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

时间:2023-10-23 01:29:47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1

《红楼梦》的第一回一开头作者就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说:“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云云。”这种写作便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的写作方法,不露本意,曲折地意寓褒贬。这种微言大义的表达方法广泛地被后世学者接受,小说创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春秋笔法则更有文字游戏的意味。

春秋笔法可通过拆字、猜谜、谐音等理解文字。如《红楼梦》中的人物,“袭人”被拆成“龙衣人”,有的学者认为“龙衣人”暗示的是李自成,甚至认为《红楼梦》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实,曹雪芹用拆字法的地方很多,如第五回“金陵十二钗”中香菱(即甄英莲)的判词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句,这里两地为“圭”,加上“木”,正是“桂”字,暗喻夏金桂嫁给薛蟠之后,香菱的性命就难保了。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人木”为“休”,暗示王熙凤最终被贾琏赶回娘家。

谶语也是春秋笔法之一。《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判词实际上是谶语。谶语是迷信的人指事后能应验的话。中国古代一直就有巫师、方士编造预示吉凶的暗语或谜语,手法有隐喻,有象征。曹雪芹继承了这种手法,再加上第一回的神话故事,为整部著作创造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氛。如贾宝玉翻看“又副册”第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判词这样写道: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一开头点出了人物是晴雯,中间两句概括了晴雯的性格,最后预示了她含冤早逝的下场。第五回中贾宝玉看到的图画是一种象征,隐喻某个人物,如:花袭人――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林黛玉――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薛宝钗――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史湘云――几缕飞云,一湾逝水。而画后面的判词就是谜面、谶语,结尾一句暗示着这个人物的结局。如: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妙玉“终陷泥淖中”;贾巧姐“得遇恩人”。这些谶语确实和每个人后来的结局是一致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使用了大量的谐音,这是清代读者脂砚斋的解读方式之一。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把英莲看丢了的小厮叫霍启(祸起);被薛蟠打死的冯渊确实是“逢冤”;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便是“原应叹息”;“丰年好大雪”的“雪”指薛家;“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指抚养儿子贾兰的孀妇李纨;贾政、贾赦、贾琏等人名可以理解为假正、假赦、假脸;贾芸的舅父叫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贾宝玉梦游时喝到的饮料一名“千红一窟(哭)”,一名“万艳同杯(悲)”,是红楼女儿悲剧命运的传神写照。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2

当时,宝玉梦游幻境,被惊得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环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此时,秦可卿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

如果说,秦可卿之小名在贾府无人知晓,贾宝玉居然在梦中能叫唤出秦氏的可卿小名,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暗示什么呢?其实,这当然就是暗示了秦可卿是贾宝玉的千古情人!贾宝玉和秦可卿有着相同的无法排解的离愁之恨,这也是他们二人情投意合的情感基础。

贾宝玉是在秦可卿的床上做了那样的一个梦,有了那个是梦非梦的第一次“云雨之情”。而梦中那个第一次“云雨之情”的对象,正是警幻仙子之妹可卿。其实,说可卿是警幻仙子之妹,就是等于说警幻仙子是可卿的化身。警幻仙子也好,警幻之妹也好,真实的就是一个秦可卿。

说起来,秦可卿当时住在“天香楼”,可见其天生质丽、国色天香。她的房间风光旖旎,陈设充满了暧昧***。而贾宝玉已经到了春情萌动的年纪了。秦可卿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贾宝玉的***之中,并非偶然。她“鲜艳妩媚,有如宝钗,风流袅娜,又似黛玉”,身兼黛玉和宝钗之美,因此乳名兼美;她“擅风情,秉月貌”,妩媚绰约,风情万种,温柔可人,无疑可称得上贾宝玉人生第一个梦中情人。

当然,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有许多梦中情人,小姐有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丫环有如晴雯、鸳鸯、香菱、金钏等人。这些人都是贾宝玉心中的“候选”妻妾。贾宝玉怜爱黛玉,心恋宝钗,喜欢湘云,与那些丫环们的关系十分暧昧。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婚姻基本上是和爱情无关的。在贾宝玉“候选”妻妾之中,贾宝玉最终表态是选择林黛玉做妻子的,而在实际行动上是要袭人做自己小妾的。他对林黛玉是有真实感情的,而与袭人只不过有肌肤之亲而已。但是,即便是他与林黛玉有真实感情,恐怕林黛玉也难成为他的千古情人。

贾宝玉随荣府的女人们去参加宁府女人们聚会,酒醉之后欲睡时,为什么贾母让“极妥当的、生得风流袅娜的、行事温柔和平”、美若仙女的贾府“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秦氏去哄宝玉睡觉呢?对青春发育期的贾家接班人贾宝玉进行声色训导,进行性启蒙和性教育,为什么贾母认为秦可卿最为妥当呢?

要解读秦可卿,也从秦可卿何以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说起。《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既分簿册、又定次序,这与红楼女子的角色地位成正相关。警幻仙子在回答宝玉所问“何谓‘金陵十二钗正册’”时说道:“即尔省中十二冠首女子,故谓正册。再以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来说,以其与《红楼梦》主家族荣国府、一号主角贾宝玉的正常的亲缘关系,是没有资格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而秦可卿之所以忝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末,其缘由与妙玉一样,就是因为她与宝玉大有情缘。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跟着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做客宁国府,饭后欲午睡,由东府第五代“草字辈”嫡长孙媳秦可卿安排。初安置于一“室宇精美,铺陈华丽”的“上房内间”,宝玉因见到贴着一幅劝人读书的“燃藜图”和一副关于待人处世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与其天性扞格而不合,当即便说“断断不肯在这里了”!秦可卿一时无计可施,只得说“要不就往我屋里去罢。”其时虽有一个嬷嬷提出“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礼呢”?而宝玉却“点头微笑”予以首肯。随后,书中用少有的铺陈手段,竭力描写了秦氏房间中“香艳”而带有强烈淫靡色彩的室内陈设。……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悠悠荡荡,跟了秦氏到了一处。……

贾宝玉由可卿引入房间,由可卿引入梦境,由可卿引往太虚幻境。就在这太虚幻境里,对贾宝玉,警幻仙子先是通过“醉以美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以警其由于“***声色”所造成的“痴顽”;然而“痴儿”宝玉“竟尚未悟”。于是,祭起最后一招,将其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于宝玉,以作“以毒攻毒”,警幻仙子说道:“……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世之情景哉。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中……

贾宝玉当即在太虚幻境“成婚”。在太虚幻境的一处“香闺绣阁”中,“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结果是,“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直至宝玉在梦中堕入迷津,还直呼“可卿救我!”这就是《红楼梦》中涉及的第一桩的床上艳情,也是贾宝玉的第一桩床上艳情。也就是说,与贾宝玉发生情恋纠葛的第一人正是秦可卿!于是,贾宝玉与秦可卿也就有了不解之缘。

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王熙凤她们在东府为贾敬做寿,听说秦可卿病了,顺便去可卿卧房看望,竟然“宝玉也要跟着凤姐儿去瞧秦氏”。秦氏则与凤姐说家常与病况,特别说及自己的病体“未必熬得过年去”时,宝玉正把眼瞅着那“海棠春睡图”,以及那幅秦太虚写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的对联,不觉想起在这里睡晌觉时梦到“太虚幻境”的事来。正在出神,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

最后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终因不治死去,此消息当晚传到荣国府,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贾宝玉***正是因为秦可卿之死而伤心所致的生理反应。但是,对于可卿之死,两府中再无一人有此类似的生理反应:可卿之夫贾蓉无此反应,人们公认的可卿情夫贾珍无此反应,与可卿最为投缘的王熙凤也无此反应。那么,贾宝玉为何有此***的反应呢?因为***是一个人最为伤心、最为悲痛的一种特征性生理反应,非至亲至爱之死不能有此反应。即便是后来贾宝玉惊闻林黛玉的死讯,也没有伤心欲绝到了***的地步。贾宝玉与秦可卿之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因为秦可卿与贾宝玉有这么一层特殊的情缘关系,使得她的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以致于让她跻身于“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3

关键词:对联;情节;环境;人物

G633.3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却又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涵义。《红楼梦》中的24对对联不仅具备对联的特征,更可以说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它对红楼中故事情节的演进暗示、人文社会与自然景物描写浓缩、人物性格的突显与命运的暗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因联演情

“情”即故事情节。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对于一部作品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然曹雪芹却不急不躁,只在小说开首的第一回、第五回,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地用了一个梦境中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如王汝梅在解读《金瓶梅》中,以《红楼梦》作类比说的“曲笔、逆笔,曲得无迹,逆得不觉”。 从故事情节的生发,发展,高潮与结局来看,借助梦境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兼具,颇耐读者品评、玩味。作者借甄士隐、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中整个故事情节的走势。这副对联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把假当作真时,真的也是假的;把无当作有时,有也就变成了无。可就是这么浅显简单的一副对联在《红楼梦》中竟然两度出现。第一次是在第一回,是甄士隐于梦幻中所见:正欲细看是,那僧便说已到了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联系甄士隐在书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来看,他前期家道兴旺享尽富贵荣华,后来家族衰微,屡屡生发变故,心灰意冷遁入空门。这不就应证了联意,假成真,真变假;原拥有的失去了,原来不可能的反而在他身上应验了。

第二次是在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宝玉听了,喜跃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坊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联系后文:宝玉在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的情况下,进入“孽海情天”宫门接连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聆听《红楼梦》正副曲词,品茗“千红一窟”,饮下“万艳同杯”,学尝云雨之事后仍然恍恍惚惚,走不出迷津。这一切其实就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真可谓“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啊。再会同第一百一十六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见到的却是“福善祸淫”匾与“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高鄂作)联,高鄂作这样的改动好不好暂且不说,但高鄂的用心显然也是要表现贾宝玉的觉悟。

二、因联绘景

绘景,即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之所以得以展开,大都仰赖环境所提供的场所。所以每一部小说都很注重环境描写。那么红楼又是怎样实现这一依托的呢?怎样既不伤主题,又能不受空间局限,扩展环境空间呢?作者运用他高深的语言造诣,在不经意间又以联绘之。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拟就的沁芳亭联。它就正好概括了沁芳亭这一奇景的精华部分。其上联写的是泉水清澄碧透,好象借来堤上杨柳的翠绿色泽;下联描的是泉水潺流不息,沁出怡人的芬芳,仿佛是分得了岸上花儿的香气。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全联却不着一个“水”字,而是借“绕堤”“隔岸”去去写溪水;借“三篙”“一脉”映出水的深,溪的形状,这就把把水的色泽、质地和四周的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了,很好的构成了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

又如题潇湘馆的“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那副对联。《红楼梦》十七回中写道:“忽迎面突出插天的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味芬气馥,非花香可比。”“……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只见上面五间清夏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对于这样一个“好个所在”,作者紧扣了庭园特点,而拟此联,上联借“径”“风”“穗”就把园中景致神态毕现,跃然纸上。下联是描写月夜园中景的。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的“金兰”。当然不仅仅香、美,可以说“雅”了,真可谓视觉形象与嗅觉感知两者兼具。这个生活正好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处的环境相匹配。吟咏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生动地表现了封建贵族悠闲的情趣,为生活其间的人物提供了能充分体现其志趣与雅好的典型环境。

三、因联划人

人是任何作品的根本,如果没有人物,没有典型的人物,就不成其为小说,更遑论经典名著《红楼梦》了,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场景里塑造出经久耐品、性格鲜明、似而不同的人物来。这是创作者的核心任务。

《红楼梦》第五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下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α,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是一对题画联,联意大体是:春寒轻微,美人春睡沉沉;芳气袭人,仿佛是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人不禁被其深深吸引……这里联画有机结合,相映成趣,再联系后文“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些文字,一个奢华、香艳的卧室陈设立时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作者绝不是仅仅为这而如此大费笔墨,他的本意应该在用联来点明,来渲染秦氏的卧室,通过环境来描写人,以此来刻画生活在大观园中的一妇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如宝玉、忘熙凤……他们这些大观园中的众生在“身后有余”时是如何腐朽、糜烂的。

对联虽然只是《红楼梦》中冰山一角,但它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赋与它一种耐人寻味的寓意,并与全书的主题息息相通。它浓缩了一干人等的命运起落,荣辱遭际,而且言简意赅,于不经意间做到了常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它不仅体现我们语言的博大精深,更是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之高超。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0(1)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4

【关键词】红楼梦 女性 意识

《红楼梦》中独特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手工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以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为先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启蒙思想洪流,由此为小说创作的高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体上,《红楼梦》继承了古代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在撰法上又有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并对我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红楼梦》第一回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以使闺阁昭传。”《红楼梦》从独特视角塑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展示出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独特魅力。藉以这些女性形象,作者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女性观。在小说中,作者宣扬了女性高超的才情与高贵的品质,全方位地展示了女性之美,表现了不同于他者的全新女性观。

《红楼梦》人物女性意识的对比分析

对男女平等的追求。《红楼梦》虽然在整体上具有尊女抑男的明显倾向,但是作者曹雪芹并没有把男性和女两性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在尊重女性的基础上排斥男性所具有的价值,这从作品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中就能得到证实。比如,主人公贾宝玉欣赏的女性不仅具备优容的美貌,而且还拥有超越其他男性的才情、见识与真率性格。贾宝玉虽不喜欢男性,但如果有人能够摆脱污浊的尘世,并且在性格与容貌上接近于女性的话,他亦会对之表现出爱慕之心。由此可知,贾宝玉所赞赏的人物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双重特质,体现出了双性同体的理想人格。《红楼梦》对其中理想人物的塑造,往往沿袭双性同体是完美人格之体现这一原始的意象。因此,小说中凡是富有魅力的女性,都具备了男性的气质因素,且少数被贾宝玉欣赏的男性人物也具有令人销魂的女性之美。小说虽然敢于大胆地打破男尊女卑的封建价值观,但是也并没有因此而走向对立面,只是单纯地以女性为中心来推排男性的中心地位。当然,作者并没有单一地赞美女性或排斥男性,而是展示出女性意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当我们采取双性同体理论来考察其作品中人物魅力时,对女性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便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小说在表层结构上充分赞颂了女性,但是,小说在深层结构上又用男性气质来弥补女性人格当中的不足之处。因而,小说中的女性思想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其实是作者在无意识中所追求男、女两性平衡结构的相互调和。

对女性阳刚之美的欣赏。作者曹雪芹极力避免对女子衣着进行全盘女性化描写,而是多倾向于女性男装打扮的塑造,以此使得女性更显俏丽,通过小说中对史湘云的描写就可以展现出来。在第四十九回中,作者让史湘云以身穿男装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林黛玉形容史湘云身穿大褂的样子就如同“孙行者”一般,当史湘云脱了外面的大褂子之后,作者又形容其装束愈加显露出“蜂腰猿臂”、“鹤势螂形”的形态,这是表现史湘云的打扮如同武士一样英姿勃发,亦是对史湘云身上所拥有的男性气质的一次全面展示。如此,作者用男性化着装风格展示出史湘云豪迈大方的男性性格特征。

《红楼梦》对女性意识的关怀

《红楼梦》的问世,如同一声惊雷,给当时及后世带来了剧烈的震撼。其原因就在于,女性第一次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叙事中心,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是独一无二的。此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创作出如此感人的女性群像。女性被第一次从社会边缘提升到人们关注的中心,读者通过曹雪芹细致入微的描写,便能够窥视到女性世界里的真实景象。曹雪芹以石破天惊般的语言对小说中的女性进行了充分赞扬,同时也是对男尊女卑社会不平的控诉。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它与当时整个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不屈的抗辩,亦是对正统的男权文化进行了正义的声讨。曹雪芹正是凭着对女性意识的深切关怀,写出了《红楼梦》这本传世名著。

对女性独立地位的肯定。《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超越之处,主要在于否定了一般世俗的功利与占有态度,表达了尊重女性的意识。比如,贾宝玉自始至终希望“女儿不嫁”。这充分表明,曹雪芹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中占有女性的普遍观念是造成女性在世俗婚姻中难以保持自身独立的重要原因。《红楼梦》对女性文化品格及其精神的描写总是与“女儿必然要嫁”的恐惧意识缠绕在一起的,这也是作者自身思想矛盾的一种体现。换言之,也就是一种当时女性自身发展和封建礼教束缚间的矛盾意识,这里面具有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哲理意蕴。与此同时,《红楼梦》通过贾宝玉追寻独立异性知音的思想历程,展示出女性的独立品格。这或许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当代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对女性个性独立、张扬的描述,而早在两百多年前,曹雪芹就以其如椽巨笔进行了深刻揭示,这不得不让人钦佩之至!读《红楼梦》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贾宝玉对于不同女性的态度差别:婆子可杀,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其原因就在于,他不喜欢女性的奴性和自卑。大观园中的管家婆子最具奴性,因而屡屡让贾宝玉觉得可杀!当然,贾宝玉也不是对全部女儿一视同仁,比如他对不染一丝奴气的晴雯就十分偏爱,也正是出于这一点,贾宝玉才逐渐疏远了薛宝钗和史湘云等,而将全部情感寄托于林黛玉。因为史湘云和薛宝钗等会时不时地劝说贾宝玉求取功名,而只有林黛玉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能坚守自尊和独立,因此贾宝玉慢慢地与其他女性疏远,最终和林黛玉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充分肯定了男女双方的独立和自尊。

对女性出众才干的颂扬。曹雪芹在书中充分称赞了女性的行止见识,而且还坦诚地以堂堂须眉之不及作为女性出众才干的衬托,这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史中堪称开山之论。曹雪芹突出女性的才干,主要表达出三层含义:其一是闺阁之中历历有人,其为人处事与见识能力都不同凡响,超出了一般的男子;其二是《红楼梦》就是为了给这些女子立传,使她们的声名流传于后世,从而不至于被历史潮流所湮没;其三是其笔下的女子都是现实当中的平凡女子,既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惊世骇俗的举动,作者就是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对那些日常生活之中平凡女子的悉心描写,展示出她们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展现她们细腻而动人的个性魅力,表现她们非同一般的才华和资质,如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容貌与见识都十分出众的薛宝钗、精明强干的凤姐、才思敏捷的史湘云,等等。毫不夸张地说,作者几乎倾尽了其全部热情,对这些女性突出的才华进行了充分地赞颂与讴歌。

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曹雪芹对中国女性关注的焦点还集中到了女性的不幸遭遇上,应该说,贾府之中的女性都是十分不幸的,而每一个人又都有各自的辛酸史。即使是贾元春这样一位被皇上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贤德妃的贵妃也不例外。尽管她得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所向往的极高荣耀,但是在曹雪芹笔下,那个极尽奢华的省亲活动,却是从元妃的垂泪开始的,并以贾母的哽噎难言结束,表现的十分凄惨。比方说,当贾元春回到贾府见到贾母和王夫人之后忍悲强笑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不笑,反倒哭起来。”读后实在让人感到惊世骇俗,就连久沐皇恩的元春都是这般悲惨,那其他女性又会如何呢?《红楼梦》全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性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而她正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之中的第一人。她自小就被人拐卖,连自己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都不清楚,后来被薛蟠强行霸占为妾,并改名为香菱。根据对曹雪芹原意的探究,香菱最后是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并非高鹗续书之中所描述的:后来被扶正了,又为薛家生下了一子。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就曾在英莲的名下加注“英莲即应怜也”。曹雪芹将《红楼梦》中第一位出场女性起名为“应怜”,其实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代表了他对当时中国封建时代全体妇女命运的一个基本态度,也是其女性观的最主要内容。曹雪芹曾写到,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一共翻阅了“金陵十二钗”的“又副册”、“副册”、“正册”的十四首判词,这些判词预言与揭示了全书的最后走向与主要女性人物的最终命运,在全书当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这些“正册”、“副册”等又收集于太虚幻境“薄命司”,从而暗合女子薄命之意,显然也与前者“应怜”的意涵相吻合。

结束语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5

香菱身世

香菱,原名甄英莲,乡宦人家,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十二三岁后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大观园内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在第八十回中,香菱被夏金桂易名为“秋菱”,因屡受夏金桂之折磨,终酿成干血之症。(高鹗续写部分为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

人物外貌

《红楼梦》中对香菱外貌的正面描写不多,一般都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出她的美貌和才气。比较直接的有两处,开头说小时候的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宫花时见金钏儿和香菱在晒日阳儿,向金钏儿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贾琏称赞她“长的好齐整模样儿”,认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她”。通过这些描写,说明香菱生得袅娜纤巧,模样儿齐整好看。

人物性格

香菱高居副钗之榜首,贯穿整部红楼,成为很多红楼专家探求草蛇灰线艺术的媒介,被认为是曹雪芹展现《石头记》的魂魄。综合分析这一人物,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1.温柔安静

香菱不仅模样儿标致,其为人行事也与别的女孩不同,温柔安静。用凤姐的话来说,“他做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不上他”。但这种温柔安静又与宝钗的不同。宝钗的温柔安静是以坚强智慧为底蕴的外在表现,香菱的温柔安静实际是憨厚老实任人宰割,是一种傻乎乎的温柔。也正是这种傻乎乎的温柔,注定了她一生遭受欺凌,酿成了悲剧人生。

2.刻苦勤奋

香菱刻苦勤奋主要表现在她学诗这一章回。小说写她一心要向众姐妹学习写诗,黛玉为她开列了一长串应读书目,要她先读名家诗,待腹中有了一定的诗词底子再写。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及至夜半,不思安寝。不久,黛玉以月为题要她写一首试试看。香菱既忙着读又急着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如着魔一般。香菱如此用功平生第一首诗却不成功,但她不灰心,反而是愈加执着地坠入读写中:她“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从早到晚,一门心思在诗的构思中,最终“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写出让大家都夸赞的诗歌,连宝钗都赞曰“诚心通了天了”。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的形象。

3.懦弱顺从

香菱(英莲)三岁被拐,十二三岁好不容易卖给了个好人家,似乎要苦尽甘来,但半路上又横生枝节,冯渊被薛蟠打死,她被强抢为妾,这些波折,她都逆来顺受,不抗争,顺从安之,展现出她性格的懦弱。特别是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对香菱态度傲慢,先是擅作主张改“香菱”为“秋菱”,再接二连三地对她进行羞辱、欺负,香菱一概隐忍顺从,被动地接受,只顾自悲自怨,而无力反抗,展现出的又是一个逆来顺受、愚昧无知的丫鬟形象。

香菱性格的形成,是和她的人生宿命有关,更与封建的传统有关。小说第一回中,她就被癞僧指为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元宵观灯失踪后,被拐子连卖两次,初卖与冯渊,继而卖于薛蟠,终引出人命官司。在小说第十六回,小说借平儿之口补述香菱“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他。”直到最后被夏金桂欺凌,酿成干血之症,都应了“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的谶语,这显然是作者宿命论的体现。从这一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况且,在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占主导的大观园,虽然香菱早已做了好几年的小妾,但因为不是正室,所以她只能被后来的正室夏金桂陷害、欺凌。一个无依无靠、没有心计的弱女子,在那样的环境中,不逆来顺受,又能有怎样的作为呢?

1.副册判词

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2.癞僧诗谶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香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小说第七回,单单从这个名字本身看,菱花夏开秋谢,而后来薛蟠的正室夏金桂,“金桂”一词正含秋之意,金桂一出而秋意浓,菱花焉有与金桂争艳之能,最终自然只能落个“香魂返故乡”的结局。同时,菱花无香,而作者以香作为“菱”的修饰语,也与“金桂”呼应,金桂一出,香溢秋日,“香菱”自然也就只能成为“秋菱”,秋日既至,菱花早谢,也就只剩下“菱花空对雪澌澌”的凄美。

3.自评

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具有一股清香的,但这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

4.他评

薛宝钗:本来就呆呆傻傻的。

香菱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用来“千里伏线”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人物线索之一。首先,作者用甄士隐一家的小兴衰来影射荣宁二府的大兴衰。同是望族,同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是祸起萧墙,转眼之间便“烟消火灭”。同是“富贵不知乐业”,终落得“茅椽蓬读,瓦灶绳床”,甄士隐的结局就预示了贾宝玉的结局。甄士隐一家的离散悲辛其实就是贾府悲剧的预演,只有香菱是唯一亲历大小两次兴衰的串接者。其次,英莲、冯渊二人的一段小悲欢影射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最终棒打鸳鸳,生死异路。作者用以上两个事件为全书定下了基调,而这两个事件都是围绕香菱发生的,可以说香菱的遭遇是全书的定音符号。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1)选文出自名著《 》,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

(2)找出语段中两个细节。

①细节一:

②细节二:

2.(2016・成都)语文书中,无数经典人物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仿照示例,给香菱(《香菱学诗》)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

3.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评述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其描绘大漠壮观景象,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可谓一语中的。

1.(1)《红楼梦》 香菱苦志学诗 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2)细节一: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细节二: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2.香菱:一个普通的女子,没人相信你能写好诗;你用你的痴迷,写出优美的诗篇。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6

《红楼梦》却不然,其所融进的大量诗词曲赋,堪称是作者文才与匠心的完美融合:不独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韵文功底,还在小说中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更是与小说水融――或揭示情节走向,或暗示人物命运,或展现人物性格――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揭示情节走向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即脂评常说的“千里伏线”,人物吟咏的诗词曲赋也常有“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这对于我们探究小说八十回后缺失部分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说最能揭示情节走向的诗词曲赋,仍得首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及《红楼梦曲子》,此回堪称全书大纲,勾勒出了整体情节的大致轮廓。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诗词曲赋亦起到了预示情节的作用。例如,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两边的对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甄士隐和贾宝玉在梦中都曾看到,两次出现是着意强调,同时也是借此点出甄士隐的遭遇和归宿乃是贾宝玉的一生道路的缩影。正因为如此,癞和尚在嘲笑甄士隐时念的“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但是预示甄家的遭遇,而且对全书也是一个概括性的预示,因为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转衰的转折。

二、暗示人物命运

对人物命运具有暗示性质的诗词曲赋,在小说中俯拾即是,最为集中的,当是第五回中诗形式出现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以曲的形式出现一套十四支的《红楼梦曲子》,将一群年轻女性的性格及最终命运等予以了概括和暗示。如正册中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中的末句“虎兕相逢大梦归”,预示了元春的结局――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之中;曲子《恨无常》中“望家乡,路远山高”“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等句,则暗示元春因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而死于离京城千里之外的荒僻之地,临死还规劝贾府一族趁早从政治斗争中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不过,高鹗的续书中并没有将元春之死“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评)的转折作用加以表现,倒通过她的死进行了一番称功颂德,这就与曹雪芹构思小说的本意相去甚远了。

此外,小说人物平日风庭月榭、咏柳吟花之诗词往往是人物命运的写照,且常常具有悲谶意味,如黛玉的《柳絮词》: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毡。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这首词,缠绵悱恻,语意双关,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借用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典故,预示在贾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之时,林黛玉孤独悲愁,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的凄凉境况,以至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而“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句的双关意更是明显,表面上是写柳絮的遭遇,实则显示了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生活处境。

当然,《红楼梦》中诗词的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也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这是作者既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颓败的命运,但又找不出其颓败根源,只能归结于宿命的安排的矛盾思想的深刻反映。

三、展现人物性格

凡读《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均能按头制帽,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用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特点。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同于一些流俗小说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黛玉感叹身世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葬花吟》,它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现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朱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人的海棠诗、诗、螃蟹咏、灯谜诗、柳絮词等,则集中展示了个人迥异的性格特征。如黛玉所制的灯谜“(马录)(马耳)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本指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槲勒之势,但也显示了她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又不满封建礼教束缚的性格特点;宝钗的灯谜“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就完全符合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又如柳絮词,黛玉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是对自身畸零命运的哀叹: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则是踌躇满志的心态的自然流露。

由此可见,曹雪芹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之中早已存有了每人的“声调口气”。并且,作者在模拟诗词中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了人物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而模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使读者能从其所作想而见其为人。比如“二木头”迎春的拙稚、香菱初学作诗时的笨拙、贾环的愚钝,甚至连冯紫英的豪爽粗犷、薛蟠的粗俗下流,都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无不令人绝倒。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7

香菱是《红楼梦》"所写开卷第一个女子",居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香菱原名甄英莲,乃乡宦甄士隐之女,原本也是一个千斤小姐的身份,由于元宵节晚上被人拐卖,后来又被薛蟠强买去做了妾,遂先后被改名为香菱、秋菱。在薛蟠和其妻夏金桂的摧残蹂躏之下,苦命的香菱终于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走完了她那十分悲惨的命运结局。

纵观香菱短暂的一生,虽然是一个丫鬟,但她不但漂亮,而且十分聪明、有才干。但凡见过她、与她在过一起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她的人品。在丈夫薛蟠外出学做生意以后,她被安排来服侍薛宝钗,终于有机会住进了大观园。在大观园里,她被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等人的影响,心中萌发了学诗的念头。后来,她拜林黛玉为师,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很快便学会了写诗,成为大观园诗社中的一员。那么,香菱是怎样学诗的呢?

第一是求知心切。作为一个丫鬟,香菱主要是听主子的使唤,服侍好主子。但她却求知心切,也要和主子、小姐们一样去读书,学诗,这在一般的奴仆中是十分少见的。她般进大观园来服侍薛宝钗后,即恳求

李建忠

香菱学诗读后感二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我读了语文书上的这篇课文感慨万千。

故事的开头写的是香菱去找黛玉学诗,黛玉很高兴的收了这个徒弟,然后向她讲述了作诗的方法,并向她推荐了几本诗书。香菱收下诗书后,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读书学写诗,足见其对诗的痴迷。后来,黛玉让香菱写一首诗,香菱便“痴呆”起来,每次到五更才睡下。第一首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苦思写成,但不见成功;不灰心的她“连屋也不入”但第二首依旧不行;终于精心所至,在梦中得到一份佳作。

香菱对诗的痴迷,学习的勤奋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现在的学生一看到难题便去问他人,甚至不去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难道这就是学习态度?有的同学“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对学习不钻研,对老师的话不听,难道这样的学生也能功成名就吗?同学们,学习才是正道,人不可能快乐一辈子,只有先痛苦,才能后快乐,否则就有可能先快乐后痛苦。

同学们,向香菱学习吧!做现代的花朵和骄子,我们没有理由会比香菱差。

香菱学诗读后感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戏。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兰。

懂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诗。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算的上是一个插曲,但是联系香菱在《红楼梦》中的悲惨遭遇,作者写"香菱学诗"也是颇具匠心的安排。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香菱的一生颇具悲剧性,作者之所以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并且这样写也使得当香菱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悲剧性更为强烈。

回归到"香菱学诗"上,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下细品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所作的三首诗中,第一首较为幼稚,全诗只是前人咏月时所用的词藻放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但她的第二首诗便有所进步,渐渐有了作诗的感觉,第三首诗中,香菱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看似句句都非写月,实际上却是句句与月相关,借月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其所作的第三首诗中可以看出香菱自己本人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得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这全都是曹雪芹的精心安排。

另外,在《香菱学诗》中,香菱所拜的师傅是林黛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虽是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但也热情大度,并且林黛玉指导香菱时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这也是香菱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如此成功的诗的一个重要原因。林黛玉的这种表现,同时也是作者对她性格刻画的另一侧面的反映。

金陵十二钗副册篇8

关键词:香菱学诗 悲剧命运

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作者曹雪芹着墨不多却可“一笔多能”的精彩情节之一。它没有宝黛爱情的缠绵悱恻,也无十二金钗的争奇斗艳,更无大观园里的热闹喧阗。然而,香菱学诗的淡中有味却在于,它不仅能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曹雪芹的诗学观及诗学思想,也为我们展现了众多红楼儿女多元化的性格侧面,尤可注意者,它也向我们传达了香菱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悲剧意义——这,也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所在。

香菱,本名英莲,谐音“应怜”,为姑苏阊门外乡宦甄士隐之女,在小说第1回,被癞僧指为“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元宵观灯失踪后,被拐子连卖两次,初卖与冯冤,继而卖之于薛蟠,终引出人命官司。在小说第16回,小说借平儿之口补述香菱“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他。”此后,关于香菱的重要情节,除了第48回香菱学诗之外,尚有第62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香菱与众丫头因斗草而污裙,宝玉为之解围,并寄以同情。在第80回中,香菱被夏金桂易名为“秋菱”,因屡受夏金桂之折磨,终酿成干血之症。

香菱学诗一节是香菱在红楼大观园里演绎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香菱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试作分析。

首先,从香菱学诗本体而论,香菱学诗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步,香菱拜黛玉为师,并将黛玉的垂教视为自己的“造化”。第二步,香菱博览群诗,读诗,品诗。第三步,香菱三次作诗,终于梦中得佳句。按照林黛玉之教授方法,香菱首先应读王摩诘之五言律一百首,继而须读杜甫的七言律,然后是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以此为基底,再将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作一一读后,如此便能很快地掌握作诗的门径。在此期间,香菱废寝忘食,学思结合,且不时地与黛玉交流读诗心得,所以就有了香菱品诗、论诗的精彩片段。香菱第一首诗写得很粗糙,用语浅显,无法打开思路,正如黛玉所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要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之第二首诗虽不像前一首那样笨拙,亦能放开胆子创作,但却因“过于穿凿了”而脱离主题,将吟月之作写成了“句句倒是月色”的附会之作。经过两次的失败,香菱更加潜心琢磨,苦思冥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香菱白日间虽未能做成,却于梦中得佳句。其第三首诗是这样写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红楼梦》第49回)

较之于此前二首,大观园众人对此诗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提高,“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该诗首联,以“精华难掩”起势,既咏月,又喻人,托物言志,一语道出了香菱于恶劣的处境中才华难掩,脱颖而出的光芒。窃以为,“绿蓑”、“红袖”二句是香菱隐指自己独守空闺,思念夫君薛蟠的写照。末句“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是她发自内心盼望呆霸王早日归来,夫妻团圆的呼喊。又如小说第62回,写香菱与芳官、蕊官等小丫头玩斗草游戏时,曾因她失口说出“夫妻蕙”而被众丫鬟嘲弄说:“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此例亦为明证。也许,与大观园众儿女的诗作相比,香菱之诗作水平尚远不能与之相媲美,但,退一步而论,今之学有所得已是此前的香菱可望不可及的了。香菱苦志学诗,其“苦”主要通过宝钗之视角折射出来。只见“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是香菱学诗时的最佳写照。香菱与宝钗作伴,同吃同宿,香菱之苦,宝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香菱没日没夜地苦学也被宝钗认为是“呆子”、“诗魔”、“自寻烦恼”,一句“呆香菱之心苦”暗示了香菱工诗之艰难。

回溯中国古代文人的兴衰际遇,确曾有一大批诗人、词人难以摆脱“诗工命穷”的悲哀。宋代诗人叶茵说:“近来何事倦于吟,岂是因吟误却身。此道自来多冷淡,郊寒岛瘦少陵贫。”在叶诗中,虽仅提到了苦吟诗人孟郊、贾岛和杜工部之困顿人生,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自古工诗命穷者,不独男子,才女工诗的结局往往也与佳人薄命联系在一起。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明万历年间才女冯小青,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等。这三位女性皆善于工诗,且命不平顺,尤其值得注意者,三者在爱情婚姻生活上皆流离坎坷,郁郁而终。诗工命穷的悲哀固然源于诗人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也与他们个人的工诗传统不无关联。南宋爱国诗论家刘克庄曾言:“诗必穷而工,必老始就,必思索始高深,必锻炼始精粹。”又说:“诗非达官显人所能为,纵使为之,不过能道富贵人语。世以王歧公诗为至宝丹,晏元献不免有腰金枕玉之句,绳以诗家之法,谓之俗可也。故诗必天地畸人,山林退士,然后有感触,又必与其类锻炼追琢然后工。”凡此表明,不经历一番穷困潦倒,贫困凄凉,很难创作出好的诗篇。红学评论家朱作霖先生有言,“独念香菱一生,无一顺遂,其后虽亦居正,而卒以产亡,天何遇之苛耶!以是知诗之不宜工也”,此语正是对香菱工诗命穷发出了深深地惋惜。

其次,从香菱判词及整体命运遭际而论,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刻画其悲剧命运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香菱居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红楼梦》第5回揭示其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判词前有配画:“画着一株桂花,上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首联“根并荷花一茎香”,隐寓“香菱”之名,意为菱与莲同生池中,同根而生,亦谓香菱即是原来的英莲。香菱曾有言曰“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第80回),此句也恰切地暗示了香菱之名的来历。颔联“平生遭际实堪伤”一语是对香菱一生悲剧命运的总评。“自从两地生孤木”二句意指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正室之后,香菱受尽夏金桂百般迫害,最终惨死。配画中“水涸泥干”喻指香菱生存环境的险恶,具体而言,即指她在薛蟠的夫权与夏金桂的夹缝中求生存的非常之艰难。香菱是不幸的,在那个封建宗法制度无处不在的时代,她身为呆霸王薛蟠侍妾,毫无身份,毫无地位,按照王熙凤所言,“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但是他娶了香菱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一般了”,不当一回事。由此可见,香菱此时已然成为了薛蟠习以为常的,这,也是封建姬妾制度在香菱身上留下的烙印——即使没有夏金桂,香菱的悲剧也早已注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香菱又是幸运的。她出身诗书官宦之家,早年辗转被卖的遭遇将她推入了无可逆转的命运漩涡之中。若依此循绎,香菱的余生也只能如蝼蚁般屈居于薛蟠之下,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利,没有独立的人格,更何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吟咏性情!然而,仍是在同样的环境之中,作者曹雪芹安排了一个薛蟠因故远游的机会,遂使香菱得以获得暂时性的身体和精神的解放——一直怀揣着诗人梦想的美香菱得以入园,与大观园的脂粉香娃们诗酒唱和,雅集欢会。对于一个缺乏诗书素养而又独守空房的寂寞而言,诗词吟唱的高雅情趣此时此刻也成为了香菱悲情人生中梦寐以求的调味剂。在香菱拜师之际,她对林黛玉道,“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探春要请香菱入海棠诗社之时,香菱说,“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由“造化”、“羡慕”之语可见,香菱对那些有着深厚诗书素养、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年轻人的生活是何等地歆羡!何等地渴慕!即此而论,香菱学诗不仅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香菱悲剧人生中之势在必然。

香菱的一生是悲苦的,在小说第80回,她因受夏金桂的折磨,终酿成干血之症。在后40回中,夏金桂因忌恨香菱,意欲毒杀,不料反害其身;最终,香菱被薛蟠扶为正室,死于难产,遗有一子以承薛家宗祧。然而,续书之论,与判词所示之香菱结局不相符合。《红楼梦》第1回,癞僧曾对甄士隐口占一绝:“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作者以“烟消火灭”之语形容香菱,恰恰表明了曹雪芹对香菱结局的暗示,而在香菱的凄凉遭遇之中,学诗一节正是作者以一种“热中有冷”、“冷热相生”的方式诠释香菱人生悲剧的深刻性,而不仅仅只是传达曹雪芹的诗学思想。《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曹雪芹除了是一个极具才情的小说家之外,他也是一个颇有禀赋的一个天才诗人。曹公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潦倒困顿之中成就了不朽巨作《红楼梦》。笔者不妨可以如此说,曹雪芹也是一个诗工命穷的典型,他笔下的香菱,也无例外。

上一篇: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口哨与小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