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夜晚范文

时间:2023-10-03 12:02:02

恐怖的夜晚

恐怖的夜晚篇1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当我起来想去上厕所时,发现爸爸妈妈房间的门开着,而床上只躺着妈妈一个人!

我在房屋里找,根本没有爸爸的踪影。

我吓坏了,想叫醒妈妈。可我还没有走进妈妈的房间,却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我连忙凑到窗前,想往外面看一看。

外面的月光本来挺明亮的,可窗户前有一棵高大的芙蓉树,茂密的枝叶把月光挡住了,看上去,窗外一片模糊一。

那奇怪的声音还在响,而且,似乎越来越清晰。

我悄悄地蹲下身,靠在窗前,听外面的动静。

载的心跳得“咚咚”直响。

我从小就胆小。听妈妈说,我小的时候一步也离不开她,见到生人就往她怀里钻。上小学了,我每天都得让爸爸或者妈妈接送,见不到爸爸妈妈,我不敢离开学校半步。

因为胆小。我还出过丑。有一次许老师领着我们清理校园旁边的旧仓库,我们几个男生从旧仓库里往外搬旧桌椅。我和丁一在仓库里负责往外递,其他人负责运走。突然从仓库里跑出一只大老鼠,丁一叫着要用椅子砸,而我却吓得调头就跑。我特别害怕老鼠,一看见老鼠那脏兮兮的样子,我就恶心。我大概是心慌,跑得很丢风度。我在前面跑,老鼠在后面跑,我吓坏了,脚下一滑,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弄得脸上、鼻子尖上都是土。我想爬起来,却见那只慌不择路的大老鼠已经跑到我的身上了,“妈呀”我尖叫了一声,再次趴下,老鼠就从我的眼皮底下逃走了。丁一手里拎着椅子,后悔不迭地跺着脚。其他同学却笑得很响,那“哈哈哈”“呵呵呵”“嘻嘻嘻”的笑声一起爆发出来。我的脸又麻又热。丁一却不肯放过我,大声说:“米羊是胆小鬼。”赵关娜更是不客气,居然说我是“假男生”!

一只老鼠就把我吓得够呛,现在我在月亮镇,一个神秘莫测的镇子里,听到了我从没有听过的奇怪的声音。我能不害怕吗?

我使劲咽了一口唾沫,把嘴张得大大的,很怕自己在呼吸时发出声音。我想赶快离开,跑到我的床上去,然后用毛巾被把脑袋捂上。可我没有走开。我虽然害怕,却很好奇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把耳朵伸得长长的,听外面的动静。

我听到外面有“哧哧”的虫子爬行的声音。接着,又传来“咔嚓咔嚓”的声音,好像是老鼠在啃木头。一想到老鼠,我就更加紧张了。心跳得快到嗓子眼了。

突然,就在我蹲着的窗户外面,传来一阵“咯咯咯”的笑声!

那声音很细,很短促,不像是人发出来的,却非常清晰,非常……恐怖!

我蹲着,腿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头皮一阵发麻,似乎每一根头发都立了起来。恐惧像眼前的黑夜一样包围着我。

我想站起身,赶快回到床上去。

可外面的声音还在响,清晰地传了进来。

我非常好奇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半夜了,是谁在外面尖声笑?

我慢慢地向门外走去,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

来到门前,我屏住呼吸,先听了听外面的动静,然后小心翼翼地拉开了房门。

白花花的月光一下子就洒了进来。

我的目光迅速在外面扫了一遍,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更没有看到人。

我一点一点地走出了门。

我又一次听到了“咯咯咯”的笑声,而且,那笑声就是在我身后出现的!

我吓得差点儿发出尖叫,猛地一回头,想找到发出笑声的人。

笑声是从窗户前的草丛中发出来的,而且,那些草正在不停地颤动!

我立刻判断在草丛里发出笑声的肯定不是人!

我的头发再次立了起来,身子忍不住重重地打了个寒噤。我一边往后退一边伸手扶住墙,我怕自己倒下。

这时,街面上有一个黑影正快速逼过来,一点儿声音都没有,简直就是在飘!

我吓得失声叫出来,掉头就往屋里跑。

我跌跌撞撞地跑回房间,想马上把门关严实。然而那个黑糊糊的人影却跟着我,一阵风似的卷了进来!

我吓得叫了一声“妈呀”,瘫坐在地上。

妈妈跑出来,打开电灯,问:“怎么啦?”

我看到从外面闯进来的,竟然是爸爸!

而且。爸爸的身上,布满了脏土和泥巴,脸上也脏得一塌糊涂。而他的胳膊上,居然还有血迹!

“怎么啦?”妈妈大叫。

我也爬起来,惊恐地看着爸爸。

爸爸在脸上胡乱抹了一把,喘着粗气说:“我……遇到歹徒了。”

说完。爸爸在水池前洗了洗,就躺下了。他把他那只宝贝试验箱当做枕头。枕在了头下面。妈妈问他为什么出去,爸爸神秘地冲妈妈笑笑,接着就一声不吭了。

妈妈也躺下了。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侧耳细听,窗外好像没有动静了。不久,就响起了爸爸的鼾声。

奇怪的咔嚓声,恐怖的笑声,神秘的爸爸,这一切,把夜晚搞得比老鼠上身还要可怕。

恐怖的夜晚篇2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厄榭府的崩塌》 恐怖

英国哥特式小说,是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具有一定影响力且颇为独特的小说流派之一,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阶段。这种小说的主要元素包括暴力、恐怖、悬疑和超自然力量。故事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1]。这种小说也常常揭露和探索人性中阴暗和不理智的一面。英国哥特式小说不仅是名副其实的鬼怪小说,而且是典型的恐怖小说。其给人最强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情节中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厄榭府的崩塌》的叙事中充分利用了哥特式手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细节和情节等都包含了哥特式元素的多个方面。本文主要结合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的,分析《厄榭府的崩塌》是如何体现这种特征,讲述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惊心动魄的故事。

1.非常环境的恐怖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活动的,并且,人也总是在不断地寻求着与自身相和谐的令人愉快的自然常态的生存环境。但是一旦被置于或推入一种非常轨性的陌生的活动空间,就必然会引起一种可怕的恐怖感[2]。《厄榭府的崩塌》中的“我”收到儿时的好朋友罗德里克・厄榭的来信,邀请“我”前往他住的府邸厄榭府,希望“我”的陪伴能缓解他的精神紧张和不安。于是,“那年秋天,一个阴沉,昏暗,沉寂的日子”[3],“我孤零零地骑着马,驰过乡间一片无比萧索的狂野。暮色四合之际,令人忧伤的厄榭府终于遥遥在望了”[4],“我望着孤单的府邸和庄园里单一的山水风貌,望着荒凉的桓墙,空洞的眼睛一样的窗子,三五枝气味难闻的芦苇,几株枯木白花花的树干――心里真是愁苦至极,愁苦得俗世的情感已无法比拟”。看着厄榭府旁边的景物:芦苇,树干,窗子,一切都显得那么奇怪,陌生,“我”浑身颤抖。还没走进厄榭府,爱伦・坡已经给我们渲染了这么一种氛围:陌生、奇怪和恐怖,让人望而却步。

我们再来看看爱伦・坡对于厄榭府更为详尽的描写,“时光的痕迹使它褪尽了鲜亮的颜色。墙上布满微小的真菌,乱糟糟地挂在屋檐下,酷似蜘蛛网”,“一个蹑手蹑脚的男仆,无声地带我穿过一道道昏暗而曲折的回廊”,“周遭的一切――天花板上的雕刻、四壁黑色的帷幔、乌黑的地板、幻影似的亦步亦趋发出的咔哒咔哒声的纹章甲胄……一切都很熟悉,可我还是很惊讶,这些普通的物件,怎么就激起那么陌生的幻想!”在一座楼梯上,“我”还遇到面露刁奸与困惑之色的医生,“他抖索着跟我搭了句话,便溜走了”。在厄榭府内,不管是内部的环境,还是在里面活动的人,都显得如此的神秘、怪异和谨慎,使整栋府邸烙上了恐怖的色彩。

罗德里克的孪生妹妹玛德琳的尸体被罗德里克存放于府邸主楼的一间地窖里的场景,也同样恐怖可怕。“尸体已入棺,我们两个抬着送往安放它的地窖。地窖已多年不曾打开过,空气令人窒息,差点儿把火扑灭……只觉得它又狭小又潮湿,透不进一丝微光”,“我们把令人悲恸的灵柩架在了可怕的地窖里……然后,瞻仰遗容……像所有患有严重硬化症的人一样,胸口和脸上还似是而非地泛着薄薄一层红晕,唇上停泊着一抹可疑的微笑,那笑容逗留在死人的脸上,格外怕人”。读着这些展示非常态性环境描写的文字,让人恍如置身其间,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怖。地窖这一场景也巧妙地暗示了厄舍府内那暗无天日的坟墓般的生活。

2.时间选择的恐怖

夜晚,是英国哥特式小说呈现故事情节时最多选择的一个时间段。在《厄榭府的崩塌》中,玛德琳的死而复生,两兄妹一同死去,以及厄榭府的倒塌都是发生在夜晚。这“是个恐怖和美丽纠结的奇特夜晚”,是个“风雨肆虐”的夜晚。就是这样一个的夜晚,玛德琳死而复生了。“殊不知,门外当真站着厄榭府高个子的玛德琳小姐。她的身上裹着寿衣,那白色的袍子上,溅满血迹;瘦弱不堪的身体上到处是苦苦挣扎的痕迹。她在门槛那里颤抖了一阵,前后摇晃了一振,然后,低低地着……”。也就是在这么一个挂着“一轮血红的满月”,旋风怒吼着的夜晚,厄榭府轰然倒塌,砖残瓦碎。夜晚,总是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和恐怖感,更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种非常的时间,再配合非常的环境与行为,构成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恐怖感。

3.体现痛苦、受难和死亡过程的恐怖

极力渲染痛苦、受难和死亡过程,是哥特式小说恐怖感的又一特征。小说里的主人公常常被置于一种莫名的、难以摆脱的痛苦受难状态[5]。在《厄榭府的崩塌》中,我们同样为主人公罗德里克的痛苦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罗德里克的痛苦来自于他的内心,从小说的开头我们得知,他患有严重的疾病――是让他备受折磨的精神错乱。“他的神经极度紧张――他有着习惯性痉挛,他总想竭力克服这一点,却终是虚弱不堪,白费力气”。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长期遭受精神困扰的患者形象,精神困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神经过敏把他折磨得不轻。只吃得下寡淡无味的饭菜;只能穿某种质地的料子做的衣服;所有鲜花的香味都难以忍受;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会刺痛眼睛”。同时,他一直处于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害怕死在这可悲的蠢病上,惶惶不可终日,另一方面,他担心同样得了怪病的唯一的妹妹先他而去,“她一死,厄榭家族就只剩一个了无希望的脆弱的人了”。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痛苦而压抑的灵魂在暗无天日的古屋里苦苦挣扎,备受着心灵和身体的折磨。

罗德里克回忆了他的妹妹玛德琳是如何被活埋在棺材里最终死去的这一惊心动魄又不可思议的过程。“我们把她活埋啦!……她最早在空荡的棺材里弄出的动静,我就听到了。我好几天前就听到了――可我不敢――我不敢说。可现在――今晚――埃塞尔雷德――哈!哈!――隐士的门破裂了,巨龙临死前凄厉地叫着,盾牌哐啷一声掉在地上!――倒不如说,是棺材的碎裂声,是地牢铁门铰链的摩擦声,是她在黄铜廊道的挣扎声!”小说的最后使小说越发得诡异和恐怖,罗德里克被死而复生的妹妹吓死:“她在门槛那里颤抖了一阵,前后摇晃了一振,然后,低低地着重重地朝屋内的哥哥身上倒去。这死前猛烈而痛苦的一击,把她哥哥扑倒在地,成为一具死尸。他被吓死了。”

哥特式小说就是典型的被恐怖、痛苦所紧紧控制着的叙事。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榭府的崩塌》的恐怖特征表现在特定的环境、时间和行动上,并且相互作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学中表现的恐怖、黑暗的内容并非就是庸俗低级,并非就是仅仅追求感官刺激,恰恰相反,因恐怖、黑暗等引起的痛感可以转化为审美。

参考文献:

[1][2][5]李伟P.黑色经典 英国哥特式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爱伦・坡著.康华译.经典爱伦・坡惊悚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恐怖的夜晚篇3

[关键词]鬼节; 万圣节;电影 《万圣节》; 文化符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聊城大学重点科研课题,由聊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0902005)。

《万圣节》是由约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执导及编剧的一部经典美国恐怖电影,又名《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鬼节”万圣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节日,作为法定的纪念日和某个民族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1]667是文化的载体,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1]301它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二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似不具有可比性。但二者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基于同样的万圣节文化内涵,其具有一些共通性,下面就从文化符号学角度,进行解读。

一、万圣节与《万圣节》简介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或者All Hollows Day)是十一月一日,前一天十月三十一日是万圣节前夕(The Eve of All Hallows Day),但人们却习惯上把万圣节和万圣节前夕统称作万圣节。在节日期间,孩子们经常会穿着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果。该节日最初来源于两千多年前欧洲天主教会11月1日的“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后来,公元前五百年,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将节日时间前移了一天,变为10月31日。他们相信这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是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这一晚上格外危险。夜幕笼罩时,各种恶鬼会出没;为了再生,死去人的灵魂也会离开身体,回到故居地,在世间游走,期望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获得他们再生的惟一希望。为了避免恶鬼夺生,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熄掉炉火、烛光,戴上面具,将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魂灵吓走,使其无法找寻活人。因此,万圣节通常会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万圣夜也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

《万圣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是由约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执导,杰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主演,拍摄于1978年的一部美国恐怖电影。故事发生在1963年天气阴冷的万圣节夜晚,伊利诺伊斯州哈登菲尔德小镇的一个6岁男孩麦克・梅尔(Michael Myers),凶残地用一把菜刀杀死了17岁的姐姐。为了避免他后来实施更加疯狂的行为,被父母送往偏远的史密斯小树林疗养院,监禁起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疗养院生活了15年后,他偷偷逃离疗养院回到故乡。此时,镇上热闹非凡,人们正沉浸在欢快的万圣节之夜的氛围中,对面临的危险毫无知觉。借助漆黑夜幕的掩盖,带着恐怖面具的麦克・梅尔,先是残忍地杀害了17岁小保姆萝莉的好朋友安妮、琳达以及琳达的男友鲍伯,后又一路悄悄地跟踪着萝莉,并伺机杀害她。就在正要动手之际,他的精神治疗师鲁米斯医生适时赶到,将萝莉救下;梅尔身中六枪,侥幸逃脱,不见了踪影。该片于2004年被英国权威科幻期刊《SFX》评为最恐怖影片,正式确立了其在恐怖电影世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一部经典恐怖电影,《SFX》杂志编辑史蒂文・奥布莱恩认为《月光光心慌慌》是后代恐怖电影类型的开山之作,作为随后20年恐怖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而存在。史蒂文还进一步进行说明,充满血腥并不一定是恐怖影片的重要标志,真正的恐怖应与紧张、氛围、五脏六腑翻腾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情节的发展变化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连导演也不一定能想得到,对影片予以高度的评价。

二、万圣节与《万圣节》相同的符号内涵

主题的相同。万圣节的主题是鬼怪、恐怖。它代表的事物通常与死亡、怪物有关,如鬼魂、蝙蝠、黑猫、猫头鹰、食尸鬼、僵尸、骷髅和恶魔等,看后会使人感到不寒而栗。万圣夜的传统颜色――黑色和橙色,充满着神秘,同样令人恐惧万分。而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物杰克灯,人们也会在上面刻上吓人的面容,放在大门口阶梯上,使恶魔或妖怪恐惧,将其吓走。整个万圣节期间,从布满恐怖图案的南瓜灯,戴着狰狞可畏面具的“巫婆”,念着“Treat or Trick”满街飞跑的“小鬼骷髅”;到父母给孩子们讲述令人恐惧的鬼故事,装扮成鬼宅的自家房屋,站立门口巨大无比的黑蜘蛛,闪着蓝光、荧荧鬼火的窗户,里面不断伸出头做着鬼脸、发出惊恐人狞笑的“小鬼儿”,以及充满恐惧诡异图案的google图标。在万圣节这天,所有人都在制造“恐怖”,处在“鬼节”恐怖的氛围中。而《万圣节》作为美国经典恐怖电影,其中也塑造了一个令人生畏的“魔鬼”形象,并通过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将“恐怖”的主题渲染到极致。万圣节晚上,一对年轻男女在家。男方离开,女方在未来得及穿上衣服之前被她弟弟用刀刺死。在电影镜头隔着面具的不断摇晃中,姑娘恐惧的眼神,龟裂人皮般的面具,变态杀手急促而深沉的呼吸、咄人寒意的眼神、不急不缓的杀戮格调,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背后发毛,营造出电影《万圣节》特有的恐怖气氛。其实电影《万圣节》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现实中的“鬼节”――万圣节。该影片的编剧狄波拉・希尔(Debra Hill)在接受知名恐怖电影杂志《梵格里亚》(Fangoria)采访时,曾谈起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她叙述道,正是所有被释放出来的灵魂会疯狂地报复活人这个古老的亡灵节传说,让自己在万圣节这样令人恐怖的夜晚,萌发了关于这个历史上最邪恶、凶残家伙的故事。但她不想让故事变成一场流血事件,而希望它像“箱中的杰克”(a jack-in the box)一样。[2]

面具的运用。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面具是其标志;而面具也是电影《万圣节》中重要的道具。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是对神秘自然力的形象化表达,也是掩饰身份的道具,守护秘密的法宝。万圣节时人们佩戴面具,将自己装扮成动物或鬼怪,是为了吓跑、赶走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电影《万圣节》中,麦克・梅尔的面具也着实吓着了观众。白色的面皮,泛着蓝莹莹的光芒,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大大的、空空的眼洞,幽深渊薮,充满了邪恶。影片中,主人公麦克・梅尔始终戴着这个面具。再加上幽蓝月光的映衬,戴着这副面具、悄无声息行动的麦克・梅尔,更令人不寒而栗。为了进一步渲染面具的这一特性,导演约翰・卡彭特还很少让面具正面出现。影片中的麦克・梅尔总是隐蔽在黑暗处,躲藏在阴影中,观众没有看到过他一个清楚的特写镜头。他或者现身在远处,或者以难以明了的方式突然出现,好像一个恐怖的幽灵。因此许多观众认为,在观看电影《万圣节》时,他们从未真正完整地看到过麦克・梅尔,导演约翰・卡朋特总是让男主角生活在面具之下,生活在黑暗和阴影中,成为阴影的一部分,使观影的人们心情忐忑不安,感觉恐怖万分,体会到令人恐惧的惊吓和威胁。电影评论员安迪在畅谈自己观影的表现时也写道,当自己正全神贯注地看电影时,不知何时令人恐怖的面具会突然从什么地方冒出,然后把自己吓个半死。演员比安卡・凯基里希也回忆道“不论多少次,每当看到面具,你都会感到心头一沉”①。面具的成功运用强化了气势,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体验的一致。作为“鬼节”的万圣节和电影的《万圣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赋予参与者和受众的情绪体验却是一致的。现在的“鬼节”万圣节已慢慢摆脱了原有的祭祀模式,进行的活动也已没有了宗教色彩,成为人们娱乐狂欢的节日,并进一步发展到怪诞、放纵。万圣节当晚,身着各种节日服装的孩子,手提南瓜灯,边大喊“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捣蛋),边逐门逐户索要糖果;大中学生和成年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会借此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种狂欢活动,身穿恐怖服装,扮成各种鬼神,恐吓路人,营造快乐的恐怖气氛,尽情体验快乐。在美国“鬼节”成为一年中人们狂欢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仅次于圣诞节。人们在节日的狂欢中,体验愉悦尽情狂欢释放自己。作为经典美国恐怖电影的《万圣节》,也给予观众同样的情绪体验。该电影以贯串全片的恐惧情节和恐惧气氛,刺激着观众的恐怖感,使他们释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也许这正是许多人痴迷于恐怖片,喜爱《万圣节》这部电影的原因吧。当观众们相拥奔向电影院观看《万圣节》时,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邪恶,死亡会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身边,一个丧心病狂的男子,手持匕首也是常见的事情,这些都使人们感到深深的恐慌和担忧;但自己去影院只是在观看恐怖行为,而不是亲自动手实施恐怖行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享受恐怖带来的。他们沉浸于影片的情节,被影片强烈的表现力所感染,深陷在影片中,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全身心投入影片,期待着感受那种深深的惊吓,而这种一惊一乍、心怀忐忑,也许正是恐怖片的魅力所在,这种情感体验正是观众想得到的。恐怖电影让人们安全体验恐怖的同时,又安全获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好奇心,使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得到释放,又充当了一副安慰剂,使他们体验到狂欢。这种狂欢的情感体验,与人们在万圣节节日期间的感受,如出一辙。而这也许就是万圣节节日期间,放映类似《万圣节》这类恐怖电影的原因。电影与节日相得益彰,相互呼应,成为人们自娱自乐、尽情释放自己、减轻压力的“减压阀”。

三、结语

万圣节在美国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盛大节日,而同名的《万圣节》是美国经典的恐怖电影。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3];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在银幕空间和时间里,通过呈现具体形象,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综合体。尽管二者的符号表现形式迥异,却在主题、表现形式、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等符号内涵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时作为文化表征物的符号载体而存在,在集中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承载文化精神等内涵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

注释:

① 本文所引观众评论皆取自“国际电影数据库”(IMDB)[OL].http:///title/tt0077651/。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 万圣节[OL].电影官方网站:http:///.

[3] 王菊娥.从“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透析“七夕节”的生存困境与出路[J].唐都学刊,2009(05).

恐怖的夜晚篇4

其实,恐惧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我们说的“鬼”,那本来不是鬼的,信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鬼。

——题记

那是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刚来到这所中学上学。头一天,我骑着车子,来到了学校。晚自习是在8:30结束的,放学后,我便骑车回家。其实,从我家到学校有两条路的,一条是大道,灯光璀璨,让人好像在白天;而另一条水泥路,穿过了人迹罕见的田间,而那两边的田地里,是无数的坟冢。

不知为什么,我竟然选择了那条恐怖的路。而校门口那商店中电视里传来的尖叫声,仿佛预示了我的恐怖经历。

我骑着车子走上了那条漆黑的道路。天上繁星点点,可是奇怪的是,天空中竟然没有月亮。一阵凉风吹过,夹杂着声声虫鸣,使得这幽静的田间路显得更加寂静了。这无疑多了几分恐怖的气氛。

我骑着车子走过,出了一头冷汗。这时,路边忽然传来了????的声音。我心里越来越恐惧。忽然,路旁火焰一闪,接着又灭了。鬼火啊!我差点尖叫出来。这时,一种熟悉的味道传来,原来是路过的人在点香烟。我心上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是,万一那是鬼点的烟呢?我不禁又紧张起来。

走到了一半,背后突然又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人仿佛一个人正在踮着脚,慢慢的向我靠近。我的脑海里立即就呈现了不知在什么恐怖片里看到的画面:一个人在走夜路。忽然,背后一个有一个身穿白衣的鬼跟着他。他也感觉到了事情不对劲,猛一回头,那鬼便扑了上来,用那长长的指甲,穿破了他的头颅······我越想越怕,停下了车子,站在那儿。这是,两声“旺旺”的狗叫打破了乡间小道上夜晚特有的死一般的寂静。我心里先是一惊,接着便是一阵狂喜,不禁自嘲道:“你这个胆小鬼,世上哪有鬼啊,连只狗也怕!”于是,我捡了块石头,朝那狗砸去。

我终于安全的回到了家,妈妈准备好了美味的饭菜,正在门口等着我呢!

恐怖的夜晚篇5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梦,我只记得我要去一个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那里,我只记得那个地方我一定要去,梦的前段部分我忘记了,我不知道听见了什么,别人告诉我了什么,我只记得要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具体位置我也不知道在哪里,我只知道向前走.我是凭直觉去那里的,去那个地方的路很奇怪。我记得要走一条很高很窄的路,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会没命的,我恐高,可我还是往前走,我不敢往回走(也不知道是不是附近的KFC开张,我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动力)。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竟然要从别人家的护栏穿过去(我估计是我脑子坏了)。阳台护栏很高,间隔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而且很滑(估计是鬼催命了,我才有如此动力)。后面有一个男孩子跟着我,我忘了他手里拿的什么了,是个很大的东西,他拿那个东西很吃力,可是还是跟着我冒着生命危险走过了阳台护栏,我又来到了一条很窄的路,这条路很像高墙的上面,我就走啊走,后面的男孩还是一直跟着……

那是个晚上,天空是红色的,我从学校的侧门走进校园,很安静的.我看见好多五年级的学生在操场看讲台上的几个老师讲话,都是坐在地上的.我就找到原来的班了,我一过去,同学们就大惊小怪的指着我叫唤,还有几个人都扑我身上了.后来我捋了捋刘海,去找张老师了.张老师正坐在人群靠后,和同学们说话,我一过去,张老师就冲我笑了,还问我怎么回来了,我就和张老师说话.后来我就跟着一个人,我忘了这个人是谁了,他带着我来到了教室,我就在教室从左到右转了一圈,然后我就拼了命的找梳子,我想梳头.后来没找着梳子,那个带我来到教室的人就在我身后看着我……我就站在那里,看着红色的天空,(很奇怪啊,为什么是夜晚,而且是红色的天空,而且大半夜的你们还不放学)我身后的人就看着我,我还记得我就站在一个课桌前面,课桌很乱……

然后我忘了,也许后来我到达了我要去的那个地方,也许那个男孩一直跟在我后面……或许是我记错梦的顺序了,这个梦是我第一次做的,去学校的梦是第二次做的,也就是说,我要去的地方其实是学校。我到达学校时,天已经黑了,红色的天空,也就是说,陪我去教室的是那个跟在我身后的男孩。

很奇怪,为什么记不起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呢?那个男孩是谁呢?为什么跟着我呢?而且我记得遇到同学时是黄昏?为什么到学校时已经夜晚了呢?而且为什么是红色天空呢? 遇到同学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耽搁了那么长时间才到学校呢?

恐怖的夜晚篇6

[关键词] 《恐怖之夜》;迈克尔・杰克逊;剧情MV

《恐怖之夜》(又名《战栗》)是已故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代表作,也是国际MV 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的经典作品。《恐怖之夜》的诞生与风行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延续至今。2008年,《恐怖之夜》被美国列为国家宝藏,由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恐怖之夜》的魅力何在?论文试从《恐怖之夜》与历史、《恐怖之夜》自身成功的策略以及《恐怖之夜》与当下三个层面解读《恐怖之夜》跨越时空的经典魅力。

一、历史的追溯

《恐怖之夜》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世界电视业已经轰轰烈烈发展起来,电视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习惯虚构与真实结合而成的“仿真幻影”。音乐与影像结合的时机越来越成熟,敏锐的音乐人与电视制作人看到了彼此身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契机。一方面,影像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得电视成为音乐人促销自身及专辑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音乐人及专辑“促销”的成功为电视制作人及音像制片商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如果说Queen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开启了音乐和电视结合的先河,《恐怖之夜》则第一次使得音乐和电视结合这种艺术形式风行世界,使得世界人看到了电视促销的强大力量。MV,是音乐与电视时代结合的必然产物,而《恐怖之夜》便是MV发展史上那颗最为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音像商斥资百万美元,邀请知名的好莱坞恐怖片大师约翰・兰地斯担任MV总导演,其最根本驱动力无疑是经济利润。事实证明,投资、包装杰克逊的音像制片商非常明智,20世纪80年代,整个世界都成为其“提款机”,当时一本流行音乐辞典用“近似荒唐的销量”来描述该作品受欢迎的程度!《恐怖之夜》的销售量也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据《滚石》杂志的编辑回忆,当时美国有2500万人购买了《THRILLER》,相当于美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它是“历史上最畅销的唱片”,杰克逊“比猫王更红,绝对更红”。学者高鑫在其《电视艺术概论》中将《恐怖之夜》诞生后在1982年连续37周获得流行歌曲排行榜冠军、1983年格莱美音乐评奖中获得12项提名和8个奖杯等诸如此类“史无前例”的纪录都归因于“MV的煽动”!MV神奇的商品促销能力可见一斑,这也成为MV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根本推动力!

之于杰克逊,《恐怖之夜》实现了艺术家艺术生涯的巨大突破,使得其从美国人心目中的“少年歌星”一跃成为国际巨星。“在未来的日子里,一个人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成名”,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曾经的预言在MV这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不啻的事实。

之于MV史,《恐怖之夜》奠定了MV最为基本的艺术特征――拼贴性和碎片化。高鑫提出,MV“独立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其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它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与既有的艺术体裁区别开来,比如电影故事片,比如电视剧。欣赏《恐怖之夜》,观众最终不会认为它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尽管它是如此地类似于恐怖电影,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其具备了自身独特的视觉叙事特征――拼贴、碎片化。以作品中杰克逊饰演的角色身份为例:电影中的人狼、影院中的观众、带女友切身体验“恐怖之夜”的歌手、与幽灵鬼魂一起跳舞歌唱的僵尸、正常人,诸如此类的多重角色的快速、突然转换,在作品中没有任何伏笔与后续交待,这无疑和我们在欣赏电影故事片或电视剧时,非常关注包括角色身份变化在内的作品内容的因果逻辑关系发展、变化大为不同。我们不再在意这些起承转合的变化,而是让这些碎片化的片断应着歌词的缝合,在头脑中重新组接,进而形成若有若无的情节内容,似乎是有剧情的,但却是被肢解的、无序的、无理性的。它“是典型的拼接艺术。一般来说,MV 给观众留下的只是零乱的印象”,学者王一在《后现代主义与当代音乐》中也如此描述。

《恐怖之夜》的风行世界,在使人们切实感受到这种崭新艺术形式巨大魅力的同时,也使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特征深入人心。形式上的碎片化、拼贴性,自此成为MV举世认可的基本艺术特征,甚至成为MV这种艺术形式的代名词,比如人们会称呼有高速剪辑画面的先锋影片为“MTV式电影”,如《罗拉快跑》!这里的“MTV式”,最为重要的形式特征正是碎片化、拼贴性。

二、成功的“模式”

今天,面对《恐怖之夜》,也许会觉出其制作的粗糙、特效的不尽如人意、镜头剪辑的差强人意等,却瑕不掩瑜,依然感觉它很“好看”。尽管我们不一定会喜欢它,却一定会被深深吸引!这在“收视率为王”的时代,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恐怖之夜》成功的策略!

首先,好看的故事。故事,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美国传播学家苏特・杰哈利曾用18个月的时间,对美国1000则电视广告类别进行收视率的编码分析,结果发现,故事类广告的收视率在任何时段均远高于其他电视广告类型,甚至是最低收视率的30倍左右,故事的魅力可见一斑。之于MV,同样如此,按创作风格特点来分,高鑫将之称为剧情类MV。顾名思义,《恐怖之夜》讲述了关于“恐怖”的故事。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MV不可能讲一个完整的,因果逻辑关系清晰的故事。但有了碎片化的画面,歌词的缝合,观众完全可以在头脑中组合出一个似乎清晰的故事脉络。杰克逊饰演的歌手与女友在THRIIER剧场看“人在月圆之夜变成人狼”的恐怖影片,因女友觉得恐惧,歌手只好随其出了剧场,边走边唱,进而带着女友亲历恐怖之夜,体验“恐怖之夜”,其中,歌手也变成僵尸与幽灵、鬼魂一起跳舞。歌手的女友受到惊吓,跑到小木屋试图躲避,却被追随而至的幽灵们破门而入,极度恐怖瞬间,歌手突然出现,且又从僵尸变成正常人,笑着邀请女友一起回家。很明显,故事有悬念,有突转,也有结局,动人心魄。

其次,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好故事固然重要,但故事如何讲述更为重要。《恐怖之夜》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动用了诸多有效的叙事手段,比如人物对白、声音效果等。众所周知,影视语言中,人声主要表意,音乐主要表情,音效主要表真。人物对白、画外音以及声音效果的使用无疑会使故事内容更明确,更真实,从而也更容易使观众进入故事。比如配合着画外音,幽灵们从四处钻出来,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覆盖的泥土、石墓门、棺材板、窨井盖等被推开的声音,腐烂的臂膀脱落在地的声音以及幽灵们发出的怪叫声,音乐的中断更使这种恐怖的情境格外真实!这些声音效果的加入充分渲染了“恐怖之夜”,也大大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在传统的剧情MV 中,对话或声音效果常被“写意化”,如看到作品中的角色在打电话或在悲怆地呼喊,听到的却只有音乐或歌曲,而打电话的具体内容以及呼喊的具体声音不得而知。对于以音乐为本体的MV来说,这是很正常的艺术处理,但不得不承认,从接受的效果来说,前者更真实,更容易抓人眼球!此外,叙事手段的多元化也使得故事的相对完整成为可能。传统的剧情MV,通常是音乐作品(歌手演唱)贯穿始终,画面配上相应的故事,音乐结束,MV也结束音乐。即故事内容随着音乐始终而始终,故事本身便没有什么展开的空间。比较而言,《恐怖之夜》则显出较为“完整”的故事结构,尽管相对于电影与电视剧等艺术类型,MV讲故事无论如何也不能称得上完整。《恐怖之夜》中,歌手带着女友亲历恐怖之夜,随僵尸一起唱歌跳舞可以说是MV的主体内容,而MV开始时剧场中发生的一幕、结尾木屋中的一幕则恰恰可以和故事主体相互补充配合,起着类似于“导入”和“尾声”的功效。这种“完整性”的错觉无疑也是增加作品可看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精湛的艺术表演。尽管《恐怖之夜》制作时,杰克逊还算不上一个人气很旺的明星,但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演唱与表演的天赋征服了大众,杰克逊也在MV的煽动下一举成为国际巨星。相比于传统的音乐欣赏媒体(比如广播),MV具有可视性,这就对歌手的外表形象与表演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一个长相漂亮、擅长表演的歌手无疑更容易获得成功。最早通过MV促销自己唱片的Queen乐队的主唱本身便是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歌手。杰克逊在童年时代便已显出其唱歌与舞蹈的天赋,“他作为一个演员,在某种程度上,就跟他唱歌一样好”,杰克逊生前好友这样评价。更重要的是他对艺术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与激情。在Andrew Eastel导演的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偶像的一生》中,我们看到,舞台下与舞台上的杰克逊“完全不同”。舞台下羞赧、少言的他,一旦上了舞台,就变成另一个人,仿佛天生为舞台所生,激情洋溢!杰克逊本人在J・兰迪・塔拉波雷利的采访录音中也这样讲述:“我在舞台上的时候,我真的完全陷入那种表演中”,“在一个人面前唱歌跳舞,我做不到,但是如果是3万人,你感觉很自由,容易很多,很难解释。”他擅长在众多眼睛的注视下展示自己,“他感觉他要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在舞台上去做”,他有绝对的自信征服舞台,“他拥有这个舞台”。这在杰克逊很多的MV中(如《黑或白》、《记忆》、《地球》等)可见一斑,他都是与很多人共舞,但焦点从来都只会是他自己。 同样,欣赏《恐怖之夜》时,耳朵听着“如此之高”的唱腔,眼睛看着充满生命活力的舞姿,一袭红衣的歌手在以灰黑为主导色调的一群幽灵中很自然地凸显出来,这种感觉无疑是与抱着广播听杰克逊的歌曲大为不同。看完《恐怖之夜》,无论我们是否喜欢这部MV,都一定会记住杰克逊,因为他是有灵魂的歌者、舞者,他是“与众不同”的。

综观整部作品,“恐怖”是内容,对话、声音效果是手段,表演是形式,从内至外,它都具备牢牢抓住观众的资本。笔者以为,可以将《恐怖之夜》的诸多特色归结为“小电影模式”。一部成功的电影,必须具备好看的故事、精彩的讲故事的方法、演员杰出的艺术表演等要素,《恐怖之夜》至少也具备了以上几点。事实上,《恐怖之夜》本身也是好莱坞知名电影导演约翰・兰地斯执导,该导演在制作MV前曾执导影片《在伦敦的美国人狼》,这就不难理解直至今天我们看《恐怖之夜》时依然感觉到其类似于恐怖电影的叙事思路与表演风格。据资料记载,在拍摄MV的当天晚上,街上有十部录影机在跑,“MV从来没有这么大费周章过”。可见,约翰・兰迪斯也确实是以一种对待电影拍摄的姿态对待《恐怖之夜》。

三、当代的延续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可以跨越时空。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MV《恐怖之夜》奠定了剧情类MV基本叙事特征的同时,也“引领”了当下MV的创作潮流。综观当下MV艺术,剧情类可以说是创作的主流,其中韩国剧情类MV又尤为突出。在对《恐怖之夜》与当下流行的韩国剧情MV比较中,不难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可以从2006发行的韩国剧情MV《我的人》与《恐怖之夜》比较中,一斑以窥全豹。

同样的形式特征。 MV《我的人》整个作品约16分钟左右,时间长度的限制决定了MV讲故事的非逻辑性、非线性、非因果关系以及高度抽象概括、不完整等特点。《我的人》继承了从《恐怖之夜》开始就奠定的剧情类MV碎片化、拼贴化的叙事特征,这一点在MV发展史上也从来都未被改变过。

同样感人的故事。金东万饰演的男主角是个小混混。黑社会为解救被指控的同伙,劫持了检察官的女友为人质,并将人质交给小混混。看管人质的过程中,男主角与女主角产生了爱情。在已拥有新欢的检察官“铁面无私”地宣判之后,黑社会开始对其被绑架的女友下手,在女主角身上安装定时炸弹,试图以此挟持检察官。就在男主角抢得遥控器,并成功拆卸女主角身上的定时炸弹,站立欢呼时,被检察官发令射出的子弹击中要害身亡。女主角毅然选择按动了炸弹遥控器,殉情而死。《我的人》是个很“韩国式”的爱情故事,但爱与恐惧一样,是人类永恒的、共通的情感,它们在任何时侯都更容易激起共鸣。从该意义层面上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我的人》与《恐怖之夜》表现的主题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却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欣赏效果。

同样多元化的叙事手段。人物的对话,手机的振动声、吃面条以及扔东西进垃圾桶的声音都非常地真实。比如在检察官最终宣判被指控对象罪行后,黑社会人员愤怒地离开法庭,进入汽车时,音乐陡然停止,我们听到的是“哐啷”关上车门的声音,接着是一个特写的黑帮首领在车内狰狞发狠的样子。音乐继续响起,又镜头转到女主角这边。在这一小段,音响效果的渲染,语言的表达,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黑帮人员的愤怒与不择手段,继而有了对女主角下面命运的担心与悬念。再如结尾主角被子弹击中倒地的声音效果,也可以说是主客观音效的融合,既是真实倒地的声音,更是其死亡在女主角和观众心中强烈的震撼,整个MV在真实的炸弹爆炸声中结束,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画上凄美却不完美的结局。可以说,与《恐怖之夜》相比,《我的人》叙事手段的运用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出色的故事表演者。如果说,既是歌手又是表演者的杰克逊在《恐怖之夜》中的成功更多地得力于歌手自身的演唱与舞蹈的天赋,《我的人》则特意聘请了专业的演员来饰演角色,主演金东万和郑素英在MV拍摄时都已是成名的韩国影星。专业的故事出演者无疑是增加MV可看性的重要筹码。相比于传统剧情MV中故事表演者不被重视,要么是普通演员,要么是由歌手代演,当下MV中出演的专业演员无疑在形象、演技、人气上占更大优势。当然,杰克逊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超级巨星,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三十多年前的《恐怖之夜》在今天依然拥有绝对的看点。

表面看来,杰克逊饰演的美国剧情MV《恐怖之夜》与金东万饰演的韩国剧情MV《我的人》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早期的,一个是当下的;一个是欧美的,一个是东亚的;一个是快节奏的,一个是缓慢的;一个是恐怖的,一个是爱情的;一个是宣泄的,一个是抒情的!一句话,它们可以各自归入审美气质迥异的中西MV体系中。但在对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中可以见出,它们同样都非常吸引眼球:非常动人的故事、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多种叙事手段的充分运用、具有专业素质演员的出演……诸如此类陌生而熟悉的成功策略可共同归结为“小电影模式”,而这种模式当下已成为叙事风格的音乐电视创作的主流。而透过以《我的人》为代表的当下MV创作潮流,我们又恰恰可以进一步反观《恐怖之夜》作为经典MV作品的魅力。

当然,从《恐怖之夜》到当下流行的剧情MV共似性的背后,根本驱动力都是经济利润。MV做得越来越好看了,却也越来越像电影了。在为《恐怖之夜》与“小电影模式”喝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MV艺术自身的定位。看完一部作品,记住了故事,却忘了音乐本身,音乐与画面到底谁为本体?画面喧宾夺主,歌曲甚至蜕变成故事的背景音乐,这不能不说是对MV艺术精神的悖离!那么,如何做到音乐在与画面联姻的同时,始终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是摆在MV艺术创作者面前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纪录片,2011,《迈克尔・杰克逊:偶像的一生》,导演Andrew Eastel,制片人David Gest,2011.

[2]高鑫.周文《电视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恐怖的夜晚篇7

温岭市泽国小学 丁盼盼

我不知道大家对哪个词感到恐怖,在我心里,“鬼”就是恐怖。在别人心里,鬼是虚有的,可在我心里,鬼是真实的。

有一件事,重重的在我心里钉上了“鬼”这个词。

那天,我们女生的寝室里,只有我和丁盼盼,我们两洗完了澡,就在床上玩起了游戏,过了一会儿,我们想上厕所。可走到厕所前,发现门被反锁了,而我们却没听见任何声音。想到这儿,一阵风吹来,阴森森的,我的毛孔“嗖”地直立起来,我们马上大叫。楼下的男生听见了,有人拿剪刀,有人拿菜刀,全冲上来了,冲着里面叫:“谁?出来!”,可就是没人应,我们个个都在想“鬼”,在惊天动地的惊叫又来了,把老师叫了上来,老师从窗户里进去把门开了,我们上完厕所,那种恐惧感又来了,我们就躲在被窝里,放声歌唱,唱着唱着就睡着了。

恐怖的情景会引起恐怖的梦。

一个满脸伤疤,长着尖牙齿的鬼朝我扑来,我惊叫着,不停地跑,那鬼也穷追不舍。醒来后,我一身冷汗。这样,我对“鬼”更怕了。

恐怖的夜晚篇8

——纪念峻德中学2012届九年级(5)班同学间的情谊!

时光中的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我们的95,永远的95,永远也忘不了……

2012年8月12日的清晨,我们95小分队踏上了前往顺阳九仙山之路。这天清晨,我们6:30就在东站集合,一切都似乎那么美好。清晨的雾气浸润了草木,空气也格外清新,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行李,静坐在窗前。大家憧憬着,这会是一次什么样的游行,谁也不知道,满载着一车的好心情,我们出发了。

路程并不遥远,只用了短短20多分钟,我们就到了顺阳——高师泉家。第一次来顺阳,心中难免有一丝欣喜,在高家中,在WIFI中,大家都在把玩着手机,难道这次的旅行就这样度过?不,这只是一个开端。李富财和杨晨熙一到顺阳便开始寻找网吧,诶……

中午,热情的高妈妈请我们吃水煮活鱼,在喷香的水煮活鱼的诱惑下,谁也抵挡不了,这会儿,空气已全然弥漫着浓浓的鱼香。我们10个人围坐在桌子旁,津津有味地吃着,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在小聚会的欢乐中,这无异于是一种享受。

下午,我们来到后山散步。走在这弯曲的石阶上,我们都汗流浃背,心中也多了分疑虑——明天的登山该怎么办?立足在小山顶上,眺望远处,顺阳的风景尽收眼底,河流在静静地流淌着,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河边的树枝条在风中摇曳着,一丝清风拂过,格外清凉。渐渐地,太阳要落山了,在余晖中,我们走在回高家的小路中。

今天晚上该在哪洗澡,我们议论起来。路上,我们看到一家宾馆,准备在里面洗澡,可是老板嫌我们年龄太小和没有身份证,怕我们搞出什么问题,拒绝了我们,我们只好回到高家,一个个轮着洗澡。

在吃过晚饭洗完澡后,杨晨熙和李富财去网吧上网了,其余的人呆在房间中,于是有人提出搓麻将,很快就凑成一桌。夜晚,这么好的气氛,怎么能没有恐怖的东西呢?我们点开了鬼片,在鬼片的惊恐和麻将的欢乐中,不知不觉,时钟已转到11点。惊恐似乎还没有褪去,今晚要怎么睡觉呢?楼上的房间很黑,我们男生不愿意在那间房睡。大家决定睡在一间房中,打地铺。

那晚,我们聊了很多,我们的情谊也建立得更深厚了。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秘密和喜欢的人,并允诺谁也不许说出去。在漆黑的夜中,我们谈论着高中的打算,大家什么隔阂都没有,有的只是存留的那份情谊。那晚,虽然在地板上,我们睡得很香……

第二天,很多人早早的就起床了。洗脸刷牙后,我们一起来到早饭店吃早饭,吃过早饭,詹伊林发现自己的手机好像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还好虚惊一场,手机只是在桌子上。在规划完今天的计划后,我们买了几瓶水和一些食品就坐上了前往九仙山的面包车。路途上,我们都有着一许莫名的期待。

很快到了山脚下,望着那漫漫长路,与我们的期许似乎有很大不同。一开始,走在崎岖的黄泥山路上,我们的脸上都露出愉悦的微笑,大家拿起手中的手机与青山合影。但是渐渐地,我们走累了,炙热的太阳烘烤这地面,虽然有绿荫的遮挡,但漫热的空气早已将我们占据。突发奇想的我们用雨伞煽动空气来凉快。真心想找到一条河流,用清水洗把脸啊!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分叉口。一条是通往一公里前的圣佛溪,那里肯定有清水,这对于炎热的我们是一种诱惑,另一条就是通往九仙山的路,但不知道究竟还有多远。我们在讨论着,可一只虫子从我眼前飞过,我撞在了路旁摩托车的后视镜框上,眼镜片碎了一半,眼皮蹭破了点。

不清楚怎么了,我们往原路返回了,本以为旅行就这样结束。正巧遇上了一个人,向他询问了路程之后,我们知道九仙山就在前方,于是我们投票,最终决定继续前往九仙山。

漫漫长路望不到尽头,只听见流水声越来越近了,瞬间,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终于,我们看见前方有一条河流,我们疯了似地往前冲。触摸那冰凉的潺潺的河水,霎时,清凉袭透每一寸皮肤,在河水的清凉中,我们找回了炎热路途中丢失的笑容。

继续踏上这条无尽之路,没想到这只是九仙山的半山腰。魏玮玲等人有些累了,于是我们放慢了脚步,但走着走着,我们分成了两小队。我和黄文豪几个走在前面,来到了一个山口,鸟瞰远方,我们已经处于很高的位置,但对面的几座山的山顶依旧很高,恐高的我没敢往下看。

走过第一个拐弯处……直到第五个拐弯,终于是较为平坦的路了,远处,袅袅炊烟升起。我们几个疯了似的往前冲,来到一座寺庙前坐下,千言万语也道不出我此时的内心感受,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望望后方走过的路,是坚持让我们走过了这十几公里的崎岖山路。不久后,其余的人也都到达了这里,此时,已是中午时分。

寺庙的管理员拿来九仙山的风景册,一张张美丽的图片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们。可看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明天有小雨?我们陷入了作决定中,但我们还是决定明天早起去看看日出。在寺庙里吃过午饭后,毛丽婷的手机突然出现了一点问题,魏诗洁明天要去义务,于是他们还有李富财和魏玮玲就先下山了。

我们6个来到旁边的一条小溪,几个人开始洗起了脚。来到小山丘上,望着日落,望着那余晖,心中突然有着几许回家的欲望。后来我和高随老人去探路,夜色渐渐降临,崎岖的路在夜色中走得更加艰难。趁着还有一丝光亮,我们赶紧返回了寺庙中。

由于寺庙位于高山上,没有通电。夜晚,我们只能在烛光中度过。夜幕降临,黑暗笼罩了整个寺庙,只剩一丝月光透过。远处传来狗的犬吠声和不知什么动物的嚎叫声,怪阴森恐怖的,我们几个人坐在床板上,本来要分成两个房间住,可是这环境,我们就在同一个房间将就着睡。在这黑暗中,心里所有的恐怖幻想突然一涌而来,占据了全身,烛光下,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恐怖。

房间外就是佛像,这似乎加深了一些更恐怖的色彩。破烂的天花板,破旧的木床,陌生的寺庙里人,这一切的一切,成为了恐怖的源泉。夜晚,我们躺在床上,张璐菲开始看起了中午拍的集体合照,突然,詹伊林尖叫了起来,所有人被这一声尖叫吓住了。原本恐怖的气氛变得更加恐怖,望望黑暗处,闭上眼,好像就有一双血眼在看着我,一双手在伸向我……昨晚鬼片里的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我身上,幻想着。

原来,是合照中的人在照相机放大后显得双目无神,可怕极了,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是听她们描述,我想象着,毛骨悚然,脑海里浮现着那个画面……侧卧在床上,我真怕明天的凌晨看日出出现什么问题,夜晚,风呼呼地刮着,门闩在风的吹动下与门碰撞,发出“咣”的声音,就好像有人在敲门,这让我们更加陷入惊恐中,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把门堵上。胆大的洪仁强竟然单独睡在一边,也许,其实那晚没什么,只是那一晚的恐怖确实让我们终生难忘!

次日凌晨三点,闹钟响了。我们起床,没有毛巾和牙刷,于是我们就漱了漱口,就要出发去看日出,尽管不知道能否看到日出。凌晨三点,天还没亮,月光洒下,只有一丝丝光芒,我们用我们手机的那微弱光亮照路。尽管我们走得很慢,但是还是经常差点被路绊倒,真不知当时的我们哪来的勇气走这崎岖的夜路。

穿过河流,爬上山去,前面的危险都是未知。走着走着,天开始蒙蒙亮了,我们到达了一个悬崖峭壁上,旁边没有护栏,望下山去,我的腿有些软了。在蒙蒙的光亮中,显得几许梦幻。终于,我们到达了山峰上,那里有一块大石,我们坐在这石头上,寒风凛冽,我们穿得单薄,哆哆嗦嗦地坐在石头上,手一直在颤抖,我站了起来,腿都僵直了。我们拿起手中的手机开始拍照留念,拍下我们这“壮举”。渐渐地,天边的云彩开始变得鲜红,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洒向石头上的我们,那么温暖。

虽然没有看到日出,但我们却不觉得后悔,杨晨曦提议往前走走,我们又来到一个石峰上,第一次站到悬崖的边缘上,眺望山对面的远处,有着一种“一览众山小”感觉。突然,发现杨晨熙不见了,大家心里都很慌,怕他出什么问题,这时,他出现了,原来他往山的边崖去了,还差点掉了下去。诶,真是虚惊一场,还好他平安地回来了。

就这样,后来,我们下山了。

渴望九仙山的那个夏天,渴望再回到那个95,那个有欢乐的地方……真的好想。有时,在梦中梦见了,我笑了……

虞乐建9504

建瓯一中2013年2月4日

上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事情范文 下一篇: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