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小报范文

时间:2023-10-29 22:13:03

新年小报

新年小报篇1

a:亲爱的爷爷奶奶

b:亲爱的爸爸妈妈

c::ladies and gentlemen

d :good morning everyone

合:welcome to 鸿飞 kingdergaten

a:听,欢庆的锣鼓敲响了春的节奏。

b:看,红红的灯笼迎来了春的气息。

c:新年到来,万象更新。

d:我们用歌声和舞蹈迎接新年的到来。

合:让我们一起唱出新年的喝彩。

(合)吉祥如意,事事顺心,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合:幼儿园一班2011年迎新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闭幕词:

a:我爱新年的除夕夜

b:我爱新年的团年饭

c:我爱新年的鞭炮声

d:我爱新年的压岁钱

a:我爱新年,因为我又长大了一岁

b:我爱新年,因为我又长高了一截

c:我爱新年,因为我变得更加能干

d:我爱新年,因为我喜欢和我们一班所有的小朋友们共同成长!

a: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b: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c: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d:2012年元旦如约而至;

a:在这一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b:这是我们鸿飞幼儿园的春天c:这是我们全体师生的春天,d:这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春天;

a: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b: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融化冰雪;

c: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d: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a:过去的一年,我们有泪水,b:更有欢乐;过去的一年,c:我们有汗水,更有掌声。d:当冬天又翱翔着矫健的雄鹰,a:当春天又拥抱大地,b: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12年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c:新年有新的畅想,新年有新的希望。d: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追求创造,a:探索实践;在新的征程中,b:我们将努力奋斗自强,勇往直前。

c:新年是新的乐章,用我们的行动,d:用我们的真诚,用我们的奉献,迎接充满希望的2012年。

新年小报篇2

一个人在战斗:女售票员屡挫屡勇

2009年2月19日上午9时左右,惠州市26路公交车售票员郭必荣正忙着售票,这时上来一个平头男子。该男子买票后,站到了一个看报纸的年轻人身边。郭必荣觉得平头男子的眼神有点不对劲,便留意着他。

车子行至半路时,司机一个急刹车,平头男子趁机靠在了那个年轻人身上,迅速把手伸进他的口袋。郭必荣赶紧挤过去狠狠地拍了一下他的背,平头男子回头一看,见是售票员,只好悻悻地抽回了手。

平头男子转战到了车后方。眼看一个中年妇女手提包的拉链已被拉开,郭必荣大声喊道:“那位大姐,你买票了没有?”中年妇女有些生气,把票高高地举在手里:“谁没买票,你别冤枉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中年妇女身上,平头男子再次失去了下手的机会,他瞪着郭必荣,两眼直冒火。

过了一会儿,平头男子向郭必荣靠近。郭必荣感到纳闷,对方为何要往“枪口”上撞?很快她就明白了:他要找茬!果然,平头男子和两个年轻人佯装急着要下车,推搡着把郭必荣堵在了车门边。郭必荣感觉自己的小腿被人重重地踢了一下,她痛得蹲下了身子,平头男子和那两个年轻人立即把她围在中间,对她拳打脚踢,郭必荣这才知道,他们三人是同伙。

郭必荣挣扎着想冲出“包围”,头上又重重地挨了一脚,一阵眩晕向她袭来,她害怕了,半蹲着朝乘客喊道:“这几个是‘荷包仔’(小偷),快抓小偷!”

也许是她的声音太小,也许是惧于3名歹徒的拳脚,没有人过来帮忙,甚至没有人敢起身呵斥歹徒。一直等到司机报了警,吓唬歹徒说警察马上就到,3个“荷包仔”才罢手离去。小偷走后,郭必荣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她身上很疼,可她的心更疼。

那天回到家,郭必荣把在医院开的外伤药藏到了抽屉里,然后忍着疼痛给女儿慧慧做饭。

“妈妈,你的脸怎么了?”9岁的慧慧望着妈妈脸上的瘀伤心疼地问。“不小心碰的。”郭必荣不敢跟女儿说实话。慧慧赶紧拿来毛巾,小心翼翼地帮妈妈擦脸,边吹气:“吹吹就不疼了。”女儿的举动让郭必荣心里酸酸的,想到在车上受的委屈,眼泪一滚就下来了。

见妈妈哭了,慧慧很害怕,偷偷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在惠州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做汽修技师的曾伟峰赶紧请假回了家。他把妻子拉进房间,小声问道:“是不是又跟小偷干上了?”郭必荣点点头。“斗小偷我不反对,但你总得保护好自己吧?刚才孩子给我打电话,声音都发抖,你要有个闪失,孩子咋办?我又咋办?”郭必荣难过地说:“难道让我看着小偷偷东西不管吗?”曾伟峰赶紧帮她擦药,叹气道:“不是不管,要量力而为。”

这样的话,曾伟峰不知说过多少回。自从2001年8月,26岁的郭必荣成为公交车乘务员,她便和小偷铆上了劲。7年多来,她因为反扒被小偷打过好多次。

曾伟峰心疼妻子,不免发起牢骚:“车上那么多大老爷们,怎么就没人帮你一把?”郭必荣赶紧解释:“他们也痛恨小偷,只是缺少那么一点勇气。只要我不退让,总有一天他们中会有人和我一起对付小偷的。”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再次让郭必荣夫妇感到了心痛。

“英雄妈妈”别悔,同学都羡慕我拥有你

5月11日傍晚放学时间,4个打扮斯文的年轻人跟着学生一起挤上了车。很快,郭必荣就发现这4个“斯文男”都是小偷。郭必荣急得不行,阻止了这个,顾不上那个,小偷最终在她的眼皮底下得手了。见他们慌着要下车,郭必荣忘记了丈夫的叮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说:“下车可以,把别人的东西留下。”

其中一个“斯文男”目露凶光:“你乱说话是要负责的。”说着,几个人不顾郭必荣的阻拦硬往车下冲。因为郭必荣一直拽着他们的衣服,也被带下了车。

又是一顿拳打脚踢……

小偷跑了,郭必荣坐在地上,起不了身。车上30多名乘客都探着头呆呆地望着她,似乎郭必荣的举动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那一刻,郭必荣的心有些冷,她为了乘客的财产安全屡屡被打,换回来的又是什么?郭必荣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那天回到家已是夜里11点,曾伟峰见妻子两只眼睛都肿了,气得说不出话,两人第一次发生了争吵。

爸爸妈妈的话慧慧都听见了,她这才知道,这么多年妈妈之所以总受伤,不是碰的,而是被小偷打的。她把头埋进被窝里哭了。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慧慧放学后不见了!亲戚朋友都去找。婆婆哭着责备郭必荣:“肯定是你得罪了‘荷包仔’,他们上门报复来了,都怨你!”

直到晚上9点多才有了慧慧的消息。原来,慧慧知道妈妈被小偷打却没人帮忙,便偷偷做了个决定:每天坐26路公交车回家,保护妈妈。她的学校离26路站牌有好几站,当天晚上,她从学校出来后,不仅没搭上妈妈那趟车,还迷了路,幸好路边的交警帮她通知了家人。

半个月后的一天,郭必荣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语文老师当众表扬了慧慧的作文,并让她上台朗读。慧慧走上讲台,自豪地念道:“我的妈妈是一名售票员,可她总是带着一身伤回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她抓小偷时留下的。我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她是英雄,她比谁都勇敢。”台下,郭必荣的眼睛湿润了。

回家时,慧慧告诉妈妈:“同学们都说妈妈你很厉害,敢抓小偷,他们都很羡慕我。”听到女儿的“表扬”,郭必荣心里热乎乎的。虽然她气过、怨过,但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心酸的新年愿望,有一股暖暖的气流在春天涌动

2010年元旦,郭必荣带女儿逛街。在公交车上,她发现了一个小偷,并揪住了他,小偷跟郭必荣动了手。慧慧在一旁担心不已,拿着妈妈的包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旁边的叔叔阿姨,可大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忙。幸好民警及时赶到。

看着妈妈手上新添的伤口,慧慧红着眼圈问:“妈妈,刚才别人怎么不抓小偷?”郭必荣不知怎么回答女儿:“因为妈妈一个人就可以抓住小偷,不需要帮忙。”慧慧没再说话,虽然年纪小,可她似乎知道了些什么。

郭必荣勇抓小偷的事迹被《惠州日报》报道后,人们这才知道,这么多年郭必荣一直在孤独地和小偷“作对”,一个人舔舐伤口!

郭必荣的事迹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阿友发帖“顶”她,有乘客特意打电话到公交总公司,表达对郭必荣的敬佩之情。这一切,都让郭必荣心里暖意浓浓。

2010年农历年除夕,郭必荣正在做饭,慧慧拿着手机跑进厨房说:“妈妈,有人给你发短信。”郭必荣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郭大姐,我经常坐你的车,新的一年

即将来临,我希望你以后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条短信对郭必荣来说,是新年最好的礼物。她对女儿说:“慧慧,妈妈手上有油,你帮妈妈回句‘谢谢’。”慧慧回复时,“自作主张”地写道:谢谢你!希望以后我妈妈抓小偷时,叔叔阿姨们能帮妈妈一起抓,这是我的新年愿望。那天,慧慧帮妈妈回了好几条短信,每一条,她都会带上这一句话,因为这确实是她虎年最大的愿望。

不知是谁把慧慧的新年愿望发给了朋友,朋友又发给了朋友,就这样,2010年虎年春节,很多惠州市民都收到了这条短信。有网友在惠州论坛发帖说:“一个小女孩的新年愿望让大人汗颜,英雄妈妈的心已经受伤,请别再让孩子的心也跟着受伤。”网友“惠州人”提议,成立“郭必荣反扒助威团”,轮流跟车,为郭必荣造势,震慑小偷。

“惠州人”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发出了“集结令”:“经常乘坐26路公交车的‘公车族’们,如果你们有正义感恰巧又是成年男性,请到这儿集合……”2010年3月1日,“郭必荣反扒助威团”宣告成立。

刚刚退休的赵大爷是年纪最大的一个。3月7日,赵大爷和年轻力壮的“助威团”成员李清、庄栋在26路汽车总站上了车。赵大爷对郭必荣说:“闺女,我这把老骨头在家里闲着没事,以后我们帮你,只要小偷敢来,咱们就绝不放过他!”寂静的车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人很快进入“备战”状态。车子行至仲恺技工学校时,郭必荣在车上抓住了一个小偷。小偷态度很嚣张,嚷着说不给郭必荣好果子吃。当时李清坐在最后面,见郭必荣被推倒在地,他快步冲了上去,一把揪住了小偷的衣服,赵大爷和庄栋也连忙过来帮忙。小偷见势不妙,想逃跑,这时,车上的乘客纷纷拥到门边,堵住了小偷的去路。

小偷被警察带走后,郭必荣见李清的手被抓破了,很过意不去。李清摇摇头:“我一个大男人,受点伤没什么。”

此后的日子,很多乘客上车都会主动和郭必荣打招呼,他们一个简单的微笑,都能让郭必荣心里暖暖的。趁着售票间隙,她会经常跟乘客聊如何防偷,并反复告诉他们乘务员惯用的一些暗示话语,诸如“你买票了吗”、“请往车厢里面走,不要堵在门口”等等,这些话都是在暗示乘客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安全。

新年小报篇3

其实,就在刚刚进入2007年的第二天,继欧洲版和亚洲版改为四开小报后,这家曾是全美最宽的《华尔街日报》在本土推行新一轮的瘦身行动,把报纸的版面宽度比原来减少约7.6厘米。此前,德国著名的《世界报》与《商报》均推出小报型,其他欧洲国家主要报纸也纷纷尝试转型,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晚邮报》从2005年7月20日开始由大开张改成小开张,法国最古老的《费加罗报》也于同年10月3日全面改版。英国是全球最早进行报纸“小型化”改革的国家,早在2003年9月《独立报》成功“瘦身”,《泰晤士报》紧随其后改成小报版,这股浪潮旋即席卷英伦三岛和全球,目前英国主要60家报纸已经全部实现了小型化。②

在亚洲,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等报纸也走上“小报化”路线。我国早在1999年,杭州《都市快报》就以瘦长的“异形”在全国报业中独树一帜,《华商报》2002年进行了第一次“瘦身”改版,《南方日报》是全国党报中第一家瘦报型报纸。2004年,首都北京的报纸如《北京晨报》、《北京现代商报》与《北京青年报》改为瘦报,带动了全国报纸版式的改革。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世界36%的主要报纸已经改成4开小报版,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报纸“瘦身”热潮。

在报纸发展历史上,报纸从诞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版面型号经历了多次变化。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报纸把版面放大,原因在于报纸是按照版面数纳税的。美国革命战争时期,新闻纸供给减少,报纸出于成本的考虑,就把版面缩小了。战争结束后,新闻纸的供应恢复正常,报纸的版面又放大了。经济杠杆的撬动是导致报纸数次转型的根本动因。新闻学者李良荣教授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报纸版面大小的变化并非为了读者的方便,而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③

中国报纸版式改革热潮经历了近10年,最初是对开大报如《成都晚报》、《武汉晚报》和《郑州晚报》先后改为小报形态。《新闻晚报》曾为国内首张对开瘦报,在2004年6月12日版式再次改为四开小版。90年代兴起的晚报、都市报普遍直接以四开小报的版式出版,《京华时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大量的都市类报纸,从创刊起就用四开小报来抢占市场。《新民晚报》不改初衷,坚持四开小报型态,由于其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影响一直很大,成为小报型“大报”(小报型大报在英语里是bro ad鄄loid,这个单词是由大报bro adshe et和小报tabloid合成而来的)的旗帜。2005年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所评出的晚报和都市报综合指数20强中,4开小报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占据了14个席位,对开大报只有6个席位。经济学原则在中国依然是报纸选择小报型和“瘦身”的指导原则。

在文化工业时代里,报纸小型化的经济动机无需回避,报纸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追逐经济利益的,它作为文化工业体系的一部分,在于通过控制大众的消费意识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新闻学者吴飞的看法虽然不是针对报纸小型化而说,但他说得恰如其分:“文化工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大众意识的手段,因为它并不代表消费者或受众的利益,它是借着意识形态将消费者收编进去。因此,尽管文化工业无可否认地一直在投机利用它所诉诸的受众,但受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物,顾客不是上帝,不是文化产品的主体,而是客体。”④因此,报纸改版“瘦身”的目标不可能是读者,读者只是报纸实现其经济收益的对象。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使用了国外对报纸“瘦身”进行的读者调查,主要结论是,身处网络时代的读者由于经常面对电脑屏幕,已经形成“小尺寸内阅读”的习惯,因此认为报纸“瘦身”是为了方便解决现代人在紧凑空间里读报。作者引用报纸一语双关的广告语“瘦一点更好看”,进一步解释说,这“瘦”讲求读者阅报的舒适度,富有“人性化”意味,符合人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期待。“方便读者阅读报纸”真的是报纸改版的直接动机或根本动机吗?今年《新闻记者》第3期刊登了祝寿臣先生的文章,提出“小型化是指媒介外形发生便于携带、便于获取信息的变化,创造在特殊空间使用的条件,尽量减少媒介传播的障碍”⑤,作者认为报纸小型化的动机是为读者的利益,然而这只是报纸“瘦身”的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动机仍是报纸的经济利益。

众所周知,报纸主要经济收益是通过两次售卖实现的,即首先把报纸卖给读者,再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因此,报纸改版方便读者阅读需要,其根本目的是为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报纸发行量下降,报纸“瘦身”可以节约成本和开支。国内的不少研究文章对表面原因津津乐道,对深层动机似乎“讳莫如深”。反而是改版的报纸却直言不讳自己的经济目的,《华尔街日报》改版时,道琼斯公司并不避讳地宣布,缩减报纸版面宽度将每年节省1800万美元的开支。《纽约时报》在改版前夕的8月5日“致读者”中公开告知:此举是为了压缩一些印刷点的成本,由此每年可节省开支4200万美元。此前,有180多年历史的《卫报》也推出了“中间版式”的瘦身日报,有不少业内人士说这几乎是它为了生存所做出的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它之前的发行量一降再降。同为英国的《独立报》在2003年,发行量从40多万份锐降至20万份,报纸被迫改为小报,以求减少开支,起死回生。英国老牌大报《泰晤士报》发行量在2003年到2004年整整下降了24%,出于生存需要也被迫加入“瘦身”的队伍。

全球报业,特别是西方报业,作为企业必然首先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便读者、便于携带只能算是“副产品”。比如小报型报纸的流行至少有三个原因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一是有更多的首页可以利用,与对开大报一个首页相比,小报刊登稿件所花的投资减少一半。二是印刷费用得以降低,大报的版面宽度给印刷等程序带来不便,并增加额外费用负担,小报在这方面就可以节约支出。三是利于吸引广告客户,小报版面小但位置突出,广告投放的成本小。虽然,《华尔街日报》的欧洲版主编曾对小型化作了解释说:小报版是为了给时间紧迫的精英级读者一个快速阅读的可能,同时创造出一个紧密结合其网络版的新型报纸。这在表面上看是考虑读者的需要,其实是把读者吸引到其网络版上。其发行人曾说报纸“将有更多的指向网路版的链接”,因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是全球最大的付费新闻网站,改成小型化的版式以追求报纸网络版的点击率,当然也是出于经济利益的动机。所以对于报纸“瘦身”的真实动机,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凌久:《改版“瘦身”》,《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封二

②⑤祝寿臣:《世界新闻媒体六大发展趋势》,《新闻记者》2007年第3期

③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26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年小报篇4

关键词:《小说月报》;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复兴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162—03

抗战时期上海的通俗文学复兴,而把复兴力量凝聚起来的必要条件则是抗战时期上海第一份大型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小说月报》于1940年10月1日创刊。版权页上标注发行人:陆守伦,名誉顾问:严独鹤,编辑:顾冷观,发行: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在《创刊的话》里,陆守伦和顾冷观表达了创刊的缘由,一是告诉读者《小说月报》的创办目的,是“在这迫切需要条件下,我们为要提供一种新鲜的食粮”;二是对孤岛风头旺盛的左翼文学有着委婉的批评:“报摊上虽有着不少的东西,但是正当适合胃口的,似乎还嫌得不够。”

一、“礼拜六派”的重振

《小说月报》的第一个意义,是促成了楼适夷所说的“礼拜六派”的重振。抗战爆发之后,大批新文学作家内迁,但通俗文学作家除了张恨水奔赴内地参加了“文协”以外,其他作家大都选择了留守。郑逸梅、顾明道、包天笑、严独鹤、徐卓呆等留在上海,周瘦鹃、程小青等留在苏州。抗战的爆发不但没有使上海及周边的通俗文学队伍损失力量,反而因为新文学作家的大批内迁,为他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文学场域。

那么,这批通俗作家的重振,为何说是由《小说月报》来促成呢?这要从通俗文学期刊的兴衰说起。新文学运动之后,通俗文学期刊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通俗文学期刊出版热潮出现在1914至1915年,两年间共出版了30种;第二次通俗期刊热潮出现在1921至1923年,以世界书局红色系列和大东书局紫色系列为代表,也有30余种。然而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使抱持游戏消遣文学观的通俗文学风光不再。从1930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时间创办的通俗文学期刊仅有10种。③尤其是“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的通俗文学期刊全军覆没。《小说月报》创刊前,“孤

收稿日期:2013—10—2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孤岛”文学期刊研究》(13YJC751056)。

作者简介:王鹏飞,男,博士,副教授,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研究员(开封475001)。

也有过几家通俗文学刊物,但要么如《橄榄》、《玫瑰》那样昙花一现,要么如《上海生活》、《永安月刊》那样文学篇幅甚少。而同期的小报由于格调低俗,鲜有通俗名家的身影。大报副刊《申报·春秋》与《新闻报》的《茶话》和《夜声》萎靡不振,从而使旧派通俗作家集体进入了消沉境地。

从简单追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战时上海留存了通俗文学创作的主力,但创作平台却不容乐观。直到《小说月报》创刊后,通俗文学作家才有了集体复出的园地。《小说月报》能一呼百应,得力于刊物的名誉顾问严独鹤。严独鹤长期担任《新闻报》通俗文学副刊《快活林》、《新园林》的编辑,又是《新闻夜报》的主笔,并负责“孤岛”时的《夜声》副刊,在通俗文学作家中有广泛人脉。而联华广告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新闻报》和《新闻夜报》的发行与广告。通过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陆守伦和顾冷观得以通过严独鹤约请到众多通俗文学名家出面。

由《小说月报》重振的“礼拜六派”作家中,包天笑是需要重点提出的。从创刊开始,他几乎每期一个短篇,一个长篇连载《换巢鸾凤》。从第13期开始,他又开写《钏影楼笔记》,出入于短篇、长篇、散文这三个《小说月报》最主要的栏目。包天笑笔耕不辍,从第29期之后,还介入《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可谓不遗余力。更重要的是,他为《小说月报》带来了道义上的支持。旧派通俗作家一向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的人物,《小说月报》为他们提供集体复出的平台肩负着很大压力。但旧派通俗作家之中,有两位因为与时俱进获得了普遍认同,这就是张恨水和包天笑。加入“文协”的张恨水自不必说,包天笑也因为对于时代的持续关注被称为老英雄。其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小说家的审判》、《无婴之村》等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王元化评价说:“这个‘至死不休,不怕入地狱,还是写小说的正义老人’,正是包先生自己的写照,他愈老愈勇,毫没有一点衰败的气色。”④这样的称赞为包天笑在《小说月报》上的频频露面张起了合法化的大旗。

在其他作家中,周瘦鹃、郑逸梅、顾醉萸主要写作散文,陈蝶衣、徐卓呆、徐碧波、秦瘦鸥、王小逸、张恂子、范烟桥等侧重短篇。长篇小说在包天笑、张恨水之外,有郑过宜的《梨园新记》,顾明道的《剑气笳声》、《小桃红》,程小青的《赌窟奇案》等,专能以情动人。而吕剑吾主持的《今人诗文录》,收录胡朴安、白蕉、张寿镛、夏敬观等遗老名流们的古体诗词,显得古色斑斓。总的来说,这些作家并未超出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但他们借助《小说月报》整体复出,却是抗战时期上海通俗文学复兴的前提。

二、新作家的引入与培植

新文学作家的引入是《小说月报》有意弥合新旧文学的举措,但若夸大的其中意义就显得有些脆弱。因为上述新文学作家尽管人数不少,却多是所谓的通俗海派作家,左翼文人和论语派等自由主义作家极少入选,不免使新旧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打了折扣。因此,与新文学作家的引入相比,《小说月报》“新”的意义,还在于新作家的培植。

《小说月报》培植新作家,采取了征文模式。1940年11月1日,《小说月报》第2期刊出《小说月报举办大中学生文艺奖金》启事。从启事来看,《小说月报》的征文目标十分含糊。编辑宣称“并没有其他高明的见解,只是在纯正的原则下,提起我们的笔来”⑤。作为一个商业性文学杂志,这种表态,是与《小说月报》以市民口味为指南的中间办刊姿态一脉相承的。

《小说月报》的征文活动,一共开展了三次。“大中学生”征文举办的同时,《小说月报》第21期又设立了“职业青年征文”栏目。后来感到“学生”与“职青”还是有所局限,遂在第26期设立了“文艺新地”栏目,所有人均可投稿。《小说月报》总45期共刊登征文170余篇,除去翻译,创作有130篇左右,其中小说占了大部分。这些篇章要么描述“我”的经历和感受,如《我的住所》等;要么以第三人称描述他人的遭遇和感情纠葛,如《阿霞小姐》、《胖子》等。它们的整体面貌,就是“鸳鸯蝴蝶派”的两大题材男女爱情与日常生活的重新再现。这些征文虽有着旧的题材,但无疑属于新文学,它们的价值取向、叙述方式等都联结着一种新型的都市文化资源。也就是说,“新海派小说”的类型,正是《小说月报》征文的主旨。

《小说月报》征文的最大收获,是推出了“东吴系女作家”。“东吴系女作家”包括施济美、俞昭明、程育真等人,都是当时迁到上海的东吴大学学生。《小说月报》征文第一阶段“学生文艺”刊文40余篇,来自东吴大学的就有10篇。其中第12期刊登施济美的《晚霞的余韵》,第15期刊登俞昭明的《东流水》,第17期刊登程育真的《圣母曲》。在胡山源、程小青等《小说月报》主要作家的引荐下,施济美、俞昭明、程育真、杨绣珍、汤雪华等人开始为《小说月报》定期写稿。在此后的《万象》、《乐观》等刊物上,施济美等人也进行着同样风味的创作,声势浩大。胡山源回忆说:“我介绍去的稿子……绝大多数是东吴大学女同学的稿子,他也都登载出来。由一个广告公司出版的《小说月报》的主编顾冷观也是这样,以致形成了‘东吴系女作家’这个名称。”⑥这种无心插柳式的新人培育,对一份刊物来说,可能是最值得称道的成果了。

三、读者市场的引导

《小说月报》刊登有不少文学理论和批评文字,到了后期这个倾向更加明显。比如第37期,一期之上就有徐明的《记夏衍》、胡山源的《我与弥洒社》、沈子成的《中国新文艺中之地方色彩描述》、吴祖光的《记〈风雪夜归人〉》等9篇,若再加上《新轩渠录》、《雉尾集》等一些笔记中的批评,要占到一半以上的篇幅。如果说《小说月报》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为了愉悦读者的话,那么,后期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就明显有了引导读者的倾向。

《小说月报》的文学批评,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新文学的篇什。第26期汝惠的《诗人华铃》,是《小说月报》转入新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志。在此之前,虽有不少文字如河鱼的《文艺欣赏》、胡山源的《论小说的情节》等也以新文学作品作为立论的根据,但论述重点并不在新文学本身,且在刊物同期的文学批评中分量甚小。在陈汝惠的《诗人华铃》发表之后,有关新文学的专篇论述开始源源不断。批评所涉及的作家多为自由主义文人,如施蛰存、曹禺、胡山源、于赓虞、吴祖光、王独清以及少数左翼文人如冯乃超、夏衍等,显示出《小说月报》的开放姿态。

《小说月报》的文学批评把是否通俗和有趣,能否在无形中养成读者正确的阅读习惯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从理论水准来说,这些评论是通俗的,但导向却十分明晰。例如第3期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署名河鱼的《文艺欣赏座谈》,重点讨论色情文学。旧派通俗小说屡被诟病的一个缺陷就是色情,《小说月报》创办仅两期,就被左翼作家批评说刊物的内容“是‘礼拜六派’的鸳鸯蝴蝶的色情特征之一,这里并没有新鲜的东西”⑦。因此《文艺欣赏座谈》首篇对准色情文学,可以说是有的放矢。文章指出色情文学的重点“不在色情文化之是否害人,而在‘色情文化’之如何界说。再彻底一点,不在色情之应否绝缘,而在色情之如何欣赏”。同时提醒读者:“写的人要有严正立场,读的人要有谨慎态度,尤其要留心作者的原意。”⑧这种论调,不论是强调“如何欣赏”,还是提醒“要留心作者的原意”,都张扬着读者的主动性,有了与作家论不同的接受美学意义。

座谈之后,第6期的《小说月报》上发表《文艺的研究与欣赏》,对读者直接明示:

我们阅读文艺作品,虽然说是欣赏,但却不是消遣,这一点是该预先辨别清楚的。因为消遣是有闲者的勾当,有为的青年,是不会把阅读文艺作品作为消遣的。我们阅读文艺作品,主要的目的,是要在文艺作品中体验生活,获得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我们要从作品中,找到生活的同感,学到生活的路向。因此,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开始就应该加以选择,譬如七剑十三侠之类的东西吧,我们读了之后,究竟能得到些什么样的益处呢?这是我们应该先加以抉择的。⑨

至此,《小说月报》的文学史意义尽显。通过提供创作平台,推动了通俗文学旧派作家的集体复出;通过引入和培植新作家,促进了新旧文学的融合;通过文学批评引导读者,培育了新的阅读市场。随后,《小说月报》的作者陈蝶衣和周瘦鹃创办《万象》和《乐观》,共同推动了抗战时期上海通俗文学的繁荣。就此而言,说《小说月报》促成了战时上海通俗文学的复兴,也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注释

新年小报篇5

城市变迁引发社区变化

什么是社区?到目前为止,各国学术界对此并无公认的定义,据国外有关学者早年的研究统计表明,关于社区的定义有94种,其中69种定义达成共识的内容只有两点:一是地域性,二是社区生活中的公共联系纽带。社区到底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社区是具有地域纽带的社会组织单位,或者说,社区就是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

所以社区新闻,其实对报纸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很多媒体近年来都一直给予关注。一般而言,在大城市,社区新闻是指行政区域中各个区的新闻,比如在《广州日报》都市版面中就专门设置了区街新闻。而在国外,很多报纸都非常注重社区新闻,被认为是吸引本地读者的一大手段,甚至在美国和加拿大,专门的社区报都有悠久的历史。值得关注的是:从去年开始,广州的平面媒体开始关注和出现的一种以广州新兴大型住宅小区或其他小区群新闻的版块,如《广州日报》的《小区讯闻》,《信息时报》的《小区》、《南方都市报》的《社区》版块。

社区报道更人性化

去年《广州日报》就开辟了相对比区街更细分的,专门为新兴社区设置的新闻版块《小区讯闻》。稿件更注重人性化,主要有三种类型:

1. 注重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

在新社区中,城市化给居民带来的问题也多,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交通如何解决;在广州,目前仍然有7成住宅小区没有实行物业管理,让社区读者产生共鸣;再如: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停车难是社区居民遇到的头痛问题,记者对一些居住人口较多的社区进行调查,形成四篇系列报道,引起很多社区业主的关心与共鸣。

又如,2006年11月14日我们刊登的《小区时髦邻居变夫妻》,讲述广州一些邻近小区自发组织各种联谊交友活动,寂寞的都市男女通过这种途径,成功找到生活伴侣,但是由于所在社区太近,社区之间的居民又“知根知底”,所以失败后容易引发更大心理压力。通过社区中一个个真实故事反映出现代社区婚姻观念的变化以及现代人对隐私的保护。

2. 亲和力:

注重亲和力,强调归属感是社区新闻另一个重要特点。社区新闻注重讲述社区中的新鲜人和事,从百姓身边事入手,可能昨天发生在邻家的事,明天就会上了报。《男人的香水韩国人的鞋》讲述随着在广州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广州人与老外邻居所产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而引起的冲突以及不同看法。这样的小事,你会感觉就发生在身边,非常亲切。

3. 资讯服务:

在社区版中,每期都会预告一些重要社区下周重要活动。每次刊登一个社区的活动,第二天就有多人打电话来问乘车地点和参加办法。

另外,我们针对不同小区人群的需求量身定做一些服务资讯,如《超级懒人食谱:半小时弄出三道菜》,记者通过采访社区年轻人煮饭的方法和心得采写稿件。

线索获得是难点

据统计,在这种社区新闻的采访中,记者能从固定通讯员中获得的线索最多10%―20%,而其他80%―90%的新闻线索必须自己去寻找。《广州日报》2006年 11月14日“小区讯闻”刊登了《开发商撤走楼盘一分为二》的稿件,写的是广州东晖花园业主的烦恼事:一条土地红线让原来同一个小区一分为二,原来属于同一个小区的却有两个名称,两种物业管理方式而引发出公共资源如何共享和使用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记者找到熟悉情况的小区业委会主任和小区居民了解情况,由于涉及到背景较强的开发商,开始时一些业委会成员有一定顾虑,后来通过反复沟通终于成功地接受了采访。文章刊登后引起很强社会反响,不少全国性大型网站转载,最后开发商又主动找到记者,而事件也因记者的介入而解决,所以社区记者平时对人脉的积累非常重要。

国外社区报已经具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很多的特大城市除有中心城市报纸外,还有很多社区报,例如纽约市,在《纽约时报》“眼皮”底下,创刊于1886年的《斯塔藤岛前进报》在人口50万的斯塔藤岛区占绝对地位。而根据美国社区报协会(NNA)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65年到2000年,美国社区报发行量翻了三番,总发行量达7100万份。1998年,全美社区报读者总数超过1.5亿,并每年以3到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广告方面,报纸广告,美国全国性报纸和城市主流日报广告量占70%,社区性报纸约占30%。

《斯塔藤岛前进报》只在头版覆盖重要国际和经济新闻,内页刊登详细的社区新闻、本地资讯和服务性新闻,注重贴近性。广告经营手法上更注重地域性细化和创新,如《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情人节广告做成社区内个人间的祝福,价格也相对便宜,每个人都可以消费得起,这种专门针对节日的广告特辑每年就有70多辑。

针对细化的区域市场,目前像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特大型城市已经初步具有创办社区报的条件,可以预见社区报必将是下一步报业竞争的焦点和利润的增长点。

(作者简介:陈穗华,《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副主任,32岁。199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1997年进入广州日报社工作至今。曾经在广州日报珠江三角洲、北京记者站和经济新闻中心工作。多篇作品获省、市新闻奖。)

社区的背景、演变与内涵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都出现了人口郊区化现象,人口的迁移带动了大型住宅社区近郊兴起。以广州为例:2000年,随着“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规划总体框架的实施和番禺、花都(这两个区原来是广州管辖的县级市)撤市建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州的面积扩大到7000多平方公里,而原来远郊的南部版块和东部版块更是出现了以大工业发展为代表的人口转移,形成一个个依托广州又有自己产业特色的卫星城镇,如在广州番禺区的华南版块,同时出现7大房地产商集中建设大型小区住宅群的现象,在这些住宅区每个区都容纳着1000-3000户,人口在数万人以上,这些封闭小区设施齐全,有学校、运动场、商场和完善的物业管理,俨然一个完整的小型社会,而居住在此的有三种人,新兴的白领阶层,退休养老人员,和在老城区已有一套房,周末到郊区度假的人群。另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区的功能转变,一些规模稍小的上千户住宅小区也开始崛起,如天河的CBD地区。这些人群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也是报纸争夺的优良读者。

新年小报篇6

关键词:机动车总量 调控管理 动态配额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9-02

根据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为保障城市交通科学发展,广州市于2012年7月起实施《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1]。从国内外城市的经验看,实施机动车配额管理的调控政策会对城市发展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广州市机动车历史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的效果进行预测分析,同时尝试探讨动态配额与总量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广州交通调控管理、清晰后调控时代广州交通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1 调控后汽车数量预测

1.1 基本假设

(1)车辆报废年限。根据市交警支队中小客车数量有关数据,可计算出汽车平均报废年限约13年。中小客车调控管理后,由于个人名下转移、报废车辆只能获得一次更新指标,因此车辆报废年限相对会有所延长,本研究假定中小客车总量试调控后,汽车平均报废年限延长为13.5年。

(2)增量指标。假设每年的增量指标都固定为12万。

(3)更新指标。假设单位和个人均仅获取一次更新指标(试行方案对单位车辆尚未明确)。

(4)大客车、货车等其他汽车增长情况。假定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与否对大客车、货车等其他车辆数量的增长情况影响不大,仍按其既有发展规律变化。

1.2 模型建立

以1993年小客车5.5万为基础,假定这5.5万车都为新车(是否新车对最终汽车数量的预测影响不大)。

1993-2004年间忽略报废的车辆数,即假定这段年间新增的车都为新车:

今年新车数New(n)=今年保有量Q(n)--去年保有量Q(n-1)(1)

2005以后:根据小汽车历史数据的特点,建立报废车辆数模型,假设使用12年报废的比例为20%,使用13年报废的比例为30%,使用14年报废的比例为30%,使用15年报废的比例为20%。

报废车辆数Fei(n)=New(n-12)*20%+New(n-13)*30%+ New(n-14)*30%+ New(n-15)*20%(2)

New(n)=Q(n)-Q(n-1)+Fei(n) (3)

2012年至2024年,设报废的车辆数获得一次更新指标,

今年保有量Q(n)=上年保有量Q(n-1)+120000(4)

2024年开始后,这部分获得更新指标的车辆开始新一轮的报废,并且无法获得更新指标。2012年后通过增量指标的车仍然可以再更新一次。

GFei(n)=Fei(n-12)×20%+Fei(n-13)×30%+Fei(n-14)×30%+Fei(n-15)×20% (5)

Q(n)=Q(n-1)+12000-GFei(n)(6)

公式说明:

N表示年份;New 表示每年的新增车辆数,包括更新指标报废得到的新车;Q表示每年的车保有量;ZFei表示通过增量指标得到的车辆报废数;Fei表示每年的报废车辆数,包括更新指标和增量指标的车辆数报废;GFei表示更新一次指标后的车辆再次报废的车辆数。

1.3 预测结果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建立广州市汽车总量变化数学模型,可计算出中小客车总量试调控后汽车数量的变化情况。

从总体上看,如目前年度配额(12万/年)保持不变,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将得到有效调控,汽车总量在30年后最终控制在365万辆左右。中小客车总量试调控管理后,广州市汽车总量将在未来20年内缓慢上升(年增长率为5.8%),至2031年达到最高峰值404万辆,随后由于汽车报废数量大于额定新增车辆指标数,汽车总量出现缓慢下降,至2042年基本稳定在365万辆,年增长率为3.06%,与广州道路增长速度基本协调。百人汽车拥有量约22.3,略低于2011年北京相对保有水平(23.44)。

2 调控效果分析

2.1 无调控情况下广州市汽车数量发展预测

参考首尔、东京、北京等城市的人口、汽车数量、GDP等指标变化情况,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及人口发展预测情况,预计广州市汽车数量增长曲线将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期(2010年―2020年)、缓慢增长期(2021年―2040年)以及饱和稳定期(2041年以后),2040年后,广州市汽车数量将达到相对稳定值540万辆左右,此时百人汽车拥有量约为32辆(具体增长情况见图1)。

2.2 中小客车总量调控后效果分析

与无调控下的自然增长情况相比,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将较好实现“近调增速,远控总量”的目标,广州市汽车数量发展将具有以下特点。

(1)广州市汽车总量将延后5年(2020年)踏入三百万辆的时代,延后11年(2031年)踏入四百万辆的时代。若不采取总量调控管理,汽车总量将在3年后(2015年)达到308万辆,并在8年后(2020年)达到404万辆;采取总量调控管理后,汽车总量则可分别推迟到8年后和19年后超过300万辆和400万辆。

新年小报篇7

外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6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克伦威尔上台后,允许出版的两份官报是

A.《政治信使》和《公众情报员》 B.《国会情报员》和《大众信使》

C.《政治信使》和《国会情报员》 D.《大众信使》和《公众情报员》

2.《纽约时报》创办于

A.1851年 B.1852年

C.1853年 D.1854年

3.1981年,买下《泰晤士报》的人是

A.罗瑟米尔 B.约翰•沃尔特

C.比维布鲁克 D.默多克

4.目前印度的通讯社是

A.交流新闻社 B.第三世界通讯社

C.印度报业托拉斯 D.安莎社

5.被大文豪巴尔扎克称为“控制法国报纸的巨头”的人是

A.路透 B.沃尔夫

C.哈瓦斯 D.赫斯特

6.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民主派代表托马斯•杰弗逊负责起草的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新闻出版自由法》 D.《报纸印行条例》

7.一般来说,商业广播电视机构主要是

A.私有私营、社会公营机构 B.国有公营、公私合营机构

C.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机构 D.社会公营、国有公营机构

8.世界上第一份日报的诞生地是

A.伯明翰 B.斯图加特

C.安特卫普 D.莱比锡

9.迄今为止,人类传播延续最久的是

A.手写传播为主的时期 B.口头传播为主的时期

C.印刷传播为主的时期 D.电子传播为主的时期

10.英国广播公司为与电脑网络相结合而设立的提供网上服务的新频道是

A.选择频道 B.第一频道

C.创新频道 D.无限频道

11.1938年改为苏联苏维埃主席团机关报的报纸是

A.《劳动报》 B.《红星报》

C.《真理报》 D.《消息报》

12.目前在新闻通讯社业务中,影响、前景最为广阔的是经济信息和

A.特稿 B.广播电视新闻

C.政治信息 D.国际新闻

13.国际电视业正式诞生的时间是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14.希特勒上台以后,经过整顿和清理,德国报业中的头号大报是

A.《柏林日报》 B.《德意志报》

C.《人民观察家报》 D.《柏林晨报》

15.日本最早开播电视的私营公司属于

A.《朝日新闻》系统 B.《产经新闻》系统

C.《每日新闻》系统 D.《读买新闻》系统

16.手抄小报发源于

A.德意志地区 B.威尼斯

C.尼德兰地区 D.佛罗伦萨

17.1986年l0月,鲁伯特•默多克将其购买的6家电视台合并组建成

A.有线电视新闻网 B.美国广播公司

C.福克斯广播公司 D.公共广播公司

18.世界上最早正式进行全国性数字音频广播的电台是

A.NHK B.VOA

C.FBC D.BBC

19.德国新闻通讯业的始祖是

A.哈瓦斯社 B.德新社

C.沃尔夫社 D.合众国际社

20.目前美国西部的报团是

A.时报镜报集团 B.赫斯特报团

C.奈特——里德报团 D.纽豪斯报团

21.1991年,解散苏联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使苏联广播电视进入“非党化”状态的人是

A.叶利钦 B.戈尔巴乔夫

C.安德罗波夫 D.赫鲁晓夫

22.在《纽约时报》上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的人是

A.阿道夫•奥克斯 B.赫斯特

C.斯克里普斯 D.雷蒙德

23.目前法国报团中属于天主教报团的是

A.普鲁沃斯特报团 B.阿歇特报团

C.埃尔桑报团 D.巴亚德报团

24.公元前47年,凯撒征讨本都王国获胜后,传递胜利消息的方式是

A.口头传播 B.官方公报

C.标记传播 D.官方新闻信

25.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期刊是

A.《学者杂志》 B.《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C.《西洋杂志》 D.《评论》

26.目前世界上广播电视最为发达的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7.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真正民主的”、“没有民族的和宗教的偏见”的报纸是

A.《北极星报》 B.《火星报》

C.《蜂房报》 D.《人民报》

28.法国大革命前,被米拉波伯爵译成法文广泛发行的出版物是

A.《报纸》 B.《巴黎新闻》

C.《论出版自由》 D.《人权宣言》

29.《每日纪闻》最早出现于

A.古希腊时期 B.威尼斯

C.古罗马时期 D.尼德兰

30.1869年,颁布《报纸印行条例》的国家是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无产阶级报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的阶段有

A.工人报刊 B.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C.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D.群众报刊

E.无产阶级政府报刊

32.美国独立战争前,在费城出版的革命报刊有

A.《宾夕法尼亚报》 B.《马萨诸塞侦探报》

C.《波士顿报》 D.《宾夕法尼亚新闻报》

E.《宾夕法尼亚邮报》

33.目前电脑网络传播的特点主要有高度的

A.综合性 B.交互性

C.无序性 D.灵活性

E.渗透性

34.目前实力的国际广播电台有

A.美国之音电台 B.俄罗斯之声电台

C.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D.英国广播公司

E.德国之声电台

35.关于英国《泰晤士报》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它创办于1785年

B.它的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

C.它是工商资产阶级代言人,和统治集团关系密切

D.它的言论和批评往往会影响议会的决议,因而获得“大雷神”谑称

E.它的驻外记者常被视为“第二大使"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法兰克福汇报》

37.英国空中电视台(SkyTV)

38.塔斯社(TACC)

39.《华尔街日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0.简述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内容及其意义。

41.简述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的宣传内容。

42.简述美国1789年制定的“人权法案”第一条的内容。

43.简述德国《新莱茵报》的办报思想和内容特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以马克思“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的观点论述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新年小报篇8

事件的高潮是7月19日默多克和他的儿子、也是事业接班人的詹姆斯出席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的听证会。虽然听证会本身被默多克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的光芒掩盖了,但是许多人相信这次听证会将是这一事件的分水岭:有人说新闻集团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默多克在听证会上并未抖露出更多的丑闻,反而让普通人觉得这个令许多政客恐惧的媒体巨头并不可怕;也有人说这只是开始,接着警方要加强人手全力调查窃听手机留言事件,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随后还有一场由法官主持的公开质询,新闻集团的家底又会再次被晾出来。

其实听证会本身非常沉闷,除了默多克开头的那句“今天是我一辈子最蒙羞(humble)的日子”之外,实在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默多克说得最多的是“我不知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詹姆斯倒是侃侃而谈,但每次绕来绕去之后,结果还是“我不清楚谁应该负责”、“没人告诉过我”等等。委员会传唤默多克作证,是议会对媒体大亨的一大胜利,但议员们却没有提出什么有穿透力的问题,稍有针对性的提问,都被默多克父子耍太极挡回去了,难怪有人认为在这场听证会后,新闻集团的危机已经见底了。而英国媒体更为关注的是默多克的精神状态:这个曾经手段狠辣心思缜密、一手创建了媒体帝国、让许多政客胆寒的风云人物,在听证会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老迈昏聩的国王,手下人在干什么,自己一无所知。

两份小报影响英伦

默多克的精神状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的媒体帝国就是他的个人帝国,靠的是他顽强不服输的个性和精准独到的眼光建立起来的。1968年默多克来到英国,买下的第一份报纸就是《世界新闻报》,他改变报纸风格走向低俗化,赢得了不少销量。第二年他买下《世界新闻报》姊妹报《太阳报》,多年经营之下使两份小报成为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接着他把眼光投向高端报纸,1982年买下了《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在与印刷工人工会的对峙中,采用偷袭战术,一夜间把所有的印刷工序转移到暗中新建好的印刷车间。此举斗垮了工会,彻底改变了报社内的权力分配,同时他第一次在英国报纸中采用新型的电子印刷技术,让其它报纸纷纷效仿。1980年代末默多克投资高风险的卫星电视,建立天空(Sky)电视台,几乎因此破产,然而收费卫星电视终于在英国获得成功,天空卫视(BSkyB)一年利润超过10亿英镑,成为新闻集团在英国最赚钱的产业。不难理解为什么默多克想全资拥有BSkyB,不惜动用126亿美元企图买下剩下的61%股份。

相比之下,新闻集团在英国拥有的报纸,在规模上小很多,而且虽然两家小报是赚钱的,两家大报却长期亏损。然而默多克媒体帝国的威力、也是让许多政客心惊的,却是他手中的报纸,特别是两份小报。

英国小报主导舆论的影响力,与英国的报业传统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英国长期以来所具有的社会阶层分明的传统,虽然在近几十年来已经大大消退,但其影响并非根除。体现在报纸上,你属于哪个社会阶层,几乎就决定了你会固定看哪份报纸。虽然有几份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高质量大报,但是在英国销量最大的,还是小报。小报读者以低收入的城市平民和低层的中产阶级为主,他们选择小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价格便宜、没有严肃枯燥的新闻、大量明星八卦,或是想看足球新闻等等。如果小报上仅有这些内容,那还不会有太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是英国的报纸传统上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即便小报上也有相当多的政治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小报的采编方针、报道视角能够影响相当多的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小报的舆论导向作用,还体现在对其它媒体的影响。小报的头版头条,很有可能成为当天的主要新闻话题,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再度扩大影响。近年来虽然英国的报纸销量逐年下降,但在主导舆论上的作用反而更加明显。这就是为什么报纸即使赔本,对拥有者来说还是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的原因。

在英国电影《女王》中,经常可以看到布莱尔的新闻官在研究报纸头条,因为他相信报纸头条会影响舆论,决定公众对皇室的看法。这些场景反映出来的,是英国的政客非常看重小报头条,担忧小报对他们政治前途、政策推广上的影响。如果有人手中掌握着英国两份销量最大的小报的话,那就足以让政界对他畏惧三分了。

媒体帝国的敌人们

窃听手机留言案,其实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05年英国警方就查出《世界新闻报》皇室新闻记者雇用私家侦探窃听皇室成员和工作人员的手机留言,这名记者还因此被判入狱。在这之后警方认定这是个别现象,停止了调查,其它媒体也失去了兴趣。唯一对此一直孜孜不倦继续调查的,是《卫报》。在政治立场上,新闻集团的报纸与《卫报》处于对立面。虽然在布莱尔当政其间,它们都支持工党政府,但是在布朗继任首相之后,新闻集团的报纸又倒回到支持保守党。曾经担任《世界新闻报》主编、因为窃听手机留言案辞职的安迪・库尔森还成了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的新闻官。

《卫报》对窃听手机留言的追踪调查,一直被许多媒体认定为出于意识形态之争。尽管调查记者尼克・戴维斯不断挖出新线索,包括在2009年发现《世界新闻报》曾向窃听手机留言的一名受害者秘密支付70万英镑赔偿获得庭外和解,但一直没有获得英国其它媒体的响应。让人意外的是,《卫报》的盟友来自美国,《纽约时报》在经过深入调查之后,在去年9月发表长文揭露《世界新闻报》内部采用窃听手机留言等非法手段非常普遍。然而许多英国媒体还是认为《纽约时报》与《卫报》政治立场相近,生存空间都受新闻集团挤压,依然属于意识形态之争。

但是当尼克・戴维斯7月初独家报道了《世界新闻报》雇用的私家侦探曾在2002年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的手机留言,并且删除留言以便留出空间可以继续窃听新留言之后,事件性质马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英国各家大报小报、BBC、新闻集团全资收购的对象“天空新闻”频道都做了铺天盖地的报道,最后连新闻集团旗下的《泰晤士报》也开始跟进。一方面这确实是一桩精彩曲折的新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闻集团在英国媒体界缺少朋友。默多克企图全资拥有天空卫视,让许多英国媒体产生警觉,从《卫报》到《每日邮报》和《每日电讯报》,不分政治立场,一起游说英国政府保护媒体多元化,阻止默多克的跨媒体垄断。默多克的儿子和继承人詹姆斯在英国当家之后,高调攻击BBC“过于庞大”,呼吁政府减少BBC经费,让其“缩水”。有人指出,詹姆斯这种到处树敌的做法,也是现在四面楚歌的原因之一。

对媒体生态的长远影响

窃听手机留言案爆发之初,新闻集团的处置有失当之处。当所有的矛头都集中在2002年担任《世界新闻报》主编、后来升任“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的丽贝卡・布鲁克斯身上时,默多克不让她辞职,却关闭了《世界新闻报》。此举不仅未能减缓舆论压力,反而造成了新闻集团不惜牺牲一家有168年历史的报纸、让200多名员工失业,也要保住一个高层人物的印象。随后新闻集团通过《泰晤士报》抛出库尔森曾经批准报社出钱贿赂警方这一新闻,反而让人觉得新闻集团高层在丢卒保车,对窃听手机留言一事全无愧疚。英国警方加大调查力度之后,库尔森、布鲁克斯相继被捕,布鲁克斯终于辞职,默多克飞到伦敦亲自坐镇,宣布放弃全资收购天空卫视,同意出席下议院委员会作证,终于有了他“一辈子最谦卑的日子”。

虽然默多克在听证会上“蒙羞”――这不包括被扔了一脸泡沫,这个愚蠢的示威行动的结果是让默多克得了几分同情,让邓文迪成了媒体红人――但父子俩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回答。到底谁应该为窃听手机留言负责,还是一笔糊涂账。假设这场危机真的已经见底,那么新闻集团的直接损失是丧失了全资拥有天空卫视的机会,《世界新闻报》的关闭其实没有造成太大损失,只要新闻集团能尽快办出一份星期天小报――比如《星期日太阳报》,留住《世界新闻报》的读者群即可,凭新闻集团的财力资源这么做毫无困难。估计在今后一两年内,新闻集团在英国的扩张将会极为谨慎,但默多克绝不会放弃这块他发家的地盘的。

上一篇:我的成长作文范文 下一篇:战争中的孩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