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29 20:33:04

好心情诗歌

好心情诗歌篇1

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理性认识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文化知识的沉淀.古代诗歌作为一份特殊的文学样本,是我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代诗歌内容深刻,意味深远,蕴含着许多的哲理,认真学习古代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是一份宝贵的精神粮食,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更沉淀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灭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培养着中华儿女.尽管现在社会发展极快,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当代社会需要新的人才,忽略甚至放弃了学习诗歌文化,但任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如果忽视了传统文化,就会导致人文修养不足.难以成大器,中小学课堂开展诗歌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欣赏几篇诗歌,而更重要的是领悟诗歌里的民族精神,加强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明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经济文化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也随着改变,一味地追求金钱利益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忽视了传统文化精神,使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少温暖和爱,充斥着整个社会的是金钱物质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近年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越来越严重,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呼吁而停下来,教育学生好不好就看分数,完全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学生一跨入高等学府便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生活,开小车,住宾馆,甚至有些女大学生自甘堕落,沦落为酒巴女,让人触目心惊,让人感受到中国民族真的没希望了.所以,我觉得,21世纪中国要崛起,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古代的诗歌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不但可以陶冶美好的心灵,而且可以塑造伟大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小学语文课诗歌的教学,通过诗歌教育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诗歌教育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三、深化素质教育。

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深蒂固,传统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较深,许多教师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每天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能让人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的真谛,释放人的精神.如今,学校偏重于“应试”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放弃了其它副科的教学.比如,学校用美术、体育等课程来上语文、数学课等,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枯燥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使知识和情感紧密结合,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中小学语文课诗歌教学的现状

中小学的诗歌教学工作历来没得到十分重视,所以诗歌的教学工作进展较慢,深究其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学观念、方法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内容不多,每个学期大概就是学习几首古诗,几句对联等.在小学,由于诗歌教学工作得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都比较落后.每一首古诗教学,教师只让学生背熟诗句和识记诗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小学诗歌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就看学生能否撑握诗句和诗意,其它方面的诗歌知识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小学的诗歌教学,在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简单的串讲和背诵的教育方法,只要是让学生应付考试,并不注重诗歌中所蕴含其它方面的价值,严重脱离了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现在很多教师对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都了解不多,领悟不深,没有按照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教学方法相当落后,永远也不激不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对诗歌教学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都深深地占据人们心中的位置。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考试分数高就行了。现在教育只在乎升学的分数,忽视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比小学还多,中考的压力很大,整天都是忙着应付中考。中学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应付中考。诗歌做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却很少出现在考试的内容上,即使考试出现了诗歌方面的内容,那考查的题目也是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就看学生能否掌握诗歌中几句名言就行了,所以,教师对诗歌的教学和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都不够重视。中学教师对诗歌的教学都是采取简单的串讲方式,极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诗歌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中学生学习诗歌也只是简单识记出现在教材中诗歌名句,课外的诗歌基本不看,这怎么能学好诗歌呢?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特点

一、诗歌的想象。

诗歌作为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其本身有着自已的独特性。一方面,诗歌本身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诗歌之间的内容不紧凑,诗句间有较大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影响着诗歌情感思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内容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路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象诗人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让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涵价值;另一方面,诗歌中含有一种很独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像的融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性情。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去感受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如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配合讲解和诵读,有效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由的想象,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气勃勃的春天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中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这么说,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力。每一首诗歌都饱含着诗人热烈的情感,没有情感,诗歌就失去了价值。诗歌教育也就是情感教育。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最要的是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以满怀的热情投入诗歌教学。只有将教师之情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达到彼此合一的境界,才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真情实意,并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熏染。只有激发了情感才能让学生发现诗歌的魅力,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在生活中产生表达和创造“美”的欲望,才能陶冶心灵,塑造伟大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三、诗歌的美感。

我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美化着我们的心灵。古代诗词博大精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荡气回肠,富有节奏,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故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时,陈子昂的激情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诗歌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给人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诗歌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格,体验诗歌的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铸成美的心灵,从而塑造伟大的精神人格。

中小学语文课诗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读为本、领会诗意、诗情。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歌的诵读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配合诗歌内容,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诗境,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领会诗境。

诗歌的文字是具有概括性,诗歌描绘的图画是粗线条的,意境的跳跃往往较大,因此,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深入地融入诗境,离不开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只有让学生进入诗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自读自悟,初步领会诗意,再结合诗人当时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人当时的心境,领悟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一首诗时,这首诗表面看来语言平淡,质朴无华,但细读回味却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准更好地理解诗意,我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加答以下问题:①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②“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心情会怎样?③诗人仅为一枝红杏兴奋吗?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慢慢地走入诗境。不但帮助学生理清诗人的感情线索,还引导学生想象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发挥了学生的想象,领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妙。如,我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诗,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在大雪纷飞,北风狂吹中告别,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诗歌的诗意相协调的歌曲《再见》,再配合一张张图画,让那动人的图画和那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诗人的凄苦之情,体会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样学生的感知得到强化,很轻松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领会诗情、诗意。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

好心情诗歌篇2

一、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诗歌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诗歌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的投入,更加的深入。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来自哪里呢?为了让学生学好诗歌,首先在于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为了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作品加以研读,与作品产生共鸣,动情、动已,才能动人,而要让学生心动,教师自己首先得先动(手动、眼动、心动),还有就是在课外找出一些比较适合他们的诗句念给他们听,或者让他们自己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一些诗刊,利用早读或者课外活动与他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美的诗句,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培养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二、赏析诗歌的诗情诗意

诗情。诗是抒情的艺术,有人说:情是诗的灵魂,它有如春风细雨沁人心脾,因而也就强烈地撼动人们的心弦,让世人为之倾倒。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在学生读到一首新诗时,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把诗中的“情”表述出来,看谁表述的更贴切、更合理,然后老师再讲述,从而使得他们明白这就是诗情,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情义,才能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去学习诗歌。

诗意。诗除了以情动人之外,诗歌还应以新鲜的诗意引人入胜。没有诗意,诗也就不成其为诗。而诗意又是什么呢?诗意就是“诗的思想”。所谓“诗的思想”就是寄寓在形象之内,糅和于感情之中的思想。是诗,总有诗意可寻,只要我们细细去欣赏,就会从中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上的寄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生赏析诗歌时,也就是让学生如何去掌握诗歌的诗意。

诗意是一首诗的灵魂,让学生掌握了诗意,也就是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而诗往往又不是思想感情裸的表白,它不让人一览无余,而是闭月羞花,引人思而得之,耐人寻味,启人遐想。也只有这种让人想入非非的意境,才会给学生的想象增添乐趣,让他们觉得诗歌其实比起其他文体更有魅力,更有激情,也更耐人寻味。

学生学习诗歌不仅能陶冶他们的性情,而且还能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大对他们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虽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诗人,但如果能够让他们从学习诗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得到了艺术的享受,那便是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好心情诗歌篇3

一、诗香环境,滋润孩子心田

校园环境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学生在这个特设的文化场中耳濡目染,必定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此,学校把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诗歌教育的基础工程,努力营造诗香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精心设计了“种诗园”系列文化景观,营造“诗意校园”。“种诗园”由“诗河”“诗花”“诗林”“诗雨”“诗田”几个景点组成。“诗河”雕塑,是由长达13米的两组浪花的雕塑组成诗河,上面镌刻儿童诗名句,从金波到泰戈尔,每一段优美的句子都像诗歌的浪花向你层层袭来,让你领略诗歌凝炼、真挚之美;“诗花”雕塑,六朵色彩斑斓的花朵雕塑,花心镶嵌着本校培养出来的在近年参加儿童诗歌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小诗人”,他们就像这朵朵小花,不断地成长;“诗林”经典古诗展示壁,面向传统,让中华经典诗句涵泳师生的诗情;“诗语”学校诗社交流区,学校成立了儿童诗歌创作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让诗歌在校园中弥散阵阵清香;“诗田”诗歌创作室,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真挚的诗歌,以诗启真,以诗启善,提高孩子的审美,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巧立新意设计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走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诗香。“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配合默契,富有诗情画意;桃李园种植桃花和李树,象征师生情意浓浓、桃李满天下;“玉德之路”镌刻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让师生每天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自省吾身。

再次,学校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诗歌墙报,展示大诗人和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而学校上学放学的铃声就是优美的《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让孩子们每天踩着诗歌的旋律进入校园,踏着诗歌的节拍回家。诗意的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有如闲花落地,悄无声息间成就了一地缤纷。

二、专家导航,提高教师诗教素养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诗歌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和课例辅导,对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老师的诗教理论、诗教素养和诗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魏春峰老师的《儿童诗歌与诗性语文》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诗歌教育其实就在身边;熊国华教授的《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报告会,帮助老师学会如何鉴赏诗歌;马飚教授的《古诗词吟诵的历史与方法》,为老师们系统梳理和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和方法;著名诗人杨克的《细说诗歌创作问题》,为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雪野老师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想象变为儿童诗歌,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著名作家洪三泰、李自国,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王俊康,诗人马莉、黄礼孩、郑小琼、张怀存等都曾来校作指导,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诗教素养。

三、诗教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诗是美的化身,优秀的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学诗吟诗,能体验美的享受,引发对美的追求,培育美的情操。

为了寻找诗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我们把诗教活动根植于语文教学实践。学校语文科开展了“诗文同题互动研究”,探究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老师们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诗教”,每班每周都在学校诗歌室上一节诗歌课,教师们结合诗歌校本教材,渗透诗歌教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诗歌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教学文本,并进行模仿创作。

除了扎实地上好每节诗歌课,老师们还通过课例研讨,在不断地磨课、评课中寻找诗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不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拓展诗歌阅读,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有效策略。多年来,学校老师多次在全市、全区的研讨课教学中,巧妙融入诗歌,成为市诗歌教学研讨的示范。此外,学校还经常选派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地诗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诗教素养。

四、诵诗活动,深化诗教实践

诗歌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厚、语言的凝练,诗歌一定要反复地诵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意境。学校规定每班利用周三午读及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进行诗歌吟诵和朗读。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本,中高年诵读《增广贤文》。老师让学生品名句,诵经典,赏儿童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乐于读诗。此外,学校还成立诗诵队,从低年级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同时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演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诗歌素养。例如:2007年举行广州市“爱国魂”大型诵诗会,全市有40多所学校的200位教师和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演读,从屈原的《桔颂》到《奥林匹克》,不同的诗歌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意境。2008―2012年每年元旦那天,都举行儿童诗歌大赛的颁奖嘉年华活动,孩子家长教师逾千人在耀华小学欢聚一堂,以诗歌嘉年华的形式,凭诗寄意,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放飞梦想,讴歌童年。学校“华玉诗社”的朗诵队也曾多次获邀参加大型表演及电视节目录制。

五、诗歌创作大赛,小诗人成长的摇篮

为培养更多的小诗人,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喜爱诗歌的好苗子,通过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指导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诗人,还征集孩子们的优秀诗歌,编印诗刊《华玉诗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学校诗歌教育因为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而获得了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冠名权,学校众多参赛选手在每年10-11月份组织开展的“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直接进入了“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师生诗歌创作大赛的决赛。

多年来,“华玉诗社”成员踊跃参加“耀华杯”儿童诗歌创作大赛、“诗润南国”广州市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活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有近百位学生获奖。

“华玉诗社”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诗、诵诗、作诗的兴趣,不仅在学校里营造了浓厚的诗风氛围,而且“诗教”活动还走向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0年,“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现场创作大赛在耀华小学举行,学校成为广东省诗歌联盟学校的领头羊;2011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诗歌教育示范学校”;2012年7月,承办第五届中国童诗年会,同年10月,学校通过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评估。

好心情诗歌篇4

雁西:是啊,时间总是在飞速的离开,诗歌却会在时间中渐渐沉静下来。一首好诗或者一本好的诗集当然需要时光的锻造,《致爱神》便是爱在时光中的闪烁和永恒,她不仅仅四年,几乎是我青春和爱情理想的全部意义和文本。这本诗集的诞生是因为气候形成且水到渠成,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激动,能够完成《致爱神》是我一生的幸福。

记者:《致爱神》顾名思义是本爱情诗集,雁西老师可以透露下这本诗集是为谁而作吗?

雁西:呵呵,很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当然是为爱神而作,她可能是某个人的化身,也可能是为心中的女神或者想象中的至高无上的爱神,在心中隐隐约约有一种东西在牵引着我倾诉和表达,她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她是生活的,也是想象的,我知道她是谁,她也知道我是为她而作,我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就是爱神的化身。

记者:像您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再到现在的《致爱神》,基本都和爱情有关。那您个人对待爱情是怎样的态度?

雁西:看来你没有认真看我的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我的诗歌爱情诗占的分量很重,但不是都和爱情有关。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诗,粗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诗歌伴着我的成长、成熟和转变。第一本诗集《走出朦胧》,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走出朦胧”的潜台词代表我从青少年时期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所朦胧都结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人生和事物的不断感悟,我感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许多曾经的朦胧渐渐从意识中减退。我到北京以后,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沉思,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后来我出了第二本诗集《世纪末梦中梦》,可以说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出朦胧开始成熟的标记。后来我又到海南闯荡,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别样的人生体验又激发了我特别的灵感。我对天和地、对人与自然、对神与魔、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第三本诗集《永远的鸽群》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完成了。那本诗集可以说是我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望着父亲脸上增加的皱纹和新添的白发,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反思和痛楚。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生命走向衰败和死亡。年过30的我突然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无奈,淡淡的惆怅和生命的紧迫感令我浮想联翩,因此才有了第四本诗集《活着的花朵》,这可以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企盼,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挖掘生命中更多的美。“活着”这两个字含义很深刻,我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活里感悟无限的东西。第五本诗集《时间的河流》是对时间的领悟和疼痛的表达。《致爱神》是自己告别爱情的最后献礼和花朵。

说到爱情的态度,这方面我还是很传统的。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家庭气氛也很和谐。我渴望像父母那样的感情生活,希望日子过得安定舒适,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我希望一生一世去认认真真地去深深地爱一个人,当然她也深深的爱我。但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呵呵,不好说。

记者:雁西老师,您的这本诗集除了诗歌本身,您感觉与以往创作的诗集最大的不同在那里?

雁西:最大的不同是以往是一首首诗歌组成,而这本诗集是一首长诗,一首爱情长诗,2328行,有人说是中国现代爱情诗歌最长的一首爱情诗。还有就是设计非常精美,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诗画结合的形式使诗集相映成辉。

记者:看过《致爱神》,这本诗集在设计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您为何选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

雁西:可能是我的这本诗集和艺术家伊慧的画有缘吧,就在我要出版《致爱神》时,我看到了她的画,我非常震惊,因为她的画仿佛就是为《致爱神》而作,画的颜色和意境以及主题十分接近,伊慧的画唯美、抒情、浪漫,有着一种爱情的回忆和忧伤之美,透露着宁静、淡泊、典雅和善良,清新、婉约、含蓄的意象让我看到爱神的影子、艺术的崇高与美好。心灵的鸽子,飞向广宽的蓝天,抵达一种精神的永恒。

和80后当代画家一起联手隆重推出了《致爱神》,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伊慧所说:“我相信这本诗集在诗画界中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好评。这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开创了新的先河。这本诗集尝试了诗歌与绘画的表现形式的结合,我认为这极其巧妙,这将为读者开创一种新的阅读的可能性。”

记者:会不会担心读者在看到《致爱神》这本诗集时会感觉太女性化?

雁西:不会,因为《致爱神》是献给女神的,女性化一些反而适合。

记者:当代诗歌界应该不乏“80后”“女诗人”,您是怎么看待“80后”和“女诗人”身份问题的?

雁西:呵呵,当代诗歌界80后女诗人的确非常活跃,尤其是在网络上。她们的诗歌先锋、自我、自由,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更加进入内心。她们是中国诗坛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她们当中不乏优秀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的《致爱神》有当代诗歌界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做评论。您自己怎么评价《致爱神》这本诗集以及在当代诗歌界所占有的位置?

雁西:呵呵自己评价自己?还是让评论家和时间去评论吧。不过,可以告诉你,我自己对《致爱神》还是比较满意。

记者:雁西老师,您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那么久,您个人对待诗歌的观点是什么?

雁西:诗人就诗人,我不喜欢所谓的著名诗人,在当代已经没有著名诗人了,因为老百姓基本上不看诗,他们不太知道诗人。诗歌是艺术中的贵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接近她和热爱她。诗歌的独感性和崇高性决定了不是普通的人能够与诗有缘和享受诗歌的馈赠。能够选择诗作为回归宁静或接近神明的方式无疑是有眼光的。诗浸透着一种典雅、高贵和纯粹的品格,这或许就是我心跳的原因和生存于人间的光芒。诗像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一览无余又折射出七彩的绚丽。

诗的创造过程,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过程。当你思索永恒的东西,你也就变成永恒。而诗歌的天使在永恒中才能呈现其真正的魅力。站在历史的地平线,遥望未来的季节,诗人可以穿过神秘,穿过空间和时间,在年轮的转动中找到一种永生东西,表现出一种深邃、辽远和大气,试图在历史的轨道上留住自己的星辰。诗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语言,已开始成为诗人铺就诗行的一种障碍。许许多多美好的感觉,在心中很美妙,但要变成诗却很难以达到诗与灵魂同步。在意象的选择上必须有独到之处,意象有机的组合成一幅画,一种闪在精神存放的亮光。诗人必须以诗的意象和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顿悟和阐释。

记者:雁西老师,您觉得您是什么样的诗人?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吗?

雁西:诗歌,有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她象征着生命的符号,给你的往往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幻想。我是位宁静而伤感的诗人,不少诗句是在深深的压抑之中诞生的,我常常感到生命之河缓缓流动,由遥远而亲近,由凄楚而欣慰,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把生存的焦虑渲染到无以加复的境界,怀念或回首在陌生的季节飘逝,诗在浪漫中表达一种真实与飘逸的感觉,就像一片云有时停在山巅,有时又随风而去,像海市蜃楼一样,既非虚幻,又非真实,而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中,这使诗有一种羽毛飘向天空的轻灵美。

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但不应该仅仅作为文字密码,更不是思想之外的东西。我理解或欣赏的诗歌状态可以是文字密码的形式,诗人需要寻找通向诗歌精神内核的钥匙,但钥匙却是人的心脏。没有思想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也是灵魂飘忽不定的状态,诗人或诗歌没有思想,只剩下诗歌躯体,和常人并无异样,那诗歌存在又有何用?好懂和不好懂不是评判诗歌好坏的分界线,好懂的诗歌和不好懂的诗歌都有好诗。

记者:我们知道雁西老师是位公益爱心诗人,像前些日子玉树地震,雁西老师和中国诗人志愿团一起达到了玉树慰问采访,雁西老师以后在公益方面还有一些怎样的想法?你如何看待中国诗人的使命和责任?

雁西:2010年4月23日至28日作为“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者团”成员和代表现代青年杂志社在青海玉树灾区当志愿者,这是我一生中做了一件最了不起、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对自己的行动充满感动,并以此感激生命和爱。我是个普通的诗人,08年在汶川地震时,曾和诗友们共同倡议做人民的诗人。因为在我看来,做人民的诗人,为人民写诗,忧人类之忧,为人类写诗,应该是当代诗人的使命,特别是在国家有难之时,诗人应富有公益爱心并承担起社会使命。这次奔赴玉树,就想做一个玉树人,一个玉树的诗人,一个玉树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手去牵玉树人的手,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和玉树人在一起,用诗去感受生人民的诗人命,感受人间真情,感受祖国的召唤。在玉树的每天,令我的心灵得到洗礼和震撼,有无数的平凡的人在玉树闪烁不平凡的光芒,这种人性的美和光芒,有着崇高的人格力量,使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心灵崇高诗歌才会变得崇高。温暖玉树,温暖大地和生命,让我们的血液像水一样静静地流向时间的深处,流淌出一首永恒而纯净的大爱之诗。

诗人应该是纯净透明、胸怀博大、思想深邃,用诗去呼唤爱,用爱去燃烧自己和照亮世界。由此,做一个肩负社会使命和富有公益爱心的诗人,这就是我活着的为了和幸福。人人都可以做公益,诗人更应该,关键要用心。

记者:我十分欣赏您说的“做人民的诗人”这句话,请谈谈你的观点?还有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诗人才是大诗人?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对于当今诗坛和中国诗人具有时代意义,是时代召唤使诗人有了这个方向,诗人可以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能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能想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无疑这二位称得上是人民的诗人,显然还有。这样诗人,被人民铭记,这样的诗人,用诗歌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他们。在诗歌的王国里,他们才是真正的王。这种是人民拥戴的崇高的诗歌之王。

中国诗坛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觉醒与彷徨,在时代的天空写下无数的问号和质疑,使得中国的诗歌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发出灿烂的光辉,他们虽然写自我的思考和情感,却和时代、社会的心脏跳动一起跳动。他们关乎社会、国家和前途,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他们的诗歌中同样有着对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心痛。随着时间的漂洗,他们的背影会越来越清晰,他们同样可以说是人民的诗人。当然也是大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能说说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大诗人吗?

雁西: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诗人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诗篇也数不胜数,但能让人民记住的诗人,记住的诗篇没有,能够称得上“人民的诗人”可以说没有一个。我说的“人民的诗人”,其诗、其人、其品、其事都应当之无愧。这是当今诗人的悲哀,也是当今诗坛的悲哀,同样是时代的悲哀。然而,悲哀归悲哀,诗人应把悲哀化为责任和使命,一个时代不可能所有的诗人都成为大诗人,但一定会出现大诗人,而这样的大诗人,一定是生逢其时。我们呼唤并期待大诗人的诞生。作为一个诗人,很多人都可能渴望成为大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会梦想成真。一个时代往往只有一、二位或者那么一、二个群体,关键是时代选择谁,谁又如何选择时代。

记者:雁西老师,做人民的诗人和大诗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不一定都要成为大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一种诗人的境界和心灵,里面蕴含的责任和使命是崇高的,而做大诗人的境界则要求更高。一者其生存的思想境界超乎同代诗人;二者其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超乎同代诗人;三者其自身的命运和时代、人民的命运贴得最近。这里我要表达的不是在诗坛上争锋高低,而是诗人的心中不要只装着自己,还要装下他人,更多的人,或者是人民。我能体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的心情,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君主,而是把人民当成主人。

既然选择了诗歌,或者说诗歌选择了诗人。诗歌的责任和使命选择了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玉树地震……中国的大事件在呼唤诗人的灵魂和良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诗人用诗歌关注和表达,在各种抗震救灾活动中,都能听到诗歌的声音,这种声音,把民族的激情在深深地抒发。一大批和汶川、玉树地震有关的诗,出现在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诗歌在危难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于是无数的人被诗歌感动,因为这些诗歌含着热泪和真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无私。

汶川、玉树地震震碎了我们的心,尤其是诗人的心,从碎裂的心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责任和使命,震醒了所有的诗人们。我的诗人兄弟朋友们,拿起笔,用诗去记录时代和生命,用诗去和灾难战斗,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人民的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说“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怎么解?还有您怎么看待诗人的田园情结?

雁西: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在精神田园的结晶,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自然在艺术中的光芒,这种光芒可以永恒和穿过人类心脏。诗歌源自自然世界和田园境界的精髓,诗歌是独特的精神语言,关注生活和现实,发现人类世界内心的渴望与和平。而现实的大自然并未得到真正的保护,大自然正在被侵害,这是目前整个人类的忧患,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

在中国,自古以来,田园情结一直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闪烁,李白、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作品,就是因为其对田园的钟爱而文泽熠熠,留下了自然和时代的辉煌。诗歌重回自然和田园,是诗歌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是自然的呼唤,是构建和谐世界和崇高精神田园的要求。

现在全球自然状况,令人堪忧,大气在渐渐变暖,生态在快速退化,许多动植物在减少甚至灭绝,自然资源的破坏依然严重。这些是摆在我们整个人类面前的课题,对于诗人而言,应站在时代的前沿,重回自然与田园,是新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大自然的美无与伦比,大自然的诗歌和灵魂理应根植于我们这一代诗人心中。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我们应该寻找契合和沟通,诗人与天、与宇宙、与万物的关系,可以用诗歌变成银河上的星星。

好心情诗歌篇5

[关键词]诗歌教学 阅读 诗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4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独有的节奏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一脉相承。因此,所有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诗歌作为儿童母语教育的样本。我们唯有依循着诗歌的个性和味道,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让诗歌慰藉自己的心灵。

一、突破理解障碍,“穿越”式阅读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且富于联想,常将写作对象与想象中的事物进行隔空链接。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以“穿越”的视角关注文本,从而消除诗歌表达的理解障碍。

诗歌注重对人和物的形象塑造,诗人常常将两个原本互不相连的事物借助“穿越”的方式,构建出有机交融的结晶体。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作者也会借助多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静带动,化抽象为具体。阅读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学会关注。

如在《老师,您好!》一诗中,诗人将教师写成是“金桥”“丝线”“新苗”。这些看似与教师毫不相干的事物,正是在诗人内在意识的串联和整合下,实现了与教师形象的高度契合,从而让“隔”的感觉消失殆尽。

因此,只有从“穿越”的视角阅读诗歌,才能缩短诗歌与现实生活,尤其是与学生内在意识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

二、契合诗歌节奏,跳跃式阅读

诗歌的语言表达高度浓缩。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经常会出现语言省略、词语颠倒等现象,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就意味着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领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按图索骥地进行解读,而是要让学生依循诗歌表达的特质,去触摸诗歌表达的内在规律和节奏,从而促进诗歌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暂且不谈其语言表达顺序的倒置,就其中涉及的五处地名来说,不同地域的空间距离也相去甚远,诗人运用各种不同的动词加以链接,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种语言表达的跳跃,将诗人内心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更展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根据诗歌跳跃性的语言,来体悟诗中的路程之遥、心情之切,真正走进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中。

如此跳跃式的阅读,正契合了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与节奏,使学生真正触碰到了诗歌内在的生命律动,将诗歌教学推向了新的层面。

三、顺应表达方式,切换式阅读

诗歌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美的韵律。诗歌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语言”,主要在于诗歌表达的变脸艺术。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文体,常常运用浓烈的修辞装饰,如反复手法等,使诗歌如同吟唱一般,一唱三叹。因此,在长期的阅读历练中,学生的内在积淀会不断丰厚,其语言也会在诗歌的浸润下变得精练而流畅。

仍旧以《峨眉山月歌》为例,一首诗寥寥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我们在阅读之时,却毫无臃肿重复之感。诗人李白通过五个地名的艺术化罗列,绘制了一幅千里蜀地的旅行图。我们在诗人精准妥帖的用词艺术中快速切换,感受着诗人一路走来的思君情深。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提炼出5处地名;然后,要求学生感受诗人地点切换时动词的准确运用。正是借助“入”“发”“向”“下”等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学生才真正实现了变脸式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运用切换式阅读,才能引领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的内在魅力。

四、寻求意蕴关联,捕捉式阅读

诗歌与一般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性文本侧重于直接抒感和意趣,而诗歌一般不将诗人内在的情韵直接点出,而是寄寓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就着表层文字引导学生简单感知与处理,而要善于依据诗歌创作的规律,依据诗歌语言的表象进行拓展联系,捕捉其实际指向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触摸诗歌的内核。

如《老师,您好!》一诗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大道”和“金桥”凸显教师职业的“崇高”,而“春蚕”和“甘露”则指向于“美好”。诗人正是将自己对教师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蕴藏在这些相应的事物中,给予了读者鲜明的情感之源。而诗人在表达顺序上,则将“美好”铺陈于“崇高”之后,更突显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拓展与升华。

这种类似于捉迷藏的表达方式,决定了诗歌教学必须要引领学生穿越诗歌语言的藩篱,捕捉其对应的联系点,捕捉题眼、诗眼以及传神的核心字词,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领悟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总而言之,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我们需要依循其独特的个性,读出诗歌应有的诗性。

好心情诗歌篇6

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

2.教学方法单一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

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

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1.及时的补充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图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

2.儿童的立场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

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

(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

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

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3)做一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

好心情诗歌篇7

【关键词】语文高考 古诗鉴赏 诗歌本质 试题设计

我们都知道对于诗歌鉴赏可以用“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概括。但是,对于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能力还比较缺乏的高中生而言,未免过于抽象和模糊,何况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确让学生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在诗歌鉴赏中,大多学生都吃尽了“苦头”。“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每一年的高考都设计有诗歌鉴赏题。而每年高考此题得分都是普遍在3至5分。在每一次的复习中,学生一直都对诗歌鉴赏感到无从着手。下面我根据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浅析诗歌鉴赏方法的突破点。

一、抓住诗歌的本质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毋庸质疑,诗歌的本质就是“诗言志”。即诗歌就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某种观点而抒写的一种“文章”。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字“志”,即“情感”!而诗歌赏析的难点也是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然而,我认为诗歌赏析的切入点恰恰就是去挖掘诗歌中表现情感的蛛丝马迹。因为任何诗人的情感抒发都是有迹可寻的,其途径不外乎两种:一为直接抒情,二为间接抒情。我们只要循着这两种方式,以特定的技巧与方法去寻找,就容易找到赏析的切入点。

二、抓住高考试题设计的特点

高考试题的设计基本是围绕“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设计的!而不管怎样设计题目,其实都离不开“景”与“情”,也就是说用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或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景与情有什么内在的关系(手法)。我们抓住了这些命题的特点后,在复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紧紧地围绕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理解分析诗歌。

三、抓住诗歌的“四大内容”

我这里所说的“四大内容”是指“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的特点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因此在鉴赏每一首诗歌时一定要弄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说可以应对所有的高考题目。

1.以景物为中心,初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说得浅显点就是诗歌中的景物或人物。这些意象是诗歌内容依托的主体,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就是利用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来传情达意。而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长期运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像“月亮”这意象就约定俗成地当作“思乡”“思亲”的代名词。像“夕阳、残阳、斜阳、日暮”就含有“伤感、凄清”的情感倾向。《文心雕龙》中提到的“神与象通”正是此意。所以读懂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就抓住了诗歌情感的关键。艾略特也曾讲过:“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性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所以,意象是留给我们赏析诗歌的首要突破点。因此在抓意象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如何抓住呢?我想主要是要抓住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般要把握好修饰景物的词语――形容词、动词、数量词。

如李洞诗《绣岭宫词》“野棠开尽飘香玉”一句,所写的景物是“棠”,那“棠”有什么特点呢?那就要抓住“野”、“开尽”、“飘香”等修饰语,通过理解这些修饰语,我们可以懂得“棠”特点:野外的海棠花开尽凋零、飘落的花瓣如香玉般。而后再结合诗歌意象特定的蕴涵,我们也可以明白了此句诗写了花凋零后的荒凉,从而体会到了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悲愁”这个方向,为鉴赏此诗提供了很好的基调。

再如李白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写了“月”,用“入”和“流”两个动词来写,让我们懂得“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让我们体会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如杜甫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中的“细”“微”“危”“独”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特征,即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从而懂得“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漂泊的孤清处境。

因此,把握诗歌的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中心点”,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点”,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以“情点”为基点,进上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所谓的“情点”是指诗歌中能够体现作者或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要找出表现情感的字词和诗句。直接抒情的诗歌中必有一些能集中、鲜明反映诗人情感的字词和诗句。这些字词是作者情感的浓缩和概括。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情感。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中的“愁”与“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怆然”与“涕下”,“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的“谈笑”,这些字词正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地方,也正好是整篇诗词的情感脉络。再如李洞诗《绣岭宫词》“犹唱与开元太平曲”一句就是此诗的“情点”,抓住此句,就可以明白作者是借古讽今,希望社会“太平”,从而揭示当时危机重重的社会现实。

3.以手法为“妙点”,深一层了解诗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手法”这个“妙点”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如杜甫诗《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用宏阔壮大的意境来衬托诗人的孤苦伶仃;“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含蓄的吐出了胸中块垒。能很好地抓住表现手法的运用,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诗情与艺术。再如郑谷诗《海棠》中“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的诗句,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写出了海棠花的美,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上述的“三个抓住”是我在高考诗歌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所谓的方法突破,只是冠以一个“好名称”吧,这并非是诗歌赏析的金科玉律。要想探寻诗歌鉴赏的方法,惟有反复做题,反复分析题型,反复推敲诗歌的“四大内容”。

好心情诗歌篇8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挑选了很多语言精美,意蕴深刻的诗歌,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诗歌鉴赏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诗歌时都有畏难情绪。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爱上诗歌品读。

一、多元诵读,体会情景

诗歌韵律性强,音韵美和节奏美并存,这样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诵读体验,因此,多元诵读是学生鉴赏诗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初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与景,体会诗歌渲染的情境之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爱上诗歌品读。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中营造出来的情境之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初步感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然后提出自己在朗读中产生的疑问,如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的处理等。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和自己的朗读进行对比,想一想自己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争取读出诗歌中美的感受,体会洞庭湖清丽之美。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朗读,指出其不足,大家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诵读过程,学生对洞庭湖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美景有了深刻的体会,沉醉在诗歌营造出来的美好夜色之中,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诵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配乐诵读、自由诵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各种诵读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深入感悟诗歌,获得自己的体验。

二、激活想象,领略情景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擅长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解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认知特点同样适用于诗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在学生理解词句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充分体会诗人笔下描绘的景色,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诗歌中的景与情,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中营造的意境之美,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联想中领略诗中的情景交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诗中的字词,整体感知诗意――时间是在秋天的夜晚,秋月倒映在江水中,月色十分明朗,水天一色。在这样的景色中,顺流而下,去往三峡,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思念友人却最终不得相见,于是只能恋恋不舍地驶向渝州。在这样的整体感知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意境:“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这幅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坐在小船上会看见什么?在此情此景之下,他又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胆想象,深刻体会诗中的情境之美。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而想象力也是理解诗歌情景交融之美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领略景中之美,体会景中之情,品味诗歌中的情景。

三、鉴赏品读,体味情景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在诗歌中的景色已经不是现实中的景色,而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色。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色描写,鉴赏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对情景的深入品味。《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柳宗元,当时的写作背景是柳宗元被贬到江州,面对萧瑟荒芜的苍茫景色,柳宗元充分抒发了自己内心无法排解的孤单寂寞之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景色描写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可以说景中含情,情融于景,作者用简单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凉的画面,那么,现在请你们深入这幅画面,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诗歌中对景色的描写――苍茫的大地、飘飞的大雪、独钓的老人,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甚至是悲凉,同时还体会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渔翁还在坚守自己的目标,从而感受到诗人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首诗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景有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上一篇:循规蹈矩的读音范文 下一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