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07 16:46:16

水土保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篇1

论文关键词:江河治理 河道 水土保持

论文摘要: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最终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 应当在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

一、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 9 9 1 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 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 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 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 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 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 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镇、促进都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 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 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为实现天津总体发展战略服务。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新天津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3]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8~31

[4]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 9 9 2 .

[6]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通用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水土保持研究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水土保持;要点分析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水利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需要秉持着在保障资源的基础上来促进行业的发展。农田水利事业的发不断的促进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内涵,分析研究了水土流失对于水利工程的危害以及原因,并且阐述了在农田水利施工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

1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工作其基本的内涵具体来说存在行业标准的界定以及法律确定的分别。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水土流失通过一定的工作措施来对其进行预防,将水土资源实行一定的改良以及保护工作,在保证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一定提高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得农田水利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人为水土流失对农田水利工程造成的危害

水土流失现象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直接造成枯水季节的水量匮乏,使得水源枯竭,甚至会造成河道断流现象的产生。由于水源是存在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处的,而土壤会对着水的流动出现流动的行为,这样就会直接造成土壤中的蓄水量变小。从水文方面来讲,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会直接使得枯水季节的水量逐渐的变小,而洪水季节的水量逐渐的变大。另一方面,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会使得水塘以及梯田等相关的流道发生淤积,从未使得实际的蓄水容积逐渐变小,也会造成枯水季节的水量逐渐的变小,而洪水季节的水量逐渐的变大。水土流失现象会使得枯水季节的水量逐渐的减少,而洪水季节的水量恰恰相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一般在比较严重的地区其植被都会出现严重的砍伐,而此现象的发生率一般在山区更高。一旦出现了暴雨天气,实际地面的坡度就会逐渐变大,在植被数量以及规模没有足够大的情况下就会使得地面对水流的截流能力变差,而又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使得土壤的含水能力变小,如果出现入渗的速度小于降水速度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径流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瞬间的山洪。由于洪水与暴雨过程极为相似,一旦发生洪水其中夹杂着泥沙就会使得下游的人们的生命财产产生严重的破坏。暴雨天气之后很容易发生泥石流或者是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从而出现更加严重的山洪,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房屋以及农田。

3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使得施工路段上的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植被的破坏就会打破土壤标称的生态平衡,严重的影响到土壤层的抗腐能力。尤其是在暴雨天气之后更加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面蚀现象。一方面因为土方开挖回填的规模偏大,需要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好防护的措施,以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定量的弃土,这些弃土的产生也会更加容易出现水土水流现象,所以对于弃土的处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后,在施工结束之后,一部分相关的施工人员为对墙面进行土石渣料清除处理,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会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4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实施策略

4.1因地制宜制定专门的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之前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水利工程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方案,需要有层次有重点的开展工作。具体来讲,由于水土流失的类型会呈现线装以及点状,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所以在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之前需要根据地面建筑的特征以及实际的土质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掌握,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开挖区的特征以及土方回填区等相关的特点来对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进行有效的提高,进而实现制定方案的有效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能够使得土壤的抗腐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提高土壤的防蚀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4.2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能力

在农田水利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得作业区的植被造成破坏,所以需要在作业区进行排水沟或者是截水渠的设置,以这样的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可相应的设置档土墙等相关的措施来避免山洪以及山体滑坡的出现。除此之外,应该仔细严重的进行坡面的调整工作,坡面的回填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是其工作的核心任务。

4.3推进水利工程施工环节水土保持指标监测系统的建设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环节,需要根据水土保持的特定指标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按照水土保持检测的实际内容作为检测的目标,并且通过检测来判断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把这些环节作为重点保持的对象,将检测出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促进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近几年当地的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气温、土质、气候类型、水土流失出现的实际原因等。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实际原因也是检测数据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开挖量、植被破坏情况、水土流失的位置以及弃渣点等指标。另外,也会将水土流失的危害收入检测数据中,其中主要包括对施工项目安全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边生态平衡的破坏指标以及环境受污染程度等。最后,为了使得水土的保持工作能够得到一定的成效,需要对其实际的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其实际的检测数据主要包括:整治面积覆盖率、复耕的实际面积、种植丛草的面积、挡土墙的实际尺寸等等。为了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的出现,就需要不断的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指标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进而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的解决水土流失的现象,使得生态环境的恶化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水土保持工作能够促进土地中的水渗量的增加。具体来讲,必须在一些水利工程中,水库以及梯田等一系列的工程不仅仅能够对洪峰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蓄,还能够对防洪工作得到帮助作用,最终实现提高效益的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玉新.关于水利施工中水土保持性方案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

[2]柳玉涛.水利施工中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3(12).

[3]诸乐萍.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内蒙古水利,2013(3):90-91.

[4]郭载平,汪寿棂.剖析水利施工中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4):135.

水土保持研究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66

0 引言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进程也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利工程的发展,致使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等环境问题蜂拥而至。这些问题使地球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变成一纸空谈。所以为了生态平衡,为了可持续发展,要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强调水土保持规划刻不容缓。

1 水利工程管理

我国近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就是著名的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很好的抑制了我国南部的洪涝灾害,同时也解决了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水利工程一直以来都做着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工作,保护和合理运用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水资源。但是水利工程建成后必须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验证水利工程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的过程。水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持工程建筑和设备维护的完整性,安全性,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正确使用工程设备来控制,调节,流通,使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来进行防洪,灌溉,供水,排水,发电,航运,渔业,环保等;闸门启闭机及各类机械、电力设备的正确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事故发生;不断提升工程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水利工程的护理、保养和维护;更新工程设备,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对技术进行适当的改革;制定、修改、遵守管理措施;运用水利工程对对水资源进行调配等等。

在人们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改变、优化,现在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属于它自身的管理阶段,科技的进步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现代化手段,水利工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 水土保持规划

为了防止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做好国土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农林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程度、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利用水土保持的原理生态学和经济规律,综合治理开发。水土保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土整治、治理江河的根本,也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水土保持对国家经济活动和人类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许多植被遭到严重侵害,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许多耕田都变成了沙漠,人类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若干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为此国家格外重视水土流失,甚至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且面积、时间广的工作,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三种:

工程措施: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而修筑的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比如梯田、水坝、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等。

生物措施: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增加植被覆盖率、种草护林、提高土地生产力等等,具体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等。

蓄水保土措施:改变土地的地形、增加植被覆盖率或者增强土地的抗侵蚀力,保土蓄水,改善土壤。例如等高耕作。

3 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水土保持

在造成土地严重流失的人类活动中,水利工程对土地的破坏力度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在实施水利工程时必须要考虑到水土保持的问题,从水利工程管理的角度出发去实现水土保持。

水利工程是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基础措施,它保护着我们国家的江河水库以及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的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防止土地流失应该从源头抓起,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做到防护与治理相结合。

3.1 蓄水保田

发展农业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将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集为一体,是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的统一,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建设梯田、储水蓄水、建筑水坝,以及建设完整的灌溉系统,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2 增加植被覆盖率

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损害一部分林田草地,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加入植树造林,或者采取一些办法种草护林,培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办法保持水土循环。

3.3 蓄水保土

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利用当地的地形进行等高耕作,增大对水资源的拦蓄和土壤的入渗能力,保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储水的能力,也是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实现土壤优化。

4 结语

水土保持研究篇4

摘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关键词:水土保持 规划研究

1、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包括多种措施,彼此之间如何组合,如何配置,过去一般多根据各地经验、上级意图和群众要求等拟定,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达到相对优化,是否取得较好效果,很少考虑,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与原则。治沟与治坡的争论、工程与生物措施的主次长期摇摆不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历来是前者压后者,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时候可以毁林种地,毁牧开荒,任意占领河湖水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盲目造势引资,圈围良田沃土,凡此种种都曾对国土整治与水土保持造成损失,影响深远。

水土保持研究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工业发展取得空前进步,对我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响,使得我国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我国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将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进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我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意义

生态自然修复就是当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过破坏或者退化后,进行自主恢复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而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说,生态修复是指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生态工程技术等,针对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目的是对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调整、优化,使其与外部信息和能量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随着各国专业人士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是从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改良等方面来实现的,这几方面虽然是针对不同问题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良的,但是其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来进行的,使得已受到损坏的生态环境能够进行系统的修复,并且达到持续利用和发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即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环规律等,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复。此外,相关人员还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存亡等问题,这些都属于自然所拥有的基本属性,我们只有尽可能将其掌握到位,并对其加以运用,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恢复。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态修复。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非常辽阔的大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积等特征,这些因素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并且各种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也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从单一地区生态环境成功恢复的案例来对其他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保证生态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自我修复。2.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存在着植被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农村大多是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等一些偏远地区,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重视起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针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态移民或者生态修复方案,从而更加科学地治理、恢复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格局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建立系统的生态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态修复工作产生在在破坏现象,从而促进我国生态修复的长远发展。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和完善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通常情况下,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影响而产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们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为方面却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的,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来产生一系列的人为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心中缺乏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他们认识不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其后果的严重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常常在监督较为宽松的地区,由于各种利益等因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生态保护观念深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让人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监督和管理,不做那些伤害环境、破坏环境的事情,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2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用。为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们除了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外,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较高端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将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注意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关的技术,进而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更加绿色化。此外,相关部门之间也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我国在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加强技术引进等各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苏江 宁何 单位: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6):33-34.

[2]李琼.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4):187.

水土保持研究篇6

关键词:矿山;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矿山建设生产项目越来越多。但是矿山建设生产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来避免环境破坏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这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矿山建设生产影响水土环境的主要表现

矿山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除了对本区水土环境造成破坏外,还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堵塞,河道抬升,对沿河构成安全威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以下几类。

1.1开挖造成边坡失稳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往往需要经历多次的构造运动,经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聚集形成。因此,矿山建设生产,不可避免的对原地貌进行破坏重建,在进行探、采过程中,必然要对地表进行开挖,形成的大小边坡,破坏了原有土体平衡,容易造成边坡失稳,在边坡自身重力和降雨径流的作用下,造成规模不一的水土流失。

1.2弃土弃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除去自身建设需消耗部分弃土(渣)外,大部分弃土(渣)需要通过外运或新建弃渣场的方式来加以消耗,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渣场,均需对原地形地貌加以改造,使之满足使用功能。因此,弃土(渣)的客观存在和消耗,在一方面压占土地对地表环境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因自身的物质组成在长时期不能被植被覆盖,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流失,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3地下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属于重力侵蚀的一种,大部分资源埋藏在地下,在采掘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应力环境,加上地表大气、水环境的影响,容易在矿体上部地表造成张裂和塌陷,从而改变地表形态,影响水土环境。

1.4水系破坏造成新的_淤变化

地表、地下水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生态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而做出的自然选择。水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环境破坏后,地表径流流向改变,入渗量的减少以及地表、地下水力参数的改变。新的水流形态必然会带来新的_淤变化。

2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2.1坡面治理维持平衡

目前边坡的治理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加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工程措施主要包含放缓边坡、支挡、岩土加固、坡面封闭防护等。通过削坡减载,削掉部分不稳定的岩土体,达到减轻土体重量,减缓边坡,提高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稳定的岩土体进行支挡防护以维持土体平衡。同时在坡面通过锚杆、锚索、注浆等方式封闭整改坡面,避免受到外力的影响和作用致使边坡失稳。植物防护主要是在工程防护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坡面植被覆盖度,减少降雨对坡面的影响。

2.2截流排水防止冲刷

截流排水,是矿山水土保持治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为了确保作业区或生活区的安全运行,需要将上游来水通过截流排水的方式将其引至上述区域以外,避免了上游来水可能会对生产生活区造成的影响,同时也防止径流对已扰动地表的冲刷,带来新的水土流失。

2.3渣体拦挡防止水土流失

弃土(渣)的存在,以及随意的丢弃,是矿山水土流失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水土保持“先拦后弃”的理念,即是对上述水土流失防治最好的注脚,常见的有渣场集中堆放,亦有临时拦挡,渣体表面绿化等。

2.4新增植被覆盖削弱降雨侵蚀

前述坡面治理、渣场防护所采用的植被覆盖措施,在增加植被覆盖度的同时,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降雨侵蚀力,对大气降水进行重新分配和有效调节,发挥其独有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表明,植被系统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即冠层、枯落物层、含根土壤层,3个层在防止土壤侵蚀中各具特性,冠层能够减少林地的有效降水量,延长降水、产流历时,削弱雨滴击溅地表的能力,控制土壤侵蚀的发生;枯落物层和含根土壤层能够再一次固土保水,涵养水源,减轻坡面径流侵蚀。

传统的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防止水土流失的需要,但在综合防治的效果上仍显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不愿深入研究下功夫,另一方面则是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仍待提高和加强。

3加强防护水土流失的措施建议

3.1强化分区治理

矿山建设生产涉及区域广泛,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自然条件各异,需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分区治理,设定不同的生态修复目标。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土的平衡,不同高海拔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特定的土壤侵蚀区的重建恢复等,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和人工调控能力的相互作用,达到生态修复和治理的目的。以一个小流域为例,只有明确分区治理任务和目标,综合乔、灌、草等植物措施,坡面水系等沟坡工程措施和科学的农耕措施有机结合,有利于流域内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和安全生产条件的综合改善,才能够起到综合立体防护,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2加大综合利用力度

矿山生产提倡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时,应当从一开始的基建期土石方平衡上寻找自身可消耗利用的部分,对表层土的剥离利用应有综合的考虑,结合未来生产生活区的覆土绿化,渣场、尾矿库的覆土封场等,确定其存留的位置与临时防护措施;弃土(渣)的流向也是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水土流失的薄弱环节,在措施设计中,除了传统的渣场堆存外,提升水土保持综合利用力度,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点面结合,重视区域生态质量

区域生态质量,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基于生态系统评估、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体系的综合学科。矿山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在有针对性的防范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从大环境为切入点,与大的生态环境系统相融合,使点上的生态修复能够融入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环境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3.4重视生态自我修复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对重点治理区进行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生态自我修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矿山建设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结合水利部提出的“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新思路,遵循自然规律、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建设生产项目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特别是水土资源的破坏,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恢复。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不断创新理论,提高技术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J].城乡建设,2014,21(02):25-26.

水土保持研究篇7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问题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is very early countr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ers in the trial and error, of th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watersh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watershe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analyzed.

Keywords: small watershe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Governance issues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所说的小流域通常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限所形成的集水单元。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工作者对小流域的理论实践与技术创新不断研究,为我国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小流域的治理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把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史

其实我们对小流域的治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初步的开始,但刚开始都还只是进行了比较简单的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此次的行动,却在全国范围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到了60年代,对水土保持的工作已经开始转入了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目标,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当时还比较缺少经验,不懂得进行小流域单元综合治理,只是简单地进行工程建设,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进入了70年代,水保工作者总结了以上的工作教训,终于认识到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比较可行,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现状

近几十年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造成水土流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它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起来难度很大。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等情况都不相同,因此对小流域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及治理目标都不能相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农村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水土资源就不能有效地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就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小流域治理是生态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虽然有自然的规律,却也和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密切关联。水土流失区之所以发生生态恶化,很大原因取决于实行掠夺式的开发,这样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陷入了越垦越荒的不良局面。

另外,从我国目前整体上看,除了几个国家重点项目以外,大多数小流域的治理规划,都只依靠水利水保部门进行规划,但这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了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多种部门,它需要很长的治理时间,管护起来比较困难,各个部门如果不能互相协调,不能调动整体资金的投入,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的治理问题研究

1.提高对小流域治理的群众积极性

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的不平衡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导致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小流域治理工程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关键是要依靠政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多种建设的实践证明,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政府要通过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把个人经济和国家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治理开发的局面打开,实现了小流域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2.把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性地寻找一项致富产业

在小流域治理中,要结合各个区域的不同经济状况来进行开展。特别是要有利结合区域的各种产业来开发,通过农业部门的指导,围绕各地的水果、药材、蔬菜及畜牧等特色产业进行市场分析、提供综合信息,等到发展到一定规模,还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效应。通过实践结果,很多地方就是坚持了这点,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依靠地方产业让群众脱贫致富,也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进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让小流域的有利资源转化成经济利益,让群众在配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建设基本农田

粮食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在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保证农业高产稳产,让农民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要彻底改变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山区生态的良性循环。对梯田进行高质量的建设,把土地进行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的力度,对土壤进行改良,把梯田的种植效果提升到最高程度。让每家每户都能建好、种好和管理好自己的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不仅能够解决农村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是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核心。

4.对小流域水土保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既是一个水土流失的个体单元,还是一个经济开发的社会单元。对于小流域的治理,不同部位,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质量和效益,从而降低了治理成本。要根据生态农业的立地条件,加强种草的研究,做到草蓄同步,打破区域界线,建立完整的工程体系,建立生态经济型流域,注重精品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效益。搞好水保的优化设计和优化设置,要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统筹多个目标,构建防护体系,采取综合的措施,以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目标。

5.增加对水土保持小区域资金的投入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公益性事业,小流域的建设是涉及到林业、农业及国土资源等很多部门的项目,这些涉及到的部门要联合起来,把对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列到财政预算中来,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治理。要派专人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给予提供低利息小额贷款的支持,鼓励农民购买荒山、荒沟进行治理。还可以大胆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治理开发,鼓励农民也加入到股份中来,大力开发建设商品生产基地,扩大经营的规模,用好用活农民的劳动积累工,做到多劳多得。

6.坚持治理政策的连续性、提高思想认识

政府部门要坚持落实出台的原有政策,对承包户的利益进行合法保护,始终坚持谁承包谁受益的原则,对于荒沟、荒山基本农田的新治,可以提供十年内不计产、不提留、不增加增购的政策,还要大力发展新的承包户,通过技术手段流通,搞好社会服务体系。这项工作应以水保部门为主,农、林、牧等各个有关部门为辅,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的总体战,帮助各个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的治理,是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政府部门应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不负辱命,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规划,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决贯彻实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的共同发展。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水土流失保持小流域治理最直接的效益就是经济效益。各地发挥了区域的优势,结合本地的地方特色,大胆发展,促进了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保证农业高产稳产,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当地经济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生态效益

自从实施了水土保持项目后,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也日渐显现出来,水资源得到了保护,水污染程度也降到了最低水平,土地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增加了土壤的渗透力,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许多以前的水土流失、飞沙走石的恶劣现象已经消失,坡耕地也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到处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象。

3.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的治理,对下河游道的河泥沙淤积的危害降低,减轻了洪水对流域两岸农田的破坏,从而调整了该地区土地结构和生产结构,促进了人口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让当地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安排,让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得到素质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的道德风尚、保

护环境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引导农民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五.结束语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地区对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引导百姓奔向小康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小流域的治理目的在于防止水土流失,为改良保良、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做进一步的发展。在将来,我们希望能做到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目标,能更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大胆创新对治理的开发,把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完美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水土保持任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政府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持之以恒,确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参考文献】:

[1]李乃联,张吉锁.治理流域搞突破,开发荒山求发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3):40―43.

[2]王大郁.清溪小流域改土模式初探[J].长江水土保持,1996,(4):25―28.

水土保持研究篇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结合铁路工程施工工艺与水土流失特点,提出铁路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一套适合铁路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包括5个指标类、29个指标亚类和174个指标,为铁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06

收稿日期:2014-11-20

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原地表进行的扰动、破坏地表植被、挖填和搬运土石方、弃土弃渣等施工生产生活,均使得原地貌的土壤及其母质受到破坏、侵蚀和运移,改变了原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使水土流失因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做好铁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最大程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确保铁路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构建一套适合铁路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是铁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构建原则

(1)为铁路建设服务的原则。水土保持的监测成果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在对指标的选择时应该为减少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所服务。

(2)创新性原则。水土保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精髓,如生态修复理论,3S技术等,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在不断的创新。因此,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的建立,既要传承传统,还得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正确反映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3)代表性原则。由于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比较复杂,且相互关联,影响水土流失的权重也不尽一样,因此产生水土流失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因此,在选择监测指标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

(4)全面性原则。监测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充分反映铁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便科学合理、真实全面的表现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使各个指标之间既不重复,又相互联系。

(5)实时性原则。由于铁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建设规模、施工进度和质量也在时刻变化。为了能够准确反映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监测及其数据就要求实时的更新,否则会失去水土保持监测的意义。

3 监测指标体系结构层次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分三个层次,分别称为指标类、指标亚类和指标。

(1)指标类。指标类从应用出发,依据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与功能划分出相互独立、内容完整、互不混淆的几大类,各类之间在反映水土流失特征上有质的差异。

(2)指标亚类。指标亚类是指标类的补充和延伸,划分依据是指标的综合特性,或自然属性各异,或侵蚀动力不同,或治理措施、效果和危害种类不同,表达了指标类的分异和指标亚类的共同特性。

(3)指标。指标是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直接调查、测验和分析计算的信息结果,对指标亚类的数量、强度、变化速率给与直接度量,处于系统的最低层。

4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铁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构建原则和层次结构,将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划分如下(见表1)。

为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五个指标类,每个指标类划分指标亚类和指标。其中水土流失因子指标类包括7个指标亚类和48个指标,水土流失状况指标类包括11个指标亚类和74个指标,水土流失危害指标类包括3个指标亚类和14个指标,水土保持措施指标类包括4个指标亚类和20个指标,水土保持效果指标类包括4个指标亚类和18个指标,总计5个指标类,29个指标亚类,174个指标。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5 结论

根据铁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为铁路建设服务、创新性、代表性、全面性、实时性的原则,将铁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划分为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五个指标类,每个指标类划分指标亚类和指标,包括5个指标类、29个指标亚类和174个指标,为铁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索彦,姜德文,赵永军,等.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

2 郭索彦.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上一篇:职业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社会发展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