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19 15:24:04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1

【关键词】《论语》;新闻学;意义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向世人宣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论语》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无论学界中人,还是各行各业,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精神滋养。新闻工作也概莫能外,尽管孔子并没有专门涉及新闻的言论,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业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是《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即使到了今天对新闻工作者也有诸多启发,对新闻写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笔者试从这一角度作以简单分析。

有关新闻的重要性

《论语·子路》篇记载,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不可以简单地这么说,但有近似于这样的话。孔子认为一个国君如果能够明了“为君难”的道理,即懂得做国君责任的重大,能够克制自己的贪欲和虚荣,不滥用君主的权力,认真做事,就可以一言兴邦,反之则会一言丧邦。这些话用于现在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完全可以用来形容新闻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离不开新闻,新闻传媒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展和提高自身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新闻能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实施舆论监督,鞭挞社会丑恶,提高社会的整合力,推进社会变革,新闻的力量确实可以达到兴邦、丧邦的程度。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说:“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制造祸乱可以借言语为媒介。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新闻媒体颠覆了委内瑞拉阿本斯政府,兵不血刃。20世纪80年代苏联正是由于新闻舆论的失控,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孔子特别强调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讷是说话谨慎的意思。《论语·述而》篇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和鬼神之事。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心去钻研邪端异说,这就是祸害啊。怪力乱神,邪端异说,乱人视听,诱发思想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孔子作为当时的社会名人,不谈论怪力乱神、邪端异说,慎言自重,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是我们后世学习的楷模。孔子对于慎言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指出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中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社会体系更加多层次化,人们的观念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新问题交织叠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事业作为沟通社会、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与工具,需要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更好地指导社会与民众,剧变的社会更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总书记曾说:“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记这一点,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懂得自己工作责任的重大,社会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进步,民族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团结,国家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强大。

有关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取信于民的必备条件,如果事实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也就会失去新闻应有的作用,失去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更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目前在新闻界,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却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又强调:“巧言乱德。”可以说,正是“道听途说”和“巧言”制造了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道听途说的事情,它的真实性是应该大打折扣的。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摇唇鼓舌,飞短流长,一些记者未经仔细查证,就把它公之于众,造成恶劣影响。这是一种浮躁、懈怠的工作作风,它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浮在上面,不愿深入调查研究,马虎草率,胡乱凑数;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稍作加工,“移花接木”到自家媒体上;有的干脆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换个面孔“梅开二度”;有的出入高档宾馆,双脚不沾“地气”,靠泡会议、打电话完成发稿任务;有的则更“聪明”,直接将意图告诉通讯员,让对方采写,最后自己署上大名,还放在前头……巧言现象在新闻界也不少见,有的捕风捉影,有的夸大其词,有的歪曲事实,有的甚至凭空捏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追逐名利。有的人为了出名,不惜公然造假,制造轰动性“假新闻”,如2004年获得摄影界最高奖“荷赛”三等奖的南方某报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有的人为了稿件好发,歪曲事实,如2001年全国爆炒的“女儿状告爸爸热吻”。有的人将媒体作为经营牟利的工具,打着“监督”的旗号,要钱要物,敲诈勒索,而后在报刊上胡写一通,沦为金钱的奴隶。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只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肆意而行,会招致很多怨恨。二是屈从于广告商。在商品化的现代社会,一些广告商和广告大户成为许多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一般不敢得罪他们,明明有问题,偏说没问题;明明是大问题,偏偏说成是小问题。三是媚俗低俗。“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这是我们一些媒体媚俗低俗之风的写照。在2003年夏季,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和“人造美女”炒作中,媒体谄媚和低俗的表演发挥到了极致。一味媚俗低俗必然会夸大粉饰,虚假不实。

怎样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孔子给我们标举出了一个“德”字。他说道听途说是道德所唾弃的,巧言会败坏道德,也就是说这种事情有德之人不为也!新闻界要改变这种状况,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新闻真实性从浅层意义上看是一种业务要求,从深层意义上讲则应该是一种道德要求。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但是,再完备的规范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再完美的法律也不可能制止犯罪。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种外在要求、强制性要求,而道德要求则是一种内在要求,强调主体的内化作用。只有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现实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前,守住自己的良知,保持自己客观公正的形象和“无冕之王”的权威。有了这种高境界的追求,令新闻界和社会头痛的“有偿新闻”之类的问题,才有希望得到根本解决。

新闻工作者要发扬深入实际采访的优良作风,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论语·子罕》篇说:“子绝四:毋意(臆),毋必,毋固,毋我。”孔子自觉避免了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告诫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能人云亦云。《论语·为政》篇中孔子阐发得更为具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了解一个人,要看他处事的目的和动机,观察他采取的方法,还要分析他的兴趣和好恶,这样,又有谁能够隐瞒呢?视、观、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有外在的审视,又有内在的思虑。我们新闻工作者亦是如此,只有深入采访,认真观察,审慎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首先,需要深入采访。多采访一些人,多掌握一些背景资料,访谈视角要宽泛。其次,需要认真核实。不能怕费事,一定要找相关部门核实相关情况。最后,需要认真思考,然后作出正确判断。只有经过认真核实、深入思考,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防止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现象的出现。

有关新闻的语言要求

海涅曾说:“语言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语言可以使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于世,其威力更是难以估量。因此,如何使用新闻语言,也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论语》中孔子的一些观点对于新闻写作的语言运用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辞达而已”。这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言论只要能够表达思想就行了,这句话对于新闻写作尤为适用。新闻语言以能够准确简洁地报道事实、传达思想主旨为原则,而不以精巧为目的。既然是达意,文辞该多就多、该少就少,而且不求富丽,因为它不是文学作品。但达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因为要把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没有很高的表达能力是做不到的,所以,对文采和结构的考虑已经在其中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文采放在达意之上。新闻写作要做到“辞达”需要注意三点:其一是用语通俗浅显。新闻面对的对象是大众,少说术语,通俗浅显是最好的语言。其二是用词精练准确。精练准确地进行报道是新闻的宗旨。其三是层次明晰。要有逻辑层次,切勿混沌一片,不知所云。

第二,“述而不作”。这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谈到的整理古代文献的原则,即展示本来面貌,不作臆造和创新。正因为能做到如此,所以孔子才为我们保留了众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典籍。新闻工作也需要述而不作。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将信息传达给受众。新闻是传播信息,而非制造信息,所以重在陈述,而不能主观臆想、夸大粉饰。如下面这段文字:“进入厂区,只见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来到生产车间,到处是铁水奔流,钢花飞舞的景象。”这段文字就犯了“作”的毛病。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所以戒空泛,求具体,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现在有不少新闻写得含糊其辞,更有甚者,写得“事实一点点,议论一大篇”。新闻要使读者信服,必须要“述”,客观地叙述事实。

第三,“文质彬彬”。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认为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俗,如果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写出好文章。写新闻也是这样,文质彬彬,才是好的新闻语言。

“质”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质朴、真诚的内涵和情感,新闻语言就会流于调侃、麻木甚至冷漠。如广州夏天天气很热,三十余人死于酷暑,某媒体的报道标题是《广州“酷”毙三十余人》。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进行报道,用的标题是《睡在街上羞不羞》。2004年9月4日,某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栏目设置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没有些许人文关怀,只有对弱者的冷漠和对苦难的调侃,这都是因为少了“质”!

“文”也不可或缺。作为新闻,如果没有文采、没有可读性,就没有人看,新闻的传播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新闻语言不能枯燥乏味,而要生动形象。现在有的新闻,就事论事,材料照录,不作任何技术处理;有的理论文章,平铺直叙,专业术语太多,缺乏感染力。当然,文还包括文雅之意,写新闻可以用流行语言,但不能泛滥,流于低俗。一些新闻工作者追求时髦,把它用在了报刊版面,结果在社会更大范围内流传,对社会语言环境起了不好的作用。新闻写作确实还需要在“文”的方面多下工夫。

《论语》中可供新闻工作者借鉴的思想还有很多,本文只是浅谈简论,以期抛砖引玉。如能引发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论语》一书的关注、重视乃至深层思考,亦不失为一件幸事。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论语》阅读与教师专业精神建构”(2011FJY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2

关键词:报刊英语 文体特征 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报刊英语的文体特点

1.报刊英语的语言风格特点

(1)大众性和接近性。新闻刊物是大众传播媒介,其语言必须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因此,新闻报道通常拥有自己的一些惯用词汇,来适应读者的口味。如:story一词,在新闻报道中并不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故事”这个词义,而是指代“News report(新闻报道)”之义。常用一些简单易懂、生动灵活的小词,使新闻报道更具有大众性。如:back常指代support(支持);ban指代forbid(禁止);voice指代express(表达)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不仅能使信息让大部分读者接受而且还能节省篇幅。

(2)趣味性和新奇性。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为了增加报道的趣味性,不仅要求报道内容,而且要求它所运用的语言要适应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因此,在书面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些新词、生造词、比喻词、借喻词、俚语等,使文章更加活泼生动,增强报道的新鲜感、现实感、和直接感。增加读者的新奇感和切实感。如:dive fromthe car纵身一跳(强调动作的干净利落)。

(3)直接性和精炼性。报刊文体往往开门见山,在第一句话中就把主要的内容说出来,以便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再者,报刊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报道尽可能多的内容,新闻写作者就得采取一切手段来浓缩和精炼语言,避免拖沓冗长,从而能够节省篇幅。如:exit poll(poll afterexiting from the election)(投票后的)民意调查。

2.报刊英语的篇章结构特点

一则新闻报道一般由标题(headline)、导语(1ead)和正文(body)三部分组成。

(1)标题特点

①从标题的排版方式来看,书面新闻报道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不同的字体和编排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②从用词角度来看,新闻标题的措辞讲究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故常大量使用缩写词(initials)、首字母拼音词(acronyms)、缩略词(shortenedwords)和短小的词。

③从语法角度来看,标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省略(omisslon)。冠词、连词、系动词、助动词、人称代词以及居于次要地位的单词常在标题中省去,以便突出更为重要的关键词,产生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

④从标题的语态和时态来看,标题中的动词常以一般现在时态出现,其主要目的是制造一种现实感(immediacy),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就动词的语态而言,新闻标题中出现的主动语态频率一般高于被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或更有说服力。

(2)导语特点

导语的作用在于用简洁的文字反映出消息的要点,引出主题及阐述新闻主体,并引导读者阅读新闻。导语的类型可以分为概括性导语(summary lead)、描写性导语(descriptive lead)、引述性导语(quotatmn lead)、提问式导语(question lead)等。

(3)正文特点

一则新闻的正文,主要由所要报道的事实组成。一个事件往往由多个事实组成,其中的重要性自然有异。记者在为一则新闻谋篇布局时,常以各种事实的重要性为主要依据。英美报刊的文章,不管是新闻还是特写,段落短小是一大特点,一个段落往往就是一句话或两句活。一般来讲,英美报刊段落大概由60个单词组成,平均在8行字左右。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清精炼,能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同时,新闻语体义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在用词卜多加锤炼,表现出新闻文体的面貌

二、报刊英语的词汇特点

1、代词数量少,多借用人物、地名名称

在新闻报道中较少使用代词,包括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但人名、地名却大大增加,具体的名词也增多,这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精确,减少了对语言之外的信息的依靠,减少了产生混乱误解的可能性。书面报刊英语经常借用各国首都等地名、著名建筑物名称以及政府首脑名称来替代各国政府及其有关机构。例如:Pentagon――五角大楼,指代美国国防部;Scotland Yard――苏格兰场,指代伦敦警察局等等。

2、使用客观报道性的词汇

报刊文体的用词大都是客观报道性的词汇,很少用富有感彩和主观判断的词。我们可以看到如“say,report,announce,indicate,claim,according to,regard”等一类的动词的频繁使用,以表明所报道的新闻是客观的,有根据的。

3、使用短小词

短小词是指组成单词的字母数量少,音节短的词或短语。短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短小词可以免于移行,节省篇幅。此外,由于短小浏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灵活,如:ace=champion(胜利者);pact=agreement,treaty(条约,协议)等。

4、使用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

报刊上常见的首字母缩略词又称缩写词,将几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全部用大写字母拼成,代替一组冗长复杂的词或词组。它包括各类组织和机构的名称,又涉及人们熟知的事物名称。如: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GMT=Greenwich Mean Time(格林威治标准时)等。

5、使用缩写式词语(abbreviations)

缩写词一般包括首音节词和截音词两种。首音节词往往是取其开头的几个字母构成,而省略了其他字母,这种缩写词由于广泛使用的结果,其中有些词巳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被收录入词典,作为正式词语。如:ad=advertisement(广告);plx=picture(新闻图片);截音词往往是截取一个多音节词的一个或二个音节,而省略其他音节而成。如:flu=influenza(流行性感冒);exam=examination(考试,检查)等。

6、使用复合词和创造新词

英语中涌现出的新词语和

新的表达方式通常是首先通过报刊得以流传和推广的。由于报刊英语要节省篇幅,所以记者和编辑往往把两个或几个概念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compounds)。这样既节省了篇幅,意思也很明确。如:test-tubebaby(试管婴儿);brain-drain(人才外流);all-around athlete(全能选手)等。

7、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词

比喻和夸张可以使新闻语言鲜明形象,从而加强表达力。报刊英语常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利:会现象。如:watershed原意是“分水岭”,常用来比喻“事情的转折点”。用courti‘ng(求爱)比喻seek friendly relations(寻求友好关系)等。另外,报刊英语还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来造成声色效果,渲染气氛,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如新闻报道中普遍使用“暴力”、“战争”等比喻词语,“冲突”、“辩论”、“争吵”、“比赛”、“竞争”都可能被说成战争。如:war oninflation(抵制通货膨胀)。

三、报刊英语的语法特点

1、广泛使用现在时

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或是正文都常常采现在时代替过去时,从而增强其真实感和现实感。

2、句式灵活多样

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定语、状语、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来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的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例如:“Says Dray Reading of Gowrie:‘It makes you mad,We are goodat what we dO,but we still can’tmake a living。’”句中的谓语says位于句首,这种句式是英语书面新闻报道所特有的。

3、大量名词修饰成份前置

由于报刊篇幅的有限,所以必须在不影响内容信息的条件下尽量节省篇幅。增加名词的前置修饰成分则既能传达信息,又能节省篇幅。另外,报刊英语是文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流的双方不能直接接触,这就需要语言准确清楚,因而较多的限定和解释就是必要的。

四、报刊英语汉译的基本原则

新闻翻译的标准概括地说就是:快速迅捷,译词准确,语言通顺,文体适切。

1、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和语言差异,符合汉语语法和中文表达习惯

新闻英语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要做好新闻的翻译工作,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充分了解各国文化因素与国情。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英语新闻中的句子信息量大,结构紧凑,而汉语句子的结构比较松散。因此汉译时,可以在正确反映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用几个汉语句子来表达一个英语句子提供的信息,即将英语句子切断,化长为短。

2、译文的文体风格与原文相适应

总体而言,新闻英语语言正式程度适中,有时还带有一些会话语体色彩,所以译文语言不可太雅,亦不可过俗。但是,因为一些作者常在报道中引用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士的话语,也因一些作者有时会使用几个俚俗词语,所以译文语言的正式程度应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新闻文体除了注重事实真实,表达清晰,还讲究语言的美感和韵味。因此,常常借助于比喻、夸张、双关语、成语、押韵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在翻译时,译文不仅能够传达原意,而且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风格。此外,还应注意大报新闻语言特点与小报新闻文体特点的区别。一般说来,大报文体较严肃正规,小报则大多语言轻松活泼,词语正式程度偏低。因此译者必须认真分析原文的文体特点,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文体上的一致。

3、准确判断一词多义,处理好新闻中的新词和生造词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3

关键词:英语新闻; 标题; 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4-02

一、引言

标题被认为是新闻内容的提炼,作为英语新闻的主要部分,英语新闻标题在语法和词汇运用上有着特殊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对于语言学习者及教育者来说,分析英语标题的语法、词汇以及修辞手法对于准确阅读英语新闻、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促进阅读能力、了解西方社会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新闻标题能通常具有三项功能:(一)概括新闻主旨;(二)促进报刊销量;(三)报刊评价。与其它文体形式不同,新闻标题由于篇幅限制而必须简练。在发挥功能的同时,新闻标题的写作必须遵循以下“ABC原则”:即准确(accuracy),简洁(conciseness),明了(clarity)。

二、新闻英语语言特点

(一)一般现在时的运用

英语新闻标题时态上倾向运用一般现在时,这也是媒体行业通常所说的“新闻时态”。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广泛运用一般现在时能够与其它时态实现功能对等。众所周知,新闻是人们获取实时消息的途径之一,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运用一般现在时态能赋予读者位于信息最前沿的体会。加之新闻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一般现在时的运用能较好地体现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性。例如:

Japan Opposition Leader Urges to Resign (April.14,2011)

Gulf Nations Repeat Offer to Mediate Crisis in Libya(March.19,2011)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一般现在时不仅使读者获悉事态的发展,更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及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作者更倾向于运用一般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从而避免给读者造成直接参与的假象。

(二)省略

按照英语新闻标题的写作原则以及受篇幅影响,英语标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省略”。省略情况通常有两种:只要不误导读者,能省略的地方就应该省略而节省空间[2];省略a,an,the等冠词尤为常见。例如:

Obama Lays Out Plan to Cut Reliance on Fuel Imports(March 30,2011)

按照英语正常写作规律需要有一个不定冠词 “a” 在 “plan” 之前,但是作者将其省略,从而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也并不造成歧义。助动词如 “be”,“do” 等表示时态、疑问、否定的词的省略在新闻英语标题中也颇为常见。由于助动词本生没有任何含义,其存在与否都不会对意思理解造成困扰。比如:

Iran Unlikely to Accept Nuclear Deal,Envoy Says(November. 3,2010)

Congress Unhappy with Obama on Libya (March. 23,2011)

省略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可以实现以最少的单词传递最丰富信息的效用,也不会对读者理解造成歧义。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常用的省略情况,如介词、连词的省略。

(三)语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态在英语新闻写作中是作者的首选,因为其具有阐明动机、简述事件、加强影响力的功能。主动态能够直接表明新闻标题中的逻辑关系包括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从而使读者在第一眼便知晓事件的整体信息。例如:

Opposition Leader Besigye Arrested in Uganda Protest(April.18,2011)

(四)词汇特点

词汇作为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元素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词汇的选择也成了完整清晰表达新闻主题的关键。较之于传统的英语写作运用形容词做修饰语的特点,英语新闻标题倾向于用名词做修饰语。“名词比形容词在表达性和语法连接性上具有更强的功能”。比如:

Iran Continues Power Struggle(April.29,1994)

该标题中,“power” 是作为“struggle”的修饰语。但是在传统英语写作中通常写作“struggle for power”。由此可见名词修饰语在表达性和节省篇幅上比形容词更具优势,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名词修饰语的运用原则即无歧义地传递信息。在英语新闻标题中,为节约篇幅,“一个单词不能跨行”,因此作者通常运用有相近意思的短小词汇来代替较长词汇。这些短小词汇大多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词(古英语分支)并且不超过三个音节。例如:

Egypt''s Military Confirms a Travel Ban on Mubarak(March.29,2011)

与例句中“ban”相同意思的词语有很多,比如prohibition,forbiddance等,但是作者选择“ban” 这个短小词,其目的在于节省篇幅,且ban的发音掷地有声,有较强的立体画面感。

French Aid Bolsters Libyan Revolt(March.1,2011)

与例句中 “aid” 意思相近的词有“assist”、“support”,但是“aid”明显是最短小的一个词。新闻英语中的短小词通常也叫做同义短小词。

(五)缩写词和首字母词的运用

当某些较长单词,术语或者专用名词逐渐融入大众生活,人们就会运用更经济的方法来使用这些词语,首字母词也就应运而生。“首字母词(Acronym)” 就是将所有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的新词。在新闻英语中运用首字母词能让人一目了然而又达到了节省篇幅的目的。例如:

More K.I.As in Afghan(April.06,2010)

例句中的K.I.A是美军军事术语表示战斗中死亡人员,我们常见的首字母词有很多比如UN、NATO等。为了到达节省篇幅的目的,英语新闻作者也倾向于应用缩率词来传递信息。例如:

Turmoil in Egypt vs. Libya(February.24,2011)

“ vs” 是单词“versus”的缩写。作者运用了两个单词就清楚明了的概括了新闻主体。不难看出,首字母词和缩率词的应用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那就是新闻媒体要在最短的时间向读者呈现周围的急剧变化的世界。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社会巨大的改变,组成语言的词汇也经历了相应变化,变化结果之一就是时髦词汇的诞生。由于社会科技的巨大发展,时髦词词汇被创造来表达新的概念,发明。政治变化也催生了大量的新词。例如:

Resentment is Rising in Euro Zone(April.15,2011)

An Apple Ebook Rule Tightens9(February.2,2011)

Euro和E-book都是政治、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英语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新潮词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新潮词汇的延续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其代表的事物或概念会在未来退出历史的舞台。

(六)修辞手法

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是提高报刊可读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报刊销量。新闻作者也发现在追求较强的表达性上修辞手法无出其右。常见的英语修辞手法有隐喻、转喻、拟人、押头韵等。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修辞手法在完成其特定功能时也必须遵循新闻英语标题写作的标准既准确性、简洁性、阐释性。

三、总结

本文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从语法、词汇及修辞手法对新闻英语标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闻英语标题在语法、时态、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各有特点,但都是遵循了新闻英语标题写作的基本标准,并最终服务于概括新闻主旨、促进报刊销量、 报刊评价的目标。本文作者选取的《纽约时报》新闻标题只是全世界成千上万种报刊的典型代表之一。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日后从更多渠道搜集英语新闻标题,力争进一步总结出新闻英语的语体特征,更好的传递英语新闻真谛,让大家体会到新闻英语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Gilmore.Modern Newspaper Editing[M].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4

【关键词】灾难事故 调查报道 叙事学 报道模式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的挑战》中曾经说过:“叙事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出现,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语言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从来不曾存在过”。①叙事是我们了解、定义、剖析、建构世界的重要途径。

所谓灾难,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旧的秩序的破坏和新的秩序的重建。人们只有在对事件有了正确理解、对灾难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基础上,才能正确的对秩序进行重建。灾难事故具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大性等特点,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灾难事故原因、现状及责任追究等的调查性报道。

2009年2月9日晚,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大火持续6个小时。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张建勇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建筑物过火、过烟面积21333平方米,其中过火面积849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83万元。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其中71名事故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直到2010年5月,央视大火案的一审判决才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于央视大火事故的调查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将以《京华时报》2010年3月15日的报道《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②和《财经》杂志2010年3月2日的封面报道《再问央视大火》③两篇调查性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学的话语和结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此类报道的报道模式等。

作为常见的文体,新闻话语呈现出比较固定的范畴和程式。按照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新闻话语包括摘要和新闻故事两个范畴,其中摘要又下分为两个范畴、一个层次即标题和导语。导语是标题的扩充,新闻故事是导语的扩充。而新闻故事又可以分为情节和评论等④。

一、对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分析

一般来说,每则新闻都有标题和导语,因此,这两者就构成了新闻话语的常规范畴。每则新闻话语的标题和导语都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总结。

1、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记者对新闻事件最精华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概括了新闻中最核心的新闻事实和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确立报道风格。

两篇调查报道的题目分别为《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和《再问央视大火》,两个题目中“披露”和“问”成为题目的中心语,强调了对央视大火的事故原因的探究、质疑和询问。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披露”侧重的是对事故现象和案情的进展的报道,会让读者了解到报道中将会对此次事故的详情包括现状、事故原因等进行具体的解释,“首次”体现时新性,会吸引读者从报道中寻找详情到底是什么,新的进展是什么。在标题下写了具有副标题作用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事故六大间接原因曝光、消防系统故障隐患重重、烟花清晨藏进央视工地”,和报道的结构暗合。《再问央视大火》中,“再问”带有问责色彩,同时表明了新闻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央视大火案中的种种疑问。

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灾难事故的报道的调查报道中,新闻标题的写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标题一般都以关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寻找事实的真相和问责为主题;二是,所选用的词汇也大都带有问责的色彩,倾向性严重(倾向于追究事故责任);三是,标题在一定层面上都能使读者很容易意识到报道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2、导语

导语是新闻话语摘要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标题的扩充,是新闻故事通过宏观规则缩略后的话语。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篇报道的导语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对事故发生时情况的概述s1;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s2;对事故原因的概述或追问s3;以及对于事故简短的总结性的评述(大多都是一句话点评)s4。在《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文本中,导语在写作上的结构顺序是:s2+s3+s1+s4;《再问央视大火》是:s1+s2+s3+s4,在这两篇报道中,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都被放在了导语的开头部分。

由此我们发现,灾难事故报道的导语基本上全面涵盖了事件本身和相关层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和现状的情况交代。一方面,受众需要对事故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事故状况的描述,可以引发受众对事故原因和真相的追问,以便对文本展开论述,使报道主题和受众的追问相暗合。

二、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

新闻故事包括情节和评论两部分,情节又可以分为事件、反应/后果、背景,那么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就可以从事件、后果、背景和评论四个方面来看。

1、事件

事件是新闻的核心事实,是新闻话语的主干。通过对这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类灾难事故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对事故原因的调查。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35万烟花10万回扣 为热闹要放花20分钟”、“六大间接原因首曝光”、“消防系统存在故障隐患”,整篇报道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事故发生的多重原因进行问责和分析。《再问央视大火》中,分为“前言”、“上篇:公诉央视大火案”、“下篇:追查新址工程帐”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中又有小标题。而在文章中,着重从全面的角度讲述央视大楼失火的真正原因以及背后的各种利益关系。这是这篇调查报道的独特之处。

2、后果

由新闻核心事实所引发的反应/后果通常是对新闻事实所做的补充和说明,在这两篇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对“反应/后果”的表述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务院同意将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央视新址办主任徐威等53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保温板供货单位及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给予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等27名事故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这是作为央视大火案最终处理结果的一个交待。而《再问央视大火》的报道中,也在各个部分都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后果进行了交待,例如,“目前,大新恒太公司的现任法定代表人沙鹏已被批捕,并在首批21名责任人之列。央视新址元宵夜的烟花,即是通过该公司采购自三湘烟花制造公司。相关调查显示,徐威涉嫌从中获得约八万元现金回扣,但在已公开的调查通报里,此问题尚未涉及。”、“作为主管领导的赵化勇,在离休十个月后被降为局级”等,虽然对结果的表述较为分散,但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3、背景

在灾难事故的报道中,背景大多是以历史上或近年来所发生的该类事故作为一种链接附在文本的末尾,也有的会穿插在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有对央视保卫处曾经下放过的禁令作为背景材料交待,为了说明引起大火的烟花是在违禁的情况下燃放的。而《再问央视大火》的背景材料大都穿插在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之中,对事故原因补充说明。

4、评论

评论是新闻话语的独立成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比较灵活。评论可分为直接评论和间接评论,两篇文章中间接成分的部分较多,而直接评论的部分较少,大都采取用事实来说话。

通过对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到,灾难事故报道的文本的写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大多数新闻在写作顺序上所采取的线性序列的结构模式,但在报道主题的写作上,对于新闻核心事实的展开论述不再是报道的核心,而是转而倾向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探讨和问责,并以此为报道的主题和核心来布局和划分文本结构。我们也不难发现灾难事故报道存在这样的一种模式,带有调查内容的标题+对事故当时和现在的状况以及原因的概述+对事故原因的深层次的调查和分析+事故所引发的反应和后果+该类事故的背景资料+对事故的评论。

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报道模式,和媒体、受众以及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对于媒体来说,灾难事故的调查性报道,特别是对于深度报道而言,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给受众提供的灾难事故的情况,更希望揭露灾难事故背后的东西。对于受众而言,当一个大的灾难事故发生时,受众第一时间想要了解的是事故的现状和发生时的情况,而了解这些之后,受众便会追根溯源探求事实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原因等。对于社会而言,每一次灾难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事实真相的调查,可以给予人们借鉴和警示,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这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伍蠢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73

②裴晓兰,《京华时报》,2010年3月

③欧阳洪亮、罗昌平,《财经》,2010年3月

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2010级研究生)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5

=、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感。

组织上安排我到报社工作,是对我的信任。梅河口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担负着重要责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队伍素质。提高觉悟、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把学习做为报社群体的首要任务来抓,建立了学习制度,并制定了学习计划,我个人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并按市委要求,基本上完成了应学篇目。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文件、新时期领导干部楷模郑培民先进事迹、新、“两个务必”、干部廉政准则、干部任用条例和对晋/!/绥日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为巩固学习成果,每个篇目学习后,自己都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共写学习笔记近=万字,心得体会=篇,辅导材料=篇。同时,主动学习新闻业务知识,订阅了多份有关新闻业务的书籍和期刊,潜心研究新闻工作的理论、报业经营理论,并以此引导全社职工创新经营理年,转变经营观念。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增强了自身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使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决策力有所提高,从而带动全社职工队伍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近一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明显增强,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完成宣传任务奠定了基础。

=、加强管理,建章建制

一是规范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制定了报社工作制度=条,行政管理制度==条,对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纪律、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组织纪律等明确界定,有章可循。二是制定了工作总则,进一步明确了报纸定位、各部门定位,防止偏离正确轨道。

三是制定了全员岗位责任制,奖优罚劣,规范全体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带头遵守。在工作上,自己坚持做到每日清晨=点==分前到单位并登记签到。在财务管理上,严格遵守财务纪律,不乱发、不乱吃、不奢侈、不摆阔,从不用公款到娱乐场所或洗浴场所招待客人或个人消费;报社大额资金使用时,我总是在充分听取班子成员意见和建议后,实行民主决策。在我的带动下,全体人员都能自觉地廉洁自律,单位的招待费、大车费等费用的支出比去年同比大幅下降,领导班子成员的群众威信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反馈的信息也表明了编采人员道德素质大幅提高,不正之风在报社无滋生之地。为突出《。。。。。。》党报特色,使全体编采人员明确责任与工作目标,我起草了“紧跟市委中心工作,贴近社会,反映民情,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一办报原则,制定了《。。。。。====年岗位责任制》,并以文件方式下发到社内各科室。岗位责任制对各科室工作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例如,记者部定位主要是“坚持党报对领导者负责和对读者负责相一致的操守,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正面,导向正确,创新写作,写优秀作品,为提高报纸的影响力打好基础”;编辑部定位主要是“增强政治敏锐感和职业责任感,充分体现党报属性和晚报风格,精细加工,打造精品稿件和精品 面。”《岗位责任制》的制定,明确了办报方向,明晰了各部门的职责,使全体人员工作起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各司其职,推动了报社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精雕细琢,提高办报质量

年初,结合开展“学、做、创”活动,就如何提高办报质量问题,我充分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号召全体人员提合理化建议,全体工作人员共提合理化建议==多条。在集思广益、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相应措施,使办报质量有大幅提高。一是对社内各部门和全体人员实行量化管理,对每位同志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进行细化,每月进行一次检查、验收,视工作完成情况给予经济上奖励或惩罚,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干多者奖,干少者罚,干好者奖,干坏者罚。例如,记者部每人都有写稿任务数,超额者奖,未完成者罚。写好稿件、好标题者奖,稿件出现错情者罚;编辑部每个人都要编好稿、精稿,稿件见报后出现错情者罚,杜绝稿件见报后主标题出现错误,出现重大错情除经济处罚外,追究相应责任;发行部每天必须保证在上午= 点==分前,将当天报纸投递到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内,城区投递工作必须在当天上午==点前结束,投递员当月未出现迟、漏、错、替现象,给予奖励,出现错情,扣发当月质量奖。岗位责任制的细化管理,做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激发了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抓学习、抓培训,提高全体人员业务能力。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班子成员、各部门主任轮流进行业务讲解,针对一段时间内报纸上出现的错情进行通报、纠正;筹集资金派骨干人员到中央新闻单位去学习、培训,回来后向大家讲解学到的知识和新的办报理念,今年派出去=人去中央学习,全员分三批参加了省举办的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聘请资深老报人评报,对每期报纸上的好稿件、好标题、好 面进行评点,对质量差的稿件指出毛病所在。从而使每个编采人员能扬长避短,提高编采质量。目前,报纸上好稿件、好标题层出不穷,差错率低于国家新闻出 署规定标准近==个百。三是加强编采作风建设,增强报纸可读性。为把梅河口日报》办成“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大报气派、小报特点”的受欢迎的报纸,一方面组织编采人员深入乡镇村屯、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实行三贴近,采编鲜活\生动的读者喜闻乐见的稿件,一方面人员围绕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写稿件,使更多的社会新闻稿件见诸报端,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订户,扩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四是筹划印刷厂设备改造,提高报纸印刷质量。年初开始,在市领导支持下,我多次找经贸委、招商局同志沟通,寻求报社印刷厂设备改造解决方法,先后就吸引外资、个人独资经营、贷款更换设备等方法同有关单位和企业界人士进行洽谈、磋商,虽然最后达成协议,但适逢国家整顿报刊业,迫使印刷厂设备更新工作停止了运作。

=、紧跟中心,全方位完成宣传报道任务

在日常工作中,为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我们围绕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创造三个产业基地、组建三个企业集团、培育两个中心、建设两个环境”发展战略,经过与班子成员讨论,起草了《====年新闻报道要点及栏目》,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宣传为着眼点,制定了==个宣传报道要点,确定了==个栏目,使全体编采人员有章可循,围绕报道要点和栏目去采编文章,保证了宣传报道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在此基础上,我针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节日宣传报道做了周密部署。在非典防治宣传报道战役方面,组织编采人员深入到卫生部门、防控卡点、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进行采访,采取“点、线、面”全方位的报道,反映了我市防治非典工作,经过全体编采人员辛勤工作,共采写编发稿件===篇,其中消息===篇,通讯==篇,言论==篇,预防非典常识==篇,做到了全面宣传,正确引导,消除了市民恐慌心理,起到了稳定局面、安定人心的作用。在国庆巡礼宣传报道方面,我针对我市各条战线取得的成就,组织编采人员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农村新貌、社会综合治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采写编发文字==篇,其中消息==篇,通讯=篇,特写=篇,图片专 = ,起到了鼓舞人心,激励干劲的作用。在为重点项目做贡献活动宣传报道方面,我同班子研究,选派人员到市委组织部成立的重点项目做贡献办公室去编发简报,为上级新闻单位提供稿件===余篇,其中消息==篇,通讯==篇,在上三级单位发稿=篇,发头条=篇,为我市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顺应形式,稳定大局

今年下半年,中央开始对报刊进行整顿治理,停办县级报纸。面对县级报刊停办的局面,在市委主要领导大力支持下,我数次奔赴通化、长春,到新闻出 部门去了解情况,不放弃一切机会找上级部门领导陈诉理由,找关系帮助周旋。在报纸停办大局以定的情况下,为稳定报社局面,把报纸高质量、顺利地出 到年底,完成市委交办的宣传工作任务,我多次同班子成员沟通,找部门基层同志交谈,了解掌握全体人员思想动态,把相关情况向全体同志做通报,鼓励大家安心工作,一如既往地采访和编发稿件,使报社目前各项工作平稳运行,得到市领导的认可和各界的好评。目前,我们按造市委的要求,全力筹划转刊事宜,待市委研究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

=、学习上不够深入。有时忙于业务工作,放松学习,特别是不能认真钻研,有的篇目没能学完,联系实际方面有差距。

=、工作上有畏难思想。面对报纸既将停办的现实,好多工作难度大,创业意识不强。

=、报纸可读性与读者要求有差距,好新闻、好照片、好 面,尤其是社会新闻量不足。

三、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目前报纸即将停办的现实,近期内抓好以下工作:

=、继续抓好报纸质量,确保梅河口日报在停办前不出现导向错误,完成市委交办的宣传任务。

=、做好全面转刊的各项准备工作,筹划好转制工作,全面履行好转制后应担负的各项职能。

=、做好稳定工作,教育引导全社职工敬业奉献,保持思想上的稳定,不影响正常工作。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6

时至今日,深度报道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现已形成6种报道形式――

解释性深度报道。即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来解释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的报道。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是复杂的,改革中出台的一些举措也有利有弊。当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扑朔迷离地展现在公民面前时,很多人如雾中看花,看不真切,处于忧虑和困惑之中,便十分渴望新闻工作者帮助解惑释疑。如新华社播发的《从物价看国情》,记者不是简单地去论证政府提高某些商品价格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而是以确凿的背景材料为依据,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因果的剖析,从各个侧面向群众作出解释:既写了国家过去对职工进行全方位的补贴,“补不起和包不了”,又如实讲了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家对群众是欠了账的;既写了国家这个大“家”难当,政府有责任当好,又讲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要激发责任感帮助政府克服困难。这使人们感到记者讲了实事、说了真话,均在情理之中,从而对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表示赞成和拥护。这篇报道的影响力,至今仍力透纸背,有目共睹。

监督性深度报道(也称调查性深度报道)。即挖掘重大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内情和隐蔽着的事实真相,从而揭示出经验教训的报道。如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震惊了全国人民,100多名记者冲破重重阻挠奔赴火灾现场采访,一改过去简单化地将“丧事”当“喜事”办,把灾情与错误变成“歌德”报道的做法,对火灾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3篇报道,从引起火灾的表面原因到火灾背后的弊端,进行了深层次的揭露。

预测性深度报道(也称超前性深度报道)。即对将会发生而尚未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如2003年4月12日《今晚报》发表的《面对商机为何无动于哀?》,独家披露了“联合国每年平均采购额高达30多亿美元,但从中国采购产品不到总额的千分之一”的信息,通过多层次地预测联合国今后将要购买哪些物品的商机,建议政府建立专门网站,帮助企业与联合国做生意,赚外汇。这篇报道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连续性深度报道(也称追踪性深度报道)。即在某一时段内,围绕人们关注的某一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进行的分段持续报道。如1999年杭州的《都市快报》连载“圆圆事件”,从走失的孩子圆圆出现,到其找到新家,长达几个月,全程追踪报道,使一个无人认领的孩子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系列性深度报道。即在一个大主题的统率下,选择组织多个相互独立而在性质意义上又相互关联的视角,在一个时段内对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的分篇持续报道。它适合于非事件性新闻,即隐含着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重大、重要题材。它具有“定期性”,划分若干个独立篇章,定期发表;具有“计划性”,通过策划、选择来决定报道题材和采写方案,版面位置、字数和间隔时间固定;具有“统一性”,文体长短相近,写作风格一致。

组合性深度报道(也称整合、板块、结构性深度报道)。即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如中央电视台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的组合性报道,运用口播新闻、图片新闻、短消息、字幕新闻、现场报道、新闻背景、专家述评、编前编后语、本台评论等,使中国观众首次感受到了“一场直播的战争”。

深度报道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亮点新闻品牌,还在于记者锐意创新写作方法与技巧:一是转变思维,确定主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提炼出一个深刻而新颖的主题。二是精选材料,确定结构。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具体、典型、生动的事例,用个性反映共性,以少胜多。在确定结构上,常见的有纵向顺序(时间、逻辑顺序)、横向顺序、纵横交叉顺序和意识流顺序等4种结构,记者要根据题材和主题的实际需要,只能确定一种结构。三是叙议并重,相得益彰。做到观点与事实水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顺理成章。四是形象思维,严肃活泼。即通过具体、生动地描写现场情景,通过选择恰当的事实对比衬托,起到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从而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五是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深度报道一般篇幅稍长,但并非都要写成长篇大论,应大、中、小并举,力求文字精练、准确,句式简短、流畅。

(作者单位:淅川县广播电视局)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7

一、张恨水的记者生涯

1918年,张恨水经好友郝耕仁介绍来到芜湖《皖江日报》担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当年就在副刊上发表了长篇小说《真假宝玉》和中篇小说《迷魂游地府记》,引起了上海文坛的注意,不久这两篇小说就被收入小说集《小说之霸王》中。

1919年秋天,张恨水辞去了《皖江日报》的职务,只身一人来到北平的《时事新报》帮助整理新闻材料,后又在《益世报》兼职当编辑助理,一年后调任《益世报》天津办通讯员。由于父亲早丧,身为长子的张恨水需要承担赡养家庭、资助弟妹读书的重任,这段时间他几乎成了“文字机器”,不仅兼任北京《世界通讯报》总编辑、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北京《联合通讯社》编辑,还同时为上海《民国日报》《申报》《新闻报》写诗文和通讯稿。

1924年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张恨水应邀担任副刊《夜光》主编,这个时候他已29岁,在新闻界里工作了几年,看到了也听到了不少社会情况,“新闻的幕后还有新闻,达官贵人的政治赌博、经济掠夺、腐朽糜烂的生活及其他逸闻趣事,他了解到很多,引起他写《春明外史》,登载在《夜光》上。”[1]41925年《世界日报》问世,张恨水又兼任副刊《明珠》编辑,这一年他还完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新斩鬼传》和《金粉世家》,作品《啼笑因缘》也于1929年开始在《新闻报》上连载,这一系列作品的问世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改变了“鸳鸯蝴蝶派”的文风,转而写抗战小说。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创办《立报》,张恨水应邀主编副刊《花果山》,后来作为“文化界抗日分子典型代表”而被日本人追杀,于是他转战南京,在南京创办了《南京人报》,任社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南华经》,同一时期撰写了《中原豪侠传》《水浒新传》等小说。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恨水抛下所有家当,来到重庆加入了《新民报》,任主笔、总社协理、重庆社经理,自编重庆版文艺副刊《最后关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抗日小说如《冲锋》《游击队》等以及《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等杂文随笔,但是最重要的著作还是《八十一梦》。“政府腐败无能,老百姓怨声载道,话不能直说。这时张恨水觉得用平常的手法写小说替人民呼吁,那是不能的,因此借用‘寓言十九托之于梦’,写了一部寓言式小说《八十一梦》。”[1]7抗战结束后张恨水回到北平,任《新民报》北平版副刊《北海》和《新民报画刊》的编辑,一直到1948年他辞去报社职务,专事写作,从此脱离了从事30余年的新闻工作。

二、《八十一梦》的创作背景

1937年,张恨水来到重庆加入了《新民报》的工作,但是他的日子渐渐不好过,因为发表一些激进的言论,受了当局的几次警告,张恨水负责编辑的副刊多次被要求删改稿件,有时干脆整篇不让发表,一开始张恨水还能用诗词、笑话或典故来填满开天窗的地方,后来连他自己的文章也通不过了,国统区当局的人甚至威胁到了张恨水家人的人身安全,气愤至极的张恨水决定不能再忍让了,他拿起了自己的武器——笔,与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作斗争。

1939年12月1日至1941年4月25日,张恨水开始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寓言式长篇小说《八十一梦》,这部作品1942年由重庆新民报出版社出版。《八十一梦》以一种梦幻的形式,参照了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以及近代谴责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清贫但是有正义感的市民的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国统区贪官污吏、豪门乡绅的腐朽丑恶生活,无情地鞭挞了那些醉生梦死的贪官污吏。如在《号外号外》《生财有道》等章节中,张恨水描写了一部分人在战争中毫无廉耻心,大发国难财;在《退回去了廿年》中他描写了官场中复杂的裙带关系,批判贪官污吏任人唯亲,随意加官进爵;而《天堂之游》讲述猪八戒成了偷税漏税的走私贩的故事,西门庆和潘金莲仗着“十家银行董事和行长”的身份在天上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善财童子、罗刹公主也贪图私利、胡作非为……《八十一梦》以国统区的心脏重庆为故事的发生地点,通过剖析国统区的经济、政治、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批判官员置国家安危、人民生活于不顾,自己却过着纸醉金迷、无恶不作的生活。

虽然《八十一梦》被迫只写了十四个梦就戛然而止,而且他主编的副刊《最后关头》也在新闻检查机构的威胁下于1941年被迫停刊,但是张恨水与黑暗统治的斗争却远远没有结束,他后来又创办专栏《上下古今谈》,继续或隐晦或直接地批判官员的。1942年秋,在重庆接见《新民报》工作者时称赞张恨水用报纸小说同敌人有策略地斗争,他说:“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的题材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吗?”[2]

三、记者生涯对张恨水思想转变产生的影响

从张恨水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转变,从一开始创作纯粹爱情小说到后来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进步青年男女故事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等,再到后期的抗战小说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而这样的发展离不开他的记者经历,在做记者的过程中他了解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了解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也与达官贵人有了一定的接触,对整个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混在新闻界里看了也听了不少社会情况,新闻的幕后还有新闻,达官贵人的政治生活、艳闻趣事也是很多的”[1]23,所以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而到了《八十一梦》,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张恨水对社会的认识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他看到了国民政府的腐败,看到了国统区拜金、享乐的社会风气,这一切既让他厌恶也让他痛心,在《八十一梦》中张恨水主要批判了三种人:

第一种是发国难财的人。例如在第五梦《号外号外》中写的就是一纸披露抗战胜利消息的“号外”引起的轩然大波,在重庆开洋货店的王老板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想到的就是大批外乡人将会涌回原籍,于是决定把几个码头的货船改为转跑宜昌一段,只包给富贵人家坐,准备趁机大捞一笔;洪老板则打定主意回南京去做大生意;街上所有的小吃店都打出了庆祝胜利的广告词;政治家沈天虎也趁机出书,名曰“向社会索取代价”[3]4-16。除此之外,在《忠实分子》《生财有道》中的跑香港、奔海防、运私货、赚大钱却不顾人民死活的那些“暴发户”形象也是典型的代表。从他的书中可以发现,有这样想法的人已经不再是社会中处于“上层阶级”的少数人,可怕的是这种拜金主义的风气已经延续到了国统区大部分人身上,人人都只担忧自己的生活而不顾国家当前的形势,当抗战结束的时候没有人因为国家的胜利而感到自豪反而想着如何能趁机捞一笔钱让自己过上好生活。所以张恨水说他写作《八十一梦》的目的就在于“写一些人民的生活问题,把那些间接有助于抗战的问题和那些直接间接有害于抗战的表现都写出来”[3]38。

第二种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官僚政客。这些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胡作非为,最典型的就是《天堂之游》里的神话人物,例如写穿着袒胸露背的巴黎时装的潘金莲因红灯受阻就打了警察两耳光,这件事暗讽的就是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她开着轿车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横冲直撞,因违反交通规则,受到警察的劝阻,孔二小姐顿时火冒三丈,不问青红皂白,就扇了警察几个耳光”[4],抨击的正是权贵滥用私权为所欲为的现象。张恨水在《天堂之梦》中隐喻在当时背景之下中国人历来坚守的儒家文化也被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子路来到天堂乞讨蕨薇以解孔子的“陈蔡之厄”,一生讲“救世”的墨子在天堂受到虾兵蟹将的侮辱而愤然离去,儒家所坚守的“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等理念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是无法奉行的。

第三种是崇洋的奴性之人。在第十梦《狗头国一瞥》中张恨水以他独特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奴性十足的狗头国,狗头国里的官商因为“患了缺少外国货的病”,不时发出狗叫似的咳嗽声,一发病就得找人揍他,而且一般人揍还没有效力,一定要外国人揍他才能治病,他看见小说中的“我”和万士通是外国人,就“向我们深深一鞠躬道:‘两位先生,我快要死了,请你打我几下。’万士通有点不过意,便在他身上轻轻拍了几下,他忽然哼着骂道‘你这混蛋,你这混蛋,你这该死的混蛋!’万士通见他骂人,伸手就向他脸上打了一耳光,‘啪’的一声,只见他左腮红了半边,他忽然不哼了,伸直了腰,将右边脸偏了过来,大声道‘你敢再打我这边脸一下吗?’士通一时兴起,也不管是否有些过分,伸出手来,又给了他右边脸腮一下。那人立刻笑逐颜开,向士通审慎地鞠了一躬道:‘多谢,兄弟的病已经好了。无论如何,外国的耳光是比本国的耳光要值钱一百倍,一耳光之下,百病消除。’”[3]33这段极其生动的描写正刻画了一些崇洋之人以及卖国贼的丑恶嘴脸。

《八十一梦》中除了《退回去了廿年》《天堂之游》和《我和孙悟空》是作者明确点明为南柯一梦外,其他十余篇都正面描写社会现实,张恨水在多年新闻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认识到了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严重的病态,、无恶不作,而普通民众由于生计的逼迫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了行尸走肉般的工具。张恨水之所以将这些亦真亦假的故事全部归入“梦”,因为它们都是对非正常生活的折射和反映,但是却完全根基于事实,用“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手法进行写作多少含有一些辛辣和讽刺。

结 语

可以看到,张恨水能产生对社会如此深刻的见解和认识离不开他作为记者的职业经历,在写新闻和编辑的过程中使他对国统区的市民生活和达官贵人的嘴脸有了清晰的认识,而1942年严苛的新闻审查制度也让他感到不满,并促使他最终创作出了这些杰出的作品。《八十一梦》可谓张恨水的“转型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始彻底批判统治的黑暗,揭露官僚的、投机商人的巧取豪夺和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表现出身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和正义感,这种进步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反映了现实生活,所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几年,曾先后在多家报社担任校对、通讯员、记者、编辑、主笔和社长的职务,还创办过报纸,他多次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记者、编辑”。他的儿子张伍也说:“父亲称自己是个‘业余作家’,他所有履历的职业一栏上,填的都是‘编辑’二字。他更喜欢做一个报人。”[2]他的好友张友鸾在《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中也写道:“他终身从事新闻工作,写小说原是他的副业。”[5]他把自己的新闻热情和正义感与作家的辛辣和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所以今天我们在看张恨水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他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记者!

参考文献:

[1]张恨水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孟鹏.张恨水:我的职业是记者、编辑[J].新闻与写作,2011(5).

[3]张恨水.八十一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4]徐迅.张恨水家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81.

[5]中原.张恨水是新闻工作者[J].新闻记者,1995(6).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1级本科生)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8

真实性原则不能动摇

舆论监督就是用事实说话,事实本身说明一切,表明态度和倾向,一切主观的推理与想象不但无助于新闻舆论监督力量的增强,相反,它将抵消它的力量,侵害他人的权利,新闻官司也便会如影随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发生在1988年的中央某大报新闻侵权案。1988年7月 20日,中央某大报刊发了《新疆喀什建管局领导软弱无力,奚弘怠工乱告状成为特殊公民》,对奚弘“怠工乱告状”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篇报道出来后,奚弘受到严厉的处分,被开除出干部队伍,身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奚弘认为,告状是因为工人利益受害,她是工会干部,当然要维护工人利益,报道显然失实,侵犯了她的名誉权,于是她状告某报及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法庭调查中法官的调查说明,这篇报道构成了侵权。后来这家报社公开向奚弘道歉,承认给她的人格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赔偿其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20万元。

以下是法庭调查时法官与记者的对话:

法官:你就“上班时间加起来不过100来天”作出解释。

记者:“不过”表示概数。“100来天”指100以上200以下。

法官:你采访时见过奚弘的考勤表吗?

记者:没有,是后来补的。

法官:你文章里讲“她专门告状”,“专门”怎么理解?

记者:我的理解就是专注地干什么事。采访中别的同志称她是“告状专业户”。

法官:你文章讲“她没有告倒谁,便和丈夫离了婚”,请解释一下。

记者:她丈夫与她离婚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她告状。

法官:你将“她没有告倒谁”与离婚扯到一起,是有机的联系吗?你写文章立意是什么?

记者:当时没想这句话的立意。

法官:“喀什不少领导对奚弘都有点怵。怵她强词夺理,怵她撒泼耍赖,更怵她越级上告!”这句话有依据吗?

记者:她无理搅三分。

法官:奚弘的做法是“撒泼耍赖”?大家批评她,她与大家吵,就叫 “撒泼耍赖”?

记者:我以为是。

法官;文章说她越级上告,你认为公民能不能越级上告?

从以上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批评性报道之所以引来官司,并最终被认定侵权,至少包含了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采访作风不深入,一些重要细节未经核实,甚至连基本事实都没查清,报道便急急问世。二是批评者仅凭一家之言写新闻,对事情任意定性,充当“法官”和“裁判”。三是想当然杜撰情节。四是道听途说。这四个因素,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批评报道要依法采写

引发新闻官司的另一个原因,是批评报道的内容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或因作者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常识而造成新闻批评失实。批评报道只有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避免无谓的新闻官司。

如某报记者在采写当地邮电局电信服务问题的系列批评报道之前,反复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当地省政府历年来《关于电信收费的规定》,并先后向审计、物价、工商、检察、纠风办等20多个部门进行法规、政策咨询,力求使批评报道所批评的每一件事都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吻合。为使批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稿子写好后,他们又先后送达审计、物价、监察、纠风等部门认真把关,从而确保了这组批评报道万无一失。

批评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新闻记者在采写批评报道时不仅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攻击对方,还必须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上一篇:小学生写老师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毕业留言给学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