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业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03:33:31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1

【主题词】新时期;企业;计划生育;工作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走上了依法行政的道路。

几十年来,计划生育事业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条件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作为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从实际出发,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做好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如何进一步保证和提高人口质量,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创新服务载体,切实贯彻落实好科学质的服务,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切实做好新时期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它旨在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爱护,一切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为人民服务,以此看来,这与我们党的宗旨不谋而合。充分树立服务理念,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以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制订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标准,保证更优质的服务;要牢固树立转型跨越发展,不进则退的意识;坚决剃除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意识,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应广大育龄人群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要充分发扬改革、创新和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不断拓展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推进优质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包括政策法规、生育文化和生殖保健等服务标准,在贯彻执行好管理规定、履行职责的同时,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优。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国家计划生育基本政策,严格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计生工作体系。首先,要在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制度,把计划生育的投入目标、比例和途径列入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制度运行监督体系,有效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制度的顺利执行。要充分发挥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组、计划生育工作组织的管理职能,形成级级有人分管、层层有人具体抓的组织机构体系。在工作上,定期召开计生工作例会,针对在工作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认真分析、讨论,研究对策,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并重点解决紧迫问题,定期听取基层计生工作汇报。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听取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及时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计生机构健全,经费保证、人员稳定、队伍和谐,为长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打好铺垫。

在企业里,领导重视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和有效前提。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做到“两者一起抓”,始终坚持“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超生等违纪现象的发生。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明确职责,促进计生工作列入常规化和制度化的正轨。即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企业年度综合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坚持层层签订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三是坚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将计生工作作为大事要事常抓不懈。企业的领导要亲自组织制订《计生工作管理规定》、《计生人员工作职责》、《计生人员职业道德标准》等制度。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要设立计生人员、建立计生信息、职工健康档案等,做到资料记载详实、准确无误,基础资料建设不断健全,从而使领导责任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充分落实。

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工作机制与载体的关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拓创新优质服务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的三者为一体的计划生育各类宣教活动。要把载体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要通过构建理论创新、分析研究、工作运行、利益导向等机制,充分利用载体,推进工作有机运行。一方面,要通过载体落实机制创新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总结工作总结的经验,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不但要用好现有的载体,还要不断创新载体,把机制建设的各项要求化整为零,要在工作树立良好的“归零”思维,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检验、完善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成效地推进计生工作机制建设。

三、以基层职工群众的需求为着眼点,立足企业生产经营,突出利益导向,切实做好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对于企业来讲,基层是抓好计划生育的源头,那么基层的广大职工群众就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只有把基层的计生工作抓好,开展好,才能为企业的计生工作抓好建设,打好地基,才能使计生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要在企业的基层广泛开展计生知识普及的宣传活动。宣传教育工作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是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搞好计生优质服务的先决条件。围绕“婚育新风进万家”不断深化和延伸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把宣传教育放在计生工作的首位,把宣传服务融入定期和不定期的常务性工作中,不断提高群众的计生知识普及率。进一步加大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育龄群众在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二是要立足生产发展,拓宽计生宣传教育内容,是实现计生工作价值的重要途径。开设人口与计划生育与企业发展专项课题研究,使企业生产与定期宣传有关计生知识。计生组织通过板报、标语、发放计生宣传资料等形式,把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普及和深入到基层,深入到每一个职工,努力营造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通过此类计生宣传活动的有效开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牢固树立职工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中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使计划生育工作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保障。

三是要加强计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抓好企业计生工作,建设和培养好基层计生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跟“知法、懂法,才能做到守法和护法”的道理是一样的。首先要在基层设立计生工作管理员,明确职责,定期组织计生人员的集中培训,学习和掌握计生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基层服务人员处理矛盾、优质服务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将一些计生知识的醒目挂图要张贴在企业各基层单位显眼的部位(或开设计生宣传专栏),便于职工学习、阅览,为职工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计生组织的工作效力和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包蕾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50年评估及未来方向[J].社会科学,2009(6).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2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综合决策

人口大流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仅对新时期稳定我国低生育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办法》规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和原则,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正确引导,增强亲和力。

各部门要树立依法维权、优质服务意识,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要树立职责法定、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履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树立综合决策、综合治理意识,坚持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参与、属地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将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制度与相关部门的改革举措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实现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的创新。

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制;完善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制度。各部门在出台有关改革新政策时,要加强政策协调,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制度和原则,又要妥善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整合管理资源,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各部门要指导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配合政府做好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自觉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告相关信息,并配合做好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各部门要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认真落实《办法》规定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积极推行属地管理和服务。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各部门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流动人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实行部门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列入本部门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部门间要建立经常联系、协调制度,按照便民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可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对外办公。

(二)各部门的改革新举措要与《办法》规定的基本管理原则、制度相衔接,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在开展各种法制教育中,将学习宣传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列入宣传教育计划;发挥各有关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监督的优势,提高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区管理之中。对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统一管理,依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在城市街道、社区组建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其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四)完善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整合各种管理资源,运用政府及公安、卫生、工商、计生等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五)彻实加强暂住户口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掌握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明确规定房屋出租户有依法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与其建立相关的协议管理制度,并配合有关部门或社区查验育龄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及时向社区反馈有关信息。

(六)依靠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充分调动社区资源,积极支持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鼓励流动人口参加计划生育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维护合法权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将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不断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质量标准。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使育龄流动人口普遍获得人口知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城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要密切配合,保证已婚育龄人口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本着节约成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职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要在就医、就业和子女人托、入学等方面,对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优先、优待。要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检查、监督,督促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兑现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

严格执行有关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为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加价收费,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向流动人口乱收费的现象。

四、统筹安排,提供保障,满足管理和服务需求

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机制,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需求,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确保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企业计划生育;和谐企业;宣传教育

[作者简介] 梁丽芳,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政工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21-03

一、和谐企业的内涵

一般认为,和谐企业是指企业内的各利益主体以其各自的权益为基础,在企业中形成平等的地位关系,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责、和谐相的局面。和谐企业的和谐关系包括:

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它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企业应该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做好本企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企业既要当经济效益的明星,也要做环境节能的先锋。

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企业要义不容辞地帮助员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提高员工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技能,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端正员工生育观和幸福观。

二、计划生育的基本概念

计划生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后,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觉地在全社会采取的调节生育的行为。为了社会、家庭和夫妻的利益,育龄夫妻有计划地在适当年龄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并养育健康的下一代,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对国家或地区而言,政府应依据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对管辖范围内的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指导,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二是对家庭或夫妇而言,育龄群众应考虑自身和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后代的权益,自觉而负责任地行使计划生育子女的权利,以实现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子女的责任。

三、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减弱,员工流动性大,增大了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有的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撤并或削减了计划生育机构和人员,致使计划生育工作于放任状态,企业员工违法生育现象时有发生;员工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矛盾依然存在。有的企业对实行计划生育员工的法定奖励政策长期不落实等,这些问题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构成威胁,影响了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企业的计划生育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规范的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制度,企业才能科学健康地发展。企业应该从发展的战略高度人手,坚持以和谐促发展的战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这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又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升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改革、稳定、和谐和发展。

四、和谐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做法

多年来,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宁水务集团”)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利益导向,服务关怀,宣传倡导,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和谐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转变观念,做到“生产和生育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双赢”,发展成果共享。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广西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南宁市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南宁市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连续十年荣获南宁市江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下面谈谈该公司在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中,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建立和健全制度

建宁水务集团在册员工2000多人,已婚女员工有650多人。公司管辖有15个户籍管理宿舍区,住户1340户,人口总数3290人,已婚育龄妇女总数723人,育龄妇女总数873人。而建宁水务集团负责的户籍管理宿舍区均分布在南宁市的五个不同城区,给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同时也给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建宁水务集团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法人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单位员工的计划生育是由单位负责管理,单位户籍管理宿舍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是由单位负责管理。也就是说不管是单位员工或户籍管理宿舍区的居民,凡有违反计划生育行为,计划外“超生”一例的都由单位负责,实行~票否决。

二是建立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宁水务集团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基层单位认真抓的管理制度。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计划生育协会。企业各级领导亲自挂帅,由党委书记和总经理任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各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任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各基层共建立了15个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和谐企业和建设计划生育协会结合起来,把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谐企业工作作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三是建立年终考核制度。建宁水务集团旗下设有7个全子公司,32个党支部,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制定了一整套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集团公司领导与各基层单位领导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各基层单位领导和各班组、计生专(兼)工作人员、管理宿舍区的楼(栋)长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年终考核、半年检查、平时抽查的管理考核制度,年终考核成绩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单位给予奖励,有违反计划生育一例的,单位年终取消评先资格,实行一票否决。对员工有违反计划生育的,实行终止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合同。

四是建立谁主管谁负责制度。基层单位有户籍管理宿舍区的要建立与各宿舍区户主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双方都要履行义务为对方提供服务,管理一方基层单位要分类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资料,建立宿舍区住户户口册、已婚育龄人员管理册,计划生育避孕药具领用册,跟踪随访人员登记册,办理计划生育证件登记册,全部纳入网络管

理,做到无一人遗漏,元一项缺漏。户主一方履行信息(登记结婚、怀孕、生育、房屋产权变更)告知义务,确保计划生育信息畅通。形成计划生育人人有责,计划生育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形成了信息反馈和网络管理一体化。

(二) 重视宣传教育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宁水务集团坚持从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员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全体员工思想观念转变。公司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新的生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引导员工群众按照国家和政府的人口政策、法规,规范个人的生育愿望和生育行为,改变婚育观念,帮助解决员工思想认识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提高员工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男女员工自身健康和家庭幸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宣传教育常态化。建宁水务集团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制定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倡导婚育新风,提高广大员工生育、生活和生命质量。一方面,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聘请老师到企业来讲课,讲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知识。通过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知识竞赛、测验等形式,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并通过企业内部刊物《南宁水务》报,OA局域网络、板报,报道公司计划生育工作动态。每年在宣传计划生育科普教育基础上,增加艾滋病、性病等一系列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文明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另一方面,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人文关怀,通过员工大会、中层领导干部会、个别谈话等形式,提醒和要求员工在欢度节日时不能放松计划生育工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做到计划生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计划生育过程中所肩负的使命,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学习,自觉履行义务,真正懂得了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达到“员工小家庭和谐幸福,单位大家庭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 转变工作方式

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建宁水务集团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计划生育工作在管理实践中,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转变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计划生育工作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用优质服务的态度解决育龄群众的需求,把依法管理与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把员工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把引导节育与自愿节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为育龄群体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从管理中体现服务。建宁水务集团注重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双方利益。公司工会代表员工与公司平等协商有关劳动标准和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问题,协商签定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对已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员给予一次性生育金奖励、发放0-18岁独生子女保健费,享受独生子女医疗费补助。对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退休人员增加退休金5%工资。使独生子女的待遇落到实。公司制定每两年组织全体在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在职已婚女员工每年进行一次妇科体检。公司要求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仅要懂政策,更要有热情,还要掌握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医学知识,为员工群众解疑答惑,把科学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科普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体现教育,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诚心诚意地帮助员工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服务和谐企业氛围。使全体员工积极为企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并热忱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去,形成了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二是通过服务实现管理。建宁水务集团注重服务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安全避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孕情普查、妇科病普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技术相关的优质服务,真心实意地从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急员工所急、想员工所想、帮员工所需、解员工所难。对不同婚育阶段的员工的需求,实行分散指导服务,员工登记结婚时进行婚前和新婚期指导,办理“生育证”时进行优生优育指导,孕期跟踪服务时进行孕产期的指导,员工分娩后上门访视、慰问时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发放避孕药具时进行知情选择的指导。把服务工作做深、做细,真正发挥激励员工、服务员工的作用,让计划生育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4

一、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大致有决策参谋、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四项基本职能,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职能作用,加强计划管理的综合功能,就应该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从影响和制约计划管理的内外因素入手,科学界定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内在结构、管理手段、组织制度,以及管理规则,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要素。为此,在构建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时,我们主张从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业务入手,全面地、系统地考虑计划管理体系建设,追求计划管理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用。

在实践中,一个优秀企业的计划并不是表现为一个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正是这个有机的计划体系与网络,把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生产、经营与管理,以及重点工作、业务拓展与企业扩张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纳入了组织化的计划管理轨道。借鉴优秀企业计划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方面,从时间跨度上做出长期、中期到短期的计划管理,通过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计划,实现企业的有秩序、接替性和可持续发展;从组织机构上对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到每个员工进行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做出适宜的组织机构、人事组织制度及人力资源的计划管理;从经营管理过程上对市场预测、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销售)、利益分配、企业发展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计划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把计划管理延生到对企业的经济要素进行管理,通过对企业全部经济要素的规划计划,来实现全面计划管理的目标。一般而言,全面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主要经济要素或指标有:一是利润指标,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税前税后利润、利润分配等;二是成本费用指标,包括生产成本和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费用;三是项目投资指标,包括投资项目、投资期限、投资额、投资来源等;四是劳动人事指标,包括人员数量、结构、稳定性、工资福利、培训计划等;五是财务指标,包括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人均收入等;六是能耗指标,包括水、电、暖、燃料油气消耗指标,把上述经济要素或指标全部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企业计划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这是我们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的基础,只要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施有效的全面的计划管理,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做到主动控制、主动评价、主动纠偏,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持续和目标性发展。

二、细分业务范围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个企业的涉及的领域和业务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层次的交叉性上。构建计划管理体系首先要细分企业业务范围和层次,弄清各业务相互间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周期分为长期与短期,按层面分为策略层面与运作层面,相对应地,企业计划管理被分为规划、年度计划、季度(月度)计划。规划是用于指导企业未来长期性生产经营活动,它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内部综合平衡,外部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与预测,并体现其战略性、指导性的原则。年度计划则是在规划的指导下,规定了较明确、具体和量化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具备可操作性。季度(月度)计划是安排衔接全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各部门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实施季度(月度)计划目的是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全面完成。

因此,立足企业业务细分,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应该是一个包括企业计划、部门计划、岗位计划相互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互衔接,建设项目计划、经营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互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系统化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既要做到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有机结合,又要做到各种业务计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既要包括明确的战略指向,又要实现计划的具体化、数字化;并真正做到了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计划管理流于空泛、模糊和形式。

三、按照逻辑关系建立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相互联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之间遵循必然的逻辑联系,计划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计划管理的逻辑关系,建立起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这是实现规范化、程序化计划管理的制度性根据。其中,要着重处理好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企业计划的制订大致包括五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或方面,一是收集资料,科学预测,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二是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三是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四是综合平衡,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各种计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五是编制具体计划并下达执行。与此相联系,企业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体流程,一是初定各部门的目标计划体系;二是企业就各部门目标计划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企业总体计划;三是根据企业总体计划,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部门计划,并签订部门目标计划责任书;四是部门据此分别确定岗位计划;五是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工作情况,评价其进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按程序对年度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六是计划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在年度终结后,对全年度完成计划情况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并决定对其奖励和处罚措施。

在操作上,企业计划可以分部门、核算单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编制,由企业确定经营战略、业务方向、增长目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上下反复沟通,确保计划的可操作性;企业可以设立多级计划控制体系,将各部门的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以便详细地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每期经营活动实际完成后,还要将实际业绩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检查生产经营是否按照计划在进行,是否有偏差,偏差有多大,原因在哪里;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科学和实施。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完备的计划管理体系来说,秩序、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克服计划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同时,计划管理体系的功效需要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来实现,其中规范性是第一位的,管理流程是否完整顺畅、有无漏洞,是否对计划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是否可以提升计划管理效率,都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依靠现代管理技术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管理技术及手段也日新月异。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巨大效能正在通过现代科技被大量地释放出来。为此,结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作用,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成为许多企业提高计划管理科学性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制定计划需要大量的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生成与加工处理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便捷的分析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和企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特性,计划项目内容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而编制计划的依据要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市场信息数据。因此,编制计划的手段要求高度信息化,要求建立计划与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网络与原材料、产品市场供需数据库相连接,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有效组织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产品投放市场,并根据其中的变化情况,及时精确地调整计划。同时,为了精确指导生产,适应计划系统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并灵敏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有关软件编制和调整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图,并对日计划及月计划进行调整与管理。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数字管道,创建基于计算机智能化、数字化控制并与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五、树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

计划本身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但计划客观上又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计划,往往不是欠科学,难以实现,就是在执行中缺乏支持和监督而大打折扣。因此,企业需要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实现计划的组织化实施。

首先,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支持体系。只有建立起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使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所承担的业务或工作符合计划要求,才能保障计划的正确、顺利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组织(职能)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置规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概预算管理、定额定价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计划性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从不同层面,不同业务类别归口管理企业规划计划业务。并制订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配套制订中长期业务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年度投资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建设项目后评价等业务的管理办法。这是保证计划管理实现科学目标和发挥最大效益的组织制度基础。

其次,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议事规则与工作做制度。一般地,规则是执行程序中对每一步骤工作所规定的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章。有管理的计划就是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有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议事规则、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方面,计划的制订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议事规则,一是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目标太高、太严往往难以执行和实现,抵耗员工工作积极性。目标太低太松又难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损失应得的企业效益,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二是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企业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三是 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要做到完成一项计划所配套的措施量应有明确规定。 四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提高计划的质量,企业整体、中长期计划,局部、部门等专门计划的制定,应吸收员工参与讨论、接受员工的提议,特别是专家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沟通。 五是按程序制订、执行、修订计划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按照应有程序进行,一旦制订立完成,就应当认真遵照执行,要注意防止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如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确需调整、修订计划也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对计划的监督与考核应当严格以正式计划为准,即以按规定程序制订、修订、下达的计划为准。

另一方面,有管理的计划体系还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各类会议及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年度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以及规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统计工作等业务会议制度和计划编制、投资项目追加、计划调整、定额定价等具体工作的请示报告工作制度。

最后,有计划的管理需要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营造一个全员参与计划管理,全员为实现计划努力工作的良好氛围。计划的制订与实现既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又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切生利益和现实发展,因此,企业应加大员工参与制订计划的力度,广泛吸收员工的意见,充分发挥员工在计划制订与执行中的主人翁作用,通过切实措施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真正把企业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5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新《决定》,增强全区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

筹备召开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要求进行深入动员部署。

科学制定全方位、系统化的《决定》学习宣传计划,广泛深入开展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新时期人口问题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重点围绕中央《决定》精神,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公益性宣传和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的人口忧患意识。

加强调查与研究,立足我区实际,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决定》的具体措施,将《决定》贯彻落实工作纳入重大督查事项和目标绩效考核,督促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目标责任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完善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和重大政策的协商制度,将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为全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决定》要求,进一步修订部门人口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其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强化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进一步改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奖惩的力度,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责任目标落到实处。对因班子换届、人员调整造成工作滑坡和发生恶性案件的单位、部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确保人口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完善利益导向机制。重点是抓好计划生育家庭法定奖励的兑现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救助,继续落实好我区计划生育公益金、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父母不再生育家庭养老扶助、生育救助等五项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等制度,深入开展“三关爱”活动(关爱独生子女死亡和患重大疾病家庭、关爱独生子女教育、关爱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健康),优化人口计生工作环境。

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围绕婚育新风进万家年度主题,开展人口素质与独生子女教育活动,搞好“三个结合”:与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街道人口学校及社区教育阵地的作用,举办独生子女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与优生工程相结合,发挥区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定期组织举办培训班、开展咨询;三是与人口早期教育相结合,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品进家入户力度,制作精美实用的宣传精品多渠道向群众发放,提高群众对计生政策法规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生产资料知识的知晓率。

(二)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对区、街道、社区及驻区单位计生工作等四个人员层面的业务培训,采取分层面、分级别开展专项工作培训;继续完善以会代训、逢会必考的日常培训形式;重点加大对街道、社区计生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和WIS系统培训,提高信息统计工作水平;继续开展以“五学五比”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努力培养出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过硬的思想、工作作风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进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和计生志愿者队伍建设,扩展基层计生协会建设的范围,延伸管理服务的触角。在封闭式住宅小区、民营企业、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和新兴富裕阶层集中的地方建立计生协会组织,并充分发挥计生志愿者的作用,共同做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三、继续抓好“三件大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深化优生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根据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优生工作规范,建立出生缺陷监测情况登记及分析,优生四项检测登记及追踪服务,出生缺陷典型病例调查等制度;对2006年免费婚检出的疾病及分类等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通报到各街道,通过警示作用达到宣传的目的;继续加大对免费婚检及优生四项的宣传力度,通过设立公益广告、免费发放宣传单进社区等形式,提高社会知晓率。

(二)全面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加强计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和效率,全面实现市、区、街道、居三级网络互联互通,并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作用,为基层管理服务、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奖励优惠信息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对街道、居两级计生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专项培训,提高街道计生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以及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能力。开展居级计生工作人员计算机业务操作竞赛活动,提高微机和网络的使用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全区人口计生信息建设水平。

(三)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将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认真贯彻《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定》,联合卫生部门建立对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B超检查、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完善执业资质认证和B超使用准入制度,加大对个体诊所B超和大月份流引产的管理,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力争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7以内,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责任指标。

四、着力抓好“四个重点”,狠抓制度落实,进一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一)强化基层基础,促进工作平衡发展

加大后进转化力度,认真落实对薄弱单位实行“黄牌警告”、“重点管理”的意见以及人口计生“一票否决”制度,开展专项调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剖后进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薄弱环节转化力度。

加强计生统计工作,加大与公安、民政、卫生、劳动、教育、法院等部门的协调力度,提高部门交流信息的利用率;完善违法生育和出生错、瞒、漏报有奖举报长效机制,加强统计培训,提高各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提高计生统计和信息质量。

抓好社区计生工作规范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居民自治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大日常监控力度,引导基层落实经常性工作机制。

全面落实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单位计生工作规范,分类指导困难企业和“三资”、民营企业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和服务制度,加强计生政策宣传,强化各类性质单位法人的人口意识和法制意识,重点加强对晚婚晚育假、计生手术假、独生子女父母奖奖励以及一次性养老补助奖励等计生奖励政策的督查力度,引导企业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履行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对企业有能力但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要引导职工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保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二)落实管理与服务制度,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确保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各项指标均达到90%以上。完善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制,加强部门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公安、工商、民政、劳动、教育、城建、卫生、法院等部门的职能优势,畅通计生工作信息,形成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合力;搭载省网新平台,严格按照《山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规范(试行)》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信息网上交流操作程序,实现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快速、便捷、高效联系,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加强流管员业务培训,不定期举办业务竞赛,提高流管员自觉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爱心加盟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加盟服务模式,提高加盟服务的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

(三)强化依法管理与服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建立法制员“双月”例会制度,利用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和自学等多种形式,加大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面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加大对晚婚晚育、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各项奖励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大违法生育案件的查处力度,将违法生育有奖举报活动列入经常性工作,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收缴分离制度,力争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率达到95%以上,违法生育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全面开展便民维权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制、领导亲自办理重大案件、重大紧急报送等制度,完善重大案件预警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度、领导接访日制度、领导包案制度、首问责任制、督查制度和通报制度。畅通渠道,做好排查工作,切实发挥好便民维权服务点作用,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完善人口计生法律救助系统,通过电子系统、电话、书信以及当面解答等形式,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现场答疑解难,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为群众进行人口计生法律服务。

(四)认真做好计生服务机构“两化”建设,全面推进生殖健康工程

根据市人口计生委《关于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基础设施标准化、形象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全面完成区计生服务中心“两化”建设。抓好街级服务站的管理及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各街级服务站技术人员进行咨询指导能力方面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服务站的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组织街级服务机构人员到中心(或其它医疗机构)进行短期轮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学习贯彻落实**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积极推广使用提高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加强对街、社区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宣传和推广能力;加大宫内节育环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有流产史的已育妇女自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作者简介:刘希荣(1976-),女,山东招远人,招远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工程师。(山东 招远 2654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62-02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特点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是为实现企业安全供电,提高供电数量、质量的目标,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工作作出统筹安排,规定着企业在计划期内销售电能的数量、电能的质量,电力设施的建设、电网的安全检修、电力服务质量等指标和工作,是企业经营思想、方针、目标的具体化,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内部成本的重要环节。

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对综合计划指标、任务的编制、平衡、上报审批、落实执行、协调控制、反馈、考核以及提升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精准计划、精确执行、精准控制,确保企业年度各项计划任务和业绩考核指标全面完成,是企业KPI指标的主要内容。

综合计划管理是运用“全面统筹”的观点,采取按照专业进行编制,进行全局综合平衡,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确定计划任务以及指标,并上报审批,形成公司总的指导性的计划纲领。

以严格的计划管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计划管理工作,将公司年度综合计划在时间上分解到季度、月度、周综合计划,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班组,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使生产的各要素达到最佳组合,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综合计划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二、管理范围与目标

1.管理范围

综合工作计划由各个专项计划和指标计划组成,专项计划包括基建(电网基建、小型基建)、生产技改、零购、营销投入、信息化投入、生产大修、教育培训等,指标计划主要包括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其中电网发展计划包括35千伏及以上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率、大修、技改等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包括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电费回收等指标。供电服务指标包括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城市供电可靠率、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农网供电可靠率。经营业绩指标包括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利润总额、可控费用、工资总额等指标,覆盖了公司的整个范围,涉及了大部分的部门。具体内容包括完善制度、健全网络、规范流程、数据采集与汇总、报表编制与报送、针对分析、查找短板、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改进提高、绩效考核,及时反映和监控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公司生产经营业绩。

2.管理的目标

(1)加强项目可研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需求,科学制订公司综合计划。

(2)制订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组织机构,加强计划的常态控制,确保综合计划圆满完成。

(3)及时统计汇总计划完成情况,了解分析综合计划执行进度,解决出现的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4)认真寻找差距,制订改进措施,运用PDCA循环稳步提升综合计划指标水平。

三、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初步建立,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三集五大”系统的建设和“两个转变”、集约化、精细化水平的深入推进,供电系统对综合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计划管理也显现出来一些问题。

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没有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有些专项工作计划没有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

二是随着“三集五大”系统的开展,公司原有的综合计划标准、制度与实际工作流程不符,缺乏时效性、先进性、通用性。并且公司部门、单位进行了划分、整合,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综合计划的流程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另外员工对计划管理标准的执行意识不强、了解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

三是综合计划的执行缺乏严肃性、强制性和约束性。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工程进度缓慢,工期一拖再拖。指标的制订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和“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是综合计划的监控约束力不强,计划管理基础不到位、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

五是计划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不够。

针对生产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上要重视,更需要从计划组织机构设置、理顺生产经营计划流程以及加强计划管理的执行监管和考核等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加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建议

1.管理机构与职责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为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落实各部门职责:生产经营计划下达之后,如果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就会导致工作拖拖拉拉,甚至产生事无人做、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工作计划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责任,使其确实有效地指导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圆满完成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生产工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以公司书记、副经理等两委会成员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单位主要责任人为成员的综合计划管理领导小组,以各部室设立计划专工为工作小组的组织机构,同时成立了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在发展建设部,成立综合计划管理岗位。

(2)明确职责。管理机构负责全局的计划管理工作,如配网改造及大修资金安排,年度月度计划,计划实施、调整,项目资金的调节。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批准综合计划、监督并协调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计划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工作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提报、分解、执行综合计划(调整计划),并及时反馈综合计划完成情况。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局的综合计划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综合计划总体方案的起草和修订,负责计划工作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核实以及考核等工作;负责考核资料的发放、接收、保管及存档。

2.强化标准化建设

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企业50%得益于成熟的规章制度,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应长期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全体员工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借公司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公司完善制定了综合计划方面涉及到的各种管理标准以及业务的工作流程,以标准指导各项业务活动、各项岗位工作,把标准化落到实处,实现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梳理、优化计划管理流程,理顺了业务实施的通道,明确各部门的目标,落实责任,提高综合计划效率,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考核、凡事有据可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公司利用公司简报、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计划管理标准、管理办法,组织员工学习和掌握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计划管理标准内容和要求、标准化方法和技能,并切实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执行,将计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持续提升公司计划管理水平和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3.加强计划的过程控制

公司各部门在制订计划时树立全公司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搞好调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制订符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和任务。经公司汇总、上级领导批准后形成公司正式的年度综合计划。将年度综合计划分解到月度,明确计划的责任部门,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班组,严格控制计划的执行。财务资产部根据计划执行情况筹措资金,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公司召开月度综合计划工作会议,总结项目执行情况、控制计划的进度,分析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的方案,确保计划的实施。

4.加强同业对标、横向对标管理

同业对标、横向对标工作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作的主线,公司将综合计划中的指标纳入同业对标、横向对标工作,以推动综合计划的执行和完善。通过对标工作,各部门加强内外部对标的结合,在内部对标方面重点抓好部室、供电所、班组及岗位之间的对标工作,通过大力开展“抓典型,树标杆”活动,树立标杆供电所、标杆班组、标杆个人等“示范标杆”,其他部门全面进行学习,采取先进的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在外部对标方面,各岗位、各专业都要充分了解其他县公司综合计划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寻找差距,制订改进措施,从而稳步提升综合计划工作水平,力争全面、高质量地完成综合计划工作。

5.加强班组精细化管理

班组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生产与运转单元,承担了执行的角色。可以说,班组的任务、指标的执行水平决定了综合计划的完成水平,随着对综合计划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班组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班组的精细化,一是加强班组员工的培训以及“师带徒”的传授方式,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二是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界定工作标准,使得各个岗位专注于本岗位的工作,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指标、任务的量化管理。特别是在综合计划的落实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员工核心的KPI指标,尽量进行任务计划的量化分解,将综合计划切实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努力完成目标任务。通过班组精细化管理工作,稳步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率、指标报送正确率和及时性、指标以及计划任务执行水平,持续提升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对策的针对性,努力增强计划管理和控制成效。

6.加强综合计划的监督与考核

为了加强综合计划的严肃性,激发员工劳动生产积极性,确保在受控状态下按时按期完成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提高生产控制的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将综合计划纳入业绩考核的范畴,每月对综合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检查、考核,并形成考核报告进行下发,督促、激励各部门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每月的计划工作。

五、结束语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设定受益计划;CAS 9;养老制度改革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9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过漫长的改革摸索才逐步确立起先进的养老保险制度。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相关的配套制度也逐步走向规范。本文通过对CAS 9中设定受益计划部分的学习和理解,进行了理论研究和问卷调查,试图研究该政策是否在养老制度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就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给予合理建议,这对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充分落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企业养老金制度逐步建立。国务院于1991年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体系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为企业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使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1997年,国务院进一步统一了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记发;后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继续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又一次完善。

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改革的时期,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其相较于企业而言改革速度较为缓慢。国务院于1993年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次年,全国多地先后与之有关的改革实施文件,并陆续开展试点工作。随后的世纪初,国务院规定要求机关事业单位维持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实行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形成了长达二十年的“双轨”模式:企业员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按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退休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计发;反观机关和事业单位,员工的退休金则依据其实际工龄和退休前的工资计发。在实行双轨制初期,我国企业职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人均养老金差距并不大。但到了2004年,企业人员的养老金已仅是公务员的48.8%,并且两者差距仍将越拉越大。

在养老金“双轨制”实行了将近20年之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于2014年终于被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同年年末,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改革方案。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此,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并轨”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理论基础

2011年4月2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IFRS 19)。随后,我国财务部于2014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CAS

9),将职工薪酬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离职后福利,并将其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不同的计划方式。面对目前我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并轨改革,财政部对于职工薪酬的修订不仅保持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还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

(一)国际养老金会计IFRS19。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IFRS 19”对企业员工的养老金等离职后福利规范了两种不同的福利计划,并予以区别核算。第一,设定提存计划。该计划规定企业需向一个独立实体(一项基金)支付固定提存金,若该基金无法以足够的资产支付与企业员工的所有员工福利,企业将不再负有进一步支付提存金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由此可见,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较为简单。第二,设定受益计划。该计划定义为除了设定提存计划之外的其他离职后福利计划。相较于设定提存计划而言,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核算就繁杂许多。这是因为设定收益计划在计量义务和费用时,需要使用精算假设,并有可能产生精算的利得或损失。

(二)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CAS9。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于2011年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取消区间法,全额确认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或净负债的变动并简化了设定受益计划的列报模式等。秉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我国财政部对涉及到的相关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改,并于2014年印发了经过修订后的CAS 9,要求所有使用企业会计准侧的企业需在2014年7月起执行此项修订。这不仅包括了上市企业,非上市企业也同样需要执行。而对于在香港、美国或欧洲等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而言,则鼓励其提前执行该修订。财政部此次对于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准则修订,对原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进行了全面的扩充。与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新企业会计准则最为显著的变化便是这第9号准则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企业员工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并明确了设定受益计划的精算计量、会计核算和财务披露等有关信息。

(三)设定受益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除设定提存计划之外的离职福利计划。企业按照员工的工龄、工资水平等标准确定每个员工退休离职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并由此推算出企业需要为员工缴纳的每期额。相较于设定提存计划而言,设定受益计划有其特有的优势所在。具体优势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第一,设定收益计划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为与之有关的风险全部由企业独自承担,员工的福利将更加有保障;第二,企业能够更好地对其员工实施激励机制,因为设定受益计划的福利高低与员工的工资水平高低和工作年限的长短具有直接的联系,员工由此能够长期稳定的在同一企业中积极工作;第三,设定受益计划使企业具备更高的缴费弹性,并不需要按照设定提存计划那样定期向基金支付固定金额,这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更强,具备更加灵活的投资运营。

设定受益计划的以上优势与逐渐成熟的外部市场环境决定了其将成为企业职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与之相关的会计核算同样应当引起企业及市场的足够重视。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核算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利用精算技术对企业员工当期和以前年度所应得的福利总额进行可靠计算;第二,运用预期累积福利单位法对这部分企业员工所得福利进行折现,以确定企业员工的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第三,确定所有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第四,确定精算利得或损失总额和应确认的精算利得或损失金额;第五,当引入或变更某项计划时,确定由此产生的过去服务成本;第六,当缩减或结算某项计划时,确定由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

三、结构化主体(SE)

(一)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比较。在此之前,本文作者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二者的主要特点进行的比分析,如表3-1所示:

表3-1 企业年金和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比较

虽然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早在2004年已经推出,但运行效果不是很好。近年来,随着职工福利、设定受益计划的推进改革发展,企业年金计划改革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养老金改革的相关数据仍具有稀缺性和滞后性,难以进行大数据的实证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结论。

(二)问卷调查。本文研究人员在阅读大量文献后,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由于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该问卷仅在企业较密集处进行发放并采集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83份。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3000-8000元,年龄段集中在25-45之间。本文将问卷结果分类汇总后得到以下结论:90%以上的问卷调查参与人员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比较了解;但在问到是否对企业年金计划也有所了解时,仅有71.3%的人对此具有基础认识,其中非常了解或较为熟悉的人不超过20%,还有28.7%的人表示完全不知晓企业年金这一概念。在前者了解补充养老保险的人中,再进一步询问是否了解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别时,约只有5%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听说过或者去了解过。在向被调查人员解释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别之后,有45.55%的人表示愿意参与设定受益计划以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养老金水平。

在公司是否已设立企业年金的问题中,仅有7.5%的人选择了企业已设立年金计划或者自己已参与企业年金计划;而在这部分被调查者当中94.25%的人认为企业年金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政策的推行有助于提高其养老金水平;同时,这部分员工表现出了略高的积极性和公司忠诚度。当问到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是否可以保证退休后的需求,32.22%的人认为当前的水平可以勉强维持其退休生活;而更多的被调查者则表示出担忧,认为需要有其他养老金补充的方法以更好地保障其退休生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年金计划的改革有利于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推行,其可以更好地保障员工的退休生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政策落实效果不佳。通过调查分析,本文认为设定受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职工对设定受益计划认识淡薄,缺乏了解;(2)设定受益计划与公司战略、人才激励等政策并未较好地融合;(3)由于该政策的实施是以企业自愿性为基础,多数企业并未加入到改革的队伍中来。

由此可见,只有使更多的企业和职工参与到设定受益计划中、提高其参与率和覆盖率,才能真正发挥出设定受益计划对退休职工生活的保障功能。要完善养老保险改革制度、推进设定受益计划的落实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针对设定受益计划等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积极性;(2)逐步减轻企业负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企业参与养老制度改革的意愿和能力;(3)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国有

企业带头落实设定受益计划,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红. 关于国有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以上海RQ集团企业年金制度为例[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5.03.

制定业务工作计划篇8

成功的绩效管理是从绩效计划开始的。每一年的年初,经理人都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绩效计划的制定上。绩效计划做得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可以说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成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绩效计划呢?

制定有效的绩效计划,应该严格的遵守一定的步骤,总结来说,绩效计划的制定全过程共分十大步骤:

第一步,全员绩效基础理念培训

绩效管理要想真正走向成功,真正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那么就必须让每个员工都理解并接受绩效管理。实际上,绩效管理应该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渴求的管理举措。很多企业,经理人或者员工抵触甚至对抗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绩效管理,当然也不乏绩效管理的推行者也把绩效管理给搞错了。绩效管理的真谛不在于考核,而在于改善行为,最终提升绩效。通过正确的绩效管理,能够改善提升员工的绩效,能够帮助员工更好的发展自我,更好的胜任工作。

通过全员绩效管理理念的培训,员工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绩效管理活动。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参与绩效管理这是每个员工的权利,也是每个员工的基本义务。这样就为绩效计划的有效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诠释企业的发展目标

绩效管理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那么绩效计划也应该来自于战略。经理人和员工都应该了解企业的战略,了解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因为,绩效计划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

同时,企业领导诠释企业发展目标还可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的主动精神。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了解越多,那么就越容易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企业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最终就能够形成各个岗位的绩效计划与目标。

第三步,将企业发展目标分解为各个部门的特定目标

部门目标来自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不但企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分解到生产、销售等业务性部门,而且对于财务、人力资源等业务辅部门,其工作目标也与整个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

经理人要善于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分解出本部门的目标。有了部门目标,才能够进一步分解制定每个员工的岗位目标。

第四步,员工为自己制定绩效计划草案

在设定绩效计划之前,员工应该对本岗位的工作描述进行回顾,重新思考职位存在的目的和主要工作职责。经理人可以根据岗位的实际变化调整工作职责。制定绩效计划,员工首先要非常清晰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

清楚自己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之后,员工要根据部门的目标,结合自身实际,草拟自己的绩效计划与目标。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工作任务目标,还包括要达到的绩效具体标准,主要考核指标,工作目标的权重,工作结果测量方法等等。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培养员工的绩效计划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员工对自己、对岗位、对绩效计划的认知和定位。

第五步,经理人审核员工制定的绩效计划

经理人要详细审核员工的绩效计划。有些员工制定的绩效计划不切合实际,有的偏高,有的偏低,或者不够具体等情况。经理人要善于发现绩效计划的问题所在,分析员工为什么会把绩效目标定得太高,或者太低。同时,经理人还应该利用SMART原则来分析员工制定计划和目标的有效性。

所谓SMART原则,实际上就是有效制定绩效计划的五个标准。S是Specific,就是绩效计划必须具体、明确;M是Measureable,即绩效计划必须是可衡量的;A是Actionable,绩效计划必须是可执行的;R代表Real,即绩效计划必须是员工能力的真实反映,是可以实现的;T是TimeBound,绩效计划必须要有时间限制。

经理人审核员工的绩效计划,可以发现员工的真实心理,可以根据每个员工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第六步,经理人与员工就绩效计划进行沟通

经理人和员工都应该确定一个专门的时间用于每年的绩效计划的沟通。经理人和员工都应该高度重视绩效计划的沟通。在绩效计划沟通的时候,气氛一定要尽可能宽松,不要给员工太大的压力,经理人要把焦点集中在开会的原因和应该取得的结果上。

绩效计划的沟通,先要由员工阐述自己绩效计划制定的出发点;经理人要首先肯定双方一致的部分;经理人要就不一致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双方不断的进行友好性协商。

第七步,经理人与员工就绩效计划达成共识

绩效计划过程结束时,经理人和员工应该能以同样的答案回答关于绩效指标等重要问题,以确认双方是否对绩效计划达成了共识。

经理人与员工要对绩效计划达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有:

员工在本绩效管理周期内的工作任务职责有哪些?

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目标有哪些?

员工的工作任务目标重要性如何,权重如何?

哪项目标是最重要的,次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对员工的考核,主要指标有哪些?

员工在行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主要障碍?

经理人会对员工提供哪些帮助?

员工在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办?

就以上问题,经理人和员工如果能够达成共识,那么绩效计划的制定就完成了绝大部分内容。

第八步,明确界定考核指标以及具体考核标准

让每个员工都非常清晰的了解自己岗位的具体考核指标,以及关于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计算方式,计分方法,要达到的具体的量化或者定性的标准。

很多企业的员工对自己岗位的考核指标都不清楚、不了解,这样的绩效管理怎么可能成功呢?

员工对本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越了解,那么他就越清楚工作的重点和工作的具体目标,这样完成绩效计划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第九步,经理人协助员工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如果说绩效计划说明我们想做的事情,那么行动计划说明我们怎样去实现绩效计划。也就是说,每个绩效计划都要有一个行动计划。

经理人要善于协助员工就绩效计划制定详细周密的行动计划。同时,经理人在以后的绩效辅导与事实过程中,还应该及时监督并控制员工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

第十步,最终形成绩效协议书,双方签字认可

绩效计划制定最后一步,就是形成一个经过双方协商讨论达成共识的协议书——这就是绩效协议书。绩效协议书中应该包括员工的工作目标,主要工作结果,衡量工作结果的指标和标准,各项工作所占的权重,每项工作目标的主要行动计划等内容。

绩效协议书主要在于明确当事人的绩效责任,并且经理人和员工双方都要在该协议书上签字认可。

以上十个步骤就是有效制定绩效计划的关键步骤。

上一篇:针对业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担保业务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