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范文

时间:2023-03-20 12:07:22

水土保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类型监测方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土保持监测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2011年 3月1日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明确要求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挥它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队伍不断壮大,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监测成果不断积累,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但是由于理论基础的局限和部分技术原因,这一年轻的领域的继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水土保持监测概述

1、水土保持监测概念

根据对于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深度,水土保持监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水土保持监测是对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及其相关的应用系统,也包括这些信息采集一传输一处理一分发等的站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理解经常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包括监测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根据这种理解,监测和评价其实是一体化的。而狭义的水土保持监测,仅仅指水土保持信息采集。这种监测经常是就某个监测点而言的,只是强调用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方法收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信息。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基本相同。

2、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与任务

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在于:根据国家、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定期调查、测量和记录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现状及间题,研究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家、地方(省、市、县、乡、村)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制定政策、规划,编制优化农林牧产业结构的计划,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本资料。为实现这一目标,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任务:1)是定期监测全国和地方水土流失面积、程度一、强度,土地利用状况,植被状况,土地生产力状况和群众经济状况,并适时提供有关数据、图件。2)定期监测全国和地方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河流含沙量、各类水土保持工程、植被覆盖率、优化农林牧(副)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等,并与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和前次水土保持监测结果对比,向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定期提供决策依据。3)根据需要和条件,定期提供全国和地方重点水土流失区或水土流失治理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和图件等。4)定量化分析多种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立各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型,预测、预报水土流失及人为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并为有关重点地区或流域综合治理做优化规划分析,为水土保持和区域发展服务。

二、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1、自动化地面观测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拥有100 多个地面观测、实验站和超过 6000 名技术人员,但地面监测点的密度相对于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37%的中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目前我们的地面监测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另外,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监测还比较困难。扩大地面监测点的覆盖面,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因此,发展自动化的地面观测手段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当前地面观测的效率瓶颈包括取样、分析、数字化观测结果生成和地表量测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径流、泥沙、土壤取样技术,泥沙样品分析技术,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技术,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跟踪测量等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大多存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技术也是监测部门普遍关心的领域,自动化地面观测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还需要考虑在人工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监测经济性的设计。自动化地面观测技术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包括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等。取样、样地和小区布设的设计等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中需要改进的。

2、预警预报性监测

预警预报性监测是依托已有监测成果,运用数学方法或建立模型,对未来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进行的预警、预判或预测预报,可分为预警性监测和预报性监测。预警性监测一般是通过影响因子观测,分析事物发生发展规律,对未来发生某事件或现象的可能性进行预判,并给予警示,如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等。预报性监测则是运用数学模型,对未来发展趋势或状况,进行预测预报。观测、数学分析、模型运用是本类型常用的方法与手段。建立适用范围明确、边界条件清晰、拟合精度高的预测预报模型是基础,其中基于长时间序列资料建立的经验性模型可通过序列延长,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如坡面侵蚀经验模型; 而具有理论基础的物理成因模型,可通过规律揭示,预测预报未来状况,如水文分布式物理模型。预警预报性监测离不开实时观测,但通过模型运用,可较大程度地简化监测行为,实现提前预知。

3、调查技术

询问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和地面观测一样,也属于常规监测方法。但相对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技术而言,水土保持监测的调查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询问调查、典型调查和地面观测技术差异很大,所使用的技术需要考虑较多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调查技术对调查成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影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评价,但目前相关研究却甚少。著名国际水土保持技术合作组织―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揽设计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调查表(QT),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了评价世界各地水土保持技术的依据,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典型调查参考。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设计标准化的调查技术还需要充分考虑水土流失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

结语: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信息收集中心及传感器,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本身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及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水土保持监测研究范围较广,内容丰富,以上几个方面只是初浅的论述,旨在抛砖引玉,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人的讨论,集思广益,以便更好地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研究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杨勤科,王略. 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述评[J]. 水土保持研究,2008,05:221-225.

[2]陈本兵,穆兴民.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与发展研究的思考[J]. 水土保持通报,2009,02:83-85+89.

[3]陈世梅. 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的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86-87.

[4]李中魁.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思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China)、美利坚合众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China)、美利坚合众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03:4.

水土保持范文第2篇

今天的会议也十分重要。刚才,刘震同志代表水土保持司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详尽的工作报告,既回顾总结了一年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深化水土保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对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北京、重庆、山西、江西、陕西、广东等六省、市的典型发言,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有新意,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利用新的机制和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和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做法和经验,听了很受启发。概括起来,这些发言的特点一是思路好,二是做法好,三是措施好,四是效果好,五是经验好。去年以来,各地积极调整思路,深化改革,真抓实干,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十分显著,这是水土保持战线广大同志们认真实践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励精图治,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面,我就当前形势下进一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和植被恢复,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此,**中谈到生态建设时,特别强调指出"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汪恕诚部长多次强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这些指示精神为我们开展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出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调整的重点。为抓好贯彻落实,去年水利部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过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偏重于人工治理,对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重视不够,尽管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治理进度缓慢,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很多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重要信号,按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当前各地要把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防治的艰巨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注意处理好依靠自然力量和进行人工治理的关系,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发动群众积极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封育保护,促进大面积的植被恢复。二要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水利部决定今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第一批试点工作,如何开展,在什么地区合适,效果如何等都需要经过探索,逐步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试点,丰富工作内容。要重点抓好有关封育保护法规和规划的制定,加强部门协调,搞好效益监测等工作,明确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的修复模式,探索出一条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路子。三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人为破坏和对自然的侵害,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索取。当前要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第二,要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上。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凡是在治理过程中,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取得实惠的地方,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就高,治理的成果就能巩固,生态建设的目标就能实现,反之,就会失败,得不偿失,劳民伤财。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结果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恶化。当前,虽然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我们仍然面临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定要针对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恶化的主要原因和关键问题,标本兼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奏效。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决不能就水保论水保,就生态论生态。我们的工作要着眼于生态,但着力点要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这些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重点治理工程中大搞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在黄土高原推广淤地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推广沼气,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而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使治理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中,要建设必要的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设施,国家的补助资金也要多向这方面倾斜。高标准农田也不一定只种粮食作物,要根据当地情况和群众要求,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牧区要建设基本草场,能形成特色经济的地方就大搞特色产品基地等等,保证群众有粮吃、有钱花,并能得到稳定发展,以此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三是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制定规划时就应当征求群众的意见,采取群众愿意接受的措施,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实施起来群众的积极性高,治理效益好,成果容易巩固。

第三,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关键性措施。要围绕治理区水土流失成因,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在水和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在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上拦下保,减少泥沙下泄,淤地种粮,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林草上山;在长江上游地区,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在草原区,要通过加强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发展人工草场和草库伦,促进围栏封育和草原保护;在内陆河流域,要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防治土地沙化,恢复绿洲生态。

同时,水利系统各部门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合力。制定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节水灌溉项目时要尽可能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相衔接,以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把农村水电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以小水电代燃料,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减少植被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搞好水土保持基础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加强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法律赋予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广泛关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一个统一规划、部门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一要抓好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并举,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态用水。规划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形成共识,统一目标,使规划真正代表群众意愿,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规划经当地政府批准后,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作为统一实施的依据。

二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要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性工作。制定好标准、规范等,为相关部门、行业开展治理提供依据,同时要搞好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以优质服务赢得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既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又要注意简化手续,做到程序少、服务好、管得住。要经常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取得理解和支持,这几年各地在执法工作中加强部门协作,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效果很好,要继续坚持。同时,要积级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形成合力。

四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注意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对不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的各类生产建设活动,要依法督促其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同时严肃查处违法案件,查处一件,教育一片。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仅要掌握全国的水土流失动态,而且要掌握全国生态建设的效益情况,对有关部门和社会开展的生态建设也要进行监测,凡是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标准的都应列入统计内容,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对现行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产权制度、监督管理形式、组织治理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投资多元化机制。实行国家投资、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内资、外资和有偿、无偿资金相结合。要积极为投资者创造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国家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要作为引导资金,尽可能与其他渠道的资金捆绑使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渠道增加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二是继续推行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quot;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特别是加强对"四荒"治理开发的管理,既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又要兼顾治理开发者的经济利益,不允许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大户带动群众治?quot;四荒",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生态效益,使"四荒"的治理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加快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结合水土保持的实际积极推行"三制",既要有利于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质量,又不能完全照搬大型基建项目实行"三制"的做法,要不断探索符合水土保持实际的推行"三制"的途径和方法。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和即将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形势,要大力推广云南省的做法,在所有项目建设区实行投工、投劳承诺制。在项目建设前,要先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群众需要对投工、投劳作出承诺,做到一事一议,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能强求。

最后,我就今年水土保持工作和会后的落实,再强调两点:

一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当前关键在抓落实。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把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部里确定的任务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抓思路调整的落实,根据中央的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理清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二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落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用好国家的资金,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保证质量效益;三抓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水土保持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水土保持部门的同志们要深入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勤政廉政,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水利部把今年作为水利工作的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一要认真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水土流失区群众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文风和会风,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同志们,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

水土保持范文第3篇

作者:杨志鹏

一、水土保持的定义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二、水土保持的组成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法和少法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

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3大类。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 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20年来,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水土流失严重的总体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大众心中的水土保持观念,加强对人为水土流失的预防控制和已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土保持的发展

1.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战略,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如山原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发展集雨灌溉,实现旱地水利化,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为少种高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退耕还林奠定了基础。稳定的退耕和大面积绿化五荒地,为林草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进了果、畜、经济作物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向集约化经营、科学种田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使农村劳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农民变为工人,将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实施除害兴利战略,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三田(梯田、埝地、坝地),种林草,搞封育,禁放牧,舍养畜,扩大林草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水土保持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战略对策。

要确保水土保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必须把水土保持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一个“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浓厚氛围才能奏效。

水土保持范文第4篇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致本刊贺信李国英 (1)

开拓创新 打造精品 努力使《中国水土保持》发挥更大作用刘震 (2)

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苏茂林在《中国水土保持》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致辞 (5)

三十而立 任重道远——写在《中国水土保持》创刊30周年之际 (6)

“水土生态保持”的内涵及其作用吴长文 赖涛 (7)

永丰县水土保持监管呵护秀美家园刘浩军 罗永建 (10)

《特产研究》2011年征订/征稿启事 (38)

龙南“十一五”期间水保成效显著刘毅 (48)

永丰水土保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匡弋安 (67)

水保宣传出新招《瑞金报》期期见水保谢春森 (67)

黄委廖义伟副主任一行在山西省调研淤地坝防汛工作张志勇 (67)

华蓥市召开2010年农发水保工程宣传动员会 (67)

秦皇岛民用机场周边区域被列为河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杜春利 (67)

龙南杨梅铺就农民致富路赖观路 (68)

通辽市举办水保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陈永 包格日乐吐 (68)

满城县立足经济发展大做水保文章张俊 (68)

河北水利厅召开张家口风电项目水保生态建设工作座谈会杜春利 (68)

开发建设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重点与修正意见姜德文 (11)

铁路建设项目土地复垦要点及措施体系初探朱小敏 (14)

土壤侵蚀影响下的弃渣场拦挡设施高度设计分析何辉 郎启庄 (16)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葛云宝 (18)

黑龙江山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史彦林 贾洪纪 张利 单洪伟 严尔梅 鞠伟 周宁 (21)

移民安置工程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推行代建制的必要性分析杨光檄 (23)

遵义市“长治”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周习会 万爱民 潘登平 (25)

“长治”工程助推蓬安特色农业建设邓治宇 (27)

刍议规范水土保持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尹义莉 赵辉 (30)

南江县庭园水保工程定额补助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唐婉秋 (32)

盐池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钟晓娟 赵岩 孙保平 郭建英 李锦荣 周文渊 于明含 (34)

植物篱与石坎梯田改良坡耕地效益研究杜旭 李顺彩 彭业轩 (39)

红壤坡地植生工程技术应用及效益分析杨洁 方少文 李小强 郑海金 (41)

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对策方清忠 胡玉法 (44)

青海三江源区土壤侵蚀现状及其分布刘杰 骆婵娟 曹江源 张卫 (49)

洪雅县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性降雨的响应研究张学权 (52)

韭园沟流域典型淤地坝淤粗排细作用研究李莉 李聚方 孙维营 黄静 陈江南 史学建 (54)

草被覆盖度对黄土坡面径流产沙影响的试验研究吴卿 杨春霞 甄斌 陈月娥 郭丽娜 (56)

青杠扒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及综合治理评价杨柳 王玉英 (59)

巴州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做法与成效王友平 王立琼 (61)

林州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靳改平 (63)

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康承高 罗静 (65)

《中国水土保持》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李艳霞 徐素霞 李杨杨 (F0002)

回顾30年成长历程共商未来发展大计李艳霞 徐素霞 李杨杨 (F0003)

Abstracts (I0001)

求真务实 迎难而上开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新局面陈晓军 (1)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宁夏水土保持事业全面发展郭浩 (4)

宁夏小流域治理中的水资源调控理论与实践卜崇德 (7)

宁夏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探讨马斌 (10)

宁夏水土保持现状与发展对策王立明 张宁 (13)

宁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彰显强大生命力哈玉玲 齐晓磊 (16)

宁夏水土保持试验站现状及其发展设想贾爱冬 (18)

宁南山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历程王伟 唐宁生 王怀军 (21)

石嘴山市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及发展对策周泽民 (23)

固原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王建斌 王立明 (25)

庙台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做法朱立军 (27)

聂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与启示吴炜 杜新让 (29)

饮马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建设成效与经验卜金道 王伟 王立刚 (31)

泾源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马六三 郭浩国 马强 (33)

浅谈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王立明 虎维军 (35)

彭阳县姬阳洼小流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实践刘学军 张煜明 刘平 翟汝伟 (36)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坡位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养分的变异规律徐志友 余峰 高红军 蔡进军 (39)

固原市水土保持造林整地工程简介王伟 安永平 唐宁生 (42)

宁南山区水土保持造林优化培植模式研究卜金道 王伟 杨杰 魏刘清 (43)

固原市新修梯田增产措施初探柳向阳 唐宁生 徐晓宁 (45)

宁夏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监理实践张勋瑞 彭耀珍 顾正龙 (46)

彭阳县机修梯田建设的经验杨晓辉 (49)

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发展思路文志强 虎俭银 徐耀龙 (51)

好水河灌区库坝水资源联合调度研究刘学军 刘平 翟汝伟 (53)

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虎维军 文志强 杨晓辉 虎志宏 (56)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浅析唐宁生 (58)

固原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何志善 (60)

荫子沟小流域监测实践黎奕瑾 苏娟 张薇 (62)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遥感数据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罗登科 王维宝 (64)

基于RS与GIS的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徐志友 张永庭 卜崇德 马斌 闫军 (66)

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派工作组到广安市广安区指导水土保持科技园区规划工作孔祥东 刘正斌 周斌 (48)

莒南县水土保持国策教育进党校活动启动李永耐 刘福杰 (63)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 (65)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 记者通报会在北京举行李西民 (F0002)

王洼水土保持试验站简介 (F0003)

水流域综合治理带动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发展 (F0004)

抓好关键环节 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张健 (1)

南阳市“长治”工程建设成绩斐然金世海 杨柳 (2)

柠条塔煤矿生态型企业文化构建的绿色渊源 路根奎 张永江 王建文 智连著 方琳 刘琼海 王娟 (4)

柠条塔煤矿企业文化的生态特征 方琳 张永江 路根奎 王建文 智连著 刘琼海 田博 (6)

柠条塔煤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张永江 (8)

柠条塔煤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典型模式研究 智连著 孙晓玲 王建文 路根奎 方琳 徐成 刘琼海 (11)

柠条塔煤矿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 王建文 马三保 路根奎 孙晓玲 智连著 方琳 刘琼海 (13)

柠条塔矿井水土保持边坡防护模式研究张永江 (15)

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界定康玲玲 董飞飞 刘小强 王云璋 (1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问题探讨李莉 杨二 陈丽 鲍宏喆 (22)

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几点认识余本祥 钱立军 (24)

济南奥体中心山体边坡断崖面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刘高鹏 金章利 牛海波 戴方喜 樊建修 陈先强 (26)

河南省水利厅向社会水土保持公报 (28)

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的思考周俊 王文龙 金平伟 田园 (29)

北京市风沙治理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罗添元 龙少波 任认 何政 (30)

搞好水土保持 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张虎保 (33)

关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人均耕地的探讨高宝林 周全 (36)

“一山三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模式的探讨胡慧蓉 宫渊波 胡庭兴 (37)

文县滑坡、泥石流预警网络建设经验黄林昌 (40)

蓖麻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张红菊 赵怀勇 (43)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周文渊 郭建英 孙保平 李锦荣 赵岩 张广分 王红雷 (45)

四川小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分类及耦合关系研究谭雪红 张岩 王双艳 周心澄 尹忠东 (49)

高台县沙漠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代德磊 颉耀文 王浩宇 (51)

娄烦县地质灾害研究余传涛 刘鸿福 吕义清 高建平 杨建军 (55)

讷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刘丙友 崔润利 任宪平 (58)

浙江省水土流失的时空动态研究廖承彬 (60)

史河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带动经济发展的启示李永耐 徐兆田 杜鹏 (63)

龙南县“一户一山窝”开发治理模式调查刘毅 (65)

长岛县出版《保持水土惠泽海岛》画册柳庆斌 刘秀梅 (67)

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丁红春 (67)

湖北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在武汉举办彭群 (67)

长江委完成对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督察工作郭念森 (67)

Abstracts (68)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场会议在天水市召开 (F0002)

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开矿不忘水土保持智连著 方琳 (F0003)

史河子小流域治理带动水保产业大发展李永耐 刘福杰 潘纪东 (F0004

试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标准孙礼 (1)

非洲考察及其水土生态启示孙发政 (5)

从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的变化谈对“水土生态保持”提法的认识王军民 李书强 (7)

赣州水保机构在改革中得到加强赖观路 (8)

《长江水土保持焦点关注》即将出版 (67)

龙南县水保重点治理四侧重赖观路 (67)

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张志勇 (67)

满城县水土保持撑起一片富民天冉艳超 (67)

武胜县确保农发水保项目顺利实施 (67)

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与成效路炳军 袁爱萍 段淑怀 (9)

基于“成因—结果”指标的甘肃各县区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尚立照 张龙生 (11)

关于水土保持常规监测点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以重庆市开县芋子沟监测点为例黄彬 (14)

围下小流域建立“水保绿色生态”模式的成效与做法明经生 (15)

庭院水保综合治理模式探讨程冬兵 廖纯艳 (17)

以“长治”工程为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廖应权 (20)

璧山县实施水系绿化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做法与成效何明全 (22)

马龙县“长治”工程建设成效与做法李福洪 李彩花 (24)

我国水库消落带研究概况郑海金 杨洁 谢颂华 (26)

茂县城区泥石流防治与“5·12”震后规划重建倪化勇 郑万模 李宗亮 (30)

基于GIS的水土保持植物金发草的适生区与生境分析王文国 李锐 王胜华 陈放 (33)

植被混凝土盐分胁迫对多花木蓝种子萌发的影响熊诗源 许文年 夏栋 (35)

节理化岩石高陡边坡滑坡分析与治理技术研究邹祖银 康浩 李林 (39)

基于ADINA的冻融期黄土滑坡温度场模拟分析姚文花 姚勇 罗东海 (41)

草被减蚀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吴卿 杨春霞 陈月娥 郭丽娜 (44)

三峡库区淌里滑坡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薛星桥 张俊义 金枭豪 李刚 (47)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土壤侵蚀研究袁勇 高华端 孙泉忠 (50)

巢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徐强 陈来 (52)

汾河水库及其上游饮用水功能区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保护王晓宇 (55)

基于EXCEL 2003时段雨强的快速计算崔普伟 蔡强国 张利超 郑明国 (58)

新干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存在问题与对策邓珠根 傅绍娟 (60)

略阳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思路探索韩永福 (62)

安定区利用“反哺”形式开展农民环境教育的条件与措施梁发祥 曹娟玲 罗荣娥 曹瑞林 罗卫国 (64)

湖北省水土保持学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武汉市召开李西民 胡顺华(通讯员) (F0002)

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 开拓 创新 学习 发展 (F0004)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发展民生水土保持事业胡四一 (1)

扎实推进国策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水土保持工作舆论氛围张学俭 (5)

强化制度建设与实施推动监督工作新发展汪习军 (8)

黄委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 (4)

兴国县举行“水保杯”电视歌手大奖赛谢运源 余晓斐 (14)

龙南县水保局部署水保文化年工作赖观路 (25)

尚义县水务局狠抓水保生态工程管护孟宪丛 (57)

兴国县大力开展全民水保警示教育 (62)

紫鹊界古梯田科研项目全面启动曾洵 (6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监控探讨姜德文 (10)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程序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洞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为例赵爱军 吴永杰 (13)

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监测构想王延红 李聚方 李静 杨国宪 (15)

辽宁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与成效林素兰 袁立新 (17)

对中阳县下枣林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李志娥 (19)

张家川县梯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杨常来 (21)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雨水集蓄模式研究武艺 汪邦稳 杨洁 (23)

冀西北盆地葡萄种植区风沙防治技术研究——以涿鹿县为例王天姿 (26)

淮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影响因子关系分析刘瑞娟 张万昌 裴洪芹 (29)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区土壤矿质元素空间异质性研究蔡德所 王魁 黄景新 曾馥平 (33)

影响土壤水蚀的环境因子分析武文波 姬翠翠 李晓松 卢善龙 马聪 (36)

我国北方山区坡地分布规律研究白晓松 张瑞芳 周大迈 (39)

重庆缙云山水源涵养林地土壤水文效应刘敏 王玉杰 赵洋毅 吴得荣 刘楠 雷声坤 (41)

会同毛竹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汤腾方 易贤军 (45)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植被恢复分区研究张翔 王庆安 王文国 杨渺 余红英 万鹏 (48)

天津市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模式探讨张瑞侠 方天纵 杨英 白维生 (52)

鲁中南山地小流域农林牧优化结构调控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陈赫男 苗晓靖 吕圣桥 齐玉诚 马睿 (54)

基于“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策研究陈新军 田里 张望林 (58)

黄石黄荆山北麓胡家湾采石场生态修复设计金章利 刘高鹏 许文年 戴方喜 (61)

织金县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与对策徐溧伶 (63)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昌都县植被盖度遥感估算郭芬芬 范建容 严冬 郭祥 宫奎方 张定容 (65)

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F0002)

灵石县“矿治”小流域彰显水土特色 (F0004)

石门县农发水保项日报账流程及体会龚佑平 陈琼 饶天强 邢子见 赵纪凤 (22)

清水县机修梯田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吴长玉 (25)

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概述潘宣 柳诗众 王星 (27)

我国工程创面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余海龙 顾卫 李哲峰 (29)

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思考张华明 武艺 朱小勇 (32)

南方岩溶山区环境对公路工程水土保持的影响与对策周国富 (35)

沟道型弃渣场分类及工程防护措施分析赵芹 郑创新 (3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贾天会 张东为 李菲 (40)

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问题与思考王永功 蔡志洲 于沉鱼 (42)

坡面流侵蚀水动力学特性研究综述田凯 李小青 鲁帆 中震洲 蒋云钟 (44)

喀斯特山区红黏土在石漠化过程中的侵蚀与堆积记录——以乌蒙山脉麻窝山流域为例谢良胜 吴攀 顾尚义 刘群 葛佳杰 曹振兴 (47)

豫西南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研究李世欣 温建 邵孝侯 王晓亚 王玉英 (51)

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主要乔木结构特征研究——以潮关西沟林场为例宋秀瑜 (54)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与防治对策郭宏忠 于亚莉 (58)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土壤土力学特征研究孙泉忠 高华端 袁勇 赵勋 杨阳 吴学强 (60)

临朐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与成效高福军 (63)

鄱阳湖滩地冲淤变化的遥感调查研究陈龙泉 况润元 汤崇军 (65)

梁圳市隆重举行水土保持主题日活动 (F0002)

全国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广东深圳召开 (F0003)

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F0004)

水土保持范文第5篇

鄂北岗地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综述

临汾市小流域治理实践与成效

生态修复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以中阳县武家庄项目区为例

2009年度冷泉水土保持监测简报

土壤侵蚀遥感监测中植被信息知识库的应用

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形成原因浅析

山西省水土保持精品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永和县召开

山西省的盐碱地改造模式及效果

山西省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与安全对策

张健副厅长赴运城市调研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情况

谈谈孝义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问题

解决山西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山西省实施农发水保项目资金管理的做法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的实践与成效

谈谈晋中市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2009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核查

浅谈城镇河道治理与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常见问题分析探讨

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大示范区建设步伐

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土保持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山西省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成效与经验

偏关县的水土保持对策与建议

乳源木莲天然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

信息窗

遵循客观规律搞好水土保持

农村饮水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创新农建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对农民增收以及潜力因素的分析

李家梁村大搞筑坝造地的调查

“四荒”转让特点与防治对策

创新治理模式开展小流域治理

建设观光型生态小流域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隰县淤地坝运行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大搞水土保持振兴山区经济

代县小型铁矿业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

世行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探讨

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特征分析

山西省地下热水成因及开发利用保护探讨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

ASP网页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欧李在晋西地区的适应性试验

我省召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项目初步设计审查会”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对策

初议生态旅游

淤地坝涵管无压流水力计算方法

浅谈沂蒙山区的集流灌溉农业

壶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沟道坝系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永和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方略

努力发挥“大户”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

娄烦县精品小流域建设成效与经验

保山市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峪口流域淤地坝效益分析

小流域治理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水土保持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 “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 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

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们这种有目标的水土保持思想、行为和技术。198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明确,水土保持学科范围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有意识地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

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包括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但是不能包括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思想、理论或者观点。因为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的水土保持思想观念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规范本身无法解决。《水土保持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设施(即物)和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即行为)。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在水土保持法律关系中这种物就是水土保持设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而这些行为则如林业采伐、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等。

2、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学理上有多种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水土流失学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以不同的学理概念表述为基础来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适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过程论

水土流失过程论,这里列出两种典型。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这与水土流失相似。”1990年王汉存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蚀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影响下,土壤、母质、风化物、甚至基岩被剥蚀破坏、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我国通称的水土流失,严格地讲应属土壤侵蚀中的水力侵蚀,而且除指土壤、母质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损失。不过习惯上,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过程论虽为学理解释,但是通俗易懂。在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采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特别在南方丘陵山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有类似的感性认识,对此更好理解。根据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水土流失的对象是土壤、母质、风化物、基岩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破坏、搬运和沉积三个环节。但是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有两点缺陷:一是对“水的损失”没有阐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损失,还是地表水的损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损失?怎样理解水的损失?一般的业外人士都认为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和地表蒸发,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水循环怎么会有损失呢?二是单纯强调具有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只是从现象上进行定义,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定义。既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又对于认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现象有一定障碍。如有的同志主张,旧城改造中旧砖房被折除过程,不负责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如有一块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较平整,拟

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提出他们进行基础开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作为水土保持执法人员如果也严格按此定义还真不好驳倒。这就需要水土流失结果论的定义了。

2.2水土流失结果论

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显然,水土流失结果论,比起水土流失过程论,更宏观、简洁,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质。根据水土流失因果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有三条标准:一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是陆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必须是外营力,最主要的外营力是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活动;三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但是水土流失结果论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对于业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要解释外营力这个地学术语,要解释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比如水的损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发和蒸腾、地面径流和土体内渗流、向深层渗漏,从而造成对生产和生活不利的现象。二是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无限扩张。单纯从“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字面上理解,任何环境污染现象似乎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导致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都离不开水和人为活动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

虽然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从《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特别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学理基础是水土流失结果论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两个构成要件:

(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或是加重水、旱、风沙灾害,或是恶化生态环境,或是影响生产,四者居其一则可满足。《水土保持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法律所要保护的,自然就是需要预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单纯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单纯的人为因素,还可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在所不问。

3、如何在水土保持执法中适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种是效能。而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笔者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均匀积雪,改变雪和土壤的冻融性质,并能促进降水增加等有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这种有益影响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邻近地区,特别是江河下游地区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生物生产力是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生产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光能的固定。世界上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全部活动皆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中所获取的能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通常一年)内积累光能合成的总量称总生产力,通常用有机物质干重g/m2/年表示。通常情况下,按总生产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是森林、农田、疏林和灌丛、草原、荒漠。在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同情况下,植物数量和分布越少,总生产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产力越低,说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这也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为生产活动挖掘、破坏地表和倾倒土(石、渣)占压地表,破坏植被,从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题。试问原来的植被都被占压和毁坏,何来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何来生物生产力?

3.4土壤水是是反映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分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土壤中的水分或者被吸附在土粒表面,或者处在孔隙中,并且和外界的水一样,也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土壤水分从形态上,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1)化学结合水:要在600℃~700℃温度下才能脱离土粒。(2)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3)自由水:可以在土壤颗粒的孔隙中移动。自由水又可分为:膜状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支持水,重力水。从生产意义讲,化学结合水和吸湿水在土壤中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被植物利用;膜状水仅能作极缓慢的移动,且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毛管悬着水和毛管支持水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最有效的水分,重力水因只能暂时存在,不能持续为植物利用,而且过多时,常又会造成土壤通气不畅,影响植物生长。

地表水和地下水必须适时适量地转化成为植物根系吸水层(可供根系吸水的土层,略大于根系集中层)中的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利用。地下水只能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至根系吸水层的,因而地下水位必须维持在根系吸水层以下一定的距离。这就可以解释,井下采矿疏干排水往往影响井下开采区地表土地的土壤水的有效持续补充,降低水土保持功能,在干旱季节和年份尤为突出,表现为有的地方井下开采区地表的水库、山塘、水田、水井无法蓄水。

水土保持范文第7篇

《水土保持研究》(C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水土保持研究》以专集形式刊登水土保持方面的有关学术研究、实用技术、调查报告、综述及重大灾情报道,主要为大型科研项目服务,是国内唯一刊登水土保持方面文章的学报级期刊。

水土保持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临朐县;民营;水土保持;调查

Abstract:Sincereformandopeningup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Linqusmallwatershedmanagementasastrategyforeconomicrevitalizationofthemountainmeasurestocarryforwardthespiritofself-relianceandhardwork,perseverancetoorganizecadresandthemasses,soastoZhishanengagedinsitepreparation,plantingtrees,buildingbases,waterSupport,roadconstructionasthefocusofthesmallwatershedmanagement,tocreateaLinqupatternofsmallrivervalleys,especiallyinrecentyears,boldreformandinnov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echanisms,theformationofthebarrenhillsinordertoleaseauction-basedprivateLinqucharacteristicsofthesoilandwaterways.

Keywords:Linqu;privat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urvey

1概要

临朐县地处鲁中山区北部,是沂蒙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1833.77km2,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87.3%,是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临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战略措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不懈地组织干部群众,大搞以治山整地,植树造林、基地建设、水利配套、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创造了临朐小流域治理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大胆改革创新水土保持机制,形成了临朐特色的走民营水土保持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2临朐民营水土保持的发展历程

临朐县民营水土保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88年以前,主要是以承包到户为主,以村为单位,只承包给本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开发治理。二是1989—1994年,实行规模开发,分户承包经营。三是1994—2008年,主要是以荒山使用权的拍卖为主,治理开发主力军依然是该区域的广大干部群众。四是2008年7月至今。将荒山开发治理推向市场,实行对租赁招商开发,民营水土保持进入新的高潮期。

3民营水土保持的几种模式

3.1农户承包型农户承包型是指,以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单位将荒山只承包给本经济组织成员,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开发治理。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3.1.1先治后包。对荒山比较集中的小流域,推广了申家庄小流域“统一规划、分户施工,以穴带地,先治后包”的做法,以组织农民投劳为主,由流域村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分批承包经营。申家庄村利用这种办法,两年高标准治理133.33hm2,栽植各类果树6万多棵。

3.1.2先包后治。对小流域(荒山)座落分散的,推广了石瓮沟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先包后治,限期治完”的做法。完不成的收回承包权,收取荒芜费,以此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石瓮沟村只有260人,一年治理小流域66.67hm2,全部栽上了优质果树。

3.1.3专业户小流域。对离村比较远的小流域,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同村里签订合同,让他们上山定居,常年治理。九山镇辛庄子村村民曾1983年同村里签订了30年治理20hm2狼窝沟小流域合同,十几年的治理和精心呵护,20hm2荒山绿了。栽植刺槐无计其数,山楂村、桃树200多棵,半抱粗的板栗树就有70多棵,现在仅板栗一项收入年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

3.1.4划分自留地。对荒山较多又比较零碎的村,推广青杨峪小流域划分自留山到户,限期治理,严格验收的办法。该流域划分到户后一年验收合格单签发1000多份。

3.2拍卖、租赁招商开发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临朐县委、县政府大胆尝试荒山经营机制改革与创新,在拍卖7153.33hm2荒山使用权经营的基础上,去年召开新闻会,将荒山开发治理推向市场,对部分荒山使用权实行租赁招商开发。新的机制,掀起了新一轮荒山投资开发热。截止到去年底,全县租赁招商开发荒山2408.9hm2,据不完全统计,计划荒山租赁开发总投资达3.6亿元以上。为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荒山开发机制,特别是农村费改税后民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3.2.1优质果品基地综合开发型。充分利用近年来生态建设积累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优质果品基地,发展有机果品业,配套冷风库、加工厂、果品集散中心等,形成产供销加一条龙。象沂源客商任明远、张善全总投资1200万元,租赁石家河村香炉山前崖133.33hm2荒山建设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冷风库、加工车间和果品集散中心。

3.2.2观光旅游型。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水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型产业。象上林镇闫吾、包河将灵山53.33hm2荒山租赁给北京市一公司,凭借灵山的特殊人文、地理特点,承租50年,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开发旅游观光业。

3.2.3餐饮度假休闲型。利用现有的山林、水土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等条件,投资建设集旅游、餐饮、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山庄。上林镇洛地、西洼子,营子镇蒋家前河村将潍临公路西侧的皇山山林133.33hm2,山前地28.67hm2,租赁给奎文一房地产开发公司。分三年开发,计划总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

3.2.4种养开发型。充分利用当地的荒山、山林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像青州一客户租赁五井大楼麻峪荒山20hm2,搞山鸡、肉牛养殖等。

4民营水土保持的作用和影响

民营水土保持的发展较快,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央国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临朐县民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步伐大大加快。到2008年底,全县投资25053.2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4.8km2。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200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称号。

4.2明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目前,全县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草面积的80.51%,水土流失面积

减少了49.37%,水土流失强度大为降低,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0年“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县”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合格。

4.3水土资源利用日趋合理,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耕地、林地、经济林果、未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由治理前的39.14%,15.02%,2.98%和28.58%调整为28.06%,32.99%,14.07%和11.43%。林地和经济林果分别增长113.41%和359.19%,未利用土地减少61.12%。促进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4.4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全县特别是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人口环境容量明显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是治理前15倍。

4.5减灾效益显著。

4.5.1减轻了洪涝灾害。1994年8月7日午后,临朐南部山区遭受了日降雨量132.5公里,最大雨强70mm/h的暴雨袭击,据瑞庄水文站7日实测结果,洪峰流量1800m3/s。该流域雨后洪峰出现时间较1984年推迟3小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而位于该流域北部的洛庄小流域因为没有经过综合治理,在这次暴雨中,533间房屋损坏,面积9674m2,124间倒塌,面积2250m2,冲毁耕地66hm2,涝灾面积达到167hm2;冲毁虹鳟鱼池4个,沟道450m,冲毁堤堰15800m;冲毁塘坝1座,桥涵1座,直接经济损失365万元,减产粮食1266t,减产果品29t。

4.5.2抗旱效果明显。谢家庄小流域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抗旱效果非常明显。1992年大旱,全年仅降水461.5mm,洛庄小流域旱灾面积达到232hm2,减产粮食871t,每公顷减产3.8t,减产果品29t,每公顷减产0.97t,直接经济损失108万元。而谢家庄小流域虽然旱灾面积达到189hm2,但粮食减产只有15t,每公顷减收0.08t,减产果品35t,每公顷减收0.08t,直接经济损失只有6万元。灾后的经济收入达到了308万元。事实证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减灾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5建议和思考

5.1经济效益是影响制约民营水土保持发展的根本。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群众性公益事业,,投入巨大,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调节作用非常大。多数荒山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开发价值较小,因而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而这些荒山才是最迫切需要治理的,这类荒山的治理还得依靠国家、政府投入为主体。

5.2治后管理也是影响治理投入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治后管理是小流域治理成败的重要一环。调查中发现,凡是治理后重视管理,科学管理的,效益发挥就好,群众治理投入的积极性亦高。

5.3搞好调查研究,完善制定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荒山使用租赁招商开发经营行为,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培强培壮,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度假等产业,确保投资开发商和当地农村集体经济成员双方利益不受侵害,使荒山租赁开发真正成为临朐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5.4搞好荒山使用权租赁拍卖后的配套服务。县、乡各有关部门及村民委员会,要在技术指导、苗木供应、山林管护、水利、电力、道路建设等方面为投资开发商提供服务,帮助解决困难,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强化软环境建设,增加外来投资者的信心。

水土保持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1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包括多种措施,彼此之间如何组合,如何配置,过去一般多根据各地经验、上级意图和群众要求等拟定,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达到相对优化,是否取得较好效果,很少考虑,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与原则。治沟与治坡的争论、工程与生物措施的主次长期摇摆不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历来是前者压后者,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时候可以毁林种地,毁牧开荒,任意占领河湖水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盲目造势引资,圈围良田沃土,凡此种种都曾对国土整治与水土保持造成损失,影响深远。

水土保持范文第10篇

《中国水土保持》(CN:41-1144/TV)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水土保持》紧扣办刊宗旨,围绕办刊方针,根据水利部对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有计划、有目的的约请和组织有关文章、讲话在杂志上刊登,宣传水土保持政策和成就,传递水土保持信息,及时指导和服务于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生态建设、前期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上一篇:市场竞争策略范文 下一篇:自然资源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