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8 00:40:16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话题作文;情;志;实际

话题作文常以其启发思考、激发想象、范围固定的特点在高考当中作为大分题型考察考生。用作文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可取的,因为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学以致用,其运用主要以“说”和“写”两种表达方式体现。高考无法用“说”的形式进行考评,所以“写”自然就成了最好的考评方式。

话题作文作为“写”的重要考察形式,常常易写不易精。其原因在于话题常常广阔,容量比较丰富,可以写的事,可以举的事例往往很多,于是一些考生在作文时陷入了大、空、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做到用情于真,用志于身。情和志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情的重要意义。志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敏动心灵、百味生活,让情感丰盛起来

说到用情于真,几乎每个老师都在讲,每个学生都知晓,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确有不少的困难。其实这都是因为面对话题,我们内心的真情储备捉襟见肘。因此要让我们的真情储备丰富起来。据专家分析,情感细腻的人往往能写出好作文,大凡作家往往都是情感细腻的人。但是并非人人都是感情细腻的生物,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努力让学生心灵灵敏地颤动,感受每一次喜怒哀乐,让情感细腻丰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当别注意学生的情感积累,在每个周末都会要求学生讲一讲一个星期来最开心的是什么,最难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开心,为什么会难过,最后要求学生们把这些记录下来,这样既积了情,又练了笔,两全其美,在日后的作文中不经意间就成为了我们的情感素材。

二、感动自我、释放激情,让作文澎湃起来

有了情感积累,就像做饭有了米一样,但米不是饭,还需要进行加工,作文也是如此。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对那些平时积累的真情素材进行筛选、加工、运用。写作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一个创造过程,需要激情来点燃灵感,发挥极致。作文如果只是平平淡淡地去写,当然是写不出好来的。必须调动自己的情绪,释放激情,让写作的动力澎湃起来。考试是一个紧张的过程,在考试当中,如果能调动情绪,激情作文,可以大大缓解紧张的心情,更利于发挥。想要调动情绪,就必须用情于真,只有自身的真情才能调动起情绪,发挥起激情来。比如话题“态度”,只有联想起我们平时对人对事的真实态度,才能调动情绪,将真情融于作文当中。这种情绪调动可以称为感动自我。想要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我,作文要能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我。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母亲》之所以能感动了无数读者,首先是实现了自我的感动。

三、真情诵读,感知不足,让文章完美起来

写好文章离不开修改,修改是一种渐臻完美的手段。而对所写的文章进行有感情地诵读,是一种很好的修改手段。通过真情地诵读,文章中瑕疵、语句的毛病被一一发现、修改,最终使文章得到完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自己的亲身诵读体会,对作文的把握会更加的清楚。笔者在每一次作文训练后,都利用时间要求学生将所写作文通过真情的诵读来找寻毛病,以期改进,并且挑选部分学生对所写的作文通过诵读,将修改前后不同的情况进行展示,说说改变了哪些地方,为何如此改变,同学交流改得成功与否。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真情去写、真情去读、真情去改,最终实现作文能力的真正提高。

四、用志于身,立足实际,让思想成熟起来

志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灵魂所在,话题作文十分重视志的体现。可以讲,志的好差优劣直接决定了整篇作文质量水平的高低。无病、华而不实、无的放矢的志是被大家所唾弃的。话题作文常常要求考生把文章写成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动人心弦的论述文章。就像演讲一样震撼人心,要力求做到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志在其道,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要从自身去思考、揣摩。《察今》里说道:“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所以用志于自身,立足实际,才能做到言之有物,真情感人,真心服人。比如写“亲情”“成长”“幸福”“乐观”等话题,大而泛地去谈,必然虚无所附,无关痛痒,难有佳作,如果立足自身,从小处着手,细节显志,则易出精彩。

话题作文是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智的考题,更是发挥学生多彩风姿的舞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用情于真,才能让作文情感在读者心中荡胸生层云;只有用志于身,才能让作文的中心思想会当临绝顶。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 记叙文 快速作文 四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快速作文呢?快速作文是将思维训练和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它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又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写出的作品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下面就结合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快写记叙文必须过好如下四关。

1 过好创作冲动“难”关

教学活动与任何活动一样,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影响之中,不和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处于真空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作文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驱动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拉近学生和写作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思维不能活跃,潜能也就不能发挥,行文都很困难,提高速度当然更不可能了。由此看来,快速作文除了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外,还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作文题《助人为乐》,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题目的变换,就可以找出我们熟悉的材料来。如:从人际关系方面,可转换成《同学情》;从社会影响方面,可转换成《路遇》;还可以转换成诸如《邻里之间》等等。这种变换,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比比皆是:《社戏》难道不是《我的小伙伴》?因此,只要使题目与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选材就有了根据,就可以活跃思维,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就会战胜作文时的畏难心理。

2 过好审题立意“准”关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认真揣摩作文所提供的题目,材料或话题,分析、判断和把握题目或话题所昭示的特定要求,确定文章的立意、范围、重点、体裁、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作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将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

如何快速审题呢?我们可以从题目的基本意义、内在含义、联想意义入手,很快就能审清题意。例如2009年湖南命题作文“踮起脚尖”的基本意义:提起脚后跟。内在含义:努力向上或者极力望远。联想意义:“踮起脚尖进宿舍” 、“踮起脚尖摘桃子”、“踮起脚尖跳芭蕾”。我们也可以从基本意义入手,进行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从而很快审清题意。又如:2010年重庆命题作文“难题”的基本意义:不容易解决或解答的问题。横向思考:学习中有难题,工作中有难题,生活中也有难题;个人有难题,家庭有难题,学校乃至社会都有难题。纵向思考:过去有难题,现在有难题,将来也会有难题。从对待难题的态度上思考:要关注难题,直面难题,反思难题直至攻克难题。从解决难题的方法上思考:解决难题既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用思辨的观点看难题:难题看似很难,但只要你下决心想办法去攻克它,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如何快速立意呢?首先,方向要正确,就是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绝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其次,情感要鲜明;其三,思考要深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题立意的成功便使作文快速成功进了一步。

3 过好选择材料“贫”关

尽可能地多阅读书报,收集各种资料,获取种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如何才能快速地选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选取材料美感性。就是选取足够让人赏心悦目的材料。像和谐、匀称、健康、适度。凡是太恐怖、太凶残的东西,凡是明显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容易引起读者肮脏、污浊、丑恶联想的东西,应尽量回避。如湖北省有一学生高考时,就写了《站在发廊的门口》,而得了低分。

(2)要注意了解选取材料的情感效用。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效用。大致有如下几种:崇敬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亲近感(《琐忆》)、悲怆感(《最后一课》)、爱怜感(《项链》)、愧疚感(《背影》)、除此之外,还有新异感、舒、壮烈感、紧张感、幽默感、压抑感、甜怡感等,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记叙类作文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材料的情感效用,往往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也影响主题的体现。所以当我们进行记叙文类作文的写作而需要思考和处理材料的时候,如果懂得了这些材料的情感效用的差异,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对材料进行提炼,从而使传达的感情更加清晰、真挚、独到,更加有力地感染人。

(3)要注意选取人物行动的独到性。选择材料时注意了美感性,文章的立意就会高;懂得了材料的情感效用,就能对材料进行精确的提炼,从而加快写作的速度;注意了人物行动的独创性,我们笔下的作品就不会千人一面,真正地写出个性和特色,进而使自己的作品跨入优秀者的行列。

4 过好写作构思的“快”关

假如路轨是一种束缚,但可以通过路轨大大地加快速度,这又是一种解放。从形式到内容,从选材到立意,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等多个方面掌握其模式,为“搭好架子”快速写作做准备。

写作时根据自己熟悉的作文模式给自己的作文准备一个模式,如:三段式结构(开头 主体、结尾)、纵式结构图(适用于按时间顺序)、横式结构图(适用于按空间安排)。再按照模式操作,就可以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设定文章的格局,安排文章的层次,剪除文章散乱的枝节;就可以由往昔构思的信马由缰到现在的有条不紊,由往昔的茫无头绪到今日的成竹在胸,这难道不是写作上的解放吗?

总之,我们写作时,只要过好创作冲动关,就能克服作文前的畏难心理,以乐观的心态去写作;只要过好审题立意关,写作就不会出现偏差,就不做无效劳动;只要过好选择材料关,我们的材料就会丰富,选择的材料就会精准,文章的立意就会高,写出的作品就会跨入优秀者的行列;吃透例子,搭好架子,就能快速地过好写作关,使我们的写作活动迅速迈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 新作文·满分作文快递[J].新作文杂志社,2007年10、11、12期合刊.

[2]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

[3] 左兵.宽题窄做[J].湖北招生考试·出采作文.2005(11下).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3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现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 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 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 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 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 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 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五)抒情方式/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六)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七)描写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 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 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

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 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 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 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 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 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 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 奔放、或细腻等

(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 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 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 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 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十)句式鉴赏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 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 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 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 象把握深刻意蕴)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 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 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 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 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 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②写人叙事散文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 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 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 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 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 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 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 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十四)文章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

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

(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 体人、物、事)

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 念,引发思考

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⑦总领全文

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

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 主题;强化坐作者感

(十六)引用的作用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对应

(十七)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式:包括分——总;总——分——总式

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

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

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4

一、命题激趣,诱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

二、创设情境,激感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情绪――情感 写作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48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觉、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但现在许多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事,每逢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保持写作的热情,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体会?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用情绪引导的方法,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写作态度,激发写作热情,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1 情绪情感因素对写作的影响

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与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为如此,情绪和情感因素对写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写作者来说,饱满而丰富的感情对作品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创作作品的内在冲动,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社会生活有着丰富的内心体验,才能拥有创作的热情。作品是作者性格的外化。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学生体悟生活、彰显个性、抒发感情的出口。可以说,情感是写作的剂、催化剂。

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如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等,都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激励学生努力思考、大胆探索,提高思维的效果,使写出的文章充满活力;而消极的情感,如悲伤的情绪、烦乱的心情、冷漠的态度等,都不利于思维的顺利开展,阻滞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削弱思维的效果,使文章缺乏生机。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情绪――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2 情绪情感因素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情绪――情感的积累

2.1.1 关注生活,积贮情感

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真实地感受生活。叶圣陶曾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故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感动人心、启迪心智的点点滴滴,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精彩的成长历程,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火热的校园,神奇的大自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时时处处都迸溅着生活的浪花,呼唤着人们的激情。

当然,学生的生活面也许不是很宽,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生活”,如:阅读名作,亲近自然,调查访问,演绎互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多种情感交流与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激发写作灵感。当学生有了反复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体验后,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随之丰富起来,写作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2.1.2 赏鉴佳作,培养情感

作为诗歌之国,我国拥有灿烂的古文化,名著佳作辈出。现在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对佳作的学习和鉴赏,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拓展,从佳作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塑造高尚的情怀。例如:杜甫的《蜀相》,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敬仰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痛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父子之间真挚、质朴的情感。试想,没有这浓烈的真爱深情,是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的。又如:《春》中的清新明朗,《沁园春・雪》中的壮丽豪迈,同样会使学生眉眼为之一扬,心田为之一震。我们感叹名家名作感情至真,意想至丰,而“至真“、“至丰”都是作家长期观察、思考、积累所得。赏鉴佳作,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体悟生活的捷径。

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名篇佳作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滋润身心,激发灵感,从而影响自己的习作。那么,血肉较为丰满的文章也就能更好地产生了。

2.2 情绪――情感的宣泄

2.2.1 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情境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真实再现作品中的场景,还原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共鸣。教学实践证明,真实而具体的情境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体验,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精髓,从而吸收作品中的养分,创作出优良的作品。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选择》这堂习作课,笔者用这样的语言渲染煽情:“能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的每个生命都是幸运快乐的,都是上苍的宠儿。每天背着书包来上学是幸福的,因为你们有健康的体魄、有爱你们的父母、老师、朋友……你们拥有许许多多幸福美好珍贵的事物。那你拥有哪些珍贵的东西(事物)呢?能否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五样?”当学生艰难地取舍出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五样后,笔者“残忍地”让他们在这五样中一样一样地划去还可以舍去的一样。学生选择时,笔者又这样提醒:“选择是艰难的,有时是残酷的!你是否觉得你手中的不是笔,而是锋利的刀呢?”“有很多事物,可以失去了再争取得到,唯有爱与生命不可以失而复得。”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课堂节奏起伏跳荡。最后,当谈起“这次选择你认为怎样”这个话题时,学生感慨万千,滔滔不绝,说选择是艰难的,是残酷的,是心痛的,因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珍贵的东西离去,后悔拥有时的不珍惜。当说说“最难选择的时候的所想所感”时,学生说是“当时心如刀绞,我的心在滴血……我内心的痛楚到了极点,长大到现在是最难受的一次。”而后,当学生拿起笔尽情抒写时,那是一种激情的澎湃,激情的涌动,一泄为快的感觉在笔尖飞扬。

又如: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PPT,或则通过一个故事和一段音乐来导入教学;或者课外带领学生旅游,身临其境,或者指导他们采访,亲自实践等。同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在故事的启示下、在活动的激发下,激活自己的写作状态,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从而产生作文的冲动和欲望。

2.2.2 巧妙设题,触感

写作需要灵感,需要冲动。一个好的文题应该要让学生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能够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写作题目的选择,用合适的题目来触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某次命题为《考试》的作文,就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在测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佳作。因为贴合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很多学生抒发了真情实感,文章娓娓道来幽默风趣,表达方式灵活,成为命题作文的佳作。又如:题目《歌声里》《和_______在一起,我是快乐的》,这样的作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写作灵感,调动生活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喜欢写。再如:题目《我有一个梦想》就能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带着美好的憧憬去书写未来。

好的作文命题不仅应该贴合考试实际,紧跟中考作文命题潮流,还应该贴合生活实际、反应社会生活。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灵感,培养写作技巧,同时,通过点评和辅导,帮助学生寻找情感的激发点,融合自身的真情实感,写出有情有色、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2.3 情绪――情感的互动

2.3.1 “下水”垂范,诱导情感

学生作文中情感的诱导,还可以通过教师的下水作文来引发。叶圣陶先生多次阐述指导作文“教师要下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教师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妨自己也写一写,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倾注于笔端,让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让学生在教师的习作中倾听心声,体察别样的喜怒哀乐、人生见解,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促发他们的写作情感,使作文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从而提高实效。

笔者曾视写作的具体内容,给学生做不同的示范,来引发学生的动情点,例如:作文《礼物》,笔者便从父母辗转为自己准备生日礼物写起,回忆了成长历程中父亲对自己的诸多影响,那种沉默而含蓄的爱荡漾在笔者心间,也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有的学生甚至听得热泪盈眶,学生的情绪被瞬间点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想起了平日里没有察觉的爸爸妈妈爱的言行,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温暖,这次作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2.3.2 柔情评价,延续情感

从一次写作教学的全过程看,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处置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程度和习作欲望的延续程度。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在某一活动中获得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时,他会倾向于反复参加此类活动,成功的体验能激励进一步成功。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因此,笔者尽力运用多种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文。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好的开篇、好的结构、某一句描写、某一段议论,都能成为赞美学生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自信。

重视作文的自主评改。教师先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共性和特殊问题做适当引领点评,再让学生自主评议、交流,让他们在评改中自觉地发现同学间值得借鉴的生活体验,促发潜在的思维能力,促进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优秀作文,除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外,还成立班里的优秀作文展评,用张贴、出版个人文集、配乐录音等形式,让大家分享作文成功的喜悦。这些方式都有效地推动和延续了学生乐学、乐写的情感。

3 结语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赞科夫也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握情感脉络、融入真情实感,在充沛的情感中,融入精美的文字和合理的修辞,使得写作成为学生认识自我、抒发感情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6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7

近几年,省、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所选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人间真情、人生哲理、无私奉献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但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二、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等。如:

2012年的16题: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2.概括文章内容。如2008年的24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011年的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如 2009年的21题: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2011年20题: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理解题目的含义。如 2009年的20题: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2012年的20题: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6.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如2009年的19题:做人应讲求诚信,卡夫卡为什么要欺骗小女孩?2011年的21题: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

7.修辞手法的运用。如2010年的23题:读完全文后,模仿下面的句子,概括这位母亲的优秀品质,构成排比句式。母亲刚强、坚韧,令我感动; , ; , 。

8.主观开放试题。如2008年的28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你的感受。

三、考点解读

这里说一下几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无疑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抒情和议论。

1.描写: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抒情:即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记叙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议论:即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它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但用在记叙文体中可以起到点染主题、评价事物、折射作者思想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

近几年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记叙文阅读考题的设置多是课外的美文,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有的是以物喻人,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思融于事物或景物描写之中。

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主题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注意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所起关键性的作用。

4.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篇8

一、重视命题趣味,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只有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命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学生学识的积累,必须触动学生纯洁的心灵,必须诱发学生稚嫩的情感,必须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三性":

(一)是启发性。从心理学角度说,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库房的大门,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其在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开拓学生思路,令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二)是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富有情趣的命题,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引起创作激情。如《愉快的春游》《有趣的队活动》《看蚂蚁搬食》等等,这些命题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让学生看到题目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当时的情景,使他们有东西要写。

(三)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灵活性,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作文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质上也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思路。如进行命题"竞赛,比一比看谁的题目让人一看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表达这种情感就需要语言或文字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在平时要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如讲到王安石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

三、借助范文欣赏,诱发习作兴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排非常科学,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每篇课文都是极好的范文,通过对范文的学习使学生欣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叙述方法,还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学生如果能借助范文,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写一些随笔、练笔、读后感,甚至可以仿写、改写、续写。如学习《黄果树听瀑》一文,学生被这篇抒情散文所感染,品味它的词句优美,结构独特,描写激荡人心,而改写成诗歌或仿写它的美感文,颇有成效。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水的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学生颇受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只要一看到感受颇深的文章就想写些什么,诱发习作的内驱力,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加强作文评改,深化学生的写作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

首先,在修改上要坚持自主性,即教师要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教给学生先增后删法、诵读法、请教法、搁置法等有效的自改方法,培养自改的习惯。在批改上要坚持激励性,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准则,以赏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要严格要求,好中求新,好中求异;对中下等生要放低要求,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中出现的佳作或进步较大学生的文章,要给予肯定与赞赏,可通过记分、加星、点评等方式予以表扬。

其次,教师要将"课后评改"更多的变为"当堂评改",让学生在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下接受评改,提高写作水平。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当堂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的评改措施,其收效甚佳。从师生参与评改的形式来看,有教师示范评改,有根据教师批语和符号自改,有学生之间的互改,还有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

上一篇:有关保护环境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