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4 07:22:34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其一,要将追求试题的效度与阅读对话的特性结合起来,凸现阅读试题命题与评判的科学性。如何体现文本阅读理解的多元开放特点,同时努力保证试题评分标准的客观性,这是命题者需要辩证思考的课题。其实,用发展教育评价观分析,及从阅读对话理论来看,考场阅读对话的结论(试题答案)呈现为相对自由合理的多元化理解,本就应该是喜人的现象,体现出的是真正的公平。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可以作为传统规范教学的一种积极有益的补充形式,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那么,如何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呢?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本文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的教学。

二、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的模式

1、问题式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文眼或关键句(文本的关键点)来创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能激发学生对话的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和具体语言揣摩能动地品析文学形象,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领悟作者的情思,把握作品丰富的意蕴。这种抓住关键点创设主问题来引领学生对话的阅读教学方法,我们称之谓“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它的一般流程是:⑴诵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⑵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⑶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打破了多环节的教学模式,远离了“多杂乱”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创设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和谐地推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引发思想的震颤、精神的提升和人生的思考。

2、“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在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以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在反复赏读、悟读中,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懂得做人”,“读悟式”对话教学坚持语思统一、以读为本、高效推进、情感驱动的原则。

初读感知。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古人早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读”这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的言语材料咀嚼式的“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由充分地亲近、接触文本,在反复的亲近触摸中,使文章“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学生之心与作品之心贴近、沟通、交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思路。

精读细品。是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文化底蕴。

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经典名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有嚼之不尽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作品意境的品读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点化,促其“觉悟”、“开窍”。“悟”后要“评”,即是对言语的开放式点评,将感知体悟的结果清晰化、条理化。通过对言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开掘、探究、点评,相互触动启发,磨砺了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力,它是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话的外显成果。“迁移”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是学法的举一反三,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更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深化拓展,是后续对话的必然要求。

3、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3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素材,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不能有明显的观点,要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话题作文只需提供写作的中心,不能有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像“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妈妈的爱”这样具体可感的内容,不能作为话题来写。话题内容要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要给学生的写作空间大,发挥的余地大,比如,“成长”就可以作为写作的话题。学生看到“成长”二字,能想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能想到成长带给我们的改变,能想到对成长的憧憬。总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发挥的材料和文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要把握好话题的“度”

话题作文虽然题材非常宽泛,但并不是没有边限,如何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度,如何准确选材十分关键。写话题作文必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学生初次接触话题作文时,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这个度,切忌牵强附会,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可以写马路、山路、崎岖的路、平坦的路、人生的路、路标……只要不脱离路这一中心,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构思。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选择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作为切入点,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的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三、认真体验,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便可,还要在活动中认真体验观察,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写活。“体验”既要有“领悟”“体味”的心理感受,又要有“践行”“实践”身体上的行动。因此,在活动体验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做到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多器官参与,通过身体的感触和内心的领悟,获取写作灵感。体验不但要注重参与性和丰富性,还要注重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往高处站,往深里想。体验观察不能止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和本质,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将体验向深处挖掘,从细微处发现深刻的道理,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在诸多从活动获取的信息中,多中选优,优中择深,如此,才能写出活动的价值,话题的深邃,也才是体验式写作,而非记述活动的流水账。

四、注重生活体验,打开写作源头

要想让学生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就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的习作领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汲取生活中的写作之源,丰富情感体验,为作文注入活力。所以,教师选择的话题不必高大上,沁润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唤起所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有处下笔,有物可写,有感而发,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文如泉涌,写出佳作。比如,围绕在千家万户餐桌上都出现过的“饺子”为话题,同学们就可以找出很多写作的点,因为熟悉,所以写得容易,形象描绘得立体可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才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和导师。

五、美化语言,写出新意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平等对话 解读文本 有效对话 互动对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对话,其主体有三:教师、学生、文本(隐含的是作者)。阅读对话同其他一切对话一样,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一是言说。倾听,在阅读对话中,首先是倾听文本。要能真正让学生倾听文本,就要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就是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去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其次,是倾听他人(学生或教师)对于文本的认识,倾听他人心目中的“林黛玉”与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有何不同,并从中受到启发。言说,是学生、教师将“倾听”文本的结果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碰撞、智慧共享的目的。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使师生在相互依存、相互对话与接纳中激活知识、内化情感、引发体验、碰撞思想、生成语言、分享收获,就能改变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给予充裕时间,潜心解读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要让教师、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惟有如此,课堂对话才能有效地进行。

首先,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读书,即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教师既要与文本的对话,把握“写什么”,更要重视“为什么写”(即创作缘由)以及“怎么写”(即言语形式)的把握。还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品味到语言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才能拥有文本解读的深入浅出,才能有效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其次,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课堂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此,在对话时要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

第三,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因此,对话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只有在充裕的时间里,师生、生生通过充分地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殖”,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有效对话

阅读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可见,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学生既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又倾听教师的点拨以及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多维互动过程中,碰撞思想、相互启迪、绽放思维的火花,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三、构建互动话题,尊重多元对话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互动话题,大家围绕着这个中心各抒己见,参与到“对话”的活动中来,并从相互的谈话中获得启示,从而使思维不断深化。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对话的,应是一个或几个大的话题,而不是一个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是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艺术经验作为基础的,我们的话题要力求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来参与新文本的阅读对话。课堂有效对话的话题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溶入文本,教师要开掘文本的内涵,抓住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文中最本质的信息,作为文本的“切入点”。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让他们在亲历中充分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求索、发现与创造,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使“对话”纵横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对此,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当然,教师需要分清有些多元的对话是丰富和创造了文本意义,有些则分明是在扼杀文本的生命,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作出个性解读的时候,应牢牢把握该有的“底线”。

如笔者上《雷雨》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原著,再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对话,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5

一.适当增补,化大为小

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对写作的范围进行修饰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抽象变具体,这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简便直截的方法。当然,这种增补,并非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它不仅需要搭配得当,更重要的是所增必须与话题的感情基调一致。而习作中,一些同学为了求新,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如以“期望”为话题,可拟《海峡的期望》《期望长大》等,如果拟成《失落的期望》,则明显犯有消沉之嫌,虽然增补的视角别出心裁,但缺乏文章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失去了文章的教育意义。

二.准确揭示,富有文采

话题作文要求根据话题自拟题目,其实已明确要求所写内容必须是与话题密切相关的,拟题与文章内容不允许有一丝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这就要求习作者做到准确鲜明。首先,文题要能准确揭示文章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如以“家”为话题,通过自己考试失利后,心情极度失落之时,父母百般劝慰,想方设法使我从颓唐的困窘中走出来,从而越发感受家的温馨,可拟为《温馨的港弯》,如果拟成《好想有个家》,内容与题目显而易见不吻合。其次,所拟文题的语言要精练,富有文采。题目多用词语或短语,一般不用句子。尤其是散文、小小说、议论文之类,标题过长会给人造成拖沓冗长之感。如写农村某养鸡专业户通过养殖致富后,带领其他人纷纷办起了养鸡场,从而使大家摆脱了贫困,步入了小康,不妨拟成《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标题优美、生动,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三.刻意求新,匠心独运

根据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呼告等修辞手法,引用或化用人们所熟悉的诗词、歌词、成语、俗语等作为文题,可以增强文题的美感,使标题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含蓄隽永。

1、巧用修辞,增添情趣。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因其短小常会给人带来枯燥之感,而修辞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它不仅能增强感染力,而且更加生动鲜明地揭示文章表达的内容,使题目成为有思想、有灵性的血肉之躯。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比喻拟《森林——大自然的心脏》,用拟人拟《地球的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用呼告拟《人类,请金盆洗手》。同一话题,用不同的修辞,可拟出风格不同的题目,形象贴切,不落窠臼。

2、巧引诗句,引人思辨。我国有数千年文明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拟题时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记忆深处搜寻出适合文章内容的古诗词作为标题,更显典雅蕴藉,富于文学情趣。如以“奉献”为话题,表现老年教师退休后在农村缺编的情况下主动返回讲台。无偿执教,可拟《莫道桑榆晚》;写青年教师勤勉耕耘,热情辅导留守学生,可拟《为伊消得人憔悴》;突出某退伍军人运用所学技能带领农民致富,可拟《一花独放不是春》。引用诗句作题目,常常引人思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巧改成语、熟语,意境深远。对成语、歌词、影视剧名等进行适当改动,通过套用、仿造、组合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会使文题显得典雅大方,妙趣横生。如以“创新”为话题,断开成语,组合可拟《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以“信任”为话题,引用流行歌曲歌词拟为《一句话、一辈子》;以“矛盾”为话题,套用电影拟为《妈妈,再爱我一次》。善于翻新改造成语,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引用大家熟悉、喜欢的歌词、影视剧名,活泼有趣,新颖别致。

四.转换视角,不落俗套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使习作者克服习惯的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很容易激发灵感,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种方法或借用数字公式,违反常理。如叙述某些学生文化课成绩非常优秀,只是不喜欢体育锻炼,从而导致体质甚差可拟《7—1=0》。或设置疑团,制造悬念。让文题违反常理,从反差上制造悬念,使人虚惊一场,急于了解事情真相。如《防盗门不防盗》《近墨者未必黑》。或借助谐音,诙谐幽默。借助汉字中的同音字,根据文章内容的需求,将同音字巧妙组合在一起,达到文章穿透中心的目的。如《验收·宴收》《输与书》。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不仅吸引读者,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生命力。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6

敏感话题报道与党报公信力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不回避敏感话题才能提升党报公信力;对敏感话题敬而远之,直接削弱了党报公信力。

让事实真相“说话”是敏感话题报道的“法宝”

如何做好敏感话题的报道十分重要。敏感话题既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敏感话题中的人与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既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人为培植。无论对哪种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性原则都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敏感话题报道要起到党报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真实可信,这样才会让文字产生巨大的正能量。若记者的新闻稿让读者觉得纯粹是“忽悠”,总是避重就轻、蜻蜓点水,那恐怕只能是徒劳一场,无功甚至有过。许多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观察生活的眼光也锐利,弄虚作假,总是适得其反。笔者认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报道,以事实的真相“说话”,就是敏感话题报道的“法宝”。

让敏感话题报道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

写文章就怕与读者有隔阖。长期以来,党报以“严肃性”著称,体现在文风上,经常是八股式的官话、套话、空话比较多。受此影响,一些党报的新闻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说话”,让人不忍卒读。等五部门倡导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就是找准了当前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党报的新闻报道需要转文风、改作风,要敢于报道敏感话题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这就需要党报人敢说“真话”,不说空话。敏感话题的报道自然会涉及人与事,那么,记者“新闻眼”中的这些人与事应该是怎样的呢?近年来,在一些全国性的典型人物报道中,笔者欣慰地看到了“典型”回归到“凡人”的诸多细节:比如任长霞的化妆品、袁隆平丰富的业余生活、周国知临终前提出“适当照顾家人”的“要求”等。让“典型人物”也食了“人间烟火”,这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形象,反而更有血有肉,能引起读者们强烈地共鸣。由此,这些敢于报道敏感话题的媒体,毫无疑问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可见,党报不该是“真空媒体”,不应该把敏感话题看作“雷区”。

让敏感话题报道收放要有“度”

对敏感话题的报道要把握“度”的问题,避免哗众取宠,大肆炒作,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而应用真实自然的笔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记者对敏感话题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留心跟踪保持关注,特别是在人物或事件发生新的变化,有新的动态时,应当及时追踪报道,巩固读者对敏感话题的关注度,使敏感话题报道的生命力不断延续。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7

个别谈话是思想政治工作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通过个别谈话,能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予期目的。对政工干部而言,不但有一个思想水平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谈话艺术问题。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也会把人说得跳。”可见,个别谈话不讲究谈话艺术是不行的。

笔者认为,进行艺术性的个别谈话,应做到:摸清情况,找准话题;掌握特点,选择时机;因人而异,注意分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摸清情况,找准话题。任何一次个别谈话,总是有一个中心话题。只有找准话题,才能够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达到个别谈话的效果。谈话前,谈话者要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其性格、气质、文化修养、能力、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弄清谈话对象思想问题的实质,以及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谈话者还应根据摸清情况,拟就中心话题,确定谈话的具体方式,并预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观点、认识、态度、感情等因素对谈话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必要时,可设计几个方案,视谈话进程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掌握特点,选择时机。找准话题后,谈话者还要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的性格、气质特点,情绪变化特点,思想波动特点选准恰当的时机进行谈话。若不注意,往往事倍功半。若时机不成熟,谈话早了,对方便会听不进去,产生逆反心理,谈话场面也容易僵持;若谈话晚了,时过境迁,成为“马后炮”,谈话难起作用。因此,一要根据不同的性格、气质特点,选择不同的谈话时机。如对性如烈火,脾气暴躁的谈话对象,可选择其心情愉快的时候进行谈话;对沉默寡言,容易拘束的谈话对象,可选择在散步或劳动之中进行谈话,这样有利于活跃气氛,松弛紧张情绪。二要掌握诸如奖励、表扬、处分、批评、工作变动,恋爱婚姻、家庭矛盾,入党、入团、升学、提干等容易产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及时进行个别谈话。如对受到奖励表扬者,应及时给予鼓励,提出希望,增强其鼓舞心理,克服自满心理;对受到处分批评者,应及时帮助其检点、反省自己的不当行为,增强其悔恨心理,克服抵触或自卑心理。三是在谈话中注意掌握对方的情绪变化特点,及时调整谈话时机。若对方出现反感或对立情绪时,最好中止谈话,事后分析原因,拿出对策,再安排下次的谈话。

因人而异,注意分寸。语言是个别谈话的工具。如果语言运用得好,恰到其处,就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个别谈话的语言应当恰如其分,柔刚得体。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修养、思想层次、性格、气质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对文化素养较高者,应用文雅幽默之词,说话可以含蓄一些;而对文化水平较低者,可用风趣浅显之语,说话则要直率明了一些。在谈话的过程中,要使话语象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象熊熊火炬,燃起奋发向上的热情。在谈话中还要注意方法得体。如对头脑聪明、反应灵敏的对象,在批评其缺点时不必直截了当,可针对性地表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其他同志,既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谈话中了解情况,对把握性大的问题可单刀直入提出疑问,把握性不大的问题则试探、暗示性地提出疑问;在谈到工作时,应以商量的口气,相互研究完成任务的办法和措施,避免对方认为只布置工作不考虑难处而引起反感情绪;在谈话中,政工干部切忌滔滔不绝,要引导对方暴露思想,发表见解,并耐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篇8

一、题型走势

上一轮中考作文命题改革浪潮出现在新世纪之初,主要是新课改刚刚起步之时。为全面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新精神,广大命题者纷纷放弃命题作文、毕命题作文这些具有较具体的审题要求和较强的写作束缚的非开放式题型,而选用话题作文。到2003年。话题作文一度占全部考区的65%,占据绝对领先位置。此后,话题作文因为容易套作和宿构,并对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大家开始对话题作文进行了反思:但是大家对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对话题作文和传统命题作文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思辨和调整,这种思辨和调整体现在中考作文命题上,则表现为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组合的选题作文受到了青睐。到2005年,选题作文占了45.2%,这充分体现了中考作文命题者对作文开放性的难以放弃。

到了2010年,上述中考作文命题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良”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占据了主导地位,话题作文则明显式微,处于零星点缀的地位。此外,半命题作文因其对开放性和限制性“天生”兼顾的特点,日受青睐,成为“唱主角”的命题作文形式的绝佳配角,共同占据了当前中考作文命题的精彩舞台。对于这样的中考作文命题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尽量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尽量减少限制和束缚,这是未来将长期坚定的写作教学价值取向。但是,类似话题作文过度开放的命题范围和过于宽松的写作环境,,与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冲突――作文题目过于开放,如何避免宿构?如何按照统一标准恰当评分?由于过度开放引发的这些问题,肯定会影响考试的公正公平。或许是基于提高考试信度的考虑,或许是引导广大教师要回归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的需要,或许是话题作文到了顶峰之后的一种很现实的命题思路突破,命题作文的强势回归成了中考作文命题发展的一种必然。

展望未来中考作文命题,基于大的趋向和很多考区“三年一调整”的惯例,笔者认为,将会出现如下情况:

第一,总体上呈现“大稳小动”的局面。中考作文命题在题型上很少出现颠覆性变化、连续两年以上不停变化的情况,这对保持教学的连续性有好处。所以,对于备考的师生来说,要着重练习好本考区上个年度的题型。但是,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比如。在构成题目的语言形式上、在题目内容的指向上、在题目导语的呈现方式上等,还是会有所变化的。预计命题、半命题所占比例还会略有提高,但不会有大的变化;选题作文第一的地位有所下降,会更多地出现命题、半命题题型:命题、半命题考区会优先考虑继续选用原先的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所以,对于广大的考生来说,要做好命题、半命题的备战工作。

第二,两种点缀性题型会长期存在。一是新材料作文。2010年中考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材料作文,如天津市和湖北武汉市的中考作文题,这显然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中新材料作文占据主流这一趋势的影响。材料作文对概括材料、提炼主旨有一定要求,在选题、立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出现偏题、离题、跑题机率较高,其更适合高中学生写作,因此,材料作文不太可能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二是小作文。其具有地区连续性,在江西、湖北武汉、襄樊、荆门还有山东烟台、江苏常州及无锡等考区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这些考区的考生要有目的地练习文章修改、据观点写小议论文、看图写作或应用文写作等。

二、内容预测

近年来,中考作文试题讲求全面对接中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实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常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我成长”类。基本做法就是在命题作文中常以“我”为中心拟定,比如“我的特长”“为自己而骄傲”“我们这些人”等。又比如,以“成长”“第一次”“秘密”“个性”“离开”“朋友”“故好准备”“实践能力”等为话题作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因为他们体会最深,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下笔。

二是“素质情感”类。比如以“感受快乐”“喜欢”“兑现诺言”“美德”“珍爱”“吃苦”“合作”“心怀感激”“追求”“宽容”“体谅”“温暖”“友好”“满足”“健康”等为话题写作,就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

三是“社会生活”类。比如以“奥运”“和谐”“交往”“贫困”“公开”“帮助”“关注”“动力”“扶持”“读书”“家”“回忆”“学习”“水”“世博”“地震”“低碳”等为话题写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放眼社会生活。

四是“想象创新”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但是,这类试题如果处理不当,过于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助长“假、大、空”风气的盛行。命题要有利于写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风雨之后”“阳光”“风景”“新”“门”“结果”等试题或话题,就能够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想像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示风采。

三、备考指南

那么,对于即将中考的学生来说.该怎样复习备考呢?

(一)从内容上准备,那就是要从自我成长类、情感体验类、品德修养类、想象创新类、社会生活类、哲理思辨类、科教体育类等方面阅读和揣摩一些优秀作文,看看它们都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从这几个方面储备一些名人名言、时事、故事等素材。

(二)从题型上准备,我们要根据本考区的常用题型,研究它们的应对方法,并进行认真训练。比如,应对命题作文,就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而半命题作文,题面不长,其间 还有空白,呈残缺式,审题时,我们要认真研究文题中的引言和要求,紧扣题眼,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词语的含义,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的立意角度。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补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出自己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这样,才能扬已所长,掌握主动;对于选题作文,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写作哪一题,为自己的考试赢得时间,赢得主动,选题的原则应该是选易不选难,选熟不选生;应对材料作文,关键是要读懂材料的内涵,根据材料的内容、提示和要求去提炼中心,立意表达。

(三)从方法上准备,我们可以进行下列训练:

1.选材鲜活

我们周围的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因此,同学们在平时要注重积累,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为作文引来一股股灵动的时代活水,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当然,我们大可不必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新鲜、有意义的事,也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和谐社会建设,玉树地震,北京奥运会,新农村建设,两岸交往,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新中国60周年华诞,西南干旱,低碳生活,校园安全,等等。这些焦点、热点问题,值得关注,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材料,从而写出时代性强的鲜活文章。如四川达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喜看家乡新面貌》,作者在文章中以欣喜的心情和生动的文笔描写了家乡的新貌:坦荡亮眼的水泥路面,崭新气派的新村住宅,生意兴旺的农村超市,拥有电话电脑的村主任办公室……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奢侈”生活如今却实现了,用家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突出了家乡变化之大,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村走向了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的主题,读罢此文,让人如沐春风,倍感自豪、幸福。

2.构思独特

或者用以一条彩线将体现文章主旨的各个材料串接成文的“冰糖葫芦式”,或者采用一问多答、多问多答的问答对话式,或者将多个存在内在联系的画面或场景直接连缀成篇的蒙太奇式,或者采用叙写三四件事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三水并流法”,或者采用以重点句子的反复出现构架文章的回环反复法,等等。这些新颖独到的创新设计,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如杭州市有篇中考满分作文《友善》,正文之前以“题记”的形式亮出行文的主旨:“友善――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一次轻轻的抚摸,照亮了一方心田。”如诗的语言让人赞叹,正文中,分别以“挨骂”“温暖”“回声”为小标题,记叙三次错打电话得到的不同对待方式。围绕“友善待人”这个主题,文章借用小标题形式,描述了三个片段,构思中展示了独特。

3.反面切入

对于话题作文而言,正面反面都在其话题范围之内。若要构思立意新颖,可从反面思考,“反弹琵琶”。很多传统观点,一经逆向思维。往往会别开生面。譬如大家通常认为,要取得成功,就要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永不放弃;而你如果反弹琵琶,提出: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放弃。此处的“放弃”可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目的,就要目标专一,信念坚定,放弃很多美好的享受,放弃安逸的生活;二是追求成功,就要善于在苦苦追求目标而不得的时候,理智地放弃,比在碰到“南墙”后还不肯回头更有智慧。相信,这样的主题定会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启示多多。此法的特点是观点新颖独特,卓尔不群。当然。运用此法要以切合实际为基础,否则立意就会失去根本,有悖真理。如福建省宁德市中考满分作文《感谢清贫》:“我”是家徒四壁的贫困户的子女,有个好朋友坚持要到“我”家。到了“我”家,“我”心里正在为自己家的清贫感到内疚,没想到好朋友竟然非常羡慕“我”用废弃物亲手做的手工艺品,跟“我”妈妈夸奖“我”家里书多(实际上书很少,因为我是借书阅读)。在朋友真诚的夸奖中,“我”突然明白了:清贫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苦难、困难,但是,清贫也是一笔财富,它逼着你发奋,逼着你自立,逼着你成长。“我”要感谢清贫,“我”要拥抱清贫。文章标题就非常醒目,能勾起我们阅读的欲望。在一个追求富裕的大环境中,在一些人还轻视穷人的氛围中,此文作者的感悟是很有警世意义的。正因为作者们在立意上“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打破了思维的定势,体现出“意必己出”的个性,其文以新鲜、独特的面貌脱俗去套,振聋发聩,叫人拍案称奇。

4.融注真情

中考作文大都要求“要有真情实感”,即通过写作,考查同学们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个性化的情感,是作者独特的心灵之声,是拨动读者心弦的全新武器。在考场作文中,我们若能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典型的真人真事作为文章的材料,写起来便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读起来也会如行云流水,一脉畅通。因为这些真实、鲜活的人和事容易触发我们的写作灵感,抒发我们的真情实感,也容易感染、打动阅卷老师,触动阅卷老师的心灵,从而获得高分。如湖北中考满分作文《给梧桐的一封信》,小作者以书信体叙写了自己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在梧桐树下嬉戏玩要的情景。“雨中梧桐是最动人的。细密的雨丝在大的梧桐叶上跳跃成一片晶莹。我们就在雨中跳啊,唱啊,一直疯到奶奶把我拖回家时,手中还持着那片梧桐叶。”这份带着乡土气息的童趣,这份自由快乐的友情,给很多未曾感悟过这些的读者以全新的体验。

5.文体另类

所谓的“另类文体”,是指避免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而运用童话、寓言、戏剧、小说、诗歌、新闻、书信、日记、广告、故事新编、法庭纪实、实验报告、对话访谈等作为表现形式。由于有了“文体不限”的说明,使得众多另类文体纷纷登台。例如,面对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题,一考生仿照药品说明书的写法,从“主要成分”“功能与主治”“注意事项”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的道理。这种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形式起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良好效果。

6.书写规范

上一篇:写景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军训感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