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小木屋范文

时间:2023-10-09 05:24:23

恐怖小木屋

恐怖小木屋篇1

关键词:美国恐怖小说 影视改编 类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60-04

基金项目:201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美国通俗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拓展的影响研究”(JG2014010832);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美国恐怖小说的屏幕化研究”(SXP2014-06)

作者简介:刘英昕(1982―),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小说与影视。

李敏(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硕士,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当代文学。

二战后的美国文化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它在世界范围内引导了“美国学研究”。在以往被遗忘的文化领域中,通俗文化因其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紧密联系而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逐渐形成具有大量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文化,其表现形式为作为美国文学重要分支的美国通俗文学领域涌现出大量的通俗小说,包括恐怖小说、西部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国进入消费社会,文化娱乐市场需求日益高涨,在商业利润的趋动下,小说走下文学圣坛,成为娱乐消费商品。这一时期的美国通俗小说无论在主题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而且在文学观念上影响着美国文学的总体走向[1] ( P.86 ),其中,恐怖小说尤其受到读者的追捧和青睐。这是因为,恐怖题材的作品从十九世纪以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通俗小说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美国恐怖小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对恐怖美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越来越趋向于对恐怖作品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心理进行探索,这就使得恐怖小说的受众越来越广[2] ( P.43 )。

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很多艺术类型都开始和电影电视“联姻”,通过镜头的运动构置动态艺术的过程,强调画面感的创造,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强调了在传统的文字阅读基础上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统一进行的一种集声音、画面、文字、形象等的共同作用过程,它属于视觉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在当今这个图像时代,通过看影视剧来代替对小说原著的阅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3] (P.214 )。近年来,美国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尤为集中,出现了大量恐怖题材的影视作品,票房和收视率居高不下,从小说到电影和电视剧,其改编的类型主要遵循类别化原则、系列化原则及再创作原则。

一、类别化原则

好莱坞的恐怖电影在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但根据其产生恐怖心理的根源,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鬼屋与鬼魂的恐怖

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出品的《闪灵》被视为此类电影的经典之作,它改编自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1979年的同名畅销小说。在影片中,大学教师杰克在因酗酒被解职后,找到了一份在深山里空旷的假日酒店当冬季看守的工作,在大雪封山之前,他带着妻子和儿子搬进了这座阴森的酒店,原来,这座酒店建造于印第安人的墓地上,到处弥漫着恐怖的气息。通过导演巧妙的镜头和色彩的运用,“鬼屋”的概念被生动刻画出来,并营造了一种极强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恐怖氛围。伴随着“鬼屋”出现的往往是“鬼魂”,在极度封闭的空间中,杰克内心的恐惧与日俱增,他开始看见各种鬼魂,如冤死的双胞胎小女孩儿、浴缸里已经开始腐烂的女尸、众多鬼魂出席的舞会等,这些幻象使得杰克彻底崩溃并失去理智,他开始变得和他梦中的自己一样,举起斧头砍向自己的妻儿,最后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影片中代表着幽闭空间的“鬼屋”与亦真亦幻的“鬼魂”形象完美结合,将原著小说中这种恐怖的美感进行了延伸。

同一类型的影片还有被称为美国恐怖电影中最成功的鬼屋电影的《鬼屋传奇》(或《鬼入侵》),它改编自被称为美国哥特小说女王的雪莉・杰克逊的经典小说《山宅鬼惊魂》,曾在1959年和1999年两度被搬上大银幕。影片以几位科学家调查经常夺走人性命的鬼屋为线索展开情节,极力地烘托鬼屋阴森恐怖的气氛,整个影片中没有出现一个鬼魂,但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无时无刻不被鬼魂注视的恐怖感。再如改编自斯蒂芬・金同名小说的影片《血色玫瑰》《1408幻影凶间》等也都是同类小说电影改编的代表性作品。

(二)吸血鬼与僵尸的恐怖

吸血鬼文化虽起源于欧洲大陆,但其发展主要发生在英美文化中。吸血鬼的形象在人们想象的世界中发生了耐人寻味的转变――由邪恶的超自然吸血生物转变为人类自身的化身[4] (P.90)。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经典吸血鬼形象之一为德库拉伯爵,他是在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布拉姆・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经典小说《德库拉》中首次出现的。随后,在美国,包括史蒂芬・金和安妮・赖斯在内的众多小说家也先后对德库拉代表的吸血鬼形象展开了创作。在电影改编方面,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60多部关于德库拉的电影上映。在早期的吸血鬼影片中,吸血鬼的形象一直都是残暴凶狠、青面獠牙、靠吸食人血为生的永生怪物,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吸血鬼形象有了很大的转变,如在美国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影片《惊情四百年》中,德库拉伯爵以高贵、儒雅的情圣形象登场,为爱而成魔,为爱而解脱,他与米娜的爱情也成为银幕上爱情故事的经典。从20世纪70年代起安妮・赖斯发表了《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在她的小说中,形形的吸血鬼拥有各自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4] ( P.93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由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等众多好莱坞一线影星出演的《夜访吸血鬼》,路易被莱斯特变成了吸血鬼之后,却仍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不肯吸食人血,以动物血为生,不肯伤害其他人类,他的生活也因活得太久而失去了意义,这种新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吸血鬼在残忍嗜血背后哀伤无奈的心境[5] ( P.34 )。而改编自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同名小说的《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更是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德华这一冰冷、高贵同时又“热血”、真实的、仿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全新的吸血鬼形象,他与贝拉的爱情故事又将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视剧的改编方面,女作家丽萨・史密斯的小说《吸血鬼日记》被著名导演马科斯・西恩加拍摄成为风靡一时的同名电视剧集,于2009年9月由美国CW电视台播出,至今已制作5季共112集。从开播以来,《吸血鬼日记》在同时段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同类型的电视剧《真爱如血》改编自小说家查琳・哈里斯的畅销小说《南方吸血鬼谜案》,于2008年9月由美国HBO电视台播出,目前已更新至第6季。电视观众对于该剧的热情体现出了恐怖小说在电视剧集改编方面巨大的市场价值与潜力,恐怖题材的电视剧集或将流行很长一段时间。

僵尸题材的作品也由来已久。在恐怖小说中,僵尸是指死去的人又能复活,但不是以鬼魂的形式而是以实在的肉体出现,他们通常会向那些打扰或者惹怒他们的活人寻仇[5] (P.40)。在恐怖电影中,复活的死人或木乃伊爬出坟墓或棺椁,他们成为只有肉体而没有灵魂的僵尸,到处游荡、肆意杀戮,血腥恐怖的画面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此类影片包括《活死人黎明》《僵尸肖恩》以及《木乃伊》系列电影等。

(三)怪人与怪物的恐怖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首次出现在1818年由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这部小说被视为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属于哥特式幻想小说。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企图创造出一个新的理想活人,但却在实验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个极端丑陋、没有人性的杀人恶魔――同样被命名为弗兰肯斯坦,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产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好莱坞,著名恐怖电影导演詹姆斯・威尔先后几次将其搬上大银幕,该题材至今已有20多部重拍片、改编片、续集或其他形式的影视延伸作品,形成了恐怖片历史上壮观的“弗兰肯斯坦系列” [5] (P.63)。

大型怪物也常在恐怖小说中出现。如美国著名作家彼得・本切利的小说《大白鲨》,小说创作灵感源于作者偶然读到的渔民捕获巨型大白鲨的消息,恐怖的食人鲨鱼被作者描绘得极其生动,并被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成电影。同类型的影片还包括《苍蝇》《金刚》《异形》系列电影等。

二、系列化原则

在美国,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具有系列化的特点,这往往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的结果,使改编者在迎合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而且,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影视作品的改编交替进行时,二者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此类改编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同一作者系列作品的改编

美国小说家艾拉・莱文于196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罗斯玛丽的婴儿》,被称为现实恐怖小说的典型代表。故事场景就设置在现实生活中,新婚不久的罗斯玛丽和她的丈夫搬进了纽约的一套很大的公寓中,在空旷又陌生的环境中,罗斯玛丽变得多疑并且神经质。在梦中,她遭遇了可怕怪兽并且怀孕,随着腹中胎儿一天天长大,她的恐惧感逐渐到达顶峰[6] (P.440 ),胎儿身份的巨大谜团一直牵动着读者的神经。此书一经出版即成为畅销书,很快被改编成电影,引起了轰动,艾拉・莱文也成为红极一时的恐怖小说家。在这次成功的改编之后,他又创作了七部长篇恐怖小说,且被改编成了电影,如《库克先生的花园》《复制娇妻》《巴西来的男孩》《偷窥》等,大都获得了成功的票房收入和良好的口碑。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创作了60多部小说且销售超过3亿5000万册,大都被改编成电影,堪称此类改编的典范。作品如《坟场》《危情十日》《舐血夜魔》《瘦到死》《神秘窗》《迷雾惊魂》等,不胜枚举。在此类改编中,小说的原著作者常常受邀出任影片的编剧甚至亲自扮演影片中的角色,这是因为,为了使得小说读者同样成为电影受众,改编大都高度忠于小说情节,或在不脱离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由原作者指导进行适度的艺术创作,这也是获得票房的保证。

(二)同一作品系列续集的改编

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第一部《暮色》于2008年出版,同名电影于2009年由顶峰娱乐公司推出。影片上映后,掀起了吸血鬼题材影视作品涌现的热潮,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界对于吸血鬼文化的研究。随后,作为该系列小说成功续集的第二部《新月》、第三部《月食》、第四部《破晓》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至今,已在全球获得超过25亿美元的票房和广泛赞誉。

同类型的作品还包括《死神来了》系列、《异形》系列、《电锯惊魂》系列、《生化危机》系列、《养鬼吃人》系列、《惊声尖叫》系列等。这一类型的改编也带动了整个好莱坞电影市场的续集化运作,在保证原有观众群的基础上,续集的不断推出使得其受众面越来越广,并且,每一次续集的上映都会引起之前若干部影片的再度销售并为之带来相当程度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

三、再创作原则

恐怖电影作为美国高效高产而社会评价不一的电影类型,其受到专业批评者和非专业欣赏者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恐怖小说与改编的电影之间由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编剧甚至演员的审美判断、表现侧重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效果差异。

(一)视觉化效果

恐怖小说因其侧重文字表达而能够在读者接受的角度上有更大的阅读空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及想象能力等进行二次阅读;恐怖电影因侧重视觉效果的传达,因而更注重镜头感。如布莱恩・德帕尔玛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著名的导演,被称作“现代悬念大师”。从小看当医生的父亲亲手解剖人体的经历,形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因而他更注重在电影中运用大量的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暴力血腥镜头。如他改编的史蒂芬・金的小说《魔女嘉莉》,就是在暴力镜头渲染之下凸显出了女性在受到社会压抑之后变成复仇魔女的故事,其运用的烛光、鲜血、女性极度恐惧的眼神等在原著小说成功的基础上带来了剧院的惊喜。

(二)隐喻化效果

20世纪70年代前后是美国发展过程中极为动荡的一个时期,战争带来了更大的幻灭感,也出现了著名的“垮掉的一代”,美国的社会危机加深,而后现代文化中的解构主义也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倾向,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政治等进行解构,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精神危机。很多恐怖电影的导演就通过电影化的手法将这种危机传达出来。如被看作是现代僵尸之父的乔治・罗梅罗,在1968年就将理查・麦森的小说《我是传奇》进行了全面的改编,以近似纪录片的方式通过僵尸复活并食人的细节暗示了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的现实,将社会的阶级差异、犯罪、人性缺失等问题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来,形成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三)形式化效果

美国恐怖小说和科幻小说往往具有双生的关系,很多恐怖小说都将时间设定在未来社会,而在空间上则涵盖了太空、海底、沙漠、丛林,更为扩大化。这种时空表达在电影导演那里,则因其想象丰富、题材新颖、表现手法独特而带有极强的形式化的特点。如一提到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首先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就是想象力极强、场面宏大、特效逼真。在《大白鲨》中,斯皮尔伯格就运用了假的鲨鱼制造了大白鲨食人的惊悚效果,电影镜头精确夸饰,使观看者沉浸于极度的恐怖之中,甚至造成了之后很长时间美国海岸经济大幅下滑、人们不敢去海边度假的社会效应。

美国恐怖电影及电视剧的制作,能够在原著小说文字魅力的基础上,借助于导演、编剧对美国社会及人性的理解,达到尊重原著并超越原著的艺术效果,打上了极强的导演再创作的印记,从而成为独立于世界恐怖电影史的一支。

总之,文学与传媒是密不可分的,对二者的关系研究可带领我们回到文学现场,考察文化语境、文化场域对于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重要影响,并提供可进行深度阐释的空间,这对于拓展与深化文学与传媒关系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7] (P.68 )。对美国恐怖小说影视改编的类型研究有助于我们研究文学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并丰富视觉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天.美国通俗小说的娱乐消费性[J].文艺研究,2012,(6).

[2]刘英昕,李敏.英文恐怖电影的恐惧原型分析[J].电影文学,2013,(3).

[3]唐洁[.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小说评论,2013,(S1).

[4]姜雪,颜晓川.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

[6]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恐怖小木屋篇2

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恐怖,但我们中的一些有特别嗜好的人确实是喜欢生命被威胁的刺激感,他们喜欢这种体验。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斗争或逃亡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兴奋。有证据显示,这并不是少数人的反应,而是我们脑袋里面的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大卫・扎德的研究表明,在受到惊吓或身处险境时,我们主要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荷尔蒙。研究发现,一些个体会比普通人对这些多巴胺反应更大。简单说来,一些人缺乏扎德所谓的“刹车机制”,多巴胺一经释放,就源源不断地从脑袋里面溢出来。这些多巴胺让人变得喜欢冒险,无所畏惧,而一般人的量不足以让他们这么疯狂。

不少人都喜欢冒险,因为回想自己曾经战胜某种险境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自信――想想你最近一次看完的一部恐怖片,或你探险过的鬼屋,一切就都了然了。当时,你会大叫道“是的,我终于做到了”这种自信可以引导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这种“自我惊吓”并不适合所有人。事实上,我们中的一大部分人由于心理或个人的原因而无法享受冒险。许多人小时候玩鬼屋时吓得够呛,终于决定绝不再涉足鬼屋。

为了能享受胆战心惊的感觉,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其实很安全,这是触发多巴胺和各种荷尔蒙爆发的第一要因。鬼屋在这方面实在做得完美,里面的机关着我们的每条神经,怪叫、爆裂和腐臭的气味都让我们大惊失色。这些感官使我们做出在受到惊吓时应有的反应,但理智却告诉我们,这些威胁都是子虚乌有的。

早期人类用恐怖来进行教育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用恐怖来教育自己了。从出生时起,他们开始听恐怖故事、在悬崖边跳跃或从黑暗的洞穴中跳出来吓自己的伙伴。他们做这些事有各种名目的企图――增进族群的统一性,锻炼孩子适应变化莫测的世界,当然,也少不了控制自我的行为。直到近几个世纪,我们才用恐怖的事情来取乐。

19世纪迎来了恐怖产业的黄金期,相继出现了“怪物秀”和“古怪生物博物馆”。其中最出名的当数P・T・巴纳姆开设的“巴纳姆美洲博物馆”,它以传承了林林兄弟艺团和巴纳姆和贝利马戏团的长处而闻名。他的博物馆珍藏了“木乃伊人鱼”,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用来吓人的古怪物件。像我们现代人一样,那时的游客也会排队参观这些吓人的东西,然后出来炫耀,怂恿朋友也进去练练胆。

人类的恐惧从何而来?

恐惧真是种奇妙的感觉。老鼠、昆虫、广场和电梯都能让一些人恐惧得不能自制,但打着恐怖噱头的影片上映时,影院却总会坐满主动接受恐惧洗礼的观众。恐惧自何而来,它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到目前,人们只是了解些皮毛。很多研究者认为恐惧感之所以根深蒂固,可能与进化有关。

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前不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戴维・拉基森教授在婴儿身上进行的试验似乎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试验对象是一些11个月大的男婴和女婴。研究开始前,他首先将蜘蛛图片与恐惧表情图片放在一起展示给孩子们看,这是为了在他们心中建立蜘蛛与恐惧的联系。而后,拉基森展示了另外两组照片,一组包含了蜘蛛和欢快表情,一组则是鲜花与恐惧表情。

结果发现,男婴注视两组照片的时间均等,而女婴明显更加关注第一组照片。这意味着男婴并不认为蜘蛛与恐惧有什么联系,而女婴则相反,她们能够迅速建立这类联系,认为蜘蛛就是恐惧的代名词。事实上,在更广泛人群中进行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据统计,约有5.5%的成年人和儿童怕蛇,3.5%的人害怕蜘蛛。惧怕蜘蛛、蛇和其他危险动物的女性比男性要多4倍。

面对这样的两性差异,拉基森解释说,这表明女性能够更快地产生对危险动物的恐惧感。这或许从另一方面得到解释,男性承担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在丛林法则统治下,他们除了努力克服恐惧感外,别无选择。

害怕时更依赖第一个见到的人

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自己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对第一个见到的人产生更多的依赖,而他也会对我们散发更多的魅力。这种情形在别的环境下是很难产生的。这有科学道理吗?

恐怖小木屋篇3

1、《脑髓地狱》是由日本活人堂制作发行的109分钟恐怖影片。该片由松本俊夫导演,松本俊夫、大和屋竺编剧,松田洋治、桂枝雀、室田日出男等主演,于1988年10月15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梦野久作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以一个完全不记得自己是谁的男子为实验对象的疯子解放治疗,藉着帮助他恢复记忆,解开离奇案件之真相的故事 。

2、一个男子在从未见过的房间醒来,惊恐发现对自我的陌生与不安。隔壁女子凄怨沉痛的叫喊,向他诉说两人的关系,诡异而惨绝的讯息更令他恐惧。一位名叫若林镜太郎的人出现,自称代替已故的正木教授来完成以男子为实验对象的疯子解放治疗,藉着帮助他恢复记忆,解开离奇案件之真相。然而,已死的正木教授却又出现,提供了许多扑朔的线索,男子回溯祖先的历史,潜藏在基因中辗转遗传到他身上的祖先记忆一一唤醒。

(来源:文章屋网 )

恐怖小木屋篇4

第二天早上,小猫小狗到了这座大山上,他们是来观光旅游的。他们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山顶,这时他们已经累得快趴下了。忽然,小狗发现了那座小木屋,便开心地叫了起来:“哈哈,我们有休息地方了。真是棒极了!”说完,他飞跑到了屋子里,小猫也跟着跑了进去。

小木屋里一个人影也没有,令人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头顶上的那盏5瓦的电灯发出幽暗的光芒,给屋里增添了许多恐怖感,令人毛骨悚然,活像电视里的鬼屋。小猫吓得直发抖,小声地对小狗说:“我我……我们还……还是回回去吧!”小狗不耐烦地说:“你着什么急呀。咱们还没休息呢,哪能这么早就回去呢?你也真是个胆小鬼,真不中用。”

小猫向前走了几步,便踩到了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小猫发抖得更厉害了。他俩一看,原来是一个尸体。小猫吓得几乎瘫倒在地上,他后挪了几步,马上转过身,像掉了魂似的直冲向门外。小狗见状也马上没命似的跑到了门口,然后气喘吁吁地说:“小……小……小猫,你你赶快去……去去报警。”小猫马上拿出手机,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警察。

十五分钟后,牛探长火速赶到了小木屋,开始破案。

据案情的初步了解,死者老熊,今年40岁。他右手上面写了个“火”字。据牛探长分析,老熊是窒息而死,初步鉴定是他杀案。而且应该与这个“火”字有莫大的关系。牛探长拍了一下脑门,叫道:“难道就是姓‘火’的人杀了他?”牛探长想了想,动物王国中只有一个人姓火,那就是住在西山的狐狸火雷。牛探长马上派人去把火雷带来,火雷听过事情的起因后大喊冤枉。火雷说:“冤枉呀!昨天夜里我陪姐姐和弟弟打麻将,打了80圈呢!”牛探长经过核实,见他没有说谎,便放了他。可是老熊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机智的小狗围着老熊的尸体转了一圈,说:“嗯,我已经知道老熊是怎么死的了。”

“怎么死的?”大家异口同声地问道。

小狗说:“老熊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而是自然死亡。”

老牛问:“你有何证据?”

小狗说:“那是因为我发现老熊的手指已经被染成了金黄色,牙齿也不例外。还有,刚才我从后花园发现了好几大堆香烟头,如果要吸完那些香烟,没有30年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他是死于吸烟。”

“吸烟还会死人?”小猫惊讶地问道。

小狗慎重地回答:“当然会死人。据了解,每天,世界上死于吸烟的人决不少于8000人。而且,香烟的烟雾中大约含有1000多种有毒物质,其中的尼古丁对人的危害是最大的。一支烟中的尼古丁足以毒死一只可爱的小白鼠,十分恐怖。据测算,人们每吸一支烟,寿命要减少5分30秒。”

老牛探长忍不住插话道:“好吓人呀。”

小狗继续说:“还有,吸烟的人死亡率是不吸烟人的27倍,所以吸烟被称为慢性自杀。老熊吸了30年的烟,还能不死吗?他本来可以活80岁的。”

听了小狗的话,老牛说了一句:“没法子,这回我可真要戒烟了。”

这次案件顺利侦破,可真多亏了小狗的聪明才智。从此,小猫小狗专门劝人们戒烟。两年后,动物王国里再也没有人提起“香烟”二字了。

恐怖小木屋篇5

1937年8月28日,漫长战争岁月中普通的一天,依旧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突然,防空警报响了起来,人们听到警报声后便四处逃散。日本侵略者的飞机集中狂炸上海火车南站。日本侵略者出动多架的轰炸机,投下了重磅弹,把火车站炸得面目全非。天空的飞机投下了一连串的子弹,像下雨一样,密密麻麻的。

看,车站的月台,行人天桥被炸断,房屋被炸毁了,在车路的四周堆满了各种木片、杂物,很多公共设施被毁。车站正在燃烧着;空中弥漫着烟雾。在远处、沉吟,炸弹轰轰的声音。

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有一小孩,约三四岁,在哇哇大哭,仿佛在呼唤:“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那声音是多么的凄惨。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并没有来,因为他们在战火中日本侵略者杀了。日本侵略者走后,有个逃难的人路过火车南站,发现了这个小孩,把他带回了家。这个小孩。从此,他过着平淡的生活。

恐怖小木屋篇6

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帕米尔高原相邻,乘飞机从乌鲁木齐起飞到伊斯兰堡不到3个小时行程,象征中巴友好和重要贸易通道的中巴友谊公路从喀什出发可直达伊斯兰堡。每天都有很多商贾在这条公路上往来于中巴之间,在乌鲁木齐大巴扎集贸市场有很多巴基斯坦铜制工艺品、巴玉制品和民族工艺品,同样,在伊斯兰堡的大市场里,有来自中国的民族特色商品和生活用品,中巴两国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层合作。

在伊斯兰堡我们深切感受到兄弟般的热情和友谊。

我们中国新疆新闻出版文化访问团一行十余人,到伊斯兰堡的当天中午,受到巴国前新闻部长穆沙希德·胡赛因的热情款待。他特意在城北最美的山上,用别具特色的巴基斯坦民族美食款待我们,同时,也欣赏了伊斯兰堡的全貌。

在伊斯兰堡访问的一周里,我们先后受到前总理、现任总理、国家新闻部长、巴亚友好协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等要员的接见,据说这么多政要出面接见一个国家的出版文化访问团在任何国家都少见,主要原因是我们来自兄弟般友好的国家——中国。

在伊斯兰堡市中心国家独立纪念碑前,我们偶尔遇到一些中学生,见到我们这些中国人后,他们高兴地高声齐呼“中巴友谊万岁——中巴友谊万岁”,我们感动不已。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有三人提前出来在门口的花池台阶上坐着休息,两个衣衫陈旧,面孔黝黑,背着褡裢,一看就是从偏远山区来的50多岁的男人走到我们跟前问:“中国?”我们说“是!”他俩当即放下褡裢和我们一一握手拥抱。我们见到两个在巴国孔子学院助教三年的中国去的老师,他们说在巴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巴国人都会给你热情的帮助。

伊斯兰堡是个美丽的城市,整个城市像个大公园。虽很少见到高楼大厦,但到处一幢幢别墅一样的三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小区和小区之间是大块大块的绿草坪,古树参天,鲜花点缀,这样的城市别有一番风味!据说,因为巴国多光秃秃的山丘,所以对环境特别重视,他们把绿色看作城市的生命,看作生活的色彩,所以房屋和房屋之间,小区和小区之间间隔很大,把空地留给树木和草地。这样虽然购物、办事很不方便,往往要走很远的路,但大家宁可多走路也要留出空间给绿地,这种环境意识每个人从小就培养起来了。我们到了几户人家参观,家家不大的院子里阳台上都种树种草种花,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是生活很有质量。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巴国虽然经济落后生活清苦,但所见之人精神面貌都很好的原因吧。

因为与美国合作打击的原因,近几年来,巴国安全形势不是太好,时而有袭击政府武装和平民。为了保证安全,很多单位及家庭甚至个人都雇有私人保安,所以在巴国经常看到全副武装的持枪人,或手持步枪或持手枪和冲锋枪,每把枪都是填装实弹——一有情况就开枪射击。据说因为政府安全能力有限,鼓励公司企业和小区雇用私人保安,很多政府要员个人也雇有私人保安,所以在巴国保安公司和军队一样重要,都在反恐一线。不过,保安公司按小时收钱,所以保安公司生意兴隆,解决了很多人就业,尤其是退役军人。

巴基斯坦人民热爱和平,恐怖活动已严重影响了巴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稳定,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巴国人民对恐怖活动有切肤之痛。据国家反恐中心发言人介绍,巴国与阿富汗边界地区大多在山区,且大多是无人区,部队规模行动困难重重,但巴国上至总统下至百姓,反恐的信心坚决,加上有中国及联合国的支持,绝大多数恐怖基地已被捣毁,巴国人民一定会重获祥和稳定的生活。

巴基斯坦1947年从印度独立,由于印度曾长期是英国殖民地,所以至今巴国还是以英语为主,现正在推广本民族的乌尔都语。巴国官方语言是英语和乌尔都语。

巴基斯坦是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同时也是开放和多文化融合的国家,你可能早上吃西餐,晚上吃手抓饭,甚至喝完咖啡喝奶茶。巴国文化的多样性反映在多方面,从衣食住行到宗教场所。巴国最大的清真寺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如仅看外观,你绝不会与清真寺联系到一起。巴国独立纪念碑也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体现了很高的科技和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在巴国有机结合,巴国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享誉海内外,尤其是手工铜艺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就连街上跑的大货车和大巴士汽车,都被绘上各种民族图案和饰品,连车轮都绘上各种图案,简直就是会跑的艺术品!在伊斯兰堡,我们见到最好最美的建筑物一是博物馆,二是清真寺,三是纪念馆,四是学校,五是政府机关,他们对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

恐怖小木屋篇7

小木屋里一个人影也没有,令人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头顶上的那盏5瓦的电灯发出幽暗的光芒,给屋里增添了许多恐怖感,令人毛骨悚然,活像电视里的鬼屋。小猫吓得直发抖,小声地对小狗说:“我我……我们还……还是回回去吧!”小狗不耐烦地说:“你着什么急呀。咱们还没休息呢,哪能这么早就回去呢?你也真是个胆小鬼,真不中用。”

小猫向前走了几步,便踩到了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小猫发抖得更厉害了。他俩一看,原来是一个尸体。小猫吓得几乎瘫倒在地上,他后挪了几步,马上转过身,像掉了魂似的直冲向门外。小狗见状也马上没命似的跑到了门口,然后气喘吁吁地说:“小……小……小猫,你你赶快去……去去报警。”小猫马上拿出手机,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警察。

十五分钟后,牛探长火速赶到了小木屋,开始破案。

据案情的初步了解,死者老熊,今年40岁。他右手上面写了个“火”字。据牛探长分析,老熊是窒息而死,初步鉴定是他杀案。而且应该与这个“火”字有莫大的关系。牛探长拍了一下脑门,叫道:“难道就是姓‘火’的人杀了他?”牛探长想了想,动物王国中只有一个人姓火,那就是住在西山的狐狸火雷。牛探长马上派人去把火雷带来,火雷听过事情的起因后大喊冤枉。火雷说:“冤枉呀!昨天夜里我陪姐姐和弟弟打麻将,打了80圈呢!”牛探长经过核实,见他没有说谎,便放了他。可是老熊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机智的小狗围着老熊的尸体转了一圈,说:“嗯,我已经知道老熊是怎么死的了。”

“怎么死的?”大家异口同声地问道。

小狗说:“老熊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而是自然死亡。”

老牛问:“你有何证据?”

小狗说:“那是因为我发现老熊的手指已经被染成了金黄色,牙齿也不例外。还有,刚才我从后花园发现了好几大堆香烟头,如果要吸完那些香烟,没有30年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他是死于吸烟。”

“吸烟还会死人?”小猫惊讶地问道。

小狗慎重地回答:“当然会死人。据了解,每天,世界上死于吸烟的人决不少于8000人。而且,香烟的烟雾中大约含有1000多种有毒物质,其中的尼古丁对人的危害是最大的。一支烟中的尼古丁足以毒死一只可爱的小白鼠,十分恐怖。据测算,人们每吸一支烟,寿命要减少5分30秒。”

老牛探长忍不住插话道:“好吓人呀。”

小狗继续说:“还有,吸烟的人死亡率是不吸烟人的27倍,所以吸烟被称为慢性自杀。老熊吸了30年的烟,还能不死吗?他本来可以活80岁的。”

听了小狗的话,老牛说了一句:“没法子,这回我可真要戒烟了。”

恐怖小木屋篇8

“怪谈”的神秘艺术特点

历史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而文化使民族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具有自我的民族意识才会使得一个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一系列的怪谈故事成为人们的谈资,这些怪谈故事却成了后人拍摄恐怖片的素材以及蓝本。例如美国文化中的“吸血鬼文化”,日本的“怪谈文化”,中国的“僵尸文化”以及泰国的“降头文化”,这些文化穿插在了各国的恐怖影片中,挑动了本土人对于本土恐怖元素的一种畏惧感,正是这种畏惧感使得整部片子具有文化性、历史性以及传承性。而《怪谈新耳代》这部影片的实体素材取自当地的本土文化,影片是由日本灵异作家木原浩胜先生与中山市朗先生所编写,故事是取自真正生活中一些人的口述而成,所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并且因为是传说,所以整部影片具有丰富的故事性。片中充满了日本的一些怪谈文化,让观赏者很难揣测出故事的发展方向性,就好比是一位老人在向一个孩子讲述一个非常可怕的故事,故事平静的发展,却蕴涵着不平静的结局,使得影片给人以极大的悬疑感与诱惑力,使得观者为了知道结局而不断地去探寻结果,并且也无法预知恐怖元素何时会突然出来吓一跳,这种恐怖的设计才是一种高端的手法,让人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不敢放松警惕,营造出了一种及其神秘的艺术境界。

片段化的故事升华了恐怖的感染力

“分集类恐怖片”尚未有人提出,不过在日本以及香港的一些恐怖片中就已经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例如在香港经典恐怖片《阴阳路》中就运用了此种表现手法,一部大的恐怖片中包含着三个不同的恐怖故事,每个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都自成一派,独立成体。而在日本的一小部分影片中都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例如《咒怨》中,围绕着一个充满怨气的房屋为主体,不断开展新的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没有任何的关联,故事不具有连续性,但是恐怖的气息却一直随行。在这里提出了“分集类恐怖片”到底其好处在哪里,综述一共有以下三点。

(一)概念的创新

《怪谈新耳代》不仅可以称之为“分集类恐怖片”,与此同时也可称之为“恐怖新剧”,之所以用“恐怖新剧”就是因为“电视连续剧,是分集播出的多部集电视剧,其中主要人物和情节是连贯的,每集只播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但它也可以单独成立,只在结尾时留下悬念,以待下集时人物和情节再继续发展”①。而“电视系列剧,也是一种分集播出的电视剧,但它与电视连续剧不同。由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本身并不连贯。电视系列剧的每一集都是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但是这一集的故事与下一集故事没有内容上的联系”②。而影片《怪谈新耳代》至今已经将近拍了几百个故事,而每一集的故事无论从人物还是故事上都是新的,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但是确由“怪谈”这个主题从头到尾的贯穿,如果按照电视的艺术分类来说,这无疑可以归纳成为一种“电视恐怖新剧”,也可称之为“分集类的恐怖片”因为无论从电影还是从电视来说,这种恐怖片的播放方式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结尾悬念的追溯

恐怖片的恐怖往往在于故事和技术的合理配合,那么从故事层面分析,情节的紧凑性固然是恐怖片制胜的法宝,而结尾的好坏却是整部片子妙笔生花的独到之处。对于美国的恐怖片来说,通常位于结尾让你看到的是好人突然反转成坏人,来迫害片中善良的主人公,使观众大呼惊叹。又或是泰国似的恐怖,以一个因果轮回来解释“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告知性的结尾往往失去了恐怖本身的意义,恐怖之所以恐怖是因为一种未知感,一种人对于陌生环境以及境遇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保性。那么如何让这种自保性扩大,就是恐怖元素能否真正深入人心的法门,但是潜在的暗示并不能过多的唤起人们对于恐怖的一种追逐,反而会产生一种壁垒,屏蔽了恐怖的磁场,只有不断引起人们自我独立意识的想象才能让人们从自我意识中找到无限的恐怖感觉。在《怪谈新耳代》每个故事中,故事的连续性以及恐怖的设计会和一部分日本恐怖片具有相似的情节,可是巧妙的结尾悬念,却让每一个小故事重新诠释了恐怖定义,其设置构成就是,往往在即将来临之际,以《怪谈新耳代》的片花终止了情节的发展,转而进展到一个新的故事中去。乍一看这种设计方法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设计的巧妙处在于,当你的恐惧高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都有一种追求美好结局,或者是知道结尾的心理满足感,即便是恐怖的,也可以让悬着的心落地,之后人们寄予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消除负面的心理想法。但是这种无结尾的结尾却让恐怖永不停止,虽然止步于一个故事,但是从侧面来看,这个故事并没有完。恐怖片的结尾经常处于轮回的状态,观者不断地在反复琢磨结尾到底如何,但是结尾却又是恐怖的来源,所以结尾的开放性对于恐怖片来说并不是虎头蛇尾,而是一种创新性的开拓,让人们在追求结尾的同时,放弃追求。

(三)时间的浓缩

“人有千百种,喜好各不同。”大部分人在观影过程中都喜欢体验长时间影片的刺激感,在几个小时的观影时间里,体验那种置身于影片中的感觉,这难免是一种美好的观影模式。而对于恐怖片来说,长时间的悬念以及丝丝入扣的推理是当下中国恐怖片的一个走向,最终的结局无非是体现,“世界本无鬼,人心辨黑白。”可是这种长时间的思考堆加很难让观赏者理出头绪,忘记了本来恐怖的感觉,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推理悬疑片。然而并非说长时间的恐怖片不好,只是如果剧本过于单调,内容过于死板,长时间的恐怖片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得不偿失。反观《怪谈新耳代》的拍摄却另辟蹊径,大部分影片都为3~5分钟的小剧,但是情节却从头到尾丝丝入扣,使得人们不用任何的逻辑推理即可看明白,并且由于时间的浓缩,使得剧情很紧张,观者的心无时无刻不为影片的主人公揪心,有一种“如若我不知,我将恐心慌”的感慨。时间的缩短不仅将整部影片的节奏变得更紧凑,与此同时也使得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追逐也加快了脚步。

“怪谈”故事近距离的生活接触

日本这个国家经常被冠以“变态”“压抑”“崇尚武力”以及“多灾多难”等词汇,而这些词汇又成为展现其国家内在文化的符号,反映了日本人生活的极端性以及不安定性,这一观点在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民族本体文化的著作《菊与刀》中做出了深刻的反映。在书中,作者对日本人内心中复杂纠结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透析,与此同时正如书名《菊与刀》一样,日本人所缔造的文化里充满了温柔与暴力,顽固与创新,善良与丑恶等民族的双面性,并且这种文化也进而影响了一代代日本的电影人。在大部分的日本影片中,除了动画片中那天马行空的梦想世界之外,都非常贴近生活,虽不等同于生活,却与社会生活背景具有紧密联系。人只有在观看自己平凡的生活环境下才能入情入景,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感。日本恐怖片为什么那么恐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贴近生活,在《怪谈新耳代》这部影片中,恐怖的事物发生在电梯里、楼道里、厕所里等。一个人从小到大不仅都在这些场景里生活过,与此同时这些场景也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大部分场景也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记忆。由于日本人本性充满着双面性,让他们经常愿意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变得邪恶,剔除那些善良的包装,提取出恐惧的缩影并将其放大。例如,导演北野武所拍摄的《大逃杀》中,导演北野武扮演成的老师本应该是温柔慈祥的教师,却被演化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而《怪谈新耳代中》本是温顺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邪魔怨灵的化身,这无疑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也可以深刻地看出,生活的善与恶都在于人们的理解。那么恐怖片利用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就正是一种绝妙的做法,使得人们感觉这些故事就在身边,这些恐怖就在眼前,这些声音就在耳边,这些画面就在心间。这些一切的恐怖因素环绕着包围着观影者的五官,刺激着观众在观影过后依然后怕,很好地诠释了恐怖片的意义,也给观众无限的刺激感。

结语

上一篇: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送礼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