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学范文

时间:2023-09-16 14:08:57

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学篇1

论文摘要: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将叙事理论引入电视新闻研究有助于使电视新闻研究走出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模式,不啻是开辟了一条品鉴电视新闻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叙事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电视新闻叙事学的简介,探讨了叙事学在电视新闻研究中的可为之处,且进一步以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调查》个案分析。

一 .关于叙事学理论

1.叙事学的定义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同的定义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2.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读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3.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待建立的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是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足以对许多叙事文本或文体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

二 .电视新闻叙事学

电视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时间上看,彩色电视在西方的普及与叙事学的兴起几乎同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但也许是因为传统叙事学尽管在理论上承认不同媒介都具有叙事功能,而事实上它仅聚焦于文字叙事,探究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致使二者在其后的十余年里并行不悖,无甚瓜葛。但随着电视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异军突起,学者们开始关注电视媒介中是否也蕴含着叙事。电视理论家科兹洛夫指出在当今美国社会里,电视已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

从新闻类节目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到广告类节目营造品牌的故事,从mtv专职于音乐故事的讲述到电视剧对人生故事的倾情演绎等等,“故事”不仅坐上了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而且成为其市场化攻城略地的有效手段。[1]学者于德山直言,电视融图像、声音、文字等叙事媒介为一体,能现场同步地对事件进行记录描述,它已成为“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最佳叙事媒介。”[2]正由于电视对叙事媒介的整合性、对叙事内容的包容性、对叙述技巧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后经典叙事学略显庞杂的版图中开辟电视叙事学分支是必要的。电视叙事学是以叙事学方式来研究电视节目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电视新闻从叙事学发展历程来看,其研究范式先后经历了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语境研究的转变,目前大多学者所进行的电视叙事研究也可以归类于此。

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因其高效快捷地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而成为了叙事研究的绝佳范本。在运用叙事学分析工具进行电视新闻文本分析中,不少学者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学者黄昌林即为其一。他致力于将技术性因素纳入对电视叙事的分析中,已有多篇学术面世。在《论电视新闻叙事的时空流畅性》一文中作者对电视新闻叙事进行时空关系的三维审视。作者认为“电视新闻是一种时空复合艺术,它在纵向的时间流程中叙述新闻,在横向的空间运动中展示关联。”并进一步述说,电视新闻是对新闻时空元素进行声画复制与拼贴的媒介形态,正是在其叙事时空的流畅性安排中彰显出电视新闻的内在价值。[3]

然而,更多的学者则借由叙事模式对电视新闻进行多维度解读。学者陈霖对电视新闻的叙述主体进行了深度探讨并言辞果断地指出“从叙事理论角度来看,新闻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不是作者本人”。[4]其论述在于德山的《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和当代中国叙事格局》中得以进一步发挥。于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图像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每个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限制,他们都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对此做出类似探讨的李勇将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细分为主持人、记者主持人和图像叙述者三部分,并强调“在电视新闻叙事中,分化后的叙事主体相互配合,在不同层面图像叙事中强调同一个‘声调’和‘价值’。”[5] 此外,刘红明是试图将叙事时间与叙述视角理论引入电视新闻分析的研究者之一。在其《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时间与叙述视角》一文中,作者指出新闻工作者对叙述时序中倒叙方式的广泛运用是“因新闻基本规律和电视传媒特点做出的理性选择”,“新闻只有打乱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将一些最吸引人的信息提前抛出才能赢得受众。”如电视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就为上述言论做了个精致的注脚。同文中,作者还援引大量案例介绍了电视新闻常用的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全知)、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限知)等叙述类型。[6]

新闻专题节目因其“像包装小说一样包装新闻,像讲述故事一样讲述新闻”而极大地刺激了叙事研究者们敏感的神经。王纬等人对美国30多年来享誉不衰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60分钟》的叙事模式分析颇见功力。作者归纳出《60分钟》的3种叙事模式:侦探式、分析者式和游客式模式,每期节目都可套用其一。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叙事模式分别赋予记者们侦探、分析者和游客三种隐喻身份进行叙事报道,以传达美国主流价值观及制造中产阶级神话。[7]与之类似,李德刚在《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中为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规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叙事模式:结果未知型叙事、结果已知型叙事、混合型叙事(前两者的综合),这在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中得以充分展现。此外,作者还敏锐地发现新闻调查节目中内涵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等二元对立,并强调“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制造叙事文本的精髓——矛盾冲突”,新闻调查节目正是在冲突的制造与解除中“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胜负未卜的对抗性游戏,且在游戏的展示过程中让观众得到叙事快感。”[8]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主体。“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著名新闻人穆青就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面对新闻写作实践,面对在新闻实践中大量产生的以叙事为主的新闻作品,作为“领先”的理论研究,我们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即通过对新闻叙事的研究,建构专门的新闻叙事学,并以此来创造和丰富实践。

1.新闻叙事理论现状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叙事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诸多理论被其他学科所借鉴,并在与一些学科的结合中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闻叙事学便是其中之一。从1996年开始, 专门论述新闻叙事学的文章开始出现, 1999年吴炜华发表了《新闻摄影的叙事学分析》。2000年范步淹在《新闻前哨》中发表了《新闻叙事学刍议》,认为新闻是一种最典型、最具普遍性、最具影响力的叙事,叙事学是探究新闻学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提出创建新闻叙事学的构想,并对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释,但由于当时的理论界认为叙事学是研究虚构故事的理论,所以对范步淹提出的新闻叙事学建构的提议没有给与很大的关注。[9]

2003年,两本国外的新闻话语分析专著《作为话语的新闻》和《话语与社会变迁》被译介到国内,引起国内的叙事学热。正是在这一年,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何纯发表了《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一文;同年,黄挺在《军事记者》中发表了《学好新闻叙事学》,并对新闻叙事学学科框架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叙事学和新闻学就像两个不同圆心的圆,沿着各自的轨迹运动,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相交部分,这便产生了化合反应。也就是两门学科打破了原有内在结构的链条,打乱理论层次,离散知识颗粒,使它们活跃起来,在这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新的基本理论层面。随着逻辑的延伸,在多学科的合力之下,原先各自比较稳定的因素就重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晶体。[10]

2003年以后,运用叙事学分析研究新闻理论和业务的论文日益增多,2003年尚世海发表了《叙事文体学视角下的新闻与文学》;2005年陈力丹、陈虹、何国平分别发表了《新闻叙事学•序》、《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和《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等文章。

也在2005年, 我国学者曾庆香以《新闻叙事学》命名的专著出版, 完成了我国新闻叙事学建构的初创之功。2006年,何纯先生的《新闻叙事学》也付梓出版。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新闻叙事学的概念虽然已经被提了出来,但真正属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却并没有多少,大部分学者是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新闻学。新闻叙事学专著的出版是新闻叙事学学科建立的重要里程碑,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新闻叙事学的建构已经完成。学者们虽然发表了不少有关新闻叙事学的论文,但对新闻叙事学学科的建构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对于什么是新闻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也存在这分歧。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还都需要对新闻叙事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新闻叙事学的学科基础

新闻叙事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建构有赖于相关学科的支撑与联系。

首先是需用新闻学的理论来审视和指导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它阐明的是人类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新闻叙事作为新闻活动之一种,无疑要接受新闻基本规律的制约与支配。新闻叙事学研究的范畴,包括新闻叙事原理、叙事人、叙事方法等,无不要接受新闻学原理包括性质论、价值论、伦理观等的规范与指导。

叙述学“是研究表述形式的一门学问”,是通过叙述形式研究叙述方法的学问,它是“原理性的研究,它注重在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的差异中反映出普遍规则”[11](p6)。新闻叙事作为“表述形式”、“叙述形式”之一种,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无疑也要借鉴叙述学的研究成果,即以叙述的原理和普遍规则为指导,参照叙述学研究的要素和范畴,并结合新闻叙事内部独有的特性,去发现新闻叙事这一“特殊现象”之中独有的本质、形式和功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当然是指新闻叙述的真实性,即一件新闻作品应真实地表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种“真实”其实是表现在语言文学的叙述之中,就广播电视新闻而言,还包括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之中。但无论使用哪一种符号表述,新闻的真实都是叙述的真实。因此,新闻叙述学的研究,还必须以语言学、修辞学为基础,从词汇、语句人手,研究新闻叙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研究新闻叙事的叙事形式和叙事方法的逻辑起点。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它的核心内容是对事物真假的认定和名实同一的要求,而思维是通过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因此,对以真实为生命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新闻叙事的研究,也就必须以逻辑学为学科基础,方能得出合理的必然的结论来。

综上所述,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叙事文本为对象,以新闻学、叙述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为学科基础的研究新闻叙事方法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3. 新闻叙事学的定义

对于新闻叙事学的定义,黄挺认为新闻叙事学是研究新闻叙事的本质、属性、功能和形式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一切新闻叙事作品和新闻叙事行为, 特别是承载一定信息的符号如何更好地表现传者的认知态度、意图等等。[12]何纯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中所下定义为:新闻叙事学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3]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 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14]

为新闻叙事学下定义,首先要明白新闻叙事学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最主要的是和新闻学和叙事学的区别。因此在阐明新闻叙事本质的前提下,在明确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基础上才能对新闻叙事学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3.1新闻叙事的本质

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 它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它的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类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新闻话语, 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结构特征的认识, 来确认新闻叙事对于文学叙事的独立性。

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信息如何流动。新闻叙事的内涵在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新闻叙事的素材层面:素材是固定的,包括客体和过程。客体即行为者、地点、时间;过程即在客体中与对象一起或通过对象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强调的是诸事件之间的发展、连续、变更与相互关系。新闻叙事的素材是我们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可更改的。新闻叙事的故事层面:在这一层面探讨的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如何加以艺术性的编排,包括诸如顺序的安排、叙述的节奏、频率与聚焦等。

新闻叙事的文本层面:这一层面是读者可以直接进入的部分,它探讨的是叙事文本的核心概念“叙事者”是谁的问题。叙事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新闻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新闻文本以特征。 3.2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新闻叙事学不同于叙述学。这个区别不在于研究范围的宽狭,而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叙述学是在其前身“小说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的研究成果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1969年,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15]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对“叙事作品”进行了框定,主要是指小说、民间故事、神话、史诗、叙事诗、戏剧、电影乃至连环画等,其中尤以小说为主。赵毅衡说得更清楚简明:“所谓叙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字叙述,而且集中研究艺术性文字叙述,即文学叙述,包括小说和叙事诗。” [16]这就是说,叙述学是把文学叙事作品和叙述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在新闻学系统内,它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新闻叙事学将忽略体裁的差别而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新闻叙事学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抽象的,它从一般新闻报道文体即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深度报道和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的文本中归纳出新闻叙事的一般原理;它又是具体的,它要通过对大量有形的新闻叙事材料的占有和分析,阐释新闻叙事的功能、特点及作用,并总结出新闻叙事的方法与技巧,以此来“领先”新闻实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明确之后,我们认为:新闻叙事学是研究新闻叙事原理和方法的学问。与叙述学把以虚构为主追求艺术真实的文学叙述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不同,新闻叙事学把以事实为本的新闻叙事作品与方法作为对象。叙述学研究的文学作品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即所述之事不是“本事”,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必然是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的叙事必然地有着客观真实的特点,其叙事的原理和方法就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就必须以事实为基点,从叙事方式和叙事原理入手,归纳总结出新闻叙事的理论体系。

3.3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要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对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与构建中,在考虑到首先应扣住新闻叙事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的社会功能,亦即在系统内部的结构中探讨新闻叙事的意义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加强学科建设,用以指导新闻实践,提高新闻工作的整体质量,肯定是一种必需,而对目前尚付阙如的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与建构,又尤为重要。   比较的方法是区别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本质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中,将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相比较是一条寻找新闻叙事原理和方法的必由之路。自有人类以来,从先民们结绳记事到文字发明之后的竹简丝帛到今天信息时代多种媒介共存,“人—事”的构成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形态,信息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叙事也便是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罗兰•巴特说道:“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经常为具有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文化素养的人所共同享受。所以,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文学,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 [17]那么,新闻叙事与叙述学所研究的叙事的异同、叙述学所研究的文学叙事方法对新闻叙事的借鉴与指导作用等,就能在比较中予以鉴别与认识;新闻叙事的特点也能在这一比较中突显出来。赵毅衡说:“明白了小说的叙述学,就有了一套最基本的工具,并不复杂却十分犀利的工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进入电影学、传媒研究、传播学乃至文化学。反过来说,没有叙述学的基本知识,做这些研究就有可能犯一些沙上建塔的常识错误。”这起码是先行者对于研究路径的探索和指导。

3.4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新闻叙事学,主要的范围是从文本出发,揭示新闻叙事的原理与方法,即新闻是如何通过文本的形式也就是叙述方式来表现新闻本质的。新闻叙事的框架、视角和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叙述者:新闻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根据记者在新闻文本的介入程度,记者是叙述者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缺席叙述者,指记者像摄像机一样客观记录“观察”到的一切,语言色彩呈中性,让受众意识不到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二是隐蔽叙述者,即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三是公开叙述者,它又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

叙事角度:新闻叙事角度,是叙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述故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了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是叙述者把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叙述角度能创造新闻报道的“文本价值”,使新闻文本更加完美和艺术,更具可读性。关于叙事角度的分类,我们沿用著名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的三分法,来进行新闻叙事角度的研究建构。 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外焦点叙事。

综上所述,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叙事文本为对象,以新闻学、叙述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为学科基础的研究新闻叙事方法和原理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4.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

对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他说在此定义中,包含了新闻叙事学的三个基本理论界面:新闻文本及话语结构特征研究;新闻叙事行为研究;新闻叙事策略研究。这三个理论界面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8]

蔡之国认为有必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点,从叙事原理和叙事方式入手, 建立新闻叙事的理论体系,构建起“新闻叙事学”框架,以促进新闻学的深入发展。根据叙事学一般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他从这三个层次出发,以新闻事实为基点, 对新闻叙事学“ 故事”“话语”和“叙述”进行了研究。新闻叙事学里的“故事”,是被叙述的内容,它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事件组合而成;新闻叙事学里“话语”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字词和句子应用的分析,并以此来解构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话语背后隐匿的意识形态;新闻叙事学中的“叙述”是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者过程,是隐藏在叙述者话语中的独特叙事角度的创造性动作。新闻叙事故事、新闻叙事话语和新闻叙事策略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19]

新闻叙事学的建构是一个正在探讨中的命题。实际上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 基本上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比较大的建构思路。一种以话语分析的路径为路径, 使得新闻叙述学成为一种关注话语表层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技术分析性很强的学问; 一种把新闻叙事学理解为对新闻作品中的文学性成分的分析, 高度靠拢文学叙事学。

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和叙事学紧密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对于新闻叙事学学科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参考新闻学和叙事学的诸多理论甚至是学科建构,但毕竟新闻叙事学不等于新闻学或叙事学,因此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理论作为支撑,以自己的学科特点作为建构的标准。叙事理论将叙事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故事”即“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一个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新闻叙事(报道)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即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因此可以将新闻叙事分为新闻叙事事实(何纯称为新闻叙事语法)和新闻叙事话语。新闻叙事学不同于叙述学。这个区别不在于研究范围的宽狭,而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文本和方法。新闻叙事是真实的客观报道,但在客观报道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有一定的立场,新闻的报道过程是一个阐释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因此新闻叙事人的研究也应该是新闻叙事学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如果从动态看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新闻报道过程还存在着一个报道接受的终端环节,报道接受者和接受行为也应该在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因此,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为四部分:新闻叙事人;新闻叙事事实;新闻叙事话语;新闻叙事接受。此部分包括了新闻叙事的主要方面,从动态来看也是信息传播的流动过程,因此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

三 . 对于《新闻调查》的叙事学分析

《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内幕。结合国情《新闻调查》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这个口号。探寻事实真相,不但包括所谓的内幕调查,同时也包括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调查报道》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对这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调查过程是将已有的素材组合成情节。而这些情节还不是观众收看到的电视节目,在这之间,还有将情节转换成话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叙述。

“在当今世界,电视是最多产最重要的叙述媒体。”电视调查性报道就是以叙述功能为主的叙事性报道。“叙述一词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叙述的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其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叙述语句本身。其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一个完整的叙事作品本身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元素:叙述者、时间、视角、结构。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

(一)、叙述者

赛姆尔-查特曼注意到了底本和述本的这种二元结构,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故事(story)和话语(discourse)。查特曼的定义是:前者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后者是“如何”,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

不管故事怎样被人讲出来,讲故事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讲故事的人就是叙述者。叙述者分为“现身式”(explicit)叙述者和“隐藏式”(implicit)叙述者。即使是“隐藏式”叙述者也不可能把他的存在和痕迹完全掩盖起来。正如瓦尔特·本杰明曾说过的:“故事叙述者在故事中留下其抹不掉的痕迹,亦如制陶匠人在陶制器皿上留下其抹不掉的手印。”

《新闻调查》的叙事者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出镜记者。《新闻调查》的简介中称:“我们的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记者既是调查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所以,调查记者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完成了热奈特列举的叙述者五个功能。

(1)、叙述功能,即讲故事。《新闻调查》每期40分钟的节目都是叙述者通过调查,为观众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如:《农民连续自杀调查》讲述的是陕西省某村,在五天之内连续发生的三起农民自杀的事件。《无罪的代价》讲述的是某企业负责人因涉嫌挪用资金被逮捕,在看守所中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后被终审判为无罪的前因后果。《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讲述的是山西运城渗灌工程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事情。

(2)、指探功能,即控制叙述推进方式。例如在 《非典突袭人民医院 》中,出镜记者面对镜头说“在人民医院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5月17号,人民医院宣布解除隔离后,我们进入现场,展开调查。”接着叙述者的这段话,叙述行为向前推进。

(3)、组合功能,即与叙述接受者组合成叙述行为的终点和起点。对于调查行为来说,作为叙述者的记者是叙述的起点,观众是叙述行为的归宿。而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以后,又会对节目进行反馈。比如一名观众这样说道:“我是一名军人,看了无罪的代价有很多感慨,一是政府应该是宏观调控者,不该过多的插手企业微观管理,二是我们党的有些干部太腐败”记者和观众直接的交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链。

(4)、传达功能,即发送叙述的信息。记者不仅调查到了事实的真相,还通过电视手段将调查的过程发送给观众。《戒毒者之家》向观众传达了目前我国艾滋病治疗的措施和现状。《大官村里选村官》传达的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改革的进程。

(5)、证实功能,即角色化功能。叙述者在故事情节中或多或少起到一个角色的作用。像《新闻调查》的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扮演的是类似侦探的“行动元”角色。双城的创伤 中,记者面对三缄其口的曾经自杀的孩子,通过真诚的交谈与引导,渐渐向观众揭开孩子们集体自杀的秘密。在这期节目中,正是记者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记者是这次调查行动的主要角色,如果没有记者这一角色,真相决不会自动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时间

电视新闻作为话语,它的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在电视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时间在电视叙述中具有二元性:一个是故事时间,即事件发生、发展实际消耗的时间;另一个是本文时间,即电视展现该故事所用的时间。故事时间与本文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在叙述频率和时长变形中。

(1)、叙述频率。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事实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重复与话语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事件重复的效果是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双城的创伤》中,双城镇小学学生苗苗,5月19号,突然和同班的一名女生一起服毒自杀,可这似乎只是个引子。在此之后,自杀的多米诺骨牌悄然启动。5月21日午2时,双城中学高二学生赵某服毒,抢救无效死亡;5月22日午1时……事件的重复产生了某种意蕴,吸引着观众的注意,为调查行动创造了合理性。

话语重复是《新闻调查》经常采用的一种叙事手法。典型的话语重复是让多个事件亲历者讲述同一件事情,但每次讲述的角度、层次等都不同,从而使一个事件的意义得到多方面的展示,不同人的叙述形成一种相互印证或者相互对质的效果。谁在说真话,谁在说谎,观众一目了然。如:《农民连续自杀调查》中,农民李祥服毒后被家人发现,对于李祥的婶婶是否向工作组求救,以及工作组组长乡人大副主席薛成芳等是否见死不救这一事实,李祥的婶婶、薛成芳、工作组成员尹和全分别作了陈述。李祥的婶婶说:“我说不得了了,娃子喝了药了。你们人多,看给我想想办法。他们没有一个人过来。”薛成芳说:“我确实没有听到(求救)。”尹和全却听到了老人的敲打窗户的声音:“我把大门开开以后,老人说李祥服毒了。我赶紧就喊人,薛主席说什么事,我说李祥服毒了。”对比了三人的陈述以后,观众不难看出谁是谁非。记者不做评判,但是观点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正是“话语重复”产生的效果。

(2)、时长变形。时长变形是指话语和故事持续时间的关系,查特曼概括为如下五种搭配关系。

省略(ellipsis):话语时间为零。电视叙述有赖于省略。

概括(summary):话语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因为对时间浓缩存在困难,除了蒙太奇连续镜头,视觉媒体较少使用概括。

场景(scene):话语时间等于故事时间。

延伸(stretch):话语时间长于故事。时间。最好的例子就是慢镜头。

停顿(pause):话语时间在流逝,而故事时间为零。

研究时长变形的目的在于揭示时间选择背后的叙述者价值取向。以《无罪的代价》 为例,主人公陈远豪被关在看守所中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叙述者将这段时间大幅省略,叙述者的兴趣集中在审判和执法部门拘留陈远豪的原因上。记者柴静在采访中得到了陈远豪在看守所里作的一首诗《坐牢不寻常》,《无罪的代价》以此诗概括这段时间里陈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诗的最后几句是:“人说坐牢不寻常,我把牢房当战场,坚持真理斗邪恶,定叫人间正气扬。”这几句诗多少表达了隐指作者(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推论归纳出来的一个人格)的创作意图。“此外,考察时间变形有助于我们刻画电视叙述者的特征。” 如果叙述者遵从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自然叙述,就会减少对故事的干预,藏而不露。如果叙述者的话语顺序凌乱,时间扭曲,叙述者插手故事的痕迹就很明显。

(三)、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叙述者自我限制的问题,而全部叙述也就可以分成两大类:全知视角——有权从任意角度叙述;有限视角——只允许从某个特定角度叙述。

1955年奥地利文论家斯坦采尔在《小说类型》中提出至少应当区分三种“叙述环境”即:全知作者式;第一人称兼人物式;第三人称人物视角式。

记者是调查活动的主角,摄像机只是把记者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呈现给观众,因此可以说,电视画面就是记者见闻的记录和再现。热奈特认为区分视角就是弄清“谁见到”,由此可以认为,出镜记者是《新闻调查》的角心人物,《新闻调查》运用的是斯坦采尔所称的“第一人称兼人物式”的视角。出镜记者是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调查者。叙述焦点转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出镜记者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调查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例如:《“解谜”民工荒》中,记者离开作品采访的对象,向观众这样描述:“按照经济学家的统计,在中国有一亿五千多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都有几千万民工从家乡涌向东南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民工潮’。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珠江三角洲这个著名的打工城市东莞看到的却是大量企业缺少普通工人的现象。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之下的我国,眼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企业为什么缺工?大量的民工又去了哪里?”……有时这种交待是通过画外音进行的,画外音对自己的称呼有时是“记者”有时是“我们”,因此,可以把画外音和出镜记者看作同一个叙述者,虽然不一定是同一个人在说话,但是他们的身份是同一的。其次,出镜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调查者)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在事件发生现场设身处地地叙述也让观众身临其境,观众甚至能透过出镜记者感受到当时紧张窒息的气氛。如果不是采用“第一人称兼人物式的叙述视角,这种效果是难以达到的。

(四)、结构

《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在一段话中提到了“叙述结构”。他认为 《60分钟》能够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继承了一种“叙述传统”。

王纬等在《保持中间地带——<六十分钟>的叙述模式》一文中将调查性报道的叙述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种侦探模式、分析者模式、游客模式。并认为,侦探模式的调查性报道最接近调查报道原始意义的报道。这类报道一般以揭露内幕或案件侦破为内容,记者的角色等同于侦破片中的侦探,通过一步步发掘线索、调查推理,最终揭示事实真相。观众的收视乐趣主要来自于惊人内幕的逐步展现,以及伴随调查过程的推理性愉悦。《新闻调查》的编导徐涛在《追踪伪劣输液器》后记描述了他们暗访的过程,感叹这像是侦探小说:“2000年11月8日,我……来到江苏常州,悄悄地住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宾馆。根据举报线索,当晚……。姚老板与我们约定……。这些如今听起来多少有点像侦探小说。”

    调查性报道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新闻事件的实际发生过程,另一个是记者的调查过程。这是两个逆向的过程。前者是由原因导致结果,而后者是从结果推知原因。前者是按时间顺序发展,而后者是按逻辑顺序推演。调查过程还要经过后期的剪辑,调整叙述顺序。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事件叙述顺序的安排。

以《无罪的代价》为例。它由五部分组成:天门市人民法院两次一审均判处陈远豪因涉嫌挪用资金、陈在看守所上诉、汉江市中院终审宣判陈无罪、陈被双规的原因:天门市领导认为陈向外地投资导致资金外流、陈被关押之后金天公司逐步衰落。《无罪的代价》并没有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组织话语,而是把陈远豪被关押这一结果放在前面,被关押的原因放在后面。这样就产生了悬念。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调查行为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是调查的结束。

调查性报道的悬念构建,一般都在节目编辑阶段,利用故事自身的冲突,调整视听语言达到设置悬念的目的。《新闻调查》的悬念设置都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人为策划的痕迹很淡。《新闻调查》由于素材的客观真实性和不可变更性,不可能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人为设置,只有当素材采集完了以后,根据整个叙事结构和栏目风格找准悬念的切入点,在文本上设置结构并安排悬念在开头、中间或结尾的位置。

在《新闻调查》叙事的过程中,作为叙述者的出镜记者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去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使观众随收视对象的命运、遭遇而悲喜交加、紧张、焦虑《寻亲十八年》讲述了一个叫程娜娜的女孩,5岁那年被人拐卖到河南农村,以后漫漫18年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故事到结束之前都没有告诉观众娜娜最终是否找到了亲生父母,而是叙述她坎坷的寻亲之路和社会各界对她的帮助,观众被娜娜曲折的经历所吸引,为她的遭遇而悲伤,为她能否找到父母而紧张。故事的悬念从头至尾紧紧抓住观众。

有人认为,《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是调查记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作为调查者的记者同时也是新闻的叙述者。他用第一人称兼人物式的视角设身处地地为观众展示新闻调查的历程。《新闻调查》常常运用侦探模式,围绕悬念展开调查。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构建每个调查。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独到、叙述时间的张弛、叙述结构严谨等,都是《新闻调查》在众多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电视是综合运用具象画面和抽象语言叙事的媒介,把电视看成一门叙事艺术可以加深我们对电视调查性报道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电视媒体的理解。

结束语

叙事理论给今天的电视研究带来的启示是丰富的,将叙事学引入电视新闻研究不仅有助于使电视新闻走出社会学批评报道的单一模式,从而提供了电视新闻研究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它也拓宽了叙事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之从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域走向了文化研究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迄今为止,电视新闻叙事学研究领域已产生不少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种理论和批评模式都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叙事学以其形式主义批判闻名于世,而事实上任何叙事文本都不仅仅只关涉到形式问题,它还必然会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走向意识形态的电视新闻叙事分析已初步意识到这些,并做出了可喜的尝试,但依然不够完善。也许我们应该将叙事形式与更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坚信,在新的世纪里,叙事理论如能以更宽容开放的姿态与其他理论资源实现多元互补,那一定可以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贾秀清.“故事”氤氲里的中国电视[j].南方论坛,2005,(1)

[2] 于德山.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与当代中国叙事格局[j].中国电视,2001,(12)

[3] 黄昌林.论电视新闻叙事的时空流畅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4] 陈霖.新闻叙事的叙述者初论[j].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5] 李勇.电视叙事的特征[j].当代电视,2003,(12)

[6] 刘红明.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时间与叙述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7] 王纬,刘浚.保持中间地带——论《60分钟》的叙述模式[j].现代传播,1997,(3).

[8] 李德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j].声屏世界,2004,(7)

[11]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 军事记者 2003年第1期

[12]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 军事记者 2003年第1期

[13]何纯 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14]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

[15]张寅德 叙述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6]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罗兰•巴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张寅德.叙事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8]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

电视新闻学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 改版 形式美学

电视新闻是现代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归属于视觉图形(图像、屏幕文字)化传播的电视新闻如何以“好看养眼”的视觉注意力愉悦观众,已成为当今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竞争的焦点。鉴于国内电视新闻长期存在“重内容、轻形式”,视觉形式冲击力欠缺的弊端,如何强化电视新闻的“图形”视觉元素,提高电视新闻视像的形式传播质量以吸引受众的有效注意,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视觉形式享受中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使内容认知与形式审美达到有机统一,是当下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的热点所在。

2009年8月央视新闻致力于视觉版面形式变革,以全新的视觉界面来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在新闻形式传播上做足功夫,已成为其提升收视指数的制胜之道。央视新闻改版好评如潮,①自然也为学界提供了对电视新闻改版的形式美学思考。

实践证明,新闻节目更需要形式“优化”(即口语化的“包装”),此次央视改版的重点就是节目形式的变革,其直观形式优化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屏幕文字灵活多样,注目性强

从形式美学的角度看,作为电视新闻画面的一部分,屏幕文字也是新闻画面中的“图形”,屏幕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都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当今电视新闻,如若没有构思精巧、布局醒目的屏幕文字,就会被人们诟病为“粗糙、原始的传播”。

在电视新闻中,屏幕文字可以帮助观众缓解听觉压力、增强信息理解与记忆,为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传播提供保证。纽约大学心理教育学家詹里姆・布鲁诺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10%来自听觉,30%来自阅读,60%来自视觉和实践获得②”,由此可见受众对电视新闻视觉信息的依赖和重视。电视新闻图像与屏幕字幕的结合,使观众通过字幕加深对新闻的体验和对信息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信息的精确性,从而减少对画面信息的误读。这对新闻信息含义的确立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改版后的央视新闻在屏幕文字形式集中体现为“新闻标题大字化、文字色彩鲜明化、文字信息丰富化、文字形态多样化”这几个特点。

新闻标题大字化。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无论报刊还是网络都是以其大于正文数倍的标题形式特征凸显新闻要点,引发受众对消息的关注。改版后的央视新闻最大的变化就是“新闻标题”文字的大字化显示。标题字号从恪守数十年一贯制的播音文本字幕的4号字跃变为1号(甚至“小初”)字,电视新闻标题从此在版面形式上名至实归。大字化标题的特点是字体较粗,清晰度强,大字化标题信息引导、提示、呼唤力剧增,有助于缩短受众解读新闻的时间。古战场烽火传信的实践早已表明“视觉接收信息快于听觉”,在新闻主播播报信息的同时,醒目的大字化新闻标题可以率先形成视觉阅读引导,给受众提供形象而清晰的信息符号,从而达到视听联袂的轻松传递效果。

实践表明,电视新闻传播“注意效果”的产生首先在于有效驾驭观众的“视觉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大号标题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呼唤性,吸引受众的视觉选择,驱使受众阅读,同时也减小受众接收信息时的困难程度。改版后的央视新闻在屏幕文字尤其是新闻标题的字号上比原来大了几号。尤其是在主播播放新闻的同时,屏幕画面上出现新闻关键字,字号很大,非常醒目。让观众一眼就能了解到当前正在播放的新闻主题。

2010年4月14日清晨青海玉树发生7.省略 2006年6月15日报道,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新风格、新节目、新编排、新标识的全新形象与观众见面。这是央视推进频道品牌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特别是版面形式变革上引起媒介同行的关注: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评论员李长虹认为“改版后视野更大,形式更加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晓东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面改版,除了与时俱进的新闻理念、创新的节目形态、崭新的频道形象以外……节目整体形态更趋时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奖办公室主任赵德全则认为:“包装的色彩效果好,整个屏幕感觉有冲击力,有种新鲜感。”

②保罗・M・莱斯特[美]:《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47页。

③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④唐磊:《央视新闻频道改版 扬帆能否出海》,news.省略/

(欧慧玲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李幸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电视新闻学篇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蔬菜涨价的信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置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类型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类型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类型,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置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电视新闻学篇4

关 键 词:电视新闻 编辑 特点 核心 技能

目前对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二、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四、电视新闻编辑应把握的基本技能

1、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3、电视新闻编辑应注重声音功能

“声音总能引出一个画面,而画面从不引出一种声音”。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节目中声音的把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造诣。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声音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

4、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应有新的认识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对最近发生的事的报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种作用,那就是它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电视新闻学篇5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33-01

一、如今我国电视节目的实际编排情况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现在的电视节目已经很难对观众产生吸引力,这是我国传统电视媒体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所以,电视台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新疆电视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体,它对新疆地区的人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电视台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将电视新闻体现出一种美的感觉,保证人们可以越来越喜欢电视节目。

(一)创新观念,提高技术

在新闻编辑中,不仅要掌握编辑的技巧和技术,还要做好记者的工作。因为电视新闻编辑要求编辑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以及文字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处理图像的能力,这就需要记着在采访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技巧性,这可以使得通讯员或者记者传输的消息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修改。并且,外面的记者传输材料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编辑一定要准确、快速地对这些材料的价值进行判断,这就需要编辑具有敏捷的思维、优秀的表达能力以及很好的协调能力,这样他们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判断材料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将新闻切入其中,使得人们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最新的新闻,从而有效提升电视台的收视率。

(二)有一定的节奏美

按照一定的规律将长短不同或者是相同的声音组织起来就是一种节奏,这是其最直接的定义方式,在音乐中节奏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所说的节奏指的是在电视新闻当中的节奏,其定义为形式和内容的张弛、快慢、起伏以及大小等变换具有一定的规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看出,新闻的节奏对人们的心理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会根据新闻的节奏产生伤心、愉快、紧张或者是积极的感觉,新闻的节奏由很多分镜头组成,所以分镜头的节奏对电视新闻的节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对分镜头进行编辑的时候,有五个镜头的转变,分别是:特写、近景、中景、远景以及全景。并且还有一定的移、摇、拉以及推的变化。所以,在编辑新闻节目的时候,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去进行编辑,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节奏。例如,在播放十等比较重要的新闻时,一定要保持一种庄严的气氛,所以,在编辑这些新闻的时候一定要将镜头做长一点,缓慢地切换镜头,选取大景作为背景,特别是在移、摇、拉以及推的时候,一定要慢,这样可以将新闻表现出一种沉稳的风格。因为这种新闻的政治性比较强,所以,一定要将政治感觉体现出来。如果是播放一些具有娱乐性质的新闻节目,在编辑新闻节奏的时候,就要让其表现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从而充分体现出新闻的娱乐性质。

(三)要表现出真实美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播送电视新闻,并且播放的新闻内容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最好是人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的主题内容可以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并且容易使人们对其产生情感认同,这对新闻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电视新闻中应该添加一些专题类的东西,保证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这一类型的新闻应该体现出一种舒适、放松的节奏,这种形式既可以让人们重视新闻,也可以拉近新闻内容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只有表现出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才可以保证人们去关注新闻,从而有效提升电视台的收视率。

(四)要有一定的内涵美

在编辑新闻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然后通过新闻的形式播放出来。这种类型的新闻需要编辑在寻找材料的时候利用近景和特写镜头的形式,以及一些慢镜头来表现人们的生活,这可以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新闻。例如,在报道体育新闻的时候,要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将运动员的画面表现出来,让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运动员运动的细节,真正表现出新闻的内涵美。

(五)要有一定的细节美

细节指的是一些没有太大关系的小事,在新闻中由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事件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等一些比较小的单位组成。细节要通过真实的描写方式去表达出主题思想。新闻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它可以体现出一种夸张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例如,电视中那些活泼的孩子玩耍的画面就可以在人们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在报道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中的细节,不然就会无法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也就使得新闻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一定要建立一个丰满的电视细节,使得新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是人们对新闻的一种审美需求。通常电视新闻都是比较简短的,所以,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将内容表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这一方面没有做好的话,就会导致新闻报道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还有可能会使人们对其产生厌倦的感觉。所以在编辑镜头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每一个镜头,保证每一个镜头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在播放关于新年的新闻的时候,要将人们迎接新年的欢乐氛围用镜头表现出来,通过一些特写镜头表现出每个人脸上喜悦的表情,让观众更加容易体会到人们过年时的喜悦心情,并且令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结语

电视新闻报道是非常特殊的,它和别的报道方式不一样,不会再次进行重复播报,并且报道的时间也非常短。所以,在对其进行编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保证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内容表现出来,从而满足人们对其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傲日鲁木.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03):98-100.

[2]史蓓蓓.从受众需求角度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6(04):136-139.

[3]丁红.电视新闻传播的审美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20-125.

电视新闻学篇6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播音工作,如果将来能在电视台工作那是最好的了,去电台也是很好的,不过我想远了,还是做好眼前的一切,将来的工作自然就好找了。

转眼间,我的实习生活就过去了,四个月原来看起来很长,现在想来不过是一瞬,仿佛刚才还是还是我大四生活的开始,小睡以后我的实习生活已经过去了。

在这四个月的实习过程中,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帮老师拿三脚架,帮老师听同期声,每天早早过去,每天很晚回来;慢慢的可以独立采访,独立编辑,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大胆的策划自己的节目。这里面有着无数的艰辛和苦楚,这里面有无数的指导和训斥,这里面有着很多的故事,想记下的,想忘记的。

因为是电视台,所以这里的新闻具有很强的电视特色,首先表现在她的可视性上,电视新闻中的人物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他们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到,他们的容貌我们可以看到,借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其次是她的平民视角,石河子电视台关注的大多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关注他们的生活,传达他们的心声,尤其是一个叫做《非常关注》节目,更是平民化十足。

新闻本来就是一个崇尚实践的学科,不动手哪怕你满腹的新闻理论也是白搭。记得才开始的时候,我扛起摄象机虽然知道怎么开机,怎么取景,怎么用光,但每当有任务的时候,总是犹豫如何才能拍好,怎样才能符合老师的要求,什么样的光能把新闻人物的特征表现出来,什么样的镜头才最有冲击力。还有新闻写作,虽然电视对写作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有同期声,但是也不可忽视写作。在节目中,主持人的解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是点睛之笔呀,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这些都需要考虑。每每看着带我们的老师驾轻就熟的就把稿子搞定了,我们也总是蠢蠢欲动,但每每都败下阵来,总结一下:经验导致了老师与我们的差别。

新闻的本质在于新,在于变动,新闻的这种品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有探索的心态,有积极的态度,有向上的精神,不然他/她做不了新闻人,至少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在电视台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带我们的老师,思维是这么的敏捷,言语是如此的严谨,而且不乏幽默,他们每天都很累,但精神却很好,心情很好,他们时刻微笑着除了他们在构思节目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新闻事业的那种刺激,那种激情,那种常新的状态。我将热爱这个职业。

呆的久了,也发现了电视台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这里的审查制度太过严格,记者根本独立行动的权利,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线索的流失,导致了新闻时效的消减;还有这里的设备过与陈旧,而且供不应求,大多数情况下是几个记者共同用一台机子,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办事效率,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麻烦,而且据我观察这种情况多半促生吃“大锅饭”也就是大家一块采访、一块编稿、共同分利,这样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会影响电视台的竞争力。再一个就是这里技术相对过硬的人的确很多,但绝对过硬的却很少,在电视台这么多天,我发现,电视台里面有很多人摄象技术很强,他们可以拍出很稳、很美的画面,也可以把这些画面编辑成很好的片子,但总觉得其中缺少些什么,后来想了一下,应该缺少的是那种新闻理念。新闻理念就是渗透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想法,具体到电视实务中,我想该是在镜头画面中能提取出的那种“神气”,就是点镜之笔。我看了好几期节目,画面很多,画面很好,但传神的不是很多。

在实习过程中,我终于领会到了新闻理论的重要,新闻理论是新闻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仅有经验的实践也是盲目的,因为经验并不都是正确的。石河子电视台里面的人分两类,一个是经验类的,他们之所以是领导、是主任,是因为他们做的多,积累的多,经验多,他们以前、现在以及将来都将离不开他们的经验;一个是技术类的,他们不是领导,但他们拿的薪水很高,因为电视台离开他们根本就不行,他们可以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电脑的问题、摄象机的问题等,惟独缺少的是具有某种理念的管理者。前段时间看凤凰卫视出版的介绍自己电视台发展里程的书籍,上面有很多理念的东西,这些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铸造了凤凰卫视的辉煌。当然,石河子电视台的各方面都不能与凤凰相比,但如果我们也借鉴一下人家的经验,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通过四个月的时间,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主要是实践上的,然而就是这种实践上的进步拓宽了我的视野,扩充了我的知识面,使我产生在理论上更进一步的愿望,也促使我给自己一个更明确的定位——我该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记者,我要做一个有新闻理念的记者,一个高水平、高素质、富有激情的新时代的记者。

现在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我相信每一位毕业生都面临着和我一样的苦闷,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时十分的困难的,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视新闻学篇7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法 电视新闻学 实践教学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科。如果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毕业后将会面临“操作欠缺无法上手”的问题,而用人单位对于说得出原理却从没有亲自感受过新闻现场,没有拍过一条电视新闻的毕业生感到无奈,甚至还需从头打磨。因此,在本科电视新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时间,尽快让学生掌握电视新闻的理论体系,继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选题,拍摄,采访,出镜报道,剪辑,形成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近几年来电视新闻中快速发展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能有效的提高新闻的现场感,时效性和可视性,以央视为首的各大电视台近几年也纷纷以“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作为常规的电视新闻报道形态。因此,电视新闻学课程中笔者专门开设“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一章,旨在通过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了解和学习,使学习者能系统的掌握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基本理论,有效的对新闻现场进行描述,分析和点评,但人们先天容易对镜头产生恐惧感,口头表达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原本在心中的构思,因此,如果不通过有效的练习,出镜时容易产生语无伦次,无法很好的对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传播。所以,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电视新闻学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教学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将有一定损失。笔者从事电视新闻教学工作已有三年,对于课程教学方式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一章更是体会颇多,本文拟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一章来讨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能够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仿真性、参与性、互动性、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随机应变等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电视新闻学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新闻,或设置新闻现场,继而进行现场采访出镜,以模拟新闻现场,记者实地出镜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消化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效果。

传统的法学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首先针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讲解,然后提供一定素材或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讲内容,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属于听众;而情景模拟教学法中的学生则成为参与者,通过发现新闻,拍摄新闻,现场采访,出镜报道,后期编辑新闻等一系列的实训,大大的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二、传统法学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能担任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一般而言应当有较为成熟的驾驭新闻的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理论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经验的毕业生。而传统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教学主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灌输,或者简单的采访训练,学生从未真正面对镜头进行报道,只有进入到工作岗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才能培养一定的现场感。因此电视媒体必须大大延长毕业生的实习期,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考察才能真正“出镜”,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中的应用流程

笔者以2009级学生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为试点,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首先学习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理论知识,然后把全班32个学生分为7组,每组约5人,一人担任组长,负责统筹整个小组的实训工作,另外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计出主持人,出镜记者,摄像师和导播等分工,针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课程知识设计了两次有效的情景模拟教学,一次针对知识点“预测性新闻事件”,一次针对知识点“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实训。

针对较为简单的“主题先行的预测性新闻事件”进行实训,也就是学生的新闻选题全部都是事先策划好,之后到新闻现场完成文案设计内容,经过后期编辑后独立成章,最后全班公映,教师点评。一般而言,教师需要提前两周布置教学任务:在选题上,要求学生根据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去寻找当时发生在学校里或市内的新闻热点、焦点问题,力图让学生开拓新闻视野,以“准新闻人”的视角触及社会。选定选题之后,全组同学通过商议将详细的计划书包括现场报道提纲在拍摄前一周给教师指导,甚至细化到每位同学出镜背景的选择,服装的安排,拟采访的人物,应急预案的设置等,师生经过评议后学生去到新闻现场进行录制,然后后期剪辑包装,最后在课堂上全班公映,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在经过第一次较为简单的“预测性新闻事件”演练之后,学生开始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继而开始第二步难度较高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情景模拟教学。教师在未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把学生带到某新闻现场,按照上次的小组分工布置新闻事件,让学生经过现场15分钟的准备,开始模拟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出镜报道,现场拍摄,后期剪辑包装,全班公映,最后跟据原有的真实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预测性新闻事件报道。在2009级学生的预测性新闻事件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将“接到居民爆料滨江苑17号居民楼4楼发生火灾,现场浓烟滚滚,消防车救护车已感到现场进行疏救,暂时没有人员伤亡,只有一老太太发现轻度吸入性损伤正在救护车上检查”这一新闻事件为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难度大于预测性新闻事件,更需要专注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一情景模拟教学中更是积极性大增,更好的完成了这一次教学任务。通过后期的公映,点评和电视新闻报道的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回过头去再次复习理论知识,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就不再是“纸上谈兵”。

(二)取得的效果

根据参与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训的学生的体会,对比08级没有通过实训的学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会取得以下比较好的效果。

1.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积极参与的情景模拟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教学是有趣和有效的,理论知识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而不再是枯燥空洞的文字,真正的面对镜头进行采访和报道,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2009级的学生多为80末或90后,独生子女缺失团队协作的意识,每一项分工工种都应当有坚守到底的人,如何有效的协调通过这次的情景模拟教学给学生们提前上了一堂很好的社会课程。

3.明确了学习方向

有同学在长期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下对新闻行业出现了选择迷茫,经过了实训有了亲身的体验后.有的学生觉得出镜记者很适合自己;也有的学生觉得摄像师是自己未来考虑的方向,也有同学认为后期编辑是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学生们有了就业方向之后.就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4.培养了思维方式

作为一名新闻人,应当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新闻意识,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新闻意识,从而培养新闻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主要依赖于在实践中的锻炼,情景模拟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

5.拓宽了知识面,明白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

在做不同门类的新闻报道的时候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支撑,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训,学生们有效的拓宽了知识面,了解到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一)调整教学大纲

传统的教学大纲可能需要4课时的理论讲解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如果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就需要增加一定的实训课程,后期利用课堂公映时间对学生作业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分析。此外,还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生的出镜计划及提纲进行前提指导。这样,课时量以及教学计划等也需要进一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因此,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教师应该有一定的专业功底和水准,必须具备扎实、充足的理论知识;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置出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情境来实施教学;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媒体合作

单纯的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对于业界的了解和掌握,后续如果能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媒体合作。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实习,见习等方法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业界的需求,了解业界的动态,快速的“上手”。对于教师而言,新闻媒体报道方式与形态的变更日新月异,与媒体的合作能让教师与时俱进,更好的掌握业界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跟上时代需求的步法。对于高校和媒体而言,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更是已成为一种双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年第3期

[2]戴子刚.论情景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

[3]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4]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5]付晓霞.《电视新闻》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2期

[6]岳琳.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今传媒.2012年第6期

[7] 韩颖梅.“三 明治"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合同法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9期(总第209期).

电视新闻学篇8

三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三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1年9月我开始了在衡阳都市频道的实习,作为电视记者既要采访、写作,又要编辑的实践确实很能锻炼人,从刚开始的颇感不适到现在的顺其自然,这短暂却难忘的时光,我有着太多的收获。

这次实习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使我得以将课堂所学予以运用和发挥,锻炼了自己的新闻业务技能。通过实习,使我对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有了更具体、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实习,不仅仅是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从而能指导以后的实践。此外,通过实习还锻炼了我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

在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实习是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除了考察你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以外,还考察了你的处世态度,做人原则以及处事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考察你是否懂得怎样做人。勤奋是首要的,到得最早走得最晚,通宵达旦这些都应该是家常便饭而不是邀功领赏的资本,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主动与老师的交流同样重要,不要窝在办公室里异想天开,要及时和记者沟通,善于和记者交流,要放得下面子,同样,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追求新闻理想,遵守新闻道德同样我们也不应忽视,应该坚决抵制诱惑,固守新闻客观真实的这一方净土同样是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此外,创造性地思考和大胆的实践也是专业实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质。从生活中,主动发掘新闻线索,包括从媒体炒过的看似过时的话题中提炼新闻线索,大胆报题,勇于独立策划采写,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弄巧成拙,还是因为你是实习生。

上一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