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范文

时间:2023-12-05 12:13:26

画家乡

画家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文

1、出示“乡”,组词,再练习( )的家乡

2、揭题《画家乡》,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自然段,朗读,突出“美丽的”

板书:美丽的家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范读,生找一找:课文写了几位小朋友的家乡

2、交流,划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一读

3、自由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及读准字音。

4、跟录音轻轻试读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标有拼音的词语。点名读;齐读;

2、擦去词语中的拼音。点名读;齐读

3、四人小组学习生字,并说说怎么记住它。

4、单个生字变序抽读

四、再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

五、巩固练习

1、圈出正确的拼音

奔(ben beng )宽(kuan kan )市(si shi )原(yuan yan )

2、比一比

四----匹 下-----虾 贝-----见 现------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点名检查

2、抽个别词语检查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教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平平的家乡美在哪里?

(2)交流,师指导并板书:

海边

美丽的家乡 山里

平原平坦、宽广(风景美、物产丰富)

草原

(3)有感情地朗读。练读;录音

3、四人小组自由尝试学习其他段落

4、交流,师指导,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板书:

海边 蓝 宽

山里 山高水清

美丽的家乡 平原 平坦宽广 风景美 物产丰富

草原 一眼望不到边

5、整体朗读课文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

3、背诵

四、语言文字训练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那么---------,那么-----------------。

五、书写指导

六、课后延伸

画家乡篇2

家乡的春是绿色的。当柔柔的春风轻抚大地的时候,连绵的群山随即换上了生机勃勃的绿装,那里有绿的草、绿的树、绿的麦苗。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像是绿的海洋。

田间地头,满田满田的油菜花都绽开了最美丽的面容,在灿烂的阳光下纵情怒放。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在花丛中,嗡嗡地闹着。满山的竹林里,竹笋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磨砺,在春雨的滋润下,伸出了小脑袋,仔细地打量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盛夏季节,绿莹莹的李子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树枝,枝丫垂向大地,像是要与大地母亲来一个亲密接触。离家不远的那汪池塘,此时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池的荷花挺立在水中,又好似一个个冰清玉洁的仙女下凡到人间,散发出阵阵清香。一阵微风吹过,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又好似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彼此推挤,一不小心抖落了荷叶上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滚落在清澈的池水中,溅起朵朵水花,伴着一圈圈涟漪,温柔地荡漾开去,好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金秋十月,家乡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高粱羞红了脸,玉米露出了金色的笑容,后山上的板栗园,颗颗的带刺板栗果也咧开了嘴,成天乐呵呵的。我们这些孩子可就更乐了,一个个扛着长竹竿往后山上跑,有的爬树,有的敲打板栗果,有的在树下捡掉落的板栗,还来不及捡拾下一颗,就先用牙咬开,塞进嘴里,那个甘甜脆爽,真是不可言喻啊……

山下的原野,一片金黄,大片大片的稻穗谦虚地低着头,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一阵秋风吹过,掀起了一阵阵金色的稻浪,一直延绵到远方。

伴着呼啸的北风,身穿白棉袄的冬爷爷如约而至,盼来了大雪纷飞的日子。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跑出温暖的家门,来到屋外的空地上,掷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尖叫声,欢笑声,把这偏远的冬日小山村渲染得异常富有生机。

这冬日的大雪,不正孕育着来年的丰收吗?我相信,勤劳质朴的人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点评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饱含真情地描绘了自己的家乡,虽然地处偏远,但是那里有自己快活美好的童年记忆,更有那浓浓的乡情,还有那勤劳善良的乡民,他们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建设着自己的家乡。相信有一天,作者也会用自己的才华给故乡添加新的华彩。

画家乡篇3

雁荡山的山形比较特别,往往一峰就是一整块大体量的石头,那种暗红色的斑驳石质,历经风雨,默默无语。而传统山水画那些画石技法,几乎对这种山石体貌无能为力。我们看到林曦明先生在自己作品中用全新的技法来画雁荡,他找到了墨,这种被绘画界忽略了的墨,在他的手下幻化出了新的意义,他对墨的运用并不是平涂,而是真正做到“墨分五彩”,在水与墨的渗透与呼应中,体现出特别的意味,有时往往一笔下去,出现浓淡干枯几种不同效果,而这样不同的效果也正是画家所希望获得的。看似黑灰的块面中,山石的肌理,杂草的披离质感,植被的茂密都在这墨的变换中隐含着了。墨的运用使林先生找到了对雁荡山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发展了山水画的当代水墨语言,使得作为水墨语言中一种重要方面的墨的表达空间获得很大拓展,这也是林先生作为当代山水画家在笔墨上做出的最重要贡献,这一贡献奠定了他在当代山水画发展中的地位。谈到当代山水画对墨的运用,林先生是避不开的人物。

墨的运用,与雁荡山有关,同时也正是在墨上的贡献成就了林先生在当代山水画上的地位。中国画历来讲究“骨法用笔”,对笔线的质量往往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却忽略了墨的表达空间的关注。傅抱石在他早期的著作中曾提及他对墨的认识,他认为,近代中国人对墨的运用,没有重视,还比不上日本对墨的发展。他的“抱石皴”说是皴法,其实是一种特别的块面造型法,这也是对墨的―种发展形式。林先生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发展出的墨的块面表达又有他自己的特色,也许与他多年剪纸的艺术实践有关,林先生的块面是整体的,但整体中又暗含许多丰富变化。他的山水中随处可见这种块面造型。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上,林先生引导了人们对墨以及块面造型的重视。北京的画家贾又福、湖北的周韶华以及更年轻一代的画家蒋志鑫等都是在墨的运用以及块面造型有了独特认识之后,才取得一些成就。他用墨块面造型所表现的雄浑崇高的山水与传统山水画的形态明显不同,这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画笔墨语言中墨的空间的发展,由此而引发的中国画形态上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语言所能涵括的,它有着更深的文化层面的意义。

除此之外,林先生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不是躲在书斋描摹古人的画家,而是经常在山水自然中游走,他所画往往多是眼中所见之景,所以,也更具生活气息。他曾开玩笑说,我们的绘画不要给人感觉是穿了长衫扮戏的,那会和这个时代不相符,要随意一些,要有当代的式样。大自然是人类物质与心灵的依归,体现在画家身上,那就是他们往往更容易与自然灵犀相通。自孩童时代就饱浸自然山水的灵气,使得林先生与自然之间脉息相通,作为一个艺术家这更成为他艺术创造的源泉,促动他艺术创造的灵感与激情。所以,他的创作与现实距离很近,无论山水、人物都显得真切可感。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不止于对古人的技法的描摹,也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文人个人化情绪的玩味上,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他―直强调创作的激情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写意的柳塘、钓翁,浓墨的峰峦、溪水,还是乡村嬉戏的老人、顽童都有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风格质朴清新,结构简约练达,往往能够使读者有所感怀,是真正可以人心的作品。

也许是因为雁荡山这样乡土的培育,使得林曦明先生从没有门户之见,他对世界永远怀着热情与好奇,即使八旬高龄,他依然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广泛吸纳。他的师承之广,在当代艺术家中是不多见的。不仅有传统剪纸、民间绘画的坚实基础,而且,他在与众多老一代名家的交往中受益匪浅。“”中后期以及改革开放后,他与上海的众多著名画家都有密切的交往,林风眠、关良、王个籍、陆俨少等名家大家,他们的艺术观念、创作风格都曾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作为一个剪纸艺术家,他把一些民间艺术的语汇应用到中国画里,所以他的创作更重视块面的运用,于墨晕的浓淡干湿变化中获得一种特别的表达效果。但是,他并不因此忽略线的质量,在他的作品里,不仅墨色晕化而成的块面使得他的作品在黑白灰的对比与呼应中更显得清新亮丽,更有坚挺而硬朗的笔线在细节处显示着作品的骨力,画家对线的驾驭和控制显示他的笔墨功夫。在构图与用笔上他可以做到既出奇制胜又潇洒利爽。

《种瓜得瓜》、《落叶满长安》只寥寥数笔大写意,而画意满纸,滋味全出。浓烈的大红颜色的运用,有种沉实喜庆之感。他的人物画得粱楷减笔画精练洒脱,有关良戏剧人物的稚拙质朴,往往出笔奇巧,妙趣横生。比如,《四善图》画四个不同形态的儿童。《送子上学》画母与子的背影,《秋收图》画收获的农民,都是减笔勾勒再略施颜色,而画的妙处让人啧啧称奇。

画家乡篇4

出生在这里的我对它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尽管长大了,因为学习和工作,我不得不离开它,可是一旦有机会我第一时间相见的就是它了。

看吧:这里是南平那些平整的土地,也是我们村的麦粮仓,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麦子,那麦子已经高出地面三十厘米了,那麦干已经抽出了好几节,麦穗已经从顶端抽出来了,看到了我们,似乎在和我们打招呼,看着他那兴奋的样子,我也被它们感染了,不觉停下了脚步,蹲下来和它抚摸它,说说话,看到这旺盛的麦子,我仿佛就嗅到了馒头的芳香,一村人的吃饭问题就有了保障。在这些麦地的中间,也夹杂着一些空地,那是人们特意留出来种植春玉米和花生的,这里的土地肥沃,易于庄稼生长,每到夏天,麦子成熟了,收割后的麦地里的小的玉米苗和此时空闲地里那些已经长大了玉米苗,高低不一,错落有致,颜色浓淡有层次,在那黄土为底子的田野里,有这么浓绿和淡绿相间的色彩,给大地奉献了一种生机美,再加上那小叶的花生和这长叶的玉米叶像回应,在微风中摆动,简直就是婀娜的舞女在舞动她那会说话的衣袖,实在又是一景了。

西山坡上,满坡是刚刚长出叶子的栗子树,村人们不知道用了什么技术,他们将那刚冒牙的栗子树枝锯下来又不知道嫁接了什么树枝,我想那一定是同科的,比栗子更好吃的果木了,为了不使这个坡里单调,农人们还在地头,地垄上栽种了花树,这里有刚开过花的桃花,有开得正当时的樱花,还有自己长出来的野莉,那花儿也是开得正旺相呢,还有柿子树,杏子树,那小小的青杏已经成型了,像个豌豆粒那么大,青青的长在绿叶中间好像在和你捉迷藏呢!

下行来带河边,那里是人们的菜园子,园子里个头高的是大蒜,也已经拔出节来了,不就就会长出蒜薹来的,每一块菜地里都有一个或者两个大蒜菜畦,这一个两个的菜畦就保证了一家人一年的打算供用了。那一垄一垄上的菜苗是开春刚刚种上的土豆呢,这回那土豆的叶子都大了而且,在那垄上一簇一簇的,间隔有30厘米,只等它继续成长了。随时可以食用的的就是韭菜了,那看那个韭菜畦子,是这头高,那头低,中间最低,而且靠近高的那一头最低,原来是最高的这头是破土长出来还没有动刀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头刀韭菜了,那低的一头是吃了头刀新长出的二刀了,最低的接近地面的是刚刚割了还没有长大的呢!菠菜已经抽穗了,人们都不愿意吃它了,只是那些年龄大的老人们还用它做个小豆腐什么的,年轻人是不吃它了。

我想过河回村庄里,正行走在水中用来踩踏的石头上,这是人们为了过河自家搭建的石头和流水相间的桥,我真是佩服当地人的发明创造呀,此时两只白鸭嘎嘎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正在水中的陆地上相互交流,看样子是在为了下水还是在陆上意见不一进行的争辩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了,我的家乡呀,你真是太富有了,诗经里的你也有,寻着它们的视线望去,一群大白鸭蹒跚的向水里走去,不一会儿它们就在水里游起来了,这两只白鸭也不再叫了而是尾随其后也下水了,透明的河水,水中的白鸭,陆上的青草,这简直就是一副丹青圣手的作品呀!

村庄里的房屋,整齐划一,每一家都有固定的门牌号码,街道宽阔整洁,路面水泥押成,雨天不泥泞,旱天不裂缝,街灯高高的挂在灯杆上专等那夜幕拉开登场演奏了!人们或开着手扶车望田野里拉粪,那是在给庄稼输送营养品,或推着小铁车将家里的垃圾送往垃圾站以待垃圾车来清理,或三三两两领着抱着他们的第三代在一起玩耍,还有几个老年人坐在路边的马扎上光望着这里的一切,好一派忙碌,好一派祥和,人们各有所司,各有所趣!

画家乡篇5

【关键词】书画优势 美术校本课程 自主探究意识

我校位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是西北民俗文化的极盛区之一,也是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聪慧的通渭人民在与贫穷落后的不懈抗争中,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正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彰显了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博大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尤其是崇尚文明和书画艺术的文化氛围, 形成了“人人爱书画, 个个练书画, 家家挂书画”“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通渭现象。立足家乡优势,我认为应把书画艺术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我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本人的简单做法和想法有同行们做一交流和介绍。

一、立足地方特色,丰富教学资源

依托通渭丰富的书画资源,可将中学美术课延伸至课外。据不完全统计,民间书画收藏量较大,有藏品 5217 件,其中明以前 13 件、清 71 件、 民国 122 件、现代 4773 件,家庭居室挂画 125 万余件,民间收藏、 收售、饰挂书画之风越来越浓。古今中外,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应有尽有。“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著名作家张贤亮如是说。 不过,这些先人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和消失的危险。为了明天,收集昨天,珍惜今天。为了全面保护和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可立足于家乡的书画优势,引导学生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耕读精神和崇文尚武的良好品质,如此一来可以丰富我们的美术课堂,更为可贵的是继承了这些来之不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今天的继承者,就意味着有了明天的传艺人,使“通渭现象”薪火相传。

二、利用书画资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一)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部分学生以往审美观念、动手能力很差,虽然有充足的材料却无从下手,表现为不会选择合适的笔、墨、纸、砚,无法找准适合自己的习贴。这时,我鼓励他们找自己的朋友一起探索,也可以帮助那些没有材料的同学,这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高。

(二)使学生乐学、会学,带领学生进入实地考察与学习的氛围

知识的积累应建立在通过探究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发展认识上。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启发学生依靠自觉感受、想象和灵感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各种风格的书画,有的学生早已见过,但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我带领学生参观通渭书画院、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在参观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受启发,对以前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实地考察,既对学生加强了爱家乡的教育,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也学会了主动探究。

(三)注重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在艺术创作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

每个人对“美”的发现不尽相同。有人随手拈来一幅当地农民画家李守忠的《公鸡》,便可成为最有价值的模板,但有人即使碰到中美协的作品却依然视而不见。因此应鼓励每们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清代的李南晖、牛树梅、牛瑗、冷文炜等人因其为官清正,他们的书画作品在通渭也倍受推崇。所谓“家有冷字不算穷”的乡谚中所说的“冷字”正是清代嘉庆年间在通渭任知县的冷文炜的书法作品。因这些名家书画属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不仅促进了学生个性审美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三、依托书画资源优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画家乡篇6

秦牧(1919~1992),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广东澄海人。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国内旅游事业正在迅速发展,桂林、苏州、杭州、青岛等地,到处人山人海,有人计算过,在这些地方的风景点,有时一平方米之地就有一个人以上,你挤我拥,仿佛赶集,哪里好像在旅游?就是名气不是那么大的地方,就是有些风景之处,也是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这个势头现在不过初见端倪,将来发展下去,还会越来越甚。因此除了发展原来的旅游区域之外,开拓新的旅游区,就是一桩很迫切的事情了。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广东的上川岛等地,就是近年来才逐渐开放并吸引了四方旅客,“近悦远业”的。江西大概也有见及此,那里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井冈山和庐山都在江西,江西老表们不仅仅以这两座名山为满足,他们还要大力开发三清山、大庚岭,使它凑成四大名山,招徕全国各地的人们。

三清山有什么来头吗?它的来头大得很。原来它又名少华山,古诗有“江南河处是仙家?孤柱擎空见少华”的句子,古籍中又有“少华之奇,不让天台雁荡”的说法。可见它早已为旅行家和方士们所注目了。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景区面积220多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比庐山、泰山都要高,可以说是高插云霄了。

晋代的葛洪曾经在这座山里炼丹,苏洵、苏轼、佛印和朱熹都来过这儿,据说徐霞客也到过三清山麓,因为山路险阻,没有登山。这是一座风景山。山里有不少景色,特别是奇峰异石和苍松老树,和黄山在伯仲之间,游人们说它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的特点,地质学者们说它的地质构造和黄山非常相似,因此博得了“黄山姐妹山”这样一个美名。

三清山又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的始祖是东汉的张道陵,虽然不是江西人,但是一生都和江西发生过极其密切关系。他创办“五斗米道”之前,做过九江令,创办“五斗米道”之后,又在龙虎山炼过丹。龙虎山和三清山同在江西境内,遥遥相对。

此公自号为“天师”,并且世世代代有一个儿子承袭这个名号,从东汉到民国,前后承袭了63代,近1900年,成了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天师世家”。他的后裔在元代明代都得到了封号,在明代还享受“二品秩”俸禄。明代是道教兴盛的时期,不仅龙虎山的“天师府”修饰一新,在它邻近的这座三清山,也建成了许多道观。

至今,山里的建筑物很多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且,三清山这个名字,就充满了道教风味,道教以玉清、太清、上清三处缥纱迷漓的地方为神仙沿府。少华山刚好有三座山峰特别高,道士们认为这也是神仙居处,“三清山”也就因此得名了。

三清山又是一座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经在这里活动过,至今还留有“打铁洞”这样名字的山洞,这就是红军战士们曾经在那里打铁铸造武器的地方。再说,距离三清山并不很远的地方,有一座怀玉山,伟大的革命志士就是在怀玉山被俘,后来被解到南昌英勇就义的。

三清山又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一切保护区在保存天然物资、便利进行科学研究上都是宝贵的“基因库”。它有高洁清雅的天女花;有芳香珍贵的白梅花;单单杜鹃,就有十八个品种;它出产三百多种药材,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资源。你听过这样的故事吗?外国有些地方,当某种家畜退化了,就把雌畜绑在郊野,等候和它同科的野兽来和它,以使获得矫健的新生代。还有,一些人类栽种的植物,由于世纪的无性生殖,退化了,就到森林里找生机蓬勃的同科属野生植物,通过异花授粉,培育出新一代茁壮的种子。森林这个天然的“基因库”,懂得加以利用,它就在遗传工程上发挥卓越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三清山和全国各地的许许多多自然保护区一样。

我们是从上饶市驱车到三清山麓的响波桥,在山麓歇息一宵,然后从容登山。

我们从南面登上梯云岭。三清山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之说,大量美景,都集中在它的南部,这就是梯云岭一带。沿着新铺的石磴向上攀登,越走景色越美。

这是一座会唱歌的山,一路上,峰回路转,都可以不时看到那条蜿蜒而下的山涧,巨石急流,不断争争琮琮叮叮冬冬地喧响。山涧里还生产着蝾螈呢!看着走,人也仿佛进入云雾的家乡和花树的画廊了。虽说是秋天,仍然到处可以看到野花。如果是杜鹃盛开的暮春时节,那一定更是一片花团锦簇了。山里的杜鹃有些已经长大成碗口大小的一株,不像是灌木而像是乔木了。有一次我歇息在一株树下,抬头一看那树冠,不禁一怔,原来那就是一株杜鹃!

山里植被丰富,苍松翠柏到处都是,有些地方石峻树密,抬头看时,只见一线蓝天。我不禁吟起这么一首小诗来:山深泉俞响,岭峻云偏闲,千级石磴上,仰视一线天。

一路上的新石级,使人异常注目,原来千百年来,这三清山只有采药人、采樵人和道士们踩出的山路,并不曾铺什么石磴。近年来,此地风景区的管理局大力进行建设,以七万块巨石铺成了20公里的山路,我们才有福气走这样踏实的石径。但是即使如此,由于有些地方山势非常之陡,起码也有45度角的倾斜,几公里之遥,我们却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攀登。深山很凉,感到寒风扑面,却又汗流浃背,着实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才到达梯云岭的招待所。纵目一望,啊!真是壮观啊,四周峰峦林立,怪石峥嵘。这些山峰或雄踞如兽,或屹立如屏,或拔地如笏,或伸展如旗。这般景象,我只从黄山的画册里看到,其他地方,都是从未一见的。飘飘荡荡,悠悠闲闲的白云给它们罩上了面纱或者系上了飘带,更增加了一种惝恍迷离的情调。

这时又有一队人物来到了,原来那是一支由全国画家们组成的队伍,他们在南昌看了“山人”珍品陈列馆之后,特地到这儿写生来了。这些画家们真像辛勤采蜜的蜜蜂啊!

梯云岭招待所之上,还有一处美好的风景,那是一块高耸的巨石。说它是山上之山也无不可。到巨石之上,是无路可通的。但是石旁绑着一架木梯,共十三级,可以让人攀登。梯的另一旁是深渊,一不上心,跌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我和同伴们小心翼翼地攀着上去。到了上面,啊!四周耸立的奇形怪状的群山都看得清楚了!

令人视野为之开拓,胸怀为之大舒。简直有点在泰山南天门观景的风味了。

那夜住宿的梯云岭招待所里。深夜,风雨大作,风声雨声泉声,交织成一曲气势磅礴的乐章。人睡在床上,却仿佛是躺在大轮船上飘洋过海一般,风雨仿佛都变成波涛了。

我这么费尽力气,所游览的不过是三清山很小的一部分罢了。想着历代的药师道人,登上这山是多么的不易!我对那些山区筑路人和管理局的员工,不禁肃然起敬。他们硬是在深山里铺出一条新路来。将来,听说还是架设缆车呢!现在,一年的登山者只有十多万人,不久的将来,大概该可以看上百万人吧!雨声感人,夜不能寐,我又作了一首小诗志感:

昂首巨龙探广寒,

翻腾蜿蜒彩云端。

雄奇瑰丽七千仞,

应是黄山姐妹山。

画家乡篇7

当你踏进这片沃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宽广壮美的古韩大道。大道两旁绿树成荫、花红柳绿;中间绿化带郁郁葱葱,透着清晰的气息、水流潺潺,仿佛进入花的世界、水的海洋;大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尽显襄垣人民蓬勃的朝气,前方的立交桥雄伟壮观,好似一条巨龙盘旋在襄垣这块风水宝地上。

欣赏完闲情逸致的古韩大道,接下来领你到那金波闪烁的地方——东湖看一看,东湖的四季是美的。春回大地,走在东湖的岸边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柳丝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似的,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地掠过你的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的摇橹声和远处孩子们的嬉戏声,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啊!夏季,像宝镜一样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一阵阵微风拂过,湖水微波荡漾泛起了一朵朵涟漪。秋天,小雨绵绵,细雨霏霏,水天一色。渐渐地,雨停了,湖水满盈盈的,在夕阳的照射下,水面上金光片片。冬天,百花凋零,银装素裹。远远望去,东湖上千里冰封,好一幅冰天雪地的美景!但热情似火的孩子们纷纷跑出家门,在东湖边上快乐地玩耍着,此情此景,谁都会被这其乐融融的景象所吸引!

如果说东湖公园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古韩大地上的话,那么,森林公园则是一所天然的空气净化厂。刚踏进森林公园,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极目远眺,满眼葱绿。进入园内,只见各式树木、各种花草把公园打扮得犹如一座神仙居所。高大挺拔的雪松、苍翠茂盛的银杏树、姿态优美的龙爪槐……它们枝干遒劲,竭力伸向远方,给人无限遐想,使得进入园中的人儿顿觉神清气爽。

襄垣不仅景色美,人们的精神面貌更美。清晨,小区里微风荡漾,湛蓝的天空上伴着几抹金色的阳光,老人们三五个一组,十来人一群,陆陆续续地聚集在小区的花园里锻炼身体。耍剑、练太极、跳舞、练气功……可谓是五花八门。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一个个朝气蓬勃,仿佛路边的鲜花看见了也遮上脸、地上的小草看见了也低下头。小区的早晨不仅有老人来作伴儿,连小孩也跑过来凑热闹,调皮可爱的孩子在草地上追逐打闹,秋千随风儿快乐地摇动,孩子们在阳光沐浴下快乐地打着、唱着、拍着,为小区增添了几分“童趣”。辛勤的妈妈们都是提着满满的菜篮回家。

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县城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汽车嘟嘟的喇叭声、自行车叮叮当当的铃声,霎时构成一组交响曲。

一到晚上,万盏灯火大放光明,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夜深了,小城灯光像远飞的萤火虫,忽闪忽闪地越来越昏暗,整个城市像笼罩在梦幻中,这古老的城市现在熟睡了,万盏灯火依然闪烁着。置身其中,宛如在太空银河中遨游,又似身陷珠光宝石群中,光怪陆离,美伦美幻。

一条条大道平坦宽阔,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绿洲覆盖街区……襄垣变了,襄垣靓了,我们的家乡正如一幅巨大画卷,展开画轴,伸向远方

画家乡篇8

在当代中国画坛,一批画家虽不耀眼却给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立足于生活,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生活,讴歌生活,他们是真真实实的写实派。李常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常杰生于山东海阳,早年毕业于莱阳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后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画高研班学习,师从郭怡琮、张立辰、霍春阳、郭石夫、梅启林等先生,艺术水平得以大进。

有人说李常杰的作品平实。的确,他擅长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并擅长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技法表现在作品之中。他热爱胶东大地山的雄伟,海的深沉,热爱生活的大自然,他将花鸟与大地、日月、风光以及日常生活情景等融为一体,来抒发胸中对原生态大自然的激情与渴望。鸟语花香的清新、高山大海的开阔、茶余饭后的恬静,无不在他的笔下得到真切的流露。

作为一位生于长于胶东的画家,李常杰的艺术特征于北方的豪放中突出细腻,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一种阳刚和柔性的乳水交融,耐人寻味。他往往在生活中发现最为本质的原形,借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自然真切的方式展现出来,将自然之美渲染为水墨之韵。胶东地区常见的、紫藤、石榴等等都是他的灵感的来源。他的章法构成上趋于平缓,但笔墨游刃有余,笔端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盎然的生活画面。

常杰先生是一位务实的画家。他没有刻意去模仿追求自己所崇尚的大写意画法,也没有坚持曾经尝试过的抽象画,而是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多彩多姿的生活。他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也不重复自己,而是不停地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描绘生活,歌颂生活。这样的艺术道路虽然平缓而漫长,但他一如既往执着与虔诚地坚持着。勤耕之下,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及全国美展获奖,并入编10余部作品集。

上一篇:描写梅花范文 下一篇:红楼梦妙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