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范文

时间:2023-09-24 12:12:24

紧急救援

紧急救援篇1

闯关小先锋: 小好问 小粗心 小灵通

“本台最新消息,连日持续的森林大火已经波及周边的居民区,酿成了重大损失,一个神奇的紧急救援小分队目前正跟消防队员一起积极开展救援工作……”看着电视新闻里触目惊心的灾区画面,小好问真揪心:“火灾吞噬建筑和生命,真是个可怕的破坏王。”

“听见了吗?神奇的小分队。不知道有什么来头。”小粗心说。

“它们可都是些新科技宝贝。看你们这么感兴趣,就带你们去看看吧。”关主提议道。

“水壶”本领大

天空阴沉沉的,还没扑灭的大火依旧气焰嚣张。“夜幕快要降临了,不抓紧时间给灾民们发放救援物资,他们可要忍饥挨冻了。”“可是受灾区域比较广,灾民比较分散,怎么才能把救援物资及时送到他们手上呢?”就在大家焦急的时候,一阵“轰轰”的声音在大家的头顶上方响了起来。

“是救援直升飞机!”小粗心指着上空说。不一会儿,直升飞机上“跳”下很多“天兵天将”——那是一个个亮着指示灯的小“水壶”。

关主说:“这个‘水壶’就是紧急救援小分队里的一员,有了它,灾民们不会为了眼下的生活发愁了。你们知道‘水壶’能提供哪些帮助吗?”

小粗心想了想,说:“对灾民来说喝水确实是个大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都好办了。”

小好问:“这是个水壶模样的通信器,只有知道了灾民的确切位置,才能把救援物资准确地送到灾民手上,不让他们发愁。”

小灵通看看四周:“它绝对不是水壶,它肚里装的是压缩帐篷,能给灾民们提供临时住处。”

【关主释答】

小粗心、小好问都说对了一小部分。

“水壶”个儿小,本领可大得很。它其实是台湾设计师常杰设计的紧急搜救“胶囊”,里面装有收音机、无线电收发机、位置追踪仪。人们拉开“胶囊”,按动面板上的按钮启动收音机,就能接收到最新的外界信息。如果按一下背面的按钮,“胶囊”立马就会向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发送信号,把发出信号的时间、所处的位置等信息发回给救援指挥中心,同时还能让人们直接跟救援指挥中心进行通话,让受困的人们不会感到孤立无援,也能帮助救援人员更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除此之外,“胶囊”里还装有水、食物和毛毯等,能帮助受困的灾民们解决温饱问题。

面罩来认路

消防队员们架起消防梯,爬上了一幢冒着浓烟的高楼。来不及撤离的人们正站在窗口大声呼救呢!

一个消防队员背着鼓鼓囊囊的装备包冲了进去,他给一些受困的人们分发了面罩。那面罩看起来很像摩托车手戴的安全头盔。“戴这样的面罩有用吗?”小粗心有些担心。过了一会儿,戴着面罩的人们陆续跑了出来。奇怪,刚才他们还手足无措呢,现在不用消防队员指路,他们也能准确找到安全出口。

“这些人一早准知道可以逃生的路在哪。”小好问说。

关主摆摆手说:“才不是呢。他们戴的面罩也是紧急救援小分队里的成员,它的重要工作就是指路。小先锋们,你们开动脑筋,猜猜面罩是怎么给人们指路的呢?”

小粗心:“其实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面罩嘛,当然会隔离浓烟,没有浓烟挡住视线,人们自然就能找到路了。这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

小好问:“这个面罩里面一定有微电脑处理器,能把路线图显示在面罩里面的现实屏上,大家看图就能找到路了。”

小灵通:“面罩里配备的应该是导航系统才对,跟汽车上使用的一样。”

【关主释答】

小灵通的回答正确。小粗心要开动脑筋呀。小好问提供的想法也不错,说不定又能设计出另一款能救命的面罩呢!

作为面罩,它的首要任务自然是隔离浓烟,防止人们吸入有毒的烟雾。其次,它还要充当人们逃生的“引路人”和沟通的使者。面罩能自个儿认路,归功于内部装着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能够迅速锁定目标找到逃生的路线,然后用激光在地面上投影出箭头来指引方向,引导人们撤离。面罩里面还装有紧急通信系统,佩戴者和营救人员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为营救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有了面罩,救援难度大大减少,救援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面罩不愧是消防队员的好帮手。

戴上“手套”逃生

“面罩不够,上面还有人在等待救援!”一个逃出来人的大喊。消防队员们用对讲机互相通话之后,似乎没有再去送面罩的意思。“既然面罩这么管用,为什么不多送一些上去,这样才能多救一些人啊!”这回,连一向冷静的小灵通也急了。

一个消防队员说:“别急,上面有救命的‘手套’呢!据我们对火情的判断,‘手套’完全能应付得过来,放心好了。”

“嗯?手套也能救命?”大家纳闷了。这时,高楼上飞下几个身影,稳稳地落到了地面上,小粗心还以为自己看到蜘蛛侠了呢。被困的人们都平安脱险了,楼下响起了一片掌声。

关主问:“今天闯关的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那神奇的手套是怎么帮助人们从高楼上‘飞’下来的吗?”

小粗心:“那个手套就是用蜘蛛丝做的,蜘蛛丝可是自然界里具有高强度和高弹性的好材料,有了它人们就能像蜘蛛侠那样从高楼上飞下来了。”

小好问:“手套就是一个速降装置,里面有可以伸缩的钢绳,钢绳一头固定在大楼上,往下一拽,钢绳就会越来越长,把人安全送到地面上。”

小灵通:“我同意小好问的意见,补充一点,要支撑人体全身的重量,手套里面一定还有固定手或手腕的装置才能保证安全。”

【关主释答】

小好问和小灵通的思路不错,小粗心,蜘蛛侠是电影里的英雄,蜘蛛丝要应用到生活中还需要很多研究哦。

“手套”的真名叫做高楼绳降逃生装置,来自韩国。平时,这些装置就固定在消防栓附近。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需要逃生的人把手伸进装置下方的圆孔中,握住里面的手柄。逃生装置牢牢地把对方的手腕固定好,确保在逃生的过程中,他的手不会从里面滑脱,同时逃生装置也会给自己解锁。接着,逃生的人就要壮起胆子抬脚从窗口跳下去,放心吧,逃生装置会调动身体里面的钢绳和缓降程序把他稳稳地送到地面上。

紧急救援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 紧急救援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54-02

高速公路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专门为汽车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它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对实现国土均衡开发、缩小地区差别、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在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有人对大量交通死亡事故做过调查,死亡人员中除少数在事故现场外,大多数是重伤无法得到及时救护而死亡的。法国民防部门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同样伤势的重伤员,在30min内获救,其生存率为80%,在60min内获救,生存率为40%,在90min内获救,其生存率仅为10%以下。由此可见,事故发生后的尽快施救,缩短被困伤员的获救时间,是减少事故人员死亡率的关键。因此,在事故发生后采取及时而有效的紧急救援措施。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预防二次连锁事故的发生,将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另一方面,从2003年开始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出现下降趋势,但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仍然在上升,而随着车辆安全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路况的改善以及高速公路速度的限制,死亡人数应该呈下降趋势,因而高速公路事故次数在下降,但是死亡人数在上升这种情况与我国高速公路不完善的救援体系有很大关系,所以建设完善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构建科学的、高效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是减少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首要任务。

1 国内外紧急救援管理现状

美国高速公路的事故紧急救援有一套运用得比较成熟的程序,紧急救援的全过程被叫做高速公路事故管理(Freeway Incident Management,FIM)。高速公路事故管理过程是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工程,由7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前期规划、调查和取证、反应时间、现场管理、清理时间、驾驶人员信息和恢复交通时间,FIM的目的在于挽救生命和财产,还在于减少因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及二次连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这7个部分的每个阶段,美国都做得非常的严密。

在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方面,日本以道路公团为代表,在管理中心设立急救车,消防车昼夜待命,道路部门自行处理事故,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处理时间,从而提高了处理的效率。在需要医疗等部门协助处理的事故时,日本改进了救援与救护系统,日本的医生和护士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可以在救援救护途中抢救而不受其它医疗制度的约束等。从而减少了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环节,争取了更多更快的抢救伤员的时间,从而降低了事故的死亡率。

德国的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现场急救即第一时间自救与施救、紧急呼救系统、紧急救援服务系统、医院救治。这4个环节紧密衔接,共同应对道路交通中的突发事件,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

我国也有一系列的对策与措施,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法规予以保证,与国外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2.1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的含义

紧急救援管理的含义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说明紧急救援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说明紧急救援管理需要采取的管理行为。

2.2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的内容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工作涉及了从前期计划设计到中期组织控制及后期的救援评价分析等一系列紧凑有序的工作内容。具体如下:救援预案规划;事故检测与确定;快速反应;事故处理;交通管理;信息;交通恢复;救援评价。

3 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故紧急救援对于控制我国交通事故损害尤其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损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国的紧急救援管理还存在以下不足:救援体系不完善;由事故检测方式的局限性导致救援不及时;专业人员的缺乏和各部门配合不协调造成事故处理效率低。

4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的构建

为保障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实施,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势在必行。如下图1所示。

(1)完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法规体系

在强调一体化管理制度的原则下,尽可能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优势和能力,达到步调一致,行动迅速从而保障紧急救援系统的有效运转。

(2)构建高效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组织结构

建设拥有许多机构默契配合的管理部门,其中包括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公路经营者、交通警察,医疗,消防,救援组织、保险公司理赔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3)构建科学的紧急救援管理系统

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的核心机构是各高速公路的监控中心。在这里,控制决策者与交警紧密配合,协调工作,获得事故信息后,双方立即互通情报,统一指挥紧急救援队伍,按指令迅速抵达事故现场并及时针对有关信息反馈给监控中心,并对现场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监控中心根据反馈信息立即改变管理方案并向有关驾驶员提供有关交通事故的情报,事故勘察处理完毕后,迅速解除紧急状况下的交通管制,恢复正常交通。

(4)构建紧急救援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为紧急救援体系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使紧急救援体系在为高速公路紧急救援服务时无后顾之忧。

5 基于ITS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系统

5.1 系统建设的目标

基于ITS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车辆检测器、闭路电视、紧急电话、巡逻车、车载通信系统、交通状态自动识别系统等采集异常交通信息,经计算机分析决策,以最快的反应速度指挥、疏导交通,自动地调度交通事故紧急救援资源(交通监控系统、专业救援队伍、急救设备、消防装置及设备、交通警察部门、医院救护部门、消防部门、特殊物品处置部门等),用最短的时间排除事故,恢复交通,同时及时采取告警、劝诱、疏导、控制或调节手段,避免后继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为司乘人员和通行车辆提供最佳服务。

其产生的直接效益是有效地降低事故损失,减少阻塞和延误,其间接效益是有效减免产生二次事故,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高效运行。

5.2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其物理框架如图3所示。

6 结语

(1)本文在研究我国紧急救援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紧急救援相关知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了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从救援法规、组织结构、救援系统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的协调统一发展。

(2)本文以ITS相关技术的优势为依据,结合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了基于ITS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为以后建立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清.建立高速公路应急反应体系的设想[J].交通世界,2002,(8):24~27.

[2] 杨晓光.基于ITS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研究[J].上海公路.2002,1:4~6.

紧急救援篇3

李培玉 县公安局局长

秦 平 县地震办公室主任 成 员:李殿军 县安监局局长

宗广银 县公安局副局长

王云收 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王建成 县交通局局长

王全友 县城建处主任

任志勇 县民政局局长

尹成福 县林业局局长

金 岩 县卫生局副局长

邵明有 县网通公司经理

杨建忠 移动公司河东县分公司经理

吕济才 县供电公司经理

杜 建 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2、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事地点设在县地震办公室。 主 任:孙宗新 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副主任:李 锋 县地震办公室副主任

武玉泽 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

范学刚 县林业局副局长 成 员:金 岩 县卫生局副局长

闫茂胜 县安监局副局长

王宜伦 县交通局副局长

田俊法 县民政局副局长

李 冰 县城建处副主任

陈传华 县网通公司副经理

任广田 移动公司河东县分公司副经理

周建光 县供电公司副经理

张道银 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张晓春 县自来水公司副经理 二、救援队人员组成 根据《河东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方案》的要求,河东县救援队人员组成共60人,设队长1人、副队长2人,下设2个分队,每个分队编制30人,设立搜寻组、救援组、保障组、医疗救护组。 (一)队部组成人员(10人) 队 长:王云收 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副 队 长:李 锋 县地震办公室副主任

金 岩 县卫生局副局长 作战参谋:张道银 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通讯人员:许京奎 县网通公司科长 工程人员:王如磊 县供电公司科长

左玉广 县自来水公司科长 危险化学品处置人员:杨晓飞 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副指导员 给养、装备助理人员:刘金成 县公安专职消防队队长

赵 群 县地震办公室科长 (二)第一分队组成人员(30人) 分队长:王云收 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副分队长:刘金成 县公安专职消防队队长 1、搜寻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县公安局6人): 组 长:孙朝阳 副组长:刘洪刚 队 员:李 超 周 瑞 李宝明 王友良 2、救援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8人): 组 长:杨晓飞 副组长:姚付远 队 员:王明涛 蒋亚楠 刘学义 王夫贵

唐海峰 刘健元 3、保障组(9人): 组 长:许京奎 (县网通公司) 副组长:赵文杰 (县供电公司) 队 员:王永伟 王发涛 (县网通公司)

刘海廷 张 涛 (县供电公司)

紧急救援篇4

根据中央的通知精神,按照部党组的安排部署,中心自20__年10月下旬以来,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成了动员准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广泛听取群众评议及整改落实等各个阶段的任务,取得了重要的学习成果。现在,我代表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对学习情况作一个总结。

一、学习实践活动基本情况和对紧急救援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春云同志、彦峰理事长和理事会的领导对中心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加强中心的思想业务建设。中心工作班子按照中央通知要求和部里部署,认真进行了研究,召开了学习动员大会,下发了实施方案。张群生同志代表中心领导班子作了动员讲话,要求把学习实践活动和中心的职能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集中精力,明确重点,抓住主要问题,力求在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推进紧急救援事业和产业发展,以及加强中心建设方面出成果、见成效,使中心的各项建设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体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认真传达学习了李学举部长的动员讲话,罗平飞、窦玉沛副部长的辅导报告及部党组的分析检查报告,安排中心领导在全体员工中进行了学习辅导,各部门、各公司认真组织讨论。广泛征求和听取了下属单位和有关专家对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建议,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思想和紧急救援工作实际,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营造了谅解、友谊、团结、和谐的气氛,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为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深入,中心学习办公室还组织了基本知识的测试,参加学习的同志都认真参加测试,积极建言献策,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对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推进紧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通过学习,大家在科学理论、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急救援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造福社会和人民的光荣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紧急救援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安全,帮助遭受自然灾害和事故的人们得到救援,获得安全,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这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安、救助生命、服务社会、构建和谐,我们从事的这项事业是崇高的,只有把紧急救援事业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才能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敏锐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境界,把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能和任务实现好、完成好、落实好。

(二)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宗旨是救援促进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家联系中心筹建初期,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工作指导上出现某些失误的教训,认识到,紧急救援事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作为根本宗旨,作为筹划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体现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公益本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保持紧急救援事业的正确方向。

(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社会救援难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社会紧急救援是一个创新的事物,在发展过程别是初创阶段,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全民的自救互救意识淡薄,救援工作的体制和政策不够顺畅和明确,救援促进中心作为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撑,等等。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开创紧急救援事业的新局面,取得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四)坚持在探索中发展,量力而行,有所作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多发的国家,紧急救援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心作为事业单位,要把中央赋予的任务完成好,必须坚持有所作为,量力而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能够做成的事做起,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近一年多来,根据春云首长的指示和理事会的决策,在群生总干事的带领下,我们做了一些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同几家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较好地解决了经费自收及生存问题;我们同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正阳集团合作,正在构建航空救援高端平台;中心内设机构的三定方案已经民政部批准实施。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证明,只要我们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都能保持科学发展的清醒头脑,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紧急救援事业推向前进。

总之,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大家都表示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长期的战略思想,深入持久地学习好、实践好、落实好,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二、制约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紧密联系实际,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破解难题,探索对策,力争通过学习,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把原因析透,把措施订实。大家认为当前制约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国民紧急救援知识缺乏,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任重道远。在发达国家,人们普遍进行过紧急救援知识培训,懂得自救互救的基本常识,遇有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发生,他们很快就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救援,灾害和事故的死亡率很低。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突出的是,国民紧急救援观念淡薄,自救互救知识及基本技能缺乏,死亡率较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和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把紧急救援知识普及和必要的应急技能训练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社会救援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党和政府把关注民生、关注安全,加强社会管理和应急救援摆到了一定的位置,但从总体上看,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比较重视,对社会上经常发生的小规模的灾害和事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没有把社会救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社会救援的长效机制,使社会救援常态化。

(三)救援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紧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现有紧急救援体系中,政府救援职能和力量分散,条块分割明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紧急救援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和理顺紧急救援体制机制,明确紧急救援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协调机构及其职能,建立和完善中央和地方相结合、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紧急救援体系。

(四)救援装备和技术落后,影响了救援的效率和质量。国家在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时,除动用一部分专用救援装备外,基本靠部队、武警和消防的装备,由于专用的救援装备缺乏,特别是救援直升飞机数量少、性能差,使我国的紧急救援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装备技术上的落后状态十分明显,从而救援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增加国家投入,加快我国救援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紧急救援综合性法规缺乏,资金短缺,使社会紧急救援没有强有力的软、硬环境支撑。当前我国紧急救援缺乏综合性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应当把《紧急救援法》列入立法计划,尽快制订和出台,通过立法明确紧急救援领导体制、决策体制、社会动员体制、指挥协调体制、救援力量和专业队伍、装备与物资调运、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把全国紧急救援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社会救援作为政府救援的有效补充,在法律地位、资金支持、运作协调机制等方面也应尽快提到日程。

存在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是,社会救援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顺畅,中心的工作缺乏政策、体制和资金上的支持,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除了客观原因外,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有待于深入;二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紧急救援事业的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三是人才和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与事业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三、进一步推动紧急救援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民政部党组和中心理事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公益事业为主导,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宗旨,正确处理事业和产业的关系,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组织紧急救援知识普及和培训,深化与战略合作单位的项目合作,推动紧急救援培训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示范基地建设初具雏形,救援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社会救援长效机制取得新的进展,自身建设取得新的加强。

围绕总体思路,重点抓好几大板块的工作:

一是培训和认证板块。搞好紧急救援知识普及、人员培训和认证工作,研究制定紧急救助员培训规划和紧急救援知识普及实施方案,制定培训基地标准和管理办法,着手编写紧急救援培训教材,以满足各种培训和学历教育的需要。落实与中央电大、中央财大、辽宁大学的合作办学的协议,完成今年的培训任务。加大紧急救援知识普及的力度,制定知识普及规划和落实知识普及的载体。继续承担和做好商务部委托的发展中国家紧急救援官员培训。与培训工作相结合,积极推进紧急救援认证各项工作的落地。推广经民政部批准的《社区公共安全规范》行业标准,积极争取其它政府部门委托的行业标准调研、论证、起草工作。根据需要开展紧急救援装备、产品、设施的标准制定和认证鉴定工作。

二是示范基地板块。重点抓好河北唐山市和陕西榆林市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和示范基地建设试点。落实组织领导机构,制定试点方案,明确试点的主要内容及体系建设的标准。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摸索出在城市、能源化工基地,如何建设适应区域科学发展的紧急救援服务体系、产品研发和营销体系、物资储备体系和培训体系,为城市安全标准提供借鉴。委托沈阳坤泰集团和东北亚研究院抓好大连紧急救援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航空救援板块。中心与正阳集团合作,以30亿元的投资建设空中救援服务有限公司,选择北京、上海、重庆、福建开展城市直升机救援试点。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中国通用航空紧急救援场点布局总体规划研究报告》,争取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推进航空救援场点规划。与新兴铸管集团、坤泰集团和新奥集团等其他战略合作单位的项目合作,制定方案,取得实效。

四是救援产品技术研发和营销体系建设板块。借鉴发达国家在紧急救援装备技术方面的经验,有重点地研发紧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探索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体系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为中心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是服务平台和产业链板块。积极推进紧急救援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明确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使之达到一定的运营能力。逐步研究把紧急救援呼叫、救援、运送、医疗和保险赔付相互连接一体的市场化、产业化服务体系。

六是地方中心建设板块。推广吉林中心的经验,制定《加强地方中心管理的若干意见》,推进地方中心的属地领导、属地管理,中心与地方中心是业务指导关系。对原有地方分中心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有关遗留问题,积极引导和推动其向属地管理过渡,使地方分中心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作用。

(二)主要措施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编办批复的职能和任务上来。主要是协调救援资源,反映情况,研究市场规则,进行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中心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的补充,首先要认清中心的性质、宗旨、职能和定位,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宗旨,紧紧围绕中心的职能和任务,谋划发展和摆布各项工作,确保中心的方向不偏移,发展不走弯路,运行不致违规。其次是自觉接 受民政部的领导。中心的各项工作一定要按照部党组和部领导的总体部署,进行谋划和安排,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真正体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补充。第三是坚持民政部领导、总顾问指导、理事会决策、总干事负责执行的领导体制,加强集体领导,坚决按程序办事,这是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紧急救援的先进经验和作法,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紧急救援发展道路。

二是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健全我国社会紧急救援体制机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解决我国在社会救援立法、救援职能划分、救援资金支持、协调运作机制等重大问题,尽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撑、市场运作的社会紧急救援体制机制。作为社会紧急救援,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强化两个合作,一是强化与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二是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同时研究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吸纳民间组织参与,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社会救援的良好氛围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和城市应急管理综合评价认证体系。

三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团队建设,提高决策和谋划能力。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并形成制度化。办公室要制定一个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计划,每个月拿出两天时间学习政策、时事政治,学习相关业务。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集中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根据上级部署继续抓好正常的深入学习和贯彻,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制定业务学习规划,加强紧急救援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员工的谋划和指导能力。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加强机关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人事管理工作,选调和招聘高素质人才,完成处以下干部和人员的配备,重点选拔配备好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运作、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中心财务管理,搞好对中援、华宁公司的财务审计。加强对参股、控股公司的投资管理,制定投资管理制度,控制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与效益。对中心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并制定管理办法。

同志们,中心的这次集中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仅仅是初步的,在学习中还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学习讨论还组织的不好,学习理解的深度不够,学习的时间、效果离上级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集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深入持久的学习没有止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我们要以这次学习为起点,深入持久地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下去。为此,再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在学习理解精神实质上狠下功夫。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只有认真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是要紧密联系紧急救援实际,真正在进入思想、指导工作上狠下功夫。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实践之树长青。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关键在于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更加科学,工作决策更加科学,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更加科学,走出一条符合国情、体现公益、适应市场的独特发展道路。在这方面,还有广阔的空间,还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创新。

紧急救援篇5

关键词:自溜车运行 安全回路 UPS解决方案 应急平层

中图分类号:TU8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如今,新建的高楼大厦给电梯留下的井道空间越来越窄,迫使更多的电梯制造厂商和电梯的使用者选择电梯时选择无机房电梯,而无机房电梯因为受限于空间,就要求电梯控制柜能做的越小越好。在缩小控制柜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电梯停电带来的影响,而电梯突然的停电会造成人员被困,若遇到其他部件失灵更会滑梯溜车造成人身伤害。针对此等情况,电梯使用者对电梯停电时的应急救援措施越来越重视并提出要求,以下为目前技术水平上较为成熟的措施。

1 . 1 安装应急平层开关,电梯停电自溜车运行

若系统停电,变频器侦测到停电救援信号后,通过封星接触器短接永磁同步电机U.V.W线,利用永磁同步电机短接定子线圈而产生的阻力来限制电梯轿厢运动,然后打开抱闸,让电梯自动缓慢溜车至平层位置。在此过程中监控电梯速度,直至平层放人。(仅限于电梯曳引机为同步机的电梯)

1.2 连接 UPS 不间断电源供电

电梯主回路和工作电源均采用UPS供电,进行停电应急运行。当系统进入停电救援运行方式后,电梯以应急速度运行,方向为电梯运行轻载的方向,当检测到平层信号后,保持开门状态,输出蜂鸣器,不再运行。一些变频器具有 220V 直流输入驱动功能,可以直接由 UPS 提供使曳引机以低速运行;对一些没有此功能的变频器,则需逆变器对变频器进行交流供电。并控制电梯以低速运行至平层位置开门放人。

2 设计和改造过程中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主要包括:

2 . 1 主电源开关的设置。按照电梯标准 GB7588-2003 第 13.4.1 的要求:在机房中,每台电梯应单独装设一只能切断该电梯所有供电电路的主开关。该开关不应切断下列供电电路:轿厢照明和通风;轿顶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照明;机房、滑轮间和底坑电源插座;电梯井道照明;报警装置。

因此电梯主电源开关须能同时切断应急电源供电,使其不能工作,否则当切断主回路电源时应急电源装置开始工作很容易对维保人员造成伤害。所以电梯的主电源开关必须能同时切断应急电源的供电并保证其不能工作。

2 . 2 抱闸(制动器)回路的控制

停电应急装置对制动器的控制必须符合GB7588 中的相关要求,主要包括:

(1)正常运行时,制动器应在持续通电下保持松开状态。

(2)切断制动器电流,至少应用两个独立的电气装置来实现,不论这些装置与用来切断电梯驱动主机电流的电气装置是否为一体。

(3)当电梯停止时,如果其中一个接触器的主触点未打开,最迟到下一次运行方向改变时,应防止电梯再运行。

(4)使制动器制动的释放电路的断开应无任何延迟。因此,在设计中要特别注意,电梯慢行过程中抱闸(制动器)的开闭控制要与正常电梯运行的逻辑判断相同,绝对杜绝应急装置在电梯正常供电时干扰制动器的控制回路,也必须保证应急装置控制电机运行时,制动器有效打开;而当电梯运行到平层位置停车后制动器能有效制动。

2 . 3 对安全回路的设计要求

与正常运行一样,在停电应急装置动作时,电气的安全回路检测必须也同时起作用。安全回路中的各安全装置的开关、门连锁检测开关、急停开关等开关中的任何一个开关动作造成安全回路断开,必须保证电梯停止。

2 . 4 电梯检修时的对应要求

在电梯进行检修的时候,有时需要断开主电源开关,为了防止停电应急装置在这个时候动作对检修人员造成伤害,特别需要停电应急装置在设置手动隔离装置外,还要对检修开关的状态进行采集并串入启动控制回路,以保证电梯在进入检修状态时不能投入工作,以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

2 . 5 控制时序的设置

电梯停电后停电应急装置投入工作,以及停电应急装置工作期间电梯的供电恢复正常,都需要一个切换过程,为避免两组供电或控制)回路发生冲突,需设置延时电路,对应急救援电路和正常供电回路进行可靠的电气联锁,一般延时需要 5~10 秒。

2 . 6 恢复供电后电梯正常运行

在停电应急装置工作时,控制柜是不工作的。这时,轿厢的运行在控制柜的主控系统中是没有记录的。因此,当电源恢复供电后,控制柜对轿厢位置的判断需要调整,一般在电梯运行到上或下限位处时即将电梯位置编码数据恢复成自学习时的初始值,则电梯之后的运行即变正常。也可以采用直接反映轿厢位置的绝对编码器以防止楼层位置信息错误。

2 . 7 电动机堵转等的保护通过对电动运转时间的限制来防止电机堵转或遇障碍以及钢丝绳打滑等情况的发生。目前变频器都带这几项的侦测功能,若遇到此类状况,基本上变频器都会报故障,使电梯停止运行。

另外,在上述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UPS加平层停电应急装置要进行电气联锁,保证相关接触器不会同时吸合。

针对无机房电梯的特殊情况,笔者推荐一种停电紧急救援的方案(停电应急平层装置+UPS的解决方案)。

如下图所示:

说明:上图中UPC为不断电自动平层接触器,POR为市电通电继电器,SAF为安全接触器,MC为主接触器,MCB为变频器,TM为曳引机。

综上所述,停电应急平层装置+UPS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梯在停电时的安全,同时从成本方面考虑仅增加了1个接触器和1个继电器,对电路的改动也较小;从性能上说比单独用停电应急平层装置,UPS解决方案都要高出不少,使乘客用的更放心。

参考文献:

电梯标准法规 GB7588-2003

紧急救援篇6

就是一部人类与灾难、疾病相抗争的历史。21世纪的今天,大至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传染病,如

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日本海啸、“9·11”、 “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小至普

通交通事故、意外创伤、溺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都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近年来

,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且造成了危害越发严重,临时组建的救援队伍

因其缺乏对现场的正确认识及缺乏相关的救护技能,而导致救援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紧急医学

救援的需要。因此,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不仅对当下而且对未来成功应对不可预知

的灾难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1加快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的必要性

11我国及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03年,“非典”的爆发给广东省乃至我

国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不可计数的经济损失,深深的刺痛了全国上下社会各界人士,同时也拉开了

我国加快推进紧急医学救援事业的序幕。“非典”之后,禽流感、南方特大洪水、汶川地震、冰冻灾害

、甲型H1N1流感流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接二连三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刷新着国人的灾难记忆。面对

这些灾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军队、公安民警、医务人员、志愿者等不畏艰难,顺利的完成了

各种灾难的紧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然而,由于我国的紧急

医学救援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紧急救援意识尚不成熟,救援人员的应急能力普遍不高,面对突

如其来的灾难,难免不慌阵脚,难免导致出现救援效率低、救援成本高的境地。总结回顾近几年我国及

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救护方面的工作,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1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应急技能有待提高,缺乏规范化目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主体是医务人

员。医务人员是救死扶伤的专业人员,但是,在设备齐全的医院救人,与在突发事件现场救人完全是两

回事。另外,临时组织起来的救援队伍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救援技能培训,大多数缺乏现场救援的经验

,加上现场卫生条件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缺乏对特殊伤情的认识和救治经验,往往手足无措

,盲目处置,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由于缺乏规范的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能培训,从全国各处组织

起来的救援队伍之间、救援队员之间难免出现救治程序、救治方法方面的不统一,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救援效率[1]。

112公众缺乏基本的救援技术现代救护认为,第一目击者在“救命黄金时刻”对伤病员实施救护,对

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极为重要。以前人们完全将抢救事故现场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受伤者的希望寄托在

医院和医生身上。现代救护则认为“第一目击者”在事故发生后的几分钟内对事故现场的伤员实施正确

救护最有效,并称此段时间为“救命黄金时刻”。许多突发病患者,在送医院之前,就要施行急救,如

果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抢救的先机,就有可能无法挽回宝贵的生命,或者即使救回生命,也留下严重的后

遗症。另外,近几次的灾难救援发现,即使人们立即给予受灾群众紧急救助,由于缺乏基本的应急技能

,救助方法不对,甚至相反,导致救援效果大打折扣[2]。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公众应急知识、安全救

生教育学习渠道少,应急技能的实际操练更是缺乏,这极大地降低了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救助的效

能。

113紧急医学救援演练缺乏常态化和专职化目前我国尚缺乏专职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医学救援任务

往往由医院抽调人马,临时组织成救援队伍。虽然这些队员对院前急救工作十分熟悉,然而他们对重大

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知识及操作程序缺乏应有的了解,更缺乏日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和演练,发

生重大灾难性事件时,往往由于不够专业而难堪大任,无法起到有效的救援作用[3]。

12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21贯彻落实国家、省积极推动紧急医学救援事业的政策需要目前,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已被纳入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设部级、省级、地市级三级紧

急医学救援网络,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样地,广东省在省卫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将“广东省完善应急救援基本装备设备以及区域性应急药物储备库

,建立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基地”作为提高应急医疗救治水平的主要任务来抓[4]。

122自然灾害、社会矛盾频发,需要培养大量的紧急医学救援人才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多发,是

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和国内资源流动性明

显增加,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在中国暴发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加之突发公众事件以及恐怖极端势力威胁,

使得中国的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

生的种种灾害以及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国就必须而且应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紧急医学

救援人才。卫生部也已将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培训纳入《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的

“紧缺人才开发工程”,计划到2015年,培训35万人;到2020年,培训10万人[5]。卫生部应急办主

紧急救援篇7

1、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的队员其实都是武警某部工兵团的人。是工兵团、武警总院的医疗人员,和地震局多部门合作的一个集体。

2、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能够有效减轻各类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平稳发展。

3、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没有个人报名参加的,不存在选拨的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紧急救援篇8

【关键词】应对;灾害;大急救;初步实践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08-02

2001-2010的过去十年间,成都全市120紧急呼救电话量上升20倍,救护车派车数上升13倍,救治人数上升8倍,处置突发重大紧急医疗救援事件上升12倍,成都已经迈入我国“百万急救需求”的特大城市行列。同时,四川因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象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省份,时常受到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高温、干旱等各类灾害的侵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及西部经济发展中枢,其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与主导效应。为此,进一步建立新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机制、打破传统院前急救模式已势在必行。

根据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重要批示,借鉴发达国家的减灾救护应急管理体制,并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8.13”龙池泥石流、以及“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等救援经验、现就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体系的初步实践体会,做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建立“大急救”体系的社会基础: 为适应成都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等目标的逐步确立,国内外交流日趋紧密,人口流动逐年增大;同时,人民群众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要求也已越来越高,使我市面临着日益繁重和较为复杂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等救灾经验、为进一步保障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全,以深入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大救援”理念,采取专业机构为主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救援力量,全面推进成都市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基本措施

1.2.1基本原则:

(1) 坚持“分步实施、体系推进”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城市后乡镇,先专业后公众进行普及的总体进程计划,科学部署,重点突破、逐步实施,系统而全面的推进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2) 坚持“政府推动、充分合作”的原则。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理念。以《成都7+1经济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应急联动救援合作实施方

案》为框架,建立全省8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协调处理突发

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 坚持“社会参与、普及民众”的原则。与红十字会等配合,积极开展高危特殊行业、驾驶员、大中学校、街道社区的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各类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人员伤亡和致残。

(4)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集中资源、统一指挥”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的政府职能。在我市现有部省级、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与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成都市成为西部地区的灾害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速度最快的中枢城市。

1.2.2具体措施

(1) 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专题走访与实地调查我市各地、各级现有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现状、优势特点与存在不足等,进行汇总分析。

(2) 收集成都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等资料文献,并借用循证医学依据、与国内外的急救医疗系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符合本区域实情的、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3) 探索在我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农贸集镇(以往的急救盲区)设立急救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均等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助推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创建。

(4) 建立成都经济区8大城市120中心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全域成都的大急救网络。

(5) 认真回顾总结5.12汶川大地震、6.5成都公交车燃烧、4.14玉树地震和8.5四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与公共事件中,我市急救网络系统快速行动、有效应对的正反经验,从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等角度,形成有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学术专著,并将其正反经验融入大急救网络建设思路。

(6) 强化对全市各120网络医院急诊科等绿色通道、远郊120急救分中心及其所依托医院等,进行院前急救业务的统一考核及规范管理,以促进急救网络队伍建设。

(7) 积极推广专业急救技术,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全市范围“急救大赛”与专业培训等,以提升我市急救网络队伍整体技能与专业实力。

(8) 结合初步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院前“大急救”网络构架,同时助推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形成。

2结果

最突出的表现是,“大急救”体系初步建立以来,能够有效进行协同处警,提升了紧急医疗救援速度与救援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取得初步实践体会。

2.1初步建立成都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三级体系: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一级”指挥中心、“两级”调度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2005年成都市在城区范围以迁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契机、完善市级120网络救援指挥体系(一级指挥平台)基础上,于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区(市)县二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二级调度指挥平台);2009年成都市下辖青白江、龙泉驿等4个区(市)县又积极在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急救点”(配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与专业人员,建立就诊与转诊快捷通道等),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主城区、区(市)县、乡镇及景点等三级划分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这在全国院前急救急救网络范围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实践。

2.2积极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9]55号)为指导,全面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2.2.1依托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2加强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应加快各自的急救医疗救援专家库的建设。

2.2.3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紧急救援。

2.3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灾害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2.3.1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3.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2.3.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2.3.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2.4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培训工作: 以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各级医疗机构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相关专业的急救培训与应急演练。

2.5建立成都经济区8市之间120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 创建起8市之间120急救中心的“主任联席会”运作模式,信息共享、定期会面,协调处理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讨论

3.1“大急救”概念的形成: 本文所言“大急救”,是指更广范围的院前急救。此概念于2010年正式提出。是在总结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等各类防灾救灾的正反经验、和我市社会急救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情,将以往的院前急救概念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而逐步形成的。

建立具有成都特色(成都模式)的“大急救”网络体系,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应急反应时间与医疗救援能力,以达到“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医疗总体需求。

3.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初步效果:

3.2.1自从建立“成都7+1经济区”8大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以来,尤其2010年初,资阳与眉山两市的市话并入成都的“028”区号后,即已经形成了三地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协调机制,至今已协同处理特殊急救病人约600例。

3.2.2自从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两级急救指挥”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以来,成都市远郊的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部分“急救点”,实行“缩短急救半径、分段接力转运”的救援模式,按照“救急、就近”等紧急救援基本原则,重点实施当地的院前出诊。这在“8.13”龙池泥石流等救灾实践中已经达到初步效果。

上一篇:汽车救援范文 下一篇:加工助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