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01:33:36

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法篇1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

一、现代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发展并不必然需要摧毁遗址,遗迹所映射的历史文化。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充分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典范,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制等措施。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旭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城市规划上述功能的发挥,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指从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这一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将城市防灾减灾安全纳入规划体系等方面。而这些原则需借助于具体规划手段或方式来实现,如采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局部规划相结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进行阶段性规划,也可在规划内容上将物质环境规划,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均纳入进来等,实现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对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体是城市的人民政府。

在土地规划、土地储备到土地出让这一过程中,既要有政府职能又要有市场职能,科学的土地调控机制能控制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把土地储备中的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分开,市场职能由市场主体去完成,政府用土地供给计划等手段来调控土地市场,同时把过于集中的决策权转变为集体决策。因此,建议保留国土资源局,由其代表政府对土地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增设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的决策主体,对土地资产的经营规模、范围等进行宏观决策;改革土地储备机构,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派出单位,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能上只负责编制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和出让年度计划,履行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指导和控制的职能。

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其本身能产生收益,可以利用市场筹集建设和运营资金,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需要政府给予支持rq。其总体思路是,建立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实现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建议将城市土地的政府纯收益、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费附加和市政设施配套费组成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使用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保证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则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其总体思路是,通过改革,把国有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制定运营所要达到的标准,估算运营费用,通过市场化手段选择运营单位。因此,建议政府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任务通过招、投标发包给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以摆脱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

二、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规划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

1、开环控制:开环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初始条件,使事物向要求的状态转移,并设法排除干扰,使系统不受干扰的影响,能准确无误地达到目标状态。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现阶段的工作方法主要就是这种方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者对建设申请以同意或不同意作出回答,而对同意或不同意的目标依据含混不清,对其后果不予考虑,而且其决定对后续的管理决策不产生影响。这样,便只能依赖于目前并不充分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文本,自满自足于已有的规划预期,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管、卡、压”式的管理。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开环控制必须尽力排除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效用。而在规划控制中,城市规划系统无力去排除产生于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所形成的干扰因素,也难以对其形成抑制作用,因此,其结果便可能是放任自流,失去了规划的控制作用。

et2、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开环控制,不过它不是消极地排除干扰的影响,而是不断地直接接受干扰信息,根据干扰对城市建设可能的影响,作出新的决策,用以抵销干扰作用,使系统的输出能够继续符合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该方法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规划的方法论思想。城市规划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希望能够按照城市发展的趋势,接受、改造或顺应各类因素所可能产生的干扰,使城市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发展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该方法在系统层次的控制上不失为一项很有用的方法论思想,作为对行动层次的控制,则由于缺少对既往决策、活动的反馈,既无以修正规划预测与现实发展的差距,也无法弥补城市发展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它并不适于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3、闭环控制:闭环控制是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能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控制方法。由于干扰的影响,系统的输出相对于原、有的规划产生了偏差。根据这一偏差,规划管理就产生一个控制决策,调整周围地区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强度,使其继续保持在规划目标的方向上。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可运用的主要方法论思想。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反馈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闭环控制方法中,反馈也是尤其需要强调的内容,这是该方法区别于其它控制方法的关键,而且也是规划控制的基础,同时是我们现时规划实施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内容。如要构成反馈,便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规划系统的输出中有信息能直接而迅速进入测量元件;二是测量元件要能正常发挥作用;三是测量元件的输出要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输入而对规划实施起作用。

由上可见,仅仅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视为一项实践活动,而不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使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开展步履维艰,城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金; 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寻租分析及其防范 [J];华中建筑; 2006年10期

2、谷荣,顾朝林; 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 [J];城市规划; 2006年09期

3、彭阳; 完善政府职能 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 [J];中外建筑; 2006年06期

4、仇保兴;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J]; 规划师; 2004年01期; 5-9

5、陈为邦; 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J];城市规划学刊; 2004年06期;

城市规划法篇2

摘要:通过查找多方数据以及参考多个文献,对美国交通运输的规划方法和现况进行了解,分析了目前城市交通运输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交通规划;美国交通部;土地预测

1、美国交通规划概况

规划作为交通领域中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①收集客运与货运需求方面的信息资料;②模拟预计交通量需求;③分析交通运输量;④建议项目的可行性。

1.1交通规划所涉及到的部门

由于交通运输直接影响到每个人,所以对规划程序也扩大化了。按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所涉及到的有关机构依次为:美国交通部、州政府、市政规划机构、当地县、市政府、公民、地方港口管理机构、工业部门。

1.2交通的重要性及其对人民和环境的影响促进了有关规划程序的立法。

这些法规的制定对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改善水质、控制危险材料、提高公共交通、大批量运输及内部模式项目的状况都起了很大作用。有关规划程序为:市政范围、交通运输改善项目、管理系统、长期规划、地方规划。

州际、市政、长期及地方规划所进行的程序包括:

①分析交通量需要;②建立项目目标;③开发方案计划;④分析项目影响;⑤评估项目方案;⑥制定决策。

在进行上述步骤时,应考虑到环境和运输模式的改善。每一个州都有一个州际范围的规划程序。对联邦政府拨款建设的项目在规划中需要州交通部门考虑的事项有:运用管理系统的数据、与地方管辖区域和机构的协调、与市政规划的协调、确定项目规划的综合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能源)、考虑土地使用开发、考虑改建线路、协调长期规划需求、协调长期规划需求、运用寿命偱环成本设计。

由市政规划机构制定规划时需考虑的因素基本上与州政府交通部门相同。所谓市政规划机构,是指市区人口达到50000人的城市。各市政规划机构是它所代表的城市区域的交通规划的主要发言人。联邦法规目前规定授于市政规划机构在本区域范围内更多的权力,来制定本区域内的交通规划。

经过州交通部门和市政规划机构的共同协调与努力,最后制定出交通改善项目。改善项目有市政规划机构,州交通厅以及相关机构的数据资料、确定出优先选择的项目、开发合理的财政计划。

2、国际主流交通规划内容

目前国际主流概念交通规划的六个模块构成了交通规划的框架、思路、过程,每个模块中都有不同的相关部门参与提供各方面的资料信息,扮演不同的角色。

2.1研究设计

交通专家独立参与,确定规划研究区域以及研究目标,根据所要达到目标的最低要求分层推导指标,为基年诊断、评价与推荐模块提供依据,最后确定规划研究的框架,指导其余六个模块的研究。

2.2土地使用预测

交通专家对统计局提供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基年信息集成,预测未来年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状况。在城市发展政策的指导下,汇同规划局提供的基年城市土地使用现状信息以及交通运营规划信息进行集成,预测未来年城市土地使用、社会经济活动。

2.3基年诊断

从城市市政部门获取城市道路网络现状,加载出行预测分析模块中所建立的交通小区系统,建立城市基年路网。整合加载到城市基年路网。按照研究设计模块中的指标,综合未来问题模块中公众对基年路网效果进行评价,确定现状路网存在的问题。

2.4出行预测分析

交通专家根据交通现状建立交通小区系统,结合居民出行调查信息建立基年需求矩阵。在城市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考虑规划局提供的城市交通发展意见以及公交部门提供的信息,生成城市未来长期路网初步情景。

2.5未来问题分析

充分征求公众、各相关部门以及政府领导的意见,从各个角度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交通专家才可以确定城市交通未来存在的问题。

2.6评价与推荐

交通专家依据最初所推导的评价指标对备选方案的效果、影响进行评价,和交通使用者、经营者、政府、社会等各个角度整理结果,加以比较,并向决策者阐明结果。

3、开展该模式规划研究注意事项

按照该模式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就如同对城市交通进行一次全面按照国际惯例开展的“体检”,有利于城市交通自我认识,推动城市交通决策水平迈进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对该规划模式以及国内外先进成功案例的研究,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交通调查技术:全面进行有关交通系统供给情况、交通需求特性、作为交通供求平衡结果的交通流数据、交通设施建设、交通政策的环境影响、资源、社会经济动向、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等影响交通的其他有关数据的调查;

(2)国内外经验结合:交通模型系统较为复杂,需要邀请国际专家与国内城市交通专家一同进行研究交通调查方案,标定模型部分参数;

(3)及时沟通:保证国际专家、国内专家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提供大量的模型分析信息,供城市领导决策时及时参考;

4、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是从系统的角度去进行交通运输规划的,它前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还要各个部门和专家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的完成。在应用国际主流交通规划方法的时候,要与中国的实际交通情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加入适合中国自己的方式,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交通, 2006, 4 (1): 1~4

[2]孔令斌等.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R].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

[3]殷广涛等.北京市公共电、汽车线网系统规划实施方案[R].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

[4]孔令斌等.杭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咨询[R].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

[5]殷广涛, 赵一新等.济南市快速公交近期建设规划[R].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

[6]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王炜.交通规划[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城市规划法篇3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和《省建设厅转发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辽建〔20**〕349号)精神,加强对全市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房地产调控相关政策,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我市实际进行编制。

第三条本规划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依据。

第四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区、**区、**河区(以下简称城市中心区)、**区和弓**区(不包括村镇建设住宅),规划期限为20**年至20**年。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年度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均应与本规划基本协调。

第六条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抑制住房价格,实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促进住房建设、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

第七条截至20**年末,规划范围内住房总面积(指建筑面积,下同)1350.6万平方米(通过房地产开发方式建设商品住房511.69万平方米,通过其他方式建设住房838.91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9.99平方米。

第八条预计到20**年末,规划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78万人,按照城市居民人均住房达到23.1平方米计算,新增住房总需求为540万平方米(含拆迁还建住房88.8万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369万平方米、**区70万平方米、弓**区**1万平方米。

第三章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第九条总量目标。规划期内,共建设住房6**63套、540万平方米(含经济适用住房和部分廉租住房69**套、54万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42518套、369万平方米,**区6823套、70万平方米,弓**区11322套、**1万平方米。建设住房面积比“十五”期间增加276万平方米,增长**4.5%。

第十条年度指标

(一)20**年新开工建设住房情况。20**年新开工建设住房11517套、**8万平方米(商品住房**112套、9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176套、9.1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29套、0.81万平方米)。其中:

1城市中心区建设商品住房60**套、56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229套、0.81万平方米;庆化公司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2套、8.44万平方米。

2**区建设商品住房2460套、29.41万平方米;中石油**石油化纤公司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4套、0.75万平方米。

3弓**区建设商品住房1646套、12.59万平方米。

20**年6月1日后开工建设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29.2万平方米。套型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为21.81万平方米,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4.69%。20**年新开工建设住房结转到20**年竣工面积47万平方米。

(二)20**年至20**年住房建设项目年度计划。

20**年建设住房14**0套、12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区**015套、85万平方米;**区3011套、25万平方米;弓**区**24套、**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含部分廉租住房,下同)1500套、12万平方米。建设住房面积比20**年增加12万平方米,增长11.1%。

20**年建设住房12**4套、**7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75套、11万平方米。

2009年建设住房11674套、**3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75套、11万平方米。

20**年建设住房11348套、**2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50套、**万平方米。

第四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

第十一条住房用地供应总量。规划期内,全市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为366.36公顷。其中:商品住房建设用地330.38公顷;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35.98公顷。

第十二条住房用地供应年度指标。

(一)20**年供应住房建设用地78.37公顷。其中:供应商品住房建设用地71.72公顷(城市中心区28.86公顷、**区32.69公顷、弓**区**.17公顷);供应经济适用住房(不含廉租住房)建设用地6.65公顷(城市中心区6.16公顷、**区0.49公顷);供应城市中心区廉租住房建设用地0.54公顷。

(二)20**年供应住房建设用地80公顷(城市中心区56.66公顷、**区16.67公顷、弓**区6.67公顷)。其中:供应商品住房建设用地72公顷;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8公顷。

(三)20**年供应住房建设用地71.33公顷。其中:供应商品住房建设用地64公顷;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7.33公顷。

(四)2009年供应住房建设用地68.66公顷。其中:供应商品住房建设用地61.33公顷;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7.33公顷。

(五)20**年供应住房建设用地68公顷。其中:供应商品住房建设用地61.33公顷;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6.67公顷。

第五章住房发展策略

第十三条住房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多层次住房分类供应体系。

第十四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划期内,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建设适量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第十五条健全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供应制度,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指导方针,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保证住房用地供应。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坚持新供应用地与存量土地挖潜相结合,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第十六条坚持区域住房发展合理布局,适应城市“东跨南扩”发展方向。按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市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规划期内,以城市中心区东南部等地区作为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地区,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第十七条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第十八条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与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合理选择建设地点,由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建设,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售、出租、使用管理的相关办法。

第十九条积极规范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多渠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应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管理,完善房地产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继续提高二手房交易、办证效率。

第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抓好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市政府成立市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城建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城建副秘书长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房产局、统计局、地税局、开发动迁办、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各一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建委主任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建委分管市开发动迁办的副主任和市开发动迁办分管房地产开发管理的副主任担任。

第二十一条强化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度。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规划及年度计划,落实住房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确定套型结构比例;市土地主管部门依据本规划及年度计划,确定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本规划确定的住房建设总量、用地供应总量、供应结构和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是用地审批、规划选址和项目立项的依据。市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及年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报市政府审批后执行。对不符合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住房建设项目,市土地主管部门不予供应土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规划选址,市发展改革部门不予项目立项。

第二十二条严格住房建设规划设计条件。落实新建商品住房的规划设计条件,确定套型结构比例,不得擅自突破。对擅自突破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书,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市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和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加强对参加投标或竞买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格审查。市土地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负责对参加投标或竞买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诚信、业绩和经济实力等方面资格审查。市土地主管部门根据市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出具的书面意见,确定开发企业的投标与竞买资格。

第二十四条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管理。市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加大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的监管力度,项目资本金执行标准为不低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5%,适当提高高档商品住房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和预售条件,保证项目使用功能齐全、配套完善。

第二十五条加强房屋建设项目综合验收管理。市房屋建设项目综合验收主管部门对规划范围内住房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对擅自改变设计、变更项目、超出规定建设或违反其他规定的住房建设项目,由市房屋建设项目综合验收主管部门报请市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市土地主管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等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应当征收土地闲置费的,要依法从高征收;应当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要坚决依法无偿收回。

第二十七条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严格按照国家调控政策,征收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对项目资本金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贷款,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对闲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较多的开发企业,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任何形式的滚动授信;对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

第二十八条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监督、监察。市监察机关加强对编制和实施住房规划工作情况的监督、监察。对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要责令整改,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违规交易行为,对不符合条件擅自预售商品房的,责令停止销售并依法予以处罚;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加大整治查处力度。

第三十条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制度。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房产局、统计局、地税局、开发动迁办、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平台,统一、全面、准确、及时地各类房地产市场供求信息和房价情况。

城市规划法篇4

关键词:文明执法,城市规划,管理,区域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layout,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xcellent important law enforcement has become a priority, and planning,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purposes is to ensure that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nd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 create orderl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s a starting point,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as a law enforcement bod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and civilized law enforce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civilized law enforcemen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03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随着经济、社会、民主和法治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那么对于执法主体对象要求就越来越高,简单、粗暴、不方明的执法方式已被现在的社会所唾弃,人们要求文明执法,依法行政、一个执法工作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做到文明执法,本人结合十几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对文明执法有一点个人的粗浅感受。

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人员的属性所决定的。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执法讲文明,要求有礼在先,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教育疏导,以理服人,既是执法人员文明素养的展示,也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必要程序。实践表明,大多数被管理人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家,违法行为是会自行纠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服务人民为荣、背离人民为耻作为主要内容。

规划执法与其他行业执法不同,执法工作人员直接面对被管理人或执行人的矛盾中,文明执法是妥善处理矛盾和化解各种纠纷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工作进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执法。

有人觉得严格执法就是文明执法,其实我个人认为严格执法是文明执法的基础,离开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就成了没有支点的撑托,会塌然倒之,另一方面文明执法反过来将促进严格执法的实行,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帮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文明执法离不开严格执法。所谓严格执法就是要严格按法律规定的内容、精神和程序执法。执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执法,全面收集与当事人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要注重执法过程中证据收集,通过文字或录音、照相、录像等方式及时收集现场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条,包括对相对人有利和不利的的证据,然后依法处罚。而文明执法是提高执法单位的形象,提高执法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执法目的。

1、执法人员工作时,必须按规定着装,佩带、出示执法证,规范用语,举止文明。文明执法要求每一名执法人员具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善待每个人是执法人员的必备基本素质。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把自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相联系,在态度上热情温和,在语言上规范准确,在行动上合法得当,我深刻感受到绝大多数群众都是讲道理的,服从管理的,反之,若你在现场不能粗暴蛮横,指东指西,以一个强权者,指挥官,目中无人的资态在那大肆宣扬,“你这里不应该这样做,那里应该这样做”、“如何如何”等等过激的行为,当事人就会马上产生反感,抵触,甚至有机端的行为反抗,激化矛盾,造成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甚至起哄,从而影响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执法环境也随之恶化。对有违法事实的要当场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和处罚依据,并依法享有的权利。现场执法应按照法律要求,实行简易程序或一般程序的,严格履行各个执法环节手续。查封、扣押或先行登记保存必须出具查封、扣押财物文书或先行登记保存文书,注明查封、扣押或保存物品的名称、规格、类别、型号、数量、外观特征等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由于管理对象的不理解而谩骂、纠缠、围攻、甚至遭到殴打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管理对象,切实做到文明管理、热情服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在文明中执法、在执法中文明以道理说服人,以真情感动人,以法律教育人,使管理相对人心悦诚服。2、在现场执法活动中,要努力做到耐心细致。执法对象因人而异,由于文化素质,社会背景、个人性格等原因千差万别,执法工作人员就需要特别注意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说明,善于从中分析当事人的心理想法,了解当事人对违建活动的原因,从而根据不同情况依法作出灵活有效的处理;如果当事人对法律法规不了解,不清楚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明解,在释工作;如果当事人有抵触情绪甚至火气很大时,要冷静对待,做好诚恳的说明教育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3、公正处理,廉洁执法。执法人员对违建行为要把握得当,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注意尺度的把握,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严禁“吃、拿、卡、要”等歪风,俗语说“公生正,廉生威”,本着执法无情、操作有情的宗旨,把工作做深、做细,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时时为老百姓负责,逐步由对立关系变成合作关系,由执法对象经济利益的伤害者变成执法对象合法利益的维护者,在老百姓心中树立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文明执法法必须做到

城市规划法篇5

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昆明市城乡规划条例》《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7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xx〕6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昆明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项目立项、土地利用、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移交、运营维护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注重规划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新建区、成片开发区、各类园区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城市建成区应强化区域整体治理,并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最大限度地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和面源污染,治理和保护城市水环境,综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内涝。

第四条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监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滇池管理、水务、节约用水、防汛抗旱、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气象、水文水资源、城管综合执法、交通运输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部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负责本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广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

第六条 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及材料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识。

第二章 规划、立项与土地利用管理

第七条 市规划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昆明中心城区和晋宁区(东城和南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其他县(市)区政府,国家及省级开发园区管委会应结合实际,组织编制本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按规划报批程序批准后公布实施,同时报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等控制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或修编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落实到基本地块;城市水系、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绿地、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有关控制指标。

第九条 政府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中应当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适宜性进行阐述明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投资估算。

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中应当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各项社会效益满足情况。

第十条 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根据汇水分区,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绩效考核的科学性、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原则,组织编制分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方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相关指标要求,并报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项目所属辖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和专家进行技术审查。

第十一条 新建项目土地出让时,市规划局和县(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应按照法定控规确定的海绵城市管控要求核定建设项目规划条件。市规划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应当监督土地使用权人在开发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落实相应指标要求。

第十二条 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系等基础设施用地选址时,应当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优先考虑利用或保留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闲置土地等用地,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

海绵型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基础设施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 市规划局和县(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应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要求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控内容,纳入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规定中,并依据法定控规的相应要求核定建设项目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时,市规划局和县(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应要求设计单位依据建设项目条件提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说明,并予以审查。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同期配套建设海绵设施:

(一)建筑与小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节水三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建设技术要求,同期配套建设海绵设施。

(二)城市道路与广场市政工程项目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建设技术要求,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海绵设施。

(三)城市公园与绿地市政工程项目应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建设技术要求,配套建设海绵设施,增强公园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为滞蓄和净化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第十六条 既有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等项目,具备条件的,应当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等相关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按照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要求统筹有序进行提升改造。

第十七条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应当重点加强城区易涝点整治和雨水管渠、泵站、雨水调蓄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实施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改造,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净化,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海绵城市建设各项措施的衔接,增强雨洪径流调控能力。

第十八条 城市河道水系整治应注重保护和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实施河道生态修复,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保护现有湿地,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河道水系输排水能力。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海绵设施建设资金,应当纳入项目主体工程总投资,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既有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纳入海绵型改造的项目,以及城市排水管网建设、防洪排涝、河道水系整治等项目的投资应由相应的实施主体列入海绵城市建设或水污染防治等投融资计划。

第二十条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指导、督促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时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滇池管理、节约用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海绵设施同期配套建设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编制海绵设施建设专项设计方案或者在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中编制海绵设施设计专篇,并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报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节约用水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审查或备案情况。

城市道路与广场工程项目在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编制海绵设施设计专篇;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时应当对海绵设施设计方案进行专项审查,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应当有海绵设施设计专项审查的内容。

城市公园与绿地工程项目在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编制海绵设施设计专篇,或者编制海绵设施建设专项设计方案;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对设计专篇或方案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建筑与小区工程项目应当编制海绵设施建设专项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后,报节约用水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第二十二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既有项目海绵设施提升改造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既有项目海绵设施提升改造初步设计方案应满足汇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的相关要求。

第二十三条 各相关主管部门按职能职责指导、督促列入海绵城市建设年度计划的城市排水设施、防洪排涝、河道水系整治等项目建设,全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并定期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建设进度。

第二十四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审查阶段,将海绵设施专项设计纳入审查范围,与主体工程同步审查。对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施工图审查不予通过,不予核发施工图审查合格书。

第二十五条 市滇池管理局和县(市)区排水管理部门在进行排水技术审查时,应当审查项目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及区域雨水排放管理要求。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海绵设施的设计、监理或施工。

第二十七条 建立海绵城市动态监测考核及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入滇河道断面、地下水和区域管网排放口的水量、水质以及降水等进行监测,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第四章 竣工验收和移交

第二十八条 新建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海绵设施竣工后应当纳入主体工程项目统一验收;新建建筑与小区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海绵设施竣工后应当纳入新建项目节水设施竣工验收。

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节约用水等主管部门在验收过程中,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项目是否按照审查通过的设计方案、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对配套建成的海绵设施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当要求建设单位限期整改。

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节约用水主管部门应当健全完善统计台账,并定期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新建海绵设施信息。

第二十九条 既有项目海绵设施提升改造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与海绵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相关的主管部门参加验收。未按审查通过的设计方案、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提升改造的,不予通过验收,并限期整改。

第三十条 在申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规划核实时,建设单位应当将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滇池管理、节约用水主管部门出具的海绵设施建设相关验收材料作为必要的申请材料,市规划局和县(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对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条件和要求的,不予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意见。

第三十一条 海绵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随主体工程同步移交相关单位。

城市道路与广场市政工程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移交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广场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

城市公园与绿地市政工程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移交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或公园绿地的实际权属部门。

建筑与小区工程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移交产权单位或物业服务企业。

以上项目中采取PPP模式建设的海绵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按照PPP合同约定进行移交管理。

第五章 运行维护管理

第三十二条 城市道路与广场项目的海绵设施由负责城市道路与广场管养的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维护管理。

公园与绿地项目的海绵设施由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或公园绿地的实际权属部门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建筑与小区项目的海绵设施由产权单位或物业服务企业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以上项目中采取PPP模式建设的海绵设施,在合同约定的运营期内由海绵城市PPP项目公司负责设施运营和维护。运营期期满后,海绵设施移交相关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

第三十三条 负责海绵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做好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海绵设施正常运行:

(一)建立健全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人管理,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二)对设施进行定期巡查、维护和维修,避免擅自占用、堵塞、拆改、废除海绵设施和向海绵设施倾倒垃圾等废弃物;

(三)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四)建立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台帐,并做好记录和统计。

第三十四条 在海绵设施上或者周边进行施工作业可能损坏设施或者影响设施正常运行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制订保护方案,并在建设前通知设施运行管理单位;施工作业损坏设施的应当按照设施原有功能及时修复。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设施包括城市雨水的入渗、滞蓄、收集、净化、利用、调蓄、排放等设施。

城市规划法篇6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城市规划;衔接机制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37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划内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37号文件赋予了住房建设规划内容的法定地位,即住房建设目标要纳入到当地“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

从住房政策演变的角度看,住房政策的具体落实由原来中央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计划性的“住房建设投资计划”转为地方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市场性的“住房建设规划”,这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住房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1)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之首;(2)住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住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住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3)住房建设规划是体现住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2.城市规划及衔接手段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年)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近期建设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各类型的重点不同就决定了三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可能存在隐患。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各个部门的专项规划实际上不只是对应于城市规划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类型,而往往是贯穿城市规划的各阶段、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住房建设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在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方面规划内容的衔接与落实。

3.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3.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这与住房建设规划中三类住房的建设目标、建设总量、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城市旧区改造等几方面密切相关,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中“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是二者衔接的重点。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年~20年)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版~4版住房建设规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住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与住房建设规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衔接。

3.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通过规定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等强制性指标,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各类套型(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的数量和建设标准,推动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住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住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作为37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建设部建住房[2006]165号文件指出“应当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住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衔接落实。

3.3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4.结语

目前我国各类住房建设(包括经济适用住房)都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进行,建设用地也都是通过招拍挂的市场途径来出让,37号文件推出之后,对各地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有的地方出现了普通商品住房居住用地流拍的情况,这就很难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因此,各地方城市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税收等市场经济杠杆,来调动房地产市场开发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积极性。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出发点是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特别是政策性住房,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编制中应积极衔接,保证各类住房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居者忧其屋”,而是“居者有其屋”,再逐步过渡到“居者优其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37号).

[3]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

城市规划法篇7

关键词:参与权;知情权;补偿机制

在城市规划中,行政机关享有广泛的权力,这种权利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缺少制约,因此容易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面对强大的行政权和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健全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强调城市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将公众参与纳入规划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提出了规划公开的原则规定,确立了公众的知情权作为基本权利,明确了公众表达意见的途径,并对违反公众参与原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目前,《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的权益有了一定的保护,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的法律救济。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城市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土地资源和公共设施有效配置、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警察权力的行使,其实施者是城市的政府,因此城市规划属于行政权力。同时,城市规划涉及的是整个城市的土地的利用,建筑、街道或者其他设施的功能和形式等方面的建设措施,不单单是对某一具体的事项或者具体的相对人行使的权力。因此,城市规划是一种行政立法行为,而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城市规划作为行政规划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以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法》中。城市规划往往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城市规划中涉及的相对方的权利,包括财产上的权利和人身权,财产上的权利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和其他财产性的权利。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包括其合法权益受行政许可决定直接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何合理的安排公共利益与公民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我国《城市规划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国城市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城市规划法》作为我国在城市规划和管理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它的实施使我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正式走上了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轨道。但是我国《城市规划法》存在规划的调整和修编的随意性较大,规划实施中对规划的改动和突破较为随意,对规划编制、审批、调整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不力等问题,缺乏对规划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救济,具体如下:

(一)利害关系人缺乏对整个规划的撤消请求权

因为城市规划并不是针对个别人制定的,而是对多种利益协调衡量的结果,通常情况下,相对人只能情况撤消规划的一部分内容,或者请求规划计划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立法不完善

我国《城市规划法》没有规定补偿条款,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城市规划中相对人的财产权受到损失后得不到真正的补偿。在城市规划中,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相对人的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受到特别的损失时,往往得不到适当的补偿。

(三)缺少权力制约机制

在城市规划中,行政主管部门拥有广泛的权力,即享有准立法性质的规划权,而且享有广泛的行政管理权以及准司法权,即对城市规划争议的复议权。同时,缺乏对城市规划主体违法行为的责任的规定,虽然在城市规划法及各地制定的城市规划条例中,都有法律责任的规定,但这些法律主任主要是指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而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行政机关违法侵权责任的规定很少,而且这些规定往往都不是直接针对行政机关,而是针对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纪律惩戒。

(四)欠缺公众参与机制

城市规划是与城市居民权益相关的政府行为,但在城市规划法中关于规划制定程序的规定没有将拟订的规划公开的要求,也无公众参与的任何内容,是我国《城市规划法》的一大缺陷,使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将权力主体、责任主体、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集于一身,规划的朝令夕改,一方面严重损害了城市规划法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使城市建设主体对规划无所适从,又没有适当的途径进行表达。因为在旧法中,虽然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以及“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但也仅给予了单位与个人的知情权与义务,缺乏相关主体参与权的规划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

(五)欠缺对利害关系人的法律救济条款

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只规定了对行政处罚行为才可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把其他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以外。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利害关系人的法律救济的完善

我国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了《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

《城乡规划法》完善了旧法的不足,规划的修改、监督及检查相比于旧法,更为完善。旧法在某种程度上,将权力主体、责任主体、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集于一身,严重损害了城市规划法律的严肃性,而新法构建了公众参与制度,直面民主监督程序,公共利益优先,同时保护合法私人权益,做到了与《行政许可法》和《物权法》中体现的保护私权的基本精神相互衔接。总之,我国《城乡规划法》完善了城市规划中利害关系人的法律救济。

(一)参与权

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可以使行政机关与规划利害关系人得到很好的沟通与合作。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了听证制度和听取专家的意见,使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城市规划民主性、社会性强,直接涉及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依法应依听证程序实施。听证制度一般包括六个程序,提交拟订的规划、征求意见、展示拟订的规划并公告提出异议的期限、举行听证会、展示规划的改动及听证的结束。

在展示拟订的规划并公告提出异议的期限中,任何利害关系人,均可以在展示之后一定期限以内以书面或者口头表达,行政机关记录在案的方式,向听证机关提出对规划的异议。在举行听证的阶段,异议期届满,听证机关应与规划拟订主体、受规划影响的行政机关以及提出异议的个人一起,就针对规划按时提出的异议以及行政机关的表态召开听证会;听证机关也可以考虑逾期提出的异议。

总之,听证制度涉及城市利害关系人、申请人的陈述、申辩、质证权的保护,又涉及许可机关如何做出许可决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定程序。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26条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第46条规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在听证制度中,规划拟订的主体和其他规划的事宜的相关的行政机关以及所有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之间能充分的发表意见,为规划确定机关做出合法、合理的决定提供足够的信息,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行政机关的主观偏见,从而充分的保护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补偿机制

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规划的存在而享有补偿或者赔偿请求权。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是指行政相对人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而做出一定的行为时,由此所产生的正当利益应当予以保护。随着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日益加强,我国也应该明确规划变更或者废除的信赖保护原则。对于公民基于对规划存在的合理信赖所造成的损失,必须予以补偿或者赔偿,补偿或者赔偿可以适用国家赔偿法的一般规定和原则。

《城乡规划法》第57条规定:“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此外,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三)增加对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

《城乡规划法》35条新增条款中,20条是与监督检查有关的。新增的两个独立章节,其中之一就是监督检查,其中包括了上级行政部门对下级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公众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全面的监督;人大监督的重点是规划的实施与修改;社会监督的重点是违反规划的行为。这些监督制约机制将对行政权力起到有效地制约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救济途径

我国《城乡规划法》完善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由对实施违法建设行为人的责任追究,到对违法行为批准实施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追究,特别是对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未取得资质证书、以欺骗方式取得资质证书、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违反国家标准和规范编制城乡规划的违法行为,设立了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并确立了损失赔偿责任。同时,对违章建筑,新法规定要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要予以没收,并实施强制执行权。对单位或者个人的其他违法行为,也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五)知情权

《城市规划法》虽然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以及“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但给予了单位与个人的知情权与义务。我国《城乡规划法》第9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第54条规定“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这些相关规定,赋予并保证了普通公众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陈国刚.论城市规划与私有财产权保障[M].法律出版社,2006.

2、姜明安.行政法程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德林,夏云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规划法篇8

一、宪法视角看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涉及到相应地方的人大、政府权力和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配置,因此,从宪法的角度看,以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为规范对象的《城市规划法》无疑应该属于重要的基本法律[1].但是由于立法较早,《城市规划法》没有象其他一些重要立法如《土地管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那样直接在法律文本第一条载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规定,而仅仅是规定“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

宪法视角的欠缺,直接导致《城市规划法》在规划编制、审批等重要问题上对权利配置的规定与宪法精神不相符合。例如,《城市规划法》第21条第6款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这种审查同意在法律上属于咨询性的?监督性的?还是议决性的?从宪法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存在严重问题。[2]

如果将这种审查同意理解为咨询性,显然颠倒了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能将咨询仅仅理解为对人大或其常委会知照性的客气和尊重。如果仅仅理解为客气和尊重的话,同样需要尊重甚至说更需要尊重的还有作为当地主人的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参加或组成的其他单位、组织和团体。

如果理解为监督性,虽然符合本级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性质,但是此时的监督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此时作为监督对象的政府并不具有“确定”城市规划的真实权力,作为监督内容的城市总体规划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半成品,真正需要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乃是上级政府和上级政府审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但下级别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显然不可能再对上级别的政府进行任何形式和意义的监督了。

如果理解为议决性的,那么,(1)当上级政府不同意总体规划方案或对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时,应退回下级政府重做或修改完善后再交由该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重新审查。事实上很少也很难这样做。(2)人大或其常委会议决的事项要由行政机关来审查和审批(尽管是上级,但不是人大的上级),这不符合宪法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权力和职责分配原则:宪法只有规定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事项有权审查,没有反过来规定行政机关审查权力机关。

在宪法观念上,制定法律应该根据“母法”宪法,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在当今法律界属于常识和共识,不过对于没有一定法律专业素养的一般人多数未必会有这种观念。明示根据宪法来制定法律,突出宪法“母法”的地位,彰显法律与宪法的“子法”与“母法”的关系,有利于引导人们包括执法者本身自觉地以宪法为标准对法律和执法行为进行评价,养成尊崇宪法的观念。所以,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立法上需根据宪法的精神重新理清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公民或公众三者之间的权力或权利关系,并在立法依据上直接地载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字样。

二、城市规划法的功能

《城市规划法》在法的功能定位上的最大缺陷是混淆了城市规划功能与城市规划法的功能。这是一个粗看不显眼但却很致命的问题。

《城市规划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立法赋予了《城市规划法》计划经济法(现在称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功能[3].实践中这一功能在规划法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属于规划编制、制定上决策范畴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是法的功能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城市规划法的功能是为制定城市规划的参与者提供一些原则和规则(有些规则是强制性的,有些规则是非强制性的),同时为已制定的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手段,属于为决策和执行决策服务的范畴。能不能合理地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制定规划的参与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不取决于规划法。这正如比赛规则只能规范参赛人员的行为,不能规定出比赛的结果。规划的制定在程序上有规划法的轨迹,但实质过程乃是规划法以外的搏弈。规划法本质上不具有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的功能。基于同样的道理,各种具体的城市规划的确定也不是规划法的功能。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政府主导或遵从的经济目标和发展目标面前,根本不能指望城市规划法可以发挥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功能,也不可能以规划法去决定、改变或者阻止某个项目的形成和实施。

《城市规划法》的立法定位偏差还在于过分偏重行政管理法的色彩,比较倾向于维护行政权力,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可操作性的制约和对公众及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保护性规定非常薄弱。应该说《城市规划法》立法的时期偏重于维护行政权力是符合当时现实需要的,后来其他许多以行政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也是这种立法取向,这本来没有错。[4]但是《城市规划法》不同于其他立法的地方在于,由于规划与规划法功能的混淆,使法律的实施者执行者假定了维护城市规划法就是维护城市规划,维护城市规划是维护城市规划法的经济目标。这导致在城市或城乡规划建设中地方政治强力以经济目标为唯一“合法性”宣告,取代了以规划和规划法对项目建设的合法性评价,以至于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没有办法从法律上有效减少、防止和纠正,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城市规划法律乃至其他法律的基本信仰。

由于混淆了规划功能与规划法功能,《城市规划法》实施、执行部门在反思规划法实施中的问题时往往不是从法律的角度去寻找对策,而是从规划法的经济功能(实质是规划的经济功能)上去寻找对策。这种思路的对策结果必然是要提出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权力向规划管理部门调整的措施。这种角度显得非常狭隘,在操作实务上也极大地增加了修法启动和被认可的难度。区分规划与规划法的功能,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修法的认识误区,增强修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修法涉及的各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在法律上的修改完善,仅仅是为更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程序法上的保障而已,并非必然地意味着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能获得或者会失去更多的行政权力(这一点结合城市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公布权的配置问题来观察会看得更透彻)。

三、城市规划的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

城市规划的制定是《城市规划法》规定的最重要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制定除了一些原则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以外,主要涉及城市规划的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的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三大基本权力。三大权力的配置当中还要相应地涉及到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法律职能的定位问题。

《城市规划法》第12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第21条第7款规定,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第8款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28条规定,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对照这些规定之后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分区规划、未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详细规划、已编制分区规划的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自己编制自己审批自己公布。二是已经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编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上级编制下级审批上级公布!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反映了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设置和配置上的不科学。既然法律上把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分别做出规定,逻辑上说三种权力之间就必然要有分工,有制约,否则完全可以统一规定为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决定权”。所以,不应该做出导致城市人民政府可以自己审批自己编制的规划,自己编制规划由下级审批的规定来:“任何个人都不能做对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一条最基本的法治原则;而下级审批上级编制的规划,哪怕是授权审批,也是不符合法理,不符合政治伦理的。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对规划编制权的误解,没有把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规划编制看成是政府的编制权,而是把具体组织规划编制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编制部门,甚至把具体做“编制”事务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也视为规划编制部门。正确的理解是,法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就应该认定规划编制权属于城市人民政府,这是公权力,也是城市人民政府的职责,不能在法律规定之外转给其他的主体。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城市政府指派或委托具体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不能据此认为是拥有规划编制权。规划设计部门受委托进行具体的“编制”属于技术性、服务性活动,属于民事性质的,更不能视为是公权力性质的规划编制权。

认清规划编制权的公权力性质和权力归属的主体,不仅说明从政府行政权力方面重新科学配置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的必要性,同时说明在城市规划制定问题上给城市的地方人大或其常委会配置符合权力机关性质的议决性和(或)监督性的职权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合适的。笔者建议在立法上作如下安排:

1、总体规划属于上级(或者直至中央)政府审批决定的,仍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可以不作规划上报前由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的规定(其相关意见的吸收可以在听证程序中解决)。

2、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由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这与宪法第99条、104条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重大计划、事项的决定权范围相衔接。[5]

3、详细规划已属比较具体的业务工作,事务性比较强,可以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人民政府审批,报人大常委会备案。但未做分区规划的,重要的详细规划仍须由城市人民政府提请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

4、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均由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未经批准和公布的规划不得实施(统一由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有利于强化政府受约束的意识,也方便社会查阅和监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与此相抵触的一切建设行为及规划行政许可行为均为违法。

5、城市规划的修改,依上述原则、权限和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修改和公布的规划为无效。相关的监督机关都可以有权对该规划修改(改变)作出无效的确认。[6]

上述对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的配置在保障城市规划工作置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关系的法律性质和特点,也照顾到行政机关内部的适当分工,且贯穿了分工制约的原则,相对于当前城市建设和规划执法状况而言,更是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这对地方及城市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的催生无疑会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四、公众权的保护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一般都比较注重社会参与和全民参与,即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公众全程参与,并通过立法和机构设置保障全民监督的实施。[7]如法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地方当局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征求市民意见。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先做一个方案,表明性质和工程造价,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让公众发表意见,并备有替代方案。申报重要建设工程和开发区的项目需附有供公众查询的有关环境、社会、经济利害冲突报告,建设许可文件必须张贴公布。为了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公众可以自发成立协会,派驻代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工作。个人、企业和协会对政府有关规划工作的决定持有异议时,可向行政法官起诉,并且不需要付费。

反观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及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立法定位上偏取行政管理法的功能,缺乏对公众行使权利的规定,规划实际工作中也不注意公众权保护。这一方面是因为立法和执法工作主要都是基于国家本位或行政权力本位的基础,没有形成和体现公众权利的法律观念,更谈不上有公众本位的法律思想基础,[8]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对报建人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商业信息和利益保护的考虑,忽视了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性质。由于缺乏公众权利的法律保障,一些地方偶尔将城市规划对社会公众展示征求意见未必见得有多少实际效用;一些规划部门有时甚至不自觉、不正当地成为长官意志或者开发商的附庸,在规划实施、管理中随意、故意或过失侵害市民、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权益,受侵害者很难找到有效的救济途径。[9]

我们认为,虽不应也不可能完全模仿法制成熟国家的做法,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的需要与可能增加一些公众权利保障的立法规定和管理措施是必要的。为此,建议:

1、在规划制定程序中增加公众参与的内容。如规定城市人民政府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规划确定方案确定报批前要举行听证,听证记录情况随文报送审批机关作为审查依据。法定的听证程序以制度化的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任何性质的部门和单位都可以参加听证。允许公众以个人或以合法的组织形式参与。现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固然重要而且要坚持,但参与论证的专家都是审批部门选择邀请或聘请的,其工作的性质和作用均与听证不同,不能相互取代。

2、为保护城市建设中被拆迁人的生产生活免受突如其来的拆迁冲击,建立规划实施的准备期制度。如规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涉及居民拆迁的,须在规划公布6个月后始得实施。如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在此期限之前即实施的须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3、规范总平图的审批管理。总平在《城市规划法》中是包括在详细规划内容里的,在规划经过编制、审批、公布程序后,总平成为向社会公开的公共资源信息和政务信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把总平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审核内容,[10]有的把总平作为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并且异化为一项独立的审批事项来实施管理和收费。这样容易把公共资源的配置行为变成审批部门与建设单位之间的交易行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难以保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这种在法律规定以外又给行政许可附加条件的做法也是不合法的。必须将总平回归到详细规划的内容进行管理。

4、建立健全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11]一是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涉及公共利益或其他重大的建设工程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要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这些许可审批的结果亦向社会公开。二是规定规划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应当在决定许可前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听证的权利,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要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听证。

5、规范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制度。《城市规划法》仅仅规定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可以参加重要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12]这种规定不但显示规划监督检查的范围非常小,而且“有权”、“可以”这种用词表明检查、验收并非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规划实施环节上公众权利无从反映,更不要说保护了。[13]《行政许可法》第61条把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作为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要求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归档,公众有权查阅。规划管理必须与此相衔接。

五、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权

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主要审批管理手段是执行“一书两证”制度。这在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的年代或者城市建设管理秩序很规范的情况下无疑是有效的规划管理手段。但在城市扩张、经济扩张和个体、单位利益驱动机制作用明显的地方,违法建设[14]的问题就比较突出,除了违法建设的普遍化[15]之外,最令人头疼的是在被管理者(相对人)违反城市规划、拒不服从规划行政管理强行抢建的情况下,按照现行《行政处罚法》的处罚程序从立案,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送达,申请法院执行,到法院强制执行,时间长而且在整个执法程序中没有法律强制手段对违法建设行为予以及时制止。这些影响规划的违法建设往往最后难以执行拆除,或者即使拆除,费用成本也很高,真正执行率很低,直接危害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严肃性。规划执法部门有时迫不得已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自行采取强制措施制止违法建设,一来影响执法形象,二来承担的法律风险太大[16].当大量的违法建设严重影响城市建设时,只能采取所谓综合整治的办法由城市政府组织实施大范围大强度的拆除,但这种办法往往在法律要件和法律程序上都存在重大欠缺,对政府法制形象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容易埋下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隐患。

上述问题实际上是《城市规划法》对规划执法权的规定存在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造成的[17].这是当时期条件下立法的共性现象。没有法律的要求和保障,实践中由于指导思想和执法队伍配备等问题,规划部门很难做到审批和监管同重。要有效地打击违反规划建设的违法行为,净化城市建设环境,必须强化监管。强化监管除了依靠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外,必须强化规划行政执法权,特别是为了及时制止违法建设的需要,通过立法明确赋予规划行政执法部门拆除违法建(构)筑物的行政强制权。笔者考虑可以在两种方案中选择一种:

1、司法方法。当发现违法建设口头制止无效时,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法院申请禁制令状,责令停止违法建设。行政相对人必须停止违法建设行为并接受规划行政执法部门依有关行政程序进行处理或处罚。对处理或处罚的异议及不服,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处理。如相对人继续抢建的,则由规划行政执法部门向法院申请执行令,凭法院颁发的执行令直接拆除违法的建(构)筑物。

2、行政方法。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决定并执行包括拆除违法建(构)筑物在内的强制措施;其他城市或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采取包括拆除违法建(构)筑物在内的强制措施。行政相对人对该强制措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复议或起诉期间不停止执行。

上述两种方法中,行政方法比较符合当前行政机关执法管理的现状和习惯,属于一般性立法的内容,在立法程上比较简单,只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即可,但在实际执法中缺乏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事后的监督程序无法有效防止和阻止行政机关的权力滥用。司法方法能兼顾执法效率与执法公正的需要,强化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制约,有利于树立行政执法权威与司法权威。司法方法涉及到诉讼制度的重大创新,应作为全国人大的立法范围。规划法主要是管政府、管领导的法,通过立法程序可以对全国大多数作为会议代表实际为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各条战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们进行法律和司法观念的灌输和动员,其立法效果和实施效果将会大大提高。笔者倾向于采取司法方法。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法》现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普通法律,笔者建议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新的《城乡规划法》时废止《城市规划法》。

[2] 这里暂时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把《城市规划法》纳入宪法的视角,为平衡文章结构及便于文章内容的组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与公布权的具体配置问题,本文将在后面第三部分里专门分析。

[3] 《城市规划法》立法时的1989年虽然已经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但立法内容上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的内容。

[4] 当前以《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为代表的法律出台实施标志着偏重维护行政权力的立法取向已经转变为更注重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5] 相应地,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及行使与此相关的规划行政管理职权是属于宪法第105条、107条规定的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管理城乡建设事业的工作性质。

[6] 这不需要任何规划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权威专家,纯属简单的程序性工作。

[7] 朱文华:《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载《规划师》,2003年第5期,第10、11页。

[8] 关于国家本位和公众本位的法律思想问题,可参阅张萍著《从国家本位到公众本位—建构我国城市规划法规的思想基础》,载《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4期,第21-24页。笔者认为,虽然要确立公众本位的立法思想尚需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实施,公众权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保障。

上一篇:城市规划专业范文 下一篇:能耗管理系统范文