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14:04:24

资料市场论文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洪涛教授长期潜心于商品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批发市场创新论者,是我国发表商品交易市场论著最多的专家。

自1986年以来,洪涛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财贸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企业管理》、《中国经济评论》、《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经济研究(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刊》等刊物上发表401篇论文。主持或参加部级课题14个,合计800多万字。有24篇(部)获奖,有2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有21篇(部)获奖。近几年来,先后出版了《高级电子商务教程》、《中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流通基础产业论》、《商业产权革命》、《行业协会的运作与发展》、《创新贸易经济学》、《国有流通企业模式创新》,《流通产业经济学》等多部专著,在社会科学界享有盛誉。

其中,其学术专著《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联动效应理论》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流通基础产业论》、《高级电子商务教程》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获得国家粮食局的好评;《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是我国第一本粮食发展报告;《流通基础产业论》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流通基础产业的专著;《流通产业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流通产业经济学教材;《创新贸易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贸易经济学科专著;《高级电子商务教程》是我国第一部高级电子商务教材。此外还有《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创新》、《商业产权革命》、《行业协会运作与发展》等著作。

20世纪90年代末,洪涛教授提出了商品交易市场“交易创新、管理升级、诚信规范”的系统理论,对推进我国7万多个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近几年来商品交易市场升级的三大主题。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蒋惠凤(1980-),女,江苏常熟人,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1203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01-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教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的总结深化,也是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论文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科研思维的养成程度和写作技巧的运用程度,而且折射出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注重实践性,较少涉及到学术研究,因此导致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产生一些质量问题,指导老师在指导论文时常常事倍功半,而学生在论文写作时常常无从下手,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一、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以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生及参与2013届毕业论文指导的相关教学管理与指导的老师。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97份,有效回收率为93.45%;指导老师的调查问卷共发放70份,有效回收率为77.1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毕业论文意义的认识

关于如何看待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个问题,有21.8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有78.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是毕业必须的过程,也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术研究的兴趣,因此对于论文采取排斥的态度。尽管如此,对于另一个问题“认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态度如何?”仅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应付过关或极不认真的,其他9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待论文很认真,所以从主观上来说,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论文。

影响学生写作态度的因素依次是哪些?调查结果显示,排名最前的是就业压力,由于所调查学生中91.91%毕业后去向是工作,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不得不花很多时间跑人才市场,寻找实习单位,希望尽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毕业后马上进入心仪的工作岗位。排名第二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与求职时间冲突,因此导致精力无法集中。指导老师对论文写作的督促也是影响写作态度的重要因素,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被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的学生明显能克服惰性或调整安排,认真对待论文写作,论文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2.毕业论文撰写前准备

虽然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安排在大四学年,但是论文的撰写需要系统的知识积累和写作训练,因此毕业论文撰写前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否有相关的写作训练,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是否有足够的了解等都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是否有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培训”的调查结果显示:83.02%的人回答在毕业论文撰写前有安排过论文写作培训。对于这些写作培训,28.03%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44.74%的学生认为帮助有限,有10.24%的学生认为此类培训没有任何帮助,有16.98%没有参加过集中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是大规模讲座或小范围内指导老师非系统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这样的培训方式并不理想。

(2)对“在撰写毕业论文前的科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参与过课题或调研活动,通过交叉分析,主要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做一些市场调研活动或者专业课程中需要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仅有1.62%的学生写作且发表了论文,说明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22.37%的学生写作但未,平时在课程学习中,有的课程也会要求撰写小论文,但是大部分小论文的质量都未达到能发表的标准,可见缺乏创新性或实践性。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写作过学术论文,可能是因为平时课程中并没有要求写小论文,或者要求写小论文时并非自己认真查资料、认真思考后写成,极有可能是东拼西凑而成。

(3)对“论文写作过程和要求是否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66.85%的学生清楚了解写作的过程,33.15%的学生并不清楚具体写作流程,只是跟着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内容。对于论文写作的详细要求有2.1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58.49%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仅有39.3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写作要求。学生对写作要求、评价标准不熟悉,就很难确立一个适当且明确的目标,对写作流程不熟悉,也很难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写作计划,这些都不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3.对选题的调查

毕业论文是由选题、学生撰写与教师指导交互的过程管理、答辩等诸多环节所构成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其中选题是首要的关键环节。

(1)论文选题来源调查结果显示:59.57%的论文选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二大来源是指导老师指定一个选题。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中期会出现选题无法完成的情况,而这些选题往往是指导老师指定或是学生不熟悉的热点问题,学生自主选题的效果比较好。究其原因,研究是一个艰难且枯燥的过程,研究工作的进行往往以研究者极大的求知欲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极大兴趣为持续的支持力和驱动力。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所要从事的研究课题与长期以来经过学习与思考并发生兴趣的问题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持续地获得支持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己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责任感,因为自己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选定某个研究方向,对某些专业问题能有所思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集中精力研究某个专业问题,能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对论文选题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371名被调查者中有88人选题类型是调查研究类的,占到总数的23.72%。比重为10%以上的其他选题类型依次是案例分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和理论应用。

4.对资料收集的调查

一般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确定之后,开始进入资料收集阶段。资料主要分为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料,资料来源主要有社会或市场调查、生产实践、次级数据库。调查结果显示,文献资料主要是通过学校图书馆、专业书籍、网络资源(如知网、百度文库等)获得。数据资料主要从次级数据库,如统计年鉴、政府或其他部门所公布的专门数据、调查公司所出售的专业数据库等获得。调查显示,在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花费了很多时间,查找文献的途径较少,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5.对论文撰写的调查

(1)对“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按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选题是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其次是构造论文框架,拟定提纲;采集数据,收集文献资料位居第三,研究方法或论证方法位居第四,文献梳理被排在后面,可见学生在论文写作前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思考和理解还偏少,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文献的重要性,或者没有办法收集到足够的文献资料,在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只是能找得到的论文的简单堆砌,并没有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2)对“撰写毕业论文的困难按照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专业水平低、基础知识不扎实、最新理论研究不了解”是撰写毕业论文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在排序中位于第一,且远高于位于第二的“资料搜索困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学生能使用的专业数据库比较少。从“撰写毕业论文前的准备”的调查中可知,作为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术论文的指导,也没有相关的专业训练,毕业论文是第一次真正撰写学术论文,因此“写作能力不足的缺陷”成了第三只拦路虎。排序第四的是“缺少指导”,排在前面的三大困难意味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经验均不足,几乎是一片空白,需要手把手从头教起,因此需要的指导时间更长,指导内容更详尽。作为本科老师,平时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了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排在第五的是“写作时间紧张”,虽然下达论文任务是在大四上学期,实际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多是大四下学期,而这段时间刚好是考研、考公务员、考职称或证书,跑人才市场、面试、实习等的时间,就业压力压缩了撰写论文的时间。论文选题一般,没有创新性,外文翻译水平不高,无科研经费等也是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困难。

6.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调查

(1)关于指导老师的指导内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指导最多的是审阅论文并批改,371人中有282人选择。其次是帮助选题,有273人认为老师的指导对于自己选题的确定有帮助。位于第三的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辅导,比重为67.92%。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指导论文时要加强过程管理,注意增加平时的辅导和管理,而不能只是注重开始的选题和最后论文的修改。

(2)关于指导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选择定期集中讨论和指导的方式,频率一周一次的居多,占比为55.53%,两三天见导师一次的占比为19.41%,半个月见导师一次的占比为23.72%,交流时间间隔在半个月以上的仅有1.34%。论文指导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完成,在见面不方便的情况下,大多选择电话沟通、短信交流、电子邮件和QQ等沟通方式。学生和老师都认为面对面交流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阐明问题和老师帮助解决问题。

7.对答辩环节的调查

答辩环节是进一步考查和验证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因从主观上学生不愿意参加答辩,关于是否希望参加论文答辩这个问题,38.01%的学生回答不希望,但是也有61.99%的学生回答希望参加论文答辩,原因可能跟论文答辩对提高论文质量所起的作用有关。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修改完成后才能定稿,而答辩的过程恰好是学生重新思考和论证自己论题的过程,答辩时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几位老师集思广益之后的结果,对此进行修改可以大大提高论文质量。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毕业论文并非是个孤立的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应当将整个教学过程这个大系统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分别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质量目标,并把构成体系的基本要素(过程)一一区别开来,增强过程之间协调程度,促使各大管理环节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实现预期质量目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就是教学大系统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子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提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从调查中发现,专业水平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差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大因素。因此需要以专业特点为基础设立教学目标,以社会和市场变化为导向促进创新,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以全流程思想为指导建立系统化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将写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对同一批学生的培养应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既不存在重复阶段,也不提出过高要求,使得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毕业论文正式撰写前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六个阶段:选定专业方向,阅读指定文献,做读书笔记,了解学术论文撰写需掌握的要素;结合社会问题和专业研究热点,指定题目,检索相关文献,做读书笔记;指定题目,做文献综述,学习如何从只会简单摘录前人的研究成果转变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新的问题;指定题目,设计文章框架,学会围绕一个主题,重点突出,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解决问题;指定范文,练习方法,模拟做论文;自定题目,做论文。平时教学中注重毕业论文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积累,减少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同时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也能减少对指导老师的依赖。因此,将毕业论文的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统筹管理,能解决大部分论文写作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武云亮,陈阿兴.本科生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财经类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10):87-91.

[2]童绍玉,李秀寨,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29-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为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为教育活动“价值增值”,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和管理,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可行性

可行性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基础。一是时间上可行,能够协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的冲突;二是教学资源上可行,通过有力的组织、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三是操作上可行,监控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二)教育理念先进性

先进教育理念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前提。一是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又保证其身心与社会、自然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二是注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选题的独立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对选题内容的影响――实习阶段企业评价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导向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必须树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三)全员性

全员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提高对各职能部门、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责任,而且要求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及有效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具有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四)监控管理全程性

全过程监控管理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有效的监控既能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又为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保证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五)全面性

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中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检查、答辩、推优、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整理归档。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分别从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三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二是评价指标的分值。由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撰写过程比较清楚,所以,指导老师的初评应是对论文内容和写作过程的全面评价。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笔者参考了当前部分高校正在使用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和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学者所作的研究,构建了6个一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与水平、质量、规范化、创新;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业务能力与水平”和“质量”分值最大,占30分,其他指标的分值均为10分。具体而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

(二)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阅老师对写作过程并不清楚,只能从最终的论文稿来评价,即重点是对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与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删除了“工作态度”这个一级指标,将“工作能力”提升至“方案的设计能力”,分值增加5分;将“业务能力与水平”具体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减少5分。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阅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20%。

(三)从答辩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论文答辩能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因此在答辩这个环节,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创新、答辩;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报告内容”和“答辩”分值最大,分别占40分、30分,“创新”和“报告过程”各占20分、10分。具体而言,从答辩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答辩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三、结语

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翟岜,王存鹏.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2]陈玉现.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利,1999.

[3]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309―312.

[4]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

[5]李瑞兰.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国际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结果、状况直接涉及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一国内外均衡。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各国均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金融市场由管制到开放的过程。许多国家实践表明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潜在和积家的矛质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彻底地爆发出来,酿成经济危机。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和开放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中,实际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路径:设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领城、规模—逐步增强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场性—逐步实现涉外金融交易向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转变。

一、涉外金融交易的界定

构成金融交易的基础要素有三个:筹资人、投资人、交易货币。

一般意义上,一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与一国建立(与国际接轨)国际金融市场在概念上具有等价意义。当一国金融市场未完全开放时,客观地存在“涉外金融交易”概念,涉外金融交易既与国内金融交易不同,也与国际金融交易不同。

关于什么是国际金融交易,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可被称为“市场论”,其划分标准是资金是否跨境流动;另一种观点可被称为“要素论”,划分标准是金融交易活动中是否存在“涉外因素”。而“市场论”认为国际金融交易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可以下图表示。

在上图中,①属于国内金融交易,②③④属于国际金融交易。“涉外因素论”认为,将构成金融交易的基础要素:筹资人、投资人、货币进行组合,可产生以下几个不同的结果:

1.投资人以其本国货币贷款给其本国居民;

2.投资人以外国货币贷款给其本国居民;

3.投资人以其本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

4.投资人以外国货币(第三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

5.投资人以外国货币(筹资人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

第1种情况是100%的国内金融交易,但若担保人为境外机构,或资金被用于国际贸易,这种交易可能被认为是国际金融交易。

第3、4、5种情况,无论按“市场论”或“要素论”的标准,都是国际金融交易。

第2种情况,按“市场论”应为国内金融交易,按“要素论”应为国际金融交易。在我国现行规章制度管理下,这类交易被称为“涉外金融交易”中的“外汇贷款,’(外汇贷款属于“涉外贷款”,涉外贷款包括:外汇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外贸贷款)。

此外,还有人从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出发,以交易结果是否引起国际收支变动乃至是否影响一国外债而判断是属国内金融交易或属国际金融交易。笔者认为,应该将涉外金融交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在上述五种组合中,除第1种以外,其余四类都应界定为广义的涉外金融交易(广义的金融交易包含国际金融交易);界定狭义的涉外金融交易标准应是金融交易是否存在国家金融管制。在2、3、4、5种组合列中凡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调节机制的金融交易应定义为国际金融交易;凡以国家金融管制为主要调节机制的金融交易应定义为涉外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中的国际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结果、状况直接涉及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深层次地影响一国内外均衡。因此,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各国均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金融市场由管制到开放的过程。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路径

如果将金融市场“对外完全开放”和“对外完全不开放”作为一数轴的两端,在“完全不开放”端点附近,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交易大部分属于涉外金融交易,相应的金融交易处于国家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中;当向另一端移动时,意味着出现了国际金融交易与涉外金融交易的替代,国家金融管制趋于放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开放都是必需面对的重大间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过快开放资本市场导致的金融经济体系的波动成为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墨西哥于1993年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1994年彻底开放资本市场,允许51家外国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进人。

资本市场的过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中潜在和积累的矛盾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彻底地爆发出来,酿成1994年12月的经济危机。韩国的情形与此类似,1996年为了加人oECD,被迫接受金融自由化要求,接受允许企业自由借款的条款。一年之后的1997年,韩国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卷人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作为延迟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另一类范例,同样值得关注。日本1964年承担IMF第8条款开放经常账户义务,1984年对《外汇及其外贸管理法》进行修改,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这一过程用了20年时间。并且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限制外资进人,以及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保护的措施。对于金融市场的过度保护,使得金融体系始终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可能是导致日本经济近年来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

综观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都存在着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因为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这样在一国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双重目标统筹协调问题:实现金融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强化管制,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控制金融产品的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的做法。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业竞争力低下,实质上是以牺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并且由于强化金融管制产生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当金融市场开放后,往往长期聚集起来的金融风险在出现导火索时骤然爆发了。另一种做法是:放松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休克式和渐进式。前一种方式往往导致一国出现若干年国民经济的衰退,社会和政治领域经历较长的动荡和混乱,社会发展在历史的轨道上转向。后一方式现在得到较广泛的认可,认为在这种方式下,在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过程中,由于金融风险会不断暴露和释放出来,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从而有利于金融安全。当然,这种方式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历时较长,可能使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国内机构保护过多,会使金融体系缺乏竞争力,日本就是例证。因此,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必须把握住放松金融管制的顺序、路径和节奏。

以往,我国金融监管较多地倾向于不断强化管制,金融市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育,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和开放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中,实际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路径:设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领域、规模—逐步增强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场性。这实际上是使涉外金融交易成为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一个操作平台(尽管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路径是在为了解决当时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根据中国的承诺,加人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将大幅度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外部的金融市场动荡将如何影响我国金融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取决于国内金融机构能否抵御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外来冲击。又由于任何金融开放都是一种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因此,总结分析以往的金融开放路径,探讨如何为今后的金融开放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操作平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外汇体制改革:从涉外金融交易向国际金融交易转变的制度演进案例分析

中国自1978年一2002年,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48.73%。外汇体制改革是过去这20年推动中国出口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严格按照中央计划部门制定的进出口计划经营。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计划时,首先开列一份必须进口的物品清单,然后根据所需款额,找出国内能够出口以换取这笔外汇的物资。由于当时汇率对外贸水平和进出口货种的影响甚微,当局遂参照旅游业、华侨汇款等少数非贸易性活动可能受到的影响以制订汇率。主要根据中国一篮子消费品与世界各大城市的相对价格而做出。由于中国不少消费品定价偏低,因而大大高估了人民币。

1998年,中国决定开放经济、拓展外贸。随着外贸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汇率由原来制订外贸计划时的会计手段,变成推动进出口决策的重要信号。最初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抵消汇率偏高而对出口的抑制。其后,为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家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

第一,逐步下调官方汇率,以抵消出口成本上涨的影响。

第二,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保留部分外汇收人,以满足自身进口需要。

第三,开放外汇调剂中心,让出口企业可把外汇留成以较为有利的汇率折换成人民币。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国家以贬值为基本措施,来刺激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一次贬值是1981年1月,以2.8元人民币对1美元为内部结算价(创汇成本)。制订内部结算价时,管理当局以赚取1美元外汇的平均成本为基数,在此水平上追加10%的“利润”率。这次贬值是中国外汇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根据创汇成本,而非国内消费品相对于海外的价格而制订汇率水平。1983年到1993年期间,由于创汇成本在这期间内不断上涨,当局不断下调汇率,使出口较为有利可图。这期间,人民币先后六次贬值,幅度由9.6%到44.9%不等,官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2.8:1调到5.32:1。19叫年1月1日汇率并轨,官方汇率更一举下调到8.7:l水平。当年,出口、旅游和外来直接投资增幅分别高达31.9%、56.4%和22.7%。外汇储备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114.5%和42.6%,1998年5月达到1409亿美元。由于外汇供应增加,官方汇率逐步轻微上调。1998年4月后,官方汇率大约处于8.28元人民币对1美元的水平。贬值基本上是在市场“倒逼”下实施的,因此,贬值在一定角度上可看成是对管制的放松。

出口企业自1978年起获准留成外汇。其后,留成的比例显著提高。1979年规定,地方政府的出口如果超越前一年的水平,获准留成超出部分的40%。1985年,获准的外汇留成已不少于出口总额的25%。1991年,留成更可高达出口总额的30%,但中央政府保留权利,必要时得以调剂价收购企业30%的外汇收人(1994年统一汇价后,留成制度便被撤销)。留成制度实施后不久,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准将外汇配额转售给需要外汇作进口用的单位。这一来,企业与企业也就能够在市场上兑换外汇。持有配额的单位由于能更好地利用其外汇留成,拓展出口的积极性更高。除了用来进口产品设备,出口单位还可以以高于官方的汇率换取留成的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规模,引人了市场机制。如同留成制度,外汇调剂市场事实上也逐步加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规模;逐步加人和加大市场的机制。

1950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率先开办外汇调剂服务。有关业务迅即扩至内地12个大城市。早期的交易价是3.08元人民币对l美元。1985年,深圳设立第一家官方的外汇调剂中心。翌年,上海和北京跟进。再一年后,同类中心扩大至天津。在1985年到1987年,外汇调剂中心只对中外合资企业提供服务,国内企业不得参与。1987年,国内的轻工业公司、工艺品公司和服装业也获准在调节市场上出售留成。1988年4月,所有国内企业都获准在调剂中心上出售留成。外汇管制放宽后,外汇中心的数目和交易量都有所增加。1992年12月底,全国有100多家调剂中心,交易额达到250亿美元。在1994年的改革中,全国性的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取代了调剂中心,并实施外汇结售制度。出口企业所有外汇收人按规定一律须出售给指定的银行。对进口企业而言,企业只要向当局授权的银行出示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签发的付款通知,即可换取外汇。

以上措施,从一个角度看,实际上起到了逐步放松对涉外金融交易的严厉管制。1994年以来,最根本的变革也许是撤销调剂市场,在国内设立统一的全国性银行同业外汇市场。

在新制度下,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外经贸部实施的行政控制来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和经常账差额,而非借着对经常账的来往实施外汇管制。在新的制度下,汇率不仅影响进出口,还通过各种市场和机制间的联系,对经济造成广泛的影响。因此,制订汇率不再只是贸易和经常账的问题,必须同时考虑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各种不同利益团体的平衡、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广泛的问题。由于中国对内和对外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制订汇率时,也就不能只是为了促进出口。事实上,经过1994年的改革,中国基本上不再以创汇成本来制订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到1997年,中国的一般物价水平涨幅约50%,创汇成本也显著上升,但由于外汇供应增长,人民币汇率反而轻微上扬。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的盈利性。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加大,中国经济对内和对外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汇率的影响扩散到外贸以外的部门。中国利用汇率政策以促进出口的自由度因而有所下降。1996年以后,出口增长幅度一波三折,19%年出口只增长了1.5%,1997年出口上升20.9%,1998年,出口升幅较1997年大幅回落,1999年抬升,2000年大幅上升,2001年又大幅回落。虽然出口部门力促人民币贬值,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内外均衡,仍然保持汇率稳定。2002年初,国家进一步改革、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外汇指定银行周转金额度,降低进口企业设立外汇账户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出口企业售汇自主意愿。前不久,金融管理当局又批准四大国有银行开展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至此,在经常账户项下,人民币与外汇间的兑换(交易),在市场机制对管制的替代过程中,不断向市场化方向演变,现在离进出口企业完全意愿结售汇越来越近。

笔者认为经常项下外汇市场的开放,客观地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成功的。资本市场的开放应遵循着这一基本思路:在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规模和逐步放松对涉外金融交易的管制中,逐步开放资本市场。

参考资料

[l]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世界经济,2003,(3).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胀直接影响是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先是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胀时期应当采取的金融应当策略。

【关键词】

通货膨胀;金融;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3总结

金融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阻止通胀预期时需要采用多种经济策略。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具体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纪宏,王瑞泽.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与当前中国汇率政策[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

[2]孙玉栋,谭云.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4]王互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效应:基于SVAR框架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

[5]尤建强.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本对比以及最优通货膨胀率[D].西南财经大学,2002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本文综合微观经济学说与微观经济研究方法,运用需求和供给曲线分析归纳经济单位活动内在客观规律,提出了微观经济进深理论和更为实际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1] 钟世洪:微观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2] 茅于轼:微观经济学十讲[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濮阳市 健身俱乐部 指导员 现状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良好时期。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生活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指导员也将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职业。通过对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濮阳市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的对策,也为濮阳市健身俱乐部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1研究目的

通过对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个人档案、教学与指导等调查分析,旨在为濮阳市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各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在指导员建设和聘用方面提供参考,以促进濮阳市健身俱乐部的良性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濮阳市动起来、非凡、伊莲、力健、阳光五所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图书馆、网站,查阅有关俱乐部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文献资料及期刊论文。

2.2.2调查访谈法

对濮阳市几家健身俱乐部管理层领导、部分体育指导员进行访谈调查。

3结果与分析

3.1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性别与年龄结构

在调查的40名教练中, 女性教练有14人,占人数的35%;男性教练26人,占总人数的65%。濮阳市体育指导员教练队伍中,男性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年龄在21岁至30岁之间的,共有29人,占总人数72.5%;20岁以下有1人;30至40岁的教练有10人。从调查中发现,30~40岁年龄段的教练大多数是学校里面的体育老师,在业余时间做兼职。而21岁~30岁年龄段的教练大多是体育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的学生。

3.2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技术证书等级情况

目前濮阳市健身俱乐部指导员主要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毕业生、学校体育健身老师及健身爱好者。现代健身市场不断规范,教练员需要具备较高学历、相关的体育健身知识,以及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证书。在调查的40名教练中,曾经参加过正规的健身专业培训的教练有31人,有健身教练资格证书的有28人。通过调查认为,各类培训证书能反映健身教练实际水平的有3人,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健身教练培训管理的有34人,认为没有必要的有6人;认为教练员有必要持证上岗的有37人,认为没有必要持证上岗的有3人。

3.3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结构

体育健身指导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调查显示: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体育指导员中高中以下14人,中专学历的12人,本科在读生9人,本科学历的4人,本科以上学历的1人。由此可见,健身指导员学历偏低。

3.4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健身专业人员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现状研究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李冠昌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濮阳市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促进濮阳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濮阳市 健身俱乐部 指导员 现状尤其是较高素质的健身指导员人员缺乏,俱乐部经常遇到指导员“甩课”和临时请假,以及俱乐部为了获得人才不惜互相之间“挖墙脚”的问题;另外,部分健身指导员存在着思想松散、责任不强、服务意识淡漠、流动性大、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健身指导员对消费者的个人生活背景等信息还掌握不够,指导计划、方案和处方的针对性不强,“复印式”的健身计划使指导方式雷同,造成了对健身消费者的个别指导不足,从而影响了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与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健身指导员的文化和专业水平的构成参差不齐,还有较少比例的非专业教练进入健身俱乐部指导。

4.1.2 健身指导员的专业经历少、阅历浅、从业经验不足。

4.1.3 优秀健身指导员流动性大,指导计划与方案相近或雷同;对消费者指导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4.2建议

4.2.1加强体育指导员培训

健身指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健身俱乐部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健身指导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并进行相关考核。

4.2.2发挥体育院校的主渠道作用

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规范、课程选择空间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有条件和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指导员,是高质量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主要渠道。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双赢互利关系,使培养与使用对接起来,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将是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突出、技能全面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中坚力量。

4.2.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影响力

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但能帮助锻炼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向锻炼者传授科学健身的方法,直接增进群众的体质与健康,同时,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目前濮阳市不会锻炼的人较多,需要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却不多。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科学锻炼的意识,使人们了解体育指导员的功能和作用,知道通过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这样既加深人们对体育指导员这个新兴职业的认识,进而提高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激发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扩大濮阳市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参考文献】

[1]孙朋,簿长明.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之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1):90-91.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自古以来,收藏原本是一项追抚历史、怡养情操的文雅活动,但当前在“一切向钱看”世风的影响下,收藏却充满了“铜臭”、“诡秘”和“欺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收藏。拍卖会上动辄“亿元”的藏品,牵动着梦想“一夜致富”、企图“捡漏”的众多人的神经,许多人期望家里保存下来的古物件也能卖出“天价”;更有不法之徒挖掘古墓、盗卖文物,大肆破坏地下和地上文物,使收藏远离了“人文的精神家园”。出席本届大会的台湾“清玩雅集”的收藏家,以及来自海内外的著名收藏家,他们的收藏理念、品味和操守,值得我们每一个收藏人借鉴和效仿;他们的演讲和发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刊除对本届论坛全面报道外,将分期刊登《大会论文集》《大会采访录》《大会演讲录》中的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金秋十月,宝岛台湾天高气爽,风光迤逦迷人。10月22日下午,清玩雅集二十周年庆收藏展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拉开了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序幕。清玩雅集此次展览,堪称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图录共收录了641件藏品,由于展览场地的限制,实际展出310件。展出的收藏艺术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足以和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媲美,使参观的嘉宾大饱眼福。清玩雅集的展览,充分展现了台湾收藏家“真、稀、精”的收藏原则。

10月23日上午,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开幕式在台北市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收藏家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由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宋妍主持。首先由出会的嘉宾,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台北筹委会主任曹兴诚、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致辞。出席开幕式的台北市副市长丁庭宇、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主任陈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收藏,回归人文的精神家园”;大会的宗旨为“传承文明,保护遗产,促进交流,怡养情致”。通过举办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希望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公益性文化平台,同时为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2008年、2010年已举办了两届,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1.雅集:每届大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收藏界的专家、同道参与大会,以文会友、互相切磋。2.文献出版:出版《大会论文集》《大会采访录》《大会演讲录》等大会文献。收录各地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访收藏家和专业人士,从而推动收藏理论研究,促进历史资料抢救。3.大会论坛:每届大会设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主题论坛邀请全球数十位知名收藏家和专家,围绕大会主题等内容发表演讲,总结华人收藏的历史经验和传统精神,倡导坚守收藏责任和职业操守,并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和新对策。专题论坛邀请全球收藏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收藏界重要的、专业的、感兴趣的专题和话题,展开专题讨论。4.展览:大会悉心选择代表性收藏家的精华收藏品,供广大同好观赏品鉴。5.组织交流观光:大会组织参会代表参观当地代表性的博物馆等艺术机构,以丰富大会内容,推动业界交流。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举行嘉宾主题演讲,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周功鑫、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收藏家刘益谦、鲍铭山、曹兴诚等19人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下午4∶30,香港亚视主持人王明青女士主持收藏家对话会,上海博物馆专家陈佩芬与收藏家范季融、霍满棠就收藏与鉴赏等话题进行了饶有兴趣的对话。会后,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祝君波先生宣读《大会宣言》,与会嘉宾以热烈的掌声一致通过。最后,由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陈浩星先生代表嘉宾致辞,并表示希望在澳门承办2014年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

10月24日上午,大会举办了三场专题论坛:分别是《清玩雅集·中华文物学会专场》《收藏与文化》《收藏与市场》论坛,共有30位专家、学者和收藏家演讲。论坛期间,蔡一鸣、张宗宪等10位专家和收藏家在电视演讲会做了精彩演讲。

下午3∶00到9∶30,博物院破例安排了“故宫贵宾之夜”,与会嘉宾在故宫独享空间,参观故宫博物院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并在故宫博物院的“三希堂”共进晚餐,把会议的气氛推上了高潮。

为时三天的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清玩雅集的展览、精彩纷呈的论坛、独享空间的故宫之夜、两次600多人的盛大晚宴,以及整个会议的接待安排,堪称一流;两岸四地的收藏家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华人收藏家首次相聚在宝岛台湾,如同回到自己的家里,共享兄弟团圆的美好时光。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崛起和繁荣昌盛谱写了一曲华丽的篇章。

主题演讲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收藏,不论是器物或是古迹,为的都是传承文化,城市遗产的保存较之文物收藏确实更为艰难。中国的建筑与城市风格,在民居的表现上最具特色,因地域之分有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傣族的竹楼、安徽的“四水归堂”等各形各色的建筑,与欧洲形成完全不同的体系。

一个保存良好的古城镇甚至能看出明清乃至唐代的建筑风格,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计划地以平遥为代表开始古城保护,采取的措施是新旧分区,让老城尽可能保存原有的生活、商业形态。中国人6000年前就会运用铆榫技艺,最具代表性的“应县木塔”经历8次7级以上地震都能完好无缺,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木结构技艺抵制地震的智慧。

在我国,有太多的历史城市和收藏界一样有着假古董的问题,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真正的精神,这样的情况会随着保古意识兴起而得到改善。

周功鑫(前博物院院长):

收藏是人的天性,收藏品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知识是让人着迷于收藏的原因。博物馆的诞生,与收藏家因自己的追求并进而与世人分享的推动不无关系。

收藏家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其中的满足感还不在于取得,而是取得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与知识,也因为一人独享不如众乐,促成博物馆一个个诞生。不论私人博物馆或博物馆展览,对民众而言都是非常好的社会教育工具。

马未都(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

今日的收藏家可说处在历史的节点上,许多规则都在发生剧变。以前我常到拍卖会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发现自己举牌买什么别人就跟着举牌买什么。我问得标的人看过拍卖品吗?对方往往说没看,反正你看过了,不会错!有的人得标以后打电话给我,“马先生,这件藏品您加价10%我让给您!”让我哭笑不得。现在的收藏和过去不同,收藏的乐趣被资本主义一点点剥夺。

买了一件想买下一件是收藏,买了一件就想卖一件,那是投资。每个收藏家都曾钻过这个圈。因为中国人爱面子,每回买藏品都会超出预算,正缘于华人的面子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给予人们精神安慰,既能有精神安慰又能有物质安慰的,就是文化,收藏家从某个层面来说,也是为社会保存了精神与物质文化。今日有这么多物证,可知历史上中国文明达到的高度,华人应认识到最有价值的仍是自己的传统文化。

刘益谦(收藏家、龙美术馆创办人):

我投资创建的位于上海浦西的“龙美术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由2亿人民币买下的商场改建而成。由于之前没有经验,改建花了1年多的时间,未来展示的内容将从宋代一路扩展至当代。

“龙美术馆”内部设计拆装无数次,我太太王薇不是建筑专业,平面设计图也不是看得很懂,所以做出来一不满意就拆。我感觉“龙”作为美术馆名称不好听,但我太太就喜欢“龙的传人”。

创办美术馆“是从收藏走向高度挑战的过程”。在上海市政府力邀下,明年占地3万平方米位于浦西徐汇区的“龙当代美术馆”也将开幕。

包铭山(苏州收藏家):

(2010年为夺张大千的作品《爱痕湖》,与台湾收藏家林百里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上竞拍,最后以1亿80万人民币拍得。)

封建时期早期的收藏目标是“随葬品”,也就是“一人享用”,当今有许多珍品出自商周、春秋、秦汉的墓穴,幸好这些物品当时有随葬,在墓穴中保存数千年后,后代才有幸可以亲睹。到了封建中期收藏则成为“皇家收藏”,如同“全家享用”。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近代,收藏之目标是“子孙永宝、集团拥有”,一种形式的炫耀。诸如美国、法国、英国无不建立国家博物馆,把其他民族或前人的东西夺来,用国家拥有的面貌展示。现代收藏的终极目标是回馈社会,具有“共用”的思维,例如全球博物馆接受来自全球的捐赠,这时收藏家保持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态度。

曹兴诚(台湾著名收藏家、联华电子公司荣誉董事长):

收藏要以“一项基本、两项深入、三项原则”进行,只要对藏品有所疑虑,就将其视为赝品,绝对不要碰。

刚入市的收藏家最容易被骗,过去常有人说买到假货,就当缴学费,这是不对的。真会带真,假会带假。且往往投资太多之后,收藏家便无法承担真相,这时真假难辨了!分辨真伪,真的看熟透了,就是基本眼力。

有了眼力,接着是深入源头,因为任何的藏品都该有收藏记录,深入细节更是重要。现在赝品的制成技术,已经非常高明,慎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除最基本用放大镜等仪器检查外,最好送往专业单位用特别仪器检验。检验最好在国外做,以防检验单位与赝品制造者串通坑人。

要防赝品,最后还有三项原则,首先为有罪推论,只要觉得有异就不要碰;此外,要多多打听,向懂的人学习;最后就是非真不买。

姜昆(著名相声表演家):

自己95%的收藏品都来自艺术名家的致赠,现在都存放、展示在苏州的姜昆博物馆中。身为晚辈,我得天独厚,在跟艺术大师前辈往来中耍了点小聪明,尽量为他们服务,然后把自己位置摆准,厚脸皮去跟人家要东西,还挺成功的。启功、韩美林等名家都给我馈赠过书画作品。1977年我向相声大师马季学习时,总会在半夜捡回白天时马季丢弃的相声草稿,加以收集,如今已是我个人馆藏的珍贵手稿。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故事,而且从获赠的书画中可窥见文人交游的默契。

郑重(上海著名学者):

收藏是一种留种的事业。确实存在“藏二代”现象,而且这种世代传承的收藏精神更经常表现在世家中。以苏州“过云楼”为例,顾氏收藏逾百年,足见其注重对“藏二代”的培养,对祖上遗产具备守望精神。尽管藏家通常即富人,但富人的后代未必是藏家。有时“藏二代”家道中衰,藏品不是变卖,就是抵债,出现了“藏不过二代”的现象。因此和“官二代”、“富二代”相比,“藏二代”成长更为不易。

《清玩雅集·中华文物学会》专场论坛

王定乾(台湾寒舍艺术中心执行长):

艺术品市场形成一个新兴行业确实是趋势,老前辈所教的“真、精、稀”法则和投资股票、房地产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艺术品投资首先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再看价格合理性,最后将两者的比例平均打个分数,对入门者来说即八九不离十。

林明哲(台湾清玩雅集成员):

自己当初买林风眠、吴冠中、杨飞云等名家作品,不脱3至10万人民币之谱,然而近年这些藏品都有上千万人民币的行情。因此只要有好的眼光,中国现代艺术品很多具有才华的创新者都值得关注与投资,尤其中国艺术产业及市场规模已是全球第一,作为中华民族最繁荣安定时代的藏家,应对中国艺术品更有自信。

《收藏与文化》专场论坛

傅申(国际知名书画鉴定家、博物院专业审查委员暨顾问):

想学习书画鉴定的人,应该学习美术史,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作系统的比较,了解书画家从年轻到年老时画风的演变,才能准确判定真伪。

学鉴定只看图录是不够的,图录的彩色图片可比喻成婚纱照,容易失真。就像我日前在大学里遇到一位女学生,学生向我问好,我却记不起是何人,学生说:“老师您昨天才参加我的婚礼呢!”

周勇(广州东方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分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是建筑和馆藏品,后者是研究,私立博物馆生存之本在于研究。我们博物馆计划出版陶瓷和元青花的迹型学专著,公布陶瓷釉面图谱,让陶瓷的鉴定可像DNA鉴定一样,有量化的指标。

我馆采用景德镇出土、且有明确出土时间和地点的陶瓷片,作为建立迹型学的依据,以提供陶瓷鉴定物证系统的比对。以前学陶瓷鉴定主要是师父传徒弟,还有种说法是“传了徒弟,饿死师父”,因此这种经验传承不完全可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将出版“陶瓷迹型学概论”及“元青花迹型研究”,以图谱模型提供量化鉴定指标。

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

现在出名的碑拓,都是因为其上的题跋有名,而非碑拓本身。地下埋藏的美术世界呈现出的华彩,例如墓葬壁画、石碑、造像碑等,以往被美术史忽略。其实金石学以碑著史,以金石证绘画,以墓志比较史料,其中有很大的学问。文人收藏是寄托自己的雅兴,我为重构当代金石学谱系,跑遍河北、山东、甘肃收集墓志铭、石碑。这次到台北,拜访了甲骨文收藏量名列世界第二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收藏与市场》专场论坛

祝君波(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执行副主任):

上海成为收藏重镇,与周边江南地区南宋以降的历史有关:书画家齐聚,流派纷呈,艺术品向沪汇流,藏品来源国际化;改革开放后,海外文物回归和回流为现今一大特点,上海有了文物需求。市场兴起促成当地新一代收藏家的出现及投资热,长三角地区俨然再度跻身中国收藏 重镇。

艺术品商品结构也跟着出现变迁:书画持续一枝独秀,是拍场的主要盈利项目;但是油画和当代艺术的引入,有赖于艺术家陈逸飞带动油画在上海的热潮,上海艺术博览会也曾扮演重要角色。金融中心和都市建设将为上海的艺术市场带来前瞻性的动力,但上海拍卖行应有危机意识、提升竞争力。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由于涉及到创新技术和手法,不仅刺激社会大众对新一代艺术品的了解,对有意收藏者来说也得变化出新的收藏方式。对于当代艺术的介入与收藏,俨然是北京藏家的重要特征之一。收藏是稳定发展的事业,然而北京收藏家兴趣和品味不稳定,极可能是受到市场价格偏转影响。建立稳定趣味和值得尊敬的品味,是大陆收藏家要向海外华人收藏家学习的。

私人收藏专业化、企业收藏确立定位、艺术品收藏公共化、收藏推动当代文化和审美教育等,都是目前收藏界的重要课题。

链 接

大会宣言

(2012年10月23日于台北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全体会议通过)

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于2012年10月22至24日在台北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本届大会邀请到六百余位业界人士及贵宾莅临盛会。阮仪三、周功鑫、马未都、刘益谦、包铭山、曹兴诚等60余位专业人士发表了演讲。大会一致认为,本届大会是成功圆满的,在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历史上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会期间,台北清玩雅集邀请全体代表观摩了该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藏品展。大会对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大会认为,台北是中国大陆以外最重要的中华文物收藏基地。两岸文物和收藏的交流也是当前的热点。台北的收藏家人数多、素质高、基础深厚。在台北召开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对全球华人收藏界具有积极意义,对会议的成功举行也提供了很重要的保证。

大会期间发表的演讲、论文以及采访录,是会议的重要成果,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业界有重要的启示。大会对各位作者表示感谢,并希望业界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收藏品位和专业水平。

大会举行期间,冯明珠院长拨冗会见了本届大会的全体嘉宾,还为大会安排了“故宫贵宾之夜”专场参观活动。大会对冯院长及其同事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祝愿作为中华文化收藏重镇的博物院懿德美满,岁月静好。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创举及其所走过的历程,认为它以公益性为特征服务业界的旗帜,促进了世界华人的收藏和交流,尤其是每届大会主题所倡导的理念,在收藏界引起共鸣。

大会认为,本届大会提出收藏要回归人文精神家园的主张正逢其时。收藏历来有三个层面,即国家收藏、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而对收藏起主导意义的文人收藏,应该淡化金钱,志在传承文明,守护人文情怀,给人们以自信、尊严、宽容、谦恭和力量。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文脉。大会希望,业界同仁共同维护华人收藏中人文精神这一最初基石和永恒信念。

大会对当前收藏中过度商业化的倾向表示忧虑,对其中某些突破人文和道德底线的事例表示愤懑。大会呼吁,华人收藏家不仅独善其身,亦当兼济天下。对待中华民族的文明物证和文化遗产,收藏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除了满怀敬畏,还应恪守护持。选择收藏事业,头上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将是终身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大会诚挚感谢全体与会者和协办机构、赞助机构的热忱支持和付出。诚挚祝愿世界华人收藏事业前程似锦。

台湾“中华文物学会”

1978年,由张寿平教授联合张添根先生、郭良蕙女士、陈昌蔚先生、李叶霜先生、张心白先生等诸位同好,发起创办“中华文物学会”。1979年1月20日正式成立,为台湾内政部登记的学术社团,主要活动包含展览、讲座、研习课程、文物艺术考察、文化交流、会员服务等,以推广中华文化为宗旨,是台湾成立的第一个开放性艺术文物收藏组织。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不但见证了自1949年后台湾筚路蓝缕的经济发展进程,也体现了台湾创造“经济奇迹”后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重视,从而引领了台湾艺术文物收藏的热络风气及台湾艺术文物市场的蓬勃;台湾的艺术文物收藏基础及强度,也因此在全球艺术文物市场上动见观瞻。随着台湾人文素养的提升,经济发展的成熟,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属于精神生活追求层面的艺术文物收藏氛围,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中华文物学会属下只有一个分会—藏传佛教联谊会,出版刊物《中华文物学会会刊》。现任第十二届理事长为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定乾先生。30多年来,“台湾中华文物学会”在文物收藏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台湾“清玩雅集”

“清玩雅集”成立于1992年9月,为台湾华人雅好艺术品与文物收藏的顶级收藏家组成的团体,至今已经历20个寒暑。

“清玩雅集”作为华人收藏界声名卓著的收藏组织,多年来始终坚持“交流收藏经验、研究收藏方向、倡导收藏风气、举办讲座及展览、出版专辑,致力推广艺术文化”的核心宗旨,使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升华至保存文物与文化的责任心。“清玩雅集”对于会员的要求非常之高,成立时仅有会员17人,到2012年6月,增加到37人,都是台湾喜好收藏的著名企业家,为台湾的收藏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和促进作用。

理事长两年一任,以收多元之功与齐心贡献之意。创会会长蔡一鸣先生,历任陈启斌先生、马志玲先生、骆锦明先生、曹兴诚先生、许作钿先生、林百里先生、陈永泰先生、洪三雄先生诸位理事长,现任第十届理事长为潘文华先生。“清玩雅集”保有尊重每届理事长的传统,理事长就是大家长,会长任内为会员与团体贡献,而会员亦尊重并支持会长之决策。

近年来由于艺术市场之蓬勃发展,艺术品的收藏已成为一股新兴的时尚潮流,“清玩雅集”经历二十年之深耕,与各收藏相关团体相互砥砺交流,无论是收藏的内容、购买的活动、知名度都受到各界重视,在华人世界的艺术文物收藏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与引领作用。

资料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20年前,当1979年2月在北京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率先发表白先勇的短篇小说 《永远的尹雪艳》时,谁也未曾料到,它会成为两岸文学汇流的一只报春的燕子(注: 据手头资料统计,1979年最早发表台湾文学作品的大陆刊物共有9家,它们是《当代》( 第1期、第2期、第3期)、《上海文学》(3月号、4月号)、《长江》(第2期)、《清明》( 第2期)、《十月》(第3期)、《新苑》(第3期2篇)、《收获》(第5期、第6期各2篇)、《 作品》(9月号)、《安徽文学》(11月号),共刊登5位作家的16篇小说,他们是:聂华苓 7篇、白先勇3篇、於梨华2篇、李黎2篇、杨青矗2篇、5人中除杨青矗是台湾本土作家外 ,其余4人均为大陆至台湾再移民海外的作家。),并且带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 构性的变化。

这并非“微”言耸听。因为在此之前,两岸的分隔和对峙,不仅使分立的两岸文坛彼 此陌生,而且互存偏见。就文学研究而言,大陆所有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实际上 只是对于大陆文学状况的研究,台湾文学从未进入大陆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据此在近 几十年来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大部分还只能说是大陆地区的文学发展史 。只有随着对台湾文学(以及同时进入大陆研究者视野的香港、澳门文学)的介绍与研究 日益深入广泛,读者和研究者才逐渐意识到,缺少台湾、香港、澳门文学的当代中国文 学,还不是全部的中国文学。尽管大陆文坛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体和作家阵容,在当 代中国文学进程上占有如此重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但仅此一端,依然不能涵括当代中 国文学的全部进程和所取得的全部历史性经验与经典性成果,还不是一幅完整的当代中 国文学的图景。

这样一种学术视野和观念的变化,相信在台湾的中国文学研究者身上,也同样发生过 。

因此,如果说近20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上,有着许多重要的突破, 那么这一学术视野和观念的调整,应该是它诸多重要收获的一个意义深长的方面。

从1979年迄今大陆对于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历时20年。其中前10年,大部分是在 台湾的政治“解严”之前,后10年则在“解严”之后。由于这20年两岸社会急骤的变化 和发展,前后两个10年的历史语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大陆这20年对台湾文学的介 绍和研究,也大致地划分为承递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

关于前一个时期,我在1989年发表的《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注:该文最初发表于 《台湾文学观察杂志》创刊号,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台湾文学隔海观》(1995年3月台 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第1版)和《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台湾文学论集》(1994年11 月,海峡文艺出版社第1版)。)一文中曾经指出,影响大陆最初台湾文学研究的有两个 不可忽略的背景。其一是1979年元旦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海峡两岸持续30年的严峻对峙由此开始松动;两岸几乎完全隔绝的血缘文化,也由 此有所交流。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是在这一松动的政治背景下才得以进行(当然从 更深层的背景看,它既是走向开放的政治、经济所必然推动的文化走向,也是分久必合 的民族文化所必然呼唤的历史趋势)。因此,在初期,这一研究便不能不寓蕴着一定的 政治意味,使它有着超乎研究自身以外的其他价值和意义,在价值取向上也难以完全摆 脱特定的政治尺度的影响。其二,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起步之日,恰是台湾乡土文学论 争的结束之时。这场深刻影响台湾文学、台湾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的思想论争,同时也成 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思潮背景。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作为一个有着广泛意义 的政治文化运动,其所弘扬的民族文化、本土意识和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批判 ,对于扭转台湾自50年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文学的历史进程 和文坛的现实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场论争所观照的,主要是作为政治层面的文 学,而不是本位意义上的文学;它在价值取向上的政治判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艺术多 元的审美评价;它出于弘扬现实精神和本土文化的良好愿望,在后来被推向极端而表现 出某种观念上的偏狭和排它性。但就整体而言,台湾乡土文学论争所弘扬的民族意识和 关心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潮,与大陆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文学观念有许多契合之处。 因此,尽管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早带来台湾文坛信息的,是一批由台湾旅居海外,在 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比较倾向于现代的海外作家,使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和作品拥有大 陆最早的一批读者。但随着对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介绍,研究的重点便很快转向乡土文 学,甚至以之作为“正统”和“主潮”,来概括、评价台湾作家与作品,描述台湾文学 的发展脉络(注:这一变化可以由大陆对台湾文学的出版看到。1980年前后,最早在大 陆出版的台湾作家作品集,计有聂华苓的《台湾轶事》、《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 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白先勇小说选》等,都是台湾 旅居海外的作家带有现代倾向的作品。1981年以后的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据厦门 大学台湾研究所1984年3月编写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介绍,1981年大陆报刊介绍的4 0位台湾作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乡土作家,同年出版的《台湾中青年作家小说选》和 《望君早归》(中短篇小说选),入选的29位作家中,只有6人不是乡土派。最近两年出 版的2部台湾长篇小说和6部中短篇小说集,有5部为乡土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专条介绍了赖和、杨逵 、钟理和、吴浊流、钟肇政5位作家,也均是乡土作家。与此同时,对乡土文学的研究 ,也相应地得到加强。1982年大陆报刊发表的30多篇学术论文,绝大多数是评论台湾乡 土文学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第一届(1982年)香港台湾文学研讨会的论文集, 所收17篇论文,有11篇是对乡土文学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大陆第一 部研究台湾文学的专着《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封祖盛),就明显有着把乡土小说视 为主流的褒乡土、贬现代的倾向。)

。 来自大陆的现实政治背景,和来自台湾的文化思潮背景,都共同地突出了大陆台湾文 学研究的政治意蕴。评价最初10年大陆对台湾文学介绍与研究,我曾指出这是一场最初 受益于政治、最终又局囿于政治的要求回到文学和文学研究自身的学术进程。

事实上,最初台湾文学研究这种对于政治过分倚重的倾向,与同期大陆文学观念的变 革趋势是完全相背的。80年代大陆文学观念的变化,是由摆脱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工具 ”说开始的,力图使文学和对它的研究回到文学自身上来。这一认识的发展,也极大地 影响着同样作为当代文学范畴的台湾文学研究,使之在选择和评价上逐渐地从政治尺度 转向审美尺度,并重新审视最初的结论。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政治的进一步改革和 经济的大幅度开放,使研究者在文化上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学术上更为独立、自由 的空间。这就构成了90年代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环境。

从台湾社会和文坛的发展来看,90年代比之80年代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解严” 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给文坛带来很大的震撼。一方面是台湾文学摆脱 了自50年代以来被绑在“”战车上的泛政治化倾向以后,又在党外政治的浪潮中卷 入了另一种形态的泛政治化,甚至推出了以“”为纲领的“国家主义”形态的文学 ,进一步加剧了自乡土文学论争以来台湾文坛的分化。但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多元化存 在,也推动了文化和文学的多元化走向。多种不同形态的文学都在台湾找到自己生存和 发展的土壤。现代都市社会的发展,使消费性的文学依凭庞大的文化工业和文化消费市 场,覆盖着整个都市社会乃至它的神经末梢,成为拥有最多文化消费群体的一种流行性 的文学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承续传统情怀而融入现代思绪的新的人文关怀,搞起了另 一面文化写作的大旗;而“文学新世代”、“更新世代”和诸多名目的“新人类”、“ 新新人类”的登场,超过曾经一度主导文坛而在乡土文学论争之后进入省思和调整的现 代主义,以认同和介入都市的“后现代”立场与艺术手段,揭橥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病变 ,开拓另类空间;一直默默无闻的台湾先住民在世界性的原住民文化浪潮中,也推出自 己的作家,以极富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想象,喊出弱势族群的声音。这一切繁富多样的文 学存在,都使人强烈地感到,进入90年代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简单地沿着乡土文学论争 中“西化/乡土”“现代/写实”这二元对立和转换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的 广阔空间,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文学现象供研究者进行分析,从而也将研究者携入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另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事件是台湾开放探亲所产生的文学效应。一方面是 在探亲潮中大批台湾作家(不管是“外省”的还是“本土”的)履足大陆,或者访亲祭祖 ,或者参观旅游,母土恢宏的文化气度和现实发展,消解着他们因数十年疏隔和宣传所 积存下来的偏见与疑虑,对其创作的潜在影响将远远超过热闹一时的“探亲文学”而深 长存在。另一方面开放探亲提供了两岸作家和学者直接交流的契机,不仅在大陆,而且 在岛内。它使研究者从隔岸观花的朦胧揣测进入了实地考察的互相碰撞,其结果使大陆 研究者对台湾文学获得了实地了解的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印象,从而开拓了进行整合研究 的新思路。

在分析90年代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新背景时,还不能忽略了80年代研究所提供的基础 ,我曾经把80年代开始大陆所作的台湾文学研究,比喻成为一种经济学上的“卖方市场 ”。由于资料的匮乏和缺少对台湾文学的全面了解,研究者常常是“瞎子摸象”式地拿 到什么资料就做什么研究,其选择的自由度是极其有限的。80年代研究最重要的收获是 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基本的材料积累和脉络梳理,对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初步的 分析和定位。于八九十年代之交大陆学者出版的多种台湾文学概观、台湾文学史以及文 体史等,实际上都是对80年代研究成果的一种总结,从而为后来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资 料准备和初步分析的基础。没有80年代的资料积累和初步分析,90年代更有成效的研究 将是不可能的。

这一切都为90年代的台湾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和基础。

在论及90年代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发展时,我想先引述南京大学刘俊博士的一份抽样 调查资料(注:刘俊:《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1979-1999》,载《台湾研究集刊》1999 年第4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刘俊以在大陆颇具代表性的“人大复印资料”为视 角,对20年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进行了总体检视与分析。根据刘俊的统计,从最早发 表台湾文学研究论文的1979年3月起到1999年7月止,被收进《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中的台湾文学的论文,共计320篇。其中,属于前10年的77篇,占24.1;属于后10年 的243篇,占75.9。这个数字表明:一、后10年的研究成果远多于前10年;后10年的研 究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得到学界的重视而获得较多入选的机会。从刘俊开列的12种论文 类型前后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分析看,“作家作品研究”、“综合研究”和“文类研究 ”始终位居其他类型研究的前列。在这三类研究中,其入选论文后10年也比前10年分别 增长了75.4、85和81.8。而类似“两岸文学比较研究”、“文学史研究”等专题, 则是在后10年才出现的。因此刘俊说:“数字的背后,显示的其实是大陆的台湾文学研 究在后10年里学术兴趣的着重和学术重点的转移。在将这种‘兴趣’和‘重点’与前10 年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轨迹,那就是:以10年 为界,在后10年里,作家作品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思潮、流派、社团研究、研究之研 究呈稳步增长之势;两岸文学比较研究、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和文学史研究从无到有; 综合研究、文类研究、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研究成为‘热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 究等有所进展,但仍然属于‘冷门’。”

这是一个从数字分析中就可以看到的显着的变化:无论在研究层面的扩展,或者研究 成果的数量上,后10年都远远超过了前10年。

这种外在形态上的变化,还表现在研究的布局上。前10年得风气之先的主要是广东、 福建,以及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后10年已明显地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包括 江西、上海、江苏、安徽、辽宁、四川、陕西,乃至遥远的新疆,都有从事这一领域教 学和研究的人员与机构存在。特别是台湾开放探亲以后,文化人进入大陆的旅行路线, 除了故乡,首先便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以及在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意 义的大城市,如南京、上海、重庆等以及一些文化旅游大省。因此,两岸直接的文化、 文学交流的重心也移向北京,并向全国一些中心城市扩散;闽粤两省以语言和地域之利 的研究优势,正在退居次要。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形成了北部、 中部和南部三个中心点。首先当之无愧的是北京。作为全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的中 国社会科学院与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都设有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它们汇同北 京以及北方一些大学和机构,集合了一批深有影响的资深学者,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 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次是中部的南京,集合了江苏、上海、安徽、山东等省的一批 学者,后来居上地在近年的台湾文学研究中提供了许多重要成果。南部则以闽粤赣为主 ,继续发挥着先行的优势,仍是大陆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与研究布局发生变化的同时,是研究人员构成的调整。最初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 大都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可能接触和占有这方面研究资料的人。在大陆早期的台湾文学 的研究中,并不是谁想研究就可以研究的。由于资料的不易获得,它存在着一个与其他 领域不尽相同的,由研究对象来选择研究者的现象。后10年的变化首先在于资料的获得 较为便易之后,就有可能使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

上一篇:自主探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然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