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哲理范文

时间:2023-11-21 16:25:43

小故事大哲理

小故事大哲理篇1

这是一本充满着哲理的书,书上主要的内容都是鼓励我们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小故事,而且在每篇故事的最后,都会有一段总结性的小感悟,点明了故事的中心,浓缩了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它拥有着一件华丽的红衣裙(封面)和颗颗耀眼、闪烁的宝石(文字)。一个醒目的白色大标题方方正正的印在了封面的正中心《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看这样一本充满着智慧的书。

《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一书共收集了200多则古今中外最精彩的故事。内容涵盖了自强自立、努力奋斗、专心致志、坚韧不拔、冒险尝试、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灵活处事、团结一心、注重品德、孝顺父母和宏大宽容的方方面面。里面的故事形式多样,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你认同了我的介绍,那么就快来选购这样一本《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吧!

小故事大哲理篇2

对于哲学教学,纵观多年来高校和中学教师的经验探索,大家都无非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样的探讨意义不大。因为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笔者对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自觉已经找到了这个疑惑多年的问题的答案:即哲学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所以哲学课的成功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灵状态,然后才是其他因素,反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个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教师因素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要活得明白。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所以哲学在本质上讲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体验,或者说它是来自于体验的一种学问。而喜欢哲学的必定是对生活有较强感受力和好奇心的人,对世界惊奇,对人生困惑。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自觉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世界“观”人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悟世界、悟人生。那么,如何“观”如何“悟”?从哲学家都是自学成才的这一事实来看,学习哲学即学习思考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最好的途径是自学、独立思考。但对于初学者来讲,入门最好有教师的指引。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把学生引向哲学思考?是理论功底扎实哲学原理背得滚瓜烂熟的教师?是能很机灵地应对人情世故的教师?是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教师?还是讲道理头头是道的教师?其实这些都不对。

哲学教师最本质的条件就是他必须是心智活泼且热爱智慧的人。唯有这样热爱真理、不断探寻规律性的东西、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和独到见解的教师,才会有开放的心灵,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如何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如何探寻规律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头脑在思考什么问题,有些什么不同的思路,通过这样的学习,唤醒其对心中原本就存在的类似的问题的思考,从而学会如何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因为只有体验能够唤醒体验,唯有心灵能够触动心灵。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小小奥秘。因此,哲学教师首先必须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并能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引领他们初步领悟到哲学的魅力。他必须是一个内心丰富且有力的人,让学生接近他就相信哲学绝对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他也必须是一个淡定独立不随波逐流的人,不是记诵一些现成的原理,不是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而是有自己的教学素材,那其中必然要贯穿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立思考;他的授课不一定是要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是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感染,思想始终处于探索的状态,开始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不适合上哲学课?首先是太年轻的教师。因为年轻,生活还没给他太多困惑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太多的生活体验,无法用自己的体验唤醒学生的体验,当然那些自小就会独立思考的例外。所以,跟目前许多学科呼唤创新型的年轻教师不同,哲学教学需要的正是有一定年龄、善于体验生活的教师;其次是太精明的人。这里的精明人是指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因为哲学不只是方法论,它更重要的是对于世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而精明人往往撇开根本问题,只是琢磨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所以精明人做事最终往往本末倒置,与哲学无缘,甚至背道而驰。大概还因为精明人对生活不感到困惑,只要对生活没有困惑,哲学就无从开始。所以越精明,其实离哲学就越远。再次,就是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哲学不是教条,无法人云亦云。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原本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哲学思辨的用处,是在于让人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而不是获得一个最终答案。哲学本来就是要教人学会思考,而不会独立思考的教师只能给学生一种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的哲学教学,这恰恰培养了学生一个不爱思考的习惯。

二、学生因素

有了合适的教师,成功的哲学课堂还离不开一群喜欢学哲学又适合学哲学的学生。唯有这样的学生的心灵,才能与教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每个人活在世上,都需要哲学,因为生活中我们随时都面临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困难和挫折,也都有疑惑,这些时候最需要的是自己内在力量的支持。这种力量来自于哲学思考,即对人生根本道理的思考。哪个年龄的学生会喜欢学习哲学?我国学者用问卷法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少年期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高中阶段即高中生和中职生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会经常考虑人生问题,哲学课对于他们来讲是适时的精神食粮。

那么哪类学生群体最适合学哲学?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学习哲学的可能性。自古希腊中期始,哲学家们就一直称人为理性动物,或者说,人在本质上是倾向于哲学的动物。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爱好哲学的。”另外因为哲学源于好奇(柏拉图曾言:哲学始于惊疑),而好奇心是人类的几乎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天性中包含着哲学的潜能,人人都适合学哲学。那么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开始学哲学?现代儿童心理学家们发现:青少年儿童是学习哲学的黄金时期,五至十岁的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哲学思维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哲学探究兴趣。有人对少儿的哲学探究兴趣和哲学思维能力做过专门考察(如现代美利坚哲学教授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发现孩子们哲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源于他们对万事万物的无时不有的和无处不在的好奇,因为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如“我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习”等问题都是真正哲学性质的。但是,由于年龄尚小,初中及以前阶段的孩子,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不适合正式学习哲学。最适宜正式开始学习哲学的是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因为他们的理性开始觉醒,生命的成长不断地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发现,看世界有了新的视角,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于是他们困惑,也喜欢思考。也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利欲和俗见遮蔽心智,不会那么急功近利,我们就比较容易回到本质来跟他们探讨世界与人生。但高中生为了应付考试任务,他们必须把哲学原理当做知识来学习和背诵,那是很枯燥的。因此很难领悟到真正的哲学,也无法从中享受思考的快乐。

这样看来,中职生似乎成了最适合学习哲学的群体,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笔者没有把哲学课的概念原理当做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快乐地体验着思考和解惑的乐趣。可惜有太多的教师误解了,认为中职生年龄小,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够领悟哲学,于是遗憾地错过了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世界与人生真相的最佳机会,甚至挫伤了学生自发的哲学兴趣。

三、其他因素

有了合适的教与学的主体,我们才有必要讨论教学中的其他因素。首先是教学方法。现在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创新,总是在教学形式的新颖、课堂气氛的活跃上下功夫,硬是采用各种如游戏、小品表演等跟哲学学习无关的教学方法,那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哲学是教人思考的,是对世界人生根本问题和基本规律的思考,思考是心的能力,那就必须排除其他活动的干扰专门训练这颗心,即是静思。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激疑。就是说,无论是哲学原理本身的解释,还是故事情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激起学生的惊疑。因为哲学始于惊疑,没有惊疑,哲学体验无法开始。只有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解惑和思考的乐趣,才真正地走向哲学。

教学实践中笔者用的比较多的激疑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法是有误解的,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其实不然。在哲学教学中,笔者一般讲完概念原理之后,会设计一些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他们从刚才讲过的原理受启发,思考身边的事情,从而走向哲学思考,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是教学内容。前面提到,教学中要设计好引起学生惊疑的故事情节,因此故事是笔者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也是笔者课堂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故事的目的,故故事都有哲学功能,经典的故事是作者对某一现象、事件、本质的看法在思想上的结晶和升华,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或充满音乐美、意境美的语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某个哲学原理和概念,使学生在原有理解力水平的基础上,在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讲解中,思想得以升华,情感受到激荡,观念得以转化。另外,故事也给学生一种文学美的享受,给哲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常用的故事有经典寓言故事、小说、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维视角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示了文、史、哲三者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深化了素质教育。

还有就是教材。学生开始学习哲学,教师就是活的教材,可视也可听,如果教师能向学生展现思考的力量和魅力,那么这种活教材会成功把学生带进哲学之门。但无论教师这活教材合格与否,学生都必须有哲学的启蒙书即教材,这种启蒙书必须是某个作者的思想的直接展现,而不是转述别人观点的教科书。哲学家周国平说过,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他还说,哲学系学生的唯一教材就是哲学家的原著。哲学原著比较深奥,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孩子,不是普遍能看懂的。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哲学教材,必须是对哲学有心得的人对概念原理及其应用做一些简洁清晰的表达而整理成的通俗读本,它应该能直接表现出作者本人对马哲原理的理解并用以分析身边的事物,以心灵触碰心灵;它不应该局限于哲学学科,而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让文、史、中西哲学、生活中的问题通通纳入学生的视野,当然最终是要突出哲学的爱智慧的魅力;它必须图文并茂,深深吸引青少年,并处处激起他们的惊疑。这样一来,如果哲学教师合格,在课堂上学得意犹未尽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阅读教材回味哲理,如果教师不合格,无法让学生从其身上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还有得补救,那就是通过阅读教材受到启蒙,一样可以慢慢地靠近哲学。

小故事大哲理篇3

关键词:幼儿哲学;儿童文学;幼儿园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74-02

幼儿园的哲学教学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之途,不应仅仅是中小学哲学教学的简单复制和再现。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哲学思维特点不同,幼儿的哲学思维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具体性,并富含童话式的幻想性。而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思维的特点正相契合,因此,幼儿园的哲学教学可借助儿童文学作为中介和桥梁。

一、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独特意义

自儿童哲学产生之日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普遍地表现便是儿童哲学教材的呈现。很多教师运用一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儿童哲学教学,如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教授创作了儿童哲理小说《哈利的发现》以进行儿童哲学的实践,马修斯利用儿童文学中的幻想故事来进行儿童哲学的对话,丹麦的Mr.Per Jespersen利用丰富的丹麦童话资源进行儿童哲学的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选择编制教材时也大都选择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哲学教学的载体。究其原委,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1.儿童文学符合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较于儿童哲学,幼儿哲学与儿童文学或具有更多契合之处,这是由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总是以疑问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这种怀疑和思考是自然的、浑然天成的、原始的,这种思考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幻想性的、诗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幻想式的趣味和诗性的人文色彩正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另外,依据心理学提供的思维发展阶段模式,3~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尚不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具体、直观的童话世界,这主要体现于儿童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和具体的故事情节,它们将幼儿带进了一个奇幻的、趣味性的、诗性的世界,这正与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吻合。

2.儿童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这也是为何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用作哲学教学实践的直接原因。例如,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

3.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

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

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

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

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钱岩.儿童哲学的意义——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高振宇.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3]蔡桂茹.论儿童哲学教育开展中的三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4]张建鲲.庞学光.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5]吴岩.李普曼的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观及启示[J].教育评论,2005,(5).

小故事大哲理篇4

关键词:哲学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85-02

许多同学一听到“哲学”这两个字就感到头疼,认为它深奥、抽象、不易理解,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用心学习哲学,就会觉得它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实用性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哲学学得更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哲学更通俗易懂、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在学习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采用的学习方法

1.案例学习法。案例学习法就是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和解释原理内容,使同学们对哲学原理理解得更加透彻。为此,就要把原理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深入浅出,原理内容就会浅显易懂。如:学习普遍联系的原理,老师举了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子:“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这是多年前人人皆知的一个广告,老师用它来说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老师举了树木花草和阳光、土壤以及雨水的关系,来说明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运用这些身边的例子来解释联系的原理,这样我们对联系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了,达到了学习目的。

2.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即我们要将学到的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在课堂上,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哲学原理不仅要学懂学会,而且要将学到的原理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了联系的观点,我们就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了发展的观点,我们就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要相信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因为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再比如,讲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我们的人生道路也是如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今后的人生路上不一定会遇到什么挫折,有的同学将来可能遭遇下岗、失业,有的同学将来可能遭遇离婚,有的同学将来可能在事业上遭遇很大的波折……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于战胜它、克服它。“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当你战胜了困难,回过头来再看,你会感受到挫折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经历了这个挫折,你会觉得你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了。学习了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懂得了平时一定要注意量的积累,因为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荀子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时,则要把握契机,乘势而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丧失良机。

3.哲学小故事引用。在每堂课讲新课之前,老师都组织两名学生进行报道,内容之一就是请同学讲一个哲学小故事。小故事不仅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从趣味的故事中总结出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使同学们深受启发。哲学小故事把哲学原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我们感受到学好哲学的确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大有帮助。

4.课后训练侧重多联系实际。在教学训练中老师经常出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我们经过认真分析,知道它说明了联系的原理。老师又问:拔苗助长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我们要尊重事物的规律,如果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必将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由于我们平时经常做一些这样的练习,就会把所学原理与实际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二、学习效果

通过上述几种方法,我们把学、练、用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我们对所学原理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楚。经过老师课堂讲授、案例学习、联系实际、哲学小故事、侧重联系实际的课后练习这几个环节,我们对哲学原理不仅理解得透彻清楚,而且熟谙于心,运用自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唯物辩证法内容多,有两大原理(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范畴(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方法,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脉络理得很清楚,对哲学的原理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

2.提高了我们学习哲学的兴趣。我们原来以为哲学很枯燥乏味,所以对它敬而远之,认为它神圣、高高在上。但是,通过运用上述几个环节,我们就体会到哲学并不是多么晦涩难懂的东西,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实际的生活、学习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日常生活要经常用到哲学,这样就拉近了和哲学的距离,提高了学习哲学的兴趣。

3.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在课堂上我们也更加活跃,频频举手发言,或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或相互讨论一些问题,有时下课了还向老师请教,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4.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运用哲学原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了主要矛盾原理,我们懂得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我们每天要上课,要吃饭、休息、娱乐,还要处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那么,众多的矛盾中,哪个是主要矛盾呢?当然是学习,所以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在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要解决好,因为如果次要矛盾解决得不好,也会影响主要矛盾,这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把主要矛盾的原理联系实际,我们就能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安排得有条不紊。再比如,学了矛盾的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懂得了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坏事。我们在遇到好事时要居安思危,不要得意洋洋;遇到坏事时也不要气馁,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又如,学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常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久而久之,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小故事大哲理篇5

其实,哲哲以前也看过不少科普书,包括一些知识类的图画书、儿童杂志等,但没有那么痴迷,充其量是个“知道分子”。邂逅一本昆虫故事书后,他开始痴迷昆虫的世界,嘴里说的、眼里看的、心里想的、笔下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虫子,让我呼之为“昆虫小博士”。

某天,地板上一只小虫子在爬,被小博士发现了,大呼妈妈来看。两人趴在小虫身边,然后开始谈论:“妈妈,你说它是德国小蠊还是东方蜚蠊?”见妈妈没回答,他自言自语:“一般啊,德国小蠊体型比较小,颜色浅一点,偏黄色。东方蜚蠊比较大,颜色比较深。我看啊,它应该是东方蜚蠊。”哲哲妈像听天书一样没敢接招,反问了一句:“蜚蠊是什么东西啊?”小博士谆谆教诲:“蜚蠊啊,就是蟑螂,准确地说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蜚蠊科。你知道吗?蟑螂很古老的,曾跟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接着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书是孩子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

后来,我问哲哲,你的昆虫知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告诉我,多数是《酷虫学校》里的,少部分从电视里看的。翻开这本书,确实很有童趣,故事很搞怪,情节很幽默,知识很严谨,更重要的是模拟了孩子们熟悉而喜欢的校园生活,什么蝗虫校长、彩臂金龟老师、班长狼蛛001等容易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情境,记住并喜欢上书中各种虫子的个性、外貌和特长。

所以,让孩子爱上科普,第一条定律就是选一本既严谨又有趣,与孩子性格、年龄、性别恰好对频的书。哲哲现在是小学四年级,像“可怕的科学”之历史故事、《博物》杂志、“阅读123”系列的《虫来没看过》等比较对他的心思。其中有好玩的故事,并在故事中串起各种科学知识,这样读下去没有阅读障碍,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孩子是七八岁开始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其实,到了小学二三年级,学校开设了科学课,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航模、海模、机器人、手工制作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科学兴趣。哲哲二年级时,他们班流动阅读《神奇校车》,我正好认识该书的译者漆仰平,便特意请他去班里跟小朋友们交流。漆老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被当作明星一样被孩子们包围,有的孩子总是有很多问题要问他,有的孩子就是想看看这个“神奇”的老师。

选择适合孩子兴趣的图书是关键

当孩子们处于适合阅读图画书的黄金期时,可以看看“第一次发现”系列、“小牛顿科学馆”系列、HOW&WHY系列等,因为这类书相对而言更为浅显,画面清晰、直观,符合孩子对色彩和外形比较敏感的学习特点。“第一次发现”系列还让孩子动手参与,迎合了孩子喜欢动手的天性。其中的故事情节也简单,常常给他们带来一种惊喜,而惊喜的发现或发现的惊喜,无疑是科普书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特质之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了一套“日本精选科学绘本”系列,其中的《地铁开工了》《火车出发了》《飞机起飞了》《大坝建成了》兼具童趣和科学性,也是极好的科学启蒙素材。

选择优质图书是阅读效果的保证

但是,坦率地讲,当下科普类书籍虽然比较多,但真正优秀的并不多,还需要精挑细选。“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品质不错,但版本太多,挑选起来有难度,而且总感觉有点追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图书打着科普书的幌子,充满教化意味,讲着不符合常识的错误,选择时也要小心。就像几天前,某本书中有个《蚂蚁与蝉》的故事,主题是蚂蚁勤奋地准备越冬食物,而蝉比较懒惰,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浪费大好光阴,类似于小时候学过的寒号鸟故事。哲哲直言“书里写的不对”,理由是,“蝉能在地下活好多年,但在地上的时间非常短,最长也就60多天,一般活不到秋天的。”到网上查阅蝉的习性,果然如此。

我比较喜欢英国DK公司的科普书籍,国内好几个出版社引进了不少DK科普书,像《机器人》《穿越时空的隧道》《恐龙百科全书》《漫画人体奥秘》等,其中的知识点经得住推敲,表述也比较准确,有文有图,没有国内一些科普书望文生义、绘画随意的问题。唯一的缺点是偏于知识性,缺少故事的串联,需要父母参与指导阅读。其他的像《万物简史》《希利尔说地理》《科学的故事》品质也非常好,但需要老师或父母指导阅读。

小故事大哲理篇6

一、上好哲学第一堂课,让学生感受哲学的“趣味美”

高二第一堂哲学课一定要上好,要精心备课,要形象生动,假如第一堂课没上好或讲得很抽象,那么,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下,就会给学生一道有形屏障,使学生排斥哲学,从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因此,笔者在上高二第一堂课时就没有教授新课,而是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曾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假如把一只小船放到大海中,上面有一个人和一头猪。大海上狂风恶浪,小船眼看就要被浪打翻。此时,船上的人惊慌失措,而猪呢,只要有猪食吃,安之若素。所以,皮浪认为:人不如猪!学生一听到这就笑了,于是笔者立即抛出问题:“为什么猪不惊慌?痛苦的人与快乐的猪,你愿做哪个?”学生在笑声中展开讨论,笔者不时地加以点拨,最终引导学生答出:“猪是没有意识的,它的快乐是短暂的,当掉到水里时,人还可以求救或自救(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猪就只有等死了。”第二个是幽默故事。在古希腊有甲乙两个人,甲向乙借了钱,过了一段时间,乙问甲还钱,甲回答说:“借你钱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与现在的我何干?”乙很气愤,遂把甲揍了一顿。甲来到法官面前状告乙的行为,要求法官主持公道,这时乙回答道:“打你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你要抓就去抓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可没有打你。”最后这场官司只好不了了之(故事体现了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事一讲完,学生欢快的笑声又回荡在教室里。故事说明的哲理或许学生还不是很懂,但是笔者相信,通过这些故事能很快拉近他们与哲学的距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哲学的趣味。

二、充分调用“几语”,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的“抽象美”

列宁指出:“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相当复杂的现象和本质。”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很多充满哲理的成语、俗语、谚语、诗词,教师若能注意搜集这“几语”并将其引入哲学课堂,就一定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来说明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用“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来说明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用“入乡随俗”“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等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用“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来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原理……这样不但把抽象的原理通俗化,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哲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广告语,那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总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引用澳柯玛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可能有最好,承认最好,实质是否认发展的静止观点。因此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只有承认更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不断地实现突破。学生听完后更是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原来广告语也有哲理啊!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好这“几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有利于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哲学理论的“抽象美”。

三、联系实践,让学生感受哲学的“活力美”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句格言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实践性,做到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是哲学的活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哲学课的可信度和认同感。比如在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笔者先让学生填空:红色+蓝色= 色, 黄色+蓝色= 色, 红色+黄色= 色, 红色+蓝色+黄色= 色。这些问题对于不是美术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答出的,于是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调色板和颜料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现场实验。学生看到有机会亲自参与实践,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最后通过学生的现场演示,色彩搭配的结果跃然纸上(分别是紫色、绿色、橙色、黑色)。教师此时无需多讲,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最好阐释,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把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哲学的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哲学的“实用美”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并不是哲学家们自我欣赏的阳春白雪,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管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认识到哲学的智慧之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笔者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就结合了数学学科的知识。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矛盾的普遍性)。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矛盾的特殊性);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矛盾的特殊性);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矛盾的特殊性)。学生一看这些哲学知识能跟他们的数学学科相结合顿时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教学内容。

再拿高二学生选科为例,选择什么科目,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选择的,而这正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哲学观点。还有在讲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一哲理时,让学生分析“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合理性。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利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哲学课有内容、切实际,能入耳、更入心,这样更能消除他们对哲学的神秘感,使他们欣喜地发现慎思明辨的哲学原来是无处不在的。

小故事大哲理篇7

关键词:哲理;阅读;学习动力

记得接手五班的第一周,检查作业时,发现有二十多个学生完不成,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伴随着长长的暑假,孩子们的良好惯几乎丢失殆尽,当务之急应该先让孩子们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于是焦急恼火之中,我除了批评偷懒的同学,还根据班规给他们相应的扣分惩罚。可是在检查作业时,仍有学生借口作业本遗忘家中,伺机蒙混过关。看来批评与扣分对于部分孩子真是无关痛痒。

如何让孩子内心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我绞尽脑汁地思考,但最终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王铭同学又一次没完成作业,当我怒气冲冲地想让他补作业时,他正细致勃勃地读着一本《智慧背囊》。王铭眼神中对书籍的贪婪与不舍使我震惊: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竟然对阅读有着深深的痴迷……那一幕使我心中豁然开朗,我窃喜自己发现了一条教育的捷径――那就是阅读。既然孩子们喜欢阅读,我能否为他们讲述哲理故事,充分利用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让那些调皮的孩子喜欢完成作业呢?在浏览大量的文章后,通过仔细对比,我觉得《柏拉图甩手臂》这一故事,教育意义深远。阅读的第一直觉告诉我:它一定会打动孩子的心灵,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一节作文课上,我不着痕迹地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理想,就如常态作文课一样,大家对未来的梦想侃侃而谈。孩子们激动兴奋之余,我神秘地告诉他们:为了帮助你们实现理想,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制胜的法宝,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每个孩子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柏拉图甩手臂》的故事呈现在电子白板上:

一群年轻的学生向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求教:“我什么时候才能像您这么成功呢?究竟成功有什么秘诀呢?”苏格拉底笑了笑说:“成功很简单,就是每天甩一下你的手臂。”说完,苏格拉底向学生们做了示范。弟子们看后,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他们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与成功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苏格拉底向大家提出了要求:“从今日开始,每个人每天都要这样将手臂甩动三百下,大家能够做到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能!”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太可笑,如此容易的事,谁会做不到呢?

一个月过后,苏格拉底把学生召集到一起,严肃地问他们说:“上次规定每天甩动手臂三百下的事,谁做到了呢?”

“我们都做到了!”90%的学生举起了手臂回答道。

两个月又过去了,苏格拉底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这时举手的只有80%的学生了。

时间飞快,转眼过去了一年,苏格拉底又向学生们问道:“同学们,那每天甩动手臂三百下的事,你们谁一直坚持在做呢?”

这时,众多的弟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没有说话。大厅里仅仅一个人举起了手臂。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不断地做着人们都认为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

这个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我用凝重的语气读完了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位学生都屏息静气地回味着故事,严肃的神情中流露出深深的震撼。片刻沉默之后,我率先打破了沉寂:实现理想的法宝是什么?相信你们已经在故事中找到了答案。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的收获?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说:“实现理想的秘诀是坚持!面对着苏格纳底极容易的考题,绝大多数的弟子们都交了白卷。虽然题目不难,却难在坚持。而柏拉图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也有人说:“坚持需要毅力,需要耐心。可见凡事要想成功,不论难易,都贵在坚持。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胜利。”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王铭面带愧色说:“不完成作业,其实就是懒惰的表现,如果不克服惰性,就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孩子们的谈话令我感动,故事带来的震撼出人意料。

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些孩子存在粗心大意的情况,三番五次提醒却根本引不起注意:如写作文不加标点,背课文添字漏字,英语单词漏写字母,做数学题不加小数点……为了纠正这些“小马虎”,我让他们阅读了《马掌钉的故事》:为了争夺英国的权杖,英格兰的王室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已经厮杀了三十年。在1485年冬季的波斯沃斯战役中,查理三世的战马因为少钉了一颗马掌钉而导致马掌脱落,查理三世随着战马掀翻在地,被亨利的士兵所擒获。查理三世的失败就是因为少了一颗马掌钉。

事后有人这样总结:少了一个铁钉,失了一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国王;丢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失去一个国家。在孩子们听完故事捧腹大笑时,我严肃地告诉他们:这可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让历朝历代人铭记在心的教训。

听完我的介绍,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孩子们,霎时都愣住了,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故事的教育意义发人深省,孩子们在交流感受时,意识到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有可能会转化为大问题,有的同学甚至悟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人生哲理。

在孩子们入神倾听与思考辩驳中,哲理故事带给他们不同的人生启迪,我的教育理想也水到渠成地变为了现实。我不敢确定这一则则小故事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但至少这些故事会转化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份份营养餐,帮助他们更加愉快地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其英.哲理小鲜巧烹饪:谈哲理故事素材的运用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

小故事大哲理篇8

一行足迹,两段青春。

这是个关于承诺的故事:12岁的毕明哲看到患先天性肌无力症的同班同学王理腿脚不方便,说:“以后我天天背你上下学。”所有人都以为他只是随便说说,可是毕明哲背了9年,从初一到现在大三,为此甚至放弃了到新疆读本科的机会,选择了与王理同读保险职业学院……

这是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男孩对另一个男孩的付出,而且是两个男孩之间的相互影响,毕明哲给了王理更广阔更温暖的世界,而王理的果断和自强不息给了毕明哲更多坚持的理由。

人物故事

2004年,刚刚升入初中的毕明哲,认识了班上一个特殊的同学――患有先天性肌无力、无法行走的王理。放学后,毕明哲背着将王理送回了家。从此,少年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残疾同学的求学之路。

王理至今记得2004年9月的那个场景。

当时正值中午放学,刚进入临湘市实验中学读初一的他,因无法行走,只能羡慕地看着其他同学高兴地回家,自己则无奈地留在教室等待家人来接。

这时,一个戴着眼镜、个头高高的同学跑了进来。他就是准备来锁教室门的班长毕明哲。

当得知王理患有肌萎缩后,他拍着自己的肩膀说:“来吧,我背你回家。”

那是他第一次背送王理回家。

王理的家离学校有3里路。快到家的时候,遇到王理的父亲,毕明哲很认真地说:“叔叔,我是王理的班长,今后就由我负责背他上学。”

内向的王理没有吭声,心中只把它当成一句玩笑话。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毕明哲便来到王家,不由分说地将王理背到了学校。

一开始,毕明哲每天用自行车接送自己的小伙伴上学,直到接连丢了4辆自行车后,小明哲干脆选择了步行背送。

从初中到高中,除了上学、放学,王理课间出来晒太阳、上厕所、买东西……每次行动几乎都由毕明哲背着完成。

六年来,毕明哲信守承诺,风雨无阻。

2010年夏天,高考结束了。毕明哲考上了新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可王理却因为发挥失常,经过征集志愿填报,才收到郴州一所专科院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这对兄弟站到了他们人生的一个路口,谁也说不准,他们是不是会就此分开。为了能让王理安心上学,毕明哲又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放弃读本科的机会,继续陪在王理身边。

身正为范:温情一旦扩散,爱就会蔓延。

上一篇:中考动员大会范文 下一篇:关于赞美荷花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