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9:59:17

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篇1

最近我读了本名叫《小故事大道理》的书,这本书里有许多短小精练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简单实用,但对于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意义却毫不逊色。

我读了数百个经典小故事后,觉得《重要的尾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道理令我印象最深刻。

故事的内容是一个年轻人到某公司应聘,在最后一轮面试中,主持人出了一道笔试题:假定公司派你去采购2000支铅笔,你要带多少钱?第一个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他解释说,采购2000支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他杂用就算20美元吧。第二个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他解释道:2000支铅笔要100美元,另外需要10美元左右。最后轮到这位年轻人,他的答卷上写的是113.86美元,主持人很惊奇,要求应试人解释,这位年轻人说:“铅笔每枝5美分,2000支是100美元。从公司到这个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要1.5美元……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

最后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小故事大道理篇2

二十四小学   包吉琴

最近,我读了一本《小故事大道理》的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务实,你能找到经济学大师思想的轨迹,也能寻觅到哲学家的思想的光芒,你能在众多别人的故事中学到间接的经验,你能从一则则不起眼的小故事中领悟到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正所谓“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阅读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想,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处世能力,甚而改变一生的命运。

如我读到“责任承担与使命”时,我知道责任是一条无形的鞭子。少年时,也许我们在父母保护下,不曾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当我们有了自立的能力,踏入社会,责任就一圈又一圈地裹缠在我们身上,人生的责任是逃也逃不开的。在人生的路程上,我们的责任只有日益加重,而不会越来越轻!一个责任感越高的人,他的成就也越大。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国家领袖,因为他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有责任的人生是美好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可以在无声的工作中,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和踏实!

    是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责任,它就像一条鞭子,促使我们向前进。教书育人是我们最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

    但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有责任去承担吗?记得15年前我初为人师,虽有丰富教育理论,却缺乏将其付诸与实践的能力,用尽全力,叛逆学生却无法读懂自己,我曾试问自己,这样的生活还要不要走下去?我是否有责任去承担这些困难?庆幸自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一直在坚持着自己儿时的梦想。报以我要当一名成功教师的想法,我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慢慢的我喜欢上了光辉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教师。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想我们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爱在学生的心灵播洒温暖的阳光,让生命因此而美丽;

    二、用心真诚地欣赏孩子,让每一颗星星都闪光;

    三、用情引导爱护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发展。

 

小故事大道理篇3

“一带一路?”由于波斯语(伊朗官方语言)没有这种说法,60多岁的焦静媛只好先给伊朗官员“科普”她理解的“一带一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为了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像古代丝绸之路那样给整个地区带来繁荣”。

当然,“一带一路”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要理解“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最直观的办法莫过于走到“一带一路”建设现场,走到沿线的海外华商、中资企业、当地民众中间,听听当事人怎么谈论它、理解它、践行它。

带着这些想法,记者近期随“‘一带一路’全球行”采访车队,从中国西端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发,沿中亚走廊开往欧洲,重走丝绸之路,沿途撷取“一带一路”小故事,感受“一带一路”带来的变化。

小小编织袋拉动就业

车队离开国境,最先抵达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奥什。在奥什市新开的编织袋厂,厂长林尚金正带着中国技术员培训吉尔吉斯工人生产。

编织袋轻便耐用,易于回收,在中国应用广泛,但在吉尔吉斯斯坦却还很少见。林尚金说,中国编织袋市场已经饱和,“(生意)很不好做”。然而在奥什地区,这是第一家编织袋厂,产品还能卖到周边国家。

而在奥什的吉尔吉斯人眼中,编织袋厂带来的数十个就业岗位难能可贵。

女工古丽莎经过6天培训就学会了操作机器,每天能够生产3000米的编织袋,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日收入约1000索姆(约合100元人民币)。古丽莎告诉记者:“现在找工作很不容易,我对这份收入很满意,这对我的家庭很重要。”

丝绸之路上,越来越多原本从事贸易的华商正在向投资者、实业家转型。这些大大小小的投资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许许多多像古丽莎那样的沿线居民,以切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制造改变生活

保加利亚的公路上,限速牌的红圈里写着“70”。但是,一辆辆轿车、卡车却从记者的车边呼啸而过,明显超速。

“保加利亚发展比较慢,路上还没装测速摄像头。”当地向导这样答复记者的疑问。

记者一行有惊无险地开车至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走进位于核心商区的华为保加利亚公司。公司总经理李镜告诉记者,华为正在和保加利亚政府商谈合作项目,包括安装测速摄像头,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平安城市等合作。看来,公路上随意超车即将成为历史。

据介绍,华为还协助保加利亚政府普及宽带,提供3G和4G手机上网设备,为这个东欧国家700万人口的生活提供更便捷的通讯服务。

“六七年前,保加利亚没人知道华为,如今它已经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华为手机流行,更因为华为带来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华为保加利亚公司高级客户经理奥雷里奥・加里奇亚说。

有不少像华为这样出色的中资企业,凭借过硬产品和技术,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不仅赢得所在国家雇员、客户和消费者的尊重,还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的形象。

中国理念赢得尊重

几年前,受欧债危机影响,匈牙利五大制造企业之一的BorsodChem公司(以下简称BC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在公司化工厂工作的瓦塔・巴拉兹和同事们挣扎在失业边缘。

急于保住饭碗的巴拉兹和同事们利用专业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制定出改进生产流程、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方案,却得不到支持。

几年前,来自山东烟台的万华集团收购BC公司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刚收购时,BC公司净亏损1.5亿欧元。到2015年,企业实现调整前净利润5000多万欧元,2016年预计调整前净利润9000万欧元。

收购还避免了BC公司3300名工人失业,与BC公司有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服务业也免遭冲击。万华凭借业绩和管理,平息了关于环保、裁员和生产安全的担忧和质疑。

万华在BC公司引入精益项目,鼓励每个员工针对自己的岗位提出改进建议,将改进带来的部分效益奖励给个人。巴拉兹和同事们改进生产流程的各项建议也得到了采纳。他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让BC公司焕然一新。

在匈牙利北部的BC公司的生产园区,中匈宝思德经贸园区正在建设中,这是中国商务部、财政部2015年确认的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BC公司高级副总裁吕洪杰说,现成的配套设施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可以为入驻园区的企业节约建设、物流和能源成本。

在欧盟国家中,匈牙利率先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以万华为代表的中资企业,正在用自己的技术、管理和业绩,赢得了匈牙利员工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给整个地区带来繁荣

穿行在“一带一路”沿途,除了大型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经贸园区,还会遇到更多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海外建立的“前哨站”,方便国人到所在国考察和投资。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占地两万平米的“上海城”开业不久,除了餐饮和住宿,“上海城”也提供法律和商务咨询服务。来自浙江的投资者杨松介绍说,有意到海外考察投资的老乡特别多,他希望能把“上海城”打造成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商务考察基地。

从注册命名开始,焦静媛在伊朗开办企业一开始波折不断,使得她充分领教到伊朗商业制度和规则的不同之处。为了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她在自己投资兴建的“丝绸之路酒店”设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请会中文的伊朗律师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帮忙办理公司注册、税务等手续。

小故事大道理篇4

寓言,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平常提到“寓言”的时候,常常说“寓言故事”,可见,寓言一般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与一般的故事有所不同的是,寓言故事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并且还常常有一定的范式――即大多会在故事结束时,点明这一故事揭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意”。

既然寓言是故事,它就具有故事的基本要素,有故事情节。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东西和现象。寓者喻也,寓言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目的在于表现对某种社会现象、心理或行为的批评,或提供某种经验教训,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所以,寓言故事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这些故事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寓言。

寓言表现方式有多种,用散文的方式写故事,也就是我们说的寓言故事;用诗歌的形式来写寓言,即是我们常说的寓言诗。但不管用何种形式,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即人格化的动植物等)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一说到用拟人的手法讲故事,我们就会联想到童话。有时候,我们也把童话叫作“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与寓言故事有什么异同呢?相同的是,两者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同的是,寓言着重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其目的性更直接,故事更简洁,所反映的生活一般是点而不是面,并且常常在故事结束时点明其意义,比较单一。而童话更着重讲故事,更接近小说,要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重点在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形象,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想要表达的教育意义也较为全面。

我们还是拿实例来说明吧――童话故事篇幅比较长,我们在这里就不举例了。我们重点来学一学怎样写寓言。

小故事大道理篇5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小故事,大道理》。妈妈对我说:“你读了这本书以后,一定会喜欢上它的。”听了妈妈的话以后,我就赶紧读起了这本书。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一件小小的事中,可以领略到一个非常大的道理。我明白了真善美,假恶丑。我还懂得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爱心、友谊、乐观、自信、理想、目标、智慧、奋斗、勇气、宽容、理解、美德、责任。啊!这是一本多么好的书,它告诉了我们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我想:我一定要珍惜好这本书。

从那以后,我一拿到这本书,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兴奋……

小故事大道理篇6

最近在看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不过里面的道理还是不错的。其实很多都是生活中琐碎的事情,道理可能很多人也懂,但是可能有些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像他里面说的道理一样,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怎样使自己摆正一个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一滴水,可以折身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无数的心灵。我感觉这本书里面的有些故事和道理也有点理想化了。

愿书中的这些哲理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欢快、达观。

初一:我要飞cjy

小故事大道理篇7

让我们默想: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有相同的气味。我们靠近带有玫瑰味的泥土,不但能吸收它的芬芳,也能成为带给别人香味的玫瑰。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新闻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学习特别好,每次考试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但他交错了朋友。他的朋友不但教会了他上网,还教会他吸烟、喝酒、,甚至带他去拦路抢劫。就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步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由此可见,交朋友有多么重要!

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是这个道理。还听到过一个与上文截然相反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学生,平时从不听课,但他也不捣乱,只要一上课就睡觉,每次考试都是坐底,是个令所有老师头疼的角色。一次座位大动之后,他和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坐在了一起。有一天,他突发奇想,问了同桌一个问题,同桌给他认真解答之后,他觉得很有趣,便开始听课,渐渐爱上了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居然上到了中游,每位代课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见,交朋友有多么重要!

小故事大道理篇8

一、重价值引导的叙事内容

道德叙事曾是世界上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孟母用“断机杼”让孟子深悟学习的道理;颜之推、曾国潘等用亲身经历写成家训、家书来教育子孙后代;乡邻用蛟龙、猛虎的险毒劝喻暴虐周处浪子回头、建功立业……在西方,人们常用《圣经》中的故事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知识观的转变,道德叙事逐渐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所代替。道德叙述所要传达的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完全异化成了“亚洲山脉”一样的“事实知识”,讲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成了让学生记忆有关“道德的知识”。同时,故事的叙述只不过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的一种“快乐记忆法”而已。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美德即知识”的误读,也是对道德叙事法的误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导德育流派价值澄清与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试图跳出“道德灌输”的漩涡,去除道德叙事中过多的说教内容。因此,不做任何价值引导的“两难故事”成了首选。这类故事的突出特征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故事内容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倾向,只是一个道德两难场景的展示。“价值无涉”的故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故事内容上的“价值无涉”,加之教师在学生自我选择过程中的中立立场,必然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肆意胡为”。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即“从客观上讲,任何事情没有对错之分;‘道德’意味着‘对我来说对的事情才是对的’”。[3]因此,这种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无涉”很快受到人们的批判而衰弱。

如今,伴随着主张传授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品格教育的兴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的道德故事再次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对象:威廉•H・麦加菲的《麦加菲美德读本》几乎成了美国小学教育的脊柱,至今已售出1.2亿本,被誉为“人类出版史第三大畅销书”;另一本同类书,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也在美国创下了200万册的销量。而被誉为“故事的摇篮”的中国,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珍宝”随手丢弃:有人基于所谓的“现代观念”,怀疑诸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的道德价值,甚至将孔融让梨等同于道德虚伪,将愚公移山的精神阐释为固执、愚笨;更可怕的是大众传媒上的“故事新说”“英雄、伟人揭秘”,只考虑故事内容的神秘性与娱乐性,根本没有将其负面道德影响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喜》讲的不是善良的小羊战胜邪恶的大灰狼,而是狡猾的狼吃掉了善良的羊,或者小羊面对大灰狼也慢慢地变得邪恶,那会对这一代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边庆幸《喜》的制作者心存良善,一边又为当今媒体对许多故事的“新说”而担忧。我们无法控制大众传媒,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校外接受的故事内容是随意的,而在德育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却可以为他们“精心挑选”道德故事,作为“善”的最后守护者。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道德故事的选择上必须严把“黑白之门”,为学生选择“善良的种子”,此乃天责。当然,重视故事内容的价值引导只是故事选择的大方向,而在具体的故事选择上,我们的教师拥有广阔的个人空间。

二、抓形象感染的叙事过程

儿童的道德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聆听道德故事,儿童的头脑中就储存了很多被社会判定为好坏或者对错的形象化例子,通过这些形象化例子,儿童能够从中逐渐形成道德判断。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所说:“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4]由此可见,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寓含的“大道理”,而在于故事提供给儿童许多可以联想的“道德形象”。这些生动的“道德形象”可以明确地告诉儿童:好是什么样的,坏是什么样的。相对于“言之无物”的道德说教,儿童更容易接受这些可以联想到的形象。因此,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道德形象”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由于小学德育教材已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图画和文字故事,因而,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故事的讲述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课文朗读”。“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外,讲述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事情,再生动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失去“味道”。教材只是一个大纲版的“剧本”,它唯一确定的只有故事的“主题”,即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的习惯、品德及价值观念,而编者提供的图画、文字故事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不能仅仅成为教材的“朗读者”“传达者”,而应让自己成为这个“剧本”的“总导演”“总策划”,在自我角色上积极融入“故事”之中。我们决定不了故事内容,但可以决定让故事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出现。恰当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故事设定的情景中,更容易把自己与故事里的人物联系起来,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所要模仿的榜样或禁忌。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等。我们决定不了故事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小插曲”,即教材之外的故事。这些随机插入的“小插曲”不能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一位美国六年级的教师在谈及讲故事时强调:“我没有对他们读这篇文章……我根据记忆中的大意重新组织了一下,我发现他们愿意以这种方式听故事。”[5]如此插入,是对一次课“道德形象”的锦上添花。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故事的讲述形式“各式各样”,比如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师生互换身份等。只有“叙事者”真正投入到讲故事这件事里,成为叙事的主导,才有可能带动“接受者”耳、眼、心的投入。

其次,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只是让故事中的“道德形象”立起来,要想真正要进入学生的心灵,这些形象必须是“活生生的、带感情的”,其关键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只有教师情感的融入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冷冰冰的故事讲述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故事是死的,它里面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个不会发声的“娃娃”,他们(它们)需要作为“叙事者”的教师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理解和把握,体会“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带着激动、悲愤、崇拜或鄙夷的情绪去讲述发生在他们(它们)身上的事,让那些有关崇高与渺小、善良与奸邪的道理通过他们(它们)“演出来”。带着情感的故事讲述,使学生慢慢地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因弱者的不幸而悲悯,因强者的暴虐而愤慨,因善良的胜利而欢呼,因邪恶受到惩罚而喜悦……一切自然的道德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记得《喜》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小羊被大灰狼捉住,“羊落狼口”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很难有办法能把小孩从电视机旁弄走,这就是情绪带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故事时,做到这一点,何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呢!

三、弱道德教育的叙事目的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本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景,去感受、体悟与理解“道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讲故事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大道理”的教育。最常见的是,故事讲述完后必定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要学生归纳出所谓的“中心思想”“深刻寓意”等。此刻,对于正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学生来说,犹如警报突然响起,一切美好的想象突然被打破,又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问题”。原来,一切的讲述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讲故事采取一种心理上的“预防措施”,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去关注它在讲什么道理,有什么寓意。为了应付故事讲述完之后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寻找“答案”上,而对于故事本身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关注。“为讲道理而讲故事”,故事里生动的“道德形象”由于过于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而失去了那层包裹着它们的“糖衣”,道德叙事再次沦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如此一来,学生如何感受得到故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张扬善念,泯灭恶念,是追寻人生的幸福”?[6]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叙事的德育功效发挥并不主要依靠“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告知”,而在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的叙事。如果故事本身讲述得好,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的“世界”,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道理告知”。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让孩子开心而讲故事。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承担那么多“责任”,不要让孩子们的满心期待再次落空。走下讲台,在孩子们耳边娓娓道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那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那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仔细想来,《喜》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不像我们成年人“幻想”的那样,这部动画片传达了什么“邪恶战胜不了正义”这类的道德观念。这些是孩子们看不见,也想不到的。他们看见的、想到的是诡计多端的大灰狼是多么地令人厌恶,聪明可爱的小羊――会偷懒、会犯错、会不懂事,但最后都能“机缘巧合”地战胜灰太狼――是那么像自己。这就是高明的“讲述”,没有讲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道理,没有宣扬要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看得开心,听得愉快,而那道德余音却久久响彻在孩子们的脑海。这就是道德叙事的最高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有“天然去雕饰”之结果。[7]一切好像与道德教育无关,却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校知识忘记完的时候,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学生已经不记得故事的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叙事。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善良、诚实、正义的美好回忆吧!不要让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回忆童年时,除了那个“羊与狼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文献:

[1]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洪明,龙宝新.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3).

[3][5][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7,75.

[4]Kilpatrick,W.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 1992:167.

[6]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7]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0.

上一篇:我的心情日记范文 下一篇:好习惯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