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妙玉范文

时间:2023-10-22 15:53:24

红楼梦妙玉篇1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关键词: 世难容 怪僻 才华馥仙 梅花 爱情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

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妙玉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而这些与佛家的“四大皆空”是不相容的。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而妙玉跟“六根清净”相去甚远,她对茶品、茶水、茶具有着那样的讲究,这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妙玉却不是这样,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这些姑且不论,单是妙玉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也与《红楼梦》中的其它僧道佛尼有所不同。她不似“癞头和尚”、“跛脚道人”的“渺渺”、“茫茫”,也不似马道婆,张道士的虚伪、奸诈。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即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欲望总是使人恋恋不舍,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他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作人的权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妙玉就如同栊翠庵内的梅花一般。红梅开在滴水成冰的严寒环境,就象征了妙玉处在阴森可怕又冰冷透骨的佛门;红梅冲破冰雪的禁锢,在寒冬中怒放,发出扑鼻的异香,就像妙玉那如兰的气质,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梅花枝条那如蟠龙,如僵蚓的曲折遒劲的形态暗喻了妙玉那被扭曲而又不屈的性格和灵魂;而梅花胭脂般的殷红又代表了妙玉外貌的娇艳和内心的温馨。这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外冷内热的少女、与雪中红梅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梅合一的境界。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情感。无情的佛门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人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之花还是破佛门的清规戒律,迎风怒放,象雪中红梅一般。总之,“妙玉是一个既亲和社会又远离社会的人”。⑸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这不是有点朦胧吗?是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朦胧也许更美、更有魅力、更加诱人。

根据在哪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但必须在袈裟的掩盖下偷偷进行,而且要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妙玉的烦恼。“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杯,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或许,她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已茶是出于真诚,但这真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她二人是引宝玉入室的诱饵。一般的闺阁女子的房间岂容异性男子出入,更何况是佛门女弟子的耳房?她明知宝玉和黛玉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拉”了钗黛而宝玉“随后跟了来”就是在本意之中的。珍奇的古玩茶具可能只有两个,但稍次些的贵重茶具却不可能没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脓”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 爮斝杯" 与杏犀乔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

但是,一向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既刺痛了她,又提醒了她。因此她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了一个障眼法来转移钗、黛的注意力。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那领袈裟与项上的一串念珠太沉重了,沉重到如泰山压顶一般。这真是“不绣鸳鸯偏绣佛,恼人最是戒珠圆”。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只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愚钝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以为妙玉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此回妙玉并未亲自出场,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更见效果。对于乞梅的过程,只宝玉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但对于这枝乞来的梅,作者却作了详细描绘,“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⑹这段话,句句写梅,却又句句写得是妙玉。那枝梅的形态色气,象征了妙玉被扭曲的性格和被压抑的人性,也体现了她高洁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但是这些同时也暗示出妙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用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女的故事,实质上暗示了妙玉如梅花仙女,影射妙玉的思春之情。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两句,则写出了妙玉独立于风雪中的艰辛与她内心的痛苦。

但是妙玉的付出未得到宝玉的回应,因而她是痛苦的,焦燥不安的,因而她又有了第二次的“主动出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情窦已开时的内心不平静,于是她又一次出动向宝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但宝玉仍未理解妙玉的一番心意,还拿着粉笺四处张扬,着实刺痛了妙玉的心。小说这样描写生日,就表现了妙玉爱情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

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这病当然不是什么“走火入魔”之类的鬼话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正是不可压抑的剧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发展到理智所能控制的限度之外的一种变态反应。

妙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他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但妙玉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并且有着"馥比仙"的才华,连黛玉和湘云都自叹弗如。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於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於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注释:

⑴《红楼梦》第五回133页

⑵《红楼梦》第一十八回417页⑷《贝多芬传》【M】〔法〕

⑸《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第115页

⑹《红楼梦》第五十回1270页

参考文献:

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

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 著 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红楼梦妙玉篇2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尊贵的长辈们更是讲究诸多,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所饮茶类也要显示出名门望族的身份,以不失高贵的地位,彰显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270余处写到茶字。 其中文中提到的“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等,均为古代朝庭贡茶。可见贾府的地位之高,连日常小饮都和皇宫不相上下。

小说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才吃。明人屠隆《考余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称于世。在《红楼梦》诞生时代,“六安茶”与西湖龙井茶同属天下名茶,为珍贵的贡茶,属于不发酵的绿茶类。而“老君眉”为岳阳洞庭君山所产的“君山银针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中的黄茶类。贾母不爱吃“六安茶”,而喜欢“老君眉”,首先是因为日常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而北方居民多喜饮花茶类和发酵茶类。贾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叶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腻之效,加上贾母年事已高,脾胃虚弱,饮滋味醇和的茶较为适合。因为发酵茶的去腻消食功效要好于不发酵茶;其次是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

茶具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比如在王夫人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备;在贾母的花厅上,摆着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什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绿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尤为详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里所说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及脱胎填白盖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产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为清代福州所产的“雕填”品种的名贵漆器茶具。

《红楼梦》中妙玉论茶道有一段精彩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通过这些关于水的描述给人以更多的烹茶用水的知识,同时也表现了曹雪芹在茶道方面的深厚修养。

名茶、好水、美器均已齐备,然而“烹”和“沏”也不能忽略。在小说中妙玉的沏茶用水也多有详述。在给贾母沏茶时,她用贮水得法的隔年雨水烹了茶来;在给宝钗、黛玉等人沏茶时,她却亲自到风炉上扇沸了水沏,而且用的还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说明了她已完全掌握了用多高的水温,用什么样的水来沏怎样的茶。茶已沏好,待众人品饮之时,妙玉也有名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借助妙玉的茶道展示,我们也不难看出曹雪芹对茶道的圆熟与独到。

《红楼梦》之外的古典小说中写到茶、饮茶,大多显得空泛,谈不上高雅的“茶道”, 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完全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茶祭祀和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茶事活动,都是为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服务的。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饮茶表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饮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

红楼梦妙玉篇3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呢?兰上星白在《红楼梦人物谱》曾指明:“上至朝廷命官,下至平民百姓,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中国人的姓名自古以来就负载着丰富的国文化内涵,也蕴含着趣味多样的细节故事。“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名字已经渐渐从生活中互相识别变成了中国人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丰富的空间。而红楼梦中再现了中国姓名、字号的格局、模式、方法,充分体现了曹雪芹对姓名这门学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取号,选姓定名,为小说中形形的人物涂上了瑰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时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

四大家族的命名贾王薛史更是意味着具有代表性封建家族的家亡血史。脂砚斋曾评说贾家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意味着“原应叹息”,“春”为一季,百花齐开;时过令移,百花凋零,她们四人的名字也恰好是一个春天的四个时间段,元春得春气之先,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春光(盛景)易逝(早亡),则秋冬(衰败)不远了。既有个人命运预示,又有家族败落的暗喻。迎春是当春花木,迎其气则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故又谓其为“二木头”。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为人果敢有为。惜春谓孤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四春则成了“原应叹息”。这也正说明了在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命运,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虽然是生在朱门绣户中却也藏不住无尽的悲哀。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他们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宝”“玉”二字,将四个人的名字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的装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黛玉使人想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冰清玉洁。而宝钗总希望宝玉能够通过读书而取得禄位,总是脱不了“禄蠡”的性格,玉和钗的性格判然分明。“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也概括了《红楼梦》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和黛玉的“木石前盟”,结果却与宝钗结婚成就了“金玉良缘”。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也都有一个“玉”字,妙玉便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曹雪芹仅仅用四个名字就涵盖了文中主要人物相互串联的微妙关系。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难以见到的,与《红楼梦》齐名的其他三部名著在人物命名这方面根本无法匹敌:《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人物名字早有定论;《水浒传》也是由民间传说发展得来的,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只不过是各个英雄好汉的绰号;而《西游记》作为神怪小说,其中人物的名字更是千奇百怪。只有在《红楼梦》中我们才可以从人物姓名身上不断挖掘、发现,也正是如此,《红楼梦》人物姓名学也成为了红学家以及红学爱好者的宝藏。

一部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除了动人心魄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之外,人物命名也能如此之细之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红楼梦》的人物命名确实是匠心独具,鬼斧神工,令人解不尽其中味。清人周春曾说道:“看《红楼梦》有不可缺者二,就二者之中,通官话京腔尚易,谙文献典故尤难。倘十二钗册、十三灯谜、中秋即景联句,及一切姓氏上着想处,全不理会,菲但辜负作者之苦心,且何以异于市井之看小说乎?”周春巨眼.其言中肯而精到。今日读书作书之人很少有人从小说人物姓名字号方面着眼,或是仅从诗词名句中找出某人之名号出于某首诗词,这实在“辜负作者苦心”了。曹雪芹作为一代文章妙手,《红楼梦》也被称为旷世奇书,这一切绝非是今日一些“红学家”们的溢美之词。通过本文对小说中人物姓名字号的研究,我才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的艺术修养之深厚,表现之纯熟。仅以此文献给我所热爱的《红楼梦》。

红楼梦妙玉篇4

从深层结构方面揭示《红楼梦》与《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在文化蕴涵方面的异同。

十几年前,已有学者提出《巴黎圣母院》是属于“人物圆心结构”[1]依照“人物圆心结构”的说法,雨果是把女主人公艾丝米拉达放在了中心位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笔者以为,围绕着这一中心人物的其他性格则还可以有些变化。从横轴上看,艾丝米拉达的左方和右方分别是弓箭队队长费比斯和圣母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这两个人的特点,一是外美内丑,一是外丑内美,而横轴中间位置上的女主人公则是外美和内美的结合体,倘若我们以图示其关系,那么,这三个人物便形成了如下一个三角:

艾斯米拉达

费比斯

喀西莫多

然而事实上,由于在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的作用,实际存在的并不是这样一种三角关系,因此上图可以被拉直,而形成为:

费—艾—喀

能够把这一三角拉直,并使之成为一条直线的关键人物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佛罗洛,这一人物是神职人员,但却被兽性填满了胸臆。而与之相对照的,不是书中的任何人物,而是女主人公时时带在身边的一只羊。在基督教世界中,谁都知道“献给上帝的羔羊”这一典故。而且雨果所描绘的,又恰恰是在巴黎圣母院内外发生的故事。这样,由佛罗洛和那只羊所构成的纵轴也便形成了。在这条轴线上,佛罗洛高高在上,但却是人面兽心。羔羊处于轴的下方,它虽属异类,却颇通人性。图示如下:

佛——艾——羊

上述横轴与纵轴交错,也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

佛——

费——

——喀

——羊

处于十字架正中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既是外美内灵的化身;同时又是在人性中体现出神性的人生。她的命运是悲惨的,然而也正是她的命运,折射出了她生活于其中的悲惨世界。她不是耶稣基督,却被钉上了十字架。她的周身由于其性格和命运的映照,笼罩了一层光环,就像她背后的圣母玛丽亚一样。人们在这一人物圆心结构中,可以感觉出女主人公在飞升,被无形的天使们簇拥着,飞向天庭。

无独有偶。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王昆伦先生早就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塑造人物惯用对照的写法,如黛玉和宝钗,晴雯和袭人,尤二姐和尤三姐,贾政和贾赦等”,“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2]倘若我们依王昆伦先生的意见进一步分析一下,便首先也在《红楼梦》中发现了一个三角,这个三角恋爱关系是由贾宝玉为中心的:

贾宝玉

薛宝钗

林黛玉

与《巴黎圣母院》不同,《红楼梦》中的三角的核心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围绕着贾宝玉的两位年轻女性,一位是与男主角具有“木石前盟”,一位是与男主角构成了“金玉良缘”。然而若依王昆伦先生的意思,我们还需把凤姐这一人物考虑进去。那么,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出现:也更把上述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构成的三角拉成了一条横轴:

钗一一宝一一黛

与《巴黎圣母院》不同。《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间以“情”关联着的。而《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之间却是以“爱”相关联的。喀西莫多爱美,虽然他自己面貌丑怪,他对艾丝米拉达的爱是深刻的。雨果所虚构的那个两人相抱长眠,分开即已成灰的情节,便已证实了这一点。费斯比也爱艾丝米拉达,但这爱却是轻薄的。副主教也爱艾丝米拉达,但只是兽性的流露而已。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同样钟情于贾宝玉,只不过林黛玉之情是超越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的一种情怀,而薛宝钗之情则是建立在“仕途经济”等的基础观念之上的情怀。然而不管怎样,在《巴黎圣母院》中,喀西莫多与费比斯以及副主教佛罗洛与艾丝米拉达之爱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其关系纽带的。而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以及宝、钗之间最终都是要以家庭为其关系纽带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要以人与人间个人关系为其指归,“爱”在人与人间进行。《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情”则要以家庭的重新建构为其归宿。正因如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担心王熙凤的引人会打乱以贾宝玉为中心构成的三角关系,也没有必要担心“凤姐”与贾宝玉是否会构成“情”的问题。因为王熙凤与贾宝玉恰恰构成了既有家庭中的一种情。这是最为明显、也被当时的社会生活广泛认可的一种情:亲情。

那么,由王熙凤所构成的纵轴一端的对立面,又该是哪一个人物呢?笔者认为,不是别人,而是“槛内人”妙玉。妙玉处佛殿伴青灯,然又与怡红公子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她的情怀是隐隐的,不能像王熙凤那般坦荡,也不会如钗、黛那般执著而坚定,但这份情又是无法回避、更不能抹煞的客观存在。于是,我们也便有了由贾宝玉、王熙凤和妙玉三个人物共同构成的人物纵轴:

妙玉

宝玉

凤姐

这里,妙玉与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佛罗洛同属神职人员,又同样对于主人公怀有隐情,但佛罗洛是由神性走入了兽性,而妙玉则是由神性向着人性方面复归。便是王熙凤,其实也与那“献给上帝的羔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一个是驯顺的家畜,一个是手黑心狠的家庭主管;一个是哑巴似的小羊,一个是鹦鹉般的长舌妇人;一个是命定地要成为神或神所安排命运的祭品,一个是斤斤计较现实利害关系的势力狂。

由《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构成的纵轴与横轴的交错,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种类似人物圆心“结构”的图式:

妙玉——

薛宝钗——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然而倘若我们只是分析出了《红楼梦》中也具有像《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圆心结构”,则会有简单比附之嫌。而且事实上,当我们论及《巴黎圣母院》的深层结构时,我们也并不以其中的“人物圆心结构”为满足。因为所谓“深层结构”,是相对表层结构而言的。深层结构不是指对作品中可以直接感知的内容所进行的组织和安排,而是隐藏于作品字面意义之下的深层的东西。深层结构包括了各部分作品内容在表面的顺序以下的内在时空关系,内在的生命节奏运动以及象征意蕴等。当我们说到《巴黎圣姆院》的深层结构时:我们以其中所透视出的基督教文化为其深层结构的核心。同样的,当我们论及《红楼梦》的深层结构时,我们也不应满足于其中人物设置与《巴黎圣母院》的相似之处,而是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红楼梦》中会出现这样的人物设置格局?其中又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蕴涵?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人物设置格局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上述以贾宝玉为核心的人物格局,其实便是五行模式的一个翻版。

庞朴先生说:“一般都承认,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故宫乃至整个北京城的设置都渗透着阴阳五行思想(如紫禁城的北门名为“神武门”),这些,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曹雪芹是不会不知道的。况且,《红楼梦》中又到处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我们由其中主要人物的设置中找出五行观念来,应当说是不能被算作牵强附会的。

首先还是由黛玉人手分析。她姓“双木”,前世是绛珠仙草,她命定地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自己也说过:“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她们住的潇湘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探出墙外的一丛竹子。在五行图式中,“木”的韵色是“青”,而古代典籍中所谓“杀青”,本义便是烤竹子的青皮。而且,竹子又称为“青士”。陆游有诗云:“岸帻寻青士,凭轩待素娥”。林黛玉的“黛”字,又显然是“青”字的同义词。“黛玉”即是“青玉”,《释名》“玉以青玉为上”。同样是按照五行图式,“木”的季节是“春”,以青帝为东方司春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林黛玉象是一株早春二月的青苗,过早地为“风刀剑霜”摧残了。她的心目中没有封建礼教的藩篱,她为情而生,也为情而死。

与“木”一方相对,是薛宝钗的“金”的一方。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春华”的特征,那么薛宝钗便是“秋实”的象征了。她给人的印象是体态丰盈,雍容大度。她所佩金锁,以及“金玉良缘”之说,无不与“金”暗合。况且,在五行图式中,金的颜色是“白”,薛家之“薛”又暗隐了“雪”字。“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作者还特意把薛宝钗的肤色写成很白,以至贾宝玉都看得像个呆雁。《礼记·曲礼》所说四方星宿,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薛宝钗所据之“白虎”星宿,与林黛玉所据之“青龙”星宿遥相对应。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纵轴上的“朱雀”与“玄武”星宿上的相互对应。

毫无疑问,王熙凤正像一只翔舞的朱雀在大观园中翻飞。“凤”与“朱雀”正是一体二名。其位在南,其季为夏。如果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代表了“春华”和“秋实”的话,那么王熙凤和妙玉则分别喻示了夏天般的火热与冬天般的寒冷。在五行图式中,王熙凤所处位置为“火”,其色为赤。“凤辣子”的风风火火的性格也与此相合。她思维敏捷,敢做敢当,嘴巴尖刻。“明里一团火,暗是一把刀”,只要有利可图,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为了求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满足,她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别人,同时也点燃了封建大厦。待到她即将走完生命的短暂旅途时,便“昏惨惨的似灯将尽”了。

在五行图示中占据了“水”的一方的,是妙玉。在五行观念中,“水”以“玄武”为其星宿,其色玄,其方位为北,其季为冬。妙玉是空门中人,自然是淄衣加身,其色彩乃是所有色彩的最终归宿:黑。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中表面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然而她代表了“空”这一大方面。而“色空”观念,在书中显然是占了十分重要地位的。书中对妙玉的描写并不多,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妙玉请宝玉等人品茗那一段。读者往往会惊诧于妙玉对“水”的特殊处理方式。同时,待众人走后,宝玉还没忘了叫人来为妙王用水洗地。由此可见,这位“槛外人”与水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处于四位女子中间的是《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按照五行图式,他位居于“土”,是五行中最尊贵的中央一方,其色黄。他名为“宝玉”,而又是“贾(假)”的,其真身乃是青埂峰下一顽石。究其实,乃是女娲补天弃置之石。貌为神物,“石”为娲祖持土所做泥人之后裔。贾宝玉一番“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的骨肉”议论,正是不打自招。然而在大观园内外,恰恰是由于他是处于“土”的一方,他才会成为众粉黛追逐的中心。与《巴黎圣母院》不同,《红楼梦》中的人物圆心是以一位男子为其中心的。艾丝米拉达和贾宝玉之所以会成为中心性人物,原因又有所不同。艾斯米拉达是以其个体的生命活力成为几位男子追逐的目标,贾宝玉则以其在大家族中的地位,而成为大观园中的宠儿。对于艾丝米拉达的追逐,不包含更多的社会关系因素(相反,倒是社会关系因素限制了这种追逐,副主教佛罗洛对这一女子的态度便是明证)。而众多粉黛在对贾宝玉的追求中,便包含了许多社会关系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妙玉为怡红公子而心动自然也像佛罗洛一样,受到了社会关系因素的限制,而其他人物对于宝玉之情,则莫不是连带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其中王熙凤之于贾宝玉的姐弟“亲情”自然包容了这方面因素,薛宝钗之于贾宝玉的“恋情”也是如此。即使是林黛玉之于贾宝玉的“爱情”,也是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关系因素的。贾宝玉在封建大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既为宝黛的爱情提供了温柔,又最终扼杀了这种爱情。贾宝玉在作品中不仅是人物中心,而且也成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所处的位置,与五行中至尊的“土”的地位是相称的。

红楼梦妙玉篇5

续写小说从来都是后辈作家向前辈致敬的一个重要方式,当《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之后,时至今日,续写《红楼梦》的冲动依然在一代一代作家中传递。这里面可能有作家逞才使气的成分,但是对《红楼梦》的热爱,对《红楼梦》的尊敬恐怕才是这样一种冲动代代不衰的重要原因。汪对《红楼梦》显然是充满尊敬的,这从《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中体现出来的对作品的熟悉,对小说微妙之处的理解中可以看到,不过,汪对《红楼梦》的敬意却以一种不敬的方式体现出来――他不是续写《红楼梦》,而是以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重新进入原著的很多情节之中,以事件当事人的口吻,重新演绎这些情节,其中还不乏以事件当事人的口吻表达出的对原著情节的批判。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演绎方法,就使得汪对曹雪芹遥远的致敬带有了解构的成分。而且,这种解构是彻底的,它不仅指向了《红楼梦》文本本身,也指向了关于《红楼梦》的研究。

《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的叙事者很特别,是《红楼梦》原著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特别的叙事者是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自己的往事。这样,《我和她们》的叙事内容虽然是在原著《红楼梦》的叙事情节之间穿插往返,但是,这个特殊的叙事者就使得《我和她们》的叙事内容相比较《红楼梦》就更具有可信性――还有什么人的叙述能比当事人的回忆更具有权威性呢?这样,小说作者汪其实就有了更大的权力――他可以借助他笔下的这个虚构的主人公对原著发表任何意见,而汪也的确这样做了。所以,小说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犀利的解构图景――针对《红楼梦》这个文本的解构。虽然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充分体会到汪对《红楼梦》的敬意,但是汪对《红楼梦》的解构也同样充分而犀利,小说以贾宝玉的口吻对《红楼梦》的小说整体架构和众多小说细节都进行了质疑和批判。

《红楼梦》中有一个重要的二元对立结构,就是木石前盟和金玉之盟。木石前盟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宿命性关系,而金玉之盟则强调了贾宝玉和薛宝钗夫妻关系的合法性。正是在这个二元对立结构的整体架构之下,小说衍生了悲喜交加的众多情节,甚至围绕《红楼梦》的很多研究、评论也都是在这个二元对立的整体架构之下进行的。可是,在汪看来,这个二元对立结构是可疑的,他借助对贾宝玉衔玉而生这样一个传奇细节的质疑,展开了对小说中木石前盟的解构。《我和她们》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通过理性分析,成功消解掉贾宝玉的先验神圣性。但是,从宝玉含玉而生这个细节在《红楼梦》小说中的重要性来看,《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对贾宝玉出生的分析不仅仅是要解构贾宝玉出生的神话,更重要的是解构掉全书赖以成立的一个基本的二元对立架构。当汪借助贾宝玉之口对石头的来历产生怀疑的时候,其实怀疑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是否是贾宝玉出生时口含着带来的,更重要的是,消解了前面关于顽石补天、绛珠仙子报恩这样一系列神话传说,自然,也就对小说中一直强调的木石前盟构成了解构。

在对木石前盟进行解构的同时,汪还解构了弥漫于《红楼梦》之中的宿命感。宿命感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特色。借助小说中宿命感的不断表达,使得小说在前半部描述贾家的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时候,就已经若隐若现地呈现出悲凉的色彩。当小说暗示贾宝玉便是下凡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便是下凡报恩的绛珠仙子的时候,小说的宿命感便已经呈现,因为绛珠仙子已经表示要用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其实就暗示了宝黛二人的悲剧性结局。《红楼梦》的宿命感不仅在宝玉、黛玉的命运上呈现出来,而且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种宿命感另外的重要表现方法就是利用的谶语、谜语、隐语。小说第五回就借助贾宝玉梦游幻境, 借助幻境中“金陵十二钗” 这个册子,预告了小说中十二位女子的命运。在小说第二十二回,贾政携家人做灯谜,小说先是不露声色地叙述,描述几位女子做灯谜,其谜底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等物。接着,小说写道贾政心内活动,“娘娘所做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做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做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做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1]事实上,从小说叙事的最终走向来看,几位女子所做的灯谜,也都暗合了她们最终的命运。

可以说,《红楼梦》中有颇多此类伏笔,或者可以说成是草灰蛇线,利用诗词、情节暗示着此人之后的命运。这种写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众多文字游戏的爱好者有一种迎合,但是同时,不可否认,这些情节客观上也都使得小说带有了强烈的宿命感,使得贾家即便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时刻,也都带着悲凉之气,从而使得《红楼梦》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始终贯穿着某种悲凉之味。虽然众多论者对《红楼梦》中这样草灰蛇线的宿命感的表达津津乐道,但是汪似乎对此并不认同。借助对贾宝玉出生时口含的石头的质疑,从整体上对笼罩全书的一个宿命性意义的表达构成了质疑。

面对《红楼梦》中不太合乎情理的一些具体细节,《我和她们》的叙事者贾宝玉也直接对之展开分析、批判。在第五章《晴雯,晴雯,我的花神》中,小说对《红楼梦》原著中晴雯怒斥坠儿的情节进行了批判,因为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红楼梦》中,晴雯怒斥坠儿,并且“取出枕边的一丈青(簪子),朝坠儿手上乱戳”。对这个细节,《我与她们》进行了批判,“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亲眼所见,晴雯并没有拿簪子乱戳坠儿的手,晴雯可不是凤姐,凤姐才拿簪子扎丫鬟呢。我知道的,晴雯没那么狠,她只是狠狠地扇了坠儿一巴掌。”[2]

对于原著《红楼梦》的这种批判,叙事者并不局限于细节分析,甚至还对一些重要情节进行了批判分析。比如,原著中描述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是在林黛玉重病之时,并且因此而导致了林黛玉的死亡,但是在这部书中,叙事者贾宝玉回忆与薛宝钗的结合,是在林黛玉死亡之后才进行的。叙事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红楼梦》原著设计贾宝玉结婚这个情节的不合理:首先,贾家作为诗礼簪缨之族不可能做这么下作的事情;其次,薛宝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极其自重的一个人也不会如此自降身价配合做这样的事情;最后,贾宝玉如果发现中了调包计,没有娶自己深爱的林妹妹,肯定不会认同或者配合这个调包计。无论批评的指向是曹雪芹,还是高鹗,其实作者都是从可能性这个角度,对《红楼梦》原著中的情节疏漏,或者是不合常理的地方展开了批判。

无论是对小说整体架构、风格的质疑,还是对小说具体细节的批评,《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都已经对《红楼梦》的书写构成了解构,而小说以贾宝玉的口吻对这些地方进行解构,更是给这种解构带上了某种权威的色彩。当然,这种解构,其实也在同时表明了汪关于文学的某种立场,那便是小说的依据应该是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作家的主观随意的情节设置。小说的可能性是指小说中的事件未必是历史中一定发生的,但是,应该是可能发生的,也是可以发生的。当曹雪芹以一个神话开头,然后用神话直接来照应小说中的现实生活的时候,其实就是违反了生活本身的可能性,而有些机械降神的味道,至于利用谶语、谜语等情节来强调宿命感,更是和生活的必然可能性没有关系。所以,对此,汪显然是不满意的。汪借助叙事者对《红楼梦》中具体细节的批判,更可看出他对小说应该遵循生活可能性的强调,他对《红楼梦》中晴雯戳坠儿这个情节的批判,对贾宝玉中了调包计娶了薛宝钗这样情节的批判,所依据的,都是生活的可能性。

《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一开始就引入了原著《红楼梦》。接着,小说中的叙事者,即贾宝玉说,这部《红楼梦》勾起了他的叙述欲望,因为这是关于他们贾家的一部书,所以,他想要写一写自己的故事。这个叙事开头,已经决定了《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叙事的重心所在:首先,这部书仅仅选择和贾宝玉有关的情节展开叙述;其次,点出了这部书选择的叙述点,只选择原著讲述得相对粗疏的地方,这一点就使得本书更富有了特殊的意味。众所周知,《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了太多人的兴趣,以致形成了“红学”,而“红学”集中讨论的地方,也并不是小说中明确点出的部分,往往是原著有意无意语焉不详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我和她们》所讨论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带有了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的意味。这就使得《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这本书不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而是打破了小说和理论研究的界限、带有强烈的《红楼梦》研究气息的小说。

借助贾宝玉这个人物,汪展开了他对《红楼梦》的解读和研究。而且,就小说看,汪对《红楼梦》的分析和解读是全方位的,既有对原著中语焉不详的某些知识、信息的考证,更有对小说中细微之处的领悟,对小说中人物微妙态度的把握。可以说,在这些研究、考证上,汪集中展现了他对《红楼梦》理解的过人之处,也向曹雪芹致以一个作家的遥远的敬意。小说在一开始,就考证了贾宝玉的名字:

宝玉,俗名,不过是个俗名罢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名、乳名、奶名。说到这儿,问题就出来了。那么,我的大名,雅名,或学名叫什么呢?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似乎回避了,或者忘记了这一点,反正他没有说。他不说,我就得说一下了。

……到了我这一代人,就是玉字辈儿了,如我的堂兄贾珍、贾琏……那我的名字也当然是玉字旁的,且是单字。好了,不必再绕弯子了,就直说了吧,我的名字叫――贾瑛,是的,贾瑛就是我的大名。[3]

这种考证和研究涉及更多的地方还是对小说中细微之处,小说中人物微妙态度、立场的分析。在《我和黛玉的爱情故事》这一章中,作者还分析了凤姐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

如果一定要凤姐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挑选一个和我在一起的话,凤姐的第一选择肯定是黛玉,于是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宝钗也在场的时候,她跟黛玉开了那么一个意味深长的玩笑:你吃了我们家的茶,可是要当我们家媳妇的。这样的玩笑话嘛,由凤姐这个贾府的当家人口中说出,大家也就未必真的只把它看成是一个玩笑了,至少会有人在心里琢磨了,比如我,比如黛玉,比如宝钗,我们三个人都会这么想,莫非此乃凤姐的一个暗示,抑或是她有意跟大家发出的一种信号?若如是,这究竟是凤姐本人的意思,还是她巧妙地传达了长辈们的意见呢?[4]

上述两个例子,确如《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的叙述者所言,都是《红楼梦》原著中语焉不详的。在这些地方,汪以原著主人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代入,分析《红楼梦》中含而不露的微妙之处,显然,在这些地方,这些叙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叙事,而构成了对《红楼梦》原著的评论。换言之,汪在这个地方已经成功消解了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和小说的分野。关于评论与文学分野的解构问题,是解构主义批评家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的解构主义批评家哈特曼成功消解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的界限,他指出,“应当把批评看作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因为就文学事实来看,批评和文学是统一的,“在艺术家的劳动中,批评活动在一种与创作的统一中,找到了它的最高的,它的真正的实现。”[5]毫无疑问,在《我和她们》这部小说中,小说借助小说形式展现出的对《红楼梦》的认知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小说叙事范畴,但是又以完美的小说形式呈现,体现了批评和文学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是一部打破了评论与小说界限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别开生面之作。

当《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的叙述不再局限于对情节的原创性构造,而强调对批评和文本的统一,强调对《红楼梦》文本进行不同角度的重新阐释、解读,强调对原著的批评的时候,小说也对既有的许多《红楼梦》研究的固定结论构成了消解。从《红楼梦》问世到今天,围绕《红楼梦》已经产生了“红学”,当然,关于这部书也形成了许多固定的结论,比如对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评定,等等。当汪在这部书中围绕曹雪芹叙事相对粗疏的地方展开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围绕评论较多的地方展开,这样,借助小说叙事主人公贾宝玉,作家汪表明了他对很多红学问题的观点,从而也对既往的很多《红楼梦》研究的固定结论做出了自己的批评和解构。

受阶级论解读方法的影响,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家多赞扬黛玉,批评宝钗,但是在《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这部小说中,叙事者在赞扬宝玉和黛玉感情的纯真和他们品性的纯正之余,也并没有贬低宝钗,相反,还大大地赞扬了宝钗。作者没有囿于既有的红学评论对宝钗、黛玉的近乎定式的看法,而是详细分析小说文本,分析文本细节,提炼出自己的独到结论,从而颠覆了传统的对黛玉、宝钗二元对立式的认知看法。通过细致地分析、描述,《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解构了传统红学研究的很多固定结论,呈现了《红楼梦》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文学在本质上来说属于语言的艺术。如果缺乏好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小说题旨再高深远大,恐怕也会行之不远。所以,对于小说来说,叙事语言极其重要。这个恐怕也是众多续写《红楼梦》的作家拼命模仿《红楼梦》叙事语言的原因。或许,这些作家并没有超越《红楼梦》的梦想,但是,都想在最大限度上与《红楼梦》相像。如此,在小说的外部形态――语言――上下功夫,让小说语言和《红楼梦》接近甚至一致,就成了小说家本能的选择。但是,问题是,现在对几百年前的语言的模仿,究竟能否达到当时的神韵?即便和当时语言极其相像,是否还有意义?

对此,法国新小说家阿兰・罗伯格里耶指出,叙事语言的模仿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语言环境,很难让写作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语言规则;另一方面,即便模仿极其逼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模仿的语言已经根本不具有所模仿语言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6]汪在这一点上显然是与阿兰・罗伯格里耶相通的,他要以贾宝玉的口吻写一部和《红楼梦》有关的书,但是,他却没有遵从“惯例”,从模仿《红楼梦》的语言开始,而是完全采用了现代白话文。对于习惯了“惯例”的读者来说,此处可能会有不适应――古人用现代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但是汪却尊重了一个基本的现实,现代作者已经不可能在语言叙事上与几百年前的曹雪芹完全相像。与其非驴非马,不如率性写出带有这个时代特征的自己的语言特色。

但是,汪此举并非说明他没有在小说叙事语言上下功夫。如前所述,对于小说而言,符合生活的内在可能性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前提,这也是汪反对充斥于《红楼梦》的各种预言、谶语的原因。因为这些预言、谶语不是从生活的逻辑延伸,而是突兀而起。同样,对于小说语言来说,也存在一个符合生活内在可能性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汪下足了功夫,在《我和她们》这部书中,重点写了秦可卿、袭人、晴雯、黛玉、宝钗等几个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语言也各具特色,各不相同。比如,小说写到,当黛玉、宝钗等人都看到袭人将来可能会成为贾宝玉的妾,“黛玉就时常开袭人的玩笑,动不动就直言不讳称袭人好嫂子……而黛玉却不罢不休,不依不饶笑道,说什么丫头不丫头的,我只把你当嫂子对待,而且是我的好嫂子。相比起来,宝钗姐姐就巧妙得多。有一回,我母亲打发丫头给袭人送来了两碗菜,袭人受宠若惊了,说这多不好意思呀。宝钗姐姐抿嘴一笑接道:你这就不好意思了?日后还有更不好意思的等着你呢。”[7]这段描述,就把林黛玉的直率而无心机,同时又有些刻薄,宝钗心思缜密,用语委婉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汪的小说没有模仿曹雪芹当时的叙事语言,但是在叙事精神上,在对人物精神的把握上,他显然是和《红楼梦》一脉相承的。

如果说上述例子还只是汪对《红楼梦》原著精神的某种承续,很难说是有所创新的话,《我和她们》小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合理的方向上,对《红楼梦》情节的延伸。这就需要作家对《红楼梦》的情节有深入、深刻的了解,从而在合理的方向上展开合理想象,对《红楼梦》的情节展开延伸。在这样的语境下,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更要符合小说中此时、此地的心态、立场,更需要符合生活的内在可能性。在这方面,《我和她们》的语言就显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红楼梦》中的晴雯是贾宝玉的大丫头,因为性傲,且姿态妖娆,为王夫人及其他婆子不喜,所以,在查抄大观园之后,晴雯被赶回家。贾宝玉思念晴雯,偷偷跑出贾府,探望晴雯。《红楼梦》中对这一段细节描写并不繁复,晴雯除了对贾宝玉表示自己和贾宝玉原本清白,却枉自担了狐狸精的虚名,有冤无处诉之外,还与贾宝玉换了内衣,以表示不愿枉担冤名。在《我和她们》中,叙事者展开延伸,先是就晴雯的枉自担了狐狸精的虚名展开叙述,“是啊,我知道你很冤枉的。我长叹了一口气说,其实,我也很后悔的……我真的后悔了,很后悔当初没有跟晴雯甜甜蜜蜜地好上一场。可能那时候我跟晴雯的思想是一样的吧,以为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长着呢。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我会不管不顾,和晴雯有一个更甜蜜的故事的。”[8]在两人互换内衣之后,汪增加了两人互诉衷肠的情节。这个情节的展开毫无疑问是合理的,因为《红楼梦》的两人互换内衣的情节其实已经暗示了两人并非简单的主仆关系良好,也并非简单的晴雯赌气,其实是两人早已情愫暗生,只不过没有挑明,或者说两人没有明晰地意识到而已。在《我和她们》中,小说让这个情节自然延伸,同时,晴雯在此时的语言,也没有了在大观园时与贾宝玉的撒娇赌气,而是真情毕现,也完全符合了此时一个濒临死亡的陷于爱情中的年轻女子的心态。

《我和她们》的白话文叙述,从续写《红楼梦》的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红楼梦》的一种反叛――直接从小说叙事的最外部形态的背离。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续写《红楼梦》著作的一种解构。但是,从小说叙事的精神来看小说实质上是和《红楼梦》一脉相承的,作家正是在把握了《红楼梦》叙事精神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对《红楼梦》语焉不详的地方,阐释、分析。

《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是关于《红楼梦》的一部书。从这本书的书写,从汪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红楼梦》的熟稔程度,从作者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出的对《红楼梦》很多细节的理解,我们当然很明白地可以看到,这是汪作为一位作家向前辈作家的一个遥远的致敬。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红楼梦》很多细节的精妙的理解,其实正是一位作家对另一位作家良苦用心的理解。当然,当汪借助叙事主人公贾宝玉自由穿梭在《红楼梦》设定的场景中,对《红楼梦》的很多情节以当事人的口吻发出自己的理解时,我们发现,汪也顺便完成了对《红楼梦》文本的解构。同时,当汪以小说的形式谈论“红学”问题,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汪对红学研究的一个创造,它解构了小说和评论的界限,使得《我和她们――贾宝玉的自白书》既有小说的细节塑造与情绪感染,也有着学术研究的逻辑严谨的理论分析,从而让这部书也成为了打破评论与小说界限的有关《红楼梦》的别开生面之作。

注释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62页。

[2]汪:《我和她们――贾宝玉自白书》,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3]同上,第17页。

[4]同上,第223―224页。

[5][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纽黑文1980年版,导论。

[6][法]阿兰・罗伯格里耶:《为了一种新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7]同[2],第79页。

红楼梦妙玉篇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杯具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杯具,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杯具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2《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激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杯具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当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杯具,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我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能够选择,那么,死于悲痛,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3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我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应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异常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明白,一但自我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细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那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证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我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我也保护自我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完美的憧憬与感情,但妙玉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4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5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我很感谢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悲剧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黛玉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妙玉篇7

【关键词】 《红楼梦》;中国文学;贡献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人称它是“国宝”,“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珠穆朗玛峰”,居“四大名著之首”,凡此种种。本文试浅谈《红楼梦》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

一、《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世界为主要内涵的杰出小说

小说将女性主要是青春女性作为真正的主角,极力赞扬、称颂他们的美丽纯真,同情其遭遇不幸。

世界由男女两性构成,而女性较男性来说,一般更具有美的情感色彩,身上也更易多些软弱与不幸,故而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以女性为主角的居于多数,作者、作家往往借此反映时代、反映社会、表达爱憎、寄托思想。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意图主要是“为诸女子立传”,[1]由于作者的旷世文才和进步思想,因而书中才能真正将女性形象作为主要角色来精心塑造。书中虽男女人物俱写,但男性形象着墨多者只有贾赦、贾政、贾琏、贾宝玉等十来位,而女性形象远远占优、颇有点“重女轻男”。例如,贾府办得最隆重的喜事是元春省亲,像皇帝接驾;最隆重的丧事是秦可卿去世,如办国丧。再如,贾府最高统治者,位居家族核心的“太上皇”贾母,实权派人物王夫人,暗中较劲的邢夫人,可怜又卑鄙的赵姨娘,贾府的“总理”大管家王熙凤,寡居心静的李纨,更有黛玉、宝钗、湘云、妙玉、鸳鸯、晴雯、袭人等一大批青年女子。无论小姐、丫环、尼姑、戏子,作者都用其“爱心”轻重有别地细细刻画,喜悦其貌,欣赏其才,钦佩其德,怜悯其遭际坎坷。可以说曹雪芹是男权中心的中国古代少见的甚至可说是第一个将女性真正当“人”看待,全方位多视角深刻关注女性的作家。

再者,《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可以说就是曹雪芹巧妙构造的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女儿国”,她们由夫人、、小姐、丫环、尼姑、戏子、婆子、媳妇等女性人物组成,地位有别,来路各异,外加一个“特权人物”——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宝玉。这里有美不胜收的古典式园林建筑,迷人的四季自然风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里成为了青春女子的幸福家园,情感乐园,是处在人间,位居都市的“世外桃源”。“大观园”的兴起到最美最盛到衰败正是书中这个女性家园、妇女乐园的命运历程,也是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命运征兆。

二、《红楼梦》超越了历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模式

《红楼梦》在描写刻画人物方面,写出了立体化的人,塑造了众多的圆形人物,使人物形象更逼真,符合现实生活,而不是中国古代一般小说中的简单化、单线条、平面化、定型化,它写出了人性的光辉点与不足之处。好人不是毫无瑕疵,坏人不是一无是处。各人的爱憎、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人物性格符合生活的真实,很少给人以虚假、夸大的印象,达到了极高水平的“艺术真实”。以凤姐为例,她容貌姣美、精明干练、善理家政、嘴巧能言,但工于计谋、心狠手辣。她爱吃醋,可以“计赚尤二姐”;爱捉弄人,所以“毒设相思局”,让贾瑞最后惨死;她可以把平儿训练成高级助手,又在气恨贾琏时拿平儿出气;她自私贪财,在《红楼梦》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写她为得到贿赂的三千两银子,害死了一对人命。爱摆身架又善讨人欢心,所以黛玉初来贾府,可以笑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2]

再如《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英俊潇洒,饱有才学,温柔多情,极富个性,内涵复杂。书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多与宝玉紧密相关,作者的许多思想感情,显然也是通过他来表现的。他痴情,痴心于世间一切好女子,尤其关心爱护美貌的青春少女,年轻女子,时时处处费心施爱于小姐、丫环,为此有时甚至到了令人发笑的地步。但贾宝玉奉行的泛爱主义、博爱主义,是对美丽女性、青春女子的内心的欣赏崇拜和行动上的关心亲近,这一切基本不影响他对爱情的专注与痴心,虽然他也曾喜欢鸳鸯、晴雯、袭人,也曾和妙玉心犀相通,对湘云心存喜欢,更多次因“见了宝姐姐,忘了林妹妹”,但细心读过《红楼梦》我们可清楚看到这些都是宝玉钟情黛玉,喜欢林妹妹的陪衬烘托。如此等等,《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笔墨无论多少,都活灵活现,涉及社会诸多职业身份,三教九流,无所不括,丰富而精彩。这些都是曹雪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突破以往小说模式的典型例子。

三、《红楼梦》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堪称婉约文学集大成者

我们知道,诗歌一般以精短语言美,耐品味见长,所以常以“诗”比喻一些美景或其它事物。《红楼梦》就是一个非常诗化的小说,这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美、情节美、人性美三方面,特别是小说中的诸多韵文作品——诗、词、曲、赋、对联、歇后语等更是这部巨著佳作“诗化”的直接体现,它成功地表现了书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性格、才能、品德,充分展示了曹雪芹的诗歌才能、社会观和人生观。其中的“曲”与现当代之歌词毫无两样,通俗易懂如口语又俗中见雅,深刻而隽永。其中的“赋”如《警幻仙姑赋》、《芙蓉女儿诔》当属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赋之列。

《红楼梦》在人物、故事、环境描写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温情、悲凉、凄美、奇幻、交错兼备,美感无限,它以“优美著称,细腻见长”,以写世情(爱情、友情、亲情、人情)为主,所以说《红楼梦》是婉约文学的集大成者,是意象开阔,大手笔、高水准的婉约巨篇大作。

四、《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主要是欲借贾府兴衰这一社会线索和宝黛钗的“木石前盟”、“金玉良缘”这一爱情线索描绘一个“艺术的现实”,以此来表述作者的悲喜爱憎,对人世的思考、见解。这些都决定了作品主体不仅是写实,是现实主义,而同时由于情节中大量涉及感情、爱情、亲情、友情、人情,尤其是爱情,曹雪芹为清代社会形势(曹家被抄败落,文字狱盛行)所迫,也必须多些虚构,又决定了作品中很有些浪漫色彩。具体来说,书中有大量动人的“闺中友情”,男女爱情,眷眷亲情,脉脉人情,书中有大量精彩的景物描写,将人世主宰定为“警幻仙姑”这位女神,把主体故事“放”在了一个奇妙的构思之中——女娲补天,剩石一块;石得灵性,幻化人形;落入凡间,红尘一场;重归天界,石头记之;僧道偶遇,抄入人间;雪芹得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有千古奇书——《红楼梦》,因此,我们可清楚地看到:《红楼梦》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五、《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真正的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的大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它的感染力、吸引力也即在此。然而相对西方悲剧而言,中国古典文学中纯正的悲剧并不多见,如《长恨歌》写唐玄宗的政治悲剧及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则悲矣,但尚有道士用法术为二人沟通灵魂;《窦娥冤》是经典的冤案悲剧,但有窦天璋事后为女儿昭雪,更有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悲欢离合之后,高中状元,夫妻团圆的大量俗滥之作,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真正的悲剧比较缺乏。而《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从总体上、大局上是悲剧、大悲剧——贾府由盛转衰,大观园诸芳流尽(大都命运结局很不幸),宝玉出家。再从细处看,情节里又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时喜时悲,悲喜交错,深合生活的辩证法。让读者并不因其是大悲剧而不忍看,不爱看,相反乐于读,喜于读这个令人感慨万千,思悟万千的大悲剧,真正的悲剧。

六、《红楼梦》描绘封建贵族大家庭生活的巨幅画卷,是明清世情小说的顶尖之作

《红楼梦》以其宏伟的结构,宽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博大的蕴涵,精美的文笔,多彩的人物,清晰的线索,突出的主题给中国文学贡献了一部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的伟大小说作品。而就内容而言,它写的是封建贵族大家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家的生活,它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巨幅画卷,展示的正是以贾家贵族为主的众生百相图,生动、详细、全面地描述了封建贵族中老爷、公子、太太、小姐、丫环、小厮等人的起居生活,展示的正是明清时期的世态人情,因而我们称之为“世情小说”。

明代中国的古典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出现了分别代表当时小说四大流派(神魔小说、历史小说、英雄小说、世情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传奇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而到了清代,由于《红楼梦》的更优秀,它取代了淫彩浓重,不为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社会欣赏的《金瓶梅》,而成为世情小说的代表之作,于是才有了我们今人熟知的“四大名著”之说。总体来说,《红楼梦》是明清世情小说的顶尖之作。

七、《红楼梦》卓越的思想体现在突出的进步观点,众多的奇妙高论方面

《红楼梦》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它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艺术技巧上,还体现在它卓越的思想成就上。书中从始至终,有很多突出的进步观点,众多的奇妙高论。例如:主奴平等意识,尊重女性,礼赞富有青春活力,才情横溢的清纯丽女,同情不幸者,揭批萎靡困顿腐朽不堪的众多男性贵族(宝玉等少数除外),讽刺淡视孔孟之道、科举考试、官场、批判佛教道教,发表人生见解,表述文字和艺术看法等等,枚不胜举。

综上所述,《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做出了诸多的绝优贡献,它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单个作品中最美最高的峰巅。从而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评赏议论的热点、学习借鉴的榜样。曹雪芹这位清代伟大的文学家,给我们后人留下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重。

【注 释】

[1] 参见.红楼梦,第一回.

[2] 参见.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妙玉篇8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它独自的特色。《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广部古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库的瑰宝。鲁迅先生蛾: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那么,在写法上与传统的方法不同时.《红楼梦》,在读法上也应与传统的一般读法不一样。《红楼梦》: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②“出则”结束时,又“题一绝云”:“满纸荒唐畜,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一再强调,读值此书,要.“细按”,“认真玩味”,不能一览而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就是仑蓄,即“言在此而意在核”分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才须要“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一、《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阶级、时代、传统文化的哺育、作家个人时身世经历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首先,《红楼梦》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

《红楼梦》明确强调以“我半世亲睹亲闻”的“一段陈迹故事”:为创作家材,开卷即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云:“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挎之时,袄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

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强烈真实牲的作品。

曹雪芹的先人曹空、曹寅、曹禺、曹颓祖孙三代;出身包衣,由于深得康熙皇帝宠信,历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曹寅父子三人还曾兼往两淮巡盐监察御史等钦差。雍正即位后,因曹家与雍正的政敌有牵连而被革职抄家,从此衰败下来;当年“锦衣纨褥”“饫甘餍肥”的贵族公子曹雪芹,晚年顿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境地;:他以一个罪人之孥,写一部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作品《红楼梦》,因此,他只能运用含蓄手法。

《红楼梦》写作于清乾隆年间,正是大兴文字狱之时,“一字相牵,百口莫辩,一人获罪,九族株连”。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i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竞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如戴震通过《孟子字义疏证》:来阐发,《聊斋志异》借助神仙鬼狐来抒发蒲松龄的胸中块垒;在此背景下;曹雪芹要公开表示自己的意见,要批判君权,要表达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就只能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描写了石头神话、“还泪”神话、太虚幻境,为《红楼梦》抹上一层神话的和迷信的色彩。《红楼梦》以梦幻手法写出作家历尽悲欢离合的“一番梦幻般的经历”,含蓄地表达了“伤时骂世之旨:,从而使之不致天折,并流传千古。

其次,《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曹雪芹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分不开的。

含蓄,本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古人写作诗文就很注重含蓄。刘勰说过:“立之英蕤,有秀有隐。隐者,文外之重旨也。”③这“隐”字,就是含蓄之意,“文外之重旨”,就是意在言外。对此,清代沈祥龙说得更具体、明白:“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④钟

嵘的《诗品》提倡“滋味”说,反对诗歌内容的“淡乎寡味”,司空图《诗品》: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都是主张要含蓄。含’—。强将津窝的赛紫功思想感情深含于文辞之中。读者读到含蓄之处,像吃橄榄似的,越嚼越有回味,口中余味无穷。受传统文化哺育曹雪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个小说家,而且工于诗画。”他熟练掌握了含蓄的手法,并将含蓄的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采,使之别具特色。《红楼梦》作为小说,含蓄手法运用得如此成功,这正是曹雪芹的伟大艺术力量的表现。

转贴于 二、《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

据有人研究,含蓄有三重意思:一是从思想内容说的,作品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二是从情节上说的,即情节暗示;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指文艺创作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于形象。《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也不外乎这三种,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从内容上说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历来看法分歧最大。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⑤古余年来,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这就是《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反映。

尤其是《红楼梦》写了不少有关婚姻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在宝、黛、钗三人的婚姻爱情纠葛上写得特别细腻、生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伪百科全书,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有脂批为证。还在第一回,“甲戍本”就批日:“看他所写齐卷之第一个女子使

用此之语以订终身;则知托吉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仍在第一回,在作者写到“亦非伤时驾世之旨”,“又非假拟妄称”和“因毫本干涉时世”三语时,劳边都有批语:“要紧句!”“脂评”这样点明,正是说明《红楼梦》是一部非常尖锐的“伤时骂世”、“干涉时世”,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作品。

所以,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如《红楼梦》对君权的批判。十八回“元妃省亲”一节,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虽然作者曾借贾斑i2熙风二人之口,说省亲一事是“隆恩”,是”当今助体万人之心”、“大开方便之恩”使宫里妃嫔才人回到家中,“庶可赂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表面看来,是歌功颂德,铭戴皇帝之隆恩,是“颂圣”之笔、可是到“省亲”具体情节时,却是另;番景象:“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所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风、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贸母、主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此们;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理咽起来。”省亲的目的,本是为了畅叙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的,可是至亲数人见面后却十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流泊。是先话可说么?’不是,‘‘三个人满心望皆有许多话”!因此,不是无话可说,商是有话说不得;‘即使是在私室里骨肉亲人前,肚里的话仍是说不得的。只有元春透了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话只;句,却是高度凝缩,包含了无数酸苦的一句话!原来那被一般人视为至上神圣、无比尊荣的皇宫,在一个把子的感受里,却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是何等大的讽刺。元妃没有具体说到她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情形(这是不能说的),但是读者可以从她的诉苦声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她那“终无意越”的宫中生活。

“省亲”活动中的这种悲楚场面,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到结束之时:“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主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流下泪来。贾母等已哭得哽噎难言了。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盗得忍心上舆去了。”这太’监一声察报;犹如狱卒宣布探监时间已到一样。贾妃尽管有骨肉

分离之痛,也不敢耽延片刻,原因是“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可见这体现了至高无上君权的“皇家规范“是如何的严酷和残忍。这样,皇帝的御容尽管没有露面,但他的专制可怕已赫然在目了。正如黄宗羲所说“离散天卞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这在《红楼梦》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是“省亲”过

程中,.、表面气氛、环境布置写得极其热烈和华丽,而内里却包藏了无比的辛酸、而从头至尾的悲伤痛苦的情调又与贾政所说的“今上层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典”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描写这种.“今上”的“旷思”真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另外,十六回中,作者还借赵嬷嬷之口,把江南甄家几次大规模的接驾讥之为“虚热闹”,也含蓄地体现了对君权的批判。《红楼梦》还含蓄地反映了对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李纨,由于是个寡妇,就要抛弃一切欲望,连涂脂搽粉的权利也没有了,长年过着冷寂灰暗的时光。但她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没有一声轻微的叹息。她清静寡欲,洁身自好,对事不问是非,对人不褒贬,总是谨小慎微。她像“槁木死灰”一般,心完全死了,是被封建礼教室息死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封建礼教仍然禁铟不了人的本能,禁铜不了人的天性。第五十回,众人在芦雪庵联句时,宝玉自认不佳,李纨要罚他,说:“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原来“对人不作褒贬”的李纨也有讨厌别人到“不理他:的时候。这一点,说明李纨不是一个真正没有血性、好恶的人。既然她也有讨厌别人的时候,为何从不见她褒贬他人呢?皆因为贾府是个是非之地,她不愿显露出来。而妙玉是个方外之人,对她表示一点什么是不会有什么干系的;有意思的是,李纨讨厌妙玉为人,却喜欢她庵里的梅花。份恰此前,宝玉从拢翠庵门前经过,因“闻得一股寒香扑鼻”,于是回头一看,只见:“妙玉门前栈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一个寡妇,平时连脂粉都不搽抹,却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如胭脂一般”的红梅,真是“好不有趣”。这使人看到,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心灵也有显露人性船的时刻。这些事例深刻反映了《红楼梦》是含蓄地表达其思想内容的。

二是从细节上说的,暗示情节,充满蕴意。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风协理宁国府“,写秦中卿死后消息传出来,“被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而“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并“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2”’于是置买棺材,’捐龙荣尉,请风姐料理丧事,‘可贾珍的父亲贾敬在城外庙中不肯回来,贸珍的妻子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诸事不理,最出奇的是中间只字未提死者的丈夫贾蓉。而且在贾珍为秦氏觅得棺木时补上一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参照能面焦大所骂,个中奥妙已是十分韶显的了。作者不用文字直接描绘,而是用细节暗示,含蓄有致地反映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事实;耐人寻味。

十八回元纪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特意点醒他说贵纪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而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贸府众人的节礼中,惟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况且在抄捡大观园前,王夫人在对风姐提到晴空时竞说“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是一种“狂样子”,而且“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可见,在这里表现了王夫人很不喜欢黛玉,而且很嫌她。由于王氏姐妹的意旨和元春的特殊地位,我们可以从此细节中推断宝、黛爱情必为悲剧了。只是这些细节要用心体味;以上例子都反映了《红楼梦》以细节暗示情节的含蓄风格。

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

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

如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妮蛔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天子惊谎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他歌颂林四娘,突出表现了林四娘的勇武英豪,反衬天子、朝臣的腐败无能,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酌封建王朝。《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掉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波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i表现了作者蔑视封建尊卑观念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体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尤其是借用贾谊遭谗及绍死羽野的典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不平,宣泄胸中不满,委婉表达了对君权的批判。

又如(临江仙);这是薛宝钗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积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通过抒写柳毅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表现了她的充分自信以及与这个世界的融洽协调。

三、《红楼梦》含蓄风格带来的艺术效果

由于《红楼梦》具有含蓄的艺术风格,因此“脂评”一再强调:“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看官闭目熟思,方可趣味。

”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这个接受过程又是个主动过程,读者不仅调动自己的视、听器官进行感性的直观活动,而且调动整个心灵去探求与把据作品的内在精神、深邃意蕴;并结合自身对作品进行品读。含蔷的手法,能造成一种深厚的意蕴,让读者发挥想像力参与再创作,纫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含蓄还能进一步激活族者的接受活动,给读者留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无限空间。掌握了方法之后,读者是越读越有味,读了还想读。因为诱导读者去体味出来的意蕴要比作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丰富、有效得多。“细按”、“熟思”的读者,每读一次都可在心领神会之际获得新的东西,它就像一

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伯就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来。

况且,“就‘言在此而意在彼’:来说,、即使读者未能理解出‘在彼’之‘意’,也未尝不可以仅就‘在此’之‘言”去读它的故事,尽管这里有深浅,表里的不同,但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自己的理解趣味。”⑥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读者这么多,不管读不读得懂,大家都叫好,大家都爱读的原因吧。

注释:

①各申画小蝉的历史的变迁),见6爵蚂肋入::水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凡引《红楼梦》原著的文字均出自岳麓书社1987年4月版的《红楼梦》

③《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I年版。

④《论词随笔》,见《中国历文论选(四)》,上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⑤《(绛洞花主)小引》;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l981年版。

上一篇:画家乡范文 下一篇:酒店开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