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地保护范文

时间:2023-11-03 15:30:16

饮用水源地保护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1

1.我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

水源地的保护关系到千家万户。我国目前对水源地的保护在法律规定上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另外,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还共同颁发了《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针对污染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保护性和管理性要求。虽然《水法》除了防治污染外还提出了防止水源枯竭、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我国目前只有原则要求而没有详细的规定,体现在:1)对突发性事故的种类没有详细划分,对应对突发事件缺乏技术支持(包括技术导则、技术设备等);2)我国水源地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有水利部门管的、建设部门管的,有地方管的、也有流域管理部门管的;同时我国水源工程设施管理与水源地的水质管理分离、水量调度与水质管理分离、原水管理与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分离。在这样的管理分割和分离的状况下,如果出现突发性事件,牵涉部门多,应急反应将大打折扣,统一行动艰难;3)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总体状况及其供水系统未开展全面评估。过去对水源地的评估虽然至少包括水质状况的评估和工程安全方面的评估,但是这两个方面没有联系在一起,评价的结论往往是针对正常工作状况,对应急反应能力部分还不够详细具体,特别是输水管网、原水处理和配送系统,甚至废水处理系统的评估,几乎近于匮乏;4)应急保护信息不完整或决策时信息不足,将难于满足决策需要;5)我国水源地的保护与公众利益似乎还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似乎只有买卖关系,应急情况下的保护对策和公众应该知道的应急对策都还没有必要的联系渠道。

2.美国“9•11”事件后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遭到的袭击后,美国总统签署了反恐怖法,其全称为《公众健康安全和反恐怖准备及应对法》,该法规于2002年6月12日实施。其实,早在1998年,前总统克林顿就签署了关于美国重要基础设施保护的总统令。在这个总统令中,美国确定水及水工程是受国家保护的重要的基础资源和设施系列,规定美国国家环保局和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为水安全方面的领导机构,美国水工协会为提供技术支持的部门。按照上述法律和法令,同时也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大大加快了步伐。“9•11”事件后,美国对针全国水源地的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使其中许多内容写进了《反恐法》,如美国环保局完成的《基本威胁报告》中,描述了类似恐怖事件侵袭模式,评价了水系统单元的脆弱性和各种相关因子。美国《反恐法》共分6个部分,其中第五部分为饮用水保障和安全。专门对饮用水的保障和安全进行了规定,如对供水人口在3300人以上的供水系统提出了5项新的保障要求。按这一规定,美国90%以上的人口都在此服务区内。《反恐法》对上述供水系统的5项要求是:必须实施脆弱性评价,保证提交给国家环保局的评价报告其数据具有法律效力,脆弱性报告必须提交给国家环保局,根据脆弱性报告准备或者修改应急对策,保证应急对策计划的数据准确。美国供水管理部门在进行脆弱性评估报告的编制中必须检查供水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可能遭到恐怖袭击后带来的污染,评估范围包括:供水管道和输水系统,地理障碍物,供水收集系统,前处理和处理系统,存储和配送基础设施,电子计算机和其他自动装置系统,使用、存储和处理有毒化学物质方面,操作和维修系统。上述系统在脆弱性评价报告中都必须给出评价结论。评价报告要求采取以下步骤得出其脆弱性程度的结论:供水系统的特性,包括主要供水目标和供水任务;确认并且排列出最不利结果以避免其发生;确定关键的、可能遭到恶意攻击而引起不良后果的供水系统部分;评价发生这种恶意攻击的可能性(以百分比计);评估反恶意攻击措施;分析目前存在的危险并且制定减少危险发生的优先计划。供水管理部门在完成脆弱性评价报告后,要根据评价报告准备应对和防范应急事件的对策计划(规划)。应急对策计划还要告诉公众遇到恐怖事件袭击后应该怎样行动,以及和遇到自然灾害的行动区别。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遇到自然灾害时往往告诉大家用水要先煮沸,但是遇到恐怖袭击时就要告诉大家是否可以使用水龙头里的水。2002年11月,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领导下的水信息和分析中心正式运转,不仅面向饮用水供水管理部门,也面向污水处理部门。中心将向水管理部门提供与联邦政府国家安全部门和法律实施、环境和公共健康部门的联系渠道,帮助供水管理部门评价潜在危险和采取对策,同时也分析一些突发事故报告。从中美两国应急对策的差别看到的是管理水平的差距。我国社会和大众还没有把水源地的保护放在一个很高和很重的位置,这里面既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等文化意识上的差距,也包括我们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因素。

3.结语

尽管客观上我国许多水源地从为农业灌溉为主转变为向城市供水为主,但是在管理上依然依靠传统的一套,只讲“供”,少讲“护”。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供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现代生活理念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因为污染等各种突发危险因素发生概率的增多,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许多国家对水源地的保护是完全封闭式的,对水源地的保护类似于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比如重要的核设施、发电厂等,而我国的大多数水源地还处于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的状况。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国在水源的保护方面,急需开展许多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2

关键词:城市;水源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成为对人们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据统计,来自水污染而导致的疾病就有15种之多,造成全世界越400万的儿童死亡,而我国也有超过40%的地表水源和超过20%的地下水源不达标。在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不得不面对的是水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水源越来越少,而氯仿、二氯甲烷等上百种病毒又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污染,导致不少城市的饮用水源不安全。因此,保护好水源地的安全,是保证城市饮用水安全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城市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1.污染源日益增多。一是污水废水不断增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排入到江河中,这给饮水水源直接造成了污染。同时,由于不少排污企业的排污标准不符合要求,偷排现象严重,造成了水源的污染。二是一些保护区的饮用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为了企业的发展,不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特别是没有整体兼顾好水源的问题,导致一些排污大的企业的环境审批没有到位,或者直接将工厂建在水源地附近,排污量大增。三是农业污染较多。这些年,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的污染同样在增多,特别是一些养殖、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导致了水源的污染,地表水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特别是浅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很低。

2.规划管控不足。当前,城市的饮用水源地保护主要是通过划定区域保护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规划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政府比较弱的短板,由于一些受到政府官员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的影响,加之缺乏专业人才,很多地方二三线城市的规划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就算有了保护规划,但规划内容也不够科学,考虑不够长远。因此,很多城市对于饮用水源地没有划定相应的保护区域。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大了对水源地房地产开发的力度,不少房产项目为了迎合现代人的环保心理,多是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这就必然导致对水源地构成了较大的污染威胁,使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破坏比较严重。加之,国家对饮用水污染的配套法律体系也不够健全,惩处措施不够严厉,破坏行为成本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等,直接导致饮用水源地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也造成地表水的破坏,直接影响了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3.监测能力低。环境保护的政府作为一直为人所诟病,网络上不时曝出市民高价请环保局长到河里游泳的新闻,由此可见一斑。坦白说,这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客观现实。一是城市里的监测水平较低,尤其是县区监管力量偏弱,没有专业的监测队伍和设备,很难满足正常的监测需要,特别是对于城市周边的农村的检测更少。二是资金较为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导致监测不到位,而环境治理的程度也低,不少城市对于自来水的监测都比较少。

二、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对策

1.落实保护责任。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责任落实的保护,也就是第一责任人的问题。因此,要完善好保护责任机制。一是要建立好分工机制。明确好水源地的保护机构、监测机构,各司其职,定期对水源进行水况的监测,同时,环保、水利、城管等部门也要分别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二是要加强绩效考核,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制度,将水源地的保护与部门的额绩效考核挂钩,对水源保护不力的进行责任追究,保证各部门职能发挥。三是要加强立法。立法部门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当前的水污染法进行调整,强化保护。

2.加强排放控制。治病需治根,要保证水源地不受污染,就首先要加强排放的控制。一是要划分好保护区。对于没有划分的,要尽快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进行划分,对于已经划分的,要加强调研,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水源地能够处于保护区内。对于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必须执行了“零容忍”态度,对污染企业、项目坚决予以关停。二是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对一些在水源附近或者上游的企业,能迁移的要一律迁移的,不能迁移的要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的排污,必须进行污水处理后才可按照指定位置进行排放。三是对农业污染。一方面,要动员引导好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垃圾、农药等要与水源进行合理地隔绝。另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好排污点,杜绝一些农业垃圾直接导入河内。

3.提高监测能力。一是提高水源监测的资金投入。购买好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培训好相应的技术人员,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完善常规监测和针对性监测的制度,构建起完善的监测体系。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测能力。对于一些排污重点企业,要经常地进行不定时监督检查、监测,督促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要对生活用水加强检测。对自来水厂、地下地表水等水源,要完善常规监测制度,合理设置检测频率和样点,保证饮用水源安全。

4.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对污染进行治理是对于水源污染后的最重要手段,由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完全没有污染的水源几乎不存在了,所以就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加强对污染的治理。一是要控制排放。对于城市的企业来一次排污大检查,对排污大的企业实行排污量控制,不符合要求的坚决要求其整改,否则,就执行关停转的政策。二是要控制好水源的农业污染。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养殖企业的排污,对于农药化肥的排放,要加强集中控制,进行合理分流,避免直排入水源地。三是要建好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处理后的中水可作为其他非生活用水,提高城市中水的使用效率。四是要减少水土流失,要通过植树、控制开发等多种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水源的污染。

保护水源地,就是保护市民的生命健康。每个城市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其重要性,拿出硬举措来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加强污水的处理,提高生活用水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小龙; 王庭 . 城市水源地保护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09)

[2]郝晓雯. 辽宁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研究 [J].河南科技,2013(05)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3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赖以发展的保障。近年来,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其中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从城市开始向乡镇蔓延,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一直是水源地保护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就我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水源地环境保护策略和改进办法,进而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乡镇;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集中式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赖以发展的保障。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始短缺、饮用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地环境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2007年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目前,全国有3 亿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一直是水源地保护中较为薄弱的部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对农村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建设相对较少,农村饮用水污染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前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1.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概述及特点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就是能提供地方饮用水取水和用水的储水的地方,包括大江、大河、水库等地表水源地,还有地下水等地下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问题是目前乡镇面临的较突出的问题。水源地安全问题通常是指随着经济的、人口的增长,水源地地区出现了水量短缺、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进而造成人体健康及人口死亡等危害。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主要特点是:(1)较多的跨界水源地造成水源地的多重污染。较多的跨界水源地造成管理的混乱,不能做到管理的面面俱到,如水源地上游和下游的管理矛盾是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因素之一;(2)规模小却对外界环境很敏感。与城市化相比,乡镇服务的人群较少,乡镇集中式水源地的规模较小且能动性低,较小的缓冲区导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3)管辖权遵循地方行政管理,无法形成综合管理。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大多集中在地方乡镇政府的负责范围内,不能做到点、面兼顾,只能在较小的区域发挥职能。

2.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2.1 水质标准现状

联合国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球有17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每天约有215万人因水质低劣而死亡。我国的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与国外相比存在明显的的差距。(1)我国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法律法规较陈旧。我国依旧遵循着多年前制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来作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过于陈旧,与当前水质监测严重脱节;(2)缺乏法律法规的总纲。我国的法律依据不足导致水源地水质标准在制定时无方向性,缺乏指导和安全保障,致使修订和执行实施障碍重重,许多标准成为“软标准”;(3)缺少水质安全专业标准;(4)水质基准研究不足。我国环境水质基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形成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水质基准体系。

2.2 环境现状

我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1)人口的过度增长和经济较快发展造成用水量的急剧增加;(2)农村水源地多以地下水源地为主,多数为非点源污染,工业污染源风险较小,污染的主要风险是来自于保护区内人们生活污染源及乡镇周边的加油站、高速公路、危险品运输等。

2.3 管理现状

我国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1)水源地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机构冗繁,职责不清,管理不统一;(2)依然采用封闭式管理,乡镇级水源地未开展保护区规划,缺乏警示牌、路牌、标志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3)乡镇级饮用水源地未设立监测站,无法开展有效的水质常规监测和环境监察管理工作;(4)各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对乡镇水源地的各类事故无防范能力,更无应急预案无法应对突发事故。

3.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和污染防治对策

3.1 非点源污染防治

非点源污染防治主要包括:(1)乡镇生活污染防治。针对乡镇水源保护区内平均人口的稠密程度来评价水源地的环境压力。环境压力较大的村镇人口,其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对水源地水质的好坏有较大影响;(2)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特别是对于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区内的乡镇要改变原有的分散式畜禽养殖,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的实际环境,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或圈养为主,建立农村沼气工程和种养结合的立体环保生态养殖模式。

3.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采取源头控制与末端截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水源地周边及所在流域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如对城镇、农场及学校等主要的污染源应尽快建立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强制一级保护区内的污染源立即关闭或停运;对二级和准保护区内未达标排放的生活排污源严格监督,只到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3.3 加强水源地监控及预警能力

我国《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中提到:要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并建立水源地保护区,要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措施,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十分薄弱,水源地环境监测设备落后,加之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低下,无法胜任水源地安全监测。因此我们应重视环境监测人才引进和人员的培训,加大环境监测设备的投入; 另外,重视风险防范,加强水源地安全预警体系建设。要不时的排查分析各自水源地保护区内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污染源,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具体情况,编制水源地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应用于实践演练,从而提高水源地环境安全预警能力。

3.4 加强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建设

改进和完善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具体做到:(1)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将水源水质标准内容融入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实现水源水质监测的透明化;(2)调整管理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及职权管理;(3)制定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内及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另外还可通过制定财政、税收等相关地方优惠政策,促进和开发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以及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农业体系建设;(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质基准体系。结合我国乡镇水源地的地域特点、污染现状,积极开展适合不同区域水质基准方面的基础科研研究。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的分析,对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和监测,我们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从统筹布局到全面开展落实需要社会和民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加强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体系建设;不仅如此,还要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加强对水源地的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乡镇集中水源地的饮用水安全,确保人民的饮水健康,也是水源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作者单位:仁寿县环境监测站)

参考资料

[1]侯俊,王超,吉栋梁,我国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现状及建议,中国给水排水,2007.10,23(20):103-106

[2]李贵宝,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 ] .农业环境保护,2001,20(3): 190.

[3]刘贤词,邢巧,海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0,第5期:50-56

[4]张新华,我国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友报,2007 .11,第006 版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4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氮磷指标;富营养化;深圳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19-03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国家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2008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全国656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深圳市也组织完成了《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及全市水源保护工作调研[1]。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深圳市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近年来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饮用水水资源短缺、个别水库个别指标不完全达标、外来水水质逐年下降、水库流域开发过度、水库周边污染隐患增多、水库富营养化和交通路网临近或穿越水库的潜在风险升级、长期制约水库管理的体制机制未有效解决等诸多问题[2]。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认为切实有效提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各水库流域截污工程,落实交通隐患点防治措施,完成一级保护区征地和建立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源保护执法力度,力争2010年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 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现状

2.1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特点

深圳地理位置特殊,山地海拔不高,地域狭小,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决定了以下客观条件:①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多数河流为短小的山区性雨源河流;②境内水库普遍库容小,自产水能力差;③供水水库处在城市建成区包围圈中[3]。以上条件导致了深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以下特点:

2.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

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由于人口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水资源量由1979年约6000 m3下降至2008年的342m3(丰水年),仅为全国的1/6,远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最低水资源量1000m3的贫水线,表明深圳市属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

2.1.2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困难

深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830mm,虽然雨量充沛,由于本地水资源以地表水源为主,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加之河流细小,地表径流停留时间短,境内水库库容小等特点,本地水资源开发困难。

2.1.3境外供水依赖性强

深圳市本地水资源有限,但全市需水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95年的7.10亿m3到2008年的18.47亿m3;同时,深圳市还担负着香港近70%的供水,年平均供水量约7亿m3,支撑着香港社会经济发展[4]。为解决供需矛盾,深圳市致力于引水、水库互联互通和水库扩容蓄水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东部供水一、二期工程和一系列水库扩容工程,年调水量约20亿m3,其中深圳市2008年境外引水13.37亿m3(表1),约占全市供水量的72%,目前基本能保障深圳和香港两地供水,但根据相关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深圳市需水量分别达到21 亿m3和26 亿m3,对境外水依赖性进一步增大[5]。

2.1.4水源地供水不均

全市31个水库水源地中,深圳水库、石岩水库、铁岗水库和西丽水库4个水库供水量占到全市总供水量的70.9%,其它水源地供水量仅占28.9%,对4大水库供水依赖性极大(表2)。

2.2饮用水源地及保护区划基本情况

深圳市在1992年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并在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分别进行了修编。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27个,总面积为594.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0.4%,其中一级区面积117.7 km2,二级区258.1 km2,准保护区218.4 km2,主要包括31个水库型水源地及1条河流型水源地(观澜河由于水质不达标已于2002年停止供水)[6]。

2.3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深圳市近年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呈上升的趋势,尤其自2003年底东深供水4期改造工程和深圳水库截排工程投入使用后,深圳水库、西丽水库、铁岗水库、石岩水库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2003年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7.13%[7],并逐年提高,2008年水质达标率为99.87%[8],但主要供水水库仍然受到总氮的威胁。深圳水库、西丽水库、铁岗水库、罗田水库、石岩水库因总氮的原因,水质不稳定;同时,石岩水库、罗田水库已经呈现出轻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化风险加剧。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流域开发强度大,加之河流与水库总氮总磷水质标准限值的不同,上游来水即使达到地表水Ⅱ类或Ⅲ类标准,仍不能保证入库水质总氮总磷满足水库水质要求,输入大量营养性物质,个别水库已呈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而深圳市境内无备用水源,一旦爆发藻华和污染事故,将严重影响供水安全和社会稳定。

3.1流域开发强度过高

2008年全市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65.72 km2,占饮用水源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尤其深圳水库、铁岗水库-石岩水库等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土地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了39.19%和25.83%(表3)。水源保护区内平地建房、毁林种果、挖山采石等过度人为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地表径流流向和减少集雨区面积改变,水源涵养能力降低[9]。目前全市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3.39 km2,占水源保护区总面积的6%[10]。

另外,水源保护区内仍然存在部分金属加工、日用品、工艺品和食品生产的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生大量生活污水的同时,部分企业还排放工业废水,其中铁岗水库-石岩水库和深圳水库流域内,纳入环保部门监管的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就分别达39家和38家,CODCr年排放量合计约47t。

3.2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深圳市积极开展水源区内截污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超过33亿元,先后在深圳、西丽、铁岗、石岩等水库流域建成了10项支流整治工程,对15条支流开展截污和综合整治,处理规模达12.3万t/d,将32万t/d污水截排出流域外,有效地减轻了入库污染负荷(表4)。但是随着水源保护区内工业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已有的市政设施无法满足污染治理要求,大量污水通过入库支流进入水库,增加了氮磷污染负荷。

3.3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截排工程的建设以及入库支流的整治,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面源污染问题在深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中变得更为突出。水源区内的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水源保护区内生活垃圾堆放、工业废弃物、未收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产生的面源污染;②果木林运营管理过程中施加的农药、化肥在雨季形成的面源污染源。

目前深圳水库、西丽水库面源污染控制体系相对完备,其他水库面源污染控制工作仅局限于滨岸带林地建设,全市水源保护区的面源污染去除率仅为20%-30%。据测算,深圳市水源保护区内产生的面源污染负荷总量为:CODCr 3127.7 t/a,TN 994.0 t/a,TP 71.9 t/a,分别占目前整个水源保护区产生污染负荷的42.1%, 42.7%,49.1%(表5)。

3.4境外供水水质存在风险

深圳市供水量的72%来自于东江,但随着东江沿途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江水质面临的污染风险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外调来水携带大量氮磷污染物入库。2008年监测资料表明,东江来水在西丽水库入库口总氮、总磷时有超标,尤其总氮年均值高达1.83 mg/L(地表水III类湖库标准总氮标准值为1mg/L),超标0.83倍,较2007年上升35%,70%以上外来水氮磷超标,加大了水源地富营养化风险(图2)[11]。

3.5大型市政工程威胁水源安全

近年来,深圳先后实施了以保护饮用水源为主要内容的“梳理行动”、“清无行动”、“重民生,保水缸”行动、查处侵蚀基本生态控制线行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行为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据最新调查发现,水源区内大型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已动工和即将动工的项目有广深港、厦深2条铁路和丹平快速、东部快速等公路直接穿越或临近水库。部分新建项目施工期间因路基开挖、边坡防护、隧道开凿、植被砍伐等原因,不仅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入库,严重威胁水源地水质安全。

3.6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均处在城市建成区,特别是4大水库周边开发强度高,人为活动密集,都急切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巡查、稽查频次,及时发现、处置污染隐患和污染事故。但目前仅在深圳水库设立了有35个编制的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专责深圳水库流域环境执法工作,其他30个已划定为水源保护区的水库均无专职环境执法人员。

4 对策与建议

深圳市一直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各有关部门围绕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协作,做了不少工作:在全国较早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较早地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功能区划,在全国首次开展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分时将饮用水源保护一级区全部予以纳入;在4大水库流域建设污水截排工程,对入库支流开展综合整治,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征地、围网隔离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有效地缓解了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大,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尖锐。结合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饮用水源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和措施。

4.1取缔工业污染源

建议各辖区政府于2009年底前取缔或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工业污染源。

4.2实施封闭管理

2009年底前完成深圳、西丽、铁岗、石岩等主要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征地和青苗补偿工作,完成15座主要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隔离围网工程,减少人为活动和种养给水库带来的污染,建议有关部门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丹平快速通车后对沙湾路实施限行和部分路段封闭措施。

4.3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入库支流整治步伐,确保受污染的入库支流修复率100%。加快石岩水库环库截污工程、铁岗水库九围河截污工程、赤坳水库金龟水截污工程和西丽水库流域大勘、麻勘和百芒3个旧村污水截排工程实施进度,健全水库污染防御体系,减少水库雨季混流污水和面源污染负荷。

4.4加强涵养林建设

加快推进深圳、西丽、铁岗、石岩等主要水库的退果还林,减少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启动西丽等4座水库前置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主要水库涵养林建设,完善入库河口的湿地生态功能,提高库滨岸的自净能力。

4.5强化水源区监管

严格水源保护执法,建立工商、水务、国土、城管、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大规模的水源保护专项行动;明晰水务、环保部门饮用水源保护职能;加强水源保护执法力量,成立西部水源保护办公室,负责西丽、铁岗、石岩、公明等西部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的管理,同时拓展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的职责,除负责深圳水库外,兼管中部和东部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统计月报[R].2008,12.

[2]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6~20

20[R],2006.

[3] 陈俊合.深圳水资源条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限制与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

[4] 陈汉辉, 罗炳卢. 深圳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探讨[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

[5]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深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R].2006.

[6] 深圳市环保局.广东省深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1)[R].2002.

[7] 深圳市环保局.广东省深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3)[R].2004.

[8] 深圳市环保局.广东省深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8)[R].2009.

[9] 韩梅,郑炳辉,李子成,等.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与对策建议[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5):31-34.

[10] 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深圳市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控制情况调研报告[R].2006.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评估;饮用水;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31-03

1 饮用水水源地概述

饮用水水源地是关乎饮用水安全与否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国家环境环境保护部制订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标准中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从三个层次对水源地进行量化评估。

2 评估指标体系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第一层;系统层为第二层,包括取水量保证状况、水源达标状况和管理状况;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取水量保证率、水量达标率、水源达标率等13项指标。第二层和第三层指标分别赋予其权重,权重值见表1。

3 各指标层的量化

3.1 取水量保证状况

黔江区行政区域内共有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为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保证状况(WG)用取水量保证率WGRi表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水位不低于设计枯水位时,WGRi为100%,否则,WGRi为0。行政区域内取水量保证率为参与评估水源取水量保证率的均值:

3.2 水源达标状况

水源达标状况评估内容为水量达标率(WSRi)和水源达标率(WQR)。

单个水源达标时,WQRi为100%;否则,WQRi为0。行政区域内水源达标率WQRs为达标水源数量之和与饮用水水源总数量的百分比。

3.3 环境管理状况

环境管理状况用MS表示,评估内容为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整治、监控能力、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管理措施等5项。

3.3.1 保护区建设

(1)保护区划分。保护区划分状况用保护区划分完成率PD表示。参照HJ/T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保护区并获批复,则PDi为100%;否则,PDi为0。区域内保护区划分完成率:

(2)保护区标志设置。保护区标志设置状况用标志设置完成率PS表示,依据HJ/T43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完成标志设置的,PSi为100%;未依据HJ/T433设置的,PSi为60%;未设置的,PSi为0。区域内保护区标志设置完成率:

(3)一级保护区隔离。一级保护区隔离状况用隔离防护工程完成率PF1表示。单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完成率:

区域内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完成率:

3.3.2 保护区整治

(1)一级保护区整治。单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整治状况用一级保护区整治完成率PCR1表示,包括建设项目拆除完成率BCR1、排污口关闭完成率DCR1和网箱养殖拆除完成率CBR1三项指标。一级保护区整治率PCRli为3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3项指标均指评估时段内完成量,无需整治指标的完成率视为100%。

(2)二级保护区整治。单个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整治完成情况用整治完成率PCR2表示,包括点源、非点源污染控制及治理状况。分别用保护区内排污口关闭完成率DCR2、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完成率DDSR2、分散式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完成率LWUR2和网箱养殖整治完成率CRR2共4项指标表示。二级保护区整治完成率为以上4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无需整治指标的完成率视为100%。

(3)准保护区整治。单个水源地准保护区整治的完成情况用准保护区整治率PCQRi表示,包括工业污染源废水达标排放率WRSRi、准保护区内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率TCWRi及水源涵养林建设完成率WCRi。准保护区整治率为以上3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无需整治的指标,PCQRi视为100%。

3.3.3 监控能力

监控能力状况用WM表示,为常规监测MI、预警监控WE和视频监控VS的加权平均值,不需要建设预警监控和视频监控的,Wei和VSi视为100%。

3.3.4 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

(1)风险防控。单个水源地的风险防控状况(RPC)用风险管理指标完成率RMR表示,包括风险源名录完成率RDEi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DCBRi两项指标。风险管理指标完成率为2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已建立风险源名录的,RDEi为100%;否则,RDEi为O.已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的,DCBRi为100%;否则,DCBRi为0。上游及周边无污染风险的水源地,其RDEi和DCBRi视为100%。

(2)应急能力。单个水源地应急能力ERC用应急管理指标完成率EME表示。包括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修订与备案;应急演练;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应急防护工程设施建设;应急专家库;应急监测能力6项内容。

依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要求完成单项指标的,完成率为100%;否则为0。水源地可互为备用、有可替代的水源获实现多水源联网供水的,视同行政区具备应急供水能力,应急供水能力EMS为100%;否则为0。应急能力完成率:

3.3.5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MM用管理制度完成率MSR表示,包括水源编码、水源地档案制度、保护区定期巡查、环境状况定期评估、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信息公开6项内容。

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要求完成单项指标的,单项指标完成率为100%;否则为0。区域内水源地管理制度完成率:

3.4 综合评估

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评估得分用SWES表示,SWES=WG×0.1+SQ×0.6+MS×0.3。

经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黔江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评估得分SWES=90.2,为优秀。

4 结语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6

【关键词】珊溪(赵山渡)水库;水环境;现状;保护对策

1 珊溪(赵山渡)水库概括

珊溪(赵山渡)水库位于浙江省水系之一的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由珊溪水库工程和赵山渡引水工程组成,是一个以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发电和防洪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库正常蓄水位142 米,总库容18.42 亿立方为多年调节水库,集水面积为1529 平方公里;赵山渡引水工程渠首距珊溪水库坝址35 公里,引水工程反调节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22 米,总库容3414 万立方米,调节库容427 万立方米。目前珊溪(赵山渡)水库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饮用水源地,为温州市区、瑞安、苍南、平阳、洞头等地约500万人口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年供水量达7.3亿吨。随着供水区域的变大,珊溪(赵山渡)水库的功能已由防洪为主转变为城市供水为主,保障水质安全成为了水库运行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严格控制集雨区内工业发展,加大了库区环境的整治力度,但受集雨区内人口众多、畜禽养殖量大等影响,珊溪水库局部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明显,藻类异常增殖情况突出。2010年珊溪水库发生了建库以来第一次大面积严重的藻类异常增殖,使得珊溪(赵山渡)水库的饮用水安全面临着重大威胁,同时随着库区周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大珊溪(赵山渡)水库水环境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2 珊溪(赵山渡)水库水质现状

2013年对珊溪(赵山渡)水库6个站点的监测数据显示,珊溪(赵山渡)水库大坝、支坑、交溪口、百丈口等4个站点基本能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其余两个站点主要超标的为总氮、总磷。对6个站点的富营养化状况分析显示,黄坦坑站点处于中―富营养化、赵山渡水库处于中营养化、其他站点处于贫营养―中营养化程度,表明珊溪库区黄坦坑库湾存在富营养化威胁,极易引起藻类爆发。对pH数据的分析也表明,5月、7月、8月珊溪库区内的部分站点pH呈现异常增高(pH处于8.5-9.5之间),表明珊溪库区春季和夏季均存在藻类异常增殖现象。

3 珊溪(赵山渡)水库水源地存在问题

3.1 污染物入河量大

虽然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黄坦畜禽养殖削减、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地解决了黄坦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和提高了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但受城镇生活污染产生量增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污水管网覆盖不完全等限制,城镇生活污水仍然成为入河污染物中的最主要来源。农村生活污水受处理成效和分散的影响,仍是库区污染物的次要污染源。同时,随着库区转产转业的推行,库区内种植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规模化种植业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库面的种植业的农药化肥的使用入河比例较高,农业面源污染将日益突出。

3.2 环境设施成效不佳

近年来,珊溪(赵山渡)水库建设了大量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氧化塘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运行效果差,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存在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管网建设资金投入少、纳管入户困难、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使得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低、进水浓度低,项目环境成效差。同时,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成本高,资金投入缺乏保障,难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3.3 藻类污染威胁突出

受水库内污染物输入量大、部分库湾营养盐充足、生态系统多样性差的影响,珊溪(赵山渡)水库水质藻类异常增殖现象依旧突出,藻类污染威胁将长期存在。珊溪水库部分支流上游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排放量大、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导致黄坦坑等库湾营养盐长期超标,将为藻类异常增殖提供充足的营养盐条件。2010年在珊溪水库爆发大规模藻类异常增殖现象。2011年以来,珊溪水库虽未爆发大规模的藻类异常增殖现象,但春夏季节pH值异常增高明显,说明珊溪库区藻类异常增殖现象依然严重,生态系统功能比较脆弱。

4 珊溪(赵山渡)水库水源地保护对策

4.1 加大污染物整治

通过从源头开始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控制各污染源排放量,减少污染物入河量,提升水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库区内的项目准入条件,对新引进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优先考虑实施清洁生产,倡导中水回用,加大水资源循环技术利用支持力度。针对生活污染是珊溪(赵山渡)水库最大污染源的特点,进一步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推进库区周边污水处理设施的中水回用和深度处理,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引导黄坦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加大技术指导,建立奖惩机制,强力推进干湿分离,提高畜禽粪便的回收率,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结合库区产业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特别是对种植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提前布局。推行库区周边土地和林地政府租用政策,通过实施政府购买使用权来推进库区周边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开展入库支流的湿地建设,增加对水体具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本土植物,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河道自身降解污染物能力,减少污染物的入库量。

4.2 提高水体生态系统功能

推进珊溪(赵山渡)水库休养生息是推进水库水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污染减排、严格准入、全面治污,不断减少水库的入库污染物,减轻水库的污染负荷。同时,充分发挥水库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继续推行封库渔业管理政策,保持打击非法渔业和地笼网的高压态势,减少水库水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实施水岸带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在水库主要支流、水岸带,积极建设生态湿地系统,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营造水生植物带,提高水陆交换能力。逐步推行生态浮床等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探索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人工放养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保护土着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保持水体生物链平衡,推进库区渔业结构的优化。根据水库水质保护需要及鱼类生物资源状况,通过适量捕捞减低库区营养盐,同时保持库区水体水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增强水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

4.3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7

自年以来,我区续3年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批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污染隐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受上游来水及沿岸农业、工业污染等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任务相当艰巨。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已经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七号)也将于6月1日施行,国家出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以及《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都进一步明确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的任务、扩大了保护区范围、提高了技术标准和整治要求。各乡、镇、场、街道和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

二、切实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民心工程。为做好我区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区政府决定成立由分管副区长王友君同志任组长,区发改、经贸、环保、农水、建设、卫生、城管、国土、工商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场、街道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区环保局局长许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要将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科学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明确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

三、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

(一)整治内容

1、完成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2、按照公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明确保护范围和要求。

3、按照国家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进一步排查辖区内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数量、主要污染物分布及排放情况,抓好新划入保护区企业的整治工作,提出饮用水源地污染源整治意见。

4、取缔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5、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河道、围网或网箱养殖、集中式畜禽饲养场和鱼罾、鱼簖渔业捕捞。

6、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状况开展调查摸底,为分批实施整治奠定基础。

7、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的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设施实施拆除、关闭或搬迁。

8、对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设置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设施实施拆除、关闭或者搬迁;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和设施,其污水不能达标排放或者不能截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实施拆除、关闭或者搬迁。

(二)时间及进度安排

1、调查摸底阶段

按照国家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进一步排查辖区内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包括新划入保护区范围)的污染源数量、主要污染物分布及排放情况;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状况开展调查摸底,为分批实施整治奠定基础。

2、自查自纠阶段

编制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定方案;抓好新划入保护区企业的整治工作,提出饮用水源地污染源整治意见。

3、集中整治阶段

取缔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河道、围网或网箱养殖、集中式畜禽饲养场和鱼罾、鱼簖渔业捕捞;按照公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明确保护范围和要求。

4、总结提高阶段

认真总结整治行动中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日常监测、巡查制度,并逐步转入长效管理。

四、强化督查督办及责任追究,开展“以奖代补”工作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各有关单位要围绕工作目标积极组织实施,区政府将对饮用水源地重点污染隐患“挂牌督办”,加大督办力度,定期组织对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饮用水源安全事故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违法审批建设项目、未按照规定责令拆除、关闭或者搬迁建设项目、设施等行为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责任。

饮用水源地保护篇8

一、××县城乡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

我县县城区共有2个饮用水源地,其中潘家东山水库水源地日取水量约3500吨,占水源地总取水量的50%,牛波水库水源地日取水量约3500吨,占水源地总取水量的50%,受益人口在19600人左右。

二、××县城乡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情况

1、科学制定规划,为饮用水源地保护提供依据。20**年,我县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了《××县县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区划报告》,对县城区两个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水环境功能界定区分。通过按规定分级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从而为开展水行政执法、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县政府制定了《××县县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有力地推动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去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县政府专门成立由环境保护有关职能部门和××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重点、难点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对全县范围内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分布、水源构成、水质状况以及污染源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全面调查摸底,对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认真排查,县城区两个饮用水源地四周无影响水源水质的工业污染源,无网箱养殖、旅游、餐饮等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

3、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管,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县政府组织环保、建设、水利、卫生、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一是严格项目审批,从源头上强化污染控制。加大项目开发管理力度,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发新建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了环境污染。二是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多方位监控。制定城县饮用水源管理办法,对潘家东山水库和牛波水库两个水源地划定保护区,建立了水库管理站。

虽然我县在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目前县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主要是由水利、林业、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的,由于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不够明确,没有形成比较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普遍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导致组织不力、推进不快。二是饮用水水质化验不够规范。此项工作由县卫生局负责,但由于存在水质监测、化验设备和手段落后,化验分析的因子少、频次低,运行管理也不够规范。

三、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为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第一责任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的职责任务和目标要求,通过明确水源地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这项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建立完善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将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对各部门进行考核的内容,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继续加大县城区供水工程的推进力度。实施县城区供水是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影响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对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及建筑物组织清理,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危害到饮用水的水质和安全,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业,着力提高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报率和准确率,推广无公害综防技术,科学进行防治,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加快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推广,强化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用农药的执法和管理力度,从源头抓好农药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在控制化肥的施用上,积极研究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努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大力提倡应用生物有机肥,减轻化肥对土体和水体的污染。

上一篇:初老症状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数学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