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台词范文

时间:2023-11-19 09:04:41

甄嬛传台词篇1

【摘 要】电视剧《甄嬛传》能得到众多阶层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下“女性”、“职场”、“古典文化”等现实。对其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本文以粉丝型受众为视角,分析《甄嬛传》受欢迎的原因,粉丝型受众的参与表现,以及由此反映的当下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特点。

关键词 甄嬛传 女性 职场 历史 文化

改编自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的七十六集长篇宫廷剧《甄嬛传》,创造了收视奇迹。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归根结底是其反应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生态。

一、电视剧《甄嬛传》:当下社会的镜像表达

1、迎合女性观众的喜好

《甄嬛传》里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古典服饰,美容护理等细节投合了当今城市丽人的审美品味。剧中琴箫相合、诗文传情的浪漫情节打动了不少青年男女。

2、宫廷斗争映射职场政治

网络上通过《甄嬛传》学习职场法则的文章众多。如:《〈甄嬛传〉成职场生存宝典 跟清宫杜拉拉学宫斗》《〈甄嬛传〉看清宫杜拉拉玩转后宫职场》《后宫争斗犹如职场,盘点〈甄嬛传〉里那些白领们》等等。它们与电视剧互为参照,剧中人物尔虞我诈的表现,反映了办公室的政治文化,使观众感同身受,从而累积了大量观众。生存的压力倒逼甄嬛不断改变本性,观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对甄嬛经历的喜乐苦痛产生强烈共鸣。①

3、古典元素的呈现引发文化艺术热

《甄嬛传》相比于其他宫廷剧,更注重对礼仪服饰、妆容、官品、中医、香料、药材、古典装修、后宫妃嫔制度、饮食起居等的细致描写。受众对《甄嬛传》的喜爱,体现的是国人对历史的喜爱,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喜欢玩赏书画、玩琴、玩茶、玩香、收藏古董的受众也对《甄嬛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粉丝型受众:大众文化的文本盗猎者

网络中粉丝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积极发表言论,还创建了自己的社区。如在百度贴吧里创建了《甄嬛传吧》《后宫甄嬛传电视剧吧》《后宫甄嬛传吧》《琅嬛书馆吧》等。以下本文将对粉丝型受众的参与原因,方式,他们对电视剧的传播又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MattHills在《Fan Cultures》中指出,粉丝是着迷于特定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乐队的人;是能够对他们所迷恋的对象提供大量信息的人,是能够引证他们所喜欢的台词或对白、给出相关资料出处的人。②

1、电视剧与其他传播活动的“互文”

作为一部电视剧,其播出还会和其他传播活动形成一种互文性,并借助这种互文性来生产意义。根据费斯克的理解,互文性是“文本同时与其他相似的或不同的文本关联,通过这种方式为观众制造意义”。

《甄嬛传》剧中的许多台词都让受众心生感慨,引发讨论和共鸣,网友通过回味剧中的台词,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深切感受,隐喻职场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如在《后宫甄嬛传电视剧吧》里,有主题:《一人说一句宫斗时霸气的话》,网友积极回贴,如甄嬛“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再冷也不能拿别人的血来暖自己”;华妃“贱人就是矫情”、“这后宫中想要活,就必须猜得中其他女人的心思”;浣碧“在这宫里,有利用价值的人才能活下去”。这些话语隐喻了当下中国这个男权意识依然顽固的社会,女人获得成功的艰难。这些生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台词,使得受众在消费文本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

2、粉丝型受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

粉丝型受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用德赛都的话来说,粉丝可以被看作大众文化工业产品的“文本盗猎者”,他们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创造出一套具有完整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换句话说,能动的粉丝总是渴望通过对原作加以评点,或者直接对原作进行改写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1)粉丝参与创造“甄嬛体”。剧情之中引用古诗词来表达情感、又掀起一股学习、出版古诗词的潮流,体现了粉丝对重视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正中观众的下怀。如“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种对白,言辞温雅华美,符合身份尊卑的遣字用词礼数周全,实际上呈现的是利益场上人际关系的虚伪和言语者的心计城府。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甄嬛体”夹杂诗词、文言,还有叠词、叠句,富有韵味,又相当有趣。于是粉丝开始对半白半文的语言模式和典故进行运用,言必称“本宫”;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网友喜欢把他们套进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如“今日适逢佳节,偶遇这美履两双,虽不是什么贵重之物,样子做工却是极好的,这才敢全收了。白话:六一大减价,买鞋两双,物美价廉。”

(2)创作“同人文”。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空间,粉丝们通过逛论坛、发帖子的形式参与其中,褒扬或贬抑电视文本。通过这一话语渠道,他们可以直接表达对于剧中人物的喜爱或厌恶。而不满剧情和结局的粉丝,还会制作一些由原始文本派生来的二级文本,让文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例如《琅嬛书馆》就是《甄嬛传》粉丝中热爱撰写同人文专门开的贴吧。

校园小说“《有所思》——纪念我们永远的高三”,用甄嬛体撰写自己的高三爱情;《椒房怨——舞姬倾城》用半文半白的风格,创作了一首诗歌,哀叹甄嬛爱情的不幸。小说《云在清天》“全新续写清嬛传奇,为你一扫心中遗憾”改写了果郡王和甄嬛的悲惨结局,以两人隐居的方式结尾,加上文笔优美,深受粉丝们的好评,有网友评论道“看完电视剧心情很压抑,熬夜看望了这篇小说,心情顿时舒畅了很多”“写得真真是极好的”。

(3)《甄嬛传》带动中医热。网络或坊间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香料、中医、古诗词的研究中,进而中医师们也聚在一起拿《甄嬛传》作为范本讨论《如何让中医科普喜闻乐见》。毫无疑问,《甄嬛传》在它作为电视剧的文本之外,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事件”。

(4)《甄嬛传》画像走红。剧中服饰,首饰,玉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不同的人物角色对颜色和装扮风格都有不同的偏好。粉丝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不同风格的电视剧人物画像,其中最著名的是画家陈柏言的人物手绘图。

正是在这些参与活动中,热情的粉丝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智慧,表达了对我国古典服饰、妆容、饰品的喜爱和怀念,通过文本生产获得的快感,衍生出受众独有的参与式文化。

3、粉丝对剧中人物的高度认同感

粉丝型受众不仅对文本有着强烈的情感,还有着高度的自我认同。通常而言,“自我认同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我以及对周围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③

《甄嬛传》中很多角色都既让人怜,又让人恨。有人迷甄嬛,有人迷华妃,有人爱眉庄,更有人兼爱之。因此,粉丝们把剧中人物映射到自己身上。例如,在《甄嬛吧》主题中有“[嬛嬛相扣]属于你的古装形象”,“回复特征,给你一个古代的你!”“测测你在古代的名字,位分,封号,宫殿,配偶!”“来个小测试:甄嬛传中你的脾气更像谁”。有的用手机号码组合来分配测试者在剧中的人物,有的通过软件编程测试得分来对应相应人物游戏,也有网友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自由讨论。这种认同也成了他们积极参与传播的一种动力。

三、粉丝型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粉丝型受众容易对某一文本产生情感,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一文本的解读就趋于一致。詹金斯指出,电视迷的活动中有一类显著特征为:电视迷采用一套独特的批评和阐释方法,他们的批评是不严肃的、猜测性的、主观的,他们会将自己的生活和连续剧中的事件紧密联系起来。而劳伦斯克罗斯伯格也认为,人们不只是在努力领会文本的意义,而是使其具有和自己的人生、经验、需要和欲望相关联的意义。同一文本由于解释的方法不同,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粉丝型受众在解读文本时经常各执一辞。

粉丝们基于共同兴趣而自发聚集,然而,粉丝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同样也会充满争议和分歧。甄嬛入宫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秀女,当她成为熹贵妃时却是深谙权谋之道,狠心谋杀亲夫的女人。我们并没有批评她的绝情,相反,粉丝看到甄嬛的“反攻”,觉得很过瘾,并反复观看,当电视台播到其受苦的剧集时则会换台。这体现了不同时代受众对人物行为方式的不同解读。

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到《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陆依萍,这些影视作品代表了观众在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④在封建礼教下,林黛玉虽喜爱贾宝玉,可宝玉向她示爱稍有言语不慎,就被黛玉指责嘲笑。而如今,甄嬛最后故意气死雍正的剧情也被观众接受和理解。假设这部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必会引起道德上的争议。然而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德威并重,主动出击,刚柔相济,更符合现代文化;坐以待毙,反会被后人笑其懦弱和无能⑥。

参考文献

①袁园,《职场·民族·女性:从〈甄嬛传〉看新世纪的意识形态显影》[J].《南方文坛》,2013(5)

②MattHills.Fan Cultures.London: Routledge.2002

③安东尼·吉登斯 著,赵旭东 等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④王四四,《透视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热播现象的文化生态》[J].《四川戏剧》,2013(10)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甄嬛传台词篇2

从没有一部宫斗戏能让我花上很多的时间去细细观看品味并写下大段大段的评价,但《甄嬛传》做到了。曾经的我固执地以为,所有的宫斗戏都是后宫女子耍心机,斗谋略,比狠毒,处心积虑地追逐名利与富贵的过程。但是,《甄嬛传》却一改宫斗戏的传统,推陈出新,以大量的“情”为基调,深入浅出,诠释了人间的真情,也正是这些真善美的情,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成为了《甄嬛传》的独特成功之处。

76集剧情,一气看完,没有感觉困顿乏味,反而更加意犹未尽,忍不住借此机会唏嘘感叹几句。看完全集,真是感受颇多,有对皇后城府深邃,阴险狡诈的气愤;有对华妃恃宠而骄,手段狠毒的鄙夷;有对皇上残酷无情,冷面凉薄的痛恨;有对叶澜依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钦佩;有对淳贵人单纯可爱,被奸佞所害的怜悯……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其中的真善美的“情深”:甄嬛与允礼的男女情深、甄嬛与眉庄的姐妹情深、甄嬛与槿汐的主仆情深、甄嬛与温实初的知己情深、甄嬛与甄远道的父女情深、甄嬛与胧月的母女情深……

那些情令人感动。感动甄嬛与眉庄的姐妹情深,二十年如一日,相互扶持,相依相伴。《甄嬛传》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宫斗戏,后宫中充满了嫔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如果说后宫没有真情,如果说后宫是肮脏凉薄之地,那么甄嬛与眉庄的感情就是后宫的月光,是唯一纯洁不被沾染的神话。就在这一片被谎言和权力欲所侵占的后宫之中,一抹友爱之情似乎更让人心动。甄嬛和眉庄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入宫,一起被华妃欺负,这让深处逆境的她们更加相互扶持,甄嬛不愿意侍寝而假装称病时,沈眉庄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皇帝的宠信,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姐妹二人安然度日的重任。而当沈眉庄遭华妃陷害被禁足宫中时,如履薄冰的甄嬛三番四次不听劝告,甘愿以身犯险,只求能让姐妹无恙。遗憾的是,最后眉庄还是因为担心甄嬛安危而动了胎气,丧了命,甄嬛痛哭流涕,发誓要为眉姐姐报仇,结果嬛儿做到了,罪魁祸首安陵容自杀了,甄嬛也当上了万人之上的皇太后,只是权位再高又如何,也换不来眉庄的相伴,在这后宫之中再无人能同眉庄一样,忧甄嬛之忧,急甄嬛之急。

感动嬛儿与允礼的夫妻情深,即使深藏心底,仍然相濡以沫,相偎相依。嬛儿与允礼,倚梅园中,结缘于“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诗句。从此,允礼将嬛儿的剪纸头像小心包在手绢里,贴近心里,放在灵魂最深的地方。嬛儿生辰,允礼真心一片,别出心裁,用碧空风筝与满湖莲花交相辉映博甄嬛一笑。嬛儿与雍正的夫妻情分伴随着那句“菀菀类卿”终结,嬛儿心寒大哭痴心错付,正是凸显了雍正与允礼的大不同。雍正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而果郡王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当甄嬛在甘露寺。被为难的时候,是允礼陪着;思恋女儿的时候,是允礼带来将胧月画在纸上放进心里。而后,因为甄嬛患上肺痨,受他人排挤,是允礼将她带到清凉台,悉心照顾。当她高烧,允礼躺在冰冷的白雪中,以此来给她降温。这一切真实浓烈的爱,自然让甄嬛受挫之后倾心于允礼。当甄嬛以为允礼死去,无奈准备二进宫时,他活着回来了。但即使甄嬛还没走,却已注定他们今生不会在一起了。因为允礼的情不能自已,在发配戍守雁鸣关之时,每封家书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还是甄嬛,也就是熹贵妃。最后雍正还是看允礼情太真,杀了允礼。一杯毒酒,嬛儿本想替允礼喝下,阴错阳差,允礼下的套,最后为嬛儿饮毒而死。没有人知道,后来甄嬛的心,有多苦。嬛儿变得越来越坚强,当她杀了雍正为允礼报仇之时,我们有的只有敬畏,是的,他们的这种爱,早已超过了期限。

此生,若有友如眉庄,若有爱如允礼,足矣。这句话不就是剧情中甄嬛的真实写照吗?我想不仅仅是剧中,也不仅仅是甄嬛,即使在现实中,我们也渴望拥有这样的友情,爱情。剧中是如此,世事亦是如此,你若真心相待,定能收获情的真善美。雍正残忍凉薄,对华妃是,对甄嬛也是,一生欺骗,一句菀菀类卿,断送了他与甄嬛之间的真情,因此心生芥蒂,自死不得纾解。不得不说,雍正是可悲的,身边都众叛亲离,其实,你若真心对待嬛儿,怎会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若不是你步步紧逼,以为允礼觊觎王位,不顾允礼的手足之情,又怎会落得这步田地?雍正的种种,的确令人深思。一段注定有缘无份的爱情,如此凄美,让人从心底不得不感慨爱的真善美,让人感觉到真爱的意义。

不得不说,《甄嬛传》在剧情方面,跌宕起伏,设计巧妙。用一根线抓住观众的心,真的给人独一无二的感觉。善于利用感情捕获人心,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喜或悲,真真切切地存在观众的心里。甚至是出镜不多的宫女太监,都会在观众心里留下动人一幕。那个为爱执着的孟静娴,那个衷心为主的流朱,那个至情至性的浣碧,那个温柔典雅的敬妃,甚至那个机关算尽的安陵容。她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她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我们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甄嬛传》是部好剧,再华丽的文笔也难以描绘,以前大量的宫斗戏,让人实在觉得人心险恶,但这部剧却大不同。一部《甄嬛传》从夏看到冬,那剧中情节有时揪心,有时唯美,但是剧中最多的就是真善美的场景与对白令我们回味。《甄嬛传》里的真善美,像是一轮暖阳,缓缓地照射进心田。让我们觉得世界再大,也会有温暖相伴,所以再远的路,也有爱同行!《甄嬛传》我想大部分人都看过,即使没看过也了解过大概,我想对于任何一部电视剧,我们要看的既不是纯粹的行为艺术,也不是脱俗的唯美,更不是教科书般的台词如何在剧情里体现,而是,在这部电视剧中最深处的内涵,给了我们心灵一份怎样的震撼,怎样的蔚蓝,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甄嬛传》,不仅要拍续集,还要拍成美剧的原因。我想说看《甄嬛传》,我读懂了真善美,理解了爱的真谛,诗情与忆,唯爱留深。

甄嬛传台词篇3

希望《如懿传》带来惊喜而不是惊悚

现在只要戏红了,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拍续集。从商业的角度看很能理解,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就很担心。从国内的还珠格格到国外的哈利·波特,经典拍续集,从未有超过之前作品的。《甄嬛传》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艺术角度都非常成功,但是一听说要拍续集《如懿传》,我还是心里小咯噔了一下,怕叉一个经典被毁灭,但想到编剧流潋紫的能力,又还是有些许期待的。毕竟她写出了《甄煨传》这种的好作品。剧中无论是甄嬛皇帝、果郡王之间强烈的主线情感,还是沈眉庄和温实初那种温情的细水长流都深深地感动了我。除此之外,攻心计、医药学的应用、历史等方面,流潋紫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她非凡的编剧能力。毕竟现在还没看到《如懿传》,还不好评判这个作品会不会好,但作为《甄嬛传》的忠实粉丝,还是希望《如懿传》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而不是惊悚吧。

烂剧打住 好剧延续

长达76集的《甄嬛传》在各个地方电视台连播几轮后依然火爆异常。为此,围绕着《甄嬛传》该不该拍续集的问题引发众人的议论。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家住海淀某小区的李散士。她说:“我看的清官剧并不多,主要是因为以前有太多的清宫剧都是只追求华丽的场面,情节也啰嗦得叫人看不下去。而《甄嬛传》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从前的看法,首先是小说的真实,再加上导演郑晓龙本来就擅长拍摄这样的题材剧,其中的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记者说导演郑晓龙曾经说过:“最俗套的古装宫廷戏就是围着皇帝斗,即使封建时代后宫也是一个小社会,人物的命运应该也和整个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卷进去的人越多越好看”。对此您怎么看?李菁女士说:“我觉得郑导说得非常有道理,《甄嬛传》就是越往后看就越好看。里面每个人物,不管好人和坏人,都是悲情的,每个人都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每个爱上甄嬛的男人都没有好下场,果郡王为了保全她偷换毒酒,自饮身亡,皇上也是死在她手里。可悲惨故事,其结局还是让人欣慰。”事实是君臣侍从、皇帝嫔妃,无不充满着尔虞我诈诈、勾心斗角的血腥斗法。

比照当今,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处世哲学的重中之重。人生活在社会里,必然面对形形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清官人际,复杂至极。《甄嬛传》又将此展现的惟妙惟肖。李菁女士说:“孙俪扮演的甄嬛,形技俱佳,最为成功,其实,饰演安陵容、华妃、眉庄、槿汐、浣碧等的演员,可谓众星灿烂,尤以陶听然饰演的‘安陵容’,演技大受肯定,而被广大观众所熟知”。说起令人余兴未消的好剧都有拍续集的习惯时,李菁女士说:“如果《甄嬛传》拍续集的话,我肯定会是一个忠实的观众。与其说胆大的那些导演们都在重拍劳民伤财的烂剧,真不如郑晓龙导演能使好剧延续。”

《甄嬛传》再拍续集毫无意义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我虽然没有从第一集看到最后一集,但大部分都看过了,主要情节也都知道。老实说,这部电视剧确实挺吸引人的,让我看到了女人与女人之间争斗也可以是很残酷这样一个事实。不过,吸引人归吸引人,看完这部戏以后我觉得心里很不舒眼。当最后看到甄嬛终于将皇上气死、自己上位成功的时候,我不知为什么并没有为曾经遭受过很多不公甚至有些屈辱的甄嬛感到高兴,相反觉得很悲哀。人与人之间如果互相算计到这个份上,那日子还怎么过呀?

不夸张地说,这部电视剧是我看到的揭露人性阴暗面最多的一部戏,我觉得编导挺厉害的,把人心里那点阴暗的东西部挖了出来,可历史上的后宫真的这样残酷无情吗?这个问题我没考察过,因为我很少看历史书,我总觉得编导有夸大矛盾的嫌疑,赭说有把矛盾放大的情况。我在想,如果编导们一味地渲染这些,势必让我们觉得人生美好的东西太少,生活就是要在你算计我、我算计你当中度过,这样的主题思想太消极,我不喜欢。

我的一些姐妹们都喜欢看这部戏,很多人都看了两遍,但我没有,我觉得看这样的电视剧只能说可以丰富自己的观赏阅历,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类型的电视剧,这就足够了,完全没必要把这种主题思想“发扬光大”,再来拍个什么续集之类。如果真的拍出来的话,我的选择很简单:拒绝观看。

意犹未尽也是一种美

记得《还珠格格》播第二部时,即使因为信号不好,电视荧屏花成一片,也要盯着看完。因为太喜欢而不舍得剧情完结,所以总在期待着续集。如今《后宫甄嬛传》亦是大火,人人甄嬛体,而它的续篇《后宫如懿传》也已经出书,据说很多家影视公司都在与作者洽谈版权问题,估计很有可能被搬上电视荧屏,毕竟,已经存在这么多的潜在观众。

其实,如果剧本改得好,阵容足够强大,拍续集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续集在内容上要怎样升华与创新?《后宫甄嬛传》已经将后宫女子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极为淋漓尽致。不知道续集,是不是要重复这些故事与桥段?如果让观众有了审美疲劳,即使台词再优美、剧情再紧凑,估计也要被冷落。

有时想想,没有续集,没有延展,留着一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也不者。

续集才是最盈利的

甄嬛传台词篇4

吐槽的200万元

植入《甄嬛传》无疑是东阿阿胶实施价值回归战略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跷板游戏,该剧不但带动了老一辈人对阿胶的热情,而且还让很多不熟悉阿胶的人也开始对之热捧:春节前后的各机场候机厅,很多人手里拎着东阿阿胶的最新产品——桃花姬。2012年,在《甄嬛传》的助力下,东阿阿胶销售额预计在30亿元以上,几乎是其头号竞争对手福牌阿胶的3倍。

如此巨大的成功,东阿阿胶植入的成本是多少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人推测是八位数,但据一些长期跟踪东胶的投资人判断,植入成本只有区区的200万元。200万元不足一个二线明星一年的品牌广告代言费,甚至不及东胶去年在央视广告投放的一个零头,2012年,东阿阿胶在央视投入了1.23亿元。但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再加上10个1.23亿元,也比不上一个《甄嬛传》起到的效果。

跷跷板上的游戏

花钱买来的历史:东阿阿胶植入广告最想得到什么?答案是历史。这需要从东胶与其对手福胶的竞争说起。

福牌阿胶是东胶最大的对手,二者此前一直死掐谁是正宗,但一直没有结果。为了打造皇亲国戚的身份,福胶将自己可追溯的历史定在清咸丰年间,此时福牌阿胶作为滋补珍品进奉咸丰。作为铁证,福胶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展示了咸丰亲笔赐封的“福”字和御赐的折子。但遗憾的是,福胶没有把这些优势适度地传播出去,这无疑变成了美女在黑夜里给情人抛媚眼。

东胶的劣势是缺少足够的铁证再现祖宗的辉煌,尤其是在东胶提出贵族化路线后,如何证明自身就成为总裁秦玉峰的心病,东胶一直在寻找突破正宗僵局的机会。《甄嬛传》让这种破局变成了可能,为东阿阿胶带来一个标志性翻牌的机会。福胶目前最辉煌的可追溯期是咸丰年间,但虚构的《甄嬛传》却发生在雍正的后宫,两个朝代,116年的距离。不要小瞧这116年,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起一个明显的界限,前者为大后者为小,正宗之争在一片类似玩笑中悄然化解。

历史错综复杂,福胶的可考历史优势很难打破,正史的缺憾,可以通过历史剧的合理想象加以变通,东胶唯一的办法是改变游戏规则,东胶干脆就以介于正史与传奇之间寻求这种规则的改变。而郑晓龙筹拍的《甄嬛传》无疑给予了东胶这种难得机会。事实结果是东阿阿胶如愿以偿。

尽管在正史学家眼里这是过家家一样的游戏,与真实事史相距甚远,但普通人不是历史学家,戏说往往就成了历史。东胶巧妙地在真相与戏说之间营造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逻辑,无疑把短板瞬间转化成了优势,即便是福胶再有铁的事实,也无法战胜东阿阿胶先入为主的戏说效应。主次之争中,无疑东胶成了最大赢家。

200万元撬动30亿元:在与对手们的竞争中,东阿阿胶一直努力借鉴茅台的思路——用价格撬动品牌,最终甩开对手。1980年,茅台卖8元,阿胶块7.6元;今天茅台卖1519元,阿胶卖875元。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有一个惊人的论断,阿胶卖到4000~6000元钱一斤才算合理,他的换算依据是阿胶在最鼎盛的清朝每斤的价格是白银4两。而《甄嬛传》帮助秦玉峰实现了愿望,2006年至今,在秦玉峰主政东胶期间,东胶的价格已经翻涨了550多倍,利润超出同行数倍,并且一举甩开福胶成为阿胶代名词。

但是,目前的价格在东胶的战略规划里远远没有达到终点,离东胶跷跷板要达到的高度相去甚远。

2008年,东阿胶推出了龙头产品—— 6700多元一斤的九朝贡胶。不过,高企的价格需要价值的支撑,东胶一方面演绎九朝贡胶经过九天九夜、99道工序的传奇;另一方面,东胶又屡屡向市场传递阿胶原料驴皮稀缺的信息,希望找到高价的理由。但福胶在1989年也推出过九天贡胶,历史同样悠久,但福胶的价格要比东胶低25%左右。

显然,福胶是东胶最大的威胁,连续两年,福胶不但大规模填补了东胶舍弃的中低市场真空,而且还加大文化价值的挖掘,如何超越福胶可追溯的历史成为东胶难以躲避的难题。而《甄嬛传》帮助东胶解决了这个难题。清廷宫妃之间无处不在的东胶恰恰也让人们有足够理由相信,阿胶本是高等消费的奢侈品,既然高如皇帝,因此价格不断的靠拢贵族豪门也是合情合理。

戏说的历史有时真的可以让消费者盲从,东胶的销售额却在连年蹿升,并且直接冲30亿,福胶的历史优势被化解于无形。

东胶的眼光

《甄嬛传》的带动对于东胶来讲无疑是无可复制的,这已经被多数人承认。在郑晓龙筹拍前,大三学生流潋紫的《甄嬛传》早已成为网络畅销小说,东胶认为改成影视剧同样会受欢迎,而后来证实,孙俪、蔡少芬看到剧本后都同样赞不绝口。

但郑晓龙在筹拍前,剧组曾经寻租过很多厂商。当然在成片里,除了阿胶,我们没有发现其他任何品牌,这说明剧组在其他厂家那里吃了闭门羹,想来今天一定有人悔青了肠子。

当然,这背后似乎也有福胶的影子,只是福胶没有与剧组合作。东胶一家独霸了雍正的女人们,这就是铁的事实。而众多商家与《甄嬛传》擦肩而过,则可以理解为对其预期影响的不认同。

事实上,对于影视植入,东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此前《一声叹息》中徐帆扮演的妻子在电话里多次提到“欧陆经典”,《手机》中平均几分钟就出现一次摩托罗拉手机。在葛优主演的《没完没了》中,中国银行的广告堂而皇之地印在“依维柯”车身上,这些都曾经是影视植入广告的试水者,但成功者往往成为先烈,缺少成功样板示范效应,自然让很多品牌企业捂紧了自己口袋。

事实的结果是东胶靠上了雍正这个大树,并意外地成为行业公认的植入黑马。即便先不去计算《甄嬛传》对东胶品牌的撬动作用,单单是2013年春节期间,在该影视剧铺天盖地的影响下,东胶的销量增加30%以上,东胶甚至派出了所有的终端销售人员,到全国数万计的销售终端去协助卖货。

可见,东胶的眼光要大于运气,这也是其敢于植入,作为战略撬动组合拳的一部分,倘若是福胶捷足先登,后果就不是今天这样了。

东胶带来的启示

事实上,《甄嬛传》不但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在国外也开始有走红的迹象,好莱坞的大本营美国,在2013年也有引进《甄嬛传》的行动。可以预见,借助“甄嬛”这棵大树,东胶还将在很长期间内顺风顺水、扶摇直上,这又是多少企业日思夜想的经营状态啊。这些显然会让人们从东胶的成功案例里寻找一些必要的启示。

植入广告是战略不是投机:有人将东胶植入的成功归结为交了桃花运,但市场绝非如此简单,任何成功都有其背后逻辑,不过是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个逻辑,而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从广告战略角度讲,东胶一贯沿用的是名人撬动品牌策略,陈道明、斯琴高娃、白静、甄子丹,一度是东胶广告的明星,明星战略是其广告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甄嬛传》云集了蔡少芬、孙俪等当红影星也正好与东胶的广告战略合拍。

当然,东胶也不全是看中了明星效应,产品与剧情的天然契合,是东胶选择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考量点。这点从东胶的植入经验可以找到佐证,《甄嬛传》开拍的前一年(2009年),东胶就已在《大宅门1912》中投入植入广告,这比《甄嬛传》的开机时间早了一年,剧中七爷白景琦在山东贩卖阿胶的故事,绝对比《甄嬛传》所涉及的阿胶背景更为波澜壮阔,整个场景都集中在东阿古县的影视基地,大量的阿胶背景信息远远超越《甄嬛传》。而2004年郭宝昌的首版《大宅门》中,东胶也将剧组请进了东胶安营扎寨,品着小酒,坐着小马扎听秦玉峰为剧组讲阿胶的故事。而这不仅体现了植入广告对于东胶来讲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投机取巧,见合适明星剧就上,而且其背后体现的是其战略与战术的考量。

找对点,办大事:近年植入广告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国窖1573搭载赵本山的小品;香飘飘和女主角《一起来看流星雨》;宋河介入《双城生活》;剑南春在《夜宴》里大摆酒席。应该说企业对于植入广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但效果上总体都不如《甄嬛传》带动的阿胶热,其他品牌植入效果不好的原因除了植入的生硬、偏激外,还有很多是与剧情的自然发展融合度不高。而东胶很好地避免了这些不足,尽量自然贴切地把广告揉进剧情。因此,阿胶每次的出现都恰到好处:嬛儿小产后,芳若送来阿胶调理;御医温实初在配药时念叨阿胶;皇帝微恙时,华妃端来阿胶桂圆羹,与情节天衣无缝地交融,加上历史上确曾有过的渊源,很容易让很多观众在无意识、无防备状态下全盘接收了电视中的广告信息,而人们对于广告的那种天生的戒备性,在《甄嬛传》里很少出现。

这就是东胶的聪明所在,顺水推舟、借势导势,只不过这些被东胶安排算计的更精心。当然,也有专业的观众发现端倪,但限于历史上客观存在,多数人会心一笑,就此放过。

甄嬛传台词篇5

关键词:《甄嬛传》 人性 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的设定 观众

近期热播的《甄嬛传》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女主人公甄嬛更是深入人心,无论男女老少,都被她的人物形象所吸引,随着她在剧中的大起大落而同喜同悲。电视剧中的甄嬛能打动人,是编剧使观众同情甄嬛人物形象所被表达的情感,关键不是取决于通过甄嬛反映了什么,而在于它是怎么写的。

一部好的剧本,所需要的人物必须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人物的角色特征对于接受者来说要起到“激活”作用,使接受者摆脱日常的麻木状态而产生对心灵现象的关注。将人物性格的变化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才能使某些心灵状态凸显出来,从而使故事接受者的心灵某一角受到触动,产生共鸣。性格的“真实”,显然不应当是指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相似,而是指某种内在的真实—对全部心灵奥秘的揭示。由此,故事人物在不同意义上成为人类心灵的象征,现实的人正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显示出自己的心灵秘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编剧为了让甄嬛的形象丰富立体,深入人心,努力为人物编制了庞大的情节网,而要想其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得人物在穿越每一个情节链条的同时获得成长。让人物在剧情的展示过程中,性格渐渐自我显露,自我觉醒,最后自我完善。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甄嬛入宫前,入宫后,和再次入宫的三段人生经历,就是在完成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符合人类心理历程的成长规律。

一、入宫前的甄嬛——本我

所谓本我,指的是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剧中的甄嬛美丽善良,清丽脱俗,开始没有想要入宫,和普通女子一样渴望自由的爱情,“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符合自然思维的规律。她深知“一入宫门深四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所以选秀的时候故意穿着素雅,不施粉黛,希望能够落选,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选秀中遇到夏冬春故意刁难出身低微的安陵容时,周围的人都只看不言,甄嬛出于本能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替陵容出了口恶气。她同情弱者,藐视权贵,一身傲骨无所畏惧。个性张扬而又不显山露水的温婉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这就是本我。当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就需要立即满足,急切地寻找发泄口。本我遵循的是欲望原则,一切以满足欲望为前提,这时甄嬛是天真的,她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是本真的,不加任何雕饰的。

二、入宫后的甄嬛——自我

甄嬛入宫后,无心卷入后宫尔虞我诈的争斗之中,谎称生病远离纷争,只求保住家族的荣耀就行。与四郎一见钟情,获得皇帝的喜爱后,甄嬛又约束本我对欲望的满足,对皇上的专宠不恃宠成娇,还拱手相让。帮助好姐妹安陵容获得皇帝的宠幸;劝皇帝常去华妃那里,安抚年羹尧在前朝的势力。常理下的爱情是无法同别人分享的,在后宫这样复杂的环境之下,甄嬛理性、机智,心思缜密,周旋于后宫的争斗中,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这种行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她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她深谙后宫不能参与前朝之事的道理,在皇帝问及如何处置恭亲王时,婉转地道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却把它归功于皇上的心声。就连雍正也叹曰:“知我者,嬛嬛也!”这种把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或许并不是甄嬛的本意,但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迫于外界的压力,甄嬛只有被动的接受,然后解决,所以这种自我中也许还有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甄嬛本性单纯善良,但后宫争斗不断,稍不留意就会丢了性命,可谓是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况且伴君如伴虎,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想要求得生存,就必须学会见机行事,考虑周全。

三、再次入宫的甄嬛——超我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再度入宫的甄嬛,已经今非昔比。她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懂得隐忍,学会舍弃。父亲被关押在宁古塔,果郡王死的不明不白,腹中的胎儿的命运还尚未可知,甄嬛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靠自己求得一线生机。能帮他摆脱解决这些困难的只有皇上这个靠山。于是甄嬛利用一切可能,重新入宫。当她以钮祜禄氏的身份重返宫中,面对皇后这样强大的对手,急需拉拢身边的势力,壮大自己的队伍。于是甄嬛狠心决绝地割舍了对果郡王的爱恋,把胧月继续留给敬妃抚养,替各宫嫔妃求的晋升的可能。这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全家族,保全果郡王,保全腹中的孩子。她除了自己之外,身上还背负着重大的责任,流朱为她香消玉殒,父母年事已高,被流放宁古塔,苦寒之地,甄嬛不能自私的选择远走高飞。只有面对,才是权宜之计。所以那怕牺牲腹中的胎儿,假装摔倒嫁祸皇后,都在所不惜。

观众们在看《甄嬛传》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剧情,同故事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这是编剧抓住了大众心理,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合乎情理,循循善诱。观众被甄环的光环所笼罩,哪怕她从开始的单纯天真变得工于心计,心思缜密也不认为是变坏了,觉得理所当然。(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二版增订本上卷,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页。

甄嬛传台词篇6

有家,一个安稳的家,有众多无比关心你的亲人、朋友、陌生人甚至敌人,这些都是你幸福的元素。

现在的孙俪,幸福真的像花儿一样眷顾着她,在阳光的沐浴下,盛放着娇艳的魅力,而她也始终秉持着自身的纯。

自然、原始、毫无修饰的纯色之美,尤为珍贵。

大概十年前,见到初出茅庐的孙俪,一脸稚嫩未消,像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什么都充满了新奇。因为节目的关系,她带领着我们走进北京一家很小很普通的服装店,她告诉我,她的衣服大部分是在这儿买的。随手拿起一顶毛线帽,戴在头上,又拿起一条围巾搭配,对着镜子试了又试,而后又放下,反复几次,很可惜,镜子不是镜头,没有捕捉到孙俪最少女的一面。但是她的笑容彻底征服了在场的人,大伙坚信:此女子必火!

北京的冬天很冷,那天的孙俪穿了一件红色的防寒服,戴了一顶白色的毛线帽。天公作美,阳光普照,一朵红艳艳的花儿盛开在冬天的北京街头。这样的画面,我曾经试图去复制,但往往无功而返。忽然想起邓超说过的一句话:“聚光灯前,女演员的美丽有两种:一种光彩照人,让人只能仰视;一种素面朝天,却让人难以忘怀。前者浓烈如酒往往惊鸿一瞥,来去匆匆不许人间见白头;后者则清淡如茶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沁入心脾。孙俪无疑是后者,会有观众三十年后还记得的那种……”

孙俪推荐的那家店有很多她喜欢的东西,但她没有决定带走哪件,只是静静地放回原处。“喜欢的,不一定是合适的,就像传说中的水晶鞋,不是每个灰姑娘都可以穿上它变成公主。”

现在的孙俪没有变成公主,而是成了女王,影视剧女王,皆因一部《后宫甄嬛传》。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省市电视台轮番播放,大受追捧,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都引进了该片。孙俪更是在各大电视剧颁奖礼上频频现身,获奖无数。

十年磨一剑,十年为甄嬛。

《后宫甄嬛传》共一千五百场戏,孙俪占了九百多场,几乎每天都要工作,从始至终,贯穿全剧。有一天,她拍了三四场重场戏,最后一场拍皇帝驾崩。孙俪平时不喝酒,那天正好有朋友从北京带了红酒,拍之前孙俪开了一瓶,与摄影师、导演一起干了一杯。“喝了酒,我就觉得边上没有人,只剩自己了。”

《后宫甄嬛传》的热度不仅仅是被当做现代职场宝典来研究,剧中的台词更是受人追捧,甚至被封为“甄嬛体”。观众听起来觉得拗口,演员声情并茂地背出来更是难上加难。A4纸的台词,每天七页,“不光是背出台词就够了,还要有角色状态,还要顾及对手。我一直在想,再给我多一点儿时间准备,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没有办法,你只能往前看,所以要给自己做很多计划,然后告诉自己该怎么去做”。

有一场讲皇帝爱上甄嬛好朋友的戏导演选在大观园拍摄。这里游人很多,众人见是孙俪,有人拍照,有人叫她的名字。剧情要求她“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翻江倒海,对着池中的荷花说一大段台词”,但嘈杂的环境里她完全无法入戏。她没有抱怨,接下来每晚回房间后打开电视机背台词,主动去适应拍戏时周边的噪音。“你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

面对镜头更加从容,面对不利更加淡定,这样的改变被称作成熟,但这种成熟始终没有磨灭孙俪与生俱来的纯真。两者可以同行,不相悖。那样的纯真不曾被污染,也容不得半点儿瑕疵。

戏里如此,戏外亦如此。

“白云大妈”说过,没有绯闻的名人不算名人,于孙俪,这仅仅是笑谈。职场中是演员,生活中她是柴米油盐的普通人。依靠绯闻维持演艺生命的,相信早已纯真不再。“只要不欺骗自己的心,便没有任何人可以欺骗。”孙俪和邓超由恋人至修成正果。从出道起,孙俪就确定自己要做的是演员而不是明星。“如果我说假话,跟大家玩游戏,那就真是十足的明星加艺人了。”

享受爱情,享受两个人的甜蜜,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孙俪永远都会记得那个夜晚在南京西路,当绿灯只剩下几秒钟,两个人手牵手一起狂奔,过了马路也不愿停下,执著又纯粹地去追逐那最极致的快乐。

甄嬛传台词篇7

《新编辑部故事》杀青时,他又收到一卡车模型的瓜子;

“我一嗑,就知道瓜子是什么牌子,哪儿生产的。”

“你跟郑导拍戏,前面还好,后两个月,体会发现人手一把瓜子。”刚跟郑晓龙合作完《新编辑部故事》的黄海波,在北京电视台《大戏看北京》的录制现场,积极爆料。在片场,郑晓龙有两大“利器”:白瓷缸子大红袍,手里—把小瓜子。“最初吃瓜子是为了戒烟,而烟戒了,结果瓜子却戒不掉。”

郑晓龙是“高产”导演,这边《后宫甄嬛传》的浪潮未过,那边《新编辑部故事》也顺利杀青。嗑着小瓜子,郑晓龙创作出了《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金婚》、《后宫甄嬛传》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他不仅是开创了中国电视剧的新历史,最重要的是,尽管时代变化,郑晓龙的作品依旧能引发街头热议。

《渴望》:赔了本,赚了人气

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满望》绝对称得上“万人空巷”。据说当初播出时,犯罪率部明显下降。公安部还专门为其举办了庆功会,表彰了《渴望》剧组。而“刘慧芳”也一度成为中国女性的典型代表。这样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是郑晓龙、王朔等人在吃饭时侃出来的,几人还在给自己想了一个时髦的的名头“策划”。在拍摄期间,剧组遭遇了好几次资金断链的危机,最后这部戏竟然是个赔本买卖。“当时拍电视剧就是自拍,也没有赚钱的概念。《渴望》50集花了一百多万,平均制作成本相当少,赚的钱更少,一共卖了50多万元,连本儿都没回来。”

《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坐车不用排队

《渴望》的成功更加激发郑晓龙等人的创作热情,王朔、苏雷、朱晓平、李晓明、冯小刚等人,开了两天策划会,第一部国产电视系列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开始上马。剧中的人物与情节都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而来。“这部戏一共25集,其中王朔写了15集,冯小刚8集。”张国立、濮存昕、冯小刚、傅彪……这些后来大众耳熟能详的演员,当时都在剧中客串演出。而《编辑部的故事》拍摄时,正值炎炎夏日,但是为了拍摄效果,现场不能开风扇,吕丽萍说:“道具师傅当时就趴在桌子底下,给我扇风,桌面上的温度都有40摄氏度。”《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引发了巨大轰动,主演葛优、吕丽萍等人更是火得“一塌糊涂”。郑晓龙说:“那个时候葛优出门,坐车都不用排队。”

《北京人在纽约》:很多道具来源于垃圾场

《北京人在纽约》是中国第—部完全在境外拍摄的电视剧,郑晓龙、冯小刚等人,四处拉赞助,最后终于开机。拍摄期问,剧组成员发挥节俭美德,很多道具都是从美国的垃圾站捡回来的。为了节约开支,道具师每天傍晚都趴在窗台张望,因为马路对面是富人区的垃圾站,垃圾堆里时不时会出现些能用的东西。于是冰箱、洗衣机、柜子全被捡回来当了道具,甚至还硷到了声像俱全的40吋大彩电。道具老师却仍然“意犹来尽”:“怎么不扔全喽,带遥控器就更好了。”

《金婚》:人们渴望白头偕老

蒋雯丽说:“郑导骨子里是一个浪漫的人。《金婚》就是他想出来的。”郑晓龙之所以想要拍这样—部剧,源于父母的一次争吵,“父母吵架时容易讲过去的经历,听他们一说,发现他们记忆犹新的的事情还挺多。”虽然后来人物的创作已经是重新来过,但是上面还是有着父母的影子。

这部戏也是郑晓龙与王宛平继《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再一次合作,“观众渴望那种完美婚姻,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都有一种期望:白头偕老。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渴望是一种主流意识,电视剧还是得表达主流意识。”

《后宫甄嬛传》:让孩子们不再羡慕穿越

“我特别反感古装偶像剧的说法,它带来了误导,让观众觉得封建社会比现实社会好,尤其是很多格格、阿哥的,把后宫表现得阳光灿烂,简直是瞎扯。她们根本不知道—夫多妻是一个多么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太可悲了。”这是郑晓龙拍摄《后宫甄嬛传》的最初动机。虽然同样是“宫斗戏”,但是《甄嬛传》却有着不一样的品相,这个本子足足打磨了三年。剧中无论是人物台词、服装配饰都是精益求精。孙俪当时试装时,花费了—天时间,试到想吐。

《新编辑部故事》:“重口味”喜剧来袭

甄嬛传台词篇8

我叫观众,跟电视剧在一起已经30年了。

首先我得承认,自从认识了网络,我跟电视剧相处的时间就少了很多。你知道,恋爱是需要新鲜感的,比起网络这样的潮人,电视剧的确显得有点……老土。不,你不能说我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虽然跟网络相处的时间的确比较长,但每天我还是会抽时间陪陪电视剧,看看他最近又给我准备了什么新惊喜。

但他最近的表现实在令我失望。那天黄金八点档,我正打算温存温存,他突然冒出一句:“若你此时与本宫共浴一番,定是极好的。”我当下兴致全无,正要摔门一走了之,电视剧追了出来,冲我喊道:“你到底想要怎样啦!”

我承认,那一刻我的确没有控制住。

其实回想咱俩刚处那会儿,虽然日子过得紧巴点,很多时候甚至连一套彩妆都买不起,但他那时候看着特有男人味儿。我还记得1985年,在“浪奔浪流”的歌声中,他身着一袭黑色风衣,头戴礼帽,脖子上围巾飞扬,屹立在上海滩,立刻俘获了我的心。

后来,电视剧跑去纽约淘了一回金,又在北京胡同里过了一段耍贫嘴的幸福生活,接着入伍进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前几年又玩起了潜伏。不得不说,电视剧虽然有时候活儿显得糙点,但表现一直都挺MAN。

没想到这几年,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娘泡。

不过话说回来,女人戏是荧屏的常客。比如琼瑶阿姨,电视剧变身还珠格格将中国荧屏搅得疯疯癫癫、嘻嘻哈哈。接着又认识了两个韩国朋友,一个《蓝色生死恋》,一个《大长今》,电视剧就成天价吵着自己得了绝症,整日以泪洗面,甚至开始涂脂抹粉,还赶时髦割了个双眼皮。2002年,台湾一场流星雨下到了国内,电视剧坐不住了,跑去湖南捣腾几年又弄出两场流星雨。那一年我跟他大吵一架,最后他委屈地劝我:“能不能表酱紫啦。”

不过,这两年阳刚气少了太多,电视剧突然与小三过从甚密,在《蜗居》里跟海藻剪不断理还乱,电视剧也变得一副经济适用小男人的模样,煞有介事地下厨做饭,婆婆妈妈地念叨生活琐碎细节。刚消停一会儿,电视剧又开始穿越回清朝,迷上了没完没了的宫斗。满眼尽是女人之间勾心斗角,哪还有半点男子气概。

再加上外国剧集大吹基腐之风,电视剧这条娘泡之路走得更显理直气壮。分手那天,我打开电脑,正要在美剧里找一部硬汉剧集解解馋,突然短信提示音响起。打开短信,是电视剧发来的。

“亲,愿你能识本娘美,不负如来不负卿。”

郑晓龙

娘,也是迫不得已

近年来“娘泡”戏统领着电视剧市场,女人占绝对主力地位,男人们则作为她们的附庸被爱被恨被抛弃被选择。而2012年春夏,《甄嬛传》的热播将女人戏推波助澜送上最高潮,导演郑晓龙首次拍摄清宫戏,就显示出不凡实力:服饰、器具外加礼仪,各种细节都非常考究,女人们在繁华堆砌的宫廷里谈心事也斗心计,她们争夺着男人的爱却也把控着男人的情绪,冲冠一怒只为红颜。

郑晓龙的戏一直很扎实,原因一部分在于他注重细节,从道具到人物的言辞、举止和心理发展逻辑,他都很讲求真实,是以《甄嬛传》在已有恶评的所谓“宫斗剧”中甫一登场就叫人耳目一新。但郑晓龙的扎实还在于,他把人揣摩透了。《甄嬛传》能成就今天的收视率一方面是原作者流潋紫给了它一个庞大的关系、交错的故事,另一方面当然是郑晓龙的细腻敏感,譬如他为这部戏选演员完全是根据角色需要,而非像当下许多古装戏选角只要一个条件:漂亮。“选人物是最重要的,我希望每一个嫔妃的性格、外形与演员的内在都是有关系的,比如安陵容是从小地方来的,眉庄则是大家闺秀,如果只要每个人都漂亮还不如去选秀。有些剧很容易看串,因为都漂亮,最后连角色都串了,看半天分不清谁是谁。”

但即便好剧不多,郑晓龙也承认,最近“娘”确实多了点。当然他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因为男性故事很多不能讲—警匪戏被限令退出黄金档,战争戏花钱多还不一定讨好,谍战戏因为前两年太泛滥已经引起厌烦……重重限制让电视剧从业者纷纷把目光转向女性话题,而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又大部分是女性,所以各种家庭伦理戏也都往女性方面侧重,“这种戏容易拍也容易播,受限少,所以一直很火。”如果我们不能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许未来一段时间女人戏还要继续火下去。

那未来会有什么剧种流行呢?郑晓龙说他说不好。他说戏永远都说“写”而不说“拍”,因为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比别人强,就是因为还能编剧,还能找新题材。起码,他期待一个百花齐放的电视圈。不会像最近 《人民日报》上那篇文章,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要把《甄嬛传》和其他古装戏一起打死。

从《渴望》到《金婚》,郑晓龙擅长拍那些家长里短的女人戏。他不是不想做更阳刚的东西,只不过在中国,可发挥的余地太窄了。

我的戏有批判性

{F=FAMOUS 郑=郑晓龙}

F:最近关于《甄嬛传》又出来一些不同的声音……

郑:其实《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没什么,写的没什么水平,它有一段抄袭的是《北京晨报》上冯霞批评《太平公主》的话。问题在于有些媒体喜欢起哄架秧子,为了吸引眼球,比如手机报说“党报批判《甄嬛传》”,好像这成了党的声音,比如最近《甄嬛传》不能进入上海电影节白玉兰奖的评选,这就是结果。还有另外一些利益集团,对《甄嬛传》的火羡慕嫉妒恨的人,趁机跑出来做一些非常可笑的事,这叫什么事儿啊?!还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晓龙你们真会做反向宣传!这宣传完对你们片子的关注更多了!说得我哭笑不得。

F:一方面还是这个题材被认为有点问题?

上一篇:校园安全手抄报内容范文 下一篇:社戏课文原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