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1 18:30:44

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篇1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社会民生

中国名城: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更新,许多学者对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持有异议,您是如何看待的?

朱学勤:许多学者在对城市化排斥的过程中,实际上参与了城市的营建,这是非常矛盾的一个状况,也是我所忧惧的。另外,城市里长期生活的老居民,他们分享了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相对而言,在这个利益大蛋糕当中,他们所享有的比例是相当小的。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居民,迁徙到城市的。他们心理上是既“迎”又“拒”,终于盼来了城市化的发展,多少人从过去那种棚户区,那种老里弄生活中摆脱出来,祖孙几代的愿望实现了。实现了以后,基本上都会迁徙到城市的外环以外这个区域。这也是与人不友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这个局面能够尽快地改变,但是想去改变它,看起来也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中国名城: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开玩笑说:“上海内环讲英文,中环讲普通话,外环讲上海话”,您是如何看待上海的城市发展的?

朱学勤:仔细想想,这是上海发展,它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真正的原来的老市民被放逐到城市,这个现象是不是也值得反思?在以人为本的想法下,是否值得调整呢?城市发展了,老居民被赶走了,我觉得这个也是将来中国城市发展应该面对和反思的问题。怎么处理好城市发展和这个城市的主人――居民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其实我们都是城市居民,包括我在内,我现在住的地方实际上是上海城市的和中环之间,更接近外环的地方。在上海,我回不到我在上海居住的老社区,回不到自己的乐土了,每次回到自己小时候生活的虹口,找不到以前的弄堂,找不到自己的小学,上面全是高楼大厦,感觉很是矛盾。既感到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又感到内心最珍贵的东西被粗暴的对待。六七十年代我们可以说与天斗,与人斗,是奋斗的哲学,是那个水门汀。到新的时代,应该把水门汀打破,水门汀确实是打破了啊在水门汀打破之际,新鲜的植物,草啊,小树丛啊就长出来了,之后在上面再铺第二层水门汀。这个社会就不是有机社会,这个城市就不是有机城市,还是那个无机社会,无机状态。我们否定“”不是为了等来这样的一个社会发展。

中国名城:上海金门这一块土地拆迁费用是个大问题?上海是不是要调整一下思路啊?

朱学勤:他们已经在调整了吧!现在他们至少能感觉到拆迁不像80、90年代那么容易了。80、90年代政府一决策,推土机就来了,同意不同意都开工。现在有各种参与,各种维权,你碰到一间民房,碰到一棵老树,都要踌躇再三,不得不坐下来谈,和老屋言和,和老树言和,我们能坐下来谈,本来这就是一种进步。

中国名城:有些学者提到上海的城市社会存在外来人群大量“侵入”这种现象,原来的城市居民已被外来人口“接替”,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上海本来就是一个海派的文化,上海的文化本来就是海纳百川的,外面新的文化、新的人群,构成了海派文化的新主流,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现象?

朱学勤:我觉得这种新主流的成长,有对的地方。上海确实是个移民城市,没有移民,没有海纳百川,没有30年代的文化繁荣,就不会有鲁迅,不会有张爱玲。鲁迅、张爱玲哪是上海本地的9完全是从外面进来的。到了50年代,上海又重新封闭起来,上海成为一座围城。到80年代末,上海的围城才开始拆除,外面来的人能够进入上海,这是历史的补课,早就应该这样了。但是这个新主流进入,他和老土著之间应该是个友好的关系,而不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不应该是新与旧相互排斥的过程,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相互融合,这个城市才能继承将近百年的海派传统,才能够推陈出新。如果你总是一上来就是一刀两断,一上来就是一刀切,我们就会发现,隔一代人就是一段碎片。城市含有城市的城脉。我们到威尼斯去看,到罗马去看,印象最深的就是现代和古代融洽得这么好,尤其在罗马,三步一个古信息,四步五步一个古遗迹。这边车水马龙,那边就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古代文化遗址。两者相互融合不是一个排斥另外一个。维新,维新,这个维新也有很机械、很危险的,只见新不见旧,这不是个好的事情。

中国名城:包括像意大利博洛尼亚这个城市,它的传统街区全部保留了。同时,它也有一些很后现代的建筑,您是怎么看待的?

朱学勤:没有关系啊,这可以协调的。并不是像一些城市官员或者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新的来了旧的就必须被赶走,本身是可以协调的。我喜欢罗马,喜欢威尼斯,主要是因为喜欢它们的新旧融合。

中国名城:就刚才提到的城市化,城市社会的来临必然带来一个我们市民成长的问题,想请您谈谈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问题。

城市发展篇2

1995年南平撤地设市以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城市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框架逐步拉开。

1.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南平中心城市认真审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融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加速经济总量扩张,做大做强。市辖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7.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0%,占全市的比重从2000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2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5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1.66亿元,增加到74.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7.55亿元,增加到46.8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7.9:45.4:36.7发展为14.4:52.7:32.9,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初步显示出中心城市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带头作用。

1.2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不断做大做强。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以来,市辖区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供应、纺织及服装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术材加工、食品制造等八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拥有“南孚”牌电池、“星光”牌新闻纸、“闽铝”牌铝板带型材、“太阳”牌电线电缆等一批在全国、省内市场占有率居前列且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2008年市辖区全部工业总产值213.87亿元,比2000年的68.87亿元增加1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3%。以南孚电池、南平太阳电缆、南平铝业、南纸股份、南纺股份为代表的“五南”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市辖区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市辖区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电池、白炭黑生产基地,中国南方最大的鲜奶加工基地。

1.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0年以来,围绕“一城四片区”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实施“东拓西扩”战略,进一步加大了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力度,相继开工建设了朱熹路、剑州大桥、西城大桥、闽江大桥等沿江快速通道项目;完成了城市主干道人行路面的建设改造,江南公园、玉屏山公园、滨江防l洪堤的建设改造,南平大剧院、南平博物馆、南武体育馆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第二水源、城市电网改造、城市燃气管道、城区排涝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电力、自来水、通讯设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完善了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一批功能较为完善的住宅小区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透绿工程“的实施,使中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4商贸流通市场新型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商品交易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目前中心城市已建成了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的不同层欢、不同类别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成了以亿发商贸城、新建商贸区、昼锦市场、黄墩汽车交易市场、天新水果批发市场为主的各类专业市场。其经营范围涵盖了食品、日用品、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家具、建材、金属材料、机电产品等十几大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其吞吐量大、价格廉、服务优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二是商贸流通市场新型化。近年来中心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发展迅猛,综合超市。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大型物流配送以及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贸易业开始向大型化、高档次、综合性的趋势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初具规模。以永辉、新百姓、好当家为龙头的大型连锁超市,遍布中心城区,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2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城市规模偏小。由于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规模仍偏小,中心城区的人口仅有20万左右,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不强,带动力不够。从拉开城市框架情况看,中心城市虽然建成区面积25.76平方公里,但实际上中心城市六个街道辖区面积仅有16.6平方公里,“两桥”以内核心区面积仅为3.84平方公里。缺少大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经济实力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对周围地区要素的聚集力、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够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城市规模太小。

2.2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规模较小,中心城市对县域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文教等方面与我省沿海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全省处于落后的状态。2008年,市辖区GDP为142.26亿元,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中居第8位,高于宁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57亿元,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中居第8位,高于宁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62亿元,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申居第8位,也仅高于宁德。中心城市GDP占全市的比重虽然从2000年的24.0%逐年提高到2003年的27.1%,但是从2003年以来却逐年下滑到2008年的25.5%。

2.3产业结构调整偏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差距。2008年中心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2.7:32.9,三产比重低于二产近20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加快中心城市的交通、物流、信息、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增强中心城市的吸纳能力和辐射功能,确实带动本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2.4工业发展不够快,占全市的比重下降。2000年以来,市辖区工业生产增长明显不如县级,2001~200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9%,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市辖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3.2%下降到2008年的35.3%。在市辖区工业经济结构中,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行业所占比重还不高。工业在做强方面还不够,工业经济“低小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5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公共设施不足。南平中心城区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太大、城市空间混乱、交通混杂;中心区内公共设施开发改造水平不高,功能定位档次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环境质量不高。如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5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仅33.14%,停车场严重不足。沿江各片之间交通联系不够顺畅,强化了市民心目中的距离感,对中心区人口分流作用不明显,同时也制约了各片的发展。

3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南平市辖区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变通的中心。作为推动闰北经济发展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纵深推进前锋作用的中心城市,是培育和提升闽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是最活跃也是最具潜质的经济增长因素,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突破口。是带动闺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龙头城市。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国际、国内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准确判断、认真审视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趋利避害,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发展加速经济总量扩张,把南平建成“闽江流域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中心城市,是未来几年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要以工业化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的突破口,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在继续做大做强“老五南”的同时,培育一批新”五南”式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现代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筑“绿色南平”的发展平台,要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充分展示山水城市的景观、魅力和文明,把绿色观念和绿色标准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以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强力推进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力促进中心城市人口有序集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空间、拉开框架,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走城市科学发展道路。

4.1做强城市产业,扩充经济总量,努力夯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产业基础。首先,要加快经济总量的扩张。南平中心城市发展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才能对资本和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推行专家型招商、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重点项目、大型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条的企业向中心城市的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促进产业相对集中,形成有“磁吸”能力的特色“块状经济”,使之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园区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企业退城进园。要准确功能定位,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同类产业向优势园区集群发展,避免园区的无序竞争、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趋同等问题,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总量实力的迅速扩充。

其次,要优化城区的经济结构。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较好地反映城市的辐射度、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2008年中心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2.7:32.9,三产比重低于二产近2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仍然不够合理。鉴于中心城市总量指标偏小的现实,一方面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依托工业园大力发展工业,通过吸引国际资本、民间资本注入,培育资源精深加工的产业化龙头项目,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从而扩充城市工业经济总量,聚集城区“人气”。另一方面要繁荣城市产业,通过做活房地产、现代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家政服务等产业,提升城市“地气”,做旺城市“商气”。要通过贸易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工业城市化和旅游现代化。

4.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南平中心城市是一个农业、农村入口占大多数的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从根本上解决“三丧”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力争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吸纳和承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同时,要注重城市发展的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从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3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建设服务型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在中心城市发展中,要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开拓和充分利用科技、信息、人才等聚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中介、信息、文化、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韭。改造提升仓储、交通、邮电通讯、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积极开拓新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建立服务型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4.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新型商业流通业态和商贸流通组织形式,把中心城市建成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商贸物流区。结合沿江路网、城市路网和高速路网建设,充分发挥南平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联接闽浙赣的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商贸中心市场等商贸流通业。一是要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业、搞活大流进的战略要求,在进一步扩大总量的基础上,加快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东岭、西区物流园区、中心专业批发市场、住宅小区商业区。二是改变过去城市建设融资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体制,把寻求资金的目光扩展到市场。实现“三向一变”的投融资新体制。“三向”是向上、向外、向民,”一变“是变存量资源资本为投资资本,具体讲就是政府要通过对自己可控资源的变现而筹措城建资金,通过向直接收益单位或个人集资的方式获得城建费用,将那些可以作为商业运作的城建项目交给民间资本去投资,允许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收益权。三是促进消费总量扩张。人口规模不大,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容量必然受到限制,对外地客商和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将大打折扣。城市人口相对少直接影响了中心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量的增加。因此,我们应当发挥中心城市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鼓励人口集聚,带动消费总量增大和商品流通业的全方位发展。四是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逐步建立高效便捷、服务优良、门粪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4.5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要从完善城市功能抓起,把市场、学校、医院、酒店、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等规划建设到位,既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又适合投资者刨业。要打好城市“环境牌”,通过创建优美的城市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按照城市中心“西拓东扩”的原则,针对目前中心城市存在用地不足、人口密集、文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施“一城四片”“一城”指中心城区。“四片”指西芹、夏道、来舟一王台、大横片区),使中心城市在发展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上实现合理分工和最佳组合。目前要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夏道和西芹为两翼的“扇区”态势。按照“基础先行”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做到水、电、路、通讯综合配套,学校、市场、医疗卫生、环卫、园林统一布局。

城市发展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

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城市,又能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些什么?智慧的城市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是生活把我们带入了对于城市建设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继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之后,以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智慧城市是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信息通信产业、RFID相关技术、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智慧城市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吧!

智能家居,畅享每一天

当我们在智能楼宇系统自带的叫早服务唤醒在清晨温暖的光线中睁开眼睛,百叶窗帘在那一刻也根据室外的光线自动地调节到了最适宜的角度;智能厨房系统已经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程序为我们准备了早餐。当我们已经在上班路上,家里的一切也不用我们担心,生活垃圾已经被自动回收,远程抄表已完成,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已经将家用电器自动关闭,智能家居,让您畅享每一天。

智能交通,便捷出行每一次

当我们上街出游,随时随地通过城市主城区公交车站、地铁站、旅游景点、繁华商区的街头电子地图访问终端查询我们所在的地方、想要去的地方的详情、交通现状与交通可达方式;当我们停车,车位引导系统、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即时启动,车辆只要进入车位,系统自动识别车号、车位,自动启动计时、自动核算应缴费用。可以通过安装在车内的终端设备显示道路拥堵、行驶缓慢、畅通情况。智能交通,省时省心,便捷出行每一次。

智能医疗,足不出户的关心

当我们想要出门看病,提前在手机或平板电脑查询实时医疗情况,查询该到哪家医院,可以预约挂号、分时转诊,查询目前就诊人数、计算等待时间。我们通过健康手表,把身上的体检信息传到手机上,手机自动将检测到的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医院,医院的专家帮你诊断,提示你预防并指导按时服药。当我们不方便外出,更能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足不出户的通过高清远程医疗视频会议与医疗专家进行在线会诊。智能医疗,缩短医患距离,体现足不出户的关心。

智能电网,城市生活的保障者

当我们想到周六预报的暴雨,不禁回忆起小时候每到刮台风肆虐时,家里、学校全部断电的场景。现如今,这样的事情早已成为历史。城市的智能电网系统早已建成,电网将始终处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些线路节点可能发生故障,送电将重新找寻新的路径,“绕过”可能有的故障,尽可能地减少了故障停电。绿色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优化利用,所有的办公楼、住宅公寓都安装了小型发电设备,随时生产绿色能源,并将多余的电力入网与他人共享。

智能教育,知识传达的直通车

当我们还在上班途中,女儿已经走进校门,这时,一条短信会发到我们的手机上,这是女儿佩戴的智能校徽带卫星定位功能,会自动记录学生进出校门的时间,并及时通知家长。早自习开始了,女儿居然没带书包,别担心,学校推行电子书包,教科书、作业本全部电子化,并且搬上了云存储,只要有网络,用电脑、平板、智能手机,学生就能学习相关知识。教室告别灰尘扑扑的黑板,而用“电子白板”取代,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电子白板”随时调出所需的视频、图片、文件资料等,实现同一主题的联想式授课。

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一个城市数字化或者信息化程度的标志。随着智慧城市的实现,将有可能更加优化地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由此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正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城市发展篇4

关键字:城市转型;城市商业网点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wenzhou business, wenzhou city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urba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main contradiction. Goals from plann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trol pattern and enforcement guarantee of lead in full explan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work was introduced.

Key words: the city transformation; Urban commercia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商行天下,温州因商而兴,早在元、明、清时代已成为浙南闽东一带商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更以温州模式,闻名中外。商贸业已是温州的支柱产业,全民言商、全城经商、全球行商已是温州城市的金字招牌。

然而,目前温州许多经济指标无论是在沿海14座开放城市或者省内的排名都是在后移,城市商业的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出现持续下滑,轻工产品专业市场的全国领衔地位也逐步被取代。但温州民营资本雄厚,市区人均GDP已达9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列全国大中城市三甲,消费已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据不完全统计温州人拥有保时捷、宝马数量约占全国10%,奔驰拥有率居全国前三,是中国高端消费品的试验区和先行区。温州现行商业状况与其消费力反差很大。

由于商业在温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温州商业网点规划应不同于配套性的专项规划,要从承担提升温州城市竞争力,强化温州城市功能的战略意义进行切入。

本次规划以温州市市域范围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温州三区商业现状问题,并结合世界先进城市商业发展成功案例,研究温州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判断温州商业发展趋势,对温州未来十年商业发展规模进行预测,提出温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对大型商业设施进行空间布局,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和启动相关配套规划的编制。

2、规划特色与创新

2.1、“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尊重市场规律,详实调查多元化分析

发展商业最重要的是遵循市场规律,规划尊重温州“全城皆商“的商业特点,采用了实地走访、部门座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调查方式,对温州商业进行整体摸底。

数据上显示,温州三区2009年现状商业设施总面积已达282.万,人均商业面积1.15/人,已达国际城市标准,但大型零售业仅有11个,约占商业网点15%,人均大型零售面积仅0.051/人,仅为广州8年前的一半。约7成温州人有外出购物需求。现状商业总量大、高端少、结构不完善,城市消费需求与商业供给不匹配。

空间上显示,大量商业在鹿城区集中,龙湾区主要集中在永中与状元,瓯海区长期“有区无城”状态。现状商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主城过热、不足。

此外,购物环境不完善,规划控制引导弱、政府政策引导不足等问题也已相当明显。

我们分析借鉴了上海、香港、美国、日本等世界先进城市商业发展案例(表1),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研究温州现状优秀商业发展模式和温州人消费及行商特点。判断温州商业未来呈“业态层次化、高端化导向;空间网络化、离心化导向;规模控制分类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

表1:相关城市案例借鉴要点

案例城市 借鉴要点

国内 上海市 1、形成思路清晰的空间发展格局、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思路

2、注重商业街的特色化开发,进行形象鲜明的商业开发特色定位

3百货店向大型化和综合化的多功能方向发展,集购物、餐饮、娱乐、生活服务与一体的购物中心趋势良好。

深圳市 1、零售商业的发展实施大公司、大集团策略,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2、形成以主城商业为主、周边三区商业配合发展的商业格局、以商业繁华区带动点状商业发展形成清晰的商业网状脉络

3、加大商业的基础投资建设,通过行政力量引导商业有序发展

香港 1、结合快速交通网络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实现远距离购物便捷化

2、综合化经营和连锁经营成为香港零售业运作的普遍模式

3、保持传统临街型商业传统开发模式,

4、合理控制商业网点的规模:城市商业中心建筑面积由500000-1000000平方米;区域商业中心建筑面积控制在50000-250000平方米;社区商业中心一般控制在10000平方米左右

5、商业网点布局原则体现了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配合城市规划的原则,考虑到城市近中远期的用地规划,并与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6、政府通过税制或租金管制来配合整体商业发展策略,引导商业的空间合理布局

国外 美国 1、大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以适应小汽车交通为主的居民出行需求,实现一次性购足的居民购物需要

2、保证商业网点的停车、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商业网点发展理念

日本 1、商业网点综合化发展,购物中心的设计包括了办公大楼、酒店、会议及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服务功能

2、将商业网点渗入居民区内部,实现小型零售业的发展,倡导购物的便捷性理念

3、对大型商业网点的停车配套做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驾车购物的需求

2.2、“以商促城”,搭建引领城市发展触媒平台

新世纪以来,关于温州的城市定位与商业都是分不开的,商业已是温州的主导产业之一,面对温州经济下滑,但高端消费需求旺盛的商业需求现状,规划提出将温州打造“高端消费品之都、时尚购物之都和区域商贸物流服务基地”,从而带动温州成为市域、辐射浙南闽北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实现以商促城,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规模控制上,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并横向比较同类型城市商业规模,规划2015年人均商业面积1.7/人,到2020年到达2.3/人。达到国内城市较高水平。

从空间策略上,规划分析了温州大都市的空间框架,未来城市交通分布情况,规划人口的空间布局等因素,提出总体以“一核、两圈、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图2)。

从时序策略上,提出“以商业繁华区带动城市发展”,引导城市新区设置相应等级的商业集聚区,带动该片区城市发展建设,改善城市核心区商业过热,缺乏的现状,拉开城市框架,推动城市向外拓展

2.3、应对“全城皆商”的特点,制定分类分级分片区引导策略

规划针对温州商业特点,构建一个完整的控制引导体系:

在商业业态上,对零售商业、新型商业、商业街、市场、物流园区等进行专项引导。规划建议落实10大特色商业街 、15个大型百货商店、20处大型超市、3个仓储式商场、15个交易批发市场、8大物流基地、20处城市综合体。

在商业等级上,设置城市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城市和区域级商业中心主要从选址范围、业态引导、规模控制三方面进行引导;社区商业中心主要从发展模式、选址建议两方面进行引导,并制定具体引导策略。共布置5大城市级商业中心,20个片区级商业中心,

并从“新区”与“旧城”分片区控制引导,新区商业宜采用一站式、点面结合的商业模式,注重商业便捷性的打造;旧城商业宜采用街坊式,点线结合的商业模式,适度控制商业规模,注重商业特色化的打造。

2.4、采用“业态、形态”双重控制手段,以保障实施

规划突出新型商业形态的发展,如城市综合体、网络购物、创意产业的落实。并对城市重点地区进行业态与形态专题研究(图3);在用地控制上,在新区,指导控规专门预留商业用地;在旧城,结合“退二进三”政策,预留商业用地。并制定指引导则。在政策上,建议营业面积在6000以上,采用听证制度确定其形态和开发模式。

3、后续推动城市转型发展重大行动

商业网点的编制完成和审批通过,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温州已经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以保证温州商业发展,推动城市转型。

指导了《专业市场及物流园区专项规划》、《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提升改造》等相关后续规划的编制;指导商业在控规中的落实;促使《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办【2011】56号)等政策的出台。

还有牛山国际、黄龙商贸城、万达广场、 104国道沿线市场、南塘街、沧河文化街等项目相续投入建设。

4、结语

城市发展篇5

关键词:会展;会展旅游;发展;南宁广西是“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的桥头堡”,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同时也是会展重点建设城市,拥有开展会展、商务、旅游等多项经济活动的强大综合实力。如今,会展旅游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均将会展旅游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破点,很多城市也在积极地探索当地会展旅游发展之路,以此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于广西南宁,给南宁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笔者认为,把南宁定位为区域性国际会展旅游城市,通过发展南宁会展旅游,逐步把南宁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际会展旅游中心,使会展旅游成为南宁市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南宁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把中国―东盟博览会真正建设成为国际会展品牌。

1会展旅游的内涵

会展旅游是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壮大和旅游业的逐渐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形式,它是以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包括节庆活动和大型体育活动)为吸引物,吸引会展的参观访问者前往会展举办地洽谈业务、交流沟通,通过为其提供与旅游业有关的优质服务,以达到吸引会展访问者在目的地继续停留游览,刺激他们消费,进而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取一定收益的一种旅游产品,包括在会展举办前、中、后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旅游活动。[1]研究目前,国际会议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和消费额高、停留时间长、涉及相关服务行业多、成本低、利润丰等特点,在欧洲、北美、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会议已经成为一门产业。具有展览性质的会议也在迅速增加,1998年至1999年度国际上登记的展览会达21950个。例如北京每年举办的各类会务和展览占全国的80%~85%,会展旅游者在北京市游客中的数量和消费比例逐年上升,发展会展旅游大有可为,研究会展文化很有意义。

2南宁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其特点

(1)以“国际化”为主题,辐射东南亚。中国―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市举办一次,它促进了与博览会直接相关的南宁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伴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圆满闭幕,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南宁会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绿城南宁,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会展旅游基地。(2)结合城市特点,打造特色品牌。从2004年到今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整整10届,接连被评为中国十大政府主导型展会、部级品牌展会等荣誉。可以说,这个每年10月准时呈现的国际盛宴,已与它的永久举办地中国南宁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宁因东盟而走向世界,东盟因南宁更绚丽多彩,我们甚至亲切的称呼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南博会”。所以在整个品牌构建中,首先对南宁会展旅游品牌的目标进行设计,将之确定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性会展旅游品牌;其次对南宁会展旅游品牌进行科学定位,将南宁会展旅游品牌的基本目标市场定位为东南亚各国,将南宁城市形象定位为“东盟会都”“绿色之城”“民歌之乡”;再次,重点设计南宁会展旅游品牌系列产品:中国东盟商贸会展旅游品牌、绿城观光会展旅游品牌、休闲度假会展旅游品牌、“大地飞歌”会展旅游品牌、中越边境风情会展旅游品牌、邕州美食会展旅游品牌等。(3)政策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广西既是中国东部沿海省区,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区、西部大开发省区之一,三种优惠政策叠加,使得首府南宁成了中国开放政策最为富集的城市之一,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带。经过精心营造和建设,南宁的城市环境及其各种基础设施已有根本改善,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2004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继续实施“136”工程的基础上,投资122.7亿元建设143个为博览会配套的建设项目。此后,南宁市不断开展中国―东盟博览会人才选拔和培养、启动服务博览会, “创建全国文明城”百万市民素质培训教育活动、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接待联络工作……会展场馆设施日益完备,城市附近交通便利,各类酒店、宾馆、大型购物中心、娱乐设施逐步齐全,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发展会展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政府重视景点规划与城市设施的搭配,特别对会展的标志性展馆加大了投资力度。目前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由主建筑、会展广场、行政综合楼等组成,其中主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5.21万平方米,由会议、展览和大型宴会厅三部分组成,其中展览部分有两层展厅,共有15个不同规格的展厅(最大展厅8100平方米),展览面积达4.8万多平方米,可容纳3360个国际标准展位和300多个非标准展位。

3会展旅游对城市旅游的提升作用

(1)会展旅游促进了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一个城市能否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战胜困难,走向世界,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立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型会展的成功举办,将会引来大批的知名企业和商界巨富、政界名流等知名人士,这样必然能扩大城市的影响,提高其知名度,有利于城市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2)旅游节庆丰富了城市旅游产品的结构。南宁具有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但这些旅游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吸引力不足。而近几年来,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的举办,南宁兴起了一系列新兴的旅游热,例如“中越跨国胡志明足迹之旅”“民歌壮乡游”等,会展中心也受到中国国际广告节的青睐,这些都充分挖掘了南宁潜在的旅游资源,丰富了城市旅游产品的结构,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方式。(3)旅游节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东盟博览会走过了风雨十年,每年都有全国各地及东盟各国的商家荟萃于此,这就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民歌节的举办,各类明星、嘉宾齐聚一堂,各地旅游者闻声而来,一派活跃景象,为了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他们必然购买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留作纪念,增加了旅游地人们的经济收入,带动了传统艺术和相关产业的挖掘、保护、培植和开发。会展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营销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节庆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可以树立城市形象,突显城市特色,宣传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并以此将城市的各种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会展的举办可以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带动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因此我们应大力推举会展旅游并寻求更好更有效的发展模式。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篇6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o the urban renewa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the city update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原有的功能结构和物质设施均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成为热点问题。在此,笔者试图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探讨一下二者的相互关系。

一、城市发展所引起的城市更新问题

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却真正使城市更新问题突出的显示出来。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由于城市的盲目发展,随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导致城市的接替:居住环境恶化,市中心衰败,贫民窟形成癌瘤,城市特色消失,社会治安混乱….许多国家对此采取各种更新措施,以期防止和消除“城市病”和“枯萎症”,恢复城市的活力,但是局部的添加房屋,零星的改建房屋,不能防止地区的衰败,为谋求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全面的更新改造。

在我国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商品紧急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时常经济的逐渐形成,城市正经历着急剧而持续的变化,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旧城更新改造也以空前的估摸与速度展开,日益成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我国旧城底子薄,长期以来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雄厚的资金保证,许多旧城都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不能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并危及城市特色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旧城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另外,由于我国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等问题,城市的空间形态将由以水平方向拓展为主的平面形态向以调整,配置,组合再开发为主的立体形态转变,城市建设将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期,城市正面临和正在进行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构建,城市结构整体调整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题,城市更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城市更新问题

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更新政策的指定受到多种因素的支配和制约,对旧城的改造不能只从单纯的经济效果出发,一律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而应该深入了解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充分考虑旧城区原由城市空间结构和原由社会网络及其衰退根源的基础上,针对各地段的个性特点和类型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和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包括以下类型:有机构成型,自然衍生型和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通过剖析各类型的结构形态特征,分别提出不同的更新改造措施。

1:、对于传统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又可分为2类,一是建造年代较晚的近现代建筑,它们建造的材料,手段趋于现代化,虽有一定的老化现象,但是经过整建,维护,仍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且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居住质量和功能都与现代生活相似,对于这类建筑的保留是必要的;对于那些既无文化价值,又无使用价值的危房区,就应当彻底清除,推倒重建。有机构成型的更新一定要注重保存原有的空间氛围和保存居民的同质性。

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在更新时,不能只以居住品质来决定,而应该看它的综合价值,对于那些保护区的旧居住区,应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建筑美学价值以及旅游观赏价值等方面放在评价的首位;而对于大部分没有上述价值的旧平房区,则应通过重建方式予以更新改造。自然衍生型的更新应该注意其特征:社会组织是有一定内敛力的矛盾整体。要重视这类社会结构形态在整体上是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尽量解决其中的矛盾,使其更为有机,和谐。

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的结构形态最为复杂,在城市中分布最广,其更新难度也较大。时段性混合区结构形态和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较为类似,原则上可以采用类似的更新改造方法。而地域性混合区则应该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更新改造方法。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结构形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物质结构形态的环境恶劣和功能结构混杂,而是其社会结构形态的复杂和松散,这才是在更新改造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必须把更新改造与社会规划结合起来。

三、我国城市更新历程

我国城市更新改造始于1949年,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前,城市更新的动因主要是阻止城市物质性老化,如清除危房,改善居住生活环境条件等,而改革开放以后具有新的特点:(1)经济效益成为关键(2)投资渠道多样化(3)决策多元化,利益多元化(4)规划控制趋向法制化,系统化。而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发展对城市物质环境突出高层次要求,城市结构调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在《中国: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这份研究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主题是推动城市结构的整体变革”。在城市更新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历史遗留问题的延伸和发展,转化调适过程中面临的矛盾。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历史渊源,一定要注意将客观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质就是基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从新建构。其指导思想应该是提高城市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更新物质设施,促进城市文明。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的特点:(1)城市更新目标应建立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调整综合协调的基础上(2)城市更新规划应由传统的单一体形规划走向综合系统规划(3)城市更新工作程序应有过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4)城市更新方式也应由目前急剧的突发式转向稳妥谨慎的渐进式(5)城市更新策略应由局部走向整体。

四、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中城市更新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今,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仍然是新世纪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特征,城市规划理论有着以下发展趋势:

1、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趋势

2、文脉―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的趋向

3、交往―城市规划社会学研究的趋向

结语: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研究来探讨其相互关系,试图找到一种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虽说实际情况会因各地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城市更新应该是作为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去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版(2011年5月1日);

关华;论全球化语境下新城市发展与规划;中外建筑;2003第4期;

城市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未来导向性;环境导向性;社会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但是庞大的人口无疑给我们这个大国泼上了一盆冷水,所以,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远负责任的考虑和英明的政策,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占据了整个社会的重要份额。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既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a) 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b) 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c) 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d) 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

2.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2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通过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将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从而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

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导向性。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按照规划的这种本质特征,规划制定过程中,预测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被确定,它就会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的确定是城市规划最高最综合层次的规划;它应是在研究城市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力基础上,综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包括当代与后代)而确定的。城市的长远目标确定后,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其做指导,突出近期规划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近期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公众利益的矛盾焦点上,完成规划各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定位和发展预测;对近期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交通总量、职能分布等提出科学的预测方案,并在地域空间上加以反映。同时应不断调整近期规划、建立反馈调查修改机制,使其更好地趋向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a)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b)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c)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4 结束语

城市发展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呈现不断深入的势头,城市规划在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广大城市管理人员通过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城市规划来明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引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控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达到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世界上大量的实践得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好的城市规划决策有概率盘活一盘棋,入错则非常容易适得其反。[2]凭借城市规划措施来提升城市资本的合理竞争力,追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组合,是当前各个城市建设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1)充分应用城市规划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城市规划的根本在于指引,针对城市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实施宏观的调控。具体而言,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合理配置城市当中的土地资源,科学指引城市当中各种建设的发展,平衡城市当中的消费结构,维持城市经济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在城市的空间布局方面寻求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城市经济的功能布局,使得城市当中的经济环境更为适应现代化都市的发展需求。3)明确城市中的开发建设方向,统筹安排各个投资环境的选择以及各个大型建设工程的选址,充分发挥整体投资的经济利益,达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4)保障城市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效满足城市当中生活与生产的各类需求,逐渐达到城市规划的高效、公平原则。5)制约损害公共利益的各类建设项目,同时要在满足城市规划原则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一些群体或者个体投资者进行鼓励,并且要想社会当中一些收益偏低的公共设施进行投资,不断拓展公益性工程的建设。6)落实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方针,保证城市当中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获得稳定发展。总而言之,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城市规划,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并且能够起到较为独特的经济作用,城市规划当中的市场机制和干预机制之间联系越密切,城市规划越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为城市创造出全新的价值与财富,越能够提升城市在国家经济体系当中的地位。[3]

(2)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的不断健全。当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城市经济也能够对城市规划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推动城市规划实现全新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是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供应优质的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其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处在这样的要求下,城市规划才能够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中建设资金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社会也就能够设计更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而优秀的城市规划则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4]

二、平衡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城市产业与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后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以及产业机构的发展方向,不断改造中心城区,实施新区拓展,从而有效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而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导致城市中这些中心地带的居住面积、交通以及环境情况不断恶化。城市规划应当顺应产业机构与城市发展的调整方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与规划目标,采用财政投资或者吸引社会投资等措施,在中心地带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大力推动高附加值与低污染的第三产业,持续优化产业机构,推动城市顺利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有序发展的目标。2)拓展城市新区。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必然会面对许多有力的内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自身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等,城市的决策层应当制定出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目标来掌握这些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整合常识当中现有的各类资源,设计与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区。通过不断地拓展新区,来提升城市的规模,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辐射与聚集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整合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运营,同时也需要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为龙头的综合管理,其始终贯穿在整个城市资本原作的进程当中。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应当进行转变,以此来适应城市经营的改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一是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二是加大适应城市经营突变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力度。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当中集权与分权的利弊研究,提出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才可以在充分发挥城市经营能动性的同时,有效预防其所出现的违规行为。集权――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专管机构,针对其所管辖的区域实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分权――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应当适当将一部分的权利下方到各个市级规划专管机构中。

(3)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有序发展。城市当中的土地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与生产的重要载体,属于城市建设的关键资源。政府是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力量,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情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城市规划持续调整目标,逐渐协调各类影响土地发展与利用的利益与因素,从而有效引导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根据土地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健全地价的形成体系与监督体系,保障地价的发展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实现有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城市规划指的是针对城市的实体与空间发展实施的预先考虑。其对象主要侧重于城市当中的物质形态,关系到城市当中项目的设计安排、运输设备与道路的设置、建筑与的空间布局以及各个产业的空间布局等。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是城市实施规划的基础条件,城市规划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得两者成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书林,杨秋生.城市规划行为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观作用与

意义[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

[2] 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2).

[3] 高中清,李志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9(33).

上一篇:协调发展范文 下一篇: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