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规范文

时间:2023-10-24 08:22:41

卫生法规

卫生法规篇1

快速

抓好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对广大餐饮、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化妆品、医疗机构、有毒有害生产企业等行业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非常重要,通过培训可使他们学法、懂法,从而达到守法的目的。针对目前卫生法律、法规众多,靠广大被监督单位人员自学已不能满足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需要和社会效益的需求。对被监督管理单位负责人和全体从业人员由卫生监督部门每年进行集中培训其社会效果反响良好。通过培训,依法经营、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意识大大增强,违法经营案件逐步减少,案件查处自动履行办结率明显提高,经营活动进一步得到规范,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改进观念,增强信心,提高对学习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是卫生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按照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的要求,所有相关从业人员都必须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培训,这是从事有关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培训对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进行讲解,使经营单位和经营者了解到,进行在岗人员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培训,既是卫生部门的责任,更是企业和服务单位的管理人员的责任。按照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卫生监督部门主要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督促检查的责能,各单位有责任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卫生管理工作。所以对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卫生知识开展集中培训主要对象为各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为做好本单位卫生管理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培训的目的要把管理人员、负责人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日常管理中去,同时用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去指导和培训本单位下属的从业人员。根据行业实际,有的集中培训到单位负责人,有的培训到班组长,还有的培训到全体从业人员。其次,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卫生知识,使单位的卫生管理水平提高了,服务的卫生质量档次也上去了,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和消费趋势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通过联系实际,结合卫生知识的讲解,使经营者认识到贯彻卫生法律法规与提高服务档次、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是相一致的,引导他们把贯彻卫生法律法规融入日常的自身管理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参加学习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是监督部门与各行业、各单位之间,行业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行业单位与单位之间信息和经营交流。快速

2 服从工作大局,树立四种意识

当前我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大开发大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健康发展是县政府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也是当前我县的工作大局。服务行业也要自觉服务,服从整个工作大局,为优化投资环境作贡献。为服务于大局,引导广大经营者自觉树立四种意识。(1)大局意识。服务行业是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服务经营不仅要着眼于自身内部经营管理活动搞活,而且要有大局观念,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经济建设大环境。(2)服务意识。服务行业服务为先,提高服务质量是搞好经营基本保证,在这方面,每个单位的经理、负责人都有深切地体会,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方面的效益。(3)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的经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保护合法经营,反对和取缔违法经营,所以,一定要守法经营,文明服务。要守法经营,首先要通过学法、知法、懂法,才能做到守法。消费者要明白消费,经营者也应该明白赚钱。(4)卫生意识。餐饮服务行业和公共场所目前主要体现大众消费,与群众的健康关系密切,所以一定要有卫生意识。要加强卫生管理并建立落实卫生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特别是防止食物中毒和职业性中毒的发生。

3 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中去

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学习,卫生监督所的有关人员要认真查看有关资料,认真备课,各单位的经理、负责人也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听课,所以要求一定要认真听讲,认真参与交流,这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精力有价值,有所收获,有所促进。培训以后,首先要求各经营单位要对照学习的内容,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一次卫生管理方面的自查;其次,有的行业单位学习以后还要加强对下属员工、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有关的卫生规章、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应该让员工了解和掌握。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上级对有关职能部门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卫生部门的神圣职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特别是各经营单位自觉做好协作和配合工作。因此要求各单位要自觉、主动配合卫生监督部门做好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业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水平和卫生管理水平。

快速

4 卫生知识培训在卫生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卫生法规篇2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行政体制,近年来逐步建立健全了我国生产安全卫生机制和体制。

1.1我国安全生产组织体制我国的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包括政府组织体制和企业组织体制。政府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包括中央政府组织体制和地方政府组织体制。地方政府组织体制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地(市)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县(区)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和乡(镇)安全生产组织体制。按照生产安全卫生法的规定,中央政府及其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其部门、地(市)政府及其部门、县(区)政府及其部门,具有安全生产执法、处罚权。乡(镇)政府及其部门可以经上级政府或者上级部门授权进行安全生产执法。企业的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因企业的规模、类型等有很大不同,一般情况下企业及其下属企业都设立专门或者非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目前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安全生产组组织体制已经覆盖不同层面、各级人民政府和不同规模生产经营单位,如图1所示。我国政府安全生产组织体制包括六部分。一是各级政府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简称安委会),组织协调本级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管理、指导;二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安委会办公室设在该部门,对同级部门代行安委会的部分职责,接受本级政府领导,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对所辖行政区域的企业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权;三是安全垂直监察部门,分为中央、省、市三级,上级部门领导下级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的所属行业的企业行使安全监察权;四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接受本级政府领导,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对所辖行政区域的所属行业的企业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权;五是行业指导部门,接受本级政府领导,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对所辖行政区域的企业行使安全管理、指导权;六是企业管理部门,接受本级政府领导,监督管理本级政府企业的安全生产。

1.2我国安全生产机制在现行生产安全卫生行政组织体制下,形成了我国生产安全卫生机制。我国的生产安全卫生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实行生产安全卫生监督管理,横向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并存,纵向是“垂直监察”与“属地为主”并存;生产经营单位(用人单位)对生产安全卫生工作全面负责,“主要责任人责任制”与“层层责任制”构成企业生产安全卫生主体责任;社会广泛地生产安全卫生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共同发挥作用。

2生产安全卫生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强制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我国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了各行业(领域)生产安全卫生工作的有法可依,高危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本健全,构建了覆盖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预评价、建设施工和监理、试运行、验收评价、验收、运行等全过程安全管理的各项生产安全卫生制度,生产经营活动中各方面事项的生产安全卫生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

2.1健全了高危行业生产安全事项的法律法规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生产安全事故多发。因此,在我国安全生产界,将这几个行业(领域)称为高危行业。目前,针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已经基本健全。针对煤矿和非煤矿山的有《矿山安全法》、《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296号)。针对危险化学品的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民用爆炸性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针对烟花爆竹的有《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5号)。针对建筑施工的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等。

2.2事故报告、救援和调查处理的行政法规基本健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是重要的生产安全卫生工作,国务院就该方面的事项健全了行政法规。针对这方面的行政法规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1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9号)等。

2.3地方性法规成为生产安全卫生法的重要支撑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和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地方人大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经营和生产安全卫生情况,制定了很多地方性的生产安全卫生法规。到2011年底,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下属有立法权的行政机构制定的生产安全卫生地方法规有500多件。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安全生产条例,如《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事故调查处理的地方性法规,如《河北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事故应救援法规,如《吉林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办法》。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针对生产安全卫生的执法、信息公开、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预防及其它方面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如《河北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等。

2.4生产安全卫生法规定的重要事项基本具有了配套规章为了规范生产安全卫生执法行为,便于生产经营单位执行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政策,确保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卫生,国务院各部委、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施实了数以千计的生产安全卫生规章、规范性文件,如《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号令)、《安全生产行政复议规定》(国家安监总局14号令)、《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26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107号令)、《河北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1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理工作的通知》([2003]6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等。

3结束语

论证分析表明,在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以《安全生产法》为主干法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和以《职业病防治法》为主干法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和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系统,各项生产安全卫生事项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

卫生法规篇3

问:为什么要出台新的管理法规?与之配套的相关文件有哪些?

答:原有的《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及健康相关产品申报与受理规定已实行7年,在初审、申报与受理、卫生许可延续与变更等方面与《行政许可法》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已不能单独指导企业申请卫生许可,必须结合或参照其他相关文件或内部请示才能把握。新《程序》出台后,既能使行政主管部门遵循法定原则行使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又方便申报企业有章可循地申报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许可,使卫生行政许可规定更加全面、系统,增强了可操作性。

与新《程序》配套的相关文件有:《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审核规范》、《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卫生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和《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

问:新《程序》与原法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取消省级初审,增加了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审核。遵循危险性评估的原则,新《程序》要求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有关内容进行详细核查,规定申请单位在申报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之前,应向产品生产现场所在地的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提出产品生产能力审核申请,取得省级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生产卫生条件审核意见之后才能送检、申报。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情况,对企业提供的文本资料进行核对,确认该产品的生产条件是否与企业卫生许可和监督情况一致。当申请单位最近一年内在经营和产品卫生质量上有不良记录时,需要在资料审核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审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受申报单位生产能力审核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意见,需要现场审核的,应于接受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执行审核任务。

问: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的受理范围是什么 ?

答:《程序》中有关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受理范围为,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备案)和化妆品新原料卫生行政许可。产品卫生条件审核和产品检验属于化妆品卫生许可的前置条件,因此不属于卫生许可受理范围。

问: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有哪些?

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包括申报与受理、审评与决定两个阶段。

一、申报与受理

申报单位应当直接向卫生部审评机构,即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提出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按照《卫生部化妆品申报受理规定》提交有关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申请材料不符合相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报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申请材料存在当场更正的错误,允许当场更正,申报单位应当对更正内容予以书面确认;但涉及技术性的实质内容除外。

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其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并向申报单位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告之技术审评的期限。

申请材料需补正时,申请材料不退还,因此申报单位应做好申报材料的备份工作。

二、审评与决定

1.审评

卫生部审评机构受理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后,对国产、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在规定的技术审查期限内,组织有关专家及技术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并根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做出技术审查结论。

对需修改补充资料、需对生产现场或检验机构进行现场审查或核查、需进一步科学论证和需要进行验证试验的,出具“行政许可技术审查延期通知书”;申报单位根据“行政许可技术审查延期通知书”补充材料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直接报送或寄送卫生部审评机构。

申报单位对建议不予行政许可的技术审查意见(不予行政许可告知书)如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复核申请;自复核申请提交之日起,卫生部审评机构可以延长技术审查期限。

2.决定

卫生部自接收到技术审查结论之日起20日内完成行政审查,并依法做出是否批准的卫生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做出卫生行政决定的,可以延长10日,并将延期理由告之申报单位,同时出具《行政许可决定延期通知书》。

审评机构自卫生部做出卫生行政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通知申报单位领取卫生行政许可决定书或者证明文件。

问: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四年,如需变更相关事项或要求延续许可期限应如何办理手续?

答:被许可单位在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满前要求变更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向卫生部审评机构提出申请,并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提交材料。配方或生产工艺等可能涉及卫生安全的内容不得变更,否则按照新产品重新申报。

被许可单位申请变更内容涉及改变或增加生产现场的,需要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相关检验。国产产品还应当按照要求经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监督部门对改变或增加生产现场进行生产能力审核。对于进口化妆品,卫生部将在必要时对其生产现场进行审查或抽样复检。

被许可单位申请延续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4个月向卫生部审评机构提出书面延续申请,并按要求提交有关材料。超过规定时限提出延续申请的,将不予受理。卫生部在接受被许可单位的延续申请后,组织专家对产品重新进行技术审查,并在该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做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向被许可单位重新颁发卫生许可证明文件,继续使用原批准文号;对不予批准延续的,书面告之原因。

问:国产化妆品与进口化妆品在申报卫生行政许可时有什么不同要求?

答: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只要求在产品投放市场后两个月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不需要卫生部审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虽然从2004年8月1日起简化了卫生许可审批程序,改为备案管理,但所提供的资料和检验手续不变,要求在产品上市前由生产单位或进口单位向卫生部申请备案。卫生部对申请备案的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不组织技术评审,由产品生产单位或进口单位对其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承担全部责任。

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申请卫生行政许可有两个前置条件,一是产品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审核,二是两级产品卫生检验。所提交的材料有:

1.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2.省级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生产卫生条件审核意见;

3.申请育发、健美、类产品的,应提交功效成份及使用依据;

4.企业标准;

5.经认定的化妆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及相关资料;

6.申报的,应提供委托证明;

7.可能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8.另附未启封的样品1件。

进口化妆品在申报卫生许可之前,只需在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申请产品检验,所提交的材料有:

1.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2.产品配方;

3.申请育发、健美、类产品的,应提交功效成份及使用依据;

4.生产工艺简述和简图;

5.产品质量标准;

6.经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及相关资料;

7.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拟专为中国市场设计包装上市的,需同时提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

8.产品在生产国(地区)或原产国(地区)允许生产销售的证明文件;

9.来自发生“疯牛病”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应按要求提供官方检疫证书;

10.申报的,应提供委托证明;

11.可能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12.另附未启封的样品1件。

问:新《程序》在与原有法规的衔接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2006年6月1日以后拟申请卫生行政许可的国产特殊化妆品不再进行初审,由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对所申报产品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进行审核,即对所申报产品生产环节相关内容进行核对,具体操作按照《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审核规范》进行。

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批件有效期限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的,可按照原时限要求或新《程序》的时限要求申请办理延续,但无须提交初审意见。

2006年6月1日前,已经被认定的健康相关产品检验机构、省级初审机构或卫生部审评机构受理的国产特殊化妆品,可以按照卫生部印发的原申报与受理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但必须于2008年1月1日之前向卫生部审评机构提交许可申请,无需提交初审意见。

2006年6月1日前获得卫生许可的化妆品,其批件或备案凭证格式及载明内容与新《程序》要求不一致的,可以在批件到期延续时一并变更。

2006年6月1日起向卫生部审评机构递交许可申请(包括首次申报、变更、延续和补发等)的,应当按照新格式填写申请表。2006年6月1日前已经受理的健康相关产品,其卫生行政许可证明文件按照旧格式批准发放。

卫生法规篇4

关键词:案例分析;卫生法规;教学

卫生法规课程由其性质决定它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性的课程,它对我们医学、护理、药学、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具有特殊的社会现实意义。但由于它涉及医药卫生的诸多领域,理论内容多,乏味,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展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法的课堂互动更为积极,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师生共同分析典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卫生法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先将典型案例作业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让学生带着“作业”去学习,这是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他们尝试解决困难和问题后,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得到了发扬,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如此一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避开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为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头赶上班上的大部队。我们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做些提示,或是指导学生如何从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例如,有个案例分析作业:患者,女,62岁。因腰痛在某医院进行按摩治疗。由于医务人员操作不当,致患者2根肋骨骨折。诊疗医生在按摩治疗室和患者达成口头协议,退回一切治疗费,并赔偿患者人民币1万元,一次性解决本纠纷。第二天,诊疗医生履行协议,在治疗室把钱如数给病人,但没有让病人签字。后来,该病人再次向医院索赔,引起医疗纠纷。请问,诊疗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口头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在布置作业中,本人进行了提示:要具有法律效力,关键是要有证据证明这个口头协议的存在。而证据常常有哪些?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

二、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

在教师、学生做好了案例分析的准备后,我们就可以实施案例分析教学了。这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2~3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最后由组长综合本组成员的讨论,得出本组本次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事可以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待组长发言完后,我们教师留些课堂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讨论各组长的结论。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学习,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短处,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在课堂上,针对分析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是师生间讨论某个问题。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进师生友谊,互相信任,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我们教师再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其内容主要有:总结学生的结论,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以及学生今后学习的建议。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和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及分析结论与本次案例有明显偏差的学生,我们教师及其他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让每位学生都能进步,学有所获。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独立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事项

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展卫生法规教学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有些问题也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案例典型,难易适度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分析案例,其选择很关键。案例设计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具有典型代表性。例如,在讲述制售劣药的处罚依据和处罚办法时,本人给学生布置了以下的分析案例――某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4月破获了一起非法兜售过期失效药品的案件,现场查获药品50个品种,价值184万元,并查获更改批号专用打号机、印泥盒各5个。经查,个体药贩李某,自2000年3月以来便开始租用民房专干贩卖过期失效药品的买卖,他从药品集贸市场低价采购老批号或过期失效药品,然后经过更改批号、重新包装,向周边个体诊所、村卫生室兜售。试分析其违法的性质,上级部门对其的处罚依据和处罚办法。

2教师耐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将分析案例布置给学生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引导学生去完成课前预习,做好上课案例分析准备。对于接受能力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探讨,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以及同学间的互相协助,迅速完成预习,并热情帮助其他同学。对于接受能力较差,完成预习任务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采取提示或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预习。

3评估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不足

“案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教师也要注意评估和反馈教学质量,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在高效中进行。在评估教学质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对新知识,学生是否已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反馈的信息,经过教师处理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堂或课后给予解决。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往后的授课中,教师逐步给予改进。

4教学留有余地,鼓励学生自学

在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他们对新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但仍有些知识和细节却被忽略掉了。例如,有案例分析――某男,60岁。某日,饭后在其居住的小区散步,突然被一摩托车撞倒。送医院检查后,发现颅内出血,需要急诊全麻手术。全麻过程中,病人突然呕吐,护士急忙用吸引器抽吸呕吐物,同时进行其他急救处理。但患者因呼吸困难而死亡。经尸体解剖:患者系气管被呕吐物阻塞,造成窒息而死亡。请分析:该病人在手术中意外死亡,是医疗事故吗?在此案例中,我们师生没有讨论全麻的注意事项,还有病人出现呕吐,呼吸困难时,医生常常采取哪些急救措施等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换言之,在打官司的时候,是需要考虑这些内容的。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温习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自学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或是就某些扩展问题向教师求助解决,从而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教学法给我们的卫生法规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卫生法规授课教师唯有认真研究其科学性、实用性,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案例,让学生带着案例去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卫生法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政辉案例教学法探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9):91

卫生法规篇5

一、多媒体在中职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的优势

(1)直观形象、感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多媒体教学使中职卫生法律法规课教学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一体化,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对法律概念、法律责任等内容枯燥乏味的讲授和板书方式的难题,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感人、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兴趣。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像等信息传播,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了教学信息,既能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掌握的知识上。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现实教学,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相关的实践学习,有效解决教学过程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制约,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1]。

(3)增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教师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机地优化组合和编排,建立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做到课堂内外一体,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自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师生互动性强,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节省的教学单元时间,结合卫生法律法规课堂教学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经典案例视频,运用讨论、问卷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商讨,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积极性、主动性。

二、多媒体在中职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弊端

(1)教师综合素质欠佳,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卫生法律法规课教学是由非法律专业或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承担,他们缺乏具有医学专业和法律专业复合知识结构,加上很多教师缺乏计算机知识,缺乏对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的能力,而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虽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教学内容整合成多媒体信息,但也很难保证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性、科学性。因此, 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卫生法律法规多媒体教学的效果[2]。

(2)课件内容华而不实,舍本逐末。教师为了解决卫生法律法规课学生在学习实体法等内容枯燥乏味的困扰,一味追求多媒体课件新奇感,插入过多的图片和动画等耀眼信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授课内容与图片和动画等信息主次颠倒,影响教学效果。这些都是课件内容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具体表现。

(3)学习强度太大,学生难以承受。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并且迅速,但如果教师未能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掌握好节奏,节奏过快,势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强度,而许多学生因承受不了太大的学习强度,跟不上多媒体教学进度,课堂学习变得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

三、多媒体在中职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使用应注意的方面

(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首先,学校应加强对一线卫生法律法规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法律专业或医学专业的专修、短期培训等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其次,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最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加强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联系,以保证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性、科学性。

(2)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教师要根据卫生法律法规课及中职生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内容适度插入图片和动画等信息为辅, 如在制作传染病防治法律规定内容的课件时,做到重点突出预防制度的内容,并适时、适度插入预防接种图片和视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证教学效果。

卫生法规篇6

摘 要 基层的卫生计生执法组织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关乎基层的民生大计,基层工作人员具有重要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在新形势下,要严格按照“四个路线”“一个根本遵循”“四个着力”和“六有政治局面”中的要求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按照党的路线和的要求,使党内政治生活更具时代性和政治性,促进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的员工具有较高的党领导水平和行政执法水平,形成有统一意识和有纪律的组织人员,确保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部门各项工作的合理开展。

关键词 基层卫生计生 执法组织 党内政治生活 h内监督

科学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突出了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的优势,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供了保障。要想确保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严格按照中的各项制度要求,认真开展执法活动,使党内政治生活更具战斗性和原则性。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为卫生计生执法组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提高部门人员的党性,掌握较强的党性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

在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高了党组织内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确保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性,确保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良好开展。要求组织内的成员在严格贯彻各项原则时,应该坚守党性原则,不断的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性。

首先,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需要,中共十提出:“在新形势下,要积极吸取改革开放、执政考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党的十号召全体党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的强化党的执政能力,不断的解放党的思想,加快改革创新。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需要严格按照党的十中的要求,坚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在根本上解决党的性质问题,提高党的历史地位。其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推进党建设进程的现实需要,有助于确保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十提出:“要促进党建设工程的稳定推进和提高,不断优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该项理论的提出,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又一大突破,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需要严格按照十中提出的要求积极进行回应,不断的促进事业的发展,全面的提高组织内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性。

二、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的挑战

(一)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挑战

党的执政环境会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发生变化。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在工作中涉及民生、安全和环境等问题,各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国共产党来给予更多的指导,倾注更多的力量来确保党内统筹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发展变化都对基层卫生计生部门的执政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需要不断的强化对执政环境的认识,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能够与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二)共产党自身的变化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中强调:“要不断的提高党员的质量,重视在党员中发展知识分子,优化党员的队伍结构”。共产党自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党员的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组织内的全体党员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开展党建工作,提升党的政治地位,规范和加强党内生活,确保党内的民主性,以便更从容的应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挑战。

三、加强和规范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方法

(一)将作为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的根本

需要将作为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中需要遵循的根本内容,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中的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党政建设工作,使党政教育工作更具层次性和根本性,需要将制定作为党内最高行为的法律规范,完善党政机构建设和组织制度,确保党政工作的统一性,使党在政治上、行政上和思想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强化基层卫生计生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

从内容上能够看出所具备的作用,基层卫生计生执法组织在开展各项党建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程》中的要求,明确党的指导思想、确立党的最终目标,强化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明确党的制度,提升党政干部的地位和作用。的内容较为广泛,从整体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员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为党建工作的合理建立设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党建工作更具严密性和整体性,规定了党的组织内容,使全党保持一致的高度,明确了党组织与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将作为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党员的最高行为标准,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开展各项党建工作,自觉遵守和坚决维护党内的最高法规。

(二)将党的路线作为规范党政政治生活的保障

为了确保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党政政治生活的合理性,需要将党的路线作为规范党政政治生活的保障,建立完善的民主集中制,制定出合理的组织路线、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等,加大对党内组织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点研究。首先,需要确保执政路线的稳定性,在基层卫生计生部门严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建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次,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政生活的主要任务,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政纲领的确定标准,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要求基层卫生计生单位的党员具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最后,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合理开展提供保障。需要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基层卫生计生部门的执法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违反该项制度。要求部门中的领导干部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组织观念,确保人员选拔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任何成员都不应该将党内的财产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三)将党内生活的严肃性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生活的基础

基层卫生计生部门的党政建设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按照和党规上的内容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在企业内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组织管理、学习教育、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等方面的内容。党内生活在1982年被写入中,通过历次党代会的召开,促进了党内生活的不断完善。通过对基层卫生计生组织的党内生活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知,党员干部存在凝聚力不强,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导致党内生活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较为欠缺。因此,需要将党内生活的严肃性作为加强和规范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党内生活的基础性要求。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不断的强化党内政治生活,使其更具时代性和政治性,要求党内成员保持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加快党风建设,减少党员的负能量。其次,促进党的自我完善,提高党的能力。要求基层卫生计生执法部门需要不断的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不断的剖析,清除掉党员思想上的灰尘和污垢,确保政治作风的优良性。

四、结语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基层卫生计生部门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对部门中党员的日常工作进行执法监督,能够有效确保部门内的党员能够严格依法,全面的履行执法监督的职责,解决新时期复杂的外部环境给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各项工作造成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党员的政治本色,保持风清气正,强化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不断的促进党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允.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J].传承,2016.05:8-9.

卫生法规篇7

 

一、卫生监督与行政法

 

“行政”一词就其原意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二指国家行政机关依其职权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调整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社会关系。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之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其卫生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纵向行政管理关系,又有各种医疗机构、各种提供卫生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横向卫生服务关系。就纵向的卫生行政管理关系而言,卫生法与行政法是从属和补充关系。

 

卫生监督工作是卫生法的执行工作,即卫生行政执法工作。从卫生法与行政法的从属和补充关系来说,它是以行政法为基础,以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具体行政执法工作。具体来说,卫生监督是指具有法定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杜会组织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对卫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

 

二、卫生监督主体及其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卫生监督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只有卫生行政机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卫生行政执法主体。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法规才将卫生执法权授予某一组织。这种组织称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一般应视同于行政主体。卫生行政机关要把执法权委托给其他组织行使,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规定,并承担法律贵任。

 

2、职权的法定性

 

卫生监督执法主体所执行的法律规范,只能是法律规定应当由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执法主体只能在法定职权内履行卫生行政管理责任,不得越权执法。

 

3、行为的主动性

 

卫生监督执法是一种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主动行为,不以相对人的意愿为转移。一般讲,法律规范颁布后它仅是一种抽象规范。有关公民、组织不自觉遵守,又没有行政主体去执行,就不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产生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会自动的发生、变更和终止。行政执法行为,则成为法的定与实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国家强制性

 

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管理行政权运转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由卫生行政主体单方面决定的国家管理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国家强制性。

 

行使卫生监督职权的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根据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某一方面卫生行政管理和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职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取得卫生监督主体资格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依据组织法或组织规则设立,并且具有外部生管理职能,能代表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行政上的法律关系。

 

第二,必须得到卫生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某一类别卫生行政执法职权。无论什么机关、组织和个人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就没有卫生行政执法职权。

 

第三,法律、法规的授权必须与其外部管理职能、权限、范围一致。包括权限上的一致性及管理范围和对象上的一致性。如县级卫生行政机关就不能被授予省级卫生行政机关的相应权限;其他管理职能的机关也不能被授予卫生行政执法职权。

 

第四,获得卫生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还应当具备履行某一项卫生管理职能应有的技术能力。根据《行政处罚法》及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监督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组织三种。

 

卫生法规篇8

一、卫生监督与行政法

“行政”一词就其原意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二指国家行政机关依其职权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调整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社会关系。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之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其卫生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纵向行政管理关系,又有各种医疗机构、各种提供卫生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横向卫生服务关系。就纵向的卫生行政管理关系而言,卫生法与行政法是从属和补充关系。

卫生监督工作是卫生法的执行工作,即卫生行政执法工作。从卫生法与行政法的从属和补充关系来说,它是以行政法为基础,以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具体行政执法工作。具体来说,卫生监督是指具有法定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杜会组织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对卫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

二、卫生监督主体及其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卫生监督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只有卫生行政机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卫生行政执法主体。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法规才将卫生执法权授予某一组织。这种组织称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一般应视同于行政主体。卫生行政机关要把执法权委托给其他组织行使,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规定,并承担法律贵任。

2、职权的法定性

卫生监督执法主体所执行的法律规范,只能是法律规定应当由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执法主体只能在法定职权内履行卫生行政管理责任,不得越权执法。

3、行为的主动性

卫生监督执法是一种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主动行为,不以相对人的意愿为转移。一般讲,法律规范颁布后它仅是一种抽象规范。有关公民、组织不自觉遵守,又没有行政主体去执行,就不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产生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会自动的发生、变更和终止。行政执法行为,则成为法的定与实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国家强制性

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管理行政权运转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由卫生行政主体单方面决定的国家管理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国家强制性。

行使卫生监督职权的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根据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某一方面卫生行政管理和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职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取得卫生监督主体资格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依据组织法或组织规则设立,并且具有外部生管理职能,能代表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行政上的法律关系。

第二,必须得到卫生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某一类别卫生行政执法职权。无论什么机关、组织和个人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就没有卫生行政执法职权。

第三,法律、法规的授权必须与其外部管理职能、权限、范围一致。包括权限上的一致性及管理范围和对象上的一致性.如县级卫生行政机关就不能被授予省级卫生行政机关的相应权限;其他管理职能的机关也不能被授予卫生行政执法职权。

第四,获得卫生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还应当具备履行某一项卫生管理职能应有的技术能力。

根据《行政处罚法》及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监督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组织三种.

1、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国家设置的,依法行使国家职权,执行法律、法规,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行政机关是执行机关,其工作实质是通过职能运转将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付诸实施;②行政机关按层级结构组成,实行领导从属制,下级服从上级;③行政机关在决策体制上实行首长负责制;④行政机关行使职能是主动的和不间断的;⑥行政机关最经常、最直接、最广泛的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关系。行政机关成为卫生执法主体,首先,必须具有外部卫生行政管理职能,或某一特定的相关卫生监督管理的外部职能;第二、依法取得有关的卫生行政执法权第三,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从事执法工作。

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卫生监督主体中的行政机关主要有:

(1)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包括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地(市)卫生局、县(县级市、区、旗)卫生局。简称各级卫生行政机关(部门)。

根据我国宪法、组织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卫生行政机关的主要执法职责是:①制定规范权。根据其法定职能范围,依法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政策、标准、规范;②监督、检查权,依法对所管辖范围内的社会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等进行监督、检查;③审查审批权。依法对与健康相关的产品,与健康相关的社会活动进行审查、审批、颁发有关卫生许可证;④调查处理权。依法对医疗事故,药品、食品中毒事故,职业中毒事故,其他与卫生和健康有关的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实施处罚权。依法对违反卫生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2)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我国一个独立的卫生类行政执法机关,是国务院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管理和主管药品监管的直属机构,负责对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放射性药品、品、毒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等)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管理、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负责保健食品的审批.

(3)计划生育管理机关。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设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依法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作为进行处理和制裁。

(4)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是我国卫生行政执法主体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境卫生检疫法》,对出人境人员或运输工具等进行卫生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和卫生监督;对进口食品进行口岸卫生监督检验;对违反国境卫生检疫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处罚。

2、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所谓授权是指法律、法规规定把某些行政权力,授予某些不是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使,使该组织取得了行政管理的主体资格,即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行使某些职权的能力。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这种行政管理权的组织,就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授权必须有法律或法规的明确规定,其他组织或个人没有授权的资格。被授予权力的组织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①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②具有熟悉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和业务的人员;③具有相应的检查、鉴定能力等;④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3、受委托组织

所谓受委托组织,是指受行政执法机关委托,承担具体行政执法任务的组织。委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即受委托组织作出委托的行政机关执法,并且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进行执法活动,委托机关对委托组织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1)委托条件。①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明确规定,否则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委托;②委托组织必须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三个基本条件,即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有熟悉法律和业务的工作人员、有相应的技术检查和鉴定能力。

(2)委托执法规则。①委托事项不能超过委托机关的法定权限;②受委托组织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执法;③受委托组织不能再委托;④委托机关对受委托组织的委托权限内的行为,负责监督;⑤委托应当以书面方式进行.

上一篇:执法规范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旅游政策与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