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00:59:42

怎么写课程论文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三维目标,以此检测教学效果。但分析整堂语文课,以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种教学形式。事实上,这四个字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叙述,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问:学生听了吗?听了,听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听是语文最底层的基本功。虽语文试卷中极少有听力题,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是多么重要,看电视、开会、与人交流……哪一样能离开听呢?课堂上,听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知识渊博。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认真听讲了,上课才能“言听计从”,有所“作为”。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专心听同学发言。要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其次还要会听,上课不能仅仅只是记录老师、同学的讲话,沦为记录器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有选择地做笔记,才能有所收获。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听书”。听的内容可是课文朗读,还可以是故事、诗歌、小说、新闻等课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第二问:学生说了吗?说了,说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说是多么重要啊!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上,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字音是否能读正确,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否丰富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说是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化为声音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的,有时是需要修饰一下才可以说出来的。所以私下里说和在公众场合说是不一样的,口头的表达也不同于书面表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里让孩子多开口,可采用“指名讲”,也可采用“自言自语”、“同桌讨论”、“四人小组交流”等形式,大大增加孩子们讲的机会。在讲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讲完整的话,讲普通话。老师更要有耐心,不能一听学生发言声音小、不流利,就让学生坐下,这样此种学生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练习说,还可以创设演讲、辩论等说话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才。

第三问:学生读了吗?读了,读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读,是一个人重要的语文能力。一个连新闻都读不通、读不懂的人,能说他的语文素养高吗?读,还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有效的语言训练。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课内外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要因文而异,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慢慢地就要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再花上一定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出感情来。

第四问:学生写了吗?写了,写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什么是写?就是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写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让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抄写词语,让学生写自己的体会、感想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呢?首先要抓写字的质量,做好精讲多练的同时,不管是作业,还是笔记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其次才是讲究所写内容的质量。所谓“用笔读书”,就是边读书,边作圈画批注,写随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堂上,哪怕是阅读课,也要安排一定量的写,根据具体文章写自己的体会、感受,甚至小练笔等。课外,可要求学生从写日记,写应用文开始。

总而言之,学生在每堂课上能认真做好“听说读写”这四件事,就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要素,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论文题目



即论文的名称。论文题目可以说是论文留给审阅人的第一印象,因此,论文题目至关重要。在拟定论文题目的时候:首先,要确定题目能够准确的概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对象;其次,用词要规范,结论式的句型或者不恰当的词不能出现在论文题目中;第三,论文题目要简洁,最长不能超过25个字,如果规定的字数内不能将问题表述清楚,可以选择添加副标题。



二、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部分首先要交代清楚现实中确实存在课题研究的想象或问题,有研究和解决的价值。然后国内、国外两方面交代是否有人对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过;研究是从那些小的方面进行的;取得怎样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作者再次研究这一课题是想要实现怎样的目的,有什么样的价值等等,与论文的引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要注意在撰写这部分的时候不能空泛的大谈特谈,要有一定的准对性。



三、课题任务、论文提纲以及研究方法



课题任务指的是课题研究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提纲主要展示的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如文献资料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等。相对于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要具体的多。研究内容是根据研究任务和目标来确定的,研究内容可以是一个方面也可以是多个方面,可以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交代,相互之间不一定有对应关系。研究内容是开题报告的重要部分,可以简略叙述,但是必须要介绍清楚。



四,论文写作进度



也就是论文的进展计划,即论文写作的完成顺序和具体的时间安排。论文不同阶段都会明确规定开始和完成的时间,根据不同阶段的难度系数,在时间的安排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如开题报告一般会在10天左右,初稿的完成时间大约是30天,修改的时间大约是20天等等。相关的时间安排指导教师会在任务书中交代清楚,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应该再次体现,以作呼应和确认。学生在实际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抓好提前量,以免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五、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论文参考文献是最后一环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07-04

“学导课堂”就是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围绕核心问题展开交流,再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选择最适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交流自学成果、提出继学问题,然后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导学活动,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导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先学后导,教学方法是学导融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重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思维的点拨和智慧的启迪。“学导课堂”主要有三种教学范式,具体采用哪一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对象的现实基础与学习能力。

一、尝试――导学――巩固

对于学生已经会的但还不完全理解的内容或者学生已有点会且能够自主学会的内容,教师要退后一步,让学生先尝试、找准起点,可采用“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教学范式是“尝试――导学――巩固”。

如人教版第七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已经会利用乘法20×4=80计算出80÷20=4,也已经知道80÷20=8÷2=4,但不知道为什么,此类内容可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尝试

揭题:这节课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你能举个例子吗?

交流:请几位学生举例子,板书其中一个包含除的例子。

尝试:请你列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想想你是怎么算的,看谁想到的方法多。

交流:你是怎么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环节二】导学

提问: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8÷2=4的方法进行计算?谁能结合图来演示一下?

板书:8个十÷2个十=4

尝试:150÷50=?83÷20≈?80÷19≈?

交流: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口算80÷20=?83÷20≈?80÷19≈?时有什么相同点?

讨论:哪些式题在口算时也可以利用80÷20=来进行计算?

讨论:86÷20≈?79÷20≈?71÷20≈?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的哪几种情况?分别怎么计算?

【环节三】巩固

练习:课本第71页做一做1中第一组,你是怎么算的?完成其余部分。

应用:做一个兔笼子需用10米长的铁丝,张大爷买了41米铁丝,一共可以做多少个这样规格的兔笼?为什么?46米呢?59米呢?54米呢?

应用:一辆工程车一次最多可以运20吨大米,现在有59吨大米,一辆工程车至少要运几次?为什么?61吨呢?

又如人教版第十册“小数读写法”,很多学生已经会读写小数,少数学生也已经知道小数部分的数位,小数部分不会读和小数部分数位顺序表不知道的学生则完全可以自主学会,此类内容也可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尝试

揭题:这节课学习“小数读写法”,请你写出看到过的小数,老师可以根据情况补充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自学:先独立读写这些小数,再认真阅读课本第35页和36页,如果发现自己的读写有错误请及时改正。然后想一想“每个小数有哪几部分组成”?

交流:这些小数怎么读写?小数有哪几部分组成?

【环节二】导学

追问:小数怎么读?怎么写?

追问:上面每个小数分别是怎么组成的?还可以怎么表述?

讨论:1001.2002这个小数中,两个1和两个2分别在什么位上?分别表示什么?

【环节三】巩固

读数:6.72、0.058、340.09、508.508

写数:三百点七一、九十九点七九、零点零八九、四万零七十五点六零九

由2个千、5个十和28个0.01组成的数是( )。

说意义:20.04怎么读?怎么组成?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找位置:课本第38页第7题。

写数:用3、5、0、和8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大于8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3)0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二、互学――导学――巩固

对于学生有点会但说得不够清楚的内容或者学生会出错误且很有研究价值的内容,教师可和学生多互动、突出重点,采用“顺学而导”的教学策略,教学范式是“互学――导学――巩固”。

如人教版第九册“方程的意义”,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类似如“++=15,求=?”“×6+10=58,求=?”“+=12、-=4,求和=?”等内容,大概知道什么是方程但说不清楚,此类内容可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互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方程”,你认为怎样的是方程?写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

判断:几位学生板书方程,说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交流:你认为什么是方程?

【环节二】导学

讨论:板书x-12、35+65=100、8y240,这些是方程吗?为什么?你能改成方程吗?什么是方程?

尝试:请你根据下面的图各写一个方程。

交流:你是怎么写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追问:第4、5、6小题中除了可以用x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①x-30=12 ②10+b=34 ③x+y=12 ④8+x ⑤6+2y>15 ⑥36-7=29

讨论:其余的分别叫什么?方程是等式吗?是式子吗?方程、等式、式子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幅图表示式子、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环节三】巩固

梳理:刚才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看书:阅读课本第62~63页和“你知道吗”。

练习:完成书上做一做。

应用: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1.儿子重x千克,父亲比儿子重60千克,父亲重75千克。

2.一个排球x元,5个排球共230元。

3.水果店有500千克水果,卖了3筐,还剩下335千克。

又如人教版第十册“因数和倍数”,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3×1.2=3.6中3和1.2都叫因数,3.6÷1.2=3中3.6是1.2的3倍、3.6是3的1.2倍。之前出现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跟“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不同的,这些旧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知会出现负干扰但又很有研究价值,此类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互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因数和倍数”,知道因数和倍数吗?请举例说明。

交流:让学生结合如1.2×2=2.4和12×2=24这样的两种算式说说各部分名称。

变式:让学生根据上面两个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并说说每个算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比较:2.4÷1.2=2、2.4÷2=1.2和24÷12=2、24÷2=12有什么不同?

【环节二】导学

引导:像24÷12=2、24÷2=12这样的整数除法,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24是12的倍数、12是24的因数,24是2的倍数、2是24的因数。

举例:请你自己写个类似的算式并说一说。

交流:你愿意把自己写的和说的跟大家交流一下?

讨论: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

比较:跟以前学过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

判断:2是因数。应该怎么说?

讨论:24的因数除了2和12外,还有别的吗?还有哪些?怎么找比较好?

练习:找出18的所有因数。

讨论:2的倍数有哪些?怎么找比较好?

练习:找出5的倍数。

比较: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点?

阅读:认真阅读课本第5~6页,重要内容划一划,空白地方填一填。

【环节三】巩固

判断:课本第7页第5题。

找数:课本第7页第4题。

观察:观察上一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思考: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导学――学导――巩固

对于学生有点了解但了解的不够多的内容或者需要拓展思维的内容,教师要向前一步,为学生作铺垫、化解难点,可采用“为学设导”的教学策略,教学范式是“导学――学导――巩固”。

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跟之前学过的任何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不同的,除了课前预习过或看到过有关资料的学生知道圆锥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之外,一般是很难能想到的,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引导,此类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导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知道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求的吗?

回忆: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这些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讨论:研究圆锥的体积可能会用到什么方法?可能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那样用小正方体拼吗?可能像推导圆柱体积公式那样割补吗?为什么?

讨论:如果要转化的话,把圆锥转化成什么图形比较合适?找怎样一个圆柱?怎么研究两个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呢?

【环节二】学导

猜想:你认为两个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会有怎样的关系?

验证:拿出学具,老师这里有水和沙子,想用哪种验证自己决定。

交流:你是怎么验证的?结果是怎样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验证,证明哪些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正确的结论是怎样的?

讨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多少?多几分之几?如果圆柱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多少?少几分之几?

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解答与交流。

【环节三】巩固

阅读:认真阅读课本第33~34页,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巩固:课本第34页做一做。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4

其一,就是“感知――理解――实践”。“高效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感知、理解、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适应符合这一规律的要求――以感知为基础,以理解为重点,以实际运用为目的。

其二,就是“读、议、用”。读就是要求学生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它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感知课文内容,读是感知的基础。议是推动学生理解文章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能更好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点拨,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用”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要以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三,就是突出“文章写的什么”、“怎样写的”。这“两点”是融于以上各环节之中的。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什么”。譬如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中议论的中心等。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怎样写的”,如记叙文的叙述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说明文中说明的层次、方法;议论文中论证的方法等。

现以学习《背影》为例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及操作。

一、感知课文,采用以“读”为主,引导“写的什么”。教学中可结合听说互动,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等。这样以读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写什么”,达到以下学习目的:1.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读学生能顺利口述四次背影的情景。3.对课文刻画背影的情景能深切感悟。4.了解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如何刻画出来的。

二、理解文章,主要引导学生讨论,突出“课文是怎样写的”。第一,可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第二,可引导学生讨论重点字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引导学生理解“我”看到父亲三次背影,流了三次泪一样吗?在理解和讨论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第三,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这一过程主要针对学习目的的要求、学习重点进行的。课文《背影》教学中可灵活安排这样的写作练习:你在家是否留心你父亲的背影,是否能用自己的笔写出来?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认为利用开展的“高效课堂”最直接、很实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在语文课上有一套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5

一、 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例1: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五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要回答这个思考题,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和理解那些数据背后的内涵,而这些内涵都明确地指向了谈迁在编写《国榷》时的种种表现,指向了他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读来使人深受感动。由此可以发现这个思考题就是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学法要点“从人物表现――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一种变式表达。

考量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课后思考题,我发现那些被教材编者预设在课后的思考题,它遵循了写人为主叙事性文本的特征与规律,可以说其源头就是该种文体的学法要点,或者说它暗合了其学法要点:① 人物;② 事件;③ 从人物表现――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此,我们应该关注课后思考题,更应关注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因为,依据这样的学法要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现以下教学诉求――将它们转化并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的一组问题:① 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② 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自主习作的一组问题:① 你准备写哪些人?以谁为主?② 你准备写出他是怎样的人?③ 你准备选择他的什么事写?④ 你准备如何写好事件中他(他们)的表现?

自主评改的一组问题:① 习作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② 习作中写了他(他们)的什么事?③ 习作中反映他(他们)是怎样的人?④ 习作中他(他们)的表现写得怎样?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二、 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例1:五下《大江保卫战》――画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通读全文,细细思量,在洪水猛烈,惊心动魄的态势下,令你感动的地方体现在点面结合的两个方面:一是,面上描写战士勇敢无畏的抗洪表现;一是,点上描写连长黄晓文的抗洪表现。学生画出重点词句后进行感悟理解,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里,学生画出的语句就是聚集了那些文中人物表现的语句。此题,就是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的一种变式。

考量上述思考题,我看到了以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的有关要点显现:① 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适当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 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 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课后思考题,更要关注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而且,依据此学法要点,我们可以践行这样的教学诉求:从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评改三个方面,将学法要点分别转化为:

自主阅读问题策略:① 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 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③ 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自主习作问题策略:① 你准备选择什么事来作为写作材料?(注意叙事六要素)② 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即它有什么思想意义?)③ 写了哪些人?你准备怎样写好事件中人物的表现?

自主评改问题策略:①作者在习作中写了什么事?(注意叙事六要素)②作者在习作中写了哪些人?人物表现写得怎样?③作者在习作中写的这些事,能说明或反映什么?

三、 写景状物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写景状物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① 观察事物及特点;② 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 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用以上的学法要点来观照写景状物为主的叙事性文后思考题,依然发现,这类文本的课后思考题还是上述学法要点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显现。

例1:六下《夹竹桃》――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此题,直接说出了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要回答其中的“为什么”,就要涉及夹竹桃的特点及其具体描写,以及作者在具体描写中的想象和联想等等。于是,它又指向了这类文本的学法要点。

该类文本的课后思考题,它实践着这样的教学诉求:它既指向了文本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指向了文本的学法要点,即文本的特点、规律。依据此学法要点,我们从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评改三个方面,将学法要点分别转化为以下问题策略:

自主阅读的问题策略:① 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 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 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联想?④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习作的问题策略:① 你准备写什么景(物)?观察并思考它有什么特点?② 你准备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用怎样的观察方法?写它的哪些方面?展开哪些联想?③ 你想通过它来抒发怎样的情感?

自主评改的问题策略:① 习作中写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② 习作中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了它的哪些方面?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联想?③ 习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合以上考量,我们认识到,文后的那些思考题,它体现着这样的“四个走向”:

1. 走向规律。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遵循小学生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认知规律,符合“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系统论观点,真正体现并做到了读写评教学的结合。从纵向看,体现了低、中、高年级教学的序列性,遵守了教材编排的序列性,使各年级读写评的要求体现了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把读写评教学系统化、整体化;从横向看,自主读、自主写、自主评相互促进而又相互贯通,体现了低、中、高三个年级读写评教学的相通性,使读写评教学系统化、一体化。

2. 走向自主。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始终贯穿了自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带着策略化的系列性问题走向自主地阅读,自主地习作,自主地评改习作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自主习作的问题策略:① 你准备写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② 你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运用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哪些想象或联想?)③ 你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于习作中反思积累、感悟所得,进行自主选材,自主构思。

3. 走向基础。首先,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是由各种文体的学法要点转化而来,所以,它所蕴含的价值是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写评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其次,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论述的:“观察、思维、表达方面结合的论述”“说、写方面的论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结合方面的论述”“阅读、习作、评改方面的论述”……均意味着它具有学习语文的基础性特征。

4. 走向学和教。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对于学生而言,自主读、自主写、自主评问题策略均分别提供给学生不同文体的规律性的学法要点,(尽管教学中不必强求文体教学,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这些要点,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一旦为学生所学会并掌握,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读写评方面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它对于教师而言,易于教师掌握与使用。一旦为教师所掌握和使用,就可以施之以教,从而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夯实自己语文教学的根基。

综合以上考量,我们还认识到,文本后的那些思考题,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着文本的语境,蕴含着文体学法,最终走向了读写结合。由此,故说是教学期待,因为它有着这样的教学诉求:

1 就编者的角度而言――思考题就是编者的一种教学意图、一种教学预设、一个个教学的原点,就是一种教学诉求。“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你看,在编者那里,选择的文本,在情感交融处期待着:或为了感知的深入而练,或为了认知冲突而练,或为了预设的升华而练……在思维训练的聚集处期待着:或为了画面的想象而教,或为了关键处的拓展而教,或为了一元变多元处的发散而教……一个个的原点期待,便是一次次的教学者的教学实践。由此,思考题就是有利于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以此为学习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把课文读长、读短;把教材读厚、读薄,在长与短,厚与薄之间,真正把教材中蕴含的课程资源与价值发挥出来。于是,编者的那些语境资源的教学诉求就通过思考题而呈现着!

2 就教师的角度而言――思考题有利于教师把握小语读写评的教学规律。当我们透过课文后的那一个个思考题,看到它们所蕴含的文体的学法要点,教师在教学中转化并运用这些具体的、易操作的策略,可使教师的教学显得有章法――有法可授,有章可依;有规律――有序可循,有律可遵,从而逐渐形成教师自己语文教学的根基。这种预设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它的课堂生成:它不仅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而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同生共长,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3 就学生的角度而言――思考题就是有利于解读文本的应然保障。文本资源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方式,思考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文本、编者等语境资源都是为学生的解读和能力的提升而存在的,服务的。你看,在文本语言资源的经典之处,教师往往利用文后思考题,创造并演化出多种形式的语境资源进行施教――或是仿句式练习,或是仿构段练笔,或是仿篇章、仿立意习作……再如在编者设计的语境资源的空白之处,教师又往往进行着这样的预设――有的感悟人物刻画,有的读解事件叙述,有的把握蕴含之理……如此,使我们课堂的语境资源的意义和功能在教学的场景中熠熠生辉!

4 就文本的角度而言――思考题就是文本资源的应然存在的反映。文本语境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是挖掘不尽的。我们往往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作些许有效的选择。这种选择,充分地体现着文本语境资源其所蕴含的功能,它往往以思考练习题的方式来表达,具体可以表现在那些构成文本的一个个文字(含标点)文词、文句、文段、文法、文路、文本结构,还有文体等,即构成文本的一切元素(字词句段等)、形式(结构与表达方式)与意义(意义与价值,内容与蕴含等)之所在,而在文本里形成的一个个语境之中。

思考题还是文本重点、难点彰显之所在。文本的思考题,当它成为编者眼中的教材的一部分以后,便有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便寄托了教学的梦想和追求。其中,承载着教学意义和价值的所在,便成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那些字、词、句等。文本的思考题,就在那里,就在等你,等你用一双慧眼的发现,等你智慧地开发和利用。由此,不同境界的教学者便有了不同的开发和利用。鉴于此,教学者的专业成长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6

标题:让你的思维走向清晰、缜密 

流程:(1)导入 黄鼠狼在山崖边巧设牌子吃到鸡,引出感性的文章、心灵鸡汤式文章(故事+感悟)的缺点——理性缺失,观点片面,如秋雨体、于丹体等。这类文体带来的后果: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成长。 

(2)关于审题 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审题时引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第4页陈建新教授的话、第5页胡勤老师的话。 

(3)当今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引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第5页的例文。 

(4)解剖麻雀 高考优秀语段示例——让学生分析其论证思路及运用的论证方法。共两个。高考欠佳语段,作为典型让学生分析失误之处。 

(5)学生作品演练 学生选一段自己的作文语段,参照优秀语段示例进行修改。 

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文章的缺陷引出理性文章的必要;教学手段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剖析,所举例子来自高考作文,“前辈”的榜样更富有说服力,更能令学生信服。 

这堂课,引出了我的一个疑惑:学生已然高三,为什么还要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 

“当今高中生,多不会写议论文。”——这是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他们为什么不会写议论文?原因在于平时接触不多。例如教材提供的样本,多以人文熏陶为主,缺少典范议论文;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心灵鸡汤式文摘为主,或者以网络小说如《诛仙》《龙族》为主,基本不读议论文、时评之类,群体内也没阅读议论文的氛围;哪怕学生所看的《高考满分作文》之类,也较少出现典范的议论文,而是以议论性散文为主;教师在平时极少教议论文,即使教了,也多纠缠于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不懂议论文,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会理性看待问题,不知如何逻辑地思辨,不知从哪里去找相应的论据以作佐证。缺乏理性思维、理智思考是当今学生的一大通病,这导致他们碰到困难、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这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高中阶段展开议论文写作教学,日益被老师们提上教学议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教”与“不教”,区别还真有点大: 

由此可见,真正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其价值十分巨大: 

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写作弱点,提供解决对策 

议论文写作课,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讲前写作”的基础上——只有教师看了学生写的作文,才能发现其写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才能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一一加以“补救”,这个“备课”的功夫,必不可少。唯“材”,才能据以施教。从心理学角度,这叫前期预设。 

如某次议论文写作后,发觉学生对因果论证运用较差,甚至不懂怎么分析原因、推出结果。于是,教师寻找几个小论点,要求学生分别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看下面的教例。 

请为下面的论据添加上探究原因的议论性语句,使论据能够较好地证明观点。 

观点: 敬重你的对手 

论据: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助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 

对上面语段的评价:康熙为什么要向他的敌人敬酒?因为他明白,对手带给了他前行的压力,逼迫他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他真正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地磨练了自己、强壮了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对手就是你前进的动力,就是你成功的催化剂,你必须尊重他。 

本堂课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进行综合论证的实际,出示一个运用了综合论证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观点)。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解释观点)。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举例:正面分析)。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反面分析)。”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假设论证)?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结论)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论证思路,再串联起来,让他们明白:原来,综合论证并不难。 

二、开阔思维——针对学生思考路径狭窄的现状,提供多元思维方向 

这一点,主要针对审题立意和构思全文。由于平时接触的议论文有限,学生除了知道议论文三要素之外,对议论文的其他项目几乎两眼一抹黑。对于教师提供的作文材料,他们或不知怎么思考立意,或不懂如何采集论据,或不知怎么构思全文。教师得引导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漫溯。例如对作文材料的审题立意。现在,新材料作文较为流行,这些材料,从文体的角度看,有叙述有说明有议论;从数量看,有单则材料也有多则材料;从性质看,有哲理类材料,也有非哲理类材料等。学生乍一碰到,会显得很紧张,教师如何稳定其紧张波动的情绪,使之能冷静审视材料,直至提炼出有效观点? 

当然是教方法。如叙述类材料,可从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的角度去提炼;若是议论类材料,则可从文中人物的观点入手提炼。下面是一则教例。 

一个弟子去请教师傅:“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什么呢?” 

师傅道:“幻想。” 

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希望呢?” 

师傅说道:“去掉幻想,努力行动。”

弟子不解。 

师傅说:“人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幻想,怎么会产生人生的美好希望呢?然而你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幻想中,幻想永远只是幻想,就会成为虚幻。只有去掉幻想,努力行动,才能成就人生美好的愿望。” 

材料分析:师傅的话看似矛盾,实则很在理——人类需要幻想,但又得丢掉幻想。前者在第一阶段,即能助人产生美好希望;后者在第二阶段,即实现理想需要付诸行动。由此可提炼出“思与行”的辩证关系、“愿望及其实现条件”等意思。 

有的材料有意出一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去辨析。如下面的材料: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 

材料分析:乍一看,两则材料是矛盾的。其实,只要细看,两则材料有区别——前者侧重走的路的距离,因此路上需要一群人,以便互相帮助;后者则指“有些路”,别人是帮不了忙的,只能自己单独面对。懂得了这一细微差别,立意何谈其难? 

又如收集素材,面对茫茫媒体,学生到底要怎么收集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呢?教师也得事先有个引导过程:以主题为标准收集归类(和谐、文明、素养、爱心……),也可以时间或空间为标准收集,更可以感情色彩的褒贬为标准收集。原则是你怎样取用方便就怎样收集归类。素材的来源,可以是网站新闻,也可是纸质媒体;可以是自己亲自阅读所得,也可以是跟同学交流所获,更可以是家长帮助收集。素材的字数,一般浓缩在150字以内,故得学会压缩文本,这又是对写作(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呈现序列——帮助学生构建写作体系,提供能力提高的切入点 

学以致用。构建写作知识体系,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议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以便化为具体写作时的运用能力。就近几年偶然能听到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课来说,尚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缺乏序列性的构建。仔细回忆随机而听的几堂性议论文写作教学公开课,每次课后问上课老师,这堂课的目标是怎么确定的。老师多答曰:随机。这“随机”,一为应付调研课,因为调研时正好上到议论文教学;二为应对公开课,某些老师觉得上议论文写作教学比上新课容易;三为解决任务课,即教研组的磨课内容定为议论文教学。这样因时而定的教学目标,肯定没有系统性。即使一些参评的议论文教学课,教学目标也都是根据临时需要而设定。目标缺乏序列性,既是教师不懂或不会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体现——教学目标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规律,也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少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的外露,更是教师不重视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议论文教学的表现——或许他们认为,在有限的课时里,在庞杂的语文教学内容里,议论文教学就显得不很重要了。 

其实,大多数教师,对议论文教学是怎么回事也不甚清楚,更不知议论文教学的路径如何,它有些什么内在规律,该怎么引导学生走进议论文写作的境界等,在此前提下,老师,怎么可能设计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呢? 

议论文写作,当从高二正式起步。以初中阶段的认知为基础,高二可根据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弊病入手,分别从议论文的结构搭建、论据使用和分析、行文充满逻辑三大块进行教学,里面再细分若干小块,这样,既节省时间——可穿插在每次月考或期中考试之后的作文讲评中,又因为不是集中教学而受学生欢迎。 

二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外显。由于没有一个有体系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往往也很随机。有的老师教学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会引进一些高考中的作文题目;有的老师教学议论文的结构框架,会引进一些高考满分作文;有的老师教学开头结尾,也会引进优秀作文的片段。在被老师采用的大量素材中,高考满分作文被引用最多;若是校考或市内联考,则也会有一些优秀作文(或其中的片段)偶有被引用;却极少见老师引用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的。这里不排除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的亮点确实有引导作用,但老师将目光聚焦他人而忽略身边孩子的亮点,舍近求远,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零碎不全;学到的能力也是零碎的。大凡零碎的东西,往往容易忘记;而且,又只靠偶尔一节课的力道,要想熟练使用在实践中,还是会显得生硬,会觉得无法写完满。因此,他们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的毛病多多:不会针对材料审题,不会架构文章,不懂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的叙述的区别,不会针对引用的事例阐发议论,甚至语言逻辑混乱、观点不明朗等等。笔者赞赏魏书生老师的一个教学习惯,就是让学生自主地画“知识树”。如果每个高中生心里都有一棵议论文的“知识树”(从脑科学的角度,叫思维导图),那么,他们只要循树而写,何愁写不好议论文呢? 

具有逻辑思辨力的文章,首先要思路清晰,其次要论证分明,无论分析、归纳还是演绎,都有自己独特的套路。那么,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实现这三大价值?建议运用两种方法:有疑处指点,不懂处指导。这要求这类指导课必须符合两个原则:够真实、可操作。“够真实”指诱发教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作文,真实可信,有教学的必要。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故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能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可操作”指教师提供的方式方法易激发其兴趣,便于他们学习模仿,并且程序清晰,流程分明:“看—思—炼—说—结—练—交流”。这样的写作教学指导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小切口,大范畴。具有目标确定(因学定教)、基于任务(发现学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依据明确(有写作过程,有修改完善)、思练结合的特点。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7

那么涵泳的方法应该是如何的呢?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关注“怎么说”、“怎么写”。那么从“读”出发,将读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各种“读”的方法,就能激活“生本对话”。

一、听读,要有目的、有层次地读

没有高质量的“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说”、“读”、“写”。这里所说的“听读”,是先听后读,以听促读。具体说来,是学生先听他人的读,分析他人的读,再以此促进自己的读。譬如《满江红》一课,为了达成“感知作者情感”这一目的,在“读”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词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要求找出“他读得最好的一句”,说说为什么读得好。2.请读的同学说说怎么能读好。3.请同学再读读这个句子。

通过两次读,学生对词作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说读,要带着好问题读

说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边说边读。在朗读训练之中,让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描述的、形容的与评议的、理解的与品析的、感悟的与鉴赏的、真实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张克中老师在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示范的《雷雨》一课,正是“说读”的代表。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雷雨》,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回忆你对鲁侍萍的印象。2.鲁侍萍简直有点可疑。周朴园认出她,她是什么反应?3.鲁侍萍慢慢地撕掉支票,这里带着愤怒,她为什么这么愤怒?4.到底是谁把鲁侍萍赶出了周家的门?

第一问,是已学知识的呈现,是已有的“读”和“说”;第二问,是文章内容的“再读”和“再说”;第三问,是“探读”,探究中读出人物个性;第四问,是“深读”,读向了文本的深处,说出了社会现实的意义。这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的说”,“学生的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文本内涵,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感悟力和鉴赏力。张老师的第四个问题,设计特别巧妙,学生答案纷呈精彩,有的说是周父母赶走了鲁侍萍,有的认为社会赶走了鲁侍萍,有的则认为鲁侍萍自己走的。但张老师还不满足这些,他接着问“有没有办法不赶走?”学生一下子就被老师的问题吸引了,自然将文本读向了深处。说读,需要好的提问。

三、 朗读,要关注文体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更重要的不是读的手段、形式,而是要想明白“读什么”、“为什么读”,才能安排“怎么读”。

在“读什么”这一问题上,我们往往只关注了文章的内容,忽视了文体。以“通读全文”为例,不同的文体,通过“读”需要了解的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可以安排重点读人物、情节或环境的文字;散文往往是以语言取胜的一种文体,抒情散文可以让学生画下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议论文,应侧重于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话,反复读;诗歌的读要有韵味,要先读懂作者感情,然后才可读出意味。

四、 写读,要深思熟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谓情动然后词发,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是谓“词发然后情动”。譬如《声声慢》一课,我采用了如下朗读方法:

1.学生说说初读体会。2.选择词中一个最喜欢的句子,以“第一人称”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句子内容,并且朗读。3.小组讨论:将所写句子和诗句进行对比,朗读诗句,找出本组写得最好的一句,说说好在哪?4.再次比较,说说原句好在哪?

这样的安排,在尊重了学生的最初阅读体验基础上,先读懂了文本的意义理解,后读解了文本的形式理解、表达理解。一学生在比较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字与他所写的语句后得出了“古诗是委婉含蓄的,而现代文比较直白;这句用了叠词,是平仄相杂写的,朗读时就忽扬忽低,有音乐美”的观点。“‘读写结合’,不是两种活动的叠加,而是两种活动的渗透与融合。”

“读”,当学生“沉下去”对话文本,又“浮上来”对话作者,建立自己和文本、作者的情感纽带,真正激活生本对话时,学生方能走进阅读的世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怎么写课程论文篇8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感受畲家孩子继承革命传统,勤工俭学,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竹笠吗?看题目,你推想这篇课文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二、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准备回答课后作业题1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词语读音,开火车检查

2、质疑问难

3、将你认为难写的字写几遍直到记住为止。

(重点:畲、榴、潇、聊、舍)

4、回答课后题1

四、理清课文思路

1、指名轮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填空:竹芯是个()族女孩,她带“我”来到()。

“我”看到孩子们向()学习,()风()雨,()自己编(),十分感动。

2、按作者的采访地点给课文分段。

五、作业

自由朗读全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描写竹笠的话是围绕哪个词语的意思来写的,并理解课后题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仿照课文中的总起分述句式写句子。

3、感受畲家孩子继承革命传统,勤工俭学,奋发向上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段,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中的总起分述句式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轻声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课文的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

3、作者遇到了一位怎样的小女孩,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小女孩外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们小女孩的印像。读出可爱的语气。

4、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这两部分应该怎样读?

5、小女孩在干什么?她戴的竹笠是怎样的呢?用波浪线划出相应的句子。

讨论课后题2:说说这几句话是围绕哪个词语的意思写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出竹笠的玲珑别致的?自已画出来并讨论。

[板:尖顶嵌珠

玲珑别致:竹笠上画星

竹笠里衬叶

笠绳上系珠]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先总后分)

读出喜爱的语气。

6、看到这么美的竹笠,我的感情又起了什么变化?

(羡慕——称赞)指导读好两个语气词:哦、嗯

7、指导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三、仿写

1、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一件自己心爱的物品。

(如:我的文具盒特别地精致我有一个新颖的变形多刚)

2、评议、小结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尖顶嵌珠

玲珑别致:竹笠上画星

竹笠里衬叶(画图)

笠绳上系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第2段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感受畲家孩子继承革命传统,勤工俭学,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第2段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在途中,作者看到竹芯的外貌,竹笠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5—8小节,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1、学习第5小节

(1)划出描写竹笠的句子。为什么要编成花的图案,你能从下文中找出来吗?(吉祥如意、岁月如花)

(2)为什么说“那千万条嫩绿的竹丝,交织着孩子们的勤劳与智慧,幸福与欢欣呢?

(表达了作者赞赏畲乡孩子们编的竹笠精致美观,赞许孩子们的勤工俭学,赞扬孩子们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品质的思想感情)

(3)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6、7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

(2)在风雨的夜里,孩子们也来学校编竹笠,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3)竹芯送了我一顶竹笠,她当时的神态怎样?你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热情、勤劳、淳朴)

(4)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读

(2)我目送着竹芯她们远去,想象着什么?

说说这一句的含义。

(作者被孩子们学习红军,继承革命传统的实际表现深深地感动了,对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满怀信心和希望。)

(3)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说说为什么以“竹笠”为题?

3、说说本文给你留下的印像最深的是哪些地方?你觉得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吗?

四、作业指导

[板书设计:

竹笠

竹笠美——心灵手巧、热爱劳动

编竹笠——风雨无阻、勤劳俭朴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上一篇:课程论文格式范文 下一篇:认识与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