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情诗范文

时间:2023-09-23 13:39:33

浪漫情诗篇1

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在这其中,夸张手法运用尤为娴熟。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在《蜀道难》诗中,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气死,然后天梯玉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山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啸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将进酒》亦是诗人的代表作。此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互翕互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镡刻 到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读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才气呢?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滓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综观李白的诸多诗篇,大多都饱含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激情,而这种激情通过李白的独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体会这一点。

联系电话:0539:6212792 13969963690

浪漫情诗篇2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是诗歌飞翔的翅膀,而且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一、杜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主要分布的时期。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及他的生平遭遇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二)用守长安时期(35—44岁);(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病逝)。

杜甫童年时代,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和盛唐文化熏陶。他刻苦好学,聪颖早熟。七岁能诗,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他二十四岁开始壮游。前后三次漫游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这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期。漫游使他历览了祖国山川,陶冶了性情,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与伟大诗人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这对杜甫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受时代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的青年杜甫充满乐观自信,有一股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何当未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写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年青诗人的心胸气魄。而(二)、(三)、(四)三个时期是杜甫仕途坎坷、历经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时期,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走向了人民,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爱国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由此可见,杜甫浪漫主义诗歌作品主要分布在他的读书与壮游时期。但在他后来漂泊西南时期定居成都草堂后,由于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暂时安定的住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杜甫的诗歌也由叙写动荡的社会生活转向描绘宁静美丽的自然界,创作了许多描写雨细、风微、花香、枝弱的清新小诗,赞美自然万物,憧憬美好生活,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有些作品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杜甫在漂泊西南时期也创作了一些浪漫主义诗歌。此外,在杜甫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中蕴含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杜诗的理想主义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源”、“精神的故乡”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若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的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三、诗人大胆抒发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表达自己要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主义思想。

1.诗人大胆抒发热烈奔放的情感。当诗人流寓梓州的时候,忽闻宫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下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描写自己漫卷诗书的狂态和青春还乡的幻想,抒发了自己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痛快淋漓、奔放恣肆,体现了浪漫主义手法抒发强烈感情的特点,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杜甫的浪漫主义精神。

2.诗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五句,写彻夜难眠中所感所想。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贯而下,写诗人一种假设中的愿望,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图景,诗人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幻想有“广厦千万间”,由屋破雨漏的境遇幻想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环境,并从自己的愁容扩展为“天下寒士”的“欢颜”。这种由现实世界宕开,转入理想世界的描写,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感情描写理想生活图景的创作方法体现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这首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诗人要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在杜甫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体现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一面。

四、大量运用了想象、夸饰、比拟、象征、铺捧、奇异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激越的基调、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语言和磅礴、激情和昂扬的节奏取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很少受客观生活逻辑制约。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神灵妖魔,现实梦幻,经过作家诗人自由大胆的想象,使作品形成独特而奇异的形象体系。杜甫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浑涵,千汇万状”,为表达其主观幻化的理想,“不用浪漫手法,无以达其意”,不用浪漫手法,无以涵盖“”的内容题材。杜诗奇异的表现手法在夸饰和铺排,壮美和雄浑上都有很好的显现。杜诗在夸饰与铺排中,显示了壮美的风格特色,加上杜诗忧国忧民之深,就使得这种带有极强的“沉郁”色彩的豪壮转而变为悲壮。

五、直抒胸臆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也是杜诗现实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浪漫情诗篇3

诗歌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好诗歌教学工作呢?

1.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浪漫的氛围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又是我国传统文学的根,是凝聚不散的灵魂,诗歌身上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利用诗歌,让学生体会浪漫的生命和意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诗歌重在意象的品味和理解,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要重点选择那种意象明确突出,凝聚思想感情明确而又很能感染人的浪漫情怀。

我以为,诗歌的浪漫分多种浪漫的形式,一种是豪情满怀,直冲云霄的豪迈浪漫,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突出表达诗人自己强烈的浪漫情怀。这样的浪漫,是诗人生命里就注满了浪漫的沸腾的血,他就是用蘸着这浪漫的沸腾的血来书写自己浪漫的生命,来抒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呼喊。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这样的浪漫情怀时,单纯的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是略显单薄无力的,一定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的引入诗人相关的生活内容,在学生心中还原一个鲜活的诗人,这种浪漫的情怀才能为学生深刻的领会,才能给学生具体深刻的感染,并在他们心目中深深的烙上语文浪漫的特质,这是除了语文别的数理化史地政生物等学科无法企及的。例如,我在教学中选择的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我想,在浪漫主义诗歌当中,李白的诗歌是首选。虽然,诗经中或楚辞里也不乏浪漫的佳作,但由于时代的久远,远没有李白诗歌的巨大亲和力,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充满了浪漫主义才情,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其中有一首《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委婉的表达了送别的情意,但诗中浪漫的情怀溢于言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四句,意境开阔,动感十足,月是活的,云是活的,诗人用自己天生的浪漫情怀的才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舟行江上,群山随旷野时隐时现,长江奔流,明月如从天宫里飞下的明镜,飘渺的云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变幻莫测的仙境。四句言简意赅,用语明快贴切,一个飞字,一个结字,就把江上明月和云朵变幻描绘的如同仙境, 无疑。有了这样好的诗作,就等于事半功倍。

2.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生命的凝结,都是活生生的,极具生命力的,不能干巴巴的给学生简单地讲讲就完了,要立体的全方位的给学生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刻的感受是个浪漫的本质。在讲《渡荆门送别》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李白经历的视频资料,里面详细介绍了少年李白仗剑游侠,几度出蜀、以及将自己的《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贺知章惊叹谪仙并解金龟以换酒的佳话,我把一个立体的李白树立在了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气李白的傲骨李白的浪漫个性,接着,我将带视频效果的诗歌朗诵教给学生欣赏,伴着诗中形象的画面,听着名家深情的朗诵,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浪漫的理解即刻就可深达骨髓,学生们会把自己的心贴近诗人的文字,贴近诗人的灵魂。当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完,我这才让学生反复的自己用朗读的方式去体会去捕捉,朗读是在清幽的古筝伴奏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忘了这是在学习一首诗,而是在完成一种生命中一次遇,与千百年前的诗人灵魂的遇,与诗人灵魂的撞击。诗歌和学生不再是遥远的望,而是一种融合,学生也不再厌烦教师的讲解,因为教室里除了浪漫,还是浪漫,教师的讲解只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别的,教师就和学生一起陶醉就行了,碰撞行了,我觉得,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初中语文浪漫的气息。

3.丰富、延伸诗歌教学组织方式

在课外,组织读诗兴趣小组、朗诵会、诗社等。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助手。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诗歌教学扩展到课外,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实际中能真正的创作诗歌,欣赏诗歌。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在运用这样的形式,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代诗歌教学是一种多元复合范式的活动,我们不可能运用单一的观点来解决诗歌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就像陈晓端教授在《当代教学范式研究》中所提及的,我们应该坚持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以便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艺术的角度去体验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的情感和美感,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有规律的教学活动过程,从反思的角度去检讨教学理论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从能力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教授是从整个教学系统来谈教学范式的,而非从诗歌具体的范式研究来剖析的。但是,他的观点则是给我们一个大的方向,来引导我们进行诗歌教学范式的探索。正如贝塞特所说:"教学范式的作用就好像一系列教学透镜或教学信仰,它可以用来过滤或支配人们的主观意向和实际行动"。相信,在认识了教学范式之后,我们更容易来寻找适合诗歌教学要求的教学范式。

浪漫情诗篇4

论文摘要: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 政治 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 历史 内容。同时龚诗的最大特点又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而他的文学极富于创造性,其诗文打破了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腐朽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他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本文将试从其诗歌现实与浪漫的双重倾向出发来分析龚自珍的诗歌风格。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新阶段。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在龚自珍之前的清中叶诗坛,山水诗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类诗歌,往往模山范水,单纯地描写 自然 景物,与现实远远脱离。而处于时代剧烈动荡的龚自珍,作为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显然是深恶这种无益的诗风的,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在他的思想中,诗和史的联系是很自然的。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是由史官采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因此他认为不仅选诗和作史的目的,皆在于“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而且诗人作诗也必然和史官作史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社会历史批评。“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是“清议”或“评论”的工具,显然他把诗与史、诗人与史官在社会作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它们的职责皆在于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继承并 发展 了杜甫以来的诗史观点,认为诗歌应当合为事而做,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风格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记录现实,反应现实、揭露现实,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试来看看他的几首诗歌,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写的《咏史》一律:“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箸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面貌以及在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一般文士埋头著书的庸俗状况;结句更借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了清王朝对文士仕宦利诱的欺骗。

后来诗人看得更为深广,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

通过以上这三种手法,龚自珍很 自然 的将浪漫主义风格溶入在诗歌中,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魅力。此外,我们不难看出龚自珍受到庄子与屈原较大的影响,他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自春徂秋,偶有所触…一》其三),他的诗歌所展示出来的剽悍奇丽之美,在古人诗中是少见的。从这一方面说,又是对古想化诗歌 艺术 的 总结 与 发展 。

但是,在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从龚自珍的诗歌中我们却看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种倾向,却并不是矛盾的,相较于许多前人一直为人诟病的闲适诗,他的诗歌中的这两种倾向,是能够紧密结合和互补的。

龚自珍的诗存604首,其中编年诗189首,大型组诗《己亥杂诗》315首。这些诗大都是 政治 抒情诗,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由此可见,对腐朽的现实政治和黑暗的社会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是龚诗最为突出的内容。例如《咏史》对清王朝的腐败政治作了全面的批判;《夜坐》《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对人才被压抑、政治空气十分沉闷的局面表示极大的愤慨!而《已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则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有所认识,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早期的民主主义思想。其次,直接抒写诗人自己的忧愤和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是龚诗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类诗大都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表现诗人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其中《秋心》是代表性的篇章。然而,我们又能从“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痦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类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可以看到,诗句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这种浪漫却是充满生气,始终不忘现实的,因而他对浪漫主义的渴求,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此外龚诗的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是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说,龚自珍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也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或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是充沛的情感喷发,或是充满魅力的词语组合。这些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诗歌的审美内涵,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却并没有损害展现现实的一面。这类诗歌的最的特点是把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统一起来。其中的许多诗,是一种“清议”即政治、社会批评的形式,他是以政论作诗的。但他并不是以议论为诗,使诗概念化,而只是以诗“箸议”。它们是这样一些诗:饱含社会 历史 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政治意义,但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具体地、详细地描写现实政治事件,而只是把现实政治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问题,发抒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

四综上所述,龚自珍的诗歌,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倾向,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他的诗的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六艺但许庄骚邻,芳香恻悱怀义仁”:《庄子》、《离骚》对他有很大影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他“最录李白集”,认为“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可见李白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龚自珍诗歌中的奇妙的想象,奔放豪迈、冲破约束的精神,以及瑰丽的文辞,显然可以看出和庄子、屈原、李白有直接的批判地继承的关系。这也是在当时时代环境下的一种无奈表现,社会的腐朽,氛围的压抑,使得他无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只能将满腔豪情投入诗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说这种浪漫主义,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现。

但是他的诗歌内容,却又是从现实主义出发,关注社会矛盾,寄望于改造社会。可见他的浪漫,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轻飘飘,而是有现实内容为基础,他的目光,始终放在国计民生上并未脱离。现实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他的浪漫风格,他的浪漫主义,是应该和现实内容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龚自珍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倾向。

浪漫情诗篇5

关键词:认知革命;浪漫主义;自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em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ism in eng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movement have it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romanticism;nature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作的分析,我国学者有的从其发端和源流进行研究(刘保安,2003)等,有的从其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张婷,2004),还有的从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关系入手进行梳理 (蓝仁哲,2003)。本文拟从英国浪漫主义的哲学背景开始,通过分析其代表人物华兹华斯的诗歌,论证浪漫主义不仅仅是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浪漫主义首先在德国发端,然后在英国产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退,美国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欧洲大陆和美洲,新思想产生了。与新古典主义截然相反,它不再讲究秩序、逻辑、感情的含蓄、平衡、科学和理性。在这种新思想的作用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理性和情感、个性和自然。关于浪漫主义,有人曾给过这样的诠注:

爱情战胜了死亡,感情统治了生命和思维,人的意志力超越了逻辑和理性,这就是十八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化哲学。这段时间内,这种文化哲学席卷了欧洲,囊括了美洲,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baudelaire,1917)。

英国作为浪漫主义较早的发端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诗人雪莱、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本文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简要分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领略自然,获得真理,得到灵魂的滋养。当人独自处于自然之中时,他与自然的交流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感官体验,他和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情感来交流。这里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欣赏和理解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家通过抬高自然的地位,尤其是自然对于人的审美、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针砭人们对知识和权威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盲目迷信。这一点在其诗作the tables turned中有表现,“起来! 朋友,把书本扔掉,不然你定会背驼腰弓”,开篇就要读者把书扔掉,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能够领会作者实际上要我们抛弃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权威的崇拜。到了“太阳在山头伫立,露出清新柔和的光泽”,作者引入了感性的内容,运用种种意象来传达他的思想:人们通过自然交融互动,能够领会深刻的东西,能够得到健康的身心。华兹华斯在临近结尾的部分写道:

……

理智的掺杂,

只能扭曲事物完美的形体

解剖无异于谋杀。(孙有中译)

通过这组诗句,华兹华斯将自己的立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浪漫主义者们反对将一些置于分析的解剖刀下,他们认为,被解剖并不等于被认识,而且单纯分析并不能揭示事物,事物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接近和理解自然的最好途径不是“艺术和科学”,需要且仅需要带上我们的“心”,这里的“心”是指人性的感性方面。

其次,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方面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浪漫主义者的诗作里,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主体之外的存在。人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驰骋,但这个前提是自然独立于主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人还是把自然给对象化了。自然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怎样作用于我,或者我怎样改变了它。这些都带着康德的影子: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外在的自然世界截然分开的;人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就是他的先验知识与对自然的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是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之后,继续追求人的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对人的解放是在西方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他们对人性,特别是非理性部分的拔高,仍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这一点,miller(1972)通过比较浪漫主义诗歌与中国的唐朝山水诗,部分地揭示了这一点。中国的唐诗人们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唐诗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部分,往往还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里去,然后通过外在的自然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之相反,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做法是深度挖掘自身的想象力,穷极奇幻,追求丰富。

浪漫主义诗人们笔下的自然就是他们想象力之所及,以他们的自我认识为界,竭力打破新古典主义以来的局限。他们作品内容不再局限于他们亲历的事件; 他们的自由发挥涉及印象和想象。浪漫主义者们认为诗等文学作品可以描述意识里的事件,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识看作一个复合体,既能包括当前,也能包括未来和过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变换。miller(1972)在比较华兹华斯和中国的孟浩然等诗人时就发现,英国浪漫主义不囿于一时、一地,一个特定的体验。他写道:孟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自然诗人们的诗歌往往是记述自然世界的一个事件,讲述人的经历、经验与某些自然现象、环境的一种偶合:日落、微风、泉水呜咽等等,这样的事件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中国山水诗人不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自然观上的这种体现,我们可以在华兹华斯的《水仙》里可以看到:

……

这个情景给予我多少宝藏

以后常常地,每当我躺在床,

我的情绪感到空虚和怅惘,

水仙就在我的心上闪光。

我孤寂的心儿顿感欢畅。

…… (茅于美译)

同样是描写强烈的审美体验,华兹华斯描述的情景不是自己蜗居斗室里的所见,而是自己的想象力之所见,自己的经验之所见,或者二者兼有。总之,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想象力(inward eye)所见。

浪漫主义对于自然的态度,并不完全是如华兹华斯说的那种带有宗教虔诚的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这里,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实际上是把自然当作他们提升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依据。本文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浪漫主义文学家、艺术家们认识到了单纯理性因素的局限和破坏性,因而需要开发和重视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然而这些因素是没法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推导出来的,所以,就需要找个最方便的寄托,那就是自然。在浪漫主义者眼里,自然代表着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想象力留下了活跃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内容。可以说,欧洲近现代以来的各个领域的解放运动都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范式下进行的,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是针对这种传统的逆转,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综上所述,自然在英国浪漫主义者看来,存在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在认知和哲学方面的探索,有着重要的认知和哲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5),2003.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河南大学学报[j].2003(3).

[3]张 婷.“upon westminster bridge” and the kernel idea of romanticism.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4(6).

[4]baudelaire,c.(1917).l'ar romantique.paris:calmann-lévy.

[5]miller,j.w.“english romanticism and chinese nature poetry”comparative literature.24(3).

[6]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7]孙有中.西方文化概论[m].待出.,2008.

浪漫情诗篇6

相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品更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这种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工业革命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产业调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意识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作为19世纪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所受影响尤为巨大。

一、工业革命前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给人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以前可以分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中古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下面对这几个时期文学进行阐述。

(一)盎格鲁-撒克逊文学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是英国文学的起源,这一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也称为古英语时期,这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古英语时期文学。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分为基督徒文学和异教徒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贝奥武甫》以及一些抒情诗和叙事诗;僧侣文学中凸显出开德蒙(caedmon)和琴涅武甫(cynewulf)两位诗人;散文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比德(bede,673—735)、艾尔弗雷德(alfred)被称作英国散文之父。

(二)中古世纪文学

该时期指的是从诺曼征服到15世纪文艺复兴前夕,同时也被称为中古英语时期文学。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3—1400)是该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他的主要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马洛礼(sir thomas malory,1405—1471)是英国第一个使散文成为文学叙述工具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该时期口头文学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民谣和边界民谣。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从中世纪混沌时期后从14世纪到16世纪涉及欧洲很多国家的思想运动,是文学和科学共同发展的时代。该时期文学以反封建反教会制度的思想为内容,其杰出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他以《乌托邦》而著名。托马斯-华埃特(thomas wyatt,1503?—1542)把十四行诗引入了英国诗歌;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被称为是“诗人的诗人”。

(四)17世纪文学

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但却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陈旧思想观念的打破,清教徒时代的文学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由于受到清教徒的压制,戏剧创作停滞不前。这时期的散文言辞华丽、文体散漫,给人感觉非常沉闷。诗歌方面,部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复辟时期作家们呈现出自己的文风,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表现出的是愤世嫉俗和颓废。这时期涌现出风俗戏剧、英雄模拟剧、英雄悲剧、模拟英雄剧风俗戏剧等多种剧种。

(五)18世纪文学

18世纪的英国相对稳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以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为特征。这一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蒲柏时代”“约翰逊时代”以及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时代。这一时代是散文的时代,但是古典诗也凸显出许多优秀作品。18世纪后期出现了“感伤主义”的新流派,代表作品有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3)、《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

这几个时期的英国文学的发展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9世纪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变

虽然形式上不像政治革命那样变化剧烈和鲜明,但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造作用超过了历次政治革命的总和,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的先进生产力取代了旧的生产制度,英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

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英国显露出更强烈的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甚至是择业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和斗争,也为同时期英国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养料。

而且,随着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所谓的中等阶级也发生着分化和重构。这些人中,有的在变革中被机器大工业所排挤而破产,进而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成员,有的在变革中虽然尚能自保,但是前景黯淡,岌岌可危。所以,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社会,呈现出阶级流派众多的特点,进而在文学中表现出思想的多重性和各种各样的浪漫主义作品。

三、工业革命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进展的过程中,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在发生着分裂、融合等变化,思想流派显得极其复杂,但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未来生活的美好。在这期间,浪漫主义文学成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的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的进行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使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形成了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进而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文学派别。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者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敢于同社会的黑暗作斗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封建因素的残余,而且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各种丑陋现象敢于披露,因此充满了反抗和斗争的激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其中的代表作家有雪莱、拜伦等,他们的创作实践都是和当时的革命思想密切联系的。而消极浪漫主义创作者则完全相反,他们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持消极态度,消极浪漫主义创作者逃避现实,留恋过去,崇尚中世纪的宗法制,希望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精神安慰,代表作家有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

(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特点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没有产生大规模的文学运动,而是以少数作家的自由活动形式出现的。英国的浪漫主义历时长久,发展源远流长,时间长达150年之久。从18世纪末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和罗伯特朋斯(robert burns,1759—1796)的作品中,就露出了浪漫主义的苗头,19世纪20年代以拜伦、雪莱的作品达到高潮,19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仍可以从罗伯特•勃朗宁、丁尼生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存有浪漫主义的余温。英国的浪漫主义分为两个派别,消极浪漫主义比积极浪漫主义先登上文学舞台,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转贴于

(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

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他们对英语诗歌的体裁和语言进行了很多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汲取精华;布莱克的诗歌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现代英国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的三位诗人是浪漫主义的真正大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和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共同创作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抒情歌谣集》,骚赛的诗歌和世俗格格不入。真正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的是乔治•拜伦和雪莱。雪莱的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它的短诗《致云雀》《西风颂》等铿锵有力,更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名句流传至今。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充满异域风情,代表作是《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深刻反省。在欧洲,拜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人们把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称为“拜伦式英雄”。

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给英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威廉•布莱克是画家兼诗人,想象丰富,富有个性。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联合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兴起。乔治•戈登•拜伦和波西•比希•雪莱是革命诗人,雪莱崇尚美好的理想,拜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约翰•济慈是创造艺术美的诗人。19世纪20年代,随着拜伦、雪莱、济慈的逝世,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随之转入低谷。

浪漫情诗篇7

关键词:李白;语言;艺术;夸张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豪迈,诗风畅达,文采斐然,是中国历史上酱油影响力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语言豪迈奔放、意境奇妙,大胆的夸张与想象,自然飘逸,素有“诗仙”之称。

一、李白诗歌语言艺术中数字夸张的运用

李白作为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歌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称,浑然天成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放洒脱特质,其诗歌中语言的运用不注重技巧,但是却句句精品,诗歌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笔法变化多端,飘逸潇洒,简洁明朗的表现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歌中一个比较大的语言上的艺术特色就是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在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会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他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夸张手法的运用,将瀑布夸张的比喻为“三千尺”,更夸张为“银河落九天”,简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宏图伟愿,诗歌中的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显得浑然天成,有天马行空的不羁之势。除此之外,《秋浦歌》中也表现出一种恣肆的夸张,作为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诗歌中主要宣扬的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积极的浪漫,一种毫无掩饰的洒脱,一种具有愤世嫉俗游侠思想的侠士,在诗歌的表现中他尤其的吸取了民间诗歌的夸张手法,再进行自己的创造性的利用,使得诗歌从题材到内涵都几近完美。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就是一种夸张的表现,“白发”的长度达到了“三千”,作为一种夸张的形式,为下一句的忧愁的“长度”做铺垫,忧愁也像这“三千”长的白发一样,“三千”的长度是一种夸张,就如前面《望庐山瀑布》中的“三千尺”一样,在诗人心中,“三千”像是一种无限的长度,没有极限,这样的浪漫的夸张,让诗歌充满诗意,浑然天成,读者能够轻易的感受到诗歌中的氛围。

二、李白诗歌中对比夸张的运用

对比夸张也是李白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通过层层对比的铺垫,使得夸张变得更加形象。这样的对比式的夸张,让李白的诗歌变得更加凝练,极富艺术感染力。在《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采用了以后总对比的夸张手法,桃花潭的水与汪伦所赠的“情”进行对比,强化了汪伦对李白的友情之深,其中的“不及”就是两种因素的最强对比的转折,表明汪伦对李白的情深无限。用桃花潭的水来与看不见情进行对比,将这样的友情进行了夸张,使得人们感受到一种情真意切的友情。

除此之外,在《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就能够看到一种豪放的情怀,通过五花马、千金裘来对比美酒的价值,美酒成了诗人释放情感的重要的媒介,因而此时的诗人将美酒的价值夸张化,实际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怀的表达。所以此句意蕴无穷,实道出千古饮者之肺腑。在《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是一种奇绝的对比,久经传诵,达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李白在《蜀道难》中将这样的奇绝夸张到一定的程度,让人们感受到蜀道难的真正意义。对比式夸张,让夸张显得更加的形象与生动,李白十分擅长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产生一种突兀的震撼感,让人们感受到所夸张之物的夸张之处,一种超乎其神的审美感受脱颖而出。

这样的对比式的夸张,让李白的诗歌显得更加的形象、浪漫,彰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对比无形将这样的浪漫扩大化,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恣肆的诗情,在这样的事情中,读者也仿佛成为一个潇洒的游侠,在诗酒间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李白似乎犹觉不尽意,在篇中又具体铺陈蜀道之险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黄鹤作为一种能够高飞的鸟,猿猱乃走兽中跃之最便捷者,它们尚且为飞渡蜀道而哀愁不已,人过蜀道之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对比式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之形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夸张所必具的超乎寻常的审美质感也凸现出来了。

结语

浪漫情诗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浪漫主义;生态和谐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54-01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生态和谐观的确立和完善是我国乃至全球都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文学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席卷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则是生态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又以诗人诗作为最突出的典范。笔者将从生态和谐的视角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种流派几个代表作家的创作思想作以浅谈。

1消极浪漫主义

"湖畔派"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是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他们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华兹华斯的诗歌以淳朴清新的笔触寄情山水,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赞颂大自然的美,畅谈人与自然之情。诗人歌颂紫杉树、荆树、水仙花和雏菊等植物,赞美云雀、夜莺、布谷和画眉等鸟儿,在咏叹自然事物的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在作品《水仙花》中,华兹华斯突显了内心的生态和谐意识:"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在诗人的意象中,自然所赋予人类心灵的欢乐与平和是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的诗歌即表达了自然之情和人性之美,也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人类对自然的贪婪,呼吁重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华兹华斯的《水手的母亲》、《毁了的村庄》等诗就深刻地展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生活,号召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柯勒律治在《老水手谣》中描述了人类残暴地对待自然而遭天谴的悲哀写照,批判了不尊重自然的人类行为:"连海也腐烂了!哦,基督!这魔鬼居然显现!粘滑的爬虫爬进爬出,爬满粘滑的海面。"他强调了道德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生命的存在是具有关联性的,人类不能肆意践踏自然的尊严。骚塞在其《书斋咏怀》中也向读者展现了人与自然相映生辉的局面:"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老卡斯帕尔已把活干完,他静坐在夕阳的余晖里,静坐在自己屋舍的门前;他的小孙女威勒玛茵,嬉戏在草地上,在他身边。" 诗人在表达慕古怀旧之情和出世绝尘之想的同时,也将生态和谐景观烘托得恰到好处。

2积极浪漫主义

后崛起的代表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等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他们对于生态和谐观的表达比"湖畔派"诗人更凝重和严肃,许多还具有政治倾向和战斗意识。素以爱情诗著称的拜伦在《给奥古斯达的诗章》中写到:"在沙漠中,一道泉水涌出来,在广大的荒原中,一棵树矗立,还有一只鸟儿在幽寂中鸣啭,它在对我的心灵诉说着你。" 他以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类沟通的媒介,也将人类的情感移入自然,将自然事物与人类融为一体,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真挚互助之情,映照出了共生和谐的画面。雪莱在其脍炙人口的《西风颂》中著有:"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 象你以森林演奏,请你也以我为琴,哪怕我的叶片也象森林一样凋谢!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悲怆却又甘洌。但愿你勇猛的精灵,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诗人对于自然的崇拜被表达得入木三分,这深刻地诠释了其生态和谐观是建立在自然至上的意识形态之上的,人类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合而为一,共同奏响生态和谐的乐章。较之消极浪漫主义,雪莱所阐述的"和谐"不是华兹华斯意象中的"一同翩翩起舞",而是"能喘息于你的神威"。雪莱的诗强调渲染自然的神圣性,与自然一体应该是人类追逐的最终目标,可见他对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角色认知是有局限的。济慈的《夜莺颂》将这种生态思想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要一饮以不见尘世,与你循入森林幽暗的深处 ...... 去吧!去吧!我要飞向你,不用酒神的车辗和他的随从,乘着诗歌无形的翅膀,尽管这混沌的头脑早已跟随你。"他也在《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中,揭露了资本家、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批判了人脱离自然属性造成的不和谐局面。

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生态和谐观的个性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意识是具有共性及时代特点的。在浪漫主义诗人眼中,自然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是滋生想象力的土壤,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的共鸣。他们以生动的笔触记录着自然界众多生命的脉搏,热爱自然,崇尚回归自然,呼唤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在自然中享受人类世界的美好与愉悦的和谐景象。他们也同样表达了对工业文明所造成人身心伤害的无奈、抗拒和谴责,对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提出了警告。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并不单单是对自然的客观描述,而是在对自然的描述中显现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反对人与自然相背离的思想。诗人也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无情地鞭挞了其黑暗的一面,体现了他们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悲叹。他们为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而呐喊,这也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生态和谐观上升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主要集中精力于自由、平等和爱情,仅将对现实的不满融入到幻想和意象中,过度渲染自我世界中的"和谐",对于生态世界本身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客观,还不足以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人类主宰自然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肯定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推动资源保护主义运动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要认识到其直觉认知和唯心主义的色彩浓厚,具有特定的时代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李铁. 天人合一--从浪漫主义到生态批评.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 (08).

[2]温沁. "回归自然"和浪漫主义--从卢梭到华兹华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2).

上一篇:大雪文案范文 下一篇:过年音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