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课件范文

时间:2023-09-30 23:35:25

秦兵马俑课件

秦兵马俑课件篇1

一、立足教材,厚实课堂

秦兵马俑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有点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搜集有关秦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知识场景,使他们在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的同时,也经历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二、实施对话,互动生成

课文第4~9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众多类型和鲜明形象,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学将军俑,我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是读出形象。学生读一读描写将军俑的语句,看一看作者抓住了将军俑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通过读、说以及关键词语的感悟,将军俑威风魁梧、昂首挺胸的形象出现在了学生的面前。第二次对话要读出气势。学生再读这段话,根据将军俑的动作、神情想象一下,“将军”可能在干什么?想什么?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让将军俑“动”起来。第三次对话读出美感。学生通过想象了解了将军俑后,教师映示将军俑的插图,让他们欣赏将军俑,这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感受到将军俑威武凝重的气势,激起了内心的震撼。他们静静地欣赏图片,用心灵与插图对话,感受图画散发出来的艺术气息,情动辞发,学生在对话中似乎聆听到“将军”的脚步声、呐喊声,从心底激发出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

三、开拓空间,引导感悟

在学生了解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兵马俑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他们精读第10自然段,感悟兵马俑作为艺术珍品的精美。从“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中,学生感受到了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接着再启发学生想象:兵马俑还会有哪些神态呢?又好像在干什么呢?随后让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几个兵马俑,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模仿书上的句式说话。在整体感受完兵马俑的类型与鲜明形象后,我给学生播放了长达3分钟的兵马俑的课件,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了兵马俑的气势。此时的学生正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为兵马俑这一艺术瑰宝题词,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三维空间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更加深刻了。

四、瞄准目标,提高素养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品悟语言中建构精神,以课文语言为载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在精神的建构中发展语言,催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秦兵马俑的知识,还学会了运用课文语言进行想象、朗读。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着学习的过程,搜集、交流兵马俑的资料,有感情地诵读一个个形象鲜明、神态各异的兵马俑,积累了拓展想象的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有了喷薄而出的赞誉之情。

秦兵马俑课件篇2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教学重点:

讲述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

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俑:

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料一般是木和淘

土,以淘土最为普遍。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 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已发掘1、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 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兵 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 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放映录象)

汉代陶俑造型不受什么约束,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东汉的马俑多,这是爱马风尚的体现。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展示了东汉马俑的艺术水平。尤以表现生产劳动和奏乐、说唱题材的俑最具特色。如《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显示了汉代人物俑的艺术特点。

唐代的陶俑更加丰富多彩,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如《三彩骆驼载乐俑》。它高66.5厘米,是由胡汉两民族组成的五人乐舞队。这件作品反映出唐代盛行少数民族歌舞,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不仅骆驼造型生动,而且人物虽小但其表情、动态十分生动, 充分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三.放映录象。

四.小结

秦兵马俑课件篇3

——西安寻秦之旅

王轩宇

今年五一节前,我们学习了《秦兵马俑》一课,我格外向往那丰富、博大的秦文化;于是,到了五一节时,我和妈妈就开始了这次“西安寻秦之旅”。

(一) 秦始皇帝陵

到了临潼,刚下车,我就和妈妈马不停蹄地奔向此次“寻秦之旅”的第一个景点——秦始皇帝陵。

汽车奔驰在灰黑色的沥青面公路上,没20分钟就到了秦始皇陵。过了检票口,我眼前突然一亮,这里陵园内处处碧绿一片,道路两旁树荫夹道, 鲜花遍地。在绿树掩映间,有一条幽静的?石板小径,通向远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小径的尽头是一块石碑,碑上用小篆写着“千古第一帝”五个大字;石碑周围开满了紫色小花,散发着迷人的?[香。绕过这儿,就来到了秦始皇帝陵前。秦始皇帝陵又方又大,像座小山,正中一条石阶路笔直而上,路边两旁是满目葱翠的石榴树和开满枝头的石榴花。远望?山碧黛,近看绿树红花,我不禁赞叹起秦陵的美景来。

踏着石阶,我们开始登皇陵了。宽大、厚重的石阶路两侧,是一眼望不见边的石榴树,整个陵丘象碧绿的海洋一下子包围了起来,一朵朵红艳艳的小花,在露珠的衬托下如同塑料花一般。将近十分?的攀登,我和妈妈终于登上了陵顶,俯视北面,田野、公路、城市,游人往来不断。眺望南方,山峦连绵起伏,络绎不绝。由于今天天气有点阴,远处虽有一层厚厚的云霭,但这些飘荡的云雾并没影响到秦陵的景色,反到给群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以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骊山脚下,当初赢政为什么要把他的陵墓选在这里呢?就是因为这儿的风景秀丽,群山巍巍,株壑(he)青翠。传说中的女娲就生活在这里,褒姒一笑失江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郦道元在《水??》中说:骊山山南产玉石,山北产黄金,是个好地方。因此秦始皇特别喜欢这里,就把他的陵墓选了在此地。

秦始皇帝陵修筑的时间延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第五次东巡在返回咸阳的沙丘时病死,始皇陵的工程还没有结束。他的遗体运回后,埋入骊山陵墓,秦二世让后宫没有生过孩子的宫女一律殉葬,并且活埋了许多修陵的工匠。《汉书•刘向传》中说:秦始皇帝时,“多杀官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秦二世虽然做了一些始皇陵的扫尾工作,但由于农民的起义又被迫终止了,可以讲整个皇陵的工程并未尽善尽美。

(二) 精美的铜车马

游完秦始皇陵,我和妈妈又乘公共汽车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入博物馆里,我们先去参观了综合陈列楼。

在综合陈列楼内,通过漫长的台阶,我们先见到了两只放在玻璃展柜里的青铜鹅;这青铜鹅做的出神入化,为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的青铜禽类,是2000多年前秦代珍贵的历史文物。

在青铜鹅展品旁有一条光线幽暗的走廊,通过这条走廊时我的心情激动极了,因为我终于可以看到精致、精巧、精细、独一无二的铜车马了。过了长廊,我眼前豁然开朗,在宽敞的展厅中间,两辆铜车马分别放在玻璃柜内,柜子上方有两盏发出微弱黄铜色的灯光,使这两辆铜车马更加显得古朴、典雅。

这两乘华美的铜车马是考古工作者1980年12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地面7.8米深的地方出土的。它是按照秦始皇御用车队中“五时副车”的形象仿造的,象征着秦始皇帝銮驾的一部分。尺寸为真实车马的二分之一,人、马、车全部青铜仿制,并配有大量金、银配件和彩绘装饰图案。这组铜车马按出行的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两乘车都是单辕双轮,前面有四马驾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等级最高、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架完全摸拟实物而且保存完整的铜车马。

一号车:古称立车,又叫高车、戎(rong)车,是一辆开道车。总重量1061公斤,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戎车较短,整个车体小巧玲珑。车身为方形,驭车人立于中间的青铜伞下,伞面为圆形,表示“天圆地方”。在装备上以武器为主,车舆(yu)外侧挂有一副弓弩,左侧有箭?(fu),在轱(gu)?内还插着一面盾,这是目前在考古发掘上出土年代最早、形状最完整的盾牌。舆内御官俑立于伞下偏右侧处,他身佩长剑,腰系玉佩,头顶?冠,足蹬方口翘尖履,目光略略下视,神情专注。

二号车:古称安车,又叫??(liang)车,是车主乘坐的车。二号车通长3•12米,通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公斤。后面的车舆象只大乌龟,表示延年益寿。车舆分前后两部分,前室较小,是御官坐的地方。安车的御官俑与高车的御官俑相比,服饰大体相同,而神情却异,更显得谦恭?慎,安车后室宽大,有三窗一门,是主人乘坐的地方;车窗全部可以自由开合,所有窗板均镂空铸成菱形花纹小孔,用来调节空气,具有通风保温的作用,还能起到“猫眼”的功能。

铜车马的造型令人赞不决口,而它的彩绘更增添了铜车马精美的艺术效果,使铜车马更加光彩夺目,锦上添花。车体上的彩绘都是采用矿物原料,其中以白为主。在秦始皇庞大的车队中间,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所谓“五色”,指的是阴阳五行说,把空间和地域分为五个方位,用五种颜色来代表:南为红、北为黑、中为黄、东为青、西为白,五方各有神司,五行五色,相生、相胜,轮回不绝。这是一组以白色为主题色调的铜车马,它代表了西方方位。

这两乘铜车马由3000多个组件组成,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铆(mao)钉、子母扣连连接等十几种工艺。装饰的缨络采用青铜拔丝法,直径只有0.3—0.5毫米。更为精湛的是二号车??系呐罡牵???E圆型,面积2•3平方米,出土时已破碎为一百九十九块,修复时,专家发现蓬盖上没有焊缝,也没有锻打的痕迹,说明它是铸造而成的,最薄的地方为1•5毫米,最厚的地方只有4毫米。

看了铜车马,我们又看了铜箭,铜方中等珍贵文物,我心中不由得发出赞叹:秦代的铸造工艺水平太伟大了。

(三) 雄伟壮观的兵马俑军阵

欣赏完辉煌的铜车马,我和妈妈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综合陈列馆,来到兵马俑一号坑展厅参观。

刚进入展厅,一股淡谈的黄土气息就扑面而来。来到栏杆旁,我不禁怔住了,虽然在影视、书刊上见到过兵马俑的影像,可我还是对这宏大的兵马俑军旅陈列所震撼。俑坑中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排列成了一个庞大的军阵。

一号坑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兵马俑坑,它是一个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军阵,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古代军队作战要排成一定的队形,称之为军阵。一号坑是一种八方阵的布防,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组成。前端有列手持弓弩的轻装步兵佣组成的横队,每68个佣,计204个,这是军队的前锋。前锋之后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这是军队的主体,主体部队大都手持戈、矛、戟(ji)、弓等。在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面向后方,这是军阵的后卫,以防敌人从后部袭击。根据陶佣、陶马的密度推算,一号坑如果全部发掘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战车45乘。

二号坑是一个最复杂的兵马俑军阵。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还未发掘,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一半,约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质兵马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与一号俑坑不同的是,二号俑坑平面呈曲尺形。它由以下四个方阵组成:

俑坑的东北方是弩兵阵,共有332个弩兵排列在其中。它中间是160个跪射俑,四周是172个立射俑。这种编列与弩兵作战特点有关,立射俑位于阵表,跪射俑居于阵心,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有可乘之机。

俑坑的南端是一个驷马战车方阵,共排列战车八列,每列八辆,共有战车64辆,本为木质,已遭焚毁。现仅存遗迹。它的中部是四马系驾的单辕(yuan)车,车上中间为驭手,车左、车右各有一个一手持长兵器,一手作按车状。车的前后没有跟随步兵。

俑坑的中部是战车、步兵、骑兵结合的长方阵、计有战车19乘、骑兵8骑、步兵300人。这种战车在前,后跟徒卒,骑兵侧立于阵尾的编列方式,是商周以来车阵从未见过的情况。

俑兵的北部是骑兵阵,以6辆战车为先导,共有骑兵108骑,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四匹马一组,排成整齐的长方队形。这个骑兵阵的存在证明了骑兵在秦代已经是一个装备齐全的独立兵种。

这四个小阵合则成为一个大阵,分则成为一个个各自独立的作战单位,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特殊军阵。

三号俑坑的规模最小,已全部发掘,只有520平方米,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从发掘情况来看,三号坑可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1乘。目前可确定三号俑坑应是兵马俑军阵的指挥机关,理由如下:

(1)三号坑所在的位置正好处于一号坑、二号坑的后部。依此来推测三号坑为一号坑、二号坑的指挥机关。

(2)俑坑东端门道下车马房中出土的战车髹漆彩绘,车上有华盖,车上的乘员头带长冠,表明级别较高。

(3)另外北厢房发现有残鹿角1件,动物枯骨1堆,此厅可能是战前占卜、祈祷活动的场所。而南厢房可分为厢房、甬道、正厅、便房,均有武士分列警卫,可能是当时的议事之所在。

综观秦俑军阵,可以反映出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秦俑一号坑步兵军阵坚固有力,二号坑技术兵种机动灵活,三号坑警卫队戒备森严,这种合成阵法具有高效能、战斗强的的显著特点。

秦兵马俑是秦统一中国后的历史文物,秦的政权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取得的。秦兵马俑这些文物珍品,再现了秦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了解秦帝国的历史提供了有据的佐证。

现在的发掘仅仅只是秦文化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谜在等着我们刻苦学习后去探索、去研究。

—————————————————————————————

作者所在学校: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初级中学 初一•十班

作者通信地址:渭南市胜利大街105号

秦兵马俑课件篇4

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给我们提供了课时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以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第18课《昌盛文化》为例,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如下: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2.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3.仔细观察教科书中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象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2.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3.通过秦始皇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上面的表述对本课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表述,但作为教学之用则显得累赘。根据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教学实践,我把教学目标整合如下:

1.用列表法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通过展示交流收集到的史料,了解《史记》的作者和体例,学习处理历史信息,感受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3.观察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课时教学目标在制定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依照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三维目标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维度达到三维目标,不出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词语,只要在目标中体现三个维度的要求目标即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明确规定本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有: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2.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3.了解秦汉时期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严格依据这一要求展开。新课改要求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且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三管齐下”,适当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斜。

二、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依照对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的能力有多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本节的目标,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教学参考用书中规定的“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在一节课中实现,因而必须降低要求,知道产生的影响就够了。

三、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考虑生成性目标

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仅限于预设的目标,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应该有共同的基础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践性活动和创新性活动,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这种目标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本课的“观察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考虑可操作性

秦兵马俑课件篇5

秦陵考古发现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1974年春天,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重视。从此以后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探,迄今已发现了600多处陪葬坑和陪葬墓,对陵园的形制和丰富的埋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大大带动了对秦文化的研究。

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仿生水禽坑、马厩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动物坑、寝殿、便殿、食官遗址、内外城垣遗址、丽邑遗址、打石场遗址、刑徒墓地、公子公主墓地及其他一些陪葬墓①。研究秦文化,不研究秦陵是不行的,它对中国古代帝王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始皇陵食官遗址上发现的一个青铜编钟上刻有“乐府”两个字,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设立乐府的时间提到了秦代,因为在此之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编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该乐府钟制作精致,与秦始皇陵的祭祀活动有关。后来在汉长安城中出土的秦封泥中也发现了秦的“乐府”和“乐府丞印”。

修陵人都是些什么人,来自何方?史书无载,但从秦陵遗址考古发掘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在陵西侧的刑徒墓地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瓦片,刑徒墓地实质上正是当时为秦始皇修陵人的墓地,这些修陵人虽然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但是以刑徒的身份修陵。死后被草草埋葬,既无葬具,又无随葬品。只在墓中发现了18件刻有墓志的瓦片,其中有一个瓦片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从刻文的内容来看,有服役者的姓名、所在地、服役性质及爵名。如“东武居赀上造庆忌”、“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博昌去疾”等,东武、平阴、博昌是地名,分别来自山东、河南等省。居赀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是指因犯法而被罚钱财,本人又无法缴纳钱财,而以劳役代替,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直到劳役期满。上造和公士则为爵名,是秦二十等爵制中最低的两等,庆忌、滕、去疾为人名。从瓦文内容来看,当时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地位低下的人,也有地位稍高的人,但最后的归宿都比较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墓志。

在食官遗址上发现了不少的“丽山食官左”、“骊山食官右”等陶文,说明秦始皇陵最初就称为“丽山”,以表示其高大无比,显示皇权的尊严。秦始皇陵只是后人的称谓。

在秦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陶文。内容为“宫水”、“宫”、“宫得”、“宫系”、“咸阳衣”、“咸阳午”、“栎阳重”、“工路”等,目前已发现不同的刻名有80余个,这实质上是制作陶俑的工匠名,表示这些工匠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来自于宫廷的,在名字之前均有一“宫”字,来自咸阳作坊的,则在名字前有“咸阳”或“咸”字,还有来自栎阳、安邑、临晋等地的,有的干脆只写名字。这些陶俑身上的名字既为我们研究秦俑的制造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也验证了《考工记》记载的当时实行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记载,秦兵马俑坑的铜兵器上也有制作者的刻铭,说明早在秦代就实行责任制了。

兵马俑的发现与秦始皇陵的不断勘探发掘,将秦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秦俑馆组织召开了五次有海内外学者参加的秦俑学与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出版了《秦俑秦文化丛书》20本、《秦文化论丛》9本,及一批关于秦俑秦文化研究的著作,如《秦俑学研究》②、《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③、《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④、《秦俑专题研究》⑤等。

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竹简,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其成文年代有早有晚,早的可以到商鞅变法,晚的则到秦始皇三十年,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⑥。

云梦秦简的出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在此之前,还未出土过秦简,云梦秦简的发现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批竹简的数量达1150枚,近4万字。经过整理发现内容极为丰富。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深入研究。

这批秦简使我们对秦代历史的若干重大问题,可以获得很多新的认识。例如《南郡守腾文书》,不仅有助于了解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而且有助于认识秦的用人制度、县道并立的地方行政系统、县设啬夫的制度、郡守与县道啬夫的职权范围以及传达文书的制度等等,还反映出从《田律》到《田令》的变化发展、区分良吏恶吏的标准与意义等问题。又如《编年记》,它可以订正、补充与印证《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及有关《世家》、《列传》关于秦的统一战争的若干年代、地区和具体经过,也可以印证与纠正前人对《史记》有关记载的解释,更可以从中看出秦的地方官制、秦的赋役制度、秦的历法、当时的统一战争与反统一战争以及一些地名的历史沿革变迁等等,其史料价值不亚于《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关于秦的年表部分。至于《为吏之道》,除了能说明当时官吏的行为标准、善恶准则外,还反映出儒、法融合的初步迹象以及当时社会的风尚等等问题。

《秦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它填补了自李悝《法经》与商鞅《秦律》散佚以来的空缺,是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是研究秦时阶级、阶级关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秦的官制、土地、赋役、赐爵、租税、官吏考核、罪犯审讯、工匠培训、户籍、上计、仕进等制度,以及仓库的类型、结算、设置、封提、管理等制度,由官府禀衣、禀食、传食等制度和管理、财经出纳的预算、决算制度等等,都在《秦律》中有明确而且比较详细的反映。此外,如当时的物价、秦的牛耕、城市制度、商品经济、官私手工业、社会风气、流行疾病以及秦人的思想、文化特征等等也有所反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秦的刑名、刑罚、刑徒、刑期及隶臣妾的地位、来源、特征等等,《秦律》也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对于了解秦的刑罚制度和奴隶制残余等问题,有重大的意义。甚至还可以从《秦律》与现存《汉律》零星条文的比照中,看出秦律与汉律的异同和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轨迹。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如高敏先生的《睡虎地秦简初探》;由中华书局编辑的《云梦秦简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文章;还有一大批研究文章在各地报刊发表,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另外,1979~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一座秦墓中,发现了一支更修田律的木牍⑦,正背面共有154个字,内容是国王命令丞相甘茂、内史更修田律的事情,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以后一次重大的律令修改和执行情况。1989年又在龙岗出土秦竹简150余枚,内容也是以律文为主,涉及禁苑、驰道、田地、马牛羊管理等律文,有关驰道管理的律文则是目前了解当时驰道及相关问题的唯一实物资料。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座秦墓中发现了秦王政八年的秦竹简,共有470枚⑧,内容为《日书》、《墓主记》,其《日书》和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日书》大同小异,时间较云梦《日书》早,反映的是秦文化社会风俗。在此墓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质地图七幅,反映的是当时秦国上邽县的地形图,图中除绘注地名、山川、水系以外,还标明了各处森林的具体位置。

秦封泥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过去秦的封泥发现很少,而且在断代上存在问题,并未引起学者的注意。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秦封泥破土而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最早由路东之收藏的千余枚,经周晓陆和路东之两先生共同对外,引起极大的轰动,后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相家巷遗址进行了调查和科学发掘,又获得了不少的秦封泥,使人们对秦封泥的出土地点有了明确的认识⑨。这是秦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关于秦职官的封泥主要有:丞相之印、右丞相印、左丞相印、上家马丞、下家马丞、中车府丞、骑尉、内官丞印、郡左邸印、郡右邸印、左弋丞印、大仓丞印、泰仓、泰仓丞印、泰匠丞印、泰库令印、内者、内者府印、宦者丞印、中官丞印、高章宦者、高章宦丞、弄陶丞印、尚浴、尚浴府印、中宫丞印、中宫、中府丞印、北宫宦丞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宫廷内部和直接为宫室(包括为皇帝、太后、太子)服务的官吏。许多官职是以前史书没有记载的,有些虽然有记载但记载混乱,因而问题也说不清,秦封泥发现的这些官职则使历史上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譬如,秦的丞相问题一直是争论的问题,在遗址中发现的丞相官印应该说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当时既有丞相,又有左、右丞相,这应该是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办法之一。从发现的官职中也可以看到秦时的宦官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出土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封泥,也验证了历史上嫪毐和赵高之所以能在秦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的事实。南宫、北宫封泥的发现也证明了文献中关于秦有南北宫的记载是正确的。

不少的封泥反映的是秦时的马厩管理制度,以前在秦陵也发现过一些马厩方面的资料,但这次的发现更多、内容更丰富,计有:宫厩丞印、御厩丞印、泰厩丞、章厩丞、宫厩丞、下厩丞、中厩、中厩丞、中厩马府、中厩将丞、官厩丞、左厩丞、右厩丞、小厩丞、小厩将马等,可以看出秦时的马厩管理是严密的,也反映出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秦封泥中的大量职官署名,比史书记载的秦官吏要多得多,纠正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一些关于秦官吏记载的错误,近乎一部秦代的百官志,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

秦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和苑囿,过去我们只能从文献中找到秦在关中地区有一些苑囿,如上林苑、宜春苑等,这次发现的封泥中透露出不少的秦时苑囿,如上林丞印、杜南苑丞、白水苑丞、白水之苑、鼎胡苑丞、东苑、东苑丞印、具园、麋圈、息园、庐山禁丞、桑林丞印、左云梦丞、阳陵禁丞等等,很多是以前史书中没有的,另外“具园”封泥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史书上记载的“具囿”。

还有不少的关于当时经济方面的封泥,如:铁市丞印、西盐、西采金印、栎阳右工室丞、雍工室印、栎阳左工室丞、咸阳工室、咸阳工室丞、左织缦丞、右织、汪府工室、江左盐丞、江右盐丞、采青丞印、邯郸造工、蜀左织官等等,反映出当时秦对盐、铁、纺织等手工业的重视及当时手工业的分工状况。

在这批秦封泥中,还发现了大批秦时的地名,这是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的有:咸阳亭丞、上郡侯丞、好丞印、西成丞印、西共丞印、徐无丞印、四川太守、南阳郎丞、朐衍道丞、溥道丞印、翟导(道)丞印、 丞之印等数十枚封泥。

以上这些地名,有些为我们过去所见过,有些则是新增加的,对于我们研究秦时的郡县情况大有裨益。翟道、朐衍道丞和溥道丞印显然是当时秦设在少数民族中的县级机构。上郡侯丞的发现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对于研究当时的封侯制度增加了新的资料,因为上郡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皆北方重镇,今传世及出土的上郡戈就达10余件,但此地封有列侯,却从未见任何蛛丝马迹,据此封泥,秦史的某些篇章无疑需重新改写[10]。

秦封泥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快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出版了《秦封泥集》[11],《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等杂志率先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

里耶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的研究

里耶秦简,2002年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秦井中[12]。

这批简牍是里耶所在的秦迁陵县的官府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文书和存档、司法文书、物品登记和转运、邮驿、算术、军事等,其中不少是过去鲜为人知(或认识有误的)有关官制、历史地理的内容,如“洞庭郡”在过去从未见于史书记载。据研究,里耶古城可能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处县署和秦王朝的迁陵县所在。

里耶古城所在地位于酉水中游,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发源地,并非人们认为的文化发达地区,当时是楚人、巴人和秦人争夺的战略要地,是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也是战争激烈的地方,但历代对这一地区的记载非常少,一些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简牍的发现再结合文献资料对于解决诸如楚国的疆域、夜郎的所在、秦楚为什么争夺此地、秦国郡县制的推行以及楚国有无郡县制等重大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众多的特别是县、乡等基层官吏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行政机构的具体运作,严格地将每天分为十二刻,每刻再分成十二分,计时精确,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的事可构成简洁完整的公文,可知秦政权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丰富了我们对秦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里耶古城秦简的意义是巨大的。首先是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大充实了少得可怜的秦史资料,其次这批简牍是秦时县级政府的部分档案资料,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必将复活秦时的各项制度,譬如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其次,该简中还有不少的有关秦历史地理的材料,有很多的地名,如迁陵、酉阳、阳陵、沅陵、益阳、零阳、临沅等,特别是有数支简中记载了“洞庭郡”,对洞庭郡的介绍十分详细,不仅有行政机构建制,而且还出现了“洞庭郡司空”、“洞庭司马”、“洞庭尉令”、“洞庭假尉”等官名。这是以前的史书中从未记载的,虽然目前对秦到底有多少郡有很大的争论,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未提出过有洞庭郡。迁陵一带原来是楚黔中郡之所在。《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年后,《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水经·沅水注》更清楚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到汉初时,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史书中未说明有秦一代黔中郡有何变化。因此,秦是否有黔中郡还需要有关的资料来说明。另外里耶秦简也为我们增加了许多过去并不知道的县名,因为过去一般认为秦王朝并未管到此地,对此地的管理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由里耶简文记载的迁陵、酉阳、沅陵、阳陵、益阳、零阳、临沅等可知秦朝已对这一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里耶简牍中还发现了当时各地之间的距离,如:“鄢到销百八十四里,销到江陵二百四十里,江陵到孱陵百一十里,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索到临沅六十里,临沅到迁陵九百一十里”。这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实际的参数。

再次,里耶秦简将中国乘法口诀的使用提前到秦时。在一片木牍上发现了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的一致。这是中国乘法口诀表最早的实物证明,从而印证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乘法和乘法口诀表已被使用。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的《算书书》。在里耶秦简发现乘法口诀以前,曾在敦煌和居延汉简中也发现过乘法口诀。

通过对这批简牍的研究将使我们对当时的历朔及当时的行书与文书格式有了明确的了解,因为在此前还未发现如此大量的固定成熟的文字格式[13]。

目前公布的资料仅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整理发掘工作的继续进行,还会有更重要的发现,将使秦历史上许多难以说明的问题得以解决,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千多年来秦史研究面貌。

秦金文、陶文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秦金文主要的有秦公钟、秦公鎛、杜虎符及青铜兵器上的铭文、度量衡器上的铭文。秦青铜器铭文在北宋就有发现,但铭文的大量发现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从而为秦文化的研究补充了很多难得的资料,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所裨益。王辉先生对以前出土的和传世的青铜器铭文进行考释和研究,出版了《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为我们研究秦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前多年在甘肃礼县发现的秦公大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皿,有青铜壶、鼎、簋等,该墓葬是襄公、文公的墓葬,为中字形,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惜大墓被疯狂盗掘,不少文物流失,从现在得到的部分秦青铜器上我们发现了一些铭文,内容主要为:“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簋”等,从而使我们得知礼县发现的大墓是秦先公的墓,为我们研究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和寻找秦的早期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发现于陕西宝鸡太公庙村的秦公钟和秦公鎛共有八件,为春秋早期秦武公所制,器形硕大,器物铭文历数秦先公,直到宪公,包括武公、出子、德公,为宫廷重器。“宪公”铭文的出现,纠正了《世纪·秦本纪》中误将“宪公”为“宁公”的记载,为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寻找秦都平阳提供了线索。

杜虎符1975年发现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北沈家桥村东北一里处,内容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也就是说当时发兵在50人以上者就必须使用虎符才可以,而且领兵者所持的一半虎符必须能和国王的另一半合符。杜虎府的发现也为我们找到秦杜县的位置提供了线索。比杜虎符时代晚的还有新虎符和阳陵虎符,虎符上的铭文内容大体相同。

在秦的度量衡器上不少都刻有铭文,有些只有始皇诏,有些则不仅有始皇诏,而且又有二世诏。文字既有刻在权上的,也有刻在诏版及其它量器上的。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资料。

在青铜兵器上也有很多的铭文,铭文的内容既有制作兵器的时间、地点,又有制作兵器的监造者等。如“王五年上郡疾戈”、“大良造鞅戟”、“七年相邦吕不韦戟”等,从而为研究秦的兵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考古发现的有秦一代陶文是很多的,袁仲一先生曾出版《秦代陶文》一书,收录了1610件陶文拓片,内容丰富。近几年又发现了不少的陶文。陶文罕见长篇铭文,多数是只有二、三字或三、四字,但是综合起来看,内容却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课题。

这些陶文大部分发现于秦都咸阳和秦始皇陵,很多是刻在砖瓦上,从这些陶文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秦代制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秦都咸阳发现了很多里名,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内里坊制沿革的难得的资料。

在陶文中文字最长的是“秦惠文王前四年赐宗邑瓦书”,上有119字。内容大体为:秦惠文王四年,周天子派卿大夫来到秦国,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赐给惠文王,第二年大良造、庶长游宣布惠文王的命令,把杜县从封邱到水之间的土地封给右庶长,作为宗邑。从其内容来看反映了秦时的封邑制度和土地制度。 从大量发现的秦金文、陶文和石刻文字来看,不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秦文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素材,从发现的秦文字来看,既有大篆、小篆,又有隶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又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全国的文字,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总而言之,随着秦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秦的文献资料还会继续被发现,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资料出土,并很快公布于世,以推动秦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学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④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⑦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博物馆:《青川县出土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4期。

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2期。

⑨倪志俊:《空前的考古发掘,丰富的瑰宝收藏——西安北郊新出土封泥出土地点的发现及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新入藏的大批封泥精品》,《书法报》1999年4月9日。

[10]黄留珠:《秦封泥窥管》,《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

[1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秦兵马俑课件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时空限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形象、逼真、有趣的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就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学内容就变得容易感知和理解,从而优化了教育过程。

一、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见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也比较少,对于知识的理解一般处在表象的储备阶段,这就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对于课文中语文的形象和意境感受得比较浅显。要想进行语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但是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在这种状况下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创设动态的情境,把小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画面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文章的主旨。很容易就破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学习课文《颐和园》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颐和园的图片。比如,长、美奇的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城楼和白塔等,仿佛让他们置身在颐和园中,不但看到了十七孔桥形状,还感受到如一面光滑的镜子般的昆明湖,这

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小学生多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在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的兵马俑的图片,包括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兵车俑、弓弩手、马俑等,再给学生播放关于秦陵兵马俑的宣传片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兵马俑是多么伟大历史遗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感受作者对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真挚热爱。

二、突破时空限制,渗透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所表现的人物和资料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进行资料介绍,收到的效果一般。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画面重现,把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文的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1941年秋,日军大规模进军中国,七连奉上级命令在狼牙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七连准备转移的时候,把掩护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因为抗日战争的经过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是比较远的,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比如,可以在课件中提供狼牙山五壮士的塑像。然后向学生发问:“这几个人物是谁?你们了解这些人物吗?”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敌人的疯狂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饱受日军摧残的场景,展示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在学生和教师进行资料观看和交流的时候,狼牙山五壮士的形象慢慢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时候开始引导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语气去朗诵这篇课文的部分文字,学生的情感丰富,为他们感悟这份课文思想奠定了基础。然后教师用带着感彩的话语把学生带入到五壮士抗日的场景里面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抵御外侮的精神。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进行画面展示,学生在眼前出现一幅幅情节串联在一起的画面,再加上学生的想象,学习效果明显。再比如,学习《新型玻璃》的时候,课文主要描写了新型玻璃的名称以及特点和作用,分别从夹丝玻璃、吸热玻璃等方面来分析他们的特性。由于单纯的讲述学生感受不到这些新型玻璃的存在,他们会觉得这是离自己生活比较遥远的事物,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再挨个向学生展示新型玻璃的类型,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玻璃的分类和具体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一步步走向农村小学教育,走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是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突破时空限制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恰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孟红.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2]欧阳宇华.多媒体使小学语文课堂多姿多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4).

秦兵马俑课件篇7

一、导语愉悦,带领学生进入文本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有效导入犹如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等作用。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段优美怡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巧设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迸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信心。

如教学《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这些字面上的意识,学生一读就明白了。但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课文精髓,提出了几个很有质量的疑问:(1)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呢?(2)雨点活动的方式与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联系?(3)同样都是水,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揣摩想象、思考探究,不但弄清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而且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道理。可见,巧妙的质疑对于学生阅读及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促使学生期待进入文本。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导入

孔子说:“温古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我们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例如我执教的《秦兵马俑》一课就采用了此法,效果很好。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秦兵马俑》,谁愿意来说一说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子。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兵马俑的世界,仔细看一看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秦兵马俑。(读课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名人。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出示:我认识了:

(      )的林则徐

(      )的李时珍

(      )的竺可桢

学生交流。

师:你能换一种说法再来说说吗?

出示:我从本单元的课文中认识了富兰克林,他(  );

认识了李时珍,他(        );

还认识了竺可桢,他(       )。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哥伦布。

出示:哥伦布头像。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师:简介哥伦布:

哥伦布是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板书:发现新大陆)

可见,用复习的方法设计导语,既能回忆学过的课文,又能对新学的课文激起浓厚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情渲染,导入新课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就注意媒体燃情,促情境期待的生成。上课伊始,随着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就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就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文本中,使自己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升华。接下来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反复读文,发自肺腑的表白,使情境期待得以爆发。一曲《为了谁》,让孩子们千言万语的期待心理留在纸上,流进了心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秦兵马俑课件篇8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情境;生活;角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0-01

美术课程标准给美术课增加了“欣赏・评述”这个重要的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往往照本宣科,学生要么是“没见过”“看不懂”,要么仅仅是用“真漂亮”“太神奇”“很有趣”等简单空洞的词语来表达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视美术欣赏课为畏途,使审美情趣的形成、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成了空话。尽管“欣赏・评述”在每册教材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意义重大。教师经过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总结出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情境巧创设

情境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领悟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看到兵马俑立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地下会有这么多的兵马俑?”“为什么兵马俑的造型不一样呢?”“为什么兵马俑会穿上厚厚的铠甲?”教师并没有直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讲解,而是播放课件,带领学生走进秦朝,感受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感受身披铠甲的士兵的威武,感受一排排士兵簇拥着皇帝时声势的浩大。情境的创设,从时空上拉近了兵马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欣赏兵马俑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二、生活多融入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反映,因此美术欣赏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学生如果只是看看教材中的一些建筑图片,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观察学校的教学楼。从青灰色的底座、大理石台阶中,学生既感受到与濠河风景区古色古香气息的和谐统一,又体会到一所百年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橙色的外墙立面、错落有致的窗台格栅,释放出欢快活泼的气息,预示着学生在这里和谐健康地成长。五幢高大雄伟的教学楼一字排开,洋溢着现代气息,意味着学校正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一流学校。大家边走边看,边分析边评价,带着对审美对象的浓厚兴趣欣赏着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兴味盎然地完成了这节欣赏课。

三、感官齐参与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能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能力。音乐和图像是对现代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图像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对美的直观认识,音乐能以和谐美妙的旋律让学生产生美的想象。学生从多种途径去感受作品,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作品,对美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准确。例如,在欣赏“枣园来了秧歌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着画面想象“闻到了什么气味”“听到了什么声音”,去感受节日热闹喜庆的气氛;在欣赏雕塑“着衣母婴卧像”时,教师通过图像展示母与子欢乐的场景到晚年母亲孤独的背影,并插入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在图像和音乐的刺激下,能让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作品意境产生共鸣。

四、表达多角度

美术“欣赏”往往与“评述”紧密相连,教师帮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用多种方式(如口语、文字、表情、动作、描绘、塑造和制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蓝印花布艺术欣赏时,课前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并且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做到有备而“赏”,他们与欣赏内容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教学时,教师用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并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感受等方面让他们观察画面。有的学生说“蓝印花布色彩明快”,有的学生说“蓝印花布线条简单粗犷”,有的学生说“蓝印花布给人古朴大方之美”。观察的角度多样,表达的内容就丰富,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就高。

五、交流重合作

美术欣赏课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生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实现知识技能互补。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出示学习单: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在组内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小组长将组员的发言汇总,然后进行汇报,并且对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提炼总结,并且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上五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并且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为创造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生命站立成树范文 下一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真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