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赤壁

时间:2022-10-13 11:55:58

摘 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流放生涯中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赋,他对赤壁总是一往情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同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缅怀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周瑜、曹操等;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

关键词:苏轼 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比较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在他的流放生涯中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赋,他对赤壁总是一往情深。因而,赤壁记载了苏轼的不幸,赤壁也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与不朽,赤壁,只属于苏轼。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籍。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缅怀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周瑜、曹操等;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苏轼在两篇作品中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呢?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与失意文人的作品显然不同。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了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巷起千堆雪。”面对如此江山,他想到了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而江山依旧,英雄已故,多少豪杰已成过去,作者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禁不住内心激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词中的豪壮之情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敬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明。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此:一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闲雅从容、懦将雅态,谈笑之间,一把火大败曹操。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使人生悲,但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

同为“赤壁”之作,在《赤壁赋》中,作者又表现了一种超脱、乐观的思想感情。这种“超然”之然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段秋江月景的描述,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与客人诵诗对饮,尽情欣赏那“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明月,油然而产生了一种“羽化”和“遗世”的情怀。这种情怀,这种主观感受的产生,与作者政治上的遭遇、宦海中的沉浮是密切相关的。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党争激烈起伏之时,政局动荡不安,他不赞成变法派的激进措施,也不像保守派那样顽固保守,所以政治上始终不得意,屡遭排挤打击。宦海的沉浮和人生现实的悲哀使得苏轼的思想极为复杂:一方面,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渴望像周瑜、曹操一样建功立业,但在现实中又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籍自己,随缘自适。今天来看,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的思想,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又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通观两文,从《念奴娇・赤壁怀古》到《赤壁赋》,诗人的感情脉络分明是开始由凭吊故人、感慨人生转向“超脱、豁达”,并直面“惨淡的人生”。从苏子的心理发展轨迹来看,应该是超脱、乐观的苏轼已开始战胜对人生和现实悲哀、愁苦的苏轼了。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为作者的情感世界作出这样的注解,姑且称之为“含泪的笑”吧。

上一篇:电路中电表读数变化的判断方法 下一篇:浅谈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