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全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22:29:14

故乡全文篇1

“乡”让我们亲切,从一个乡里出来的人叫同乡,从同一个省里出来的人也叫同乡,在国外碰到本国的人,也说同乡。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宇宙中碰到地球上的人,恐怕也会说同乡。同乡的概念就是一个地方的人。这是一种个人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对于单个人来说,故乡是什么呢?故乡是我们出生地,故乡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生活的地方。当父亲、母亲、爷爷、奶奶都在世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的去看望他们,逢年过节聚到一起,那是多么温馨。可是,当我们的爷爷奶奶离世,父母亲离世,故乡还存在吗?

我知道住在城市的人们,父母在乡下的时候,他们经常去看望父母,逢年过节聚在一起,父母不在以后,就不怎么去乡下了,乡下还是他的故乡吗?故乡已被父母带走,带到哪去了呢?当父母收回我们的故乡,当我们在故乡再找不到一个亲人的时候,乡村大地本身就变成了我们的故乡。正如我一开头所说,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

我们汉人没有宗教,我们的文化是农耕文化,我们哲学也是乡村农业哲学。乡村对中国人来说,即是生存之地,也是灵魂居所。也可以说乡村就是我们的宗教。源自乡村“家”“孝”理念的儒教完完全全地被农民接受并且延续到今。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东西都保留在乡村民间。乡村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故乡。

我心中的故乡,是一个既能安置人的生,也能安置人的死的地方。乡村提供了这样一个地方。它收留你的身体,让你生于土上,葬于土下。在不远的过去,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祖坟,祖坟离自己的家园不远,出门就可以看到,祖坟或者在地头,或者在离家不远的一块地方。祖坟对我们是一种召唤和安慰,它让人时刻看到自己的生活,也能感受到入土为安的死亡。我们没有宗教,没有建立一个人人可去的天堂,没有。但是我们中国人在大地上建立了乡村,乡村既容纳人的生,也接纳人的死。故乡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就是这样的。当你完结一生,葬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之下,和世世代代的祖先在一起,过比生更永远的日子。这样的地方才能称其为故乡。

城市有这样的环境吗?没有。中国人认为人生最悲惨的结果是死无葬身之地。城市人死亡以后,烧了,烟消云散。这样的地方不能作为故乡。至少在文化和精神上不能作为人的故乡,城市是非常适合人生活的第二家园,它是为人的身体所建立的。城市的一切都太适合人的身体了,让人生活其中,非常舒适。它的所有功能都是按人的身体享受所设计的,但是它不考虑人的心灵。城市只让人在它的怀抱中享乐,它只管今生,不管来世。死了就把你烧掉。一个人的生命迹象烟消云散,变成一个骨灰盒,被家人存放在什么地方。

一个能够安置了人的生和死、身体和灵魂的地方,才能称其为故乡。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居所。中国的乡村早已经消失了,它存在于诗经、楚辞、唐宋诗词以及中国山水国画,中国人从那里走出自己的乡村伊甸园。乡村早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精神和宗教。

故乡全文篇2

1.下面的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D)

A.文中的“南国风光”是就“道路”“高楼”“霓虹”“粤曲”等而言的。

B.“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完全失望。

C.“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是一个比喻句。

D.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2.下面是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C)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过去贫穷、脏乱的厌恶和对今日故乡繁荣的喜悦。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感:因为故乡已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

C.本文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即有对故乡日渐富裕的喜悦,也有对故乡种种畸形。病态的忧虑。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陌生感和对故乡的将来寄予愿望。

3.将本文第三段分成三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附:陌生的故乡原文:

相距两年之后,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故乡海南岛。

步出海口机场,我差点辨不出东西南北。几年前,这附近还是一片冷冷清清,马路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漫溢,随处可见临时搭建的矮小棚屋,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这一次,却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眼前:道路宽阔平坦,气势不凡;四处高楼林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走近市中心,则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夜晚时分漫步街头,满眼是椰树夹道。霓虹闪烁,满耳是粤语喧哗、粤曲高扬,正可谓歌舞升平,伊然一派充满浪漫情调的南国风光。

①故乡的人真是富了,却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②原先一角钱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如今放起鞭炮来动辄成千上万元;原先一年到头饭桌上见不到荤腥的人家,如今为了生个男孩子便可摆上几十桌上百桌的宴席。③“大款”们心血来潮时,也舍得花上数千元请城里的戏班来演上一场,与乡邻们同乐;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学校舍却东倒西歪,烧香拜神之风又死灰复燃,趁势而起。④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发财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⑤他们透过“钱眼”看我,我仔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们亲近,却又隔着一层“钱”的无形障碍。⑥这确实令我尴尬而又悲哀,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⑦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

故乡令我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是这些?无论在海口市或任何一个城填上,“发廊”、“按摩保健”则早已不是秘密。诸如此类的现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独有。它们的出现,使我记忆中的故乡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也少了一分令我难忘的朴实和真诚。

故乡全文篇3

故乡意思指的是家乡,老家。中国古代对故乡有许多雅称,常见的有桑梓、家山、故国等。选自 唐 李白 《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故乡词语的解释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冰心《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 福建 福州 。”

二、故乡词语的反义词他方 [ tā fāng ]

他乡 [ tā xiāng ]

异乡 [ yì xiāng ]

三、故乡词语的造句1、我的故乡濒临大海,风景优美如画。

2、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做自己的故乡。

3、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是她从未去过,却一直魂牵梦绕的故乡。

4、伟人故乡行,群英荟萃大联欢,广安人民高兴万分。

5、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

6、老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美丽的凤景。

7、故乡的面貌完全改变了。

8、他离别故乡已经多年了。

9、虽然相距遥远,老人依然时常眷恋着她的故乡。

10、我的故乡,一到秋天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麦田。

11、一想起故乡,那一条崎岖的山路,那一弯清澈的小溪,那一片迷人的。

12、当看到故乡萧条、冷落的情景,我不禁怆然泪下。

13、每一个游子都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

14、这首长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5、我虽然身在异国,但心总在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16、儿时的记忆有些模糊了,只有故乡的小河留给我的印象却依然深刻。

17、故乡的变化太大了,真令人惊奇。

18、老人用深情的目光看着久别的故乡。

19、我留恋故乡那美丽的风景。

20、呈现在鲁迅先生面前的故乡是一派萧索凋零的破败景象。

21、那位年轻的作家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回到故乡。

22、在这篇故事中包含了老人对故乡的思念。

23、那年残冬腊月,大雪纷飞,他离开了故乡。

24、退休后到故乡小住,倒也安闲自在。

25、我离开故乡十年,今天回去,眼前事物,真让人有白云苍狗之感。

26、你离开故乡多少年了,难道不常有白云亲舍之思吗?

27、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28、多年远离故土的他,一踏上故乡的土地,仿佛重温旧梦般的陶醉。

29、他回故乡探亲,走到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时,不禁触景生情,想起许多往事。

30、他从台湾回到久别的故乡,真是百感交集。

31、劫后回到故乡,但见断井颓垣,满目荒凉。

故乡全文篇4

一、认真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

为了认真落实县安监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精神,我乡在接到文件后立即召开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会议,将建筑施工安全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层层落实。把安全目标责任落实到了片区。

二、加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力度。

为了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工作,我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开展建筑安全施工检查工作,对检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通过检查,既掌握了我乡各个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求立即整改。

三、继续深化建筑安全施工整治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乡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事故多发势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与安全生产月宣传工作一起进入工地。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今年我乡共有两个重大的建筑施工项目:南昌村小组危房改造和响毛公路硬化工程。我乡具体的做法如下:

1、村小组危改工作是我乡安全生产检点,结合安全生产月的宣传。我乡安全检查组半年内共到施工现场检查6次、宣传安全建筑施工2次。

2、响毛公路硬化改造工程是县重点项目,我乡安全检查组就一直注重该项目的施工安全工作,该路段共有6个涵洞修建,几十处的挡土墙,检查组多次提出凡是施工现场都必须拉警戒线和警示牌。

3、特别预防事故的重点是:洞口、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脚手架搭拆作业、幕墙、等易发生高处坠落的部位。同时,我们把安全专项整治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平时的监督检查,深化了安全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事故隐患,逐步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四、狠抓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故乡全文篇5

本文选材新颖,构思巧妙,情感浓郁,读之感人至深,回味无穷。其鲜明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咏物抒怀构思巧

文章以“故乡的麦子”为线索,先叙写我对父亲送麦行为的不理解,并把它漠然置之,再叙述个人的困顿与伤感,有一种思念故土情结,接着描述金黄的麦粒给“我”的无限怀想。文章处处紧扣文题来展开叙写,处处暗示文章主旨,借“故乡的麦子”来象征父爱、象征乡情,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线索明晰,结构严谨。行文中采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之法,让“故乡的麦子”,在读者心灵散发出诱人的芬芳,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细节真切情味浓

本文善于捕捉典型的细节,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作者是这样描写父亲送麦的细节:“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喊我,扭头一看,是父亲,他气喘吁吁地向我挥手,由于患有骨质增生,腿脚不灵便的他连走带跑地扑向即将发动的汽车,手里攥着一个小小的蓝布包。”这一典型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还有送麦时父亲的质朴语言传神地展现出父爱的细致与周全。特别是每次通完电话,父亲总要问“我”麦子是否放好了,并提醒我“把”它拿出来晒晒,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使得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思念之情跃然纸上。本文以这些真切细微的细节,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让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历历在目,让父亲的一片爱心在“缕缕麦香”中升华!

三。虚实结合意蕴深

本文最妙之处就在于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虚实结合之中,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悟与深刻的意蕴。“金黄的麦粒一粒一粒,仿佛一颗颗来自远方的眼睛,慈爱地盯着我。这黄,让我想起了父母亲土地一样的容颜,想起了故乡的大地上,那些埋头躬耕的人们……淡淡的麦香,是太阳的味道,土地的味道,也是父母的味道”,作者寥寥数语,就把“我”与父母、故乡、乡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抒写出对故土的爱恋之情。“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一颗颗柔软的心,每一颗心里静静流淌着一条河流”、“麦子脱掉了锋芒,就像我们的故乡被岁月脱去了盛装;麦子着给你捧出全部的体香,就像我们的父辈攥紧双手,在艰辛耕耘中给我们全部的爱和希望”,这些蕴含深刻哲理的感悟之句,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人们的敬畏,对故土的无比依恋。本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创设出诗意盎然的意境,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越发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四。

方式多样语言美

文章叙写送麦、问麦事件是为后文对麦子的描写作有力铺垫,简笔勾勒麦粒的情状、恣意的联想与铺陈是为后文中心的揭示与升华作铺垫。本文运用层层拓展之法,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其“麦子”的内在意蕴。文章合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让读者在“淡淡的麦香”中,深深体会出真挚的父爱与浓郁的乡情。本文之所以感人至深,还在于语言凝练生动,含蓄隽永,极具感染力。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意味深长。特别是大量的反复之句,有力地强化作者真挚的情感,使得笔下浓郁的乡情呼之欲出。另外,文中的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参差多变,使得语言灵动而富有诗意,真可谓情韵悠长,意蕴无穷。

・附原文

故乡的麦子

马国福

要离开故乡了,临走时母亲给我装了几双她亲手刺绣的鞋垫。父亲站在门口似乎欲言又止,木讷地思量着什么。父母亲执意要送我到车站,被我拦住了。我说家离车站这么近,你们歇着,我很快就到了。别离如针,我怕这针扎在父母脆弱的心上,让和儿子享受短暂相聚欢愉的他们心里生疼。

告别了父母,到了车站,就在我上车门的那一刻,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喊我,扭头一看,是父亲,他气喘吁吁地向我挥手,由于患有骨质增生,腿脚不灵便的他连走带跑地扑向即将发动的汽车,手里攥着一个小小的蓝布包。嘴里喊着,等等,等等!把这个带上。

我停下来,父亲蹒跚着赶过来,把布包塞到我手里。他说:这把麦子你带着吧。我愣住了,以为听觉错误,赶紧问:带什么?父亲说:一把我自己亲手种的麦子。我感到有些好笑,我在城里工作,又不种庄稼,这么远的路,带一把不起眼的麦子干啥?

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缓缓地说,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闻闻麦子的味道,心里也会舒坦些嘛。父亲的举动,让我觉得有种不可理喻的拙愚。

车里的乘客都上齐了,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催促着我赶紧上车。我把麦子装进包里对父亲说:阿大,你回去吧。你们不要担心,我到南方后会给你们常打电话的。

两天后我回到了南方的家里,打开包裹,随手就把那包麦子扔在阳台上。

时间久了,我也忘记了那包带着土腥的麦子。

或许是远离家乡的缘故,每到节假日,我总会莫名地感伤,尽管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比起高原的环境好多了,我总觉得心里缺少些什么。有段时间,由于俗世的牵绊,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困顿的时候常常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通完电话,父亲总要问他给我的麦子是否放好了,并提醒我把麦子拿出来经常晒晒,不要生霉。

有次通完电话,想起父亲的念叨,就从阳台上拿出那包麦子,在灯光下铺开。金黄的麦粒一粒一粒,仿佛一颗颗来自远方的眼睛,慈爱地盯着我。这黄,让我想起了父母亲土地一样的容颜,想起了故乡的大地上,那些埋头躬耕的人们。我捡起几颗麦子放在鼻子下嗅嗅,土腥里和着淡淡的麦香,是太阳的味道,土地的味道,也是父母的味道,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顿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是感伤,亦是幸福。蜗居城市,我还能拥有一把来自故乡的麦子。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故乡。一粒粒麦子就是故乡的版图,弯曲的河流在这版图上不知疲倦地追随着时光奔向远方,像极了我们的父辈一天天走向岁月深处。风一天天吹着,顺着季节的脉络,吹熟了我们的庄稼,吹老了我们的村庄,吹老了村庄里生息的人们。一茬又一茬的庄稼种了又收了,一辈又一辈的人走了又回去了。四季的册页里,庄稼是最重要的篇章,为这些庄稼忘我付出的人们还在村庄,而他们的后辈一个个离开村庄,奔赴远方,在城市的屋檐下改变命运的走向。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一颗颗柔软的心,每一颗心里静静流淌着一条河流。你顺着河流的走向,用有限的力量改变无垠的时空,那河流的源头有那么几行热泪为你而淌。当暂时的荣光迷离你的双眼,当城市的灯火映照你忘我的身影,当喧嚣的声响湮没你的乡音,就请你叩拜你盘中的麦子蔬菜谷物吧。麦子脱掉了锋芒,就像我们的故乡被岁月脱去了盛装;麦子着给你捧出全部的体香,就像我们的父辈攥紧双手,在艰辛耕耘中给我们全部的爱和希望。

谁也无法还原从前,而一粒麦子就能让你轻易回到从前。想必,我在泥土地上生存了67年的父亲赠给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儿子一包粮食,就是让他审视一把麦子的时候不要忘记感念故乡大地的恩德吧。

【《辽宁青年》2010年第7期】

・阅读思考・

1.全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

3.“父亲的举动,让我觉得有种不可理喻的拙愚”,这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

5.“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一颗颗柔软的心,每一颗心里静静流淌着一条河流”,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你举例简析。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故乡的麦子》】

1.故乡的麦子或麦子 咏物抒怀或象征

2.文章用“故乡的麦子”来象征父爱、象征乡情,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或是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戴与对故乡的热爱。(大意相同即可)

3.这是因为我当时没有体会出父亲深沉的爱,反衬出父爱的细致与周全。(大意相同即可)

4.虚写,这样写把“我”与父母、故乡、乡亲有机地融合在这一起,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作者的故土情结(或是对故乡的热爱)。(大意相同即可)

5.这句话运用拟人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麦子蕴含着浓郁的乡情,寄托着父老乡亲全部的爱和希望。(大意相同即可)

故乡全文篇6

安全生产通报制度范文一

坪寨乡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有关部门必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为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全乡的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状况,搞好全乡安全生产情况通报。

二、乡人民政府授权乡安办根据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各村、乡直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事故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对上季度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和生产安全事故情况进行通报,公布存在的隐患和发生的事故。

三、对不同时期全乡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和影响较大的生产安全事故以及受到责任追究的相关人员进行通报。

四、对群众关心的、影响较大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隐患情况进行通报。

五、排查出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对未按规定整改落实的村、相关部门,按安全生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的要求进行通报。

六、对全乡开展的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督办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七、各村、乡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

八、情况通报以会议、文件方式公布。

安全生产通报制度范文二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安全生产检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安全生产管理手段,是建立良好的安全环境、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特制我院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一、根据全年各重大节日和季节特点,院安委会每年检查不少于6次,院主要领导参加的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遇特殊情况和上级要求,另行安排,每次检查应有记录。

二、安全检查要做到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重点检查对象一般为药房、锅炉房、手术室、放射科、检验科等重点科室,并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状况,组织开展好各类专项治理和隐患整改工作。

三、检查督促各科室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检测领证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检测率和持证率要达100%。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督促有关科室及时整改,对因故不能及时整改的,要督促隐患科室采取必要的应急防范措施,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加强跟踪检查。

安全生产通报制度范文三

一、定期通报对象: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

二、全市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执法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隐患,除应当依法责令整改或及时处理外,还要向市安委会办公室报送相关情况,由市安委办负责汇总,实行一周一通报,一周一排名。

三、定期通报内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事故隐患隐患整改情况、责任制落实情况和信息报送情况。

四、定期通报既要通报安全生产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典型,更要通报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以促进各类问题和隐患的整改工作。

五、通报情况纳入乡镇、街道、开发区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年终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对同一问题或隐患被连续通报排后3名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约谈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

 

安全生产通报制度相关文章:

1.安全生产信息通报制度

2.安全生产信息通报

3.安全生产形势通报

4.安全生产季度通报

5.安全生产事故处理通报

故乡全文篇7

[关键词]空间焦虑;故乡话语;囚牢模式;阻隔模式;流寓者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 (2015)05-0094-07

在鲁迅的话语系统中,故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言说立足点。故乡是鲁迅启蒙话语的观照和言说对象,也是鲁迅流寓者身份确立和挣扎的空间、精神参照物,是鲁迅生命体验言说的出发点。它作为鲁迅体验与言说的中枢,辐射出鲁迅话语的基本语汇。于是,故乡成为鲁迅的核心话语点,围绕着这个核心,在不同层次和空间内部形成一种聚集力量,衍生出一个独具鲁迅气质的话语的场域,其中蕴含着鲁迅话语的言说实践和规则。显然,鲁迅的故乡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域背景或者稳定的空间意象,它的内部既凝聚和衍生着意象、主题、意志,又存在着不同层面的话语的生成规则。在这一话语建构的过程中,空间焦虑内化为主要因子,支撑着故乡话语的成型,甚至决定着这一话语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活动大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场域中。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说:“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她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李欧梵不但注意到鲁迅对于空间的关注,也指出鲁迅作品中的空间建构是以他的故乡为模本的。鲁镇、S城、未庄、平桥村、咸亨酒店、一石居、茶馆、社庙、土谷祠……当我们将这些地理空间并置的时候,凸显出的正是鲁迅话语的一个现实观照点:故乡。鲁迅小说的展开几乎统统依赖于这个以故乡为原型的世界。这是鲁迅故乡话语的初步生成,即作为原型存在的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故乡。它作为小说主人公们的活动背景存在,是鲁迅作品情境建构的出发之处。

鲁迅以密集的空间概念建构了原型故乡的同时,又赋予故乡以内核性的人格,诸如畸形、荒凉、冷漠、残忍、阴暗,生活其间的民众掣于“吃人、观赏吃人、被人吃”的网罗不能自拔,也不自知。这一生存网罗即是故乡自身的人格和生命特质,其实质正是故乡民众的群体性人格。在鲁迅的文本世界中,故乡因为内部众人的群体性人格叠加而有了自己的生命人格,它以自身的生命质与内部主人公们并置为小说的言说对象,从而发出了自身的话语。鲁迅故乡话语的建构过程,实则也是故乡这一空间参与叙事与言说的过程。故乡如何以地理空间意象成为文化建构、价值体系建构的中心,又如何作为文化、价值参照实现言说者自我身份的确立,是本论文要探讨的问题。

故乡作为空间概念,有着自身的层次,它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是密布着权力关系和价值秩序的社会文化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人在空间的生存,成为鲁迅故乡话语的着力点。而其间触目惊心的是鲁迅以及他笔下人物的空间焦虑。即,人与生存空间(故乡)不能相容,不能和解的紧张关系。对空间焦虑的直接言说在鲁迅的小说中不胜枚举:

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万分沉重,动弹不得。(《狂人日记》)

太大的屋子四周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明天》)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故乡》)鲁迅笔下的主人公们,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阿Q、疯子、吕纬甫、魏连殳,几乎无一例外地生存在这逼仄、气闷、秩序环绕、人情冷漠的世界里,时时感受到来自这一空间的威逼和压迫。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不安和焦灼感。鲁迅的关注点始终在这些封闭空间内部主人公面临的焦虑。这一以焦虑为核心的关系结构和感受结构就是鲁迅故乡话语的精神本质,也是故乡从地理意象上升到群体性人格象征的内在话语机制,并且暗示着鲁迅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方式。

一、整体上的“囚牢”模式

鲁镇之于祥林嫂、未庄之于阿Q、吉光屯之于疯子、咸亨酒店之于孔乙己、S城和寒石山之于魏连殳……都是一种围困力量。不管物理空间如何转移和置换,始终没有摆脱这一逼人的“囚牢”模式。在这种人与故乡空间的关系中,空间是先在而主动的,人是被动的;空间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是被评判和规约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众人的调笑中沦为笑料,祥林嫂是鲁镇人注视中的“陈旧的”,疯子和狂人更是被真实地囚禁在祖屋和社庙里……他们始终处于以囚牢形式出现的空间里,被围困而无力挣脱。故乡就是通过这种令人窒息的囚禁实现对于内部人众的虐杀。这些小说的内部,都传递出黑暗、冷漠、残杀、耻笑、死亡、孤独等体验,糅合的焦灼感在文本中发酵、繁衍、变形、演化。正是这种内在的空间焦虑的影响,故乡在言说过程中演化为鬼域:故乡一社会空间(等级、秩序和文化空间)一牢笼一地狱,通过焦虑情绪的传递,以一系列空间意象的相互置换完成空间概念和空间性质的相互指涉,最终使故乡与鬼域成为同质同构的空间概念。

鲁迅的故乡话语内部,首先突出的是实有的空间,鲁镇、未庄、S城、社庙、祖屋、酒馆、山村、土谷祠,甚至花轿、坟、棺材,鲁迅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充满桎梏感的意象,以这些具体而封闭的空间营造出逼仄的“无法呼吸”“艰于呼吸视听”的空间感受,正是这种逼仄产生的焦灼感,将实有意象不断置换为感知意象,从而将具体空间意象变形化,无数涌现的空间意象以一种内在的同质――焦虑――无限推演下去,衍射至不同权力控制的空间内部,渐次演化成了“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铁屋子”“地狱”“非人间”“无物之阵”“独头茧”“人肉筵宴的厨房”,甚至“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至此,实有的空间意象经由感知意象的中介,进入到以囚牢为形式、以吃人为内质的象征性意象。从空间对人的囚禁,最后到空间对人的虐杀和吞噬。故乡与鬼域的同质性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置换完成的。这一话语规则是:故乡=地理空间=社会/秩序空间=牢笼=吞噬/吃人=地狱。而从实有的空间意象到感知意象,再到象征意象的转换契机,正是空间焦虑。在这种言说规则中,空间焦虑内化为叙事的主要因子,故乡经由这一因子的内在运作,最终变成鬼域。这一内核性质的感受结构成为故乡与鬼域之间转换的核心规则,并支撑起故乡的生存、文化景观。

故乡的囚牢本质和无形杀伤力作为故乡话语的显在层面,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从叙述者的角度呈现出来的话语,是将故乡作为启蒙对象的空间想象与空间重建。鬼域故乡的建构与启蒙话语的建构是同步的。我们注意到,鬼域故乡的言说者为空间之外的人,他是冷眼旁观者,也是故乡的异己者。即叙事者与故乡的对话关系中潜藏着一个“文明世界”(理想世界)作为参照,故乡成为鲁迅话语中的“他者”。叙事者与其所在空间的距离感使得他建构的这个众鬼喧嚣的空间成了与他异质的存在,启蒙话语正是经由这异质性提供的言说角度进入到故乡话语系统中。

在“我”这一带有启蒙者眼光的归乡者不出现的文本中,唯有狂人、疯子和夏瑜这种脱离了正常生活轨道的叛逆者,能够跳出生存的空间看到故乡的囚牢性。狂人和疯子出现的意义就在于,以他们的非常态的生存方式和话语方式在故乡话语内部打开非常规的感受维度。这种观察视角和感受维度是故乡自身无法自发出现的。因为故乡话语背后,是文化范式的规约。狂人和疯子的疯言疯语正是以打破规约的方式撕开这密闭的空间的一角,他们不断警示着人们存在场域里的危险性。夏瑜更是对阿义说“可怜”,他们都因为反常规性而获得与故乡的距离,而同时,狂人被关在祖屋里,疯子被关在社庙里,夏瑜被关在大牢中。他们的身份特征使他们在体验世界里将故乡与监牢这两个意象进行并置。从这个层面看,囚禁意象的设置就具有对故乡整体的象征意义。主人公因为疯癫或者叛逆而获得即使身在故乡也并不属于这一空间的特点,鲁迅反复将这“不在场”身份与囚牢意象并置,实则将囚牢模式的发现纳入到启蒙话语的框架之下,于是,囚牢意象不仅仅是故事事件的呈现,而且是作为一种感受结构去进行意象之外的故乡人格的想象和故乡话语的建构。

二、内部的阻隔模式

如果说囚禁是从叙事者的启蒙观照中生成的故乡话语,那么对于故乡这一“囚牢”的在场者(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而言,故乡又呈现出不同的意味,这一层次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感受结构是阻隔,其内核是被拒斥感。焦虑不仅仅是来自空间的压迫,还来自于人无法进入空间内部,与空间始终隔膜。鲁迅故乡话语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这一阻隔模式推动的。《祝福》里祥林嫂的故事对于叙事者“我”来说,是“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由这种整体观照的角度,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囚禁、被围困的一生。然而推动着这些断片构成小说的内在驱动力,却是由祥林嫂的角度感知到的阻隔以及祥林嫂想要冲破阻隔进入到这个空间的努力。《孔乙己》中咸亨酒店呈现出的阻隔是以曲尺形的柜台将人群分割开来,对于内部的众人而言,取笑孔乙己,成为他们联合一气的途径,他们借此获得一种稳定的团体感或者安全感。孔乙己难堪的失语状态说明他与鲁镇文化空间的疏离。“穿长衫”却只能“站着喝酒”,则意味着他在任何空间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永远游离于空间之外的焦虑成为孔乙己身上的标签。

如果说从叙事者的角度,以“囚牢”模式展示了故乡在话语中如何变成鬼境,那么,在这个话语层面上,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故乡内部的人如何变成鬼卒。其内在的话语运作机制是空间焦虑迫使下的人的本能挣扎。这种焦虑的运作过程体现的是无数的个人拼死向着群体靠拢。于是,这一层面上的故乡话语沿着这一规律言说和深入:乡民=空间中的人=认同秩序和规则的人=被空间驯化的人(被吃者)=排斥秩序之外的人(吃人者)=鬼众。

以《祝福》为例,祥林嫂的一生浓缩在几个空间之中:鲁镇(初到)、贺家ィū黄雀募蓿、鲁镇(被看、被嘲笑)、阴间(想象与恐惧)。初到鲁镇,地理空间就在四叔的皱眉中成为文化、秩序空间,她做的唯一的努力就是拼命干活以获得认可,进入到这个空间内部;贺家ナ恰吧钌揭ァ保象征着空间的隔绝,祥林嫂由改嫁被隔绝在鲁镇社会空间之外,她以死抵抗的心理动因,其实正是她对于所在的社会空间秩序的认同和恐惧;阿毛被狼吃,将她再次送到鲁镇,阿毛的被吃,正是祥林嫂被吃的隐喻,而祥林嫂看到的却不是这个空间的吞噬性,她以不断重复阿毛的故事来获得这个空间的同情和接纳。即便这个空间以注视、鉴赏、嘲笑甚至防备形成密不透风而无法打破的囚牢,她所做的努力也仍旧是捐门槛以期得到救赎,重新获得鲁镇人的接纳。祥林嫂自始至终感受到的,都是阻隔,而不是囚禁,她的所有努力,也都是为了获得空间内的立足之地,而从未想过冲破这个囚牢。

同样,那个虽然满口“之乎者也”却拼命想要与人交流的孔乙己,希望短衣帮对他接纳,结果却是“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那“排出九文大钱”的孔乙己则是以这样“阔绰”的一个举动,想要进入穿长衫的群体。同理,阿Q渴望姓赵、欺负小尼姑,也都有一种打破阻隔,期望与他人融为一体的意愿,也因此,他的革命梦想不是打破铁屋子,冲决出去,获得新生,而是意味深长的“同去同去”,他要的不是“去”,而是“同”。可以说,阿Q的所有生存意志都是进入而不是逃出秩序空间。

我们站在叙事者的角度看到故乡由实有空间渐渐演化为社会空间、牢笼、吃人场、地狱。但这个言说层次中的主人公们却个个茫然而恐慌,他们看到的不是铁屋子,而是阻隔,是“高墙”“厚障壁”……被拒绝的焦虑指引着他们去迎合这个空间内部的所有规范,以此获得自我身份、价值的重构。乡民甘愿被这一空间驯化,其目的是要寻找到自身在这一空间中的位置。正是害怕被空间排斥的焦虑促使他们变成空间的认同者和维护者。于是他们成为相互敌视、防备、既是吃人者也是被吃者的鬼众。故乡这一空间既规约了其间的乡民,使他们成为鬼卒:同时,鬼卒们也不断支持、维护和加强这种空间的压迫力量。于是,经由这种规约与支持的互动,鲁迅在故土言说中营造了人间炼狱,主人公们统统变成游魂。

故乡全文篇8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第一人称 内聚焦 全知全能 留白

一、内聚焦的忠实与变异

“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基本上经历了可谓两次大的嬗变。一次是,如果将鲁迅从整体上置入‘文学革命’的滚滚大潮中进行外部动态观照的话,他挟晚清小说界革命之威引领,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从传统渐次步入了现代的转变,这主要是以《呐喊》、《彷徨》为代表;另一次则发生在其小说内部,鲁迅以其《故事新编》部分实现了他更新小说叙事、创设小说类型的企图。”[1]本文就第一次嬗变的过程中讨论鲁迅在《呐喊》、《彷徨》等集子中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及特点。

(一)固定式内聚焦

鲁迅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中,严格遵守着固定内聚焦而没有聚焦转移的文章有《一件小事》。在《一件小事》当中,文章的视角始终是围绕恪守着“我”来观察这个世界的。从“我”的视角出发,耳闻目睹国家大事,对于社会周围的冷漠。但由于车夫对于老女人的热心举动,又使我感到自己对于自己日渐麻木的情感产生愧疚之心。尽管在叙述中文本插入了“车夫”、“摔倒的老女人”、“警察”等多重人物,但视角的出发点一直是以“我”为中心观察这个世界的,严格按照第一人称的视角观察车夫、摔倒的老女人、警察等人物行为投射到“我”内心的感受。严格遵守着固定内聚焦的模式——叙事者=人物。

(二)变换式内聚焦

在《兔和猫》、《社戏》、《故乡》、《头发的故事》等文章当中,并不是严格遵守着第一人称固定内聚焦的叙述方式,而是从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形式转移到第三人称当中。有的甚至以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却用两个人对白的引言成文,这其实是打着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幌子却用着第三人称交换叙事的方式。

《兔和猫》中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为主线的,但其间有视角的滑脱和转移。比如从“我”的叙述视角转移到“兔子”、“孩子们”、“鸦鹊”等视角。从“我”的视角滑脱开来,分别叙述了兔子、孩子们、鸦鹊对于整个事件产生的反应,增加文章的信服度。

“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弓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进来了。”[2]

这一段当中,从“我”的叙述视角滑脱到“兔子”的视角——爱吃不爱吃桑子和菠菜。然后从兔子的视角滑脱到鸦鹊的视角——吓得赶紧走,来来回回几次就不敢靠近了。从“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当中滑脱到兔子、孩子们甚至鸦鹊对于这个事件的反应和回答,扩大了读者对于文章信息量的认知度。如果只是以“我”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则不能全部知晓文章中每个当事人对于猫偷吃兔子的反应,以“我”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则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故乡》当中,以成年后的第一人称“我”叙述回到故乡看到的状况,所以这里的叙事方式是以成长以后的“视角”回望过去的故乡。在“过去”和“现在”的时光象限中以过去和现在的故乡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对比和反差。在这里,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因为是同样一个人“我”的叙述。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它还包括一个圈层叙事结构——以“经验自我”(经验视角)的叙述模式和“叙事自我”(叙述视角)的双重聚焦模式。除了现在的“我”对于现在故乡和过去的故乡有了差异和对比的感受外,还有现在的“我”的视角下回忆过去的“我”对于过去故乡的感受。对于时态的混合运用,能给读者传达一种时效性——当时性、实时性。突出证明了作者并没有因为现在“我”的叙事影响了过去的“我”对于故乡的感受,更能进一步表达了“回不去的故乡”的主题。

《头发的故事》则着重以第一人称“我”带入我和前辈“N先生”的对话中,躲避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变奏第三人称叙事当中。从第三人称直接引用我和N先生的对话,把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的现实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头发的“剪”与“不剪”里外都不是人。此时以第三人称的直接引语更能突出文章的信服度,忠实诚恳地传达叙述者想要表达的内心,直接与读者沟通对话。

二、第一人称叙事特点

(一)全知全能的落幕

《一件小事》中以第一人称固定内聚焦的叙述视角方式描述了“我”由于耳闻目睹了很多所谓的国家大事,因此对于人性也日渐冷漠无情起来。在车夫载“我”的途中遇到一个女人摔倒了而“我”却麻木不仁。而相对比的却是车夫的行为——扶起摔倒的老女人往巡警分驻所走去。于是“我”产生了自己矮小的愧疚之心。文章中的我由于受到了所谓“国家大事”的熏陶对于人性却是日渐麻木起来,而在“我”的视角下没有多少文化的车夫却能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我”的叙事视角代替了上帝“全知全能”的视角做了一个裁决——“我”的渺小和车夫的高大。唯此,才能突出当时的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和压抑的状态,而不是以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去说理。这种视角下的文章更显得真实和具有说服力,彰显了文章人性的光芒。

同样,在《故乡》当中也运用了不完全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我”的真实经历叙述了那个回不去的故乡。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从现代性演进的角度看待故乡,它只属于时间象限中的“过去时”,城市则是人们生生不息的现代时。人们在城市中碌碌无为劳累奔波,却始终不肯回顾过去和故乡。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开始,故乡,注定成为回不去的过去时。我作为一个城市的“入侵者”,与故乡中的人格格不入。于时光的象限中怀念故乡,却始终无法回归,融入故乡。因为,故乡故乡,是“已故”的“乡村”。正因为“已故”,所以无法回去。正因为无法回去,所以怀念。也因为怀念,所以一直美好。以“离去——回归”这样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一个外来人“我”对于故乡不再适应的状态,描述了回不去的故乡。而以一个“外来入侵者”的角度叙述故乡发生的变化,更显得“回不去”的真实性。在这“回不去”的真实性中,只能以“怀念”的方式去祭奠——“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3]

“建立终极美好的社会的事业是历史的宿命,愿意的人跟着走,但不会拖着不愿意的人走。历史进步的脚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愿意为这事业献身的个人会被历史车轮碾碎,没有什么好稀奇。历史宿命的事业编织的生活伦理像一具吸血的僵尸,吸干了生活中单个的人身上的生命想象的血液。个体不应该有自己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不应该有别的选择,只应该选择社会主义事业,因为个体命运的在世负担已被这种事业伦理背后的历史进步的正当性理念解决了。”[4]

在刘小枫对人民伦理叙事和个人关系的精辟阐释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个人在宏大的人民伦理叙事当中渺小的身影和沉默的语言。中国的文学历史上,说书人的“全知全能”上帝“类”视角往往占主导地位代替了个人的视角发出声音。个人的声音被淹没在“群”、“族”、“国家”等宏大叙事的背景之下。而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开拓了“个人”这片荒漠,为“个人”的声音发出了“呐喊”。

中国的人学观念往往建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法血缘之上。在中国宏大的人民伦理叙事当中,个人的声音被淹没在群体的“类”当中,个人必须“臣服”于“人民”这样宏大的“共性”当中才能生存。“存天理,灭人欲”便是个体自由被压抑到极限的最好证明。五四时期强调以人为本的民主并没有得到发展,而是被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群”和“类”中遮蔽至消亡。鲁迅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建立起个体关于自己生命意志(感情,欲望等)的表达,在个人的自由欲望和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的鸿沟当中架起一座桥梁,疏通了个人关于自己欲望、情感、无意识的描述和表达的疏通。同时也使得第一人称“我”的诉求得到表达和宣泄,而不是成为“沉默的他者”淹没在历史理性当中。以“人”的主体性地位取代了“上帝”的全知全能的角色。

没有第一人称“我”的发声体的“合音”成为多部发声体,而只是“国家”的独奏版,读者看不到“个人”对于欲望和情感的诉求——关于个人的反省和自责(《一件小事》,关于个人对于“回不去”的故乡的怀念(《社戏》,《故乡》),关于个人在社会中被压抑的欲望而不能排解的情绪(《孤独者》,《在酒楼上》)。需要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拖着个人沉重的步伐一路向前,同时也需要兼顾个人对于欲望和伦理的诉求和排泄。鲁迅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在工具理性和道德理性之间打开一个出口,给个人寻找到一个宣泄平衡点。

13a3

(二)认同与留白

《鸭的喜剧》没有沉重的生死对立、爱情婚姻等宏大的母题叙述。全文只是以平平淡淡的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关照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沙漠似的寂寞”般生活,期待回到俄罗斯的国度。在那个国度有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谐……”在我的视角下出现了三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爱罗先珂君买的鸭子吃掉了之前养的蝌蚪。表明了在北京这样沙漠般的环境中,动物与动物是无法和谐相处的。第二个圈层是爱罗先珂君在看到这样的情景下匆匆离开了北京回归他的俄罗斯母亲。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因为鸭子可爱而酿成了蝌蚪死亡的苦果。第三个圈层则是站在“我”的视角去关照“我”自己。我突然对于北京这样的环境惆怅和苦恼起来。由于是站在“我”的视角目睹第一圈层和第二圈层的整个过程的发生,因此更显得异常孤独。

胡亚敏在《叙事学》中指出固定内聚焦形式的特点:“这种内聚焦型视角与那种交代得明明白白的非聚焦视角是不同的。由于视野的限制,它难以深入地了解其他人的生活,难以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而在有些情况下它不可能提供明确的答案。这种聚焦方式在赢得人们信任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悬念,而这些空白和悬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读者的一种解放。”[5]

《鸭的喜剧》以三重的圈层结构叙述一个“人与自然”求证与和谐的平淡无奇故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背后,更凸显出了触目惊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第一个圈层只是直白陈述一个事实:鸭子吃掉了科大搅翻了周围的一方净土。第二个圈层则以“我”的视角叙述了爱罗先珂君匆匆离开北京回俄罗斯的事实。而在这个事实当中爱罗先珂君始终处于沉默的未发声的状态。第三个圈层则是以我的视角来关照我自己。从我自己的感受更表达出静默无言的孤独感。同时也以“我”的视角反衬爱罗先珂君匆匆离开北京的孤独感。以“我”这一层的视角遮蔽了爱罗先珂君匆匆离开北京的原因,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悬念。同时又以“我”这一层的视角反衬了爱罗先珂君为什么离开北京。更映衬了“人物自我求证”的方式,静观不语。一切表达尽在其中。

如果没有建立在第一人称内聚焦“我”叙事的基础上,就不会真实还原一个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生活状况每况愈下的境况(《故乡》);也不会有自传体下我对于故乡江灯烛火的原始古朴农村意象下的回顾和留恋(《社戏》);更不会有旧知识分子面对未来穷途末路的惆怅抒发和感慨(《在酒楼上》);同时也没有鸭的喜剧,是喜剧也是悲剧(《鸭的喜剧》)。在“我”的基础上,使得“叙述者”和“我”等同合一,加深读者对于文章的认同感,弥合读者对于“叙事者”和“我”之间的裂缝。

在此同时,对于“我”以外的事情,一概以沉默和留白的方式,给读者以“填空”的想象和悬念。这使传统的“全知全能”小说从万能的上帝之眼的神殿中走下来,还原为世俗合理的人性。

参考文献:

[1]朱崇科.张力的狂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钱理群.王得后.鲁迅作品全编:小说卷[Z].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3]鲁迅.鲁迅名作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上一篇:节约用水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春来草自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