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7 03:47:16

律师培训

律师培训篇1

在市司法局的组织和安排之下我如期参加了简短的为期5天的上岗前的培训。作为一名年轻的实习律师在听取各位老前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业务技能、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经验传授后,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不断启发了我的办案思维,纠正了我之前对律师整个行业状况的误区认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逐步坚定了我的律师之梦,使我获得了宝贵的执业经验,使我从迷茫、渺茫之中有了更清新的认识。从而为我真正走上执业律师道路扫清了不少障碍和困难,为我年轻时期的执业奠定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我有丰富的内心思想,坚定的意志,但拘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我只能用这朴实的语言文字记录下这培训期间的点滴心得,供大家比照以及自我提醒,在交流当中让思想的碰撞逬擦出最具生命力的火花。

我是个简单的人,对律师行业怀着美好的憧憬。在结合培训期间的内容和自己平时的思考,从作为青年律师应具备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两个方面做简陋的叙陈,望大家能对此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

我做实习律师已接近一年,在一年中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上至高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做为一名青年律师需具备怎么样的思想意识有了初浅的认识。虽初浅,但原汁原味,回味无穷。我认为在这期间我们应该对现阶段的执业环境和律师未来的发展前景能够有个正确的认识,在执业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思维和立足于长远未来的意识,在执业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在挫折之中坚定自己的执业信心,端正自己的执业态度。

(一)执业环境的认识

我们的律师行业有这样一个“二八”或“三七”共识。我们年轻律师队伍十分庞大,但拥有的案源微乎及微,生存状况和条件异常艰辛。但是随着律师行业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执业环境有了更好的改善。党和国家对律师行业有了更大的支持和扶助,为我们年轻律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同时社会各阶层人士法律意识不断地加强,维护权益的意识得到普遍地宣传,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总体上:我们应对执业环境有一个乐观的认识,这是今后执业的基础。

(二)专业思维

在律师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培养专业性思维,这是法律职业者区别于其他法律忠实者的最大区别。在思考法律问题时我们应有一个良好法律思维,能够认清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在办理具体案件中要秉承一个法律者的思维,并使其运化于具体的办案过程中。同时也应具备一些其他的专业思维,让自己的思维有一个体系,来应对各种疑难案件。专业思维是律师执业的保证。

(三)长远发展的意识

律师行业是一个太阳永远高挂的产业,各界人士都予以充分肯定。律师是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重要推动者。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作为律师也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和国家对律师的发展足够重视和关心。我我们应树立长远的意识,这些现在的挫折和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也是成长所必经的阶段。我们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只要我们认清这一点,树立长远意识,才能真正坚定地继续走未来的路。

(四)坚定信念的意识

律师执业的道路异常艰辛,年轻律师的背后更是如此。成功的律师背后必经历过很深的迷惘,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尝尽人生冷暖。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一路走下去?那就是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我们年轻律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克服各种挫折和困难,承受住各种压力和打击,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不断成熟,在此过程中真正磨练自己,使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蜕变,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杰出的优秀的律师。这是做为执业律师所必须的一种情商。

二、行动意识方面

律师的行动意识决定着你能走多远,决定着你的未来,是以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律师走向成功优秀律师所必须具备的。在平时的积累和思考之中,我认为我们的行动意识主要包括我们的计划能力和的执行能力以、学习能力以及专业化能力,我对此做简陋的叙陈。

(一)计划能力方面

计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我们的执业和规划能力。我们必须要有职业规划,长远目标可以模糊,但近期目标绝对要清晰和明确。在执业过程当中适时调整,使职业规划真正发挥其作用。作为我,我也会有一个短期的3—5年得规划,在年青执业时期尤为重要。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会做如下具体规划。1、专业知识方面:因自己是在基层律师事务所,考虑到生存是第一个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会以一些基础案件做起,重点抓住像民间借贷、婚姻纠纷、交通事故以及一般的劳动纠纷、合同纠纷。在这些常见的案件中掌握一些办案经验,积累自己的人生阅历,一边自己解决生存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在3至5年期间我需选定更为合理更为准确的专业化方向,并做好一些深入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期间中注意规划和积累,才能为我们以后的执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2、其他方面:对其他方面如业务量,业务案源拓展方面的规划。在执业期间选择适合推销,营销自己的方式,并每月每阶段去努力有意识开拓案源。具体可以是通过对一方面案件的规定深入学习后,去为一些需要服务的对象开展具体的讲演,以此达到巩固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宣传自己的两种效果。当然也要通过其他方式宣传,逐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扎扎实实将业务有所扩大和发展。

(二)执行能力方面

对自己职业、学习要有规划,在规划过后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力是职业规划实现的保障,只有有执行力的规划才是有生命力的规划。对自己的业务学习进度,案源拓展方面的规划必须有一个执行力。学习能力是左右青年律师的法宝,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元素,是做到成功执业必不可或缺的。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也需要向其他优秀律师学习,真正做到能让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会重点做好一下两方面的学习安排。1、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化的学习,对一些具体规定做深入了解。学习掌握《民政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刑法》《刑政诉讼法》《合同法》的规定,能够对一般的案件的具体规定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深入研究《合同法》等一些非常专业化的知识。2、非专业化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为自己以后进入非诉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坚持关注社会经济方面发展,坚持每星期完整读一份报纸。比如说像《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都是十分好的报纸,只要坚持,我们就会有不浅的收获。

(三)专业化方面能力

专业化是律师业发展的方面,现在是如此,今后亦是如此。提高自己专业化能力是律师业务做强做大的基础,是律师走向成功所必需的条件。任何一个律师业务都是可以专业化,在做好专业化时能取得较大成就。如何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应结合具体情况,我作为基层的年轻律师,我专业化的方向先定位于以劳动纠纷的方面着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件规定,尤其需注重一些地方性政策和文件。在培养自己专业化能力时我们应静心思考学会总结和耐得住寂寞。

为期5天的培训一眨眼即过,前辈们所能传授的是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未来的执业之路漫长而曲折。我们需要将前辈们的经验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摆好自己的执业心态,在执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坚持务实学习的态度。以业务专业化为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在执业中树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去为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坚信自己的理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律师,在法律的海洋中遨游,在职业中实现人生目标,真正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出谋划策,从而从法律层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律师培训篇2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新信息、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过渡时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法学更不例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八十年代初期在“法律工具论”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法律本科毕业生,如果毕业后从来没有“充电”,那么,二十年后,很可能根本听不懂大学同学关于法律或法学的专业谈话。

面对现实,面对挑战,企图学习上一劳永……

对作为法律实践者的律师,不仅司法部领导强调过要“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懂科技”,而且在律师业务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的“组织律师学习政治和法律业务知识,总结、交流律师的工作经验”这种法律顾问处(律师事务所)自行组织学习的做法,改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当中的“律师协会履行下列职责:(三)组织律师业务培训”即由律师协会组织律师业务培训的制度,从而不仅使该项制度法律化,而且提高了要求,加强了行业协会的监督,使业务更加落实到实处,避免了律师事务所组织学习的流于形式、缺乏监督、层次不高、培训资源不能共享等等弊端;此外,作为配套管理措施,1996年11月25日司法部《律师执业证管理办法》将律师“完成业务培训的证明”作为律师办理执业证年度注册的必备文件;2003年5月30日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则明确要求律师“参加年检注册和律师培训情况”作为律师执业档案至少应当包括的材料,可见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律师业务培训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上的逐步加大。

1997年3月13日司法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律师培训工作的通知》规定了现行的律师业务培训制度主要内容:每年度培训不少于40课时;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含有关司法解释)、与律师从事业务有关的经济、科技等领域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司法部和全国律协颁布的有关律师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和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方面的规章等等;培训方式为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律师参加境外培训和学历教育,亦可视为完成了本年度业务培训的课时;培训机构上由省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负责组织;凡未经刑事辩护业务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的律师,不得出庭辩护;建立律师培训登录制度,从1997年度年检注册后开始,参加规定课时的培训作为律师注册的前提条件之一;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律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二、现行律师业务培训制度的缺憾

现行律师培训制度在向律师及时传播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理念(如知识更新、终生教育等等),交流业务经验,提高律师业务水平等等方面无疑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部处于律师法和刑事诉讼法实施后而“急就章”出台的律师业务培训制度的不完善之处也是明显的(当然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从合法性、合理性及我国律师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角度反思、评判现行的律师业务培训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提高律师业务培训制度的效率、改革我国律师业务管理体制、促进司法行政部门依法行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现行律师业务培训制度似乎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过多地包揽了本属于律师

协会的法定职责,与早在1993年12月就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当中即已明确的,要建立司法行政机关行政管理与律师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向司法行政机关宏观管理下的律师协会行业管理体制过渡的要求相左。

1997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明确将“组织律师业务培训”作为律师协会的法定职责,且并未限定一定是“省级以上”律师协会才有此项职责。而司法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律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则就律师培训事项不仅避开中华全国律协发号施令,而且,还将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组织培训的主要主体,且阻却了省级以下律师协会对其依法拥有的“组织律师业务培训”职责的行使。尽管实际培训中地市级律协甚至县级律协也在组织律师业务培训,但这就人为的造成了立法和规章的不统一,令各级律协处于尴尬之地。而由司法行政机关对培训学时、培训方式、具体培训内容等等细节进行过多的描写,则显然有碍“司法行政机关宏观管理下的律师协会行业管理体制”这一改革目标与理念的实现。

2、培训实行“一刀切”,缺乏起码的针对性,造成了培训对象上“培训过度”

和“培训不足”缺陷并存,不符合教育学基本规律。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对律师的急切需求也就造成了我国律师队伍法律水平的巨大参差不齐,法律大专与法学博士共存,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同在,地区差别更是明显,以致于立法和司法考试办法至今还在对“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这一本来就已经不高的起点进行  “地区变通”,弱化取得法律执业资格起码的学历要求。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法律大专生、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谓“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缺乏起码的量化要求,几乎成了“毫无意义的空气震动”)充斥律师队伍;同时,由于律师行业的相对工薪阶层而言的自由和高收入(当然也是高风险),连年来吸引了不少法学(律)硕士博士以及法学专家教授(兼职为主)加入其中。

按照教育规律,“因材施教”乃是教育效率和合理性基本要求。不分对象、不顾现实,一律同样的学时、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培训方式,似乎是犯了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早就批评过的“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错误,其结果必然造成培训对象上“培训过度”和“培训不足”缺陷并存,不符合教育学基本规律。

3、  有关“凡未经刑事辩护业务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的律师,不得出庭辩护”

等刑事辩护培训内容实际上以抽象行政行为的方式剥夺了律师的刑事案件辩护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有关律师可以“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请,为其提供法律咨询,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的规定,侵犯了律师的依法执业权。

注意到修正后的199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律师执业当中极有可能会遭致公、检不配合甚至职业报复的历史背景,也许司法部当时确实是出于对律师的一片关爱之心而有此规定,从情理也可以理解。果真如此,则乃是司法部针对律师执业当中极有可能会遭致公、检不配合甚至职业报复这一顽症开错了药方。以抽象的侵犯律师依法执业权的违法行政规定来对付司法机关在律师执业过程中而进行的具体的侵害律师执业权的行为,不仅让律师执业权遭受了双重的侵害,而且付出十分沉重的法治上的代价。

4、  所谓建立律师培训登录制度、参加规定课时的培训作为律师注册的前提条

件之一的做法,尽管符合行政效率原则,有其合理之处,且有司法部部门规章可资参考,但法律依据不足。

司法行政权作为行政权的一种,是“法无明文规定即不可为之”的公权力;而与其相对应,律师执业权则是属于私权利之列,“法无明文规定即不受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公民取得律师执业权的积极要件乃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具有律师资格;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品行良好”;消极要件主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以及“国家机关的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律师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得执业”。  除此之外,非有违法及违反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并受停止执业、吊销律师执业证书之处罚者,已经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其执业权利不应受到法外限制。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明确“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监督”权力必须以法律为界限。换言之,离开律师法的规定设置律师执业证书注册制度以及实行参加规定课时的培训作为律师注册的前提条件之一、未经注册的律师执业证书无效的做法实际上背离了律师法有关律师执业消极条件的规定,在限制了律师执业权的同时为司法行政部门自我扩权创造了条件。因此,尽管这种做法客观上很符合行政管理上的效率原则,有其合理之处,但严格说来这种没有法律根据、自我扩权的规章本身的合法性就令人怀疑,其法律依据并不充足。

5、  忽视了律师学历的差别而规定的学历课时认可制度缺乏公平,不分学历状

况而笼统规定“律师参加境外培训和学历教育,亦可视为完成了本年度业务培训的课时”实际上是促成了低学历免律师业务培训的做法。

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起码学历一般应为本科学历,2002年1月30日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律师工作改革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力争到2006年底除个别地区外,使45岁以下的律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可见达到本科学历乃是法律要求、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如果将为“本科达标”而进行的学历教育的课时“视为完成了本年度业务培训的课时”,则显然是相对加重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法律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律师的培训负担,减轻的恰恰是应该加强培训的大专学历者的培训义务,如此“鞭打快牛”式的“反向免培训”的做法,忽视了对谁更该加强律师业务培训、对谁更应该减少或者免除常规的律师业务培训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不仅极不合理,而且似乎也与律师业务培训的宗旨背道而驰。

6、尽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初步消除了律师、法官、检察官三者在职业资格准入上的法律障碍,但在业务培训上依然是各自为政、自我封闭,不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化。

三、  完善现行律师业务培训制度的几点构想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律师师法的有关规定,并参照“司法行政机关宏观管理下的律师协会行业管理体制”这一律师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目前据称已至攻坚阶段的我国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完善我国律师业务培训制度提出如下构想,供律师协会与司法行政部门决策时参考。

1、  根据现行律师法的有关“组织律师业务培训”系律师协会的职责的规定,

在司法部的指导、监督下,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按照其章程的规定,制定《律师业务培训指引》或类似行业规范,指导各级律师协会依法组织律师业务培训工作,改变现行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律师培训工作的通知》言不正、名不顺的尴尬局面。

2、  针对律师学历、资历、水平的不同,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分级规定每

年律师应完成的培训学时和培训方式。

其中,对于没有取得法律专业本科学历或其他专业硕士学历的律师(可称为“重点培训人员”),应加大培训学时,每年至少应为96学时(即平均每月培训不少于一个工作日)且培训方式应为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非自学方式,切实提高律师业务素质。

对于其余人员,即达到法律本科但未获得相应的法学教研或律师系列副高级以上职称者,或虽有硕士以上学位但不具备法律系列本科以上学历者(可称为“一般培训人员”),每年的律师业务培训学时至少应为目前的40学时且培训方式应为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非自学方式。

对于已经取得法学(律)硕士以上学历、或法律本科以上学历且获得法学教研或律师系列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可称为“实质免培训人员”),可不要求具体学时、不限定具体的培训方式,允许其自学。之所以称只为“实质免培训人员”而不实行免培训制度,乃是至少在理念上应体现“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生教育体系”的要求。

3、  对于不具备国民序列教育本科学历(主要是部分不具备本科学历的“重点

培训人员”)、为达到国民教育序列本科学历而参加学历教育学习的律师,不得抵扣律师业务培训学时。

对于其他类型的学历教育,如已经具备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参加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学时,同样不得抵扣律师业务培训学时,理由是首先应当鼓励律师取得法律系列本科以上的学历。

此外,如已经具备法律本科学历、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或具备非法律专业本科学历、参加法律(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学习的,可以根据有效学习单上记载的学时,抵扣律师业务培训学时。

4、  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得在律师业务培训的规定中违法限制律师的

执业权。诸如“凡未经刑事辩护业务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的律师,不得出庭辩护”之类的侵犯律师执业权的规定,应该坚决予以摒弃。

5、  鉴于律师执业证书年检注册制度并无法律规定,从而建立律师培训登录制

度、参加规定课时的培训作为律师注册的前提条件之一的做法就更显得“合理不合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乃是必然趋势,为避免司法行政机关可能因“合理不合法”所带来的“好心没好报”,也为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司法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意识,应尽快确认律师执业证书年检制度的法律地位,将其写进律师法。这样年检时所需的有关材料如律师业务培训证明可以顺理成章地通过司法部规章来作具体规定;同时,也和2003年8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前瞻地衔接起来。否则,仅仅以“律师执业证书年检制度乃是律师执业证书这一行政许可具体规定”为由,进而在法律明文规定的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的应当提交的文件(申请书、律师资格证明、申请人所在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实习鉴定材料、申请人身份证明的复印件)以外增加其他文件、从而实质上提高了许可发放律师执业证书的法定要求,是很难在合法性上自圆其说的。  

6、强化“法律共同体”意识,可由司法部出面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协调(这倒是十分宏观的司法行政管理内容,司法部理应当仁不让),在律师、法官、检察官培训方面互相开放、互相认同;必要时,可以共同组织“法律职业年度培训”,在法律职业业务培训上策应中国司法改革的深化。

律师培训篇3

下面我就几个我认为重要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从第一天李会长讲课开始,就有好多律师讲我们律师应走专业化的道路,要一门精,不要样样都懂,样样又都不行。好多律师都好拿英美、香港来举例,证明律师专业化的重要性。直到后来一位律师讲到台湾律师的情况时,说人家台湾的高雄平均每2个半律师就有一个所,且大多律师都是“万金油”律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就在想,为什么台湾会和英美,香港不一样呢?难道台湾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吗?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呢?突然我恍然大悟了,我明白了,两者区别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处在不同的法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我们大家都知道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适用上要证明问题或者说论证某一观点时的论证方法不同——前者习惯用归纳的形式,后者者习惯用演绎形式。归纳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归纳是从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它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即前提真结论未必真。它是从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透过大量的现象来抓本质,将一定的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大陆法系则是演绎法,特征是从一般到个别,也就是从一般的原理为前提去论证个别事物,从而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

这样的论证问题方法的差异表现在立法上就是——英美法系采用的是判例法,大陆法系则是成文法。判例法其基本原理是“遵循先例”,即法院审理案件时,必须将先前法院的判例作为审理和裁决的法律依据;对于本院和上级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所处理过的问题,如果再遇到与其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在没有新情况和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时,就不得作出与过去的判决相反或不一致的判决。法院的审级越高,其判例适用的范围就越广,所有法院必须考虑本院以前的判例;上诉审法院一般也要受自己判例的约束,最高审级法院判例,对所有下级法院都有约束力。大陆法系则是规则明确、系统。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概念体系、制度体系,运用容易。是指从一个大前提出发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如果大前提包含了小前提,从而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例如大前提,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在实行判例法的国家,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各国的判例浩如烟海,使得这些判例法国家的诉讼越来越职业化,对法律界人士的专业化要求程度也就更高。律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也是从卷帙浩瀚的判例汇编中搜觅出自认为最利于自己的当事人的判例,并精巧地运用区别技术。判例法将创制法律的权利交给了法官,法官就成了立法者,可以说法官每天都在创设新的法律,只要他们审理案件,其审理的过程也就是立法的过程。英美国家法官断案遵循“遵从先例”原则,就是从以前判断的先例中抽取其法律原则和精神以作为以后断案的准绳,每个有拘束力的案例大多收编进判例汇编,导致判例汇编浩如烟海,即使是以之作为职业的法官也是棘手难从,没有长期的法学专门训练是根本无法驾驭判例法的。这样形成严重的职业门槛,法律行业成为巨大的产业,全社会在法律的规制下运转,普通人根本就是处于法律人的统治之下。判例浩如烟海,相应的法律也就是浩如烟海了,在这样的国家,要想成为“万金油”律师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单单就一个法学领域的法律就天天有新的,天天需要律师去领会和掌握,律师们那里还会有心思学习其他的呢?律师们想专业化程度不高也不行啊。也就是说在实行判例法的国家,律师想成为“万金油”型的是想都不用想的事,而不是你律师个人愿意不愿意的事。人家英国就单单从律师一开始入职就分工明确,即事务律师与出庭律师。

律师培训篇4

过去的一年,为了更好的组织我律师事务所各律师进行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我律师事务所律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我律师事务所律师业务,我积极探索加强执业律师业务培训的途径,以不断开拓律师业务为核心,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在各位领导的鞭策和帮助下,我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现作如下汇报:

一、严格律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树立悦泰律师的品牌。

我们律师事务所律师人数不多,在全国是个小所,但我们的管理是常抓不懈。为了搞好工作,我所还增设了行政管理一职,聘请具有工作经验的同志专抓内部管理。由于严格管理,我所自成立以来,尚没有发现一个执业律师违规执业,市司法局、市律协也没有接到过一起对我所律师的投诉。

二、积极组织我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业务培训,积极探索全面加强律师业务培训的途径和方式。

我定期组织我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进行培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执业的律师进行了系统化的专项培训。同时定时在所内组织职业律师对新法颁布、理论前沿、律师实务热点等重大课题进行讨论,对一些疑难案件进行研讨。我事务所还积极参加律师协会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内律师均能够认真学习,强化业务水平。

三、为广大群众提供有偿法律服务市场,提高律师地位。在律师业务中民事辩护是我的长项,经常办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案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认真受理所接收的案件,为广大委托人热情服务,急委托人之所急,遵守律师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同时,我所对定期来所的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帮助弱势群体。我所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地展开了律师业务,并要求我所律师牢记律师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工作者,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了律师的责任感。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其他律师事务所的先进经验。

我所在与其他律师事务所沟通、交流方面进行尝试。多次组织本所与其他律师事务所律师进行经验交流及研讨会议,就各律师事务所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同时,借研讨的契机,与其他律师一起探讨律师业务的新领域。在此工程中,我们讨积极学习大连同行的先进经验,以共同促进大连律师的发展。

五、组织执业律师加强理论学习,撰写法律文章,搜集经典案例。

为了加强我所律师对理论及实务方面的研究,我们决定编撰法律论文、搜集案例,不仅研究一些热点的法律法规,同时不放松对其他相对较冷僻的法律条文的探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律师事物所执业律师也曾在刊物上发表法律论文及与法律有关的评论。我们会对所撰写的法律论文进行讨论、评定,以保证论文的质量。

回顾过去一年所作的工作,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我律师事务所给位律师的勤苦劳动,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一、业务培训工作方面有:业务培训专业化、系统性不够,对其他非法律知识的研讨涉及也鲜少。我们律师事务所刚刚成立,对于业务培训也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业务培训工作进展稍显缓慢。

二、业务研究、制定业务规范及业务拓展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大力加强。《1》

以上不足也是我们2010年度改进工作的重点,下一年度,我们将继续加强工作的规范化,加大监督考核所内律师业务水平的力度,完善培训律师业务的体系。继续推进我律师事务所专业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进程,探索适合我律师事务所发展的管理模式。

以上报告,请各位领导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谢谢。

律师培训篇5

关键词: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培训

法律人才培养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法学教学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检法工作人员及律师走进法律人才培训的课堂。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文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变革的挑战和法学教育自身质量的挑战。①所以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求,急需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法学应用型人才,建构新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沿袭了前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奠定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因其专业口径过窄的原因,严重地阻碍了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培养目标单一化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位,渠道多,层次广,形式杂,这对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且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起点较低,仅仅局限在满足某一特定部门或岗位的工作需要上。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具体化,学生所能的岗位已按培养目标予以定格。但是培训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位变动是非常频繁的事情。例如在检察院,一个检查人员接受职务侦查专业培训不久后被调往公诉部门从事公诉业务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此检查人员培训内容仅限于职务侦查方面。所以法律岗位之间的"内部"调整,也会因为这种培训目标下的专业教育过细而不能胜任。

(二)以理论教授为主

在我国的法学教育方法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是被受教的对象。在法律人才培训中也延续了这种教学模式,老师以讲解法理论和注释法律条文为主,培训学生只需熟记一成不变的要领和早已确定的结论,而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纯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践,导致培训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能力上的缺陷,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考试方法陈旧单调

目前法学教育的考试模式主要目的是考察培训学生对培训内容的熟悉程度、掌握程度,能否准确完整地复述所谓的"标准答案"决定了考生能否取得高分,这种考试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让培训学生多次反复加强深化着本身就相当严重的理论思维模式,这就使得培训学生视野变得短浅单一,无法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有深度的分析理解,既埋没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又考察不出学生的真实知识能力水平。

二、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法学培训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和质疑,因此法学教育界开始探索如何改进我国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这些模式运用到法律人才培训中。

(一)教师传授式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最为传统流行的模式, 我国大学讲坛基本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 几乎上课就是由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学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埋头死记,同时也学生很少提出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他们害怕因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有不同就不能通过考核。长期以来, 学生便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习惯性的全盘服从, 而不去考虑知识、真理的多样性,。学生们已经懒的主动去思考,而是习惯于被动的思考, 习惯于迅速找到"标准答案"而不会去想标准答案也许并不存在。虽然这种培训模式存在弊端但也并非就是一无是处,每一种教学方式在历史上存在都有其相应的理由和价值, 教师传授式培养模式的明显优点在于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概括、抽象和培养理性思维, 法理和法律概念在无数法律规则中出现使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清晰敏捷的观察能力。概念和原理的广泛联系,帮助了学生对各种假设法律状态的了解, 从而可以轻松的运用逻辑思维来选定相关法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接受科学的系统知识,从相关概念到法律特征, 从法理到发展规律, 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 每个教学内容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展开和完成,学生只负责一点点地接受相关讲授内容。当然, 这要求了讲授的老师需具备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学科知识,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维启发下, 学会思考、获得知识、开阔思维 。

(二)案例培养模式

案例培养教学法是指在对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进行讲授解释时, 结合相关典型司法判例加以分析讨论, 进而对相关法学原理和法律规则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不同的国家法律在形式上各有特点,法律文化及历史传统也存在差异, 案例教学法只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学方法中占据主要地位, 相反大陆法系国家则并不重视。近期以来, 法学学术界开始逐步重视相关案例研究, 教育界也意识到加强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这中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法律和提高实践中操作运用法律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这对于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案例培训教学方式对老师要求很高, 实施案例讲授的教师需具备丰富的法律实战经验和分析案情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老师引导组织案例培训讲授的保障和前提。此外, 老师的工作内容还包括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编写案例解析思路, 并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 既要防止出现课堂反映冷淡还要避免个别问题上学生因过于偏执而破坏了案例培训的整体计划。实际中真正具备这一能力的老师并不多见。

(三)模拟法庭培养模式

模拟法庭是指在某一特定场所内重现真实的法庭场景, 并模拟法庭审理现场过程。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扮演法庭中的各个角色参与到模拟法庭的审理中, 参与者把实体法与程序法运用于某一特定案件, 经过每一个诉讼环节, 解决法庭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问题。模拟法庭培养模式调动了老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特别是极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变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其个性能力和聪明才智, 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在法学教育中。在法律人才培训中,公检法工作人员及律师可以互换角色扮演法庭中的人物,以此获得更深刻和直观的庭审体验。但此培养模式有一个问题,能够参加法律庭审模拟的只有少数人(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证人、书记员),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台下观看,真正能够实际参与并得到锻炼人是少数。即使克服了这一问题, 一次模拟需要消耗的时间甚,培训学生的模拟次数是有限的。

(四)法律诊所教育培养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了一种新兴的法学教育方式即法律诊所教育。这最初是医学院学生临床实习所采取的的诊所式教育模式,美国法学院将其引入法学教育中, 让学生身临在一个或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真实的案件, 通过亲自参加诉讼的方法认识和深入学习法律规范, 同时也为委托人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对他们的法律问题进行诊断,开出处方,为他们找到法律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学习律师的执业技能是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在2000年也引入法律诊所教育培养模式, 并且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从而也引发了法学教育方式的相关变革。同样在法律人才培训中也可以引进法律诊所培养模式,使得培训学生通过案件、参加诉讼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的深意,公检法及律师角色的互换可以使得他们更加了解彼此工作的流程与难点。这些探索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法学教育的改革是有利的, 是具推进性的。但也有工匠式培养之嫌, 基础理论训练欠缺, 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制约。

三、合理构建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法治的进步与发展与法律人才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为此,笔者认为,根据中国法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及法律人才培训的现状,应当重构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官、律师等高级专门法律人才。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应该加深、放宽法学培训的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出国内的法律高级人才,又要培养出国际法律人才;既要培养出法律人才,又要培养出治国之才,更要培养出善于规则创新、制度创新的高级人才,也就是复合型法律人才。法学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满足社会上的需求,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是讲究层次的,所以法律人才的培养也要分层次。笔者认为不能完全笼统地界定一个统一的、通行的培养目标, 而要根据办学层次的不同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 比如说针对硕士生尤其是博士生应着重培养研究型学术人才, 针对法学本科生的层次应着重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针对被禁招以前的法学大中专生则只能培养为法律辅助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已入职的法律工作者应根据其工作部门的需求进行专门培训,同时也要对其他工作部门的运行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在职人员的法律培训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对象, 因此科学地制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目标应该是将培训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者,方向是应用型复合人才。这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史哲等人文素质,也要求了学生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即宽厚的专业知识, 对法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科学成就有所了解, 能够熟练地应用法律思维去处理、分析复杂的法律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 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社会组织能力、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能力等。

(二)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相衔接,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较之其他一些学科更为明显。因此,在法学教育上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微观操作,都要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突出学科的特色。美国法学教授托马斯.摩根讲道:"法学院的学生们需要工作技能,忽略技能训练会给学生们带来危害, 技能应该伴随学生度过整个工作生涯",而目前中国法学院毕业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突出。所以, 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建立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的法学教育环境②:(1)完善培训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实体法讲授要引入相关的案例, 开展课堂讨论、互动式、提问式、为主要方式的案例教学, 各有关教师须编写案例课程, 供学生阅读使用。三大诉讼法要开设模拟法庭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亲临庭审现场的感受直观掌握三大诉讼法的基本程序和庭审规程。( 2)定期组织培训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参与相关司法活动, 如旁听法院和仲裁机构开庭, 协助法官、仲裁员、律师进行审判、仲裁、取证、调解、辩护、、商业谈判等等工作, 通过这些司法活动, 使学生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加强法律实践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条件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咨询、立法讨论、法律援助等等社会实践活动,这可增强学生参加公益服务的意识和历史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3)建立校内外两支强健的教师队伍,校内需加强建设师资队伍,组织老师走到社会中去,积极的对社会上出现的法律问题通过研究作出有力的回应,课堂教学中也应理论联系实际。校外要建立一支特聘的教师队伍, 聘请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等参与教学活动。法律教育的老师多是从硕士生、博士生中产生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夫,但同样也存在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低下的问题。老师在讲授中本身就可能对实践环节有所轻视, 即使知道问题的存在,也会因为自己实践经验的匮乏而难以从法律职业化的角度去探索、组织教学活动。不同的是,那些在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的的法官, 检察官、律师们却具备了有些丰富的经验。虽然时间精力的限度, 聘请这些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成为教师不太容易,但是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们都有教育学子的情怀。所以,可以考虑邀请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来校举办一些讲座,或者走进课堂讲解实践中经历的典型案例, 让培训学生通过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们来了解法律运行现状, 为其今后进入相关部门奠定心理和能力上的基础③。

(三)借鉴西方先进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度,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案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引入中国,一些高校已开始尝试着诊所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可以为中国法学教育所借鉴。美国法学教育届的同行们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着训练法学院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宗旨,开始探索实践性的法学教育模式。这就包括以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cy) 为主的相关实际性法律教育的课程, 其意在塑造法学教育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抄写讲授老师的笔记,而是在为真实的案例或模拟案例忙着写出计划、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讨论、同当事人交流等。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原告、被告以及人等不同的角色, 这要求他们要学会与各种法律工作人员打交道,学会法庭辩论的技巧和调查取证的方法等等。通过一系列谈判、协商、辩论以及询问等基本诉讼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们提供了接触各类司法机关、案件、和当事人沟通的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办案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和熟悉掌握具体操办案件的步骤。当然,诊所式的教育模式不仅给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向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这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课前准备教案、按照教案讲授的老师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这是决定培养目标的基础要件,对完成培养目标有着导向、保证和动力作用。东吴大学的创办者曾说过这样一段的话:"律师,人民的天然的正当的领袖, 他们应率先阻止堕落并维护美德。"同时,律师"不应只是探究技巧和学识, 还应成为一个品质无瑕、完善无缺的人"④。没有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支撑, 就不会出现现代法律职业。正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重视法学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中国的司法腐败现象才如此严重。忽视法律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司法职业队伍缺乏法律职业道德。所以,为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保持法律职业者共同体的社会形象, 就需要加强法律职业者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 使其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提升道德修养。目前,各个培训院校也应尽快开设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课程,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 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通过演示观摩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从反面警示、正面引导来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增强从事法律职业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感,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作风,逐步树立其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坚定其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需注意的是,仅仅依靠讲解法律职业伦理课来全面提升培训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法学教育的每一过程和每一环节。

四、结语

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中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了传统社会制度条件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日渐暴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旧式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样的作为法律在职工作人员,一方面通过法律培训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如何更好的构建法律人才培训的模式,是值得法学教育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议题。

注释:

①周世中,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梁斌:"对高等法学教育模式转变的思考" ,载《老行者之家》2001年第11期

③胡亚球:"对我国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④席建松,陈异慧:"高等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律师培训篇6

[关键词]中关法学实践教学;法学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29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1

[本刊网址]http://

传统法学教育主要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国法学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国家教育部或是各地区法学院校都比较重视开展法学实践教学。法学实训教学的发展是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都发挥出重要作用。法学实训教学不单单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日常对学生实训技能培养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人深的逐步深入教学。我国法学教育对于实训教学的研究理论和模式设计仍处在探索时期,导致法学实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文以中美法学实践教学发展为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提出改革法学实训教学的策略。

一、简述美国法学实训教学发展情况

美国哈佛大学是法学实训教学的发源地,随之世界上其他国家争相效仿,世界范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法学实践教育模式。当然,美国的法学实训性教学最独特,该国把法学教育看做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的形式一般为法律诊所和模拟课程这两种形式。美国法学院效仿医学院采用诊所实习的培养医生的模式实施了一种法学实践方式。可以在法学院创建律师事务所或与其性质类似的机构,法学院内具有律师执照的老师可以在该机构执业,但老师在执业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从接待当事人、起草文书等流程像准律师一样对案件加以处理,进而缩小院校教育与技能培训之间的差距。但单一依靠法律诊所无法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的问题。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模式普遍重视向学生传授法学的理念及规范的法律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根据这种培养模式步入社会的学生,会扑鼻感觉书本上的法律规范在实际应用在变得较为模糊,同时课堂上分析的案例在现实中却又无法找到可套用的具体事实。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实训教学的经验,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训教学体系。可以在法学院创建一个律师事务所,但因老师的数量、时间、精力受到限制,因此能参与法律诊所实习的学生较少,这也无法满足普遍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的需求。开展外部实习可以有效解决法律诊所资源受限制的问题,但怎样对外部实习教学效果予以评价成为重要问题。此时有一种实践教学模拟课程形式出现,模拟课程是把学生划分为小组,多个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角色对现实中出现的法律情境进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模拟课程尝试与多媒体教学环境实施链接,各个院校为此创建计算机辅助法律教育平台。美国实践教学模式自产生经历了长时期的变化,这种模拟课程的开设是实践教学发展至一定阶段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法学实践性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弊端。

二、法学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一)开展实训教学,有助于鼓励学生学习主动性。推行实训教学很好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老师为学生准备最新的教学材料,同时提出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从法律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在学习小组内发表各自对问题的认识进行交流,从而更有效解决问题。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获取最佳的解决办法,学生会翻看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类似案例,从而得出最佳的判断,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原理,实现知识内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探讨,更加深入的理解法学概念及其法律规范,这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传统教学不同获取的这些认识不是因外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冷静分析和思考得到的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达到最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在模拟教学模式下老师把更多的发言权转移至学生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合理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转换。实训教学过程中,平等的交流关系尤为重要,老师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但不能给予传统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提出疑惑,进而以平等交流共同讨论的模式从传统理论说教模式中解脱出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教学重视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给出自己对法学原理的见解,学生不受限于课本上传授的理论知识,锻炼了大胆质疑的精神,这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学生可以在团队的相互交流中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正是法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我国改革法学实训教学的策略

我国在2000年基于美国福特基金的支持,采用国内知名的法学院校开展法律诊所的教学模式,从而逐步深入发展。我国法学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实训教学进行合理改革,创设新的教学模式,确保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一)创新实训教学计划及课程。制定法学实训教学计划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处理,首先处理好与专业总体教学计划之间的关联,其次处理好实训教训综合规划与专门规划的关系。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实训计划,内容包含各项具体技能的训练目标、课程设置情况、实训办法、测评实训效果等。法律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把技能训练当做主干课程进行安排。可以开设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课程,实训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法律职业伦理原则、参照法律生活实际原则、学习致用原则等。

(二)创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法学院校对法律专业配备的老师也必须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法律技能训练教师队伍包含专任教师及特聘教师两种。专任教师就是由法律院校的教师组成,专任老师不只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具有从事法律实践活动。解决实际出现法律问题的能力。特聘教师是对专任教师的有效补充,也是法律技能实训教学队伍必不可少的力量,特聘教师主要是从法律事务部门选取的专家、业务能手组成。

(三)法学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基地是法律院校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训练场所,也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本条件。法学实训教学离不开教学基地这一载体,实训基地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就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模拟实际岗位群体的基本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有效确保课堂教学不能完成的技能操作。校内实训场地可以模拟谁料法庭、谈判室等来培养学生专业的法律语言及专业技能。校外实训场地是根据该行业的特色对学生展开培训,有效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选取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与老师实践、学生实习基地给予统筹规划,最好做到一地多用的模式。创建实训基地应该遵循管理方便、利益共享的原则。

(四)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引入诊所教学法。合理的教学模式作为创建实训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诊所法律教育就是基于老师的引导为基础,学习积极参加法律程序各个方面实施教学。诊所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办法就是模拟训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方法根据划分角度不同展现出不一样的形式,首先,根据模拟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教师模拟、师生共同模拟。学生模拟等形式。根据不同的模拟对象,又可以划分为虚拟场景模拟、片段模拟、事件处理模拟等,模拟训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个假设得情境中,人为制造出多种复杂困难的情境。让学生锻炼独自解决问题处理文明的具体能力。随之观察学生突遇问题的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就是老师给予案件的相关信息或协助收集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解读案例,明确案件存在争议的焦点,找寻解决争议的方案。案例教学法在实践性教学初期普遍应用,我国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案例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案例大多为已知或虚拟的案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所学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使用办法因人、案件不同而有所差异。诊所老师可以根据自己选取的典型案例,自行创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展开讨论。在激励的讨论和争辩中,找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可以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觉学生内在的潜力及智慧,确保所学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检验实训教学效果。法律实训教学效能测试应该从以下方面人手:①实训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衡定标准以学校所培养的法律职业人才满足用人机构的要求为准则;②实训教学是否满足专业课程培养的需求,是否满足法学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③高质量的组织人员:学校设置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必须以提升效率作为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围绕实训的任务进行,提倡工作人员一专多能,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标准。

结语

总之,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实践教学存在肤浅性、短暂性等不足之处,可以效仿美国模拟课堂方法,采用课堂式的实训辅助校内外实训资源,进而创建有层次、有计划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开设法学实训课有助于提升法学专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全面的法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婷婷.法学实训教学概述[J].成人教育,2011( 12):112 - 113.

[2]潘宏丽.浅谈司法警官院校法学实训教学[J].华章,2011( 31):181 - 182.

[3]韦雪梅.高职院校法学课堂实训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2( 18):27 - 28.

[4]李晓攀,王静.法律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 21):129 - 131.

[5]赵丽敏.论法学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构建[J].东方青年・教师,2013( 13):37 - 38.

[6]万政伟.公安院校提升法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144 - 145.

律师培训篇7

论文关键词 警察培训 法学教育 公安业务

系统、专业的警察法学教育是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可以说,警察法学教育对警察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合格的公安警察执法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警察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警察学历法学教育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本文就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谈点体会。

一、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重视不够

1999年修正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作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12月1日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时要求:在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执法环境,必须更加注重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把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一名民警头脑中,落实到每一名民警实际行动中,贯穿到每一项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但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对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和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教育内容重视不够。

(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论证,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没有完整建立和形成

警察培训法学教育,长期以来是缺乏统一的完整教学体系。对各警种民警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教学体系既无完整的教学大纲也无统一教学计划,更无具体的讲授体系和框架,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确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时教学内容的确立是根据执法形势的需要来确立的,属于应急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没有认真调研确立和形成。据调研,不少的公安院校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警种民警法律培训,常常不分警种和层次,只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或与公安执法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法律专题讲座,民事法律基本没有涉及。这样进行法律培训,常导致培训民警法律知识的单一、缺少系统性,民警培训后无法系统掌握与自身警种和层次执法所需要的法律知识。

(三)重法学理论灌输和法律注释,培训法学教学与公安执法实践相脱离

公安院校的培训法学教学,仍存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灌输的多,一言堂的居多,教师上课,满足于法律的注释,缺乏启发教学,双向交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有案例教学,也就是老师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供培训学员讨论或案例对抗辩论。担任法学培训教学的教师没有深入到公安执法一线,收集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在培训教学中的教师也较少深入公安执法一线了解公安警察执法的现状、难点和热点问题。法学教学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法学教学,贴近实战,学以致用严重不够,教师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的法律条文到抽象的理论的解释,授课内容,没有贴近公安执法实践,教师对公安执法实践的信息缺乏了解和熟悉,授课无针对性,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内容,授课吃力、讲不清、讲不透,更谈不上形象生动、准确,解决公安执法实际问题。

(四)民警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滞后公安执法新形势

公安执法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公安执法的疑难问题经常出现。但法学培训教学的内容,仍然是几年前就准备和编写好的讲义或课件。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远跟不上公安执法形势的发展变化。培训后的民警总感觉培训后没有新的收获,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五)时间极短的培训,无法实施完整的法学培训教育

目前各种警察培训不少,但大多数是分警种的极短的三至五天的专业业务培训,对法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顾及。由于培训时间短,课程内容多,不同警种的必需的法学教学内容无法安排。只能象征性地开设一、二个与本培训警种有关的法律专题讲座。如开办的国内安全保卫民警培训班,总共三天,只安排了一个国保管辖案件法律适用专题讲座(一个半学时)。时间稍微长的初任培训班和司晋督培训班,由于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多,法学教育培训也只有象征性安排几个法律专题讲座。

(六)培训法学教育中的考试和训练基本上走形式

培训考试是所有课程或专题讲座全部内容的综合考试,法学培训教学内容只不过是综合考试中的一小部分,考试题目也是几年前就命好的题目,考试几轮后,所有的题目基本已全部泄密,每次考试就成为做练习而已。由于时间短,法学教学实训内容或训练基本没有时间安排和开展,实训内容和安排形同虚设。

二、造成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现状及问题的原因

1.警察培训教育对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对警察执法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安工作是执法工作,良好的法治理念是执法的前提和思想基础。但长期以来,警察培训教育对此认识不够或没有形成共识。

2.警察培训教育没有真正认识到,公安警察的所有业务工作实际上都是执法工作,片面认为公安工作只是公安业务工作,培训中只注重公安业务专业知识培训,不重视法学知识培训和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培养。

3.警察培训教育由于对法学教育的片面和错误认识,在制定警察培训大纲或方案时,重点考虑地是如何提高培训警察的公安业务素质和业务办案能力,较少考虑如何提高培训公安警察的法治理念、执法理念以及岗位执法能力,必然导致培训教学中法学教育内容缺失或内容极少的现状。

4.导致警察培训教学民事法律知识培训内容重视不够的原因是,认为民事(间)纠纷是法院管辖的案件,基层组织调解的事情,与公安工作关系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大量的民事(间)纠纷与违反治安案件牵连在一起,不少的刑事案件、违反治安案件是民事(间)纠纷引发或延伸,与公安执法密切相关。涉案群众常常请求公安机关处理或调解,但处理案件的民警民事法律知识十分缺少,甚至空白。处理或调解群众请求的民事纠纷案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引发群众申诉、信访。

三、解决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

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制定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法学教育培训大纲和计划,在大纲或培训计划中,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应当具备哪些专业法律知识点作出明确规定,便于法学培训教学的开展和进行。

(二)实施贴近实战、贴近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业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措施

质量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在职民警培训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贴近实际需要的警察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较少,警察培训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纯完成培训任务的倾向。再加上现有培训内容陈旧、滞后,范围狭窄,缺乏针对性;任课教师缺乏公安执法实践经验,对公安执法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授课内容难以与公安实际执法相融合。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要在于培训前就要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编写了贴近实战的培训教学大纲和讲义,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实战训练时间和内容。在职民警培训只有在培训内容上切实改变以往重过程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公安执法实际出发,突出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才能较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三)采取适合在职警察培训实际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不能针对在职培训警察的实际特点因人施教,仍旧沿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培训缺乏吸引力,学员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应付考试,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采取切合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剖析、典型案例经验总结和探讨等授课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积极性,使在职培训民警易学、易懂、易会。只有在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单一的授课模式,注意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民警的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激发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基本知识的法律课教学,应把课堂上教师精讲与学员的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辅导给合起来进行教学,彻底摈弃单一陈旧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意课堂上提问、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与学双向交流,切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应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讲清讲透,以学员够用为原则。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执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法律理论、法律基本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

(四)改革对学员法律培训的考核方式

对学员法律课的考核要改变单纯以笔试定优劣的考试方式。要采取笔试、口试、动手操作能力、案例分析报告、案例辩论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笔试、口试的考题,应特别注重必备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基本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核。考题应取消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填空题和简答题的题型,可采用进行分析、理解的判断题、辩析题、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等考试题目类型。

(五)担任培训教学的教师熟悉了解公安执法,是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要打破目前法律课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的教学局面,必须让教师多接触、了解公安业务和公安执法的实践。担任培训法学教学的教师应定期到公安执法部门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通专结合的“双师型”的教师,既具有较强的法律课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公安执法能力,同时有较宽广的法律知识和某一法律学科专门的特长。

(六)分警种和不同层次实施法律专业知识培训

公安机关是我国执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与其他执法机关的不同在于它的执法权限具有双重性质,即公安机关既行使公安行政执法权,又行使公安刑事司法权(立案侦查刑事案件和执行部分刑罚的权力)。公安机关这两个方面的执法权,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分工,是由不同的执法业务部门及相应的警种公安民警来实施和完成的。目前,公安执法业务部门一线执法警种主要有治安、刑侦、经侦、交管、国保、缉毒、缉私等主要警种,每一个业务部门及相应的警种的公安民警所需要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是各不相同的,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全部业务工作都是执法活动,公安机关能否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关系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的树立。因此应当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执法核心能力培养实施法学教育,才能适应新的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

(七)注重培养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

律师培训篇8

【关键词】在职教师 英国教育 特点分析 培训模式 经验总结

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国际共识,许多国家都建立并完善了在职教育模式,在职教育业成为我国教育探讨的热点。在职教育模式的开展是基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模式的成熟等多个方面,在各个国家的在职研究与发展中,英国是比较成功的示范案例,作为一个兼具典型与独特性的发达国家,英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其实施过程中显示出的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借鉴的方面。

一、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特点分析

1.以政策法规为基础的机制保障

浏览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在职教育模式诞生之初,英国国家与政府就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法规趋于完善,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坚定的保障。1972年,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在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将在职教师模式纳入市场管理的轨道,对问责与评价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英国在职教师培训模式法规制定的黄金时期,法律法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英国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的开展与施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在职教师培训模式上突出校本培训特色

英国在推广实施在职培训,以最基本的校本培训为主体培训模式。选择校本培训模式是由校本培训本身的优势决定的。校本培训从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更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校问题的解决与研究。校本课程是对英国自古以来注重实干、重视经验的民族传统的延续,又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潮流相契合。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英国市场,更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在职教育假设成产品,教师则是消费者,教师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校本课程模式,诸多缘由使得校本培训逐渐发展成为英国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基础性模式。

3.伙伴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英国的在职教育中,英国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量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论点,可以说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教育共识。在遇到专业理论学习机会时,更多的教师选择观摩与参观的形式,通过伙伴合作的形式进行疑难问题的探讨,在交流中发现自身认识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伙伴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成为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一大特色。

二、英国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教育机制

英国在职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律法规的强力保障,这也是英国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对应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我国的在职教育模式提供法律保障与制度前提。针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针对教育整体行业规范的《教育法》,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管理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行规定》等,虽然项目繁多,但是其多是相关规定,并没有为教师的在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职责限制,条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在今后的法律制定与完善中,我们应将重点放在法律对教师在职教育形式的维护与保障上。

2.发展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

英国在职教育在推广与执行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切实利益。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教师的在职教育被正式推向市场,在市场模式下,学校为获取生源与必要的教育经费,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都极力寻找一种内在诉求。我国在职教育在实施初期更多的是“公益性”事业,由国家财政拨款,缺乏必要的市场刺激,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职教育对自身的素质要求,在接受在职培训时处于被动,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校不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教师在职培训是浪费教师资源、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我国在职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将在职教育放到市场,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3.加强院校合作联系,主推伙伴合作方式

在前面我们提到对于英国教师来说其更喜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在该形式的指导下,在职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决定的。院校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与联系,教师的在职学习依然停留在本体知识与条件知识的讲授上,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实践经验。造成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在今后的在职教育实施中,我们应该适当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探讨学术问题,主推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互动,在增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

英国教师的在职教育已经趋向成熟,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相对落后,一方面是国情与民族传统的制约,另一方面是认识经验不足。本文通过对英国在职教育研究与探讨,分析了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特点,对其优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将对我国今后的教师在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特点探析[J].教育研究,2010.12:103~106.

上一篇:家长培训范文 下一篇:员工培训与开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