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时间:2023-09-25 00:22:04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篇1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写作;专业性

一、引言

新媒体是基于传统的媒体,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式,它的优点是人们可以随时地进行浏览和阅读新闻消息,也可以作为自媒体进行发表自己发现的新闻消息,人们可以随时地进行新闻的评论及发表自己的个人想法,新媒体的出现,给社会各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伴随着现代化电子产品的崛起,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大范围的被运用、普及,具有操作简单,随时观看的优点。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坐在电视面前等待着广播电视新闻开播的习惯,使观看新闻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进行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由支配查阅自己喜欢的新闻。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台需要调整发展、进行战略改革、进行转型升级、进行创新新闻写作要求,是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举措。自媒体是新媒体的附属,现在属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许多社会民众都可以通过网站、微博、视频软件、微信等渠道查看新闻及新闻消息,但是如何辨别其中新闻的真伪,避免虚假不良的新闻消息对人们身心造成的伤害。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认识到传统媒体新闻的优点了,即使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电视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及冲击,但是,如果广播电视台能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并进行融合发展,那么它的发展前途就会不可限量的,因为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信息前都会经过严格审核,且工作人员都拥有较强的职业素养,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事情的真相更能让人信服,会杜绝一切不良虚假新闻信息的及出现。

二、新媒体时代下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传播时效慢现阶段中,网络的广泛运用及普及,推进了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发展了许多网络媒体和自媒体,这些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成了观看新闻的首先渠道。人们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来进行新闻的浏览,其中比起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的观看更加方便、快捷,这是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相比,新媒体的即时性更强,使人们可以快速地获得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与对新闻时效的追求,而广播电视的时效性较差,新闻传播的速度较滞后,同一条新闻,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二)缺乏互动性与感情交流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是具有单向性的,它是通过电视节目的广播形式进行灌输式的新闻传递。在此之间,广播电视与观众缺乏互动,不能及时地了解到观众的思想和诉求。而新媒体下的网络媒体、自媒体具有在传播的途中与观众有着较紧密的互动,使观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能在新闻下方进行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及立场,还可以进行对其他人的评论点赞及认同,通过点赞的方式置顶一些重要的信息、诉求、观点,使观众的参与度最大化,这因此也成为新媒体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缺乏多变的阅读模式及观看时间新闻广播节目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新闻的传播,其传播方式也比较单一、乏味,使观众的选择得到限制,不能满足观众对阅读新闻各种方面的需求。而新媒体则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选择新闻,进行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等多种新闻的选择阅读及切换,而且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观看新闻,不再受制于时间的约束,新媒体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新闻阅读需求。新媒体的崛起,使广播电视新闻面临着重要的困境及冲击。广播电视台需要根据新媒体新闻的写作新诉求,打造拓展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及方法,打造出另有特色、别具一格的广播电视节目。

三、基于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新诉求的几点探究

(一)对不同的受众人群进行满足由于新闻阅读的群体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在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时,需要根据新闻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新闻写作。例如体育新闻栏目,它的主要阅读群体都是体育爱好者,在进行体育新闻的写作时,新闻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激情与活力,表达及传递阳光、积极、拼搏的正能量,竞技体育的特点与文字语言相结合,达到从内容上吸引观众,提高观众的阅读及观看兴趣。其中对社会新闻的写作中,需要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实际,其中的语言表达应更加浅显易懂、“接地气”,便于不同群体的受众更加容易理解及接受。要使用恰当的“新词”“流行词”来活跃新闻的氛围,增加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央视新闻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庄重、认真的感觉,现在也开始把适应社会的潮流用词运用到新闻中去。例如,2017年的除夕新闻,主持人说到了“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等,文采幽默风趣,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新闻更加有趣味性,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强的共鸣及良好的反响。

(二)对不同的载体进行兼顾新闻写作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对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做到同步进行,也要针对不同软件媒体作出相应的改革,例如,手机电视、平板电视、数字广播等,新闻写作要对不同的载体进行兼顾,并符合人们阅读、收看、点播的需求,结合载体的特点进行写作升级。例如,对习惯用数字电视观看新闻的用户,则是采取颜色鲜艳、醒目标题、特点配图来吸引人们进行点阅及观看。对手机电视用户新闻写作则是要符合手机用户快速阅读、实时获取新闻的习惯,采取具有简明、具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对于网页新闻的写作风格要求就是要做到丰富和充实内容,在用网页浏览新闻的时候会有着显示页面大的特点,可以在写作中的文章中多配图片以此来丰富新闻内容,新闻的图片与关键词要有吸引观众的特点,吸引观众进行点击及浏览,同时也要兼顾新闻内容的写作风格要具有新颖、有吸引力的特点,并要写作具有专业性。

(三)对新闻专业性及真实性进行优化升级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及进步下,新闻写作的新诉求是首选做到确保新闻的专业性、新闻的权威性,其次是满足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受众人群,在此之间要兼顾新闻写作、配图、用词要顺应社会风气及社会热点,杜绝引用低俗词语、非专业的配图降低新闻的权威性。为了保证新闻的专业性、树立权威的形象,在进行新闻播报的节目中,对不同的主持风格的主持人进行合理、优化分配,根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及性格类型进行合理的设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新闻消息途径也越来越广泛,甚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但是,这种新闻的是没有经过审核的,致使现在社会中散播着很多虚假的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除了要重视还原事情的真实情况,也要重视对事件的深度解读,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及传播健康的、正能量的新闻。

(四)重视声像的结合对广播电视的新闻除了对写作内容的重视,也要对声音及影像的契合度进行重视,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构成部分,声音和影像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借助声音和影像能够达到表述新闻事件的作用,可以将新闻事件更好地进行还原及展现,使观众更能清楚地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内容及重点。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要提高对声音、影像的融合,让文字、声音、影像做到相互协调、相互辅助,力争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感官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文字的表达与想要表达的观点有着统一性,可以适当地代入一些感情,避免广播电视新闻如同朗读一样,没有感情的表达。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写作篇2

关键词: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电视是现代传播媒介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大众都通过电视这个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文字语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探究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写作技巧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电视的传播方式具有声画并举、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等特点,并且其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翔实的各类资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闻节目,因其客观公正、迅速简要地向大众报道新闻事实,所以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别的传播媒体不同,电视新闻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可想而知,一条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解说,是很难被大众理解的。由此可见,文字解说是对画面的有力补充,不仅能深度挖掘画面内涵,而且还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另外,精彩的文字解说还能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所以,合理运用写作技巧会给画面的文字解说增色不少,更能突出新闻的传播效果,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一)新闻内容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误导大众。人们都说新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实,因此新闻写作也应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事实说话,既是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实践方法,同时更是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客观、公正。所以在现代电视新闻写作中,切忌说大话、讲空话和假话,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会使电视栏目失去民众的信任,更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实事求是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虚构,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既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有任何违背客观事物本质的歪曲或掩盖现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所以成了被大众熟悉、青睐的电视栏目。

(二)写作主题力求精练

电视新闻报道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长篇大论、语言华丽。现代电视新闻写作要突出“短小、凝练”的特点,在最短的播报时间里,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向观众传达大量有效的信息,并使文字语言和电视画面相结合,做到文字与画面互为补充,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新闻写作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必须集中表现主题,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就抓住新闻的要领,否则就会给观众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进行电视新闻写作时,文字语言要尽量精炼,不要繁冗啰嗦,不然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所以,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要精心提炼客观内容以揭示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这方面,台湾电视新闻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大部分的台湾媒体要求其短新闻内容在一分半之内,并且在一分半的新闻内,要加入大量的同期声以及足够的信息,这就让台湾的短新闻非常紧凑,给电视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三)语言重视口语化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获得广泛受众群体的认可。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仍然要讲究技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播报。首先,新闻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书面语、文言文,要把其转化为口语。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才能使观众不会产生难以理解的感受,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实话实说,向老百姓讲述新闻事实,应避免使用让人觉得深奥难懂的词汇,特别是一些生造词汇。另外,在现代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朴实自然,如果一味地拐弯抹角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听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文字的音韵效果,少用一些形容词、虚词,多用一些动词、实词,多使用双音节词,使表达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通常人们更容易接受节奏感强的语句,其有加深记忆、引起共鸣的作用。

(四)写作内容新鲜准确

新闻要达到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新闻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了解社会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在科技如此发达、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得惊人。这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并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把新闻报道写得又快、又好,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把目光锁定在新闻报道中。同时,新闻写作不能啰嗦冗长,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所侧重,使观众明白新闻报道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耐人寻味,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写作时要多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现在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新闻采写人员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突出新闻的深度,这一点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字写作水平,不断创新与突破,力争新闻报道更富特色和魅力,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带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综合传播效应,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守祥.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0(06):22.

[2]曾传东,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3(33):101.

[3]冯珠.广播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革新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13):35.

电视新闻写作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义;研究

一、前言

在当前的媒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下,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这一传统媒体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承担起党和人民喉舌之职能,并获得受众的认可,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提高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辑记者而言,其稿件的写作质量直接影响新闻播出的效果。为了在满足节目需求的同时,获得受众的认可,就需要编辑记者具有强烈的对象感,抓住语旨核心来提高新闻稿件的写作质量。

二、要确保新闻稿件写作内容能够生动、形象且真实地还原新闻事实

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中,编辑记者就如同受众的眼睛,由于受众群体并非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内容来获取新闻真相,所以新闻内容是否能够充分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就依赖于编辑记者文字转述与加工的质量。要想赋予新闻信息内容以现场感,就需要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注重句子句型的应用。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陈述句来强化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编辑记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凭借自己在新闻事件中的采访与观察来获取信息的,并对该信息内容进行搜集整理与加工来尽量还原新闻事实,确保受众能够透过编辑记者的眼睛重回新闻事件的现场,呈现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的核心就是传递信息;而信息的内容需要编辑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再现新闻事件为出发点与归宿,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以平等关系为基础诉说新闻事件,将新闻事件的始末讲述清楚。而采用陈述句来传递信息,能够确保二者间关系的平等性,将新闻事件的始末直接传达给受众,在避免受众产生反感心理的同时,还原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以主动句式生动形象且逼真地呈现新闻内容

在新闻中,编辑记者一般会以主动句式来编辑信息,此种句式在促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新闻生动形象且逼真地再现于受众面前。编辑记者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现在进行时句式来赋予新闻事件以生命力。通过运用主动句式,将新闻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的行为生动地再现出来,进而通过行为来展现新闻当事人的心态等一系列信息,受众在接收这一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以新闻事件的再现来强化新闻质量。而如果采用被动句式,给人的感觉是在讲述一件事情的结果,难以赋予新闻信息以生命力与感染力,即使再真实也无法营造出相应的新闻画面效果。

三、要确保新闻稿件的语旨关系能够满足新闻主播播报之需

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播作为新闻信息的直接播出者与传递者,与编辑记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语旨关系。受众无法直接获得编辑记者所编辑的新闻信息,而是借助主播的转述来获得新闻信息。所以,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强调听觉的重要性,并要求兼顾字幕内容,以更好地帮助受众理解与接收新闻信息内容。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要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认识到主播与自身所存在的关联性,充分考虑主播在播送新闻信息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确保所写出的新闻稿件便于主播播出,以提高新闻播出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应从如下两方面进行语旨意识的把握:

(一)以汉字的形式来转述数据信息

在电视广播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数据。在编辑数据信息时,如果数字较大,像几百万、几千万这种数字信息,就需要将数字以汉字的形式进行编辑,这样在实际播送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主播还是对受众而言,都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数据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主播而言,如果在播送的过程中,相应的数字是以阿拉伯数字进行表述的,如5430000万,其在播送的过程中需要先过脑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准备传送,而将其写成“五百四十三万”,就能够确保主播第一时间流利且准确地传达信息,且受众也能更好地接收信息。而针对一些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在编辑的过程中可采用“大约”等词语,如“1516.1吨盐”,可以写成“一千五百多吨盐”的形式,既不影响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方便主播播送。

(二)要尽量采用短句

对于主播而言,如果在播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语句过长会使其不好掌握语句的停顿,如果肺活量不足,气息也跟不上,就会导致句子难以被完整地读出,造成受众理解上出现歧义,并直接影响新闻的播出质量。所以,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短句形式表达新闻信息,确保主播在播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在语义上的正确停顿,以实现新闻信息的连贯播出,避免出现错误语义而误导受众。

四、结语

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中,需要新闻编辑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语旨意识,要从受众与主播这两个角度来编写新闻稿件。一方面,要应用陈述句以及主动句句式,在与受众搭建平等关系的同时,将新闻事件真实且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受众,以当好群众的“眼睛”;另一方面,要从主播播送新闻信息的角度出发,尽量采用短句,并针对数据数字信息进行文字转换,以确保主播能够流程顺利地播送新闻,进而为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双梅.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的方法和误区探究[J].新闻论坛,2013(04):29-32.

[2]李佐丰,赵均,张武江.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70-74+83.

[3]康茜.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135.

电视新闻写作篇4

1、新闻采写内容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价值和生命,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能够有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层面的状态予以真实再现,是确保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电视新闻采写过程中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坚守职业道德准则,不夸大其辞,在思想上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努力做到所采写的新闻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

2、新闻采写工作的独立性原则

新闻之所以吸引人的眼球关键点在于其独特性,这是提升其影响力,也即点击率的关键所在,而这又从根本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写编工作中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否以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抓住新闻事件、问题的重点,满足读者的多元化新闻需求。一般而言,新闻独立性强调挖掘新闻的深层信息,不能人云亦云,照搬抄袭他人新闻,否则终将湮没殆尽,走向消亡,最终影响的是新闻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同时,采访和写作方式不能流于平淡,要凸显新闻本身的特点,找准采访点,应该具备独立的新闻热点判断能力、独立的报道选材能力以及独立的采写能力,针对不同的新闻,采用不同的采写方法,灵活调整,做到稳准狠。

3、新闻采写的延展性原则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并抢占了新闻市场的大半份额,也引发了新闻领域竞争愈演愈烈,而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重大独家新闻无疑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途径,但并不是唯一方式,尤其是在新闻素材共享的信息时代下,要抢占“新闻头条”并非易事,这也成为新闻采写中面临的困境,而在“第一战场”失利下,则凸显了新闻延展性的重要性,新闻采写编中如若能够从新的角度和写作手法上弥补原先的失利,并引发社会对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不失为一种新闻优势。

二、新闻采访和写作方法和技巧分析

1、加强新闻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新闻工作者采访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从而理论联系实践,层层深入。新闻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新闻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多样性,其不仅包含新闻学基础性知识,更是包含了多题材、多角度新闻采写编的相关专业知识,例如财经新闻多会涉及经济知识,因此新闻采写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提升需要重点从这两方面出发,充分利用一切碎片和系统学习时间,加强多元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博学多才能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新闻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

2、推进阅读和分析新闻能力的培养

专业的新闻采写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新闻理论及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意识的培养阅读、分析新闻的能力,提升对新闻的敏锐度和独到见解,由此才能够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一般而言,这方面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每天读报的习惯,并能够依据所报道新闻延伸、扩展相关新闻知识,分析其中新闻切入点和专业见解,从而在不断积累中不断掌握阅读、分析技巧,以其提升自身综合新闻素养。

3、增强新闻采访和写作相关训练

新闻采写能力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还需要在实践的不断磨练中才能够得以显著提升,因此应加强实践训练,从而积累有效的实践经验,如可安排采写着自行策划和采写相关新闻题材,并将其与优秀新闻者的策划结果进行比较,使其更加鲜明的发展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同时,鼓励和引导新闻采写工作者关注身边的新闻,结合自身所学新闻知识研究、分析新闻采写要点,抓住关键所在,锻炼采访和写作技巧,增加实践训练,从而得以有效提升。

4、注重运用采访提问技巧

要在新闻采访中挖掘到事实真相,记者用什么方式、提什么问题关乎采访成败。面对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新闻记者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各种提问方式,为新闻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首先,注意“细节化”,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提问时要挖掘细微的闪光点,有了事实的细节,并找到细节的独特之处,就保证了所采访到的事实的唯一性,从而能获得较大的新闻价值;其次,尊重受访者记者的言语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关系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取得被采访者的配合;再次,围绕主题提问记者对采访的目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确切知道应从采访中得到什么,如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问题,明确哪些是基本问题、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困难棘手问题等。

电视新闻写作篇5

电视新闻写作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必须具备真实性;同时,新闻写作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这两方面是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兼具的要素。笔者结合自身担任电视新闻编辑五载的经历,试论新闻写作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真实是基础,是根基;文学性是基于真实性之上的深加工。

电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是新闻众多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这是不容置疑的。离开真实,新闻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新闻写作中,个别记者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新闻、编造新闻,仅仅凭借想当然就去写作,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新闻当事人。这样的新闻报道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仍然没有任何新闻价值。

这里有一个“度”很难把握:新闻离不开与事件相关的事实,抒情只是缘事而发,并受事实约束,所以要求记者要掌握好抒情的度。新闻写作既要不违背真实性原则,又要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立场: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批判什么。这点是作为舆论喉舌的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新闻写作中,作者应同时注意这两点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新闻作品既不失真实,不违背新闻的基本规律;又令人爱看,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转瞬即逝的电视新闻作品能够令人有所回味,从中品咂出人生的哲理。

其次,新闻写作具有文学性,就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新闻作品具有文学性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需要能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本事。

电视新闻写作的艺术性也体现在对于新闻事实的创新表达上。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表达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感受和认识。这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感到较难的。正如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只有对种种社会现象或事物重新思考,从“心”的角度,用“新”的角度,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好新闻。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能告知人们一个事实,还能使人们在观看新闻的时候,充分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将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中。

电视新闻写作应通过增强文学性来加大其渗透力,以达到吸引更多眼球和引起更多共鸣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借鉴文学叙事手法,增加感情因素(有些是记者本人的,有些则是主持人的即兴发挥),在坚持事实真实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一些感彩,将许多原本极为枯燥的新闻素材变得有血有肉,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各报的新闻记者们使尽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于文采,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记者在从事新闻写作时,除了要注意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通俗外,还应注意新闻语言的锤炼,进行语言创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新闻语言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充满时代气息的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来源于广泛的社会生活,通俗易懂,形象贴切,琅琅上口,招人喜爱。鲁迅就曾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英国报业之父”笛福也曾说过:“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面对500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懂”,我们有必要在写新闻报道时,多采用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语言,选择“有生命的词儿”,使语言表达形象化、生动化,这样,读者读后才会印象清晰、深刻。

电视新闻写作篇6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可“读”性

电视新闻是视觉新闻,可是它同样具备可“读”性的属性,首先是电视新闻画面的可“读”性。这里说的“读”,当然不是我们基本概念上的“读”,可以把它理解为“品读”。也就是说要让电视新闻的受众有看的兴趣。

就目前的很多电视新闻来讲,我们不敢妄加论断,但是可“读”性的画面不是很多。就电视新闻记者而言,重视的是电视新闻的本身,画面基本上是按照新闻的思路脉搏走下来。可能是受到采访时空的限制,有的电视画面连角度都不调换一下,几个机位定下来,“一劳永逸”。虽然是把新闻事件交代给观众了,但是画面的单调和重复,却让观众有些乏味。

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我采访的老师就告诉我一些基本要领,其中包括电视新闻画面的捕捉和处理。但是老师却没有告诉我电视新闻画面如何更有可“读”性。而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总结到,忽略了可“读”性的电视新闻,同样是有遗憾的作品。不论怎么说,观众的反映是冷淡的,甚至是厌倦的。特别是有的会议新闻,翻来覆去就那几个画面,无非是大场面和特写交替出现。这让观众看了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难以调动观众观看新闻的兴趣。我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到,比如报道会议的新闻,画面处理上可以使用相关的资料画面来穿插,这样就解决了新闻画面枯燥单一的问题。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画面,避免了观众的“疲劳”感,调动了观众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电视画面的可“读”性。

同样,其他电视新闻也要注重画面的美感,注重画面的质量,注重画面的丰富多彩。尽量不要给观众重复的画面,不要使用重复的技法。让画面更有吸引力,让画面更有感染力。

二、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

电视是最为普及的媒体,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视,而电视新闻的观众也是最大的受众群体。亿万个家庭在通过电视来获得新闻信息,通过电视来了解政情,透视经济,传递文化,娱乐生活。那么,观看电视新闻则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呢?

电视新闻是给观众“看”的,这毫无疑问,但同时也是给观众“听”的。电视新闻在写作方面往往就忽略了语言的生动性,忽略了语言的感染力。有的记者甚至把材料带回去,按照材料上的文字抄录成章,交到编辑那里去。不雕琢,不思考,不润色。写出的新闻枯燥无味,语言毫无生气。

这样的现象特别发生在地方电视台较多,一方面是记者素质的局限性,一方面是记者对新闻写作的态度不够严谨,一方面是记者处理电视新闻的时候偏重画面而忽略文字的功夫。为什么有的地方台的新闻收视率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新闻不生动。这就包括新闻写作方面的不灵活,语言是机械性的,冷冰冰的,没有吸引观众的闪光点。抓不住观众,长期下来,观众自然就不看我们的节目了。

有的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一般一两百字,没有什么可以打磨的空间,无法施展语言才华。这就给自己带到了误区,把电视新闻的语言技巧完全放弃了。古往今来的大师都认为,哪怕是一个字都有锻造的机会。人们熟悉的“推”与“敲”的故事,不就是说的语言技巧吗?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绝对不该忽略了自己写作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要注意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电视新闻的文字写作是对画面的解释与补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的语言生动与否,关乎整个新闻作品的质量。无论是做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新闻写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功底。良好的写作功底是对记者的考验,也是对记者的硬性要求。不能因为电视新闻是视觉新闻就忽略了电视新闻的写作,更不能放弃电视新闻写作的生动性,不能放弃电视新闻语言的感染力。

其实,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同样是一则好的电视新闻的要件。有的记者认为抓住了一个好的题材,把画面拍好,这则新闻就具备了可“读”性,往往在写作的时候,很少有生气,结果削弱了新闻本身和画面功夫所应有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电视新闻记者的遗憾。

三、电视新闻整体的可“读”性

和其他新闻一样,电视新闻也需要可“读”性。电视作为一种优势媒体,老少皆宜,妇孺皆知,是最普及的大众传媒。正因为是这样,对电视新闻可“读”性的要求也就很显然了。

目前,我们毋庸讳言,很多电视新闻的可“读”性被政治性淹没了。不少政治新闻在突出政治的同时,丢失了应有的可“读”性。所谓可“读”性,就是让观众感到有兴趣。而许多地方台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并没有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没有选择更加有可“读”性的,让观众感兴趣的新闻。而是跟着会议转,跟着领导转。新闻本身的“盖盖谣”,就谈不上什么可“读”不可“读”了。

我们不妨打开地方台看一看,新闻的大部分是会议和活动。特别是地市一级的电视台,离开了领导活动和会议,似乎就没有什么新闻可报了。本来新闻节目的时间就很有限,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几个市领导的活动加上几个会议,把节目时间占去了一大半,甚至充斥了整个节目。有的地方台还因为报道领导活动不均匀引起矛盾,岂不是电视新闻的可悲之处?一个整天围绕着领导转、会议转的记者或电视台,断然不会给观众提供出什么可“读”性强的新闻来。

当然,不是说会议和领导活动就一定没有可“读”性,关键是记者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把观众的兴趣调动起来,就看记者和编辑的功夫了。除了处理好画面,写好新闻稿件,还要在选择报道角度上下工夫。会议和活动的报道是很多地方台记者所热衷的,因为这样的新闻不管质量如何,都好发稿子。不看作品质量,还要看领导和会议的“面子”嘛。

电视新闻的可“读”性,主要是记者选材的功夫。这包括选择新闻素材,也包括选择新闻角度。有的电视新闻本身看起来没什么可“读”性,比如活动和会议。但是到了有的记者手里,就有吹糠见米,点石成金的本领。把新闻做得有声有色,提高了新闻本身的可“读”性,这才是高手。

电视新闻写作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文学手法;运用;对策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是当前新闻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影响的便是新闻编稿人员的文学能力和电视新闻的后期处理和编辑。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将文学手法融入其中,产生了全新的新闻主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渲染力和可读性。[1]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新闻的价值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2]首先是新闻事件自身因素,不受主观的影响属于新闻的客观因素;其次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持续深入挖掘和报道;最后便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主要影响因素是新闻报道人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将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能够将新闻事件的价值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更好地突出新闻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更好地突显新闻主题,必须认真对待电视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挖掘还是写作手法,都需要精心的安排。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借助文学手法能够将新闻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具渲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三)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渲染力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内涵得到升华,达到最佳的状态。想要写出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电视新闻稿件,就需要编写人员细心、认真地挖掘事件的深层内涵,将丰富的事件材料与新闻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从而增强文章的渲染力,引发读者深思,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报道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对策

(一)编写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能够将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展现出来,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价值体现的关键所在。运用文学手法编写新闻主题,能够使其更具艺术性,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阅读。例如,在对高空作业工作进行报道时,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标题可以编写成《蜘蛛人命悬一线》,将作业人比喻成蜘蛛人,吸引读者阅读,进而了解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此外还可以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如《APEC走了,蓝咋办》《神八回家》等,通过将事件拟人化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沉思。

(二)进一步突出新闻事件矛盾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思索。在文学创作中,采用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更好地烘托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文学手法将真实的事件戏剧化。文学作品可以创造典型,而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必须选择典型事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共鸣。电视新闻具有时长性和专题性特征,所以选取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矛盾将事件和人物立体化、个性化,所以在编写新闻报道时,编稿人员会特意刻画和深化事件矛盾,从而提升新闻的感染力。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报道时,可以先描述温暖和唯美的画面,随后再描绘灰暗的画面,这样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新闻报道的价值最大化。

(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结合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直观立体的画面进行观看,若只是采用文字解说,则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所以只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说话”完美的结合,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首先,可以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镜头的剪辑和制作中,可以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故,通过相同秒数组合,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给观众。其次是拍摄渲染力强的画面,进而更好地凸显出新闻主体。最后是通过摄像造型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从而提高新闻报道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报道古建筑拆除时,为了表现出人们不舍的心情以及古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延时拍摄,通过造型语言将人们对古建筑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剪辑形式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留白的方式能够缓解新闻报道的节奏,使新闻具有张弛度。留白可以使镜头剪辑更具内涵,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时,被采访人可能会因为意外出现“无言以对”的情况,若将这些尴尬和沉默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会给观众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三、结语

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学手法可使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更好地达到了新闻报道的预期效果。通过一系列对策的提出,希望能够助推电视新闻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额尔敦陶格陶.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67.

[2]姚一铭.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写作手法[J].中国地市报人,2016(6):55-56.

电视新闻写作篇8

一、新形势下新闻采写的现状

(一)新闻采写教育现状。目前,新闻采写主要包含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教育家研究表明,国家把普通本科的新闻采写人员作为重点来培养,把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新闻采写人员作为难点来培养,把重点院校新闻采写人员作为潜力股来培养。另外从数量上看,普通本科的人数最多,所以更应加大力度来充分挖掘这个群体的潜能,着力将其培养成为专才、精英。

(二)新闻采写教材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教材也应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以此来填补新领域出现的空白。从数量上看,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新闻采写教材数量仅为5本,而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教材编写进入高峰期,而且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为我国新闻采写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无完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材也一样,总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瑕疵,因而会引入外国的教材加以对比、借鉴。从内容上看,新闻采写教材多数是为了专门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内容比较细化、方向比较单一,培养的是“专才”,比如把教材细化到报刊记者方向、广电记者方向等。

(三)新闻采写教学现状。随着就业难这个问题的出现,新闻采写领域的专业人士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在几十万编辑记者奔向新闻岗位的时候,工作在挑人,如果知识面不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接触广播电视新闻的采写,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报纸新闻采写不懂,那么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现象,如缺少摄影课程操练、缺少采访经验等。这些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和企业对接时,难以转换角色,以致开始时无法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所以学校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参加实战、演练活动。

二、新形势下新闻采写方向

(一)培养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新闻采写对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媒介接触的主要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所以要求从业者具备极强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各行各业的新闻多如牛毛,而且杂乱无章,读者根本没有时间去甄别好坏,所以会在几秒钟之内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读下去,这就要求新闻采写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无论声音、图片,亦或是标题、视频。因而在采写新闻时要眼光独到、特色鲜明,用深厚的专业素养征服读者与观众。当然,除了形象性思维,还应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画面应该用特写的形式表现,某处经典的台词应该用直接引语或同期声表现,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只能用文字去表达。只有善于综合各种感官来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才能使新闻采写工作顺利的进行,同时使报道更立体、真实,也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二)培养跨媒介的传播技能。新媒介领域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四大符号系统,各个系统对从业者要求不一,但主要分为文字处理技能,摄影技能,图像处理和音频、视频编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以采写课程为核心,有所侧重的加以训练。首先训练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能力,接着消化采写原理技巧,之后训练深度报道、电视纪录片等体裁的编写技能,最后训练某一方面的专业新闻的采写能力。基本功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方向,进行强化训练,确保学生在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获得充分发展。

(三)培养搜索信息与新闻写作能力。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速度倍增,海量信息瞬时就会出现在眼前,电脑、电话、电视等设备随时随地能满足人们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消息,百度一下,立刻知晓,这给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活在信息庞杂的时代,必须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具备甄别信息优劣的能力,以免浪费宝贵时间,耽误正事。新的形势下对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前提,一专多能是培训的重点参照,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工作中顺风顺水,也才能来者不拒、完全胜任工作。

三、结语

上一篇:广播电视史范文 下一篇:电视新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