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57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其一,要将追求试题的效度与阅读对话的特性结合起来,凸现阅读试题命题与评判的科学性。如何体现文本阅读理解的多元开放特点,同时努力保证试题评分标准的客观性,这是命题者需要辩证思考的课题。其实,用发展教育评价观分析,及从阅读对话理论来看,考场阅读对话的结论(试题答案)呈现为相对自由合理的多元化理解,本就应该是喜人的现象,体现出的是真正的公平。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可以作为传统规范教学的一种积极有益的补充形式,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那么,如何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呢?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本文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的教学。

二、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的模式

1、问题式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文眼或关键句(文本的关键点)来创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能激发学生对话的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和具体语言揣摩能动地品析文学形象,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领悟作者的情思,把握作品丰富的意蕴。这种抓住关键点创设主问题来引领学生对话的阅读教学方法,我们称之谓“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它的一般流程是:⑴诵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⑵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⑶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打破了多环节的教学模式,远离了“多杂乱”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创设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和谐地推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引发思想的震颤、精神的提升和人生的思考。

2、“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在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以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在反复赏读、悟读中,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懂得做人”,“读悟式”对话教学坚持语思统一、以读为本、高效推进、情感驱动的原则。

初读感知。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古人早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读”这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的言语材料咀嚼式的“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由充分地亲近、接触文本,在反复的亲近触摸中,使文章“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学生之心与作品之心贴近、沟通、交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思路。

精读细品。是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文化底蕴。

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经典名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有嚼之不尽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作品意境的品读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点化,促其“觉悟”、“开窍”。“悟”后要“评”,即是对言语的开放式点评,将感知体悟的结果清晰化、条理化。通过对言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开掘、探究、点评,相互触动启发,磨砺了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力,它是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话的外显成果。“迁移”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是学法的举一反三,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更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深化拓展,是后续对话的必然要求。

3、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3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素材,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不能有明显的观点,要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话题作文只需提供写作的中心,不能有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像“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妈妈的爱”这样具体可感的内容,不能作为话题来写。话题内容要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要给学生的写作空间大,发挥的余地大,比如,“成长”就可以作为写作的话题。学生看到“成长”二字,能想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能想到成长带给我们的改变,能想到对成长的憧憬。总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发挥的材料和文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要把握好话题的“度”

话题作文虽然题材非常宽泛,但并不是没有边限,如何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度,如何准确选材十分关键。写话题作文必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学生初次接触话题作文时,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这个度,切忌牵强附会,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可以写马路、山路、崎岖的路、平坦的路、人生的路、路标……只要不脱离路这一中心,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构思。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选择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作为切入点,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的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三、认真体验,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便可,还要在活动中认真体验观察,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写活。“体验”既要有“领悟”“体味”的心理感受,又要有“践行”“实践”身体上的行动。因此,在活动体验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做到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多器官参与,通过身体的感触和内心的领悟,获取写作灵感。体验不但要注重参与性和丰富性,还要注重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往高处站,往深里想。体验观察不能止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和本质,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将体验向深处挖掘,从细微处发现深刻的道理,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在诸多从活动获取的信息中,多中选优,优中择深,如此,才能写出活动的价值,话题的深邃,也才是体验式写作,而非记述活动的流水账。

四、注重生活体验,打开写作源头

要想让学生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就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的习作领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汲取生活中的写作之源,丰富情感体验,为作文注入活力。所以,教师选择的话题不必高大上,沁润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唤起所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有处下笔,有物可写,有感而发,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文如泉涌,写出佳作。比如,围绕在千家万户餐桌上都出现过的“饺子”为话题,同学们就可以找出很多写作的点,因为熟悉,所以写得容易,形象描绘得立体可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才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和导师。

五、美化语言,写出新意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4

【关键词】平等对话 解读文本 有效对话 互动对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对话,其主体有三:教师、学生、文本(隐含的是作者)。阅读对话同其他一切对话一样,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一是言说。倾听,在阅读对话中,首先是倾听文本。要能真正让学生倾听文本,就要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就是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去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其次,是倾听他人(学生或教师)对于文本的认识,倾听他人心目中的“林黛玉”与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有何不同,并从中受到启发。言说,是学生、教师将“倾听”文本的结果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碰撞、智慧共享的目的。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使师生在相互依存、相互对话与接纳中激活知识、内化情感、引发体验、碰撞思想、生成语言、分享收获,就能改变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给予充裕时间,潜心解读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要让教师、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惟有如此,课堂对话才能有效地进行。

首先,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读书,即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教师既要与文本的对话,把握“写什么”,更要重视“为什么写”(即创作缘由)以及“怎么写”(即言语形式)的把握。还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品味到语言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才能拥有文本解读的深入浅出,才能有效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其次,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课堂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此,在对话时要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

第三,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因此,对话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只有在充裕的时间里,师生、生生通过充分地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殖”,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有效对话

阅读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可见,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学生既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又倾听教师的点拨以及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多维互动过程中,碰撞思想、相互启迪、绽放思维的火花,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三、构建互动话题,尊重多元对话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互动话题,大家围绕着这个中心各抒己见,参与到“对话”的活动中来,并从相互的谈话中获得启示,从而使思维不断深化。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对话的,应是一个或几个大的话题,而不是一个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是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艺术经验作为基础的,我们的话题要力求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来参与新文本的阅读对话。课堂有效对话的话题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溶入文本,教师要开掘文本的内涵,抓住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文中最本质的信息,作为文本的“切入点”。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让他们在亲历中充分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求索、发现与创造,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使“对话”纵横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对此,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当然,教师需要分清有些多元的对话是丰富和创造了文本意义,有些则分明是在扼杀文本的生命,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作出个性解读的时候,应牢牢把握该有的“底线”。

如笔者上《雷雨》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原著,再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对话,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开放话题 个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持和张扬!

对话,必然有话题,话题即对话的中心。对话的话题具有开放性,学生的思维便会被激活,个性便会充分张扬。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努力与文本进行对话,凝练出具有开放性的对话话题。

一、形成期待时

阅读期待是读者面对新的读物时问题意识的觉性。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和持续的动力。让学生面对新的读物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引导策略就在于提出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

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

师: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来了解吗?

生:林冲与洪教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生:洪教头是怎样的人?

生:这件事的结局究竟怎样?

开放性的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篇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填补空白时

文学作品中的“创作空白”系指一切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造成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文本中的空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立于不败之地挖掘利用这样的资源共享,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学生便会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个性飞扬的思维成果便会呈现,创新的火花便会进发!

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莫高窟》教学。

在描述彩塑这片段中,课文用“有……有……”和“有的……有的……”的方式列举了各种不同姿态的彩塑,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号,那么这省略号中包括了怎样丰富的内容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部分彩塑,然后让学生闭目大胆想象千姿百态的彩塑,仿照文中的句式作具体描述。

学生先以个体为主自己想象,然后小组交流,推荐学员全班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介入自己已有的表象,创造出许多富有个性的新形象,从而进一步感悟到彩塑的精妙绝伦。

三、探求文意时

作者创作文本,就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叙述和描写,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阅读文本,就是要发现、理解作品的全部思想意义。由于学生的学力不同,“前理解”各异,阅读同样的作品,对作品的理解,产生的体验,对文本表达的人文精神的认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作品表达的人文精神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条件,设计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对话中心,进行生生互动,生师互动,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天鹅的故事》教学。

在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展现语言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设问:猎人以打猎为生,为什么看到这么多的天鹅,却放下了猎枪?而且一挂便是三十年。此刻,猎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猎人一定在想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

生:猎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场面,一定在想,小动物生存不容易,杀了他们太残忍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啊!

生:猎人看到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具有人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一定受到极大的震撼了吧!

生:猎取人觉得这些鸟儿为了同伴,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去捕杀他们。

师:是啊,斯杰潘一定从天鹅在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那样的鸟儿闪耀出的生命的光辉。

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发出如此丰满而独特的对文本表现的人文精神的认识与感悟。通过对话,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等人文精神的认识又有了升华。

四、评价人物时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看,作者总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某种情感。读者阅读文本时,语言文字输入人脑,经过大脑的加工,必然会出现内心视像。由于学习主体本身在学习中习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由于学生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各异,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别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把握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评价主要人物,往往会呈现精彩纷呈的局面,而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与发展。同时,在碰撞中,通过内省,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以有效的洗礼。

如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九色鹿》教学。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认为九色鹿是怎样的人呢?

生:九色鹿勇敢地救调达,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调达,这种舍己为人的品格是多么崇高啊!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却不要任何回报,与那些为他人做了一点小事就要回报的人相比是多么的伟大。

生:九色鹿真勇敢,他面对国王毫不畏惧,怒斥调达,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生:九色鹿是正义的化身……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九色鹿这一人物形象,介入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九色鹿进行一番个性化的评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美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品味语言时

理解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理解语言是第一位的,是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在理解语言时,有些字词句是需要“品味”一番的。品味,便是玩味,便是“咬文嚼字”,有些词句,乍一看,似乎并不重要,细一嚼,却嚼出味儿来,这便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细读细悟出,要用敏锐的语感去捕捉那些“价值连城”的语言点,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玩味,从而发展语感,提高解词析句之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

如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珍珠鸟》第四自然段教学。教师让学生用心体会人与鸟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关注词语,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隐含的情感。学生细细读文,圈画词语,写写批注,经过几分钟“安静”以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生:我从“只”字体会到珍珠鸟不敢接近作者。

生:我补充,我从“只”字,看出珍珠鸟胆小怕事。

生:“只”字还可以看出珍珠鸟害怕周围的环境。

生:我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鸟儿调皮。

生:我的体会是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说明鸟儿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生:我从“竟然”一词中,体会到作者万万没想到鸟儿会侵占他的地盘。

生:也可能是万万没想到它有这么大的胆子。

生:我从“索性”体会到鸟儿放心了,它觉得没有生命危险了,作者肯定很喜欢它。

师:是啊,信任,是一点点慢慢培养起来的。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6

敏感话题报道与党报公信力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不回避敏感话题才能提升党报公信力;对敏感话题敬而远之,直接削弱了党报公信力。

让事实真相“说话”是敏感话题报道的“法宝”

如何做好敏感话题的报道十分重要。敏感话题既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敏感话题中的人与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既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人为培植。无论对哪种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性原则都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敏感话题报道要起到党报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真实可信,这样才会让文字产生巨大的正能量。若记者的新闻稿让读者觉得纯粹是“忽悠”,总是避重就轻、蜻蜓点水,那恐怕只能是徒劳一场,无功甚至有过。许多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观察生活的眼光也锐利,弄虚作假,总是适得其反。笔者认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报道,以事实的真相“说话”,就是敏感话题报道的“法宝”。

让敏感话题报道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

写文章就怕与读者有隔阖。长期以来,党报以“严肃性”著称,体现在文风上,经常是八股式的官话、套话、空话比较多。受此影响,一些党报的新闻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说话”,让人不忍卒读。等五部门倡导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就是找准了当前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党报的新闻报道需要转文风、改作风,要敢于报道敏感话题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这就需要党报人敢说“真话”,不说空话。敏感话题的报道自然会涉及人与事,那么,记者“新闻眼”中的这些人与事应该是怎样的呢?近年来,在一些全国性的典型人物报道中,笔者欣慰地看到了“典型”回归到“凡人”的诸多细节:比如任长霞的化妆品、袁隆平丰富的业余生活、周国知临终前提出“适当照顾家人”的“要求”等。让“典型人物”也食了“人间烟火”,这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形象,反而更有血有肉,能引起读者们强烈地共鸣。由此,这些敢于报道敏感话题的媒体,毫无疑问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可见,党报不该是“真空媒体”,不应该把敏感话题看作“雷区”。

让敏感话题报道收放要有“度”

对敏感话题的报道要把握“度”的问题,避免哗众取宠,大肆炒作,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而应用真实自然的笔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记者对敏感话题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留心跟踪保持关注,特别是在人物或事件发生新的变化,有新的动态时,应当及时追踪报道,巩固读者对敏感话题的关注度,使敏感话题报道的生命力不断延续。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7

我错了吗?我只是遣散的写写心情,我只是莫名的有些悲伤,我只是一介狂生,被人夺取了张狂的资本。何时,我的作文不再趋炎附势?何时,我也会感叹落叶而后忧伤?何时,变得那么冷清孤傲?何时,孤独的写着让人难以读懂的文字。

青春的文字本张狂,可是试卷上那鲜红的“作文要加强,主题不集中。”触动了我的心,是谁规定写人一定要写他让你多么多么感动,写景一定要写生机勃勃鸟语花香,写物一定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个小草还一定赞美一下它是多么多么坚强。曾几何时,老师告诉我作文就是要写出你真是的感受,可现在,这感受却换来个作文50分。我动摇了,我在想是不是该改变了,是不是只有遵从那些条条框框才能打高分。

我懦弱,不习惯接受老师眼中的那丝异样,不习惯试卷上那血一般的颜色。可是,青春的我们不甘心,我们有好多好多话想说,我们不想玩那些条条框框,我仔细搜寻,收理着那些浅散的记忆,却只记得当我写“这碗炒面吃出了幸福的味道。”时老师一脸的气愤。写“那些枫叶触动了我悲伤的回忆。”时老师很不自然。是啊,这些话语没什么,只是我不太想写老师安排的那个条框。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很自信的跟老师说“这个话题我也可以这样写。”

青春,我们偶尔疯狂,偶尔感伤。青春,就是要坚持,写你该写的。青春,就是要改变,不跟随谁的条框。青春,就是要勇敢,做自己。我们读遍了名人的书,可又有哪个名人不是用自己青春的那份热忱,那份坚定,那份冲动,那个想法去写的呢?又有谁,是在规定的话题中写出了不朽的名篇?青春,你可以说苹果是黑色的,如果你有足够高理由的话。不必在意那个分数,因为,清楚的我们不围绕话题转。

话题是花朵,你可以写勇敢;话题是幸福,你可以写坚强;话题是感恩,你可以写些信心;话题是永恒,你可以写流星。如果你认为你写的足够代表这个话题,代表你的心情。那么写下来,没错。

青春的话题不需要伪装,青春的文字也可以张扬。因为青春,我们有太多太多话题去想,所以,释放你所有的感情,有你真正想的去诠释出这个话题。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篇8

一、制定可变生成的阅读目标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设的方案行事的,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一些学生或合理的提问,或似是而非的提问,或荒诞不羁的提问,都是老师在备课时所始料不及的,而这又是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调整目标,协调课堂的矛盾。当然,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分析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问题脱离文本太远;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进一步拓展,不要怕影响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和谐开放的动态课堂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价值相等、意义相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所以,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实际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对话中,有时对话双方认识的真理成分多寡有别,但是各有其分量和价值,即使一方认识与自身的观点有偏差甚至截然相反,任何一个人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肆意贬损、否定对方,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在它后面往往会出现精彩的风景。

笔者在教授《背影》一课,引导学生感受父爱时,有些学生说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很危险,他的行为有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我敏感地抓住学生的这个阅读生成,让同学们讨论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问题。讨论之后,同学们明白了: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而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和理性并不是绝对统一的。艺术形象本身包含着作家强烈的情感,情感太强烈,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从实用价值来说,是不好的,但从审美情感上来说,是美的。父亲的行为,从实用角度看,确实是不应当的;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却是美的,它体现了父爱情深,它从情感上深深地打动了人们。文学作品不是以理性实用感动人,而是以情感感人的。欣赏文学作品应以文学的态度去解读作品,从感性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作品的美,感受作品的魅力。在民主的对话中,不仅学生的偏颇见解得到了纠正,而且也掌握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亲和学生,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能把握作品与学生的共鸣点。具体来说,首先,寻找教材内容的开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丰富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其次,寻找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连接点。寻找课内外阅读的连接点,要注重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精要介绍作品内容,摘读精彩语段,制造悬念,使学生跃跃欲试。再次,寻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阅读教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阅读教学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

三、形成合理多样的智慧评价

对话状态下的评价标准应该由单一走向整体。在标准化考试的阅读理解题目中,阅读理解都设置了固定的问题,并且都有标准答案,与答案不符者即被判定为错误。无疑,多样化的认识、多种情感体验被排斥掉了。新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在阅读部分,“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坚持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

对话状态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也是走向多元化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通过标准化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恰当的。它违背了阅读理解的规律,因此这种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弱化了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与语言表达,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提出,“要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新阅读的评价”。

目前,阅读评价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现在试卷阅读部分的答案也呈现出了人文性的关怀,比如:在很多主观性阅读试题后注明言之有理即可、意思对即可等,就是尊重学生多角度理解阅读的表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对话中,合理的就是正确的。但是,阅读测试题对阅读教学的评价将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的阅卷老师是否能以多元的观点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这仍是一些令我们棘手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问题被关注程度的加强,总会沿着理解与对话的道路逐步解决。

上一篇:情有独钟作文范文 下一篇:作文介绍我自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