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范文

时间:2023-09-15 08:04:32

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胡适篇1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这样说。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19岁时成了比她大30岁的胡适父亲胡铁花的续弦。胡铁花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五十出头便撒手人寰,抛下了妻儿。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冯顺弟尽管出身农民,不会识文断字,但对唯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胡适3岁前,母亲便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后,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先生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母亲对他也格外照顾。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而胡适的母亲盼他好好读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给先生6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20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问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时他就能看《水浒》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办法使他更了解古文的文理。

胡适13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外出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竞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为教授。第二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悲痛欲绝的胡适回家奔丧,写下了《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精粹:名人论母亲

老舍篇

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都已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人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做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邹韬奋篇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他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对着他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抽抽搭搭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搞笑:《胡适留学日记》选摘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工夫。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我的母亲胡适篇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笔者认为,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感悟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感受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在轻松、自由、活泼的讨论中理解课文,理解生活,发展思维,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教师只是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居高临下地灌输给学生,根本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立见解的表达。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浅的探索。

师:大家好。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请大家看看课文围绕母亲写了几件事?

生:六件。

师:第一件事写什么?

生:每天天刚亮,母亲就把我叫醒,说我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催我早点上学。

师:天刚亮就把我叫醒,为什么不让我多睡一会儿?

生1:想让我养成早起的习惯,不睡懒觉。

师:那为什么在第二天早晨说,而不是头天白天或者晚上?

生2:早晨头脑清醒,记忆力好,容易记住。

师:你们的母亲是这样对待你们的吗,每天都说你们,而且不让你们睡懒觉?

生3:不是,很随意。(众生点头)

师:那么,课文中的母亲对儿子的管束是不是太严了?

生4:是。(众生点头)

师:这样好不好?

生5:不好,管教太严会使孩子循规蹈矩,不敢“越轨”,久而久之,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师:有道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母亲的用心?

生6:在母亲心目中,父亲胡传是一个完全的人,她怕我不成器,丢父亲的脸,对不起他。

生7:尤其是父亲去世了,母亲在悲痛之余,自然把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所以每天都要我好好做人,用功读书,正如文中说的“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师:是啊,为了儿子把书读好,母亲特别舍得花学费。当时,在他们家乡一带,一个学生一年只交两块银元,先生教起书来自然不尽心,只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讲解,还动不动就体罚学生。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没有兴趣,常常逃学。而胡适的母亲第一年就交了六块,而且以后每年增加,一直加到十二块,打破了他们家乡的记录。这样一来,先生便特别优待胡适,认真为他讲书,把一字一句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这使胡适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正是他的母亲增加学费所得的大恩惠。

生6:怪不得文中说母亲是恩师。(众生点头)

师:正确。再看第二件事写什么。

生: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我,而是在家里罚跪,或者拧肉,还不许哭出声音来。

师:在别人面前打骂有什么不妥吗?

生1: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生(众):就是。

师:那么,在家里就可以吗?

生1:可以。

生2:不可以!孩子有错,应该批评教育。但打和骂是对人格的侮辱,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缺乏自尊心。(众生点头)

生3:容易使孩子也学着用暴力解决问题,说话粗野,不文明。

生4:而且,如果每个家长都这样动不动就打骂孩子,那么所有的孩子长大了肯定也会动不动就打人骂人,那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局面?

师:真有见识。

生2:打骂孩子肯定是不对的。但在当时,可能大家都是那样教育孩子的,母亲虽然严厉了一些,但也可以理解。(众生点头)

师:不错。你们以后也会做父亲母亲,请大家记住,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打骂孩子,孩子有错,只能批评教育,讲道理。能记住吗?

生(众):记住了!

师:好。再看第三件事写什么。

生: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气得发抖,罚我下跪。

师:不就是一句话吗,至于气成那样?

生1:可那句话太伤他妈的心了啊!(众生齐笑)

生2:就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他们家占了两大不幸,他却没有感觉到。

生3:不但没有感觉到,而且还说风凉话,太不应该。

师:有道理。那么,你们怎么看待母亲的罚跪?

生1:该罚,太气人了。

生4:这是体罚,跟打骂差不多,我们刚才说了,不能打骂孩子。

生5:唉,做母亲好难,又要受气孩子的气,又不能打骂孩子。

师: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天下儿女情。现在感觉到做母亲的艰难了吧?

生(众):太难了。

生6:其实也难怪儿子不懂事。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母亲呢?

生2:听母亲的话,不惹她生气。(众生点头)

生6:好好读书,将来报答母亲。(众生点头)

师:好样的。再看第四件事写什么。

生:母亲从容应对大哥的债主。

师:母亲的从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料理年夜饭,谢灶神,给压岁钱等等,对于那一大群债主,只装着没有看见。到了快半夜时,才找一位邻居本家来,每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勉强把他们打发走。

师:是叫邻居来帮着还债吗?

生2:不太可能吧,又不是自己家里,谁会帮着还债。

师:那是向邻居借钱吗?

生3: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找邻居来作见证,免得那些债主以后赖账,说没有还他们。

生1:肯定是找邻居来作见证。(众生点头)

师:看来母亲做事是很谨慎的。可是母亲为什么要还债呢,又不是她欠的?

生2:就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大哥欠的债凭什么来找母亲要?

生4:把债主赶出去,叫他们去找大哥。

生2:而且大哥显然已经成年,打官司、进班房应该由他去应付。

生5:问题是大哥躲了,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找不到大哥只能找母亲。

生6:就是,母亲是当家人,不找她找谁?

师:大哥回来后,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生1:半句话都没有说他。而且因为是新年,脸上连一点怒色也没有。

生2:母亲的脾气太好了,应该狠狠教训他一顿。那个败家子,不给他点颜色,他要把家败完。

师:母亲的脾气为什么那样好?

生(众):不知道。

师:胡适共有三个哥哥,都是前娘生的,其中大哥比他母亲还大两岁。

生7:那怎么教训?

生8:看来后妈不好当啊。

生7:尤其是守寡的后妈。

生9:唉,母亲真可怜。(众叹息,摇头)

师:是啊!再看第五件事写什么。

生: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只能忍着,忍不住时,就自己哭一场,缓解心头的痛苦。

师:怎样看待母亲的忍让?

生1:母亲是一家之主,应该教育她们和睦相处,最起码不该拿脸色给别人看。

师:怎么教育?

生1:就像教育我一样,严格责罚。

生2:根本不可能。婆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处,何况是后娘和前娘的儿媳妇。

师:请注意第10段的这两句:“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实际上母亲结婚后三天,大哥就娶亲了,二哥也只比母亲小四岁。

生3:就是说,大嫂二嫂的年龄可能比母亲小不了多少。那怎么教育?(众生点头)

生1:母亲干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带着我远走高飞算了。这日子哪里是人过的!

生4:不行,那样一来,母亲将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生5:而且对不起死去的父亲。

生3:值钱的东西也许早就被大哥偷光了,卖房子动静又大,说不定大嫂二嫂刚听到一点动静就闹得上吊抹喉了。

生1:分家!免得一天到晚看人脸色。

生(众):赞成!

师:这也许是一种办法,可是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生2:母亲那么温和,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

生4:而且大哥是败家子,大嫂无能又不懂事,二嫂气量又窄,真要分的话,母亲能分到多少?

师:父亲死后,母亲在家里的地位本来应该是最高的,但实际上她处处都得看人脸色行事,时时忍气吞声,而且家里的财权掌握在二哥手里。

生4:就是。

生6: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老师,当初她为什么要嫁给胡传?

师:胡适的姥爷本来有一幢祖上传下来的老屋,但在太平天国那几年的战火里毁坏了。他发誓要重振家业,造一栋更大更讲究的新屋,但直到女儿冯顺弟出嫁之前,木料砖瓦还是没有一点着落。顺弟望着父亲梦想新屋而忧愁的面孔,常常恨自己不是男子汉,不能帮父亲赚钱建新屋。在她16岁时,有人给她介绍已有48岁,在外边做官的胡传。父亲觉得能攀上官宦人家很有脸面,但又怕女儿将来受气,就叫女儿自己拿主意。顺弟觉得,虽然是做填房,和胡传的儿女们可能不好处,但是可以多要聘金,帮父亲建起他梦想了几十年的新屋。于是,她下定决心应承了。她嫁出去后,她的父亲也真的用胡传给聘金建起了一栋漂亮的新屋。

生2:好善良的人。

生6:这样善良,打起灯笼火把都难找。

师:说得不错。最后一件事写什么?

生:五叔说了母亲的坏话,母亲质问五叔。

师:母亲在家里的气量那么大,为什么在外人面前那么刚烈?

生1:五叔显然是在污蔑母亲不贞洁,我听奶奶说,以前女人不贞洁是要被宗族乱棒打死的。

生2:我也听说过,那时候女人的贞洁比生命还重要。

生3:明白了。难怪母亲那么刚烈。

生4:就是说,在涉及名誉、尊严、人格等方面,母亲一点也不含糊。

生5:有个性。

生6:了不起。

师:好的。那么,通过这六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生(众):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克己谦让、忍辱负重,但在大事上又不缺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师:概括准确。那么母亲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因为旧时代的妇女把“相夫教子”和“三从四德”看作“天职”和“美德”(屏显并解释“相夫教子”和“三从四德”)。正是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了胡适,使胡适在以后的人生中待人特别宽厚。鲁迅和胡适是同时代的名人,他们俩都经常遭到别人在报刊上的谩骂,鲁迅的态度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且是两牙还一牙,一个都不宽恕,胡适却从来没有骂过任何人,他自己也曾说:“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而且,由于母亲要求严格,胡适读书做学问特别勤奋,一生曾获得32个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和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还做了北京大学的校长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驻美国的特命全权大使。

生6:太了不起了,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生(众):是呀!

我的母亲胡适篇3

无情人成眷属

少年胡适订了亲就上海、美国求学去了,回来迎娶江冬秀那天才见第一次面,已是1917年12月30日。

江冬秀是幸运的。她一生都是胜利者。

孝宇当先的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曾给母亲和江冬秀去信,建议未婚妻能坚持习字写信,江冬秀做到了。通信一直是这对远隔重洋的怨侣13年中唯一的情感沟通方式。

说来也怪,当时留学的人那么少,徽州绩溪如此偏远,胡适在美国又成了“亲”,这样的风影竟然能被捕捉到江冬秀的娘家人的耳朵里,事实上,胡适在美国的7年中的确有过一中一洋两次心猿意马。婚后的几桩雅事也有据可查。

胡适母亲冯顺弟马上去信询问这桩非同小可之事,胡适的回复格外明朗:“儿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

胡适在自己思想成熟的过程中,经历过不婚和无后主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他是为了报答孤苦寡母的深恩,违背自己的意愿结婚生子算是对母亲的安慰。

胡适迎娶了旧式妻子江冬秀,虽然江冬秀 生热衷战方城,并无任何进取之想法,但对他的事业却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身处围城的哲学家因此说:“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胡适对夫人的感念

胡适对夫人江冬秀除了早年有过放足和读书识字的要求以外,别无他求。这两样,江冬秀也全都做到了。胡适说过,人家的太太希望男人做大官自己跟着风光,江冬秀从来不做这种想法一胡适对夫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抗战爆发,胡适临危受命为驻美大使,时值1938年9月。对于这一任命,始终主张胡适做学问的江冬秀颇不以为然。

朱文楚在《胡适家事与情事》一书中选取了胡适夫人江冬秀在夫君履新不久后的一封信。i938年12月8日,江冬秀亲笔修书一封(括号内是江氏白宇或病旬的勘误)。

我一晚不睡觉,望你平新(心)气和,修养修养罢。你的师姐师妹(指传闻中韦莲司和曹诚英)要把我们全全(也许是想表达统统、全部)送掉(葬送掉),也是前世道击(造孽),现世出这一班宝贝。想开点罢!干(甘)心完了。

你现在好比他们(政府)叫你进虎口,就要说假话,他们就爱这一套。你在大会上说老实话,你就是坏人了。我劝你早日下台罢,免受他们这一班没有信用的(指官场小人)加你的罪,何苦呢?

你看了我这封信,又要怪我瞎听来的,望你不要见怪我罢。我对与(于)你,至少没有骗你过说话呀(说过骗你的话)。

昨天看见孙先生,他开会回来,见我头一句话替我恭喜,说你就要回来了。我英明(名)其妙。他告诉我,命你回来做研究院长。我听了狠(很)不好过。你知道我皮(脾)气处处不忌(讨厌)那一种假仁假意(义)的朋友,有点内麻他不过。你要知道,万一有此事出来,你千万那(拿)定主意,不要耳朵软存(甚)棉花。千万你的终止(宗旨)要那(拿)的(得)定点,不要再把一支(只)脚(踏)到烂呢(泥)里去了,再不要走错了路。把你前半身(生)的苦功,放到冰雹里去,把你的人格思想毁在这个年头上。

小脚的江冬秀能与胡适安度一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封信虽然白字连篇,但是江冬秀看官场比胡适还要凛冽透彻,其脾气再大、方城再酣,所喜不贪图虚荣富贵大节无亏。

有趣的还有,江冬秀不指名地又点了一记胡适的软肋师姐师妹那一班宝贝。师姐,长他5岁的韦莲司师妹,幼他11岁的曹诚英。当时曹师妹已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业。

我的母亲胡适篇4

鲁迅:不与妻子同房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母亲令他回国完婚。鲁迅虽不大情愿,但也没有拒绝,他对这个未见面的女人多少有点期望。然而现实令他大失所望。尽管朱安贤良孝顺,但小脚的她既不漂亮,又没文化。鲁迅拒绝与她同房,几日后就借口学业繁忙离家了。

这一别便是十几年,直到1919年,鲁迅才把朱安接到北京团聚。但朱安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到了丈夫身边,但她仍与周老太太生活在一起。鲁迅愤世嫉俗的那一套,也统统用到了朱安的身上。朱安做的饭,鲁迅不想吃;朱安缝的衣服,鲁迅扔到院子里;朱安为他铺好被褥,鲁迅就大发脾气,扬言要把床拆掉。老太太责备朱安不生孩子,她也只能委屈地说:“大先生不和我在一起,怎么生?”

朱安不是没有抗争过,鲁迅与学生在一起聊天,她就以师母的身份出现端茶倒水。可这却更加激起鲁迅的厌恶:他觉得她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感到丢脸。

这段婚姻对双方都是伤害。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明知无爱,却又不得不接受,究其原因,他日后说,一是为尽孝道,他甘愿放弃个人幸福;二是不忍让朱安作牺牲,在绍兴,被退婚的女人一辈子要受耻辱的;三是他当时有个错觉,在反清斗争中,他大概活不久,因此和谁结婚都无所谓。

朱安就这样,一直在周老太太的身边等待着鲁迅。50岁那年,却等来鲁迅与许广平结婚的消息。朱安彻底绝望了,“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儿往上爬,爬得很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

在独守了41年空房之后,朱安凄然离世。有人说,朱安嫁给鲁迅是幸运的,如果不是嫁给了鲁迅,谁会知道她?但用一生的幸福来换取这个名分,朱安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张恨水:给妻子一个孩子

在张恨水的想象中,夫妻应当像沈三白与芸娘那样,才子佳人,情投意合。他想自己寻找一个意中人。然而,母命难违,18岁的张恨水与素未谋面的妻子走进了洞房。掀起盖头的那一刻,张恨水的梦彻底破灭了,眼前的徐文淑只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村妇。张恨水想都没想就合门而去。家里的仆人送鸳鸯蛋时,才发现新郎竟然逃婚了。张府一片混乱,族人打起火把四下寻找,终于在后半夜找到了躲在山间的张恨水,将其“挟持”而归。

母亲一顿安抚,张恨水才算认了这门亲,可新婚没多久,他还是离家谋生去了。丈夫如此无情,让徐文淑立志学会读书写字,将来好将张恨水告上法庭。

到了北京的张恨水,终于了却了自己的梦,相继娶了两房情投意合的太太。但骨子里的他,仍深受传统道德观的束缚,对母亲的孝更让他不敢抗争。虽然不能给徐文淑一丝一毫的爱,他还是要对她负责到底。

张恨水将徐文淑接到了北京,供给她生活。母亲要求他给徐文淑一个孩子,他也屈从地走进徐文淑的房间,直到她怀上孩子,张恨水才对母亲说:母亲,我的任务完成了。

除了没有爱情,徐文淑的生活还算完整,与另两房太太也相处融洽。与朱安相比,她或许会庆幸自己嫁的不是鲁迅。徐文淑并没有真的张恨水,可后者还是难逃良心的审判。在徐文淑去世后,张恨水悲痛得几天吃不下饭,喟然长叹:我为什么不给她更多的爱!

胡适:没有爱,只有怕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大家以惧内闻名,一个是周作人,另一个就是胡适。周作人是自由恋爱,娶的还是个日本太太,怕老婆可以理解。胡适却不同,他的太太江冬秀可是母亲一手包办的。

按封建制度娶了个小脚太太,大概是这位新文化运动旗手一生中最不得意的事了。虽然胡适极力主张婚姻自由,但为了不伤母亲的心,他还是接受了这份“苦涩的礼物”。

好在江冬秀出身乡中望族,粗通文字。性格也不像一般的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因此,婚后的她与胡适还算和谐,并渐渐在家庭生活中占了上峰。

时人曾盛传江冬秀泼辣如虎。一件小事可以佐证。梁实秋要和他好脾气的太太离婚。江冬秀看不过去,亲自到法庭为梁妻辩护,终于使梁实秋败诉,轰动京城。其实,这场官司江冬秀也是为自己所打,她要让胡适看看,他日如果胡适敢犯,她也必将如此保住自己的名分与位置。聪明的江冬秀已经将胡适的弱点摸得一清二楚:爱名声、爱面子、爱自己的圣人形象。

1923年胡适对曹诚英动了情。他向江冬秀提出离婚的请求,江冬秀拿出一把刀子,说要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自杀。胡适可不希望江冬秀成为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只好妥协。

尽管有过种种波折,但胡适和江冬秀还是历经风霜,相伴到人生的尽头,成为同期文人中少有的楷模。如果说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有秘诀,恐怕就在这个“怕”字上。对于胡适来讲,有时怕,有时不怕,有所怕,有所不怕。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茅盾:创造一个爱人和同志

茅盾与妻子孔德的爱情,正如他在《创造》一文中所写:一个男子,可以将自己非常传统的妻子培养成一位具有新知识的女性,男人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女人”。

1918年,遵从母命的茅盾将孔德迎进了家门。此时,茅盾已是文坛一员青年悍将,而刚过门的妻子却大字不识几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刚进门的一段时间,茅盾的家人只好管她叫“新娘子”。茅盾却并没有嫌弃她,说:“我不要伊,别人要伊吗?这是个可怜虫,我娶了她来,便可以引伊到社会上,使伊有知识,解放了伊,做个‘人’!”

茅盾给“新娘子”取名孔德,并送她上学,领她到上海见大世面。孔德没有辜负丈夫的期望。在茅盾的栽培下,她“有志气,要求进步”,到了上海更开阔了眼界,投身妇女运动。抗战开始后,孔德跟随茅盾历尽艰辛,各地辗转,始终不离不弃。朋友说他不仅创造了一个爱人,也创造了一个同志。茅盾则说:“我和德虽不是先认识,谈恋爱,然后结婚,但我爱之敬之。”

中,孔德患糖尿病,一病不起,全靠70多岁的茅盾前后伺候。一天夜里,孔德从床上跌落到地上,无力爬起。茅盾想扶起她,却因体力不济没有成功。身边无人帮忙,他便陪着妻子在地上一直坐到天亮。孔德去世后,茅盾亲手为老伴揩身换衣,放声痛哭。

我的母亲胡适篇5

我爱上了一个人并准备结婚,母亲不同意。说我和男友性格不和,文化水平相距太大,将来不会幸福。但我执意要嫁,在父亲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了,但不给我嫁妆。

送嫁妆那天,母亲却让妹妹从她的柜子里拿出了4个包裹,原来她早给我准备了嫁妆。嫁妆摆了一床一柜,母亲看着嫁妆,对来帮忙的亲戚说,你们也知道我不同意这门婚事,我的孩子我最了解。二姑娘心性高,可她对象小学毕业,配不上我姑娘……

母亲说不下去了,啜泣起来。起初声音很小,后来就抑制不住浑身颤抖地哭出了声。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哭,生活的艰难和不公没有让她哭泣过。她不认可我嫁的人,竟认为我是最好的,我对象配不上我!我好吗?这些年她没有夸过我啊,这还是我第一次从她嘴里听到夸奖的话。

婚礼如期举行,接新娘的车停在门外。母亲从后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里面卧着两个荷包蛋。她说:“你要出门了,从今年起,你就再也不是姑娘,而是媳妇了,天堂的媳妇也没有地狱的姑娘享福。要改改脾气,跟婆家人好好相处……”话没说完,母亲就泪流满面,端着面的手抖个不停。

我的婚姻被母亲言中,婚后第5年我要离婚。把这想法跟母亲说了,母亲勃然大怒:“不行!离婚女人会被人看不起,这以后的日子你还咋过……”母亲说着,眼泪突然夺眶而出,她是在哭我今后可能的悲惨吗?

我执意离了婚,没敢回家,去外面打工。年三十,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回家过年了,唯独我孤零零地呆在公寓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对面楼上谁家的窗玻璃上贴着窗花,那是母亲每年过年都会贴的小东西。

我想家了,想母亲。就算被她责骂一顿,也想打个电话,听听家的声音。我忐忑地拨通了电话,是母亲接的,听到她“喂”的一声,我没敢吱声。母亲停顿了3秒钟,忽然哽咽着说:“是二姑娘吧?你死到外头不想你妈啊,你爸等你回家过年呢……”

日子虽然艰难,但一步步终于走了过来。年轻时坚强的母亲,现在越来越爱哭了。我出第一本书,拿到她面前,她哭了。我用第一笔稿费给她换了超薄型电视,她哭了。年前她换房子,我给她钱装修,她哭了。我把自己见诸报纸的写她的文章给她看,她哭了。

那天我回家,母亲和父亲刚拌过嘴。我搂着母亲的肩膀说,我爸再欺负你,你就坐火车上姑娘家住去,还不伺候他了呢。母亲半天无语,一低头,我看见她眼角湿润了。然后就听见她大声向父亲示威:“死老头,我晚上就跟二姑娘走,有能耐你别跟来!”

家书上没有要紧话

张小平

胡适十三四岁跟江冬秀定亲,直到27岁做了北大教授后听从母亲的安排回家乡完婚,这才见到自己的另一半。

很多人为他不值,因为江冬秀识字很少,写信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某次,胡适生病,江冬秀写信问候他。胡适写诗记之:“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我的母亲胡适篇6

??到了南大街,尽管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阴阴的,甚至还飘了点小小的雨星,可街上依然人头攒动。孩子的二胡老师下个星期举办婚礼,我想选一份礼物送她,于是进了泰富百货,认真地逛起来。可是到底送什么合适呢?我一个人边逛边思忖着,家居饰品应该不错,她的婚房刚装修好没多长时间,但如果我们的审美不一致,礼物则会变成废物;真皮女性钱包,很时尚的款式,可我以前送过她一只,重复了总不好;化妆品礼盒吧,但各人的皮肤适应的化妆品不同,好像也不太合适,更为关键的因素,孩子的二胡老师是个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女孩,她有一种清水芙蓉的脱俗气质!送化妆品好像没多大意义!那么我该送她什么礼物表示祝贺呢?一时间我真不知道买些什么,在泰富百货一至五楼转了几圈,也没相中任何物品。正准备继续往上去时,我看到了一只很漂亮的旅行包,想想就送她一只旅行包吧,出去度蜜月还能马上派得上用场。听说等她婚礼办完,她的父亲就要到墨西哥参观访问了,如果她不喜欢这旅行包,还可以给她父亲用。但转念一想,这作为送给孩子二胡老师的结婚礼物是不是太缺乏浪漫了?于是继续逛,又来到了泰富百货的七楼,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那款淡粉的恒源祥空调被吸引了我的目光,近了看,淡淡的粉色,温馨浪漫。那细密的高支棉被面,绣上几朵非常雅致的小花,带了喜气却又不俗气。被面被里触摸起来手感轻柔舒适,夏季即将到来,这空调被总是需得着的,我仔细端详并察看着,越发喜欢起这款空调被来。于是和营业员谈妥了价格,来到收银台付款。当我取了找零正准备离开时,柜台内的女孩轻声叫住我,拿出了一支包装好的红色康乃馨,脸上是真诚而又美丽的笑容,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是母亲节,祝你节日快乐!”一时间我的内心涌动着幸福温暖的潮流,我向这位美丽的女孩致以了最真挚的感谢,左手提着那床空调被,右手则拿着那束康乃馨,心情愉悦地走出了泰富百货。

??我知道这是泰富百货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搞的一次活动,因为在泰富的许多柜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字样“母亲,您辛苦了!”无论是对泰富已经做了母亲的营业人员来说,还是对于广大已经做了母亲的顾客来说,泰富的一句问候带来的都是一份真挚的情谊!而送一束康乃馨给购物的女性顾客,则更体现了泰富的人性关怀和情感营销。这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服务领域,是否可以给更多的商家以启发呢?

??走在大街上,风儿轻轻地拂着我的脸,微风中有不少卖花摊主正向行人推销他们的花,那一支支一束束美丽的花儿,绽开了馨香的苞蕾,迎着微风细雨展示着她们的俏丽姿颜。可在我的眼中,我手中的这支康乃馨最艳最靓,这是我在历年来的母亲节中收到的最不平常的一份礼物,她不是来自于亲人的祝福,而是来自于商家的温馨真情。人生中许多时候,陌生的祝福和意想不到的问候就如这支康乃馨一样让人感到异常地美丽!

??手捧那支康乃馨,我跨进了红星影剧院的玻璃门,大厅内找个椅子坐下,电影尚未结束,爱人和孩子还在观看,我于是按下手机的字母键,给好友发去母亲节的祝福短信。而思绪则飞回了家乡,我想起了我那贤淑善良的母亲,今天一早打电话给远在家乡的她,可电话起先没人接。父亲前些天回老家,我本想买些东西带给她,但父亲说大老远地,不想背。想想也是,都快七十岁的人了,轻装便利最重要。于是让父亲带几百元钱给妈妈零用,可当时父亲说:“你还怕你妈妈没钱花?我就是她坚实的后盾!”。我好说歹说总让父亲同意带回去了。对母亲给我的深爱,我的语言无论怎样都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可早上的那个电话是弟妹接的,她告诉我妈妈到舅舅家有事去了,要过两天才回来……共2页,当前第1页1≤作者:水木青青≥

??看着放在桌上的那支康乃馨,想着没法回家看望妈妈,心里不免一阵难过!母亲节的问候,妈妈未能听到,但我总是认为我和妈妈是有心灵感应的,我想她会感受到远在他方的女儿对她的真切思念和遥遥问候的。康乃馨淡淡的清幽芳香,沁人心脾。于是我想,既然母亲不在我身边,那么我就将这支美丽的康乃馨也送了吧,送给孩子二胡老师的妈妈!让这份母亲节的礼物温暖着更多的母亲!这小小的一支康乃馨,她自爱中来,自应爱中去。就这么决定了!天下的母爱都是一样的!

??于是心中豁然开朗!不再为没见着妈妈,不再为妈妈没接着电话而感到落寞了。低下头去看那支康乃馨,觉得她愈发娇艳欲滴……

小小的一支康乃馨,她自爱中来,自应爱中去!(作者自评)

我的母亲胡适篇7

2005年3月15日那天,山东省海阳市小纪镇大刁家村胡成乐老人家里热闹非凡。胡家老夫妇的七个儿女携家人欢聚一堂,来参加由大儿子胡学云主持召开的家庭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照顾好父母在老家安度晚年。由此,胡家七兄妹开始10年接力照顾父母的征程,并最终写下百万字的孝敬笔记。

父母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在大刁家村,胡成乐老人一家是村里人羡慕的大家庭,七个儿女都在城里安了家,一家人团结友爱,对长辈的孝道更是远近闻名。在胡成乐老人的堂屋正中,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多年来,胡家秉持这样的家风,哺育出一代代孝心、爱心兼备的儿孙。

身为七兄妹中的老大,胡学云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胡家子女被外人称颂的孝道,与他的榜样作用分不开。胡学云却说,父母对长辈的孝道和对子女的亲情,才是对他们兄妹影响最大的财富。

胡学云于1943年出生。他4岁那年,父亲被选为挑夫到前线给送给养。家中少了主要劳动力,日子过得很艰难。当时,胡学云的爷爷跟着胡学云的父母生活。胡学云的母亲对他的爷爷很孝顺,家里哪怕只熬一碗粥,她也要给胡学云的爷爷盛大半碗,剩下的分给胡学云和他的二弟胡学清。

儿时的胡学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和弟弟胡学清在胡同口玩,邻居走亲戚回来了,给了他和弟弟一人一个莲蓬,两人舍不得吃,就拿回了家。得知两个莲蓬的来历,母亲说,你们先别吃,等爷爷回来一起吃!那时候,能吃个莲蓬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家里还闹着饥荒。

爷爷回来后,母亲把两个莲蓬都给了他。公公问儿媳莲蓬哪来的?胡学云的母亲说是邻居送的,爷爷这才掰开其中一个莲蓬的一半自己吃,其余的都给了儿媳和两个孙子。母亲对老人的孝道对胡学云和弟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60年,胡学云和弟弟在海阳四中读书。当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出现了不少饿死人的情况。为了让兄弟二人填饱肚子,父母把家里仅有的地瓜干、高粱面全都送到了学校,他们则靠吃松树皮、花生壳度日。吃这些东西大便下不来,两人都得了水肿病,浑身胀得像气球一般。看着父母痛苦不堪的样子,胡学云哭了,他内心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将来一定好好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大恩!

高中毕业后,胡学云和弟弟到城里上了班。当时,胡学云每月工资不到30元。从第一个月发工资起,胡学云就每月都拿出工资的一半交给父母。弟弟也不甘落后。此后,胡家姊妹凡是参加工作的,每人每年至少把两个月的工资拿出来给父母。

转眼间,父母到了花甲之年,勤劳惯了的他们仍不舍那几亩责任田。为了不让父母太过劳累,胡学云和弟弟妹妹们商议,每年夏收秋种时节,大家都要拿出三天时间,集体回家务农,帮助父母把地里的农活干完再走。

于是,每到农忙时节,胡成乐老人的田地里充满欢声笑语,胡家七兄妹加上随行子女,浩浩荡荡二三十人在田里忙活着,像是回到了大集体时代,引得乡亲们啧啧称赞:人家老胡家的孩子就是孝顺!

眼见父母一天天老去,胡学云决定接老两口到城里享福。2004年下半年,胡学云和弟弟妹妹们排好班,轮流把父母接到各家照顾。胡学云的本意是,他们兄妹多,父母在这家住烦了,再换到另一家,这样也有新鲜感。他们想父母了,随时可以去探望。节假日,一大家人守着父母热热闹闹地吃饭聊天,父母肯定很开心。然而,让胡学云没想到的是,两位老人一直在农村生活,根本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

有一次,胡学云到二弟家探望父母,他问母亲在城里生活好不好。母亲孙风云说:“城里干净是干净,可接不到地气,没有老家舒坦。你家的电灯开关是拉的,老二家的电灯开关装在墙上,晚上想解手(方便)也找不到开关。再说,这解手的事情吧,你家的厕所在一楼,你二妹家的厕所却在楼上。咱庄稼人一辈子都是蹲着拉屎拉尿,可在城里得坐到马桶上。解小便还好,解大大便干使劲儿解不出来。还是老家好呀!”

母亲这一通诉苦让胡学云吃了一惊,他暗暗自责,当初自己和弟弟妹妹一厢情愿地把父母接到城里,想让他们享福,没想到却给老两口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百孝顺为先,如果让老人在城里生活得别别扭扭,还不如顺从他们的意愿,想儿女了就到城里住,想老家了就回老家去住。随后,胡学云把弟弟妹妹召集到一起,把父母在城里生活的不习惯以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其他人都同意大哥的意见。

于是,2005年3月15日,胡学云兄妹把父母送回了老家,并商议如何在老家照顾父母,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七兄妹轮流陪伴父母养天年

在征求了弟弟妹妹们的意见之后,胡学云决定实施轮值照顾父母制度。他亲自执笔,郑重地在第一个笔记本封面上写下“孝敬父母值班笔记”八个大字,还在扉页写下这样一段话:“兄妹之间要团结和睦,不斤斤计较;相互谅解,互相支持,精心照顾好老人,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接下来,胡学云写下了七兄妹轮流值班制度:每人值班一周,每天都要记好孝敬父母值班笔记,内容包括父母一日三餐的菜单和主食;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如有头痛脑热,要写明具体时段,用了哪些药、用药剂量等);每天为父母花了多少钱,跟父母聊了哪些事,交接班之前给父母留下多少零花钱,等等。

胡学云在值班制度意强调,无论是谁值班,这三项内容务必做到:第一,无论父母如何发脾气,都要笑着面对;第二,值班期间至少要给父母买50元以上的物品;第三,交接班时,至少要给父母100元零花钱(条件差一点儿的,只要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就行)。

之所以要求对父母始终笑脸相对,胡学云动情地向弟弟妹妹们解释,父母为我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把我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功不可没。现在他们老了,我们应该尊敬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都要笑脸相迎,绝不给父母冷脸寒脸,这一点我们都要互相监督。

制定轮流值班制度后的第一周,胡学云自告奋勇地值第一个班。他从市里搬回父母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老人。父母喜欢早睡,每晚临睡前,他都要烧水给父母洗脚,并进行按摩。人年龄大了爱回忆过往,父母总爱给胡学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胡学云听得非常用心,从没有不耐烦过。

胡学云回家的第二天,正逢村里赶集。母亲说:“儿啊,我和你爸好久没吃过炸刀鱼了,能不能买条鱼给我们尝尝?”一听母亲想吃鱼,胡学云笑嘻嘻地说:“娘,想吃鱼还不好说,我这就去买!”

半个小时后,胡学云拎着条刀鱼,兴致勃勃地回了家。可在开炸之前,他却犯了难。平时,在家里煮面条、炒土豆丝之类的简单饭菜他会做,做炸刀鱼之类的有点儿技术含量的菜,都由老伴儿来完成,他不知道怎样做得更美味。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胡学云找来邻居指点,终于做出了父母喜欢的那种味道,两位老人吃得非常开心。

吃完午饭,胡学云翻开笔记本,详细地把做炸刀鱼的经过记录了下来。他想用自身经历提醒弟弟妹妹,在照顾父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父母的要求及口味,力求让老人吃得称心如意。

2008年11月初,轮到胡学云的大妹妹胡学翠值班。当时,已是农闲时节,胡学翠听说镇上来了家吕剧团,要演出《王汉喜借年》、《姊妹易嫁》等一些经典剧目。胡学翠还记得小时候父母用地排车拉着他们看戏的情景,她知道父母爱听戏。为了让父母到现场去听戏,也为了找回当年父母拉着他们看戏的感觉,胡学翠特意从邻居家借来一辆废弃的地排车,让人修理了一下,在车厢里铺上被子,让父母偎在被窝里,她拉着他们到镇上去看戏。父母连看了两天大戏,非常高兴,回到家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剧情。

父母开心,胡学翠当然也开心。她在孝敬笔记里写道:孝敬父母不能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拉着父母看了两天戏,两位老人开心得像孩子一样。这样的情景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母带我们看戏的情景。是呀,父母的恩情啥时都报答不完!

2012年12月初,三弟胡学军轮值照顾父母。父母年逾九旬,身体机能愈来愈差,一点儿小病就能酿成大祸,胡学军特别小心。

当时,一场寒潮刚过,母亲有了感冒症状。晚饭后,胡学军给母亲喝了一包板蓝根冲剂,就照顾老人睡下了。凌晨时分,胡学军被母亲剧烈的咳嗽声惊醒。他赶紧披衣下床奔向母亲床边,用手探了探母亲的额头,有点儿发烫。他忙贴近母亲耳边,轻声问:“娘,您哪里不舒服?”

“没多大事儿,就是胸口有些堵,喘不上气儿!”胡学军意识到情况不妙,急忙打电话给村里一位有车的乡亲。20分钟后,母亲就被送到了镇医院。经医生诊断,母亲患的是重感冒引发的心肺功能衰竭,幸亏送诊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母亲病愈出院后,胡学云专门开了个家庭会议,要求弟弟妹妹值班时,哪怕是父母的一声咳嗽、一次抽筋、一次食欲不振等细微状况,都要有详细记录。胡学云还和弟弟妹妹一起商量着制订了一套针对父母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内容包括:跟村里多位有车的乡亲约定随时用车,跟镇医院的医生经常保持联系,胡家子女的手机都要24小时开机……

“孝敬笔记”托起“最美家庭”

在大哥胡学云的感召下,弟弟妹妹们在值班照顾父母、撰写孝敬笔记等事宜上,都认真勤勉,没有丝毫马虎。

二弟胡学清是名医生,退休后被烟台一家私立医院返聘。他跟老板谈待遇的时候,要求对方必须满足他一个条件,那就是每月回老家照料父母一周。

老板大为不解。当他得知胡学清这样做的背后故事时,大为感动,爽快地同意了他的条件。每次胡学清返家,只要有时间,老板都会亲自驾车把他送到汽车站,返程时再到汽车站去接他。

有一天,轮到胡学清值班照料父母,老板到外地出差未回,当时天下着大雨,胡学清接到大哥的电话,说天气不好,第二天回家也不迟。胡学清不同意,从烟台租了辆的士,打车近200公里连夜赶回了老家。当他从大哥手里接过孝敬父母值班笔记本时,心里才算轻松下来。

2013年3月,为了照顾在北京上班的女儿,小妹胡学花去了北京,随女儿一起生活。她那一份孝敬父母的义务,只得转给其他哥哥姐姐。大家都理解小妹的苦衷,没有丝毫怨言,轮流照顾起父母来更加用心。胡家兄妹的团结一心以及对父母的精心呵护,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村干部调解村民家庭矛盾时,总拿胡家兄妹做比照,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胡家兄妹的孝道还得到政府部门的表彰。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胡学花的耳中,她心里总有一份难以拂去的愧疚,也更怀念陪在父母身边、撰写“孝敬笔记”的时光。

2014年除夕夜,正值班照顾父母的胡学云接到小妹胡学花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胡学云正要向小妹祝福新年,却听到话筒里传来低泣声。他以为小妹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想到胡学花平静了一下情绪,动情地对大哥说:“哥,刚才看春晚,听了《时间都去哪儿了》那首歌,我突然很想咱爹娘,他们都90多岁了,再不抓紧尽孝都晚了。我决定了,过了年就回老家,我要陪在老人身边贴身侍候他们。”

小妹的话让胡学云感动得流了泪。父母平时对七个儿女都很好,因为学花是老小,父母对她格外上心。小妹去北京这些日子,父母问得最多的就是她的信息。如果父母生命的最后时光能充分享受到所有儿女的孝道和笑脸,那是再好不过的。因此,胡学云对小妹的决定非常支持,并感谢她的做法。

2014年元宵节前,胡学花回到了父母身边。元宵节那天晚上,她搀着父母的胳膊看烟火,那种感觉让她非常幸福。临睡前,胡学花在值班笔记上认真地写下一行字:2014年正月十五,陪父母过元宵节,在父母身边的感觉真好!

胡家兄妹孝敬父母是自觉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笔记和措施只是一种方式,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对于父母,胡学云和弟弟妹妹们做到了百孝顺为先,始终让他们生活得愉悦、舒畅。

母亲孙风云当年裹了小脚,需要穿特殊的鞋子。老人眼也花了,做不了针线活儿,市场上又没有卖这样的鞋子的。胡学云就鼓动妻子重新拿起针线,让她亲自给婆婆做鞋穿。一年四季的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就。

近年来流行液晶电视,父母不舍得换掉看了10年的老式电视机。胡学云和弟弟妹妹合伙买了一台液晶电视,告诉老人是花两元钱抽奖抽中的,把老人乐得合不拢嘴。这种善意的谎言,胡家兄妹不知说过多少。

2012年,大刁家村准备给村里的街道铺上水泥路。胡成乐和老伴儿打心眼里想为修路做点儿事情。胡家七兄妹凑出几千元钱,以老人的名义捐给了村里,让父母非常自豪。

时光如逝水。转眼间,胡家兄妹为父母写“孝敬笔记”坚持了10个年头,笔记写了厚厚7大本,达百万字之多。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90多岁的父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2014年5月2日上午10时,正在家中轮值照顾父母的胡学云接到了来自烟台市妇联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你们兄妹轮值孝敬父母撰写‘孝敬笔记’的事迹感人至深,在烟台市十佳文明家庭评选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又被推荐至山东省‘最美家庭’评选,以高票顺利入围,谨此对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挂了电话,胡学云看到母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自己。母亲耳背,平时,每有人打电话来,胡学云都会把电话内容告诉她,这次更不例外。

胡学云附在母亲耳边大声地说:“娘,我们家的事不但在烟台市拿到文明家庭第一名,还通过了山东省‘最美家庭’评选,我们家越来越有名了,这都是您教育得好啊!”

孙风云咧嘴乐了,表扬大儿子说:“这么多年,你们姊妹几个团结得好,对爹娘孝顺,三里五村谁不知道,政府表扬咱家是对的!”说完,母子俩都乐了。

我的母亲胡适篇8

教罢胡适《我的母亲》一文,颇多感慨。作者的母亲,一个备受生活磨难的旧中国妇女,她对“我”教之严,爱之慈。作者以饱蘸深情而又质朴的文字,抒写下儿子对她的尊敬、感激,读来确实让人泪眼朦胧。

胡适母亲冯顺弟,出生安徽绩溪的农村,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年轻时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大家庭的重担,作者说“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调和家庭矛盾,忍辱负重,苦心经营,对儿子严慈相济,言传身教,令人感佩!

这个女人不寻常,她是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的母亲,她是北京大学校长的母亲,而她本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村妇。

文中有两个细节:“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对待不同的人事,作出不同的哭泣,这里面大有学问。受了两嫂子的气,母亲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轻轻的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如果大哭,则显得有失家长(后母)身份,不够稳重,往后就掌管不住这个大家庭了。听了五叔的牢骚话,她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寡妇门前是非多”,一句轻薄的话可能就惹得一身骚,事关名节,所以要大哭一场,大闹一场。如果在这个时候轻轻的哭,就显得懦弱好欺负,就是等于默认了自己有过失节行为,客观上还助长了五叔的嚣张气焰,是非常不恰当的。通过这两个细节描写,一方面我们感觉到胡适写的自传具有“实录”的特点,真实,不隐恶,不避家丑,语言得体(旁白:宋丹丹——那家伙,那是相当得体的啊!);另外一方面,我们感觉到这个女人实在太有智慧了,眼泪里面所隐含的斗争的策略,使之成了一种的威慑力强大的武器,简直是以柔克刚,无坚不摧了。

上一篇:最重要的小事范文 下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