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范文

时间:2023-02-25 09:36:22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1篇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着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浪漫主义 背景 理论 作家 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德两国,继而影响法国,席卷欧洲大陆。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受西方文明刺激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确立与自我解放。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追求与以往的文学所不同的创作风格,使明治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一度在日本文坛上占据半壁江山。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日本社会极力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在西方浪漫主义和基督教文化的刺激影响之下,日本人开始超越理性,注重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自由且大胆地表达感情的感想、诗歌、评论等一些文体占据了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理论表现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对于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于神的崇拜,开始重视人的力量,将人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 宣扬人格的平等和自由、主张恢复人性、尊重人权、张扬人。但是, 这种思想的变革, 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化上的开放与保守、民主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两种思想的对立大大加剧。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激烈碰撞才使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即:主张情感至上,追求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追求个人自由,推崇人的内部生命。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北村透谷、 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是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等人的《明星》为阵地;第三期是北原白秋、吉井勇、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①

森鸥外是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先觉者,他的代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构成了他留德的青春爱恋的纪念三部曲。

(一)第一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如果说森鸥外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话,那么真正成为浪漫主义主导力量的是于1893年1月创刊的《文学界》杂志及其周围的年轻一代。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村透谷的评论、口一叶的小说和岛崎藤村的诗歌。

北村透谷主要作品是长诗《楚囚之诗》和《蓬莱曲》等。但是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学价值体现于文化性评论方面,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家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等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厌世诗家与女性》。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以伦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结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 恋爱乃人生之妙药”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主张。

岛崎藤村的《嫩菜集》等诗作,打碎了固有形式的桎梏,巧妙地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日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其内容摆脱了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热烈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奔放的浪漫情绪,开拓了前期浪漫主义文学。②

口一叶是一位慧星一般的才女作家,一叶虽非《文学界》同人作家,却有许多传之后世的名作刊于《文学界》。其代表作品有《大年夜》、《青梅竹马》等。(二)第二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是与谢野铁干的妻子与谢野晶子。她出版的第一部短歌集《乱发》是一部大胆而直率倾吐感观性与歌颂奔放的本能和主情的的诗集。反映了诗人对因袭封建旧道德的一种反抗,让人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女性。

在文学史上,泉镜花的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在他的一生中大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有《高野圣僧》、《照叶狂言》、《妇系图》和《和歌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高山樗牛,他是一位著名且受人欢迎的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论美的生活》、《 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学美术》、《爱情剧是不是梦幻剧》等等。其中,在同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的生活》,从“生命重于身体、身体重于衣物”的立场出发,讽刺了那些汲汲于金钱、权势的人,“以人造之物制自然之物” 的时代弊端,重视“尔等内心的王国”,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内心生活的幸福。

(三)第三期新浪漫主义作家作品

新浪漫主义以“牧羊神会”为主流,《昴星》、《屋上庭园》、《三田文学》、《新思潮》等是其主流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原白秋、木下太郎、吉井勇、长田秀雄等“牧羊神会”的中心成员,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人在文学思想上与之共鸣。这些作家摆脱了此前浪漫主义的影响,迎合唯美主义的思潮,用华丽的笔墨和丰富的词汇,凭感觉创作出了充满异国情调和主义的作品。

三、思潮评价

日本浪漫主义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度占据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对日本人的思想、日本文学、文化、艺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它主张恢复人性和尊重人权,将“人”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并自始至终和封建主义作着斗争,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把人性和自我尊严作为文学的源泉或出发点,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继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在文学上的解放。再次,日本浪漫主义将日本古典的浪漫主义与西欧浪漫主义加以吸收发展,从而在构建日本的近代文化方面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最后,浪漫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赞美恋爱,使人们大胆地追求独特而自由的艺术创作,超越自然,解放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从一开始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阻碍,自始至终都不如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造成了封建思想在市民社会中的长期残留,极大地阻碍了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步伐。

(二)创作主张具有不确定性

日本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与拟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时期。另外,浪漫主义作家内部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国民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与国家、文学与个人等问题进行论争,创作主张十分不确定。

(三)理论缺乏系统性

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与谢野晶子、高山樗牛等人的创作虽然使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了开创新文学时代的个性鲜明的批评家、文学思想家的桂冠, 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观点明确、前后一致、系统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学理论体系。

注释

① 肖霞.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J].外国文学,2003(7).

②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2] 林洪亮.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A]//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3篇

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先天不足。“浪漫的混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社团新月社的成员梁实秋评价五四新文学的话语,他的这一话语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的混乱状态。从中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来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出现了异彩纷呈、真伪难辨的形态。人们习惯于从高尔基的“浪漫乃是一种情绪”来理解浪漫主义,造成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概念的过度宽泛。

从高尔基的思路考察文学问题容易将社会历史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理解为浪漫主义,因此很多人将五四时期成为“浪漫的一代”,很多人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特殊气氛。我们可以从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创造社前后期发展情况来看到这一现象的真实存在。前期的创造社高举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随着社会革命的发展,后期的创造社则转向了革命文学的倡导。无论是认识评价上的困惑还是所受到影响的复杂多变,都显示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接受上的混乱性。在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年代文学的两大旗帜,但是到2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逐渐超过了浪漫主义,占据了现代文坛的主流,而浪漫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现实主义超过浪漫主义有着中国现实社会政治革命的原因,也与中国接受提倡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代文坛20年代后半期,曾经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郭沫若发表文章《革命与文学》,称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郭沫若作为一个革命者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否定,开始转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瞿秋白也在30年代初发表文章称“浪漫主义是新文学的障碍”。

当时的革命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否定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2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大量接受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文学来源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左翼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在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严酷的现实革命斗争要求人们以更加现实的姿态去面对革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更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出现,作家开始摒弃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思想,强调阶级、群体意识。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和个性主义的批判,限制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的发挥,使文学逐渐走向概念化的模式,损害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衰落。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从五四时期兴盛到40年代走向末路,是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接受的先天不足遇到中国现代社会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所必然发生的现象。中国现代社会的复杂背景和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自身的先天不足,注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4篇

要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应当首先考察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的内涵,因为这些概念的含混往往导致对文学现象判断的失误。在苏联文学理论体系中,诸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是作为“创作方法”而存在的。“创作方法”源于苏联早期“拉普派”的“辨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后来,“辨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理论随着拉普派的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创作方法”概念却保留下来,而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就与“创作方法”相联系,成为超历史、非美学的“创作原则”。中国接受了苏联文学理论,就出现了《诗经》、杜甫等属于现实主义,而《楚辞》、李白等属于浪漫主义的说法,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等主张。事实上,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现象,不是所谓“创作方法”,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潮一方面体现为特定的文学风格、艺术手法,另一方面,还具有某种历史的内涵,借用舍勒描述现代性的概念,是一种“精神气质”,这一点是文学思潮更本质的方面。作为某种风格、手法,可以具有某种超历史性;但作为某种精神气质,又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对五四文学思潮的认定,就必须首先考察其历史规定性。而所谓五四文学属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习见,其缺陷也在于仅仅考虑到世界文学思潮(主要是现实主义)对五四文学的影响,以及五四文学接受的具体艺术手法(主要是写实手法),而忽略了文学思潮的历史规定性,没有顾及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情境以及它的精神气质。如果从严谨的学术立场出发来,不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概念仅仅理解为某种艺术手法和风格,而是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学思潮,就必须承认,五四文学还不具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历史规定性,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和精神气质是启蒙主义,而且这种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具有中国的特点,具有开放的、多元的性质。

启蒙主义是欧洲18世纪的文化思潮,也是一种文学思潮。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启蒙文学家,他们宣传的启蒙理性成为启蒙文学的指导思想。在德国有莱辛以及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狂飙运动。在俄国有从罗蒙诺索夫到普希金(普希金曾经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作家,其实应为启蒙主义作家)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启蒙主义文学。还有意大利的启蒙文学等。启蒙主义接续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继承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它高扬理性的旗帜,宣传人类进步的观念,从而发展和超越了文艺复兴精神。从现代性的角度说,启蒙主义确立的理性和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的核心。启蒙主义文学是鼓吹现代性的文学,而不是批判现代性的文学,这一点是它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根本上不同之处。启蒙主义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18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统治尚没有被****,启蒙主义者正在开展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为将来****封建主义作思想准备。启蒙主义文学也加入了这场战斗,把封建主义作为自己的敌人。这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把资本主义作为主要批判对象不同。第二,启蒙主义文学坚持理性,主要是人文理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相信人的崇高和伟大。伴随着理性的乐观精神,启蒙主义文学也渗透着一种感伤主义情调,这是启蒙主义者觉醒后的悲凉情绪。启蒙文学的理性精神与浪漫主义反叛理性甚至颓废倾向,现实主义对人文理性失望,自然主义肯定人的生物性不同。第三,启蒙主义文学既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拨,又是前浪漫主义的文学,它还没有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离和对立,因此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说理融为一体。这与以后浪漫主义偏向主观性而现实主义偏向客观性不同。第四,启蒙主义文学具有平民性,是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文学,体现着平民精神,与贵族化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有本质的不同。在以上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中,核心的精神是对于现代性的鼓吹。这不仅是对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界定,也适用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

如果用启蒙主义文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五四文学思潮,就会发现,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更符合实际。文学的性质首先是由历史特点决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它主要引进欧洲的启蒙理性,批判封建主义,呼唤现代性。它不同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从鲁迅到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封建主义。五四启蒙运动高举启蒙理性的大旗即科学和民主。科学精神即工具理性,而民主不过是人文理性的政治内容,它们是都是启蒙理性的组成部分。因此,五四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任务是相似的。由于中国五四时期与欧洲启蒙时期历史语境的相似,五四文学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启蒙主义的性质。五四启蒙运动自觉地以文学为武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达到改造国民性和建设现代文明的目的。因此,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五四启蒙运动的重要一翼。五四文学中无论是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一派,还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一派,都有一个基本的倾向,就是受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强烈影响,并且强烈鼓吹这种理性精神。科学主义是五四的主导思潮之一,对科学的崇拜已经形成了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正如胡适所言:“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1科学主义的霸权在1923年的“科玄论战”中达到了顶峰,并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文学。科学主义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向往是一致的。五四启蒙者以“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为中国的明天(陈独秀语),讴歌新的生产力,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憧憬,郭沫若把工业化的产物称为“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是严母呀!”(《笔立山头展望》)他歌颂着:“力呦!力呦!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个力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派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更大,如矛盾就以科学主义的立场提倡写实。五四科学主义的重要内容是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传播到中国,演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并成为进化的历史观的根据。这种历史观不仅对人性的进步充满信心,而且对科学的昌明寄予希望。对科学精神的歌颂是与启蒙主义文学的主题是一致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让浮士德在科学的创造中找到了归宿,面对被改造过的世界赞叹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在五四时期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条件具有相似性。当时,中国现代工业文明还十分幼小,它还远没有像欧洲19世纪那样成为人的自然天性的桎梏而引起批评和反叛;争取现代文明而不是批判现代文明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五四文学与欧洲启蒙文学一样,肯定工具理性,讴歌现代工业文明,也就是说,五四文学具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同样,五四文学与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一样,具有人文主义倾向。五四文学的主题,是批判封建主义,反对宗法礼教,宣扬人道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如鲁迅批判国民性、控诉吃人的旧道德,郭沫若讴歌理性的自我,郁达夫抒发内心的苦闷,王统照强调爱与美、冰心塑造童心,等等。这些主题属于启蒙主义,而不属于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从文学主张上看,五四文学接受了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提倡“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创造社主张“表现自我”等等,都是启蒙主义的思想主张。启蒙主义宣扬的个性主义是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结合在一起的,如鲁迅的“救救孩子”呼吁,对阿q的灵魂与命运的解剖是为了反思国民性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即使郁达夫的颓废、感伤也与国家的命运联系着(《沉沦》)。这种理性精神区别于浪漫主义的自我反抗和现实主义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同时,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也伴随着一种感伤主义情调。感伤主义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和风格,它成为浪漫主义的前奏。鲁迅散文《朝花夕拾》、《野草》里面既有对童年的天真的怀念、对黑暗的奋勇的抗争,也有深沉的悲怆和孤独的绝望。郁达夫的小说展现了带有颓废情调的感伤风格。还有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沉思》、叶圣陶的《隔膜》、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都诉说着感伤情怀。后起的“乡土小说”也渗透着隐隐的乡愁。甚至如郭沫若的《女神》在昂扬的激情中也有感伤情调。这种感伤情调体现了理性觉醒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孤独和彷徨。五四启蒙运动给五四文学注入了启蒙主义的精神气质,这一点是无法抹掉的。

启蒙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没有像后来的流浪主义与现实主义那样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裂,它不是纯粹的客观写实,也不是纯粹的主观表现,而是把客观的写实与主观的表达融合为一。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也具备这个特征。鲁迅的作品因写实手法而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但《狂人日记》等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也在客观写实中糅合了明显的主观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是国民性的通病,但主要体现在道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把它安在阿q身上,并不符合现实主义的严格写实标准,这是作家对文学形象的主观化创造。俞达夫被看作是浪漫主义者,但他的作品在主观表达的同时也展开了客观的描写。因此,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来界定五四文学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而用启蒙主义来解释五四文学则比较合乎实际。

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也表现在它的平民主义主张。启蒙主义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城市文明的兴起,使第三等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要****贵族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因此,启蒙思想家大都出身平民,如卢梭、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当然也有像伏尔泰等贵族出身的自由主义者,但最重要的是启蒙主义提倡平等思想,这是一种平民主义。启蒙文学也贯穿着平民主义,它的主体是城市平民知识分子,表达他们的思想主张。而浪漫主义文学就精神气质来说是贵族化的,虽然它也有平民出身的作家,但其思想资源来自中世纪文学,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叛,都表明了这一点。五四启蒙运动的主体是新产生的城市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提倡民主,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平民主义。五四文学主张平民文学,白话文运动的内涵就是平民主义。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就提出了“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周作人也提出了平民文学的主张。茅盾提出“扫除贵族文学的面目,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1五四文学不是写英雄豪杰,而是写农民、小市民和平民知识分子等小人物,关注他们的命运、同情他们的遭遇,体现了鲜明的平民精神。五四文学的平民主义性质证明它属于启蒙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文学的代表人物对五四文学的定性。创造社成员并没有自称是浪漫主义,据俞兆平先生考证,所谓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是在30年代被郭沫若、郑伯奇等人追认的,原因是苏联对浪漫主义的肯定。2而此前郭沫若称创造社的文学倾向为“主情主义”。文学研究会确实主张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但这不等于他们的文学实践就真的是现实主义。五四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被定性为现实主义作家)在五四时期没有自称为现实主义,以后也没有给予追认,而是给自己定性为“启蒙主义”,这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1

所谓五四浪漫主义文学并非真是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的中国形式。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产物。其时近代工业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城市文明逐步取代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却使人类付出了代价,城市束缚了人的自由,科学排斥了人的灵性,因此文学开始反抗工业文明和工具理性的统治,它讴歌田园生活,回归自然,甚至缅怀中世纪,以想象和抒情甚至神秘主义和病态的颓废情绪来对抗理性的现实,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化传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资源。正如浪漫主义思想家马丁·亨克尔对浪漫主义的说明:

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2

尽管各国的浪漫派有不同的特点,在政治立场上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因此从苏联传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区别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但对现代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反叛应当是它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它的精神气质,而想象和抒情只是附属于于这个本质属性的具体艺术手法。

如果认同对浪漫主义的这种概括——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那么,对照五四文学,就必须承认,它不属于浪漫主义,因为它没有反叛现代性,而是讴歌现代性。最明显的是,被称为浪漫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却在热情地讴歌进步、讴歌新时代、讴歌科学和工业文明。他赞美道:

黑沉沉的海湾,

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

数不尽的轮船,

一枝枝的烟囱都开着了黑色

的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笔立山头展望》)

其他创造社作家也没有批评科学和工业文明,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五四时期中国工业文明还刚刚起步,十分幼小,而科学精神也刚刚传播进来,它们远没有压迫人的灵性、束缚人的自由,反而是中国从贫穷、愚昧、落后中解放出来的希望之所在。因此,五四文学不但不可能批判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反而讴歌现代性,期盼现代化的来临。

五四文学缺乏浪漫主义的非理性精神和怪诞风格,而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和比较古典的风格。浪漫主义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学传统,带有神秘主义、传奇色彩和怪诞风格,甚至表现出颓废的情调。而五四文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土壤中,浸淫于启蒙主义的时代精神中,它没有吸收欧洲浪漫主义的非理性精神,也没有体现出神秘主义、传奇色彩和怪诞风格。即使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也是如此。创造社主张表现文学的“全”与“美 ”,同时有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郭沫若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想象,但又洋溢着理性精神,他讴歌自科学、民主、自由,高扬自我,对未来满怀希望。这与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气质相去甚远。郁达夫虽然有某种颓废情调,但他的伤感仍然带有社会的、理性的内涵,他的性苦闷与作为弱国子民的压抑感联系在一起。在《沉沦》的结尾中,主人公感叹道: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这种情调正是五四时代的基本精神气质,它是理性的、启蒙主义的,而不是非理性的、浪漫主义的。

五四文学直接受到启蒙主义文学的强烈影响,像卢梭、伏尔泰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歌德、席勒、莱辛等启蒙主义作家的作品大量译介,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五四文学吸收了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和反封建主义的战斗精神,用以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和改造国民性。因此,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中的倾向于主观的一派,主要是创造社代表的一派,就更接近欧洲启蒙主义,特别是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击运动”时期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可见一斑。郭沫若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内容“大体以歌德为中心”,他把歌德奉为人类仅有的两个“球形的发展”的天才(另一个是孔子)。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郭沫若说:“我译此书,与歌德思想有种种共鸣之点”,包括“他的主情主义”、:他的泛神思想“、”他对于自然的赞美“、“他对于原始生活的景仰”、“他对于小儿的尊崇”等。于此可见创造社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是属于启蒙主义的。而同时,许多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家(即所谓“积极的浪漫主义”)的作品也大量译介,如拜论、雪莱、海涅、雨果、密茨凯维支等;而如许来格尔兄弟等所谓“消极浪漫主义”则很少译介。浪漫主义更多地是作为启蒙主义文学资源被接受的。五四启蒙文学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反叛性、抒情性,而没有接受它的反现代性。因此,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推动了启蒙主义文学的发生,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说对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尚有怀疑的话,那么,对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性质则几乎是没有异议的。五四时期的文学家、理论家确实主张现实主义,也把五四文学定位于现实主义。但是,正像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依据他对自己的看法一样,不能根据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和对五四文学的评价来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史的描述,都把五四文学的主流定性为现实主义,并认为五四现实主义的代表就是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但这种认识是经不起推敲的。现实主义的本质不仅仅是写实,而在于其精神气质等历史规定性。欧洲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写实的手段来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的堕落,从而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又一次对现代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以人道主义为武器而展开的。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大师对资本主义造成的苦难和堕落进行了揭露、控诉、抨击,并提出了以爱为核心的社会理想。同时,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成为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抓住这个精神气质,才把握住了现实主义的本质。

五四文学虽然吸收了欧洲文学的写实手法、批判精神,但它不是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批判封建主义,呼吁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的精神气质是与现代性一致的,它的审美理想是理性的、乐观进取的。这一点是五四文学不属于现实主义而属于启蒙主义的最重要的根据。五四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主义统治之下,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远远没有发展起来,封建关系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力。五四启蒙运动就是批判封建主义的运动,他的社会理想是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而理性即科学和民主就成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五四文学不具有欧洲现实主义的精神气质,即它没有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没有质疑现代性,没有对现代性的沉重的失望和深刻的反省。五四文学是指向现代性的,它坚信并憧憬理性精神(科学与民主),体现了少年中国的青春朝气。这种精神气质是与欧洲启蒙文学相似的。鲁迅批判的对象是农民的愚昧和知识分子的软弱、消极,从而控诉封建主义文化的吃人本质,在强烈的批判精神中仍然饱含着对现性的认同。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作品也展开了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创造新社会的信念。

五四现实主义说的主要依据是五四文学的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基础。据米达安·格兰特的说法:“‘现实主义’源自哲学,描述一种‘目的’,即现实的获得。‘自然主义’源自自然哲学即科学,描述一种‘方法’,有助于获得现实的方法。”1但是,五四文学依据的科学精神主要是进化论。自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后,就被当作生存竞争、社会进步的根据,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科学精神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社会达尔文主义体现出对人类前途的乐观精神,这种社会历史观成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五四文学不是把真实性、客观性放在首位,而是把进步性、战斗性放在首位。它没有达到现实主义的严格的客观性,更没有达到自然主义的精密性。五四文学中标榜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一派,主要是以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一派,在客观描写中渗透着鲜明的主观性。如鲁迅很明显地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成为他的作品的主导思想。因此他“排众数而任个人,掊物质而张灵明”(《摩罗诗力说》),并没有尊奉科学主义,倒是偏重于主观性。有关这一点,前面已经谈过了,此处不再重复。欧洲现实主义依据的是实证哲学;自然主义依据的是生物学,而五四文学既没有受到实证哲学的重大影响,更没有受到生物学的重大影响,而主要是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的影响。甚至现实主义之被引进,也因为按照进化的文学观念,中国在摆脱古典主义以后,应该进入现实主义阶段。陈独秀认为:“我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2因此,不能以科学精神为根据把五四文学确定为现实主义,它的进化论只能导致启蒙主义。

五四文学倡导现实主义,也大力译介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但是,为什么没有形成现实主义思潮而形成了启蒙主义思潮呢?为什么理论主张与文学实践不一致呢?一个原因是,欧洲现实主义距离五四时期较近,五四文学受到现实主义余波的强大影响,五四文学自觉地学习和引进现实主义,并自称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而欧洲启蒙主义距离五四时期较远,因此虽然继承了启蒙主义精神,但启蒙主义并没有获得承认。这样,五四文学就发生了文学主张与文学实践的不一致。此外,外来文学思潮的传播要受到本国文学实践选择、改造、同化,从而使外来文学思潮发生了变形。中国启蒙时代的历史情境规定了欧洲现实主义思潮注定要融入中国启蒙主义的文学实践。五四启蒙运动需要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对欧洲启蒙主义文学大量引进,同时,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进行了同化、改造,使之成为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五四文学受到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少,而受到俄国“人生派”的影响较大。郑伯奇在五四后总结道:“文学研究会的写实主义始终接近着俄国的人生派而没有发展到自然主义”。3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历史关头,反封建的启蒙主义与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并融合为一体,因此,被称作现实主义的俄国文学就包含着启蒙主义的因素或者就是启蒙主义。除了普希金等启蒙作家之外,像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岗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及别、车、杜等虽然服膺现实主义,但他们作品的精神气质是启蒙主义的,因为这些作品是反对封建****、鼓吹自由主义的,是争取现代性的,而不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不是批判现代性的。即使如托尔斯泰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批判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严厉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贵族统治,从而与启蒙主义相联系。这样,对俄国文学的接受就侧重于启蒙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五四文学对欧洲现实主义的接受也有被启蒙主义同化的倾向。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本来是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而在中国则演变为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主题,具有了反封建的意义,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样板。鲁迅对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译介也是为了吸收被压迫民族的反抗精神,从而成为五四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写实手法上,而没有深入到其精神气质即历史的规定性层面上。从文学革命开始,对现实主义(当时称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认识就停留在写实手法上,如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中就有“曰推倒陈腐的铺陈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写实主义主要是针对古典主义的“铺陈”,而其自身特点也主要是真实(“立诚”)。五四启蒙主义者很少从批判现代性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主义,而多从符合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主义。茅盾认为:“近代西洋文学是写实的,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科学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1他之所以由提倡新浪漫主义而改为提倡自然主义,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不善于客观描写而需要加强写实训练这样一个认识。2五四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接受重艺术手法,而对其精神气质则有所屏弃。茅盾曾经批评现实主义“(一)是在太重客观的描写,(二)是在太重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但是徒事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使读者感着沉闷烦扰的痛苦,终至失望。”3他强调自己提倡的“不是人生观的自然主义,而是文学的自然主义”,“是自然派技术上的长处”4同样,五四文学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不加区分,也是仅着眼于写实手法的相同,而忽略了二者精神气质的不同。由于屏弃了现实主义的精神气质(“人生观的自然主义”),仅仅学习和引进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技术上的长处”),于是,五四文学就自以为属于现实主义,而实际上是启蒙主义的。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不同于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它是多元、开放的启蒙主义。这主要因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所处的世界文学的环境造成的。在五四时期,欧美文学已经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过去的文学思潮。这意味着五四文学虽然具有启蒙主义的历史规定性,但它的思想资源并不仅仅有启蒙主义,还有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因此,五四文学不仅吸收了启蒙主义文学的精神,而且还吸收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写作手法。这种状况使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虽然都属于启蒙主义思潮,但由于受到的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不同,吸收的文学思想资源不同,因此就具有了不同的风格。创造社受欧洲浪漫主义影响较大,因此偏于主观表达。文学研究会受到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大,因此偏于客观写实。此外,现代主义对五四文学也有影响,如鲁迅吸收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写作了带有表现主义风格的《野草》、《故事新编》等。因此当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做总结时,他说:“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所谓人生派与艺术派都只是斗争上使用的幌子。”5五四文学对欧洲多种文学思潮的开放性,也使五四文学具有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启蒙主义了,带有了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风格、特征。可以说,由于吸收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五四启蒙文学较之欧洲18世纪启蒙文学要丰富、深刻得多,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艺术手法上都是如此。正因为这样,五四启蒙文学就具有过渡的性质,拥有了自我超越的品格。它在五四以后发展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五四以后中国迅速走向官僚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文学的任务除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外,对被扭曲的现代化和城市文明的反叛、批判也提到日程上来,于是产生了沈从文的留恋淳朴的乡村文明、抨击堕落的城市文明的浪漫主义小说;老舍的描写市民的没落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以及茅盾的《子夜》为代表的批判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还有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歌,施蛰存、刘呐鸥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张爱玲、无名氏代表的先锋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就会发现,它也具有开放的启蒙主义的特征。与五四文学一样,以往对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的定位起码是不准确的。新时期文学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传统,以人道主义来批判封建主义的变体,呼吁科学、民主、主张个性解放,它的历史规定性是启蒙主义的。同时,它又吸收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思想资源,具有了多元形态。只是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才产生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和现代主义(各种先锋文学)才出现。这一段历史的重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最后,我们应当反省一下,为什么在长达大半个世纪中会对五四文学思潮作出不当定性。首先,受到苏联“创作方法”概念影响,对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的理解具有非历史性。其次,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质定位不准,把一个争取现代性的启蒙时期当成了批判现代性的现代时期,从而把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错误地当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还有,就是受到苏联尊崇现实主义的观念的影响,硬把启蒙主义“拔高”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补充)。现在,以现代性理论为准绳,就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五四文学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出新的描述。

注释:

[1] 俞兆平《写实与浪漫》,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1 茅盾〈〈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茅盾全集〉第18卷(中国文论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2 参阅俞兆平〈〈写实与浪漫〉〉,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0——143页。

1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2 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1 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2 陈独秀《答张永言》,1915年1月15日《新青年》第1卷第4号。

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1 矛盾《文学与人生》,《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香港文学研究社1972年版,第58页。

2 参阅俞兆平〈〈浪漫与写实〉〉,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2页——75页。

3 《茅盾〈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8月版。

4 〈〈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通讯〉〉。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继承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离不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积淀,正因为有古典主义文学这一有力支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才实现了继承与超越。古典主义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根植土壤,其在主题思想与体裁、题材及技巧上都继承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精髓部分,因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

一、主题思想和体裁的继承

主体性的体现、主观情感的表达、想象性思维的发挥,这些都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的三大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都是凝聚成文本主题思想的关键部分,于是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思想纷纷达到了一定的理性程度及文学高度,但这些都离不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主题思想上对古典主义的充分继承。无论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还是一首古典主义的诗歌作品,其都是创作者心灵、情感与体验的表达,融入了创作者理性的主题思想,因而读者才能从诗歌作品中感受到其所特有的审美魅力。

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作品《西风颂》中,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歌体裁上继承了古典主义,而且还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创作思想运用在诗歌创作当中,于是乎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创作中,雪莱虽然继承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十四行诗体裁,但是为了突出其诗歌中的理性主题思想,雪莱对十四行诗体裁进行了重新创造,具体表现在采用三行诗的结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跨行诗与跨段诗的手法,还巧妙互换十四行诗与三连韵诗的位置。因而,《西风颂》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在体裁上就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创新,这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具备理性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因为只有诗人雪莱在诗歌创作中充分植入理性思想,这样才能驾驭整首诗歌在体裁上的重新创造,从而确保诗歌作品的浪漫独特性与主题思想内涵的深远性。

二、题材和技巧的继承

由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内涵、主题意识的表达需要通过作品题材与内容才能得以被读者感知,因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对作品的题材与内容选取上十分用心,这一点在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备受作家们的重视,所以足以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题材选取上对古典主义文学的继承性。当然,选取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的题材与内容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来说十分重要,但作家们借鉴与运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将讽刺技巧、比喻技巧、幽默技巧等运用到浪漫主义诗歌作品当中,能够进一步升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意蕴,从而更好地传达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情感。

在选取题材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大多都会选择那些极具表明自身主题思想与主题意识的题材,包括社会中统治者的残暴一面,从而传递出作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对民众的文学关怀,对一切残酷、阴暗现实的辛辣批判。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布莱克、拜伦等,这些诗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古典主义的影子,在作品题材与技巧上借鉴及继承了古典主义;雪莱的《麦布女王》、布莱克的《经验之歌》、拜伦的《唐璜》等,这些优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作品都传达了诗人们对黑暗社会与残暴统治者的批判,寄寓了诗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济慈的诗歌《赫坡里昂》中,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则借用古典主义幽默写作技巧在诗歌中传达他对英国民众的文学性关怀。

结语:综上分析,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是在相互继承与相互超越中实现发展的,对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同样适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建立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古典主义文学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继承,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古典主义主题思想、体裁选用、题材选取、技巧运用的明显继承性。不可否认,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力,正因为有着古典主义文学的积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继承其精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超越,进而推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断完善及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莎烈.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84-86.

[2]田春,孙辉.论康德艺术观的古典主义倾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21-24.

作者简介:

崔伟丽(1977年―),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教学。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88-1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但两者之间具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对个人独立,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其核心思想,它摒弃了古典主义所信奉的理论依据,批判理性主义,崇尚浪漫情怀,注重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抒发理想,崇尚自然,反抗现代文明和理性主义原则以及悲观神秘色彩,用浪漫主义手法抒发对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的向往。

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法、英出现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写实性客观性,因此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作家一般从现实角度寻求改善人的生存环境的方法,摒弃浪漫主义主观想象和抒情性,旨在揭露社会黑暗倡导社会改良。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具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出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基本相同。批判现实主义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的创新。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它的基调是:对新事物的期待、在新事物面前的惶惑、渴望认识新事物的那种烦躁不安的神经质的向往。”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这里的“现实主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是一个文学类型学的概念,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筑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这是文学表现的基本形态之一。

浪漫主义文学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夸张等手法,以神话、传奇等题材来表现生活,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往往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表现他们憧憬的社会、人生和人性。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过:“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二十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所以在浪漫主义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环境中,塑造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而现实主义则是再现社会现实生活,并且忠于现实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做最真实的描写,通过典型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更广泛的内容,揭示出隐藏在琐碎生活现象背后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特征和表现形态两方面。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注重抒发个人感受与体验,表现主观思想,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轻客观模仿,重自我表现。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用淳朴宁静的大自然对比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浪漫派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以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倾向性较为隐蔽,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罪恶的本质根源。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写实性”,主要体现为“真实性”和“客观性”描写。所以,虽然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都是文学的表现形态,但两者却是那么的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1]宋占海,罗文敏.西方文论史纲[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7篇

一 、什么是浪漫主义及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最初的“浪漫主义”是针对伪古典主义而提出的,等同于“新文学”或“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直到 1827 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的指向才正式确定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浪漫主义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并不罕见。那么,该怎样理解现实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呢?

(一)抨击现实黑暗,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借助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凸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进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换言之,现实主义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是通过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虚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从而展现一种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殉情合葬、化为鸳鸯的浪漫主义结尾,即深刻鞭挞、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从而寄寓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类似者如《梁祝》中的“化蝶”《牡丹亭》中的“梦合”“转魂”《促织》中的“身变蟋蟀”等等,这些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均体现出了作者、作品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要之,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每每旨在“用美丽的理想代替不足的真实”([德]席勒),在超越社会现实的前提下,力图用文学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从而表现出对理想型、未来型社会的追求,实现通过文学性的创造和想象,展现一幅“人类大同”、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蔑视权贵残暴,表现无屈无畏的反抗精神

在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往往表达出作品、作者强烈的爱憎,表现出一种可敬、可贵的斗争意志、反抗精神。如《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结尾,在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罪恶的深刻鞭挞、揭露的同时,表现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的追求。《搜神记•韩凭夫妇》中,韩凭夫妇在希望合葬而“王怒,弗听”时,化为“相思树”,不离不弃,这一浪漫主义笔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暴虐、残忍的鞭挞、痛斥,表现出劳动人民蔑视权贵、无屈无畏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守。《牛郎织女》中“鹊桥相会”浪漫主义色彩的收尾、《窦娥冤》中的“发三愿”的离奇情节,亦更鲜明、集中地反映了在残暴的封建势力面前,人们无屈无畏的斗争意志和矢志不渝的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往往在情感、理想的强烈作用下,通过想象、虚构的方式,来突出主旨、强化爱憎。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成功超越了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情绪的表达、精神的表现、意志的表白,巧妙地融入到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以及对其的取舍、褒贬当中,在用“美丽的理想”指陈“不足”的现实的同时,表现出了对实现“美丽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不屈的斗志意志,体现出强烈的爱憎。

(三)以天下为己任,表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在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过程中,往往融入进理想主义的色彩和精神。析言之,其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每每采用远离现实生活的想象、虚构作为表达自己情愫的方式,以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如屈原《离骚》《九章》《九歌》中的忧国之思、奇幻之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憧憬,这些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都表现出了作家、作品的志趣、信念、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寓以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抑或说使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法]乔治•桑),作者瑰丽的想象、奇幻的幽思、深沉的祈愿,每每关乎天下、民生、志向,流露着他的太息、忧乐、求索,体现出其理想、信念和品质。

(四)追求个性自由,表白回归天然的执著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8篇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浪漫主义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再次兴起,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

一、20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的浪漫主义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一个延续,但与19世纪不同的是20世纪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虽然该时期浪漫主义存在时间短暂,但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将人物置身于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注重艺术效果。

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再次兴起的。该时期的代表有格林的《红帆》、高尔基的《海燕》和帕乌斯托夫斯基《浪漫主义者》。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海燕》中,海燕是自由的,它是革命者的象征,海燕与大海的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抗争,体现了具有革命性的浪漫主义。《红帆》充分体现了格林的浪漫主义风格,这种浪漫主义表现在小说诗意般的抒情。

高尔基曾经把浪漫主义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但在内容上大多都充满了悲剧性,这也是俄国浪漫主义区别西欧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20世纪的“积极浪漫主义”虽然在政治立场上被肯定,但它过于偏爱、张扬个人主义与个性自由,这不但与苏联的集体主义思想不合,而且违背苏联共产党的一元化要求,因此,浪漫主义成为官方排斥的对象,文学界开始对浪漫主义进行思想兼并。1932年,全苏作家大会宣布浪漫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部分,这种思想兼并从政治角度宣告了浪漫主义的终结。

二、高尔基早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在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高尔基诗意地描写了人类的各种表现:对自由的热忱、英雄主义、革命热情。《伊则吉尔老婆子》中主要塑造了丹柯和腊拉两个完全对立的形象。腊拉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秉持“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不愿分享一点给别人”的原则。腊拉代表着资本主义私有的观念,作者通过腊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而丹柯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形象,当人们处在死亡的边缘时,丹柯挺身而出,毅然地掏出自己一颗燃烧的心,高高举起,给受难的群众引出一条光明之路。这一高尚的举动将丹柯的形象瞬间升华,这时丹柯已经不再追求个人自由,而是把自己和集体结合在一起。作家歌颂了英雄主义的同时,还歌颂了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所以小说《鹰之歌》中充满了自然元素和色彩美,经常出现草原、月亮等自然景象。例如:“这时天空中还有乌云在游动,浓密厚实,形态各异,色彩纷呈……天空中点缀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

这是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暗淡阴郁,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各种色彩同时出现,形成了一幅直观的画面。作品中月亮的颜色和乌云的各种形态都体现出自然美。

三、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帕乌斯托夫斯基是20世纪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在俄罗斯浪漫主义的大背景下,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在作品中,他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主人公,不但追求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还追求在语言上体现浪漫主义,这就构成了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浪漫主义基调。

他的作品带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散文中对俄罗斯大自然纯美的描绘,把俄罗斯自然风貌同人物结合起来,描绘出鲜活的画面。在《烟雨霏霏的黎明》中,作者描写了奥尔加房间的温馨、朴素环境,其外部景物和环境的描绘体现出细腻的浪漫色彩。例如:“餐桌上方悬挂着灯盏,上面套着乳白色的灯罩;一幅画的上方装饰着一堆鹿角,画面上是一个女病孩,窗前有一只狗……”

这里描写的“灯罩”“女孩”和“狗”体现出家的安逸,完全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舒适。

四、结语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它随着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现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改变,正如19世纪和20世纪的浪漫主义一样,它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但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想要抒发的感情也不甚相同。20世纪虽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流文学,但是现实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20世纪浪漫主义是不可忽视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9篇

在西方,把女性当作美的象征这一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中的海伦一直被认为是美的化身。这一传统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那里成为频繁出现的文学现象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学特质。这种现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由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动荡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冒险情绪。 一、关于浪漫主义的冒险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体现的冒险是一种感情和想象的冒险。 法国大革命企图建立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权威来取代旧制度的独断权威的努力虽然失败了,却席卷了整个欧洲,给欧洲留下了这样一种情绪:个体认为自己有自己的权利,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独立的判断。这种情绪因为大革命带来的动荡,没能使当时的人在理性上亲近大革命的成果,甚而转向旧秩序寻求安全感。但这种情绪却使那时的人完全不同于大革命前的人,在对中世纪的历史的鉴赏中,人们发现了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这个词语在语源上来自罗曼司(romance)。“现称为罗曼蒂克的,都是那些罗曼司上熟悉的情景以及那些适合作为罗曼司上之英雄的人物。”“最早期的罗曼司都是用罗曼语写成的,这些语言之所以被如此称呼,是因为它们对于罗马格那。而罗马格那一名,显然来自罗马。到头来,浪漫主义一词,原来来自罗马。”[1]浪漫主义在创作精神上同样来自艺术家对中世纪的审视。那时的人们因为大革命的失败而体验了巨大的现实挫败感,于是,他们把情感和想象放回到了过去,再一次去关切并体验那些中世纪的英雄的冒险和成就,使那些古老的故事以古老形式重演。他们的这种情感和想象不仅显示在故事和神话中,而且也显示在历史的种种联系中。“在这里,我们就有了我们的整个现代历史关切的开端。”[2] 这种在情感和想象上对过去的再体验正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冒险精神。R.V.约翰逊对“唯美主义”一词做过人生观上的概括,认为“唯美主义”作为人生观表现为以“艺术的精神”探讨生命的现象。这种艺术的精神体现为一种静观的人生态度,与其相对的是十七世纪的清教徒道德。清教徒道德本质上强调生命是一场道德的奋斗,譬如一场正义战斗或一次朝圣旅途[3]。浪漫主义作为连接两者的必要环节,在人生观上同时具备二者的内涵。尽管在革命结束后,人们努力从旧制度中寻求安全感,但个体的革命情绪却在对情感的表现和对想象的强调中保留下来。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情感和想象上的冒险,这种历险与浪漫主义哲学相符合。浪漫主义哲学确信这样一个事实:不仅他在他自己的思考中存在,而且他思考的对象也存在,也就是说,我意识到我自身,因此这个我意识到的自我,就存在着,由此它所认识的对象也存在着。这种情感和想象的冒险正是在另一种形式上对自我存在和自我权利的确定。 二、以女性为美:体现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历险 几乎在每个浪漫主义作家那里都有把女性当作美的象征的作品。这种把女性当做美的象征的现象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独有的特质。 (一)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象征美的女性是感情和目的的指向感情和目的的指向是就文学作品的内部而言的。女性总是事件的缘起和事情进展的推动力。这里可以联系另一个问题来说明。在浪漫主义作家那里对比和夸张成为惯用的写作手法,在重视想象的同时,丑的美学价值被极力开发。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与中世纪因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 “哥特式”(Gothic)源于Goth(野蛮人)一词,在这一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怪诞扯上关系。后来的唯美主义理论家佩特在给浪漫主义下定义时,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谈论怪诞的作家是雨果,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的一句话经常被后人引用:“一方面,它创造了畸形和可怕;另一方面,创造了可笑与滑稽。它把千种古怪的迷信聚集在宗教的周围,把万般奇美的想像附丽于诗歌之上……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4] 这就是“美丑对照原则”。美和丑的对照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屡见不鲜,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反叛古典主义的审美观念,提倡一种新的审美理想。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和丑的对照中,“丑”总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美则既是丑的过程的缘起也是“丑”这一过程的最终指向。 “美丑对照原则”很好的体现在《巴黎圣母院》中:作为美的化身的爱斯梅拉尔达的出现是那个丑陋的加西莫多觉醒的开始,加西莫多这个丑的象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证明丑的价值。这种证明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美。在《阿达拉》中,如果阿达拉是美的象征的话,那么逃亡本身就是经历丑和荒诞的过程,只不过这个逃亡是因为阿达拉这个美的化身缘起的,最终她坚守了信仰,也升华了美。 当然,这种指向和目的是情感上的。上面已经提到,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人们获得一种意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有能力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判断。浪漫主义者将他们的自身作为价值标准,他们通过情感的外衣来看待外在的事物,按照一个人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做出评价。浪漫主义文学作为这种意识的表达,本身就体现了这种意识。 (二)把女性当作美的象征体现了浪漫主义特殊冒险精神 这种象征着美的女性体现着这样的思想:浪漫主义作家情感和想象的历险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追求实现的。 上面我们提到这样一种事实,浪漫主义哲学家确信不仅他自己在他的思考中存在着,而且他思考的对象也在他的思考中存在着。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者同样确信这样的事实,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追求一种自身强烈感受的表达。因为,对于强烈感情的确实感受能够让浪漫主义者确证自己的存在。#p#分页标题#e# 在浪漫主义的文艺创作中,哥特风格的复兴使得文艺契合于浪漫主义哲学和当时的社会心理,也给当时的文学创作注入新的元素。当然,在这些作品中,丑这样一种风格往往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它作为一种审美类型的同时,在这些作品中,往往起到衬托美的作用。在那些把女性当作美的象征的创作中,这种作用体现的尤为深刻。阿达拉和夏克达斯的逃亡这一事件本身不具有审美特性。但是,在他们的逃亡过程中,夏多布里昂对于原始丛林异域景象的描写、阿达拉在对于献出童贞的誓言和爱情之间的激荡以及一些超自然的描写上都可以看到哥特的影子。这种描写本身就是为了体现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阿达拉逃亡的过程也是夏多布里昂的感情和想象的历险的过程。 浪漫主义者通过感情的外衣看待外在的事物,对自己的感情有超乎想象的自信。同时,虽然企图在旧制度中寻求自身的安全感,但由于时代的情绪又使得他们对于自由和想象极度重视。这些都在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对于怪诞的过程的描写中体现出来。在《阿拉斯特》中,孤独者为追寻象征着智慧、美、想象力的女诗人,摇船过海,最后在一个僻静的溪旁草地上,他似乎找到了代表大自然的精灵,受到精灵的诱惑,但却又看见女诗人的双眼在空中召唤他,于是他继续追寻,在跋涉的过程中,岁月飞逝,青年诗人终于形容枯槁,最终死去[5]。在孤独者曲折奇异的追寻过程中,雪莱也随着孤独者的脚步经历了一次情感和想象的历险。 浪漫主义者正是在想象中体验那种令人激动的尖锐的经验,不断的返回他自身,反思自己的存在。 在这种体验中,作为美的象征的女性往往是整个过程的缘起和指向。阿达拉是整个逃亡的缘起,爱斯梅拉尔达是加西莫多觉醒和他的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冒险的开始,女诗人是孤独者追寻的目的。正是在指向美的过程中,创作者经历着感情和想象的历险。 (三)女性象征了自由,体现浪漫主义者对自由的珍视 这在西方几乎是一个传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吉普赛女郎群像。《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尔达,普希金《茨冈》中的真菲拉,歌剧《卡门》中的卡门,都是美和自由的象征。这一时期在将女性象征自由的艺术创作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德拉克罗瓦的绘画《自由引导人民》。作者描绘了“七月革命”的现实,而手执三色旗的女性则是一个浪漫的象征,象征者美和自由。 像我们一直说的,大革命后,人们对于大革命带来的动荡开始反思,从而不无依恋的转向旧秩序,这样便出现了中世纪精神的复活。但这只是对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而言的,旧秩序的真正复活是不可能的,人们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回到旧秩序的。在文学中,对那些象征美的女性的追寻中体现着这样的自我意识。浪漫主义主义作家在那种历险的同时,也在追寻着这种自由。 在对旧秩序的安全的追寻中,自由的意识并没有因为大革命的结束而消失,这种自由的意识在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文学中那些象征着美的女性同时也是自由的象征。 这种象征也和浪漫主义的冒险特质密切相关。象征着美的女性很容易在作品中表现为强烈情感的指向而和作家想象和情感的历险相关。女性往往是一个冒险过程的缘起和指向,而正是在对美的追寻中,作家体验着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安全的秩序中,体现出情感和想象的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产生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运动中,当时由于法国大革命失败,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十分高涨,社会对资本主义存在着普遍的不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又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所以浪漫主义文学得以产生,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即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早出现于德国,然后在英、法、俄、美等国都有充分的发展。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一)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不仅政治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还对思想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各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在各类斗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支撑。但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斗争在不断的遭镇压和失败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得以更大程度的暴露出来,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人们对启蒙运动思想家宣传的理想王国深感失望,这就促使作家云追求新的理想,这也是浪漫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具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当时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盛行,其通过对主观精神的作用进一步夸大,对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较为强调,更注重自我,要求通过文艺来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气魄进行表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对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强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当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强调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这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自身的一些原因

在十八世纪时,当时的文艺氛围中对自我较为推崇,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热爱大自然和朴实的民间文学。在这种氛围下,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为其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启蒙文学产生之后,其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中产生的。由于古典主义文学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更注重于理性教条,这就导致作者在创作时的自由受到较大的束缚。启蒙作用通过创作一些富有强烈感情的作品来反对古典主义文学,而浪漫主义作者是继承了启蒙作家反古典的传统,更强调创作的自由和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浪漫主义作者对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进行了束定,更崇尚开放、多变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这即是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并在浪漫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浪漫主义开始形成为文学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十八世纪时的浪漫主义作家,其对未来和理想社会具有更多的渴望,所以在其作品中通过寄情山水来对大自然的美好进行讴歌,通过对远方异域的情调进行描写来缅怀中世纪。但由于浪漫主义作家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这就使当前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即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倾向,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往往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民族解放斗争结合在一起。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将理想寄予未来。消极浪漫主义反映了贵族阶级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敌视态度,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政治愿望和思想情绪。消极浪漫主义作家把理想转向过去,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宣扬神秘主义,歌颂忍耐和驯服,美化中世纪的封建宗法社会。尽管浪漫主义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他们在创作手法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在浪漫主义作家的笔下,其是通过对自己理想的描写来对实现对现实进行批判,其通过对带有时代烙印的主观感情进行抒发,将人对客观世界的内心反应和感受更好的表现出来,更为强调创作的自由和对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其将情感和想象提到了文学的首要地位,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

(二)着力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

浪漫主义作家大都受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把大自然看作是精神上的寄托。赞美大自然。蔑视丑恶的现实,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的“丑”相对比,着力歌颂大自然纯朴的美。他们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寄情山水。在孤云野鹤、湖泊大川中,寄托作者的情思,在湖光山色、狂涛巨浪中宣泄作者的爱和恨。如拜伦诗篇中的山川瀑布、惊雷闪电,均以美的形式对照出现实生活的丑:雪莱诗篇中的云雀冲破乌云,憧憬着未来和自由。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大都十分重视风俗文学,他们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只追求高雅而排斥民间艺术的做法,许多作家从收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开始创作,更多的人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利用文学的题材进行创作。这是因为民间文学不仅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在想象的丰富、感情的真挚、表达的自由、语言的生动、通俗等方面,都给浪漫主义文学以很好的借鉴。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民主倾向,又因为处在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汲取民间文学营养,继承民间文学的民族传统,有助于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追求离奇情节,异域色彩,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

在古典文学中,其要求一切都要与常规合乎,拘泥于陈规的束缚。而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其通过离奇曲折情节的构思,从而对导国情调进行渲染,利用异于寻常的自然环境和广阔多变场面的描写,采用对照及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对英雄人物进行塑造,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照从而更集中及充分的将美好的理想的体现出来,以便于达到具有奇异性的艺术效果。

三、结束语

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其具有较为独特的创作手法,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文学创作过程中,可以将浪漫主义创作技巧进行运用,其对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创作具有长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简澈.论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构建理想精神生活的差异及其根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5.

[2]王玉红.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浅析[J].现代交际,2014-02-23.

上一篇:外国文学史范文 下一篇:当代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