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医保如何申请范文

时间:2023-12-08 20:21:33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1

问题一:精神病鉴定带有主观性,出现争议怎么办?

讨论焦点:不同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在效力上有区别吗,如何采信?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提出异议后如何处理?鉴定意见的内容中是否应该包含对精神病种类及症状、受审能力和对涉案精神病人是否应被强制医疗的评估意见?

潘铮(上海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在我们办案过程中发现,如果有多家鉴定意见,且结论是矛盾而不统一的,那么公安机关限于专业知识的局限,对被申请人是否丧失行为能力或者部分丧失行为能力在判断上就会无所适从,后续工作难以开展。我想,是否应当出台统一的认定标准,并且在鉴定结论书中明确被申请人是否需要强制医疗的建议性结论,以便于司法实践操作。

谢佑平(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我的看法是,所有司法鉴定意见的效力都是平等的,只存在真和伪的问题,而不存在高和低的问题。只要是有合法鉴定资格的机构和个人,鉴定结论出来以后,在我们司法机关面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至于司法机关采纳哪一份鉴定,是司法机关的权力。原来刑诉法有一条涉及精神病和伤势的鉴定结论有争议的,可以要求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来重新鉴定,现在这一条已经取消了。这一取消进一步意味着鉴定结论是没有等级的。不存在哪一个鉴定结论是最后判断者,最后判断者是我们司法者自己。

我认为,应当尽量少出对司法鉴定结论质疑的申请。如果要有,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如鉴定人的资质问题,有舞弊的问题,有重大瑕疵的问题。这样才可以去否定现有的司法鉴定报告,才可以申请重新鉴定。如果提不出任何理由,只是一种怀疑其对错,这是不可以去重新鉴定的。司法机关,包括检察院和法院,在作出重新进行司法鉴定的决定之前,要审查对方提出的要求合不合理,这种合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性的东西,而不是实体,不是结论本身的正确性。

李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我个人也始终认为,精神病司法鉴定不宜反复、多次进行鉴定和补充。另外,在申请强制医疗的鉴定当中,我不赞成对被申请人的受审能力做出评估和鉴定。因为被申请人按照程序要求,一般不会出庭,而是由法定人或诉讼人出庭行使权利。只有当他本人提出后,由法庭审查其身体状况,在确有必要出庭的情况下,才出庭。同时,强制医疗程序不是刑事审判程序(刑事审判程序需要解决被申请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不论被申请人是否具有受审能力,都不影响强制医疗程序的进行,因此也不需要出具受审能力的意见。还要看到的是,鉴定结论针对的是案发当时行为人的行为能力,受审能力则是被申请人在办案过程中的行为能力状况,如果被申请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但没有受审能力,办案机关应作出合理的处理。刑事责任能力和受审能力,都是法律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从国际视野来看,在美国和日本,单纯的心神丧失的医学判断,并不必然导致法律上的心神丧失的结论,因此要鉴定机构作出关于被申请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甚至是服刑能力的鉴定意见,是不合适和不客观的,这些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司法判断。

问题二:精神病人有无“继续危害社会可能”,谁说了算?

讨论焦点:“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是医学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认定的基础是司法鉴定还是司法经验?综合判定“继续危害社会可能”应当依据哪些材料?

谢佑平(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被申请人有无“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我认为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一个鉴定问题。到底有没有继续危害的可能性,要进行综合判断,不单是看报告,报告仅供我们参考。鉴定报告的结论也不可能回答他到底有没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如果鉴定报告作出了这样的结论,那么它超越了鉴定结论内容的范围。

作为司法者来讲,应该综合判断。包括家庭成员的反映,包括邻居,街道,各方面我们都要调查。司法机关要走访这些人,而不只是看公安机关提供的材料。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以及他暴力行为的历史,最后得出一个判断。

张栋(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不是说有精神病就一定危害社会,不同的精神病人发病的诱发因素和发病时段都不一样,而且被申请人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办案程序后,被申请人又罹患其他疾病,彻底丧失行动能力,导致其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丧失。所以说让鉴定人员来判断一个精神病人是否可能继续危害社会,是不可能的。

按照我的理解,首先应该回答一个问题:强制医疗程序是什么性质?它是治疗,而非惩罚程序,之所以设计这个程序,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为了治疗被申请人。那么,实际上在强制医疗中是不适用诉讼规则的。被申请人法律地位特殊,各国常见的做法是让被申请人在特别程序中体现一种自主性,绝不能因为他是精神病人,就能无视他的意志。虽然被申请人缺乏行为能力,但仍需就对其依法开展强制医疗程序进行谈话,依法告知其申诉权利。同时,检察机关还要充分研究被申请人危害社会时的危害程度、家庭看管条件、受审时治疗状况进行综合判断,不宜轻易驳回公安机关强制医疗申请。检察机关只对被申请人是否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事实负责,对是否属于精神病人进行审查。在被申请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而且是精神病人的前提下,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申请更为妥当。

被申请人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同样是世界各国的重大司法难题。国际通行做法是建立专门的精神病人案件审判机构,美国是1997年建立第一个相关机构,现在美国全国有250多个此类机构,加拿大则更多。国际上,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心有法官、律师、司法鉴定员、心理医疗师参与其中,而我国的精神病鉴定法医培训是相当薄弱的,将来的趋势还是要建立专门的精神卫生法。上海一直是全国司法的前例,率先设立精神病人案件法庭,它的意义不亚于未成年人案件法庭的设立。

闵银龙(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关于继续危害社会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医学与法律相结合的问题。第一,司法鉴定结论是否有实际作用?第二,药物治疗,最后出院,依据的标准如何确定?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三,司法机关不能单凭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断案依据。第四,治疗机构管制不力,出现被申请人继续危害社会的,应该对该医疗机构追究监护责任。第五,对被申请人应加以病情程度区分,有的较重,有的轻。对于病情较重的被申请人,应该专门成立一个集中医疗机构。

问题三:涉案精神病人和被害人的权利如何保障?

讨论焦点:如何保障涉案精神病人、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被害人是否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无法得到赔偿情况下,应通过哪些司法程序和社会资源有效救助被害人?

谢佑平(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首先,强制医疗是一个特别程序,不是一个诉讼程序,它最后的处理是法院决定,而不是判决、裁定。附带民事诉讼针对的是被告人,而被申请人显然不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不在附带民事诉讼适用范围之内。其次,如果允许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实际上是对被害人权利的束缚。因为赔偿标准不是按照一般的民事诉讼赔偿标准,丧葬费、精神损失费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是不予支持的。因此,让被害人另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对被害人权利更好的保障。再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符合强制医疗程序目前的规定,强制医疗程序也无法与相关的民事诉讼合并成一个统一的程序。因为强制医疗程序使用的是决定,而民事赔偿诉讼采用的是判决或裁定。用一个民事决定附带一个民事判决、裁定,显然是不妥当的。最后,强制医疗程序作为公权力介入的特别性措施,宗旨是为了防止某些公权力滥用,防止将无精神病的人强制医疗,或者针对一些情况的发生而制定了强制医疗程序,被害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渠道来得到救济。现在还不能对公权力是否一定要在强制医疗环节介入补偿被害人作出“要”或“不要”的结论。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2

关键词:基层医院 病案收集 病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30-02

我院是一所拥有556张床位的县市级综合医院,每年出院病案近21000份,并呈逐年增长,由此而产生的归档病案材料也是大量的,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病案资料作为一种法律依据的机会越来越多,它被大量地不断应用于科学、教学、卫生管理、医疗管理、社会咨询等方面,因而病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管理的规范性就越来越重要。

1 病案收集

病历档案是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有关病人健康情况的文件资料,是由医务人员对其疾病诊疗情况的系统记载,它是病人在医院就医期间所形成的全部医疗档案,包括各种诊治文字、图表、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报告等资料。病历档案不仅是记载病人就诊、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及诊断过程的原始资料,也是评价和衡量医院管理、医疗文书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1.1 加强病房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强化病案回收的重要性。完善三级医师责任制住院医师要严格按要求书写病历,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结合查房严格查阅审核病历,及时纠正病案中出现的疏漏和错误。保证每一份病案资料的完整性,从而提高病案的质量。

1.2 每天由病案室专职病案管理人员到医院各个科室统一回收前3天出院的病案,设立《病案回收登记本》,与科室责任护士做好签收交接制度,确保每出院1例患者就要有一份出院病案。

1.3 病案资料回收后,由病案室工作人员按照整理要求排列顺序,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有缺陷的病案资料,及时通知临床医生护士补漏改正,从而提高病案质量的管理。并按规定做好国家ICD-10编码、编序、装订工作。

1.4 病历首页是一份病案最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无论是统计报表、医院管理、病案检索等到都离不开病案首页提供的信息。首页反映的病人基本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查找、询问等情况,因此由病案工作人员将已回收整理、编序的病案首页录入计算机中,对病案资料进行计算机程序管理,直接对病案信息资料进行检索,保证在短时间内提取病案。

1.5 病案资料经整理、输入计算机、装订后就要上架归档。根据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及《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住院病案资料至少保存30年。我院建立完善的病案库房制度,用九种颜色(白、红、黄、蓝、黑、粉、浅蓝、粉、棕、橙、绿)色卡显示病案号百位数的0~9号,按颜色分类收藏,由专人通过计算机的检索,能快速地提取病案原始资料提供给所需人员阅读。

2 病案管理

病案工作的价值,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近年来,病案利用范围不断扩大,利用量也逐渐增多,使用对象除本医院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临控人员外,更是扩大到公安、检察等司法领域。由于病案在法律程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是医疗事故鉴定和责任认定的有力依据。因此,完善病案管理在现今社会新形势下更显重要。

2.1 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病案管理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病案管理理念和原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保管员,而应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研究病案管理新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病案管理研究员。因此,病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还要掌握比较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电子计算机等;此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遵守政府制定的安全和保密制度,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预防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

2.2 加强病案资料管理。病案资料一旦入库保存,无论任何人任何理由查阅病案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以确保归档病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时效性。我院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院的借阅制度:本院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如教学、科研、了解患者病史等需要阅该患者的病案时,必须在病案阅览室查阅,查阅时可以摘抄,但不得拍照、复印,借阅必须以胸牌为标识,其他本院非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经医务科同意方可查阅,并由病案工作人员做好借阅登记。如因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而需要病案外借时,必须凭由本科主任签名同意的《借阅申请单》外借,并由病案工作人员做好外借登记等工作,并叮嘱其妥善保管,病案资料借阅时间一般为7天,如需要可重新办理手续续借。在外借的过程中,病案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病案的跟踪监控与催缴工作,并在外借病案归还时做好核对工作。

2.3 病案既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亦是确定医疗保险报销及保险索赔的基本凭证,更是司法部门和解决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对病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复印病案资料的申请人必须经过医务科严格的审核,复印病案资料的申请人是患者本人时必须出示有效证明(身份证或居民户籍证明等)。申请人为患者亲属时,必须出据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和患者有效身份证明及彼此关系证明材料。申请人为保险公司或者公安司法机关,申请人必须出示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明。通过核实申请人有效身份的证明后,方可对病案资料进行复印,复印内容包括病案首页、出院记录、手术及麻醉记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经申请人对复印病案资料的核对后,再由医务科对复印件加盖证明印章。

3 结束语

病案信息既是医院临床工作、科研及教学的重要资料和信息来源,也是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险的基本依据。因此,建立一种科学、规范的病案管理流程与质控,是当前病案管理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际操作,我院的病案管理流程取得良好实用效果。近10年来从未丢失过一份病案,保证了病案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并能使病案资料在医疗、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体现它的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慧波,王秀兰.浅谈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J].档案管理,2010(05)

[2] 潘宜敏,李寿玲,李秀艳.病案信息利用的再认识[J].中国病案2011(08)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3

我国是中药资源大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因植物发生 的历史因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种类。但是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上占有率仅为3%,同时有900多种中药已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例如,“六神丸”的成分含量虽是个谜,但6种药物天下皆知,日本制药企业无偿使用了我国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在六神丸基础上研发了救心丸并打入国际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人参蜂王浆是我国吉林省最早生产的,却被美国抢先申请了专利,这使我国出口的人参蜂王浆不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一旦销售,便构成侵权。此外,在2014年底,德国拜耳斥资36亿元完成对滇虹药业的整体收购并获得大量中药专利,意图进军中药市场【樊江波, 薛飞. 国外企业在华中药专利申请态势分析[N]. 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5-03-18】。国外企业对于中药专利保护的重视,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中药企业及研发机构在中药专利保护方面的意识是相对淡薄的。因此,中国的中药企业及研发机构急需提高中药专利保护的意识【刘经能, 李戎. 我国中药领域专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7):1793-1794】。

本文从中药专利保护的四个不同阶段出发,深入探讨中药专利保护的信息检索、实验设计、专利文件撰写和专利申请提交问题。

一、信息检索

在中药研发进行之前,中药研发人员应花大量的时间查阅国内外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初步了解其所关注的相关研发项目的国内外基本现状;有条件的话,可以请相关咨询机构对于该研发项目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和竞争对手分析。基于已有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结果,研发人员可方便地制定出相对科学可行的具体研发方向,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另一方面避免斥资研究后无法获权或无法实施。

二、实验设计

在中药研发进行之中,研发人员会开展大量的实验工作。无论是从研发角度还是从专利申请的角度来看,实验设计对于一项发明是否能够被授予专利权,都是相当重要的。就我国目前的专利实践而言,能够获得专利保护的中药产品发明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中药组合物,另一种是从中药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以中药组合物发明为例,在各种组分属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组分、其作用也是已知的情况下,需要证明各个组分在特定配比下的组合能够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而这种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是需要实验数据加以支持的,否则,即使该中药组合物事实上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确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在专利申请和实质审查过程中也很可能因为缺少数据支持而被认为效果可预期而最终被驳回。由此看来,实验设计对于发明是否能够授权是重要的,建议中药研发人员在实验初期能够从专利申请的角度对实验加以设计。在此,举一个实例论证实验设计对于发明是否能够授权的重要性。

案例1

1.基本情况

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用于制备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组合物”(申请号为201110404804.4),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由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和2-氨基乙磺酸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组成。该药物组合物中的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与2-氨基乙磺酸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增加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十分适用于临床用药。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一种药物组合物,由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和2-氨基乙磺酸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组成。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审查员指出上述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国家专利局审查意见通知书发文序号:2014102401136520)

2.分析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十章第3.4节对于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和实验数据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说明书中实施例的数目应当能足以理解发明如何实施,并足以判断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都可以实施并取得所述的效果;申请日之后补交的实施例和实验数据不予考虑。

针对权利要求1,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2-氨基乙磺酸(牛磺酸,最早由中药牛黄中分离得到)均能够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通过考察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模型中脑梗死面积的影响,可以获知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治疗效果。说明书中仅证明了药物的组合在特定配比条件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协同作用(如说明书表1药物给药组II),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无法预期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均能解决其技术问题,并达到相似的技术效果。

针对权利要求6,本领域公知,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不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手段亦各不相同。本申请说明书仅验证了药物组合物对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作用效果,仅能够证明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因此,根据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预期药物组合物对任何脑血管疾病均具有防治作用。

3.对策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将来能够使专利获得更大的保护范围,针对药物组合物中相互之间的配比问题,研发人员应首先在一个大的比值范围中通过实验确定一个能够解决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有效比值,接着以该有效比值为基础,上下浮动选择不同的比值,再次进行实验,从而确定一个能够解决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组合物的更大比值范围。同时,研发人员还应该设计一些相对远离已确定的有效比值范围的其他比值进行相应实验,以期发现更为宽泛和有效的组合物的比值范围。

此外,就目前的专利实践而言,由于中国审查员关于“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的要求较为严格,如果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仅验证了药物组合物对于特定类型的脑血管疾病,例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作用效果,而没有验证该药物组合物对于其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那么中国审查员也仅仅会支持申请人所要求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应事先考虑该药物组合物还可能治疗什么病,并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并加以验证,从而获得更大的对于所适用的适应症的保护范围。

三、专利申请文件撰写

在研发人员完成实验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撰写出一份能够获得授权且权利范围适宜的专利申请文件。由于医学领域本身的特殊性,在医学诊断中,一些疾病其实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诊断标准,或者一种疾病存在着两种以上并不完全相同的诊断标准,所以在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过程中,应明确写明所要求保护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活性化合物所针对的某种疾病的疗效的判断标准,从而克服撰写专利申请说明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公开不充分的缺陷。在此,举两个实例论证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对于发明是否能够被授权的重要性。

案例2

1.基本情况

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的中药组合物”(申请号为201310067013.6),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药材按以下重量组成:黄精10-15克,雪莲花10-20克,万线草8-12克,石蝉草5-10克,麝香8-12克,桑寄生10-15克,枳壳6-8克,莪术10-16克,山栀5-8克,制乳香4-6克,生蒲黄4-6克,黄芪4-6克,白芍8-10克,威灵仙10-15克,巴戟天10-15克,大黄10-20克。

审查员指出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因此,本申请说明书存在公开不充分的缺陷,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国家专利局审查意见通知书发文序号:2014012900436360)

2.分析

说明书中列举的治愈率仅为结论性的实验效果,而没有描述实验方法如使用的药物剂量、实验过程、诊断标准、疗效的判断标准等,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知道该结果是如何得到的,导致其无法确信该药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

3.对策

在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过程中,说明书中应加入关于“腰肌劳损治愈率”的判断标准,同时还应加入各种针对腰肌劳损的详细检查项目,例如,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腰部体格检查情况以及X射线检查结果等,以此证明本申请要求保护的组合物治疗腰肌劳损的完全治愈率确实达到了70%以上这样的技术效果,从而使得专利申请说明书满足充分公开的要求。

案例3

1.基本情况

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中药组合物”(申请号为201310186944.8),公开了一种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苏和香、藜芦、川牛膝和马鞭草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份数组成,所述中药组合物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保护心肺,根治支气管扩张,同时,上述中药组合物还可以用于治疗蛲虫病。

审查员指出本申请的说明书未对发明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致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能实现该发明,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国家专利局审查意见通知书发文序号:2014042900994460)

2.分析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3.1节对上述条款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对于新的药物化合物或者药物组合物,如果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根据现有技术预测发明能够实现所述医药用途、药理作用,则应当记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足以证明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预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或者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的实验室试验(包括动物试验)或者临床试验的定性或者定量数据。

根据本专利申请的说明书记载,“按照本发明配比制成的中药组合物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还可以用于治疗蛲虫病”;说明书中提供的药效实验数据仅为治疗支气管扩张和蛲虫病的显效率,属于结论性的实验结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知道所述的显效率是如何得到的,该实验结果缺乏依据,无法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确信发明确实达到了治疗支气管扩张和蛲虫病的显效率分别为90%、99%的技术效果。尽管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但该方案必须依赖实验结果加以证实才能成立,而说明书中并未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

3.对策

在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过程中,说明书中应加入关于“显效率”的具体判断标准,同时还应加入针对各种疾病的详细的相应检查项目,例如,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关于咳嗽、咳痰、咯血等临床症状和X射线、CT检查病变部位的情况等,以及蛲虫病病患者关于瘙痒、消化道症状和肛周虫体、虫卵检出等情况。在说明书中详细记载上述检查项目在用药前后的变化情况,从而证明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药物组合物确实达到了治疗支气管扩张和蛲虫病的显效率分别为90%和99%这样的技术效果。

在此阶段,作为专利人,应当加强与研发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人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撰写符合规定的申请文件。如果资料不足,人可提议补充实验数据。当补充数据涉及巨大费用或其它原因而无法实现时,人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料,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四、专利申请提交

为获得独占权,中国企业及研发机构最好能够在药物进入临床实验之前且在发表文章之前,及时地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避免后续自己研发的药物相关产品由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无法获得专利保护而被国内外企业大量仿制。

中国在此方面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例如,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青蒿素被国人广泛知晓。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被国际上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然而,它却没有为中国制药行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效益和/或社会效益。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当时尚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在那个年代里,除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之外,将研究成果写成,为国争光是科技人员的唯一选择。因此,在青蒿素的发明成果公开发表之前并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此后又由于青蒿素化合物本身“不具备新颖性”而不能再行就化合物本身申请专利,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也由此失去了国际专利权保护。

尽管,后续屠呦呦教授就“还原青蒿素的生产工艺”(申请号85100978,驳回)、“双氢青蒿素制剂及制剂工艺”(申请号93103989.4,视为撤回)、“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的含双氢青蒿素的药物组合物”(申请号99103346.9,授权)、以及“抗虐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99109669.X,授权)申请了专利,但是由于我国在建立专利保护制度初期专利人的质量的局限,没能就更广泛的保护主题和更宽泛的专利保护范围进行布局和谋划,丧失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4

论文摘要:trips协议把中国推到了放开传统医药保护限制和平衡本土企业利益的两难境地。然而,管理实践中,中国一直洛守着对传统医药专利的限制性保护原则。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包括提高专利门槛、扩大专利许可、防止滥用、懈怠使用等,而且贯穿在中国医药管理制度的细节和始终等。如何在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下,创建自主创新的传统医药强国,是中国传统医药界和知识产权法学界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可以预见,中国的医药专利的限制性规定理应越来越少,应该在传统医药专利保护与限制的动态平衡行为中,通过专利法及其相关规定的不断完善,持久性地维护中国在传统医药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及医药专利技术进出口方面的重大利益。

深究传统医药专利保护制度在中国合理性的意义已经不大,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承认医药专利保护的必要性,包括中国。中国医药市场对专利制度已经予以了初步接受,尤其是在乌拉圭回合达成trips后,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现有医药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尚趋于保守,限制性条件颇多。中国如何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建传统医药强国,不但是中国国内传统医药界和知识产权界的研究任务,更是世界同仁共同关注的时代议题。

    众所周知,美国为了保护本土医药企业的自主利益,专门成立了一个药品制造协会,其雇员i/3都是律师,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协会便代表企业出面打官司。现在,中国国内6 000多家传统医药企业没有一个自立性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必要的商业技术信息和法律帮助。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经出台的《专利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现行规定,的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细化。

1中国新《专利法》中对医药的限制性保护

    最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对医药专利予以保护的同时,提高了专利授予的门槛,扩大了专利强制许可的可能胜,对专利权滥用首次提出了限制。

1.1有关绝对标准问题

    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授予专利权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变为绝对标准。修改前,只要具有相对新颖性就可以授予专利。所谓相对新颖性,就是在国内没有率先使用过,同时又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文献记载的创新成果就具有新颖性。但是这次修改《专利法》采取了绝对新颖性,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在先使用,即使在中国没有人在先使用。

    这一规则改变的指向很明显,一些跨国医药公司的独特技术工艺能否在中国被授予专利,将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即使一项技术在中国之外的某国已经获得医药专利资格,在中国仍旧可能面临专利失效的问题。因为,很可能在专利授予国和中国之外的第三国,有专家有资格对这项专利的新颖性说“不”。换言之,过去,新颖性标准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在中国国境之内,但这一次,地域上的适用性将扩展至全世界。

    在对国外专利技术加大审查力度的同时,中国本国企业必将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不言而喻的。

    客观上,该重大修订未必是中国在作人世后的“回调”。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在进行《实体专利法条约》(splt)的制定工作,协调各国专利法中关于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标准。经过几年的协商,在现阶段首先将协调集中在现有技术的定义、新颖性标准、创造性标准、新颖性宽限期、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充分公开要求这六项议题上的意向已经逐渐形成。

    从立法历程上看,中国专利制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混合型的新颖性标准,也就是对出版物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绝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公开出版物均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而对公知公用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相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仅仅只有在中国发生的公知公用行为才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现在,专利法国际协调的趋势是对两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均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正因为如此,有必要考虑是否改变中国专利法关于新颖性标准表达方式的问题。

1.2有关公共健康问题

    国际上,公共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在专利生物医药保护制度方面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中国2007年正式批准加入关于修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议定,并在专利法修改第六章专利强制许可中,专门把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些变化落实到具体条款中,为病人能够获取药品提供保障。

1.3有关防止专利权滥用的问题

    中国正在把专利法的核心价值定位在鼓励和保护创新,这也是当下专利立法的一个根本宗旨和目的。确实,近年来,包括医药业在内的跨国企业滥用专利权的争议在中国竞争市场愈演愈烈,部分中国国内企业的实际利益受到了重创。因此,在这次修改的过程中,要求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加以规制的国内呼声颇高。

    这次修改有些条文也体现了这个呼声。比如,增加了“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规定,这样就防止有的高科技企业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将现有的技术申请专利,然后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也就是,专利保护期届满,进人现有技术领域的方案又被变造为中国发明专利。

    比较起来,国外企业在美国本土的类似做法已经遭到美国专利制度的公开抵制;但在中国,这种行为一度悄然进行,蒙蔽了专利审查员,而且已经有大量类似专利被授权。

1.4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的期限必须在3年内

    专利法新增加了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的两种情形:①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②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

1.5不知道不承担原则的实施

    中国新专利法实施后,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医药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2《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

    突出的,不侵权声明和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都是对专利人的严格限制。

譬如:第18条强调了不侵权声明的要求,“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提供申请人或者他人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的说明;他人在中国存在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对申请人提交的说明或者声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行政机关网站予以公示。”

    又如,第19条给予了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

3《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

《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明确了对传染类药品的中国定义及强制许可条件。

    例如,第2条对传染类药品进行了定义:“本办法所称传染病,是指导致公共健康问题的艾滋病、肺结核、疟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其它传染病。本办法所称药品,是指在医药领域用于治疗本条第一款所述传染病的任何专利产品或者通过专利方法制造的产品,包括制造前述产品所需的有效成分和使用前述产品所需的诊断试剂。”

    又如,第五条提出了强制许可条件,即治疗某种传染病的药品在中国被授予专利权,中国不具有生产该药品的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强制许可,允许被许可人进口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利用总理事会决议确定的制度为中国解决公共健康问题而制造的该种药品。

4《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对医药管理结构的限制

    与上述规定略有出人的,同年《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由另一个部委颁布出台。区别于前者的,后者专门对中国中药的专利许可和专利保护提出了特别规定,对中药给予了完全性的保护。例如,第14条要求持有专利的传统医药企事业单位,必须组织专利实施;本单位无实施条件的,要及时许可他人实施。再如,第17条提出了中药职务发明不得专利前参加交流活动。“凡要申请专利的传统医药职务发明,在提出专利申请前,研究人员不得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展览;专利申请在中国专利局专利公告前,研究人员对发明研究的整体过程及技术应严格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意见》的内容包括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胜和紧迫性、发展传统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传统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传统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繁荣发展传统医药文化、推动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和完善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10部分。在强传统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中,提出要完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意见》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传统医药特点,要求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投人,大力扶持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中药产业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契机,逐步完善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会更有利于国内企业,这将极大提高传统医药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意见》的出台,是传统医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衍生问题是,如何认定对传统医药特别保护的合理限度。

    不难看出,即便在履行trips协议的新一轮立法过程中,中国对药品专利的保护也一直没有放开。这是由中国医药自主专利稀缺、仿生药为主的市场现状决定的。中国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需要完成从完全仿制到以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诚然,这种演变需要若干阶段,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医药专利保护尺度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5

张金阳,吉林省检察官培训学院,专职教师。

孙小夕,吉林省检察官培训学院,专职教师。

摘要: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新增的第五编特别程序中增设了强制医疗特别程序一章。即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对社会及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又体现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但这一特别程序实施一年多,也逐渐显露出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笔者仅就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探讨,以求进一步完善此程序的设置,使其真正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强制医疗;主体;程序;完善

《刑法》第十八条中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由政府强制医疗。”可见强制医疗的概念在我国法律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只是刑法中的这一规定原则性较强,对诸多实体及配套程序规定均没有细化,使得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在具体操作中无规可循,立法目的自然无法得到真正实现。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的强制医疗程序明确了强制医疗的适用范围、决定程序、解除程序,并设置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程序,同时还规定检察院对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的法律监督权,可以说对强制医疗进行了充分的完善。自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已经施行了近两年,笔者以一起强制医疗案件为视角,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建议,以供探讨。

2014年5月的一天晚上,已经有十六年精神病史的袁某精神病发作,持菜刀将家中的姐姐砍死,父亲被砍成重伤。经群众报警,当晚被抓获并刑事拘留。后经鉴定系精神分裂症,无刑事责任能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但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公安机关随即解除刑事拘留,变更为对其采取临时约束性保护措施,送至某医院,并移送检察院提出强制医疗意见。检察院审查后向法院移送强制医疗申请,后经法院决定对其进行强制医疗。

这是一起普通的强制医疗案件,但从此案件办理过程中却仍能反映出强制医疗案件存在的问题。鉴于本文主要是分析强制医疗的特殊程序,现将这个问题放在其危害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前提框架内来讨论。

一、实施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法律文书称谓问题尚需商榷,并予以明确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检察机关的法律文书范本中称其为“涉案精神病人”,直到移送至法院阶段,法院在最后的决定文书中才称其为“被申请人”。

对于由精神病人造成危害后果的案件,其核心关键点即是危害行为实施者是否是精神病人、其是否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是否精神病人是区分其应否承担刑事责任,实质上涉及到了罪与非罪的界定。如果此时法律文书中直接称其为“涉案精神病人”,弊端有二:其一,已经先入为主的界定危害行为实施者为精神病人,且不能说明其是否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而这是需要检察机关审查、后经法院确认的案件法律事实;其二,“涉案精神病人”会给人一种案件还有其他当事人的错觉,语法、语义上不是非常严谨。

笔者认为,此类案件危害行为实施者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后的称谓应统一为“被申请人”。这一称谓,从法律规定上分析已经隐含了符合强制医疗的各项法律条件;同时很好的体现了由法院最终决定是否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独立裁判权。故,建议加以明确,以免称谓不统一导致各种分歧,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认知,难以改正。

二、审理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新的《刑事诉讼法》对强制医疗审理程序的构建显得过于简单,对于合议庭的组成、是否公开审理、鉴定人是否需要出庭作证。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优化设置:

1.应进一步规定公开审理的限制,强制医疗案件也应以公开审理为原则,同普通案件一样,只有具有特殊情形,涉及个人隐私等情况不公开审理,有利于各方监督,并能够形成决定的权威性。

2.应明确合议庭组成人员应当有至少一名精神病医学专家参与庭审,并发表意见;同时应邀请精神病鉴定人出庭,对精神病鉴定出具真实性与客观性意见。有利于各方对强制医疗是否符合标准作出合理判断,同时利于决定程序的监督。

3.进一步规定人民法院决定文书应同一般判决书一样,告知可以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权利,规范到法律文书范本中,具体包括申请主体、期限及向何机关提出。

三、解除的条件及程序设置需明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可以提出解除强制医疗的申请,仅《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百四十条第二款有此规定,但没有具体时间及程序设置。

实践中,被强制医疗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甚至痊愈,不再具有社会危害性,但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程序不明晰,导致权利无法有效行使。具体问题包括:被强制医疗的人多长时间可以提出解除申请?申请解除强制医疗应满足何种条件?申请如何审核、决定,是否需要审理?应听取哪些人的意见等等,都没有具体规定,这就意味着被决定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在交付执行后,其解除强制医疗的权利形同虚设,或者实践中做法不一,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进一步细化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程序,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应明确规定,提出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主体应提供的材料,如原强制医疗决定书、强制医疗执行机构出具的治疗病例及康复情况或者评估意见、申请书等等以便于进一步审查是否符合解除强制医疗的条件。其次,细化人民法院接到申请后是否受理并审查的具体程序,包括受理后是否驳回,如申请被驳回,申请主体应享有哪些救济权利及途径。最后,应明确申请主体对解除强制医疗的审理结果有异议的救济权利,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的设置。

法谚云:正义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只有程序细化并法定,增强实操性,才能保障被强制医疗者申请解除权的行使,并树立司法公信力。

四、强化强制医疗执行场所及监督机制相关规定

现行法律对于人民法院作出的强制医疗决定,一般的执行场所是隶属于公安机关的安康医院,由于目前我国安康医院数量有限,导致执行场所紧张,有些地方不得不在一些其它的精神病医院或康复机构执行,影响强制医疗的效果;同时,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的监督手段仅限于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违法行为要求说明理由、提出检察建议或者纠正违法意见,没有具体执行措施,这些监督手段往往依托于以上机关的支持与配合,监督力度大大削弱,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人民法院作出的决定的审查同样导致实践中缺乏评价依据与操作标准,不利于监督的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明确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案件的监督职能,以确保监督贯穿始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立法完善:(1)对公安机关采取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应明确采取措施的方式、地点、申请、执行的具体程序,对于公安机关没有按照程序采取措施的,应予以纠正。检察机关应从有利于精神病人利益出发发挥监督职能。(2)进一步明确并完善强制医疗的执行机构,建立医疗机构标准制度,避免安康医院数量有限导致的其他执行场所不符合强制医疗标准,不利于被申请人医疗。(3)借鉴检察机关驻监所制度,探索建立检察机关驻相关强制医疗执行场所的制度,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保障监督职能实时、实地、充分有效发挥。(作者单位:吉林省检察官培训学院)

参考文献:

[1]叶肖华《论我国强制医疗程序的建构与完善》,载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邓思清《完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及法律监督制度》,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6期

[3]张品泽《强制医疗程序的实施与反思》,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14年第1期(总第72期)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6

目的

为确保公司进行有秩序的休假管理而制定。

适用范围

l凡公司员工均适用本规定中法各种休假(特殊注明除外)。

一、休假程序

1、员工休假须填写(到行政部领取)相关申请表格,办理相关休假手续,经相关领导审核批准后,交行政部备查,方可离岗休假。

2、除法定假、工伤假外,事假、病假、丧假均应提前至少一天提出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请假的,须本人用电话向本人直属领导请示,经批准后方能休假,并于事后两日内到行政部补办相关手续;长病假、婚假、产假、年假等应提前至少一月办理申请手续。

3、销假手续及相关证明文件应在假期结束后两日内交公司行政部人力资源主管处备案,以统计考勤及计算相关薪资,否则按旷工处理,任何休假均不得与加班相抵消。

4、给假权限:公司主管领导

部长

科工长

员工

二、法定假

全年共计10天,薪资照常支付

1、元旦(1月1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3、劳动节(5月1日、2日、3日)

4、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

5、如国家政策有调整,则遵循国家政策

三、年假

1、休年假时间的计算不包括法定假日。

2、年休假天数结算自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不得累计。

3、未用完的年假,视为自行放弃,无任何补偿。

4、员工在享受年休假无故超假的,将作为旷工处理。

5、事假累计超过10天;病假累计超过两周;旷工1天的,当年不再享受带薪年假。

6、受行政记过以上重大处分的,取消当年的带薪年假;对个别工作表现不好或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各部门部长(经理)有权取消其当年的带薪年假待遇,并上报人力资源主管备案。

7、休年假以不妨碍工作进度为原则,员工休年假期间,如公司有紧急事务时,需其随时销假上班,员工不应无故推辞,但员工可保留其剩余假期并另申请年度休假的权利,但不得跨年度。

8、年休假是公司给予员工每年一次性休假的福利形式,不得作病假及临时请假的变通。

四、事假

1、员工如有私事必须亲自处理,可申请事假。

2、事假系无薪假,公司根据工作安排决定是否批准员工休事假。

3、给假权限

3.1普通员工

3.3.1二日之内者,由工长、部长级领导审批。

3.3.2二日以上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3.3.3工长、部长级领导在一个月内对同一普通员工批准权限为2次,2次以上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3.2科(工)长级员工

3.2.1二日之内者,由部长级领导审批。

3.2.2二日以上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3.2.3部长级领导在一个月内对同一科(工)长级员工批准权限为2次,2次以上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4、事假休假日数按实际休假日数计算,如遇有休息日、节假日的予以剔除。

5、临时员工一年累计事假天数达到两周或单次请事假超过一周的,视为自动离职。

6、正式员工一年累计事假天数达到30天的,视为自动离职。

7、事假扣资的计算方法:

基本工资/当月应工作天数(小时)×事假天数(小时)

五、工伤假

员工经确认为工伤的,有关假期及待遇根据公司工伤事故管理规定执行。

六、病假

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进行治疗者,可申请病假。

1、员工休病假,需出具市级医院开具的假条(附病情报告),并经公司认定。

2、超出核准病假天数,未补假的视同旷工处理。

3、凡经发现虚构、捏造、谎报病假者,经查属实,予以辞退处理。

4、病假扣资的计算方法:

基本工资×70/当月应工作天数(小时)×病假天数(小时)

5、连续病假休假达到30天以上(含休息日、节假日)的正式员工转入长病假程序,临时员工予以辞退。

七、长病假

连续病假休假达到30天以上(含休息日、节假日)的正式员工如果因病仍不能上班,则应向公司申请进入医疗期,并出具市级医院的证明、病历、化验单等相关就医材料作为依据。

参照国家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相关规定,制定公司医疗期的期限。

1、医疗期的规定

1.1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公司工作年限(从20__年11月20日开始算起)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1.2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公司工作年限(

从20__年11月20日开始算起)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3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

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2、医疗期内发给沈阳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

3、医疗期内按市社平工资的60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养老、医疗保险个人部分个人承担,医疗期内不再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他待遇也不再享受。

4、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公司安排的工作的员工,将解除劳动合同,公司按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本人1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5、长病假包含休息日、节假日。

6、员工病愈要求恢复工作,需经市级以上医院出具证明经公司审批,确实可以恢复工作的方可复工。但复工后,不能胜任工作又请病假的,则将其复工前后的病假时间连续计算。

八、婚假

公司的正式员工本人结婚者可申请婚假,婚假休假期间薪资照常支付。

1、婚假休假天数(以领取结婚证为准)

1.1男员工年满25岁前结婚有薪婚假3天。

1.2男员工年满25岁后结婚有薪婚假7天。

1.3女员工年满23岁前结婚有薪婚假3天。

1.4女员工年满23岁后结婚有薪婚假7天。

2、婚假包括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

3、婚假休假的员工当年不享受年假待遇。

4、申请婚假时必须出示本人结婚证原件,并将结婚证复印件附于请假单背后。

5、婚假必须一次休完,不能分段申请,分段休假。

6、婚假休假待遇只限一次。

九、产假/护理假

公司的正式员工可申请产假/护理假

1、产假员工根据《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享受生育医疗费限额补贴、生育生活津贴(产假工资)。符合计划生育晚育政策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男员工享受15天的护理假(包含节假日和公休日)工资。享受生育医疗费限额补贴、生育生活津贴(产假工资)、护理假工资的员工在休假期间公司将不再发给任何工资。

2、男职工在妻子(计划内)生育时可享受7日(包含节假日和公休日)有薪的护理假,符合计划生育晚育政策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男员工享受两周无薪的护理假,护理假期间按事假计算。

3、产假/护理假休假的员工当年不享受年假待遇。

4、产假/护理假必须一次性休完,一次性未休完的视同作废。

5、经公司批准休产假和哺乳假的员工,不得从事第二职业.经发现,立即予以辞退。

6、产假所涉及的假期,均包含节假日和公休日,即遇节假日和公休日不顺延。

7、产假休假时限已到但因个人原因还需要休假的按长病假论并执行长病假规定。

8、女职工或男职工配偶违反有关计划生育规定怀孕、生育需要休假的,其休息时间以事假论。

9、产假休假期内按市社平工资的60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单位部分由公司承担,个人部分费用由休假员工个人承担,休假期间不享受公司其他一切待遇。

10、生育医疗费限额补贴、生育生活津贴(产假工资)由公司为其办理申领手续,申领员工必须于分娩、流产、引产后30天内主动向行政部人力资源主管上交申领所需资料,由人力资源主管到市医保中心办理申领手续。

11、如未按时提供上述资料或提供资料不全而造成的的一切后果由员工自负。

12、以上就医必须到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孕检),医疗费用由参保员工个人垫付。

13、公司不保留产假员工原工作岗位,女员工产假期满后,公司根据当时具体经营及生产条件为其另行安排工作岗位,如无岗位可安排则进入公司人事待岗人员库,与其他待业、待岗员工平等竞争就业机会。

14、关于生育保险支付的不明事宜,到行政部人力资源主管处咨询

十、丧假

公司的正式员工直系亲属去世时可申请丧假,丧假休假期间薪资照常支付。

父母、配偶父母、配偶或子女去世,可申请有薪丧假3天(包含节假日和公休日)。

十一、本规定从之日起执行,以前有关规定同时废止,按本规定执行。如遇国家政策调整,另行通知。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7

【关 键 词】强制医疗 检察 法律监督

近年来,精神病人实施违法行为,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关于精神病人的处遇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84条至第289条,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做出框架性规定。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设置强制医疗的特别程序,体现了法律对于社会安全和精神病人健康及其他合法利益的双重关怀,能够有效避免精神病人再次实施危害社会或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精神病人的精神康复。

一、强制医疗概述

(一)强制医疗的性质

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作为强制医疗的实体法规定,这一条文内容过于原则,在实践层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强制医疗作为一种对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处分措施,具有保护性、强制性和治疗性等特点,它强调事前的预防,与具有事后惩罚性的刑罚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我国刑法对强制医疗的性质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强制医疗的性质都存在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是保安处分,“强制医疗是我国现行刑法明文规定的一种刑法上的保安处分,也是世界各国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保安处分”[1],也有人认为它是行政强制措施,还有人认为它是刑事强制措施。新刑诉法将强制医疗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加以规定,明确了强制医疗作为限制与剥夺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人身自由的社会防卫措施的性质。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构建

新刑诉法明确了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启动程序、审理程序、解除程序、法律援助和救济程序以及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

1.规定了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

新刑诉法第284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根据该条规定,实施强制医疗的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即犯罪行为的暴力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二是行为人必须是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即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鉴定的必经性。三是行为人必须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即继续危害社会的人身危险性。只有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能被视为有实施强制医疗的需要。

2.规定了强制医疗的启动程序

新刑诉法第285条第2款规定: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或者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做出强制医疗的决定。本条规定了强制医疗启动的两种方式:一是申请制,即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二是法院依职权启动制。

3.规定了强制医疗的审理程序

新刑诉法第285条第1款规定了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归根结底是一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由人民法院决定能体现审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防止“被精神病”或者假冒精神病人逃避刑事处罚的情况发生。第286条第1款规定了强制医疗的审理形式,即组成合议庭;第2款规定了庭审中的诉讼参与人,即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人。第287条第1款规定了对强制医疗的审理期限为一个月。这些规定说明强制医疗作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虽然本身具有非诉讼性质,但仍然要按照司法程序而不是行政审批程序来进行,以防止权力被滥用。

4.规定了强制医疗的法律援助及救济程序

新刑诉法第286条第2款规定被申请人或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第287条第2款规定: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这一救济程序设计不同于普通程序,考虑到案件本身的非讼性质以及对上述有关人员权利的保护,特别引入了复议程序。

5.规定了强制医疗的解除程序

新刑诉法第288条第1款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第2款规定: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法律除规定了可依强制医疗机构意见解除外,还赋予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的权利,以防止强制医疗被滥用或者不必要的延长。

6.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

新刑诉法第289条对此做出了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决定的监督和对执行的监督。

二、检察机关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职责

根据新刑诉法对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构建,检察机关在该程序中的职责分为两方面:一是申请强制医疗的职责;二是法律监督的职责。其中法律监督的职责又分为对决定的监督和对执行的监督。对于这两方面的职责,新刑诉法仅仅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解决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的具体操作问题,还有待司法或者立法解释进行更为详尽的规定。

(一)申请强制医疗的职责

根据新刑诉法第285条的规定,由人民检察院承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医疗的职责。对于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对于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因此,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而应由人民检察院承担初步审查和向人民法院申请的职责。

(二)法律监督的职责

1.对强制医疗决定的监督

在强制医疗的整个决定过程中,既包括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也包括人民法院的审理活动。因此对强制医疗决定的监督也就当然的包括对这两方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审查公安机关提出的强制医疗意见书及相关办案工作来实现的,包括侦查机关在收集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的证据材料,对精神病人进行鉴定的程序,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等是否合法等。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在审理阶段的监督,主要通过审查人民法院审理强制医疗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强制医疗的决定是否正确、合法等来实现。

2.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

强制医疗是对精神病人长期的医疗与诊治活动,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在强制医疗机构内进行的,强制医疗机构作为执行强制医疗的特定场所,类似于羁押场所,身处其中的精神病人将受到权利与自由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的权利保障与待遇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以确保强制医疗的正确运用。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应包括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以及人民法院解除强制医疗的批准活动的监督。具体来说,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生活待遇的监督;二是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医疗状况的监督;三是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的权利保障的监督;四是强制医疗机构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诊断评估,并对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及时提出解除申请的监督;五是对人民法院解除强制医疗的批准程序和批准决定是否合法的监督。

三、检察机关须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检察队伍力量薄弱、相关知识匮乏

新刑诉法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也使得检察机关当前面临的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及其法律监督,对检察机关是一项新的业务,有效办理申请强制医疗案件、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进行法律监督,必须首先解决办案力量薄弱的问题。以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为例,《刑诉规则》(征求意见稿)将该任务分配给了监所检察部门,如某市监所检察部门在编干警30人,在岗25人,负责全市7个监管场所和7个县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每个业务单元的干警不足2人,加之对强制医疗执行的巡回或派驻检察业务,人少、事多、面广的矛盾尤为突出。

另外,检察人员精神卫生方面的基础知识薄弱,也会妨碍职责的有效履行。公诉部门在监督强制医疗决定是否合法时,重点应审查涉案精神病人是否真正患有精神病、是否达到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监所检察部门在对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中,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医疗状况、强制医疗机构的诊断评估是重要的监督内容。这些都要求检察人员具备一定的精神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相关衔接、配套制度尚未建立

在强制医疗整个程序中,各方的协调与配合十分重要。若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衔接与配套机制,必将影响强制医疗目的的实现,影响检察机关监督职责的有效履行。

1.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之间

《刑诉规则》(征求意见稿)细化了检察机关审查公安机关强制医疗意见书的具体内容,包括涉案精神病人身份状况是否清楚;涉案精神病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的事实是否清楚;公安机关对涉案精神病人进行鉴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涉案精神病人是否依法不负刑事责任,涉案精神病人是否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证据材料是否随案移送,不宜移送的证据的清单、复制件、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是否随案移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依法取得,有无应当排除非法证据的情形。要查清这些内容,仅有公安机关的强制医疗意见书是远远不够的。公安机关在移送强制医疗意见书时是否还需要一并移送案卷材料,具体需要移送哪些相关材料。另外,公安机关如果对涉案精神病人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是否应当在移送意见书时一并告知检察机关。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2.检察机关与法院之间

对于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精神病人可能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是否必须征求检察机关意见,《刑诉规则》(征求意见稿)中仅规定若法院征求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意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进行审查。如果法院未征求检察机关意见而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直接决定施加强制医疗,既没有人民检察院的把关与审查,也没有决定过程中的监督,就只能通过事后监督的方式进行监督,将大大影响监督的效力。

3.检察机关部门之间

《刑诉规则》(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强制医疗决定的监督,由公诉部门负责;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决定与执行两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监督过程也具有连续性。因此,公诉部门与监所检察部门间如果没有相关协作配合机制,也很难顺利完成对强制医疗全过程的监督。如,公诉部门在对强制医疗决定进行监督后,对法院作出的强制医疗决定是否应当告知监所检察部门,如何告知监所检察部门,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四、完善强制医疗程序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我国目前约有重性精神病人1600万,每年由重性精神病人制造的严重肇事肇祸事件超过1万起[2]。据连云港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共有精神残疾人2.24万人,其中极重度(一级精神病残疾)、重度(二级精神病残疾)精神病人共0.8万人,四个县和三个城区分别为0.71万人和0.09万人。但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尚无数据统计。强制医疗程序正式启用后,具体新增工作量将有待进一步统计。但从目前看来,公诉部门除审查阶段申请强制医疗可由原办案人承担外,对公安机关移送强制医疗意见书进行审查和向人民法院申请也将是耗时耗力的工作,须有专人负责审查、申请、出庭、监督工作。监所检察部门由于需要对强制医疗机构进行派驻或者巡回检察,至少应新增1至2名检察人员承担对强制医疗执行的检察监督工作。同时,要对涉及检察工作的精神卫生方面专业知识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检察人员履行监督职能的能力。

(二)完善相关工作衔接和配套机制

公检法在强制医疗程序中各自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衔接和配套机制。从检察机关的角度来看:

在公诉部门对强制医疗决定的监督中,要建立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衔接、配套机制。如,公安机关在向检察机关移送强制医疗意见书的同时,如果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也应及时告知检察机关,同时将相关文书一并移送检察机关,以便检察机关及时掌握情况加以监督。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是将案件一审程序终结,依法对被告人作出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后,启动强制医疗特别程序,启动强制医疗程序前及时告知检察机关并通知检察机关出席法庭。

(三)规范适用纠正意见监督方式,积极拓宽履行监督职能的渠道

为使对强制医疗程序的检察监督取得实效,首先,检察机关自身应当规范地适用纠正意见这一监督方式,确立强制医疗程序中纠正意见监督方式的具体内容,健全纠正意见监督方式的适用程序,提高纠正意见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强化沟通协调,积极拓宽履行监督职能的渠道,强化检察机关内部公诉部门与监所检察部门协调监督的合力,健全强制医疗检察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协调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罚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2:315.

[2]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EB].http://.cn/c/2005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篇8

全科医师应该是一个国家医疗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中国,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系中几乎没有全科医师的位置,即使遍布全国的社区医院或卫生院,多数也配备简单的分科,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师大都仅存在于学校等单位的医务室。

我国以专科医师为主体的诊疗体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并造成重复就医的局面。老年患者由于罹患多种疾病,往往在医院一次挂几个科的号才能配到足够的药物;而重症患者,也往往因为多器官受损而被相关科室推来推去,不知道该往何处就医;另外,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生病后甚至连该看哪个科都搞不清,经常挂错号。中国医师的专科化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成本,也使看病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几乎所有患者带来“看病难”的就医体验。

一方面是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师越来越专;另一方面现有的全科医师层次较低。我国的全科医师大都是专科毕业,个人综合素质及受教育程度先天不足,造成全科与专科医师的专业素养差距过大,也使患者越来越依赖大医院的专科,导致大医院忙死,小医院闲死这种不正常的情况。而全科医师缺乏病人,没有足够的临床磨砺,临床水平也难以提高,以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我们需不需要全科医师?如何培养值得信赖的全科医师?这是我国医教改革的重头戏,这里介绍一下英国的经验,看看他们的全科医师是如果运作的。

一、英国以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公费医疗体系

1.全科医师控制医疗经费。英国的医疗主体是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GP),每个英国人只能申请一名GP,一旦医患关系确立,这个人的医疗配额就转移给这名医生。在英国,医疗经费由政府支出,每个人的医疗配额都是一样的。因此,一名GP如果接受的病人(或健康人)越多,他可支配的医疗经费就越多。GP的收入由底薪加奖金组成,底薪是固定的,而奖金视他的开销而定,管理的人数越多,花的钱越少,结余越多,奖金就越高。

2.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关系。当病人罹患重症或需要手术等,GP处理不了,会为这个病人预约专科医生,该患者的档案也会转到专科医生的诊所。到就诊的时候,专科医生看完病史,了解病情后再接诊患者,决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一切结束后,患者和档案会再次回到GP的管理下,而专科医生向GP收取诊疗费用。注意,所有英国人的医疗费用都掌握在GP手中,因此,专科医生是向该患者的GP而非患者本人或政府收费。从以上流程也能看出,为何英国的专科医生叫Consultant,事实上,专科医生就相当于GP的顾问,在GP请求时,解决他们力所未逮的难题[1]。

英国这一GP控制一切的医疗体系产生了许多中国人难以想象的结果。首先是医患关系,患者的医疗经费掌握在医生手中,是否花怎么花全赖医生说了算,是否转给专科医生也由GP决定,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完全依靠医生,这样就保证了医患矛盾的最小化。同时医患关系固定,GP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病情极为了解,也减少了误诊或延误诊治的机会。再者,英国的考核指标是少花钱而非中国产业化的医院管理,如果手下的患者能少生病或不生病,GP会获得奖励,于是逼着GP主动担负起患者的保健工作。如果患者生病,GP也会想办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疗效。而固定的医患关系也防止了中国特有的患者四处就医,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的问题[2]。

另外,本着少花钱的原则,GP尽量避免把患者转诊至专科医生。于是,英国的临床专家们工作量都不大,英国医院里永远不会见到中国医院特有的熙熙攘攘像电影院那样拥挤的盛况。而专科医生接到转诊患者也要想着为GP省钱,同样希望以最简单的诊疗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花费太高又解决不了问题,GP就会把患者转诊给其他的专家,这将是件让人难堪的事情。

3.英国医师的薪酬。GP与非手术类的专科医生薪水相当,都是约十万英镑一年,区别在于GP的薪水是浮动的,如果管理得当,拿的奖金较多,年薪可高达15万英镑。而专科医生的薪水是固定的,与工作量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专科医生完成好本职工作就行,不需要通融GP,让他们多转病人过来。专科医生不搞多劳多得,自然也不会想着法子乱收费,过度医疗。

这样的薪酬体系保证了大多数医学生都将短平快的GP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只有那些不想管理病人,或者对某个专业有特别兴趣的医生才会进一步深造,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当然,如果年薪十万满足不了,也可以为了更高的薪水而向外科医生奋斗。

4.英国医师的独立性。英国医生像绝大多数国家那样没有中国特色的职称体系,GP与GP是平等的,Consultant与Consultant也是平等的,除非你还在接受培训,否则每个医生的诊疗都是独立的。英国的全科医师不隶属于医院,都是自己开业,一个GP相当于一个私营小企业。GP没有评职称的要求,自然也不需要搞科研,写SCI文章之类的。对于没兴趣搞科研的医生而言,GP是最好的选择。

二、英国的医学教育

英国医学院算得上老牌的医学教育殿堂,是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医学教育体系之一,世界其他国家的医学教育或多或少都受到英国的影响,尤其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很多都照搬英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受英国影响较小的我国,最常见的五年制也是英国模式的一个翻版。

1.艰难的入学。虽然中英两国医学教育都以五年制为主,看上去差不多,实际上的入学难度及地位却千差万别。中国由于教育产业化的原因,医科招生完全失控,2010年我国连专科在内共招收医学生111.7万人,而英国同年招生7530人;我国的人口是英国的21倍,医学生的数量却为英国的148倍,远远供大于求[3]。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不仅医学院招生人数少,而且还在人口增长的同时逆势小幅减少招生(见附表):2008年,英国招收医学生7560人,至2014年减少为6820人,使得申请者的录取率从2008年的11%降到2014年的8%。如此之高的淘汰率,能考取英国的医学院,对每个医学生而言都是极为幸运的一件事情。

英国之所以招收如此少的医学生,是因为招生名额由卫生系统的实际需求而定。英国是公费医疗,如果像中国一样滥招,导致医生过量,势必大幅提高医疗费用,政府根本无法承担。因此英国从医学院招生这个源头上就限制规模,保证医疗费用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与其他专业一样,申请者首先要通过英国的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填写申请材料,每个学生可填5个志愿,其中医学院最多为4个。然而,为优中选优,英国医学院为申请者额外设置了重重“障碍”:26所大学要求申请者参加英国临床天赋测试(UKCAT),5所大学要求申请者参加生物医学入学考试(BMAT);另外,UCAS要求每位申请者写一份个人陈述,申请者会在陈述中重点突出“我为什么适合从医”。只有那些成绩优异并且个人陈述精彩的申请者才有面试的机会。

传统的面试由2~4名考官花15~30分钟的时间轮流对一名申请者提问并对申请者的回答打分,问题主要围绕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新型的“多次迷你面试”则将申请者置于一站站的面试中,每一站都聚焦于医生所需的一个特殊技能,由1~2名考官对申请者进行评估。可想而知,要取悦考官通过面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英国医学院的学制与学位。英国医学院的学制一般为五年,先基础后临床,与我们的五年制极为相似。医学生毕业时会获得一个奇怪的学位:医学学士、外科学士(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缩写为MBBS或MBChB。原因在于英国的外科医生源自理发师,早期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曾被认为是一种“下贱”的工作,因此和医学算两门学科。虽然外科早已成为医学中的顶尖领域,但这个传统却保留下来,因此医学学位中Medicine和Surgery并列,像个双学位。这个学位目前依然流行于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香港和新加坡等受英国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中。

五年是英国的基本学制,如果学生希望未来从事科研或掌握一些其他技能,会选择多花一年(或两年)时间获得第二学位,如理学士或文学士。当然,这样的学生在多数医学院都属少数。然而在诺丁汉大学,所有医学生都要求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并写成学位论文,学生因此会在大学三年级获得医学科学学士学位(BMedSci degree);诺丁汉的医学生为了既完成早期的临床培训,又完成科研,只能延长大学三四年级的学习时间,最长会多出48周。

英国有五所大学的医学院实施六年制,分别为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完成前三年的临床前课程,牛津和剑桥的学生获得文学士(或文科硕士),其他学院的学生获得理学士。完成后三年的临床课程后,学生获得医学学位。

总之,英国的医学学位只有一种,即MBBS,学制为五年。超过五年的学制,学生除MBBS外会获得其他的学位。极端的例子如剑桥,还为学生提供九年制,毕业时除了六年制惯常的MBBS和文学士外,另授予理学博士(PhD),与之相对应,科研是九年制的重头戏。

三、全科医师的培训

上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医师培训的主要目标为专科医师,只有那些无法成为专科医师的失败者才不得已成为全科医师。如今时过境迁,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选择成为GP。

获得MBBS后,英国所有的医生都要以“Foundation Doctor”的身份在医院轮转两年,这两年主要接受大内科和大外科的培训,当然也可以选择急诊、儿科和妇产科等学科轮转。两年结束后,所有医师开始选择未来的专业,如果选择GP,将以“Specialty Registrar”的身份培训三年。前18个月依然在医院的各科轮转,后18个月将专门作为一名GP进行培训。如果选择专科医师,同样以“Specialty Registrar”的身份接受至少6年的专科培训。

由此可知,要成为GP,毕业后需接受5年的培训,而欲成为专科医师,则至少需接受8年的培训,要求高的专业甚至需要10年以上的培训。考虑到GP与非手术类的专科医师薪酬相当,如果经营得当,甚至会超出部分专科医师的薪水,而且没有科研方面的压力,这样就使GP对医学生而言相当具有吸引力[6]。

四、英国的GP给我们的启示

1.建立实际需求。英国的医疗体系以GP为中心,每人必须也只能选择一名GP,医疗经费由该GP管理,GP全权负责手下病人医疗上的一切,包括转诊给专科医师,而专科医师反过来依赖GP转诊的患者。英国的GP拥有中国医师无法想象的权力,从制度上保证了GP强劲的需求。

而中国实施自由就医的制度,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竞争,小医院与大医院竞争,甚至小城镇的医院与大城市的医院竞争,前者如何能竞争过后者?笔者在门诊,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外省市的患者,大多数的疾病在当地完全能够诊治,可他们情愿自费也要到大城市来看病。另外,因为中国就医没有英国GP式的管理,为一点点小病流连于各大医院之间反复就诊的数不胜数,这样不但加重了大医院的负荷,给病人本身也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因此我们同样迫切需要英国GP式的管理,这样全科医师才有用武之地。

2.取消医学专科。英国的临床医学只有一种学制(五年)和一种学位(MBBS),其他的六年制、七年制甚至九年制多出来的年数均学习临床以外的课程或搞科研,因此除MBBS外会获得临床以外的其他学位。GP与专科医师同样乃优中选优考取医学院,并接受完全相同的医学教育,区别仅仅在于毕业后的专业方向,GP比专科医师少培训几年。因此对患者而言,GP与专科医师同属精英阶层,具有同样的可信赖度,是可以交托生命的对象。

上一篇:可怜天下慈母心范文 下一篇:环保标语口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