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街头?

时间:2022-06-07 04:23:59

谁的街头?

街道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承受了匆忙的商人,漫步的诗人、无聊的闲逛者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最后,它承受的是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

如果像荒木经惟那样,将城市比作身体的话,那么,街道就是这个城市的血管。只有城市消失于泥土和村庄的时候,街道才藏起它的踪迹。街道寄寓在城市的腹中,但也养育和激活了城市。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城市在街道上既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暧昧的时尚生活。

街道上的人群之文人,乞丐和

文人、乞丐和成为街道上的三种经典形象。穆时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头捕捉到的这些人群,在波德莱尔的巴黎出现了。本雅明称这些人为“游手好闲者”。文人迈着龟步,从街头的每一个片断中采集诗的意象;乞丐蜷缩在这里,看起来是胆怯的目光,却富有经验而锐利地盯着过往的行人;而通常借助于符号的招摇,带着客人穿过街道,消失在城市的黑暗深处。

这是街道生产出来的稳固常客,也是街道不可分离的要素。还有另一些对街道的利用方式。劫匪和小偷通常利用街头的广袤性来行动,街道是作案和流窜的绝佳舞台。人潮,被罪犯视做是天赐的屏障。街道的敞开性和广阔性,既使罪犯的步伐收放自如,也令另一些心事重重的人可以得到片刻的喘息――这是些愁绪难以排解的人,喧嚣可以反衬他的孤独。当人们发现家庭难以忍受的时候,他们往往就身不由已地选择了街头。在此,街道承受了焦虑,并且试图慢慢地化解焦虑――来自封闭的空间政治的焦虑。此刻,街头混浊的自然空气,却奇特地转化成为清新的精神空气。

街道上的人群之过客

在过客这里,街道成为庞大城市的必要通途,是两个建筑物的必经桥梁,是城市的理性逻辑。这些行色匆匆的过客们,目不斜视。爱伦・坡笔下的这些人是“贵族、商人、律师、经纪人和金融界人士”。如果加上现代科层制度所产生的大量上班人群,这就是今天在街头匆忙过客的主体了。一旦将街道看作是路径,那么,街道是否通畅,人流和车流是否密集,人是否构成另一些人的障碍,成为这些街道行人出门前的一个茫然心事。而今,在街头等公交车的人,对他人不仅仅是冷漠,而且还夹杂着微妙的敌意。在街道上,最常见的戏剧 行为是对于公交车的抢占。街头的这一短暂骚动时刻,也是街头最富有活力和动感的时刻,行人感觉到了人群的存在,将人群看作是焦虑和烦躁的根源。对匆忙的行人来说,人群是一个巨大的怪兽,人们总是抱怨人群庞大的数量挤满了街头,但从来没有自我谴责地将自己认作是其中的一个多余分子。

由于这些上班的人群遵循固定的工作时间,他们被一种刻板的时间表所严密地编织。街道就根据这种时刻表展开它的运行节奏。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从居所和办公室拥上街头。这样,某个时候的街道的人群总是饱和的,在另一些时候人群则相对稀少,街道变得稍稍安静、稀松和快速,有时不免带一点点寂静和荒凉。街道就这样有规律地布置着自身的节奏和密度。就事件而言,街道是偶然性和机会的伟大场所,但是,就节奏而言,街道又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的、单调的、乏味的。街道牢牢地把握着自身的节奏概率。这是街道的法则。无论是看护街道的巡逻警察和交通警察,还是伺机行动的街头劫匪和街头骗子,都是驾驭这种街道节奏的高手。警察和罪犯的街道争夺,总是围绕着街道的法则而展开的。

街道的平等精神

人人都可以随时踏上街头,但人人都怀揣着隐秘的目的。街道就是这样一个宽容的器皿,是一个可以不需要门票地将任何人盛装起来的慷慨而巨大的器皿。这是街道的平等精神,而平等正是人群得以在街道上聚集的前提。人们常常根据数量来看待街上的人群,量化的人群表现出来的是体积和密度,而不是等级和财富。在一些特殊的时刻(比如政治游行)之外,街道上的人群就完全是异质性的:阶级、意识形态、财富、品位、性别、年龄、身体等方面的异质性。人们总是惊叹街道人群的多寡,而不是惊叹街道人群的贫富。街道不会在心理上给人们添加等级和贵贱的负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对象,但每个人在这里也能发现自己的同类,发现自己的归属阶层。每个人都想惹人注目,但每个人都难以鹤立鸡群。街道一方面在激励个性,另一方面在无情地吞噬个性。笑声和欢乐通常在街头的人群中毫无顾忌地爆发,街道具有一种天然的解放力量,并且似乎天生地安置了一种激发性的电源。所以,贡斯当丹・居伊说:“任何一个在人群中感到厌烦的人,都是一个傻瓜!一个傻瓜!我蔑视他!”

身体性的情感表达总是在广袤的街头。街道为游行者搭起了一个欢乐和破坏的双重舞台。街道上的政治从来都是身体政治,因而也是浅薄的,表层的,但却是粗俗而性感的。街道只能表演政治,而不能切实地履行政治。街道从来是属于莽撞而混乱的身体,而不是属于殚精竭虑的心机。

人们在街道上是匿名的,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历史。在街上,人丧失了他的深度。陌生人在街道上处处都能遭遇目光,但没有一种是熟悉的目光,没有洞晓自我秘密的目光,没有严厉的权力目光,没有审查的目光。街道上的行人需要刻意装束的只是表面形象。身体和形象更容易在街头起舞。

街道的真正秘密核心

街道的真正秘密核心是商品,它是商品的寓所。实际上,人们常常将街道理解为店铺林立的商业性大街。商品既是街道生机勃勃的跳动心脏,也是人群簇拥于街头的内在秘密。

真正的商业性大街应该成为囊括一切商品的百科全书。缺乏商品的街道是一个素朴的交通过道。交通过道是城市刻板制度的贴切表征。剔除了商品的街道也会剔除人群。反过来说,商品如果不寄寓在街道上,它就是孤独的、闭塞的、荒凉的,它不会有被反复挑剔和阅览的命运,不会有一种集体性的辉煌展示的命运,不会有一种扩大自身符号表现的命运,不会有虽然昙花一现但毕竟历经繁华的命运。一部街道的发生史也是一部商品的变迁史和展示史。街道的历史是被商品逐渐包裹和粉饰的历史。商品及其广告,还顽固地保持着对街道的装饰功能。这些商品广告组成了街道的真正表面,相应地,街道的建筑本身就失去了它的固有色泽。广告无所不在的呈示,垄断了大人的生活……这是我们今天唯一的建筑:巨大的屏幕上闪烁着运动中的原子、粒子和分子。广告不是布满了街道,而是占领了街道。

橱窗是商业大街最显著的品质

但是,实际的商品本身仍旧存在于店铺内部。店铺的法则是物以类聚的法则。商业性大街的店铺会撞上自己的悖论:它要冒着竞争的风险和其他店铺比邻而居,它既嫉恨另一些店铺的竞争,又依赖它们的招徕效应。每一个店铺都想拼命地招摇,但每一个店铺都被其他的店铺无情地湮没。

但是,街道上的店铺还是存在着自发的秩序。大型购物中心注定是街道的重心,并成为街道上的一个要点,一个景观,一个高潮。街道通常是根据这种购物中心而展开自身的叙事。如果一个街道上存在着多个这样的购物中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喧哗的、高潮一再出现的街道。各种各样的小店铺环绕在它们周围,构成它们的依附和补充,这使得街道层次分明,衔接紧凑,错落有致。充满活力的街道是整齐划一的敌人,小店铺的改装在书写街道的兴衰。街道囊括了所有的店铺,成为一个放大的通畅的而又无所不包的购物中心。

街道各种建筑物的可穿透性,保证了街道的流动性,这也保证了街道的活力。实际 上,所有的建筑物、所有的店铺都在焦急地等待人们的光临。这样,街道两边充斥着的不是禁闭性的森严围墙,而是敞开的透明的玻璃橱窗。橱窗,使商品披上了光晕,使街道获得了透明的深度,获得立体效应。

这样,街道上的行走就变得极其缓慢。好奇心总是驱使人们对店铺反复深入,行走变成了对店铺的饶舌般的探秘,直线步行变成了横向游逛。目光扯住了脚步。人们在街道上的实际时间,总是会超出预定的时间。游逛,就这样改变了街道上的时空。街道压缩了时间感,却拓展了空间感。

感官和时尚的街道

街道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人们可以在此满足他的一切消费愿望:人们可以在此吃喝玩乐。饭店、旅馆、银行、邮局、理发店、酒吧、照相馆、澡堂等等,针对着感官的各个层面,它让人流、让感官、让经验、让心率迅速地转换。街道上的人们,从购物商场中出来,迈进隔壁的饭馆,他的注意力就从视觉转向了味觉。街道轮番地作用于身体。相应地,它也就会压抑思考和哲学。街道是感官的,又是瞬间多变的。街道的多变禀性就是时尚的多变禀性。街道当之无愧地成为时尚的天然舞台。街道和时尚是一出永不落幕的双簧戏。时尚的速度成了街道的速度:时尚的面孔,成了街道的面孔。如果说,年轻人和妇女是时尚的狂热追逐者的话,那么,街道就是他们的天堂。

感官和时尚的街道当然还是个松弛的街道,一种没有负担的场所。成年人对街道有一种周期性的想象,如同孩子们对节日有一种周期性的期待一样。即便在街道上一无所获,即便购物只是一个自欺的神话,即便那些商品的价格足以让人汗颜,上街,仍旧是今天的单调世俗生活的拯救形式。上街,永远是打着实用主义的购物旗帜,但是,最终收获的却是在街道上的感官释放。空手而归的人们,脸上并没有挂满失望:因为,街头的无目的的游逛和观看是一种成年人可以掩饰的安全游戏。游逛可以生产。上街,就这样变成了一种风格化的生活政治学。如果说今天有什么普遍悲剧的话,就是有些人无法上街的悲剧。一个远离街道的人,是一个远离生活的人;一个体验不到街道魔力的人,是一个感官退化的人;一个没有时间踏上街道的人,是一个科层制度中乏味的机器人。我相信,一个不爱街道的人,断然也是一个不爱大自然的人,因为,大自然的秘密就是街道的秘密:在今天,二者都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经验,都是日常生活法则的脱轨,都是非政治空气的贪婪呼吸。只不过,街道的补偿和呼吸是激进的,而大自然的补偿和呼吸则是温和的。

结语

深夜来临,人流四散,店铺各自关起了大门,街道要休息了。但是,安静的街道并没有黑夜,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彩灯让街道处在一种黄昏般的闪烁之中,阴谋或者缠绵的爱情在嘀嘀咕咕地发生。街道的白昼被声音和人流汹涌地点燃,它的夜晚变成了夜游神的诡秘温床。充电般的街道激情随着夜幕的降临而退缩了,它留给夜晚的,就是暖昧。

上一篇:中国人兴起藏金热 下一篇:生于街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