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15:20:58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1

——题记

朋友如啤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芬芳而淡雅;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而又满怀诗意;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你,就是我的朋友。一个让我醉了无数次的你,一个使我品尽一切芬芳馥郁的你,一个淋透我无数次的你,一个令我至今寒意未消的你。

手牵手,牵出了我们的友谊。它就这样悄悄地来了,让我毫无防备地掉进了这场漩涡。

我们第一次一起上学,路上遇到了一阵小旋风。你赞它好可爱,体型虽小却也让那个角落翻天覆地。这似乎是我们友谊的写照,就这样一份平平淡淡的友谊,也会让我们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 或许是季节的缘故吧,此后就经常看见这样的景象。有时是落叶曼妙的舞姿,有时仅仅是尘埃,有时候还会吹起小狗身上的毛发。这就算是我们友谊的见证者了吧。

难道世界上真没有永恒的东西吗,不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丑恶的面貌,它们都能同时屹立于世间,似乎彼此根本没有影响,这不是太奇怪了吗?难道我们的友谊就是这样的吗,既可以好的无以复加,也可以在瞬间灰飞烟灭。世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流逝了,我们的友谊也越来越淡。尽管彼此都尽力地维护着,可只因不是“同道中人”,见了面就是尴尬,因为无话可说。记得那时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天气了,有时明明已经说过的话,还会重复一遍,似乎有点像英国陌生人之间的寒暄,可我们已经是结识六年的好友了啊!

猛然间,我才发现,小时候的那些美好时光早已成为往事,现在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份辛苦维持的尴尬!我震惊了,也失望了,更明白了。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真的这么不堪一击吗?甚至我们的友情根本没有“击”,只是时间而已。可是时间不应该是增进友情的良药吗?不应该是贮存快乐的吗?为什么如今会变成洪水猛兽,恶狠狠地掳走了我的友情?

或者,错的人是我们自己,本就不适合做朋友的两个人,怎能凭一时感动而深交呢。如果我们只是做同学的话,或许能够为彼此保留一些尊严和美好印象吧。其实就这样分离,我们都舒服了很多,这算是一点点慰藉了吧。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2

三叶草,这种十六世纪由西欧荷兰培植的山坡牧草,不知何时竟在中国各大城市泛滥开来。园林专家称,这种草既耐寒又耐旱,生命力极强,一年三季碧绿,是美化城市的好物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一家公园内第一次见到它时,就为它精致的外表所吸引。它茎细长而软,匍匐地面,成千上万株簇拥在一起,俨如一幅巨型的绿色地毯。细看其三叶对生,叶形呈倒心形,犹如三颗心脏连在一起,不禁令人生出许多联想来。当时就让我想起我带的班上的三个结为姐妹的女学生,她们都喜爱文学,一到下课就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论写作。大姐人称“小李白”,二姐自称“小杜甫”,小妹谦称“小王维”,其关系之融洽,就如这株三叶草的三个叶片一样。那次出差回来,我就给她们讲述了看过三叶草的感受,她们高兴地说:“哈!三叶草,三个心脏共生,太好了。我们姐妹三个都做着一个‘作家梦’,那我们就叫‘三叶草’吧!”从此,她们“三叶草”的名号就叫了起来。每逢课余或假日,只要我有时间,“三叶草”就齐集在我的办公室询问写作上的事,像三只可爱的小喜鹊那样,叽叽喳喳哄我高兴。

七十年代中期,她们都高中毕业,各奔前程去了。“三叶草”在我的生活中倏然消失,我不久也从学校调入一家媒体工作。可是我一直在心中惦念着“三叶草”,尤其是当改革开放的风浪席卷中国大地时,她们的处境如何?她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她们还爱着文学吗?我知道,当作家是隐藏在她们年轻心灵里的一个梦啊!

倏忽之间,三十个年头过去。没有想到的是,在我退隐山林之后,“三叶草”又重新来到我的身边。

在本世纪之初,市上几个老同志发起要成立一个老年文学社,意在摆弄一些文字,既可老有所乐,又可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招兵旗”一插,报名的人竟蜂拥而来,其中就有三个女同志,恰恰就是那“三叶草”。大家见面自然欢喜异常,她们说要找一个大饭店聚餐一次,以畅叙师友情谊。我说,聚餐不必了,咱们在周末搞一次游园活动吧,边游边谈,畅叙一下你们各自别后的经历与遭际吧。

游园活动就选在那栽满三叶草的渭河游园。那天正是丽日当空,可是我们刚在条凳上坐定,一阵狂风平地而起,出现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一幕。“三叶草”大惊失色。我说,别怕,山城的风就这样,突然而至,又会倏然而去的。果真不久,依然风平浪静,天净如水。此时,我细细打量“三叶草”,她们个个都褪去了当年那种稚气和娇气,显得成熟而庄重了。

“‘小李白’,你先说吧!”我打了开场白。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小李白”立即接上。她说,自己出了校门,就进了一个企业的门,担任办公室的小职员,工作轻松而愉快。不久就和单位的一个青年结了婚,后来他又当了领导,日子过得挺温馨的。可是自己心有不甘,做起了“出国梦”, 想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到国外时髦一回,就拼命地学日语,还拿到了大专文凭。但在一次赴日进修的考试中,虽然成绩优异,却突然被刷掉了,公开理由是日方不接受女同志,背后原因可就说不清了。这“黄粱梦破”伤透了她的心,一种社会的不公的感觉从心头隐隐升起,一时间觉得无所适从。直到退休前夕才将心态调整过来,重新拾起当年的“作家梦”。这些年凭着当年在学校的老底子,写了一些散文、小说和民间文学,有的在杂志和网络上发表,也受到一些好评。“小李白”叙述完这些笑了笑说:“改革的大潮没有把我推上天,也没有把我打下地,我还是当年的我,还在做着‘作家梦’啊!尽管自知此梦难圆,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尽心尽力而已!”

“小李白”性情温顺,处事得当,她的经历在我预料之中。可是那个“小杜甫”是个急如星火的人,她的遭遇让我担忧。

“我的经历一言难尽。改革开放的飓风把我吹上了天,又把我打在了地。如今我在捧着一本厚厚的自选文集,过着体验孤独的生活。”“小杜甫”一段话使在场的气氛浓重起来。她说,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她送进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媒体,为她实现“作家梦”铺了一个很好的路子。她在这里辛勤工作,写了大量新闻、通讯、杂文和散文,在新闻、文艺界闯出了一块新天地。她的一部自选文集,受到了同行的由衷赞誉。可是她的生活却是过得一塌糊涂。她那大不咧咧的性格和不避嫌疑的言行,曾经招来绯闻不断,导致家庭破裂,重病缠身。她说:“我虽然圆了所谓‘作家梦’,可是现在有何幸福可言?不过我还是痴心不改,对写作无怨无悔,这怕是受了老师你当年教育的影响吧!”说完对着我勉强作了个笑脸。

“不要这么悲观,你是成功的。”我说,“这么多年我们虽然未能见面,你的作品我最近看了一些,在全市同行中不能说出类拔萃,也算是相当优秀的。我该祝贺你!至于你的家庭悲剧,既有社会的责任,也有你自身的原因。希望你以后,努力调整自己,走出困境,迈向新的生活。”

临到“小王维”了。她从包里拿出了一本书,书名是《西行日记》。我笑着说:“怎么像是斯诺的书?”她说:“老师老眼昏花,这不是‘漫记’,是‘日记’。我刚刚出版的游记选。”

“小王维”是一个性格比较阳光的女子,极聪明伶俐,又爱说爱笑,人又长得漂亮,当年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她的作文明快流利,我经常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她把《西行日记》送到我手里说:“我高中毕业后在一个媒体当了一段编辑后,又糊里糊涂地到一个企业搞了财务管理,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老公也在企业工作,儿子在学校读书,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多,加之几个同学在写作上已有所成就,自己在学校时产生的‘作家梦’又重新萌发。开始我就身边的人和事写了几篇散文,反映还不错,觉得自己还行,就一发而不可止,一直写了下来。这本日记就是我到西南地区旅行的记录,出版以后颇受一些老同志的赏识。就凭这本书,我还成了省作协的会员呢!”

我翻了翻这本书,书的开头有我所熟悉的名家的序言,书后面有不少网友的赞语,又抬头看看“小王维”那不无自豪的神情,笑着说:“‘无忧无虑’这四个字用到你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家庭幸福,功成名就,十全十美,臻于至善。”她急忙接上说:“哪里!我现在最发愁的一件事是,儿子马上高中毕业能否考上大学,他的学习不行呀!”

“哈哈!可别不知足了!‘三叶草’中就你小,就你成绩大,就你过得好。”“小李白”、“小杜甫”一起嚷了起来。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3

宏大叙事彰显时代风貌

三十年时光荏苒,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的时空坐标里,有数不清的人物和事件:有观念的突破、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腾飞,更有无数文化与思想潮流的碰撞和涌动。珠江是中国新经济的策源地,也是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百年珠江引领并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见证了中国的强国之路。

从纪录片的拍摄来看,《风》片选择“珠江”作为梳理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绩的切入点是非常精妙的。这让笔者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联想――“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而这部片子的“珠江”又成为反映深圳发展的一扇明窗,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如果能够把这段历史进程梳理清楚,不仅仅是对“珠江文化”历史地位的重新阐释,更是对于中华文明开启复兴之路的经验总结。那么,如此宏大的主题,片子是如何纵横捭阖地展开叙事的呢?

《风》片说的不仅仅是珠江的事、深圳的事,而是深圳之于中国、中国之于世界的事。这份大视野、大理想赋予了这部纪录片宏大的背景和重大的意义。片子的开头利用电脑动画特技,将一个光阴的卷轴缓缓展开,呈现出一张古代世界的版图,拨开云雾之后是航拍的珠江三角洲全貌;接着顺江而下,经过电闪雷鸣,大浪淘沙;最终云开雾散,启航的风帆迎出灿烂阳光和发展中的深圳,那高耸的楼群、伟人的头像、炫烂的霓虹构成了深圳的美丽图景。编导随之又用了一个拉镜头,再度将画面从深圳拉回到世界地图全貌,该片宏大的叙事结构就此铺展开来。

珠江和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风》片中,珠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人文底蕴:珠江已经不只是一条简单的河流,它是变革的缔造者,历史的见证者,以及思想、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它是一条“人的河流”,更是一条“思想的河流”。

鲜明主线勾勒改革画卷

《风》片创作之初,就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不仅要做符合政情的政论片,还要做符合民意的纪录片,做到既叫好又叫座。该片的撰稿人张胜友素有“改革作家”的美誉,他自称这是“最富于挑战性、最具有诱惑力、下力气最多、写得最过瘾”的一部作品。

由于片子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因而创作过程无疑是艰辛的。在创作中张胜友注意把握这样几条主线:时间发展从中国充满屈辱和抗争的近代史说起,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挫折,再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奋进;人物线索从孙中山、、邓小平、、一代又一代领袖人物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到众多的民族精英共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空间跨度以珠三角为平台,辐射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有活动又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思辨,从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珍贵素材。

正是基于这几条主线,使得《风》片长达六集的叙事结构主旨鲜明,立意高远,既富于历史意蕴又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最后一集“中国之路”中,选取了2008北京奥运、南方雪灾、神七飞天等重大史实,更是在片子结尾凝练地概括出“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中国之路”。

在对三十年的改革历程进行梳理时,《风》片的编导注重加入对历史见证人的采访片段,力求史料翔实具体、细节生动感人。在重访这些早已离开公众视野的人物时,摄制组的足迹遍及珠江三角洲,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重要城市,拍摄了两百多盘素材。是他们共同的“言说”,才交织出一幅改革开放三十年珠江三角洲的历史画卷。

此外,《风》片的解说词文采斐然,雄辩滔滔,以开阔的思想视角、深刻的解读论述、奔泻的哲理诗情,全方位展示了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和民族复兴之伟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子的整体影调非常统一、和谐。由于是历史文献类政论片,因此引入了很多资料画面,这些原本就带有历史色彩的资料片与正常拍摄的镜头呼应而成统一的色调,营造了怀旧的历史氛围。

朴素镜头还原历史真实

《风》片是彭辉导演的又一力作。曾经指导过《平衡》、《背篓电影院》、《空山》等多部作品的他,这次用敏锐的洞察力、朴实的镜头语言、深刻的人文内涵以及不时流露出的轻松姿态,打造了一道丰盛的视觉盛宴。

片子最打动人之处当属对历史资料的全面展示以及对纪录片中人物的朴实表现。比如《风》片的第三集――“深圳破冰”。其中援引了大量资料片段,讲述了深圳是如何被“逼”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是当年改革的排头兵,甚至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里流传着一句口号“不改革者不入此门”,可见其改革的坚定信念。但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在争论和矛盾中艰难前行的,就是这么一群“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和反对声,他们彷徨了。片子在此着力刻画了改革者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小平同志初到深圳的不发一语,到后来的“频频插话”、深入分析,再到最后亲笔题字,肯定改革是正确的。这段叙事过程被描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又很符合历史的真实,丰富的细节为我们还原了当年,使得这段历史不再是书本中枯燥抽象的断笺残篇,而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过程。

《风》片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创作的“命题作文”,既然是“命题作文”,创作起来就面临着某些束缚。如何在主题立意鲜明的前提下做到“引人注目”?如何在感受深刻政治意义的同时又能获得审美上的享受?在这部片子里,导演大胆运用特技、强调色彩渲染,尤其是对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比如,在第四集《潮涌珠江》中,谈到政府实行价格放开政策,“灵活措施”刺激了物价飞涨,老百姓不买账,但广州却在政府适度引导的前提下,始终坚持这项政策,最终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这段内容的实际影像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拍摄的。编导利用四周罩上黑色的椭圆形蒙版,营造了一种老照片般的感觉,把影像故意做旧。这种以虚代实、以局部代整体的真实再现手段完美地还原了当年的鱼塘盛况和渔民们富起来后的笑脸,随之下一组镜头一下从茶色变换为今时的彩色,给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人不由得感叹:地点未变,笑容未变,变化的只有30年沧海桑田的时光和30年越过越红火的日子。

《风帆起珠江》是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历史文献。影片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解读论述,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中国的伟大觉醒和伟大复兴,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揭示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雄伟画卷。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4

一、大胆设疑,激发读者兴趣

题记部分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即吊起人们的“胃口”;如果再将悬念设计得精彩一些,那就如将一颗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会荡起动人的涟漪,把阅卷老师的目光引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比如:2013年吉林中考作文是《远去的声音》,一考生开篇是这样写的:

那个声音早已远去,但它却永远回响在我的耳畔。

―― 题 记

读完开篇部分,读者不禁要问:“那个声音”早已远去,为何还永远回响在耳畔呢?悬念顿生,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急于读完全文一探究竟。

又如:2013年乌鲁木齐中考作文是《其实我在乎》,一考生拟写的题记是:

抛却城市的喧嚣,信步于林荫小道,想象自己如诗人般看淡世事,但做不到。因为许多事,其实我在乎。

―― 题 记

a“自己如诗人般看淡世事”为何“做不到”?许多事,其实我又在乎什么?这些疑问,犹如一个个谜团,只有你读完全文才知道作者在乎的是什么事。

二、巧妙引用,彰显文化底蕴

题记可以引用的内容相当多,古诗词、名言警句、现代诗歌、流行歌曲等几乎无所不能。巧妙引用,可有效映衬文中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倾向。

比如:2013年江西中考作文为《带着叮咛出发》,一考生作文以题记开头: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是一种怎样的温柔,如同妈妈的叮咛,细腻,温和,像一缕阳光,让你暖到心底。

―― 题 记

该考生采用南宋诗人僧志南《绝句》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诠释妈妈的叮嘱如春风化雨般呵护自己健康成长。考生巧用诗词做题记,不仅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又如:2013年长春一考生表达对妈妈的赞美之情,拟题为《真情在生活中流淌》,题记是:

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记引用了孟郊的《游子吟》,映衬出沉甸甸的母爱,亦折射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让读者未阅读全文便已感受到了情感的张力。

三、诠释文题,揭示文章主旨

文章开篇用题记来阐释题目,提挈全文,让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了准确地把握和明确的领会,从而会对文章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比较含蓄的散文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尤其需要这种点题的方式,它能够让阅卷老师对文章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比如2013年湖北黄冈中考满分作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有删减)原文如下:

没想到我如此幸运

一考生

三年,朋友陪伴的记忆宛如一首歌,忧伤、明丽、温馨,更让我舍不得忘记。

―― 题 记

还记得那匆匆走过的三年:以前的校服收进了衣柜,压在箱底。回想以前的我总是丢三落四,那些被风偷走了颜色的旧红领巾,不知遗失在校园的哪个角落,很久了吧!

一些记忆的片段定格在脑海中,串联起来……

和楠在一起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刚刚变青,在风中摇曳不定。校园的铃声刚刚响起,就看见两个背着书包的身影匆匆跑过,然后在教室门口猛然刹住,在老师锐利的目光中灰溜溜地走进教室。趁老师不注意,还互相扮个鬼脸,“呵呵”地偷着乐一把。

……

这匆匆走过的三年,有许多故事攥在手心里,舍不得放开。

本文妙用题记诠释标题,统领全文,小作者选材于日常学习生活,忆述了好朋友楠陪“我”走过的三年初中生活,材料真实,表现了“我”对同学情谊的珍视,凸显了“我是如此的幸运”的主题。全文最大的亮点是: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主旨鲜明。

四、巧用修辞,增添语言魅力

作者在写题记时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能够增加文章的语言魅力,让文章文采飞扬。

比如:2013年天津中考作文以“幸福”为话题,一考生在作文开头写了如下题记:

幸福就是口渴时的一杯水,幸福就是炎热时的一股凉风,幸福就是生病时的一剂良药。

―― 题 记

这是考生以“捡拾幸福”为题写的题记。此则题记句式简洁整齐,内容富有诗情画意,全句构成排比,每个分句又是一个精美的比喻,它形象地道出了幸福的含义,又诠释了主旨,整句采用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又如:2013年成都一考生在中考作文《再也没有》中拟写的题记是:

青春,如同被时光炸开的爆米花,轻轻拿起一颗,放在嘴里,甜甜的味道,温暖了阳光下的几个少年。

―― 题 记

此题记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青春”比作“被时光炸开的爆米花”,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春”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考生妙用修辞,以简洁的语言拟写题记,吻合主题,充分彰显出考生高超的作文功底。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5

散文和哲学代表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逻辑思维。但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是艺术性和哲理性的有机结合。

赵敏是一位长于思考的作家,擅长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寻觅新颖而深刻的发现,以短小的篇幅写深厚的哲理,并使其散文透露出浓浓的意境之美,字里行间使人充分领悟到他息息如缕的思想气息,把一个青年学者面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感悟展示在读者面前。思考使他的超越常规的感性,进入了感性与理性深度交融的境界;思考使他的散文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新意迭出,具有独到的直感。

一、思维的多向性

在赵敏的散文创作中,他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题材,常常善于作多向思考,以最大限度发掘其丰富的内涵。如《风的样子》中,作家从多个角度,层层揭示下关风是什么样子:风是爱的样子;风的样子还是那苍洱之间那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风韵的大理的样子;风还有来自苍山以及更远的山地和青草的气息,这是风的味道;风还有悠闲自在的心情;有着月夜中的感悟和悸动,有着穿过城市上空时的交响乐。最后归结为“风是生命的样子”――“风从我的胸中长穿而过,将我的心扉吹得啪啪作响,生命因之而显得空空荡荡,心情却因之而变得更加坦然……漫漫人生,其过程中却只有无数风一般的心情生生灭灭。也许风的样子,就是生命的样子。”把无形的自然的风,融入了生命的体验中,写得绘声绘色,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他对幸福的理解也很独到,在《幸福随想》中写到:幸福是走到人生尽头,体味到了人生的无奈而又不忍心惊醒梦中人的先贤圣哲设下的善意骗局;幸福更是一坛陈年佳酿,能否饮啜它,全凭各人的机缘和酒量;幸福更是一方常耕常新的独园;幸福是一切,幸福又不是什么等等,作者用一系列的生动语言,从多角度、立体化把对幸福的理解传递给读者,拓展了思维和表现的空间。

在《秀水青山里的城市》里他写到:上苍格外地偏爱大理,将构成世间至美景物的要素都毫不吝惜地给了大理。大理说要一座山,便有了一座林木葱郁的点苍山;大理说应当有水,便有了如碧似玉的一汪洱海;大理说生活中要有别样的情趣和风流,便有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绝佳的四景被白族姑娘“永远绣在自己的头饰上”。上苍问还要什么?大理说,已经够美的了!剩下的历史我们写,文化我们创造。大理就果真写出了一段不朽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

传统和现代在大理人的心中从来是事物的两面。作家就是这样不断从不同角度、侧面、拓宽自己的思维领域,创造出新的意境来拓宽人们的认识视野,丰富和深化着文章的内涵和主题的。

二、构思的巧妙性

结构是散文的重要元素。赵敏的散文在结构上似乎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实则是大有讲究。他往往在行文如流水时点缀上几句清新活泼又富含哲理的人生小语,给人一种峰回路转茅塞顿开的欣喜与惊喜,体现其新颖而独到的发现。《山地向日葵》写故乡山地中,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常常以扑面而来的群体阵势,打破山间的宁静,但“向日葵开放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中。它们那浓重的金黄和那争先恐后,款款向着蓝天白日的花腮最是牵引起山地少年心底那无名的惆怅。原来生命竟可以如向日葵这般张狂和炫耀;少年的生命也应该是像葵花一样在金黄的火焰中燃烧吧。”

他以体验为经验,为此,在多年后他读凡高《向日葵》中生命飘动的色彩时,读出了凡高的忧伤,品出了那种离开故乡群体而孤独开放的单株向日葵的辉煌和浓烈的忧郁,也读懂了山民爱种向日葵就是种下一种精神,种下他们心中埋藏着的一段梦――“我”就是在长辈们“像葵花一样站直,朝向日葵整天盯着的地方看看”的话语的激励下,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这些人生体验,给人以感悟,使我们在看待人生诸多问题时,变得更加清醒、明智和豁达。平平淡淡的向日葵在他的笔下是那样鲜活而富于诗情画意。

诗意从本质上说是散文走向艺术深度的标志,是作者情感、思想同客体事物的表象有机统一的产物,诗意也是作者感受和体验达到一定深度才有可能获取的艺术成果。作家只有深入挖掘生命的内涵,才能创造出诗意,才能以诗意的内容打动人心。从散文架构的作用上看,诗意可以改变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造成的板滞枯涩状态,提升语言文字的艺术张力。它是洋溢在散文字里行间的一种整体性、流动性的美感,是一种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艺术灵性。

读赵敏的散文,随处可见这种诗意的艺术灵性。如《回忆与憧憬》“回忆与憧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如同手心和手背,它们在漫漫人生里各有其突显的阶段。憧憬多于怀想是青少年时代;在回忆与憧憬中沉浮取舍的那一天,我们忽然发觉人已到了中年;回忆多于憧憬时,人生亦将步入暮年”,“回忆与憧憬拥有一个共同的别名,叫做‘时间’。经过了的事,过去了的时间留给人以回忆;我们将要去做的事是未来,它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和憧憬。而这一切都蕴含在我们的生命里,与我们朝夕相伴,形影相随。生命的形式,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一段曾经存在的时间和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有的人永恒,而有的人如同虚有的原因吧。”读他的散文,除了获得一种“美”的愉悦外,更多的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和“人生品格”的沉浸,一种坦荡襟怀和心灵境界的穿透。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许多事推远、看轻、看淡,进入一种散淡如菊、心我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界才能写出这种耐得住咀嚼的意味深长的散文。

三、平淡中语言的真切性

赵敏散文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与绚烂的色彩,看似平淡朴实,实则以心底流淌着的真情来进行情感的表露。

1、注意精选词语,以增强词语的艺术表现力。翻开他的散文细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他或飘逸洒脱或清新隽永或机智风趣的语言之美。如《天籁》“在我的家乡,最是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乐器要数唢呐了。它像是一位参透了生死喜悲的哲人:张家的婚事上喜悦的是它,李家丧事里悲号的还是它。它高亢的长音里有着痛切的低浑;沉郁的低调里又含着激越的飞升。一座座山,一条条河就常在风吹来的唢呐声中无限延伸;乡亲们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它的歌唱里得以永恒。”

此外在《生日是一棵树》、《故乡他乡》、《山韵》、《天籁》、《山地向日葵》等文中,许多用心灵的真切体验而流出的佳句,也可见其语言运用的功底。

2、注意句式的变化和锤炼,以强化语言的感彩,增强了散文的内在节奏美。赵敏散文注意长短句的有效搭配,使行文摆脱了单调与沉闷的格调,显得错落有致,摇曳生姿。笔者注意到,在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对比句,形成了文章特有的气势和内在的节奏感。如《风的样子》作者用音韵节奏充满诗意的语言写对大理、下关“风”的感受,让人品味不尽。“大理的风,就是那洱海边,‘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柳枝起舞的样子;是大理三塔和苍山感通寺上响着清音的风铃的样子。风的样子还是大理洋人街上猎猎酒旗的样子;是风车广场上的现代女性飘逸的裙裾的样子,是她们长发的样子。其实,风的样子就是在苍洱之间那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风韵的大理的样子。有风的传说的城市是有着灵性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很容易就深入人心,让人疼爱。”排比句的使用,使散文有一气呵成,极富思辩色彩,给人以酣畅淋漓、恣肆之感,读来震撼人心,极易引起共鸣。

《山韵》中,“山外是山,林外是林,林中点缀着一座座小山寨。一间间垛木楼隐现在葱绿的树林里,掩不住它那简明而古朴的美。也不知多少年多少月,这山中的垛木楼由白变成了黄,由黄变成了黑,和着山岚与炊烟一同融入了大山,这就变成了大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山的女人们年复一年地头顶重物,一步步在山峡中行进,在悬崖上攀爬。她们是在一曲一折地丈量高山的年轮,用前额掂量着大山里的人生啊。野外劳作归来时,她们的竹篓里又装满了野菜和捎给孩子的野果,从一线空悬的山道上下山了。女人们放开嗓门唱一支山歌:噻――哩噻――/背山的人啊何时背过天……歌声直跌下深峡,涧水哗啦啦做着呼应。山地的白家女子就这样用头顶背大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背出了一方世界。”这写诗样的富于变化的句子,读后让人沉浸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仿佛读者的心和“我”一起飘到那遥远的故乡山寨,回到了山乡女人的世界中,让人回味无尽。

3、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生动性和表现力。“大理仿佛是一位忠厚的长者,抑或是一位可人的姑娘。”(《秀水青山里的城市》)“葵花们在山地的一隅,以成群站立的身躯捧托出炫目的金黄,倔强了整个花盛叶繁的季节。故乡山地的向日葵开放在我整个少年时代中。它们那浓重的金黄和那争先恐后一款款向着蓝天白日的花腮最是牵引起山地少年心底那无名的惆怅。原来生命竟可以如向日葵这般张狂和炫耀;少年的生命也应该像葵花一样在金黄的火焰中燃烧啊!”(《山地向日葵》)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赵敏散文语言更多的是阳春白雪,让人感受到他的儒雅;有时又是下里巴人,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觉得可亲,真可谓雅俗共赏。热爱读书的他,学识渊博,常常能引经据典,唐诗、宋词、俚语、传说悉收笔底、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读他的散文如在与他倾心交谈,在听他心曲的流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6

语文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所以小学生写不好作文也不要过多地责怪他们。我对我的学生要求是宽松的,说来也怪,我的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相反地作文越写越好,以至于近来不断涌现出一些令人开心之作,我将其质量上乘者集结成集,谓之《名作》。今天,我又获得了一个极大的惊喜:我班怎么竟在瞬间出现这么多诗人?

写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我想都没想过,因为我总觉得离小学生太遥远,白话文尚且不能尽如人意,诗词创作岂不是天方夜谭?殊不知,今天的偶然撞见使我非常惊讶!这是一堂普通的练习课,我与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一道道《基础训练》中的习题。当我们做到一道知识拓展题——让我们写出描写“荷花”的诗句时,许多学生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古人的优美诗句填在了题中的横线上,按说本题学生已做得很不错了。可当时,也不知是我因被题中的“写出”二字弄混了头脑,还是想来一点课堂“游戏”舒缓一下课堂节奏,竟然提出了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荷花”的混账想法,而且还随口说了一句“给三分钟时间”。结果三十秒后就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两分钟后竟有五名学生写完了,三分钟后我让学生念念自己的大作,真是“不念不知道,一念吓一跳”!请看:“雨后荷叶珍珠亮,风过荷花笑颜开。”(周林峰) “《风雨莲》 狂风暴雨荷花开,个个花朵散纯白。无需担忧碧莲碎,雨后玉瓣笑开颜。”(邱铭) “《咏荷》 风煞碧荷郁,骄阳照花艳。花绽引蝶来,污泥纵难染。”(董建) “《柔荷》 荷花池边微风起,亭亭玉立弄娇姿。不与桃李混融开,洁白无暇颜如玉。”(陈颖) “《赏荷》 漫步荷池朵朵绽,细闻清气绕花间。引入蜂蝶花叶笑,犹如霞光红半边。”(李彩虹)…...啊呀,太美了,太妙了,我忙不迭地边欣赏边抄录,一时间那兴奋、那陶醉使我近乎痴狂!雨过天晴时碧荷上的珍珠闪亮、风雨中荷花的洁白如玉、骄阳下荷花的坚贞不屈、丽日下莲花的娇首弄姿、荷池中流露出的半边红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初生牛犊竟能从“雨后”、“雨中”、“骄阳”、“丽日”等不同的天气环境中去描绘荷花的亮丽风姿,把荷叶荷花的碧绿、洁白、半红半白、娇柔的姿态和烈日下不屈的品性都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出来!这里既有七言诗,也有五言诗;既有新颖而贴切的题题,又有语言的锤炼与推敲,其诗情诗境俨然一位位脱颖而出的诗人!“麻痹,麻痹,实在麻痹”!兴奋之余,我责备自己,作为它们的老师怎么没有早点发现呢?其实,早在去年五年级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就有学生根据我的上联“你心,我心,他心,心心相应”,写出了“泉声,琴声,心声,声声相和”、“困难,苦难,灾难,难难齐发”、“友情,恩情,恋情,情情相生”等精彩的对联,已是初露头角,只是没有在意。如果早一点有这种意识,如果早几年从这方面给予引导,今天,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又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像!

于是,我于第二堂课又让学生去写松、梅、竹、兰、菊等,结果我们的大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许多让人惊诧不已的诗作!请看:“《青松赞》 寒冬腊月仍青葱,飘雪积压更挺胸。待到来年雪化时,挺身依旧迎春风。”(陶经) “《雪梅》 忽然一夜大雪来,百花凋谢齐衰败。金秋离去冬风至,枝枝腊梅堆银白。”(邱铭) “《青松》 一年四季仍如春,百日长青与花分。骄阳大雪无奈何,唯它枝干穿贵衮。”(谢晋玄) “《赞竹》 破土而出冲直上,一节更比一节高。四季常青终不败,苍翠挺拔亦窈窕。”(陈颖) “《翠竹赞》 立足挺立风雨中,微风乍起舞姿弄。世人连夸剑叶葱,却留身躯供人用。”(邱铭) “《赞》 金风送爽绽,姹紫嫣红齐争艳。风过花儿轻轻舞,满地黄金炫人眼。”(周林峰) “《春兰》 桃红柳绿兰花绽,枝枝花朵色不艳。虽在深山遮蔽处,早逸幽香天地间。”(邱铭) “《兰花》 本在深山中,寂寞吐幽香。偶遇他人赏,移栽至高堂。”(陶树奎) “《桂赞》 八月桂花伴菊开,阵阵芳香迎面来。吴刚捧来桂花酒,醉得人人乐开怀。”(吴文钰) “《咏竹》 春至新笋拔石上,夏日引得百鸟赏。秋风疾过未曾伤,冬雪飞来节节长。”(董健)……“《卜算子.赞梅》 深秋快离去,暴雪早来到。动物已去冬眠了,仍有花俊俏。……”哎呀呀,我赏不完,也抄不完!有的学生写完一首,又写一首,诗兴勃发文思难收。这哪是一首首诗,这简直是万物的精灵闪耀,是心灵的鲜花绽放,是遍地的嫩芽萌生……我的脑中骤然有一个闪念:语文教学教什么?诗文教学怎么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哪里来?唔,我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7

[关键词] 陈云 党风 反腐倡廉 纪律检查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陈云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就进行过积极探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主持中央纪委工作近十年。他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为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事业做出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党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必须严明党的纪律,严惩违纪行为

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特别强调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巩固自己,团结群众,坚持斗争,战胜敌人”。“没有一个具有铁的纪律的党,无产阶级就不能团结和领导小资产阶级。”[1]P195陈云认为纪律是维护党的统一的重要武器。1943年3月,陈云在延安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指出:“可否不要纪律呢?如果不要也可以,那就是讲的六个字‘亡头’,就一定不可避免。我们的党是一个战斗的党,我们在斗争中依靠的武器,唯一的就是纪律。”[1]P275全党严守纪律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为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之最高责任。无特殊人物,无特殊组织”[1]P19。严守党纪既要靠党员自律,也需要他律,其中外在的监督必不可少。他提出:“每个党员、每个组织,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他党员和上下周围组织的监督,同时诚恳虚心地接受群众的监督。”[1]P1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保障党的政治路线贯彻执行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央组织部认为:“我们党已经多年没有设立纪律检查机构,、‘’又把党的纪律废弛得不像样子,中央一旦恢复纪委,全党同志都注意是由哪些同志在这方面担负起拨乱反正的责任。”所以,这次挑选的中央纪委候选人,“注意了党性、组织纪律性较强,能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看问题比较全面,党内信得过的同志”[2]P1507-1508。此次人选由中央组织部提出候选人初步名单,又参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作出的指示,以及邓小平提出的建议,最终全会审议和选举陈云为中纪委第一书记。12月25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了陈云等新增选的四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分工,决定陈云分管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公安、检察、法院、民政等中央政法部门。[3]P232次年1月4日至22日,中纪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陈云亲自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2]P1513“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把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的基本任务认真地担负起来,也就是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尽了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4]这次会议明确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作用与工作职责和任务。陈云在主持中央纪委工作期间,继续强调党纪的重要性。1984年10月,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会提出的《加强纪律检查工作,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报告中,陈云批示:“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4]

在党风党纪问题上,陈云还主张对的党员予以惩处和打击。陈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环境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4]P331而“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4]P331-332。因此,必须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坚决地同腐败分子作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社会上出现一种“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要多栽花少栽刺”的观点,严重地干扰了执纪工作,也极大地影响了改革开放的正常进行。[5]P789对此,陈云在中央纪委常委会一份报告上明确批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4]

当时,消极腐败现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他们的子女参与经济违法犯罪活动。陈云要求对这些事情要“严重注意”。1982年初,当他看到反映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有的干部为其提供保护并从中牟利的简报后,立即批示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致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邓小平看到后表示完全同意,并且加了八个大字:“雷厉风行,抓住不放。”[5]P790-7911985年4月,陈云在《中纪委关于不许领导干部的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建议》上批示:“这件事,应由中央像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问题那样,作出明确的决定方能制止,不然的话,发展下去,党的肌体、党群关系必将受到损害,有所好转的党风也会受到影响,改革也难以顺利进行。”[5]P790自此,陈云还亲自点名处理了几起重大经济案件。同年发生的福建晋江地区制售假药的案件,涉及当地的一些领导干部。中纪委在查处案件中遇到阻力。9月,陈云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晋江地区制造、销售假药,那个地区的党委熟视无睹,甚至包庇、袒护,如果不追究那里党委的责任,就丧失了党的立场。”[4]陈云还指出:“无论是谁违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各级纪委必须按此原则办事,否则就是失职。”[4]

二、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既是制度,也是一种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重新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但陈云认为,压制党内民主、破坏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全党经常注意的大问题。

1979年1月初,当黄克诚、王鹤寿来请示关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各级纪检机构的工作方针问题时,陈云当即答复:“抓党风。中纪委的工作指导方针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问题。”[3]P232同年1月4日至20日,陈云主持召开了中央纪委成立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他在讲话中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在这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这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主要就在于它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认真讨论了党内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增强了团结。陈云提出:“会议真正实现了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对于党的工作着重点从今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于党内安定团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陈云指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3]P232这一指导方针的确定,使中央纪委在刚刚起步工作的关键时刻很快廓清了思路,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此外,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作为端正党风的党内法规依据。《准则》全文共分为十二条,它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中心,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是非界限、处理党内关系的重要原则,系统化和规范化了。[2]P1514-1515

在近十年的纪检工作中,陈云不断强调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说:“这件事是我们全党最大的事情,只有这样做,安定团结、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2]P15131980年2月,陈云在中央书记处成立时,特别讲到书记处应该采取集体领导的工作方式。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这是讲民主方面。但是,又必须要有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事无成。没有民主不好,没有集中也办不了事。”[4]

1982年,陈云在对胡乔木起草的一份文件的意见中提到“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4]。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又针对党内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现象指出:“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4]1985年,陈云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着重讲了这个问题,他说:“坚持民主集中制,是规定的原则。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照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4]

三、注重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党性教育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工作作风与党的思想作风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从根本上恢复和发扬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必须端正党的思想作风。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能够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觉悟和道德修养,增强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因此,陈云反复强调“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4]P348。

陈云特别强调从两个方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一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早在1939年,陈云在关于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意见中就提出“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1]P19。他还结合《俄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提出这本书中总结苏联革命成功的第五条经验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陈云强调领导着政权和军队的党尤其要重视自我批评,“因为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党员违犯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1]P19。陈云还强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采取客观的态度。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1]P19。

二是弘扬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是陈云一贯提倡和遵循的行为准则。1957年,陈云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会议上,对财政经济问题所提出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4]。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期间,陈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实事求是。建国以后,我们一些工作发生失误,原因还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4]陈云反复强调“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1]P19。针对有些同志在是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的现象,陈云提出“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能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4]。

正如党的民主作风与党的思想作风密不可分一样,在抓党风问题上,陈云也十分注重党性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不只是对违犯党纪的人给予应有的党纪处理,纪律检查部门更应是政治思想工作部门,也就是党性教育部门。[5]P79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少数党员干部不能坚持党性原则,遇到歪风跟着干。1985年3月,陈云在听取中央纪委第二书记王鹤寿、常务书记韩光关于即将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纪律检查工作会议的筹备情况时,着重谈了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纪律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他说:“要研究一下,为什么那么多的党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歪风刮来时,自己顶不住,跟着跑,跟着干,这些共产党员的党性到哪里去了?从党的建设的角度看,发展下去,不就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吗!这个情况,反映了我们一部分党员的党性有问题。”[2]P1734-17351987年10月,陈云在中纪委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6]P313陈云还认为,一些党员为了私利,“一切向钱看”,不顾国家和群众利益,甚至违法乱纪。其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动摇了,党性观念淡薄了,甚至完全丧失了信念,丢掉了党性。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同我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关。[7]P426因此,陈云在同中纪委负责同志谈话中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6]P291

加强学习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也是保证党风廉政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陈云多次提到要学习提倡学的马列著作,特别是学哲学,这对于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57年,陈云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上指出:“要把学习作为指导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6]P218在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意见中,陈云又提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4]陈云还建议:要选一些马恩列斯的著作,也要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4]

陈云主持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近十年,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党内纪律的意见和建议,强调发扬党内民主及民主的制度化,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理想信念、维护良好党风,为使改革开放得以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陈云人生纪实(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又是一年风起时作文篇8

据西城区文化委徐科长介绍,全市范围内只有西城区认定了“家庭艺术馆”,并不时举办一些展览活动,扶持他们的发展。2008年奥运会之际,他们将举办国内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把这些设立在北京普通市民家庭的“艺术馆”,推广到全世界。

我们欣慰地看到,北京的老百姓正在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积极推广频临消失的文化,同时,也古道热肠地帮助指导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真拿出了首都人民宽广热情的胸襟气派。

胡同中的“风筝艺术馆”

这天是“三九”的头一天。笔者在西城文化委徐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什刹海边的南官房胡同12号院。院门旁紧挨着一排玻璃拉门,门旁边摆放着几只风筝。打开玻璃拉门,大约二三十平方米的房间内,墙上、柱子上,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大大小小的风筝占据,有翼展两米的“老鹰”、手掌般大小的“沙燕”、几十米长的“巨龙”,还有蒲扇般大小的“蝴蝶”,真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是一间展示、销售风筝的“家庭艺术馆”。馆长兼房间的主人名叫王赤峰,今年58岁,是68届的老知青。王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非常健谈。正当我们谈兴正浓时,门外出现了几个人。原来是一对马来西亚夫妇,带着两个女翻译来游览北京的胡同,被门外的几只风筝吸引住了。

假风筝乱了真老鹰

两位外国朋友进了门不停地四处张望着,还通过翻译小姐转达想了解风筝的扎制方法。王先生从柜台下面拿出一只未扎完的风筝骨架,点上酒精灯,几根竹坯儿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一拗、一烤、一捆、一扎,不一会儿一只老鹰风筝的架子就做好了。两位外宾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双手,极力表示自己敬佩的心情。这边刚刚扎完骨架,那边,王先生又将电脑打开,演示风筝的放飞过程。

这是一次在游轮上放飞风筝的录像。画面上的这只老鹰,展开双翅在半空中盘旋。忽然画面上又出现了一只真的老鹰,紧盯住风筝老鹰,随着它忽高忽低。两只老鹰在空中戏闹玩耍了好一阵子,才随着风筝老鹰返回地面而结束了这场游戏。直到风筝落地,几位客人才如梦方醒。原来操纵风筝老鹰的正是王先生,由于他做的风筝太逼真,把真老鹰也招来了。

客人挑选了几只风筝走了,小店又恢复了平静。王先生又继续娓娓道出他和风筝的故事。

王赤峰先生从小就喜爱风筝,从上幼儿园开始学做风筝,7岁时,他就能做老鹰这样的立体风筝了。

1968年,他和北京男5中的18个男青年,一同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接受再教育。其后,他又和母亲、弟弟一同来到青海多巴,先学开车,后又到矿山当了一名机修工。他当完了工人当队长,当完了队长当经理。颠沛流离的生活、漂移多变的命运,并没有改变他的执着,和与他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好一一做风筝。

这期间,因工作关系,他到全国各地,如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等,参加风筝节和各种风筝比赛。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结交了很多风筝友。

1990年,王先生全家回到北京,以做风筝为生,还在北海后门等地开了专卖风筝的小店。他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活动,还为孩子们上课,讲解有关风筝的知识,一来二去,他在什刹海地区也算出了名。2005年,在西城区文化委,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的风筝小店正式被命名为“家庭艺术馆”。

风筝结下的异国友谊

艺术馆成立之初,每天要接待很多的来客,有参观的,有学手艺的,还有买风筝的,媒体报道得也很多,而前来参观的,多是外国友人。

外国朋友大多数是跟随旅行团前来,每次一来几十人,最多的一次达到170多人。每次外宾前来,王先生都要做一番准备工作,把屋里的箱子、柜子搬出去,腾出空间,准备一台电脑和一个酒精灯。这样,客人来了,安排他们坐好后,就可以讲课了。而听课费则是每人20元。

每次上课,王先生都要从做风筝的第一道工序开始讲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课,有时候还放录像带。“家庭艺术馆”成立3年来,不知接待了多少位中外友人,大家通过小小的风筝进行了娱乐,也建立了友谊。

2006年的一天,一对中年美国夫妇来到王先生的家庭艺术馆。他们在北京王府饭店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王先生家庭艺术馆的报道,觉得很有意思,便几经周折找到了这里,最后买了几只老鹰风筝返回了饭店。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美国夫妇又来到小店,原来他们买回风筝后很顺利就放飞了起来。这次一是表示感谢,二是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想再买几只风筝并学习放飞。王先生二话不说,打上出租车将一家四口带到四环路以外的宽阔广场上,进行了“飞行演练”。

当这对美国夫妇第三次出现在王先生面前时,他们身后又多了两个人。这次他们把上了年纪的父母也一同带了过来,还是要学习放风筝。王先生爱好风筝几十年,见过形形的风筝爱好者,可像这家人这般迷恋风筝的还是第一次见到。没说的,王先生把他们带到了什刹海继续传授放飞技巧。那天大家都很开心,为了祝贺并记住这个日子,大家拿着风筝用相机留住了美好的瞬间。

因为风筝结下的异国友情多不胜数,还有一个法国家庭,全家人到中国来旅游,当他们来到王先生的小店后,男主人特别兴奋,因为他本是扎制藤椅的手艺人,看到与自己的工作相仿的扎风筝技术,迫不及待地与王先生进行交流并初步掌握。回到法国后,这位男主人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视频技术,仍然与王先生保持着联系。就这样,小小的风筝成了联系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

废纸折出的艺术馆

近期,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一家“家庭艺术馆”把北京城也做出来了。刚看到这消息吓了我一跳,这么大的北京城怎么做呀?原来,有一位大爷用废纸箱做出了老北京城的微缩模型,长10米,宽10米,把历史上老北京的里9门,包括城楼、箭楼、水门等共几十座城楼和城墙全部微缩制作出来。不仅再现了老北京的古都风貌,而且还在环保再利用方面完成了可贵之举。

笔者终于有机会认识了制作老北京模型的马玉泉大爷,并听他讲述了制作模型的前前后后。

唱环保,废纸箱折出北京城

马玉泉大爷土生土长在北京,小时候家里很穷,是党和

把他从苦海中拯救出来,送到部队服役,后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歌颂现代新生活,为了让后人了解老北京,为了向奥运会献礼,马大爷决定要用废纸板把老北京的风貌重新复原,也表表自己的爱国心。

马大爷从小生活在德胜门旁边,对德胜门城楼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时候马大爷才七八岁,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们爬城墙玩。每次他们首先要钻进阴暗的城楼,对着空旷的大殿高喊着大家的名字,只有回声碰撞在墙壁上一次次回响着,算是沉默的城楼对伙伴们作出的回答。他们跑上城墙,四周还是一样寂静,只有风声呼呼地从耳边掠过,把比伙伴们还高的荒草吹得摇摇晃晃。他们跑完城墙玩捉迷藏,或者打仗游戏,直到一个个“师长”“旅长”纷纷被“”俘虏后,游戏才告一段落。休息片刻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护城河里的又一场游戏。

马大爷怀着对儿时岁月的美好回忆,根据记忆和参考部分资料,画出城楼各个部分,然后将做好的城门、柱子、大梁、檀条、椽子、斗拱等组装在一起,这第一个80厘米高的德胜门城楼就做好了。

整整两年零两个月时间,马大爷的老北京微缩模型终于做完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马大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模型的制作中,今天,看着眼前的模型,听着人们对他劳动成果的赞叹,两年里吃的苦受的累再多,他老人家也觉得值了。

艺术品展出爱国情

马大爷的微缩模型做好后,按照事先的约定,他要把模型送到装甲兵指挥工程学院――他的老战友工作的地方,要让那里的官兵欣赏一下老北京的古都风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这一天,装甲兵指挥工程学院的官兵把刚刚做好的老北京模型装了满满两辆汽车,来参观的部队官兵共有500多人,他们分成三批,依次前来观看。马大爷很早就赶了过来,为官兵们讲起了老北京九门各自的作用――

说到老北京城城门城墙的格局,有一句老话,简单地说就是“里九(里面九座城门)外七(七座城门)皇城四(内部皇城四座城门)”,里面九座门又分别由箭楼、城楼和两座水门组成瓮城,一共有54座城门……

马大爷滔滔不绝地讲着,部队官兵们则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正在倾听老北京民俗文化课程。

在装甲兵指挥工程学院的展览刚办完,马大爷又准备下一次展览。这天,民族团结小学的学生们来到马大爷家,搬走了马大爷制作的“纪晓岚草堂”和“甓雍”(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的微缩模型,这两件模型和马大爷的京剧脸谱艺术绘画,在“西城区能人节”这天在民族团结小学的操场上进行展览。同学们排队参观,脸上都流露出好奇和惊喜。当他们听了马大爷对展品的介绍后,又都会心地笑了。原来,马大爷带来的不单单是古建模型,他还用古代文人墨客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背在身上的艺术馆

这次要说的艺术馆有些特别,它不在胡同里,更不在大街上,而是一个被背在身上的流动的艺术馆,而创办、背负艺术馆的人名叫刘燮昌。

刘燮昌是北京海淀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先天的因素加上环境的影响,使刘老师身上的艺术细胞多得直往外冒,就连逛大街,都忘不了对艺术的关注。

“非典”刚过,刘燮昌和爱人逛西单,来到他每次必去的新华书店,他无意中发现了影响他后半个人生的书――一本讲解易拉罐制作的教材。书中精美的插图,详细的文字介绍,让刘燮昌如获至宝,“这本书怎么就像是给我写的一样呢!”

手捧“宝书”回到家,刘燮昌就像是唐僧取回真经,如醉如痴地研究起来。刘燮昌教了40多年语文,刻了40年的油印钢板,画插图和宣传画那是得心应手。要学易拉罐工艺品制作,只要将自己从前用的钢板换成一块胶皮,钢笔换成刻刀,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刘燮昌先做了两个小工艺品。没想到这两件不太成熟的作品竟被街道的工作人员看中,拿去参加了展览。刘燮昌受到很大的鼓舞,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易拉罐讲述《水浒传》

刘燮昌的第一件作品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件作品的左上角是雷锋同志的头像,下面是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件作品只用了一张易拉罐材料。接着刘燮昌又从贝雕画上受到启发,创作出多张材料重叠、富有立体感的作品,丰富了作品的形式。

刘燮昌说“搞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是一方面,比形还重要的就是作品的内涵。”为了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刘老师加强了在这方面的学习。除了到各工艺品市场学习以外,还跑到各大书店看《三国》,读《水浒》,丰富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创作灵感。此后,他陆续创作了《红楼梦》《黛玉进府》《三国》《五虎上将》等作品。

刘燮昌从小就喜欢《水浒》,一直以来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画出《水浒》里的一百零八将。而今天,自己的愿望有了稍稍的变化,那就是自己要以易拉罐为材料,将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形象表现出来。

画着画着,刘燮昌向自己提出了问题:现在按照图谱稍作修改后做出的工艺画和简单的复制差不多,作品无神少韵,缺少文化内涵,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品位呢?刘燮昌想到,如果将画配上文字,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不就两全齐美了吗!想到这儿,他马上动手找书和材料,分门别类,将《水浒》中的人物按座次排好,然后每个人物都配上文字简介。人物呼之欲出,文字行云流水,令观者在精神上达到清新高雅的享受。

刘燮昌是个勤奋的人,没几年工夫,创作的作品就已达到五大类、几十种,这其中存民间传统图案类的龙凤、麒麟、门神、大象、狮子、鸳鸯、蝙蝠;花鸟类的、月季、牡丹、鹦鹉、仙鹤和蝴蝶;现代名著类的的《我的母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这么多作品,刘老师将其分门别类安置好。有用镜框装饰起来的,也有装订成作品集的,而仅作品集的部分就有厚厚的几大本。

流动艺术馆上门传技艺

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刘燮昌想:创作这些作品的用途是什么呢?难道只是用来自我欣赏和送给朋友吗?刘燮昌把作品整理成几本画册,背到广播电台、电视台,背上北海、景山,背到一切有人活动的地方,在那里举办自己的流动展览。

几年前,北京广播电台“老年之友”节目就请刘燮昌就制作易拉罐工艺品的事做过多期节目。北京电视台“7日”节目和其他频道也就刘燮昌环保材料再利用做过节目。刘燮昌还利用自己的博客向广大网友宣传自己制作工艺画的心得和体会,为广大网友讲解工艺画的制作。2006年12月,由西城区扶持,由刘燮昌一家和另外9个家庭成立了文化创意和环保再利用“家庭艺术馆”。“艺术馆”成立后,刘老师就更忙了。

有一位残疾女士名叫贾鸿仙,经过多次寻找,才找到刘燮昌,要求学习易拉罐工艺画的制作。刘燮昌发现贾女士的爱人也是残疾人,两个人生活非常清苦,如果能多掌握些技能,日后就多一些就业的途径。刘燮昌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提出上门传授技艺,直到贾女士和爱人完全掌握了易拉罐工艺品的制作,并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一天,刘燮昌刚从北海公园办完流动展览,街道居委会的人就找了过来,原来,有位先生千方百计找了过来,定要参观刘燮昌的家庭艺术馆。经了解得知,这位先生是个海员,由于长年生活在船上,生活单调,闲来无事喜欢用易拉罐做各种小桌子、小椅子等小工艺品且非常精美。当他得知刘老师用易拉罐能做出各种工艺画时,非常敬佩,今天特意找来拜师学艺。刘燮昌不仅对来客进行了热情的招待,还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拿出来与这位海员朋友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上一篇:恐怖的夜晚范文 下一篇:家长会后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