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有哪些范文

时间:2023-10-13 07:41:06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1

王安石归来一看,就动了气,这个苏轼,自恃才高,得给他点教训。于是上奏神宗,把苏轼贬到了湖州。到了湖州,苏轼才发现,这里有一种鸟,名叫“明月”,又有一种花虫,名叫“黄犬”。王安石的那两句诗根本没错。苏轼惶恐不已,悔不当初啊!

这王安石的这心胸未免也太狭隘了吧。苏轼能够自由进出宰相王安石的书房,足见两人交情匪浅。区区两句诗,你就翻脸不认人了!王安石年长苏轼十来岁,你完全可以把苏轼叫过来,给他解释一下这两句诗,我想,苏同学同样会惭愧不已。苏轼当时是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正部级),一下子就贬到了湖州任知府(正处级),连降三级还不止。这也做得太过了!

到了湖州后,苏轼心中十分不满,常写些诗来讽喻时政。他在诗中讽刺王安石领导的新党为“新进”“群鸟”“生事”等。不巧,这些诗被苏轼的对头李定、舒、何正臣等人获悉。他们上奏朝庭,为苏轼扣上了“不满朝政”“讽喻圣上”这两顶大帽子。苏轼立即就被关进了乌台监狱。大批政敌纷纷要求处死苏轼,苏轼危在旦夕。

就在这危急关头,王安石挺身而出,他以宰相之尊,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宋神宗接纳了王安石的建议,赦免了苏轼。

说实话,苏轼对王安石很不满。王安石也不是不知道。但是,关键时刻王安石却能冰释前嫌,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高贵的人格情操。

这我就奇怪了,一前一后,王安石的表现也相差太大了吧,简直就是水火两重天。难道说,王安石具有分裂性人格,时而卑鄙,时而高尚?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台湾大学吴天方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类型考略》,我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中国古代文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那就是“秉大义而疏小节”。比如,弥衡会几个月不洗澡;王猛边捉虱子边和将军桓温谈论国事;还有那个庞统,披头散发,也不知道打理一下。王安石也是这样,他不讲卫生,衣服很少洗换,酸臭难闻,就连脸染了黑灰,也不知道洗一下。这些都是小节,名士们才不在乎。

苏轼当时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贬到湖州,就当给他个教训。反正我王安石是宰相,等你历练够了,再把你调回来就是了,于苏轼并无多大损害。在王安石看来,这属于“小节”,所以无所谓,贬就贬了。但是“乌台诗案”,这关系到“不臣之心”这样一个人伦大节,更关系到苏轼一家老小几十口的性命,这样的“大义”王安石一定要坚持。

疏小节,才能够悠然自得,不为生活所累;秉大义,方能一身正气千古垂范。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特征,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应该学习的行为规范。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2

师:今天的课希望大家能在心中带一首词走,同时,更要在心中带一个人走,他就是苏轼。这是我生命中最为推崇的古代男性,所以今天我不仅是来上课的,更是来寻找知音的。我想让大家看的不单单是我们平时熟悉的那个豪迈率性的苏轼,更是一个深情的苏轼。

向大家隆重介绍我的一位知音,他的名字叫“杨过”。读一读金庸先生《神雕侠侣》的第三十八回,杨过在十六年后等待小龙女而不得的一段场景描写。资料链接:……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地向下沉。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小龙女始终没有来。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他此时三十六岁,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

师:苏轼感动过金庸,金庸把这份情怀放在杨过身上,于是有了这样让人读之欲落泪的传奇故事。今天,我希望苏轼也能感动我们,至于这份情怀放在哪里,则各有不同。

二、朗读:深情之处更深沉

师:你可以先示范朗读一下吗?(一生读)师: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她的朗读。生:我感觉应该读得低沉忧伤。她没有带感情进去读。师:那请问该如何低沉,如何忧伤?(该生示范读)师:好,请坐,非常感谢。前两个发言的同学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两位女生。请一位同学点评一下她刚才的朗读。生:我觉得发音有一点不标准。比如说“料得年年肠断处”她读成chàng,“鬓如霜”她读成bīn。师:那她有什么地方是读得比较精彩的?生:我觉得她有一些断句和感情特别精彩。像这样一首深情忧伤的词作,在感情处理上倾向于低沉舒缓。她做得非常好。(一生再读)师:点评一下自己的朗读。生:我觉得还行吧。这首词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适合男生读。师:像这样一首词,是非常富有深情的,你觉得哪几句话是格外有深情之处,需要在朗读的时候突出?生:“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茫茫”,“无处话凄凉”的“凄凉”,“鬓如霜”的“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泪千行”,还有最后三个字。师:很好。虽然这首词比较适合男生读。但女生来读也许是另一种风景。(前排一女生举手)真巧,正想叫你。你的声音是我听过的所有女声中最动听的,请大家欢迎我们的“贵州好声音”。(该女生读,声音一出,全场惊叹,鼓掌)师:我真心地建议你可以考虑报考一下播音主持。全班集体再来读一读。

三、背景:那些年,于“我”陂陀的青春

师:我们读诗,可以先还原历史,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一首词。不过今天,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顺序倒一倒。大家能够从这首词中推测到它的写作背景吗?当时苏轼大约处于怎样的人生状态之中?生:我推测这可能是苏轼在他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在某个夜晚他忽然梦见了他死去的妻子。当梦醒时,他才发现自己和妻子已经有十年没见了。很想她,很想她。师:这个男生的回答几乎不夹杂任何语气词,连贯成篇,颇具诗意。

首先,这首词当然写于妻子死后十年,当时词人是四十岁,我们看看自己身边四十岁的男性,一般来说,四十岁的男性还不至于“尘满面,鬓如霜”,那么苏轼在这几年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以至于华发早生?

资料链接:这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序中“乙卯”即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悼亡词,题为记梦。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神宗熙宁元年一熙宁八年(1068-1075)大事记:

1068娶王闰之1069返京任职史馆1071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

师:1068年,娶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学生下面纷纷说,爱屋及乌,有前妻影子,等等。师:1069年返京,但是1071年他去了杭州;1074年的时候他又到了密州。这个说明苏轼当时遭遇了什么事情?学生说,被贬了。师:对,左迁了。一个人在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他会格外地渴望自己的身边能够有一个知心人的陪伴,所以在这个时刻,苏轼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也就显得格外地深沉。

四、品读:最是深情动人处。心有戚戚同倾诉

资料链接: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地幸福!——方方《喜欢坡》

师:中国有个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嫁给苏轼”。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性,因为我们都看到了苏轼在豪迈率性之后的那个柔情的侧面,所以,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来说说,在这首悼亡词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请你也饱含深情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一下。生1: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妻子生死两隔,又经历了被贬,他就特别希望他的妻子能够陪伴在他的身边。师:“相顾无言”好像太残忍了,你让他们说一句吧。生1:如果我是苏轼的妻子的话,我会对他说“我一直都在你身边”。师: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旁观者可能还能替他们说点什么,可是作为当局者,可能真的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了。生2:我特别有感觉的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一生有几个十年,屈指数来,八九而已。十年的煎熬,带着对一个人的爱和思念,而且天人相隔今后再无见面的机会,所以这个“两茫茫”,我对它的记忆非常深刻。师:“十年生死两茫茫”,空间的距离也许是可以弥补的,但时间的距离却是无法逾越的。而且“茫茫”二字多少会给人空寂和凄清的感觉。生3:我觉得最能打动我的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他的妻子离去十年,纵使相逢也不认识,这应该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了。师:无奈是因为已经“尘满面,鬓如霜”。“尘”不仅是岁月的风尘,也是情感的风尘。生4:我觉得最能打动我的一句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因为我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感受,心里满腹的委屈,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去,热闹非凡,自己的心里的很多话却没有人听我诉说。苏轼内心的情感应该比我程度更深,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知道这句话里满含了凄凉。师:这位同学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寂凄清之感。“千里孤坟”,古时候交通没有现在那么方便,连祭拜都可能是件难事。生5: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像真的看到了这个画面。在整首词的悲伤情绪中,读到这一句,能够有一点点的欣慰、一点点的开心。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场景应该是妻子生前发生过的,可能苏轼还亲手为自己的妻子画过眉,点过唇,“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沉醉”,所以这个场景如今回想起来,可能也算是寂寞生活里的一点温暖的慰藉吧。生6:我最喜欢最后一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中的“肠断处”我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己妻子的思念之深,妻子离去的痛苦。师:我料想那年年肠断之处,明月正照耀着青青的松树。

五、品评:外枯中膏,似澹实美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结尾很特别。他没有以一种强烈的抒情作为结尾,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场景描写作为结尾,“明月夜,短松冈”,很克制的写法。去体会一下这两种写法的区别。我找了两段类似的资料给大家看看,我们来做一个比较阅读。

第一个是明代归有光先生《项脊轩志》的最后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他怀念自己的妻子,却写了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长得很高大了。

我们把阅读的视野再打开点,往西方看一看。我又找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小说写男女主人公很相爱,中间经历了种种的故事,最后女主人公难产死了,所以最后结尾是这样写的:“过一会儿,我走了出去,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你能体会一下,浓墨重彩的抒情和客观冷静的场景,两种结尾,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1:我觉得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以客观场景作为结尾我觉得比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更为丰富。师:后面那种可能是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生2: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比较直接。第二种,如果没有背景,可能会猜不出表达的意思。师:第一种,你觉得可能在情感的抒发上更为流畅、直观。这是两种阅读体验,一般来讲,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接触第一种相对更多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种。第二种写法很克制,很冷静,很压抑;但恰恰是如此,我觉得在感情的爆发上可能更为强烈。苏轼自己对这一风格有一个概括,叫“外枯中膏,似澹实美”,大家怎么理解这个“外枯中膏”?这其实就是——(板书:言有尽而意无穷)师: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去尝试一下这样的写法。

六、破题:于平凡处寓深意,放眼三诗长叹息

师:前面说了这么多,但大家还是遗漏了一个最为深情的地方。生:题目。师:其实如果我们翻一翻坡的文集,会发现,坡的词作中,写到“梦”这个字的大约有一百多首,但惟独这一首是有时间的,他为什么要把这个时间特别地写出来?生:因为苏轼是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晚做了这个梦。师:好,我们再来翻一翻苏轼的诗集,还会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地方。在这首词写后差不多连续三年,他每年要在正月二十日写一首诗。

资料链接: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梦的8年后

师:我把这三首诗的原文给大家投影出来,哪位同学眼睛比较尖,可以发现这三首诗更为奇怪之处。

资料链接: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学生纷纷在下面回答,有“温”“魂”“门”“痕”等字,押韵。师:大家不觉得奇怪吗?在差不多连续三年的时间,苏轼要在同一天用同一个韵来写一首诗。还有更为奇怪的地方,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开开心心地出去玩,回来是不可能写个游记又“断魂”又“招魂”的。说明苏轼表面上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他心里是有心事的,心事是什么?生:我觉得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的夜晚做了这个梦,但是之后就再没做过这样的梦,所以他在每年正月二十日的时候来怀念,希望能够再一次做一个类似的梦。师:非常好。我们来看看第二首,其实表达得最为明显。

“东风未肯入东门”,春天不肯到我家里来,那春天在哪里呢?“走马还寻去岁村”,到我去年到过的地方去找。“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我像鸿雁一样准时赴约,旧事如一般无处寻觅。“江城白酒三杯酽”,“酽”是浓的意思,摆上三杯浓酒,用来干什么呢?(学生答,祭奠)“野老苍颜一笑温”,这就是“尘满面,鬓如霜”啊。“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我们已经约好年年在此相会,我一定会赴约前来看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乙卯正月二十日,也许苏轼在梦中和他的妻子曾经进行了一场充满悲酸与深情的灵魂的对话,以至于苏轼在那么多年后,依然希望能够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可以再一次梦到她。

这一首词,带给我们的,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让我们再一次怀着苏轼对于亡妻的深情,再一次来背诵一遍《江城子》。

说明:本课最后环节补充的三首诗的内容讲解部分参考了中华诗词学会特约编审云扬先生系列诗歌电视讲座《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关于“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的部分文字。

执教感言: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回顾当初赛课的忐忑,就像拜访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有不知如何寒暄着开头的尴尬和相谈甚欢渐入佳境的舒畅。“少教多学”这个主题我非常喜欢。“少教”意味着“多思”,用思考的沉默去代替低效的聒噪;“多学”代表着“投入”,用主动的体验去摒弃浮夸的形式。它要求课堂的真实与开放,极具挑战,却让人无比兴奋。一直以来,我理想中的课堂是这样的:一、课堂环节简单清晰,用核心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整个课堂,给予学生最大的参与空间,开放又不失于散漫,每一次的课堂都可以呈现不同的效果;二、教学内容渐次深入,既水到渠成又具备足够的文本解读的深度,在适度的范围内拓展文本的宽度,以一个文本为窗口看到更远的风景。基于这样的想法,设计了《江城子》一课。整个课堂其实只有三个大活动:一、熟读至诵;二、品词谈美;三、拓展深思。除了第三个环节相对需要教师较多的引导介入,其他两个环节基本都由学生活动构成,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觉得这样一首平易近人又深入人心的词作如果在课堂上仅仅限于背下它的内容、品出文字滋味,可能会流于普通。所以我拓展了文本的宽度:文字风格上,引入了归有光和海明威的文字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来印证苏轼重要的美学思想——外枯中膏;文本内容理解上,引入了苏轼之后三年在每年的正月二十日写的三首暗藏玄机的诗,来再一次印证《江城子》中他对于亡妻“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情。通过这两处的拓展讨论,水到渠成地达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这里,还是要再一次感谢中华诗词学会特约编审云扬先生系列诗歌电视讲座《温柔敦厚诗教也》所给予我对涛题解读的灵感与启示。

我希望带给学生的是一堂有着透明窗户和遥远风景的语文课,它立足于文本,背靠于前人;它既能带给人“在路上”的激情,又能让人心怀对“前方”的憧憬。可能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主义,但因为年轻,并不特别畏惧失败的阴影,所以我还是很愿意尝试。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3

一、苏轼至少应算周敦颐的“私淑”弟子

周敦颐和苏轼这两个巨人是否蒙过面、有无直接交往的问题,一直是个谜。我曾翻阅过大量史料,却未找到答案。

我始终坚持比对和查找,后来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发现一点转机,这便是宋仁宗嘉v六年(1061年)。这一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大考),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一、二等一般不授人),为“百年第一”。上一年底,周敦颐由梓州路合州(今重庆合川)判官任满回京述职,恰好此时他因候职仍滞留在京城。《周敦颐年谱》载:这年三月,周敦颐在京城上门向刚中进士的遂宁弟子傅耆表示过祝贺,我想这时的他也绝不会放过向制科考试新中“状元”的苏轼表示祝贺的,因为从史料中可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尤其是对年轻人。另据史料载:周敦颐在蜀中的四年多时间里,“盖当时的乡贡之士,闻先生学问,多来求见耳。”[1]苏轼也应对周敦颐早有耳闻,能有机会与这样的前辈切磋交流,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也许他俩就在这种偶然中见过面吧!

明末清初写《宋元学案》的学者黄宗羲却有别样的考证,认为苏轼应是周子的“私淑”。黄宗羲这么说,是有他道理的。南宋朱熹的高足、为周敦颐写《年谱》的合州人度正这样写道:“其后苏文忠公追赋濂溪诗,有曰‘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言之至此,是必尝见《太极图》者,故推之于造物以形容之也。”[2]此语是说:苏轼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周先生,一定是见过周先生的《太极图说》,才能对先生的宇宙观用“造物”这样的词来形容,也才会让他发出“先生非我等之辈”这样的感叹来!由此看来,苏轼是一个读过周敦颐著述的人,而在他以后的学术思想中也有不少周敦颐思想的影子。苏轼在他晚年所作的《东坡易传》,是他宇宙观、人生观思辨分析的心血结晶。他谈到宇宙生成的逻辑结构时说,“有”生于“无”,“有”是阴阳运动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特性又是“无常形”“随物赋形”,这种特性是“道”的自然显现,是具有明确的、正面价值向度的善的内涵。他关于万物刚柔动静形理之辩证哲学思想,他的哲学运动观,应该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的解读和延展,《朱子语类》对其有过客观评价。

另外,苏轼以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为轴心,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最终形成了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实用主义的忧患人生哲学,认为其骨子里坚持的终究是儒,是欲济世的儒家信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一直以来有一种“不欲昏宦”,而想“逃遁山林”的想法,因而入世出世成为他终其一生的思想矛盾。而这也与周敦颐“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将遁去山林,以全吾志”的想法相同。看来弟子有效法之意。

说起苏轼对周敦颐的崇敬,可从苏轼所作《茂叔先生濂溪诗》中看出。其诗这样写道:“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3]意思是说:世俗间人们都执迷于名利实惠,以至于是非不清好坏不分。对于世间这种好恶,人们也总是爱屋及乌。然而濂溪先生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归隐后的先生回到了这濂溪上,这“濂溪”之名如同他的廉名一样名副其实。先生本来就是一位品学兼修的全德之人,廉洁之名也仅是他修养全德的一个方面。因为他像陶渊明一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抛弃了“彭泽米”(代指俸禄)辞官而去,做了一介庶民,好似西山夫一样的朴实。他后来才逐渐为世人所知,但多认为其就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而已。然而先生岂是我等之辈,他是一位胸怀宇宙,能把改变世界和人生做为己任的人。他人品高洁、抱负远大就如同柳宗元一样,他以拙人自勉的精神也同柳宗元相像。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被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由鄱阳湖南下经赣水过虔州(今江西赣州)时,拜会了郡守霍大夫和监郡许朝奉。逗留期间,他们几个游山玩水、吟诗作画自不在话下。苏轼在一首《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诗中这样写道:“大邦安静治,小院得闲游。赣水雨已涨,廉泉春水流。”[4]这应该是离周敦颐治平二年(1065年)治虔29年后的事了,诗中暗含了对周敦颐这位前人功绩的赞誉。“大邦安静治”应该是指后来的郡守们皆沿袭了周敦颐“无欲则静”“诚能主静”的治理方法,方使得这个辖十县地方的大郡风和日丽、业兴邦安。赣水虽然因雨水而涨了(暗指人事更迭),但前人的廉名却如春水般流长。从上述几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同时代的晚生中最了解周敦颐人品及才学的人了。

二、苏轼同周敦颐之子周焘亲如兄弟

度正在《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有这样的记载:“次子焘,一字次元,德清县君蒲氏出也。初授司法,元v三年,李长宁榜登第,为贵池令,迁两浙转运使,知成都府,终朝议大夫徽猷阁待制,累赠先生宣奉大夫,坡知杭州时与之同官,亲如兄弟,倡酬诗甚多。”[5]历史资料中虽未找到苏轼与周敦颐交往的线索,却有幸让我们看到他与周敦颐次子周焘的交往和友情。按“坡知杭州时与之同官,亲如兄弟,倡酬诗甚多”之说并循时间考证,苏轼与周焘交往当在宋哲宗元v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任杭州知府时,而这时周焘任两浙转运使。两人同处两浙路,同住杭州地,不仅工作上多有交集,生活中也多有走动。他二人经常结伴出游,饮酒作诗自不待言,所以度正在《年谱》中会说“倡酬诗甚多”。周焘曾写有《观天竺激水》诗一首:“拳石耆婆色两青,竹龙驱水转山鸣。夜深不见跳珠碎,疑是檐间滴雨声。”苏轼则和诗一首《杭州次周焘韵游天竺观激水》:“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6]当时两人处得就和亲兄弟一般。

今天尚能查到的苏轼跟周焘有关的诗,还有前者所写的《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周游西湖》,诗曰:“絮飞春减不成年,老境同乘下濑船。蓝尾忽惊新火后(白乐天《寒食》诗云:‘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遨头要及浣花前(成都太守自正月二日出游,谓之遨头,至四月十九浣花乃止)。山西老将诗无敌,洛下书生语更妍。共向北山寻二士,画桡鼍鼓聒清眠。”[7]对于这首诗,曾有不少人误读,有人认为诗中“老将”和“书生”分别指刘景文和周焘,不妥。这里的“山西老将”当指刘景文的父亲、北宋儒将刘平。刘平在抵抗西夏的“山川口战役”中战败被俘,最终因写诗“骂贼”而遇害。后来,做过天子老师的苏轼向朝廷举荐刘平之子刘景文出知隰州。而诗中的“洛下书生”当指周焘父亲周敦颐。“共向北山寻二士,画桡鼍鼓聒清眠”,是说在“寒食”(清明前的一两日)这样的节气里,苏轼陪同刘景文和周焘出来踏青,共向北山祭扫二老的亡灵,自是一番对前辈功德的追思与哀念。

三、苏轼一首特别的诗表达了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l01年),苏轼在北归途中曾写下一首叫《独觉》的诗:“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8]“独觉”一语多意:既指一个人独自睡醒;亦指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或指自悟玄理。

有人说这首诗是苏轼在写困境中的自己,这不是事实――哪有在诗中自己把自己写成“先生”的道理?何况诗中的情景与苏轼有较大的距离。我们从内容来看,他是在写另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周敦颐。谁能在瘴雾中工作奔波了三年而无怨无悔,最终被瘴毒所侵而病倒?这不正是写周敦颐么!当时周敦颐任广南东路(今广东)提点刑狱。那时朝廷对在岭南职事的官员已有明文规定:外出巡视可择日而出,以避瘴毒之侵。然而,周敦颐身在其位,心中却有“志伊尹所志”的志向。他在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属地十四州、四十三县的刑狱公事上。“及使岭表,不惮出入之勤,瘴疬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瘴疠之乡,亦必缓视徐按。”[9]这种情形要放在现代化的今天都是难能可贵之事,何况在交通落后、条件十分艰苦的古代了。然而就是累病倒了,他都能“恬不怪”,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和体国恤民之精神!

此次苏轼的北归线路,是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由儋州―廉州―英州―韶州―岭南―南安―虔州,一路行来全部走在周敦颐的遗迹之上,沿途所见所闻更让苏轼感慨万千!建中靖国元年,当他来江州庐山,看到周敦颐的归宿地“濂溪书堂”后,别有一番感慨,故而写下这首《独觉》诗。

是的,接下来苏轼在诗中所描述的情况,完全是在写周敦颐辞官归隐庐山濂溪书堂时的状态。周敦颐在庐山的最后那段日子,物质生活非常拮据,就如苏轼诗中写的那样,寒潮来时因为没有太多衣物可以御寒,只能缩着脖子像寒冬里的乌鸦一样;生起火来取暖也只是略微缓解一时之寒。虽然生活窘迫到这种地步,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是愉悦的,“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意思是说,虽然外寒,但此时周敦颐的内心却充满了暖意,好似满屋都翻滚着春天温暖的气息。先生仿佛就默坐在春风里,真正达到“颜子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度正在《年谱》中也记述了周敦颐这段时期的生活:“先生历官以来,所得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故贫不能归故里。榜其书堂曰濂溪,志乡关在目中也。至妻子粥不给,旷然不以为意。”[10]生活穷困,但他仍然坦然乐观,因为自己有他的志趣,自有事情要做,“志乡关在目中也”,所以他是充实的。正像苏轼诗中写的那样:“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他看淡世间的那些荣华富贵,看重的乃是用自己的心血去传播儒家思想,让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向往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说明周敦颐有着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认为在周敦颐的心中,万物皆有因,世间冷暖,天地雨晴,皆平等对待,只求逍遥自得,此乃大悟也。先生能做到此,人生便也无所谓忧愁。人或许也只有在生命旅程即将终结时才会如此趋于宁静吧?这首“独觉”,正是苏轼读懂了周先生,为周子真实写照之作。南宋理学家张蛟凇锻ㄊ椤ず蟀稀分姓庋评价周敦颐:“嗟乎!自圣学不明,语道者不观夫大全。惟先生生乎千有余载之后,超然独得夫大易之传,所谓《太极图》乃其纲领也。”[11]清代学者黄百家在《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也评价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是的,千年以来,在“道昏人如醉”的情况下,唯独周先生清醒,能对先王先圣之道承绪接武,发扬光大。

对于这一点,苏轼的朋友、周敦颐的另一弟子孔平仲也有同感。他在《题濂溪书院》中这样写道:“庐阜秀千峰,濂溪清一掬。先生性简淡,住在溪之曲。深穿云雾占幽境,就剪茅茨结空屋。堂中堆积古图书,门外回环老松竹。四时风物俱可爱,岚彩波光相映绿。先生于此已优游,洗去机心涤尘目。樵夫野叟日相侵,皓鹤哀猿夜同宿。”[12]诗中可以看出,濂溪先生这时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茅草搭建的空屋外,就是草堂中堆放着的他的著述、以及需要研习和传授学术所用的一堆书籍了。此时外面的世界正精彩,神宗皇帝推行新政以来也显现出一时的繁荣,熙宁变法新旧党争则争得正酣。先生此时却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在一种“久厌尘埃乐静元”的强烈想法推动下,终于可以下决心抛弃一切顾虑和烦恼,“遁去山林,以全吾志”。哪怕就是生活过得清苦点,哪怕就是与飞鹤、哀猿为邻寂寞些,他也不觉遗憾,因为终于可以做回自己而宁静平和,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这样他才能“俯仰不怍,用舍惟道”,为儒家的道统而献身。他因此也就不会感到惭愧了。这正是一种道醒者的“独觉”!

写到这里,我为先祖周敦颐有这样一些朋友、弟子或“私淑”而自豪!而这批社会名流对周敦颐的崇敬,则来自周敦颐超凡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故而他们对周敦颐的赞誉也是发自肺腑的。这便为后世了解周敦颐其人其事,留下了宝贵的笔墨。

注释:

[1][2][5][10]《周敦颐集・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岳麓书社2007年版。

[3][12]《周敦颐集》卷七附录杂诗,岳麓书社2007年版。

[4]《苏轼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2年版。

[6]《苏轼诗集》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

[7]《苏轼诗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l982年版。

[8]《苏轼诗集》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

[9]《周敦颐集》卷八附录杂文,岳麓书社2007年版。

[11]《周敦颐集》卷四,岳麓书社2007年版。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4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共同阅读关于我看苏轼高一作文,请您阅读。

我看苏轼1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弹劾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看苏轼2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了又何妨?我还可以率领千骑卷过平岗!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我看苏轼3唐诗宋词,宋词可以说是很有名的了。岳飞既是战士,也是词人,这让我想起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品读“大江东去,浪淘沙……”不由得想起我敬佩的词人苏轼来。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一生与诗词相伴,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句词出自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描写三国赤壁之战的词。他所看到的赤壁并不是当时的赤壁,所以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他明白。他看到这雄伟壮丽的场面,怎能不想到当时的赤壁之战,于是他诗兴大发,写出了这首词。看!他是多么豪放,多么的有才华,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大家都知道,他在异地为官,总是想念自己的亲人。中秋佳节,他不能与家人团聚,多么令人心痛!为了思念亲人,他写下了《水调歌头中秋》。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流传千古,这首词深受人们喜爱,为了便于传扬,人们还特地把这首词变成了歌曲。

当然,他写的古诗更是驰名中外,就拿《题西林壁》来说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既写景又蕴含哲理。他热爱大自然,连美景也写的`得这么豪放。

提到春天,就会想到《惠崇春江晓景》中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写出了春天的可爱与美丽,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看到西湖,人们不禁念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把西湖比作“西子”,而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晴好天气与雨天之西湖之美。

苏轼,既是北宋文学家,也是书画家,他与苏洵、苏辙称为三苏,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即便再苦,他都能乐观的面对生活。

我看苏轼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看苏轼5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风流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死。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5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大文豪就是大文豪,没有人能取而代之。东坡一到海边,就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东坡居士学富五车,才华横溢,虽然有时候偶尔也发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呐喊与癫狂,也有“左擎苍,右牵黄”的雄健与豪放,更多的时候,他却清泪煮酒煲血饮,苦海冲浪待日升,在与别人的唱和之中,给自己以信心,给别人以力量,给后人以警醒,给未来以希望。“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就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和悲壮吗?

喜欢苏轼,不只是喜欢苏轼的人品、文品,不只是敬慕他是一个近乎全能的才子,更是钦佩他能够把美酒和着眼泪与鲜血,笑盈盈的饮下去的豁达与淡然;能够以血为墨,以心为砚,以痛苦、伤害为横平竖直,以友爱、理解为篆隶楷草,以天地为幕布,把朝霞、春花与日月、星空运行于指掌之间,以春夏秋冬为色,调和出一幅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轼“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先生对于苏轼的评价,无疑是基于对苏轼一生整体考量的结果,是对苏轼最中肯的评价,也是后辈如我膜拜东坡居士的原因之一。只是,这样一个具有踔绝之能的巨儒才俊,在遭遇乌台诗案以后,一直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主要原因就是那首声遏天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带给人的只是那种苍凉悲壮的豪放吗?

沙滩失去了白天的喧嚣,静悄悄的躺在那里,没有一点生机。而我,尽可以享受这一望无际的一个人的世界。我光脚走在沙滩上,那细细的沙子留下了我的串串足印,有深有浅,宛如叮叮当当的唐诗宋词留下的平平仄仄。东方的天空逐渐泛起了鱼肚白,海浪一阵一阵的击打着沙滩,海水浸没了我的双脚,凉飕飕的,却又十分惬意。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峨冠博带的苏轼漫步赤壁江边的情景。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咖。他少年得志,学识渊博,深受六一居士的喜爱,精通诗词书画,精通水利音乐,又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吃货,还是一个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这样的一个人,没有理由不笑傲江湖,不独孤求败。对天下苍生的挚爱,对生活的钟爱,对亲人的怜爱,这如海深的情感使得苏轼即便负重前行,即便死里逃生,也常常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乌台诗案以后的他,狂放中多了点忧郁,孤傲中浸润着哀怨,笑容里掩藏了伤悲,他把痛苦深深的掩埋在内心,你看到的永远是那“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自然。

江水东逝,公瑾不再,词人触景生情,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乍一看,短短四句,仅仅13个字,开笔何其恢弘!真有慷慨豪放之气。联系苏轼的不幸,看看苏轼到黄州以后的诗文,你再细细品味,你没有发现,这其中不是五味杂陈吗?开天辟地,仓颉“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汉字,神农尝百草而始医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风流人物哪一个不是心系苍生,志匡四海?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人生天地间,一粟于沧海。功名何所似,须臾如浮云。“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貌似豪迈的背后,是一般人都看不透的悲壮与凄怆,是参破红尘的无奈与不甘。

苏轼是幸运的,乌台诗案让他遭受了人生的最大的打击,却让他成为中国文坛上屈原以后无可匹敌的英才;苏轼又是不幸的,天妒英才,无奈权力总是与阴谋联姻,王安石变法没有让孱弱的大宋走上扶摇直上的天堂,在强悍的耶律家族面前,依然难以一秀那面黄肌瘦的身形,而苏轼却因为王、舒、李定、章之流的指鹿为马,黑白不分而流落黄州。站在江边,看滚滚东逝的江水,苏轼既为这种水浪惊天的气势所震撼,更为屈原、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的远逝而悲哀。江水依旧,明月依旧,那个指点江山、火烧赤壁的儒杰又在哪里?即便自己学富五车,那又怎样?即便“落照江天一般开”,即便“轻纱碧暖琼”,终究免不了“小屋如渔舟,魉云里。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不也如凡人一样哀叹“人间日似年”吗?

峨冠博带的苏轼把自己受伤的心紧紧的掩藏在笑容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永远是那招牌式的微笑,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快乐与飘逸,是“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的洒脱与高洁,是“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的豁达与从容,苏轼真是一个天才的骗子!他只让你看见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却很少流露出“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狼狈。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6

通过联合赏析,了解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通过诵读作品,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并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

苏轼的这两首词作于同年同地,都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两首词却略有不同,如果说第一首豪放背后还有一丝对功业的遗憾,那么第二首里这种遗憾已荡然无存,苏轼的乐观、豁达在这首词里表露无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位高考学生的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中有一首词《浪淘沙》这样写道:“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同学们知道这首词是写谁的吗?

预设:苏轼

今天,我们就通过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走近这位平生风雨却不负华采的旷世奇才。

一、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分钟自由诵读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首词中,哪一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慨?

预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2:这首词中,苏轼是借什么生发出的这种感慨呢?(若答不出可适时点拨,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怀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借古人古事、借景物抒发自己现世的感怀)

预设:景物(赤壁) 人物(周瑜)

分析景物

问题3: 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读出景物特点 (景物最集中的事哪一句?那些字要重读? 为什么?)

预设:穿:直插云霄 高耸天际;拍、卷:写出力量之大,写出了气势;乱:山石的险怪;惊:江水的汹涌;千堆雪:运用比喻 形象可感。这三句中,前一句是写山,后一句是写水,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

问题4:除了这一句,是不是还有一句?

预设:第一句。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滚滚东流 的江水,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浪淘洗的,历史长河冲刷的是无数英雄的故事。

问题5: 能否用文中的词总结一下景物的特点?

投影——景物:壮美如画的江山

齐读上片,再次体会。

问题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时的苏轼面对如画的江山,想起了谁?

预设:周瑜

分析人物

问题7: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 读出人物特点(大家觉得读出了什么样的周瑜?哪些词塑造了这样一个周瑜?)

预设:初嫁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周瑜的春风得意。引杜牧《赤壁》里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为何建铜雀台?二乔美貌。而周瑜年纪轻轻就娶了小乔,可见其优秀啊!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外貌描写。仪容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示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潇洒从容。

谈笑间 灰飞烟灭:正面描写。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看来是对这场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怪不得人们常说:自信的男人最帅!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三万对十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的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总结:春风得意 年轻有为 风流儒雅 镇定自若

问题8:能否用文中的词总结一下人物的特点?

投影——人物:雄姿英发的周瑜

问题9:其实在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孙权、刘备、诸葛亮……苏轼自己也说“千古风流人物”,可在众多的英雄当中,苏轼为何单单想到了周瑜呢?

插入苏轼背景(知人论世)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留给明天的,曾经是多么圆满的人生路!

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于是,风雨来了。“乌台诗案”使他从仕途的大路上一下子被扔到了这偏僻荒野的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插入周瑜背景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23岁娶小乔,34岁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

预设: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借周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师总结: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就是说,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名望,也就不值得敬畏了。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就像他自己说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时此境的他,已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壮志难酬,这豪放背后掩不住的是深深的惆怅与失意,因此,苏轼借赤壁之景和得意之人,抒发的是——

投影——情感:人生如梦 事业难成的无奈

投影总结:

景物:壮美如画的江山

人物:雄姿英发的周瑜

情感:人生如梦 事业难成的无奈

师生齐读这首词。

师总结过渡: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回望历史,人生如梦。是啊!这一路艰辛,坎坷,无奈。面对这人生一路的承载,李后主吟唱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愁,李清照吟唱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痛,而苏轼呢,他有没有消沉,有没有颓废?没有。是的,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思与愁苦。那么,这人生的态度,苏轼终究是如何选择的呢?

二、赏析《定风波》

师范读《定风波》,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

问题1:苏轼写这首词时依然在黄州,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能不能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总结一下?

预设:途中遇雨,冒雨徐行,雨后情景。

问题2:主要事件是什么?雨,雨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指的是什么风雨?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投影)

问题3:苏轼对待风雨的态度?表现在哪些文字?

投影明确:

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

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

谁怕―――>挑战风雨

师点拨:

“莫听”,中国有一句古话,“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有些人不是被风雨打败了,而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问题4:雨停了,苏轼笔下雨后的情景又给我们哪些人生的启示?抓住哪些词句?

投影明确:

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

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

师总结:好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让我想到了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告诉我们超然物外才能旷达自适。苏轼是古代词史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豪放,不仅体现在其笔下的景物,笔下的人物,更体现在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他的文字,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彷徨的心灵。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烟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家之一的坡,让我们在他的诗文中铭记住这位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吧!

齐读两首词

投影: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三、作业

1.比较同作于黄州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看看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2.背诵两首词。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7

苏 轼 是一位工程师

苏轼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既是政治家、学者,又是大书法家、美食家、大诗人。让你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位脑中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

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曾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北宋绍圣年间,新党执政,作为旧党领袖的苏轼失势,被贬至岭南惠州。他听人说广州城缺乏饮用水,恰好时任广州知州的王敏仲是他的朋友,苏轼便给王敏仲写信,提出一个解决饮水难的方案:“蒲涧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

王敏仲根据苏轼的提议与设计,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建起来了。接着,苏轼又向他提出了一个更细致的建议:“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塞住是为了方便日后检查哪一根竹管堵塞了。有了这些小孔,发现水管堵塞之后,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断出是哪一节竹管堵住了,只要更换那根竹管就行了,不会殃及整个供水网络。凭着广州城自来水工程的设计者身份,苏轼便可当之无愧地做工程师了。

辛弃疾 是一名剑客

说起诗人辛弃疾,他也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强的大剑客。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少年时,济南已沦入金国之手,他的祖父也在金朝为官。但辛弃疾要效忠的国家是大宋,不是金国。绍兴31年,金主完颜亮攻宋,中原故土的宋朝遗民趁机发动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拉起一支2000余人的队伍,加入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次年,辛弃疾受耿京委派,潜回地处南方的宋朝,拜见宋高宗,“奉表归宋”。高宗大喜,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让辛弃疾带委任状潜回金国,并召耿京归宋。但辛弃疾回到金国时,得悉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张安国带着耿京的人头投奔金营去了。辛弃疾率领50名勇士,直闯敌营。其时张安国正在金营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突然闯入,生擒了张安国。然后,辛弃疾押着张安国,一路闯关南下,抵达南宋杭州。关羽之勇,也不过如此吧。

朱 熹 是一个“三体迷”

朱熹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如果刘慈欣在12世纪就出版了《三体》,朱熹一定是一个“三体迷”。除了儒家经典,最让朱熹心动的书就是《梦溪笔谈》。在与朋友、门人的谈话中,朱熹无数次引用《梦溪笔谈》。

尽管朱熹到老都不知道宇宙的尽头有些什么,不过他一直在尝试对一些天文学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他是这样解释雨的形成的:“阳气正升,忽遇阴气,则相持而下为雨。”现在我们都知道,下雨是因为受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空气而形成小水滴。而对于雷的形成,他是这样说的:“只是气相摩轧。”现在我们也知道,雷电是因云层的正负电荷相撞击而爆发。他又解释了虹的形成:“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气了。”我们也知道,虹是大气中小水珠对日光的折射和反射。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朱熹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理解是相当接近科学解释的。

苏轼的诗有哪些篇8

本学期我接到了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亲硎椤罚ㄋ战贪嫖迥昙断虏幔┕开课的任务。磨课期间,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古诗教学是否还停留在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古诗的教学也可以归类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背景出发钻研诗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堂应该是“生长性”的,基于文本的同时,更应该在文本中多挖掘,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在此理念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的重点就是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则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抓主动”

我在教学导入时以描绘西湖的美作为开端,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背诵描绘西湖的诗句,有明代杨周的《苏堤春晓》,有清代田庶的《西湖柳枝词》等,在这么多诗人满怀情感的诗篇中,最出彩的应该是宋代的苏轼,苏轼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之前就接触过他的《水调歌头》《题西林壁》,所以学生在介绍苏轼的生平时,更关注到苏轼与西湖的渊源:两次到西湖做父母官;将西湖认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疏浚西湖,利用淤泥建构苏堤等,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的方式了解到苏轼与西湖的关系和难以分割的情感,来走进他的诗歌。而且在理解课题中的“醉书”时,学生刚开始都认为是苏轼在喝醉酒的前提下,写下了这首诗,我并没有马上否认,而是打上了一个“?”,通过对于诗意的整体感知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理解的错误进行纠正,那是苏轼因雨而醉,因景而醉。通过这样的主动学习,让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重感悟”

苏轼的这首诗,他抓住了下雨的整个过程中最精彩特征进行描绘,四句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中感悟!所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最打动他们的一副画,并说清理由。以下是小组合作交流片段―

生:我们小组喜欢的是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从“翻墨”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师: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翻滚涌动 云翻墨滚。

师: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注意一下字形,诗中什么遮什么?

生:乌云遮山。

师:那这乌云遮住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来势汹汹的黑云都来不及遮住山头,一场雨就来了。

师:真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啊!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找到苏轼看到的“云”、“雨”、“风”、“天”四副画面,感受到“云如墨”、“雨如珠”、“风卷地”、“水如天”的急速变化,通过引领他们去发现感悟表达,探寻深藏于画面中诗人的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三、“共识、共享、共进”

教学一首诗,我并没有只停留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反而我更注重将学生接触过的诗篇或与本诗有关的诗篇穿插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下是我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有了“忽”这个字,立刻给我们一种意料之外,很惊叹的感觉。

【片断二】

师:你们喜欢苏轼的比喻吗?

生:喜欢啊,我们从“跳”字中可以看出蕴含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师:苏轼本人也非常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师: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在学生分析完每一句的精彩过后,我都用一句诗进行了总结,比如说最后一句的“望湖楼下水如天”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呼应;对于对“醉书”的理解,我用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做批注……

我还选择了苏轼的另一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寻找两首诗的异同点,来感受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学的是诗,悟的也是诗,让学生整个沉浸在诗意中感受中华诗歌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实际教学后,我发现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可以放得更开,比如说在对古诗的朗读中,我一开始就给出了诗的节奏,其实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节奏先去读一读,找一找,再选取更适应本诗的停顿,在诗的平平仄仄中去读去悟;还有对于每句诗的总结,我可以让学生结合着板书中的关键字,进行现代诗的创作,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更再与我的古诗总结进行对比后,深切地体会到现代诗的直接和古诗的含蓄,让学生深深地为语文的魅力而折服。

上一篇:关于安全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国庆节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