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2 13:43:24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学习3、4自然段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

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测)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测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叹!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板书设计:整体

军阵部分前——后——两侧和最后

整体

秦始皇兵马俑老战士:虎视眈眈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历史氛围;商业化;使用率

一、序论

(一)调研背景

《人性场所》一书写道:“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的世界。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有一处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作为兵马俑入口广场,其承载的功能不仅是娱乐休闲,更是展现兵马俑个性魅力的重要窗口――传承历史文化。景区入口广场被赋予传承历史和文化延伸的作用,是我国旅游规划中的普遍手法。我们选取兵马俑广场作为调研对象,正是基于它的代表性。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秦皇陵遗址公园服务,陕西省政府决定对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区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改造建设,按照"围绕大旅游、服务大旅游、开发大旅游"的思路,改造景区入口广场,重塑陕西旅游品牌形象。

(二)调研范围及现状

1、广场区位现状

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紧靠秦兵马俑博物馆,是兵马俑博物馆馆前改造服务区唯一的文化旅游商业区。

广场西部紧接兵马俑博物馆,南部为骊山温泉别墅区,东南紧靠温泉酒店,东北部为原兵马俑所在地原住民搬迁地――秦俑村,再东侧为大地景观居住区。广场北侧为西临高速的延伸线――临蓝路,给景区及广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广场距秦皇陵1.5km。

广场呈南北狭长状,包含了大秦文物复制厂、中华非遗博览园、嬴轩文物等秦风文化展览馆;以及秦皇御膳,老西安等山西特色饮食餐厅和中华民俗特色餐饮区。

2、广场优势分析

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是兵马俑博物馆馆前改造区唯一的旅游商业区,具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立项的秦皇陵遗址公园和秦陵博物院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对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弘扬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3、调研方法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实地踏勘、现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广场人员和照片记录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了解――深入学习――分析――研究――反馈”的过程对兵马俑广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调研情况及分析

(一)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实地发放问卷100份,广场内部及周边同时发放,当面填写,有效回收率100%。

1、空间尺度

52%的人认为广场与景点入口距离过长,容易走疲劳;51%的人希望通过其他更短的路线直接进入景点。我们知道尺度分为公共活动尺度和个人活动尺度,广场在空间上呈狭长型,主要用于引导游客出入景区,同时广场上的人流量会由于旅游团的成批到达而比较集中,因此广场的公共活动尺度不太适宜,个人活动尺度只有在广场紧邻停车场入口的地方比较自由。

2、吸引程度与舒适度

54%的人在通过本广场后对参观兵马俑仍然没有什么期盼;23%的人甚至降低了对兵马俑的参观兴趣。35%的人认为广场给人的感受是宜人舒适的;38%的人则认为广场单调乏味,甚至拥挤压抑。在接受调查的游客中,有部分人认为广场没有很好地体现秦文化要素,本来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参观兵马俑,但是入口广场的诸多不适体验让人对兵马俑的参观热情也有所减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广场上的单独活动的人往往选择“观望”的态度,因此,他们常常会面无表情地坐在远离密集人群的场所,而成群结队的人则往往愿意“扎堆”,但多数都显得较为匆忙。

3、人们的意愿行为

33%的人基本不在广场停留;60%的人愿意在广场停留;55%的人在广场停留是因为休息或等人;21%的人因为拍照;7%的人因为购物或就餐;7%的人则是因为散步遛弯。兵马俑的参观游客的来自世界各地,行程不受时间限制的人往往愿意多停留一会儿。而多数在此停留的人表示,面对行色匆匆的人群他们会感到拥挤与压抑。人们的行为活动会因为心理的不适体验而受到限制,因此广场空间并不能提供各种多样的途径使人们完成公共活动,并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由此看来广场的设计更适应穿行者。

4、广场基础设施

标示指引:48%的人认为广场上指示标志数量适中,但位置不够明显,30%的人则认为其数量较少,并难以找到。

其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人们对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座椅(73%)为最多,对于公厕(46%)、垃圾桶(49%)等使用率较平均,电话亭(3%)则基本无人问津。

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原因有:位置不合理,找不到(30%);数量太少(28%);卫生状况差(24%);有损坏,不方便使用(9%);其他原因(9%)

广场上还需要增加的基础设施:人们认为还需增设的基础设施,以遮阳设施(64%)为最多,饮水器(46%)、取款机(38%)的需求量较平均,还有部分人希望增设室外茶座(18%)、残疾人专用设施(16%)和儿童游乐设施(14%)。

基础设施作为广场空间的核心要素,与人的心理及行为体验关系密切。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广场上的基础设施难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广场在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座椅在广场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座椅在设计上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布局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空间,并且在很多有长时间光照的位置没有考虑遮阳问题;座椅的排列形式单调刻板,朝向上忽视了人们对于观景及与陌生人交流的需求;座椅的形式单一,且部分座椅依附树池布置,材质上采用易使人感觉生冷的石材,难以满足各种类型的休息者的需要。

5、绿化景观

21%的人对广场上的绿化感觉满意;72%的人感觉一般;其余7%的人则感到不满意。56%的人认为广场上的绿化覆盖面积小;16%的人认为广场上的树种过于单一;16%的人认为绿化植物的布局不合理;12%的人认为绿化管理不好,景观显得凌乱。

广场上大部分面积都做成了铺地,绿化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停留、休息主要都是在绿化率较大的区域和有遮阳设施(主要是乔木)附近的座椅上,致使广场上大部分空间的使用率都较低,作为广场两侧的绿化景观,其间只有道路,而缺乏提供给人驻足的场所。

6、有组织的活动

广场上的活动以周围经营的商铺摊点为主,它们为广场增添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不少人认为,广场氛围因此而过于商业化,与兵马俑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协调。

对此,我们调查了游客对于提高广场活力希望增加的内容。统计得出,30%的人希望通过增加文艺表演来提高广场活力,42%的人希望增加民俗体验,16%的人希望增加临时性展览,8%的人则希望增加商业宣传活动来增加广场的活力。

根据调查结果可见,广场及周边娱乐购物的商业街范围过大,作为文化景点,商业化现象严重,人们认为需要增添更多的展示或活动。

(二)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及访问分析,我们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如下:

1、外部原因

(1)景观的反聚集效应――游客大多数是对兵马俑本身慕名而来,更多的关注于兵马俑本身,而忽略了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景观。

(2)游客的审美疲劳――大多数的景区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的旅游广场或者商业一条街,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其特色不足够明显,不能有效吸引游客在广场内部进行互动。

2、内部原因

(1)广场布局――入口不明显,路线过长,功能单一,结构不具有层次感。

(2)广场设计――绿化过少,景观单调(相对于5A级景区附属广场而言),服务设施不明显,不完善,不足量。

(3)广场管理――公共设施清洁与保养不到位,商贩及导游人员管理不严谨,景观绿化不丰富。

3、信息反馈

在调查问卷的发放过程中,我们除了对问卷已包含的问题做了详细询问之外,还对广场的其他情况做了一些访谈,访谈的结果反馈如下:

(1)商业性太强,物价太高;

(2)布局不合理,设计不够人性化;

(3)景区景点性质的单一性,产生审美疲劳;

(4)管理力度不够――公共设施清洁、保养不到位;

(5)座椅,公厕,指示牌等服务性设施偏少。

三、调研的结论及建议

(一)调研结论

该广场对历史文化积淀的资源进行了深加工,力求达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为秦文化主题广场,广场本身文化价值的开发过于薄弱,商业化现象过于严重;广场的设计本需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但该广场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游客的互动性亦不足;广场设计中对绿化和生态的重视度不足,广场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够人性化。

(二)建议

1、更便捷的游览线路

将广场作为秦兵马俑景区的一个独立景点,而不是作为通往兵马俑博物馆的路线。在游览路线上,设置更便捷的景区入口。

2、更自然化的生态与绿化

增加绿化的面积,丰富广场绿化的种类,将乔木,灌木,草坪,花卉有机结合,弥补广场的空旷感。加大绿化管理力度,按时修剪、养护、栽培与替换。

3、更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针对景区内的商贩及导游进行加强管理,杜绝占路摆摊,挡路拦客现象。设置商业及导游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

4、更综合化的功能与结构

在广场内增加民俗体验,临时展览以及文化宣传等功能,改变广场性质单一的现状,丰富其功能与结构。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规划调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前期的实地调研到后期的资料整理和问题分析,我们认识到:广场规划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温莉.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广场与市民广场文化生活为例[D].中山大学.2007

[2]孙佩,李利鸽.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年6期

[3]张宏.秦兵马俑游客消费、体验分析与旅游拓展研究[D].人文地理学,2005

[4]刘三英.基于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的秦俑博物馆旅游开发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5]刘改芳.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9

[6]刘勇.理想空间,人性化的现代城市广场――南宁市五象广场使用状况调研.广西农学报,2015年1期.

[7]周宝娟,吴伟东,郑艺鸿.小城镇开放空间研究―凤阳鼓楼广场调研与分析.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6期

作者简介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艺术手法 石刻陶俑

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雕塑艺术是统治者用来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表现出深沉雄大的气魄。

秦陵兵马俑在艺术手法上是写实手法,而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在艺术手法上是写意手法。兵马俑是秦代时期最典型的雕塑代表,其工艺复杂,制作精巧,技艺卓越无不令人惊叹,具有现实主义之风;汉代的雕塑则是霍去病墓前石雕,霍去病墓前石刻已脱离了石刻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表现出南方楚文化写意与象征之风。而后者已逐渐衍变为主流。

秦代与汉代石雕有两方面的不同:

1、题材除了兵马俑,更多的是文俑,舞俑,杂技俑,侍仆俑等。

2、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汉代比较注重人物神态和动态的刻画,忽略形体比例结构,甚至有意通过夸张变形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霍去病墓前石雕依石造型,以神取胜,富于整体感和力度感,饱含生命力,石西汉雕塑划时代的作品,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也是汉代最为大气的艺术典范之一。这种 “写意”的创作方式逐渐成为中国造型艺术的主流。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明快、细腻,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而霍去病墓前共有16件石刻,包括石人、石马、马踏匈奴、怪兽食羊、卧牛、人与熊等,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写实手法为主流。

秦兵马俑雕塑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如秦俑的发型,有螺旋纹式、波浪式等。发辫有三股、六股,盘曲扭结,走向清楚,丝丝头发,清晰可见,陶俑的发舍有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四环髻等等,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束发络髻的各种式样。发髻的带头,有呈扇面形,有为折波形,有的则表现飘摆翻卷。陶俑的服饰衣纹随体曲折,刻画得维妙维肖。甲俑铠甲的甲钉疏密有致,也刻划得丝毫不差。陶俑腰间所系革带和带钩,腿部扎的行,以及靴、履等细部,与实际对比具有极高的相 似性。连跪射俑右脚鞋底两端密中间稀的排列,也是基于人脚着地后部位摩擦轻重不同的考虑。像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等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也是颇具匠心,塑出六颗牙齿,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同样。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也有个性,比如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陶俑制作都很写实,精确地刻画出了武士的不同身份,年龄,个性与心理活动。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概括说,即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形象逼真。

秦俑的面型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发髻、发辫,反映了作者在统一中力求变化,使俑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姿。另外,秦俑造型,把外部形体与内在的气融为一体。例如,那立如铁塔似的武士俑,往往表现性格粗旷,气度勇猛;清秀型身材的俑,则显得文雅、聪明、伶俐;身材魁梧的军吏俑,表情肃穆、威严、刚毅、自信,好像胜券在握。这些都显示了神藏于形,“形具而神生”的艺术规律。秦俑群塑大面积地展示了秦人的形象,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所显示的人体的形象美。

而在其相比之下,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价值体现在:第一点,以《伏虎》之作赞赏英雄,这和秦始皇兵马俑直接用马或站立人像表现相比更富于诗性的想象,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常用的“借喻法”。第二点,基本用原石和原形为体,开创了望石生意、因材雕琢的创作方式。而这种方式的精神哲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尊重自然、时间对石头的“炼就”,又融入人的创造能力。和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起来,显得汉代更重“意”的艺术表现思维方式。秦始皇兵马俑以物的客观真实性为依据而打造、磨练石头,并通过对生理特点的刻划来表达形体的量和力。而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直接以运用原石的方法,则是利用了自然的力量,这种手法对建于室外的纪念碑雕塑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艺术表达。

总之,秦汉时期的石刻作品,在塑造上既采用了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也运用了极度夸张的变形风格,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形状特征,合理巧妙的利用自然的美,选择最能表现其活力、神态特征上加以夸张和变形来表达主题,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铁军.中国古代经典雕塑――陵墓雕塑[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王子云.陕西古代石雕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4

一、“鸟瞰”文字,品味写法

重感悟,也要重应用。很多文章,文采很好,通俗易懂,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解读文本,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妙处之外,还要带领学生时不时地跳出文本,站在高处,试着从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的巧妙方面加以赏析。小学语文是个大综合,不似大学那般将语文分为文学、语法等,老师应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因“文”适宜,根据文本特点从多个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如教学《秦兵马俑》时,可从写法入手,围绕“作者怎样把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表达具体的呢”,体会作者构思之精妙,文章的层次分明,语言丰满,方法巧妙。师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生答:“用列数字、作比较方法描写兵马俑面积大,数量多,气势恢宏。”从感性上认识到俑坑非常多、非常大。师又问:“除了使用这样两种说明方法,作者描写时用词也很精妙,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子就感觉到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生答:“鸟瞰、军阵、大军……”老师进一步解释“鸟瞰”的意思:“像鸟儿一样在空中向下俯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里用鸟瞰而不用俯视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答:“只有鸟瞰才能见到兵马俑的全貌,可见兵马俑的多,俑坑的大。”除此以外,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到的,教者及时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栩栩如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者找准“规模宏大”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更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凸显秦兵马俑的宏大的。这样既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可以引领学生跳出文本,“鸟瞰”文字,品味写法。

二、文海拾贝,咬文嚼字

文字魅力无穷,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徜徉于其中,时不时驻足或观赏,或捡起几个“贝壳”。这些“贝壳”或是一些精练的词语,或是一些优美的句子,抑或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位老师在《大江保卫战》的教学中,着眼于“急”中生智。“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为什么不说“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在表达方式上给你什么感觉?教者强调了“短促而力”;“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抓住“转瞬间”、“疯狂”、“撕咬”等体会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连用了三个告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形势的严峻。教者重点强调“!”、“……”,引导学生体会情况万分危急。醒目的三个感叹号仿佛是给我们敲响警钟,由省略号我们也能感受到有更多的险情在频频告急。此时标点也在说话,让我们产生无限遐想。教者适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南京也在告急,沿江的所有城市都在告急,无数个告急。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洪水猛烈地“撕咬”着大堤,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旦洪水吞噬大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学生说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还通过朗读说明灾情的万分危急,“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语速由慢到快。教者将文章如庖丁解牛般剖析,如果得法,不支离破碎,且这段文字果真值得咀嚼的话,那么这样的剖析是很必要的。这样的剖析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需要教师在作者写得精彩处停下,引领学生寻找发现品析感悟甚至应用,这个时候,标点会说话,排比会招手,精妙的词句会凝视你,等待你去感悟,去发现,去学习。

三、时“仿”时“续”,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教材,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一条捷径。从低年级的词句段的训练,到中高年级的写作方法的品析,读写能力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老师善于利用课文中可以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点,在精读后及时进行仿写或续写的练习,则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读写能力。很多课文中有这样的留白或适宜学生仿写的精彩之处。

在学习《秦兵马俑》后,引导学生从“视”到“思”,从续到仿。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东阳大云山墓群、明祖陵,那里有很多神态动作各异的雕像,有单个的,有群雕。在我让学生仿照《秦兵马俑》中的片段进行仿写后,很多学生用上了这个片段,写得很精彩,为文章增色许多。且很多学生在写游记时,也自然地用上了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很是欣然,觉得这样的训练扎实有效,小学生很需要多一点这样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寻找这样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点。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5

咸阳博物馆

欢迎大家来咸阳博物馆参观。咸阳博物馆是全国闻名的中型博物馆之一,馆址是明代1375年所建的文庙,现主要以展示秦汉历史文物为主,共有7个陈列厅,五个方面的内容。陈列面积达八百平方米。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真实地再现了秦都咸阳的历史风采;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展现了西汉王朝的军队阵容;宗教文物陈列展现的是北魏-

隋唐及明代的铜石佛教造像;咸阳碑石陈列展示的是北魏到清明时期的历代碑石和墓志。

1、第一陈列室

第一陈列室主要展示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传说秦人是皇帝的后裔,原为周王室养马,公元前770年,秦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开始立国。此后秦人不断向东发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12年将国都从历阳迁到咸阳。咸阳地处泾渭二水交汇的三角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渭河又是一条天然的运输线,打起仗来不仅进可攻,退可守,军队,军需可以直流而下,有利于用兵,因此可以说秦迁都咸阳是一项重要大的战略举措。

这里主要展出的是秦统一以前的文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先后实行变法,而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中最典型的一次。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先后实行两次变法,进行了为二十余年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把土地授于农民;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实行重农抑商,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在秦国境内统一度量衡,这件铜大良造商鞅量,就是统一度量衡的见证之一,方升侧面又亲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上面写的是:“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涫;法度量测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得以迅速壮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自商鞅变法以后,封建制度在秦国进一步确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秦还兴建了中国古代最闻名的三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约三百多万亩的土地得到浇灌,使水旱之灾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郑国渠的兴修则使关中境内4万余倾的土地得到滋润,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冶铁业较前有了极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得到了普遍使用,这里展出的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诸如铁铧、铁铲、铁斧、铁锸等,这就冲分说明了之一点。

在军事上,秦一直奉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凡是有军功者,均可得到官爵、耕地、民户等奖励。奖励军功能够政策的实施,大大曾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经过了十年的战争,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从此结束了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咸阳秦遗址出土的铜戈、铜剑、铜戟、铜箭镞等,表明秦国的兵器大部分任然是青铜质地。

在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共20多件,其中有的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征伐六国的战利品。这里展出的安邑官锺腹部刻有铭文,安邑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此物应是魏国之物,是一件量器,腹部的量制铭文是此器物入秦以后重新校刻而成的。这件铜T于通体饰变形蘖纹,造型精美,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属于一种军乐器。这件修武府温杯,下部是温酒器的底盘,上有“修武府”三个字。修武府为战国时魏国的一个地名,因此也属魏器。这几件青铜器是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见证。

2 、第二陈列室

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的是秦咸阳宫出土的文物。秦时咸阳城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东北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自公元前350年亲孝公迁都咸阳起,历经了战国秦至秦王朝两个时代共144年的发展,都城咸阳已相当壮观。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媒婆一个诸侯国,就仿造其宫室,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原上,建筑了各具特色、样式繁多的宫殿。除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六国宫室外,还有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风景幽雅的“兰池宫”,庄重厉穆的“信宫”,军事防御的“望夷宫”,同时又扩建了供皇帝游乐的“甘泉宫”和“上林苑”,新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整个咸阳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负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当时的咸阳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已经成为世界东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沙盘模型就可以看出当时秦咸阳城的状况。

咸阳宫是秦朝的朝宫,自秦孝公以来军国大事都在这里决议。在咸阳宫发生了许多的历史事件!如荆轲刺秦、焚书坑儒等等。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入关放火烧了秦宫室,大火三月不息,秦咸阳宫在火灾中遭到了毁灭。这里展示的是秦一号宫殿遗址模型。秦一号宫遗址位于咸阳市东15公里的窑店镇,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耕地6米,是一个战国以来盛行的多层高台建筑。在夯土台的台面以及以及四面分布着用途不同的殿宇,台面的中央是主体殿堂,台基的两侧分别设屋宇七间,有卧室和浴洗室,过厅回廊等等。在遗址中的积水和落水处设有排水池和地下排水管道等多处。整个宫殿在使用功能,通风、采光、取暖、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安排。

这里展出的墙皮、地面、龙凤纹空心砖花、花纹铺地砖都是秦咸阳宫的建筑材料。空心砖可以防潮隔音,主要作为踏步用的,砖面纹饰华丽,线条流畅,既是建筑材料又是艺术品。铺地砖也是花纹各异。瓦当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主要用于保护建筑椽檐,秦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的瓦当为数最多,其陶质细密,模制而成,有动物纹,植物纹,变形夔纹、变形纹饰等等。

在宫殿遗址内有七个冷藏窖穴,距地面有13米深左后,在发掘时有动物的骨骼,说明是用来冷藏肉类食品的。这些彩绘合页和三相活角,为我们研究秦代的建筑提供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3、第三陈列室

第三陈列室主要展示了秦统一的一些实物。这些带有陶文的器物也是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上面有印字陶文,内容是秦地名、制作者的姓或名等。这一组货币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的情况,秦诏版式秦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战国时期各国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重量、形制和计量单位都不统一,币制极为混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下令废除六国的旧货币,用镒作单位,以铜质圆钱为下币,称为半两,重如其文, 以黄金为上币。度量衡的统一保证了封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这里展出的访峄山刻石,是秦始皇28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等为颂扬始皇的威武圣德而立的。这是始皇刻石之始。秦统一文字,保证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令的通达,对于文化的传播,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两千年的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发展。

秦代的青铜器主要为生活器皿,制作上不再像商周战国时期那样繁饰华丽,而是以素器为主。秦咸阳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秦代早期,有些青铜器是秦并六国时从别的国家转运过来的器物;二是,秦统一以后,青铜器开始了有了共同的时代特色,又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铜鼎、铜锤、铜钫、蒜头壶、铜镜、铜带钩。其中有错金银铜鼎,利用了两种不同金属的色差,构成了非常独特的青铜器的图案,堪称精品。

咸阳宫建筑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是我国考古学上首次发现的秦代丝织品,出土的衣物可辨的有单衣、夹衣、丝棉衣,带有几何纹,动物纹,花纹生动活泼,为研究我国的纺织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

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是咸阳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咸阳是历史上西汉王朝的陵墓区,西汉的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九个皇帝埋在咸阳塬上,这里展出的是1965年在咸阳市以东20公里处的杨家湾出土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这批兵马俑是在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出土的,发现时距地面1米多深,共十一个坑,分为东西两排,由南向北两两相对,出土步兵俑1965件,骑兵俑583件,盾牌千余件。我们的陈列基本上市复原陈列。大家请看:在骑兵俑中分为大马和小马两种,大马通高68厘米,小马通高50厘米。马的彩绘颜色也不同,有黑、红、紫、白四种,形象非常生动传神。骑兵俑身着红、白、紫装束,一手握缰绳,一手拿武器,他们呈现的是一种整装待发的状态。

步兵俑的服饰、神态各不相同。大多数是武士俑,也有跳舞俑、乐俑、薄书俑、指挥俑。也有的是戴帽俑,有的是发髻俑,面部表情非常生动。武士俑都是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武器。

据考证,这批兵马俑的制成年代应该是西汉初年。可能是刘邦时代丞相、大将军周勃生前统帅的“北军”的形象。这批兵马俑反映了汉代的军队的送葬制度,说明西汉时期骑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军事制度、丧葬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先前时期崇尚车战,汉代以后崇尚骑射,这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5、宗教文物陈列室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6

秦陵考古发现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1974年春天,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重视。从此以后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探,迄今已发现了600多处陪葬坑和陪葬墓,对陵园的形制和丰富的埋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大大带动了对秦文化的研究。

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仿生水禽坑、马厩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动物坑、寝殿、便殿、食官遗址、内外城垣遗址、丽邑遗址、打石场遗址、刑徒墓地、公子公主墓地及其他一些陪葬墓①。研究秦文化,不研究秦陵是不行的,它对中国古代帝王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始皇陵食官遗址上发现的一个青铜编钟上刻有“乐府”两个字,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设立乐府的时间提到了秦代,因为在此之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编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该乐府钟制作精致,与秦始皇陵的祭祀活动有关。后来在汉长安城中出土的秦封泥中也发现了秦的“乐府”和“乐府丞印”。

修陵人都是些什么人,来自何方?史书无载,但从秦陵遗址考古发掘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在陵西侧的刑徒墓地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瓦片,刑徒墓地实质上正是当时为秦始皇修陵人的墓地,这些修陵人虽然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但是以刑徒的身份修陵。死后被草草埋葬,既无葬具,又无随葬品。只在墓中发现了18件刻有墓志的瓦片,其中有一个瓦片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从刻文的内容来看,有服役者的姓名、所在地、服役性质及爵名。如“东武居赀上造庆忌”、“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博昌去疾”等,东武、平阴、博昌是地名,分别来自山东、河南等省。居赀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是指因犯法而被罚钱财,本人又无法缴纳钱财,而以劳役代替,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直到劳役期满。上造和公士则为爵名,是秦二十等爵制中最低的两等,庆忌、滕、去疾为人名。从瓦文内容来看,当时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地位低下的人,也有地位稍高的人,但最后的归宿都比较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墓志。

在食官遗址上发现了不少的“丽山食官左”、“骊山食官右”等陶文,说明秦始皇陵最初就称为“丽山”,以表示其高大无比,显示皇权的尊严。秦始皇陵只是后人的称谓。

在秦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陶文。内容为“宫水”、“宫”、“宫得”、“宫系”、“咸阳衣”、“咸阳午”、“栎阳重”、“工路”等,目前已发现不同的刻名有80余个,这实质上是制作陶俑的工匠名,表示这些工匠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来自于宫廷的,在名字之前均有一“宫”字,来自咸阳作坊的,则在名字前有“咸阳”或“咸”字,还有来自栎阳、安邑、临晋等地的,有的干脆只写名字。这些陶俑身上的名字既为我们研究秦俑的制造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也验证了《考工记》记载的当时实行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记载,秦兵马俑坑的铜兵器上也有制作者的刻铭,说明早在秦代就实行责任制了。

兵马俑的发现与秦始皇陵的不断勘探发掘,将秦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秦俑馆组织召开了五次有海内外学者参加的秦俑学与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出版了《秦俑秦文化丛书》20本、《秦文化论丛》9本,及一批关于秦俑秦文化研究的著作,如《秦俑学研究》②、《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③、《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④、《秦俑专题研究》⑤等。

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竹简,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其成文年代有早有晚,早的可以到商鞅变法,晚的则到秦始皇三十年,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⑥。

云梦秦简的出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在此之前,还未出土过秦简,云梦秦简的发现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批竹简的数量达1150枚,近4万字。经过整理发现内容极为丰富。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深入研究。

这批秦简使我们对秦代历史的若干重大问题,可以获得很多新的认识。例如《南郡守腾文书》,不仅有助于了解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而且有助于认识秦的用人制度、县道并立的地方行政系统、县设啬夫的制度、郡守与县道啬夫的职权范围以及传达文书的制度等等,还反映出从《田律》到《田令》的变化发展、区分良吏恶吏的标准与意义等问题。又如《编年记》,它可以订正、补充与印证《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及有关《世家》、《列传》关于秦的统一战争的若干年代、地区和具体经过,也可以印证与纠正前人对《史记》有关记载的解释,更可以从中看出秦的地方官制、秦的赋役制度、秦的历法、当时的统一战争与反统一战争以及一些地名的历史沿革变迁等等,其史料价值不亚于《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关于秦的年表部分。至于《为吏之道》,除了能说明当时官吏的行为标准、善恶准则外,还反映出儒、法融合的初步迹象以及当时社会的风尚等等问题。

《秦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它填补了自李悝《法经》与商鞅《秦律》散佚以来的空缺,是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是研究秦时阶级、阶级关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秦的官制、土地、赋役、赐爵、租税、官吏考核、罪犯审讯、工匠培训、户籍、上计、仕进等制度,以及仓库的类型、结算、设置、封提、管理等制度,由官府禀衣、禀食、传食等制度和管理、财经出纳的预算、决算制度等等,都在《秦律》中有明确而且比较详细的反映。此外,如当时的物价、秦的牛耕、城市制度、商品经济、官私手工业、社会风气、流行疾病以及秦人的思想、文化特征等等也有所反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秦的刑名、刑罚、刑徒、刑期及隶臣妾的地位、来源、特征等等,《秦律》也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对于了解秦的刑罚制度和奴隶制残余等问题,有重大的意义。甚至还可以从《秦律》与现存《汉律》零星条文的比照中,看出秦律与汉律的异同和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轨迹。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如高敏先生的《睡虎地秦简初探》;由中华书局编辑的《云梦秦简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文章;还有一大批研究文章在各地报刊发表,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另外,1979~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一座秦墓中,发现了一支更修田律的木牍⑦,正背面共有154个字,内容是国王命令丞相甘茂、内史更修田律的事情,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以后一次重大的律令修改和执行情况。1989年又在龙岗出土秦竹简150余枚,内容也是以律文为主,涉及禁苑、驰道、田地、马牛羊管理等律文,有关驰道管理的律文则是目前了解当时驰道及相关问题的唯一实物资料。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座秦墓中发现了秦王政八年的秦竹简,共有470枚⑧,内容为《日书》、《墓主记》,其《日书》和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日书》大同小异,时间较云梦《日书》早,反映的是秦文化社会风俗。在此墓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质地图七幅,反映的是当时秦国上邽县的地形图,图中除绘注地名、山川、水系以外,还标明了各处森林的具体位置。

秦封泥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过去秦的封泥发现很少,而且在断代上存在问题,并未引起学者的注意。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秦封泥破土而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最早由路东之收藏的千余枚,经周晓陆和路东之两先生共同对外,引起极大的轰动,后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相家巷遗址进行了调查和科学发掘,又获得了不少的秦封泥,使人们对秦封泥的出土地点有了明确的认识⑨。这是秦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关于秦职官的封泥主要有:丞相之印、右丞相印、左丞相印、上家马丞、下家马丞、中车府丞、骑尉、内官丞印、郡左邸印、郡右邸印、左弋丞印、大仓丞印、泰仓、泰仓丞印、泰匠丞印、泰库令印、内者、内者府印、宦者丞印、中官丞印、高章宦者、高章宦丞、弄陶丞印、尚浴、尚浴府印、中宫丞印、中宫、中府丞印、北宫宦丞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宫廷内部和直接为宫室(包括为皇帝、太后、太子)服务的官吏。许多官职是以前史书没有记载的,有些虽然有记载但记载混乱,因而问题也说不清,秦封泥发现的这些官职则使历史上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譬如,秦的丞相问题一直是争论的问题,在遗址中发现的丞相官印应该说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当时既有丞相,又有左、右丞相,这应该是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办法之一。从发现的官职中也可以看到秦时的宦官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出土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封泥,也验证了历史上嫪毐和赵高之所以能在秦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的事实。南宫、北宫封泥的发现也证明了文献中关于秦有南北宫的记载是正确的。

不少的封泥反映的是秦时的马厩管理制度,以前在秦陵也发现过一些马厩方面的资料,但这次的发现更多、内容更丰富,计有:宫厩丞印、御厩丞印、泰厩丞、章厩丞、宫厩丞、下厩丞、中厩、中厩丞、中厩马府、中厩将丞、官厩丞、左厩丞、右厩丞、小厩丞、小厩将马等,可以看出秦时的马厩管理是严密的,也反映出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秦封泥中的大量职官署名,比史书记载的秦官吏要多得多,纠正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一些关于秦官吏记载的错误,近乎一部秦代的百官志,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

秦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和苑囿,过去我们只能从文献中找到秦在关中地区有一些苑囿,如上林苑、宜春苑等,这次发现的封泥中透露出不少的秦时苑囿,如上林丞印、杜南苑丞、白水苑丞、白水之苑、鼎胡苑丞、东苑、东苑丞印、具园、麋圈、息园、庐山禁丞、桑林丞印、左云梦丞、阳陵禁丞等等,很多是以前史书中没有的,另外“具园”封泥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史书上记载的“具囿”。

还有不少的关于当时经济方面的封泥,如:铁市丞印、西盐、西采金印、栎阳右工室丞、雍工室印、栎阳左工室丞、咸阳工室、咸阳工室丞、左织缦丞、右织、汪府工室、江左盐丞、江右盐丞、采青丞印、邯郸造工、蜀左织官等等,反映出当时秦对盐、铁、纺织等手工业的重视及当时手工业的分工状况。

在这批秦封泥中,还发现了大批秦时的地名,这是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的有:咸阳亭丞、上郡侯丞、好丞印、西成丞印、西共丞印、徐无丞印、四川太守、南阳郎丞、朐衍道丞、溥道丞印、翟导(道)丞印、 丞之印等数十枚封泥。

以上这些地名,有些为我们过去所见过,有些则是新增加的,对于我们研究秦时的郡县情况大有裨益。翟道、朐衍道丞和溥道丞印显然是当时秦设在少数民族中的县级机构。上郡侯丞的发现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对于研究当时的封侯制度增加了新的资料,因为上郡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皆北方重镇,今传世及出土的上郡戈就达10余件,但此地封有列侯,却从未见任何蛛丝马迹,据此封泥,秦史的某些篇章无疑需重新改写[10]。

秦封泥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快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出版了《秦封泥集》[11],《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等杂志率先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

里耶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的研究

里耶秦简,2002年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秦井中[12]。

这批简牍是里耶所在的秦迁陵县的官府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文书和存档、司法文书、物品登记和转运、邮驿、算术、军事等,其中不少是过去鲜为人知(或认识有误的)有关官制、历史地理的内容,如“洞庭郡”在过去从未见于史书记载。据研究,里耶古城可能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处县署和秦王朝的迁陵县所在。

里耶古城所在地位于酉水中游,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发源地,并非人们认为的文化发达地区,当时是楚人、巴人和秦人争夺的战略要地,是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也是战争激烈的地方,但历代对这一地区的记载非常少,一些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简牍的发现再结合文献资料对于解决诸如楚国的疆域、夜郎的所在、秦楚为什么争夺此地、秦国郡县制的推行以及楚国有无郡县制等重大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众多的特别是县、乡等基层官吏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行政机构的具体运作,严格地将每天分为十二刻,每刻再分成十二分,计时精确,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的事可构成简洁完整的公文,可知秦政权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丰富了我们对秦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里耶古城秦简的意义是巨大的。首先是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大充实了少得可怜的秦史资料,其次这批简牍是秦时县级政府的部分档案资料,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必将复活秦时的各项制度,譬如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其次,该简中还有不少的有关秦历史地理的材料,有很多的地名,如迁陵、酉阳、阳陵、沅陵、益阳、零阳、临沅等,特别是有数支简中记载了“洞庭郡”,对洞庭郡的介绍十分详细,不仅有行政机构建制,而且还出现了“洞庭郡司空”、“洞庭司马”、“洞庭尉令”、“洞庭假尉”等官名。这是以前的史书中从未记载的,虽然目前对秦到底有多少郡有很大的争论,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未提出过有洞庭郡。迁陵一带原来是楚黔中郡之所在。《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年后,《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水经·沅水注》更清楚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到汉初时,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史书中未说明有秦一代黔中郡有何变化。因此,秦是否有黔中郡还需要有关的资料来说明。另外里耶秦简也为我们增加了许多过去并不知道的县名,因为过去一般认为秦王朝并未管到此地,对此地的管理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由里耶简文记载的迁陵、酉阳、沅陵、阳陵、益阳、零阳、临沅等可知秦朝已对这一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里耶简牍中还发现了当时各地之间的距离,如:“鄢到销百八十四里,销到江陵二百四十里,江陵到孱陵百一十里,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索到临沅六十里,临沅到迁陵九百一十里”。这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实际的参数。

再次,里耶秦简将中国乘法口诀的使用提前到秦时。在一片木牍上发现了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的一致。这是中国乘法口诀表最早的实物证明,从而印证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乘法和乘法口诀表已被使用。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的《算书书》。在里耶秦简发现乘法口诀以前,曾在敦煌和居延汉简中也发现过乘法口诀。

通过对这批简牍的研究将使我们对当时的历朔及当时的行书与文书格式有了明确的了解,因为在此前还未发现如此大量的固定成熟的文字格式[13]。

目前公布的资料仅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整理发掘工作的继续进行,还会有更重要的发现,将使秦历史上许多难以说明的问题得以解决,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千多年来秦史研究面貌。

秦金文、陶文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秦金文主要的有秦公钟、秦公鎛、杜虎符及青铜兵器上的铭文、度量衡器上的铭文。秦青铜器铭文在北宋就有发现,但铭文的大量发现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从而为秦文化的研究补充了很多难得的资料,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所裨益。王辉先生对以前出土的和传世的青铜器铭文进行考释和研究,出版了《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为我们研究秦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前多年在甘肃礼县发现的秦公大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皿,有青铜壶、鼎、簋等,该墓葬是襄公、文公的墓葬,为中字形,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惜大墓被疯狂盗掘,不少文物流失,从现在得到的部分秦青铜器上我们发现了一些铭文,内容主要为:“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簋”等,从而使我们得知礼县发现的大墓是秦先公的墓,为我们研究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和寻找秦的早期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发现于陕西宝鸡太公庙村的秦公钟和秦公鎛共有八件,为春秋早期秦武公所制,器形硕大,器物铭文历数秦先公,直到宪公,包括武公、出子、德公,为宫廷重器。“宪公”铭文的出现,纠正了《世纪·秦本纪》中误将“宪公”为“宁公”的记载,为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寻找秦都平阳提供了线索。

杜虎符1975年发现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北沈家桥村东北一里处,内容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也就是说当时发兵在50人以上者就必须使用虎符才可以,而且领兵者所持的一半虎符必须能和国王的另一半合符。杜虎府的发现也为我们找到秦杜县的位置提供了线索。比杜虎符时代晚的还有新虎符和阳陵虎符,虎符上的铭文内容大体相同。

在秦的度量衡器上不少都刻有铭文,有些只有始皇诏,有些则不仅有始皇诏,而且又有二世诏。文字既有刻在权上的,也有刻在诏版及其它量器上的。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资料。

在青铜兵器上也有很多的铭文,铭文的内容既有制作兵器的时间、地点,又有制作兵器的监造者等。如“王五年上郡疾戈”、“大良造鞅戟”、“七年相邦吕不韦戟”等,从而为研究秦的兵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考古发现的有秦一代陶文是很多的,袁仲一先生曾出版《秦代陶文》一书,收录了1610件陶文拓片,内容丰富。近几年又发现了不少的陶文。陶文罕见长篇铭文,多数是只有二、三字或三、四字,但是综合起来看,内容却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课题。

这些陶文大部分发现于秦都咸阳和秦始皇陵,很多是刻在砖瓦上,从这些陶文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秦代制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秦都咸阳发现了很多里名,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内里坊制沿革的难得的资料。

在陶文中文字最长的是“秦惠文王前四年赐宗邑瓦书”,上有119字。内容大体为:秦惠文王四年,周天子派卿大夫来到秦国,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赐给惠文王,第二年大良造、庶长游宣布惠文王的命令,把杜县从封邱到水之间的土地封给右庶长,作为宗邑。从其内容来看反映了秦时的封邑制度和土地制度。 从大量发现的秦金文、陶文和石刻文字来看,不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秦文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素材,从发现的秦文字来看,既有大篆、小篆,又有隶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又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全国的文字,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总而言之,随着秦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秦的文献资料还会继续被发现,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资料出土,并很快公布于世,以推动秦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学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④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⑦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博物馆:《青川县出土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4期。

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2期。

⑨倪志俊:《空前的考古发掘,丰富的瑰宝收藏——西安北郊新出土封泥出土地点的发现及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新入藏的大批封泥精品》,《书法报》1999年4月9日。

[10]黄留珠:《秦封泥窥管》,《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

[1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历史;高效课堂;兴趣;分层教学;创新

由于历史事实不能再现,教材中叙述历史的文字资料相对抽象和枯燥,因而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愿学习历史。另外,有的教师上课时仅仅满足于传授主要知识而不做适当的延伸,使历史课单调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拓宽历史教学的天地,构建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事实,努力变过去单一的讲授为多元的论证,不仅是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如学习“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时,可以引导学生边听边议,列表归纳,动手在地球仪上画线,或者扮演航海家讲述故事。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学习效果自然提高。同时,教师在语言上应该多一些激励,少一点责备,在讲课时多一些微笑,少一点严肃,这样能让学生心理放松,保持学习的热情。

另外,现代中学生接受信息多,视野开阔,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往往不满足于教师的照本宣科、复述历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深化教材内容,使知识连贯,有广度、有交叉,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传统的结论,借以激发兴趣。如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般是肯定它的文物价值,但联系到学过的商鞅变法,就能透过兵马俑,反映秦国富国强兵、吞并六国的历史真实;同时,将兵马俑严阵拱卫秦始皇陵这一形象进一步扩展开来,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起来,从而说明始皇陵兵马俑也是秦朝皇权至尊在陵墓仪制和人力物力方面耗费巨大,与秦朝的苛政、暴政联系起来,从而揭露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面扩散,化单调为丰富,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

二、尝试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加之历史学科的前沿知识千差万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加区别地统一要求,就会使部分学生对历史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照顾各类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学困生。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又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也要有层次感,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让高水平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的问题请学困生来回答,回答正确的要及时表扬,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继而保持学习的兴趣。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启发鼓励一下。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各类学生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大家的关注,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的面部表情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和知识的广度、深度。进行课内练习时,应当照顾全体学生,同时要更多地提问学困生、辅导学困生,以便及时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当堂解决,防止学困生知识日益落后,失去学习信心。这样,各类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教师的指导,讨论发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教材中已给出了答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从教材没有提出的问题中去寻找问题,要鼓励和诱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把学生的心理触角引向未知的世界,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梯度设问,层层推进。如果设计“日本为什么投降?打败日本的主力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答出是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打败日本的主力。然后,再进一步设计“假如盟军没有参战,日本也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去发动偷袭珍珠港战争,我们的抗日战争还要坚持多久才能取得胜利呢?”这种问题,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力量是盟军的联合力量;但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大陆上抗击日军的主力,中国人民八年艰苦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博物馆 陈列艺术 运用

现代博物馆是征集、陈列、典藏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986年出版)。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那么,陈列展览则是衡量这个博物馆的科研水平、馆藏实力和工作质量的窗口。

陈列艺术设计是博物馆的一项中心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广泛涉及到环境学、建筑学、广告学、材料学、心理学、声学、光学等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有其特有的规律、原则和要求。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应把握陈列主题、创造美观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五点作为设计依据的总则,可以有效地指导陈列艺术设计,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个陈列艺术设计的准则。

设计的核心是展品和观众两个方面。把文字的内容方案变成形象的陈列展览,它既要充分体现陈列内容的主题思想,又要满足陈列实用功能要求。需要设计师根据展品、场地、内容文案、经费、设备、材料、制作工艺等基本条件和要求来创作完成。在设计实践中,不仅需要运用文物、图片、场景等进行静态展示,还运用电子触摸屏、投影仪、液晶电视、自动语音导览、电动图表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使整个展览动中有静、动中有影有声,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考察近几年国内外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技术相对成熟且较为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有如下几类:

(一)、互动展示类: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虚拟翻书、互动投影系统、多点触控系统、电子签名簿、图文视频点评浏览、趣味游戏/知识抢答等。对于互动展示类技术,其最大卖点在于“互动”的技术特效,观众不只是远距离观看,而是尽量让其融入展览,充分体现陈列艺术设计围绕的核心——“观众”这个方面。

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主要展品的辅展示手段,同步展示与主要展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强化现场观众对主要展品的认知和了解。二是以信息存储库的形式存在,方便观众就某些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询。此外,如虚拟翻书、互动投影等,对于强化内涵展示并无多大意义。总的原则是:权衡利弊,慎用少用。LED显示屏技术专属新材料概念,有的博物馆陈列用LED平板电视展放历史文献资料片,这与展示手段的科技化无涉,而以历史影视剧作为辅展品的做法,宜深戒之。单纯的互动趣味游戏/知识抢答,适宜在陈列之外划定观众互动区集中展示。

(二)、幻影成像类: 360度/270度/180度幻影成像、全景半景画、魔幻剧场、侧悬浮成像系统、幻像雕塑。

幻影成像,亦可称之为三维全息投影技术。由柜体、分光镜、射灯、视频播放设备组成,基于分光镜成像原理,通过对产品实拍和构建三维模型的电脑数字处理,然后将拍摄的的产品影像和产品三维模型影像叠加进场景中,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景观”与“虚拟影像”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科技与实物、科技与传统手段有机统一的原则。

幻影成像是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现代博物馆陈列较为理想的展示手段,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复原历史、科学与技术、原生态理念等的内在要求,与博物馆馆陈列效果目标高度契合,特别适合运用于贵重文物的多维度虚拟展示,展示丰富的细节或内部结构,也可表现人物等。不需要人们佩戴任何偏光眼镜,在完全没有束缚下就可以尽情观看3D幻影立体显示特效,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配合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可以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全息影像。但在虚拟实物方面,仅当现实实物不复存在,且无相关图照资料可供展示情况下,才考虑利用三维动漫该技术进行全仿真模拟。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亦不乏缺憾之处。如有的博物馆重“幻影”轻“景观”,对景观仅做简单处理,全凭幻影独力支撑。也有的历史类纪念馆因受到场地限制,或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将重大战争题材陈置于几尺见方的微缩布景箱内,通过幻影成像展示,不仅现场体验感远逊于传统的场景展示,甚至基本的陈列信息都难以有效传播,应引起深思。

谈到关于场景半场景画的技术, 该技术特别适合运用于历史类博物馆馆陈列中对战争场景的复原,硝烟、烈火、枪炮声、喊杀声交融一体,技术特效、展示特质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营造的氛围更贴近历史。自198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一个半景画馆《卢沟桥事变》和1989年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一座全景画馆《攻克锦州》完成以来,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在全国取得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约有20余个、全景画馆约有10余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果运用不当,对陈列环境会造成声光污染。大多数博物馆能够吸取前者经验教训,除弊创新。

(三).虚拟现实类:虚拟讲解员、虚拟人脸变形、虚拟运动/射击、虚拟拍照、虚拟城市/景区漫游。

(四)曲面显示类:环形投影幕、立体影院系列、球形投影幕、智能旋转/摇摆电视展示平台、多媒体故事墙、动感滑轨。

(五)多媒体沙盘类:互动投影沙盘、多媒体沙盘。

随着广大观众知识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新技手段也顺应时势要求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现代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艺术设计中。博物馆同仁针对这种现象看法纷纭,下面集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扼要评论:

观点一,体现科学性。科学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亦是博物馆陈列的固有属性。但科学性并不能等同于科技性,并不是“博物馆陈列科技含量愈高,科学性就愈强”,这种看法易造成以大量科技产品的简单堆砌模糊了对陈列内在规律的探索。

观点二,增强互动参与性。现代科技将“动态陈列”从设想变为现实,观众的主体意识大为增强。然而,动态陈列与静态陈列一样,仅为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并非陈列的本质特征,是“动”是“静”,还是“动静相宜”,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观点三,提升趣味性。趣味性是博物馆陈列的目标之一,但趣味性并不属于博物馆陈列自我规定性范畴,不同观众因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文化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兴趣爱好亦大相径庭。如何通过高新科技的运用,尽量满足多数观众而不导致顾此失彼,尚待解决。

在各种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堪为成功范例的是由香港康文署和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展览——“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香港历史博物馆艺术设计人员在陈列艺术方面有诸多突破,打破历史与科技界限,充分运用投影、动画、电脑、扩充实境等多媒体技术。展览内容全面准确,严格参照考古和文献资料,注重观众互动,努力给观众全新体验,非常值得我们同行的借鉴。

该展设有850平方米多媒体体验区,辅以六组极具创意及采用先进技术创作的多媒体项目,深入浅出地演绎了秦代历史文化、文物和兵马俑背后的故事,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教育性。(1)、秦人与马(三维动画视像节目):是第一部以马串联秦人历史的视像节目。透过实拍及动画技术,重现秦人先祖由部落到建国,以至秦始皇帝统一天下到离世的传奇历程;(2)、发现地下王国(互动性虚拟场景):透过扩增实景技术,让观众置身虚拟场景,与秦兵俑地下兵团、彬彬有礼的御官俑,以及物姿优美的仙鹤互动;(3)、地下兵团的秘密(知识问答):透过简洁的问题与答案,提供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鲜为人知的冷知识;(4)、军人本色:(幻影成像)以光影投影在三尊高1.8~2.8米俑模型上,重构秦俑的制作、破坏及修复过程;(5)、飞越秦始皇陵(立体环幕影院):此环节最为瞩目震撼,巨型环回悬浮幕,立体影片采用32台投影机无缝拼接技术和300台高配置渲染机群作巨型包围式投影,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影像投射在巨型环回悬浮幕上,以超越大型电影院IMAX影片标准解像度播放,以创新科技带领观众踏上奇异旅程,回顾秦陵的建造、焚毁与发掘。营造的立体视听效果让观众彷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感悟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历史沧桑和无穷魅力。这是该项技术在香港乃至中外文物展览中首次运用,是文物展示手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6)、兵俑工坊:观众在入口拍照区拍下自己的秦俑造型照,通过“拍照取票到达兵俑工坊输入票号投影照片到兵俑模型上”等环节,就可以获取“千人千面”互动体验。观众还可以通过触摸屏为秦俑模型重新添上色彩。

20件必看文物观赏区。展区以红和黑为基调,以饱满而富有韵律节奏的形式设计和简洁优美的说明文字,观众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式及QR码取得更详细的展品资讯。以多媒体、立体雕塑、悬空陈列等为辅助手段,多角度地诠释了展览的主题和主旨。让观众循序渐进地关注、享受、感悟、赞叹展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由此可见,多媒体科技手段运用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有许多好处:(1)展示内容广,一目了然的手法可以充分体现展示内容的特点。 (2)设计手法精湛。整个展示过程不落俗套,既有在传统展板上的创新,又有基于充分体现现代高新科技成就上的互动;既有场面宏大的模型,又有制作精巧、竖向布局的小模型;(3)展示手段先进。大量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法,集声、光、电、互动项目、三维动画、影视等现代视觉效果之大成,结合趣味性、互动性与知识性,寓展于乐,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革命”。(4)科技含量最高。对参观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其互动、参与、感受、体验等手段,有利于观众即时了解更多陈列信息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凡事具有两面性。时下多媒体沙盘呈现“大而全”的发展势态,此种现象值得商榷。一般来说,博物馆陈列适用沙盘展示的题材较为单一(大多为地形地貌的展示),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相对简单,过多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反而会引发内涵与形式的巨大反差。多媒体演示很难替代人们去欣赏一件伟大的绘画或一枚恐龙化石,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到文物展品本身为主体,不能喧宾夺主,辅助形式过度的泛滥和不合理的铺张浪费。在运用高新科技的同时,大量技术设备暴露在陈列现场,这些设备无论是外观还是材质,无不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这与博物馆陈列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格格不入。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在前期设计过程中给予应有重视,尽量避开观众视野;二是在制作过程中,对设备外形进行艺术化掩饰,使之与陈列造型、陈列环境和谐共处。

因此,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和选择上,应当抱慎重、谨慎的态度。一要了解多媒体技术在陈展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范围,针对需要,选择适宜的多媒体项目作为辅助展示内容,努力使技术手段、设备和所要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总体展览形式和环境之间和谐。二要避免选择尖端技术和处于试制阶段的技术,应采用可靠、安全和操作简易的成熟技术和产品。三要重视监理专家的作用。监理专家对技术含量、技术超前年限的估计、技术价格的比较等方面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组专家的运行模式:一组专家是以监理专家为主;另一组是以制作方专家为主,用以论证可行性和完善工作。

综上所述,博物馆陈列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共性规则是:对多媒体技术要有正确的认知,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盲目跟风,亦无需排斥抵触,根据不同类型陈列的本质属性、内在要求,选择最适宜的科技手段,应成为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创新的意识需要推陈出新,但更需要恰如其分,因为艺术设计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在于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的整体水平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要自始至终考虑观众的实际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媚俗迎合,而要坚守本色,锐意完善,终将赢得观众的尊重和认可。

现代博物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数字保存和整和,为社会公众提供管理、展示、教育、科研等全方位服务,是中国古老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陈列艺术设计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专业设计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方能在这迅猛发展的领域,创造出新时代全新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解》(一)文物出版社 李文儒主编 2001年6月版

[2]《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解》(二)文物出版社 李文儒主编 2001年6月版

上一篇:珍惜生命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师恩难忘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