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范文

时间:2023-12-07 06:42:18

饮用水源篇1

为切实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南京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溧水县水资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全县14座镇级以上水厂,除洪蓝镇渔歌水厂、柘塘镇水厂在河道取水外,其余水厂均在中小型水库取水。目前,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中小型水库水质为Ⅱ-Ⅲ类,尚能满足国家地表水饮用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地内河水质为Ⅲ-Ⅳ类,阶段性能满足国家地表水

饮用水质标准。近年来,由于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开发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开挖精养鱼池以及水库围网养殖、不当投饵等直接或间接破坏和污染水源的行为时有发生,加之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下降趋势,对全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明确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和目标要求

(一)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根据《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溧水县水资源管理办法》,划定我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方便、中山、老鸦坝、卧龙、姚家、赭山头六座中型水库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库区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校核洪水位以上的1000米范围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1000米以上汇水区域为准保护区。

作为饮用水源地的小型水库:汛限水位以下的整个水域为饮用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汛限水位以上的汇水区域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石臼湖、新桥河、云鹤支河整个水域为饮用水源地二级

保护区,其汇水区域为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其他小型水库、天生桥河、秦淮河一、二、三干河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来水取水口100米半径内为特别禁区。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总体目标。根据省政府对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要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 2010年前须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水质 2010年前须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水质维持目前水质,逐步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要求。

在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排放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含汞、镉、铅、砷、硫、铬、氰化物等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化学制浆、制革、电镀、印制线路板、印染、染料、炼油、炼焦、农药、石棉、水泥、玻璃、冶炼等建设项目;排放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有机毒物控制名录中确定的污染物;建设高尔夫球场、废物回收(加工)场和有毒有害物品仓库、堆栈,或者设置煤场、灰场、垃圾填埋场;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

的其他建设项目,或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在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除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规定的禁止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设置排污口;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其他建设项目;炸石、取土、采砂、放牧等破坏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行为;围垦河道和滩地,从事围网、网箱养殖,或者设置集中式畜禽饲养场、屠宰场;从事旅游等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规定的禁止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非自然的养殖;在滩地、堤坡种植农作物;设置生产生活垃圾、粪便、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所和转运站;进行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及其他活动。

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特别禁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规定的禁止行为外,禁止游泳、船舶停靠等一切有害水源水质的活动和行为。

鉴于卧龙水库、老鸦坝水库水域开发现状,其水源地的保护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三、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各项措施

(一)加强项目管理。

1、严格项目审批。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不得审批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设施;在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不得审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增加氮、磷等有污染的项目;在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内,不得审批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旅游宾馆、饭店、人造景观、娱乐设施。(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市容局、卫生局、旅游局、农林局)

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对水源的污染。到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8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林局、工商局、环保局、县开发区、林场、各镇政府)

3、实行自然养殖。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取缔规模畜禽养殖,在保护区水面实行自然养殖。2008年底前赭山头、姚家水库实行自然养殖,2009年在其他中型水库全面实施自然

养殖。(责任单位:县水务局、环保局、农林局、市容局、建设局、国土局、开发区、各镇政府)

(二)加强污染治理。

1、开展污染源普查。2008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现有污染源普查登记工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农林局)

2、整治现有污染源。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已建的排污口,在2008年底前拆除、关闭或者搬迁;对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已建的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和设施,进行限期整改达标排放,对整改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在2009年前关停或者搬迁。(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发改局、工商局、安监局、供电公司、县开发区、各相关镇政府)

3、建设城镇综合污水处理设施。2008年8月底前建成2万吨/日县城综合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并投入运行;2010年,规划建设二期2万吨/日县城综合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使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其余7个镇要抓紧建设城镇综合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责任单位:县建设局、水务局、环保局、各镇政府)

4、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2009年建成县垃圾填埋处理场;至2010年,城区新建垃圾中转站5座,公共厕所30座,新建镇区垃圾中转站7座;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垃圾收集、中转、处置模式,使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工程,使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的标准,无害化厕所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达到100%。建立旅游景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普及景区无害化厕所,保护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县市容局、卫生局、旅游局、环保局、建设局、县开发区、各镇政府)

(三)加强工程建设。

1、水源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实施6座中型水库、保护区范围内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清淤、改造、扩建当家塘;逐步推进区域供水,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开展备用水源论证工作,加紧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保障饮用水源的供应。(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建设局、卫生局、财政局、国土局、各镇政府)

2、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治理;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规划建设100米生态隔离

带,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在秋湖山、东庐山、无想山等山丘区规划建设森林公园;加快生态修复,对关停矿山实行生态恢复治理, 治理率达90%。(责任单位:县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局、环保局、旅游局、国土局、水务局、财政局、发改局、各相关镇政府)

(四)加强执法监督。

1、加强日常巡查。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的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制止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行为。(责任单位:县水务局、环保局、卫生局、供水企业、各镇政府)

2、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联合执法,杜绝水污染事故发生。(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务局、卫生局、建设局、市容局、国土局、农林局、纪委(监察局)、公安局、发改局、广电局、法制办、供电公司、县开发区、各相关镇政府等)

3、加强舆论监督。制定专项宣传计划,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教育局、环保局)

四、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机构。成立全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发改局、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国土局、审计局、物价局、环保局、建设局、水务局、农林局、市容局、卫生局、旅游局等部门和县经济开发区、水源地镇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

(二)明确责任。饮用水安全保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水源地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各镇人民政府对本区域水源安全负总责,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要求,各司其职。

县发改局负责全县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审核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把好项目关;积极开展水源工程和生态工程项目立项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调配和水源工程建设,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水量供给,对水源地的水资源实行监督管理;根据区域供水规划,指导各镇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县环保局负责提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整治意见,并组

织实施,牵头负责污染源的取缔工作;对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单位或个人,责令其立即整改或停止污染行为,对整改不达标的予以取缔;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的监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实行监督管理。

县农林局负责在水源地上游发展生态农业,加大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的推广力度,负责饮用水水源地生态隔离带建设,减少农业面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县市容局会同相关部门拆除饮用水水源地内违章建筑,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镇村垃圾处理场建设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县建设局组织实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编制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镇、村建设规划,组织指导相关镇实施建设规划。

县财政局负责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安排常规经费,专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水质监测,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隔离带、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区域供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

卫生部门要加大对水厂出厂水水质的监督检查力度,增

加监测频次,并将监测结果予以通报。对水质不合格的供水企业依法查处,减少供水企业本身造成的供水安全隐患。

国土部门要加快关停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关停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采矿企业。

交通部门要加强航行船只的污染治理工作,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水面上游船的使用。

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做好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引导群众自觉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区域供水规划,推进区域供水,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保障供水安全。

(三)建立补偿机制。

财政应加大投入,建立补偿机制,每年要从新增财力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用于水源地保护带内涉及农民或其他组织利益的补偿,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100米生态隔离带、应急备用水源和补水线项目等建设。(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环保局、农林局、水务局、相关镇政府)

五、强化考核,严格奖惩

(一)县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作为考核各镇、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干部政绩的硬指标,纳入镇千分制考核和机关部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县纪委、组织部、县委办、政府办)

(二)县人民政府对有下列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工作成绩显著的;造林绿化、防治水土流失成绩显著的;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出合理建议或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成效显著的;依法打击破坏饮用水水源地行为成效显著的;检举、控告违反本实施方案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其他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有利的行为。(责任单位:县政府办、财政局)

(三)县人民政府对有下列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法审批建设项目,造成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的;未按本实施意见规定时限拆除、关闭或者搬迁建设项目、设施的;发生水污染事故及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影响正常供水时,未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的。(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察局)、组织部、人事局)

(四)对违反本实施意见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严处罚。

本实施意见从之日起执行,由县水务局负责解释。 附:溧水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名录 附一:

溧水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名录

赭山头、姚家、无想寺、东方水库水位以青岛为基面。

附二:

饮用水源篇2

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年,将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为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边学边查边改的十件实事之首,年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了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采取了得力措施,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湖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湖水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污染隐患还没有消除,直接影响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湖饮用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政府执政能力和形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充分认识湖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履行职责,切实抓好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二、坚持不懈开展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湖是市城区20多万居民唯一的饮用水源。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履行职责,做到投入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市环保局负责对湖饮用水源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查清湖周边污染源和排污口,加强对排污单位的日常监督。要加强对沿湖宾馆、餐馆的管理,一律不得在沿湖再新建任何向湖排放污水的项目,要密切关注崇阳上游的污染动态,发现问题要立即向市政府和市主管部门报告,研究解决措施。严肃查处污染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

市水利局负责对湖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充分注意饮用水源的水量和水质要求,严厉打击挖砂船等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行为。

湖风景管理局负责湖库区水域综合整治全面管理。依法强化水资源和水产管理。继续对湖实行禁渔,禁渔期间要封存各种捕鱼工具,禁止任何形式的违法捕捞。

市国土局负责纠正、查处违法用地行为。会同水利部门对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建设局要加快湖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管网建设。确保保护区内工业、生活和医疗废水经治理达标后并入市政管网引出湖排放。

市环卫局负责对湖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市供水总公司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饮用水供水计划。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污染防治规划调整不合理的取水口。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大设备设施资金投入,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规范操作程序。配合环保、卫生部门监控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发生水污染事故时,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市卫生局负责对饮用水源地水体卫生质量的监督管理。

市疾控中心负责对全市集中式供水企业的出厂水、末梢水进行卫生监测。

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农药、农膜、化肥施用和禽畜粪便处理等管理。市农业局要制定相应措施。

市林业局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林及相关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市公安局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监督企业严格执行环保规定,禁止违规排放等污染水源的行为,并及时严格查处对饮用水源造成的污染事件的环境违法案件。

市交通局负责在交通干线设置饮用水源地警示标志并进行维护和管理。

落实保护措施,设置、更换、维修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栏、警示牌,负责清除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的废渣、垃圾。同时加快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积极做好辖区内群众宣传教育和维稳工作。

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把关,共同维护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

建立联动机制,各相关乡镇和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加大湖饮用水源周边污染源整治力度

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要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各级各部门要以湖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严格禁止破坏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各乡镇(办、场)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禁止在饮用水源上游及周围建设排放废水的工业项目和畜禽养殖场,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对已建项目要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限期达标排放或搬迁。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四、建立健全湖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一)建立应急机制。

并组织实施。各相关乡镇和部门也应制订完善湖饮用水源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以应急指挥机构、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为核心的应急指挥系统,市政府应急办负责制订湖饮用水源安全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装备和监测仪器,落实处置措施,认真执行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和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一旦发生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切实保证应急监测、处置、信息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湖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建设,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以及相关乡镇要切实履行职责。规划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禁止在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乱砍滥伐和开荒等破坏植被行为,防治水土流失,恢复和增加自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涵养饮用水源,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稳定可靠。

(三)加强卫生监督。

落实具体人员,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建立巡查监管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对可能出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巡查,预防水污染事件发生,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依法处理,确保水质达标。环保、卫生、供水等部门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对取水、制水、供水实施全过程管理,及时掌握湖饮用水源、供水水质状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状况。

(四)加强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各乡镇(办、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知晓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依据、划分原则、范围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增强群众依法自觉保护饮用水源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社会监督、齐抓共管”良好氛围。

(五)落实责任追究。

饮用水源篇3

一、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开展有序,措施有效,水质状况一直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但由于库区区域大、污染总量多、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权限有限等原因,开展水源保护的难度日益增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库区污染类型多样、总量较大。一是生活污染。水库周边住户主要集中在杜岙、白洋、双湖三个村,人口总量约3500人,其中位于里上游的杜岙村2351名村民和五磊寺100余名僧人产生的生活污水,都是通过上游径流直接带进里。水库周边砖瓦厂的民工有1500人左右,厂方提供的生活设施十分简陋,生活污水基本上也是未经任何处理直排入水库。二是生产污染。种植雷笋等经济作物是里上游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肥料、枯枝、泥石等污染物经雨水冲刷后,流入水库形成污染。杨梅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有害农药,经雨水冲刷后也会对水体产生影响。环湖砖瓦厂在水库中取土导致湖水浑浊、水质变差;厂区内煤渣露天堆放,遇到雨天会流失至水库内造成污染;倾倒的断砖碎瓦等垃圾还会侵占湖面。三是旅游污染。水库周边风景秀丽,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在春秋两季,来水库踏青和烧烤的人非常多。由于缺少管理力量,沿湖随处可见旅游者遗弃的空瓶子、塑料袋、瓜皮果壳等垃圾,清理难度较大。里上游藏云溪是水库上游中污染最严重的溪流,众多香客丢弃的垃圾污物随着溪流进入水库。目前,藏云溪正在进行旅游开发,届时旅游人数将会增加,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加以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今后将对水质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水源保护权责不清、力量薄弱。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操作难,需要政府和各部门紧密配合。目前,适合我市当前实际的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的具体办法还没有出台,管理权限、责任分工、处置办法等等,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都相关、全无责”的状况。虽然,水库管理处作为水源保护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管理责任,但是作为水利局下属部门,协调各方的难度较大。同时,因为缺少执法权限,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开展劝说、引导工作,很难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查处,导致管理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同时,水库管理处水源保护力量总体还比较薄弱,主要依靠水库管理处的14名工作人员,管理设备十分落后,只能勉强应付日常管理工作,根本不具备全区域的管理、监测能力和条件。

(三)部分群众观念落后、自律不够。水库内养殖鱼类是为了进行生态保护,但部分群众根据传统观念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水库内钓鱼理所应当。虽然进行劝说、教育,但是偷钓情况仍然十分严重,从每年4月到11月份,最多时每天达200余人。如果被钓的鱼数量大、种类集中,将严重破坏水库生态养殖和生态平衡,造成水库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水库水质恶化。还有的群众,生活习惯比较落后,随意向水源保护区倾倒垃圾,洗涤有毒有害容器,甚至是将动物死尸丢弃在湖中。此外,从每年5月份开始,来水库内游泳的人数陆续增加,最高峰时一天达到400人以上,大量的肥皂水和污垢溶入水库形成污染,由于没有执法权和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仅仅依靠教育说服,收效甚微。

(四)资金投入来源单一、增长缓慢。饮用水源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安排专项资金长期投入。目前,市政府尚未安排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水库管理处日常的维护管理费用开支是唯一的保护经费来源,但也仅仅是每年10万元维修费和20万元的防污费,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增加。相对于水库保护中垃圾集中清理、排污行为监管、偷钓游泳行为劝阻、水体保护项目建设等大量的工作来说,30万元的经费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对水库周边环境进行全流域管理。观海卫镇杜岙村地处水库上游,几年来,一直严禁该村兴办各类厂矿企业、餐饮项目,同时要求群众逐步减少雷笋等污染大的经济作物,但是因为资金补助不到位,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也间接影响了水源保护工作取得根本性改观。此外,因为经费缺乏,防污工程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库区居民迁移举步不前,管理监测设备陈旧落后等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建议:

一、理顺水资源保护工作体系。一是要加快编制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监测评估、维护管理、责任追究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把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纳入到正常、有序的轨道上来。核定各水源地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标准,建立水源区域保护制度和排污总量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和河流纳污总量的控制与监督管理;要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库区的森林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护植被,退耕还林,涵养水源;二是要进一步明晰权责,建立饮用水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将水源地保护区的主要控制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镇。水利部门要统一管理水源;环保部门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环保审批制度,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搞好宣传工作;市建设、国土、卫生等部门和属地政府要共同参与,协同水利、环保部门做好水源保护、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垃圾处理、退耕还林等内容的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的综合研究治理工作。三是建立水源地保护行政责任机制。要切实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把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二、实施库区污染综合治理。一是要逐步减少库区污染源。依照建设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制定水源地产业发展目录,严格限制上马新的工业企业,并逐步关停或者转产库区周边粘土砖瓦窑。要加快库区农业种养植结构调整,关停禁养区内的养鸡场,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引导减少雷笋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并谋划适宜山林生长的更经济、更环保的农作物。加强库区村庄整体搬迁论证,待条件成熟,结合新农村建设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严格限制水库内游泳、钓鱼行为,加大对旅游人群的管理力度。二是建设防污治污设施。对库区周围村庄、厂房生活区内的群众生活基础设施进行必要改造,兴建生态厕所、垃圾集中收储站,实行垃圾袋装化,对杨梅、雷笋的废弃物进行集中清理。加快规划实施环湖污水管网建设,将库区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到污水管网。加大对上流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水面径流上游设置阻拦坝,控制污染物注入水库内。三是开展水质净化工程。要进一步开展机械制藻工作,采用有效降低水库水温和颗粒吸附的原理有效遏制水库藻类的爆发。采用生态养殖,按照科学合理的放养思路,合理分析、严格控制水库鱼种放养的规格、比例和密度,努力使水库内形成相对较平衡的生物链。对里杜岙主溪流、外白洋主溪流等水库上游溪流进行生态改造,并在水体内种植有益水草、水藻等植物,以达到截污、拦砂,吸收有害微生物,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四是加大执法监管检查力度。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积极筹建市公安局观海卫派出所水库执勤点,通过采取明查暗访、突击检查、日常管理等多种形式,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行政执法,坚决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水源地的行为,为水源地水质净化提供坚强保障。研究建立水源地环保执法检查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进一步提高环保的执法效率,加大环保的执法力度。重点对企业和各种畜禽养殖场所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切实做到废水零排放,废渣定点倾倒,建设配套的“三废”处理设备。

三、强化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公布水源地保护的范围、内容和办法,积极动员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搞好普法教育。坚持“有新意、讲效益”的宣传宗旨,加大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开展“水源地保护日”“环境监护站”“保护母亲河”活动,组织有关镇(街道)、机关干部和广大中小学学生等到河边进行垃圾清理工作;建立水源保护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和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周边群众思想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氛围。三是建立社会监管制度。建立水源地水质监测制度,定期编制水资源保护公报。通过采取有奖举报、设立环保监督员等形式,监督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固定废物、化肥和农药残留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任意排放和乱倾倒行为,最大限度地清除污染源。

饮用水源篇4

 

(一)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1984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法》及1989年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都做出明确规定;1989年,国家环保局与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及原地矿部联合颁布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饮用水源保护职责;1992年,国家环保局印发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指导各地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1988年,国家环保局印发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并于1999年和2002年两次进行修订,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规定了明确的标准限值。2007年初,国家环保总局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将进一步规范各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及调整工作。正在进行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进一步突出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定。截至当前,我国初步构建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逐步深入

 

多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督促指导地方政府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据调查,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包括县级市)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约2200个,其中约1500个已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从“九五”开始,在“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被列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上。多年来,国家环保总局坚持对47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进行常规监测并水质信息,2005年又在内部试行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月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督促并指导地方政府依据有关要求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三)饮用水水源环保执法检查进展顺利

 

2003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连续四年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坚决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非法排污口;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确保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新增排污口。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六部门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作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2006年7月,召开了全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现场会议,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排污口,并组成了13个督查组赴有关省市督查专项执法检查工作。2006年,全国共检查饮用水水源及各种取水点1万多个,查处违法企业1900多个,取缔和搬迁了危及水源安全的1400多个污染源,查处有关责任人80多个,解决了一批长期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突出问题。目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将于近期专题向国务院报告。

 

(四)《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全面启动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启动了《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提出了未来15年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目标及主要任务,拟分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水环境状况评价、保护区划分与核定、工程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情况调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领域已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部分地区城乡居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差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除3个水量不足未统计外,其他110个城市的36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16.1亿吨,达标水量为12.9亿吨,占80%;不达标水量为3.2亿吨,占20%。据《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村3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共2.3亿,占70%。

 

2006年12月监测表明,全国9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62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占63.9°%;11个城市水源水质全部不达标,占11.3°%。34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达标水源地279个占80.2°%,不达标水源地69个占19.8°%;其中,135个地下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1.7%,213个地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73.7%。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超标的主要因子为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等,个别水源地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重金属等;地下水水源地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硬度、亚硝酸盐氮、氟化物等。

 

(二)水环境污染直接威胁饮用水地安全

 

2005年,全国排放废水总量525亿吨、化学需氧量1414万吨、氨氮150万吨。绝大多数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江河湖库等自然水体,成为饮用水源的污染来源;另外,据全国2005—2006年开展的环境安全大检查来看,在对化工石化行业的7555个项目检查中,有280个项目布设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10公里)内;七大流域的重点排污石化企业5379家,年排废水26亿吨。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使高污染企业和饮用水源地互为毗邻、犬牙交错,一旦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国家环保总局督查组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偷排偷放问题、部分企业不能稳定达标、部分企业存在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建设和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问题。如辽宁省庆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地处辽阳市24眼市政饮用水井的上游,日排含硝基化合物废水6000吨,未经处理直入太子河,硝基化合物最高超标9.41倍,已有2眼市政饮用水井因硝基化合物超标而被迫关闭。

 

(三)水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影响水源地水质

 

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及由此带来的咸潮入侵、地面沉降等问题也严重影响水源地水质。如陕西咸阳现有地下水取水井2.5万眼,超量取水已形成面积达87.65平方公里的五个超采区,中心水位下降幅度达4〜36米。从2005年12月下旬开始,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特大咸潮,珠海、中山和番禺等地的供水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个别地区由于地质结构因素造成饮用水水质含氟量超标、矿化度超标和苦咸水等问题,导致水质性地方病频发。

 

(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水源地保护法规标准尚不完善。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年国家环保局、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地矿部五部局联合颁布实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虽然都对饮用水源保护做出过明确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已远远不能适应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需要。

 

二是全国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力量普遍比较薄弱。不但缺乏饮用水源巡查队伍,而且监测仪器设备不足,尚未建立起全国性饮用水源保护自动监测网络。如目前全国大多数环境监测站人员、经费、设备不足,不具备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全部项目监测的能力,特别是在污染事故发生时难以实时跟踪水质变化。

 

三是部分城市存在重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多数城市均已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但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措施。一些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还存在大量违章建筑、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污染源,部分地区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居民没有搬迁,对水源地环境直接构成严重威胁。很多地区缺乏备用水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不足。

 

四是广大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工作尚未列上议事日程。农村居民在缺少水质监测与评价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水源地,普遍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且取水点紧邻污染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各城市及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废水也很难在有限的流程内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达到饮用水标准。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下,许多地区还是一家一井或是多家一井采取饮用水,个别缺水地区甚至需要靠人畜背水。

 

三、饮用水源地环保工作思路及重点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三个转变”要求,采取法律、经济、科技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

 

(二)工作重点

 

1.强化水源地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一是配合国务院法制办抓紧完善《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进一步细化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管理规定,强化地下水源地保护,并制定相应罚则、加大处罚力度,并争取早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二是力争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草案)》的制定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责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和投入机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饮用水水源环境应急管理等法律规定。三是着手研究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增加氟、砷等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质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对人体健康危害性大的指标的分析方法、标准限值。四是着手研究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标识标准,规范标识行为。

 

饮用水源篇5

广州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饮用水水源,是指集中取水供本市居民饮用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资源。

第四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保障本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

市人民政府应当与本市饮用水取水口所在地和相邻的地级市以及其他可能造成污染,影响本市饮用水安全的上游城市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一体化政策制定、联防联治、执法协作、环境监测合作、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方面的工作。

第五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具体协调工作。

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水务、规划、建设、国土、公安、城管、农业、林业、卫生、海事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

第七条 本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第八条 本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当执行国家和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的技术规范,并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区划。

第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务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发改、国土、卫生、建设、规划、农业、林业、港务、海事等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意见后,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就跨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与相邻的相关地级市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贯彻实施。

第十一条 本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具体地理边界、面积,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地理界标、分隔设施和道路、航道警示牌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标志。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

第十二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务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饮用水水源分布和应急备用需要,将水质较好的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等划定为备用饮用水水源,保障备用饮用水水源的水质,配置相应的应急供水设施。

备用饮用水水源划定方案参照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程序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备用饮用水水源的公告、标志设置适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适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的水质,适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流入二级保护区的水应当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

备用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应当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构筑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或者职责分工组织建设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污水管网,保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生活污水的处理。

水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水应当排入公共污水管网。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应当将经处理后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医疗污水排入公共污水管网。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住宅小区和村庄应当在其权属范围内自建污水管网接驳公共污水管网。

第十七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循环用水的技术,鼓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将经处理后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出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环卫、景观绿化等用途。

第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出租给他人从事直接排放工业废水或者医疗、生活污水等法律法规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的出租人发现承租人从事直接排放工业废水或者医疗、生活污水等法律法规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日常检查,对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现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的,应当立即通知供水企业,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治污染,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 供水企业应当在取水口所在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进行日常巡查,在取水口周围设置监控设施,对取水口附近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污染或者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或者水质出现异常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供水企业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或者进行应急处置,并组织、协调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饮用水水源污染发生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及时向饮用水水源所在地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情况、请其及时调查处理、防治污染、排除危害。必要时,市人民政府应当提请省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二十一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务行政管理部门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网络,每月统一公布一次全市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信息。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备用饮用水水源的水质信息纳入水源环境监测网络。

第二十二条 新建饮用水水厂的水源地和取水口,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和当地的水质、水文、地质资料,以及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和地方病及流行病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

第二十三条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辖区内有流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河流的,应当保障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控制标准。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供水企业应当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需要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有害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制定处理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第二十五条 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后,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向受影响地区居民事故警报,并适时公布水质的动态信息。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染物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受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环境保护、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在收集、提供证据等方面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起诉。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损害饮用水水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开投诉举报方式,并对在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不依法公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备用饮用水水源和不履行相关标志设置、保护责任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不依法进行日常检查和实时水质监测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不及时协调处理饮用水水源污染行为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不依法进行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及公布水源环境质量信息的;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不依法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并进行应急演练的;

(六)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不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及时事故警报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九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污染饮用水水源行为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有下列损害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情形之一的,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布其名单:

(一)造成水环境污染事故的;

(二)超标准排污情节严重的;

(三)超许可总量排污情节严重的。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单位通报金融机构、外贸、证券监管等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故意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备用饮用水水源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出租人故意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出租给他人从事直接排放工业废水或者医疗、生活污水等法律法规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的,由国土资源和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的出租人发现承租人从事直接排放工业废水或者医疗、生活污水等法律法规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不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知国土资源和房屋行政管理部门,由国土资源和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本市供水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不依法进行水质监测或者发现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不报告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为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本市农村小型集中式饮用水取水点周围半径二百米区域视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该区域的水质保护和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1987年1月17日颁布的《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水源污染的类型死亡有机污染

它来源于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造纸污水、农业污水及都市垃圾。死亡有机质能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还能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品污染

这些化学药品来源于化工厂、药厂、造纸厂、印染厂和制革厂的废水,以及建筑装修、干洗行业、化学洗剂、农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它们进入江河湖泊会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引起生态破坏。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致使人食用后中毒。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磷污染

含磷洗衣粉、磷氮化肥的大量使用容易造成磷污染。磷能够引起水中藻类疯长。因为磷是所有的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它还会导致湖中细菌大量繁殖。 磷也是鱼类甚至湖泊的杀手。大量增殖得细菌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依赖氧气生存的鱼类死亡,随后细菌也会因缺氧而死亡,最终是湖泊老化、死亡。磷还可对热带地区的海滨水域造成与上述情况相似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

石油化工洗涤剂污染

饮用水源篇6

摘要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确保水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是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标准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鉴国外环境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管理和建设需求,提出了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应涵盖环境保护目标、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整治、监测能力建设、风险与应急、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六项内容及要求,以期为我国水源地建设和环境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水污染:水源水质

规范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等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分别对各级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了要求和规定,各地在保护区划定及整治、水源地环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水源保护区尚未完全划定、保护区标志设置不规范、保护区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监测监控能力不到位、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基础薄弱等问题。

实践经验表明,水源水质整体改善与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多项水源保护、污染源整治、生态修复及环境信息、环境监测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项目,但由于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在目标、内容及具体要求等方面缺乏依据和指导,易造成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资金和土地利用产生巨大浪费。

明确规范化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对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水源地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和我国法律法规要求,提出了规范化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的实质内涵,旨在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监督和保护提供目标导向和技术支撑。

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及国外管理经验

我国水源地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

《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划分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有必要时划分准保护区,同时对各级保护区禁止、限制行为,保护区整治及准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提出要求; 《水法》要求划分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明确要求开展一级保护区隔离、保护区整治、生态修复、环境信息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此外,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也对保护区划分、水质水量、各级保护区、准保护区的禁止和限制行为提出了要求。

国外规范化水源地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安全饮用水法》和《清洁水法》为美国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建立了基本框架。《安全饮用水法》科学地制定了饮用水标准,建立了从水源保护、配水系统、水处理,到信息公开等多方面多屏障的水质保护体系。各州也采取建立保护区、开展环境评价和污染防治等多种方式保护水源:控制因生产或泄露而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的工厂位置,禁止如新建垃圾填埋场、中转站或大型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在水源保护区选址;要求地下油罐设置防护区;各州环境政策法令要求进行环境评价;各州制定水源水质标准时,人类健康标准是基础,并据此采取污染物控制措施。

目前,加拿大采用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和流域管理(Watershed Management)两种方式保护地表水源。前者重视水资源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及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间的联系;后者将水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权交给地方政府,联邦和地方政府分别颁布联邦和地方系列的“水政策”(Water Policy)。地下水源保护由联邦、省、地方三级政府及相关机构负责:联邦政府负责解决跨界水源纠纷、省级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保护机构负责流域和地下水管理。

德国《联邦水法》要求所有饮用水取水口都要建立水源保护区。100多年来,德国已建立近20000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特点:一是水源保护区的面积大,占德国土地总面积的13%;二是水源保护区执行的水质标准较严,地表水源一般要求54项参评的水质指标满足一级标准,只有个别可放宽为二级:三是保护区划分时充分体现“公众参与”的原则,划分水源保护区的过程中,涉及的居民及团体参与审查和评议,水厂作为主要受益者,需补偿居民及团体因建立水源保护区而遭受的损失。

日本采用“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综合管理模式。部级层面涉水部门主要有环境省、国土交通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和经济产业省等。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分别对水质、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进行管理。为追求水质安全、确保水量,以及达到“双安”的饮用水目标,日本采取了工程手段保供水、技术手段保水质、行政手段保协作、法律手段保安全和应急手段保供水“五种手段”。其中,饮用水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是日本保障水质和水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和坚强后盾。

国外水源保护的经验启示我们,制定严格的水源保护法律法规、采用科学合理的水质评价方法、实施严格的管理手段、明确水源保护的具体要求和责任主体,是做好水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如美国用《安全饮用水法>和《清洁水法》奠定了水源保护的法律基础,采用法规强制措施和非强制措施处理水源的潜在威胁;加拿大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水源的责任;德国在水源保护区划分、水质标准实施和公众参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采取了“五种手段”保障水源和供水安全等。总之,各国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要求,其先进经验为我国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与国外水源保护所强调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严格程度相比,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虽然明确了“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的要求和各级保护区内的禁止、限制行为,但并未涉及水源保护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没有形成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的具体要求,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的目标是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在“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的框架下,达到“水质、水量”双安全的目标和保障措施。因此,规范化建设应遵循“水质水量达标、污染综合整治、风险预警防范、分级分区控制”原则,建设内容应依据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的需求及水源保护区建设的现状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本文认为,当前,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内容至少应涵盖建设目标、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整治、监控能力建设、风险与应急能力、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六个方面。

水源地建设目标

《水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四条和第七条要求,“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水源地建设目标”也是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的目标,即水量、水质安全。水量安全,要求水源地供水能力、供水现状均满足服务区域的需求。因此,水量目标既要考虑供水服务区域近期和远期水量需求、也要考虑供水工程设计和实际供水能力间的关系,保证供水量满足需求并禁止超采。水质安全,要求水源地水质满足规定标准,并要体现不同类型水源、不同级别保护区的差异。因此,地表水源应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一、二级保护区分别满足Ⅱ、Ⅲ类标准要求;地下水源应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满足Ⅲ类标准要求。

保护区建设

《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保护区建设”应以落实《水污染防治法》“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的基本要求为主,应包括保护区设置与划分、保护区标志设置和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三项内容。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水源地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也是保护区建设的关键。保护区划分应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88-2007),报经省级政府批复并按照管理部门要求备案;设置保护区标志,对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生产生活活动有警示作用,可起到保护水源的作用,标志设置应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在水源取水口和一级保护区实施隔离防护,可避免人类活动直接污染取水口;考虑到突发环境事故亦有可能影响取水口安全,仅设置隔离防护设施不能完全阻断污染物进入水体,因此地表水源还应在穿越一级保护区的道路、输油、输气管道等高风险区域,设置应急池、事故导流槽及防泄漏设施,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对取水口的影响。

保护区整治

《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并明确规定了各级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保护区整治”以落实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要求为主,包括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整治,整治内容、要求及项目类型均应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条款。

一级保护区。《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要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按照上述要求,一级保护区不应存在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也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与上述要求不符的,均应清拆或取缔,但保护区划定前已有的建设项目,应制定计划,限期搬迁。

二级保护区。《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源。按照上述要求,二级保护区不应存在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水体污染。与上述要求不一致的建设项目或水体开发行为,均应进行整治。

准保护区。《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实施准保护区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并采取工程措施或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按照上述要求,准保护区整治应以水源涵养和总量控制为主,具体内容应包括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物削减控制和水源涵养林、湿地等生态保护工程。

监控能力建设

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和监控,是为了正常情况下反映水源水质变化状况,异常情况下及时提示水质异常,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信息。因此“监控能力建设”应考虑日常监测和预警监控两个方面的要求。

日常监测内容,应包括点位设置、监测指标及频次,具体要求应依据水源地日常管理的相关要求确定;河流型水源的预警监控断面,应设置在取水口上游大于2个小时流程的位置,湖库型水源应设置于支流入口处上游大于2个小时流程的位置,以保证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下游取水口有一定的应急响应时间。预警监控指标,应依据国家、省级、市级环保部门的监测要求,结合水源供水规模、环境风险大小等因素确定,预警监控采用自动连续监测方式开展。

风险与应急能力建设

风险与应急能力建设,是为了提高水源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影响水源安全的概率。因此“风险与应急能力建设”内容应主要考虑水源风险大小、事故应急等方面要求,包括风险识别与防范、应急水源建设、应急监测及应急物质和技术储备等;建设要求应根据风险源的排放特征、影响范围及可能造成后果分别确定。

建立污染源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是从源头降低风险的关键。点源和流动源是导致水源污染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存在点源和流动源污染风险的水源地,应建立风险源名录并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构建严密的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手段。其内容应包括:应急水源建设、应急预案制定和定期修改、应急技术专家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具体还应提出应急水源不低于7天供水量的水量、可在2个小时内启动应急水源供水要求,以及制定应急预案、水源地常见污染物处置方案和技术专家库、配备应急监测设备等要求,确保出现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及时控制污染扩散并保障正常供水。

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目标,是为了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明确管理单位的责任及提高管理效率的措施,应加强档案管理、日常巡查和定期评估等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机构设置的具体要求应结合水源的重要性和供水规模提出,并应明确管理责任。国外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管理制度的作用。我国水源地管理也应改变“重法律法规建设、轻制度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状,通过建立“一源一档”档案制度,不断完善日常巡查和定期评估制度等规范化管理的内容,推动水源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展望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是落实法律法规要求、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2015年4月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将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作为保障水源环境安全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了考核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水源地建设和管理现状及问题,兼顾水源地环境管理特点及水质风险特征,按照水源地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尽快开展保护区划分、整治、预警监控及风险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国家层面也应尽快出台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要求,为我国水源地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主要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 [R].2008.

[2]环境保护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试行)[s].2008.

[3]环境保护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s].2011.

[4]环境保护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s].2013.

[5]环境保护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指南[S].2013.

[6]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S].2007.

[7]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S]. 2007.

[8]环境保护部,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s].2011.

饮用水源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有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安全、卫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3、《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三、划定保护区的对象

本方案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对象为兴隆办事处树地村集中饮用水的水源。

四、划定方案

1、一级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防洪堤坝范围内的水域及其相应河段两岸防洪堤坝外侧纵深各50米的陆域;

2、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2500米(包括汇入上游的汤池、哈达两支流)和下游距一级保护区边界200米水域(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及其相应河段两岸外侧纵深各1000米的陆域。

五、保护措施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淘沙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该保护区内设立墓地,禁止居民及个体、单位在保护区内从事对水体有污染的农牧业活动;禁止在该保护区内倾倒、堆放工业废渣、畜禽与居民粪便、生活污水以及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居民和企业设立排污口和建立输送污水管道、渠道;禁止建设油库;禁止在保护区内使用农药、化肥、炸药等使水体受到污染;禁止厂矿、企业,特别是采矿行业、玉器加工业、缫丝等向保护区内排放废水废渣。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他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禁止利用未经过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灌溉农田;不得滥用化肥农药,不得使用炸药、药品捕杀鱼类;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水利、卫生、建设、林业等部门应结合各自的职责,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镇饮用水规划,合理设置取水口,督促水厂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和监督;各饮用水源保护区所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分别负责各辖区内的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饮用水源篇8

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平政发〔20*〕185号)精神,现就我市2009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认真实施《*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采取污染防治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切实整治水源核心保护区内(包括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主河道两侧200米陆域范围)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初步建立良好的水源保护生态屏障,进一步完善水源监测、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2009年底前基本完成古横桥水厂和广陈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努力改善水源水质,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等规定,开展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源整治工作。

1.一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的拆除或关闭。古横桥水厂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市鸿联滴塑厂、胜利拉丝厂、万盛针织厂等3家企业年内实施搬迁或关闭。

2.一级保护区内农户的搬迁。古横桥水厂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及相邻农户共36户,广陈水厂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有农户12户,年内制定搬迁计划,实施搬迁。

3.*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海事码头)的搬迁。位于杭平申线和乍嘉苏线交汇处的*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是我市最主要的省干线航道监控点。抓紧研究*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搬迁问题,并在乍浦塘口建锚泊服务区,以解决目前乍浦港待装船舶临时停泊在水源保护区内的问题。同时,加强对船舶的管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染。

4.二级保护区内水上加油站的拆除或关闭。目前古横桥水厂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共有4个水上加油站,年内实施拆除或关闭。拆除或关闭前,落实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综合治理方案,采用先进的油水分离处理系统和隔离系统等新技术,严格杜绝废水排放;要配置围油栏等应急设施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5.强化水源保护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进一步摸清水源核心保护区域内畜禽养殖场情况,年内实施拆除或关闭。对水源核心保护区域以外的畜禽养殖户,削减养殖总量并落实污染治理设施。常年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落实“两分离三配套”污染治理要求,并加强治理设施的长效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开展“生态养殖模式”试点,进一步减轻畜禽养殖对水源的影响。

(二)水源保护区河道整治

1.河道疏浚。实施盐平塘支流南市河、施家木桥港、金钱河、北河溇、春泉河、黑鱼漾港,以及广陈塘支流丰收河、大寨河、红庙港、前港河、前港东河、西塘港、盐船河的生态疏浚工程,对每条支流与主河道连接口起向内1公里范围进行疏浚,疏浚河道总长度13公里。

2.河道保洁。落实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将河道保洁范围扩大到整个水源保护区,不留死角。

3.水源地生态修复。开展水源地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水厂取水口附近水体,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控制藻类及氮、磷污染。同时,创造条件在水源地建设一定范围的生态湿地,配合水生高等植物群落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生态自净功能。在一级保护区两侧陆域建设生态防护带,起到保护水体、美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景观等作用。

(三)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在开展水源地污染源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的规定,加强水源保护管理,并开展水源保护区划界工作,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年内基本完成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任务。

(四)水源保护区监控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

1.水源地水质监控。在水源保护区合理布设监控断面,监视水源地水质变化,每月监测一次,一月份和七月份监测29项指标,其余月份监测13项指标。年内对古横桥水厂、广陈水厂两个取水口水质开展一次全分析(包括地表水基本项目24项,水源地补充项目5个,水源地特定项目80个)。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进一步完善上游来水水质预警监测机制。

2.提高环境应急预警能力。从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其它因素等方面入手,详细摸清盐平塘、广陈塘流域各类污染源的事故隐患点,掌握穿越水源保护区道路、桥梁等事故敏感地点,加强水源地污染事故防范。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习,检验反应速度,提高反应质量,保证应急预案的落实,并根据演练的实际情况修订应急预案,以保证其有效性。加强应急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应急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要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列入重点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序推进水源保护工作。

(二)加大投入,科学保护。积极筹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搬迁、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资金,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切实推进水源保护工作。加大饮用水源保护专项科技经费投入,重点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物削减、富营养化控制、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和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示范工程等项目,提高水源保护的科技水平。

上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汇报的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