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

时间:2023-10-05 03:15:03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1

今年贺岁档大片,当属《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前者有“张艺谋+张伟平”的金字招牌;后者除了徐克,还早早打出IMAX 和3D噱头。很早,两部影片便相继锁定年底档期,上映时间只相差两天。

“飞甲”撞上“十三钗”

《龙门飞甲》如果为避免与《金陵十三钗》正面冲突而将档期定在12月20日左右,不免会出现与同属博纳出品的《大魔术师》左右互博的局面,“两害相权取其轻”。

对于两部影片的档期,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表示十分“纠结”。《金陵十三钗》于去年9月宣布将于2011年12月16日公映,《龙门飞甲》则在今年8月高调宣称档期定为12月18日,正面“叫板”前者。

二者互不相让,除了争赶年底贺岁观影高峰外,与圣诞节加元旦小长假也密不可分。“都是质量上乘的国产佳作,为什么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对此十分惋惜。据说,除了不少业内人士谏言,甚至两部影片的发行方和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均曾出面调停。

但如果真要调整档期,不免给人“示弱”嫌疑。“相较狭路相逢,以致最后两败俱伤,调整档期带给公司‘面子’上的损失其实算不了什么。去年,《赵氏孤儿》就主动退出与《让子弹飞》与《非诚勿扰2》三强争霸的战局,这对三方都有好处。”吴鹤沪对“面子说”不以为然。

既然早已了解对手的档期,《龙门飞甲》为何还要迎头直上?“贺岁档是黄金档期,大片相争是必然现象,而且现在的市场容量完全可以同时容纳两部影片。”《龙门飞甲》出品方博纳影业发行公司副总孙晨如是向记者解释。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对此表示赞同:“12月下半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档期,圣诞节一向又是票房产出量最高的一天,所有大片都不想错过,两部片子放在一起能互相带动,共同提升人气。”

有知情人士透露,《龙门飞甲》的制作周期较长,最早只能于12月中旬上映,如果为避免与《金陵十三钗》正面冲突而将档期定在12月20日左右,又不免会出现与同属博纳出品的《大魔术师》左右互博的局面,后者也瞄准了圣诞加元旦的黄金档期,“两害相权取其轻”。也有业内人士揣测,有此前《十月围城》大战《三枪拍案惊奇》的经历,作为竞争对手,博纳影业与新画面有意“再较劲一番”。

如是,二虎相争已很难避免。“也许最终的结果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糟糕。去年的《大笑江湖》与《赵氏孤儿》一前一后,票房都不算差。后面的《让子弹飞》与《非诚勿扰2》更是实现了双赢。《龙门飞甲》主打3D和IMAX版本,而这并不是《金陵十三衩》的杀手锏。”知名影评人魏君子表示。博纳影业今年暑期档推出的《窃听风云2》,也曾由于被进口3D大片《蓝精灵》和《赛车总动员2》围攻而被业内担忧。但结果证明,主打3D版本的《蓝精灵》和《赛车总动员2》并没有对其造成太大冲击,影片最终成功突围。当然,《蓝精灵》和《赛车总动员2》的竞争实力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可同日而语。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金陵十三钗》果真如去年的《让子弹飞》一样来势凶猛,料想《龙门飞甲》也不会迎难直上。”

张伟平单练“饥饿营销”

“飞甲”主推3D及“徐李配”

“我没想着要饿着媒体,但是也不能把媒体喂得太饱。”

“当我不炒作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大的炒作。当我不说话的时候,也许就把所有话都说了。”张伟平如是描述《金陵十三钗》的营销策略。

张伟平可谓电影营销行家:2002年,《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营销模式;2003年《十面埋伏》第一次用演唱会运作首映式;2005年《千里走单骑》首映式独创脱口秀和云南丽江400米长街的“四方宴”;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做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全球同步上映⋯⋯

然而从去年的《山楂树之恋》开始,一直将电影营销做得“轰轰烈烈”的张伟平似乎越来越低调。“我没想着要饿着媒体,但是也不能把媒体喂得太饱。这么多电影都在炒作,都需要媒体去采访,《金陵十三钗》这个时候不需要。”张伟平此番摆明了要单练 “饥饿营销”。

其实不是不需要,而是吸引媒体主动宣传。“从‘三枪’到‘山楂树’,我不开新闻会,媒体依然愿意跋山涉水自己来找料。”张伟平深谙此道。然而饥饿营销的效果究竟如何?目前离影片上映只有一个多月,笔者亲耳听到有人以为《金陵十三钗》讲的是《红楼梦》的故事,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古装片。不过据片方透露,12月11日将为《金陵十三钗》举办一次盛大的首映礼,以便向普通观众“抛下诱饵”。

与《金陵十三钗》的饥饿营销相比,《龙门飞甲》的营销则显得“轰轰烈烈”:开机时便抛出 3D和IMAX噱头,包括与IMAX的签约会、在北大举办“收复武林失地新讲堂”等,之后又向媒体“前导预告片”,并不时放出一些明星新闻、剧照和多款预告片。

对于《龙门飞甲》的宣传,有影评人认为片方有意“隐瞒”了影片的“故事情节”:“目前,片方大肆炒作的是3D视听盛宴和‘徐克+李连杰’的黄金拍档。而关于故事和情节冲突,一直没有宣传。”不过这一点也许正是片方想要吊足观众胃口的地方。

除了档期互相较劲,两部大片在论坛和一些专业影评网站上也在暗中较劲,不时有人在骂“水军”:“不要老想着打击对方抬高自己。”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对张艺谋前几部作品的失望,在某专业影评网上,很多网友对《金陵十三钗》的期待值只打了1分。

海外市场:有动静有变化

《龙门飞甲》几乎跑遍了海外各大电影市场;《金陵十三钗》寄望打破之前《英雄》《十面埋伏》在海外的买断式发行模式,与北美发行方联合分账发行。

从柏林电影节到香港电影节,再到戛纳和多伦多,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抱着《龙门飞甲》几乎跑遍了海外各大电影市场。“这次我们希望在北美能覆盖1800-2500张银幕,进入主流英文市场院线分账。”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也早已在戛纳电影节上被电影国度公司买走了除北美等地的全球发行权,并有消息称在多伦多电影节上“该片的北美发行权确实已经卖出,价格颇为理想”,但片方并没有公布确切信息。张伟平也对外表示,这次《金陵十三钗》要打破之前《英雄》《十面埋伏》在海外的买断式发行模式,与北美发行方联合分账发行。

《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的海外宣传均十分卖力,但能否创海外票房佳绩,尚不可预料。考虑到近几年华语片海外市场均不理想的情况,记者接触到的几位业内人士对二者的海外市场表现大多持保守态度,还有人指出:“两部影片的海外宣传可能更多地还是为了国内市场造势。”

博纳影业自从登陆纳斯达克之后,股价一直没有太大起色,也急需几部大制作影片打开国际知名度,之前其对《白蛇传说》的海外宣传就十分卖力。此外,博纳于10月底宣布将与华谊兄弟共同参股北美华狮电影发行公司,推进中国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同步上映。

而对于几次“冲奥”未果的张艺谋来说,此次《金陵十三钗》的海外市场并非仅仅是个点缀。分析二者的竞争实力,对于《金陵十三钗》来说,张艺谋的国际影响力与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无疑是其海外市场最大卖点。“而且该片已经入围奥斯卡,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甚至是获奖,对其海外市场表现肯定会有很大帮助。”黄群飞表示。同时《金陵十三钗》的战争救赎题材也被很多人看好。“这个题材具有国际性,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而且影片涉及二战、红十字会等国际话题,相对容易被国外观众接受。”魏君子说。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之前相似题材的《南京!南京!》和《集结号》海外表现均不理想,这类题材在海外市场并无优势。而《龙门飞甲》的中国武侠类型及李连杰的国际影响力反而有可能会略胜一筹。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2

关键词:方言;权力;后殖民主义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开始便是南京方言、日语、英语,中间掺杂着少之又少的普通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金陵十三钗》是以方言为主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日军在1937年侵略南京,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还历历在目,奸杀妇女儿童,灾难中的女性更揪人心,严歌苓:“我只觉得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深究其因,影片为观众呈现的历史,正是让观众看清在1937年的中国是如何在侵略者的残忍杀戮下苦苦生存。所以影片并不单单反应影片本身的艺术文本层面,更反映的是艺术文本层面的文化文本。影片中使用极少的普通话,从广义上说,普通话的文化代表是整个中国,影片中只有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讲的普通话最多,而影片中的李教官又代表了顽强抵抗但又渺小的仅存的中国军队,在日军强烈炮火冲击下一败涂地,李教官阵亡,普通话消失,南京沦陷了,在影片中消失的这一切都在反映着国家权力的消失,南京失去了国家对它的保护直面暴露在日本兵面前,所以这就解释了这部影片中为什么充斥着方言。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明确把“统治(压制)”和“领导”区分开来,因此,文化霸权首要的不是一个争夺“领导”的问题,而是一个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是使自身领导合法化的问题。影片中,在日军的侵略下,毫无反抗能力的和女学生躲进了象征美国文化的教堂,在教堂中,这些人的生命得到暂时的保护,导演的这种安排方式恰恰说明美国人在中国混乱无力拯救人民的时候,美国人化身为拯救者和保护者。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弱者永远在强者的控制之下。正如“文化霸权”这个词到了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到了葛兰西手中,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同时,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还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同样这也印证了影片中,日语和英语这两个权力点在相互博弈,即使在电影中,日语占了绝对的控制权,但透过影片,大众都能理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英语象征着美国这个权力中心一直占据最高点。

以上两点是通过方言,国家权力关系来进行分析在方言背后潜藏的深层意义。接下来笔者将从导演张艺谋来分析。张艺谋从导演一部影片《红高粱》开始,以及后续他的影片《十面埋伏》《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说,张艺谋导演是力图将自己的影片搬到国际道路上发展的,所以张艺谋在拍摄《金陵十三钗》时,就已经将这部片子定位为让世界观众都可以看到的影片,并不单单只是让中国观众熟知,浓重的好莱坞色彩独树一帜,虽然是讲述日军占领南京的中国故事,但是影片的叙事策略却是好莱坞的,并且连主演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所以影片《金陵十三钗》是符合国际文化等级秩序的,让西方观众获得一种满足感,在拯救人于苦难的使命感,同时更满足了美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影片更凸显了后殖民主义,原宗主国和殖民地的不平等关系,中日与日美以及中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影片中的美国人是作为拯救者的角色出现,正好符合了西方中心主义抱有的西方文化的普遍情,一种种族的优越感。影片中西方人通过传教这一十分有效的传播话语工具,将其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文化观念标准强加给了东方,由此更加强和稳固其支配地位。西方的霸权话语中,东方常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他们失去了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能力,只能由西方代为表述。

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表面残酷的现实,方言,日语,英语的叠加使用,完全彰显了后殖民主义的盛行。在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在不平等的话语权力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为符合影业大亨“好莱坞”的标准,将电影观念向西方传统价值观念靠拢,这是一条走出国门的方式,但是每个人都有立足的根本,而电影工作者也要立足当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影片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张悦.从“东方学”角度看《金陵十三钗》中的后殖民主义[J].理论前沿,2013,6.

[3]吴莎.《金陵十三钗》的策略与尝试―浅谈张艺谋电影的风格[J].电影评介,2012,6.8.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3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在这里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体会,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悟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悟心得范文1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生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这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个性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个性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lz13)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正因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齐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期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正因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悟心得范文2昨日一个人跑去看《金陵十三钗》,看的是上午场,正因时刻原因电影开场前10分钟进场,居然就我一个人,当然之后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观众,全场观众也但是10人。看来以后工作日上午看电影是不错的选取,票价只有一半且人少,整场看下来一向都很安静。

张艺谋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他的电影有个特点,色彩鲜艳,舍得砸钱,还有就是商业运作都很成功。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是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的。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正因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己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因此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己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之后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个性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后的时刻,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重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爱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后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谢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后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因此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悟心得范文3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十三个“女人”(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可以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悟心得范文4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悟心得范文5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轮奸,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4

[关键词] 批判;视角;平视

女学生、士兵、、外国人,《金陵十三钗》讲述着一个舍身的故事,谁为了谁,放弃了一步可即的生路,杀身成仁;谁又为了谁,不惜桃代李僵,舍生取义。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没有必要去比较谁比谁高贵,谁又比谁低贱,我们只需要在那人性放射出的最高光辉面前,虔诚地低下头。

这就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影片所表述的中国人,他们或许一字不识,无法用语言形容出什么是道义、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果敢,在他们学会用文明来表达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这一切。

第一次,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我看到了这位思想深邃的导演与中国国民性的和解,看到了他终于能够用温暖的目光去注视那些被他曾一度作为对立面所批判所表现的人群,看到了这位年已花甲的老人,在逐渐褪去中青年人的锐气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圆融的人生价值观。

不妨把眼光投向1987年张艺谋第一部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何其相似!同样是抗日战争为背景,同样是日本人的暴行激起中国人的反抗,同样是表现那喷薄而出的中国人的血性;然而,又何其不同!作为开一代风气之先的37岁的张艺谋,在影片中流露出年轻导演势不可挡的激情与锐气,那种粗犷的、原生态的对酒神、太阳神的崇拜,那种大刀阔斧、浓墨重彩的大写意镜头使影片充满着青春与生命的张扬与活力。然而,他的镜头语言有绚丽的、有狂放的、有热烈的,唯独缺少温暖的,缺乏一种悲悯感,似乎传达出张艺谋作为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精英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观念:中国老百姓,我可以为你们的际遇而落泪,可以为你们的血性而感动,但我们同时也不能接受你们的愚蠢、落后与无知,我们必须批判你们、改造你们!

于是,愚昧落后的中国国民性就成了张艺谋、成了第五代导演们无数次表现与批判的命题。在张艺谋之后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这些影片中,表现着令人窒息的“铁屋子”式的中国宗法社会,表现着“沉默的大多数”奴性、顺民的生存观,表现着几个“被惊醒的人”徒劳无功的挣扎与反抗……在这一系列的影片中,张艺谋不动声色地表现着,隐藏在镜头之后导演的目光是冷静的,甚至是冷酷的。

接下来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这些赞颂中国百姓执著、坚定、纯真等美好道德情感的影片,色调和煦、明亮。不是没有批判,就像《红高粱》一样,张艺谋将批判潜藏在影片深处,用一种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来反衬现实的琐碎与贫乏。同时,却也多了一点东西,就像《秋菊打官司》里秋菊最后坚持讨到了一个说法,却在村长的“人情”之下陷入了困惑。秋菊的困惑,似乎也是张艺谋的困惑,这个时期的张艺谋,似乎在持续批判国民性愚昧落后“恶”的一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同样鲜明的那种纯真的、坚持的、果敢的“善”的一面,并且,在这“恶”与“善”的两面性中,很可能,他还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立场。

从《英雄》开始的一系列影片,那个能够把最简单最单纯的故事讲述得风生水起的老谋子,似乎突然间不会讲故事了。在把摄影师的镜头灵感在影片中发挥到了极致的同时,混乱的主题思想使张艺谋的影片叫座不叫好。细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感觉张艺谋在力图营造一个东方武侠景观的同时,内心正在对《秋菊打官司》时期形成的困惑进行全面的思考。有评论者说《英雄》与《十面埋伏》的结尾是断裂的,最初一心一意、势不两立的复仇,经过流血牺牲的努力,却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开端与结局的矛盾无形间消解了主题的意义。①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看, 或许,这种意义的消解也恰恰反映出这个时期张艺谋动摇的价值理念与艺术观——在《英雄》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为保护一国人民而刺秦,对于赵国,是“善”,而对于天下,便是“恶”,为天下人的“善”而成为赵国人的“恶”,还是反之。这种似善非善,似恶非恶的复杂情况,使张艺谋无法像以往那样举起批判的武器,轻易对秦王、无名和残剑这三个最为鲜明的角色下结论——他只能把这种矛盾呈现在影片中。

2006年,张艺谋初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便深感这是一个非常有“戏”的故事。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张艺谋便和严歌苓谈及对《金陵十三钗》剧本的构想,探讨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剧本历经4年时间,前后修改56稿,张艺谋说:“《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剧本,是我当导演二十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常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②换句话说,改编得面目全非,仅保留时代背景、孟书娟视角及舍身一情节的电影剧本《金陵十三钗》,与其说是最好的,不如说是最合适的,是将张艺谋这个时期的人生价值理念与艺术观传达给观众的最佳载体,而此时,对以往的困惑与思考,张艺谋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张艺谋说:“《金陵十三钗》是我耗时最长、耗资最大、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电影。”③这部战争史诗电影用宏大的气象展现了“战争中的一抹粉红”④,既是张艺谋多年艺术创作的一次集大成者,又是对以往艺术成就的一次超越。

之所以说《金陵十三钗》是一次集大成者,是因为电影中的人物意象如李教官兄弟们的血性、陈乔治的舍身、豆蔻善良的愿望与单纯的坚持、女学生们被保护的童真与纯洁,几乎都能够在导演历年的电影中找到类似的主题表达。至于成大义,约翰神父的美式“英雄情结”我们在各种文学、影片中也已屡见不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陵十三钗》在人物意象的挖掘上其实未见新意。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5

韦龙杰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迷恋红学已经四年了,特别崇拜刘心武先生,但我在阅读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时,发现他理论中的几点不足,这些我个人认为的不足之处是我在中考暑期阅读出来的,现在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新解《枉凝眉》存在偏差

刘心武先生对《枉凝眉》的理解在我看来有一定的偏差,他的新解确实是晴天霹雳一般让人惊讶,他认为,这首曲子写的是史湘云和妙玉,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后来我发现,在《脂砚斋批评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了《枉凝眉》的感觉却是“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然后脂砚斋的评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批驳也,妙极!”也就是说,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两个人物中肯定有一个是宝玉,但是刘先生的观点违背了脂砚斋的批语,因此,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我个人认为,这首曲子写的是贾宝玉和史湘云。也就是说,这首曲子揭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宝玉和湘云最后结合。为什么这样说,我也有自己的依据:关于史湘云我不想做过多地分析,重点来分析的是妙玉是否真该成为《枉凝眉》的真正描写人物。第一句是:“一个是美玉无瑕。”于是刘心武先生就认为贾宝玉仙界原型是神瑛侍者,瑛是有斑点的玉,因此这句话证明这首曲子没有描写宝玉,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妙玉是完全无瑕的吗?未必,她过于高傲,在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领众人到笼翠庵品茶,妙玉看到刘姥姥一股乡土气,满口黄牙,十分厌恶,最后连刘姥姥喝过的古董茶杯都不要了。看看她是怎么和众人道别的,贾母领众人出去后,妙玉就把庵门直接关了,你看她是多么的目中无人,其实这也是她的不足之处。“无瑕”在这里只是一种完美的修饰,为了表明的是主人公的纯洁品质。第二句是:“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对宝玉后来的处境写的很到位,也就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后来娶了宝钗为妻,没有婚姻幸福。宝玉一心只想着黛玉,心里哪里有宝钗的位置。第三句是:“一个徒劳牵挂。”宝玉是一个爱牵挂的人,他牵挂太多的女性,林妹妹、宝姐姐、史湘云、妙玉等等,这些都是他牵挂的对象,但是它的牵挂是徒劳的,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没有因为宝玉的牵挂而有所减缓,反而显得更加凄凉。下面一句是:“一个是镜中花。”这一句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是作者的比喻,表明一切事物都已成为幻影,不复存在。最后一句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一句的确能让人想到林黛玉,但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很多人都有哭的习惯,不止是黛玉,像宝玉等人,哭的次数并不少于林黛玉。因此,我认为这首曲子写的是史湘云和贾宝玉,这首曲子暗含了《红楼梦》的大结局:史湘云和宝玉最后结合。

第二、刘心武红楼情榜问题

1、傻大姐在红楼情榜的排序问题

现在红学界公认的事实是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他的后28回全部遗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高鹗的伪续又十分的糟糕,使得《红楼梦》的大篇幅、大整体、大过节全部打乱。其中最让我遗憾的是红楼情榜的遗失,虽然我们不能看到后二十八回的文本,但这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探佚的机会,我觉得刘先生把傻大姐安排得太靠后,她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贾家抄检大观园就是她拾到春意香囊引起的,她偶然拾到的香囊成了抄检大观园的理由和依据,也导致了晴雯的被撵,司棋爱情的泄漏,有的红学家也说过,“傻大姐一笑死晴雯”,其实她的笑是傻笑。傻大姐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不止在春意香囊这件事上,在贾琏夫妇偷贾母的首饰去当这件事上还提到她的母亲,比“红楼十二官”的一些女子出现频率还多些,因此我觉得刘心武先生把傻大姐安排的位置不对,不应该把她排在最后一钗。

那她该被安排到哪里呢?根据我对《红楼梦》的粗浅认识和刘先生列出的情榜的参考,我个人觉得她应该被放在七副册,要取代炒豆儿的位置。为什么?炒豆儿其实就是豆官,她们是一个人物的两个名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有这样的词句:“豆官身量、年纪皆极小,又极鬼灵,故日:‘豆官’。原中人也有唤她作‘阿豆’的,也有唤作‘炒豆子’的。”因此,这个女孩本来叫豆官,后来由于老太妃的薨逝,这些女孩子都成了丫鬟,豆官就给了探春,然后探春又给她改名叫豆童,又有人叫她“炒豆儿”等。刘先生这里又犯了一个错误:一个人物占了情榜的两个位置。而把傻大姐安排在这里比较合适。而最后一个位置就由紫绡来补了。但是紫绡的戏份是有的,在小红给王熙凤办事的时候,紫绡等人还讽刺她去攀高枝了。所以我觉得这里安排紫绡也不合适,也就是说这个情榜还不够完美,需要大的调整和补充。

2、我的红楼情榜

由于至今还没有人排出令人信服的情榜,因此我也作了一些研究,也排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情榜,但曹雪芹还在人物后面加了考语,不知是给所有的女性都加了考语,还是只给正册的女性加了考语,我没有研究得那么透彻,因此考语我没有进行试拟,下面就排出我的情榜,也算是我的一个探佚的成果吧:

情榜

降洞花王

贾宝玉(情不情)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情情)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

薛宝琴 香菱 尤三姐 尤二姐 邢岫烟 李纹

李绮 喜鸾 四姐 傅秋芳 瑞珠 宝珠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晴雯 袭人 平儿 鸳鸯 麝月 司棋

小红 紫鹃 金钏 玉钏 莺儿 翠缕

金陵十二钗三副册

侍书 入画 抱琴 素云 雪雁 秋纹

碧痕 小螺 春燕 四儿 翠墨 柳五儿

金陵十二钗四副册

龄官 芳官 藕官 葵官 蕊官 药官

艾官 茄官 文官 宝官 玉官 豆官

金陵十二钗五副册

彩霞 春纤 丰儿 绣橘 智能 万儿

二丫 绮霰 佳蕙 茜雪 檀云 琥珀

金陵十二钗六副册

珍珠 银碟 小鹊 紫绡 碧月 嫣红

可人 媚人 偕鸳 佩凤 文花 靛儿

金陵十二钗七副册

傻大姐 坠儿 莲花 蝉姐 篆儿 臻儿

良儿 文杏 彩屏 娇杏 云儿 青儿

金陵十二钗八副册

同喜 同贵 小舍儿 秋桐 善姐 小霞

翡翠 玛瑙 灯姑娘 小吉祥 小鸠儿 张金哥

金陵十二钗外副榜

绣凤 彩鸾 彩凤 鹦哥 周瑞女 倪二女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6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电影语言 视听革命 超越

萨特曾说道“电影的天性是对大众讲述;它对他们讲述着大众及其命运。”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其动人而感性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段历史里的一隅。那段历史并非言之凿凿的传说或是对政治的附庸风雅。作者严歌苓在对史诗故事磅礴描绘里加入了儿女情长、女性意义、个人价值的深刻追寻和对生命卑微和伟大的辩证思考。而将这样一个蕴含丰富历史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寄由影像来传递和深层阐释的确非一次简易的挑战,更是一场充满冒险逸趣横生的视听革命。

一、瑰丽、繁复、激烈而独具魅力的色彩光影的创造性诠释

电影《金陵十三钗》选择了艳丽或晦暗、热烈或冷峻、斑斓绮丽或飘渺凄厉、典雅精致或哀艳悲壮等等色调对比强烈鲜明的色彩呈现在荧幕上,让人赏心悦目。这也是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导演最擅长的技巧之一。

整个故事贯穿始终的那些色彩在每个画面里都互相冲突,交相辉映。灰暗的天空下,漆黑而肮脏的断壁废墟、镶着斑驳绚烂的彩色玻璃的教堂,绿波荡漾的上架空的翠禧楼、被血染红的帷幔,女孩们素雅的藏蓝色校服和秦淮河女人们红粉青绿、争奇斗艳的服饰、卷曲微翘的黑发、浓妆艳抹的脸庞,教堂里漆红的座椅,泛黄的老式直立钢琴等等这些画面都在其色彩激烈地对比下产生了非凡的意义。

影片中色彩运用很巧妙,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有很多。

比如,教导队的李教官一个人奋战保护女学生的那段激战,导演巧妙的设置了一个地点——纸店,这无关紧要的地点却造就了一个经典难忘的镜头。在激战最后,李教官拉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里,正是纸店里五颜六色的纸张使得原本暴力、凄惨而悲壮的牺牲变成了一次壮丽的殉祭。那些色彩简洁的纸张在爆破里被撕裂伴随烟尘一起翻腾嘶吼,仿如庆典里的鞭炮只为英雄而响闹,像是对他的英勇牺牲最后的礼赞。

二、服装、道具独到的运用和场景真实的艺术表现力

服装、道具、场景布置作为故事展现的重要材料,就如骨架之于人体。为了能真实再现1937年的南京战时的摸样,影片美术指导种田阳平负责,场景全部是从零开始搭建起来的。作为享誉世界的美术大师,被称为“电影美术之神”也感叹说:“我拍摄了很多部片子,但是像这次全部景都是从零开始搭建的还是第一次。”

在服装方面更是如此,秦淮河女人是影片中服装和化妆的重点,那些风韵十足的卷发、柳眉、樱唇,女人们颜色艳丽,花式繁杂的旗袍镶着珠宝装饰的领子、各种奢华貂皮条纹呢大衣、项链、夸张的耳环、手镯古旧的铜漆小镜子、皮手套、等等,这些各种元素的搭配恰到好处,精致而不失真实。

这些道具、服装和场景布置的精细成了这部作品成功的基础。导演正是通过这些细致而真实的准备才能艺术地展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和真实的故事,也为我们带来了充满艺术气息的视觉体验。

三、电影运用复杂的镜头语言是电影灵魂的独特表现

电影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了长镜头、主观化镜头、淡入∕淡出的镜头组合、特写镜头及蒙太奇剪辑组合等电影拍摄技巧。

而在衔接两个重合场景,或者想要表现回忆和想象的时候,导演多使用淡入∕淡出合溶的镜头转换和主观化镜头。

导演还很好的运用了特写镜头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类似于文学中内心独白的意识流手法。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其著作中写道:“特写镜头适合于表现一种思想意识的全面流露,一种巨大的紧张情绪,一种混乱的思想……人脸的特写镜头是内心电影最基本的、最终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体现。”

在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人脸的特写镜头,作为叙述者之一的书娟的“窥探”往往是伴有情绪和思想表现的,情绪往往是窥探和特写镜头互相转换时产生的心理反应的表现。

四、电影音乐的使用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音乐是有著名作曲家陈其钢所编写的。在音乐风格上影片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和感觉。

而在音乐表现上,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更为明显,影片以欧洲16世纪的合唱风格作为表现天主教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体现主人公情绪和烘托气氛的配乐上,影片大致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以西洋乐器小提琴为主要配器演,二胡和琵琶为辅助配器演奏中国江南民调。通过这样的处理,电影把小说中的文字隐喻放置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上,用这样一个死亡与重生的隐喻揭示了自己对这个故事独特的理解。

另一种配乐形式,便是西洋童声合唱伴着西洋交响乐的形式。它大部分是用于烘托场面的宏大、神圣、悲壮的。

音乐的和谐使用,在这部影片中达到了极致。也给观众身心带来了震撼和冲击。

结语

改编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电影再现,人们可以真实而更直接地进入故事和人物的思想领域,感受那战争带给普通人的颠簸流离。

通过电影的表现技巧帮助人们进一步简易得了解原著的风格和思想。但电影和文学终究是两种风格异别的叙事艺术形式,文学叙事幽奥而深婉的叙事特点带领我们徜徉于想象。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诠释,运用直观而震撼的电影语言掀起一次视听革命。同时,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形式出现,它表达了导演独特的文学观点。而文学也能为电影作品提供素材和形式探索,为电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两者的互动,为两者艺术形式的发展前景昭示了曙光。

参考文献:

[1] Balazs,Bela. "Art Form and Material". Film And/As Literature. Ed. John Harrington.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1977.

[2] Sartre,Jean-Paul. Trans. Bernard Frechtman. What is Literature [M]. New York: Harper,1965.

[3] 马塞尔·马尔丹.何振金译.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 严歌苓. 金陵十三钗[M].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5] 金陵十三钗剧组.金陵十三钗我们一起走过[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1.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7

《龙门飞甲》首映式上,导演徐克十分大方地表示:“希望大家都去看《金陵十三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同时,他又说:“希望张艺谋和我的这两部电影都能够在世界电影上有他们的位置,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张艺谋对此有何回应,不得而知。

《龙门飞甲》属于好看一类,《金陵十三钗》则属沉重一类。两部片根本不属同一类型,难以直接比较。但欲凭此立足世界,仍有疑问。笔者当然力捧中国电影,更希望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应有的影响,并永恒地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

自《卧虎藏龙》在奥斯卡扬威后,世人知道中国有这种独特的武侠片,并透过这部类型片获知中国人的哲学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或许是因为有着浓厚美国背景的关系,该片导演李安将外国人较容易理解的人际关系和叙述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这种将中西文化结合的做法,收到了成效。徐克虽然也有留美背景,但事实上,他主要在香港和内地拍片,不同于李安。

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只是多了更惹眼球的技能和人物设计,在我们看来确实很好看,但老外们仍不易看明白。事隔20年,最新的3D《龙门飞甲》能否因此而进入世界市场?答案并不乐观。

美国四大影评人将陆川导演、目前才在美国公映的《南京!南京!》列入2011年的10大电影,这对同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的《金陵十三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负面影响。最要命的是,连我们自己也声称这是一部类同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影片有40%是英语对白,主演者又是曾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这种“太熟悉”的感觉,也许同样是构成“负面”的因素之一。除了题材熟悉之外,连制作模式、人和对白都很熟悉的时候,人们所说的距离产生美的哲学在这里遭到了颠覆:中国人为什么要拍一部好莱坞式电影给好莱坞人看?何况片方还以本片在中国内地与美国同步上映为噱头?占有美国市场,不可否认也属占领世界电影市场的象征。问题在于,当我们以一部号称好莱坞式电影要去征服世界市场时,人们真的需要多一个好莱坞吗?当印度宝莱坞连名字也改得像好莱坞时,印度电影在世界市场产生影响否?即便要拍摄一部中国好莱坞样式的《辛德莱名单》,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部中国电影,而不是好莱电影。

金陵十三钗影评篇8

贺岁档激战正酣,正在上映的《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里,有一批“打酱油”的明星,不知观众们有没有看清楚?比如《金陵十三钗》里有黄海波、窦骁、秦昊,不过他们在镜头前晃了一下就壮烈牺牲了。而《龙门飞甲》里几个饰演大反派的“酱油帝”就幸运多了,如杜奕衡、盛鉴的面孔就被很多观众记住。

窦骁只有牙齿的特写,高虎基本看不清脸

《金陵十三钗》中,中国军人令观众印象深刻,不过说起黄海波、聂远、高虎、窦骁,他们的粉丝也许会失望,因为一不留神,偶像的脸可能就看不到。

昨日,黄海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最幸运的,“我在戏里很重要,我是有台词有名字的,我叫许大鹏,还跟坦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克接了一吻。我在片中也是死得最惨的。我比他们强点,就是我还有两句台词呢,佟大为八句词。其他那哥儿几个都不吭声。我有两个近景特写的,窦骁有一个,其他哥儿几个连脸都没看见,他们才叫惨呢!”

窦骁跟记者的对话最有意思:“那个有牙特写的就是我,因为军队兄弟们造型都是看不清楚脸的,所以我恳求导演给我一个牙的特写,因为我牙好,这样我才知道是我……”高虎则说:“大概能看清我的只有两个镜头,在侧翼房顶上架着机枪狂扫,最后被手榴弹炸飞出去的,但基本看不清脸。Www.133229.cOm”“八勇士排成一排,冲在第一个的就是我,但一露面就牺牲了。”

为“打酱油”受伤,秦昊曾经很失落

虽说这几个“酱油帝”没几个镜头,但吃的苦可不少,记

者了解到,他们在剧组里经历了一个月的训练,窦骁说,“我们在密集训练后,就开始拍摄,一拍就是几个小时,汗水和内衣浸泡成一团,受煎熬程度可想而知。”而拍戏膝盖受伤,还回北京治疗了一段时间。

秦昊表示自己有过失落:“刚开始拍摄的前两天,光演战士的都几十人,导演看回放调整演员,也只是凭方位和装扮来识别,这对于很多在其他作品里演主角的演员来说,难免有些失落。但是第三天,一场戏过后,导演突然冲我喊,‘秦昊,你的表情再狠一点。’我很意外,导演能在短短时间里喊出我的名字,我感觉得到了尊重,这是我难忘的体验。”

上一篇:开卷未必有益作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工艺学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