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范文

时间:2023-10-29 21:22:25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篇1

【关键词】小组合作;误区;教学目标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然而,透过林林总总的小组合作现象的表象,围绕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误区:

1. 重形式轻内容

1.1 建立小组却不见合作。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课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学生三五个人一组,移动课桌,围放起来,学生围坐,成立了学习小组。遗憾的是在课堂上对面围坐的小组成员之间却缺少相互之间的协作,缺少信息的交流,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扭着脖子看黑板听老师或学生讲,围坐起来成立的学习小组根本上成了摆设,只有形式,没有现实意义上的合作。

1.2 脱离目标华而不实。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挥班级授课制下集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学习群体中小组成员间思维的交流碰撞,收到开启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常见的现象是课堂上有的小组合作进行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置身于那样的学习情境中也是兴致勃勃,但是如果用课堂教学目标去衡量和透视这样的现象,却发现它追求了是形式上的趣味性,背离了课堂的主旨,大量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阻碍了学生思维,并未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重合作轻准备

2.1 合作缺少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刚提出来,学生还未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问题的初步尝试,产生比较强烈的认知冲突,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路,教师便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学生被很快卷入小组合作之中,容易盲从,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2.2 成员分工不够明确。科学地组织小组合作,可以让全体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因而课改以来更多地老师重视深入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课前就成立个性相济、互助互补的学习小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与其他人合作的机会,就可以保证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教师忽视合作前的明确分工,导致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难以有效发挥,合作过程不能收到相互协作、默契配合的合作效果,集体智慧不能形成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低效。

3. 重合作轻交流

3.1 忽视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思路,产生一定的困惑,有了合作的基础和需要,激起了合作的兴趣和愿望。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小组内的实践操作,为组内学生交流设计的时间却不够充足,小组内经过简短的交流,很快进入班级展示,而能有机会展示交流发言的学生毕竟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就可能失去小组内表达交流与倾听发言的机会。若小组交流充分,班级展示环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便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渭南市教研所范全民所长说,“展示也是一种机制”。小组内的交流其实也是小组内自主探索成果的初步展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权利如果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他们就会从小组和班级的展示交流的平台中找到后续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操作,密切合作,严密准确地表达自己参与小组合作的独特体验与发现,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展现了思维的成果,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意义非同寻常。

3.2 教师指导、评价不到位。在课堂观摩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成的思路和方法的语言表达总是零散而不完整、模糊而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有一个教学实例:一次课堂上学生展示0的倒数探索的思路时说:“我把0看作0分之一……”“你把0的分母看作多少了?”教师随即追问。简短几秒钟的沉默后,学生联系0不能作分母的知识纠正了口误。教师的及时引导,以归谬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新旧知识冲突,强化了概念。但是,常态课上也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之后,零散、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发言得不到教师敏锐地捕捉和正确的引导与评价,问题没有解决在课堂而留在了课后。学生课堂上没有经过教师的引导,体验用准确而又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观察与发现的过程,来通过有指导有步骤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展示交流后,每个学习小组都不同程度展现了各自合作的成果。根据展示情况,教师理当采用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想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评价,以引导学生自学反思合作过程,改进合作的学习行为。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点也容易被忽视。合作完毕,交流结束,不评价就了事。这样不利于合作方法的总结优化,使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长期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不断重复,没有改进。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正反双方面的小组合作案例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从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出发,合作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唯其如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实现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 《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 郑毓信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小组合作篇2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游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习的自信心。

2、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论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学生的胆量增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具体的做法

1、学生课上展风采。通过向其他老师取经,我走了许多弯路,实验一段时间后,针对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我对组长提出了要求,要求组长在本组展示前对小组成员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保证能顺利完成展示。同时,对各组的展示情况由同学们打分,通过此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

3、抓好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同桌互学、四人小组交流、朋友间互教互评、全班集体讨论、师生间的讨论等。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向同学请教,也有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合作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指导他们如何汇报,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补充。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员少、距离近,学生读书的机会更多,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接受伙伴评价的机会也更多。这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小组合作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组长;作用

一、教师对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常抓不懈,润物无声。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给组员讲解,掌握小组的秩序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让其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组员的性格、能力、习惯不同,小组长认真负责,但某些学生不仅不为小组这一小集体着想,还处处故意刁难组长,打击了组长的积极性,说服教育不管用时,对小组合作的效果将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育的同时,多激励这样的学生,为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为小组多得积分,让他们真正融入合作中来。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友情的最好机会。对于组长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小组长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把任务交给他们去做,有效地激励了每个小组长的上进心,也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

定期召开组长会,内容更广泛更符合实际:讨论组内成员的问题所在,如何帮助他们进步,管理方法的指导,学生心理情绪的疏导等。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协调作用、示范作用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和提升。但是,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照顾小组合作中的弱势群体。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去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会他们更多的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对“强势学生”的心理引导,让他们知道合作中每个人都有思想的闪光点,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性和可取性,这样我想小组合作才能实现人人公平参与,乐与参与。

二、小组长对组员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小组长作为小组的领导者、监督者、协调者,时刻注意着小组成员的表现,他们非常重视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而且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效果明显。当组长发现组员不遵守纪律时,当组员回答不出问题时,当组员的书写潦草时,当组员做不完作业时,组长都要及时利用课下的时间,找到组员谈心,指出问题所在,并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组员各方面的表现在组长的帮助下不断进步。当组员的表现有进步的时候,组长会为他写赞美条,并在班会课上郑重地读给他听,这些做法都会大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到同学的真情,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大家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着,快乐着,收获着。

三、在小组长领导开展各种小组活动,加强小组团队意识,提高小组凝聚力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各项活动都会以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在组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内心的好胜心理被大大激励起来,为了小组的利益,你争我赶,各显其能,聪明才智充分得到了发挥。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就能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小组的凝聚力也就更强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量化评价,合作与竞争并存

小组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个人是小组的组成部分,小组的成败取决于个人的成败。我把小组合作的整个过程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由学习小组长负责填写《小组合作学习量化评价表》,表内的内容包括语、数、英三科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情况,对课堂表现再进行细化,包括回答问题等多个小项目。由纪律小组长负责《小组合作纪律量化评价表》的填写,违反表内所列举的课堂纪律将会被减分。每人的分数,组内的总分一目了然,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按照组长的安排进行先后发言,有些学生的思考有一定深度,有些学生的回答有些肤浅。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他们会自觉让得分高的孩子优先回答。因为我一直鼓励学生,不管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只要你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了,就可以为你的小组得到分数。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有了站起来的勇气,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其他学生不必因为他的回答错误而担心扣分。当然,这只是目前鼓励学困生的一种方式而已,等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增加难度,让他们朝着更为进步的方向前进。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丽静.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小组合作篇4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参加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一些不是很主动的同学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认为,小组合作性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培养了学生们合作团队精神,例如,老师们说的一个问题,有的人会回答,而有的人一点也不懂,在这里就可以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直到把问题解决。

分组之后,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1号是组长,2号是副组长,协助组长管理好本小组,3号是记录员,4号是资料收集员,各有各的特点,合作刚好把各个成员的思维想法总结起来,正如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嘛,同学们如果可以理解到这种合作精神,就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就可以学得更好。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同学们都可以以积极的、主动的心态去完成。在这期间,使学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而有了“我要努力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也让老师们减轻了负担。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有不少的优点,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它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也的确存在着一些小问题。例如:在同一个小组里面,学习水平高的同学,发言机会总是有很多的,而相对于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同学们,有些问题会难倒她们,从而失去信心,不敢发言;有时小组内会因为意见和观点不同,从而产生分歧,给部分同学带来压力,甚至厌倦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政策;也可能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有问题请教组长,而耽误太多组长的时间,让组长没有好好地学习……等等一些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多多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小组合作篇5

一、树立小组长的自信心

1. 调整好组长与副组长的搭配,树立小组长的自信心。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小组学习见成效,首先得有让每个组员都认同的组长,所以根据此情况、此心理制定条件和要求。

初一时,我提出的条件是班里没有班干部的情况下分小组,选定组长。这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所以按学习成绩任命。分5个小组,由学习成绩前1~5名的学生任组长,倒过来前10~6名的学生做各小组副组长。这么做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没当过班干部,甚至小组长也没当过。如,1组组长崔××是个家境非常特殊的孩子,无父,只有患精神病的母亲,性格非常内向,从不与旁人交流,就跟人说话,要学会对着眼说话,我都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所以给他配备有活力的班长金镜×;5组组长金明×天真、从不会干涉他人的事,所以再给他配备做事细心的金×当副组长,以便于他们合作担当此任,让没有自信的组长有信心,在合作中相互提高。每次按成绩调换组长时,都根据新任组长的特点,给他们搭配能取长补短的副组长,以便提高小组长的自信。过一段时间,小组长的作用提高了,就再没去设班干部,除团书记外,都以小组来监管一个星期的学习生活,扩大小组的权力。八年级期中考试后起,完全下放权力,组长就是班长,组员的分配也由组长来定,当然是在组员同意的情况下。因此,组长们的自信也大增。

2. 在合作中提升小组长的自信心。在小组交流与讨论中,有些同学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思考问题,接受问题很慢,小组长觉得老是给他讲不懂就失去信心。在这时,我要及时告诉他们:作为小组长责任重大,关系整个班级的学风。小组长这项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要能享受到别人不能享受到的东西也是一种幸福,你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你的优秀得到老师的信任,老师把这么重的担子让你挑起来,就是老师相信,用你的智慧和思想把你的管理对象——活生生的人能管理好,这对你是一种锻炼,为你以后的人生道路积蓄资本。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评价时也多以激励和鼓励为主。

二、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

首先,让小组长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分配给每个组长两名学困生(因为我班学困生不少)。在学习方面,要求小组长要认真学习,做一个学习上的“领头羊”,并帮助小组其他成员,使本组成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小组;其次,要求小组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起到监督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情况;第三,要求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关心同学,让组长明白:因为你是班内成绩进步的坚强力量。在不影响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组内的所有成员,要尊重组内成员,要有耐心、有爱心,在你的帮助下,他们成绩提高,他们会感激你,你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三、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

小组长是为全组服务的,应从全局着眼,推动全组的工作。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组长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会说会演的先说先演,不会说不会演的后说后演,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要进行灵活协调: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表扬时也要有理有据;当有的同学出现有碍学习的事情,组长也要给予批评,但要注意分寸、点到为止;当讨论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组长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当没有人发表意见时,组长应打破僵局,带头起表率作用,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组长要学会对每个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学生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校的“最佳展示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竞赛活动也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其竞赛活动,使每个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更加浓厚,每学期末落选小组纷纷表示下一回一定争取此荣誉,开学初定的计划也就更细致。

小组合作篇6

在教学实践中我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学习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 ,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

3、研备合作,参于合作。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健。教师在备课要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且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可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如何有机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1、小组合作学习单词,朗读、记忆

单词的记忆是枯燥无味的,一个人的死记硬背远不如你问我答来得有趣和记忆上的轻松。单词的教学完成以后,检查小组长的发音、掌握程度后,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组员之间互相纠正发音,帮助记忆单词。这种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使部分平时不敢或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在组内先说一说、记一记。每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是表现得特别得积极主动,组员也相当得合作。

2、小组合作练习、表演对话

课前的5分钟是英语课的自由对话时间,以及教学课文或对话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在小组内学说、操练,然后进行表演。尤其在自由对话里,学生的合作练习、表演更显得淋漓尽至。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会带动较弱的同学,好的学生会因此变得更好,而较弱的同学也会因此而提高,这就是成功来自于合作。

3、小组合作背诵、听写单词

学习英语必须掌握许许多多的单词,无疑学生一定要背诵单词、听写单词,而且这种练习多数在课堂上进行。每次听写单词时,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出现单词掌握不理想,须在课后重新复习和听写。因此,我就请一些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在小组里复习和听写,经过复习和重新听写,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也就渐渐地进步了,合作学习也增强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4、小组合作唱歌、玩游戏

唱歌、玩游戏是我们英语课中的调味剂,既可营造英语的氛围,又可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心情中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小组合作学习唱歌、玩游戏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篇7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而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转换“演员”的身份,放弃“主角”的地位,转而探究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时,学习便由被动变为主动。此时,学生不仅“学会,会学”,而且会变得“乐学,好学”。这一地位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教学的定位应在于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而这种交往,最好的载体就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能使自主能力在小组中得到强化,能使探究精神在小组中得到训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时展的要求。所以,以“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来开启“不教”之门,应该是教师对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著名思想认识的深化,实践的深入。

小组合作成立:轻轻叩响“不教”之门

高效课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从排坐到围坐这一形式变化的背后,实际上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变革的核心是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小组合作”。

构建合作小组初期,主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来挑选合作小组成员。组内异质,是为了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中等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组间同质,则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此时教师的“教”,着重于引导学生挑选合适的小组成员。以班级座位前后两排围坐,是最常见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就在于,学生没有挑选的余地。那么,教师在安排同桌时,除了身高、性别这些因素之外,还需考虑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这样,学生在合作小组成立之初,就可以基本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一旦合作小组深入进行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组合新的合作小组。如“日记循环小组”“阅读合作小组”等。而此时,教师可隐在幕后,在学生分组不当时,再出面点拨、引导,以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运行:缓缓开启“不教”之门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十分注重合作的结果,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在班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

1.建立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1)学会分工。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任务,担任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发言员等。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认真地倾听发言。记录员的责任是记录小组成员发言的关键词,避免与他人发言重复。质疑员的责任是对已有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进一步思考。发言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层面进行反馈交流。这样,组内成员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话讲。

(2)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组内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提出补充意见和独到见解。按这样的要求进行训练,学生不但可以养成专心倾听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形成互相尊重的优秀品质。

(3)学会表达。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成员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首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并教给一定的表述方式,如“我代表我们合作小组表达我们的看法”“我们小组对某小组的意见有补充”“我们合作小组有不同的想法”等,以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基本表达技能。

2.确定实而有效的合作文化。

(1)外显文化。

用文化来凝聚合作小组的向心力,可以先从小组外在的、可见的、显性的文化做起。教师可指导学生为自己所在的合作小组起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名字,并设计组徽、口号、组歌等,甚至还可以为合作小组创设上台的亮相动作。学生一边做亮相动作一边报组名、喊口号,团队精神就得到了强化。

(2)精神文化。

小组合作的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小组成员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切合本组实际的小组公约,对组内成员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每个合作小组还可建立组史录,录入小组成员的资料,录入获得的奖励……定期进行小组小结,进行反思及互评,这对组员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小组合作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依托活动进行。教师可以借助“大课间”等在校时间,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创游戏一起玩耍,在交往中增进组员之间的感情,增强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更要强化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理念,把它落实到课堂上,使合作小组中每个组员都能产生“组荣我荣”的集体荣誉感。

(3)评价文化。

在小组合作中,必须将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转变为激励小组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小组合作的评价,要努力做到“两结合、两侧重”,即将学习过程中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一张合作小组竞赛表,张贴在教室,实现组际竞争。

小组合作思考:悄悄走进“不教”之门

思考之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定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点,与叶老的“不教”之论是一脉相承的。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角色,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思考之二: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准确时机。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在学习难点突破时、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教学中,对于力所能及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力所不及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解决;而对于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要让学生合作解决。合作解决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吃。没有合作价值情况下的合作,就是重复劳动,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

思考之三:“教”在当“教”之处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以教师的“教”作为前提。在这里,“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体现为教师成为学生发言时的倾听者、困惑时的指引者、展示时的欣赏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在当“教”之处,方能达到“不须教”。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更需要像叶老所说的那样去做:培育能力的事必须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

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定会

开启“不教”之门。

小组合作篇8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引导 实践探索

有幸参加这次省级网络培训,学习视频中的教学案例《表面积的变化》一课,颇受启发。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讲,学生死学。新课改倡导的是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活动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深入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了很好的组织形式。工作几年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多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下面就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谈一点我的粗浅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适当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也需要有适当的时机,这是教师应该把握好的。在提出了有难度的而学生又不能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后,如果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那么既是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此时,采取小组合作就非常有必要了,小组间成员各抒己见,发散思维,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圆柱体积推导公式时,对于圆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后表面积变化情况的答案有了分歧,一部分同学认为答案是体积、表面积都不变,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是体积不变、表面积变大,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全班交流的时候都肯定后者正确,并能够将理由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做,不但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收到的效果好,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适当的量

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组织形式,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如果一节课涉及的问题有很多,那是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小组合作讨论呢?答案是否定的。通常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其他的一些问题,有的应用以前的知识就可以解决,有的就是围绕重点展开的问题。只要抓住重点问题,教师适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小组合作中将重点知识理解并掌握,这样就达到既定目标了。其他的问题是为解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而提出的,基本上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或实际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解决,不需要用到小组合作这种方式了。在教学《认识面积》这一课时,原来是想让学生小组合作几次讨论几个问题的,像:小组合作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大小;小组合作比较课本中试一试的两个图形的大小;想想做做中的校园面积,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再来交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下降。经过一次专家老师的讲座,了解了其实小组合作也是要有量的。如果一节课合作次数很多,不但课堂纪律把握不好,而且在学习上也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我又重新修改整理了我的教案,将小组合作的次数减少,抓住重点让学生合作学习,将一些不必要的合作改为直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三、小组合作需要明确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为有效的解决问题服务。因此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有了明确的分工,小组各成员就明白自己应该要负责是哪一个部分,并能够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话,小组合作学习才行之有效。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知识的可能性时,小组合作摸球来体会“可能”和“一定”的意思,我事先就给他们分配好了工作:一人摸球,一人做记录、一人负责将球放回袋子并混合,还有一人负责监督。这样分配以后,小组合作有序进行。

如果不进行分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能人人都争着要去摸球,其他的工作就没有人做了,同学之间甚至可能会为了谁摸球而起冲突,那么整个课堂就乱成一片了,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学习了。所以说,明确的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的保证。

四、小组合作需要适时的指导

小组活动时,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对合作中的细节进行微调。首先教师在活动中需要不停地观察小组活动,一般要关注小组学习任务的进展和小组成员间合作交往的情况两方面。

2.激发小组长的管理职能。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否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适时关注小组长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评价,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赋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并在合作中能及时肯定维护其权威与作用有助于推动合作的开展。

3.关注个别的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总会出现个别的学生,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有差距的、对合作缺乏兴趣的、不被同组承认的、自以为是或炫耀聪明的,对于这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没有足够地信心或不屑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对此,老师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上一篇:战略合作伙伴范文 下一篇:供销合作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