和激励全区广大共产党员。报告会后,又开展了为辖区内特困家庭中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捐资助学活动,区领导当场向困难大学生代表赠送了55台电脑。通过这一活动,党员们提高了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强了党性锻炼,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这一点在“万名党员送温暖”主题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在工作中,该区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形式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普遍感到,平时总是忙于机关日常事务,与群众接触机会少,通过这次察民情、知民苦、解民忧,确实受到了深刻的群众观念的教育,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有的机关党员在谈到与特困职工结对帮扶的体会时动情地说,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作为人民公仆,必须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平区南市街道党工委还开展了“双结对”暨社区服务“一网式、一站式、一门式”工程。“双结对”即区委宣传部党支部、区人事局党支部、南市街机关党支部分别与南市街庆有西里社区党总支、福厚西里社区党总支、怀远里社区党总支签定结对子责任书;另外还分别与南市街特困群众代表签定结对子责任书。 “一网式”是开通南市地区信息服务网站,使南市地区的招商引资、拆迁改造、办事机构、煤水电气等为民服务网络的具体情况一目了然。群众也可以通过网上留言、发表论坛帖子、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自己的需求发送给有关部门寻求帮助;“一站式”是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站,将南市地区的社会综合服务部门、社会中介组织等与居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服务项目全部囊括,使居民群众不出远门就得到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一门式”是发挥楼门内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作用,根据不同楼门居民的不同特点,创建艺术楼门、环保楼门、学习楼门等反映不同精神风貌的“特色楼门”,并成立楼栋自治小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双结对”与“三个一”工程切实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创造性地开发出一条党员与群众之间双向服务、互动双赢的新机制。

百姓夸赞 是最高的奖赏

“人民的褒奖是最高的奖赏”,这是和平区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检验成果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而老百姓也用最质朴、最生动的语言作为回报给全区广大共产党员的最好礼物。他们纷纷说,和平区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让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新气象和新面貌。

南市街困难群众张玉亭说,共产党员永远是百姓的贴心人。党一时一刻也没有忘了我们。今年区、街机关党组织还与我签定了包保协议。这些都让我感动的不得了。我总愧疚地想,党时刻关怀着我们,党员干部们视我们为自己的亲人,但是我能够用什么来回报呢。去年印度洋地区发生了海啸,我主动捐款,虽然钱很少,但是表达了我的一份心意。社区群众孟繁洁则说,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让我们老百姓看到了身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拿正月初七那场大雪来说吧,首先带头出来扫雪的还就是楼里的那4位党员,党员带了好头,我们这些群众也就坐不住了,全楼十几户一起清雪,那场景谁看见谁都会感动。

共建和谐社会篇5

关键词:和谐社会;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就而蹴,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很长期的艰苦努力。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调整自己观念与行动,共同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是从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应该走在最前列。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办事要出于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事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钱财,败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一致,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为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做好了,大家就会跟着学,也才有号召力。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角。

二方面是每个企业。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义”。企业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其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做为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要给予国家什么,给予环境什么,给员工什么,而最终企业会得到什么。目前推动的“企业公民”建设的目的就是寻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达到互惠双赢。“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社会责任主要指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应具有强制性,如为政府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政府的宏观政策,维护职工的权利,遵守市场竞争秩序等等;道德责任主要是指支持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社区建设等,其特点是自觉自愿。每个企业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自觉,积极加入到“企业公民”建设事业中去。要强化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一致性的认识,做为企业,在管理上要突出和谐主题,坚持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使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价值取向,从而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安微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产品质量粗制滥遇、污水废气偷排暗放等等。看似管理的缺失,其实暴露的是企业价值的危机。

三方面是每个公民。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每个人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的肌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要与自然之间的融和、与社会群体的“和合”、与单个行为之间的和睦,而且与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我和谐却不在意,甚至做得很糟糕。有的对社会现象不见阳光,只看阴影,对任何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牢骚满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气不顺。还有工作、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协调,甚至顾此失彼。如果每个人心理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冲突与不满,心理或生理会失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不但影响伤害的是本人,还会影响伤害到家庭和周围的人,如果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造成危害会更大。

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其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透惑,管理得住小节,才能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和谐自我的基础上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关爱成为一处习惯,让和谐融入到每个细节中。如果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人人参与,不懈努力,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和衰共济,构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已逐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介的基本标准、目前的心理状况及产生原因分析入手,初步提出应对措施,以给所有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传统教育提倡的培养“体魄健全”人材思想中,“体”就是指人的身体,“魄"就是指人的心理,说明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在评介人才中都同样的重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不健康的人却出现递增的趋势。近几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或有心理障碍者越来越多,日趋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缺陷表现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仅从躯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患各种躯体疾患的确不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在高校扩招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弱的抑郁、过分依恋型。 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大学生们不再是过去被人们誉为的“天之骄子”。扩招后高校资源配置、管理等方面滞后,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差异性,大学生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上大学后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学习方法、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各种适应性调适还难以完成,一旦有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他们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油然而生,经常迷恋父母、以往的老师无微不至关心的生活,常产生寝食不安、情绪压抑而产生抑郁心理。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清出局的可能,有的大学生一学期下来就有两、三门课亮“红牌”。因此,大学生们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之不少学生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转贴于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孤独、焦虑型。 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随着时间推移,独生子女的比例还将逐步增大。他们在来校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父母,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在父母的襁褓中长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是父母从远地送其来校,安顿好之后父母们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害怕孩子受苦、担心孩子生活不会自理,这才踏上回乡路,也难怪不少媒体曾称这些学生为“抱大”的一代。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人际交往的日趋社会化、复杂化,大学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又相对个性化,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而缺乏心理准备,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形成反差,想要和别人交往,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经常性的难以招架,复杂的场合难免尴尬丛生,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表现为天真直率、单纯、常感情用事、不成熟,当遇到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常表现为不能克制自己、又不尊重别人意见,常处于矛盾之中,怕得罪同学,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3、家庭贫困引起自卑、孤僻型。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以陕西高校为例,学费一般在5000~6000元/年不等,其他省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攀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差异,按一个学生每年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到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在3万一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城镇的部分学生来说,经济调整期有的企业不景气,有的学生家长已下岗或正处于下岗的危险,加之有的家庭还不止一个学生上学,这样家庭经济也同样十分困难。如此看来,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如此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家庭的不堪重负,不少大学生在校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老师要经常催缴;家中寄钱少,生活费低,在同学中不好意思,其它同学经常出入餐馆、卡拉OK厅,自己则一天三餐也得琢磨着,更不敢奢侈时髦的衣物。由于经济拮据,许多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在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看来则为土气、下里巴巴。由于大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同学自尊心较强,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同时,高校管理的错位,也给不少贫困学生带来自卑心理.

4、情感焦虑与自卑。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 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同学,远离故乡,倍感孤单。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受西方文化和多种媒体比如电影、电视、书刊等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反映在大学校园内的“友谊寝室”广告上,有的女生寝室明文标榜要找某种类型的男生寝室结为友谊寝室。在上海、成都等地的部分高校内,商家把“安全套”的文章做到了大学校园。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聊天的内容似乎都是谈情说爱等等。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着,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同学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同学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同学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它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毁容等违法行为。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心大学生学得如何,还要关心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在各种社会压力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如果背上沉沉的心理包袱,怎能学得好,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体魄健全”大学生呢?我们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大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它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严重侵蚀的环境下,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4、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等的方式,对大学生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扩招后高校更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心理普及型的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报纸专刊、电脑网络、咨询电话等。建立心理专家和专、兼职心理教师想结合的接待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服务。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有条件的还可以通告社会,求助心理热线帮助大学生尽快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济.在亚洲论坛上的讲话。发改委网站,2005.

[2] 朱莉萍.高校学生的心理挫折与教育[J].南通职大教学研 究,1997,(2):21-23.

[3] 党桂芳.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辽宁教育,[J]21-23(3):42-43.

[4]李明玉 .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义[J]. 郑洲煤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2):81-83.

[5]谢安邦等.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8.84-89

[6] 张自然.张放.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漫谈[J].丹东师专学校学报,2001(12):89-91.

共建和谐社会篇6

1 改进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筑牢职工队伍稳定的思想基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改进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抓好改革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其一,要引导和督促企业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准确地把握职工思想脉搏,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及时化解职工思想困惑。其二,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热情讴歌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思想意识。其三,要改进单一说教的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收入差距拉大、腐败滋生蔓延、普通职工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用事实教育和团结职工。其四,要特别注意和重视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下滑严重的现象。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政工人员锐减,一些私营企业根本就没有政工工作机构,要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通过行政或组织手段,责令改制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建立健全党、工、团等政工机构,为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2 充分肯定和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依靠职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职工群众是这场改革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高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认识,充分保护和调动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在改革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各项改革过程中,保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改革动力上,要充分肯定和尊重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依靠职工群众推动改革,实现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改革制度创新上,要把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与保障职工的政治民利结合起来。在改革目的上,要坚持“职工整体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经营者合理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使其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确保大多数职工获得公平、合理的改革成果。

3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工作力度,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切实保障职工生活。一要加大政府对社会基本保障的投入。要转变财政支出方向,将市场建设性支出为主变为公共物品性支出为主,降低各种社会保障的门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目前,我市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到50%,且部分用人单位虽参保却不能正常缴费,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以及非正式就业人员还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三要加强对困难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保护。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基本保险、促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五位一体”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阶层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4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形成浓厚的尊重技术工人、爱护技术工人、争当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和劳动部门要有机地协调配合,做好长期规划,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优化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做好与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衔接,大批量地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其三,要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制度和等级评定标准,健全职工技能考核鉴定和晋升制度。其四,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工人的培养,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和培训制度,确保企业工资总额1.5%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其五,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输出地政府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扩大开封劳务输出的“品牌”影响。

5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构及工作制度,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切实发挥三方协调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二要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要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协议工、临时工等用工形式,限制和取消部分劳动用工中介组织,强化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各项责任。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管理体制结合起来,以建立协商机制为重点,突出工资协商谈判,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和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事项,促使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双赢的劳动关系。三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必须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股份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确保职工民主参与渠道的畅通。四要加强劳动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劳动监督执法力量,建立健全群众劳动监督体系,加大对违犯劳动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保障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行。

6 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共建和谐社会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认为,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政府形象将成为21世纪公共关系拓展的重要领域。树立政府形象意识、建立健全政府形象监管体系、及时有效地传播政府形象,是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路径选择。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官盱玲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它要求政府组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拓宽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防范政府组织风险和危机,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提高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巩固执政的基础。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兼公共传播学系主任廖为建认为,所谓政府公众关系,指政府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强调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可简称为政府形象。政府的良好形象是一个政府治理国家或治理城市的根本条件。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府都十分重视树立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在公众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和公信力,具有坚强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这主要来自于政府自身的形象素质。政府的形象构成是很复杂的,各种形象因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政府形象系统,政府形象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政府的整体形象。

综合上述观点,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政府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从更高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与更为宏观的“政府公共关系大事业”。政府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角度来为这种社会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政府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与塑造形象等目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因为有政府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地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政府公共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政府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对公众有倾向性的选择造成政府公关的偏失;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理顺公众关系,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要求政府组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拓宽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防范政府组织风险和危机,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提高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巩固执政的基础。

1 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方政府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向公众提供真诚的服务行动和有效的信息传播,达到政府与公众间的利益协调和信息共享,进而树立良好政府良好信誉与形象的一种管理活动。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从多角度着手,强调发展、公平、公正和公民道德。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设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眼点,是新时期的时代最强音。而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定位中的八大目标:法治、透明、有限、责任、服务、公平、高效、廉洁,也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了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从而建设良好的公共秩序,形成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与民众共同治理国家。

2 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

公共关系所处理的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的关系,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此,公共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组织行为,政府也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是套在政府脖子上的对公共权力进行自我约束和制约的“紧箍咒”,也是政府正确扮演角色,出色完成其职能,提高政府职能的助推器。

政府公共关系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处理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在认知度、满意度、和谐度三个方面评价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公共关系职能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呢? 

第一,信息引导。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第二,沟通协调。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职能作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内耗,加深理解,形成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协调、民主管理的和谐关系状态。第三,形象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政府,它的内政外交政策不仅容易获得国内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容易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又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公关理论的指导及相应的科学手段的运用,所谓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职能。第四,宣传教育。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第五,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公共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积极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公共关系。

(1)树立和强化公共关系意识。首先,各级公务员要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公共关系意识,要充分认识自身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应以自己的行动来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本质。其次,加强公务员的素质教育,使公务员切实做到一切为社会公众服务,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密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架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 

(2)合理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在政府机构中设置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精简机构,强化政府公共关系职能。 

(3)实行政务公开,加大传播力度。切实实行政务公开,取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实行政务公开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以保证政府信息来源的畅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设立政府公告栏;借助大众传媒,把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等告知公众,并取得人们的支持,进而使公众的言行朝着有利于政府管理目标实现的方向转变。

(4)全方位地拓展民意沟通渠道。政府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对公众的意见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了解社情民意应把握好以下渠道:一是信访部门。二是建立领导部门和领导人深入基层、考察民情的机制,这样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掌握可靠的民情。三是建立民意测验机制。四是积极开展公众建议征集活动。培养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是建立与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各种社会团体都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和利益。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专业性,政府部门与其建立定期协商和沟通的制度,可以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和政策咨询的作用。

(5)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程序性决策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长治久安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公共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变为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及公民的自主契约等并存;治理程序从仅仅考虑效率变为公平、民主和效率等并重;治理的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治变为重视法治、德治和社会公民自觉自愿的合作相互补充;治理的方向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变为上下左右互动。

参考文献

[1] 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廖为建.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3]吴江.构建和谐相处社会——发展政府公共关系[J].国际公关,2005,(1).

[4]黄洪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共关系[J].经济师, 2005,(11).

[5]刘系发.浅谈企业公共关系的职能[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1).

共建和谐社会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 意义

党中央多次指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那么,什么是公共卫生体系?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到底包括哪些要素?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下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公共卫生体系的含义。公共卫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国改革开放前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这个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03年SARS危机之后,公共卫生才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公共卫生就是以组织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为目的体系。

2.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绩,极大的促进了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生活。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

公共卫生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3年爆发的非典,突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层次危机,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公共卫生不够重视,财政预算少,资金不到位,即使是经历了几次小范围的流感疫情之后,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警示我们,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职责,使人民群众有病能及时治疗是对党和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全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

2.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疾病带给人们的是痛苦和不幸,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制约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就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公共卫生基础。公共卫生事业状况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利益的最基础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2.3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逐步从经济工作转移到提供公共服务、着重进行社会发展的方向上来,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SARS危机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问题上的真空地带。因此,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第一要务。转变政府职能,变掌舵为治理,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投入已成为燃眉之急。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将政府转变成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责任、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2.4是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人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而且还将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稳定。公共卫生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离不开公共卫生事业,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传染病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绝对的阻碍作用。因此,加大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仅不会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公共卫生基础。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2.5是有效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的卫生资源还十分有限,医疗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抵抗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还较低,全民的健康水平还不高,健康保护意识还不强。这决定了一些传染病仍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重新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以预防为主,可以限制和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侵害,从而使公共卫生事业成为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健康效益都极高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龚向光.从公共卫生内涵看我国公共卫生走向[C].省略.信息导刊.2003:29

2 王健定义“公共卫生体系”[C].finance.省略.北京青年报.2003.06.09

上一篇:春天的田野范文 下一篇:毕业典礼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