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心再抗癌

时间:2022-08-30 11:13:58

癌友们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执着于得失、进退,上下;上山有上山的追求,下山有下山的快乐;顺利下山亦是英雄。

修心也是祛痛法

【主持人】 最近读了凤凰卫视负责人刘长乐与台湾星云大师合写的《修好这颗心》一书。刘长乐在书中提到一个神奇的事例。一位被医生告知生命只剩下四个月的肺癌患者,只能靠吗啡等物来缓解疼痛,在疾病的折磨下,越来越虚弱,越来越烦躁易怒。刘长乐受人之托,带他去见星云大师。星云大师为他宣讲了对生死的禅悟,讲者泰然,听者入神。回去之后,这位病人的情绪变化很大,非常和顺平静,甚至能用一种诙谐、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死了,癌痛也缓解了不少。最后他“走”的时候很安静很坦然……,何教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何教授】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事例。靠使用吗啡类等止疼药来缓解癌痛的病人,居然通过修心参禅,使疼痛逐步缓解,甚至能心情平静的面对生死!

虽然我并不认为修心参禅本身能止疼,不过在此过程中能让人的心平静下来,从而安定情绪,转移注意焦点,也许会有所缓解疼痛的感受。

我也读过这方面的书籍,在如何“修心”问题上,星云大师认为:所谓修心,就是为心找一个可以安顿之处。心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钱财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情感上,它可能会变化;安住在荣耀上,它可能不长久。人只有收回散乱心,专注一境,净化心理,锻炼智慧,才能达到洒脱、活泼、自在的心灵境界。

我在编写《心身医学概论》时,就辑入了古代几个相关的病例,如《针灸大成》记载:邝子元有心疾,找一位名僧前去诊治。僧人说,你的病起于妄想,妄想不起,心就不会生出烦恼。具体而言,你太迷恋,而且昼夜颠倒,睡眠不好,所以导致心肾不交,消耗元神。如果能经常独处一室,静默修心,自然能形神安泰。邝子元遵照做了,一月之后心疾症状消失。《友鱼斋医话》也记载了明朝人蒋某的类似例子。

这些病例,尽管不无夸张之嫌,但从改变认识做起,进行自我的精神调整,还是有其积极地促进健康之意的。

把心安顿在何处

【主持人】 对于大众来说,参禅修心毕竟比较陌生、遥远,那么普通人生活中应该把心安顿在何处呢?

【何教授】 这是个值得一议的问题。按照周国平先生观点,应该回归单纯,回归内心世界。本人对此深表赞同。让生活回归简单,才能安顿好心;人要回到原点,才能更轻松自在。这是第一要义。

第二,要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今天明天。人不应该一直缅怀过去,否则会愈来愈消沉。要学会让自己重新“归零”,把从前的记忆全部抛开;做一个不耿耿于怀于过去,而只是乐对“当下”与未来的人。这样,心才能宁静!

第三,要学会适应与改变。天在变,社会在发展,过去很多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可能落伍了。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学会适应与改变。而且年龄不饶人,也许你还生了病,因此这时更要提醒自己,上山有上山的追求,下山也要有下山的快乐,不要过于执着。

第四,要学会原谅自己,与自己讲和;同时,也应该学会原谅别人。须知,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徒生苦恼与烦躁。

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何教授】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这里我重点说说第三、第四这两点。先说适应与改变,即调整自己的角色。

临床中,经常看到某些官员出身的患者,常对自己的生病耿耿于怀,无法接受。原来是门庭若市,现在变成了门可罗雀,经常有严重失落感。有些人则因为生了病,离开了原来重要的、可以呼风唤雨的工作岗位,滋生很多不满。这些,必须自我作出调整。

【主持人】 我看过一些资料,在日本,很多男子因为忍受不了退休后无事可做的境遇,结果走上自杀之路!

【何教授】 中国也存在着“62~63现象”,很多人退休后,特别是原先颇有地位的官员或主要角色,两三年后患上了各种病,特别是癌症,这就和自我角色调整不当有关。退即是进,与即是得,下山也许会更快乐。

此外,有些人以前是一家之主,生病以后,他仍会以趾高气扬的姿态指使别人,久而久之,会滋生很多麻烦,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别人凭什么一直低三下四地伺候你呢?再精彩的剧目,也有谢幕之际;再辉煌的人生,也有退场之时。坦然接受角色的转变,学会接受他人指挥,岂不更是省心,心更易于宁静、安顿。

临床上,还有些人,主要是中老年家庭主妇们,生病前支撑着一个家,生病后还想继续操作,总是无法从过去的生活角色中走出来,她们中很多人三、五年后癌症复发,往往就由于操持过度。对此,我戏说:我治得了癌症这个病,治不了劳碌这种命!这种情况往往比较糟糕。对此,要动员家属一起帮助解决。

总之,癌症患者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角色,要学会做好几个转变:一是从过去的角色,向病人角色的转化;二是从过去的“革命”为重点向“保命”为中心转变;三是从过去往往“较真”性急,到善于“妥协”、慢节奏转变。不管以前是干革命的,主持工作的,一家之主的,在家说了算的,现在都应该转向以保命为主,应该学会承认自己的现状,做现在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允许做的“角色”。

学会讲和,心身安宁

【主持人】 再请您讲讲第四点,关于“讲和”的问题。

【何教授】 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癌症患者要学会讲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莫里教授在临终前反复告诫他的学生:要学会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他认为:“学会讲和”不仅仅体现了智慧、包容,而且也是生命的本来意义之一。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我们也认为,所谓“讲和”,体现了一种和谐精神,一种讲究适应与调适的生活智慧与境界。善于讲和者,心就容易平静安宁,容易安顿好。学会讲和涉及多个层面:

与自己讲和 前面所讨论的“学会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下山的更是英雄”等,都是关乎与自己讲和的。其最核心的是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及自己的真正需求、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

与生活讲和 莫里教授说:“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的确如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许多虚无缥缈的身外之物,乐此不疲,不仅仅虚度光阴,而且不断透支着生命与健康,至死不悔,殊是可悲。

与疾病及死亡讲和 与生活讲和就一定涉及到与疾病及死亡讲和。其实,一些疾病(包括某些癌症)很多情况下是生命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比如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许多退行性病变等等。对此,汲汲于攻击、征服,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徒增痛苦,且缩短寿限。而学会讲和,学会与某些疾病(包括癌症)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智慧,一种大度又超脱的双赢境界。

上一篇:和妈妈谈谈“心” 下一篇:别让酒局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