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时尚范文

时间:2023-11-03 08:22:06

街头时尚

街头时尚篇1

当日常生活和高端时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奢华的时装大秀和实用的日装时尚由此衍生出结合这两者的街头潮装。它吸引着时尚媒体和消费者的目光。

“我认为大部分人对穿着都没有空间想象力,然而一旦他们看到谁穿上身,服装就变得可解读和被接受。”Tom Julian集团顾问和kci传媒时尚Kimberly Cihlar这样说道。Kimberly同时也为Fashion Whirled撰写博客。

街头潮装由不同的人穿着,会具有不同个性,并最终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进而出现在穿着者的博客或时尚文章中。这些信息对于和时尚陌生的人们具有教育性,对时尚达人们也具有启发性。无论是哪种情况,街头潮装在推动时装零售业方面有潜力可挖。

在Dillard百货公司下属中西部分公司的展会和公关总监Jerry Talamantes看来,“街头潮装为时装零售业开拓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它的确对某个目标人群起到作用。”

根据美国棉花公司生活方式调查Lifestyle Montior?数据显示,有66%的消费者的着装点子来自他们已购买和喜欢的服装,紧随其后的是时装商店的橱窗陈列,占45%,仍有33%的消费者被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看到的着装所影响。

然而,Barney百货公司的创意总监Simon Doonan认为街头潮装并无直接影响力,因为它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远。“但是,它赋予人们探索尝试的空间。其实,真正的街头潮装是反时尚的。不过,它促使寻常百姓比他们本以为的更加勇于去尝试。”

美国棉花公司的生活方式调查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从橱窗陈列获得时尚点子(百分比是52%对35%),被日常所见影响到的百分比是36%对31%,来自商品目录的百分比是32%对18%,来自广告的百分比是25%对22%,来自时装杂志的百分比是27%对10%,电视节目的百分比是21%对15%,名人的百分比是13%对8%。

根据生活方式调查的数据显示,年龄小于35岁的消费者比年龄稍长消费者更易于从日常所见获得着装点子(百分比是41%对30%),来自时装杂志(百分比是26%对17%),来自电视节目(百分比是25%对14%),来自名人是(17%对6%)。

有关名人街头穿着的博客近年来到处可见,并且博客数量是有增无减。全球时尚领潮人Scott Schuman于2005年开始撰写街拍博客The Sartorialist,他的博客阅读人数日均70,000人次。Schuman的博客捕捉到街头潮人们的灵思妙想并把它和粉丝们分享,他每天花四到五个小时在街上寻找入他法眼的潮人目标。在为Intel的Visual Life系列撰写的部分中,Schuman提到,“当某个服装跳入眼帘时,我并不真的考虑它是否时尚,我只在想要留住那个瞬间。”

上面提到的时尚Cihlar的专栏图文并茂,同时赋予读者视觉和文字感观。她认为目前有两种方式演绎出的街头潮装。“一种是真正的街头潮人把手边的服装结合或大牌或新晋设计师或奢侈品牌的基本款,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流行时装。而另一种是为出位而出位,为街头博客摄影师而穿的‘矫情’潮装。时尚零售业的工作就是把高端或高阶品牌与快销品牌,例如H&M、Target相结合,让人们获得穿着设计师品牌服装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可以用能接受的性价比去接触到时尚概念。”

Cihlar还补充道,“消费者总是被周围的人所影响,人们通常具有从众的心理,如果有人穿得过于‘出位’,他们也会被街头日常所见的影响到。灵感可谓是到处都有。而有趣的是,灵感是相互激发的,它是从街头潮人到寻常百姓的循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街头潮装对时尚零售业的推动作用也许还未肯定,但任何让人们关注时尚的元素总有它存在的道理。”

街头时尚篇2

街拍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时尚已不再是阳春白雪,仅仅局限在T台上的光彩夺目,相反,时尚已经慢慢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街头大众的时尚风潮也已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并引领着千姿百态的时尚流行。街拍的出现,恰恰就是对时尚潮流的态度由专业转向到大众、由T台转向街头的转变之表现。同时,街拍也成为传播城市时尚风潮的独特媒介或载体。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对于“街拍”业界与学界还没有权威且明确的定义。就笔者的理解,更倾向于简单定义:街拍是摄影师在街头捕捉普通大众的时尚摄影。

纵观街拍的历史,从当年街拍鼻祖比尔・坎宁汉姆背着相机、穿梭于纽约第五大道和57街拍摄各种街头流行时尚之时起,到如今普通大众拿着智能相机、智能手机就能够摄下街头的时尚流行,也不过是短短的50多年。而国内的专业街拍则是6年多。“一开始街拍都是偷偷摸摸,因为大多数路人并不配合。”杭城最早、最知名的街拍摄影师钟昊如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时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追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参与到街拍这一新的潮流中来,之前的拒绝到现在主动要求上镜,时间也仅仅一年不到。”而更为明显的变化是,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一批自媒体的出现,时尚的记录与传播打破了原本只能在时尚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载体形式中呈现的局限,使街拍增添了更广阔的流行平台与传播途径。

街拍的特点与价值

对于街拍,从专业摄影的角度来说,它融合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人物摄影的感染力,同时也更充分体现了布列松 “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精髓。应该说,街拍是一门具有多重属性的摄影艺术。

其一,真实再现时尚风情。

纪实摄影意味着要走出去融入世界,需要挣脱思想的枷锁去捕捉社会的风貌,并且用相机记录下来,用图片表现多姿多彩的世界。而街拍正是发扬了纪实摄影这一最大的宗旨,真实地记录着街头的靓女潮男的流行时尚,从而传播时尚理念与时尚文化。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笔者个人并不赞同如今“摆拍”式的街拍。因为街拍的可贵在于忠实地记录街头时尚,最自然地呈现街头大众的时尚风情,而再自然的“摆拍”也难免僵硬与做作,无法体现街拍原汁原味地忠实记录的特点。

其二,决定性瞬间的捕捉。

在时尚摄影的题材中,人像是绕不过的主题之一。男女老幼,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多种肢体语言,使人像摄影永不雷同,魅力无穷。而街拍是将人像在自然光照明条件下得到真实呈现。但是与传统的人像摄影相比,街拍更加讲究“决定性瞬间”的捕捉。众所周知,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体现了其摄影美学的主要理念,即使用抓拍技术,在非常短暂的瞬间中,抓住真实世界里事物最有本质性的瞬间;同时,结合摄影的技巧、审美构图等加以概括表现。就此而言,街拍摄影的忠实记录特点,对于人物瞬间表情、举止、仪态的捕捉,可以完美地体现“决定性的瞬间”的灵魂。

其三,独具审美的双眼。

与纪实新闻摄影相比,街拍除了真实自然地传达场景之外,对人物美感的刻画显得更加突出。因为街拍本身就是与时尚潮流交织在一起而相辅相存的。也正因为如此,对摄影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就显得尤为突出。除了具备纪实新闻摄影师的敏感性,专业摄影技能的娴熟掌握之外,更需要对时尚流行元素与思潮的了解与关注,例如服装的款式、材质、用色、搭配、风格等有一定的审美鉴赏力。大师罗丹就曾明确说过“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或许是对街拍摄影师的最大的期许以及鞭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街拍摄影师是美的鉴赏家与传播者。

其四,街拍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社会价值。街拍是时尚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时尚的延展。它一改以往只关注阳春白雪和高大上的精英时尚,而是转身面向了街头,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大众的时尚。从这种转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年轻一代价值观转变的折射。他们不再迷恋权威,不再局限专业;相反,这是他们对自由、对个性、对自我的一种追求和表达,这是对街拍价值的最好诠释。对此,有学者也认为,对于街拍的出现传达着青少年一代彰显自身及追求个性的话语,同时也带有一点后现代文化意涵,也就是解构权威和追求多元文化趋势。毋庸置疑,年轻一代是最具有创造性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对美的追求具有更加强烈的意愿,而他们对于美的表现手段也是多元的,或许街拍只是一种手段形式而已,但是从街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大众之美之中蕴含的特殊价值。

商业价值。摄影从其诞生起,就兼具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双重性。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摄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摄影本身已成为一个商业传播的载体,它和时尚业、广告业有着多种形式的合作。至于街拍的商业价值,笔者认为它超越了传统的商业摄影。传统的商业摄影,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以第三方的姿态出现,它主要与时尚杂志,或者跟广告公司合作的方式呈现。但是,街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原有相对固定的商业合作模式,它更多的时候可以直接和品牌进行合作。随着微博以及微信等一系列自媒体的出现,更是给街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传播平台载体,街拍摄影师从拍摄到传播往往能够一条龙搞定,对于品牌主来说也更加简便、迅速而高效地完成营销传播目标。比如,杭州某知名商场为了提升其商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与杭城某知名的街拍摄影师合作,让摄影师每天在该商场蹲点进行潮人拍摄,然后在摄影师自已的微博以及其它的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广效应。

街拍存在的问题

隐私与效果。最早的街拍其实基本上是摄影师以街头抓拍或者偷拍的方式呈现的,被摄者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摄影师的“猎物”。这样的呈现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然与原生态的,能够更好地表现被摄者的最佳状态和独特魅力,但这种拍摄方式有侵犯个人肖像权的嫌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接受街拍这种街头摄影艺术后,由被动上镜变为主动上镜。这一转变,虽然解决了摄影师侵犯被摄者肖像权的症结,但这一主动上镜的方式,相比于被摄者在不知情状态下入镜而言,被摄者的主动摆拍则显得相对矫揉造作,缺乏自然之美。所以,法律性原则的把握是街拍摄影者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街拍这种摄影形式不仅具有艺术性,更蕴含着较大的商业价值。作为一种还较为新颖的摄影形态,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作为摄影却又有别于传统摄影的商业价值。就与时尚有着密不可分的街拍而言,在时尚圈的探索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杭州为例,作为著名的时尚女装之都,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女装品牌不计其数,当然男装也不少,所以,如何发挥街拍的特长,充分利用它的艺术传播功能,探索与服装品牌等的合作,创造一种全新的品牌推广手段,更好地发挥它的商业功能,值得深入思考与实践。

街头时尚篇3

时尚街拍客:捕捉最本真的生活态度

全民扫盲:什么是街拍?

街拍,英文原名为Street Snap,也有Snap Shot的说法。Street即街道,代表着周围的、普通的、让人最熟悉不过的地方;而Snap,则指快速且灵活的移动、猛然获取的镜头。街拍的说法最早源于国外的时尚杂志,主要是指用相机捕捉街上的时尚元素,传递来自服装秀场以外的民间流行信息,也被称为“街头秀”。

时至今日,时尚街拍仍是街拍内容的主流。专业的时尚街拍,必须捕捉到被拍者的整体造型,包括衣服的细节、搭配和牌子。因此,街拍是潮流的风向标,是热爱时尚者最好的穿衣示范。T台上的高级时装秀,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但这种时尚的价格和实用性离我们的生活都较为遥远。而街拍,则给大家提供了更真实、更具实用性的装扮指导,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推崇。

时尚街拍客,通过镜头传达着年轻、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校园中发现美的眼睛

出没地点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园内

人物:

颜子轩、毕丹妮,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学生,中大南方街拍团成员(以下合称为“中大南方”)。团队成员和拍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他们戏称自己所做的是“大山里的街拍”,然而他们的出品却深受学生欢迎,无论是街拍主角的选取,还是对人物服装搭配的点评,都颇有专业范儿。因此团队成立仅仅几个月,就获得全国知名的专业街拍网站P1.省略的华南区总管曾给我们看过一组照片,是同一个男生在不同时期被街拍的照片。那男生早期的衣着搭配比较五彩缤纷,很青春,不过略显稚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造型一步步转变,到最后一张是整体黑色、成熟稳重但不乏品味的造型,非常符合他后来的年龄和气质。从“潮”到“时尚”,那种变化令我们惊讶。

古城中的时尚热血分子

出没地点

绍兴的各个角落

人物:

Wilson,“绍兴街拍第一人”,也是当地名气最大的“绍兴街拍客SNAP团队”队长,狂热的时尚街拍分子。艺校毕业之后,他从事了和时尚丝毫不沾边的文物工作,但从未放下对摄影和时尚的喜爱与坚持。时常与团队成员一起,利用空余时间在绍兴各种潮人出没处蹲点拍摄,务求挖掘出古城最时尚的一面。

赢未来你们平常会采取哪种街拍方式?

Wilson一般以干扰拍为主,也就是先经得街拍对象同意再进行拍摄。有时候被拒绝,但确实觉得很不错的,也会用抓拍的方式。

赢未来拒绝你们的人大多是什么反应?

Wilson有些拍摄对象,刚开始会被吓到,或者有很厌恶的反应。有些人以为我们是派发传单做广告的人,有些就会以不好看、不上镜、没化妆等等理由拒绝。绍兴毕竟是座传统保守的城市,这里的人还不太能接受街拍这种文化。最早我一个人做街拍时,遭到不少白眼。不过“团队作战”后,被拒绝的情况就少了很多。两个男生拿相机,两个女生负责搭讪。以前拍10个人,被拒9个;现在拍10个人,被拒5个。

赢未来为什么会想到把“时尚”和“古城”结合起来?

Wilson绍兴是一座给人感觉保守古旧的小城市,而时尚似乎一直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所以我希望可以用一种方法,尝试着挖掘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里一些更现代、更潮流的气息,传递给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城市之外的人。其实只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绍兴的美女满大街都是,更不乏一些爱搭配、整体造型不错的人,我们拍摄的其实主要都是被拍者最街头、最随性的一面,只要将这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好了。

街拍始祖比尔•坎宁汉姆:

一个老头的50年“扫街”人生

出没地点

纽约第57街和第五大道

人物:

常年穿着深蓝色棉布夹克,一身扫地工人的打扮,脖子上挂着简易相机,终日在纽约第57街和第五大道街头来往。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外国老头,却是街拍的始祖。

早在1966年,比尔•坎宁汉姆就开始他长达50年的街拍生活。现年81岁高龄的他,却十年如一日地每天出现在纽约的第五大道上,拿着他那台价值35美金的老相机,捕捉社会百态。一身蓝色工人制服,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便是他的标志物,他在《纽约时报》上名为“On The Street”的街拍专栏堪称纽约城几十年来的视觉浮世绘。直到近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在纽约上映后,世人才有机会深入了解这样一个传奇却低调的人物。

比尔•坎宁汉姆心中的时尚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别具个人风格的装束,才值得留下踪影。这是老头的执著。当年他就曾因为《女装日报》没有按他的意思将人物共性体现出来,愤然辞职。后来虽为《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但他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出稿,每一季都自费去巴黎看秀,住郊外的小旅馆,搭乘地铁去秀场。除了拍时尚,比尔•坎宁汉姆也爱拍社会瞬间。他所关注的不只是锦衣华服,更有装束背后的民众心态。

即使是在时尚界已经拥有声望,淡泊名利的比尔•坎宁汉姆却依然生活清贫。他的生活只围绕着用镜头捕捉每一个他认为有价值的情景。大街,才是他真正生活的地方。

主题“扫街”族:处处皆有精彩

摄影爱好者们常会提起“扫街”一词,指的是拿着相机到任意的某条街上去抓拍的行为,拍摄的对象和主题比较即兴。有一种街拍客堪称“骨灰级”的“扫街”人士,他们对街拍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题材已不再限于时尚街拍,从不放过街上任何可能出现的拍摄目标。

“兰博天使”:不是只有奢侈才能留下深刻印象

出没地点

成都各个名车集中地

人物:

郭羚翔,1991年出生的高三学生,自称“兰博天使”。他是狂热的街拍汽车爱好者,两年时间拍摄了上万张豪车照片;他迷恋豪车,能绘制出成都的豪车地图,甚至连车主是谁、豪车编号,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2011年3月,郭羚翔绘制的“成都豪车地图”曝光,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广泛争议。

赢未来到目前为止,你一共拍了多少辆车?

郭羚翔我只知道拍了多少照片,多少车没计算过。只针对博客空间的话,我上传车的照片就有7934张。

赢未来一定是名车豪车你才会拍吗?

郭羚翔不算是吧,一般人都是以售价高低来评判是否为豪车,但我是以车辆的稀有度来评价车辆的珍贵和豪华程度。不仅稀有的豪车和超级跑车我会拍,那些尽管只值几万几十万,但不常见的车子我也会拍,甚至有的车牌号码很好的也会拍。像我拍过的一辆铃木,车的售价只要7万,但是它的牌照号码很好,我也拍了。不过从今年3月起我拍照开始更注重拍摄角度和技巧的问题,并不在意这个车有多豪华。

赢未来能介绍一下你拍过的最得意之作吗?

郭羚翔像全球只有24台的世爵C8 Laviolette BI2,和全国目前只拍到这一辆PGO Cevennes,还有图中橙色的兰博基尼,它是我最喜欢的车。

赢未来这台兰博基尼,就是你曾经在雨中追拍的那辆吗?

郭羚翔嗯嗯。当时下着大雨啊,我忽然看到一辆兰博基尼飞快地驶过。这是成都的第一辆后轮驱动兰博基尼LP550-2!我骑着自行车在它后面追了三分多钟,这辆兰博基尼终于在一边停下。然后我就赶紧拿出相机把每个细节都拍了个遍。

赢未来拍车以来最受打击的事是什么呢?

郭羚翔就是拍到了喜欢的车,但是被车主强行删除照片。2009年我曾经拍过一辆奔驰S600,拍完走了十多米,却有两个男人追上来,强行删了我的照片,我才得以脱身。

赢未来之后有退缩过吗?就是不敢再这么拍车?

郭羚翔没有。那件事是2009年发生的了,现在基本没有这种事出现。只是有些车主不想车牌在网上曝光。那些我们都猜测是车牌有问题,或者那个车是公家的,车主偷偷开出来。至于其他原因就不清楚了。

赢未来你是在车主知情还是不知情的的情况下拍的?

郭羚翔一般都不知情。不过有部分很好的车主会让我拍完了再把车开走。还有一次拍法拉利599时,车主看见我在拍,他就把车停下来,让我拍完了再离开。大部分超级跑车的车主都很随和的。

赢未来你今年要高考了,拍车会耽误你的学习吗?

郭羚翔我觉得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只要有能力,不管做什么都一样能成功吧。就像我个性签名的那句话:“每个平凡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不是只有明星才有光芒万丈,不是只有奢侈才能留下深刻印象。”

“随手拍”族:行动起来,人人都有改变的力量

在拍照手机、数码相机广泛普及的现在,我们进入了“随手拍”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随时过一把街拍客的瘾,甚至无意中会加入到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份子。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今年年初在微博上首开“随手拍”风气先河,在激烈的争议中,引来数百万热心网友的关注、参与、讨论以及转发,巨大影响力延续至今。

“随手拍解救大龄男女青年”则紧随“微博打拐”其后,趁着情人节的东风,成为最所瞩目的“随手拍”系列。不少体健貌端、秀外慧中、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剩男剩女”纷纷加入其中,有多少人在这过程中觅得良缘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目,但是轻松欢乐的“随手拍”系列因此在网络上大大流行。

加入“随手拍”吧,

街头时尚篇4

如果像荒木经惟那样,将城市比作身体的话,那么,街道就是这个城市的血管。只有城市消失于泥土和村庄的时候,街道才藏起它的踪迹。街道寄寓在城市的腹中,但也养育和激活了城市。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城市在街道上既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暧昧的时尚生活。

街道上的人群之文人,乞丐和

文人、乞丐和成为街道上的三种经典形象。穆时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头捕捉到的这些人群,在波德莱尔的巴黎出现了。本雅明称这些人为“游手好闲者”。文人迈着龟步,从街头的每一个片断中采集诗的意象;乞丐蜷缩在这里,看起来是胆怯的目光,却富有经验而锐利地盯着过往的行人;而通常借助于符号的招摇,带着客人穿过街道,消失在城市的黑暗深处。

这是街道生产出来的稳固常客,也是街道不可分离的要素。还有另一些对街道的利用方式。劫匪和小偷通常利用街头的广袤性来行动,街道是作案和流窜的绝佳舞台。人潮,被罪犯视做是天赐的屏障。街道的敞开性和广阔性,既使罪犯的步伐收放自如,也令另一些心事重重的人可以得到片刻的喘息――这是些愁绪难以排解的人,喧嚣可以反衬他的孤独。当人们发现家庭难以忍受的时候,他们往往就身不由已地选择了街头。在此,街道承受了焦虑,并且试图慢慢地化解焦虑――来自封闭的空间政治的焦虑。此刻,街头混浊的自然空气,却奇特地转化成为清新的精神空气。

街道上的人群之过客

在过客这里,街道成为庞大城市的必要通途,是两个建筑物的必经桥梁,是城市的理性逻辑。这些行色匆匆的过客们,目不斜视。爱伦・坡笔下的这些人是“贵族、商人、律师、经纪人和金融界人士”。如果加上现代科层制度所产生的大量上班人群,这就是今天在街头匆忙过客的主体了。一旦将街道看作是路径,那么,街道是否通畅,人流和车流是否密集,人是否构成另一些人的障碍,成为这些街道行人出门前的一个茫然心事。而今,在街头等公交车的人,对他人不仅仅是冷漠,而且还夹杂着微妙的敌意。在街道上,最常见的戏剧 行为是对于公交车的抢占。街头的这一短暂骚动时刻,也是街头最富有活力和动感的时刻,行人感觉到了人群的存在,将人群看作是焦虑和烦躁的根源。对匆忙的行人来说,人群是一个巨大的怪兽,人们总是抱怨人群庞大的数量挤满了街头,但从来没有自我谴责地将自己认作是其中的一个多余分子。

由于这些上班的人群遵循固定的工作时间,他们被一种刻板的时间表所严密地编织。街道就根据这种时刻表展开它的运行节奏。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从居所和办公室拥上街头。这样,某个时候的街道的人群总是饱和的,在另一些时候人群则相对稀少,街道变得稍稍安静、稀松和快速,有时不免带一点点寂静和荒凉。街道就这样有规律地布置着自身的节奏和密度。就事件而言,街道是偶然性和机会的伟大场所,但是,就节奏而言,街道又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的、单调的、乏味的。街道牢牢地把握着自身的节奏概率。这是街道的法则。无论是看护街道的巡逻警察和交通警察,还是伺机行动的街头劫匪和街头骗子,都是驾驭这种街道节奏的高手。警察和罪犯的街道争夺,总是围绕着街道的法则而展开的。

街道的平等精神

人人都可以随时踏上街头,但人人都怀揣着隐秘的目的。街道就是这样一个宽容的器皿,是一个可以不需要门票地将任何人盛装起来的慷慨而巨大的器皿。这是街道的平等精神,而平等正是人群得以在街道上聚集的前提。人们常常根据数量来看待街上的人群,量化的人群表现出来的是体积和密度,而不是等级和财富。在一些特殊的时刻(比如政治游行)之外,街道上的人群就完全是异质性的:阶级、意识形态、财富、品位、性别、年龄、身体等方面的异质性。人们总是惊叹街道人群的多寡,而不是惊叹街道人群的贫富。街道不会在心理上给人们添加等级和贵贱的负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对象,但每个人在这里也能发现自己的同类,发现自己的归属阶层。每个人都想惹人注目,但每个人都难以鹤立鸡群。街道一方面在激励个性,另一方面在无情地吞噬个性。笑声和欢乐通常在街头的人群中毫无顾忌地爆发,街道具有一种天然的解放力量,并且似乎天生地安置了一种激发性的电源。所以,贡斯当丹・居伊说:“任何一个在人群中感到厌烦的人,都是一个傻瓜!一个傻瓜!我蔑视他!”

身体性的情感表达总是在广袤的街头。街道为游行者搭起了一个欢乐和破坏的双重舞台。街道上的政治从来都是身体政治,因而也是浅薄的,表层的,但却是粗俗而性感的。街道只能表演政治,而不能切实地履行政治。街道从来是属于莽撞而混乱的身体,而不是属于殚精竭虑的心机。

人们在街道上是匿名的,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历史。在街上,人丧失了他的深度。陌生人在街道上处处都能遭遇目光,但没有一种是熟悉的目光,没有洞晓自我秘密的目光,没有严厉的权力目光,没有审查的目光。街道上的行人需要刻意装束的只是表面形象。身体和形象更容易在街头起舞。

街道的真正秘密核心

街道的真正秘密核心是商品,它是商品的寓所。实际上,人们常常将街道理解为店铺林立的商业性大街。商品既是街道生机勃勃的跳动心脏,也是人群簇拥于街头的内在秘密。

真正的商业性大街应该成为囊括一切商品的百科全书。缺乏商品的街道是一个素朴的交通过道。交通过道是城市刻板制度的贴切表征。剔除了商品的街道也会剔除人群。反过来说,商品如果不寄寓在街道上,它就是孤独的、闭塞的、荒凉的,它不会有被反复挑剔和阅览的命运,不会有一种集体性的辉煌展示的命运,不会有一种扩大自身符号表现的命运,不会有虽然昙花一现但毕竟历经繁华的命运。一部街道的发生史也是一部商品的变迁史和展示史。街道的历史是被商品逐渐包裹和粉饰的历史。商品及其广告,还顽固地保持着对街道的装饰功能。这些商品广告组成了街道的真正表面,相应地,街道的建筑本身就失去了它的固有色泽。广告无所不在的呈示,垄断了大人的生活……这是我们今天唯一的建筑:巨大的屏幕上闪烁着运动中的原子、粒子和分子。广告不是布满了街道,而是占领了街道。

橱窗是商业大街最显著的品质

但是,实际的商品本身仍旧存在于店铺内部。店铺的法则是物以类聚的法则。商业性大街的店铺会撞上自己的悖论:它要冒着竞争的风险和其他店铺比邻而居,它既嫉恨另一些店铺的竞争,又依赖它们的招徕效应。每一个店铺都想拼命地招摇,但每一个店铺都被其他的店铺无情地湮没。

但是,街道上的店铺还是存在着自发的秩序。大型购物中心注定是街道的重心,并成为街道上的一个要点,一个景观,一个高潮。街道通常是根据这种购物中心而展开自身的叙事。如果一个街道上存在着多个这样的购物中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喧哗的、高潮一再出现的街道。各种各样的小店铺环绕在它们周围,构成它们的依附和补充,这使得街道层次分明,衔接紧凑,错落有致。充满活力的街道是整齐划一的敌人,小店铺的改装在书写街道的兴衰。街道囊括了所有的店铺,成为一个放大的通畅的而又无所不包的购物中心。

街道各种建筑物的可穿透性,保证了街道的流动性,这也保证了街道的活力。实际 上,所有的建筑物、所有的店铺都在焦急地等待人们的光临。这样,街道两边充斥着的不是禁闭性的森严围墙,而是敞开的透明的玻璃橱窗。橱窗,使商品披上了光晕,使街道获得了透明的深度,获得立体效应。

这样,街道上的行走就变得极其缓慢。好奇心总是驱使人们对店铺反复深入,行走变成了对店铺的饶舌般的探秘,直线步行变成了横向游逛。目光扯住了脚步。人们在街道上的实际时间,总是会超出预定的时间。游逛,就这样改变了街道上的时空。街道压缩了时间感,却拓展了空间感。

感官和时尚的街道

街道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人们可以在此满足他的一切消费愿望:人们可以在此吃喝玩乐。饭店、旅馆、银行、邮局、理发店、酒吧、照相馆、澡堂等等,针对着感官的各个层面,它让人流、让感官、让经验、让心率迅速地转换。街道上的人们,从购物商场中出来,迈进隔壁的饭馆,他的注意力就从视觉转向了味觉。街道轮番地作用于身体。相应地,它也就会压抑思考和哲学。街道是感官的,又是瞬间多变的。街道的多变禀性就是时尚的多变禀性。街道当之无愧地成为时尚的天然舞台。街道和时尚是一出永不落幕的双簧戏。时尚的速度成了街道的速度:时尚的面孔,成了街道的面孔。如果说,年轻人和妇女是时尚的狂热追逐者的话,那么,街道就是他们的天堂。

感官和时尚的街道当然还是个松弛的街道,一种没有负担的场所。成年人对街道有一种周期性的想象,如同孩子们对节日有一种周期性的期待一样。即便在街道上一无所获,即便购物只是一个自欺的神话,即便那些商品的价格足以让人汗颜,上街,仍旧是今天的单调世俗生活的拯救形式。上街,永远是打着实用主义的购物旗帜,但是,最终收获的却是在街道上的感官释放。空手而归的人们,脸上并没有挂满失望:因为,街头的无目的的游逛和观看是一种成年人可以掩饰的安全游戏。游逛可以生产。上街,就这样变成了一种风格化的生活政治学。如果说今天有什么普遍悲剧的话,就是有些人无法上街的悲剧。一个远离街道的人,是一个远离生活的人;一个体验不到街道魔力的人,是一个感官退化的人;一个没有时间踏上街道的人,是一个科层制度中乏味的机器人。我相信,一个不爱街道的人,断然也是一个不爱大自然的人,因为,大自然的秘密就是街道的秘密:在今天,二者都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经验,都是日常生活法则的脱轨,都是非政治空气的贪婪呼吸。只不过,街道的补偿和呼吸是激进的,而大自然的补偿和呼吸则是温和的。

结语

街头时尚篇5

中国的时尚传媒寄居于大品牌而生存,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连时尚界专业人士都在FT的生活专栏里抱怨:“众所周知,杂志在乎的不是销量而是广告。杂志说到底是做给广告商和品牌公关看的。不然,一本杂志动辄十几斤,谁会没事沉甸甸地买一本抱回家看?在编辑内容中植入各类隐性广告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果说,某品牌公关部出资十几万,赞助编辑部一众人马去巴黎或者纽约拍个片、看个秀,那么,下几期的杂志上就会出现该品牌融入编辑内容中的各种“硬性”宣传;并且根据赞助费用的多少来决定加起来的内容到底能有几页。”

但如果真的以为,中国式街拍将要延续这副模样,也未免显得太过悲观。拨开那些自我号称“最大、最权威”并且已经与大牌“勾连”的街拍平台,真正草根、原创的街拍爱好者们并没有太让大家失望――不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甚至连一些二线城市里,街拍爱好者们都在为自己的兴趣而努力。例如,打开“中国时尚街拍网”(省略)这个由时尚街拍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网站,原创板块里拍摄于不同城市街头、水平良莠不齐的作品多少还能让人看到这场时尚界“草根革命”的希望。

但考虑到中国向来是一个有“特色”的国家,这一点在时尚“街拍”领域里也没有例外。如果细数街拍爱好者们展示作品的平台,博客、微博自然必不可少,豆瓣、人人、开心网自然也不在话下,但如果问最大的平台在哪里?答案可能会是:淘宝。

传承了马云神经质般理想主义的“淘宝网”越来越成为同样怀抱理想主义的草根设计师、摄影师们、业余模特们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风水宝地,而更为现实的是,这种艺术展示能够在这里直接兑换成经济利益。大量的街拍作品已经沦为淘宝卖家的产品展示照,而大量的淘宝卖家逐渐成长为“街拍达人”――似乎又绕了回来,中国式街拍的草根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业余)模特+(草根)品牌,一起到“街上”拍片……

街拍大师Scott Schuman说自己有一双“贪婪的眼睛”,拍摄的并非衣物,而是主体内在的精神气质――某种程度上,他拍摄的是一个城市里寻常百姓的生活方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或许中国的街拍达人们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应该谨慎地问问自己:究竟在拍些什么?

链接

女版当红街拍

博主Garance Doré―Scott的女友!

时下最为当红的街拍博主,除了Scott Schuman,就非他的法国女友Garance Doré莫属。Garance开始是一名籍籍无名的时装插画师,因为难以与人沟通而感到困扰,为此她从2006起就建立了博客,并把自己从孩提时代起就对时尚的激情、以及深厚艺术功底,倾注其间。但最初效果并不理想。同年的巴黎时装周,Garance遇到了同样正在做博客的Scott Schuman,等到Scott为她买了一部Canon 5D数码相机后,两个人已经不离不弃了。Garance开始学习Scott的风格,拍摄街头普通人的时尚照片,并在不久后从巴黎搬到美国居住,而那部相机则一直伴随她到如今。

街头时尚篇6

1 街头时装的流行及其特征

1.1 街头时装的发展轨迹

在前工业革命时代,服饰样式的主宰者往往来自宫廷和王公贵族,服饰流行同政治因素和王公贵族的喜欢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查尔斯・沃恩创造了时装新世纪后,20世纪时装潮流便是以时装设计师的作品来推开的。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时装平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导致了成衣的普及,对功能性的需求的增强与自我意识的崛起等,一系列因素都给了街头时装的出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玛丽・匡特设计的超短裙――迷你裙,伦敦大街上出现了街头服装的身影,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长筒袜、高跟鞋、嬉皮士短至臀下的迷你裙等。伴随着年轻人的躁动和摇滚乐的喧嚣,这种多样化而富有活力的街头时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形成期:60年代―70年代,在服饰文化中体现了比较自觉的个性意识。人们着装自主意识的苏醒,使自身成为服饰的主宰者,着装的个性追求,使人们的审美表现呈多样化。信息时代的人们少了些理性的指导,而多了些感性认识,他们相信自我,追求自我表现;着装果敢大胆,标新立异。

成熟期:时装的消费与流行从80年代后逐渐变为有理智的选择,个性表现和自我的着装开始成为一种时尚,这使得街头时装赢得了很大的市场,并由此走向成熟,为平民大众接受。

拓展期:进入21世纪,街头时装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新世纪的舞台上,受到大师们的喜爱,如迪奥的牛仔式晚装、“时装怪杰”――让・保罗・戈尔捷的美女与骷髅装等等……这些处处体现了来自街头的创作活力。

1.2 街头时装的基本特征

平凑性的或是另类的街头时装影响了服装的发展,成为现在最具震撼性的审美特征。为什么它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呢?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展现时代精神:街头时装不仅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时也表明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所认同的文化和情绪展现了时代的精神。

表现自我意识:街头时装的风格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是追求心理上得平衡,是与传统服装规范的背离。

反映混沌现象:服饰中混合各种纤维的新素材,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主题,男性化与女性化混合的中型样式……这些成为街头时装中混沌现象的反映。

2 街头时装中的设计意识

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服装设计的灵魂是设计意识,因为设计意识给人们的作品赋予了全新生命,是我们灵感的突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1街头时装中设计意识的来源及其特点

设计意识是能够迎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并符合一定功能的设计观念和思维,它是创造的前奏,是人类智慧灵感闪动的火花,有了设计意识后再经过理性的思维才进一步设计作品的完善。

设计意识是我们创新的开始,它来自于生活,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服装设计的根本,而流行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是传统和流行的融合。我们的设计意识不能离开生活,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每年都要绕地球两周考察收集创作;著名的设计大师让・保罗・戈尔捷就是经常从街头流行中汲取灵感的,出乎意料的色彩组合,不同地域的服装元素混搭,越来越强调个性,狂野不羁的扮相招摇街头……

2.2 街头时装设计意识的方法及影响

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服装最大的发展要数面料的应用。将合成纤维加入纯棉中看上去像是皮革的材料,将70年代风格以新的面貌出现;另一种重要的穿着方式是混合与重叠:如将开衫连衣裙与长裤混穿,采用桃色和橙色相抵触的颜色,采用天鹅绒花边、刺绣花边、闪光贴花及佩斯利图案等多重形式出现。

影响服装设计意识的方面也有很多,有各类艺术思潮,如20世纪初抽象派的构成主义,90年代前卫派的立方主义,或是回归自然复古主义等艺术思潮,都明显地或不被觉察地影响旅客服装的变化而形成了流行趋向。

3 街头时装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地位

在90年代,休闲装深受人们的青睐,服装的功能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重视,以服装为主流的时尚已经变得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彩发、黑嘴唇、松糕鞋、露脐装、乞丐装、牛仔装及内衣外穿等服饰现象的穿着,它们强调的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穿出品位、穿出个性,服装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固定框架,也不再拘泥于遮体御寒甚至美观等简单的内容,它几乎变成了某种时尚的代言人及某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和宣泄。

4 结语

街头服装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直接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倾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对服装的影响是巨大的,无所不在的,它与各个不同时期生存环境中的事和物有着互为对应的关联。

我们的设计意识只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代生活的需要。只要服装设计师能深入自然、深入生活,了解现代人生活理念、审美情趣,把握其精神本质,再结合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工艺技术,就必定能创造出一个具有时代感的、风格璀璨的、多彩的服装世界。街头时装正以独特的魅力和亲和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逐步成为时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风铃.街上有风的飘远[J].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9.9.

[2]冯泽民、王人青.新世纪文化―街头时装演绎[J].服装设计师期刊,2001.1.

[3]叶立成.服饰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

[4]张玲.图解服装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

[5]王继武.服饰文化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

街头时尚篇7

1

80后北京女孩儿李莉性格开朗,父母都是搞艺术的。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她骨子里就贴上了精致、优雅的标签。

4年前,李莉大学毕业,成为北京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分析师,工作枯燥乏味。她最大的乐趣就是逛街,每次外出,她总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街上的帅哥靓女。每当抓拍到有个性的装扮,她都如获至宝。

一次,李莉同一位在杂志社当编辑的朋友说:“如果有一份工作,能让我天天在街上拍美女就好了。”朋友说:“你可以当个‘街拍客’啊,只要勤奋,收入不会少的。”

“街拍”这种说法源于国外的时尚杂志,它主要是用相机捕捉街上的时尚元素,传递来自服装秀场以外的民间流行信息。因杂志的出版周期较长,无法把最新潮的东西及时展现出来,一些网站便开始请摄影师去帅哥靓女出没的地方拍照,由此产生了“街拍客”这个新鲜职业。法国和意大利有很多街拍网站,旗下有数以千计的专职“街拍客”,但国内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还很少,可以说“钱”景无限。

2010年初,在朋友的介绍下,李莉与某街拍网站签下协议,开始为对方提供图片。街拍不需要高精尖设备,也不需要太多专业的拍摄技巧,因此仅靠业余时间在大街上转悠,李莉一个月下来就赚了3000多元钱。养眼的同时还能赚到钞票,信心大增的李莉索性连工作都辞了。

2

李莉刚开始做专职“街拍客”时并不顺利,好多人有抵触情绪:有的拍摄对象会被吓到,有人很厌恶被拍,有人以为她是派发传单的,有的以自己不好看、不上镜、没化妆等理由拒绝,有的态度很粗暴,说:“万一你把我的照片拿去干坏事怎么办?”

这些不信任,让李莉的街拍热情大受打击。后来她想,换了自己,也不会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想得到被拍摄者的配合,就必须耐心解释,打消对方的疑虑。“街拍这件事,拍摄者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时尚触感,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只有说服对方,才能拍出好片子。”李莉说。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莉摸索出了规律:去国贸、新光天地能拍到最新奢侈品;去世贸天阶、三里屯能拍到白领;去王府井、西单能拍到潮人;去南锣鼓巷、“798”则能拍到混搭天后。渐渐地,李莉在业内有了名气,有时她还会应邀在天涯的“时尚资讯”论坛上发帖。

“街拍客”的收入怎样呢?对此,李莉回答得很直接:“公司根据拍回来的照片质量、数量来评分,然后再由总部给摄影师开工资。只要努力,薪水过万并不是什么难事。”她认为,干这行跟普通工作一样,努力、敬业是必须的,想当职业“街拍客”,就不能抱怨辛苦。业余玩家,只要体验到这种生活的刺激和乐趣,自己开心就行了。

3

作为街头时尚猎手,李莉一向自信于自己的审美品位:“很多人喜欢看杂志,搜索网上的潮流信息,想从中获取穿衣经,了解时下风尚。但T台的风景离普通人太远,而街拍的流行就在身边,不仅触手可及,有些出色的搭配,还能很快成为流行风向标。因此,街拍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2011年秋,李莉的月收入已达到3万元,在业内也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主动请她街拍的模特也越来越多。这些模特主要是为了展示一些时尚品牌—— 一些品牌在杂志上做广告,一个月才能露一次脸,而衣服穿在街拍模特身上,能通过网络全天候影响电脑前的消费者。网络时代,软性广告的高含金量已经引起各大品牌的注意。

2012年2月,李莉结识了来自美国的“顶级高手”斯科特·楚门,他现在是西方街拍界的“带头老大哥”,若潮人们被他拍中并把照片放在博客上,身价想不飙升都难——他的“The Sartorialst”,已成为全球最红的时尚博客之一,影响力和《ELLE》《Vogue》等杂志并驾齐驱。2012年春节前,国内一位时装杂志编辑在时装周秀场外被他拍了之后,立刻成为国内一些时尚论坛力捧的新星。斯科特·楚门看了李莉的一些街拍作品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传授给她不少审美秘籍。

2012年4月,在斯科特·楚门的推荐下,美国一家风司提出愿意与李莉合作办一家街拍网站,前期投入300万美元。

5月,李莉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初步完成了网站的盈利模式和营运架构设计。她说,她的最终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一个“街拍大品牌”,并通过自己的网站,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时尚风采。

街头时尚篇8

关键词 街头篮球 我国篮球文化 发展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街头文化作为舶来品,尤其自身的文化特质,结合本土篮球文化的特点,促进了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街头篮球的自由性和娱乐性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同时也推广了篮球运动。街头篮球对我国青少年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还能促进国际篮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拓展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之路。街头篮球的引进兴起了篮球时尚潮流,对于篮球文化的推广有着良好的积极作用。

1街头篮球的概述

1.1街头篮球的起源

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的黑人贫民区,人们用简陋的篮球架在自家后院或社区空地上搭建简易的篮球架,用简单的材料制成篮球,以娱乐和消遣为目的游戏促进了街头篮球的诞生。由于其娱乐消遣的作用,游戏规则简单、自由,迅速得到推广。最初街头篮球有着浓厚的表演性质,一般是以爵士乐或厚重的音乐节奏为背景,在繁华的社区或街头进行比赛,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从问世之初,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青少年中迅速推广。现在的正式篮球比赛中依旧可以看到街头篮球的影子。

1.2街头篮球的特征

(1)自由性。街头篮球相对于正式的篮球比赛,有着规则简单、设施宽松、场地自由、队伍随意等优势充分展示了街头篮球的自由性。自由的篮球比赛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是展示个人魅力和团队合作的广阔平台。没有裁判的比赛,凭借球员之间互相监督,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使参与者得到更多的放松空间。

(2)娱乐性。街头篮球比赛对结果并没有正式篮球比赛那么重视,娱乐性更强。一般的街头篮球是在快节奏的音乐背景下进行球技表演,注重球员个人魅力体现和参与者的情感体验,淡化了比赛的结果。街头篮球的趣味性十足,没有裁判的制约和胜负的压力,使使街头篮球的娱乐性更强。

(3)技术性。在街头篮球比赛中,重视球员个人魅力的体现,自由的比赛环境给予球员展示球技的机会,而且街头篮球比赛的人数较少,攻击和防守的范围更大,个人球技好坏在比赛过程中的作用很大。街头篮球重视球员球技的强弱,球技对比赛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4)商业性。街头篮球引进中国后,很多企业为了树立企业形象会组织街头篮球比赛,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尤其是走时尚路线的品牌,由于街头篮球能迅速吸引青少年的关注,投资街头篮球运动的企业越来越多,因此街头篮球的商业性也较为浓重。

2街头篮球对我国篮球文化的影响

2.1促进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

篮球比赛的核心是球员的竞技水平,街头篮球重视球员的球技,有着相同的中心。两者的区别是对待结果的态度上,提高球员的竞技能力是篮球比赛的关键要素。我国篮球参加CBA联赛有着十年的时间,但是与NBA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街头篮球的普及,能有效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球技水平,促进我国篮球竞技能力的提高,帮助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国际上很多篮球明星源于街头篮球球员出生,凭借精湛的球技,获得专业篮球比赛的认可。相信在不久之后,随着街头篮球的普及,我国篮球文化会更上一层楼。

2.2创新我国篮球文化的娱乐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关注篮球比赛的群众越来越多,不止是青少年,喜欢篮球运动项目的群体更加广泛。街头篮球的普及,打开了中国的篮球发展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篮球文化发展的步伐。篮球文化最终以时尚、活力的特点展示在世人面前。街头篮球的普及促进了我国篮球娱乐方式的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丰富了业余生活,有效缓解了压力、锻炼了身体。

2.3拓展我国篮球文化的市场

街头篮球的优势是简单、自由,这对于天生好动的青少年来说,有着很大诱惑。篮球运动本身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一方面,街头篮球的观赏价值和艺术化的表演形式深受欢迎,对于拓展我国的篮球文化市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街头篮球商业性引领了篮球用品的时尚潮流,对于篮球爱好者有着广泛的号召力。我国篮球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也随之打开,对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在街头篮球的促进作用下,和国外的篮球文化有了更深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促进我国篮球文化走上国际路线有着重要的意义。街头篮球能有效加强国内外篮球文化沟通,促进我国篮球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街头篮球以其自由、娱乐、技术和商业的独特魅力,在中国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普及,间接推广了我国篮球文化,打开了篮球文化的市场,促进了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街头篮球对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我国的篮球文化因为街头篮球的普及,丰富了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另一方面,街头篮球运动中展示出的团结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街头篮球的推广,丰富了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促进了我国篮球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浩.论现代篮球文化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D].吉林体育学院,2012.

[2] 刘建生.武汉地区高校开展街头篮球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湖北大学,2011.

上一篇:品味时尚范文 下一篇:时尚男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