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10 03:31:34

学雷锋诗歌

学雷锋诗歌篇1

王震:“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1963年早春,乍暖还寒,北京医院病房内,开国上将、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刚刚动完一次手术,躺在病床上看报纸。王震看的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的好战士――雷锋》,他为雷锋的苦难童年而悲愤不已,当他读到雷锋身为农民自卫队队长的父亲被地主反动武装活活绞死,其母亲受到地主侮辱后悬梁自尽,哥哥给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饿死,年仅7岁的雷锋沦为孤儿的悲惨经历时,这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当他看到雷锋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爱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后,这位戎马一生、驰骋疆场的将军被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他为人民军队出了这么一位好战士而高兴,为自己有这么一位小老乡而自豪。看着看着,王震再也坐不住了,他要为宣传雷锋精神做点什么。于是,他大声地吩咐秘书:“立即让郭小川、贺敬之和柯岩夫妇到我这里来!”

王震虽然是一员武将,自谦为“大老粗”,可是他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而且十分爱护知识分子,喜欢和文人打交道,结交了不少作家、诗人朋友。后来,著名作家艾青、丁玲等在“”中受到冲击时,正是王震挺身而出保护了他们。王震还受的嘱托,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安排被原单位划成的文化界人士1000多人,名为劳动改造,实为保护起来,避免他们受到冲击。曾任王震秘书的郭小川,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离开北平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王震任旅长的三五九旅,曾从事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解放后,他又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63年在《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郭小川闻听老首长有令,立即叫上在中国剧协任职的贺敬之及其夫人、在中国儿童剧院工作的柯岩赶往医院。

贺敬之和王震虽然在1962年才得以相识,但他早就对王震十分景仰。贺敬之16岁从老家山东台儿庄逃难求学,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3年春节,贺敬之跟随艾青带领的延安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慰劳以王震为旅长的三五九旅,在慰问演出中,演员演唱了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这首歌。贺敬之当时是一名普通的文工团员,只有19岁,和秧歌队员们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台上王震讲话的风姿,第一次见到这位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将军,心里十分敬仰,但是却没有机会与他直接交谈。直到19年后的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参加中央会议,由郭小川引荐,贺敬之和夫人柯岩才得以与王震面谈。虽然王震尚不认识贺敬之夫妻,但是他在延安时就对贺敬之的作品《南泥湾》和《白毛女》非常喜欢,所以他与贺敬之一见如故。据贺敬之回忆:当时“他(王震)穿了一条马裤,见面就问:哦,你就是贺敬之啊!虽说是第一次面对面与王震交谈,双方的谈兴都很高”。之后,双方虽然直接接触的次数不多,但彼此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郭小川、贺敬之和柯岩急急忙忙来到王震的病房后,王震招呼他们在病床前坐下,一边念着手中的报纸,一边热泪盈眶地向他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重大意义和自己的感受,他非常动情地说:“你们这些诗人都看了没有?应该写写这个雷锋!担当起学雷锋、写雷锋的时代重任,我们这些老头子都要向他学习呢!”3人听了王震的一番话,深受感动。看到王震亲自调兵遣将,布置任务,作为喝过延河水、吃过陕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贺敬之自然掂出了其中的分量,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3个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向王震表决心说:“我们3个人一起去抚顺,深入连队采访,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学习雷锋,保证完成好首长交给的这项任务。”王震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在与他们作别时,又特别叮嘱:“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柯岩:“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

离开医院后,3人商定一起赴抚顺采访,可是由于郭小川、贺敬之回到单位后,事务缠身,一时不能立即成行。为了不耽误时间,决定由柯岩一人先行。于是,柯岩只身于1963年2月初来到抚顺。此时的东北大地银装素裹,冰天雪地,柯岩作为第一批深入连队采访的文艺工作者,冒着风雪严寒,马不停蹄地前往雷锋生前的部队进行采访。她下连队、进宿舍、到伙房,采访雷锋的战友和领导,走访驻地群众。她跑遍了雷锋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含着泪聆听指导员和战友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聆听群众讲述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故事,流着泪阅读了雷锋写的20多本日记,这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让她全面了解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在抚顺采访深入生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柯岩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雷锋于1962年8月15日殉职后,他的追悼会于8月18日在望花区一个礼堂里举行,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络绎不绝,礼堂里面装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挤满了人。当时抚顺市仅有70万人口,竟有10多万人为他的灵车送行,从市区到烈士陵园十多公里的大道上,人流如潮,不少人自发戴上白花或黑纱,默默地跟S灵车行进,情景极为感人。后来,柯岩回忆说:“我一辈子经历过两次万民悲痛、万人空巷去送丧的,一次是送总理,一次就是送雷锋。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一边送一边哭――确实叫你觉得伟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柯岩回到北京已经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刊登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给雷锋的题词,于是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回到家,柯岩迫不及待地向贺敬之讲述雷锋的事迹,讲着讲着,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她就一边流泪,一边讲。贺敬之也是一边流泪,一边听。贺敬之的母亲见状感到奇怪,还以为两人吵架了呢。这时,柯岩又把“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事迹向老人讲了一遍。这位来自山东农村、朴素善良的老太太听后也不由得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能死呢?他应该活着,让我这个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很快,亲身感受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并被雷锋精神感染的柯岩一气呵成,写下了长诗《雷锋》:

听讲你的故事呵,雷锋,

孩子们停住了笑声,

热泪在脸颊上流淌,

好像露珠在花瓣上滚动。

提起你的名字呵,雷锋,

青年的眼睛更亮更明,

你红色生命的火把呵,

在他们心中燃起火焰熊熊。

……

贺敬之:“要写,就要写出新意来”

柯岩创作的长诗《雷锋》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又写了《我对雷锋叔叔说》《向雷锋叔叔致敬》等儿童诗。她对贺敬之说:“雷锋的事迹你也听了,也感动流泪了,赶快写吧!”

贺敬之说:“要写,就要写出新意来,这很难,不知有没有把握。”“你这个人,要有信心嘛!我看你肯定能写好,你就写嘛!”柯岩一边鼓励他,一边把自己采访到的关于雷锋的材料抖落在贺敬之的桌子上。

得到了柯岩的鼓励后,贺敬之伏案而写,写了几段后,感觉没有把握,就念给柯岩听。柯岩听后说:“太好了,比我写的那资锥己茫而且不是好一点半点,是好很多!”柯岩的话,使贺敬之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夜不能寐,文思泉涌,一鼓作气写下去: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

1963年3月上旬,贺敬之完成了《雷锋之歌》的前四节。每当贺敬之写出几段后,都要念给柯岩听,柯岩成了他的第一位读者。柯岩听完后,马上会鼓励他:“好,就这样写下去。”

3月中旬,王震出院了,他要去上海组织青年到新疆去支边,参加生产建设兵团,便约郭、贺、柯3位诗人一起去上海参加动员。因柯岩要在北京一些单位做雷锋事迹报告会,郭小川、贺敬之就跟着王震先到了上海,住在锦江饭店,在那里贺敬之写完了《雷锋之歌》的最后两节。

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长达1200多行,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抒写生长在中国的骄傲、幸福、光荣的感情;第二部分,描写雷锋出现之后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讴歌雷锋的同时,提出人应该怎样生活,路应该如何走;第四、五部分,主要描写雷锋伟大的思想、精神、风格、人品,回答了第三部分所提的问题;第六部分,抒写雷锋精神的影响。诗人在纵情讴歌雷锋精神的同时,把中国悲壮的历史、社会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艺术画面,开拓出寥廓的意境,表现出一个庄严的主题。

听说贺敬之的大作完成了,王震连忙说:“快,把全诗念给我听一听。”他还特别吩咐秘书:“从现在开始,发生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许打扰我,我要听贺大诗人给我朗诵《雷锋之歌》。”说完,把房门一关,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看着贺敬之。贺敬之心情也很激动,操着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朗诵起来。当他读到“快摆开你们新的雁阵呵,把这大写的‘人’字――写向那万里长空……”时,王震不由自主地一下子从沙发上蹦了起来,大声叫道“好!好!”全诗朗诵完,王震意犹未尽,把诗稿要过去,点出他最喜欢的几段,还让贺敬之又朗诵了一遍。之后,他兴高采烈地说:“好啊,真好!写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贺敬之说:“就是闹情绪,发牢骚呗!”见王震一愣,贺敬之赶紧解释:“是闹的革命情绪,发帝修反的牢骚嘛。”王震大笑起来,连声说:“好,好!不过还要加上两句:扛红旗,立标杆!”

在《雷锋之歌》第二节里,贺敬之写道:“那红领巾的春苗啊,面对你,顿时长高;那白发的积雪啊,在默想中,顷刻消溶……”这后一句的艺术形象就来自王震,说明全国人民从少年到老年,都从雷锋身上受到教育和感动。

此后,王震在上海给青年们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新疆旖旎的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建设兵团的工作情况,回答了青年们的提问,还提到了有3位诗人作家要和我们一起到新疆建设兵团去工作生活。郭小川和贺敬之被复旦大学请去给师生们作报告,郭小川朗诵了他的诗《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则激情澎湃地朗诵了他的新作《雷锋之歌》。贺敬之的朗诵一次又一次地被师生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这首诗也一下流传开了。当时,复旦大学掀起了《雷锋之歌》热潮,校园的广播里天天播放诗朗诵《雷锋之歌》,师生们也是争相阅读《雷锋之歌》。很快,这股热潮便传遍全国。

学雷锋诗歌篇2

劫后余生颂党恩

姚筱舟老人是来自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铜川矿工报》的一位老编辑,是位军人出身、对矿工有着深厚感情的词作家。1949年只有16岁的姚筱舟正在家乡江西省铅山县中学读书,被五星红旗所召唤,投笔从戎,成为第二野战军某师政治部一名光荣的战士。1951年冬,又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停战后凯旋归来,转业到陕西省,后调到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当了一名采矿技术工。从此,与“蕉萍”相依相随,与矿工亲如兄弟,用“蕉萍”作笔名写矿工、赞矿工。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煤矿设施还很落后。寒冬腊月,煤矿竖井口结冰,影响了工作,消冰还是用的最原始的办法,直接生一堆明火烧烤。1957年1月8日这天,一不小心,火堆引燃竖井中的木柱,最后酿成14名井下矿工死亡惨剧。姚筱舟虽然当天恰好生病休息在家,但身为矿区技术员,当年8月还是受到“撤职下放,管制劳动”的处分。从此,他成为一名井下采煤工。

姚筱舟一直追求进步,突然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不再被信任,这使他对前途变得心灰意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神思恍惚。一次,煤矿剥离土层放炮,瞬间井下地面开始摇晃,岩石、土块往下倾泻,若不是班长跑来一个翻身把他压趴下,可能就没命了。又一次,一辆装满煤的矿车脱钩飞驰而下,人们又喊又叫,但走在轨道边的姚筱舟竟然毫无知觉,没有一点反应,幸亏一位老矿工一把揪住他的领子,甩到一边,才保全了性命。两次死里逃生,都是党员矿工救了他,给他内心很大的震动,使他对党、对工人产生了无比感激的心情。从此,姚筱舟常常主动走到矿工圈里和矿工们一起喝大碗茶、拉家常,倾听老矿工们直起嗓子喊高亢的陕北独有的秦腔。矿工们也不再把他当外人,生活里的喜、怒、哀、愁也都愿意与姚筱舟拉呱拉呱了。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矿工说起往昔的窑主不把矿工当人看待,矿工受的磨难那是苦到了黄连,讲到共产党的恩情是赞不绝口。他还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和歌谣:“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等。因为旧社会矿工一下井,每天都有出不来的可能。姚筱舟每天都被感动着,渐渐认识到“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人民”。听多了,记多了,姚筱舟不自觉地有了写诗的冲动。1958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姚筱舟守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三首小诗,其中就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姚筱舟后来回忆说,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都写得比较“顺手”,只有第二段中“鞭子”这个词,难为了他个把钟头。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他反复斟酌,总觉得不够理想,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替换。心烦意乱中,他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偶然看到一个肥胖的地主拿着鞭子抽打几个长工,顿生灵感,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化,于是马上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

他用“蕉萍”为笔名,把三首小诗投寄到《陕西文艺》,很快被刊发在“诗传单”专栏内,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汇编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雷锋看到了姚筱舟的诗,觉得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就把姚筱舟的诗记到日记本里,并且做了两处改动:“母亲只能生我身”一句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这样更精炼,更有节奏感,也更适宜谱曲,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是雷锋、作曲家朱践耳、歌唱家才旦卓玛三个大月亮照亮了我。”多年后姚筱舟动情地说,“当初我写诗时,没有想要它成为歌词,功劳是他们三个人的。曲谱是翅膀,有了好的曲谱,歌词才能成为美丽的天鹅,飞向远方。”

给“雷锋遗作”谱曲

朱践耳是我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原名朱荣实,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关心国事,思想进步,深受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影响,改名为“朱践耳”。他后来回忆说,“聂耳如果没有走得那么早,他一定是中国的贝多芬。我改名‘践耳’,就是一心想继续走他没走完的路”,向聂耳学习,为人民大众创造优美动听的音乐。

1962年,雷锋不幸牺牲。1963年,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的活动便在全国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雷锋日记》出版了。朱践耳在读到《雷锋日记》时,以一个作曲家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他兴奋地给它谱了曲,为它加了一个标题《雷锋之歌》,并标注歌词节录自《雷锋日记》。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刊载了这首新歌。

这首诗表达了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对旧社会的深刻仇恨,这完全吻合雷锋的身世和感情,他写出这样一首诗歌是情理中的事。朱践耳把这首诗歌理解为是“雷锋遗作”,这样标注,也就是说,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雷锋作词,大家也都觉得没有什么疑问。

1963年7月,姚筱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他既惊讶又激动,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首小诗竟然会成为广为传唱的动人歌曲。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试着给朱践耳写了一封信,说明《雷锋日记》的歌词是摘抄自他所发表的一首小诗的前八句。正好,中国音协的刊物《歌曲》要转载《雷锋之歌》,征求朱践耳的意见,朱践耳就将姚筱舟写给他的信转寄给中国音协。中国音协通过组织渠道向陕西省焦坪煤矿党委了解此事,证明情况属实。于是《歌曲》编辑部发表时就用诗的第一句“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为标题,词作者署名为“蕉萍”。从那以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得以正名。《唱支山歌给党听》把朱践耳和姚筱舟历史性地定格在一起。

才旦卓玛“抢”歌

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当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一天清晨,她在去教室的林阴路上,听到喇叭里正在播放歌唱家任桂珍主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一字字,一句句,农奴出身的才旦卓玛觉得这首歌就是为她写的:的农奴居住在世界的最高处,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是共产党来了,农奴才翻了身,才有了自己的今天。在回想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才旦卓玛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一股歌唱的激情在她胸中迸发。她立刻转身,一口气跑到她的主课老师王品素那里,结结巴巴地告诉王老师她的请求。王品素担心地说:“你是唱藏民族歌曲的,行吗?不要丢了风格。”才旦卓玛语不成调哽咽地说:“歌里唱的就是和我一样的心声。我一定要唱!”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连汉语都说不利落的才旦卓玛为什么要唱一首汉语歌曲,但王老师最懂她的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才旦卓玛找到了曲谱,又一字一句地给她抠汉语歌词,纠正她的发音和咬字,到了音乐学院月度汇报演出时,才旦卓玛果然一鸣惊人。后来朱践耳在听了才旦卓玛的演唱后,就主动提出让才旦卓玛唱这首歌参加1964年举行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之后,电台把录制的歌曲播放出去后,才旦卓玛和这首歌一起变得家喻户晓。

当回忆起最早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的情景时,才旦卓玛真诚地说:“这支歌的原唱不是我,是我努力从别人那里‘抢’来的。”

学雷锋诗歌篇3

关键词: 数学学习 音乐 数学歌曲

一、音乐在学习中调控情感的积极价值

我国自古重视数学教育和音乐教育,古代课程有六艺之说,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传授。“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教育,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从“小艺”至“大艺”的系统学习过程。古代音乐学习是服务于阶级需要的。

孔子对于“六艺”有很多论述,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养成教育。孔子十分重视“乐”,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49次,但他很少从技术层面论述,他把“礼”、“乐”、“仁”结合起来,认为乐是美与善的统一,乐能起到净化人的心灵、追求美好的作用。

许多科学研究证实音乐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据《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2016年6月26日,2016年和2015年的高考状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音乐特长。这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

2016年浙江高考理科状元:张振宇,749分,爱好音乐、足球,学习钢琴多年;

2016年北京理科状元:周展,715分,兴趣广泛,喜欢京剧,最爱程派,练过小提琴四、五年;

2016年贵州省高考文科状元林中文,704分,钢琴十级;

2016年四川省文科高考状元林代蕾,663分,爱好唱歌、二胡;

2015年北京市文科状元蔡雨t,699分,自五岁起就学习钢琴,目前已通过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九级考试,“一有时间就会弹琴,这也是我放松的方式吧”;

2015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刘智昕,721分,爱好广泛,喜欢弹钢琴,“每天不听音乐就难受”;

2015年安徽省文科状元赵昕h,689分,钢琴八级;

2015年安徽省理科状元冯沁雪,708分,从小学习小提琴;

2015年上海高考理科状元许东,有架子鼓特长。

为什么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们能更好地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节奏。

物理学家普朗克十分喜欢音乐,他会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还上过演唱课。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伟人都喜欢音乐,像这样科学家喜欢音乐的例子举不胜举。

音乐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人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感受美、实践美、追求美,一个美的环境对陶冶心灵和性情是大有裨益的。

喜欢音乐的人性格大多是阳光开朗、心地善良的,音乐对人性格的塑造是不容置疑的,性格是人拥有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唱歌对身体健康是很有好处的,使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增强身体免疫力,训练神经通路等。

二、数学学习和音乐相结合的初步探索

在学习中把数学小诗和音乐歌唱结合起来,数学小诗是数学知识点的概括总结,用数学小诗当歌词,和着某些歌曲的旋律,把这些小诗唱出来。诗本身节奏性强,在古代就是用来歌唱的,数学小诗和歌曲结合就成了数学歌曲。

选择哪些歌曲旋律呢?要选择那些节奏感强、欢快的、熟悉的歌曲旋律,如《小雨沙沙》、《小松树快长大》、《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的旋律。下面是它们结合的形式:

(一)结合《小雨沙沙》的旋律。

例如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后,根据自己总结的小诗和着《小雨沙沙》的旋律,唱出来是这样的。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相同/数位/要对齐/要对齐

哎呀呀/雨水真甜

哎呀呀/数位对齐

哎哟哟/我要发芽

哎呀呀/一定注意

(二)结合《小松树快长大》的旋律。

《小松树快长大》这首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尤其有一句歌词“思想哺育我们”,对进行革命传统自我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后,数学歌曲是这样的。

小松树/快长大

同类项/同类项

绿树叶/新枝芽

只需系数/相加减

阳光雨露/哺育它

字母指数/照原样

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字母指数/照原样

(三)结合《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

《学习雷锋好榜样》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节奏感强,一唱起来就感到浑身充满干劲,特别适合学生歌唱。

在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后,根据学习内容创作了数学小诗“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解释数学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结合《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唱出来是这样的。

学习雷锋/好榜样

指数对数/相辉映

忠于革命/忠于党

立方平方/看对称

爱憎分明/不忘本

解释数学/无限事

立场坚定/斗志强

三族函数/建奇功

立场坚定/斗志强

三族函数/建奇功

学习了《集合、映射与函数》后,结合《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旋律可以这样唱。

学习雷锋/好榜样

集合奠基/说严谨

忠于革命/忠于党

映射函数/叙苍黄

爱憎分明/不忘本

看图列表/论升降

立场坚定/斗志强

科海扬帆/有锦囊

立场坚定/斗志强

科海扬帆/有锦囊

数学歌曲采用的是“好曲唱新词”的形式,既提高了综合概括能力,又充分挖掘了课程资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数学课程和音乐课程相整合,把知识点小诗以歌唱形式表现出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在数学学习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学习理念,进行个性化学习。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特长、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学习具有不同的色彩。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善于挖掘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趣味性。

(二)数学歌曲只是形式而非目的。

在数学学习中创作数学歌曲,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幸福指数,增强成就感,目的不是创作歌曲。数学歌曲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而非目的,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尺度,要适时、适度地应用。

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如果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也就拥有了独特的课程学习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Gardner,H.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York,Basic Books,1993.

学雷锋诗歌篇4

音乐室联合举行了学“雷锋”精神主题队会。

这次主题队会的内容丰富,有的同学介绍雷锋生平、讲雷锋故事,有的同学读雷锋格言、朗诵赞美雷锋的诗歌、表演学雷锋做好事的小品,还有的同学喝歌颂雷锋的歌。

最有趣的是表演小品,看完小品还有“有奖问答”,奖品是两包糖果。我们看完小品后,都争先恐后地举了手,有些同学怕姐姐听不到,就大声喊“我!我!我!”。有些同学想:我这么认真,为什么不叫我呢?我坐在地板上静静地等着,没想到一声不吭的我被姐姐叫了起来,于是我叫姐姐附耳过来,说出答案。然后姐姐悄悄地递给我两包糖果。我马上坐了下来,然后又一本正经地坐端正。有同学问我:“你拿了糖,不兴奋吗?”,“不兴奋!”我说。过了小品环节后,我就心里暗暗偷笑:“哦,终于拿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糖果终于拿到啦!YES!”。“叮叮…”,不知不觉下课了,我们和姐姐们说了再见就回家啦

这次主题队会,不但增长了我们的知识,而且我们还可以了解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我们也要做新时代的小雷锋!

学雷锋诗歌篇5

一、犀利辛辣的“美国革命诗人”

1752年1月2日菲利普?福雷诺出生于纽约市一个酒商家庭,虽然进入大学以前福雷诺已经写了一些浪漫主义哲理诗歌,但当时汹涌澎湃的革命热情则把他的兴趣引向了政治写作。为了宣传革命思想,福雷诺和朋友一起恢复该校“正直社”[2]85的活动,并重新命名为“美国辉格社”[2]85。弗雷诺成为该社文学方面的先锋,发表了一些成功的诗歌和讽刺散文。其中他和布瑞肯里奇合创的叙述体小说《鲍姆伯的阿拉伯麦加朝圣之旅》,以幽默的语言描写18世纪的美国社会状况。“据认为这很可能是美国的第一部散文体小说”。[3]22福雷诺对革命的热情来源于强烈的爱国主义,而他的爱国主义又同他对“美国命运”的坚定信念密不可分。这一点在1771年他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而作的《美洲光辉的兴起》一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全诗用“无韵对话体的形式”[4]78,从赞扬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探讨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和传统,描述了他们在西班牙统治下所受的苦难。他认为美国的崛起是世界文明向西拓展的证据,预言美国必将把广袤的国土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昭示了美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热情和远见。当年清教移民视“开发北美”为上帝所赋予的使命的观点,在福雷诺对新生美国的赞美中再次回荡:从天庭送来了新的耶路撒冷/给地球送来了恩惠……/新天堂繁荣兴旺/不会有第二个亚当把它失去/不会有毒果之树在此生长/不会有恶毒的蛇来勾引灵魂/以使它失去纯洁无瑕……[5]176。身为一位热情奔放的革命诗人,福雷诺不仅亲自参加战斗,还将自己的满腔爱国激情化作激昂的文字歌颂人民,慨陈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历史命运的关注。“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诗歌这支锋利的笔为争取民族独立冲锋在前的诗人。”[6]22在他的政治爱国诗篇里,字字句句都可见他爱憎分明的态度。1778年5月25日,福雷诺被英军抓进监狱船关了18个月,为此他几乎丧命。被释后他记起来那句古训:笔尖比刀刃更锋利。囚禁的屈辱经历让他愤怒写下以《英国囚船》为代表的80年代革命诗歌。在《英国囚船》中福雷诺把自己的逃亡历程比作“赫克托尔躲避阿奇利斯的逃亡”[3]13。他称英军为“恶魔”、“野蛮人”、“让我深恶痛绝的一伙”,而在囚船上到处是“闷热”、“伤病”、“饥馑”、“死亡”和“污浊的空气”[5]176,其情景简直让人无法描述。在他犀利辛辣的笔下代表英国利益的人们几乎都成了魔鬼的化身,而独立革命发起人和参与者们则成了实现上帝使命的英雄。他曾怀着满腔悲愤写下《纪念勇敢的美国人》痛悼在南卡罗来纳的考彭斯阵亡的美军将士:勇士们长眠在幽涛泉地/尘土完全覆盖了他们的肢体/哭泣吧,你们这些清泉泪潮!/多少英雄豪杰不再欢笑![6]21福雷诺通过采用具体的形象和事件在诗中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英军的痛恨,对当时的革命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也因此被人尊称为“美国革命诗人”[1]43。值得一提的是,福雷诺在热情挥笔为革命举旗呐喊的同时又不忘理性的指导,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与理性原本难以彼此相容,但是如果考虑到福雷诺宗教式的爱国主义,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前文说过福雷诺早期深受父母的影响,关注宗教,研究神学,但终因无法信服宗教教条而将之放弃。之后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呼唤理性、回归自然,人身自由平等的清新之风远扬欧美大陆,受其影响,福雷诺把对宗教的信仰从对社会的依赖转为对自然的探索,成为了自然神论者。他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反对宗教的盲目信仰,主张人人平等,不存特殊的选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他的革命诗歌为什么洋溢着革命激情同时又处处闪现着理性之光。

二、浪漫感伤的自然歌咏者

福雷诺的传记作家利维斯?利瑞在《失败的文学研究》一书中一开始就说:“福雷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失败了。”[7]366的确,福雷诺的一生奋斗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他试过教书但很快放弃了。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神学,最终也放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履行公众职责。他出于爱国热忱,支持革命,可他又厌恶政界纠纷,渴望逃离动乱的社会。他本人希望写一些浪漫诗歌,却不得不去写政治讽刺诗。而他由于不断地卷入论战的漩涡中,语气强硬不加控制,不像托马斯?潘恩那样专于论辩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大多数读者认为福雷诺生在了一个诗歌还没有发展成熟的阶段,而且他把一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政治革命斗争中去了。“如果他诞生在50年之后,他可能就会如库伯、欧文那样一心一意写作,从而会写出更好的诗歌作品。”[7]366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他最擅长写的自然抒情诗的为美国后来的浪漫主义作家们奠定了基础。

在他所有的诗歌中,福雷诺最擅长写自然抒情诗,他的抒情诗韵律优美,意象清晰,情感真挚。他以诗意的眼光审视美洲乡间特有的山水草木、自然民风,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抒情名诗《野忍冬花》。全诗二十四行,一到四行写花草幽生,透露出无人欣赏的感慨:俏丽的花你长得这样秀媚,/潜立在此间幽静之地,/你甜蜜的花无人抚摸仍开放,/你细嫩的枝无人观赏也致意[2]87;五到六行写花草幽生似乎又有一点值得欣慰:在这里,无漫游者会践踏你,/无忙碌人会为你落泪[2]87;七到十二行写野忍冬花虽得天独厚,但夏去秋来,好景不长,第七行承前启后,说明无论是好是坏都是造物主的安排。第十三至十八行写秋霜摧残花朵,极为无情,即使伊甸园中的鲜花也不能幸免:伊甸绽放的群芳,/那些并不比你更秀丽;/无情的白霜,/秋天的威力/不容此花遗足迹[2]88;最后一节点出全诗的主题:万物有生必有死,有荣必有枯,花开花落乃自然界的规律,不必为之伤情。全诗安排四个诗节,每诗节六行,格律严整,音韵婉约,便于吟诵。诗中采用了传统英诗的格律即抑扬格四音步,并用了连锁韵“interlockingrhyme”[9]59即交错用韵,共用了九个脚韵。“这种不断变换的韵脚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宛如人生匆匆的脚步,给读者增添了听觉上的艺术效果。”[9]60拟人、排比、夸张、暗喻等修辞手法并用,词汇通俗,韵律协婉。诗人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的意象来多方位地展现野忍冬花从盛到衰的变化过程,抒发了他对短暂人生的感叹。整首诗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美国特色,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再囿于英国诗歌的模式和框架,局限于宗教题材,而把眼光投到新大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上,这一点也是福雷诺对美国文学创作“本土化”的贡献。18世纪90年代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美国文学又出现了一波明显的以作品题材本土化为特征的本土化浪潮。此外选取印第安生活这一题材也是福雷诺率先开创的一种美国诗歌创作传统,这一传统直接影响了后代诸如朗费罗等著名诗人的创作。在他描写“高尚野蛮人”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印第安人殡葬地》中,作者流畅地驾驭暗喻,对比的修辞技巧,头韵,尾韵交叠变换且对账工整,写下了一首浪漫又理性的诗歌。说它浪漫,因为整首诗大部分都是作者的想象;说它理性,因为作者又一反常人的偏见,能客观而且独辟蹊径地看待印第安人的风俗礼仪。消逝的生命只能表明他们此生的旅程走到了尽头,可他们的灵魂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接近上帝。他仿佛看到“印第安人卒世,重同好友聚坐,每餐珍馐佳味”[2]94。他们从自然中来又回归到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中去,就是生命最高的升华,原始得高贵:智者虽有言在,/我仍保留己见;/我们给予死者的卧姿,/指明灵魂已永安眠[2]94。福雷诺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是由凡尘入仙境的必经之路。人生如梦幻泡影,一切努力,一切欢乐,都虚无缥缈。死是再生,是人最憧憬的真正生活的开端。”[2]89这个道理让他在见到一只小蜜蜂后又若有所思。不知什么原因,一只小蜜蜂误将酒杯做湖塘,上了酒神巴克斯的当,畅饮之后竟一命呜呼。蜜蜂虽小,也是一个幼小的生灵,这样不明不白的转身,让人不无惆怅感慨。可是诗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欢迎啊,小蜜蜂,/衷心欢迎你来和我同杯,/在这里,让麻烦的云雾流散吧[2]90……《蜜蜂颂》的前四节都在说蜜蜂,到第五节,诗人的目光似乎从浮在酒杯里的蜜蜂身上移开,面对茫茫的时空抚今思古,百感交集:可是,啊,不可过量,/而至葬身于这个海洋;/在这里,更大的蜂也会沉下,/那些蜂竟整六尺长[2]90……显然诗人在此嗟叹人生之不测。六尺长正是西方人的身材,借蜂喻人。在诗的最后一节里,人与蜂终于息息相通,融为一体,诗人终于落下泪:你的墓地是一杯酒,/你的碑文-滴泪-[2]90。1793年福雷诺再次放弃了编辑工作。人们本以为这将是他创作的又一个转折点,然而不幸的是,1818年家中再次失火,他的许多作品也毁于这场大火。从此以后,他很少写过诗。似乎那一场大火也烧掉了他的创作激情。他觉得自己已经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创作时光奉献给了国家,他的情怀忧思已经在七八十年代那些奠定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先驱的优美抒情诗中得以抒发畅达,诸如《夜之屋》,被称为美国文学中“最早的浪漫主义音符”[1]43,也在某种意义上开了美国诗歌写“死”之先河。航海佳作《美丽的圣达克卢兹》,描写了大海的奇幻美丽,灵气动人的诗句让他赢得了“水手诗人”[4]80的绰号。据说他晚年经济状况居然恶化到了要参与修筑地方公路以纳税的地步。他于1832年12月的一个暴风雨之夜不幸丧生,终年81岁。

三、游际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艺术诗风

作为革命诗人,福雷诺在愤怒和抨击的同时仍然不忘锤炼措辞,保持诗行错落有致。他的讽刺诗《致新英格兰诗人》辛辣地嘲讽了那些为英国专制统治撰写檄文的古典文人,读来抑扬顿挫,他不愧为第一个使用抑扬格的美国诗人。而他又是一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诗人,身兼抒情诗人和政治记者双重角色的矛盾也同样反映在他的诗歌风格里。在风格上,福雷诺的诗歌则体现出英国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的特点。在诗歌创作技巧和趣味上福雷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诗人”[1]42,措辞简洁,讲求整一,格调优雅,寓教于乐;在心灵和气质上他则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反对教条,颂扬浪漫奇想;强调个性,重视内心情感;尊崇古朴,呼唤回归自然;他既是一个讽刺家,辛辣无情;又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富于人情;他既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诗人,又喜欢写“浪漫主义奇想诗”[10]16;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信奉自然主义无神论,却又爱描写死亡和无常的人生。早期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18世纪亚历山大?蒲伯的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诗歌的主题和形式上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他的革命诗歌往往模仿英国诗人的主题和风格,采用英雄双韵体,和谐工整,并且使用风格华丽的词语,这种风格源于古希腊和罗马作家。“但他颇有独创性地把传统英诗的创作模式运用到讴歌北美大陆特有的土著居民和花卉鸟兽中,创新地使用美国的民族语言,使他的诗歌创作充满浓郁的美洲泥土的芬芳。”[11]25而使用单纯真挚的诗歌语言歌颂自然和描写“原始”状态的生活,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四、结论

学雷锋诗歌篇6

——信念如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信念如歌》。

一种精神,在神州大地传颂,一种信仰,在华夏儿女心中传递。“向雷锋同志学习”——儿时的记忆在随着年龄增长而历久弥新,雷锋精神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如今“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在诠释全新的雷锋精神——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坚定信念、锐意进取,用满腔的真诚和热情为我们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学雷锋,很多人认为就是助人为乐,但在实际生活中,助人为乐似乎越来越少见。有人说:“雷锋出国了,雷锋精神过时了、当雷锋太傻……”

雷锋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在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问句中,你是否找到了答案?其实,说到底雷锋精神就是要从平常小事做起,雷锋精神是为人民服务,是真诚和奉献,是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就融化在我们的日子里…

我是接待战线上的一名讲解员,工作至今快七年了。六年多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讲解百脉泉景区。这是一项单一重复的工作,并且随机性强,活动量大,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但是,我时刻谨记雷锋同志的话“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用坚定的信念指引自己走向光明的彼岸!

雷锋同志说:“学习要发扬‘钉子’精神——一靠‘挤’,二靠‘钻’”。我注意抓住一切机会挤时间学习。任务间的空闲时间,可以阅读相关资料;给前辈讲解员提音箱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她们的长处和优点;休息时,和同事们探讨相关古籍的内涵和要义;不怕难为情,与大家共享自己讲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逐渐的,我了解了章丘的地理构造,再不怕被来宾问起专业性知识;逐渐的,我掌握了更多章丘的历史典故,可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更多的历史人文。可能是吸收了泉水的精灵之气吧!偶尔我也能做几句打油诗,令来宾在开怀一笑中,对景区的印象更加深刻。每每这个时候,我都感到无比的幸福,我用准确生动的讲解吸引游客,我用真诚和热情感染来宾,相信他们在我的引领下穿行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会更加心旷神怡!

我们的讲解任务还有一种——临时性安排。有各种大型检查或者现场会要提前去看场地,熟悉不同行业的稿件,到现场试讲。隔行如隔山,为了保证讲解效果,在活动正式开始前,要不厌其烦的经历多次稿件修改和多次现场彩排。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临时性任务,在提前一天的最后一次彩排过程中,突然接到母亲哭着打来的电话——“快!孩子突然晕过去了!怎么办啊!”一下子,我的腿都软了。才一岁多的儿子上午只是稍微有点发烧啊,怎么会晕过去呢?眼泪刷就下来了。赶紧给活动负责人打电话说明原因。同时打车迅速赶回了家中——“高热惊厥。现在没事儿了,但最好去济南住院检查一下!”市医院的医生如是说。可明天的活动怎么办呢?时间这么紧了,谁接手都有点紧张啊!再一次打电话给负责人:“因为这样的事情耽误工作了!实在对不起了。”“不要紧,孩子健康是第一位的!放心吧!已经有同事接手了!”

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吗?对待同志向春天一样温暖,对待工作向夏天一样热情。雷锋精神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渴望雷锋,我们就是雷锋,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那就是在“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中昂扬斗志,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坚定信念、锐意进取、发扬精良的作风,去成就明天的辉煌!

学雷锋诗歌篇7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三月,让我们和雷锋同行.

每年三月,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名字——雷锋.这个名字,把我们的队旗映得鲜红鲜红;这个名字,使三月成为了一个温馨的月份.这个名字的后面行进着的是我们所有东门人整齐的步伐.

因为,22岁的生命,对于平常人来说,似乎太短暂了,但雷锋,却始终无声地帮助我们明白:人应该怎样生活:他对工作的热情,对战友的友情,对人民的感情,给我们人生的早晨,添过了一抹温暖的颜色.

也许有人认为,雷锋想象太高大了,高大到高不可攀的程度,这样的榜样难以企及,不得不敬而远之.但今年出版的雷锋传记告诉我们:雷锋也是一位时尚潮流的追求者,穿皮夹克戴手表,骑着借来的摩托车照相;他也喜欢表现自己,喜爱拍照片,写诗歌......这就让我们明白,雷锋也是一位普通人,他有喜怒哀乐.只不过,他同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而是一位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追求的人:在火车站看见有人丢了票,主动替人买票:冒着大雨步行两个多小时送大嫂回家;身体有病坚持参加义务劳动;积攒下来的钱一次又一次捐献给灾区人民.他做的事情并非惊天动地,却万全对得起一个大写的"人"字.

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正如指出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你看,我们的校园里,课堂上充满朝气和活力,我们把困难消融在乐观的笑声里,让我们的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呈现一派助人为乐的美景.我们可以看到:新来的同学学习上的困难,有人主动帮助;洗手池流淌的水,会有人悄悄的关上;地上的纸屑,会有人弯腰拾起;手拉手小伙伴,不仅在物质上,还会在精神上得到帮助;因为,雷锋像一座丰碑,已经钻刻在我们的心底,因为,学雷锋的火炬在我们手中传承,因为,祖国在盼着我们奋起,盼着我们飞腾......因此,在又一个"雷锋月"到来之际,我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同学们,只要我们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也就是:要向大目标走去,请从小事情做起.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把每一件我们应该做的小事情都做好,就一定会像雷锋那样创造辉煌的人生!

最后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雷锋写的诗歌: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的更美丽 我想问你,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请记住:只要始终坚持完善自己,善待他人,从小事做事,你我都可以成为雷锋!让我们永远与雷锋同行!

学雷锋诗歌篇8

关键词:多媒体 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以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资源丰富等优点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合理选择与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把即将讲解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铺垫、氛围上的渲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我制作了Flash课件导入新课,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既给学生展示了雷锋的音容笑貌,又讲述了雷锋的光荣事迹,还让学生陶醉在歌颂雷锋的歌声中,很快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更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雷锋意义重大,尽管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但像雷锋叔叔一样的好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他们学习和弘扬的。所以说,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已经离我们学生很远的东西汇聚起来,拉近他们和那个时代那个人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求一堂课应达到“大容量”、“快节奏”、“气氛活”等教学效果,而这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所无法达到的。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它集录音、幻灯、音乐、投影、电脑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显示质量高等特点,能够充分显示语文课堂的“大容量”、“高密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寓乐于教,丰富多彩

一节课仅仅停留在教师、学生、文本之上,显然是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的。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做教学内容上的补充、拓展、延伸,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上接触大量的信息,见多识广,长期积淀,自然成就高效课堂,造就真正人才。例如,我在讲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发现这首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所以,在讲授这首诗时,我就抓住了此特点,让学生将所涉及的景物:黄鹤楼、杨柳、孤帆、碧空、长江等皆画出来,学生可以借助想象,自由发挥,然后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不仅使枯燥的诗歌鉴赏课变得有趣、快乐起来,更使学生自主地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要领,即抓画面,会想象,一举两得。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传统单一乏味的语文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具有的直观、形象性会对学生的感官进行有益刺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当屏幕上出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画面时,学生的情绪倏地就被带到了三国时期那万马奔腾、狼烟四起的古战场。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苏轼“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词作风格。接着,我变换远景、近景,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等场景一一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了一个气势雄伟、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情境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梳理整合,自主探究

多媒体可以把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给学生,可以创建思维导图的模板,把知识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等到学生养成习惯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搜索相关的知识,勾画知识的思维导图,养成预习、总结、复习的习惯。比如,在讲授《幸福是什么》时,我运用多媒体构建了知识树,树干是幸福,树叶则让学生去填写他们眼中的幸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这棵幸福树的枝叶完善得十分茂密,也体会到了幸福的内涵。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使用过程中,要讲究时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在运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认知等特点制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课件,但在体现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时,不要过度地装饰,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件制作过多地渲染气氛,音乐效果抢占了语文课堂的位置,反而显得华而不实。作为语文课来说,语文教学目标才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而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所以,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讲究时效,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就弄巧成拙,影响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学生能够通过有声的画面以及生动的形象,打破时空限制,拓宽直观视野,丰富感知内容。这样也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为想象的依托物提供这样的展示平台。

四、用多媒体强化,促进知识积累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文字的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语文。能够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将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但多媒体技术决不是简单的拼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一切以语文教学目的为出发,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意义上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力的的臂膀,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 张金涛. 浅谈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3)

上一篇:日记清明节范文 下一篇:有横批的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