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感悟范文

时间:2023-09-20 17:45:55

研修感悟篇1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果想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那么教学和教研对其自身的发展同等重要。下面是本人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养成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教师职业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就是:从传承走向创新和从奉献走向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春蚕、蜡烛,而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终生学习!

首先,我们要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读书是教师生存必须、完善人格、拉长生命和终生奠基”等等这些闪烁着哲理灵光的语言,带给了我们内心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兴奋地看到了读书的巨大魅力!但是,我们教师读书,一定要博览群书,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而应广泛涉猎,如教育名著、唐宋诗词、中外名著、学术精品、散文童话等。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消化吸收,要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和学以致用。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校本培训。因为,校本培训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了学校,以新课程实施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更能体现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坚持开展了各种校本培训活动,如计算机的培训、普通话的培训、英语培训、简笔画、钢笔字的培训、师德的培训、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等,让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

再有,我们要虚心拜师。“学问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必须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拜“能者”为自己的老师。“拜师”,可以是我们常见的师傅带徒弟,也可以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虚拟专业引领人”,如魏书生、于永正、李镇西、窦桂梅、支玉恒等名师以及身边诸多的优秀教师。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阅读、研究它们的论文、论著,还要通过博客、网页、论坛、信箱或者是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我们要熟悉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等,并就自己困惑的问题和想法随时进行讨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力求做到在融会百家中发展创新,继而自成一家。

二、养成反思的习惯。

当前,我们除了学习,还非常需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美国学者波斯纳就曾十分简洁地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为“经验+反思=成长”。但我认为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其实也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教师不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而应该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准备好上课了吗?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了吗?学生在知识以外,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吗?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在课堂上又落实得怎么样?我的教学还存在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还应该做哪些调整,使之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还是合作探究式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三、增强研究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教材,而应该学会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只有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思想,让教育教学跟上新课改和时代的步伐!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是对过去陈旧课程的彻底变革,更是对我们已经成为习惯的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教育领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必须充分认识时展的特点及其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时代、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进。即,要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其实,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的话题有很多。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作业的指导等等。就我们学校而言,开展教研活动、写论文随笔、实施课题研究、落实集体备课等,都是有效的研究途径,我们都应该积极而认真地参与其中,并力求取得发展!

四、提升合作的能力。

现今的校本研修,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以及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因为,教师专业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合作中,还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使教师摆脱职业孤独,形成教育合力,从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例如,我们的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听评课、执教公开课等,都是我们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展现,我们都应该好好地把握!

研修感悟篇2

关键词:禅 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6-02

一 我们的设计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开放的市场的需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十分重视的内容,从逐年增加的设计专业扩招就可见一斑。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创新思维人才,这些人才在步入社会后将主要从事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行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肉体,心灵与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设计专业的培养核心应该是:了解人以及人的生活的心灵,并通过创新思维使人的生活不断进步。

Bressle Group集团首席设计师彼得・布莱斯勒认为,设计就是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解决和给出具体形式上解决方案的过程。从字面上理解这样的设计定义并没有不妥,这也代表着典型的西方设计思想。也正是现在这样的思想体系下,我们设计教育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设计技能展开,认为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可以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三大构成到绘画基础课,从计算机绘图到模型制作……我们发现,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将设计教育的重点放在技术或与技术相关的层面上。学生忙着练习画画,忙着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忙着完成各种作业却唯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于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设计教育弊端渐渐显现出来。我们仍然没有国际级的设计大师,我们仍然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更非设计强国。我们的产品充斥着假冒与仿造(所谓山寨货)。我们制造者大量不负责任的设计,它们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身体(你被尺寸设计有问题的ATM取款机磕过额头吧);可能夺走我们的性命(拔掉汽车副驾驶座位安全带卡扣上的代用卡子吧);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视听(且看街道充斥的粗鄙不堪的广告和店招和各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音效);可能会给我们的资源带来压力(全世界消费一次性筷子最多的国度);可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压力(据统计我们的手机平均更换周期是14个月,而每部智能手机所含有的对环境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达几十种之多)。由此看来,我们的设计看似红火,实则是有问题的,是不完美的。柳冠中先生说,设计是拯救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另外两种智慧分别是科学和艺术)。既然设计被奉举到如此高的地位,那么它一定不只是一门技能而已,而设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设计技法的层面。我们培养的设计师应该更加懂得生活,懂得自然,懂得责任,懂得内心的自省。换句话讲,设计师应该具有相当的哲学造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设计的强大力量。

二 东方禅文化对设计教育的意义

古老的东方文明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智慧,与西方哲学不同,东方哲学将人于自然万物视如一体,强调人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对自然的索取与控制及改造。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就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别,中国人很久以前发明了火药,但是只是用它来制造焰火,而西方人则拿去做枪弹。同样的原因造成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发起于西方,并在各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百余年过去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真的是人类的福音吗?目前人类面临的种种重大难题有谁能否认不与科技的发展有关呢?甚至西方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关注东方哲学的价值,特别是东方禅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尤甚,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将日本归于西方国家)。禅虽然是佛教的分支,它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价值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禅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很快与中国本土道家及儒家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古老的智慧的生活方式和一种修持方法。禅强调人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明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可见禅能让人真正看清生活,这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禅强调“平常心”,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内心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禅的意义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从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禅认为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这种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一种最为简单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设计。通过对禅的研习,让设计专业学生领悟到设计的真谛并不是简单地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要让这种创造来自内心并回归内心,设计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三 将禅学的观念引入设计课堂教学

将禅学思想引入设计专业教学课堂并不是要求学生参禅打坐,面壁修行,也不是简单地开几门国学选修课就能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在设计的思维启发中引导学生洞悉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设计思路在禅学思想的指引下展开。在进行专业课的训练时,我时长会和学生讲,大家的设计创作过程如同呼吸,如果把学习看作呼气,那么设计与创作就是吸气。如果只是不停地吸气,那么人就会窒息,正因为呼出来了,才能吸进去。顺畅的呼吸应该从呼气开始,只有痛快地进行呼气,才能自然而然地去吸气,人一旦有意识地进行呼吸,呼吸也就不能顺畅了。即使你再有创作欲望,仅仅进行设计创作是不行的,设计创作大概都是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开始的。相反,如果总是进行创作,就会感到灵感的匮乏,于是想继续学习了,所以学习和设计创作就如同呼吸一般。禅观呼吸,以细长、和缓为妙,对于气息之进出,只要了了分明的观察即可,能任其“自然”出入便是如法。因此非“风相”:息出入时,如风的鼓荡一样,出入有声,那是太粗了,不是如法的息相。也非“喘相”:这时虽然出入无声,但不通利“艰妗保如刀刮竹一样,一顿一顿的有形可见。也非“气相”:虽然通利了但口鼻仍有气息出入的感觉。须离此风相、喘相、气相,调得微密匀长,古人形容为“悠悠扬扬”,“若存若亡”,才合于“息相”的标准。

禅学中的呼吸本身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同时又能让学生在练习呼吸的同时领悟设计创意与学习的关系,这种“悟”的观念同样是禅学所特有的。设计专业学生的“悟”性同样不是传统技能课可以教授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研习禅的方法过程中自我进行调整与洞悉。

1、顿悟顿修:顿悟如同把乱丝一刀斩断;顿修如同把一团白丝,丢到染缸里去,红即是红,黑即是黑,是瞬间的立竿见影。

2、顿悟渐修:如同婴儿坠地,男女即分,六根四体顿具,这叫顿悟,但是需要慢慢的发育长大,且受教育,成为完人,这叫渐修。故顿悟之后必须渐修。

3、渐修顿悟:这好比砍树,砍了一千斧子,树还没有倒,这就是渐修;到T--千零一斧,树轰然倒地,这叫顿悟。这并非最后一斧之力,乃是那一千斧积渐推动之功,故渐修之后自成顿悟。

4、渐修渐悟:如同摩镜,古时候,镜子为铜制,先由粗糙的铜,慢慢地磨,直至平滑发亮,可以照见人影,整理衣冠。又如射箭,起初百无一中,渐渐百可中十,终于百发百中。

这四种中间,第一种是不用方法的,是自然的形成,或者说是规律或者造化,是人力不可为的,在产品设计中能借鉴的不多。第二种是可能的,天份高的人会有顿悟的感受,譬如说,我们在学画画或者围棋的时候,就是这个过程,你很喜欢画画,而且领悟的很快这是顿悟,在通过后面的勤奋最后终成正果。很多产品设计师有这样的经验,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是头脑风暴进行发散思考,这些头脑中一闪的灵光在最开始都是平等的,都是瞬间的灵感的体现,但是最终,会有一个或几个脱颖而出,走对正确的思维方向,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师进入“渐修”阶段,将这些思路进行细化,整合,取舍,于是这个最初的粗糙的想法渐渐初露端倪,成为最终决定方案的雏形。这就是设计师“顿悟渐修”的过程。第三种“渐修顿悟”便是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的,就像你做产品设计开发,画了上百个方案,突然有一天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方案蹦出来,且非常优秀,都是由于前面你积累的结果带来的。这一点与西方的设计教育方法是雷同的,西方有句谚语说:“发疯就是方法”(madness is method),所谓“发疯”其实是量的积累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渐渐向“悟”靠拢。产品设计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渐修顿悟”的过程,通过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断修习产品设计的方式方法,不断研究优秀产品案例的思路,不断体会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和使用心理,不断通过设计实践检验研修成果等,这一切都是在进行研修,是为“顿悟”做准备,根据个人的悟性高低,有些人可能会比较快地“顿悟”产品设计的根本及方法,有些人可能要经过更多的“渐修”,但是这个过程是相通的。第四种“渐修渐悟”则是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思想的修复,一旦开始自己的设计生涯,设计实践会是极好的进行渐修和渐悟的方式,通过不断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流,设计师得到第一手反馈,这些反馈在随后的新的设计项目中会得到考虑和重视。从而为下次产品的成功奠定基础。这样的不断实践,不断磨合就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设计本身有不断的新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渐悟”的过程。

总结

研修感悟篇3

论文摘 要: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从加强青年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应机制等方面着手,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快速增长,致使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同时,高学历趋势明显。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好,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点,但也有少数青年教师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对青年教师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外因分析研究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

德是对教师操行修养的基本规范,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

1牢固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范

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端正教风,牢固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范。“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深刻揭示了从政或从教者的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师道贵表,以身作则[1]。行道贵在表率、示范、引领,故“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青年教师应始终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前途命运与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2努力培养脚踏实地、勤于研究的学习习惯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即教师必须首先完善自己的道德。“君子务本”(《论语?学而》)。所谓“务本”,就是修养德性。“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荀子?儒效》)。孔子毕生致力于传道,并不断完善和修养自己,是我国古代大力提倡师道并且努力实践师道的教育家,其在道德修养、教书育人、学术贡献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教师要被学生所尊敬或爱戴,必须要克服自身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认真学习,勤于研究,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感悟职业,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高校大多都十分重视教师师德的教育,比如,以学习、讨论、心得体会、师德标兵的评选以及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这些做法的确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师德现状。但与此同时,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上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教师领悟教师岗位的真谛,从而使得每一位教师能够从内心热爱这个职业。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而不至于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流于形式。

笔者非常认同“感悟”这个词。一个人一生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在于“感悟”。每一个人的处事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最终的工作成效都取决于他对事物的思想认识,而思想认识程度的关键在于他对事物的“感悟”。“感”是感性的、物质的,“悟”是理性的、精神的,感悟的关键在“悟”。《土生说字》曰:“悟”从心,吾声。“心”为内心。“悟”为我心而悟,我心而觉,强调了悟是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本意是觉醒、明白。“悟”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悟”是人的一种认识转变过程,即由迷惑到清醒、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由愚痴变得智慧,由贪嗔痴变成真善美。从心,说明要用心去体察、体验,去感悟人生和职业的道理,强调的是思考;从吾,说明思考是用自己的身心去认识客观世界,去省悟自身。

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源或者说是内动力,即在于“感悟”,感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和本质属性。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是一种“良心活”,本身就说明师德的评判标准和考核体系不可能完全科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对这一职业的正确感悟,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所以要想真正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还得从“心”抓起,还需修炼“内功”,还要真正“觉悟”。

二、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环境建设工作

1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2]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也提出:“全社会要更加尊重教师,关心教育发展,支持教育改革,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全体教师的高尚形象,要加大宣传和表彰那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有口皆碑的教师的力度。”[3]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敬,社会应该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倡导向优秀教师学习活动,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高校应树立为人师表的好风尚,努力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加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师德认同感。

2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的导向及其激励和调适的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对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有益功能。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思想观念的熏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也不例外。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由环境文化、学风、教风、校风所构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巨大教育资源。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全体师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作风和情操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致使他们内心萌发出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努力营造能够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潜能的工作环境

要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以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为方向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主要的遴选机制,从而使得优秀的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需要对青年教师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激励他们爱岗敬业、创新创优。青年教师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突出的优点和明显的缺点,因此高校要处理好青年教师长处发挥和短处抑制的问题,做到在人才使用上扬长避短,而不应在处理实际事务过程中,因为一点失误就“一棍子把人打死”。要把发挥青年教师个人的长处和实现组织的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以人为本,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

4创造关心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生活环境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特点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人性化、人情味要贯穿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始终。高校领导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才,要鼓励青年教师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开展业务指导和“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更快地提高。高校的党政领导要掌握各类教师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要关心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问题,关心教职工的业余生活。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了解和掌握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加强情感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提高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待遇。对某些难以解决或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要搭建便于青年教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创造关心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环境。

三、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高校党委应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重视发挥各级组织和各二级学院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二级学院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营造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机制,必须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可能地开发教师的潜能,营造一个识才、荐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工作环境。在制定学校人事制度和教职工利益分配的各项政策时,切实体现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提倡和鼓励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行为,将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评选“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先进个人的形式激励全体教师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

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应配套制定师德师风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尽可能地将其标准化、定量化。可以采取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四位一体”的综合权重评价,其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晋升和聘用的重要依据。对严重不符师德师风要求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使教师自觉增强敬业精神,规范自身的师德行为。当然在这个评价机制形成之前必须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多次研讨,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案,避免“一纸空文”。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弘扬奉献和牺牲精神,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这也是有效帮助教师成才和提高其修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是过去许多高校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相对其他职业,自主性比较强。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基本应由教师自己做主。因此,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有必要建设一个由学生、管理层以及社会三方构成的监督网络,根据师德师风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行为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形成一定的压力,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毕诚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J]中国德育,2010(4)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9-01

[3]陈至立在庆况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9-10

[4]马书文新时期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研修感悟篇4

一、禅宗美学哲学本体论研究

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的重视,标志着学者们对禅宗美学的独特性的充分认识。从1998年到2007年,只有皮朝纲、周全田、李明、徐向阳、史可扬等学者的近二十篇相关论文。对禅宗的“心性本体论”结论基本上得到了学者们的赞同,但是在对“心性本体论”是什么上,周全田和皮朝纲的观点不同。周全田在,《禅宗的本体论空观》文中提出“禅宗美学是以‘空观’为本体”,“‘空观’是禅宗哲学美学的本体论范畴”。皮朝纲在,《禅宗美学本体论再思考》文中提出“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的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首先我们来看皮朝纲与禅宗美学心性本体论。〈〈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4]_文提出了禅宗哲学与美学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理论体系。禅宗美学以禅宗门人独特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提出的关于从“味”(体味)到“味”(禅味)的命题,成为概括审美活动的过程、特征与主要范畴的逻辑结构的理论范式。该文的研究不仅仅明确了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也认识到了禅宗美学不同于儒、道美学的独特性。该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禅宗美学放置在中国美学发展轨迹的大语境中,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论证了其对中国美学“味……味”的认识。皮朝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禅宗美学,先有《禅宗美学史稿》(1994年出版),后将1996年到2003年的学术成果成集《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2003年出版

其次,与皮朝纲观点相对的是周全田与禅宗美学本体论“空观”。《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反对“心性本体论”的观点,认为“‘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并认为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极本质,以此区别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空观”作为一个达到“至味”“无味”的思维途径,更多的具有方法论意义。在《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反思》文中,周全田指出:“‘心性本体论’是一种柏拉图式思维的产物,是建立在西方传统思维(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基础上的本体论,因此‘心性本体论’不可避免地染有西方传统思维的弊病,‘空观’是建立在‘非逻辑思维’、‘模糊思维’、‘悟性思维’、‘不二思维’基础上的本体论,加之‘空’为‘非存在’,因此它应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空观’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相应地,禅宗美学的本体论也应是‘空观’的本体论”。显然两位学者在论述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心性本体论美学重在研究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而空观本体论则是禅宗美学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之处。

另有余虹《论“禅”与“道”的“心性”之美》认为“‘心性论’是中国释道二教宗教美学的本体论,其核心范畴‘心’是建构其宗教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该文是站在揭示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特征的高度来论述的。王建疆提出以修养美学来把握中国美学的本质特点,先后发表的《禅宗修养美学的性质和特点一中国古代修养美学论纲之三》、《禅宗修养美学性质再探讨》和庄子、荀子的修养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从禅宗美学中‘触类是道’、‘任用自在’的自然无为的现象和内容,揭示了其般若性空的思想实质和‘释迦其里,老庄其表’的本来面目。”从“悟”的不同层次一“解悟”、“证悟”揭示禅宗美学与普通美学原理相通的地方,而修养美学作为研究中国美学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是我们在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为体验论美学的一个有力证据。

二、禅宗美学范畴本题研究

通过禅宗美学的特有美学范畴来探讨禅宗美学的特点也是禅宗美学研究一个重要内容,对范畴本身的研究往往有禅宗美学自身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李天道《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也有范畴与其他美学范畴的比较研究,如邓绍秋的〈〈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一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范畴研究多集中在“悟”和“意境”上。《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另有《游一人生的诗性领悟》

我们先来看看学者们对“悟”、“顿悟说”的研究。正如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一书指出的那样:“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寺苗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悟”以及“顿悟”是禅宗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和逻辑范式,也正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彭彤《“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15]主要是从中国古典的艺术“诗书画禅”一体化入手,提出了“作为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妙悟’的本意是对神秘佛哩的直觉领悟,从美学上看‘妙悟’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具有意义追求、非逻辑性、瞬间性和非文字性四重特征”。“妙悟”是既区别又联系于西方直觉的艺术理论的,黄锍任的《禅境:中国艺术的直觉理性》指出,禅宗美学强调理性与直觉的“无迹可求”的融合,不同于西方艺术理论中将直觉与理性相对立。禅宗美学也不反对理性的思维一“渐修”与“参禅”,并且禅宗认为这是“顿悟”的基础与前提。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旨趣相辅相成,形成了“崇尚直觉理性的审美境界一禅境”。周保平的《略论禅“悟”与艺术直觉》则强调了“悟”与“艺术直觉”的“一种天然的交织关系”。

邓绍秋的《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一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立足在比较研究上,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四个相同之点。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从人类认识论上来研究,认为“人类的认识有三种基本形态:知性、理性和悟性”。杜道明的《禅宗“顿悟”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由三部分组成:“离相无念”与艺术思维的转轨;二,“自性顿现”与艺术创造的变化;三“法由心生”与审美指向的转折。作者指出这三方面组成了禅宗美学“顿悟”理论,空前的突出了主体精神的作用,把魏晋时代开始出现的主体意识觉醒推想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再来看学者们对意境本身及其与禅宗的关系的研究。叶朗《说意境》主要是论述了“意境”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哲学之中,并且“意境”是区别于“意象”的,意境属于特殊的意象,象外之象方能为境。叶朗的《再说意境》主要论述了禅宗与意境的关系问题。指出:“意境理论的形成,不仅受道家和魏晋玄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唐代佛学特别是禅宗的影响。禅宗主张在曰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这种思想进一步推进了中国艺术家的形而上追求,表现在美学理论上,就结晶出‘意境’这个范畴,形成了意境的理论。”刘成纪在《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文中指出:“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意境的古生和近论展开》从比较美学的角度指出:“意境的古生与近现论展开导因于中印直观方式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禅境:中国艺术直觉理性》认为“禅境崇尚顿悟,使中国艺术(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逐步形成了以淡泊、简约为极致的特征,其所凝结的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直觉理性。”对“意境”这一个范畴的研究是无法绕开禅宗美学的。以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独有范畴多有武断的嫌疑,很多学者也指出了在西方美学中也一样有与意境相通的美学。“意境”能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逐渐突显出来,与我们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是无法分开的。

研究如“悟”、“意境”、“游”这些中国美学范畴是无法绕开对禅宗美学研究的,禅宗美学的独特审美述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形态的融合,不单单是—种美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其他学者们对“意境”“境界”的研究有《从禅的视角诠释意境说的哲学内涵》、《意兴本体和澄明存在一“意境”范畴的文化哲学分析》、《从禅宗“妙悟”发展轨迹看“意境”说》。对其他范畴的研究还有李天道的《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等等。

三、禅宗美学的传统研究

禅宗美学起步于关系研究和个人以及分历史时段的宗派的禅学思想研究。在此我将这几部分共同称为禅宗美学的传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美学研究多着力于禅宗对诗歌、绘画、音乐和其他一些使用性艺术形式的影响,在近十年依然是禅宗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禅宗语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因为禅宗提倡的“不立文字”与它们拥有丰富典藏的形成了矛盾的事实。方立天的《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指出:“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为探讨和总结直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又有力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石世明的,《语言的困境和美学的使命一庄、禅语言观的现代关照》从庄、禅的“不立文字”对语言文字的否定,却到“不离文字”使得语言得到了发展的悖论。学者们也从“诗书画佛”一体的美学境界来探讨诗性语言与佛家语言的相通性,如《诗家语言与佛家语言》从两者的互相渗透影响而凝结成统一的“韵味”。《诗学等禅宗,渊源千年共一略论作为实践美学的禅和诗歌语言的关系》、《试论禅宗的“不立文字”及其美学特色》中提出了禅宗美学语言的三大特点一含蓄美、口语美、无言美。

文人画的风格研究,是绘画美学研究中饶有趣味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对王维、黄山谷、石涛、苏轼等人以及中国特有的水墨画的研究。对绘画、音乐的研究主要是由一些相关专业学者完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美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对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应用。

居士的美学思想是构成禅宗美学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居士自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其思想更能体现禅宗美学的纯梓性。禅宗思想之所以能融庄老、孔孟之大成并能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这和居士是分不开。近十年来,学界分别对王维、苏轼、黄山谷、石涛、严羽、王昌龄、郑谷、杜甫、圆悟克勒等人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释道观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禅趣在王维诗中的多纬度展现》、《石涛“一画论”审美思想探源》、《王昌龄禅歌中的美学境界》《、《圆悟克勒的禅学与美学思想》、《杜甫与佛教》、《黄山谷的书画与禅》、《论慧能对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等。

四、禅宗美学的文化综合性研究

从生态美学的视野来研究禅宗美学是一个颇有学术创新性的研究点,为禅宗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邓绍秋在《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文中写道:“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缘起论与无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2)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3)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4)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5)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邓绍秋还从道与禅、玄与禅的关系来研究问题,指出:“玄学美学是道家美学向禅宗美学转向的审美中介”。

修养美学主要是王建疆提出的:“禅宗美学是基于现实生命又超越现实生命的超越型修养美学”,“从禅宗修养的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层次去把握佛禅妙悟之功能”。禅宗的参禅或修养是作为禅宗的生命关怀的手段,而非根本目的。

禅宗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文化的差异特性认识和文化的认同感追问是很多学者在做相关研究的价值取向。禅宗美学的比较研究主要在于与海德格尔、康德、马克思以及德里达的比较研究。史可扬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海德格尔与禅宗审美体验论比较》主要提出了二者“都是对人生意义的体悟,对人生境况的思考为出发点的”。正是因为有相同的出发点,将审美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在对人生的审美化、体验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致性。邓绍秋的,《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指出了二者比较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可行性分析就是对二者的相似点的研究:“_是没的本体:存在与本心;二是美的显现:敞显与顿悟;三是美的世界:诗意与禅境;四是美的对象,生活与自然”。

禅宗与康德思想的比较研究方面只有徐向前《论康德“共通感”与禅宗心学审美意趣的融通》,主要是从康德的“共通感”理论那找到禅宗审美“普遍的主体认同”心理的理论支持。李满的《审美是一种自我同一性的体验————兼论道禅美学感悟和马克思美学感悟的联系和区别》—文提出了二者相通的是:“在审美感悟中,个体都是通过与绝对理念的浑然合一以超越有限性和相对性而达到精神上绝对无限和自由的”。邓绍秋的《后结构主义和禅宗美学的相似点》和《后结构主义和禅宗美学的比较》指出了二者的相似点在于:“(一)去分化和无分别心————超越自我;(二)不确定和模糊语言————超越语言;(三)诗的误读和诗的‘悟’读一超越权威;(四)平面化与平常心——超越玄想”。在《诗化哲学与诗化宗教一德里达与禅宗美学思想》中也是先分析二者的相似性:“_,在思维方式上,两者都分队二元对立;二,在概念表述上,两者都模糊不定;三,在诠释手段上,两者都采用隐喻、游戏等诗化手段”,进而探讨立足文本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二者的关系。

研修感悟篇5

在这里,我们师友共聚,畅叙对教育的钟爱与激情,共享幸福的教育人生。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畅谈来自教育一线的实践与感悟、真切的教育探索与思考、与生共处的大爱与智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教授的《社会变迁中的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全国知名班主任李迪老师的《问题学生的成长故事》、全国知名班主任陈晓华老师的《班主任精彩突围》、班主任之友杂志社汪媛副主编的《班主任论文写作技巧》,赢得了与会老师的阵阵掌声。李迪老师主持的中学主题班会《破茧成蝶的密码》让大家惊叹、感动,佛法无边的如来成了孙悟空成长过程中严厉而又圣明的父亲,美丽善良的观音菩萨则成了他慈爱和善的母亲,顽劣异常的孙悟空在这样的父母和众多亲友师长(天庭诸神等)的教导下终于修成了正果,这不正是我们学生的成长历程吗?李老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回应,班会上师生间精彩的互动和深刻独到的思考博得满堂喝彩。武汉市首届功勋班主任刘芳老师主持的小学主题班会《爸爸妈妈请放心》,让人感受到孩子的一点一滴成长历程和老师爱生的良苦用心,大家看后深有感触。

感谢我们的专家名师不远千里来传道授业解惑!更感谢我们的与会老师们多年来对《班主任之友》的深情与厚爱!没有你们无声的支持与促进,

《班主任之友》难有今天的发展和进步。在此特别要感谢湖北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湖北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湖北武汉市吴家山中学、湖北大冶市还地桥中心学校等单位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与重视,组织大批老师前来参会!感谢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广西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西九江小学、内蒙古鄂伦春旗大杨树二中、云南昆明市官渡二中等学校千里迢迢组织多位老师来参加研修班!此外还有很多学校派老师参会,他们都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会议的精华带回去与自己学校的老师们共享,做《班主任之友》精神的传导者、颂扬者。

2009年5月和10月,

研修感悟篇6

关键词: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神会;品行修养;境界

在古代,文人把诗词歌赋作为自己的一种道德品行的修养,在笔者看来,古代的文人是很感性的,他们的世界,无论是舞蹈,绘画,还是其他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寄托了他们的特殊情感,在他们笔下创造的事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一山一石,一花一叶,世间的万物,在他们看来都是有生气的,能让后人感觉到他们的呼吸。中国画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审美,而这种审美,正是让我们去体会古代文人的神思,一种在画中深处的美,它能震撼你的心灵,让你感到舒畅,开阔视野,精神气爽,这也许是为什么一幅好的中国画即使再过千万年,也会让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的原因了。

在研读中国画论的过程中,邹一桂对谢赫“六法”的观点让笔者很感兴趣, 谢赫“六法”向来为历代画家推崇,而邹一桂却认为气韵生动并不是在第一位,经营画面才是最重要的,然后用笔,以后,气韵自然便会得到,而在于他看来,把气韵放在第一位的,是鉴赏家的思想,而画家不应当是这样。邹一桂在画论史上,无论是对画还是对人,都有自己很独特的见解,虽然我们并不能断定到底是谢赫的六法还是邹一桂的观点是错误还是正确,但是,他们确实有各自的道理。邹一桂的花鸟八法也让笔者见识了很多,能让笔者联想到平时在专业上的一些知识和问题,再读数遍,真的会有不一样的顿悟,也深刻懂得,前人的经验总结是岁月历练来的精华。想来对于现代的我们,如何将这种气韵表现出来,值得去思考。有时候,停下脚步,回首前人,对于我们来说,或者能学的更深。

而关于中国绘画的等级,在古代便有明确的区分,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提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紧而细者为中品之中。”而“自然”在古人看来是逸格于神妙能三品之上,可遇不可求,不拘于形似,出于自然,笔简意繁的境界。其实区分的等级,我认为与在于人的心性,到底什么才能抒发胸中逸气?就像形本是根本,但到了一定境界,形变是次之了,追求神似是因为神韵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更能表达出画家寄托的情感,是荒凉、萧寂,还是落寞。或者说,有得时候,太过追求形似,很多时候事情就会变味,就像沈括所说,“意到便成”。可以神游意会,也是另一种乐趣,有何不可呢?

笔者的老师曾给笔者讲述了徐悲鸿和《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此画得之曲折不易,徐悲鸿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曾道,此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徐悲鸿将其画印上有“悲鸿生命”的印章,甚至日夜不离地跟随着他。他在国外发现有中国古代名画的时候便发现了此画,花了几乎是他所有的积蓄买下了这幅画,对此画更是爱不释手珍如生命,几番失而复得,足见其画之珍贵。在画中,我们领略到了吴道子的真迹,明快而又生动的线条把画面表现的栩栩如生,同时到了古人所说的“吴带当风”,气韵十足,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徐悲鸿将其视为生命的原因了。

画画要达到神品,不仅仅在于形似,如果以此论画,便是小孩子的看法,是浅显的,倪瓒曾说过“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唯有写尽胸中逸气才有更高的领悟,也正因主宰形似的东西没有神,所以,在我看来,空,静,远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画之妙处,在于雅健,在于修养和感悟,而这些正是气韵的体现,形和笔法可以通过练手达到,更重要的是练心。也并不是说形并不重要,但是有形而无气韵,是外强中干的体现,而单有气韵而无形,也是不行的,二者相辅相成。画画要有势,就像画山,心中要有丘壑,如果心中]有气势,没有这种广阔和深度,你便把握不了大自然的气势。万物皆有气韵,最重要的是传神,也就是气韵生动。书法讲究的是力度,是气;画,是有力的笔触,也是气和力的表现,笔法可以表现气韵,正所谓随心所欲,发于意,走笔运墨,发于心,因世间万物皆为气所成,气势相生。神,远是深远,是一种修养,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人,气不一样,修养也不一样,正如有匠气的人画画没生机,浮躁,烟火,脂粉等等乃是坏气,应修身养性,画画之人,更应褪去俗气,野气,只有读书养气,才能静下心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其实,“气韵”一词给了我很多感悟,不仅是在古画里的探索,更是前人的点滴言语中,多读真的很重要,就像画画前我们要去酝酿,要去构思,想象属于你所表达事物的气韵,这正是一种修养的培养,虽然我们不能说像大师那样有很高境界的觉悟,但是,慢慢地在学习中领会,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心要表达的意,来自于修养,古语有言,修养很重要,只有参透了世俗的一切,看破红尘俗世,才会有更高的领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我很喜欢这句话,诗画本是一体,其实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很多时候,引人深思,触动人心,每张画都有它的意境,有淡远,有寂静,就像画山水,画画目光在要在于深远,不在复杂,

古人认为的山水是活的,气不一样,性情不一样,如果领会了山水的性情,情景交融,便能自如的表达它的意境,正如表达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世界。笔墨本无情,但是古人却用墨运出了情感,意贵乎远,贵乎深,境远意深,便有了气韵,于是有了生命和宇宙的感悟,因此在古人的画里,能品到很多东西。能画出绝妙的意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

真正高的艺术境界,在乎迹简意淡。现代人的许多画,掺杂了太多的浮华,不管是名利还是技法,更多的是工匠式的生产, 很多古人的优点,我们都因为脚步太仓促而忘却,甚至丢弃。品读此书,有很多感触,也有很多沉思,其实更多时候,有种笔到意不到的感觉,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含义或许只有在反复研读才会有更深的参悟,这让我在画每张画的时候,都会想清楚自己想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因为这样,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地思考,才会有更高的领悟。记得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机,只是有的还没被发掘,也许,现在我正在这条路上寻找,探索。只有真正的读过万卷书画,踏过万里路,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3]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研修感悟篇7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感悟试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固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须经历感悟,主动学习,拥有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包括母语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感悟式教学中的积累、运用、感悟都是基于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感悟是我们的目标,只有感悟才能反映学生的人文提升。积累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感悟就是的要求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揣摩比较、感悟思想。有了感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感悟式教学是以语用为原则,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增强语感为目的。结合上下文的语感和语境,去感悟。语用的原则体现在多运用上,第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是写作能力,专注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运用中积累感悟。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评价方式的转变,语文应该是人文的语言,但也是艺术、精神的享受,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来衡量。因此,抓住感悟式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指导感悟式教学的实施,因此,在感悟试教学实践之前,应仔细反复研究,把握感悟式教学的内涵,这样在采取实际行动时会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有它的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感悟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本教学,也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教学方法。把握好感悟式教学的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良好地运用感悟式教学。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学科性特征。语文学科表现在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是它的教学内容。客观现实可通过文学作品而反映出来,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语言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修身养性的一门学问。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活着,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了解人性,重视人权。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

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

作文中的感悟式教学。首先,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悟质量。学生的感悟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内容选择和内容的质量。作文的内容应来自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有所感悟的。教师布置作文作业时,我们必须把握好学生对这个话题熟悉度,尽量不要出偏僻生冷的话题。让学生从熟悉的话题中来感悟写作的经验。其次,作文教学要以少胜多来改善感悟水平。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修改文章,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改,在不断感悟中突出文章主题、心理描写、环境对比、前后呼应等。修改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感悟水平。

研修感悟篇8

【编者视角】

“新学堂”,是把学生健康摆在最高位置,并以此建构新课堂、新课程与新机制,实现基础教育整体变革与群体超越的学习场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严重堪忧、情感素质极不乐观、儿童创新想象能力不强”等基础教育顽症,以“生命、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重建学校课堂与课程,既发展了儿童,也改变了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校建成了令人称道的“新学堂”。

“新学堂”传递出的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健康与个性的尊重,是回到“人本身”思考人的教育,是以师生的幸福未来为最大追求的改革探索,是遵循生命规律的学校生活重建。“把人当成人来教”,“站在生命的高点成就每一位师生的现在与未来”,是电子科大附小的群体共识。顾明远先生说:“电子科大附小重视素质教育,锐意改革创新,开展多种课程和活动,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活泼。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新学堂”除值得推广的经验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外,其“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办学理念与评价标准也引起了行内行外的热议,不少教育人士和热心教育的媒体、机构开始研究“新学堂”,从“新学堂”吸取营养,在“新学堂”中探寻基础教育的真谛。在众多媒体纷至沓来、众多学校来此寻觅“真经”的热潮中,电子科大附小开始思考“新学堂”的力量源泉,把提高“教师觉悟”和教师智慧,成全教师生命与职业幸福作为“新学堂”的支撑性要素,全方位探索“新学堂”的教师建设,让教师成为“新学堂”持续发展的力量,为破解“新学堂”的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学堂”以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前递交了答卷。在这份答卷中,既融入了附小人的智慧,也书写了附小人对教育本质孜孜以求的卓越精神。

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办好学校和建设国家一样,我以为,一个学校的力量就在于教师的觉悟,一流学校需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师队伍要有一流的教师觉悟。

一、教师觉悟:“新学堂”的教师追求

教师觉悟,是指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清晰认识与自觉行为,是教师在清楚教育改革目标、内容与策略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投入教育变革,并从中感受教育乐趣与成就的职业意识与行为状态。有觉悟的教师一般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对教育问题的忧虑,能用心关注教育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教育变革的担当,能自觉承担教育变革的责任;三是超越自我的决心,能在不间断的实践变革中提高和超越自我;四是蓬勃发展的生命状态,能从职业生活中感受幸福,能在教育变革中积聚新的发展活力。

“新学堂”需要有“觉悟”的教师。“新学堂”是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严重堪忧、情感素质极不乐观、儿童创新想象能力不强”这三大现实挑战提出的,在“新学堂”里,人是出发点和归宿,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在生命中实现个体对生命的追寻和体验,实现人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是“新学堂”的最大追求。为此,“新学堂”树立了“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和谐成长是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的教师观、“全面性、主动性、个性化”的学生观、“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的课程观、“生命对话、互动生成、共生成长”的教学观、“人人都是学校管理主人”的管理观和“家长幸福成长是学校发展教育的基点”的家校观。

为践行这些观念,“新学堂”建立了新的机制、课程与课堂,这就需要有觉悟的教师关注教育现实、积极投身变革。教师职业觉悟的高低,成了影响“新学堂”发展的关键要素,怎样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源自教师的内在需要,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是我们建设“新学堂”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多方探索与叩问中,我认为“新学堂”的建设首先需要教师的自我实现,这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命观照,教师个体只有在主体性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新学堂”的要求;其次还要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愿望,这是激发“自我觉悟”的根本动力与内在品质;再次是对“新学堂”变革的理解力、洞察力与行动力。只有实现了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觉悟才能逐步提高,“新学堂”建设才有了力量源泉。

二、行动自觉:提高“教师觉悟”的现实路径

教师的行动自觉,是一种良知和责任,是一份睿智和情怀,更是必不可缺的教育觉醒和勇气。为此,我们抓住教师的发展内需,紧贴教师实际,从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水准、职业品位四个层面探寻“新学堂”教师的培育路径,不断发展和提升全校教师良好的“觉悟”状态。

(一)唤醒内力,在职业精神的涵养中提高“教师觉悟”

在相对单调枯燥、却又压力日益加重的校园生活中,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让人很难轻言幸福。为此,我们多措并举,唤醒教师发展内力,在职业精神的涵养中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目标引领,愿景感召。设立合理的目标,不但让行为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可以形成有效牵引力。为此,我校实施了“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根据教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实施策略;学校将每位教师的发展情况纳入教师的考核与奖励之中,既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发展目标,也引导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以变革成效涵养职业精神,培育变革觉悟。

二是氛围营造,浸润身心。学校注重共同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努力营造信任人、尊重人的氛围,创造有利于教师生命成长的和谐、宽松环境,建立起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在人文、融洽、快乐、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涵养职业精神,培育“新学堂”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师生生命。

三是激发内需,释放活力。首先是领导示范,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其次是形象展示,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及时展示教师在学习、培训、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业绩,提高教师在全校学生和家长中的知名度;开辟“教师风采”专栏,展示先进教研组、优秀教师群体、贡献突出个人的业绩和形象。再次是搭建舞台,以满足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为出发点,为潜心课堂教学改革、热心课程改革的教师搭建展示舞台,在满足成就自我的愿望中提高“新学堂”的变革觉悟。

四是持续激励,觉悟内生。持续激励能促进教师变革觉悟的不断内生。为此,学校把奖项进行细化,设置了名目众多的奖项:教育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基本成果奖、学期教研组团队合作奖、年级组团队合作奖)、教职工年度综合考核奖、教研业绩奖、专业发展奖、项目奖、家校合作特别工作奖、语言文字工作特别奖、档案工作专项奖、班级人数超人头奖、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奖、国有资产管理专项奖、安全工作专项奖、教学质量奖、视力奖、教师终身学习业绩考核奖……为了让人人都有奖状,学校还根据不同节点,建立更多的获奖平台与机会,如“三八节”设立了三八红旗手、巾帼模范;“五四”评选优秀青年教师;“五一”评选劳动能手、劳动模范;教师节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春节评选年度感动教师(孝敬父母、为学校创业)等,让教师个体在学校不同层面与不同方式的认可中激活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与自觉行为。

(二)思想引领,在学校团队的思想聚合中提高“教师觉悟”

行为自觉源于思想觉悟,有了思想,教师们才能在“新学堂”中拥有变革意志与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为此,我们以共同构建“新学堂”为契机,加强了思想引领,力求在学校团队的思想聚合中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盘活例会,统一思想。为了把全校行政与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学堂”的大旗下,学校通过班子例会、行政例会、处室例会、岗位例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公共事务管理岗位)、其他例会(教代会、民主生活会)五种例会研究“新学堂”的发展问题,在不同例会的不同主题中统一思想,促进团队的意识自觉与行为变革。

二是组织学习,提升思想。为了把“新学堂”的每一位教师都变为思想家,学校首先强化了理论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教意识。其次是组织观看《一切为了学生》、《爱的教育》等教育形象事迹报告,提高爱岗敬业意识,进而加快教职工由知到行的转变过程,不断活化“新学堂”的变革动力与行为。

三是情感沟通,交流思想。每周一的全校教师教研会是老师们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校报《新学堂》由各部门、年级组撰稿,内容涉及各团队的工作动态、发生在“新学堂”的教育故事、孩子心声、家校联系及老师们的真心话语;各年级每周都会开展工作交流、集体教研或读书心得等活动;在“新学堂”建立起情感沟通的网络平台……从书面到网络,从电话到面谈,从会议到活动,各种信息平台的有效利用,使不同形式、不同层面、不同目的的沟通成为可能。这些沟通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使不同岗位的人都能心平气和、积极向上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新学堂”的心灵共同体建设中为“教师觉悟”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三)立体研修,在职业素养的发展中提高“教师觉悟”

为了满足不同老师的成长需要,“新学堂”加强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青岗新岗教师培训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不同层面的研修与培训。近一年来,学校确定了四十多个立体研修主题,每周固定时间,采取专家讲座、教师讲坛、观课议课、欣赏光碟、观看时事、榜样示范、社会讲坛、公开课、示范课等多样形式,在发展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培训目标力求达成“三个有”。即在“成长课堂”中做一位“有思想、有方法、有幸福感”的“教育家型”教师。“有思想”,是指教师获取了有别于以往的更多的问题;教师能联系实际科学解读教材、学生与教育教学形式;教师具有大教育的理念,始终致力于让孩子赢在未来。“有方法”,是指课前有借鉴或反思,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有观察和提炼,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课后有回忆和批判,注重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与问题。“有思想、有方法”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找到自己的“幸福感”,提升自己的变革觉悟,这种“幸福感”和变革觉悟具体表现在:能够发现孩子在人格上的闪光点与学习上的可爱处;能换位思考,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让严格成为习惯;能够总是找到自己的原因,等待孩子的成长,享受教育的快乐。

二是研修内容实现“三个超越”。一是超越教育。学校在组织和安排校本培训时,力求在内容上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和视角。二是超越学科。在校本研修中,最为普遍的是学科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但这些培训常常忽略学科间的联系。如果能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捕捉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此设计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超越技术。在校本研修中,不仅注重教育教学技能,更注重良好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研修管理重在“四个落实”。即管理组织落实、管理计划落实、管理过程落实、管理评价落实。在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化的过程中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机制保障,在职业品位的铸造中提高“教师觉悟”

“教师觉悟”需要职业品位作支撑,因此,建设“新学堂”需要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品位。为此,我们着力于机制的重建与完善,以铸造全体教师的职业品位为路径,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构建起学校内部的治理体制,提升治理活力。第一是法治学校,通过班级公约、教师公约、家长公约,依法治校。第二是共治校园,提倡师生人人当干部,家委会成员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代会成员民主化管理等。第三是自治班级,倡导和践行学生人人当干部。第四是德治师生,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小学生守则。除了治理体系外,“新学堂”还建立和完善了学科治理制度、班级治理制度,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自身治理体系,促进全校师生更好提升职业品位。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以“心存善念,先思先行,求实务虚,身正人正”为管理理念,以建设“积极向上,互助互学,敢说真话,办事公正”的团队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走管理重心下移之路,率先实践“教师人人都是管理者”模式,为每位教师设置“公共事务管理岗位”,并以“质量系数、团队合作系数和社会影响力系数”评价教师业绩。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全面推行“教师全员参与管理”制度,教导处设立年级共同体分管教学副主任、年级共同体学科教研组长、普通话监督员、课题组长、功能室管理员、上传网站信息管理员、阅读管理员、英语辅导员、数学辅导员9个岗位;德育处设立年级共同体分管德育副主任、年级共同体大队辅导员、年级体育辅导员、卫生与疾病管理员、洗手间管理员、养生保健管理员、家校合作管理员7个岗位;办公室在各共同体设立了年级主任、人事考勤管理员、档案管理员3个岗位……按部门组成管理团队,将全校公共事务细分为若干管理岗位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其次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形成了“三定三有六课二研讨”模式,“三定”,即教研组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召集人。“三有”,即教研活动要有主题,要有活动记录,要有考核。“六课”,即以课堂为核心,实行对外开课,主要有专家参与的、同伴参与的、行政参与的、政府督学参与的、典型案例的(录像课)、教师自己的观课议课六种课型。“二研讨”,即教研活动可以分为同科研讨和跨科研讨两种研讨形式。

三是建构完善的目标督导机制,把管理落到实处。为了顺利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各种考核制度。首先制定了《教研组及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月考核细则》。教研组考核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由教导处协同各学科教研大组组长具体实施,根据得分高低按一定比例确定优秀、良好、合格教研组。获得“优秀教研组”称号的,教研组长为年度优秀教研组长;教研组考核与期末教学考核津贴挂钩。其次制定了《关于教师绩效工资的具体考核办法》。对教师绩效的考核,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基础性绩效考核小组由办公室牵头负责;奖励性绩效分别由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负责。第三是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细则》。与其他学校考核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学堂”只守底线,只以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为指标进行分项考核。第四是制定了《教师终身学习考核办法》,把教师的终身学习纳入绩效考核,用制度保证教师学习和觉悟提升。

三、自我觉醒:“教师觉悟”迸发的办学活力

“新学堂”孕育着一个灿烂的教育梦,为每个拥有梦想的教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让一个个蓬勃的生命在电子科大附小的沃土上悄然绽放,自我觉醒后的教师,既迸发出了自身的发展力量,也使学校发展更具活力。

(一)教师的自我觉醒加快了自身的成长步伐

近年来,学校有60多名教师相继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全国献课赛课一等奖、成华区最有影响力班主任、成华区教师新形象风采大赛一等奖、区校学科带头人等称号。1名体育教师入选国家女子板球队,参加广州亚运会取得好成绩。2009年,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十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学校有3位学科老师执教的课同时获得一等奖,居全市中小学校获一等奖奖数之首;2013年,周庆、张鸥赴厦门参加第38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均获一等奖。

(二)教师的自我觉醒推动了“新学堂”的发展

短短几年,教师的自我觉醒推动了“新学堂”的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届百强特色学校”、“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阳光体育示范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新成长型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先进集体”、“首届成都最美校园”、“成华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教师的自我觉醒铸造了“新学堂”品牌

2009年10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听取学校办学特色的汇报后,评价学校“很有吸引力”;2011年至今,中央电视台对学校做了五次专题报道,累计时长四十多分钟;2013年5月13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摄制组专程前来拍摄中国基础教育专题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近两年来,《人民教育》、《人权报》、《大公报》和凤凰网等众多知名媒体,专题报道学校办学成果高达二百多次……教师的变革觉悟既成就了“新学堂”,也成就了持续发展的学校团队与教师个体。

上一篇: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范文 下一篇:剪纸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