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周记范文

时间:2023-10-10 12:18:41

写一篇周记篇1

上个月,我获得了班级“日记大赛”一等奖,老师给我颁发了盖有“大眼睛瞳瞳”红印的日记本和一支漂亮的钢笔。这段时间,老师一直没有举办班级“日记大赛”,也没发奖品,可我依然坚持一周写六篇日记。我爱写作,觉得很有乐趣。

为了鼓励大家写日记,老师把我当做好的典型,在班里连续表扬我几次。老师对大家讲:“我们班于越的日记写得很好,每篇都在用心写,而且能坚持。”第二天,又跟大家讲:“于越写的作文有好几篇已经在《小学生优秀作文库》上刊登了,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看一看。另外,大家如果愿意,可以借于越的日记本看看,学学于越怎样写日记。”老师这样看重我,表扬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写的东西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其中有几篇老师还给我写了评语。其实,我坚持写日记并不是为了拿奖品和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坦白地说,写日记确实挺累的,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要想自由自在,多一些玩的时间,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可是,我有人生奋斗目标,我得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天才在于积累”,我不是天才,所以就要好好积累知识,使自己变成天才。

我爱写作,我想当作家。

金州新区实验小学三年二班于越

写一篇周记篇2

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写作文的同学有着共同的特点:往往不会观察,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写作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是他们在一次次失败的写作经历中消磨了写作热情。有没有办法调动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呢?我作了一些尝试,陪学生一起积累、一起作文、一起投稿,收到一定的成效。

一、陪学生一起积累素材

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写作素材的储备,写作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和学生一起积累写作素材,我主要通过抓课文背诵、课外阅读、记采蜜本、写日记等方面来实现的。

现在苏教版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我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都要熟读成诵,自己就先做到这点。在课堂上,我常与学生比赛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精彩章节。与老师比赛,学生兴趣盎然。

每学期规定学生至少读两本必读书目。我还在班上建立了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书带来和别人交流看,为学生阅读提供物质保障。凡是要求学生读的书,我都先读一遍。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我们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品读书中的人物形象,梳理书中的精彩情节。师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记“采蜜本”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可摘录,可剪贴,每周在阅读课上交流、展示一次。有的学生在“采蜜本”上创造性地编出了各类专辑,把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想象的精彩片段摘抄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则为自己的摘录配上插图或剪贴画。学生和我比摘录的页码,我就和他们比摘录的内容;学生和我比摘录的形式,我就和学生比摘录后的感悟。我觉得与学生“斗”,其乐无穷。

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素材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促使学生养成习作习惯,刚开始的日记我们都是在课内完成,慢慢地延伸到课外。学生写的时候,我也写,写完就读。当学生听到我把他们课间的一次对话、一次弯腰捡拾、一次擦黑板、一次扫地等细小的事都写成了小短文,觉得非常有意思。此后,我便能经常见到这些身边的小事出现在学生的日记里。“润物细无声”,老师再多的讲解也不如一次示范。

二、陪学生一起作文

我班学生作文分大作和小作。大作是指教材中规定写的文章,小作是我们分阶段进行主题训练的文章。

大作时,我先指导,然后大家一起作文。一起写完后,师生各自朗读自己最满意的段落。(之前是读成篇的文章,读不了几个人)读完后其他学生现场打分,评点。刚开始,我胜出较多,慢慢地这些孩子掌握了片段写作的技巧:什么总分构段法,巧妙地用上格言或警句,用比喻或拟人把句子写生动……他们胜出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虽然我嘴上还不服气,可心里却是甜甜的。嘿嘿,你们这群小鬼,还不是乖乖地“上”了我的“当”。

小作,我们是按主题进行,如校园生活、精彩课堂、路上见闻等,一月一主题。这样的出题和指导都是由学生完成,我就坐在下面和其他学生听,听完然后一起写。出题人之前都安排好了,每周一人。他们为了出题巧妙,指导精彩,往往在网上搜索资料、向父母、同学请教,还要写下自己的讲解提纲,够“折腾”的。但就在这“折腾”之中,学生们增长了见识,对作文有了全新的认识。写完后,我再和同学“PK”,由出题人进行打分和点评。

三、陪学生一起投稿

学生的写作兴趣上来了,作品也越来越精彩,我就给再多的100分,也满足不了他们对成功的需求。怎么办?投稿!

投稿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在网站展示。大港信息港是本地家长、学生浏览最多的网站。我在该网站建了专题帖,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打成电子稿发在网站上,供大家研讨、评论。在往电脑上打字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斟酌文字,修饰句子,增减段落,总想把自己最美的文章展示给大家看。再看别人的跟帖评论,又能发现新的修改思路。

第二步,向刊物投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满意后,就开始向各个刊物投稿。为了提高投稿的成功率,我带着学生研究手头现有刊物上的文章,看看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被录用。这个过程是必需的,也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最快的一种方式。慢慢地,班上开始有学生的作文发表了,收到样刊和稿费的学生那激动神色让全班都亢奋起来。投稿量越来越大,家长也加入其中,帮孩子打字、修改。终于有了二篇、三篇……一学期下来,有5名同学的8篇文章在《少儿科技》《小学生作文》《新语文学习》《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发表。我也不甘落伍,写的数篇文章也发表在《实践新课程》《小学生作文辅导》《江苏科技报》等刊物上。

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路上,我坚持“同甘共苦,教学相长”的观点。你不写,就不知道学生写的“难处”;你写了,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我要说,陪学生一起写作文,就是陪学生一同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新区实验小学)

写一篇周记篇3

一、《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纪念册》内容概述

将该书封面平铺后可见:该封面以棕色为底,中心有一白色实心圆圈与15条白线形成同心圆。正面正中写有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中英文字样,右上角写有中国-东盟音乐周英文缩写CAMWN,左下角写有主办:中国广西艺术学院字样。

该书以内容纪实为主,收录了与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有关的重要文章稿件,包含6月7日开幕式起至6月13日闭幕式内所有领導致辞及新闻稿,对领导专家的访谈实录及花絮,三类共60个篇目,以01-11编号划分为11个小模块。

01共收录五篇文档,均为开幕式当天新闻实录:包含中国音协主席叶小刚先生、越南驻南宁领事馆总领事范清平先生及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邓军里教授的致辞整理稿及开幕式演出场景、幕后花絮。02-07均收录文档3-7篇不等,以活动当天日程安排多少为依据,详实记录了东盟音乐周活动中每场次讲座、论坛、音乐会以下三个方面为主的全面信息:一是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二是活动的进程,并附图片数张;三是撰稿者对于本次活动的感受或总结。

08-10为访谈实录模块,该模块汇集了对多个音乐专业门类精英人物共20余位专家访谈的文章共20篇,本书大致就以下三项内容为主对到会专家进行了访谈:一是到会专家对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意见、建议及评价;二是到会专家重要独到的音乐思想、音乐理念;三是到会专家就本次活动带来作品的剖析析。

11为花絮模块,该模块汇集了活动中众多经典图片,含高峰论坛、音乐会排演、台上台下、闭幕式观众反馈及访谈花絮。

二、《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纪念册》评价

该书以纪念册形式出现,属于非正式印刷出版物,仅供到会专家、学校师生、志愿者作为活动纪念发放,是十分珍贵且具有纪念意义和珍藏意义的。通过笔者对该书的研读,结合对东盟音乐周的自准备期至纪念册编订时期的了解,提出对于该书的以下四点评价。

(一)封面设计独到、内涵丰富

封面以棕色为底,棕色如同土地,给人以自然、简朴且生命力旺盛之感。而单纯以棕色为封面会显得单调且颜色不鲜明,应与明亮的色彩进行搭配,更显活力。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了该因素,因而本书在棕色底上以纯白及灰白表现主要图案和文字,正是在稳重大气的基础上注入鲜活的灵气。封面中同心圆的设计含义可以理解为三种:其一,与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精髓不谋而合。其二,暗含以东盟音乐周为中心世界各地音乐家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其三,体现了广西艺术学院极高的群体凝聚力和兼收并蓄的办学理念。

(二)目录清晰明确、便于查阅

判断一本书是否符合一本好书的标准首先取决于目录的质量。本书目录模块划分清晰明确、划分意义深远,值得称赞。其中第一模块(01-07)以新闻稿为主,以时间为主导,形成每日一个小模块的活动实录。第二模块(08-10)访谈实录以被采访人的身份为划分为作曲家、表演艺术家、音乐学家三类。第三模块(11)为花絮,以图片为主。目的在于方便读者翻阅,有效寻找资料。

(三)新闻稿与访谈实录关联度高

访谈实录中采访的专家学者均参与了新闻稿中记录的活动,从性质上看访谈实录是对于新闻稿详实的补充,便于读者点对点寻找资料。以高峰论坛为例,本书新闻稿共收录高峰论坛文稿有三篇,记录了众多专家参与发言及主要言论观点,如对其中某位专家的观点有深入了解意向,可通过目录访谈实录模块进行资料寻找。亦可通过访谈实录中的信息了解专家参与过哪些音乐周活动,从而从新闻稿中找出对应信息,便于读者的资料查找。

(四)花絮模块为点睛之笔

花絮部分含01中第四篇《表演场景》、第五篇《幕后花絮》及11,内容包含开幕式至闭幕式过程中,众多抓拍的经典镜头,更写实传神的表现出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精彩性。花絮是巨大的信息宝库,是对文字资料的图像补充。从台前幕后到观众反馈,无一不是表现出学校主办的能力突出,专家参与的负责态度和积极性,也看出志愿者为东盟音乐周付出的辛苦努力,更体现出观众对东盟音乐周的热情与喜爱。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东盟音乐周的影响力,东盟音乐周是中国三个重要音乐交流平台之一一事所言非虚。

(五)图片选用精细、图文结合、实证性强

纵观全书的排版,每篇文章中都附有至少一张配图,且都为到会专家即时参与活动或接受访谈时的图片。对于本书图片的拍摄要求笔者曾有幸听到该书统筹及主编潘林紫副院长对拍摄记者提起过:要求充分体现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的身份、职业形象等特点。因而在阅读本书时笔者特意留意文稿配图一项,选用图片表达内涵清晰、完全符合要求,且实证性、新闻性强,值得称赞。

三、《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纪念册》意义

《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纪念册》是广西艺术学院出版的对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具有的总结性、纪念性的刊物,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及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本书的出版是将东盟音乐周的过程以纪念册形式编写成册,作为到会专家及工作人员留念。本书将东盟音乐周转化为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成文成书,既赋予该书以纪念意义,又便于宣传中国-东盟音乐周和传播东盟音乐周的交流成果。

(二)本书的出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详实记录了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的情况,成为后人分析和研究东盟音乐周资料的史料性文献,图片选编可作为作为图像文献进行研究。汇集了从众多文稿中挑选出来的20篇,周龙、陈怡、高参、谢嘉幸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访谈实录,精益求精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采访目的独特的采访实录,展现了编辑该书时对本书寄予了高度的学术价值。

四、结语

写一篇周记篇4

一、给学生写作自由,减轻写作压力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老师董秋芳先生教作文就有他自己的一套,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你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难怪季羡林先生说:“我就利用这个自由写了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而学生周记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把作文的主动权放飞给学生自己,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和愉悦的构思心境,让他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没有畅所欲言的顾忌,爱写什么内容,爱用什么形式,让他们全凭自己的意愿、喜好去书写生活,评说是非,在广阔的写作时空里,自由驰骋自己的心志与才华。

二、再现真实的情感空间,增强文章渲染力

我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常指导我的学生: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热爱正义的心去观察社会、体悟社会,书写自己的生活,凸现心灵的东西,这样自然而然就有情感了,哪怕文字稚拙些,也不要紧。我相信他们只要锲而不舍,总有一天会情文并茂的。如我们在一次题为“凡人小事”的记叙文专题写作训练中,我们有好多同学展开他们多方面的视角,仔细收集生活中的点滴,找到了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有学校清洁工孜孜不倦的服务精神、有村里拾荒老人的善良无私、有路边补鞋匠的忠厚关爱……不少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一位同学写的街边水果店的老板娘,开始让作者那么憎恨她,可后来老板娘的见义勇为让作者彻底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细节描写生动,情感爱憎分明,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全班同学。我想没有这位同学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怎会有如此真实的情感体验呢?

三、张扬个性,收获未来

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而每个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性,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

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而周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诸如很多同学在周记里描述“我”的青想,倾吐“我”的肺腑之言,叙述“我”的一念之差,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等。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同学在周记里写的“那人那事”,他回忆了初中时转学来的一位同学因身体不好在班里咳嗽不停,结果让其他同学嫌弃把他赶出教室在外面吹了一节课的冷风。后来那位同学终因病魔的侵袭不治而亡,看着他的爸爸妈妈伤心欲绝的样子,这位同学反思了大家的无情冷漠,年少无知带给人多少后悔啊。我把这篇周记读给了全班同学听,结果同学们听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脸色凝重起来。这位同学写作中并没有华丽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构思,主题也表现得较普通,但它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确能看到这类事件,我们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周记里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为文,让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

此外,周记除了让学生自由抒写心灵,更是一展自我才华的最佳舞台。许多学生在倾吐自己的课内与课外心声之余还进行多方面创作的尝试,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诗歌到散文,从日记到较长篇幅的小说。更可喜的是我看到了有一部分学生在周记上进行小说连载的创作,主题到形式都由他们自己设定,有些是科幻故事,有些是校园青春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已连载了二三十篇,颇有小说连载的架势。我曾经挑选了一些写得较出色的同学的周记连夜打印出来,并油印发给大家来赏读,看着大家感兴趣地在阅读以及被选中作品的同学脸上的笑容,我由衷感受到了学生心里的那份喜悦和成功,他们的自信心在这样的鼓励中大大增强了。

写一篇周记篇5

关键词:《古书疑义举例》;校勘方法

晚清著名学者、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俞樾先生一生著作多部经典,在训诂学、校勘学、经学乃至通俗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有《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其中《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则是其集大成之作。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曾评价此书道:“尽天下之方,视《经传释词》,益恢郭矣!”近年来,对俞樾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学者很多,而对其专书进行校勘方面的学术研究乏陈可数。本文试分析《举例》一书中的校勘实例来总结归纳俞樾的校勘方法。

校勘是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黎千驹教授指出:“古书在不断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因传写、抄录、刊行而难免出现一些讹字、异文、误漏、误增或因丝韦断绝竹简散乱而使文句颠倒错乱的现象,这就需要校勘之学,以复古书之旧。”[1]王引之曾指出:“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段玉裁在《经韵楼集・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里说道:“校勘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也。……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所以历代学者非常重视古文的校勘,其中清代学者取得的校勘成就最高。而俞樾的《举例》则是清代校勘学的集大成之作。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校勘方法还没有一个系统而权威的认识,只是大体赞同陈垣先生在其《校勘学释例》所提出的“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种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其书中的校勘实例将俞樾的校勘方法归纳为“上下文意考证法”“史料考证法”“用典考证法”“古义考证法”“古注考证法”“格律音韵考证法”“书写体例考证法”七种方法。

1 上下文意考证法

所谓上下文意考证法,就是依据本书上下文来分析和考证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如《举例》卷五:“《大戴记・五帝德篇》‘暗昏忽之义。’按:《大戴》原文本作‘暗忽之义’,与上文‘上世之传,隐微之说’文法一律。其衍‘昏’字者,暗即昏也。《礼记・祭义篇》郑注曰‘暗,昏时也。’‘暗’。‘昏’二字同义而误衍。”俞氏首先根据上下文辞一律的原则,指出“暗昏忽之义”应是四字为句,判断其有衍字,后根据郑玄的注释判断出是后人误衍了“昏”字。再如《举例》卷五:“《周书・命训篇》‘通道通天以正人。’按:下文云‘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皆以‘道天’‘正人’对举。然则此文当作‘道天以正人’。道天以正人,即通天以正人。”亦是根据下文文例而校勘文辞正误。

2 史料考证法

史料考证法是根据古代社会有关史料的记载来分析和校勘文辞正误的方法。《举例》卷六:“《周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浸颍湛。’郑注曰‘颍水出阳城,宜属豫州,在此非也。河南曰豫州,其浸波选!注曰《春秋传》‘除道梁眩营军临随’,则岩耸艟V荩在此非也,盖荆豫二州相次,传写误倒之耳。”俞氏据郑注及《春秋传》这些相关的史料来考证颍水本属豫州,而原文将“豫州”误写为“荆州”。

3 用典考证法

用典考证法就是依据他书引用本书的文辞来校勘正误的方法。《举例》卷六:“《论语・公冶长篇》‘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韩诗外传》引作‘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再如,《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作“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虽然这类的错误对经文义理的理解无甚得失,但是也应该根据他书的引用来恢复原文之旧。

4 古义考证法

古义考证法是通过分析古字字义来校勘正误的方法。《举例》卷三:“《诗・凫s篇》‘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熏熏、欣欣传写误倒。本作‘公尸来止欣欣,旨酒熏熏’。熏熏以旨酒言。作‘熏’者假字,《说文》作‘醺’者正字。观其字从酉,可知其当在‘旨酒’下也。”俞氏根据“熏熏”是“醺”的假字,是用来形容美酒香醇馥郁的意思而判定原文有误倒。再如《举例》卷三:“《诗・夏小正》‘黑鸟浴。’传曰‘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按:飞乍高乍下,何以谓之浴?义不可通。‘浴’者,‘俗’之误也。”俞氏根据《说文》“俗,习也”“习,数飞也”之意判断毛传所谓飞乍高乍下者,正应数飞之义。因此判断“俗”误为“浴”。

5 古注考证法

古注考证法就是根据前人的注解来分析和校勘正误的方法。《举例》卷六:“《周书・克殷篇》‘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孔注曰‘执王轻吕当门,奏太卒,屯兵以卫。’按:经文本作‘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太卒,王入即位于社之左’。故孔注如此。”俞氏正是根据孔氏的注释来判定原文有误并订正原文之旧。又如《举例》卷四:“《礼记・哀公问篇》‘即安其居,节h其衣服。’按:郑君作注时盖作‘即安其居,即h其衣服。’故注曰‘即,就也。h,类也。就安其居处,正其衣服。’以一‘就’字总释两‘即’字。”俞氏依据郑玄的注解和无释“节”字情况校勘原文正误。

6 格律音韵考证法

因为古书多韵文,故可以根据上下文音韵的格律来校勘原文正误。《举例》卷六:“《大戴记・礼三本篇》‘天地以合,四时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按:‘日月以明’当在‘四时以洽’之上,自此至终篇,皆两句一韵也。《荀子・乐论》、《史记・乐书》皆不误,可据以订正。”俞氏根据两句一韵的原则判断出原文有倒置,分析出“合”与“明”对,“洽”与“行”对,后又根据《荀子》《史记》文辞来判断自己的校勘是正确的。

7 书写体例考证法

书写体例考证法是根据古人书写的方式方法来分析和校勘的方法。《举例》卷五:“《礼记・缁衣篇》‘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阒,则民有孙心。’惠氏栋《九经古义》谓‘孙心’当作‘簟。《说文》‘簦顺也。’《书》云‘五品不簟!今文《尚书》作‘簟,今孔氏本作‘孙’,卫包又改作‘逊’,古字亡矣。《缁衣》犹存古字耳。”因古人是竖向书写的故,“簟北缓笕宋蟾奈“孙心”,而后人又因义不可通而改为“孙”或“逊”。再如《举例》卷五:“《左传・襄九年》‘闰月’杜注曰‘闰月当为门五日’,‘五’字上与门合为‘闰’,则后学者自然转‘日’为‘月’。”因为古人作字,只取疏密相间,古书传写常有将两字并为一字,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黎千驹.现代训诂学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74页.

[2]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中华书局,1963.

[3] 黎千驹.现代训诂学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引之.经义述闻[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 陈垣.校勘学释例[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写一篇周记篇6

第一阶段(开学第1 周至第3周)听后阅读,利用无意记忆熟悉汉字。

这一阶段只要求熟悉汉字,不提具体的识字要求。每篇课文教学也是从听故事说故事开始。在听熟听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记忆(或跟着录音〕反复指读课文,一般指读3-5遍,目的在于提高生字认读的刺激强度,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在指读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一部分复现率较高的汉字逐步化“生”为“熟”,这就为以后的识字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第4周至第12周)利用有意记忆,分批强化识字。

通过第一阶段十来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已经熟悉不少的汉字。由于多次见面。学生对这些汉字已经基本熟悉,而且已经度过了最高遗忘期,所以教师唤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并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记住这些汉字。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短,巩固率很高。这一阶段课文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听故事说故事。上课仍旧让孩子听故事,一般每个故事听3、4遍,在听熟听懂的基础上。跟着录音学说故事。

  2.读故事。这—阶段已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一些汉字学生已经能通过拼读掌握字音。因此,这一阶段的指读较之第一阶段容易些。为了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将课文中需要认读的汉字做好记号,使学生在指读时引起注意。

3.认汉字。阅读之后,教师出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汉字,让学生通过指读句子中的生字,并自己认读小卡片等多种形式来熟记这些生字。

第三阶段(12周以后)先识后写,逐步达到“四会”。

1.每周安排2. 5节(分成 20分钟5小节)写字课、要求学生分批书写已经认识的汉字,达到“四会”。在写字过程中,再一次复习认识的汉字。

   2.课文教学继续进行。教课文时听的次数可适当减少,因为学生学会了汉语拼音,有了一定的识字量(120个左右),所以阅读时可以不完全依赖记忆。

3.开设扩展阅览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与此同时,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也大大提高。 阅读识字法遵循儿童的记忆规律,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允许遗忘”,待遗忘率最高期过后再要求,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进行识字,充分开发了儿童的识字潜能,是一种较为轻松有效的识字方法。

写一篇周记篇7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习惯 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缺少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教训,即重视“学什么”,忽视“怎样学”。我们都知道在中学里,语文学科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有关祖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第二,与其他学科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高尚、完美的人格。“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一辈子受益,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非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不可。下面就我几年的初中语文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均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都明白这种习惯应当让学生养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抽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培养善思勤写的习惯。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做好了这样的指导之后,就应该把相应的要求说清楚,日记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应体现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比如初一上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给学生定出这样的要求并要他们抄在日记本上按这样的要求来坚持写日记:(一)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清秀;(二)不会写的字词不许空着或用拼音代替,查工具书解决,尽量不写错别字;(三)每篇日记内容具体,长短不限;(四)每周五篇;(五)每两个星期接受检查一次。到初一下学期可对要求作适当调整,可将前面给出的五个要求中的第(三)变成:每篇日记内容具体,不少于三段;将(四)变成:每周三篇,到初二上学期增加一个要求:每篇日记要有题目,加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给文章命题的能力,做到题文相符。初二下学期应更注意日记的质量,适当减少日记篇数,改为每周两篇。初三让日记变成周记。

作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就要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来评讲学生的日记写作情况,教师一定要检查认真,仔细,针对学生日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评讲,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日记数量写足的,书写工整清秀的,语句通顺的,内容具体的,感情真挚的,题目拟得好的,皆应分类表扬。并且还应把学生日记中的优美语句、语段,篇章选出来,大家一同欣赏,加以适当点评,让学生明白好句、好段、好文章应怎样写,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及写好文章的欲望。对于不认真按要求来写作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批评,目的在于让他改正不足。在对初一学生的日记进行第一次检查评讲时,一定要全班都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补短,在教师的督促与指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否则,学生的日记就成了一种应付,达不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每学期两次全面检查之后,教师可采用抽查的形式进行,可抽一个组,两个组,也可抽女生或男生,教师随意安排。每次检查一定要在学生的日记本上留下检查的印迹,画出错字、病句,标明评价类别,写上建议或鼓励性的语句,写明日期等。总之,只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督促,指导,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就一定会养成,写作兴趣及写好文章的欲望就会产生,写作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写一篇周记篇8

关键词 朱熹 蒙学教材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72

自古以来,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我国就一直被反复强调,被誉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开篇即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制系统和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可见,从教育的社会价值出发,教育是非常受重视的,作为儿童接受教育之端的启蒙教育,其基础作用更是被反复强调。《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在商周时期,有了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小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私学的产生,民间儿童启蒙教育机构相继出现,及汉代渐趋成熟,此后,蒙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至宋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宋代学制基本上沿袭前代,自三次兴学后,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才基本建立起来。在中央,接受“小学”教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地方“小学”在兴学后也应声而起。蒙学教材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周代开始,至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

1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三代。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到了秦代,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 、《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到了宋代,蒙学教材不仅编写质量提升,而且内容类型增多,甚而出现了专门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

2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和他的蒙学教材

2.1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

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他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与联系来说明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所谓“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而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而所谓“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如果所禀之“气”是“极清且纯者”,那么“气与理一”,“理”在“清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清水里,光泽透彻明亮;而如果所禀之“气”是浑浊的,则“理”在“浊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浊水里,看不到宝珠的光泽。“天命之性”是“理”之全体,健顺五常,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是“天命之性”通过人的具体生理、心理结构及其特点而表现出来的具体人性。因此,朱熹认为,“天命之性”人人皆同,“气质之性”则因人而异。

朱熹从他的人性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以复性”。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又“性”即“理”,“理”包括仁、义、礼、智、信,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恢复以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即“明人伦”。

朱熹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浓重的儒家气息和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不管是“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体现了以“理学”为支配点的倾向。朱熹将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前者以8~15岁为时间段,后者以15岁及以后为时间段。为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终极目标,结合“小学”教育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他在《小学书题》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又在《大学章句序》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内容都是为着培养儿童的伦理道德服务的,因而契合了朱熹的“理学”观。在实践中,朱熹参与编写蒙学教材,将其“小学”教育思想以固定的形式加以传播。

2.2 朱熹的蒙学教材

朱熹的蒙学教材充分反映了他的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具有浓厚的讲求伦理道德的气息。《训蒙绝句》又称《训蒙诗》,有诗98首,用七言写成,编于隆兴二年(1164年),其名目采用的大都是《四书》中的词组成语句,如《就有道而正焉》、《十五志学》、《乐亦在其中》等,极具韵律,读来琅琅上口。《童蒙须知》编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全书一卷,衣服冠履第一,语言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文第四,杂细事宜第五。该书篇幅简短,但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举广泛,又非常切近儿童,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有教育意义,比如帽子、衣服、鞋袜要收拾整洁,对如何洗脸漱口、如何写字也有说明,要早起晚睡,对长上要恭敬有礼等。《小学》一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重新编撰完毕,共有六卷,朱熹作序说,“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I格不胜之患也”。可以说,《小学》是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总结。全书分内篇和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内篇是全书的主干,《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五伦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养身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稽古》记载古代先圣前贤的崇高德行。外篇两篇,记载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

2.3 朱熹重视“小学”教育及蒙学教材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的朱熹,随父母辗转多地而接受了传统教育,为他后来的学问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朱父说,“尔去事斋居,操持好在初。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募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鼎荐缘中实,钟鸣应体虚。洞洞春天发,悠悠白日除。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可见,朱父对朱熹的影响之深。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多年,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关于儿童教育,朱熹也非常留意,并在多地设立私塾以教子孙。为了进行系统总结,朱熹编《小学》等蒙学教材以阐发其“小学”教育思想,对规范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起到了制约作用。

宋代商品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无论是就规模还是水平而言,都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①经济的发展促使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于市民阶层而言,他们普遍要求获得文化知识。文化重心的下移,催生了民间私塾和蒙学教材的发展。但同时也有弊端显现,朱熹有感于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的弊端,大声疾呼重建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3 评价

全祖望对朱熹及其思想这样评价:“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它表明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仅就编写蒙学教材而言,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蒙学教材是推动儒家学说大众化的重要推力,朱熹本人亲自编写蒙学教材,不仅提高了蒙学教材质量,而且在蒙学教材中也灌注他一贯主张的教化思想,由此,伦理化的儒家学说更是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地存活下来。

注释

① 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12.

参考文献

[1] 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

[2] 袁征.宋代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2.

[3] 颜佳琪.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J].辽宁教育研究,2001.9:25-26.

上一篇:初中材料作文范文 下一篇:庄稼地里的诱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