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范文

时间:2023-09-15 18:36:25

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篇1

【关键词】 肠破裂;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7-02

外伤性肠破裂在腹部外伤中十分常见,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我院从2008年1月――2013年2月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106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治愈103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97%,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106例,其中男76例,女30例,年龄5-74岁,平均年龄38岁。开放性损伤24例(22.7%),均为锐器刺伤23例;闭合性损伤82例(77.3%),其中撞击伤55例,挤压伤12例,坠跌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0分钟至5天,平均10.5小时。106例治愈,3例死亡。

1.2 损伤种类 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破裂4例,小肠破裂90例,结直肠破裂12例。一处破裂75例,2处破裂18例,3处以上破裂9例,完全断裂4例,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40例次,其中肠系膜裂伤21例次,胃破裂6例次,肝破裂6例次,脾破裂3例次,膀胱破裂2例次,膈肌裂伤2例次。

1.3 临床表现 腹痛106例(100%),有典型腹膜炎表现84例(79.2%),伴有恶心、呕吐者55例(51.9%),肠鸣音减弱或消失52例(49.0%),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34例(32.1%),移动性浊音35例(33.0%),创伤性休克3例,感染性休克2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94例,阳性81例(86.2%)。腹部X线检查56例,膈下游离气体21例(19.8%)。

1.4 治疗 本组106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肠修补89例(83.9%),肠切除吻合6例(5.66%),肠修补加肠切除5例(4.71%),十二指肠空肠吻合1例(0.9%)结肠造瘘5例(4.71%),放置腹腔引流60例(56.6%),同时行胃破裂修补6例,肝破裂修补6例,脾切除3例。

2 结 果

术后并发切口感染8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本组治愈103例,死亡3例(5%),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和腹腔大出血,多合并有多器官损伤。

3 讨 论

3.1 诊断

3.1.1 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开放性损伤容易早期诊断。部分闭合性腹部损伤病人不易诊断,尤其肠管裂口较小、肠壁收缩、肠粘膜外翻、肠内容物堵塞或渗出较少、大网膜覆盖等原因使肠管裂口迅速封闭,肠内容物流出量少,流出后被渗出液稀释,对周围刺激轻,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膜炎症状轻,病情发展慢,易致漏诊。小肠破裂由于肠内容的化学刺激多伴有程度不同的腹膜炎体征,诊断多无困难,但小肠破裂常伴有包括腹部伤的多发伤,伤情复杂严重,给诊断带来困难。此时应详尽的病史了解、仔细反复的腹部体检,密切的观察病情,结合腹部的辅助检查,尤其是超声的检查,对肠损伤的早期正确诊断是重要的。

3.1.2 诊断性腹腔穿刺是一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诊断方法 当腹穿吸出胆汁、胃肠内容物或0.1ml以上的不凝血时,即可判定阳性,文献报道阳性率80%-95%。它往往是最后诊断和决定实施剖腹探查的关键根据。当腹穿遇阻时,可反复、多角度、多部位穿刺。高度怀疑腹腔脏器损伤但穿刺为阴性者,可采用腹腔灌洗,腹腔灌洗的阳性率达98%[1]。

3.1.3 X线检查发现腹腔游离气体影像,可使胃、肠破裂得到早期诊断,但因小肠内气体与食糜混合,不停运动,小肠破裂后,只有少病人有气腹,未见游离气体者不能除外小肠破裂。腹部B超、CT有助于腹腔积液及合并腹内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但我们认为腹部外伤由于病情紧急,没有必要常规进行X线、B超、CT等检查,只是在病情稳定腹穿受阻时或观察治疗阶段作为小肠破裂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

3.1.4 要注意单纯腹壁损伤时勿误诊为腹内脏器损伤而行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一般的腹壁损伤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状态好。各项辅助检查无阳性结果。腹部体检可有压痛、拒按,但范围较局限,仔细体会和腹膜炎截然不同。可密切观察病情,保守治疗。

3.2 治疗 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肠破裂时即应剖腹探查,且越早越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前休克的病人应先抗休克治疗。按先抢救生命(先止血),后处理肠破裂的原则进行手术。术中应仔细检查,不能只满足于一处损伤。

3.2.1 十二指肠破裂 十二指肠位置深,受伤机会少,仅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3.7%-5%[2],但是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处理存在不少困难,死亡率和并发症都相当高。十二指肠破裂伤口小的可行修补术;如十二指肠第二段损伤须加作胆总管切开“T”型管引流二周以上;如伤口周径大于肠管周径的1/2时,可采用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

3.2.2 空、回肠破裂 遵照保留健康肠管,能修补尽量修补的原则。[3]对肠管周径>2/3的裂口,小段肠管短距离的多段穿孔,修补后可能导致血运障碍或肠管狭窄者,肠管破裂合并有系膜血管损伤影响血运者,均应行肠切除术。

3.2.3 结肠破裂 结肠因解剖生理学特征,使外伤性结肠破裂的急诊手术远比小肠困难和危险。结肠壁薄,血运差,愈合能力也差,而且粪便成型干结,含菌量多。故外伤性结肠破裂应依据病情灵活选择术式。

3.2.4 腹腔冲洗与引流 肠破裂势必有细菌污染腹腔,进而导致腹腔感染。对于腹腔渗液多,污染或感染严重者,应及时手术清除腹腔内积液、积脓,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防治中毒性休克,减轻腹内粘连,促进肠蠕动,早日恢复等均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受伤时间短,肠管破口小,腹腔污染不重的病例,腹腔冲洗后可免放引流,能够避免由引流造成的腹内粘连。

3.2.5 腹腔冲洗与引流 肠破裂势必有细菌污染腹腔,进而导致腹腔感染。对于腹腔渗液多,污染或感染严重者,应及时手术清除腹腔内积液、积脓,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防治中毒性休克,减轻腹内粘连,促进肠蠕动,早日恢复等均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受伤时间短,肠管破口小,腹腔污染不重的病例,腹腔冲洗后可免放引流,能够避免由引流造成的腹内粘连。

参考文献

[1] 郑泽霖.外伤性小肠损伤[J].普外临床,1990,5(4):203.

[2] 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8.

体外诊断篇2

【关键词】:心脏粘液瘤;原发性心脏肿瘤;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2.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07-01

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肿瘤,大多为良性,75%发生在左房。2003年4月至2007年10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左房粘液瘤9例,并对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过程以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20岁~55岁,病程5个月至6年。临床表现: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9例,低热3例,晕厥2例,脑栓塞2例,入院时心功能(NYHA):II级4例,Ⅲ级1例,Ⅳ级1例。查体发现:颈静脉充盈,肝肿大4例,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杂音6例,伴有收缩期杂音3例,症状随而变化显著者2例。心电图为窦性心律者7例,心房纤颤2例。X-线胸片显示肺瘀血8例,心胸比例0.45~0.60。术前经超声下均显示:左心房内可见云雾状回声块影。二尖瓣开放受限,随心脏舒缩活动,超声心动图确诊左房粘液瘤。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治疗要点 在全麻、体外循环或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肿瘤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粘液性肿瘤切除蒂部房间隔和瘤体,切除后心脏缺损部份用绦纶片修补。先在右上肺静脉附近的左房壁直接切一小口引出左房血,待粘液瘤切除后,再从此切口插左房管引流,不可先插左房引流管以免触动瘤体;切口要充分显露肿瘤(蒂),瘤体特大、位置特殊或多发者可采用双房径路的切口;找出瘤蒂附着部,连同瘤蒂及心肌组织缝以牵引线或用血管钳夹住提起,借助直角钳探测瘤蒂大小范围,沿瘤蒂略大(0.15~1.0cm)之同心圆切除邻近心肌组织,同时扩大心脏切口完整提出肿瘤(如瘤体与心肌、瓣膜等紧密粘连者,应一并切除);肿瘤切除后应察看摘出的肿瘤是否完好无缺并反复冲洗心腔,并利用心外吸引器充分吸尽,以防残存瘤组织碎屑;切除造成的房间隔缺损可以连续或间断缝合关闭,缺损较大则应用补片修补;探查心腔以排除多发性肿瘤和其他心内畸形,同时探查瓣膜有无损伤,并予相应处理。术中注意心肌保护,避免传导系统损伤,维护正常心脏功能,保持电解质、血容量、血气在正常范围,使复苏平顺。

2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无二尖瓣、三尖瓣及心脏传导束损伤,无体肺循环栓塞。瘤体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胶东样,质脆,颜色多样。经病理证实均为粘液瘤。全组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天,术后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5例,心功能不全2例。

3 讨论

左房粘液瘤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是肿瘤退化性改变所引起的全身症状:如反复发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关节疼痛、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本组有3例有上述一项或多项症状。其次是肿瘤阻碍房室孔道血流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症状,如心悸、晕厥、急性左心衰竭表现,多由于肿瘤部分或完全阻塞二尖瓣或左心室流入道或流出道而引起的。本组中有9例有上述症状,粘液瘤还可以因为瘤栓脱落导致各个部位栓塞,左心粘液瘤栓子易引起体动脉栓塞。栓塞的发生与病程无明确关系,其中脑栓塞多见,本组中2例有栓塞症状。心脏粘液瘤在诊断上需与风湿性瓣膜病,尤其是与二尖瓣病变相鉴别[1]:左房粘液瘤的体征与二尖瓣狭窄十分相似,但杂音性质和强弱可随改变,间歇发作的循环阻塞症状,病程较短,症状进行性加重,年龄偏大;改变可诱发或缓解症状,心脏杂音随改变而增强、减弱或消失,可有肿瘤扑落音;如患者站立或坐着被闻及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平卧时减弱或消失,这是鉴别诊断重要依据之一。超声心动图具有确诊价值,其灵敏度可达100%[2],可确定瘤置、数量、所在心腔、有无合并心脏疾患等。心脏粘液瘤的术后一般处理除与其他心脏手术后相同外,要特别注意有无瘤栓栓塞征候,并要避免过量补充胶体液而引发急性左心衰和肺水肿。

参考文献

[1]王志农,张宝仁,郝家骅,等.心脏黏液瘤外科治疗近远期疗效[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18:封3.

[2]章斌,张宝仁,郝家骅,等.左心黏液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2,9:816-818.

体外诊断篇3

关键词:故障诊断 维修体系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13-01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提高武器装备战备完好性和快速出动能力的基础,也是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前提条件。综合故障诊断维修体系是实现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国外在新一代战机中广泛使用了综合故障诊断维修保障技术。

1 综合故障诊断维修体系在外军战机中的应用

美国B-1A飞机采用了机载中央综合测试系统(CITS),CITS是一个与飞机航空电子系统和非航空电子系统相连、但又完全独立的测试系统。它是通过一个机载数字计算机和一个存储的实时软件来对飞机实施测试,该系统具有下述能力:测试并检查飞机分系统在飞行中和地面上的性能;向机组人员显示故障分系统的使用模式;识别故障并将其隔离到故障的LRU(利用机载手段);在尽可能不使用地面设备的情况下,为地面进行故障识别和隔离(LRU)提供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记录故障及趋势数据并打印故障数据。为了完成上述功能,CITS可提供下述三种情况的信息:飞行中飞机的性能信息、地面时飞机的战备完好性信息和故障隔离信息[1]。

俄罗斯SU-37、SU-47飞机采用综合信息系统,使整个装备故障定位可达到单个的插件级。在飞行中发生故障时,综合信息系统的显示器将向飞行员提供有关故障和建议如何纠正的信息或指示下一步的操作,这些信息同时以语音形式给出。

“阵风”是21世纪法国海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在可靠性、保障性、测试性、持续能力和机动部署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改进。“阵风”飞机上的所有系统都由集成在任务计算机中的状态监测系统(HMS)进行实时监控,可对故障进行精确的定位。该系统还对机体的部件进行单个跟踪,监控疲劳情况。这种独特而完全自动化的监控系统有助于缩短飞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便于排故和修理,大大减少对地面保障设备的需求。测试性目标要求可达到95%的故障检测率,并能检测所有安全关键的故障。

F-22是美国空军用以代替F-15的第四代战斗机,是美国21世纪空军的主战飞机。F-22采用机载综合诊断系统,具有广泛的机内检测(BIT)能力,如在发动机和机身上、航空电子系统中可分别产生15000个故障报告,诊断系统可以深入到外场可更换模块(单个的电路板)级确定故障。该系统还有各种机内检测传感器、故障过滤器和重要故障数据记录。通过故障过滤器,可以确定某个故障是否足够严重,需要向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发出提示或警告。通过故障数据记录,使维修人员准确掌握部件何时失效。

F-35多用途联合攻击机(JSF)是美国国防部的最新战术飞机,和F-22一起构成21世纪的主战飞机。在JSF中全面引入飞机故障预测和完好状态管理系统,其基本思想就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飞机实时故障监测和预测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等对飞机飞行过程中的故障和飞机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对飞机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向地面实时传输记录的故障数据,实现地面的预测维修和后勤保障,即实现了故障诊断、维修和后勤保障的一体化。该系统可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寿命周期成本。在工业和武器装备领域,21世纪将是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故障分析技术为基础的故障预测和完好状态管理系统的时代。JSF中综合诊断的目标是与现有攻击机相比,减少人力需求20%~40%,增加作战出动架次25%,减少后勤保障复杂度50%[2]。

2 外军战机综合故障诊断维修体系的发展趋势

综合外军作战飞机的故障诊断体系结构和技术,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故障检测与诊断自动化,带来故障诊断和维修保障过程技术数据的数字化,可改善飞机装备的保障能力,缩短保障时间,提高新一代飞机装备的战备完好性,降低装备的使用和保障费用。如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S)的使用等。

(2)综合化。飞机设计、制造、故障诊断、维修和后勤保障过程信息的综合化,以及诊断、维修和后勤保障的综合化,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以及维修和后勤保障的效率,减少飞机的寿命周期成本。

(3)层次化。飞机故障诊断通过机载实时诊断、地面综合诊断相结合的层次结构来实现。机载实时诊断系统完成对飞机飞行过程中故障的实时检测、隔离和系统重构,为地面诊断提供初始诊断基础;地面诊断系统则根据各种信息对飞行中的可疑故障进行深层次的综合诊断,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度和速度,减少维修工作量和时间。

(4)网络化。利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化通信、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来完善故障诊断、维护和后勤保障体系,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如美国在JSF等新机中通过网络传输实现机载诊断和地面诊断、维修和后勤保障的综合,实现自治后勤系统等。

(5)仿真化。建模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故障诊断、维修保障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可用于系统指标论证、方案权衡、分析与设计,还可用于系统的试验验证与评价,系统的使用培训等方面,从而大大提高设计与分析的精度、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6)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各种系统具有在复杂状态下进行自动处理和推理以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实现智能化。在新一代作战飞机的故障监测、诊断、容错与系统重构以及维修保障管理中大量使用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智能体、信息融合、数据挖掘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可提高故障诊断的速度和准确率以及维修保障的效率,其中智能传感器是重要基础[3]。

(7)小型化。美军在F-22以及JSF等新机中大量使用便携式诊断维修辅助设备(PMA),可进行诊断维修技术数据的存储、分析和显示,系统状态监测与预报,飞行计划数据的上传和飞行数据的下载,对故障隔离和维修过程进行指导,进行部件的查询和订购等。PMA是野战环境下飞机外场诊断维修的重要设备,在美国国防部的武器装备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君,等.装备智能故障诊断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8.

[2]闻欣,等.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体外诊断篇4

拍摄患髋正侧位X线片一般能确诊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普通X线是髋关节骨折的首选方法,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及保证X线照片和诊断质量,笔者在二十余年的放射工作中,总结髋关节外伤的摄片和诊断的心得体会。

1 摄片要点

1.1髋关节正位:

1.1.1 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髋关节放于台面中线,下肢伸直,足稍向内倾,使两足第一趾骨互相接触。股骨头放于暗盒(数字成像的是IP板)中心,即髂前上棘—耻同联合上缘联线的中点向下垂直2.5厘米处,两踝部放沙袋固定,不配合的老年人由家属扶双踝固定。

1.1.2 中心线:对准股骨头,与暗盒(IP板)垂直

该位置显示髋关节、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大小粗隆和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下肢要放直,足要稍向内侧倾斜,股骨上端各部可完全显示。如向外侧倾斜,大粗隆则与股骨颈重叠;相反地,向内过度倾斜,小粗隆即被遮蔽。

1.2 髋关节侧位

常规体位髋部和膝部弯曲成直角,然后将被被检侧下肢外转。这样的体位对于放射工作人员来说,方便,简易。如髋部骨折可疑时,采取这样的体位,其一,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其二,有可能致对位良好的骨折移位。为了避免以上的缺陷。

1.2.1 改良的体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臀部用棉垫或枕头垫高,将髋部抬起,使与暗盒(IP板)中线在等高平面。暗盒(IP板)在台面竖直,紧靠被检侧髋部外侧。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与躯干分开约成45度-55度角,使暗盒长轴与股骨颈平行,暗盒(IP板)背面用沙袋固定。对侧髋部患者用两手抱住大腿,或用家属协助,使大腿与躯干垂直,这样,X线不致被对侧下肢挡住。

1.2.2 中心线:成水平方向,对准股骨颈,与暗盒(IP板)垂直。

该位置显示股骨头、颈和大小粗隆的侧位影象。

1.3 摄影条件,如果是老年人,相对用高的KV和低的mA,因为老年人一般骨质疏松,为避免黒化度过高影响诊断,如果用数字化处理,曝光条件宽容度高些。 2 诊断要点

2.1正侧位X线片一般能确诊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X线片应注意股骨头的旋转及其程度;外后方有无骨片,其大小、位置,髋关节有无病变,有无骨质疏松及其程度;X线侧位片上应注意有无骨折端错位、张开、碎片及骨皮质有无皱褶等情况。但有些无移位的骨折伤后立即拍片X线片并不能显示骨折线,2周~3周后骨折端部分骨质吸收,骨折线才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凡临床上怀疑股骨颈骨折,虽然患髋X线片上暂时未见骨折线者,仍应按骨折处理,卧床2周~3周后拍片复查。主张初次拍片时加拍骨盆平片,以与健侧进行对比,可疑骨折最好行CT、MRI,一般不易漏诊。另一种容易漏诊的情况见于多发损伤,常发生于青壮年患者,由于股骨干骨折等一些明显损伤掩盖了股骨颈骨折的症状,因此对此类病人一定要注意髋部检查(图10-4-15),我们主张常规行骨盆平片检查。

2.2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多数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随着受伤姿式,外力方向及程度不同,在X线投影上出现不同部位、角度和移位。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各种分型,与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关系。笔者在工作中认为以下的分型比较实用。

2.2.1 按骨折两端的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2.2.2按颈部骨折部位分为: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③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头下型、头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底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与囊内骨折性质不同,与粗隆间骨折有相似之处。

2.2.3股骨粗隆间骨折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复位后骨折是否稳定而分为五型。Ⅰ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Ⅲ型:3骨折片段,因为移位的大粗隆片段而缺乏后外侧支持。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Ⅴ型:3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2.3 一份完善的髋关节骨折X线诊断报告应注意股骨头的旋转及其程度;外后方有无骨片,其大小、位置,髋关节有无病变,以及具备常用的分型。如未见明显骨折线,仍应按骨折处理,卧床2周~3周后拍片复查。主张初次拍片时加拍骨盆平片,以与健侧进行对比。在如今的法制时代,本着对病人负责的待度,也是出于对医务者的自我保护,出具诊断报告应慎之又慎。

参 考 文 献

体外诊断篇5

关键词:外伤性晶状体脱位;超声;诊断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是属于眼科常见疾病类型,临床通常应用超声进行患者病情的诊断。本文主要对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40例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进行临床超声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应用彩超进行临床诊断40例(男20例,女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0岁,平均(35±5.92)岁。

1.2排除指标 排除指标: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眼部有过手术经历以及患有其它眼疾的患者。

1.3仪器与方法 应用彩超飞利浦HD6对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进行诊断,探头频率设置为7.5~13.0MHz。患者在接受检查时需轻闭双眼并涂上耦合剂做多切面检查,观察玻璃体和前房的回声,着重观察患者晶状体脱位的偏离方位与晶状体回声部位以及回声状况[1]。

2 结果

2.1患者晶状体脱位诊断情况 40例患者眼球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检查中,患者晶状体全脱位22例,不全脱位18例(见表1)。

2.2患者晶状体脱位回声诊断情况 40例患者中晶状体回声检查中,晶状体全脱位可见晶状体回声患者22例,其中不全脱位患者无明显晶状体回声(见表2)。

2.3晶状体回声偏离位置诊断情况 应用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其结果显示,晶状体脱位不全,且无明显的晶状体回声现象。晶状体的回声位置向一侧游离,脱离位置偏向玻璃体侧1/2处,晶状体回声脱离偏向前房1/3位置。玻璃体或者前房可见晶状体回声,其中,脱离的晶状体大多处在玻璃体后端视盘周围。晶状体可随眼球的转动以及改变而转动,且伴有清晰的虹膜震颤,小部分的晶状体因不同程度钙化,显现出强回声或者伴有声影[2]。同时,合并玻璃体中的强回声随眼球转动,脱位的晶状体处于其中,不和视盘粘连。

3 讨论

晶状体实指的是一对凸面的透明体,且具有弹性,位于玻璃体与虹膜瞳孔后方、前房之间,通过悬韧带使睫状突得到固定。外伤性晶状体脱位通常由外部挫伤导致,眼部受到挫伤会致使房水冲入晶状体,在反弹作用后,玻璃体返回冲击晶状体,从而使眼球变形,造成晶状体完全脱位或者不全脱位。正常的晶状体部位一般无完整晶状体回声,眼球内部椭圆状晶状体回声呈现出前后移动,其中一侧呈现游离状。医院一般通过应用超声对睫状突至眼球各方位晶状体轨道的距离进行诊断,距离均相等则无晶状体脱位,距离不等则晶状体不全脱位[3]。

明显的晶状体脱位在诊断中难度较小,但轻度晶状体部位脱位极大可能造成误诊。在应用超声进行诊断中,前房深度异于平常,晶状体震颤以及虹膜震颤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超声对其诊断。患者病况中,晶状体完全脱位时需注意将其与眼球内部肿物进行区别,脱位的晶状体会出现在玻璃体内,随着眼球的变化或转动而改变位置,其中眼球周围无血流信号。但眼球内的肿物则在球壁上固定,形态各异,极大可能有血流信号,且晶状体不随眼球的变化而改变位置。在诊断中,超声飞利浦HD6明确显示了玻璃体内、晶状体以及房前和球壁等眼部情况。而晶状体脱位的图表声像功能给超声诊断提供了准确性基础,能有效且及时的将晶状体脱位情况进行鉴别和诊断。同时,在不受前房积血、角膜混浊等因素的影响下,还可清晰显示眼球晶状体脱离的程度和位置,显示出玻璃体全面的信息影像。进而准确有效的掌握晶状体脱位范围和程度以及晶状体与睫状突之间的关系,对晶状体患者的临床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4]。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会导致视力显著降低,一般表现为部分晶状体脱位或者晶状体全脱位,全脱位晶状体一般脱入玻璃体内、房前、结膜下以及视网膜等眼球位置。在晶状体回声偏位时通常偏向前房或者玻璃体内,且以偏向玻璃体为主,从而导致眼球变形以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眼部进行超声诊断,降低患者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现象几率。

综上所述,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情况复杂,而超声对外伤性晶状体脱位诊断具有实用性、便利性以及准确性,对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医院应加强超声在外伤性晶状体患者中的诊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侯芳,何雷.王绍莉.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1(03):1190-1191.

[2]孙春艳.活血化瘀制剂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外伤临床诊断价值[J].陕西中医,2013,34(09):1157-1158.

[3]杨香慧.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超声诊断分析[J].临床超声学杂志,2013,15(07):518-519.

体外诊断篇6

关键词: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结核潜伏感染调查者;诊断分析

当前,我国大约130万人为结核病调查者,位居世界第2位。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病菌会潜伏在人体中。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则会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大量增殖,引发疾病。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检测主要以的γ-干扰素检测试剂盒(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简称WT试剂)检测为主。为了探讨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TB-IGRA)在结核潜伏感染中的诊断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接收调查的140例健康者资料进行分析,调查中,有15例男性,65例女性,健康者年龄在39~84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9.4±1.3)岁。两组调查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调查中,对调查者进行体检,必要时对调查者进行辅助检查,如调查者的结核功能、体温等。首先,在对这些健康者检查过程中,使用美国BD公司肝素锂抗凝采血管抽取超过55 mL静脉血,然后将抽取的样本颠倒混匀3次以上,每种培养管分装1 mL,分装前需要颠倒混匀3次以上并立刻于37℃培养箱中静置培养(22±2)h。然后将样本培养(22±2)h后取出,并进行离心,收集上清液。最后使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并根据结果判定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阳性。

QFT试剂新鲜全血标本采集,利用抽取的3种不同的采血管,按照灰盖(本底对照培养管)、红盖(结核特异性抗原测试培养管)、紫盖(非特异刺激原阳性对照培养管)的顺序分别采集1 mL静脉血,并立即颠倒混匀3次以上,使抗凝剂充分溶解。新鲜全血经刺激培养(22±2)h后,3离心10 min(000~5000 rpm),取上清放于新的EP管中。

PPD检测:医护人员在健康者前臂皮内注射标准PPD 0.1 mL。待72 h后,观察调查者的反应结果,并详细记录硬结平均直径(mm)。PPD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健康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χ2表示。

2结果

实验中,WT试剂阳性率(25.7%)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在密切接触者中,QF试剂检出率较WT试剂高(67.8%)。由此可以看出,TB-IGRA阳性率高于PPD皮试,见表1。

两种试剂阳性符合率为81.3%[26/(26+6+0)×100%],阴性符合率为88.9%[104/(104+13+0)×100%],总符合率为86.7%[26+104+0)/(32+117+1)×100%]。WT试剂与QFT试剂配对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内对于结核潜伏感染调查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结核菌素皮试的结果判定的,普遍认为PPD强阳性或在短期内阴性转为阳性者即为结核菌潜伏感染者。但是,P这种方法却不能区分BCG接种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与潜伏感染产生的应答反应。肖松生等人曾经提出:利用ELISPOT法能够有效地诊断出结核潜伏感染调查者,并且这种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

首先,在检测健康人群中,WT和QFT试剂IGRA阳性率高于PPD皮试法。其阳性率分别为25.7%,21.4%和14.3%。而在密接者中,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46.4%,67.8%和39.3%。由于调查范围属于体外免疫科的实验室,实验室中存放了大量的痰标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结核杆菌。即使这样,实验结果还表明,IGRA和PPD两种测试对结核潜伏感染都有用处。其次PPD结果与IGRA结果之间有相关性,当PPD检测结果为3+~4+,WT试剂阳性率60%(12/20)。PPD检测结果为阴性时,WT阳性率为18.2%(2/11)。相关研究显示,筛查结核潜伏感染可用先PPD,后IGRA的两步策略,但IGRA须在PPD检测之后的3 d内进行。

此次调查中,二者检测时的原理一样,但是两种试剂结果还是有差别。实验中,总体人群中阳性率WT试剂高于QFT试剂,在密接者中QFT试剂高于WT试剂。但总的来说,WT试剂与QFT试剂符合率良好达86.7%。QFT试剂已被国外验证在诊断结核感染及结核病方面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好,在本实验中选用QFT作为对照,比较其与WT试剂的差异(P>0.05)。

综述,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TB-IGRA)在结核潜伏感染中检测效果较好,诊断价值要比PPD皮试高,值得推广使用[1-5]。

参考文献:

[1]肖松生,杨倩婷,蔡雄茂,等.外周血IFN-γ的检测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08,(10).

[2]李晓非,赵勤,汪亚玲,等.两种结核分枝杆菌相关γ-干扰素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果比较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1,(05).

[3]张晶,陈心春,彭鑫,等.菌阳肺结核调查者抗结核治疗初期特异性干扰素-γ的变化[J].临床肺科杂志,2010,(09).

[4]刘厚明,陈建波,肖颜玉,等.利福平和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J].中国防痨杂志,2013,(08).

体外诊断篇7

【关键词】急性腹痛; 急诊; 诊治体会

急性腹痛是临床急诊病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诉,病因很多,病情危机,常涉及外科、内科、妇产科等,鉴别诊断十分困难。因此,对这类病人进行诊断就不仅仅需要急诊科医生快速全面了解急性腹痛的各种可能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并且要求医生能够在最短的有效时间内做出一个准确、有效的诊治方案。如果不能及时提出效的诊治方案完全有可能会延误病人的诊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现就我院急诊科急性腹痛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一些诊治中的体会,将结果公布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210例急性腹痛的患者, 其中男139例, 女 81 例; 年龄11岁~ 81 岁, 平均年龄39.5岁。

1.2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单位、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 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仪器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大便常规, B超, X线,,胃镜, 心电图, CT等) , 必要时行腹穿及肛诊等。

1.3腹痛原因:内科145例 ,其中急性下壁心梗24例,急性胃肠炎17例,细菌性痢疾15例 ,溃疡病 74例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例,胃癌、尿毒症及肺炎各 4例;外科51例 ,其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0例,急性阑尾炎11例, 急性胰腺炎9例,胃肠穿孔15例,肠梗阻6例;妇科14例 ,其中急性盆腔炎8例, 黄体破裂6例。

2 结果

本组误漏、 延误诊断中,急性阑尾炎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溃疡病8例, 胰腺炎、 尿毒症、急性盆腔炎各1例。总正确诊断率 87.1%,误诊率 12.9% (27/210)。误诊率内科8.3 % .(12/145)、 外科 17.6% (9 /51)、 妇科0.4% (1 /14)。

3 讨论

本组内科疾病最多 ,占总人数 69% (145 /210) ,其中以溃疡最多,占该科51%(74/145)。外科以急性阑尾炎最多 ,其次为胆道疾病 ,分别占该科 19.6% ( 10 /51)和13.7% (7 /51)。妇科以急性盆腔炎最为常见 ,占该科 57.1% (8/14)。可见以急性腹痛首诊急诊内科患者中,多数为内科疾病 ,且绝大多数为溃疡 ,腹腔外疾病很少 ,但极易误诊。这提示我们应注意全身检查 ,强调首先除外腹腔外疾病 ,再考虑内科、妇科疾病 ,最后考虑外科疾病的诊断思路[ 1 ]。急诊内科常常是急性腹痛患者的首诊科室 ,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否及时、正确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危。本研究收集的210例以急性腹痛首诊急诊内科患者中, 多数为内科疾病, 且绝大多数为胃肠疾病, 这与李永胜等人研究结果相符[2], 腹腔外疾病很少, 但极易误诊, 提示应注意全身检查, 强调首先除外腹腔外疾病, 再考虑内科、 妇科疾病, 最后考虑外科疾病的诊断思路[3], 故及时、正确地对腹痛做出病因诊断及合理的观察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 急诊科医师应较全面地掌握各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及诊断技术, 以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往往对腹腔外疾病的诊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在对急性腹痛的诊治方面, 则要求临床医师知识面广, 处理经验丰富。

在结合上述数据以后,对于内科急性腹痛,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对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患者在诊断和处理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1)首先鉴别是否为外科腹痛或腹腔外疾病所致, 因外科腹痛病情急, 需要急诊手术处理, 腹腔外疾病如心梗、癫痫等, 需专科急诊处理。

(2)全面系统地体检和各种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和及时的各专科会诊。

(3)熟悉掌握各种急性腹痛的治疗原则, 先判断病变性质,再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 治疗期间, 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4)处理好医患关系,建立互信和谐关系有利于及时正确地诊治急性腹痛患者。

最后我们认为, 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 例如B超、血管造影、CT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的条件。对腹痛诊断不清者,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和病程各时期的不同, 开始可无典型症状、体症, 但随时可能可能会有新体征出现而明确诊断。总而言之,诊科医师应较全面地掌握各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及诊断技术,以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淑霞.内科急性腹痛的诊治体会.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1,(06) : 72.

[2]李永胜, 杨云霞.12168 例急诊内科病人病种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 2) : 134

[3]洪丽蓉, 喻剑峰, 李景琦. 常见急腹症诊断思路. 临床军医杂志,2002, 30( 2) : 96

[2]王吉耀 刘文忠 现代消化科手册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58-59.

体外诊断篇8

【关键词】

急性腹痛;急诊;诊断

作者单位: 527300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

急性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急,病因复杂,进展快,病情严重,且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治疗上因病因不同处理方法差异极大,因此快捷而又准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愈后及保证医疗安全相当重要。现对我院急诊首诊的急性腹痛412例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2例均为我院急诊科2008~2010年首诊的急性腹痛患者。男性237例,女性175例,年龄6~83岁,平均46.4岁,其中104例在院外诊治过,因病情加重或无缓解而转诊我院。疾病分类:内科疾病221例:其中急性胃肠炎138例,胃肠溃疡病39例,细菌性痢疾12例,心肌梗死14例,胸膜炎7例,急性结肠炎4例,阿米巴痢疾3例,糖尿病酮症2例,尿毒症2例。外科疾病173例:其中急性阑尾炎53例,肠梗阻22例,胃肠穿孔14例,腹股沟疝嵌顿4例,肠系膜静脉栓塞3例,急性胰腺炎15例,结石性胆囊炎22例,化脓性胆囊炎5例,尿路结石25例,阿米巴肝脓肿破裂1例,肝癌4例,胃癌3例,膈疝2例。妇科疾病18例:其中宫外孕破裂7例,附件炎4例,盆腔炎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例,子宫角破裂1例。

1.2 诊断及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405例,占98.3%(405/412);死亡7例,死亡率为1.7%(7/412)。死亡病例中,心肌梗死4例,肝癌2例(其死亡原因1例为肝癌破裂出血,1例为肝功能衰竭),阿米巴肝脓肿破裂1例。在诊断过程中,外院就诊的104例患者中,误诊率为38.5%(40/104)。412例腹痛患者在本院误诊、漏诊24例,延误时间在6~72 h之间,其中急性阑尾炎9例、胃肠穿孔4例、心肌梗死4例、胰腺炎2例、糖尿病酮症1例、尿毒症1例、尿路结石1例、子宫角破裂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确诊率94.2 %(388/412),误诊率5.8% (24/412)。

2 讨论

本组412例腹痛患者中内科疾病居多,占总人数的53.6%(221/412),其中以胃肠疾病(急性胃肠炎、溃疡病)最多,占内科疾病的80% (177/221)。外科疾病以急性阑尾炎最多,其次为胆道疾病。妇科疾病以宫外孕破裂最为常见。死亡病例中,以腹外疾病为主。急诊首诊腹痛患者中,大多数为内科疾病,以胃肠道疾病为主,腹腔外疾病少见,但极易误诊。急诊内科常常是急性腹痛患者的首诊科室,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否及时正确,是否快速分诊及转送相关科室治疗,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甚至是患者的生命。因此,急诊科医师应较全面地掌握各专业的诊断技术,了解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要点,以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误诊、漏诊的原因,主观方面:①受病史误导及病史不清引起考虑问题不全面,满足于患者提供的病史而对相关疾病的发展仅作推测,未及时作全面检查和分析。②片面地以某一种症状、体征诊断疾病[1]。③知识面狭窄,临床思维局限。④受临床表现及医技检查的误导及辅助检查条件限制[2]。⑤受他院诊治的影响。⑥从经验出发,主观臆断。客观方面:①个体差异:每个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表现各异。性别、年龄、身体素质、文化程度的高低等等,都可能影响临床表现。②解剖变异:如阑尾的位置、长短、管腔的粗细、淋巴组织的丰富与否和邻近器官的关系等。③症状体征不典型:腹痛是急腹症恒有的表现之一,各种炎症、结石等伤害性刺激存在时,患者亦会产生复杂的内脏痛、躯体痛与牵涉痛,从而增加了急腹症诊断的困难。④病变的不同时期反应:早期腹腔炎症的刺激、肠道梗阻、肠道肌肉血管反射性痉挛等因素引起肠痉挛所产生的疼痛均可通过腹腔神经丛传导,而产生脐周和上腹部牵涉痛。胃十二指肠穿孔后液体流入右下腹,可出现右下腹痛;阑尾炎的转移性疼痛。⑤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其相关检查阴性。如阑尾炎的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阑尾B超正常。肠梗阻的患者早期不一定有液平面。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血、尿淀粉酶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无明显改变。肠穿孔小肠内气体较多、胃内容物较少,X片下表现不明显[3]。⑥来自肾或输尿管病变的不良刺激通过神经传导,放射性地引起腹肌紧张,由于胃肠反射出现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尤其是出现在右侧时,酷似胆绞痛、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等常见急腹症,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时则酷似急性阑尾炎。⑦为防止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及举证倒置:医师在处理病例时必需有相关的辅助检查依据或确诊依据,才能作进一步诊治,是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误诊、漏诊原因主要为客观原因,占误诊、漏诊病例的79.2%(19/24),主观方面占20.8%(5/24),其主要原因受他院诊治及病史不清引起。外院误诊、漏诊主要为主观原因。

病史决定检查和思维方向,全面而重点地采集病史,客观地进行分析是诊断的关键[4]。体格检查应系统而细致,把握个体化原则,注意老年、女性及儿童患者的特殊性。同时,及时正确的诊断离不开辅助检查,除传统的常规检查外,结合病情选择性的做心电图、影像学检查、血尿淀粉酶、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妊娠试验检查,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排除可疑诊断。当常规辅助检查仍未能确诊时,腹腔液的分析、腹腔镜及腹部CT等常能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过分相信辅助检查结果,因为任何仪器检查都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而疾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结果表现不同,对表现特征不典型而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不断思考去打破思维定势,及时细致地掌握疾病变化过程,及时抓住不同病程中的主要矛盾,继而及时准确地诊治,处理好急腹症。所以,认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是诊断的关键环节,鉴别诊断中应注意急腹症的复杂性及辅助检查的局限性,在重视影像学结果的前提下连续观察及反复体检,动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使得所收集的资料正确反映病变的实质,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减少漏诊与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郭忠奎.急性腹痛316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8(8):4.

[2] 姜洪池,赵宪琪.努力提高急腹症的诊治水平.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2):741-742.

[3] 谢光亮.外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厂矿学,2003,16(5):427-428.

上一篇:诊断学范文 下一篇:产前诊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